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

2024-07-12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精选8篇)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 篇1

人事诊断常用指标分析表指标

计 算 公 式意 义 及 功 能判 定 标 准

1.员工比率非生产人员÷员工总数×100

测验员工结构状况通常非生产人员越小越好,视企业而定

2.员工增加率本员工数-上员工数÷上员工数×100测验每年员工增加比率视发展规模而定

3.工资增加率本年平均工资-上平均工资÷上平均工资

测验每年工资增加率略低于劳动生产率增加率

4.加班工资率加班工资额÷工资总额×100

测定加班工资占工资总额比率视实际状况而定

5.离职率每年离职人数÷员工总数×100

测定每年离职人员比率不宜超过10%

6.离职增加率(本离职人数-上离职人数)÷上离职人数测定每年离职人员增加率不宜超过10%

7.奖金率奖金额÷工资总额×100

测定奖金占工资总额比率各行业不同标准

8.福利费与销售额比率福利费÷销售总额

测定福利费占销售额比率各行业不同标准

9.平均工资工资总额÷员工总数

测定人均工作以评价员工待遇高低视物价指数调整为佳

10.人均管理费管理费总额÷员工总数

测定人均管理费,以评价人均负担费比率愈小愈好

11出勤率.出勤人数÷员工总数×100

测定出勤人员占员工总数比率出勤率愈高愈佳应85%以上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 篇2

工作分析的内容包含三个部分:对工作内容及岗位需求的分析;对岗位、部门和组织结构的分析;对工作主体员工的分析。对工作内容的分析是指对产品实现全过程及重要的辅助过程的分析,包括工作步骤、工作流程、工作规则、工作环境、工作设备、辅助手段等相关内容的分析;对岗位、部门和组织结构的分析包括对岗位名称、岗位内容、部门名称、部门职能、工作量及相互关系等内容的分析;对工作主体员工的分析,包括对员工年龄、性别、爱好、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分析,通过分析有助于把握和了解员工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特点将其安排到最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上,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需要应用多种科学方法。

一、职位分析问卷法(PAQ)

PAQ是一种结构严谨的工作分析问卷,是目前最普遍和流行的人员导向职务分析系统。职位分析问卷包含194个项目,其中187项被用来分析完成工作过程中员工活动的特征(工作元素),另外7项涉及薪酬问题。所有的项目被划分为信息输入、思考过程、工作产出、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其他特征6个类别,PAQ给出每一个项目的定义和相应的等级代码。(1)信息输入。员工在工作中从何处得到信息,如何得到、如何获得文字和视觉信息;(2)思考过程。工作中如何推理、决策、规划,信息如何处理解决问题的推理难度;(3)工作产出。工作需要哪些体力活动,需要哪些工具与仪器设备使用;(4)人际关系:工作中与哪些有关人员有关系,如何指导他人或与公众、顾客接触;(5)工作环境。工作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什么,是否在高温环境或与内部其他人员冲突的环境下工作;(6)其他特征。与工作相关的其他活动、条件或特征是什么,工作时间安排、报酬方法等。

职位分析问卷给出了6个评分标准,在应用这种方法时,职位分析人员要依据6个计分标准对每个工作要素进行衡量,给出评分。这6个计分标准是:信息使用程度、工作所需时间、对各个部门以及各部门内各个单元的适用性、对工作的重要程度、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特殊计分。使用PAQ时,用6个评估因素对所需要分析的职务一一进行核查。核查每项因素时,都应对照这一因素细分的各项要求,按照PAQ给出的计分标准,确定职务在职务要素上的得分。对所有工作项的问卷,PAQ能用5个尺度去衡量。这5个基本尺度是:具有决策、沟通能力;执行技术性工作的能力;身体灵活性与体力活动;操作设备与器具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及相关的条件。根据这5个基本尺度,就可以得出工作的数量性剖面的分数,职位与职位之间可相互比较和划分工作簇的等级,也就是说,PAQ可以使你用这5个尺度对每一项工作测量出一个量化的分数。

职位分析问卷同时考虑了员工与职位两个变量因素,并将各种职位所需要的基础技能与基础行为以标准化的方式罗列出来,从而为人事调查、薪酬标准制定等提供依据。但是,由于问卷没有对职位的特定工作进行描述,因此,职位行为的共同性就使得任务间的差异较模糊,所以不能描述实际工作中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活动。

