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人护理要点

2024-09-19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共12篇)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 篇1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 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 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 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 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 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与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饮食方面最好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如清谈饮食,多喝水,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肥甘、辛辣等食物。应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要低脂,富含纤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可吃得太咸,或含钠过多的食物,也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淀粉。

平时不要剧烈运动,可以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改善下肢症状,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分析 措施 :

一: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调理:

1.香菇、木耳

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素食中之佳品。现代医学发现,香菇和木耳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对多种实验动物和人体均有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木耳还具有抗凝血作用。因而多食香菇和木耳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好处。

2.洋葱、大蒜 均可使实验家兔血胆固醇和血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主动脉脂类沉积减少。其作用是大蒜优于洋葱。最近已从这两种植物中提出一种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对人和动物均有降脂作用。

3.海带、紫菜

除含有丰富的碘、镁等有益元素外,还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淀粉和昆布多糖等,已被证实有明显地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其中有些成分还将在临床上用作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4.茶叶:除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茶多酚、生物碱等物质。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证明茶叶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故冠心病患者适量饮茶确有好处,但有失眠及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应避免喝浓茶。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4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根据住院尾号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28例) 和对照组 (26例) , 其中, 男37例, 女17例, 年龄29~71岁, 平均年龄 (49.2±5.3) 岁;所有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头颅磁共振成像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伴有脑静脉回流障碍等临床症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症状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对症护理、抗凝治疗护理、药物治疗护理、颅内高压护理以及出院指导护理等。

1.2.1 病情观察

由于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比较复杂, 护理人员要对其病情进行定时观察, 加强巡视, 对患者的瞳孔、生命体征以及意识变化等方面进行严密观察, 并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得到稳定后, 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测量, 如出现高热、血压升高、瞳孔大小不同、意识障碍以及抽搐等症状, 则快速告知医师处理。

1.2.2 心理护理

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情重、临床症状复杂、发病迅速, 患者及家属易产生紧张、恐惧、不安的心理。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的相关知识, 给予有效心理疏导, 最终有效缓解、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使其积极接受治疗。

1.2.3 抗凝治疗护理

目前, 抗凝治疗是治疗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常规方法, 在患者腹壁前外侧皮下注射0.4 ml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左右交替注射, 2次/d, 疗程为2周。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进行监测, 确定患者是否伴有血尿、便血、牙龈出血以及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 如存在异常, 则对症处理[3]。

1.2.4 药物治疗护理

如患者出现剧烈疼痛, 则使用20%的甘露醇溶液, 起到脱水降颅压的作用。另外, 药物外渗易导致组织坏死, 因此, 要建立适当静脉通路, 选择治疗方式, 进行治疗时, 对患者的反应情况进行认真观察, 如呕吐、意识障碍以及头痛症状是否得到缓解;与此同时, 对患者的液体出入量进行准确记录, 并对肾功能与血电解质进行检查, 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如患者伴有发热症状, 则给予抗生素治疗, 保证现用现配。

1.2.5 颅内高压护理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颅内高压, 易导致发生脑疝, 在治疗时, 要加强颅内压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 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抬高床头约15°;另外, 保持大便畅通, 稳定患者情绪, 患者避免用力屏气与剧烈咳嗽等, 防止升高颅内压, 如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症状, 则对其意识变化和瞳孔进行密切观察, 遵照医嘱使用脱水剂, 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定时观察[4]。

1.2.6 出院指导护理

患者出院后, 指导患者大量饮水, 食用水果、蔬菜, 禁烟、酒, 避免辛辣食物, 嘱咐患者定期复查,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此外, 患者服药后, 对药物反应进行注意观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观察对比, 患者满意度主要包括满意和不满意两方面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采

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好转出院率以及自动出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27例, 满意率为96.4%;不满意1例, 不满意率为3.6%;对照组患者满意16例, 满意率为61.5%;不满意10例, 不满意率为38.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静脉窦血栓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由于其发病部位病因不同, 进而导致临床诊断也就不同, 其误诊率、漏诊率较高[2]。近年来, 随着MRI、MRA以及DSA等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其诊断率也在不断提高。由于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病情严重, 病死率高, 需要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

在本组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好转出院率以及自动出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满意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正银.5例产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江苏医药, 2013, 39 (20) :2505.

[2]武楠.1例绒毛膜上皮癌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3) :54.

