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2024-05-16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共8篇)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篇1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 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 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 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 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 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与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饮食方面最好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如清谈饮食,多喝水,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肥甘、辛辣等食物。应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要低脂,富含纤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可吃得太咸,或含钠过多的食物,也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淀粉。

平时不要剧烈运动,可以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改善下肢症状,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分析 措施 :

一: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调理:

1.香菇、木耳

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素食中之佳品。现代医学发现,香菇和木耳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对多种实验动物和人体均有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木耳还具有抗凝血作用。因而多食香菇和木耳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好处。

2.洋葱、大蒜 均可使实验家兔血胆固醇和血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主动脉脂类沉积减少。其作用是大蒜优于洋葱。最近已从这两种植物中提出一种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对人和动物均有降脂作用。

3.海带、紫菜

除含有丰富的碘、镁等有益元素外,还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淀粉和昆布多糖等,已被证实有明显地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其中有些成分还将在临床上用作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4.茶叶:除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茶多酚、生物碱等物质。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证明茶叶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故冠心病患者适量饮茶确有好处,但有失眠及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应避免喝浓茶。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篇2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63例,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32例;年龄55~83岁, 平均年龄68.3岁;脑出血26例, 脑梗死37例。

2 康复治疗及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对于脑血栓患者来说, 最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 而是疾病可能导致后遗症 (如偏瘫、失语等) 带来的恐惧、悲观、紧张、焦虑、绝望等消极情绪, 而且脑血栓后形成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 由于他们对疾病本身认识的不清楚和对疾病的恐惧, 往往会对治疗产生消极抵抗。针对患者的情况护理人员要热情、积极的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并取得患者的信任。然后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并与家属一起开导、鼓励、安慰患者, 帮助患者消除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 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2 一般护理:

为患者创造一个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温度与湿度适宜, 床单被罩定期清洗的病房。由于脑血栓患者行动不便, 所以护理人员应定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拍背, 并用5%的红花酒精擦拭受压的部位或经常按摩受压部位, 特别是骨骼隆突的部位应特别注意。

2.3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

对于脑血栓患者来说, 越早进行康复治疗, 并发症的发生率越低, 疾病的康复率越高, 所以当患者的病情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生命体征平稳, 一般2 d后即可开始进行康复训练。首先, 护理人员应先指导患者正确的体位选择, 患者取仰卧位, 应垫高瘫痪侧的肢体, 高度一般要超过肩部, 肘部略弯曲, 腕或手轻度伸展。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 为了防止其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而影响患者的康复, 所以护理人员应每天定时对患者进行按摩, 每次20~45 min。按摩顺序:上肢, 从手指到前臂再到肩关节周围;下肢, 即脚趾、小腿、大腿、髋关节周围。当患者有足够的体力后, 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进行坐姿的训练。开始时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做好, 并适当的伸展手臂以及训练手和关节的灵活性;当患者能够自己从床上坐起来后, 护理人员可以开始帮助患者进行站立训练, 开始时切记不能累到患者, 每次站立的时间不能过长, 一般是靠床或靠墙站立;当患者能够自己保持平衡的时间达到15 min后, 患者可进行行走训练[3]。但是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不能上患者过度劳累。训练时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自己穿衣、洗漱和吃饭, 以训练患者的自理能力。

2.4 语言康复护理:

对于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 护理人员还应帮助其进行语言功能的训练。训练时先教患者口型, 并指导患者进行舌头的灵活训练, 为练习发音做准备。开始训练时, 应先从最简单的单音节开始, 由易到难, 由短到长, 并对照实物进行练习, 患者可在镜子的帮助下, 对发音器官的位置和口型进行校正。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 鼓励患者多开口、多练习, 对于患者的需求, 护理人员应尽量让患者自己表达, 如穿衣、吃放、上厕所等。

3 结果

63例脑血栓患者在经过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后, 显效38例 (60.32%) , 有效19例 (30.16%) , 无效6例 (9.52%) , 总有效率为90.48%。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4 讨论

脑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该病具有发病率高、后遗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 一般多发于老年人。急性脑血栓的病死率为5%~15%, 多数患者死于严重脑水肿引起的脑疝, 心力衰竭和肺炎等。脑血栓容易复发, 一般10%~20%患者会在10 d内发生第2次栓塞, 若复发则病死率更高。脑血栓的治疗包括血栓的消除、原发病的治疗以及后遗症的康复训练[4]。我院为了探讨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治疗及护理措施, 对63例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进行了康复训练及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一般护理、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以及语言功能巡礼护理, 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总有效率高达90.48%。综上所述, 对脑血栓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及护理干预,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栓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 并总结其护理经验, 为临床治疗与护理脑血栓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案。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63例, 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康复治疗并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 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63例脑血栓患者在经过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后, 显效率60.32%, 有效率30.16%, 无效率9.52%, 总有效率高达90.48%;并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了。结论 对脑血栓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及护理干预,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脑血栓,康复治疗,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苏秀平, 郭莉莉.脑血栓患者康复期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 :131-132.

[2]张艳琴, 张俊梅.脑血栓病人的康复治疗与护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9, 21 (3) :289-290.