二、关键事件法

关键事件法是由上级主管者记录员工平时工作中的关键事件:一种是做的特别好的,一种是做的不好的。在预定的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之后,利用积累的纪录,由主管者与被测评者讨论相关事件,为测评提供依据。它包含了三个重点:第一,观察;第二,书面记录员工所做的事情;第三,有关工作成败的关键性的事实。其主要原则是认定员工与职务有关的行为,并选择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来评定其结果。它首先从领导、员工或其他熟悉职务的人那里收集一系列职务行为的事件,然后,描述“特别好”或“特别坏”的职务绩效。这种方法考虑了职务的动态特点和静态特点。对每一事件的描述内容包括:(1)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2)员工的特别有效或多余的行为;(3)关键行为的后果;(4)员工自己能否支配或控制上述后果。在大量收集这些关键以后,可以对他们做出分类,并总结出职务的关键特征和行为要求。关键事件法既能获得有关职务的静态信息,也可以了解职务的动态特点。

关键事件法的主要优点是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职务行为上,因为行为是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同时,通过这种职务分析可以确定行为的任何可能的利益和作用。它为主管向下属人员解释绩效评价结果提供了一些确切的事实证据。

三、任务清单分析系统(TIA)

TIA是在高度结构化的调查问卷下,包括背景信息和任务清单两部分,任职者填写并评价各工作项,评价维度有:相对时间花费、执行频率、重要程度、困难程度等。任务清单的产生来自于两个方面:(1)部门目标一职能一工作一任务;(2)观察或工作日志。任务清单分析系统的优点是:信息可靠性较高,适合用于确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关系和劳动强度等方面的信息;所需费用较少;难度较小,容易为任职者接受。缺点是对“任务”的定义难以把握,即难以明确什么样的活动或内容被称之为“任务”,结果导致“任务”的粗细程度不一,有些任务描述只代表一件非常简单的活动,有的任务描述却包含丰富的活动;使用范围较小,只适用于工作循环周期较短,工作内容比较稳定,变化较小的工作;任职者在填写时,容易受到当时工作的影响,通常会遗漏其它时间进行的且比较重要的工作任务。

四、管理职位描述问卷法

管理职位描述问卷法是利用工作清单专门针对管理职位分析而设计的一种工作分析方法。它是一种管理职位描述问卷方法,这种问卷法是对管理者的工作进行定量化测试的方法,它涉及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所承担的责任、所受的限制以及管理者的工作所具备的各种特征。

它所分析的内容包括与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密切相关的200余项工作因素。这200多项可以精简为13个基本工作因素:(1)产品、市场和财务计划。指的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以实现业务的长期增长和公司稳定发展的目标。(2)其他组织单位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协调。指的是管理人员对自己没有直接控制权的员工个人和团队活动的协调。(3)内部事务控制。指的是检查与控制公司的财务、人力以及其他资源。(4)产品和服务责任。指控制产品和服务的技术,以保证生产的及时性,并保证生产质量。(5)公众和顾客关系。指通过与人们直接接触的办法来维护和树立公司在用户和公众中的良好形象。(6)高级咨询。指发挥技术水平解决企业中出现的特殊问题。(7)行为主动性。指在几乎没有直接监督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活动。(8)财务计划的批准。指批准企业大额的财务资金。(9)职能服务。指提供诸如寻找是适合为上级保持纪录这样的事实的雇员服务。(10)监督。指通过与下属员工面对面的交流来计划、组织和控制这些人。(11)复杂性及压力。指在很大压力下保持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要求的任务。(12)高级财务职责。指制订对公司绩效构成直接影响的大规模的财务投资决策和其他财务决策。(13)广泛的人力资源职责。指公司中人力资源管理和影响员工的其他政策具有重大责任的活动。

会计常用核算形式分析 篇3

摘要:会计核算形式有五种,即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无论是适用于业务简单,使用科目很少的小型企业的日记总账核算形式,还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科目汇总表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乃至只能在大规模、经济业务多、分工较细的工业企业使用的凭单日记账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设置账簿的种类都是日记账、明细账、总账,采用的格式以三栏式为主。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核算形式

