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共11篇)
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 篇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国企改革日益深化,国有企业重组改制步伐逐步加快。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更好充分发挥监事会监督职能,明确监事会权责,创新监事会工作模式,加强能力建设,增强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实效性,对于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指出:“加强对国有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和重点决策环节的监督”。监事会要对国有企业有关重大经营管理活动事项进行梳理,确定监督的范围重点。特别对国有企业经营方式调整、管控模式变化、内部机制改革和经营计划修订等,要适时调整并确定重点监督检查内容和事项,不断增强监督的灵敏性、针对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具体为几方面。
一要提高行为监督能力。监事会要从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于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国有企业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贯穿于公司决策、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体现在公司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公司章程等各个环节。这是监事会监督的一条主线,抓住了这条主线,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突出“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行为监督,对涉及企业合并重组、改革改制、重大资产处置和重大投资等敏感事项的决策,要研究掌握有关情况,可能存有重大安全风险的,应及时质询,存在问题的应及时报告。
二要提高财务监督检查能力。检查财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重要监督手段和途径。一是通过牵头组织决算审计,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司的财务信息,对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和平常发现的问题线索要查清楚。二是要认真检查财务会计资料,定期阅读会计报表,关注会计账目重大变化。三是要关注企业重大财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公司重大财务风险是监事会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对重大投融资、大额资金运作等可能带来的偿债和收回风险,要高度关注,加强预警,及时准确地揭示。
三要提高规范行使各项职权能力。《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赋予了监事会质询权、建议等权力。一是行权的事实要清楚。只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证明公司在重大决策、投资、担保、大额资金运作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就要及时行使纠正。二是行权的程序要合规。行使这些职权,要根据实际遵循必要程序,对事实要充分调查分析,与有关方面进行必要的沟通协商。三是行权的行为要慎重。行使这些职权时,斟酌要周密,时机要恰当,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四要提高问题和风险揭示能力。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开展监督检查,既是监事会的职责所系,也是有效规避监督风险的内在要求。要清醒地认识到,看不到问题、发现不了问题、不敢揭露问题,将是监事会最可怕之处。要抓住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突出监督重点,聚焦重点企业、重要业务、重点环节以及潜在风险。
随着国家加强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力度加大,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监事会要充分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发现问题是职责所系,有问题发现不了是失职”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对监督检查工作周密策划,分清责任主体,真正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管理有效的责任制度,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推动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再上新台阶、再跃新层面。
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 篇2
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以来, 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着众多经济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 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 将经营权利让渡的理论已经被视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对于包括辽宁国企在内的国有企业而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倡导的“三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这一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实践导向正与委托代理的逻辑起点相契合。然而, 探索将委托代理理论和“三分开”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落实到国有资产的具体监管工作中, 加强董事会建设无疑是委托代理理论基础和“三分开”实践导向的“交汇点”和“着力点”。只有通过加强董事会建设在企业内部形成规范运行的董事会治理机制, 才能保证掌握所有权的国资委将经营权“放心”地委托给企业董事会;董事会作为企业运行的“大脑”, 再将部分经营权委托给经理层执行, 使委托代理理论得到层层落实。作为股东的国资委将“无限”监管权向企业董事会“转移”, 才能真正实现国资委既对企业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 又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因此, 无论从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基础还是“三分开”的实践导向出发, 加强董事会建设并促进董事会的规范运行, 必须也必将成为辽宁省国资委深化国企改革、实现职能转变、推进辽宁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
二、辽宁公司制国有企业董事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 基本情况。
首先, 辽宁省国有企业 (以公司制的国有企业为主体) 基本从形式上设立了董事会的组织架构, 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董事会秘书、外部董事等董事会组织机构中的细分部分还未得到普及, 其中省属企业和沈阳、大连市属企业在设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董事会秘书等方面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沈阳和大连引入外部董事的工作业已初见成效。其次, 辽宁国企董事会具体运行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 其中省属企业和沈阳、大连市属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基本上完成了董事会议事规则等主要制度的制定, 但全省国企董事会中关于董事会运行的一系列细化制度还处于不同程度的“空白”状态, 有待下一步制定。最后, 董事会的规范运行既是目前董事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点, 也是今后加强董事会建设的关键点和难点, 辽宁省国有企业总体上在规范运行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从而也制约着董事会整体的文化建设处于相对滞后阶段。
2. 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董事会“空心化”。
首先, 董事会“空心化”表现在董事会未获得足够的应有权利。《公司法》明确赋予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 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的职权, 但在现实操作层面, 由于大多数董事会运行不够规范等原因, 基本上辽宁国企的董事会均未实际掌握这项职权, 从而导致董事会缺乏对经理层的制衡和有效监督。其次, 董事会“空心化”表现在缺乏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等机构的基础支持。董事会实际运行中, 仅通过董事会有限的几名成员远远不能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控, 更无法在纷繁复杂的事项决策中做出最佳决策, 董事会必须依靠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提供全方位的基础性专业支持。然而, 对于辽宁省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 不仅缺少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即使部分企业设置了专门委员会也未真正履行其相应职责, 仅仅是“有名无实”。最后, 董事会“空心化”表现在董事会规范决策形式的“形同虚设”。目前, 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以党政联席会议等形式代替董事会会议的问题, 在缺乏董事责任追究的制度约束下, 董事也往往沦为“图章董事”;一些股份制国企由于会议召开准备不足等原因, 往往将重大事项的决议用走签或事后补签的方式进行表决, 董事会决议最终只流于形式地完成了纸面上的“规定动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二——董事会“独立性”缺失。
一是董事会“独立性”缺失表现在无法充分实现集体决策上。辽宁国有企业虽然已经从以前的全民所有制向公司制改制, 但一些“惯性”仍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清除, 尤其是国有企业改制前“一把手说了算”的体制在部分企业“换汤不换药”的变成了“董事长说了算”, “一言堂”的决策机制自然制约和侵蚀着董事独立思考、独立发表意见和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二是董事会“独立性”缺失表现在缺乏外部董事的制约。目前, 除了省属及沈阳、大连等少数大企业引进外部董事外, 辽宁国有企业的外部董事仍处于极度缺乏状态。称职的、足够数量的外部董事的缺乏, 导致企业决策的诸多专业性意见难以获得, 来自企业内部共同体的“内部”意见难以被质疑和推翻, “内部人控制”问题作为企业公司治理的“顽疾”始终没得到解决。三是董事会“独立性”缺失表现在其决策权与经理层的执行权的过度“重合”。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具有国际权威性的《OECD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指引》始终倡导董事长要与总经理分设, 从而保障企业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然而, 辽宁省国有企业董事会的决策权与经理层的执行权相“重合”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些本应负责执行董事会决议的经理层人员一旦加入董事会, 必将受其双重身份的制约而在董事和经理两种角色间“摇摆不定”, 甚至出现经理层“选择性”的漠视董事会决议, 阳奉阴违地执行董事会决议等不良现象。
