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舆论宣传

2024-10-07

重视舆论宣传(通用8篇)

重视舆论宣传 篇1

重视舆论宣传促进企业发展

自集团公司召开了首届党委书记例会和宣传工作会议以来,我公司把落实两会精神作为党总支近期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总支书记孙洋同志亲自传达会议精神,安排宣传鼓动工作。通过党总支中心组学习会、八月份勘设工作会,以此为契机,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是全面加强新闻报道、宣传鼓动工作,以宣传“百日安全”活动、学习常磊先进事迹和王村矿先进经验为重点,服务煤化,奉献社会,做好通讯报导。为了确保新闻宣传工作落实到位,达到宣传鼓励,大家互动,营造一个团结、紧张、生动、活泼的良好工作环境,设计公司正在策划成立新闻宣传领导小组和通讯报导联络网站。同时对建设集团下达的刊物、网站每月1篇的投稿任务进行了具体安排。八月份的投稿任务已经超额完成。建设集团网站已经刊登上网,填补了设计公司在建设集团网站和刊物上的空白;

二是认真抓好华炜董事长、乔建华董事长“七一”讲话和集团公司“三会”精神的学习和宣传;

三是严格“煤化建设”标识的确认与应用。我们在设计图纸的图签上,在设计公司的归档文件上和设计公司标牌上,以及公司领导做的名片上均将煤化建设的标识按规范准确应用,使煤化建设的形象铭刻在心,永远闪亮;

四是抓好煤化建设公司的正确定位和新的发展思路的宣传,进一步稳定队伍,增添新生力量,为具有研发、设计特色的特大型建筑运营企业做好导向定位工作。

重视舆论宣传 篇2

关键词:舆论宣传战萌芽

国民革命时期是我军政治工作的萌芽时期,舆论宣传战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笔者认为国民革命时期也是我军舆论宣传战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宣传工作是我党政治工作的中心工作,在东征、北伐的军事斗争实践中,我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舆论宣传战。

一、围绕政治任务,确定宣传主题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实现民族解放是国民革命的政治任务,围绕这一政治任务,我党结合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依据不同对象,突出相应的宣传主题,以揭示敌方勾结帝国主义的反动军阀本质,宣示我方出师的意义。东征时,我党发布檄告,指出:“陈炯明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北方军阀段祺瑞的走狗”,提出“打倒陈炯明,广东得太平”的宣传口号。同时指出东征的意义在于:一是“统一广东,完成人民廉洁政府”,二是“扫除陈逆炯明,间接以推翻帝国主义。”北伐时,明确指出国民革命的任务“是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尤其要打倒英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并提出“反对苛税苛捐,力争民权自由”等口号,至于北伐的意义,明确指出:“是南方的革命势力向北发展,讨伐北洋军阀的一种军事行动”。宣传主题的提出,使以“铲除列强,打倒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很快深入人心,对于凝聚民心军心,激励我方士气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组织机构

由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我党参与制定的很多文件都对这一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其中《黄埔军校政治工作人员战时惩戒条例》十四条中有七条直接涉及将宣传不力纳入惩戒范围,如第六条“每到一地,有一日以上之勾留而不开联欢会或其他恳亲会、宣传等会者”。东征时周恩来主持制定的《战时政治宣传大纲》更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大纲从“宣传队的组织”、“宣传队的工作”、“宣传员应特别注意之点”、“宣传队技术上应筹备之事项”、“宣传的口号”等五个方面对战时宣传工作做了明确规定:第一,规定宣传队的组织机构分为宣传总队、支队、分队和小组四级,并明确其人员编制及职责;第二,明确宣传队的工作任务,将宣传队工作分为“对本军的宣传工作,对敌军的宣传工作,对民众的宣传工作”三个方面;第三,针对战时情况对宣传员提出明确具体要求,适时向士兵及民众宣传;第四,对宣传技术及手段运用提出明确要求,如“多贴标语及图画”、“多备精美照片”等;第五,规定十九项明确具体的宣传口号,如“肃清东江”、“统一广东”等。这五个方面实际上涉及舆论宣传战的组织、实施、手段、口号等,因此《战时政治宣传大纲》可视为我军舆论宣传战萌芽的标志性文件。这些都为舆论宣传战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了保证。