[3]刘夕珍.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江苏医药, 2010, 36 (14) :1695.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 篇3

【关键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3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是指静脉血凝结在下肢深静脉血管中,从而导致血管阻塞,静脉回流受阻,引发下肢疼痛、肿胀、静脉曲张等症状。据相关资料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0.6%-1.5%,在分娩产妇中较多见,发病时间为产后7天-6周[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引发肺栓塞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4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9.1±3.4)岁。其中剖宫产34例,自然分娩14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包括左侧33例,右侧15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1.2治疗方法

抬高患者的患肢,利用抗凝、溶栓、祛聚和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对出现明显肿胀的患者进行肿消散外敷,本组患者中有32例采用静脉溶栓术治疗,16例患者采用防止静脉滤网治疗。

1.3护理方法

(1)基础护理:产妇分娩后体质虚弱,且由于静脉血栓的形成,加重了患者的生理痛苦,因而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为患者做好保暖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情况,并对患肢周径进行测量记录。(2)患肢护理:抬高患肢,一般高于心脏20-30cm,并使膝关节屈曲15°。患者卧床1-2周后,嘱患者自行变换体位,并适当进行足部活动,但不可对患肢进行按摩及挤压等[2]。(3)心理护理:患者产后心理状态复杂,外加疾病的影响,因而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并通过播放音乐等使导患者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向患者介绍血栓形成的机制、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等,从而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进而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3)抗凝、溶栓治疗护理:在使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时,应控制其滴注速度及使用时间,避免增加疾病的复发率。在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时,应注意使用止血带控制压力,以保证药液到达深静脉,同时在滴注完成后,应注意对止血带处进行按摩,从而改善微循环,消除水肿[3]。(4)生活指導:嘱患者大量饮水,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食物,饮食应清淡、低脂、低盐,同时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劝导患者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必要时可为患者进行肠道按摩,或进行灌肠处理等。(5)用药指导: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注通道,注意无菌输液,必要时可采用套管针留置,从而方便临床用药,减少并发症。在穿刺时,应避免反复进行,以减少血管损伤及皮肤血肿。使用肿消散进行外敷时,应加强对皮肤的护理,并及时更换敷料。(6)康复指导: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锻炼方案并协助实施,嘱患者不能长时间站立、静坐、行走和两腿交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旋转、屈伸、舒缩等训练,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血液淤积。

2结果

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血栓全部消失,患者均痊愈出院。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22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2.8±1.9)天。随访观察6个月后,无1例复发,均能正常工作及生活。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产后的常见并发症,通常会导致肢体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同时也可引发肺栓塞,危害着产妇的身心健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为: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动缓滞及血管壁受损等,其中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产后产妇体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管壁受损,纤溶活性降低,且由于产妇产后缺乏锻炼,血液循环减慢,进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4]。目前,临床上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理及原因对其进行治疗,应用抗凝药物,从而减少内膜的损伤概率,进行溶栓治疗,从而增加下肢的静脉血流。护理干预是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本研究中主要对患者采取了基础护理、患肢护理、心理护理、抗凝及溶栓治疗护理、生活指导、用药指导及康复指导等,发现取得较满意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临床治疗及精心护理干预后,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血栓,患者均痊愈出院,时间为(12.8±1.9)天。随访观察6个月后,无1例患者复发,患者预后恢复效果良好,未影响工作及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产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精心护理干预效果良好,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应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秋梅.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06):222-223.

[2]赵素藏.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05):212-213.

[3]牛建佩.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195-196.

基础护理学:肝硬变病人护理要点 篇4

并发症的护理:密切观察肝硬变病人的病情变化,如体温、意识、出血、腹水及肝肾功能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腹水病人的护理:大量腹水导致呼吸困难,可使其取半卧位,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减少肺淤血,增加舒适感。出现脐疝时要注意局部皮肤保护,可使用护带防止脐疝破溃引起腹水外漏,减少感染机会。有水肿的卧床病人,避免长时间局部受压,以防皮损,要勤翻身,按摩骨突出部,使用气褥或气垫交替托起受压部位。使用热水袋时要防止烫伤。每日测量腹围,定时测量体重,观察腹水消长情况,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在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抽血查电解质。放腹水可改善腹压增高的不适,但放腹水不可过快过多,应于放水同时束紧腹带,防止减压后出现腹腔脏器充血。放水后观察意识变化,发现肝昏迷先兆要及早处理。 来源:考试大

秀发护理要点 篇5

2、洗发之后,用凉水清洗头发,以便将水份锁在发髻中。

3、若要让天然发油均匀地分布在头发上,可以弯下腰,然后从后向前梳理头皮和头发,直至头皮发麻;接着用指尖按摩头皮。

4、用吹风机吹干之前,应使用毛巾将头发彻底擦干。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避免因过热而灼伤头发。