[3]向秀芳.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5) :158-159.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篇3

【关键词】 外科围手术期;术前;术后;预防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因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或由于静脉壁的直接损伤等原因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因此,对围手术期病人有意识地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预防措施

1.1 环境 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1.2 饮食和活动 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多食含纤维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适量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逐日增加活动量。术前、术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补充液体,防止血液浓缩。

1.3 术前预防措施 入院后,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发生DVT的高危因素[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资料,采用Well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前对高危、中危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术后卧床期间如何在床上活动及大小便等,教会家属给患者做四肢的被动运动,做好四肢肌肉的功能锻炼。

1.4 术后预防措施 术后应进食低脂、低盐、多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病情许可情况下,术后24 h应督促病人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指导并督促病人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多翻身、拍背。对于高危病人,应尽量减少下肢静脉输液,避免损伤静脉;尽管外科手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但应根据病情需要适量使用,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必要时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至少2次,患健侧比较,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在0.7cm以上的应及时通知医生。[2]

2.2 患肢的护理 患肢早期应抬高避免过度活动,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以免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抬高患肢20~30cm,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同时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皮温变冷、以肢端为重,皮肤可出现青紫花斑,应注意保暖。可用50%硫酸镁热敷,温度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3]。

2.3 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 按医嘱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每天在固定时间服用抗凝药。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临床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注意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的自发出血。观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颜色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

2.5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主动真诚地与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治疗过程,耐心开展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4 讨论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外伤、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其形成早期,血栓与静脉壁粘附不紧,易于脱落阻塞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因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积极治疗,同时嘱其避免突然用力使腹压升高,造成栓子脱落。对于手术后患者应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适当应用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若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窒息感、咳嗽、咳血等症状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一旦确诊,应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疗。溶栓后安置股静脉滤网可防止血栓再次脱落后造成肺栓塞。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到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认真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率,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并采取积极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參考文献

[1]余富杰,蒋小娟。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10月19卷5期

[2]候黎莉.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8,14(3):327-328.

[3]王文杰.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4:490.

护理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篇4

一、护理问题:疼痛 护理措施:

1、观察、记录并汇报 疼痛性质、部位、程度、起始和延续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2、减少疼痛刺激:①教会病人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托住伤口。②当伤口固定过紧过松时,适当调整。③伤口疼痛及时换药观察。④病人需要活动、翻身时,固定好受伤或手术肢体。⑤寻找减轻疼痛的姿势与体位。⑥及时变换体位,减轻固定体位引起的不适、压迫。⑦去除刺激物。⑧转移性话题、抚慰、按摩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⑨争取家属和亲人的支持和配合。

3、减轻疼痛:①配合医生针对病因治疗。给予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解除血管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及时通畅引流或冲洗;使用镇痛药(包括癌症末期治疗)。②心理方法: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给予同情,解释诊治与疾病的必然过程,有针对性疏导病人心理。催眠与暗示,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与不适。③物理方法:局部外用药涂抹,热、冷敷,理疗、针灸、按摩等。

二、护理问题:焦虑/恐惧 护理措施

1、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主动热情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介绍病区环境、经管医生、责任护士等,让患者及家属尽快融入环境中,以消除陌生感。

2、主动与患者家属接触、沟通,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同时在生活上给予患者细致的照顾,耐心详细介绍特殊检查、治疗护理的意义及配合要点,争取家属的支持及患者的积极配合。

3、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心理支持法:①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释放内心的痛苦,正确引导患者,使患者面对现实;②对于病人的想法,护士给予相应的分析与解释,缓解其焦虑情绪;③给予积极暗示,介绍同病种、已恢复的患者与其交谈;④多与病人聊天,转移注意力,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2)认知疗法:①鼓励患者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②发现问题后,我们可以说“如果你能够配合我们进行各项检查与护理工作,相信一定能够取得好的结果”。

1(3)行为矫正法: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叹气联系、意识性呼吸训练等。

(4)音乐疗法:①听音乐;②读音节;③读唱词等,以缓解焦虑、失眠、头胀等症状。

三、护理问题:废用综合症的危险 护理措施:

1、向病人及家属反复讲解废用综合症的不良后果,促进他们的积极配合与锻炼。

2、向患者家属讲解锻炼目的、方法及重要性。

3、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四肢主被动功能锻炼,早期协助患者进行四肢肌肉向心性按摩及各关节伸屈锻炼,包括各手指、足趾、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伸屈锻炼,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按摩时手法应轻柔、缓慢,每日活动数次,每次10min,以不产生疲劳感为准,以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与时间,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步适应,达到恢复生理功能的目的。

4、因病人不能在医院完全康复,所以出院时应做好各方面指导,以便在出院后能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从而获得最大的功能恢复。

四、护理问题:坠积性肺炎的危险 护理措施:

1、注意保暖,病房禁止吸烟。

2、床边备吸痰盘、吸痰器,密切观察呼吸频率、深浅度、指脉氧及痰鸣音情况,病情允许定时翻身叩背每2小时一次,及时吸痰,吸痰时加大氧流量。

3、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

4、深部痰液不易咳出时,及时报告医生行气管切开或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5、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遵医嘱配合雾化吸入,以减少吸吸道炎症的发生,减轻粘膜水肿及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咳出。

6、鼓励患者进食,增加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7、患者适量饮水,每日约1500-2000ml。

8、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2次。

五、护理问题:泌尿系感染的危险 护理措施:

