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初探(共8篇)
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初探 篇1
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初探
摘要:在我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董事会是国有企业治理的核心。因此,董事会制度的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质量,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完善董事会制度,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董事会;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已无法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在国内现行社会经济体制下,国企董事会建设成为了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手段。自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推动部分国有企业董事会试点工作以来,我国的董事会建设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受到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一把手”负责制等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建设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笔者认为,董事会建设必须从源头上做起,全面转变国有企业治理的传统思维模式,从各方面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
一、董事会在国有企业中的法律地位和董事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董事会在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它负责企业的重大决策、对企业进行战略性引导,并负责选聘、考核、激励经营人员,是企业内部深化改革,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我国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3种类型。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它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公司法对其进行了特别规制。我国《公司法》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董事会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授权后,可行使股东会部分职权;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均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派,其中,职工董事与职工监事均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另外,根据《公司法》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的职权小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它无权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使监事会职权受到了极大限制。在国有企业特殊的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权力集中化,使得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丧失了相互制衡机制,更突显了构建完善的董事会制度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家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有力保障,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制度有利于建立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的法人治理机制,有利于确立企业长期战略目标,有利于确保企业内部机构的有效运作,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现状
首先,现行《公司法》除了规定董事会成员由国资委委派外,还规定董事长、副董事长由国资委从董事会成员中指定。这样,董事会的人事任免权就完全掌握在了政府机构手中,这很容易导致董事会成员唯政府权力是从,而忽视公司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只是设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机构,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并未实现,“形似而神不似”,实质上与公司制改革以前并没有太大区别。其次,《公司法》第69条第2款规定,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同意,董事会成员可以兼任经理。在国有企业中,董事会是决策机构,经理层是执行机构,允许董事会成员兼任经理,极易导致董事会、经理层权责不清,使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摆设。再次,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和长期的“一把手”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董事长的权力高于董事会的现象较为普遍。在企业管理与决策中,董事长作出的决定往往直接影响董事会正常议事方式,这与董事会“一人一票”、“多数决议”的集体决策制度是相互矛盾的。
三、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色彩浓厚
1、政企不分,有悖于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模式。董事会成员(除职工代表外),聘任、升迁、更换基本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控制,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直属于国务院的特设机构,行政性明显,致使公司成为一个行政化的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在内的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必然需要接受行政指令,致使董事会成为传达行政命令的傀儡,失去了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不利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2、行政化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是由代表国家履行出资者职责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任。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行政管理习惯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一个行政机关,在社会管理中主要扮演公共行政管理角色,但是企业经营管理角色毕竟不同于公共行政管理角色,以行政思维管理旨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二)“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1、董事会兼任经理层现象普遍。
《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有权决定经理的聘任、解聘和报酬等事项。同时又规定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授权的情况下,董事会成员可以兼任经理。这一规定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己考核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经营管理行为提供了制度依据。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已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建立了董事会,但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的高度重合,造成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一体化”,导致国家股东的利益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监事会薄弱的监管能力几乎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在丧失了内部有效分权抗衡机制的约束,外部监督机制又不到位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目标只能依靠董事和经理的内心诚信来实现。在这种形势下,若董事与经理合谋,利用经营权侵犯所有权,过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将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2、在职消费水平过高。
在“内部人”强大的控制力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极易利用自身庞大的权力控制企业一切事项。当国家出资者无法满足其个人私欲时,就可能通过扩大个人支出账户、公费出行等方式满足自身需要,造成在职消费居高不下。
3、经理层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国有资产所有权行使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并非所有者,而是代理人。而经理层仅是代理人聘任的经营者,亦非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者,对国有资产的损失没有切肤之痛。因此,在实践中,经营者往往急于彰显自身业务能力,不计成本,不顾公司长期利益,而只考虑眼前成绩和地位,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低效率使用国有资产,使消耗的国有资产无法得到充分补偿,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人才市场发育不健全
1、董事来源单
一、结构不合理。
(1)从来源上看,一方面,我国国有企业内部董事来源较为单一,尤其是企业“一把手”的产生只有行政机关任命一条路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秀董事人才的进一步发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外部董事主要由国资委从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大型企业退休的工作经验丰富、业绩良好的领导干部中挑选。但随着董事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对高品质外部董事人才的需求必然不断增加,外部董事资源匮乏成为董事会制度完善过程中的一大瓶颈。
(2)从结构上看,内、外董事比例严重失调,直接影响了董事会决策的有效性。国有独资公司的内部董事多由内部经理人员和公司职工组成,内部制衡机制缺失,外部董事比例过低,有的国有企业甚至没有外部董事,这不仅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制度的要求,还极有可能致使董事会沦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2、经理市场不成熟。
由于不存在一个真正的经理市场,董事会也无法按资本高效运行的要求选聘合格的经理或更换不合格的经理,因而潜在的竞争者对现任经营者的威胁不大。在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经理层压力不足,约束机制弱化,经营层在企业中占优势地位,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增加了经营者违法谋取自身利益的可能性。
(四)对董事缺乏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权力分配体系中,董事会拥有许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制定、重要的人事任免等)的决策权,却没有足够的经营利益索取权,这种错位的企业支配权与经营利益索取权,造成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明确的、动态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受我国长期存在的忽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独立利益的倾向影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的董事薪酬偏低,董事的贡献没有很好体现在个人薪酬上,激励不足,降低了董事议事、决策的积极性与专注性。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董事薪酬一般依据其行政级别事先确定,并没有与其实际业务能力挂钩,也就是说,董事的收入并不会因其投入更多精力,做出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而有所提高,反之,即使董事有所懈怠,未尽忠诚、勤勉义务,也不会因此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薪酬激励机制僵化,公司经营透明度不高,促使部分董事另辟他径寻求非法的隐性收入满足其私欲。
四、完善董事会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弱化国有企业行政色彩
1、明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角色定位。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国家出资人的代表,履行出资人职责,有权指定董事会成员(职工代表除外)。但它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主要承担着公共管理职能,这与普通企业出资者承担的经营管理职能是有所冲突的,因此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行使出资人职权时,不应过多干预企业董事会的决策,而应以监督为主,对企业经营管理层和企业资产进行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离。
2、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模式。
企业不同于行政机关,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派到国有企业中的董事长、副董事长等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有意识地逐步削弱“官本位”的思想,注重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促进国有企业长远发展。
(二)增强董事会独立性
就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实践情况来看,国有公司董事会的独立地位常常受到两个方面的侵蚀:一是作为所有权代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二是企业经营层。在国有独资公司中,所有权代表通过委派董事会成员行使出资者职权。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常常成为承转行政指令的机构,丧失了独立的决策权。同时,企业经营层和所有权代表机构乃至政府关系密切,他们往往架空董事会,越级向上汇报工作,弱化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职能,使董事会形同虚设。因此,必须通过董事长与经理分设,优化外部董事结构,提高外部董事比例等措施,加快董事会独立性建设步伐。