5、若要减少静电,请在梳理头发前浸湿发梳。

6、应避免梳理尚未擦干的头发,否则会损伤头发。要梳理好打结的头发。

7、如果有头皮屑,请尝试以下方法(每周2次):将头发分片梳起,然后用蘸有普通外用酒精的棉垫擦拭头皮。让酒精完全挥发,梳开头发并用温水彻底洗净,但不要使用洗发水。

8、洗发后若要复原卷发,可向头发喷一些干净的水,用手指将发卷整理成型。

9、黯淡、无光的头发说明营养不良。请尝试减少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

10、染发后应至少等待48小时,才能用洗发水清洗。每次浸湿头发时,头发表层都会张开,因此头发需要一些时间来巩固染发效果。

11、啤酒有助于洗去头发上的残留物。清洗最后一次时,可将6大匙啤酒添加到1杯温水中,然后将其倒在头上。

12、如果头发因吹风机、定型发胶或头发喷剂的作用而易于打结,可在正常的洗发水用量中混入1大匙焙苏打(每周一次)。然后像往常那样清洗和吹干。

13、使用带有外层的橡皮筋或软发髻可固定马尾辫以及辫子的末端,以减轻头发的压力。

医院护理质量控制要点 篇6

医疗质量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核心,护理质量的高低与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息息相关,对医院的两个效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是我们护理工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和任务。为进一步规范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结合目前医院的具体工作实际,护理部特制订以下护理质量控制要点:

一、护理部质量控制要点

1、健全、完善护理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护士学习相关制度职责,严格落实各项护理质量核心制度,护理部定期不定期地对护理人员进行职责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

2、完善各项护理质控要求及评价标准,制订具体的护理质量安全目标,严格遵循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有效控制。

3、成立护理质量控制领导小组,护理部总抓,各科室设护理质量监控小组,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的过程控制。

4、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组织护士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技能培训、专科进修和急诊抢救的培训演练,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

5、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保证各科技术力量的均衡,强化护士长的管理职能,合理排班,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最佳的团队工作效果,协调互补,减少护理隐患和缺陷的发生。

6、加强质量检查和问题反馈,护理部深入各科室,及时了解各科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定期组织召开护士长会议,交流、分析、总结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难点、疑点,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7、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定期组织护士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和质量意识教育,提高服务满意度,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二、各科室具体工作质量控制要点:

1、基础护理控制要点:

1)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的整洁舒适、温馨怡人,各通道各区域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温馨告知,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保洁工及时巡查各病房,地面始终保持干燥平整。对年老体弱者应有专人护理,加强陪护和观察,提供全面的生活照料,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噎食、坠床、烫伤等)。

2)新入院病人应及时热情接待,认真全面地进行病情评估,做好入院体检和入院告知工作,精神病人必须切实做好入院时的安全检查,做好家属及陪同人员的解释说明工作。正确执行医嘱,及时准确落实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重危病人、疑难病人应加强与医生的联系沟通,认真参与病例讨论和护理方案的拟订。

3)加强病人的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精神病人应定期协助指导洗澡、更衣,及时为病人增减衣物,每周为病人更换床单位一次,每天为病人提供康复活动,增强病人体质,减少感染机会。

4)严格三查七对,加强工作责任心,防止过失和差错的发生。认真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工作,无菌物品使用规范,做到一人一使用,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

2、分级护理控制要点:

1)认真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按分级护理制度落实各项护理措施,记录护理病历。重危、特级护理病人应严密监护,护理人员应不间断地巡视病人,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掌握,并能及时正确地采取各种急救措施。随时记录动态的病情变化和措施落实情况。

2)精神病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应严密监护,安置在抢救室或重管室,24小时在工作人员的视线之内,护士、护工应交叉巡视,15-30分钟一次。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检查和生活护理,严密注意病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躯体方面等的病情变化。三防病人应做到心中有数,标记醒目,密切注意其变化,尤其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地段(如交接班、凌晨、节假日、洗澡、测体温、进餐时、卫生间)的监控。

3)二三级开放病人,进康复科活动必须由工作人员陪同,活动期间必须在工作人员的视线之内,工作人员在巡视病人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环境设施的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活动结束后应仔细做好病人的安全检查和人数的清点工作,有序地返回病房,防止意外的发生。

4)约束病人加强监护,安置在隔离室,加强对病人的解释开导,定时松解、定时观察末梢血液循环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病情控制后及时解除约束,约束要防止其他病人对其的伤害。5)外出检查病人应掌握适应症,躁动、不安心治疗或精神症状明显的病人应一对一陪同,病情允许可延迟检查,在外出检查时,严禁一带多现象,普通病人检查一名工作人员最多不能超过带3名病人,以防意外的发生。