1、向病人讲解泌尿系感染的常见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混浊等。

2、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1500-2000ml。

3、保持会阴清洁,每日进行会阴冲洗2次,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

4、按需或按时夹放尿管,尿袋低于耻骨联合,防止逆行感染。

5、教会病人膀胱括约肌训练方法。

六、护理问题:便秘的可能 护理措施:

1、每日在早餐后定时协助病人排便,并给病人合适的环境(如用屏风或布帘遮挡)。

2、餐后30分钟指导并协助患者行腹部环状按摩,以促进肠蠕动,利于通便。

3、病情允许时,告诉病人在排便时适当用力,以促进排便,协助进行增强腹部肌肉力量的锻炼。

4、饮食应少食多餐,选用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多饮水,每天饮水1500-2000ml,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5、协助医师为病人消除引起便秘的直接因素,如妥善处理骨盆骨折、痔疮局部用药、手术解除脊髓压迫症状等。

6、肛门排气。

7、开塞露塞肛。

8、轻压肛门部位促进排便,大便干结时戴手套用手指抠出粪便。

9、使用缓泻剂,如口服大黄、碳酸氢钠以软化大便而排出秘结成团的粪结石。

10、保持病人身体清洁和舒适,大便后清洁肛门并洗手,及时更换污染床单,开窗排异味等。

七、护理问题:躯体移动障碍 护理措施:

1、协助卧床病人洗漱、进食、排泄及个人卫生活动等。

2、移动病人躯体时,动作稳、准、轻,以免增加其痛苦。

3、告诉病人疾病康复过程,使病人心中有数,增强自理信心,并逐渐增加自理能力。

4、指导并鼓励病人做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喝水、漱口、洗脸等。

5、教会病人床上活动,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或强直。

6、做好皮肤护理,协助病人翻身每2小时一次,预防压疮。

八、护理问题:自理缺陷 护理措施:

1、鼓励协助病人摄入充足的营养,保证病人身体基本需要。

2、及时鼓励病人逐步完成病情允许下的部分或全部自理活动。

3、协助病人洗漱、更衣、床上擦浴、洗头、饮食等生活护理,将日常用品放于病人伸手可及处。

4、及时提供便器,协助做好便后清洁卫生。

5、按摩和被动运动患肢、鼓励指导和协助病人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肯定每一点滴进步,增强病人的信心。

6、给病人创造或提供良好的康复训练环境及必要的设施。

7、协助病人使用拐杖、助行器、轮椅等,使其能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

九、护理问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护理措施:

1、评估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从手术时间、年龄、危险因素评估。

2、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病人,应采取预防措施:

(1)基本预防措施: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规范使用止血带;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勤翻身,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早期功能锻练、下床活动;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

(2)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

(3)药物预防措施:对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权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增加出血风险的利弊。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建议采用物理预防措施,当高出血风险下降时可采用药物联合预防。

3、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及有无异常,病人有无下肢疼痛、足趾被动牵拉痛、浅静脉曲张、体温增高等症状,及时发现有无血栓迹象。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皮肤粘膜情况,警惕肺栓塞形成,一旦出现肺栓塞,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立即安慰患者保持镇静,嘱其绝对卧床休息,不要深呼吸、强烈咳嗽或用力活动,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并予以高流量吸氧(4~6L/min)。同时立即报告医生,测血压、脉搏、呼吸,急请麻醉科医师到科行气管插管。

(2)准备好抢救药械:吸引器、吸痰包、氧气、急救车、气管切开包、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同时急请呼吸科医师会诊。

(3)心电监测、指脉氧监测,并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应选择前臂较好的血管,遵医嘱及时补液及时用药,保持输液通畅,以防药物外渗延误抢救,口头医嘱做到“听、问、看、补”。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观察神志、瞳孔的变化,持续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指脉氧等动态监测,每10min记录一次。(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

(6)如患者病情变化时有输液,应送检并更换液体和输液器。

十、护理问题:睡眠紊乱 护理措施

1、积极配合医师处理引起睡眠紊乱的客观因素,如疼痛、呼吸困难、尿潴留、尿失禁等。

2、因持续牵引而不能入睡时,遵医嘱可适当减轻牵引重量,并在床旁设置挡板,防止碰撞。

3、指导病人促进睡眠(1)舒适体位。(2)睡前减少活动量。(3)睡前避免喝咖啡或浓茶水。

(4)睡前热水泡脚或洗热水澡,做背部按摩。(5)听优美的音乐,看娱乐性的读物。(6)睡前饮热牛奶。

4、创造有利于睡眠和休息的环境(1)保持室内温度舒适、盖被厚薄适宜。(2)避免大声喧哗,保持睡眠环境安静。

(3)在病人睡眠时关好门窗,拉上窗帘,夜间适宜地灯。

5、尽量满足病人的入睡习惯和方式。

6、建立与病人以前相类似的比较规律的活动和作息时间。

7、有计划的安排好护理活动,尽量减少对病人睡眠的干扰。

8、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术,如缓慢地深呼吸及全身肌肉放松疗法等。

9、限制病人晚餐后的饮水量,睡前排尿,便器放在床旁以便于取用。

10、尽可能消除引起焦虑、恐惧的因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催眠药,并观察疗效。

十一、护理问题:体温过高 护理措施:

1、及时报告医生病人的发热情况,观察热型的变化,配合医师查明发热原因。

2、降温措施:按顺序如下:①通风透气。②调节室温,通过空调保持室温18~22℃,湿度50%~70%。③温水、酒精擦浴。④冷敷,冰帽,降温毯。⑤遵医嘱使用退热剂。⑥冰盐水灌肠。⑦冬眠疗法等。采取降温措施后每半小时复查一次体温,持续观察变化;>37℃,每天测4次;>39℃,每天测6次。

3、辅助措施:①保持床单位清洁,擦洗、更衣、换床单时避免着凉。②保持眼、口腔、呼吸道、外耳道、尿道、肛门及各管道口的清洁,及时保护,防止干燥,炎症。③保证水分的补充,1500-2000ml/天。④保证营养的摄入。宜清淡、易消化、高能量、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⑤卧床休息,吸氧。

4、遵医嘱合理补液,防止体温骤降引起虚脱。

十二、有牵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 护理措施:

1、告知病人牵引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其配合,尽早适应牵引。

2、为保持牵引效能,经常检查有无阻挡牵引的情况,并及时矫正。(1)被服、用物不可压在牵引绳上。

(2)牵引绳不可脱离滑轮,牵引绳要与患肢在一条轴线上。

(3)在牵引过程中,身体过分的床头、床尾滑动,以至头或脚抵住了床头和床尾栏杆,而失去身体的反牵引作用,应及时纠正。

(4)牵引的重量不可随意放松或增减,重锤应保持悬空,如碰及地面或旁靠于床栏上,都会失去牵引作用,应及时纠正。

3、为保持反牵引力,床尾应抬高,一般皮肤牵引抬高10-15cm,骨牵引抬高20-25cm。

4、对皮肤牵引的患者,应随时注意胶布或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并及时整理。

十三、护理问题: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缺血性挛缩)的可能 护理措施

1、对四肢损伤、手术病人床头交接班。密切观察肢端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度、脉搏、疼痛性质及有无被动牵拉指(趾)痛,异常时及时报告医师。

2、采用预防性措施,以避免血液循环障碍。

(1)受伤手术肢体局部制动,避免继发出血或加重损伤。

(2)抬高伤肢、术肢15~30度,以利静脉血、淋巴液回流减轻疼痛和肿胀。

(3)听取病人对伤肢及术肢疼痛、麻木等的倾诉,及时调整外固定和伤口敷料的松紧度。

3、一旦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及时处理。

(1)对缺血肢体,禁止做按摩、热敷,防止增加局部代谢,加重组织缺血。(2)迅速解除外固定及敷料。

(3)必要时协助医师作好紧急手术探查准备。

(4)如引起肌肉缺血坏死,应注意观察尿色、量的变化,以早期发现肾功能损害,及时报告处理。

十四、护理问题:皮肤完有整性受损的危险 护理措施:

1、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平整、松软、无褶皱、无碎屑。

2、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定时翻身、按摩1次/2时,使用气垫床、气圈、水垫、减压贴等。

3、对使用石膏、夹板的病人应注意松紧度。并做好衬垫等。

4、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2次,以保持皮肤清洁与凉爽,瘫痪肢体与部位不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不用力擦拭,防止损伤皮肤。

5、加强二便的管理,以免刺激局部皮肤。

6、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7、预防抓伤,勤剪指甲,每周1次。

8、预防烫伤,禁用热水袋取暖。

备注:外院带入压疮处理:压疮处给予换药,用紫草油纱布及泡沫敷料保护创面,压疮周围及其他骨突受压部位给予悬空、按摩,尾骶部定时更换水垫,以预防压疮处加深加大及其他部位压疮的发生。

十五、潜在并发症:出血 护理措施

1、观察、判断、记录受伤性质、部位、程度及肢端温度,估计失血量。

2、术后病人要了解术中失血量,严密观察血压、伤口渗血量(敷料渗血及引流量)。

3、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神志、尿量变化,并进行血红蛋白、红细胞及其压积的追踪监测。警惕休克先兆:精神紧张或烦躁,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加快,血压正常或稍高,脉压差小,尿量正常或减少等。

4、出现休克先兆时,应高流量吸氧,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遵医嘱进行扩容、输血、输液,先输晶体溶液和全血。

5、协助医生采取止血措施,如加压止血、指压动脉止血、止血钳钳夹出血点,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

6、怀疑内出血的病人,在扩容、止血的同时积极完善术前准备。

7、注意病人D二聚体检验结果,对凝血障碍者及时报告医生。

十六、护理问题:有导管脱出/引流无效的可能

胸管

1、加强引流管管理,妥善双固定,衔接紧密,防止引流管折叠、扭曲、受压和滑脱,水封瓶应放置在低于病人胸腔切口60cm~100 cm的位置或悬吊在床边。

2、保持引流管通畅,将插管与皮肤接触处做好标记,观察是否有引流管脱出,患者呼吸时,引流管水柱的波动幅度为4 cm~6 cm,若水柱波动不明显或无波动,应嘱病人深呼吸或轻按患侧胸部,并嘱病人咳嗽,若水柱波动仍不明显,可挤压引流管,定时挤捏引流管,每小时向水封瓶方向挤捏1次,防止血凝块阻塞。

3、保持引流装置无菌,每日更换水封瓶内生理盐水,更换时先用双钳夹闭胸腔引流管,接管后再松开止血钳,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引流管内不得有渗液或血凝块滞留。