1、实现董事长与经理分设。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有一定便利之处,如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和信息成本,减少领导利益摩擦和责任推脱等。但总体上弊大于利。董事长兼任经理的做法违背了公司治理分权制衡的原则,使决策机构对执行机构的监督制约机制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我国在监事会运行机制不够成熟的环境下,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相互制衡就显得更为重要。
2、健全外部董事制度。
(1)优化外部董事结构。第一,在来源上,建立健全董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库,安排定期与不定期的专业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董事人才队伍,拓宽出资人挑选专职董事人才的空间。第二,在素质要求上,严格外部董事的任职条件。笔者认为,合格的外部董事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外部董事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提高董事会决策的效率和质量。第三,在外部董事的比例分配上,外部董事的比例应适当高于内部董事,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席次应适当多于内部董事,有利于形成内外制衡机制,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
(2)完善外部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外部董事的激励应当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方式。物质激励主要体现在董事的薪酬上,改革董事薪资结构,明确董事薪资由工资、奖金、福利三部分组成。将董事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促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行权。而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声誉上,利用颁发优秀外部董事证书等方式,对职业道德良好、专业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外部董事予以奖励。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外部董事制度的法律地位,明确外部董事义务。对董事的失职行为,予以经济处罚,行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3、设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在我国大型的集团公司中,经常性地召开董事会全体会议是有困难的,为了保证董事会运作效率及实现董事会内部制衡,在董事会中设立专门委员会显然十分必要。专门委员会作为企业的常设机构,依各自职责分工,处理公司日常事务。结合国内外企业实践,笔者认为,董事会机构要实体化,至少应下设提名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同时,为了确保董事会议事、决策的独立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各专门委员会委员必须主要由外部董事担任。
(1)提名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董事和经理人员的选择标准和程序,推荐董事、经理候选人,同时对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决定现有董事是否有资格留任。提名委员会的存在,能有效防止外部力量对选拔、任用、解聘董事成员的干预,维护董事会的独立性。
(2)战略委员会。战略委员会在对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公司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并据此制定和实施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战略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大脑”,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长远利益,在董事会决策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薪酬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主要根据企业内部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岗位职责、重要性和同行业相关岗位的薪酬水平制定、审查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与方案,并对其履职情况以及公司薪酬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和监督。薪酬委员会的设立将逐步改善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薪酬激励机制僵化、企业控制权与剩余利益索取权错位的问题,有利于激励董事科学决策、合理决策。
(4)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其主要目标是督促公司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并控制、识别与管理诸多因素对公司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涉及战略与技术、法律、运营、监管等方面的风险。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董事会使用的财务信息和公司发布的财务报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维护国有出资人利益的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建立董事会制度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要求。完善的董事会制度,是企业内部机构相互制衡的基础,是提高企业决策质量和效率的要素,是国有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条件。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当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加快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建设的步伐,并使其逐步趋于完善,更加契合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需求。
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初探 篇2
独立董事制度首创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这一制度的形成是由美国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决定的。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关,除公司章程限制外,公司所有的权力都应当由董事会或在其许可下行使。
现代公司作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典型企业组织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司财产的原始提供者远离对公司的控制。从保护资本提供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等)的利益出发,在客观上就要借助于一种机制来确保提供者原始财产的安全、保值、增值并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
二、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 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问题
现有的《公司法》没有给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董事以存在的空间和条件。我们目前的法律并没有赋予独立董事特殊表决权,目前对独立董事功能、作用的界定与《公司法》对监事会的规定存在交叉重叠之处,此二者的关系有待协调。
2.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问题
独立董事“独立难”,这是国内外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中国文化中有给熟人“留面子”,在熟人面前“拉不下面子”等所谓的“熟人主义”和“熟人本位”的特征。在“熟人主义”文化特点的影响下,独立董事作为批评者或对立面尽管符合上述种种标准,但总会尽可能地避免提一些令熟人董事长或总经理难堪的事情。
3. 独立董事的选任问题
(1)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不明确不具体。从实践看,现有的规定并未解决独立董事任职资格的可操作性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花瓶董事”现象严重。一些上市公司在聘任独立董事时多注重其名望和社会影响,以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为目的,“名人董事”的增多并无益于独立董事履行职责。其次,独立董事的年龄问题。为数不少的独立董事已年逾七旬。
(2)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不规范。首先,“人情董事”现象依然存在。过去,由于上市公司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是强制性的,且独立董事的选择和任免机制也无章可循,难免出现一些独立董事是由上市公司的主要领导利用个人的社会关系聘请的,加剧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其次,独立董事的选聘程序不合理。
三、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1. 合理界定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责和权限
(1)分清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性质。独立董事属于董事会的内部监督机制,监事会则是董事会之外,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督机构。监事与独立董事主要区别之一即监事不参与董事会决策,独立董事却恰恰是通过在执行层上参与董事会的决策(经营决策)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提高决策质量、制衡经理人员等。
(2)界定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功能。独立董事的职能应主要定位于重点方面:第一,应该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对控股股东及其派入公司的董事、经营管理人员与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进行监督和审查;第二,就公司的发展战略,关键人员的任免聘用,内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业绩,薪酬等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第三,为公司带来多样化的思维,向董事会提供专门化的信息、知识等方面的支持。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
2. 解决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问题
(1)解决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问题。担任独立董事必须同时或起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经济独立。其次,独立人格。再次,利益独立。
(2)解决独立董事的选举程序问题。首先,应该改变对提名权的限制,除对股份比例作出要求外,不妨允许一定人数(如50人)以上股东可联名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或者干脆在证券监管机构中设一部门,专门负责选择并代表中小股东向上市公司推举独立董事候选人。其次,可引入国外的累加表决制,在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实行每个股份持有者按其有表决权的股份数与被选人数的乘积为其应有的选举权力,选举者可以将这一权力进行集中或分散投票的选举办法。
3. 明确独立董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赋予独立董事行使职权的充分权利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独立董事应享有下列特权:第一,监督权,对董事会及其成员、经营管理层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并且要以适当的方式发表评价结果;第二,审核权,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关联交易和分红派息方案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公司在这方面的行为符合法律和法规要求,并且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全体股东的利益;第三,否决权,对公司的重大投资、交易和分配行为,独立董事应享有一票否决权,被独立董事否决的议案如果再议时,要有全体董事三分之二同意才能通过,并且要在公开披露的决议中列明独立董事的意见。
(2)明确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
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大体上可以分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对公司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和对第三人的责任。对于实际情况中独立董事的决策信息正确性保障等问题带来的责任,可以参照以下方法避免:第一,为独立董事投责任保险,以减轻其责任,但独立董事的欺诈或不诚信等应排除在外;第二,规定独立董事的免责事由,对独立董事非故意或过失造成公司或股东利益损害的,应免除责任。
4.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
(1)设计科学的薪酬体系
确立独立董事的报酬包括以下标准:第一,工作时间的多少。《指导意见》中首次对独立董事的工作时间规定为不少于15个工作日,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职责。这一原则应成为独立董事取得固定报酬的底限。第二,行使职责的风险和责任。独立董事能同时兼职于多家公司,其收入也来自不同的公司,因此,一家公司的业绩下滑对其报酬影响不大,在这一薪酬组合下独立董事行使职责的风险将会减弱,因此,独立董事的报酬应低于专职董事。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首先,声誉激励。对独立董事的资质进行考核和认定,发放资格证书,把这一职业看成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高尚职业;对成绩突出、素质高、职业道德良好的独立董事,可以通过独立董事协会确认其终身独立董事资格,使他珍惜独立董事的身份和地位;发挥优秀独立董事在独立董事协会中的作用,他们对独立董事的资格认定和推荐具有决定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独立董事。其次,报酬激励。给予独立董事开展工作必要的费用,其具体数额由股东大会决定。
四、独立董事制度在物流公司中的作用
独立董事在物流公司年报编制和披露过程中切实履行独立董事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2个月内,听取公司总经理的全面汇报、公司本年度的经营情况和重大事项的进展情况。同时,实地考察公司运作情况。