三、结合军事进程,统筹组织实施

东征时,根据三路纵队军事部署情况,各宣传队分别随军进发,并依据各进军区域的不同特点,确定相应的宣传工作重点。如宣传总队所经博罗、河源等地,民众多“受敌人共产之宣传”,因而,宣传工作“皆在解释革命军之军纪,辟谣共产,说明东征之意义”。北伐时,也根据各地情况,分别给予明确宣传任务,在革命后方如广东,“应鼓动民众赞助北伐”;在北伐军占领地方,如湖南,“当发表一湖南人民的总要求”,以“取得人民最低限度之自由权利。”在北伐军战事区域内,则“应有地方政纲号召各阶级联合的组织,要求政权的民权主义,很具体的反对一切苛税杂捐”。舆论宣传工作重点的这种变化,适应了军事进程的发展,充分考虑了前后方民众的心理差异、觉悟水平及接受能力,较大限度地发挥了舆论宣传战的效力。

四、总结宣传经验,提出改进对策

东征结束后,宣传总队就战时宣传经验从人员选择、组织系统、经济保障、宣传语言、宣传员地位等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意见,在宣传人员遴选上,应进行专门的军事政治训练,从而提高宣传能力;在组织上,应加强宣传机构与其所在部队关系,明确要求将其纳入政治部编制;在宣传材料的准备上,要求应简介易懂,增强图片色彩等感染力;在宣传方法上,应注重采取多种方式;在宣传员待遇上,强调应提高其经济政治待遇。这些宣传经验的总结,切中了当时宣传工作存在问题的要害,对于其后宣传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国民革命时期舆论宣传战,是我党宣传工作在军事斗争中的初步尝试,尽管由于党在领导权问题上的右倾错误,宣传工作缺乏和军事领导工作的结合,其作用和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但毕竟使我党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并培养准备了大批宣传人才,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我党我军在此后的土地革命时期独立开展舆论宣传战创造了条件,以此可视为我军舆论宣传战的前奏与萌芽。

参考文献

【1】总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舆论宣传战纲要》, 2005年

【2】解放军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一册, 战士出版社, 1982年

重视舆论宣传 篇3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2年的历程。细细审视其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始终重视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

一、民主革命时期舆论监督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舆论监督的概念,但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了重视舆论监督的思想;尤其在一些文件中,强调要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强大武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性,发挥报纸的舆论效应,促使党员干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倡导群众路线,践行并保持三大优良作风,就是重视舆论监督最鲜明的诠释。

中国共产党第一张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从1921年的创刊起,就无情地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反动本质,帮助人民认清正确的道路。1931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的发刊词中指出:“这不但要引导工农群众对于自己的政权,尽了批评、监督、拥护的责任,还要能热烈的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工作”,“需要以自我批评的精神,检阅工作的成功与缺点,找出正确的方法”。[1]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由博古起草的改版社论《致读者》,明确提出,“报纸亦应该是我们党手中的有力的自我批评的武器,对于自己队伍中的错误和弱点,党报应该以实事求是的同志的态度加以批评和指摘。”[2]1942年9月9日,西北中央局在《中共西北中央局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西北局规定,下属各分区各县委宣传部长,必须担任<解放日报>的通讯员,负责组织其管辖区内的通讯工作,组织同级党政干部及党外人士为报纸写稿,发展通讯员、搜集材料,反映党报在群众中影响的意见”,“各地的党组织,或党员个人,如受到解放日报上的批评时,均应于最短时间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这个报上作负责的答复,如果批评属实,则应说明所指缺点与错误发生的原因,及应如何改正的办法,否则,应被批评的组织或个人,将要受到党纪的制裁。”[3]其间,《中宣部为改进党报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党报要有适当的正确的自我批评,表扬工作中的优点,批评工作中的错误,经过报纸来指导各方面的工作。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临近,中国共产党更加努力思考如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1945年,毛泽东在回答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会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国家才不会人亡政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广开言路,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各民主党派的批评和监督,舆论监督氛围轻松活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舆论监督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在百废待兴时期,为了克服党内消极自满情绪,最有效的手段是让人民监督党、监督政府,最经济、最广泛、最便捷的方式是舆论监督。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借鉴前苏联的舆论监督经验,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监督方式的探索。其舆论监督的重点放在执政党治国理政过程中确保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听取来自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各种不同意见和建议,突出方面就是强调利用媒体对国家政治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利用报刊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有效监督。

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开展了1950年的整风运动和1951年夏到1954年春的整党运动。其间,都比较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中指出:“如果我们对于我们党的人民政府的及所有经济机关和群众团体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公开地及时地在全党和广大人民中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就要被严重的官僚主义所毒害,不能完成新中国的建设任务;中共中央特决定:在一切公开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4]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再次强调:报纸是党用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最尖锐的武器。