4、每班护士观察固定线是否脱落、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翻身搬运过程中用两把止血钳垂直方向夹闭,以免引流管脱落。

5、如引流管不慎脱落,及时用手指捏起伤口皮肤,消毒后以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同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切不可将脱出的引流管再插入胸膜腔内,以免造成污染或挫伤,并检查导管是否完整。尿管

1、置尿管前要正确评估患者。

2、对尿道松弛的病人气囊内生理盐水注入量不可过少。

3、向病人做好宣教工作,避免过度牵拉尿管及尿袋。

4、如尿管不慎脱出,不能重新插入,应检查尿管是否完整,尿道口有无出血及病人的排尿、尿色情况,同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十七、护理问题:气体交换受损 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床边备吸痰盘、吸引器,患者痰液粘稠或咳痰无力时及时给予吸痰。

2、教会患者正确的咳嗽方法,鼓励患者有意识的使用呼吸技术(包括缩拢嘴唇呼吸和膈肌呼吸),以增加肺活量,保持肺功能。

3、遵医嘱给予吸氧2-3升/分,浓度为30%-50%,同时保持输氧装置通畅。

4、观察病人的呼吸性质、频率、深度、有无鼻翼扇动、三凹症、呼吸困难及反常呼吸,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5、遵医嘱监测动脉血气分析。

神经外科病人安全与护理措施 篇5

【摘 要】患者的安全是护理工作中护理责任的最重要部分,随着各种医疗法规的健全,对医疗安全和医护人员的工作行为及其职责的约束更加严格,护士对影响患者安全的危险因素保持高度的警惕,神经外科由于患者疾病特点,在住院期间存在些安全隐患,为了保障患者安全,护士应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本人对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80-02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稍有不慎或疏忽就会出现严重后果,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坠床、跌倒、烫伤冻伤、压疮、窒息误吸等护理安全问题。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

1.1 疾病的危险性和复杂性

神经外科的治疗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与创伤,病情危急且变化快、观察病情的难度较大,而且死亡率和残废率都很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患者家属要求较高;由于病人情况各异,医护人员沟通缺乏技巧,对病情和诊治风险解释不足,家属心理承受能力低,突然丧失亲人极度悲痛,很容易迁怒于医护人员,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

1.2 存在薄弱环节:由于神经外科工作量大,人员不足,护士工作压力大,过度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责任意识下降。

1.3 院内感染的风险: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及留置管道多,易感性增加,加上病房条件有限,家属陪护控制难,室内空气质量差。增加感染机率。

1.4 护理过程风险

1.4.1 坠床、跌倒:神经外科的患者大多伴有意识障碍、躁动不安,容易坠床,有些患者定向能力比较差、偏瘫行动不方便、运动失调,活动时发生跌倒,癫痫病患者在突然发作时容易摔伤、碰伤。

1.4.2 烫伤或冻伤:神经外科患者存在感知障碍,在使用热水袋保暖或者进行红外线理疗时,温度、距离控制不当或导致意外烫伤。用冰帽或冰敷降温时未及时更换部位,引起冻伤。

1.4.3 压疮:神经外科的患者因偏瘫、昏迷等原因不能进行自主活动,烦躁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体位变换指导不配合,致使患者身体局部过度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而形成压疮。

1.4.4 运送意外:搬运患者时出血未控制或再出血,颅内压增高突发脑疝。在运送去进行检查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当而导致患者碰伤、坠床等危险。

1.4.5 误吸和窒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呼吸中枢功能不全,丧失正常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不能有效排除痰液易引起误吸,舌根后坠可引起窒息,或因呕吐、胃内食物反流,异物进入气管引起窒息。

1.4.6 管道脱落:使用各种管道进行引流时,气管导管、引流管、静脉通路、胃管或者导尿管脱落或者自动拔出。护理对策

2.1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风险教育:要让患者或家属充分认识医学的复杂性和诊疗的风险性,形成风险共担的观念。

2.2 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对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要权衡护士的资历、年龄和数量,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

2.3 防止院内感染:加强病房管理,限制家属陪护,常开窗通风。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防止医源性感染。

2.4 护理过程风险干预措施

2.4.1 避免坠床:对于意识障碍、躁动、痴呆、年纪大的患者,护士加强对其家属的安全管理教育,使用床栏并检查床栏的完好性,向患者家属说明床栏、约束带等安全设施的使用方法。挂上安全警示标识,加强巡视。

2.4.2 防止烫伤或冻伤:对于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对家属讲清楚热水袋的使用方法,温度不能超过50℃,外面包好布套,且不能直接接触患者皮肤,避免造成烫伤;用冰帽或冰袋降温时30分钟更换部位一次,并观察冰敷部位的血循环情况,防止冻伤,2.4.3 预防压疮:患者入院时进行皮肤状况评估,对于长期卧床或偏瘫患者,建立翻身皮肤护理记录,挂上防压疮警示标识,定时给予患者翻身、拍背,给予卧气垫床,保持床铺和衣物的整洁,在日常护理中保持皮肤的清洁,患者及家属都修平指甲,安全使用约束带,饮食上加强营养,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来满足机体的需要。