0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冲击着各个领域。在会计领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在手工会计中。凭证的组织、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配合的方式,组成了会计核算形式。这一形式的有机结合,便完成了第一次的会计确认。其中,账簿组织意指账簿和种类格式和各种账簿间的关系;而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是指凭证的整理、传递、账簿的登记和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程序和方法。账簿作为存放原始会计数据与派生的中间的汇总数据的载体,也是会计报表正式揭示信息的数据源,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则直接影响会计处理流程和数据接口的设计以及实现方法,因此,采用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是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1常用的会计核算形式

目前手工一般采用会计核算形式有五种,即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无论是适用于业务简单,使用科目很少的小型企业的日记总账核算形式,还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科目汇总表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乃至只能在大规模、经济业务多、分工较细的工业企业使用的凭单日记账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设置账簿的种类都是日记账、明细账、总账,采用的格式以三栏式为主。在会计电算化中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7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的局限所致。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会计电算化下的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基于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的。这种核算形式的处理程序一般描述为6个步骤: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三栏式总账;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

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来看,和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相比,增加了明细表,会计报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总账采用三栏式账页,而账簿的设置也不必严格分类。

明细表核算形式该程序是根据明细账来登记总账,提供会计报表的数据。具体的处理步骤为:(1)、(2)步同科目汇总表;(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4)期末由明细账产生总账:(5)期末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明细表核算方式中明细表是整个处理程序的核心,它包含了每一个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和年累计金额,科目的内容为企业所有发生的会计明细科目,其内部关系为:一级科目的数额等于下属二级科目数额之和,二级科目数额为下属三级科目数额之和,依此类推。明细账处理上包含两个过程:登记明细账和累计明细表。记账时根据不同的科目登入相应的明细账(现金和银行存款不再登记明细账,只需累计明细表),同时将金额素计到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相应科目的余额。计算明细表是根据明细表的内部结构及关系,分别累计出各级的发生额,直接修改原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金额。一般先从一级开始,逐级累计到最后一级为止。例如:某条记录kmbh=“1610101”,这是一个三级科目(假设科目编码规则为3222),在处理时,先将金额累计到一级科目的发生额中,然后再累计二级科目,依此类推,直至最后一级。由于会计业务的每一笔数据都必须依据一定的会计科目,业务上的每一笔数据都可包含在明细表中,故报表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明细账在此只起分类的作用,但无论是账还是表其数据源只有一个,即记账凭证,各种账表的数据都是在记账凭证分录库的基础上派生形成。如按业务排列形成明细账:按业务汇总形成科目汇总表:按一级科目汇总形成总账。这样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科目与科目已失去了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_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

2明细表会计核算形式的优势

采用明细表会计核算形式,其优越性在于:

2.1不管是现金科目还是银行科目,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都可以在明细表或明细账中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按日期进行排列,形成日记账,即在电算化下所有科目都有日记账、所有科目都有明细账,各种账簿也无严格的分类。

2.2可形成动态的总账数据,企业可以及时了解资金的运动信息。明细表中按一级科目取出,就形成科目试算平衡表,期末的试算平衡就可代替总账。

2.3可以在明细表中设置每一时刻,每一科目的资金运动信息,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由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前或事中的动态核算成为可能。

2.4在会计电算化中,各个单位可以采用同一会计核算形式,所不同的只是科目内容上的变化,这为实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提供了前提。

3新的会计核算形式分析

从理论上说,科目汇总表和明细表核算形式是一种在电算化下有效的会计核算形式,但由于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例如FoxBASE、VisualFoxPro等是PC机上的数据库系统,它在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安全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事实上,科目汇总表和明细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在实现时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批处理)的方式,即记账凭证的一次输入,多次调用,多次记账,得到的账表数据只能是相对的动态数据,只有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采用记账凭证的实时处理会计核算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每一时刻的动态会计信息,实现在线管理,在线计算,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处理过程非常简单。整个核算的起点仍然是从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开始,所不同的是,记账是即时进行的,记账凭证形成的同时各种账簿也已产生,即记账凭证文件既是记账凭证又是账簿。记账凭证文件包含了本会计期间所有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年累计金额,其内部关系同明细表,科目是按业务发生日期的顺序排列的,只要有新的科目记入,就会在记账凭证文件中逐笔登记该科目的发生额,同时将金额累计到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响应科目的余额,这样,就可以据会计人员的要求在凭证文件中得到每一科目任一时刻的动态信息,形成所谓的账簿,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均能很便捷的即时产生,如果与网上银行连接,可以随时查询企业最新的银行资金信息,从而实现从桌面财务迈向网络财务的目标。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 篇4