为了促进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为推动文化科学事业方面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开辟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舆论监督之路,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据统计,从1949年至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的批评报道和批评稿件超过4万篇。报刊集中揭发和批评了一批重大的典型事件,如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件、山西省交通局干部多起重大贪污案件,以及“三反”“五反”运动时干部队伍中贪污、受贿等一系列不良行为,同时还对整党整风中发现的严重官僚主义和违反党纪的党员干部进行了公开揭露,给刚刚解放的群众树立了信心,使党的威信和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5]1957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正式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强调,对于人民内部矛盾,“不是用强迫的方法,而是要用民主的方法”,即用讨论、批评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强调了舆论监督作用。但随着“左”倾错误抬头和反右扩大化以及“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运动式、异化的舆论监督方法盛行,严重影响了舆论监督的正常发展。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状态达到了顶点,舆论监督在十年“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在这个阶段中,不仅大众传播媒体成为政治运动和大批判的工具,就连群众监督中公民基本的话语权也被运动中所谓的“揭发”和“炮打”所代替,党章中关于党员的基本权利完全取消。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舆论监督一直处于被压制、被打击状态。当然,其间也有一些重视舆论监督的声音,如1975年7月、9月期间,毛泽东、邓小平对文艺界“百花齐放不提了、没有了、别人不能提意见”就提出了批评。

三、新时期舆论监督的发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号角至今,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监督观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

随着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舆论监督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领域里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如何利用监督的力量保证社会良性、健康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就强调:“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第二,是群众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有了这几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我们的消息就会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死起来,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6]

这一时期党的舆论监督思想一方面以加强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又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角度思考舆论监督发展,并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舆论监督途径和机制,舆论监督思想体系逐步形成。198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讨论稿发至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参加讨论有4000人之众,规模空前,讨论热烈,民主氛围浓厚,讨论期间共发快报88期,简报938期,舆论监督作用明显。从1987 年开始,“舆论监督”连续6 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 并明确表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舆论监督的概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的思想理念有了质的飞跃。1989年11月25日,李瑞环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关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长篇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不应仅仅看成是新闻工作者个人或是新闻单位的监督。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强调: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能,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这个时期,党强调把舆论监督同群众监督、党内监督、法制监督与政党监督有机结合,从而形成集约化效应。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其通过的政治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强调: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增强舆论监督的合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细细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舆论监督的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其一,电视确立在舆论监督中的强势地位。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作用日益凸显,揭露了诸如重大矿难、“基金黑幕”、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以及足球“黑哨”风波等一系列事件。其二,舆论监督全面推进。负责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主张大幅增加舆论监督报道的数量; 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也明确指示,宣传工作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7],大学生孙志刚死亡案和全世界关注的SARS事件就是当时舆论监督的重点。其三,时评开始崛起。以市场取向为主的报纸和部分电视台充分利用时评开展舆论监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四,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日益凸显。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已经出现新的舆论监督方式,社会公众更愿意使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及通过诸如微博等新媒体对公共权力的使用及效能做出及时评价。为了应对变化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注重舆论监督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及时更新舆论监督的手段与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快捷的监督功能和扩音功能。同时,针对新型舆论监督便捷性、广泛性、低廉性、难管理性等现实,“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8],避免网络暴力、网络造假、网络造谣蔓延,以防“秦火火事件”、“立二拆四事件”等再次发生,以促进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梳理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启示:中国共产党一直比较重视舆论监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发展过程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加强舆论监督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加强舆论监督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法有序进行;促进舆论监督必须尊重舆论发展规律;重视舆论监督必须注重引导,防止舆论暴力和舆论造谣;舆论监督必须与其他监督方式充分结合,才能实现舆论监督效应最大化;加强舆论监督任重道远,依然大有可为。

[1]发刊词[N].红色中华.1931-12-11.

[2]致读者[N] .解放日报.1942-4-1.

[3]中共西北中央局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N].解放日报.1942-9-9.

[4]中国新闻事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01.

[5]刘淑霞,王平川. 历史问题对策[J]. 新闻知识,2009(5).

[6]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1.

[7]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1-11.