3、病历质量控制要点

1)规范护理病历书写,书写做到客观、真实、及时、准确,记录做到记护理人员所看到的,记护理人员所做的,护理人员应深入沟通,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动态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

2)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规范书写、依法记录的意识,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病历书写规范要求,提高护士规范书写护理病历的能力。

3)成立护理病历质控小组,质控人员实时监控科室病历的书写情况,每周至少全面检查一次,及时记录存在的书写问题,护士长定期总结分析,对问题突出的及时反馈到护理部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

4)护理部每月进行抽查考核,对科室履次出现的问题(如记录不及时,重抄不及时,重抄现象频繁、甲级病历不达标等)将作出处罚措施。

4、急救物品管理控制要点:

1)急救物品定量定位,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保养,保持器械的性能处于完好状态及药品的质量可使用状态。

2)建立急救器械与药品检查登记本,建立急救器械、药品的使用记录本,使用完毕及时消毒处理放回原处或及时补充。

3)抢救车内用物全院统一放置,物品一般不外借,车内用物使用后应及时记录补充。急救器械不能正常运作,护士长应及时与设备科联系,并督促设备科及时修理协调,保证临床诊疗护理的正常开展。

5、护理人员培训教育质量控制要点:

1)认真落实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岗位技能训练制度,护理部制订全院培训教育计划,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院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每半年举行一次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重点进行急诊抢救知识、CPR、心电监护、呼吸机使用的学习培训,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内外科综合知识的学习教育。

2)各科室应结合科室的特点,以服务临床为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的学习培训,每月有内容、有记录、有考核,护士长要利用各种护士会议、晨间早会等组织学习和提问,加强对护士的技能考核,着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3)护理部每月护理质量检查时结合科室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抽查考核,督促护理人员常学习、常复习、常练习,达到急救技能熟练掌握,处理突发事件时能镇定自若、得心应手。

6、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控制要点:

1)倡导温馨服务,开展微笑服务、细节服务,规范护理人员的服务用语和服务行为,尊重病人,杜绝生、冷、硬、推现象。2)完善服务项目,简化服务流程,注重换位思考,切实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措施,满足病人的心身需要。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 篇7

关键词:脑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体会

脑血栓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的脑血管疾病, 发病患者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患者发病前多有肢体发麻、运动障碍、眩晕、言语不灵、视物模糊等症状出现, 但都是一过性的, 往往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 真正的脑部栓塞形成通常是静态发病, 即在患者睡觉时发病, 清晨醒来后才发现, 白天发病者较少见[1]。脑血栓的患者由于其本身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加之患病之后大多活动不便, 所以常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增加了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 目前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溶栓与抗凝治疗, 对其护理也只是常规的护理, 本文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心脑血管科住院病房接诊的142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分组, 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探索更有效的护理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71例, 其中男39例, 女34例, 最大年龄89岁, 最小年龄47岁, 平均年龄63岁, 最长病程11年, 最短病程1年, 平均病程5年;观察组71例, 其中男37例, 女34例, 年龄49~87岁, 平均年龄67岁, 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5年。

两组患者身高、性别、体重、年龄的数据评价结果显示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入选本试验的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患者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活动障碍、言语障碍、下肢水肿、视觉障碍等症状, 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均有脑动脉血栓, 下肢超声检查结果显示, 下肢深静脉血栓, 排除颅内占位等其他躯体障碍性疾病。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溶栓抗凝的治疗, 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每位患者设立两位责任护士, 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医生的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应级别的护理, 根据护理的级别确定查房的次数与时间,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指导, 增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护能力, 在护理的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患者下肢的水肿情况, 记录患者的液体的出入量, 每天测患者的下肢周径, 测量的位置为髌骨下方10 cm与15 cm两点;观察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无极特殊情况下, 晚间不允许家属陪护, 给每位患者配备两名责任护士以及一名助理护士, 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与心理护理, 指导并协助患者摆好易于下肢血液回流的体位, 注意保持患者下肢关节的功能位, 利用成功康复的病例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治疗疾病的主动性, 同时加强患者的饮食指导与运动指导, 并教会患者通过测量下肢小腿周径来观察下肢水肿的情况。患者出院时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水肿消除时间以及活动时间[2]。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中所采集到的所有数据均应用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方差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消肿时间、活动时间所得到的数据评价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下肢水肿消除时间以及入院后可活动所用平均时间均长于观察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附表。