总结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事务性应用文。

总结就是对已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思考,主要是回顾过去做过什么,如何做的,做得怎样。

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总结要以计划为依据,计划总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1、工作总结的结构形式及内容

年终总结(包括综合性总结)或专题总结,其标题通常采用两种写法,一种是单位名称+时间+文种,如“××单位××年工作总结”;另一种是采用新闻标题的形式,如××县委组织部的专题总结:“我们是如何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正文一般分以下三大部分表述:

第一部分:情况概述,这是总结的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工作的目的、背景、内容、主要成绩和经验,并点明总结的主旨,总领全文,为正文的写作做好铺垫,读者对全文有个概括的印象。这部分文字篇幅不宜过长,只作概括说明,不展开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经验或者是解决的主要问题,这部分是总结的主体,在第一部分概述情况之后展开分述,应占主要篇幅,集中阐述主要经验,具体做法和体会。有的用小标题分别阐明成绩与问题、做法与体会或者成绩与缺点。专题性的总结,也可提炼出几条经验。

第三部分:今后打算。这是总结的结尾部分,主要是根据已取得的成绩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今后的设想和打算。内容包括应如何发扬成绩、克服存在的问题及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以展望未来,提出新的奋斗目标。

2、工作总结的写作要求

一要精选材料。我们平时做过的事情比较多,动笔之前,要大量收集整理材料,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巧妇”有米可炊。材料收集整理完毕之后,要对原材料进行取舍、加工和概括,做到去粗存精,把主要的能够反映主题的材料留下来,去掉与工作无关紧要的“枝叶”。

二要抓住重点。有了材料之后,要理清头绪,找出重点。不能主次轻重不分、面面俱到。总结要做到工作中的重点方面要详写,次要的略写,与主题无关的不写。总结中引用的事例要典型,数据要精确,语言要简练,凡能用一句话或一个事例说明的问题,就不要再用其他的事例来补充。要紧紧围绕总结区间的中心工作来写,做到一条主线贯穿到底,这样就会给人一种清晰、明白的感觉,让人一目了然。

三要写出特色。特色,是区别其他事物的属性,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开展工作时都有自己一套不同于别人的方法,经验体会也各有不同。因此,写总结时我们要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比较,找出突出特点,不要停留在一般化的文字上。

四要实事求是。工作总结要全面深入地回顾、检查、总结前一时期或某一项工作,找出成绩与缺点、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既不夸大成绩,也不缩小缺点,更不能回避矛盾和问题,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端正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作出评判,使大家认识统一,思想一致。这样的总结,才能让群众心服口服。同时,通过总结,把成绩、经验、问题和今后打 1

算等向领导汇报,还可以引起领导的重视,争取领导的支持、指导,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

五要条理清楚。写好总结要抓住典型事例和材料,用正确的理论进行阐述,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做到思路敏捷,概念清楚。既突出重点,又安排好章节。一个问题说清了,再叙述另一方面。这样就可以抓住事物本质,揭示事物规律,有的放矢,切中时弊,使人一目了然。

案例分析常用理论 篇5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的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聆听他人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核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

一堂课中的 锚就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相互联系。创设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间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和组织协作学习。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引向深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诱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自己评价和纠正错误。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若能顺利解决所给的问题,说明已经达到了学习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忙着自己找答案,和同学们协商。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要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建构主义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得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已有人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宏观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指导。

奥苏伯尔德有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提出的“同化论”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时变化的依据的辩证思想。他把学习分为有意义的学习和机械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学习材料对学生而言具有潜在的意义;学生头脑中有同化新学习材料的知识;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是接受还是发现,是机械还是有意义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学习迁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原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迁移知识的技能水平。

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指正式材料学习之前,向学生介绍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引导性材料应高于正式学习材料,并用学生熟悉的材料呈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属、总括和并列结合。

下位学习: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方面的过程叫类属,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学习了一个概括性总结的命题,包括了原有认知结构中从属性观念。

“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结构是按层次加于组织的,学习者的认知是不断分化的认知组织。