48字党的舆论宣传职责 篇4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定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新闻媒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不姓党就会姓别的。一直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处心积虑地利用大众传媒,巧妙宣扬他们的“辉煌成就”、“制度优越性”,兜售西方价值观,诋毁和丑化我们的理想信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搞思想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整个社会都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我们党削弱对媒体的监管,任由那些能把人脑子搞乱、传递错误舆论导向的“事实”和言论放任自流,直接后果就是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瓦解着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高举党的旗帜,始终保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时刻向党中央看齐。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中国梦是复兴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全党全国未来五年的中心工作。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要服务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切实发挥好党的喉舌和舆论引导的作用,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定要团结人民、鼓舞士气。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新闻媒体要通过持续有效的正面宣传,营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引导群众看到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与趋势、看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看到党和政府付出的努力,帮助群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理顺情绪、消融社会矛盾,坚定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定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直至蔚然成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去。新闻媒体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多宣传报道党媒的评论员文章和普通人具有正能量的感悟体会,以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要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爱传,最终入脑、入心、入行,用好声音把每个人的梦想汇聚成中国梦。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定要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近年来,一些“公知红人”在各种“论坛”上自说自话的杂音;自媒体上不负责任甚至居心叵测的博文跟帖;移动网络上真假难辨的“信息”;对突发事件、网络公共事件造谣生事;对新政策做断章取义式的解读;有的媒体工作人员为了吸睛而揣着明白装糊涂乱起标题;利用“国外解密文件”、“历史考证结果”虚无历史、虚无领袖等企图误导舆论的不良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危害越来越大。更有甚者,对于根本道路、基本制度、指导思想的非议渐由含沙射影变成直接攻击……这些情况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做到正本清源,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反映真相,担起道义,赢得公信。另一方面要带头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善于出奇,敢于出击。通过谋奇思、出奇招、用奇兵,在战略、战法、战力的创“新”上下足功夫,显著提高宣传作品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突发事件要及时出击,针对突出问题要重点出击,扭转被动局面要全面出击,显著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成绩。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定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迅速扩大,但是“西话主导、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将我们的发展优势真正转化为话语优势,争得国际传播话语权,夺回国家形象塑造权,是我国媒体的一项紧迫任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媒体是联接世界、沟通民心的桥梁,要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知认同、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上作出更大贡献。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全党都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以捍卫信仰的决心、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的坚强意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全方位守护好党的宣传事业生命线!

重视舆论宣传 篇5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2014年宣传思想工作报告

2013年对于陕焦公司来说,是遭遇经营环境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公司党员干部员工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一年。这一年里,在集团公司党委和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宣传工作围绕争取扭亏为盈、精细化管理、稳定职工思想等工作,以十八大有关会议精神的落实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为契机,唱响主旋律,营造大氛围,积极的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为市场低迷期的陕焦公司筑牢了内部思想防线,提升了外在行业形象。

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013年以来,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严峻挑战和压力,经营困难,员工的思想稳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公司党委坚持“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员工”的发展理念,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做好疏导、化解和防控工作,促进了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同时加强员工形势任务、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教育,通过《陕焦之窗》、公司网站等宣传平台,让一线员工能够及时掌握和了解公司目前的生产经营现状,使广大员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上下齐心,共度难关的良好企业氛围。

四、加大新闻宣传力度,为各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年初公司召开宣传工作会,全面部署全年宣传工作,还对上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公司2013年把宣传工作重心放在基层,鼓励基层在宣传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四大分厂除确保本单位内刊按时出版外,还通过举办通讯员培训班,邀请党委工作部人员现场指导,就日常稿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现场讲解,进一步提升通讯员队伍的写作能力,大家的写作热情和积极性都有明显提高。公司每月初通过内部即时通讯系统,通报各单位上月投稿量,横向对标,引起基层单位的极大关注,取得良好的效果。2013年,公司在《中国化工报》、《陕西工人报—煤化专刊》上稿42篇,《化工简讯》上稿22篇,集团公司网站上稿85篇,公司网站上稿438篇,《陕焦之窗》上稿434篇。更换各类户外宣传牌14块,橱窗28块。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助推公司实现扭亏为盈目标发挥正能量。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工作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公司为促进企业文化的有效宣贯,加大了企业文化工作力度,从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宣传渗透、精心部署活动三方面入手,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企业文化的各项制度和考核办法,把四大分厂的宣传内刊、各单位的特色宣传活动、新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基层企业文化费用使用等列入了企

亏为盈增效益”为主题,以“七个怎么办”为内容的全员大讨论活动,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去,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调动员工为公司发展积极献言建策的积极性。

通过一年的努力,公司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公司党委和集团公司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1.各单位通讯员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业务培训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强化。2.宣传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大部分通讯员都是兼职工作,吃苦精神和奉献意识还有待加强。3.宣传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够创新。4.舆情管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使宣传工作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2014年工作设想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鉴于公司近年面临的发展难题和经营困难,广大党员员工的思想稳定工作是企业当前的首要任务。要切实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提升党组织的公信力和感召力,把党员干部员工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要通