作为上市物流公司,它还对独立董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中国的物流企业仍以提供基础物流服务为主,基于资产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于一身的综合物流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因此,在确定企业目标时,独立董事更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性质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不仅要重视利润,更要注重企业资产的价值。
(2)独立董事应尽可能地掌握物流方面的操作经验和相关理论,能公正、客观地为公司的战略规划、资产重组、业态调整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现代公司规模越做越大,我国公司要想迈进国际证券和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就不得不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本文简单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实践,以及独立董事在物流企业的作用。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股东利益,物流企业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独立董事制度 篇3
摘 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企业治理结构改进的重要性,他们逐渐将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救命稻草,本篇论文主要从独立董事制度概念、特征出发,引出国内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为落实中国上市公司更好的发展独立董事制度,更好的治理公司,必须深入了解独立董事制度的运作机制,发现独立董事制度的价值及意义,才能适应中国市场,造福于中国的经济。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制度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概述
目前在理论上独立董事制度仍是一个较为模糊概念,公司治理结构其实是一个多方制衡的结果,监事会即为监督主体。所有者将自己资产交由公司专门董事会管理,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其行为要受到监督,防止决策失误。2005年10月27日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奠定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五节第123条规定“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一)独立董事制度定义
独立董事制度随着公司法修改成为正式法律制度,同时也逐渐映入到人们的眼帘,慢慢为人们所熟知。独立董事制度是在公司的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形成几方权力制衡与监督的一种制度。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指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就是独立于公司专门机构,尤其是董事会的成员,并与公司乃至公司管理者没有终于业务来往的人员,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客观的判断。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特征
(1)独立性。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是独立董事制度得以存在和长期发展的基础,也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根本属性。没有了独立性,独立董事制度根基就不牢固。何谓“独立性”成为研究独立董事制度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独立性第一是要求制度主体要独立,第二是要求制度主体能有独立做出公司事务的判断。
(2)兼职性。独立董事往往又被理论上被称为上市公司的兼职董事,是因为独立董事不在公司内部担任经营管理工作,与其他董事会成员没有利害关系的人,但是独立董事又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防止误判,所以一般而言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如教学、科研、会计等。
(3)专业性。独立董事需要进行对公司的事务管理或者判断,所以为了公司一般独立董事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在与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受过专门的系统的教育,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或管理经验,如《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独立董事中至少有一名会计人员等规定。
二、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必要性
独立董事制度引入中国也已有多年时间,企业家、理论家都在研究该制度,更好的了解制度初衷和目的。自2001年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以来,理论界对独立董事制度是否适用、应怎样建立以及是否对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业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更好发挥其优越性。
(一)控制大股东滥用权力,加强董事会作用
独立董事制度设置首要是调整董事会结构,缓和董事会大股东控权的状态,防止大股东侵犯小股东权利,引起各个股东的不满,导致公司内部力量分化,在我国经济发展飞速,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公司无不在寻找更好的管理层,所以独立董事独立与董事会的各位一般股东,客观、独立、自主地参与、执行公司决策。
(二)完善董事会素质结构,科学合理的安排董事会人员,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在我国董事会作为公司权力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上市公司股东会成员大部分是由股东推荐股东内部人员组成,素质差,代表自己的利益,公司经济管理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所以人员的安排和任免都需要严格程序,独立董事制度具有专业性的特征,独立董事大部分是兼职,大部分一般为法律、会计、科研等的专业人才,或者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他们知识水平就弥补了董事会成员的不足。
(三)增加董事会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决议的公众信任程度
证监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至少有一名会计人员,可以使得公司账簿表等专业性,同时加强财务人员进行监督,另外,独立董事有披露的义务,所以上述所有意见、决议、信息按时进行报告,加强中小股东对于公司的了解,听取小股东的意见,做到实质民主。
(四)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
在我国,市场监管机制仍然存在许多弊端,政府不断放开,留给公司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市场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使得主体多元化,不仅能够大幅度削弱一些大股东带来的弊端,而且能够提高公司决策的可行性,增加公司的利益,提高自身的競争力,超越其他,成为市场经济的佼佼者。
三、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完善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股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导致公司管理仍存在一些弊端,它并不是十全十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保障制度的稳定,为我国更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打下伏笔。
(一)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独立董事不独立
独立性贯彻独立董事制度始终,从独立董事任职开始到独立董事执行公司决策一系列流程都需发挥独立性,但在我国传统模式下董事会的势力仍较大,单凭几个与公司没有利害关系的个人没办法和强大的董事会抗衡,导致独立董事决策、执行都受到限制。
2.缺乏多元的专业知识人才,独立董事不勤勉尽职
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大多是技术性人才,像是法律、会计等其他方面的人才缺乏;另外在独立董事的数量上,远远不能获得足够的人选,甚至在选举的过程中,董事会参与选举过程,干涉独立董事的人选,导致有些独立董事就是隐名在董事会成员中,所以在履行职责中出现不勤勉的现象,甚至在一些公司中独立董事职权仍然不明。
3.独立董事制度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撑
《公司法》已经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但是只是原则性要求,尚没有制度安排的规定,上市公司引进独立董事是非强制性的,虽然在证监会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有若干规定,但具体到制度安排也是无章可循,甚至出现人情董事现象,不仅损害了全体股东的利益,而且严重影响公司的运作。
4.公司治理文化和独立董事作用未被完全接受
环境影响一切,独立董事制度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独立董事就不会勤勉的履行职责,社会、企业、个人进而不会对独立董事制度产生好的印象。在我国,有些公司不重视企业文化,虽实行独立董事,但任由其发展,自生自灭,导致独立董事制度名存实亡。
(二)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
1.建立独立董事委员会
独立董事委员会是公司专门设立的、非公司执行机构,笔者认为应该作为一个监督机构,由选举的独立董事组成,公司安排相应独立董事参与公司决策执行,他们行为应当对公司全体负责,受独立董事委员会的监督,尤其是加强独立董事独立裁判的行为。
2.发挥证监会监管力度
实务中人员的选定可由公司联系证监会决定,但要接受证监会组织的培训,为了提高独立董事的专业性,证监会应加强监管力度,定时定期组织培训,新老独立董事要董事接受考试或者考察。
3.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实施了部分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地方性法规,但国家层面专门的法律法规却积极缺少,故国家应根据当前公司独立董事存在问题出台相应法律,规定独立董事制度的构建问题以及违法职责的独立董事的法律追责问题。
4.企业应加强自身公司文化的宣传
文化是软实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一个公司或者企业文化是公司存在的灵魂,所以企业文化缺失将会导致员工上进心下降,重视程度低,定期在公司组织独立董事宣传活动,发扬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独立董事制度问题的关注。
四、结论
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中国多年,但为什么建立、如何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仍存在质疑,理论界对独立董事制度研究一直未停止,结合中国本土化,发挥独立董事制度更深层次的价值。目前公司管理水平是否提升、公司能否稳定长久发展是公司关注的重点,独立董事制度建立顺应社会趋势,防止股东利益流失,保障公司决策科学性。我们可以借鉴公司国家的优秀经验,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独立董事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彥丽.我国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和对策 机械管理开发[J]:2001
[2]段从清.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申富平.独立董事制度保障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谢朝斌.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我国的公司监事会制度(罗培新) 篇4
一、代理成本:公司制的孪生兄弟
早在1932年,伯利和明斯(Berle, A.A.and Means)即已指出:“事实上,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经济权力的集中,已创造出许多经济帝国,并将这些帝国送到新式的专制主义者手中,而将所有者贬到单纯出资人的地位”(Berle, A.A.and Means, G.C.(1932),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 Harvourt , Brace and World , Inc., New York, revised edition(1967)),这已经成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和经营分离的著名论述。
其实,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以前,就对此种“两权分离”后经营人员的责任心进行了悲观的预测。(参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中译本,第303页。)
在这里,从亚当·斯密到伯利和明斯所谈到的公司“代理成本”(Agency cost)问题,在现代公司中仍然存在着。该问题的实质就是,委托人如何能促使代理人勤勉尽责、恪尽职守,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委托人的效用?对此一问题的回应,便是各国公司法监控体系的建立。
世界各国公司法制中的监控机制各有不同,如英国、美国和日本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英国法看好外在审计人的会计专长和执业经验,倚重中介机构的商业信誉和审慎、持重的工作作风,并经由郑重的委任程序和优厚的身份保障措施来保证其职能的稳定;日本法则坚持公司“二元”(董事会和监察人相互独立)、“单层”(董事会和监察人互不隶属)的治理格局,竭力扶持监察人的势力,使之成为公司中权力的一极,不受董事会牵制地履行业务及财务的监察职责;美国法承认现代公司“经理帝国”的特质,同时借重董事会传统上在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确保其外部与独立身份,力图构筑一个超越经理角色之上的战略机构,并在该机构中通过具体分工,选之于贤、诱之以利、诫之以责,对经理进行事前(提名机制)、事中(薪俸机制)及事后(审计机制)的监控。(参见汤欣:《降低公司法上的代理成本:监督机构法比较研究(一)概述》,http://.)
首先应当明确,由公司理念差别、法系传统各异而引发的政策选择不同,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以后也会持续下去。看看我国的公司监控机制。最近,关于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呼声高涨,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了《治理指引》(草案)和《上市规则》(草案)中,对独立董事着墨尤多。中国证监会也专门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背负着国人多少殷切的期望!在这股热闹劲的背后,我们似乎已经忘却,在咱们公司法中,还有监事会制度!