4. 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三——董事会“市场化”不足。
一是面向辽宁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董事人才备选库”尚未建立。辽宁高端人才库的储备大都集中在组织、人事、科研院所等部门, 这些部门人才储备的对象大多为党政领导人才和科研人才, 但对于面向未来适应高度市场化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决策人才还缺乏专门的储备, 符合辽宁省国有企业行业分布和企业需求的董事人才库需要尽快建立。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选聘高素质的企业董事尚未形成机制。近年来, 辽宁仅组织了两次大规模面向全社会为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包括董事在内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分别于2005年和2011年公开招聘了11名和13名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经过这两次市场化招聘的董事人数对于全省国有企业所需求的大批董事人才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三是市场化导向的职业化董事还处在探索阶段。职业化董事无疑是最适应开放性市场环境和充分竞争的企业决策人选, 然而辽宁在外部董事制度尚未基本建立的情况下, 董事职业化大多局限于退休党政干部、退休企业老总组成的“老年俱乐部”中, 董事职业化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
三、加强董事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1. 从国资委的“大视角”切入。
对于辽宁国有企业加强董事会建设工作而言, 作为出资人的各级国资委毫无疑问具有通盘意义上的引导和督办作用;只有从出资人的“大视角”切入, 才能将董事会建设与企业其他重要工作有机联系起来, 协同推进, 才能从宏观的整体布局上促进辽宁国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才能从微观上保障每个国有企业内部董事会真正地规范运行起来, 最终推动辽宁国企董事会建设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要加强董事会建设与企业上市工作的有机结合。各级国资委在推进辽宁国企上市时, 按照上市公司的诸多“硬性”条件来规范和改进企业内部治理, 于是推动理顺股权、完善董事会设置、引入外部 (独立) 董事、设置职工监事、制定相关配套制度等工作, 既是推进上市也是加强董事会建设的共同工作。二是各级国资委在规范企业章程管理时, 可以通过修改公司章程来完善“三会一层”的职权设定, 明晰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从企业“根本大法”的高度来规范董事会设置及职权边界。三是加强董事会建设应结合集团管控共同推进。企业仅完成董事会自身的科学设置和制度规定, 却缺乏与内部集团管控的有机联动, 将很难从企业整体上保障法人治理机制与集团管控体制相契合, 保障董事会决策在集团内部的每个“角落”得到切实地贯彻执行。所以, 将集团管控与董事会建设有计划统筹推进, 将激发两者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 实现1+1>2的效果。
2. 健全董事会建设制度体系。
从出资人角度, 辽宁省国资委几年来已陆续出台了董事会建设指导意见、董事会规范运作暂行办法、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董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实施意见等多项制度文件, 但与国务院国资委董事会试点工作中已出台14项制度文件相对应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从企业角度, 除了部分省属、沈阳、大连的大企业制定了董事会运行的基本制度外, 包括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董事会秘书工作细则等一系列董事会运行的相关制度对于其他国企还有待制定。因此, 从董事会制度建设层面, 加快制定董事会和董事的评价办法、董事的责任追究办法、外部董事的履职管理办法、外部董事选聘及报酬办法、职工董事的履职细则等一系列制度, 才能进一步明晰董事会与出资人 (国资委) 、监事会、经理层、党委会之间的权责边界, 才能使董事会及相关组织的运行有章可循, 才能真正赋予董事会相应的职权, 从制度上解决“一把手说了算”、重大事项决策形式不规范、市场化选聘外部董事等一系列问题。如此, 在董事会制度层面明确和细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才能打破辽宁国企运行中历史遗留的诸多行政化壁垒。
3. 完善董事会组织架构。
加强董事会组织架构的建设, 打造合理、科学的董事会组织架构, 才能保障董事会在复杂的运行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人力支持和组织支撑, 才能使那些精心设计的董事会相关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一是需要引入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外部董事, 需要各级国资委根据企业实情,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市场化选聘, 选聘从智力资源、人脉资源、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能给企业带来积极效应的外部董事。二是要完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董事会办公室、董事会秘书等相关组织架构, 进一步夯实董事会运行的组织基础。配合外部董事的引入, 将他们安排到战略、审计等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并组织各业务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专门委员会工作, 从而“做实”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三是要充分发挥辽宁国有企业的组织优越性, 通过保证职工董事体现广大员工利益诉求, 落实以党委书记为代表的党组织坚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体制, 使董事会决策能够符合党委意图、符合职工合理意愿。
4. 培育董事会文化氛围。
目前, 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已获得相当共识, 但加强董事会文化建设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 在健全董事会制度体系并完善董事会组织架构的基础上, 还需要通过持续培育浓厚的董事会文化氛围, 才能够保障董事会按照制度指导和组织架构设计的方向有效运行。一是要对企业全体职工普及董事会治理的基本认识, 培育他们认同董事会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由之路。只有全体企业员工都从内心深处高度认可董事会的价值, 才能“从下至上”、“从外向内”地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要着重培育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对董事会相关制度体系的清晰认知。作为领导企业运行的组织群体, 他们不仅要认识到董事会的重要性, 还要保证通过制度文化构建, 明确“新老三会”、“三会一层”等各自组织层次的权责边界乃至众多制度的规范细节, “从上至下”、“各负其责”地实现董事会及相关机构职能的有效释放。三是要始终坚持董事会相关工作成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通过讲座、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多种学习和培训方式, 建立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组织的多样式培训机制, 从而在企业董事会形成一种“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文化氛围。
摘要:从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和“三分开”的实践导向出发, 加强国企董事会建设正是深化国企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由之路。结合辽宁国企实情, 在剖析董事会“空心化”、“独立性”缺失、“市场化”不足等问题基础上, 从国资委的“大视角”切入, 系统提出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层面的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探析 篇3
新《公司法》的颁布实施和国企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监事会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对于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全面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内部对监事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监事会是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常设机构,监事会与董事会是股东大会下的独立、平行机构,代表股东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督的机关。国有企业监事会,是代表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的机关,是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监督新体制、新机制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和领导人员监督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国有企业加强管理,增加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但从企业内部看,目前还不能正确认识监事会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究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我国《公司法》颁布得较晚,传统体制和传统思想影响深,不少企业人员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本能地排斥监事会制度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运用。在实践中,企业原有的监事会成立多年未能真正开展监督工作,甚至个别企业监事会成立后再也没有举行过会议,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的价值功效未能被企业深刻地认识。二是监事会主席地位低。组织部门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人员安排上,重要性顺序是董事长、总经理,然后才是监事会主席,甚至监事会主席人选由董事长、总经理推荐,监事会主席地位的稳定性起决于其与董事长及其他高管人员的配合情况。由于监事会主席的地位低,监事会监督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限制。三是现有企业领导官本位思想严重,对没有级别、而只是通过市场机制选拔出来的监事会临时召集人存在不同的认识,影响了现有监事会工作的开展。四是监事会没有自己的常设办事机构,现有专职监事又同时在两家单位任职,造成了企业对监事会制度的认识错误,片面地认为监事会是—个临时机构,每年由上级派到企业例行公事检查。