统一”,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形象,但要突出“一体多元、彰显个性、和而不同、共存共荣”的企业特色,彰显个性。加大基层企业文化的考核力度,发挥基层自主创新能力,在企业文化的思想指导下,培育和创建文化特色。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宣贯、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加深员工对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等理念体系的理解,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软实力。

三、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1.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引导作用。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时宣传报道公司在企业发展、生产经营、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宣传报道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事迹,为企业扭亏增盈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企业知名度。发挥《中国化工报》、《陕西日报》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陕工报-煤化专刊》、集团公司网站、《化工简讯》等宣传平台的影响力,积极宣传企业在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和成效,提升企业对外形象。要经常与外部主流媒体联系,加强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宽外部宣传渠道。

3.提升新闻宣传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上半年,邀请专业新闻宣传记者通过集体培训和个别培训,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司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员进行新闻

敢于亮剑。公司宣传系统的工作人员及全体通讯员,不仅要履行“讲好陕焦故事,传播好陕焦声音”的职责,更要人人都成为舆情监测员,对不良媒体不负责任的言论,要第一时间上报公司宣传工作主管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企业利益及形象。

重视舆论宣传 篇6

摘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宣传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互联网由于具有强大的舆论放大功能和组织动员能力,日益形成了社会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认识网络舆论,不断提升青年员工的上网引导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关键字:

互联网宣传

网络舆论

引导

监管

正文:

现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作为继广播、报刊、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介”,也日益成为社会宣传媒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互联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网络而快速兴起的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以网络媒体为载体,民众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具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认识网络舆论,不断增强对员工的上网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面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来说,网络既是宝贵的知识宝库,是他们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和得到经验生存成长的另一种形式,但对于那些没有辨别力、没有抵抗力的人群来讲,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幻空,鱼龙混杂,充斥着诱惑,没有道德底线,引导青年群体沉沦于低俗的网络文化不能自拔。从哲学角度来说,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从这些哲学原理中可以看出:青年人群沉溺网络这一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大方面,内因和外因。因此,企业和管理部门需要对青年人群正确的引导。

(一)内因方面

青年人沉溺网络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分人群其自身意志薄弱,自控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较差,现实生活中养成的不良品质可以在网络中不负责任地行使,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随意骂人、中伤他人、在虚拟世界中打架、甚至杀人,展示自我,唯我独尊。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在这里都有了,便更加让青年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同时,国际上的纽特斯特(NEWTEST)有这么一种说法:网络是青年人群的精神避难所,之所以会成“瘾”,主要是这些成“瘾”的青年,在现实中碰到了太多的困难和问题,而他们又缺乏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因此,只好沉迷在网络中逃避现实和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

(二)外因方面

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等先进传媒工具的出现,为网络的普及和蔓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客观地说,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是青年人群沉溺网络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但并不是罪魁祸首。一般,在现实生活中有其他爱好,业余生活丰富的人群沉溺网络的可能性很小。很多时候,一个网络时代产生了,一种精神正在消亡。伴随着一些东西的消失另一些东西正在滋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1)。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会成为人们进步的不竭动力,反之,则会阻碍人们的活动,甚至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多数青年人安于现状,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敢于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和解决矛盾。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利与弊,存在着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找出正确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采取适当合理的管理、引导手段,帮助青年人群梳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以正确引领树立良好的网络习惯。计算机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同时,有助于扩大宣传职能,但也是一种娱乐工具。很大一部分青年人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电脑游戏、虚拟网络的热衷。

二是在上网过程中取精华,弃糟泊。互联网的地位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它强大的知识传播功能和宣传功能。信息传播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青年人群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例如,有的人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人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就要求管理部门要引导青年人群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泊,思考“为何用?用什么?怎样用?”的问题了。

三是规范青年人群的网络行为。由于现今社会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例如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随意打开、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破坏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在网络上而已造谣诽谤、中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等。

二、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建立良性网络环境。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网络媒体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一个新兴媒体。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两者在舆论导向的特征和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当引导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我国的网络媒体,经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政府媒体网站为主导、商业化门户网站为主流,以及一些其他专业性和小型网站并存的格局,网络空间已经演变为一个巨大的信息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但由于对互联网的管理相对滞后,互联网双刃剑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给任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信息。