相对于独立董事,监事会制度可谓门庭冷落,几乎成为了一个可怜的弃儿,活生生地验证了一个世俗得近乎功利的“真理”——没有作为就没有地位!的确,公司法颁布已近十年了,监事会似乎一直甘于平庸,默默无闻。但这在逻辑上并不意味着,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将其取而代之。因为即使是在英美国家,对于独立董事的功效,也存在激烈的争论,诳论在几乎没有一点独立董事实践积累的我国!比较务实的做法,似乎应当是坐下来,考虑一下,我国实行多年的监事会制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有没有补救的余地。
二、监事会弊病之一:先天不足,裙带之风盛行 监事会基本职能,便是阻遏董事滥权、维护公司利益。按照常识,监控者必须地位超脱,而人员组成的独立性则是基本保障。
我国公司法第124条规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董事、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另在第57条规定了监事的消极任职条件,第58条则规定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监事。”
上述规定,乍看之下,似乎已经足够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但细细推敲,仍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依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中股东代表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那么,毫无疑问,根据公司法,一股一票表决权,则该代表股东的监事必定代表大股东利益。于是乎,在我国国有股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国家委派代表出任监事则是理所当然,而不可能产生代表少数股东利益的监事。水到渠成地,形成了这样的局面:董事会代表大股东利益,却要求同样代表大股东利益的监事对其实行监督,怎么现实?能够避免监守自盗就已经不错了。正因为如此,据调查发现,不少上市公司的监事长(或监事会主席)由纪委书记或工会主席担任,监事也往往是公司基层部门的负责人,作为董事长、总经理的下级,期望他们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实是勉为其难。
第二,关于代表职工的监事在监事会中所占的比重,公司法规定由公司章程规定。但事实上,由于公司章程由股东大会通过,职工代表在监事会中的比重往往微乎其微,甚至只是个摆设。
第三,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之利害关系人(如配偶或亲属等)能否担任监事?从公司法第124条第3款的规定看,它只禁止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担任监事,无论是如何“扩大解释”这一立法,他们的近亲属都无疑不属禁止之列。如此一来,监事会的监督效能大为降低。
看来,从人员组成的独立性这一基本要求看,监事会已是先天不足,其成员自始就心里发虚,或者是因裙带关系而心怀鬼胎,自然难以指望其会善尽职守。
考虑以上种种弊病,相应的建议是:第一,明确规定,股东选举代表股东的监事时,采取累积投票制,如此可保证代表小股东利益的股东有可能出任监事。第二,考虑到职工相对于社会散股股东,信息更加周全,监督亦更为直接,对监事会中职工代表所占的比例,由法律明确规定,如规定为三分之一以上。如此一方面能够使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名至实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实现。至于职工财务知识上的欠缺,可通过监事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等方式来加以弥补。第三,鉴于董事、经理、财务负责人与其配偶等利害关系人在人格上极易混同,公司法第124条第3款宜规定为,董事、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配偶、近亲属等利害关系人均不得担任监事。
以上只是解决了监事会的“先天不足”问题,但后面的问题还有一大堆,集中表现为监事会职权的极度弱化,不妨称它为监事会的“后天失调”。
三、监事会弊病之二:后天失调,职权极度弱化
设立监事机制,其宗旨在于救济经营层滥权的弊害,但它又恰似一把双刃剑,过于宽松将形同虚设,过于严苛则会对经营层形成过多制肘,反而不利于公司及其他利益主体权益的实现。所以,各国视自身情况对监事机制的设立各有不同,或严苛或宽松,并适时调整。这一标准主要体现在监事(会)的职权方面。
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会权力的规定,细细推敲之下,竟存在许多问题:
(一)关于公司财务的检查权
公司财务检查权的具体行使方式,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立法模式:第一,由监事或监事会自己调查公司业务执行情况;第二,授权监事或监事会可以委托律师进行审核,如德国《股份法》以及台湾公司法即属此种;第三,采用“公司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的公共监控制度,即公司不直接设立监事会机关,而委托财务专家查帐鉴证,如美国各州公司立法。
反观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实是太过简单,只在第126条“监事会的职权”中列一项规定:检查公司财务。此处存在两处悬疑:
第一,监事会能否以公司名义委托律师、会计师对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审计?从法律规定看,应作否定理解。原因有二:其一,董事长为公司之唯一法定代表人,除非得到其授权,监事会并无对外代表公司的权力;其二,“从检查公司的财务”的法律规定本身分析,监事会行使检查权的方式为上述三种方式中的第一种,即由监事或监事会自行调查公司的财务,法律没有赋予监事会以公司名义委托他人审核公司财务的权利。故而,监事会要作委托还须董事长同意,但调查、审计往往事关董事长之利弊得失,期望他作出积极回应太不现实。当然,在此情形下,监事会当可自行委托,但费用却无法由公司列支,而只能由监事会成员自行承担,实际上几无可能。
第二,监事会在行使检查权时,如董事和经理等经营管理人员设以重重阻挠,对此妨碍检查的行为,该如何处罚?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这使得监事会行使检查权,在事实上困难重重。相形之下,《台湾公司法》的规定则较为周详,该法第18条规定:“监察人可以随时调查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查核簿册文件,并可以请求董事会提出报告。违反上述规定,妨碍监察人检查行为的,各处以台币二万元以下罚金。”
鉴于此,笔者建议在将来修订公司法或进行配套立法时对监事的检查权作如下规定:“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的财务,在必要时可委托律师、会计师等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费用由公司列支。违反规定、妨碍监事会履行检查职责的,责令改正,并由公司给予处分。由此造成公司损失的,还须承担赔偿责任。”
(二)关于对董事、经理行为的监督权
我国监事会行使该职权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监督董事、经理执行业务的行为;二是监督董事、经理的瑕疵行为。具体规定为: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要求他们予以纠正。在这里,尚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任一监事发现董事或经理有违反行为时,能否不经监事会而随时单独提出?从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看,监事会以集体行使职权为原则,尚未规定监事可单独行使职权。这样,监督权须由监事会集体行使,浪费了监督成本、降低了监督实效。与此相反,台湾公司法不要求监察人必须集体行使职权,而允许个人单独行使监察权。该法第218条之二规定:“董事会执行业务有违反法令、章程之行为,或经营登记范围之外业务时,监察人应即通知董事会停止其行为。”此种立法例保证了每位监事均有权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监事意见左右,值得借鉴。
第二,监事会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违反法律、章程的行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予以制止或纠正?如果该行为已对公司造成损害,监事会如何予以救济?对此,公司法语焉不详。固然,对董事损害公司利益之行为,监事会可要求其纠正,如其拒不理睬,则可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将其罢免。但实际上,临股会的召开在事实上困难重重,而且罢免董事对公司影响重大,公司轻易不会运用这一措施。而在日本和台湾地区,监事会以行使监督权为原则,代表权为例外,“公司与董事间的诉讼,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股东另选代表人外,由监察人代表公司”。对此,我国可予借鉴,赋予监事会代表权或代位诉权,代表公司向董事提起停止或赔偿诉讼。
(三)关于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提议权 我国公司法第104条赋予了监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但因股东大会召集权属于董事会,在特殊情形下,基于自利心理,董事会往往不愿召开股东大会,监事会的“提议权”往往“只开花不结果”。为制衡董事会的这一滥权行为,各国公司法一般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我国也应赋予监事会对临时股东大会的特别召集权,即规定监事会认为必要并提出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后两个月内,如董事会仍不召开股东会议的,监事会可行使特别召集权,并由监事会席(召集人)担任会议主席。权责须一致。倘若监事会手握重权,但却对其没有相应的责任规范,那么,监不监督全由着他们。这样,再好的权力架构也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四、监事会弊病之三:无为而“治”,责任规范缺失
监事与公司是一种基于信任而产生的经营监督之法定代表关系,法律必须对监事责任作出明文规定,否则监事义务条款必将沦为具文。我国公司法对监事责任(尤其是民事责任)之规定既不全面,又欠明确,监事的个人责任则更是无从追究。这大大减缓了监事履行监督职责的压力。
于是乎,许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监事们便习惯于沉默,除了在股东年会上例行公事般地发发言外,其余时间则退居幕后,监事不监“事”甚至不知监何事的情况屡见不鲜,公司监事会监督力度不够、效能不高、权威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咎于公司法关于监事会责任规定的缺陷。反观《台湾公司法》,其对监事责任之规定则相当周详,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报告。监察人对于董事所编造并提出于股东会的各种表册,应进行实况调查并将意见报告于股东会,其报告虚假的,各处以台币二万元以下罚款。二是赔偿。监察人因玩忽职守,致使公司受有损害的,对公司负有赔偿责任。监察人对公司或第三人负有损害赔偿责任,而董事亦负有责任时,该监察人及董事为连带债务人。三是解任。监察人玩忽职守构成解任的正当理由,股东会可以决议将其解任。四是起诉。监事玩忽职守致公司受损害,公司可以通过股东会决议或根据少数股东向董事会的请求对监事提起诉讼。
参酌以上立法例,建议在将来修改公司法或进行配套立法时,对监事责任作如下设计:第一,监事会向股东大会提交虚假报告的,由公司对负有责任之监事给予处分;第二,董事、经理在经营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而监事疏于职守,给公司或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由董事、经理和监事对公司或第三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三,建立责任追究主体制度。公司可通过股东大会形成决议,由董事长或委托其他代理人对监事提起诉讼。另外,还应将派生诉讼制度引入到对监事责任的追究中,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均为大股东控制的场合,由少数股东代表公司向监事提起诉讼。
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初探 篇5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 李 锋
内容提要: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我国在建立与完善独立懂事制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本文主要分析了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六大障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思路。
关键词:独立董事
公司
治理结构
股东利益
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来,独立董事制度成为了社会焦点,被誉为是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良药。不可否认,引入董事制度,对于改善董事会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以及保证公司规范运作,起到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认识到一项制度的建立到健全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美国最早在70年代出台类似规定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独立董事制度仍有诸多不足之处,公司丑闻不断。所以我们应认识到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也应看到在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过程中至少存在六大障碍因素,本文以下将就这些因素略做分析。