奥苏伯尔德有意义学习给了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适当的、中肯的较为科学的评价。学习是否有意义决不是决定于学习的外在形式,关键是看是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生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主动的将所学的知识和旧知识发生联系,提供的引导性材料能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

要想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是: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不断分化相当于循序渐进,要根据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对知识进行由上位到下位、由一般到个别的纵向组织。

综合贯通相当于融会贯通,即从横的方面加强教材的概念、原理、章节间的联系,消除已有知识间的矛盾和混乱。

情感教学理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情感是基本的动机系统,是对动机和生理驱动力的放大作用。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人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更加轻松迅速。情感是联系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动力。知识往往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情感的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个体行为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情感的强化功能是对动机行为的维持或改变发生作用。情感的感染功能;情感的调节功能。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不适当的情感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

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

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设计不同的学习内部条件,并相应安排学习者的外部条件。教学活动是外部刺激影响学习心理活动的过程。九段教学策略:

1、引起注意

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型

2、告知学习目标

激活监控模型

3、回忆相关知识

从长记忆提取相关知识进入工作记忆

4、呈现刺激材料

形成选择性知觉

5、提供学习指导

进行语义编码

6、提供练习的机会

激活反应组织

7、提供反馈

建立强化

8、评估学习者的表现

激活提取和促进强化

9、促进记忆和迁移

为提前提供线索和策略

任务驱动法:创设教学情景、确定问题(任务)、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效果评价。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以研究知觉和思维方面的认知学习为主。基本内涵包括,知觉与归纳理论和概念获得理论。知觉与归纳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三个过程习得信息、转换和评价几乎同时发生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认为知觉的过程涉及四个相继的步骤。初步归纳、受索线索、证实检索、结束证实。概念获得理论,布鲁奈认为概念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帮助学生有效的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学习得实质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组成有一定意义的结构。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一定水平的概括能力,在头脑中形成该学科的基本概念、思想、原理构成的知识结构。

将观察贯穿于整个知觉过程中,知觉过程的四个环节,初步归类、搜寻线索、证实线索和结束证实,学会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强调认知结构即学习编码系统在学习中的作用,也强调学习要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即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的作用要形成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提供者。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的作出总结性结论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

弗拉维尔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指个体以自身认知活动为对象的认知,是对个体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即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分为:认知知识和认知规则。认知知识:关于自身思维过程的知识及何时何处运用习得策略的知识。

认知规则:计划、评价、监控

元认知两个重要的功能:意识性和调控性。

认知策略适用于内容或信息,而元认知策略则适用于人们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要从元认知的策略出发,通过反思、质疑等心理活动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学习目标、预读材料、学生待回答的问题及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监控策略---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监视自己的时间速度。调节策略---找出偏差,修正目标。

成功的学生自己会设定活动目标、获取相关信息,选择一定的方法并预测完成时间和结果,必要时组成学习小组,以及使用其他各种方法。

运用元认知策略培养反思精神:没有向学生直接呈现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做,而是给学生一定的计划空间,不至于将课堂实验变成一项模仿。

运用元认知的监控策略营造质疑的民主氛围。运用元认知的调节策略培养质疑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勇敢的对自己思维定势和思维过程进行质疑和反思,在探究中意识到自己认知能力的优势和不足,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以最佳的认知策略加以调整和纠正。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应走在发展区的前头,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明确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对于学习的过程,他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支持和促进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者和中介人的交往互动的质量。

预测潜在的发展区域,将教学准确的指向最近发展区,层层递进,穿越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建构和思维的发展。

多层次小步骤释疑,引导突破最近发展区,搭建脚手架,组织协作交流、借组他人思想实现自我创新。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在形成知识、技能、技巧和某种个性特点方面以及在提高学生教育水平方面,取得可能达到的最好效果

师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各项预定的效果。

以可允许的精力花费,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预定的结果。根据这些标准,巴班斯基提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

教学内容的优选,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选,教学速度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优选: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选择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来完成。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是指对课堂各个部分按既定的目的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后、详略、轻重、时间安排、顺序安排。

教学方法最优化,合理组合。提问、讨论、研讨、讲授、演示 教学速度最优化:选择和设计实验用具;实验方案的选择。

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8类。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评价观,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学初诊断性评价:收集以往资料、组织课堂讨论、进行学生观察、检查学习成果,进行简短的交流。