(一)网络舆论的优越性

由于传统的媒体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如报道时间滞后、广泛性受限、交互性差、成本高、监督主体偏移等因素,相比较之下,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则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是拥有广泛的监督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开放,人民群众越来越关心自己生活的社会、关心周围生活环境,有良好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维权意识。在这个群体中年轻人居多,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他们愿意也能够通过网络及时点评、分享自己对于社会事件的独特见解,这是汲取公民意见推进言论自由和民主化的一个平台。

二是创造了较为自由的言论环境。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民意表达程序,它可以随时随地在具有网络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网络可以给人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真实表现自己。

三是传播速度高效。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是以秒来计算。无论是世界的哪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在几分钟、几秒钟内就可以被广泛传播,能够让在不同地方的人在最快时间内得到消息并传达。因此要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都有不可比拟的高效传播速度。

四是多元化的视角。我国网络参与者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他们对于社会事件的评价都是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无论是短小精悍的点评还是长篇大论的分析都能够引发观点的碰撞,因此构成了多元化的网络舆论监督视角。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这些优越性,利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实现民众监督,扩大宣传功能,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

(二)网络舆论的负面效果

当今中国正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浪潮中,和谐社会是反映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性概念,是全面的、多领域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和谐的现实社会,还应该包括构建和谐的与现实社会有紧密联系而又有很大差别的“网民”之间互动的虚拟网络社会。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社会中每个层次的人都拥有了发言权。无论是学术泰斗,科学精英还是激进分子,民族叛徒。他们只要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其他人就有机会接触到,并且作者的真实身份也能够很好的隐蔽起来。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它更像一个虚拟的文化社会,它可以提供所有的信息,资料。甚至可以虚拟社会角色,但如果人过度的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就会失去现实人际交往,甚至将虚拟与现实混淆,丧失正义感和道德感(2)。

一是情绪型舆论泛滥。网络交流虽是一种不受地域、空间等诸多因素限制的一种较为先进的交流方式,但它存在不直接、缺乏形体语言暗示等弱点,有时也难以反映双方的真实想法,那么就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直面交流”。故此,鉴别能力弱的网民就很容易对一些错误思想产生“认同感”,最后导致一种非理性共鸣。如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型舆论”进行疏导,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最终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

二是刺激性舆论背离社会公德。当前网络舆论中许多商业网站及个人为经济利益,大肆制造并传播带有一定刺激性的舆论信息,甚至不乏淫秽、色情、暴力等能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事件。挖掘具有刺激性且让网民更感兴趣的个人隐私,社会热点,甚至炮制虚假事件,中伤他人,抹黑政府和行政部门,实际上,这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直接违反。

三是虚假性舆论破坏社会秩序。在网络上,民众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表达,这使得网络中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特性,也为一些网站和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便出现了在网络上炮制虚假信息的行为,引起社会舆论的混乱,而网络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征,助长了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传播和蔓延,常让网络谣言逐渐在舆论信息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众口铄金”的效果,导致信息误导,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建立和网络发展速度相匹配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结构,但也显示出各行其是、缺乏主线的隐患。近年来,网络社区、网络救助等蕴含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呈现出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也影响着网络信息的构成结构、传播方式及民众价值观念。但是我国网络管理发展较晚,管理思维滞后,造成了对网络传播事业发展的很大阻碍。今后,随着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必将有更多新型网络文化现象出现。而在外资大量进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国外网络文化向中国扩展的情况下,国外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将加速渗透。我国管理政府如何加紧研究,加强应对,规范网络管理,促其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规范,就很容易导致人的非理性化,从而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造成政府管理失控,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国家的稳定。为此,我国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高瞻远瞩,合理引导舆论,控制互联网参与政治的程度。一方面通过立法打击破坏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和引导网上舆论,控制互联网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面对互联网开放性传播、信息多元化的特点,在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时,我们应充分意识到信息控制虽作为一种必要之恶,却能将有些信息导向健康方向。这里所说的信息控制,指的是在不违背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网络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帮助青年人群更清晰地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同时也可以树立执政党在民众心中的权威地位。

(四)建立理性的网络监管制度

面对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的中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信息,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压制,不让负面信息暴露。如国内发生的贪污腐拜、民族反抗、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政治斗争,等等诸如此类不利于政府形象的,统统封锁,取而代之的都是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篇章。这样既扭曲了媒介传达信息的基本功能,导致民众闭目塞听,对国内外的情况缺乏了解,无法正确判断国内外形势并作出反应,实质上公民无法享有知情权。同时,网络由于它自身的传播特性,并不像传统媒体般能简单地封杀遏止信息传播,如果一味强行压制信息,一旦真相曝露,必将引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3)。因此,在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时,要充分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受众希望媒介传达给他们的是一个相对全面、真实的世界。