2.4.4 防止意外:病房各种设施摆放整齐,在走廊内设有扶手,在拖地提醒防滑或停止活动;在运送过程有专人陪送,并做到妥善保护,搬动时轻抬轻放,保证患者的安全。

2.4.5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意识障碍患者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发现误吸或窒息尽快清除分泌物或呕吐物,头偏向一侧,备好吸引设备急救用物品、药品,及时抢救,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或行气管插管/切开。翻身时动作轻柔。

2.4.6 妥善固定各管道:意识不清或烦躁患者,加固各管道固定,或给予肢体约束带固定。加强巡视,保持通畅,检查固定情况。加强细节管理工作

3.1 加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防范,发现高发或高危风险环节和事件进行讨论,对科内发生的差错及隐患进行分析,讲评。

3.2 注重人性化关怀:加强护理人员人性化服务以及沟通技巧的培训,在护理过程中,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实行人性化关怀,并通过患者对护士服务质量的评估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沟通方式,让患者理解并接受医护人员的治疗和管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体会

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不断地寻找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问题,防范风险的发生。加大护理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营造护理安全的氛围,培养护士认真对待护理安全问题的态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要求每一位护士都要从思想上重视护理安全,严格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规范自身行为并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为神经外科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让他们拥有一个安全、温暖的住院环境。

参考文献: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篇6

门诊手术具有变化快、要求高、流动性大,持续时间短等特点,门诊手术多为择期小手术或急诊手术,历时短,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较多,较少需要全身麻醉,具有随治随走的特点,门诊病人随机性强,不确定因素多,从而容易带来很多护理安全隐患,引起医疗护理纠纷,通过分析总结手术室门诊病人护理安全隐患,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减少护理差错,保障病人手术安全的目的。

一、门诊手术病人的护理安全隐患

手术室护理工作一旦发生差错,不仅影响病人治疗、延误手术、导致手术资源浪费,而且会引起医患纠纷。

常见潜在安全隐患有:

1.1 沟通不良 未运用正确的沟通技巧,缺少有效的沟通,或病人有某些功能障碍,听力不好,理解力有问题或精神过度紧张、醉酒等,不能回答问话等,易导致接错术间。

1.2 碰伤、摔伤或坠床 在接送病人出入术间时未搀扶,或地面湿滑,或或移动病人到手术台时,因固定不当、无人协助,或轮椅、手术床未保持功能完好,或病人醉酒不配合而导致出现碰伤、摔伤、坠床等意外。

1.3 手术部位错误 因门诊手术术前准备不充分,未标识、安置体位前未仔细核对相关信息、X片等,导致手术部位错误。

1.4 用药错误 门诊手术多为病人自带药物,药物标识不清导致误用;执行口头医嘱不再次核对而导致剂量错误等。

1.5电灼伤 因病人皮肤与升降台或手术台金属部件直接接触或电极板自处潮湿或患者皮肤过度干燥致负极板粘贴不牢,或者患者随身携带有饰品,金属物品等在使用电刀时造成电灼伤。

1.6 异物遗留 多因门诊手术未涉及大的腔体、未按规定进行清点查对,导致缝针、纱球等异物遗留于切口内。

1.7 病理标本 因责任心不强,未与病人或家属核对,交家属自行送检,发生错误。

1.8患者呛咳误吸导致窒息 因术前准备不足,或术中术式改变、导致麻醉方式的改变致患者呛咳或胃内容物反流,而误吸进气管。1.9 手术记录不全 门诊手术因手术小,历时短,流动快,随到随做,只有门诊病历为依据,缺少完好的手术记录,病人出现意外导致纠纷时,无充足的法律依据。

二、针对以上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完善手术室各种岗位职责及制度,加强护士法律知识教育,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完善相关工作流程。

2.1 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服务理念加强护士法律意识教育;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尊重爱护病人,培养主动热情服务理念,加强沟通,善于运用手术室护理质量反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2.2 重点环节的查对制度

2.2.1严格核对病人信息,凭手术通知单对照病历与手术医生一起核对病人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前准备情况以及需带入手术室的物品如术前用药,X片等,以确保患者安全。2.2.2 认真检查手术中使用的无菌物品是否合格,术中器械是否齐全,功能是否完好,各种用物的类别、规格是否符合手术要求,以免因缺少手术器械、物品等延误手术而导致医患纠纷。

2.3重点环节的交接制度

2.3.1 门诊手术交接,应认真交接病人的相关情况,及病人所带物品。2.3.2 送病人出室时应与其他行人员交接病人的物品及术后注意事项,如禁食禁饮,门诊拿药,标本送检等情况。

2.4 严格执行物品清点制度

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大小,如较大的乳房肿块,五官科等手术,清点缝针、纱球等数目,检查器械的完整性,防止异物遗留患者体内而引进医疗纠纷。2.5 完善相关安全制度

2.5.1 防止接错术间。特别是病人术前紧张及使用镇静剂后,有的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易发生接错术间的情况。在核对时应注意询问的方式,适当安慰,减轻其焦虑的情绪,必要时与家属共同核对。

2.5.2 妥善保护防止受伤。始终有人陪伴患者,不让其独处一室,防止坠床等事故发生。2.5.3 防止患者呛咳或误吸 术中术式改变或麻醉改变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手术等待至适宜状态后进行。

2.5.4 防止用药错误。术前双人校对并在门诊病历上签名,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大声复述,经与手术医生校对无误后再执行,并将安瓿、药瓶保留至术后。