(二)监事会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监事会能否有效地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必须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作为前提,通常要受到以下方面的约束:一是监事会人员对公司及其业务的了解广度和深度。二是对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参与和投入程度,以及不受任何干扰的独立性。要满足上述约束条件,最重要的是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的两类行为将影响监事会的判断,一类行为是不完全或歪曲的信息披露,尤其是有目的的误导、歪曲、掩盖和混淆等企图;另一类行为是非欺骗性的信息误导或信息提供的不完全性,即信息披露的重大遗漏。在这些情况下,要求监事会人员在短时间内通过阅读董事会、经理会修饰过的的专业文件、查阅公司经过处理的账务后,发现其欺诈行为是相当困难的。
新颁布实施的《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特别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如实向监事会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妨碍监事会或者监事行使职权”,从法律上落实了监事会的知情权。但是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是有差距的,表现在企业一些重要的决策会议不通知监事会参加;重大事项不及时通报;一些重要的资料不能够提供,有推诿、回避或者搪塞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监事会地位低以外,还在于企业主动接受监督意识不强以及在某些“违法违规”决策上有意回避监事会的监督等。在监事会对会议信息,决策信息没有充分的知情权的情况下,不利于监事会获取的信息完善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企业的事前、事中监督无法介入,严重影响了监事会监督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三)监事会对子公司的监管存在困难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目前国有企业大多采取集团型的组织形式,集团内拥有诸多不同层次的子公司。企业集团一级的核心业务和核心资产逐渐下移至二、三级公司,出现了国有有效资产向二级三级及重要子公司流动的情况。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国有资产占有量及收益多集中在集团下属重要子公司,加强对重要子公司中的国有资产监督就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但是,我国《公司法》目前并未规定监事会拥有对子公司的监督权利;而且子公司作為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及高管人员的行为监督是子公司监事会自身的职责,因此,企业集团监事会对子公司进行监督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即使监事会代表控股股东对子公司进行监督检查,也须取得母公司的授权和子公司的配合,这对于以监督身份开展工作的监事会来说,在现实工作中困难重重,不利于对公司全面真实的监督。
(四)监事会缺乏执行机构 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上,监事会和董事会同样为会议制度,但董事会设了执行机构,即经理层,具体执行董事会决议,而监事会没有设置执行机构。监事会虽然可以借用内部审计部门或聘请外部审计中介机构来开展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工作,但这种审计基本上是一年一次,频率低,难以起到事前监督的作用,且履行审计职能动用的人力和财力,需要得到企业领导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自己无法决定。最重要的是,董事会下设辅助工作机构和辅助工作人员,如董事会下的各个专业委员会、董事会秘书、董事会秘书办公室、证券部等。而监事会则缺乏辅助工作机构和辅助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开展和完成有关监事会工作,这是监事会职责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完善对策
(一)多方面提升监事会地位 具体内容如下:
(1)正确认识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加强监事会工作是我国法律的规定。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共同构成了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各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监事会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监督职能,可以监督公司董事、经理,但不受董事、经理制约。代表股东的监事和董事一样都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代表股东经营管理企业,监事代表股东监督董事、经理,防止其损害股东利益。其次,加强监事会工作是公司制度的内在要求。随着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者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公司的监督成本越来越高。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保证公司制度的合理性的需要,监督机制成为公司的一种内生机能。 再次,加强监事会建设,是改进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监事各司其职、互相制衡,共同构成了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任何一方的弱化,都会造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 缺少制约的权力迟早会给公司、股东、职工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不解决监督弱化的问题,公司的发展就难以健康持久。
(2)从制度设计上提升监事会的地位。。要想强化监事会的职能作用,必须在实质上提升和充实监事会的地位。而要提升监事会的地位,首先必须提高立法者、政府管理部门等对监事会的认识,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赋予监事会应有的地位。新《公司法》在法律层面强化了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扩大了其监督范围,充实了监事会的职权,增强了监事会行使权力的保障措施,提高了监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上述措施还有待于国资管理部门和组织部门进一步予以强化和落实。如组织部门及国资委在考核、调整企业领导班子时,监事会可以提出对企业经营者奖惩,任免的建议,从而使监督过程具有一定的威慑性。
(3)尽快完善监事会组织建设。组织部门尽快选拔具有较高业务素质、政治素质高的监事会主席,赋予监事会主席与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相当的权利和地位。专职监事也可以实行高配置,以提高监事会的整体权威性。
(二)多渠道保障监事会的知情权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充分落实新《公司法》赋予监事会的职责和手段。新《公司法》赋予监事会新的六项权利:对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和股东会议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建议的权利;对董事、高管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要求予以纠正的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向股东会提案的权利;质询和建议的权利;对异常情况进行调查的权利。这些职责和手段,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折不扣地予以落实,监事会要十分明确和主动履行法律所赋予的各项职责,对拒不配合监事会开展工作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建议,确保监督成效。
二是加大对监事会的支持力度。董事会和经理层,必须为监事会充分履行职责提供条件和保障,大力支持监事会的工作。董事会召开会议时,必须通知监事列席会议;董事会采用通讯方式召开时,应将会议资料在送达董事的同时送达监事会,并将表决结果及时通报监事会。经理要建立向监事会定期报告制度,向监事会报告公司重大合同的签订、执行情况、资金运用情况和盈亏情况,经理必须保证该报告的真实性。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接受监事会对其履行职责的合法监督和合理建议。监事会在履行职责遇到障碍时,可向董事会或国资委报告,董事会、国资委应为监事会依法履行职责排除障碍。
国资管理部门在研究决定企业产权转让、对外投资、改制、贷款、担保、资产抵押、财务预算、核销坏账、处置不良资产等重大经济事项前,应征求监事会的意见,既可保障监事会的知情权,又可确保决策的可靠性。
三是发挥好职工监事的作用。监事会要充分调动职工监事的积极性,在工作分工时,要注意发挥其熟悉企业情况、密切联系群众的特点。职工监事要了解和反映与监事会工作有关的企业情况,并按照分工和授权对企业提供的有关情况客观、真实地提出意见;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向监事会反馈。
四是建立与纪检监察机关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纪检监察部门掌握的各种线索,发挥监事会工作人员长驻企业的优势,把问题查清、核实。同时,在企业的支持下,整合企业内部监督资源,加强与企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法律、财务、投资和风险管理等部门的日常沟通,实现监督工作横向和纵向双到位。
(三)向重要子公司派驻监事监事会要确立国有资产在哪里,监督检查工作就跟踪到哪里的责任意识。为确保出资人监督到位,应充分发挥外派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国有企业重要子公司的延伸监督。建议由企业集团监事会向重要子公司派出监事,即采取母公司监事兼任子公司监事的方式,使原先没有直接领导关系的母、子公司监事会加强联系,母公司监事会对子公司监事会起到更好的监督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监事会制度,扩展了监督深度,创新和改进监督检查方式方法。
在加强企业当期监督的同时,通过向重要子公司派驻监事,强化了对改制重组、实行产权多元化集团子公司科学有效地监督管理,能够有效地对国有股权多元化公司、上市公司的产权变动、投融资、资产处置等进行过程监督;同时,能够及时反馈企业重大经营举措和贯彻落实国有出资人工作要求情况,起到信息枢纽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国有集团公司监督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灵敏性,提升监管工作效能,对充分发挥外派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是一项有益探索。