理性对待网络舆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就是说,要对网上的舆论热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舆情,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汇集研判网络舆情。没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可以借助外力,通过和一些软件或互联网数据公司合作,请他们有针对性地收集报送信息。

二是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在把信息收集起来后,要对信息进行研判。首先要研判它的真假。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信息可能是虚假信息。特别是对一些网上举报、爆料,一定要鉴别真假。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特点,不排除一些人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利用网络的力量达到个人打击报复的目的。其次,要研判它涉及的事件性质、主要观点和诉求,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它反映的是个人问题还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会不会在网上被炒起来。在这种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研判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三要正解对待网民的心态。当今国内矛盾突出,重要体现在分配问题上,凡是政府涉及到腐败、贪污或者分配的问题上,民众对待政府的态度许多是不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要正确认识民众的心态,正确对待处事的方法,要辩证的看待每一个问题。

四是要有据理力争的态度。对于有些错误的舆论,我们除了要澄清外,还必须严惩造谣者,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的责任,还被诬陷者一个清白。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通过行政手段的,就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澄清事实,还一个清正。

从当前来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相对滞后、互联网管理多头进行、责任不明,需创新制定适应地区网络发展与管理的制度。要对网络舆论进行制度规范和机制约束,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建立网络阅评制度,通过对网站舆论导向、编辑技巧、网页质量等点评,改进网站报道的质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有害信息处置要严,及时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用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引导人、约束人、激励人。结语:

网络时代,宣传工作的重点力度已经转移到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而蓬勃发展的网络舆论上来,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不同的新特性带给人们更大自由空间的同时,也让人们在网络中逐渐丧志道德准绳,导致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安定等一系列行为的发生。要想使网络真正成为一个交换评论与批评的理性场所,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宝库和建立自由交流平台的美好家园,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去规范和技术的手法去引导,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努力。因此,在新的网络时代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是我们长期坚持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运用正确的技术手段、合理的引导方式、健全的监管体系、健康的舆论导向,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论网络舆论对社会伦理的负面影响,2012.7(2)陈力丹:《我国传媒职业意识缺失的现状及解决的对策》,现代传播,2005.4。

重视舆论宣传 篇7

关键词:媒体,正面宣传,舆论监督,关系

1 舆论监督下正面宣传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需要以和谐的舆论环境作为重要保障,实现这一环境构建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以正面宣传为引导。在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媒体记者侧重报道了有关科学理论、社会正气以及与主旋律相关的新闻,这些报道充满“正能量”,可以对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为我国改革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2 如何利用舆论监督手段发挥正面宣传作用

2.1 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

在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将新闻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令舆论监督不断汇集正能量,在社会中凸显正面的宣传效果。因此,在具体的工作落实上,应该有效预防负面效应的出现,这样不但可以为社会的发展环境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局面,同时也能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要想积极运用舆论监督这一手段,媒体记者要善于倾听,倾听群众的声音以及对社会发展中提出的意见。公众利用新闻媒体可以对社会公共事务起到监督作用,因此,可以将舆论监督比作“耳目喉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需要对反面典型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丑恶现象进行揭露与批判,令整个社会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从长远的目标来看,能够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2.2 媒体记者运用“舆论监督”的手段及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了要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以巩固主流思想舆论,这一理念是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提出来的。正面的宣传教育可以鼓舞人心,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因此,新闻媒体人应该正确认识正面宣传的职责与使命,令其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并且深入贯彻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而要想实现舆论监督下的正面宣传作用,就要明确中心,并且从大局考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媒体记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为舆论监督下的正面宣传提供重要的支持与保障。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监督力量,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设立专门的人员进行报道,对新闻线索予以正确判断,并且还要定期对选题进行策划与监督,媒体记者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采访,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内容,不得出现个人情感倾向,更加不能出现违反新闻纪律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于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是与群众具有密切关系的事件,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如果群众的基本要求不能得到满足,那么,对于社会的稳定极为不利。所以,在具体工作任务中,针对群众所提出的违反乱纪事件,应该予以关注,虽然事情很小,但是却关系着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只有通过对事件的正确报道,加以宣传,才能起到教育监督的作用。

2.3 把“负面新闻”做成“正面报道”