2.5.5 正确管理病理标本。手术中取下的标本应妥善保管,及时放入有固定液的盛器内,核对标签、病理检查单、标本送检登记本一致,病人自己送检的,须怀其核对告知送检的注意事项。

2.5.6 仔细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其过敏史,对某些药物或消毒液如酒精等过敏者,手术过程中避免使用。

2.5.7 完善手术记录 术前要求病人有手术知情同意书并签字,术中术式改变或麻醉方式改变时,除门诊病历外还需填写术中记录单,作为备案,防止医疗纠纷事件发生时缺少依据。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546例, 年龄26岁~73岁, 平均年龄43.5岁, 全部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3例。皆于住院期间接受开腹手术, 其中子宫肌瘤切除术309例, 子宫全切术102例, 附件切除术73例, 盆腔炎手术62例。术前评估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慢性病者未纳入;恶性肿瘤患者未纳入或经术后病理确诊后退出研究。2组患者在年龄、病种、手术、麻醉因素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进行入院宣教、术前宣教, 给予常规心理指导、饮食护理等。术后按传统产科术后护理常规、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所有病例术后常规行心电监护10 h以上;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平卧6 h后逐渐翻身、手扶床沿下床活动、病室外活动;全麻术后患者平卧或半卧位, 麻醉完全苏醒后逐渐活动;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 及时发现、治疗DVT。

1.2.2 研究组

自入院起, 分期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下肢DVT专题健康教育, 在传统护理基础上系统给予预防下肢DVT护理。入院宣教时, 强调戒烟的重要性, 嘱围术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 适当多饮水, 保持大便润通等。术前, 宣教下肢DVT的病因、危险因素、严重后果, 以及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按医嘱及时补充液体。术后, 讲解下肢DVT的症状、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后, 于平卧时垫高足跟部、悬空小腿, 尽量减少腓肠肌受压。告知患者如发生相关不适, 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术后肢体活动护理方案:麻醉未消退前, 以足踝部被动运动、按摩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为主。足踝部被动运动, 由护士或家属一手固定患者踝部, 另一手握住足背做踝关节屈伸、足内外翻、足环转运动。按摩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时, 护士或家属从患者跟腱起自下而上挤压比目鱼肌、腓肠肌, 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双下肢交替进行, 每侧分别进行20次左右。麻醉消退后, 在护士指导下, 依次进行床上足踝部主动运动、膝关节屈伸运动、深呼吸活动等。足踝部主动运动指在病床上进行足踝关节屈伸、足内外翻, 以及踝关节为中心的足环绕运动;双脚交替进行, 每次每侧20次, 每日3次。在床上做膝关节屈伸运动, 双膝交替, 每次每侧20次, 每日3次。深呼吸活动每5 min进行1次。另外, 硬膜外麻醉术后2 h起, 即开始进行轴线翻身活动, 6 h后改去枕平卧为侧卧为主的自由卧位。全麻术后患者, 还可进行幅度较大的双下肢及髋关节活动。麻醉作用消失后, 除非禁忌, 由护士督导早期下床运动。

1.3 评价指标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肿胀 (大腿周径增加) 、疼痛情况, 肿胀、疼痛显著者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以明确血管情况。诊断下肢DVT结合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 临床表现:患肢肿胀、胀痛, 活动后加重;患侧下肢较健侧增粗, 可伴有下肢浅静脉曲张, 皮肤软组织张力增高, 皮温正常或增高, 伴不同程度凹陷性水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肢深静脉管腔内见实性回声, 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 加压后血管腔未见明显塌陷[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肿胀、疼痛, 以及下肢DVT情况比较

结果提示, 对照组下肢肿胀、疼痛, 及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DVT可发生于全身任何主要静脉血管, 但临床上绝大多数发生于下肢[3]。其形成原因较多, 主要包括血液流速过缓、血液黏稠度过高、静脉血管受损等[4]。妇科手术中, 麻醉药物使下肢肌肉完全丧失收缩功能、不能活动、外周静脉扩张, 血液流速大幅减慢。手术后, 传统术后卧床休息限制了下肢活动, 加之患者因惧怕伤口疼痛不敢活动, 使患者下肢肌肉一直处于松弛状态, 正常的肌肉收缩挤压血管作用大为减弱, 静脉血流驱动力降低, 静脉血流轴向运动变缓;特别是术后6 h绝对平卧, 血流速度常减慢至最低, 下肢DVT形成风险大增[5]。术前患者禁食水, 术中体液丢失, 皆导致体液相对不足、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围术期使用止血药物, 亦使血凝增加, 皆使DVT风险增加。手术使原本完整的静脉血管内膜破坏、受损, 内膜下胶原裸露, 血液中Ⅻ因子被活化,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血小板黏附聚集;加上盆腔静脉丛密集, 妇科手术常损伤盆腔静脉致盆腔淤血, 下肢DVT形成风险增大。左髂总动脉、左髂内动脉皆于左髂总静脉前跨过, 左髂总静脉在这两处同时受压、狭窄, 再加上左下肢静脉回流路径本身较右侧长、血管迂曲, 左下肢更易形成DVT。因此, 探索妇科手术后下肢DVT的预防措施意义重大。