教学中形成性评价:观察学生活动,询问推理问题,关注学习事件,布置特别作业。教学后总结性评价:书面测试、科学记录。

多元评价内容采用多元评价方法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评价内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科学日记为评价载体,能力发展情况量化反馈。情感态度价值观采用组内交流、选择典型的事例、书面汇报。科学知识采用综合性测查、分析调查学生的表现。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包括:教育的目的观,培养“完整的人”与“自我实现的人”。他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他关注的是人整体的发展,尤其是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的发展。

师生观:“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生部是教育的被动接受体,更不是教学工作灌输的对象,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仅是个侍候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权利选择他认为有意义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学内容观以真实内容为主,接触和他们生存有关的真实问题,这样他们才会发现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

做中学科学教育目标:要为儿童提供亲身经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机会,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开发具有生活性、探究性、综合实践性的校本活动课程。学习条件理论的基本内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促进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外部教学条件,使学习的每个内部加工阶段能与教学过程的各项教学事件一一对应起来,并揭示出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种可控因素。

加涅条件学习理论的变量因素: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与动作技能。教学中对教学变量因素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加涅根据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分为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八个阶段。每个教学阶段发生的教学事件都需要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者的八个阶段,教学者应遵循的八个程序,即激发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回忆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促使学习迁移、引出动作和提供反馈。

加涅指出:一切教学的目的都是提供教学事件。教师可以尝试对教材重新解读,根据不同的教学变量,梳理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和事件,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丰富的教学事件得以整合实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等四个基本要素。以皮亚杰看来,图式是认知结构的核心,它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得到迁移或概括。同化是有机体作用于环境,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因环境因素的限制而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求其内在的认知与外界经常保持平衡的过程。平衡是指自我调节认知的发展变化过程,过度到较高的认知平衡状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又有阶段性,阶段间存在本质区别。以同化顺应理论指导实验材料的取舍。

以认知发展的平衡理论指导教学顺序的调整。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改进实验器材。

重新解读教材要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重视已有的经验,依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

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把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求知的需要,发端于对知识的好奇,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自我满足。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赢得相应社会地位的需要,它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学生为了得到赞扬而学习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巧设请境、适时质疑,激发认知内驱力。及时给予学习反馈,促进外部动机内化。

提出合理的探究目标适时励志鼓励,促进深层探究并有效保持学习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向理想职业社会地位和同学中的威信。在课堂中适当的汇报任务,有利于学生保持思考,保持已有的学习动机。

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

斯金纳主张将一个复杂的课题按照逻辑顺序细分成很多有组织的小课题,学生学习这些小课题时会被提问,而且能够立即知道自己的阅读是否正确,该教学方法形成了程序教学理论。

完成程序教学法要遵循几个原则,即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程序教学主张分步教学、分步强化、即时性评价贯穿每个学习步骤的反馈强化行为,通过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的强化,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古诗词常用意象分析 篇6

了解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1、落花: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 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的:“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 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ruí),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4、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hàn dàn)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 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5、竹子

A、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yóu])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有表现忠诚的。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16、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18、柳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 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

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少妇“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 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 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等。

简记: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逆境 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猿猴: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秋冬 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玉:高洁 脱俗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暮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 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常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分析 篇7

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s简称S V M) 追求的是在有限样本情况下的最优解而不仅仅是样本数趋于无穷时的最优解, 它具有很好的推广性能, 对未知样本的预测有较高的准确率, 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SVM已成为国际上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

1 分块算法

“块算法”基于的是这样的事实, 即去掉Lagrange乘子等于零的训练样本不会影响原问题的解。对于给定的训练样本集, 如果其中的支持向量是已知的, 寻优算法就可以排除非支持向量, 只需要对支持向量计算权值 (即Lagrange乘子) 即可。实际上支持向量是未知的, 因此“块算法”的目标就是通过某种迭代方式逐步排除非支持向量。具体的作法是, 选择一部分样本构成工作样本集进行训练, 剔除其中的非支持向量。并用训练结果对剩余样本进行检验, 将不符合训练结果 (一般是指违反KKT条件) 的样本 (或其中的一部分) 与本次结果的支持向量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工作样本集, 然后重新训练。如此重复下去直到获得最优结果, 其收敛性在文献中得到了证明, 同时在文献中也对分解算法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这种方法当支持向量的数目远远小于训练样本数目时, “块算法”显然能够大大提高运算速度。