3 讨论

脑血栓的发生通常有3种病理改变, 第一种是血液黏稠度的改变, 患者血液黏稠度变大, 导致患者的血液流动速度变慢, 进而影响到患者身体各组织与器官的供血, 使其产生相应组织与器官缺血缺氧的症状;第二种病理改变是患者血管的病理改变, 患者的血管壁变薄、管壁弹性变差、管腔变窄, 使血流量减少, 进而使一些组织器官出现缺血缺氧的症状;第三种病理改变是血液的成分发生改变, 血液中存在高凝因素, 这也是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原因之一。由于以上3种病理改变导致脑部栓塞的形成, 进而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使坏死部位脑组织神经受损, 致使身体相应的部位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脑血栓患者出现运动障碍之后, 患者的活动减少, 卧床时间增多, 患者本身的血液黏稠度已经有病理改变, 所以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给患者的行动带来更大的困难, 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3]。因此,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首先, 要注意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使患者积极主动的接受和配合治疗,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 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疾病的高危因素、预防与治疗的有效措施, 以及患者在生活中养成易于疾病良好转归的生活习惯[4]。本文观察组对患者使用优质护理模式, 强调的是对患者进行包括生活护理在内的全方位护理, 这样, 一方面增加了与患者接触的机会, 能够与患者更好地交流, 进而有利于对患者疾病的观察, 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比较专业的护理使患者在生活中养成一个易于疾病良好转归的生活习惯。所以优质护理模式更加有利于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

综上所述, 在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中要特别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使患者更多的了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 从而使患者在生活中养成利于疾病良好转归的生活习惯。优质护理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护理理念, 是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 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仅仅围绕患者的需求, 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因此, 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血栓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4) :205-207.

[2]张艳萍.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心得[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4) :48-50.

[3]郑学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发动脉栓塞[D].福建医科大学, 2013.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篇8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30-02

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下肢DVT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以发生肺栓塞而致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故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其中1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21~63岁,单纯性下肢静脉血栓15例,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9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发下肢静脉血栓8例。

1.2 方法

1.2.1 预防措施 (1)认识危险因素 例如:恶性肿瘤、创伤、妊娠分娩、长期卧床、尤其是患者大手术后、偏瘫、截瘫需长期卧床的患者。(2)机械性预防 在平时护理工作中,积极向这些患者进行卫生宣教,指导患者做好预防工作。①术后卧床期间,定时变换体位,每2h翻身1次,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②护士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下肢的主动或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帮助患者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督促患者多做足申屈运动,下肢静脉曲张者可穿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③需长期静脉输液或输入高浓度及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时,应选用大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宜选用上肢,尽量避免选用下肢,因长时间卧床制动,血流缓慢容易诱发血栓形成。(3)药物性预防 主要针对抗血液的高凝状态,临床上可给予小剂量肝素;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等一些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

1.2.2 治疗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热敷,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制动,禁止按摩造成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2)注意患肢肿胀、疼痛以及体温、皮温、脉搏的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相比较。(3)加强药物治疗护理,经静脉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需经常进行血液化验,注意患者有无咳嗽、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症状。(4)做好生活护理,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注意保暖,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5)患肢肿胀明顯减轻后,适当活动,增强肌肉收缩,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下肢肿胀,休息时抬高患肢,加强静脉回流,预防新血栓形成。

2 结果

通过对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分析,3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积极治疗下,1例死亡,5例好转,26例治愈,治愈率81.3%,通过正确的治疗护理措施能够促进下肢静脉血栓疾病的康复,达到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治愈或好转出院。

3 讨论

静脉血栓的形成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是:(1)静脉壁损伤;(2)血流缓慢;(3)血液高凝状态。在三大因素中,每个因素都与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公认的观点是,单独一种因素并不足以引起血栓形成,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内科知识要点总结 篇9

Maslow:{生理 安全及保障 爱与归属 尊重与自尊 自我实现}的需要

Orem自理理论:{全补偿,如昏迷患者 部分补偿,如支气管哮喘发病患者 辅助教育,如慢性疾病患者}系统

护理程序:评估

诊断,如排便异常(p):便秘(s):与生活方式改变有关(E)2潜在并发症(PC)计划

实施及评价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总论发病表现:咳嗽 咳痰 胸痛 呼吸困难

1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支气管(慢支)+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

慢支是断续咳嗽2年或急性3个月,定义:慢支是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不是由C引起)炎症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有心衰竭的心脏病。

3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导致气道高反应症,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 加剧 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