一、功能定位因素
在我国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合理地对其功能和使命进行定位。我们不能期望独立董事完全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公司,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为公司或股东做很多的事。因此我们应该注意给他们的任务要少而精,明确,这样也许能使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
美国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主要是要解决内部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与股 东分离的治理问题。独立董事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董事会中基本是作为被选择的股东代表,根据股东和社会的利益去监督和监控公司的管理层,并且被期望利用它的诚实和能力去审视公司的战略、计划和重大的决策。美国著名学者马切的研究显示,美国公司董事所做的非常少,不做的惊人的多。董事往往疏于确定基本目标、公司策略、或公司总政策,甚至懒于对提交他们批准的政策提出一些有洞察力的问题。因此,很多学者建议放弃董事会在决策方面发挥作用的幻想和假象,能够在监督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就不错了。美国公司法理的现实情况也确实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尽管存在不同看法,但可以说在美国人们已经普遍认为监控即使不是董事会的唯一职能,也是其主要职能。1997年美国商业圆桌会议的声明指出:“首席执行官、公司高层管理团队的选择和评价大概是董事会的最重要的功能”。
我们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它的功能和使命的定位和制度设计应该与美国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是不一样的。我国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还没有受到挑战。虽然董事会与经营层基本重合的现象相当普遍,但基本上不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如果独立董事能够对控股股东及其派入上市公司的董事、经营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使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的利益只能通过上市公司的价值提升和利润分配来体现,就可以使控股股东与公司利益和其他股东利益一致,那么剩余的事情就可以由控股股东与公司内部董事、经营管理层来完成。控股股东出于对自己利益的关心,会有足够的激励促使其对公司董事、经营管理人员、公司员工等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特别是其自身利益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由于其控股地位及其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的影响,他完全有能力和力量实施有效的监督。因此,“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功能应该集中 定位于对控股股东及其派入上市公司的董事、经营管理人员与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督和审查。”①这一点对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立法执法因素
这体现在相关法律制度的滞后、不完善和已制定的法律执行不到位两个方面。一方面,现有的《公司法》没有给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董事以明确的生存空间和条件。而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目前还没有上升到法律这个高度,其效力、作用自然无法与法律相提并论。在美国不但有专门法律对独立董事有规范,而且独立董事的董事会中属强势群体,占董事会成员的2/3,这样可以有效实现独立董事的作用。而我国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在人数上不占优势,在法律上又没有被赋予特殊表决权,属于弱势群体。目前,国内一些企业设立独立董事其实中是一种顾问性质,有其名而无其实。因此首先应通过立法使独立董事的责任与权力相统一,使独立董事真正成为全体股东利益的保护神,使独立董事不仅仅出于本身的觉悟行事,而应通过制度、法律来保证。另一方面我们已制定的法律往往不能有效执行,导致制度流于形式。比如《公司法》规定,凡董事会作了错误决定,如果法院认为确实是他的责任,这个时候,没有投过反对票的董事都要负责。但这个规定并没有被执行。反过来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这个规定能被有效执行,那么现在被暴露出如此多的上市公司极大侵害股东权益的局面恐怕也不会出现了。而在国外,有利益机制使《公司法》、《证券法》必须认真执行。比如一些律师事务所和中介结构时刻在关注公司的经营情况,如有异常便可邀集股东通过法律程序来起诉董事会。所以在国外担任独立董事还要买保险,以免受蒙蔽而出差错。而在我国,一些独立董事似乎是“无忧无虑”,出了什么问题也没有丝毫的恐惧与忧虑。因此,要使独立董事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在迫切需要 制度相关法律的同时,同样迫切需要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独立董事制度才不会流于形式。
三、选任机制因素
为保证实现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证监会在《指导意见》第三条规定了不得担任独立董事的情形。此规定看似较为完备,实际上难以真正起来作用。因为对于保证独立董事“独立性”的选任程序,《指导意见》忽视了一个事实:独立董事候选人由谁来提名,如何选举产生、决定着他们将代表谁的利益,以何种立场去作出判断和行事。因此,如果说独立董事是作为公司整体利益和中小股东利益(或许还可以说是作为社会利益和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代表进入公司董事会,以控制股东及其派出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在公司中代表控制股东利益者为主要监督对象,那么就不应该由控股股东或其控制的董事会选择或决定独立董事候选人。在选举投票时,控股股东及其派出的董事应该回避表决。否则,如果让控股股东及其派出的董事在独立董事选举中发生决定性的影响,而选出的独立董事所要重点监督的正是选择他们的控股股东及其派到公司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能指望他们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呢?当然,这个问题在具体操作上会有许多困难,但有困难并不代表不需要解决,至少我们应朝这个方面去努力。
除了推荐和选举独立的董事的程序以外,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还要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条件。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应该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独立董事应当具有基本的法律、经济和财务知识,才可能真正对关联交易作出有自己主见的判断。
四、人才能力因素
中国证监会在《指导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应 占到1/3强。目前深沪两市有近千家上市公司没有选定独立董事,即使按每家2人计算,至少还需要两个千名独立董事。而对独立董事的要求和其应具备的素质使之不能“粗制滥造”。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从各公司已设立独立董事的情况看,主要是聘请国内一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大学教授、证券从业人员担任独立董事。由于人力资源的稀缺,这些专家学者往往同时受聘为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那么,在时间和精力上恐怕很难达到证监会所要求“独立董事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公司董事职责”。
独立董事不但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公司,要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在英美国家,由于存在的相当发达、完善的经理市场,独立董事一般都是由本公司退休董事、其他公司的董事或退休董事担任的,也就是说是由专业人员担任的,进而形成了一个细分的独立董事市场。独立董事的信誉是他通过长期的管理成绩得到的市场评价,尽管关于独立董事自身的能力问题也会引起人们的争议,如一个独立董事可能在其本行来是成功的,那是否能保证他也有在其他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呢?而在中国由于缺乏完善的经理市场,更别谈独立董事市场了,虽然很多独立董事是由经济学教授或法学教授担任的,“我们不否认他们在其本专业的素质,但其对公司经营、对公司财务是否是具有一种敏感性却是让人怀疑”②。而且,目前的独立董事对其职务的重视程度和对其责任的理解也是值得探讨的。因此,就是远来看我们需要积极培育经理市场和独立董事市场,形成良好的市场选拨机制,减少选择的随意性,保证独立董事的质量。
五、激励机制因素
为了激励独立董事的主动性、积极性,《指导意见》第7条第5款明确了“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从经济的角度对独立董事的 劳动价值予以了肯定。但其中又规定,“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订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这就可能带来以下的问题:
首选,缺乏统一的津贴标准将会挫伤独立董事特别是小公司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因为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的上市公司,其给予独立董事的津贴肯定不一样,但独立董事们付出的劳动却是大致相同的,长此以往,小公司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可能会受挫。
其次,过于强调报酬激励可能在效果上适得其反。如果独立董事的经济上依赖于公司所给的的报酬,其独立性就可能受到影响以至削弱。当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且独立董事的报酬颇丰时,独立董事可能会为保住自己的职位而在一些关键性或有争议的问题上依附于董事会,不发表独立意见。这样独立董事的价值无从体现。因此,在独立董事的报酬标准的确定以及支付的保障规定上要充分考虑对其独立性及公司利益的影响。
六、责任承担因素
中国证监会《指导意见》第7条第6款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建立必要的独立董事责任保障制度,以降低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引致的风险。”这是《指导意见》中对董事法律责任承担仅有规定。而且用词为“可以”并非“应当”,可见独立董事权利义务严重失衡。从目前上市公司的实践中来看,也没有涉及独立董事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问题,甚至独立董事们对其职务的责任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坦言“我当初在某些公司担任独立董事时对独立董事的职责理解还不够充分。”国内经济学界泰斗人物尚如此、何况其他人。而在独立董事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独立董事当选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保险,因为独立董事责任重大,职权重大,义务同样重大。独立董事承担法律责任一般是如下情形:一是被公司大股东及管理层收买而共同从事违法、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二是因为 本人知识能力的局限,而行违法之事。独立董事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例在国外举不胜举。这一定程序上促使独立董事尽最大的注意义务、勤勉义务及忠实义务。能较有效保障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因此,在我国独立董事区别于公司内部董事应尽到的注意义务、忠实义务、勤勉义务、竟业禁止等具体内容为何,违反之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等等都应该进一步明确、细化、否则将难以真正保证独立董事能客观、公正、准确地行使职权。在独立董事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上,应区别于董事,经理,宜采用过错类责任原则即“董事会的决议或董事的行为虽然给公司赞成损失但只要独立董事能证明其已经合理地尽到了相应义务的,可不承担赔偿责任”。③因为无错责任对独立董事来说风险很大,可能遭受到的损失会大大超过其可能的利益。这虽然可以增强其责任心,但反作用也十分明显,独立董事顾虑过重,压力过大,不敢行使职权。
参考文献:
① 殷少平:《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载于《中国证券报》2001年4月25日; ② 李哲、董海峰:《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现实下的思考》,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一期;