2 子集选择算法

把问题分解成为固定样本数的子问题:工作样本集的大小固定在算法速度可以容忍的限度内, 迭代过程中只是将剩余样本中部分情况最糟的样本与工作样本集中的样本进行等量交换, 即使支持向量的个数超过工作样本集的大小, 也不改变工作集的规模, 而只对支持向量中的一部分进行优化。

这个思想最早由Osuna等人提出来的。在Osuna算法中, 首先建立一个工作集, 保持其大小不变, 在解决每个二次规划子问题时, 先从工作集中移走一个样本, 并加入一个不满足KKT条件的样本, 再进行优化。固定工作样本集的方法和块算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块算法的目标中仅包含当前工作样本集中的样本, 而固定工作样本集方法虽然优化变量仅包含工作样本, 其目标函数却包含整个训练样本集, 即工作样本集之外的样本的Lagrange乘子固定为前一次迭代的结果, 而不是像块算法那样设为0。而且固定工作样本集方法还涉及到一个确定换出样本的问题 (因为换出的样本可能是支持向量) 。这样, 这一类算法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合适的迭代策略使得算法最终能收敛并且较快地收敛到最优结果。

3 序列最小优化算法

Platt在中提出SMO (Sequential Minimal Optimization或SMO) 算法。将工作样本集的规模减到最小 (两个样本) 。之所以需要两个样本是因为等式线性约束的存在使得同时至少有两个Lagrange乘子发生变化。由于只有两个变量, 而且应用等式约束可以将其中一个用另一个表示出来, 所以迭代过程中每一步的子问题的最优解可以直接用解析的方法求出来。这样, 算法避开了复杂的数值求解优化问题的过程, 此外, Platt还设计了一个两层嵌套循环分别选择进入工作样本集的样本, 这种启发式策略大大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

对Platt的SMO算法, Keerthi等通过对S V M算法的分析在文献中提出了重大改进, 即在判别最优条件时用两个阈值代替一个阈值, 从而使算法更合理, 更快。其收敛证明在文献中。并通过实际数据的对比, 证明确实比传统SMO快。同时也指出S M O算法应用于回归等类似的问题。Ronan将考虑了上述改进的SMO算法应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 实现了比SVMlight更强的软件包。Pavlov提出了速度快于SMO方法的Boost-SMO方法。为了弥补SMO在求解线性支持向量机当中的不足, K a iMin Chung提出了线性支持向量机的分解算法。

4 增量式算法

文献提出一种增量式学习方法, 其将增量集合作为测试集合, 将所有违反K K T条件的样本与原先的支持向量集合作为新的训练集合, 而将所有正确分类的样本抛弃, 然而对于新的分类器的偏转和移动, 这些样本也有可能成为违反K K T条件的样本, 所以如果将这些样本抛弃, 有可能会丢失有用信息, 影响分类器的精度。

文献[1]提出一种在线训练支持向量机的方法, 其从实验结果证明了其学习速度快于S M O方法, 但其是从两个样本开始, 新的样本是一个一个地增加的, 每检测到一个违反KKT条件的样本, 都要进行一系列的循环训练, 直到全部被正确分类为止, 这样当支持向量的数量较少时, 求解二次规划的规模较小, 速度可以较快, 但当支持向量数量较多时, 每新增一个违反K K T条件的样本都求解一次大规模二次规划问题, 支持向量机的训练速度会大大降低, 这时其在线学习的时间会明显增加, 其效率明显降低。

5 SVM多类分类方法方面的研究

支持向量机最初是为两类分类问题而设计的, 如何有效地将其应用到多类分类问题, 是当前支持向量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 构造S V M多值分类器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同时考虑多类的分类方法:V.Vapnik[2], Weston[3]在1999所提出的多值分类算法, 与前面方法对等的还有文献中所提出的方法。C r a m m e ra n d Singer在2000年提出的多类分类算法。

另一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组合多个二值子分类器实现对多类分类器的构造。

1-a-r (1-against-rest) 方法, 对于N类问题, 构造N个分类器, 第i个SVM用第i类中的训练样本作为正的训练样本, 而将其它的样本作为负的训练样本。最后的输出是两类分类器输出最大的那一类, 其缺点是它的泛化误差无界。