媒体记者是舆论监督新闻报道的具体实施者和参与者,一定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讲纪律守规矩。舆论监督报道的采写,其纪律要求非常高,媒体记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采写能力,其运用政策的水平也必须非常高;要坚决执行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把握正确导向,及时根据舆论监督的传播效果,做到听招呼、守规矩,“帮忙不添乱”。二是提升媒体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本领和业务能力。新闻媒体记者要想圆满完成舆论监督报道任务,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并将其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记者不但要加强理论学习,还要熟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熟知政策,心中有大局、谋大局,在具体的舆论监督报道上,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媒体记者不能盲目炒作和跟风,要从纷繁复杂的负面新闻素材中和负面新闻事实中找到跟当地党委政府解决问题、跟当地中心工作大局同步的信息,从而确定新闻报道的角度。

3 结语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开展舆论监督,不仅要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媒体记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舆论监督水平,舆论监督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怒目金刚,也可以是诙谐幽默,可以直来直去,也可以旁敲侧击,可以对比鲜明,也可以渗透呼应。只有能广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促使问题解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的舆论监督,才是成功的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李伶.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6(6).

[2]任毅真.舆论监督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12).

重视舆论宣传 篇8

一、要认清形势,理性地处理新闻舆论监督的效应,帮忙不添乱

新闻工作是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特殊作用,决定了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担负着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修养,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在纷繁的社会问题面前,能够时时刻刻坚持正确的立场,始终和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有责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才能正确把握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新变化,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社会的主流,才能在新闻实践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事业也不例外,但光明面是主流。以正面宣传为主,是以全面为前提的正面,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项目和社会生活的主流。以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要满腔热情地宣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经验,让群众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从新闻舆论监督的角度来说,强调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是不要批评,并不意味要求我们“粉饰太平”,只报喜不报忧,不讲问题、不讲矛盾,更不是要求我们弄虚作假。正面与全面是一致的,很多以表扬人物或事物为主题的正面报道中,也隐含着强烈的针对性和战斗性,其针砭时弊、抨击邪恶的力量常常并不亚于批评报道。扬善本身就意味着惩恶,更何况这些报道所张扬的正气,无一不是直接指斥歪风邪气的正面批评,同样有监督效果。

二、要坚持新闻舆论监督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局,实事求是地报道

把握大局就是要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充分理解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目标,正确认识当前形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现实,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判断形势,着眼于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审慎、稳妥和周全地开展舆论监督,帮忙而不添乱。哪些问题可报,哪些问题不能报或不宜现在报,哪些问题应该大声疾呼,哪些问题应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应该加温,哪些问题应该冷处理,都要从大局出发。

新闻宣传首先是适时。新闻舆论监督要讲求一个时度。切入过早,矛盾正处于“白热化”,是非尚不明了,解决问题的火候还不到,即使媒体再炒,也不能或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使新闻媒体陷入尴尬的境地。切入过晚,群众关注的热情已减,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大减弱。因此,何时才能准确地进行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素质所制约。

其次是客观公正地写作。商恺老师曾告诫青年记者:“记者在采写批评报道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事实准确,分析判断准确,表达正确。”反思一些报道,尽管在原则上、政策上、在所依据的事实上,都是能够站得住脚的,但在某些细节上往往和事实有出入,使一些被批评者抓住了“辫子”,没完没了地纠缠,打不完的官司,扯不完的皮,不仅削弱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也给记者拖得长时间不得安宁。

再次是新闻舆论监督要讲求面和量的平衡。尤其是对批评领域的平衡、地域的平衡、批评层次的平衡。一些老新闻工作曾多次指出,在一段时间里,新闻舆论监督报道中同一题材也不宜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就可能造成对某一领域整体形势的把握不准。各家新闻媒体每年都要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涉及的范围广、情况复杂,自然不能每个问题都刊发。平衡关系的把握,靠的是记者的理论政策业务水平,什么时候都不能停留在“解气”、“痛快”这样的层面上。

三、要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最终和最高目标

报道对问题的解决有什么促进,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有什么推动,这是衡量舆论监督效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尺度。我们报道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排忧解难,而不是哗众取宠、煸情炒作。既要报道问题,更要注重出了问题的地方和部门是如何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那些有实例、有结果、有分析、有反馈的报道,其意义甚至比原来的事件本身更重要,也更有价值,还能促进当地的社会稳定,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赖。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经济发展如何深入,作为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只有树立正确的新闻从业观,事事处处从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经济发展需要不需要作为新闻报道的标准,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宣传工作才会常做常新,才会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上一篇:追梦初中六年级作文下一篇:优秀少先队员主要事迹(刘姝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