③吴建斌:《我国公司法移植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二期
联系地址:中共湘潭市委党校理论信息室(411100)
国有资产外派监事会制度 篇6
摘要: 外派监事制度作为监督制度的一种,是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构的主要特色之一。从1998年至今,外派监事会制度在国有资产管理尤其是国有企业监督上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在各地的实践中,外派监事会制度进行着渐进式的探索与完善。但现阶段的外派监事会制度仍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相信,它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外派监事会制度
目录
第一章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基本信息
第一节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第二节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的主要职权
第二章 我国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功能
第三章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的问题和完善方向
第一节 国企外派监事会制度存在问题
第二节 完善国企外派监事会制度
第一章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的基本信息
第一节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一、基本概念:
我国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从1998年3月颁布至今,已走过了16年的历史,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探索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督体制的成功实践,在国有企业监督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外派监事会制度是我国国资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目的是维护出资人权益、规范企业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了各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从现行监事会工作实践来看,外派监事会是国有企业外部监督的重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权威性、独立性、综合性、连续性、及时性的特点。
二、发展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的产生是从1993年出台的 《公司法》实行后开始逐步建立内部监事会。1998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稽查特派员条例》并向国有重点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
199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修改后的《公司法》规定,国有企业监事会主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机构、部门委派的人员组成。
到2000年3月国务院第283号令《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出台,明确规定了由国务院派出监事会,标志着国家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制度的正式启动。建立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监事会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强化国有资产监督并使之保值增值的重要措施。
十六年来,监事会制度始终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环境相适应,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和完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效。
第二节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的主要职权
国务院派出国有企业监事会主要行使4项职权:一是检查企业贯彻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情况;二是检查企业财务,查阅企业财务会计资料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资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三是检查企业的经营效益,利润分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运营等情况;四是检查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行为,并对其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提出奖惩、任免建议。
第二章 我国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必要性
在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中,经营的专业化须有监督机制相伴而生,监督作为管理的共生要素必然存在。坚持和完善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的需求、公司管理的需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三个方面。
一、股权结构的需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往往国有股独大。国有股独大的情况使国有企业难以像其他企业那样行使市场退出机制,其他的股东也无法约束经营者。决策制衡机制的缺失使得国有企业中道德风险较大,大量侵犯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案件发生。决策制衡机制的缺失,需要具备专职的外部监管人员增强监管。因此,外派监事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国有股独大的共生条件,只有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实施才能使得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摆脱不平衡的状态。
二、公司管理的需求:
在公司管理中,西方国家主要采用董事会制度中的独立董事来对执行董事制衡,以此来防止内部人控制。2005年国资委在中央企业中推行董事会试点。但是我国“一把手”管理文化浓郁,独立董事大多是由大股东推荐并选举的,使得外部董事制度很难在企业内部产生决策制衡。既然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制衡机制有限,那么国资委作为出资人派驻监事进行点对点的内部监管,就迎合了防范内部经营的道德风险的需求。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刚刚起步,市场监管体系弱,很难对国企经营者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考核评价企业经营者的客观、准确、科学的标准体系缺失,激励、约束、监督机制有待规范和完善。这都迫切需要在现阶段由政府代表所有者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而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从制度架构上打破内部人控制,确保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保障国家作为大股东的投资收益、资产增值、资金投入、聘任决策等权益落到实处,是维护国家作为所有者利益的较好组织形式和制度创新,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功能
外派监事会制度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为了适应不断改革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改进、健全国有企业监督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的国有企业的监管形式,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外派监事会作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已经初步显现:一是有效解决了出资人监督缺位问题,科学确立国家与企业关系,规范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二是促进社会观念的进步,确立现代管理的原则;三是作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制衡与威慑作用初步形成,独立性得到了很大加强;四是监督检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促进企业管理的加强与完善,防范企业重大风险的作用日益明显;五是外派监事会作为企业与国资委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和沟通的桥梁作用发挥明显,监督检查报告和成果的运用得到了加强,监督检查成效显著,有效防治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章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的问题和完善方向
第一节 国企外派监事会制度存在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修改后的《公司法》和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283号令《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是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据。通过几年来的时间,逐步暴露出了一些法规滞后的问题。我国的外派监事会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带有一定的探索性,加上实施中的监事会制度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的总结各方面的实践经验,不断地适应新的形势,从法律法规的各个层面修改,补充和完善。
二、外派监事会职责定位还不够明确。
《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外派监事会的责任,义务及惩罚措施作了诸多规定。但是有些规定是模糊的,具有不可操作性,一旦出现问题,如何追究监事会的责任以及追究到什么程度存在很大疑问。监事会职责定位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监事会议财务监督为核心,在不干预不参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一个度的问题,特别是监事会工作实行的是主席负责制,因此监事会主席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决定该监事会的整体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可能会因此出现一系列问题。也出现了关注财务数据较多与财会监督发生职责重叠的情况,不利于监事会开展工作和充分发挥监督检查作用。
三、外派监事会与其他监督资源未整合
1.事后监督及当期监督问题。2007年之前,外派监督一直是一种事后监督,即针对企业上一的财务报告进行检查,核实其资产与损益的真实性,并对其一个会计的经营业绩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作出评价。这种时候监督的好处是,能够对企业一个时段的经营业绩与管理水平做出较为系统全面的反应,对问题的把握上,也容易做到更加准确,更加客观公正。然而事后监督时效性差,发现问题时损失已经形成。
2007年国资委出台了《意见》赋予了监事会当期监督的职责,提高了监事会监督检查的时效性。但同时也使监事会的工作难度加大。既要对上一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进行系统检查,又要随时掌握企业当期动态并给予及时反映,监事会任务过重了一些,难免顾此失彼。
2.多种监管力量职责交叉和资源浪费。外派监事会与企业内部监督监察部门虽然所监管的范畴不同,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规范与监督企业的管理经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的发展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目标,多部分监管的模式不仅增加监督成本,阻碍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而且可能还将抵消现存的监督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的作用发挥是可以进行整合的。
在现实工作中,由于这些内部监督部门对董事会负责,他们效用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监事会对于有些敏感问题的关注想从这些内部监察部门来取得信息存在困难。
第二节 完善国企外派监事会制度