(四)将企业内审机构纳入监事会管理强化监事会监督检查权威,将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改由监督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为监事会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人力,是避免监事会再次陷入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保证公司权力制衡机制正常运转,进而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公司生产经营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更有利于理顺公司内部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多个监督检查中心的混乱现象。
监事会地位的高层次性,也有利于监督、指导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监事会与内部审计的分工也将更趋合理,能使内部审计成果得以充分利用,成为监事会参与公司高层决策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黄国伟:《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設探析》, 《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第3期。
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兼职监事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兼职监事在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以下简称监事会)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兼职监事是指监事会中由企业职工代表担任的监事。
第二章 兼职监事的条件
第四条 兼职监事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基本条件。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了解并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具有与担任兼职监事相适应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综合判断和沟通协调能力;
3.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恪尽职守,严守工作秘密;
4.能代表企业广大职工意愿,公道正派,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
5.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无违法违纪记录。
(二)资格条件。
1.企业本部(不含子企业)职工,且在企业本部(新成立的企业集团须在核心企业)工作3年以上;
2.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3.身体健康,年龄在35岁以上。
第五条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兼职监事:
(一)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二)总裁(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财务、资产经营、投资管理等部门的工作人员;
(三)《公司法》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兼职监事的任免
第六条 兼职监事按以下程序产生:
(一)企业研究提出推荐人选;(二)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国监办)对推荐人选进行初审;(三)初审合格人选,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其他民主形式选举;(四)国监办审核批复选举结果。
第七条 兼职监事每届任期为3年,任期届满后可以连选连任。
第八条 国资委不再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兼职监事职务自然免除。
第九条 出现以下情况,按程序选举产生新的兼职监事:
(一)任期届满;
(二)由于工作变动,不宜再担任兼职监事;
(三)其他情形。
第四章 兼职监事的职责与管理
第十条 兼职监事在监事会主席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经监事会主席授权,参与制订监督检查计划、编制监督检查方案和开展实地监督检查工作;
(二)参加监事会会议,审议监事会监督检查报告;
(三)收集与监事会工作相关的企业信息,及时向监事会主席或专职监事反映;
(四)根据需要,承担与企业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联系;
(五)完成监事会主席授权的其他工作。
第十一条 兼职监事应当按要求参加国监办组织的有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第十二条 各派出中央企业监事会要保证和切实发挥兼职监事作用。
(一)建立兼职监事参加监事会工作的制度;
(二)保护兼职监事参加监事会工作的积极性,维护兼职监事的合法权益;
(三)发挥兼职监事联系企业、熟悉企业情况的特点和优势;
(四)兼职监事因执行监事会工作任务,离开企业本职岗位超过1日以上的,须通知企业。
第十三条 企业要积极支持兼职监事参加监事会工作,为兼职监事履行职责创造条件。
(一)严格按照规定程序选举产生兼职监事;
(二)承担兼职监事履行职责发生的费用;
(三)不得要求兼职监事作出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禁止的行为;
(四)不得因兼职监事履行监事职责,对其降职、降薪或解除劳动合同等。
第十四条 兼职监事参加监事会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给予奖励。
第五章 兼职监事的纪律
第十五条 兼职监事应严格执行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履行监事职责时应严格遵守监事会“六要六不”行为规范。
(一)未经监事会主席授权和批准,不得擅自以兼职监事身份安排、组织和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二)严守工作秘密,不得向所在企业以及监事会以外人员通报、汇报、议论有关监事会及个人参加监事会工作的情况,不得泄露监事会会议内容,不得发表监督检查结论性意见;
(三)对群众反映的企业的重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不得隐匿不报;
(四)遵守回避原则,工作中遇到涉及本人、与本人有关联或利害关系的情形时,应申请回避;
(五)不得参加有可能影响公正履行兼职监事职责的活动。
第十六条 兼职监事有下列行为之一,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直至撤销兼职监事职务;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了解的或应当了解的企业重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隐匿不报的;
(二)不履行兼职监事职责且无正当理由的;
(三)泄漏监事会工作秘密,给监督检查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
(四)参与企业编造虚假报告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相关规定且情节严重的。
第十七条 企业发现兼职监事有违反本办法所列行为时,有权向国监办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资委报告。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监办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00年11月7日国监办颁布的《企业职工代表参加监事会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国监办发[2000]24号)同时废止。
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 篇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日期:2010-05-12 我来说两句(0条)
我国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以下简称监事会)制度从1998年3月至今,已走过了12年的历史。多年实践证明,监事会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探索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督体制的成功实践,在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监督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十余年来,监事会制度始终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环境相适应,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和完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效。一是本着对出资人负责的态度,形成了一套客观公正的监督模式;二是及时揭发了一批重大违法犯罪案件,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三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推动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四是完善了国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促进了监督与管理的协同配合;五是建立了一支懂企业、会查账、作风硬、可信赖的高素质监督检查队伍,为履行监督职责打下了良好基础。
监事会制度面临挑战
虽然监事会工作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复杂的客观环境等原因,监事会在监督检查工作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略的问题。
一是日常监督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已达成共识,但缺乏具体操作方法。客观地讲,目前的监督检查工作已经意识到了将日常监督和集中检查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并做了许多改进工作。但遗憾的是,从本质上看,二者的结合状态还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是监督反馈机制已基本建立,但时效性尚待提高。根据现有资料和调研结果发现,目前的监督反馈机制已经基本建立。对于在日常监督和集中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研究并最终反馈到企业中去,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但是,调研结果也表明目前反馈机制的时效性并不理想。有些事项需要监督两三年才能写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综合报告,今年的问题可能得等到两三年以后才能被提上解决落实的日程——过了这么长时间,问题可能已经失去了针对性。