4支气管扩张是常见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是因支气管的损伤导致支气管不可逆的扩张和变形。临床上以慢性咳嗽 大量脓痰 和反复咯血为特征。

5肺炎是指终末气道 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有多种病因引起,如感冒 免疫损失(IGE引起哮喘)

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肺炎,为 革兰阳性球菌

6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肺瘤细胞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

胸膜腔是不含有空气的密闭的潜在腔隙,一旦胸膜腔内有气体聚集,即成为气胸,自发性气胸是自行发生的,并无胸部外伤史

8呼吸衰竭(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以至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

论发病表现:心源性呼吸困难 心前区疼痛 心悸 心源性水肿 晕厥

1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症。临床上是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故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循环:心源性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状痰体循环:凹陷性水肿

左心衰竭临床表现:肺循环淤血、左心排血功能减低所致。呼吸困难咳嗽咳痰

右心衰竭临床表现:体循环静脉淤血所致。水肿颈静脉怒张肝肿大

2休克是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引起的综合症,主要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使各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灌注不良,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造成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3心律失常: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起源或冲动传导的异常均能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

4心脏骤停是在原来全身或心脏较好的情况下,意外地突然生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一般认为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时限是4分钟。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也成为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6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过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是冠心病的一个常见类型。

7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8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长期血压增高可引起严重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并最终导致功能衰竭。

9心肌病也称为原发性心肌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病变主要发生在心肌的疾病。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

总论发病表现: 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便秘黄疸 呕血黑粪

1胃炎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粘膜炎症和细胞再生,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

2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

3胃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居全球肿瘤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早起胃癌多无症状,进展期上腹痛、体重下降、恶心呕吐。

4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

5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常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感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6原发性肝癌(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所发生的肿瘤。

7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以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

8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化学性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及血、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

一、可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后者虽少见但病情为重,易并发休克、腹膜炎、激发感染等,死亡率高。

9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占循环血量的20%,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并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止血措施三枪气囊管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

总论发病表现:肾性水肿 渗性 肾性高血压 尿量异常 蛋白尿 血尿 尿路刺激征 肾区疼痛及肾绞痛

1肾小球疾病是一组有相似的临床表现(血尿 蛋白尿 高血压),病变主要累及双侧肾小球的疾病,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

2肾病综合症为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定量大于3.5g)、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每升),常伴有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3肾盂肾炎是尿路感染中常见的类型。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感染性炎症。

4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周)进行性急剧减退,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导致进行性氮质血症,及肾小管功能低下引起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综合症。根据尿量多少分为少尿(无尿)型和非少尿

型两类。

5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是各种肾脏实质疾病缓慢地进行性发展恶化的最终结局,主要表现为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引起全身各系统症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与急性肾功能衰竭不同,为不可逆性的,预后差。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

总论发病表现:出血 贫血 感染(发热)

1贫血是指外周血也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哈娘、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最重要。在我国成人血红蛋白测定、男性低于120g每升、女性低于110g每升可诊断为贫血。

2出血性疾病是指正常止血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以自发出血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三因素:1毛细血管壁异常2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3凝血功能的障碍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外周血的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及其寿命缩短,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液中出现抗血小板抗体等特点。

4过敏性紫癜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导致毛细血管脆星级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粘膜及某些器官出血。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粘膜出血、腹痛、便血、关节肿痛或血尿。

5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6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为名的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弥漫性、恶性增生、浸润破坏体内脏器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受抑制。

压疮的分期及护理要点 篇10

1.淤血红润期 护理要点:此期应及时去除病因,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局部继续受压,增加翻身次数,避免摩擦、潮湿等刺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2.炎性浸润期 护理要点:保护皮肤,避免感染。除继续加强上述措施外,对未破的小水疱可用无菌纱布包扎,并减少摩擦,预防感染,促进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应先消毒局部皮肤,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不可剪去表皮),表面涂以消毒液,并用无菌敷料包扎。如水疱已破溃,应消毒创面及其周围皮肤,再用无菌敷料包扎。

3.溃疡期 护理要点:此时应解除压迫,清洁创面,祛腐生新,促其愈合。根据伤口情况,按外科换药法给予相应处理。常用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等溶液冲洗创面,去除坏死组织,再外敷抗生素(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并用无菌敷料包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同时也可辅以物理疗法,如红外线灯照射、鸡蛋内膜覆盖、白糖覆盖、局部氧疗等,以促进创面愈合。对大面积、深达骨质的压疮,如上述治疗不理想时,可采用外科治疗,如手术修刮引流、清除坏死组织、植皮修补缺损组织等,加速压疮愈合,缩短病程,减轻痛苦,提高治愈率。