一、进一步完善外派监事会的法律法规。健全监事会相关法律制度,富裕相应工作职权。1.对外派监事会监管企业的范围予以立法保障。对于多元化股权的过期,政府应该明确对国有参股,国有控股公司派出监事,由派出监事行使出资人监督权。
2.建立监事会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从法律上保证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监事会成员在开展工作时享有较为广泛的调查取证权,查账质询权,信息披露全和奖惩任免建议权等。
二、进一步明确外派监事会职能,明确工作的流程和工作的规范,建立制度化的工作机制。
1.外派监事会关注的重点应该是“集团公司”和“企业主要负责人”。2.赋予监事会监督职责。3.三、1.2.明确外派监事会监督与财会监督的区别。
整合监事会与外部监管力量。正确处理好当期与事后监督的关系。利用会计师审计结果,形成监督力。
可以利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及纪检部门的人才优势,工作方式及熟悉企业情况等优势,各方协调工作。
3.国资委应协调安排监事会加强同有关方面的沟通,搭建监事会同上述部门成果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建立定期或者一定形式的交流沟通机制,对有关工作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这一点目前似乎有所进展)
4.事后监督与当期监督的衡量判定标准与方法。两者是不宜简单进行时效性比较的,事后监督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刻性,是当期监督所不具备的,同时其对企业的警示与推动作用往往也是当期监督难以比拟的。两者的结合方法还应该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四、完善监事会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监事会是个特殊机构,具有双重属性,在机关和企业两地工作,完全给公务员待遇或是完全按企业身份给待遇都不妥。因此专职监事的业绩考核与薪酬体系应该在两者之间找平衡,专家建议可通过在公务员待遇基础上给予监事补贴或是奖金等手段来实现平衡。此外,还应该考虑到专职监事的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监事会专职监事与企业和国资委干部交流制度,以激励其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实现监事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的若干意见》
[2]张昊.《论坚持和完善国有企业外派监事制度—基于中西方管理文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差异的分析》
对我国董事会秘书制度问题的思考 篇7
关键词:董事会,秘书,制度,价值取向
1 董事会秘书制度的概念与来源
秘书是伴随着公司的出现而诞生的, 即自公司出现之日起就需要有秘书对公司人员的工作进行辅助。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内外的各种文件、档案的整理与保管以及对公司的日常事务进行处理。伴随公司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公司内部的分工也愈来愈精细, 这就要求有专门的人员来对公司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由于董事会是一个专门的管理与行政部门, 该部门凌驾于公司的其他部门从而成为一个决策机构,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为董事会管理文件、会议记录以及督促监督等工作的专职秘书人员的产生。因此, 董事会秘书也就被专门化以及特定化了。再加之董事会秘书在处理以及协调公司各个部门之关系的关键作用, 使得该职务成为公司中具有比较高地位的管理人员, 享受比较高的待遇。早在1841年的英国法报告的案例中就在法律上对于董事会秘书的地位给予承认。在董事会秘书诞生之初, 该职务与一般的秘书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也就是负责公司部分文件的保管以及日常事务的处理工作。然而伴随董事会成为公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决策机构, 董事会的决策关系到公司的核心利益与重大决策, 由于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的职责所在, 肯定会掌握公司的重要信息以及关键决策, 所以, 其地位也就显得特别关键。
2 中国目前董事会秘书制度的基本状况
2.1 法律地位
在我国, 董事会秘书职位的产生最初是由于中国公司在境外经营的需要而确立的, 此后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境内许多公司也要求确立该职位。另外, 根据《公司法》的第一百二十四条的相关规定, 上市公司都务必设置董事会秘书一职。由此可见, 董事会秘书在我国也得到了法律的确认, 不仅成为上市公司的一个机构, 同时也是广大非上市公司的重要机构。而在我国的上海、深圳以及山东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 董事会秘书协会相继成立。
2.2 职权定位
在我国的《公司法》中对于董事会秘书的职权只有比较广泛的界定, 随后国家又出台的相关规定对董事会秘书的职责有了明确的界定, 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 保证公司有完整的组织文件与记录;第二, 保证公司依法递交各种必需的申报以及对应的文件;第三, 保证有权获取公司的记载和文件, 并及时归纳整理公司的相关记载和文件。
3 中国目前的董事会秘书制度存在的问题
3.1 价值取向问题
从市场交易以及现行的法律法规而言, 中国董事会秘书制度在立法方面更加注重于安全价值方面。从而导致关于公司董事会秘书职责的规定就包含了与董事会秘书相关的全部规定, 这种职责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监管者的立法取向:按照董事会秘书规则对于公司在市场上的规范运作顺序进行节制。然而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状况:大部分的董事会秘书在董事会中并无自主的权限, 对于公司的完整运营信息难以知情, 并且容易受制于董事长或者其他高管等。尽管在我国2005年颁发的《公司法》中对于董事会秘书的高管位置进行了明确规定, 但是由于我国的董事会秘书准则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在公司实施的某些程序性行为过程中, 在规则方面仍然存在行为主体以及责任的严重缺失。董事会秘书失去了高管人员的实质地位, 因而要想实现真正的安全价值是难上加难。
3.2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在实践中, 中国的有限责任公司通常都设有秘书一职。然而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纯粹的大陆法系模式并不完全相同, 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公司秘书也不一样。中国的董事会秘书指的是公司中的辅助性质的文秘工作人员, 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 往往容易被忽略。
4 中国董事会秘书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整体环境
董事会秘书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改进公司的治理内外部环境, 而事实上该制度并未达到真正改进公司治理的要求, 相反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改进与完善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 环节非常多, 并且环环相扣, 因此必须统筹全局, 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 加上该制度的移植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公司操纵利润、弄虚作假的案件屡见不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的董事会秘书并没有真正尽到应有的职责, 使董事会秘书制度形同虚设。
4.2 市场化的职业规范缺失
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 公司聘任董事会秘书后, 董事会秘书有权参与公司有关的工作培训以及业务审核工作。然而, 目前我国董事会秘书人才极为短缺, 主要是因为公司董事会秘书并未真正市场化、规范化, 董事会秘书的整体素质亟须提高。
5 中国董事会秘书制度的完善
5.1 明确董事会秘书与董事会的关系
公司高管人员的权力有明确规定, 例如董事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实际上, 公司的实权就掌握在高级管理层手中。而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公司内部的权力的分配与平衡。要想让执行程序合法、高效, 就应该按照董事会秘书制度的规定强化董事会秘书的作用。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董事会秘书也可以称之为“公司秘书”, 由此可见, 董事会秘书的职责是为公司服务、对公司负责, 属于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然而, 董事会秘书往往被看成是董事会的辅助性职务, 被误解为对董事会的事务负责。
5.2 董事会秘书任免细则的进一步规范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董事会秘书的任免由董事会决议决定, 然后经过注册注销以及布告等程序。其任免表面上与英美法系的董事会秘书相同。然而我国对于股东会能够否决董事会对董事会秘书的任免没有明确规定。仅仅规定董事会秘书是公司的高管组成人员, 任期为三年, 可以连任, 这些准则仅仅明确了董事会秘书违反规则需要承担的责任。一旦董事会违反了有关规则, 在秘书要想履行职责时, 董事会可以辞退董事会秘书, 董事会秘书也就无能为力了。这就使得董事会秘书的职业风险非常大。因此, 必须针对公司董事会辞退董事会秘书之时制定相应的救援办法。
5.3 董事会秘书责任的完善
董事会秘书制度假如没有完善的明文规定, 《公司法》中对于董事会秘书的职权及其义务的规定在执行中就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有较为完善的明文规定来保证董事会秘书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如果违反法定职责或者不履行义务就必须承担董事会秘书的法律责任。其中承担的民事责任主要包括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两种。董事会秘书一旦违反了相应的义务, 就必须承担侵权或者违约的民事责任。赔偿侵权责任首先是补偿其损失, 公司可以对董事会秘书由于不履行义务而获取的收入进行充公。《公司法》与《刑法》分别针对董事会秘书的行政处分以及刑事处分有了相应的规定。
最近几年我国刑法修改案的内容, 大部分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相关, 然而立法往往是滞后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太快, 如果只按照法律事后对董事会秘书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是不够的。对于董事会秘书的过错严重程度不加以区分, 而只是追究董事会秘书的责任, 这种做法将会大大挫伤董事会秘书的积极主动性。所以, 我国《公司法》必须明确董事会秘书对公司的经营行为应当承担的一定责任。一方面明确董事会秘书必须承担的责任, 同时又要明确董事会秘书的职责权限以及违反义务的差错程度, 从而便于公司规范董事会秘书的职权以及追究董事会秘书的责任。
5.4 对董事会秘书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整
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秘书制度应以效率价值为主以及以安全价值为辅。基于董事会秘书制度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该制度的效率价值。通过立法等措施确保安全价值。通过调整价值取向从而改进董事会秘书制度, 而要真正实现价值取向的平衡, 不仅要重视效率价值, 同时还要重视安全价值。效率价值具体包括了文件的保管、监督、协调等工作方面。所以, 在高度重视该制度效率价值的基础上, 使董事会秘书能够真正履行公司高管人员的职责, 从而使得董事会秘书制度的安全价值得到有效确保。此外, 安全价值必须得到董事会内部的有效制约才能确保, 而内部的约束必须得到外部的有效监督才能确保, 因此董事会秘书制度必须为安全价值的实现营造有效的外部监督。
5.5 保障董事会秘书的权利和义务
进一步加强董事会秘书的权利和义务。比如, 在法律上明确董事会秘书的地位, 以免董事会秘书由于害怕失去职务而不敢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规范董事会秘书聘任的流程, 公开董事会的决议、聘任证书以及聘任的全部过程, 并对有关的证明进行详细说明, 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还应规范解聘的制度, 解聘的理由必须充分。
总之, 目前我国的公司董事会秘书制度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面临很多困难。所以, 必须不断改进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制度, 尽快扭转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 真正实现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汤向东.董事会秘书制度价值分析[J].秘书, 2010 (8) :27-29.
[2]顾功耘.公司法律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叶敏, 周俊鹏.从股东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 (1) :74-79.