三是监事会监督轮换制度的科学性有待提高。目前,监事会办事处实行每三年一轮换的轮岗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监事会主席和专职监事们往往是好不容易刚刚对某个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就要轮换到其他行业,又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去熟悉新行业。因此,目前的轮换制度的科学性有待提高:一是在轮换周期上,应合理延长;二是在轮岗时,应考虑到行业相关性和监事的专业背景、行业背景等因素。
四是监事会办事处各自为政,未建立相对统一的工作规程。在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监事会各办事处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办事处之间几乎是“背靠背”,基本各自为政。由于三年一换届,每届监事会新上任,企业又要重新提交资料,重新适应新一届监事会的工作方式和规程,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和配合难度。五是尚未建立对监事会办事处及监事的激励约束机制。监事会办事处工作人员是监督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行为能力和监督水平直接影响着政府监督检查的效果。然而,目前的监事会办事处的激励约束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无法充分激发监事的工作潜力。因此,如何根据监事会工作和监事会队伍的特点,实行科学有效的“激励管理”,完善监督人员的激励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监事会监督模式创新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在理论上,大家认识到当期监督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上,对于监事会如何定位?怎样进行当期监督?如何在现有人力情况下保证监督的有效性?还缺乏具体研究。当期监督就是要实现日常监督和集中检查的有机结合,提高监督检查的效率,达到监管目标。而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绩效激励是保证目标实施的基础条件。
一是要建立适应当期监督的组织结构,提高适应性。在实行当期监督模式下,以前单一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已不能适应监督检查的要求。在现有的人员编制和人员结构下,不仅要达到日常监督快速反应,还要充分体现集中检查的专业化和全面化。在日常监督模式的组织结构设计中应充分发挥重点联系人的优势,深入企业内部了解情况,对重大事项提前介入、全程监督,监事会主席对所监管企业采取巡回监督,主要处置重大事项,强化日常监督的时效性。
二是梳理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办事处的规模由以前的小办事处转变为大办事处,监督检查的组织结构也不再是单一的组织模式,工作内容更繁杂。以前关于监督检查的工作流程要么缺失,要么不成体系,造成工作中的诸多不便。对于日常监督和集中检查的计划制定、监督手段、实施方法和结果运用等关键的业务流程应重新进行梳理和设计,制定办事处内部的管理流程,明晰流程中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把握关键控制点,使工作更加顺畅,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 篇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市属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制度,规范监事会工作报告行为,根据《宁波市属国有企业监事管理暂行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宁波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市属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监事会及其成员。
第三条监事会及其成员应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需要报告的事项及时提交市国资委。工作报告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原则。监事会工作报告分为定期报告和专项报告。
第四条监事会及其成员对报告事项要确保真实,相关内容可要求企业予以核实。工作报告按照保密工作要求设密级,监事会及其成员对涉密事项需做好保密工作。
第五条工作报告由市国资委监事会工作处统一受理。执行工作报告制度情况作为监事会及其成员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定期报告
第六条定期报告分季度报告和报告。季度报告于季度满后15日前提交,报告于次年4月底前提交。
第七条 季度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监事会工作开展情况;
(二)企业当期发生的重大事项及其合法合规情况,包括投资、资产处置、对外担保、资金变化、招标及诉讼等情况;
(三)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分析及其评价;
(四)企业重大风险提示等。
第八条 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市国资委和董事会决议或决定、决策的情况;
(二)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检查的情况,以及评价和建议;
(三)从监管角度,对企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提出奖惩建议;
(四)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其他需要报告的问题和事项。
第三章专项报告
第九条专项报告一般为一事一报,及时报送。对紧急、突发的重大事项,可以先口头报告,再书面报告。
第十条专项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企业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和违法违规行为;
(二)开展专项调查、检查工作情况;
(三)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就某一问题形成的意见、建议;
(四)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决议持不同意见的事项;
(五)监事会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重大损失指在企业法人资产范围内、单项资产损失达100万元以上的或后果严重的各类资产损失,主要包括:
(一)企业改制、国有产权转让、置换等交易过程中造成损失;
(二)对外投资和工程项目遭受损失;
(三)因担保等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而造成的损失;
(四)因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等投资造成的重大损失;
(五)不良资产造成的损失;
(六)因产权纠纷经有关部门裁决后发生损失;
(七)因被诈骗、盗窃等原因造成损失;
(八)因其他原因造成的重大损失。
第十二条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
(一)因侵犯国家或其他主体的权益,受到司法机关追究的行为;
(二)违反国家财务会计规定,财务会计工作中有重大弄虚作假的行为;
(三)违法违规实施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行为;
(四)违规从事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项目的行为;
(五)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权限的行为;
(六)未按照规定建立内控制度,或虽建立了制度,但未按照制度规定进行操作的行为;
(七)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隐瞒事实,阻挠监事会及其成员
履行职责的行为;
(八)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章报告处理
第十三条定期报告处理。监事会工作处收到报告后负责登记并进行审核,报市国资委领导阅示。
第十四条专项报告处理。监事会工作处收到报告后负责登记并提出处理意见,送市国资委领导阅示。相关处室根据市国资委领导的批示精神具体办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监事会工作处,并由监事会工作处负责反馈给监事会或监事会成员。需要上报上级领导部门的专项报告,按规定报送。
第十五条监事会工作处和相关处室应做好工作报告的保密工作,不得泄露需保密的内容。
第五章附则
新时期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研究 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成为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力保障。当前, 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董事会作用的发挥。因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 深化国有企业董事会改革具有显著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必须强调董事会建设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推动国企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推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推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阶段, 企业的竞争和发展逐步回归到市场的基本面, 科学治理创造长期价值的重要性空前突显。作为治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优化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 促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成为企业发展的突出课题。法人治理机制的规范建立, 政企分开和权责明晰目标的实现, 股东合法权益的切实保障, 国有资产科学化管理和运作等目标的建立, 必须依托于企业董事会治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 推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趋利性是企业的天性,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利润, 确保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董事会建设是企业管理方式的规范化, 董事会作为股东资产和利益的代理人, 对公司的重大战略、经营管理与企业的重要资源配置进行科学安排。要提高公司的执行效率, 就需要在公司治理中让董事会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对企业资源配置进行科学的决策, 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负责。