1-a-1 (1-against-1) 方法, 该算法在N类训练样本中构造所有可能的两类分类器, 每类仅仅在N类中的2类训练样本上训练, 结果共构造K=N (N-1) /2个分类器。

Platt等提出了一个新的学习架构:决策导向的循环图 (Decision Directed Acyclic Graph, DDAG) , 将多个两类分类器组合成多类分类器。对于N类问题, DDAG含有N (N-1) /2个分类器, 每个分类器对应两类, 其优点是泛化误差只取决于类数N, 和节点上的类间间隙 (Margin) , 而与输入空间的维数无关, 根据D D A G提出算法D A G S V M, D D A G的每个节点和一个1-a-1分类器相关, 其速度显著比标准算法 (1-a-r) 或最大值算法 (Max Wins) 快。

摘要:支持向量机是在统计学习理论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技术, 本文对于当前常用支持向量机的几种算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对于今后提出更精确的方法做了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机器学习,模式识别

参考文献

[1]Lau K W, Wu Q H.Online Train-ing of Support Vector Classifier[J].Pat-tern Recognition, 2003, 36:1913~1920.

[2]Vapnik V.Statistical LearningTheory[M].New York:Wiley, 1998.

现代语文教学常用方法分析 篇8

【关键词】语文 教学方法

现代语文课程建立一百多年来,许多有志之士对语文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近二三十年来,涌现出一批在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成就显著的语文教育家,如:上海的于漪和钱梦龙、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宁鸿彬等。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在目前语文教学中比较广泛使用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并辅以板书等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陶冶学生性情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必须由教师介绍的新知识以及学生求知过程中经过努力无法解决的某些问题。它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的方法之一,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按讲授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为描述法和论证法;按逻辑的性质,可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按认识事物的侧重面不同,可分为分析法和综合法;按讲授的形式,又可分为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讲评法、串讲法、评点法等。

在语文教学中,讲述得法,同样具有启迪思维的作用,尤其是下面这些情况下的讲述:1.学生有获得某些知识的欲望,而又处在求而未得、心愤口悱的状态,这时教师的讲述必能使学生获得“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兴趣和欲望;2.讲述的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主题明确,判断准确,有严密逻辑性,层层推理,逐步深入,或在讲述中随时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带有思维训练的因素;3.讲授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注意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两篇写法相近的文章,或一篇文章中写法相近的两个部分、教师先讲清一篇或一个部分,并要求学生听讲时做好试讲另一篇或另一部分的准备,讲授起了示范的作用、带有启发性。

讲授法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进行控制;适合于传授知识,学生比较准确、系统地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又比较节省教学时间,有利于班级教学,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但毕竟代替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实践(这在具有工具性的语文学科中尤其重要)。因此,讲授法的运用应受到适当的限制。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师生问答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连贯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营造一种愉快、活泼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独立得出结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富表达能力。谈话法包括提问法、问答法、疑问法、析疑法等,其核心是提出问题,故又可称为问题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谈话法应注意:1.设计问题要注意避免的是:太过简单,学生不必思考即可将答案归结的问题;太过抽象,学生不能把握与理解的问题;超出学生认知与理解程度的问题等。2.先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之前,不可先指名叫特定的某位学生。3.如果你已经把问题说得很清楚了,就不必再重复说一追。反复说问题会干扰学生的思考。保持沉默,以便让学生在思考时,不必分心去听你的话。4.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有民主态度,以表扬为主,通过评价使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5.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对那些有关课文主旨,对学生运用知识和发展智力有较大价值的关键性问题,要给提问者以表扬,并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运用谈话法,关键在于教师善于设计问题,必须避免直问、呆问、死问,或问得过于笼统。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地去设计各种问题,以使学生达到有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去思考和积极回答的目的。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同类课题的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的过程中阅读和理解课文,从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熟练技巧。练习法包括巩固法、总结法、复习法、智力竞赛法、测验法等。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但不排除必要的研究和讨论,也不能脱离教师的引导。

语文教学练习法的主要方式有朗读、背诵、默写、填空、答题、智力竞赛、作文等。篇章教学的检测阶段、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单元复习和学期复习等,都经常采用练习法。使用练习法主要是用来巩固和检查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了解程度。因而,也可以说练习是一种考核的做法。

上一篇:孝与恩作文下一篇:啤酒节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