浅论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篇8
关键词:独立董事;功能;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45-02
一、独立董事走入中国
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来自于英美法对公司“代理成本”的考虑。本着降低“代理成本”的考虑,美国首创了独立董事制度[1]。“水门案”东窗事发后,民众对大公司的信任大打折扣,要求公司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也就是在此之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首次在美国诞生。人们开始意识到董事会透明公开运作的重要性,因此必须要加强独董制度的建设以达到强化董事会职能的目的[2]。时至今日,独董制度已在西方公司制发达的国家广为流传,在这些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独立董事的职责日益被强调。
正是独董制度促使我国引进这项制度。境外上市公司首先尝试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国家经贸委和证监会在1999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就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举行换届时,董事会中应有50%以上的外部董事,且其中应有不少于2名的独立董事[3]。根据证监会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证监会《指导意见》”),独立董事制度正式被引入我国。根据2005年修改后的《公司法》第123条“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独立董事正式以立法形式被确定下来。
二、独立董事的效用
(一)独立董事的理论功能
英美公司法学说主要认为独立董事应该维护股东利益,使其免受管理层侵害,独立董事主要发挥着外部监控的功能。独立董事在美国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根源于保护分散的投资者利益需要,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股东对公司经营者控制力不足,出现了“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局面,大幅增加了公司管理者侵害公司利益的风险。
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过分集中,第一大股东全方位渗入董事会,在董事会的运作中全面发挥影响力,使得董事会的独立性事实上不复存在[4]。控股股东能够通过表决权强有力地控制公司管理者,因此公司管理者侵害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的风险在我国并不突出,相反,中小股东利益有被控股股东和其控制的管理者合谋掠夺的极大风险,因而防止公司控股股东的掠夺行为,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是我国公司治理领域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分权和制衡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是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公司治理结构的初衷。独立董事可以发挥其对管理层的独立监督作用,来制约控股股东利用其内部控制人的地位有损外部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行为[5]。
(二)独立董事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证监会《指导意见》,独立董事应具有公司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董事的职权,除此以外,上市公司还应赋予独立董事一些特别的职权[6]。《指导意见》中所列出的独立董事的职权都指向独立董事在董事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监督与制衡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时一个很大的争议便是与监事会的关系协调。由《指导意见》的规定可以看出,独立董事有很多职权为监事会所没有,如重大关联交易审核权、征集投票权、发表意见权等。因此,如果独立董事积极行使职权,能够发挥出不少特色的功能,而这是监事会所不具备的。独立董事可以在事前和事中以内部人的身份监督公司经营者,相较于监事会,能够更深入地贴近决策层,及时遏制侵害公司利益或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达到良好的效果[7]。对于独立董事的义务,国外的一般规则是,基于董事与公司之间的委任或信义关系,因此在其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时,不管是否从公司得到收入,都应当与其他董事承担同样的责任,以防范其败德行为,切实维护公司、股东的权益,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8]。
(三)独立董事在我国的实际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深市2007年《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履职情况分析》的数据,董事会会议独董的出席率为97.56%,有18家公司出席率在90%和100%之间,而那些出席率在90%以下的公司的独立董事大多是社会名人。另据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履职情况分析》,同深市相仿,沪市董事会会议中独董出席率也是总体情况良好,独董委托他人出席董事会及缺席率共计仅为7.17%。而在独立董事发表非同意意见这方面,沪市上市公司提出异议的独立董事人数占独董总人数的比例仍然偏低。除了沪深两市发布的两份报告,不少身为独立董事的学者有自己的切身感受[9]。
首先,独立董事的报酬有限,这与其所需承受的法律责任和风险不对称。独立董事拿固定津贴,收入与公司盈利不挂钩,但是如果公司决策失误而独立董事投了赞成票,其要承担法律责任。另据Wind资讯,截至2009年度的数据,4568位独立董事分布在A股市场的1834家上市公司中[10]。四千多位独立董事中,仅有4位享有超过百万的年薪。此外,有超过80%的独立董事的年薪低于10万。这其中还有658位的无薪酬独立董事[11]。
第二,独立董事若要扮演好角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中国的公司倾向于找著名的专家学者担当独立董事,这些著名人物难免事务繁忙、无暇过问公司经营。还有个现实情况是,独董身份只是兼职,这些独立董事们原本就有本职工作,且他们往往担任不止一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因此,单从时间角度来说,要求独董们全面深入掌握供职公司所在行业业态是非常不现实的,甚至其连所供职公司的诸如采购、生产以及资金链等重大发展问题都不能了如指掌,这无疑给独董职能的有效性发挥打了巨大的问号[12]。
另外,独董发挥职能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许多公司进行通讯表决或者电视表决,独董们没有机会对决策细节进行提问,某些公司甚至会给独董表决限定非常仓促的表决时间。有时独董有时间有精力,也具备与所供职公司业务相匹配的专业技能,但受限于公司内部的种种不配合,实际履行职能时障碍重重。
最后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独立董事存在专业的问题。例如法律专家审阅财务报告可能力不从心,会计师审查法律问题也存在困难。独立董事绝大部分来自高等学校、中介机构和一些非盈利研究机构。还有些独立董事虽然在财务、法律或企业管理方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其缺乏对独董制度本身的了解,对自身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没有清晰的认识,除此以外他们与所供职公司及其所属行业的融合也不十分理想,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了独立董事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效用[13]。
三、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
要想提高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效用,不但要靠独立董事的个人素养,更需要一套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来保证[14]。
(一)声誉激励
独立董事能够体现一个人良好的声誉以及出众的才能,从这个角度说,独董往往能够尽心履行职责来维护自己在业界的口碑。与此激励功能相对应的是,监管部门应确立和完善独董准入和退出机制。证监会可以对独董候选人资格做出一般性规定,各个公司也可在其章程中规定更为具体详尽的独董任职条件。当独立董事怠于履行职责或者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时,公司可罢免其职务,并由监管部门对其任职和违规情况进行公示,根据不同案情对其做出相应处罚,甚至剥夺其终身担任独立董事的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独立董事不小的震慑,但反而能够促进独立董事不断要求自己,积极发挥监督职能。
(二)报酬激励
报酬机制无疑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激励。独立董事从其供职公司获得的报酬,应当与其工作强度、水平和承担的法律风险相匹配。也正因此,独董理应被给予报酬,并且应是高薪。
近几年,一些美国上市公司已经通过向独立董事提供股票期权的方式,激励独立董事尽心工作,这样的报酬激励机制也使得独立董事和股东的利益更加一致。根据我国证监会颁布的《指导意见》,独立董事应当从其所供职的上市公司获得适当津贴,但其能从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也仅限于此。这样规定的意图可能在于阻断独立董事与公司直接的重大利害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薪酬制度会导致独董履行职责的积极性不足。而且,在我国独董与公司存在较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与独董作用的发挥并不存在必然关系,因为在我国股权结构下,独立董事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掠夺公司和中小股东[15]。因此只要独立董事的薪酬不依赖于公司决策层或管理层,不损害其独立性,便是可行的。
(三)控制权激励
控制权激励的含义是,在考虑到独立董事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授予他们在公司治理中一定的控制权,如高级管理人员的提名与罢免、重要信息的查询和重大决策的投票及事后监督权等。同时,公司应及时主动向独董提供充分且真实的信息,如财务报表、重大项目投资和研发报告等,以确保独立董事各项权利的有效行使。总而言之,公司应该为独董在发挥职能方面敞开通途,改变目前独董不得不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做出判断的境况。这样,独立董事便能够感受到自己发挥的效用,激励其继续为公司发挥职能。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历史不长,既然我们引进了这个制度,并且在我国的土壤上它能够发挥暂不可替代的效用,因此,无论是证监会等监管部门,还是独立董事、上市公司,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客观分析独立董事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辅以其它的改善手段,共同促进独立董事职权的发挥,使独立董事制度达到最大效用。
——————————
参考文献:
〔1〕顾功耘,罗培新.论我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几个法律问题.中国法学,2001,(6):65-66.
〔2〕〔4〕〔5〕马更新.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的思考.政法论坛,2002,(6):62.
〔3〕刘俊海.独立董事——一群走钢丝的人.法律与生活,2001,(10):53-54.
〔6〕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2001.
〔7〕〔15〕王林清,顾东伟.新公司法实施以来热点问题适用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319,322.
〔8〕吴建斌.试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责任及其限制.南京大学学报,2006,(3).
〔9〕江平,王卫国,赵旭东.独立董事三人谈.公司法评论,2005,(4):145-154.
〔10〕〔11〕〔12〕658名独立董事2009年零薪酬.2010-5-30.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00530/21018026713.shtml.
〔13〕成思危.独立董事根本无法制衡管理层.2009-4-13.http://www.infzm.com/content/26850.
〔14〕马更新.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156-166.
【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初探】推荐阅读:
国有企业董事长之职责 我国国有企业董事长选任制度之弊端09-14
我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薪酬制度对策研究05-25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三十年回顾10-05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09-07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06-20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11-30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作用分析10-11
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不足及完善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