其次, 国有企业建立董事会制度, 强化企业对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 有助于深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 推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是企业优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企业可持续战略发展的目标实现, 依托于完善的管理机构体系, 并通过不断推进与深化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国内外对董事会的职责定位来看, 董事会主要发挥两大作用:一是通过董事会进行有效的战略分析和科学决策, 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企业内外各种复杂的环境变化, 准确把握公司的总体发展方向, 确立企业主要的行动计划, 增强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从而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任免高级管理人员, 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 制定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政策和报酬方案。可见, 董事会履行好职能, 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提高公司的短期效率和长远价值, 促进公司的稳健经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董事会规范制度的建立, 将成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二、现阶段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而言, 国有企业在着力董事会的建设过程中, 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董事会的重要作用。那么, 具体而言, 现阶段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传统国有体制根深蒂固, 民主决策落实不到位
建立董事会是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 但其董事会建设仍在传统企业体制的影响之下, 导致民主决策落实不到位, 一把手说了算的现实问题仍比较突出。于是, 一把手盲目决策、错误上项目, 在董事会的决策中走形式, 决策权紧紧握在一把手之中, 进而造成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风险。因此, 在深化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进程中, 首先要落实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 夯实董事会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 受制于现行制度, 经理层选聘难以充分依托“市场化”原则
当前, 在国企改革中, 其行政级别仍然存在, 这就导致企业董事会及经理层都是上级组织任命, 对于依托市场化原则选聘经理层的操作未能付诸实践。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有近八成的国有企业, 其经营管理者由上级组织任命, 而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支柱的大型上市国有企业, 有近六成由组织任命。“企业领导人的选择更多是基于个人关系和政治上的效忠, 而不是企业家素质和业绩。”这导致企业领导人没有追求企业利润的积极性, 不利于企业董事会的有效建设,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 经理兼任懂事的情况普遍, 企业内部人为控制的情形比较常见
从实际来看, 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理兼任董事的情况, 执行层、决策层的高度重叠, 导致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 监督管理不到位, 权力制衡难以实现。与此同时, 经理兼任董事, 又导致企业内部出现人为控制的情形, 民主决策无法落到实处, 腐败问题频频发生, 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期强化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策略
在新的历史时期, 为了提高企业效率, 根据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目前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优化, 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优化董事会结构, 并逐步完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确保董事会建设规范化和有效化。
(一) 优化董事会结构, 实现决策与执行的分离
董事会的建设, 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制衡性, 也就是确保决策与执行的分离, 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企业经理层, 其作为企业的执行组织, 应确保执行过程中服从决策, 并确保执行的效率。因此, 在机构设置上应将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分开, 避免决策与执行之间存在重叠问题。降低经理层在董事会中的任职比例, 规定其人数不超过董事会的三分之一。增加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人数, 增强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 提高企业经营发展的科学决策与有效执行, 解决一把手“一言堂”的不良现象。
(二) 逐步完善用人机制, 实现董事会建设的规范化
“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完善用人机制是强化董事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国企一方面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管干部的制度, 同时也要在董事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与考核职权。首先, 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应逐步淡化行政级别意识, 特别是董事会与经理层的任命处于同级任命状态, 不利于现实权力关系的确立;其次, 扩大实施“市场化”原则, 通过市场竞争方式选聘企业经理层, 避免上级任命的情形, 选拔具有企业家精神和素质的董事会成员;再次, 在董事会建设的进程中, 要充分发挥党管干部的重要作用, 为建设的推进与深化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三) 强化激励约束, 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是完善董事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 董事会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括聘用激励机制、津贴激励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在我国, 国有企业董事会业绩考核制度缺乏完善性, 在绩效考核的执行中, 存在业绩考核的笼统性, 并与政治前途存在显著的关联。这样的业绩考核制度, 实现的战略目标是短期的, 且极易自身贪污腐败问题。因此, 我国在深化国有企业董事会的建设过程中, 首先应建立健全董事会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 在机制的设计中, 要充分体现董事会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体现其在决策监督中的价值;另一方面, 要明确责任制度, 对董事会决策失误所承担的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促进其提高行为规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传统企业制度的影响之下, 国有企业在董事会建设中, 仍存在决策与执行重叠、董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 国有企业应与时俱进, 着力夯实董事会建设的内外环境, 逐步优化董事会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强化激励约束, 推动国有企业董事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 推进董事会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面向企业未来发展、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阐述了新时期推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现阶段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新时期完善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丽伟.上海国有企业推进董事会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01)
[2]郭立民.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研究——以深圳市属国有企业为例[J].开放导报, 2008 (0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篇8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转机建制和全面走向市场的需要,是激发企业活力的金钥匙。近几年来,企业界兴起了企业文化热,神马集团公司在探索建立现代企业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了企业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集团近日下发了《神马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绘就了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在深化改革 、迅速扩张、做大做强神马的过程中,如何认真审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已成为集团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以弘扬神马精神为主题 , 确立崇高的企业价值观
神马精神是一万七千多名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评判事物与行为的共同标准,体现神马的宗旨和信念,具有导向、规范,激励,和凝聚的作用。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弘扬神马企业精神,加强职工理想信念、、职工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发掘人的精神潜能,形成企业的合力。在此基础上,确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企业个性的价值观,着力突出神马企业的行业特点和价值取向,使职工自觉把自我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统一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和规范职工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创造出鲜明的企业形象和团结的员工群体。企业依靠这种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就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进取,立于不败之地。