由于恶性肿瘤多采用根除手术,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出血多, 加之肿瘤内会产生凝血酶, 血栓风险相应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慢性病本身会增加血栓风险。为确保2组可比性, 我们未纳入上述病例或于发现后予以退出研究。

本组患者中, 研究组自入院起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下肢DVT专题健康教育, 且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下肢DVT护理。其护理措施主要针对血液流速过缓、血液黏稠度过高、静脉血管受损等实施。结果提示, 研究组下肢肿胀、疼痛, 以及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研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细致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戒烟、饮食、生活指导, 以及下肢DVT病因、危险因素、后果、预防方法等方面的专题健康教育, 可提高患者依从性, 提升护理干预效果。香烟中所含的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 血流缓慢, 流量减少, 还可引发血管内膜变化、胆固醇沉着等, 因此研究组自入院起就强烈建议戒烟。鼓励进食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胆固醇饮食, 多饮水, 便秘者必要时予以缓泻剂, 有助于保持大便润通, 避免便秘者排便时腹压过度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围术期禁食水, 呕吐、出汗可能使患者处于脱水状态, 我们按医嘱及时补充液体, 防止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术后输液时, 将在下肢进行静脉穿刺视为相对禁忌, 目的在于减少下肢静脉血管损伤。即使在其他部位输液时也尽量使用留置针, 以减少静脉穿刺次数。

关于术后肢体活动, 其体会是要早期、有效, 麻醉未消退前, 进行足踝部被动运动、按摩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可以在早期促进小腿肌肉活动, 促使下肢静脉回血通畅;麻醉消退后, 指导、督导患者依次进行足踝部主动运动、膝关节屈伸运动、深呼吸活动、翻身、变换体位、早期下床运动等, 对于通过加强肌肉锻炼预防血流过缓、改善肢体血液回流十分有效。

综上所述, 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虽不能完全避免, 但在知晓相关病因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采取系统护理预防措施, 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546例妇科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防DVT护理。结果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对于接受妇科手术患者, 给予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 可显著降低DVT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黎介寿.围手术期处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3:629-630.

[2]Thomas J.Barloon, et al.Diagnostic imaging of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J].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1997, 56 (3) :217-222.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42.

[4]李力.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 (2) :741.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篇8

【关键词】 血栓通;肿瘤;PICC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75-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有操作方便、有效、安全、血管定位准确、留置时间长等优点,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可应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但外周浅静脉条件差,不易穿刺成功者;需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者;长期输入高渗透性或黏稠度较高药物的患者,尤其是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但PICC的应用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导管阻塞、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脱出(或缩进)、导管异位、血栓形成等。其中,血栓的形成可导致肺栓塞、脑栓塞,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改进技术,预防性用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成为PICC广泛使用以来的新的难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科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12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其中男58例女66例,年龄22岁-78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既往无PICC置管病史,插管过程均在B超引导下进行。

12 采用的是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专用导管 均由经过PICC资质培训,取得PICC置管合格证的护士操作。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试验组除按照常规进行PICC置管,給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外,给予血栓通胶囊(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00mg每日3次口服,连续21天。

13 血栓诊断 置管后1-3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每周1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4%(P=0023)。对照组出现2例严重的上肢水肿、疼痛,经低分子肝素对症治疗后缓解。观察组均未出现明显上肢红肿,均为无症状性血栓形成。

3 讨 论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后拔管,虽对照组有2例出现较严重不良反应,但未影响治疗进行。

复方血栓通胶囊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三七、丹参和黄芪。有研究表明[1],三七皂苷在体内外均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丹参素是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成分,通过抑制血小板内cAMP的活性,使cAMP增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2]。黄芪作为传统中药,有研究表明[3],黄芪具有改变血液学流变指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及改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自1995年以来,PICC置管广泛应用于临床[4],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肿瘤病人。静脉置管作为一种异物刺激,会直接损伤血管内膜从而诱发血栓形成。有研究显示[5],77%的人血栓在置管术后2周形成,11%在第3周形成。而I级早期血栓病人多为无症状血栓,待病人出现血栓的阳性症状和体征之后再行超声诊断血栓时,Ⅱ级-V级血栓的发生率较高[6]。也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地塞米松、阿司匹林[7-8]有助于减少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形成。而复方血栓通胶囊联用阿司匹林已被证实能够更好的预防静脉血栓[9],因此,三药联用预防静脉性血栓的形成需要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剑锋,张丹参三七总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13(6):472-474

[2] 祝国光,罗瑞芝,郭治昕复方丹参滴丸抗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性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7,12(2):149-151

[3] 崔伊梅,高卫真,刘艳霞黄芪及其有效成分黄芪苷IV在心血管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4):656-689

[4] Liz Simcock,RCN,BA HonsNo Going Back:Advantage of Ultrasound-Guided Upper Arm PICC Placement,2008,13(4):191-197

[5] CGarrino,CGennaro,GMonasterolo,et alFeasibility,efficacy and advantages of an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ICC-related thrombosis in cancer patients[J]Surgical Oncology,2012,38(10):1009-1010

[6] 郭彩霞,张璐,赵晓玉应用超声技术提高PICC I级血栓检出率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114-116

[7] 郭彩霞,沈美娜,张璐地塞米松预防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血栓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335-336

[8] 李旭英,孙振球,谌永毅,等阿司匹林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0,18(2):121-123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评课稿下一篇:有关垃圾分类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