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

根据压疮的发展过程及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三期:

1.淤血红润期

为压疮初期,受压的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麻木或触

痛,但皮肤表面无破损,为可逆性改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炎性浸润期 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仍旧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受压皮肤表面颜色转为紫红,皮下产生硬结,表皮出现水疱。水疱极易破溃,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病人感觉疼痛。

3.溃疡期

静脉血液回流严重受阻,局部淤血导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轻者浅层组织感染,脓液流出,溃疡形成,病人感觉疼痛加重;重者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可向周围及深部扩展,常达骨骼,甚至造成败血症。

压疮的好发部位

压疮多发生于经常受压和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的骨隆突处。病人卧位不同,好发部位也有所变化。

1.仰卧位

如枕骨粗隆处、肩胛、肘部、骶尾部、足跟等,最常发生于骶尾部。

2.侧卧位

如耳廓、肩峰、肋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等处。3.俯卧位

如面颊、耳廓、肩峰、髂前上棘、肋缘突出部、膝前部、足尖

等处。

4.坐位

发生于坐骨结节处。

为患者行床上擦浴的顺序

擦洗顺序:

①为病人洗脸、颈部:将毛巾缠于手上,依次擦洗眼、额面颊部、鼻翼、人中、耳后、下颌直至颈部。②清洗上肢和胸腹部:为病人脱下衣服(先脱近侧,后脱远侧;如有外伤则先脱健肢,后脱患肢),在擦洗部位下面铺上大毛巾,按顺序擦洗两上肢和胸腹部。协助病人侧卧清洗双手。

③擦洗颈、背、臀部:协助病人侧卧,背向护士,依次擦洗后颈、背部及臀部,并用50%乙醇按摩背部及受压部位;协助病人穿上清洁衣服(先穿远侧,再穿近侧;先穿患肢,再穿健肢)。

④擦洗双下肢、踝部,清洗双足。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 篇11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1月~2006年8月收治78例长期卧床患者,男54例,女24例,年龄≤40岁30例,50~69岁45例,≥70岁3例,平均46岁。既往均无静脉血栓病史。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传统护理组38例,强化护理组40例。经X2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指标:从患者入院当天随访观察至治疗后8周。判断是否有症状性下肢DVT的发生,诊断标准依据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 2002年颁布的静脉血栓防治指南,并定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以明确有无DVT的发生。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X2检查。

结 果

强化护理组DVT发生率2.5%,较传统护理组15.8%低(P=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强化护理组40例中,1例71岁男患发生下肢有症状性DVT,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经彩色多普勒证实为股静脉DVT形成,转入心血管内科行介入治疗;下肢有症状性DVT发生率2.5%。传统护理组38例中,发生DVT6例,DVT发生率15.8%,其中1例73岁男患、3例40~69岁男患,均为下肢有症状性DVT;2例40~69岁女患为无症状性DVT,及时发现后给予专科治疗;6例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

常规护理措施:①凡年龄>40岁的长期卧床患者,需长期卧床及肢体瘫痪的长期卧者,以及高龄伴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的长期卧床患者,均属于发生下肢DVT的高危人群,应予严密观察。②做好高危人群宣教。③一般护理。

强化护理组:基础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同传统护理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护理措施。①循序减压弹力袜(GECS):为无GECS使用禁忌证的长期卧床患者选择合适的长统GECS(膝上型,至大腿根部),每天观察下肢与袜子周长的配合度,保证不发生折叠,并使脱掉GECS时间<30分钟/日。②术中即刻使用间隙性下肢气囊(IPC)。予搏动性的充气(35~45mmHg持续10秒/分)压迫大腿及小腿肌肉,如后续无相应禁忌证可使用GECS替代。③协助、督促患者定时翻身,指导及鼓励患者按以下程序进行下肢锻炼:术后6小时交替做跖屈和背屈运动,次日让患者主动进行踝关节旋转活动,同时帮助患者进行由跟腱起,自下而上地做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3次/日,配合做深呼吸锻炼,加速下肢静脉回流。