二、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的一部分。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神马企业发展中内在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企业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深化改革,确立具有企业特色经营方针、经营谋略和经营作风,形成一套科学、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使企业经营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更具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塑造文明、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整体素质的外在表现。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企业形象的好坏,与企业职工的内在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出发,通过常规性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全体职工在经营活动中履约守信,合法经营;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全体职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讲文明、懂礼貌;通过引导职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意识 ; 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使企业能更多地为社会各界所了解和认识。总之,我们要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和扩大对外宣传,努力在社会上塑造和树立起自己文明、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四、积极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
企业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生动活泼的各种文化教育方式,来陶冶职工的情操和培养职工的群体意识,提高职工的文化修养,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是建设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针对本企业职工思想和精神风貌的特点,我们设计出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技术性于一体,形式新颖、活泼欢快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在内容健康、格调高雅、气氛轻松的活动中受到教育,逐步把职工的思想引向群体的思维轨道,与市场经济“合拍”,与改革和建设“合辙”。此外,企业文化生活也要随着企业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和改善,使职工在不断的娱乐和受教育过程中提高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而焕发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献出自己的热忱、活力、智慧和应有的贡献。
五、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看到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树立与市场经济合拍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培育和建立新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
1.企业经营领导者要做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动力。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动力作用,就必须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机构,把搞好企业文化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企业党政一把手要参与过问有关活动情况,做企业文化建设的领路人、排头兵,以自身的行为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有利于企业员工自觉投身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
2.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选好切入点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分析本企业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必须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特殊条件和特殊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方面,要选择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关键性环节作为切人点;在途径方面,要选择从本企业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从条件方面,要根据本单位具体条件进行部署。总之,要结合企业实际,体现出行业特色、地域特色、产品特色、文化特色。
3.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工程计划”,努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现代企业文化从过去偏重于物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尤其重视职工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技术素质等方面。职工群众是企业主体,也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构建和发展现代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对全体员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使他们树立起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要重视员工的智力开发,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要实施人才工程计划,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人才培育经费,创造一个引进、培育、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公平竞争、合理流动的企业用人机制。总之,要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上下功夫,把培养人放在工作的首位,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中心环节来抓,这样企业文化才富有成效,富有生命力。
4.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要让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把党的大政方针、时代精神、行为规范等播撒进职工心田,融汇到职工行为之中,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关系,使企业文化建设沿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轨迹,走进新的天地。
5.对企业文化活动实行程序化管理
为避免企业文化建设的盲目性,企业文化管理机构要将企业文化活动编制规划,统筹安排活动,力求重点突出,分类落实,形成制度,确保企业文化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6.加强企业文化基础性工作,增加硬件投入
集团公司现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大都较薄弱,除了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外,还要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要舍得投资,改善企业文化活动的场所设施为职工创造便利条件,切实落实企业文化活动的规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一个企业的精神和理念,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使廣大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和作用,进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推动集团公司“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健康向前发展。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发展 篇9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发展
作者:张勇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0期
[摘要]企业文化指一个企业从上到下所共有的,居于统治地位并为全体职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习惯、作风和行为规则。它既包括那些可见于形、闻之于声、触之以觉的表层物质文化,也包括以企业规章制度、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等为内容的里层制度文化。然而其核心还是积淀于职工心灵深层的精神文化,即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指导着职工的日常言行,它对凝聚职工的意志,规范和引导职工的行为,从根本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物质生产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 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56-0
1一、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历史和现实昭示人们:精神的力量虽然不是法力无边,但无论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民族,都不能没有精神,没有精神就等于没有灵魂。一个有作为的人必有一种非凡的人格精神,一个成功的企业必有一种卓越的企业精神,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一种坚强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成就伟业,如果没有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企业精神为支柱、为动力源,必将举步维艰。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职工群体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是职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企业行为中的聚合、嬗变、结晶。企业精神是经过凝练的群体意识,是企业职工共有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只要它融入职工的自觉行为中去,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发挥凝聚、导向、激励、控制等多方面的功能。在企业文化的结构体系中,企业精神是统帅,是核心,决定着企业经营之道,作用于企业形象。
结合生产实践,把企业精神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实现了这种转变:一是领导干部注重言传身教,各级干部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感召职工,以严于律己的行为带动职工,以勤政廉洁的形象影响职工,把企业精神形象化。二是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宣传,把企业精神具体化。三是树立群众榜样,以老职工、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作用感召职工,把企业精神人格化。四是把企业精神融入安全生产的各个领域,从长远规划到各项规章制度,从生产管理到行政管理,处处渗透着企业精神,把企业精神实践化。总之,企业精神的本质内涵反映了以下几种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科学实干精神、艰苦创业精神、优质服务精神、追求卓越精神。企业精神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二、职工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塑造“四有”新人,而“四有”新人的塑造必须从规范职工行为开始。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会作为群众组织,有责任、有义务教育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尽主人责,做主人事,献主人智,在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所以,有必要站在做主人的高度,制订出规范要求,让职工有所遵循,有动力的方向和目标。
职工行为规范应该是:第一,职工作为国家主人,必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第二,作为企业主人,必须爱公司、爱本职工作,讲究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第三,作为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第四,作为家庭成员,必须具备家庭美德。
职工的行为规范还必须注重三个统一。一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如果没有先进性,就不能对职工的行为有引导和升华作用;如果只注重先进性,而没有广泛性,职工感到难以做到,又会成为一纸空文,广泛性的规范要求是先进性规范要求的基础,而先进性规范更是广泛性规范要求的发展和升华,两者虽有差异,但又密不可分,二者在同一方向上互为贯通依存,互为渗透,共同提高。二是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的统一。思想和行为在职工个体身上是一个统一体,思想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所以规范首先要规范思想意识;其次,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怎样做事,怎样才能做好事,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决定了规范要求的统一。三是现实性和导向性的统一。立足现实,规范要求才能被职工接受,才能付诸实施,落到实处,否则,超现实的规范要求只能可望不可及,无实际意义。但是要立足现实,没有导向性的要求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形势在不断发展,职工的思想也在不断的进步,国有企业的职工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应该有比较高、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因此,对职工规范要求既要考虑现实性,更重要的还要考虑导向性,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 篇10
【基地建设项目部简讯】2011年12月2日下午公司领导:执行董事陈明祥、卢亦焱和监事会主席甘良绪一行来到公司基地对科研楼建设进行实地视察并听取了基地建设办公室对该项目的有关汇报。
基地科研楼建设从8月28日奠基,9月28日正式开工至现在已二月有余,12月2日下午公司领导来基地建设现场考察并召开了一次现场工程汇报会。下午2点半钟左右,公司领导来到现场,大家头戴安全帽在基地建设项目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钢筋绑扎制作工地,十余名工人正挥汗如雨地勤奋工作,巨型的承台钢筋笼整齐地排列在四周(其中最大的钢筋笼约有1.6吨长宽高为6.3X2.5X1.6米);在看完制作现场后大家来到施工现场,这是一个约有2千多平方米的大基坑,深约有4米,目前人工挖孔桩已完成,现场约有30余名工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预计再过两天基底砖砌模和垫层浇筑工程即可完成。
公司领导考察完工地后回到基地办公会议室,听取了基地建设相关人员的工作汇报。工作汇报围绕着两个既定目标展开(其一为进度目标: 2012年1月15日前工程完成正负零工程;其二成本控制目标:按原定成本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并对在建工程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公司领导在听取了基建办负责人方勇和项目部负责人刘俊华对目前工程进度、施工质量、投资控制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介绍后,对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充分肯定并对出现的问题做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基地建设的同志再接再厉,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继续努力工作,不怕困难,争创文明施工工地,将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重质量、抓工期、控造价,全力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进行。
基地建设项目部
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 篇11
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三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明确表示“打铁还需自身硬”。他在谈到肩上的重大责任时说,“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在新常态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那么,针对我们国有企业当前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应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呢?
一是要认真学习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从本质上、从必然性上决定了我们的党员及其干部应该具有优良的作风。我们必须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的要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认清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也是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成果的需要。
二是要明确认识到国有企业的党员是干部中的中坚力量和优秀群体。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综合表现,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坚持党性原则,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首在党员的自觉性,重在坚持党性原则,贵在践行党的宗旨。
三是要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的作风建设。党员干部的作风是通过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在基层支部,员工则是通过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中的表现来认识判断和评价本单位的党风的。因此,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的作风建设,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
四是要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新常态、新思路、新方法的运作机制。国有企业党组织要结合实际制定党政联席会议和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明确企业管理人员选拔任免程序,要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在党组织的工作方法上,通过进入董事会、经营班子中的党员参与企业重大决策,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处理好班子内部关系、围绕经济效益中心抓党建、发挥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围绕生产经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途径来体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摆正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党的工作迅速适应新常态、新思路、新方法的运作机制。
五是要大力加强国有企业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在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中,重点要把落实、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的讲话精神。各级党组织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上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经常性工作上来。这样才能真正的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才能真正地有效地充实政治理论的精神食粮。
【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思想建设08-24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09-09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09-14
国有中小企业支部加强党建工作汇报材料05-26
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纪检工作浅谈05-21
加强国有企业信访稳定工作的几点认识09-14
关于对境外国有资产加强监管的探索与研究11-15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工会工作的意见10-2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