讨 论

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2

1 临床诊断

选择自2000年至2009年经门诊医师明确诊断的脑血栓患者收入丰城市中医院住院的共36例, 其中男28例, 女8例;年龄最大的76岁, 最小的52岁, 平均年龄64岁;职业为干部和工人, 干部26例, 工人10例。患者均神志清楚, 失语, 偏瘫;住院时间2个月左右;恢复状况:达到生活完全自理的有27例占75%, 部分自理的有9例, 占25%。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 62岁, 市造船厂退休职工, 因眩晕、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1d, 于2007年4月15日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85/105mm Hg, 神志清楚, 精神不振, 左侧口角歪斜, 左上肢不能前伸上举、握拳, 左下肢不能上抬、屈膝、口齿不清。住院诊断“脑血栓形成”。治疗原则:静卧、抗血栓、扩血管及支持疗法。护理诊断:自理能力缺陷、语言交流障碍、肢体废用综合征、忧郁。护理措施:部分功能代偿护理、语言恢复训练, 肢体被动及主动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经过以上2个月的治疗和护理, 患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 语言交流正常, 生活自理恢复, 于6月13日痊愈出院。

3 护理方法

3.1 确定随机分组方法,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照。对照组16例, 男12例, 女4例, 平均年龄64岁;实验组20例, 男16例, 女4例, 平均年龄64.7岁。两组病例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3.2 对照组采用传统性药疗加常规护理, 而实验组采用药疗加计划康复护理, 比较二者的康复效果。

3.3 康复护理计划内容。包括语言训练, 肢体功能锻炼, 翻身动作训练、心理康复等, 采取医护人员、家属、患者共同参与的方法。

3.4 语言训练计划与方法。适宜的语言环境, 训练时间, 安排在每天上午, 每次不超过30min。从简单的发音如“啊”、“噫”等开始练习, 过渡到一个简单的字, 循序渐进, 逐步用词到整句的话去教患者说话, 训练其语言功能。

3.5 制定防肢体废用综合征、肢体主动与被动训练计划。

3.5.1 床上运动, 进行瘫痪个别肢体各部位被动运动, 先按摩再对每一关节进行活动, 练习翻身、抬头、坐起, 为能下床行走创造条件。

3.5.2 站立。在床上能自行坐稳后训练站立, 由护士或家属协助, 站立时间由短到长, 达到站稳15min后开始逐步练习行走。

3.5.3 逐步在护士或家属搀扶下协助其抬脚起步, 在行走练习时防止跌倒。

3.5.4 瘫侧上肢功能的康复。大关节被动活动到小关节被动活动, 做好抬臂、握拳、抓掌、拾物等微细功能的锻炼。

3.6 制定对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及疾病转归, 宣传题纲及实施过程, 使患者提高对疾病认识及对康复训练增强信心。并用同种患者治愈的实例向患者说明,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3.7 制定防并发症如肺炎、褥疮、便秘等护理计划。每日早晚各一次, 患者自行呼吸操训练:每2h翻身一次, 护理按病情协助或指导患者主动或被动翻身, 并做好记录;编制饮食计划, 注意给予纤维、维生素的补充, 指导患者晨间饮水300m L, 腹部训练及提肛、缩腹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8 效果评价

生活完全自理, 语言交流正常, 患肢无肌力达到3~4级, 排便1~2次/d, 无并发症。达到此标准的:对照组10例占62.5%, 实验组17例占总数的85%。生活部分自理:言语含糊, 患肢肌力为2级, 排便0~1次/d, 患者为此标准的:对照组6例占总数的37.5%, 实验组3例占15%。

由上可知患者功能均有改善, 但实验组患者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药疗与康复护理相结合比传统的常规护理与药物治疗效果更明显。

4 护理体会

脑血栓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引起其供血范围内的栓塞性坏死, 因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在寒冷的冬季, 身体锻炼少, 普遍存在高脂和高盐饮食习惯, 故老年人患脑血管中发病率高的是脑血栓[1,2]。根据对36例脑血栓患者进行语言及肢体功能训练分组观察的结果, 我们体会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脑血栓可致失语、肢瘫、心理障碍。因此运用心理护理于临床实践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腹部操可促进肺扩张, 预防肺炎, 晨间饮水, 对预防便秘的发生效果明显。

在实验组中3例患者生活部分自理, 康复效果欠佳, 是由于在语言和肢体功能训练的家属治疗方法中, 我们忽略了患者家属文化素质的差别, 未能有针对性的让家属完全理解训练计划内容, 使家庭治疗环节未达到要求。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对于脑血栓患者采取康复护理, 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减少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康复护理对脑血栓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通过典型病例的介绍和将36例血栓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 实验组则药物治疗配合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出院时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的比较, 显示实验组优先于对照组, 提示康复护理对脑血栓患者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脑血栓,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王跃钢.说偏瘫病人的功能康复[J].中华护理杂志, 1992, 27 (2) :75.

上一篇:健康权纠纷民事起诉状优选下一篇:高考专业介绍16——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