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蒲长寿现象及其奥秘探析

2024-05-26

白蒲长寿现象及其奥秘探析

白蒲长寿现象及其奥秘探析 篇1

白蒲长寿现象及其奥秘探析 秦镜泽

白蒲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成陆史的文明古镇。早在公元前4 8 5年(周敬王丐三十五年),这里曾是吴王夫差伐齐时的古战场;公4 1 1年(东晋义熙七年),这里又成为蒲涛县的古县城。历史事实证明,白蒲不仅是人文会萃的风水宝地,而且是名闻遐尔的长寿福地。

资料显示,1 957年《如皋大众》报记者朱骏武在新姚乡采访时发现,该乡第八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今白蒲松杨村)有一位103岁的女寿星。1 984年尚未乡镇合并之前的白蒲镇,总人口 7625人,其中8 O岁(包括9 0岁)以上者125人,占人口总数的16.55%,另有百岁老人1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十万分之l3.1。2002年,全镇总人总人口84040人,百岁老人11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十万分之13,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每百万人口中有百岁老人75人即为长寿之乡的标准。2006年全镇总人80957人,其中6 5岁以上人口13344人,占人口总数的16.47%,大大高于联合国确定的65岁以上人数大于人口总数7%即为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年,全镇百岁老人21人,占人口总数十万分之25.92,超过联合国长寿之乡规定标准的三倍多;同一年,全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2岁,高于全国平均寿命1岁,比世界平均寿命水平66岁高6岁。2009年,全镇总人口78905人,其中百岁老人23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上升到十万分之29点15。从2002年以来,全镇百岁老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连续八年超过联合国规定的长寿之乡的标准。这表明,白蒲镇早已全面跨入全国长寿之乡的行列。

一、古籍文献实录

白蒲长寿现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古籍文献中早有记载。现实录如下:

首先,是清代嘉庆、道光、同治《如皋县志》。三志记载的白蒲长寿老人可考者3 3人,其中八十岁以上者1 8人,9 0岁以上者9人,百岁以上者6人,五世同堂者4户。所记中以陶天爵一家最为突出。陶天爵,字廷万,白蒲人,禀性笃诚,然若不欺,乡里称他为长者。平生不行非礼,不取非义,时时以“公正”二字训导后人,年8 8岁终。妻吴氏,寿8 8岁。长子佩仁,字尚志,监生,在年8 2岁。次子佩德,字容光,享年8 6岁。三子佩玉,四字正昌,寿94岁。三媳吴氏,享年8 2岁。孙铸,字金寿,在年8 0岁。孙媳高氏,8 4岁终。

其次,是嘉庆《海曲拾遗》、光绪《直隶通州志》,记有时属通州辖地的白蒲长寿老人八十岁以上者5人,九十岁以上者5人,一百岁以上者1人。五世同堂者一户。

再次,是清道光《白蒲镇志》,设有“耆寿”、“寿母”篇目,记载的耆寿者1 7人,寿母者9人。另外在“列传”中载有8 0岁以上者4 7人,9 0岁以上者1 4人,百岁以上者2人,五世同堂者5户。其中事迹感人者有三:一是姜泰成,字尔良,生于顺治十五年(1 6 5 8),以孝闻名,事亲足不出户。兄幼推梨让枣,兄病亲调药饵,终夜守榻不离。乾隆二年(1 7 3 7),年开八秩,县令丁元正赠以“张仲遗风”匾额。乾隆十二(1 7 4 7)九十岁时,通州知府董权文又有“齿德优隆”之褒。9 1岁那年弥留之际,嘱子曰:“毋厚葬”。子安国、定国遵父遗训,丧葬从简。二是顾一祚。字君临,性纯厚,好施予。康熙五十五年(1 7 1 6)春大饥荒,他“为粥赈饥,全活甚众”,如皋县令周鼎鉴旌以”奕世饱德”,年8 7岁终。三是姜锡田,字畹兰,号春圃,贡生,生于乾隆十七年(1 7 5 2),风姿秀雅,宅心忠厚,为人谋事竭诚尽力。道光十九年(1 8 3 9)谢世,年8 8岁。临终前,自撰鞔联云:“善谁誉,恶谁毁,三代遗风留直道;存吾顺,殁吾安,八旬大寿得全归。”

第四,是《家谱》中的记载。白蒲长寿老人,不仅在地方志中有记载,而且在已发现的吴、郑、沈、顾、秦、邓、杨等姓的《家谱》中,亦有非常详尽的记述。仅以《吴氏家乘》为例,该谱首创于明万历.二十二(1 5 94),七修于清成丰九年(1 8 5 9),根据该谱“历代世表’’统计,8 O岁以上者2 9 7人,其中以朝代分:明代1 1人,清代2 8 6人;以性别分:男士1 32人,女士1 6 5人;以年龄分:8 0—8 9岁2 5 2人,9 0-9 9岁4 4人,1 0 0岁以上1人。另有五世一堂4户。

综上所述,白蒲长寿老人,在清代古籍方志、家谱中见于文字记载(除去交叉重复)的8 0—8 9岁者32 2人,9 0-9 9岁者1 1 6人,1 0 0岁以上者1 4人,五世同堂1 7户。

此外,在古籍文献中还有百岁坊、五世坊、寿星桥、万安桥、万寿桥、万寿庵等象征长寿景观的记载。

二、高龄典型简介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镇白蒲涌现了人数众多的高龄老人,其中事迹突出、可歌可颂者比比皆是。现从中遴选古今1 2位八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予以简介,以展现白蒲长寿现象的风采。

三国东吴大司马吕岱

吕岱(1 6 1-2 5 6),字定公,东汉海陵县白蒲(时称青蒲乡)人,他是一位身经百战、戎马一生、开疆拓土、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初为郡县小吏,汉末战乱,投效孙权,屡立奇功,历任昭信中郎将、庐陵太守、交州刺史、都乡侯、番禺侯、镇南将军,8 O岁时升大将军,9 2岁时官拜东吴大司马。吕岱一生廉洁奉公,自任交州刺史以后,整日埋首公务,无暇顾及家事,妻儿衣食匮乏难以度日,孙权得知即每年赐以钱米布帛。太平元年(2 5 6),9 6岁高龄的吕岱临终前吩咐儿子吕凯:“殡葬之制,务从俭约”。凯遵父遗嘱,以“素棺、疏巾、布耩”将吕岱安葬于出生之地的白蒲高阳荡。创建北石桥的有功之臣顾谊顾谊(1462—1552),字从宜,号北居,声貌伟长,仪表魁梧,为人朴诚爽直,办事果敢坚毅,在民间享有威望,通州知州、如皋知县莅蒲必拜访他。白蒲市河北段旧无桥,来往者均渡竹筏,遇有洪水常有人掉进河中。明正德年间,他与同里吴庶率先发起创建北石桥,公众推举他负责采购石料,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亲赴江南洞庭山采运石料,终于在明正德十二年(1 5 1 7)建成,初名登津桥,又名溯淮桥,俗称北石桥。他还多次应邀赴皋城参加乡饮大宾,如皋知县马清称赞他“人伦藻鉴’’。嘉靖三十一年(1 5 5 2)辞世,享寿9 1岁。

两代五世同堂的吴世则吴嘉孺、吴世则(1 5 9 6—1 6 7 7),字徵庶,号昆仑,承顺心德,勤俭治家,为人耿直,说话公道,亲友间有不平事,他竭力排解,使双方情理两得,满意而去。他兴趣高雅,逍遥自在,与同堂兄弟及表弟1 2人举花会图,每月一会,一人主之,或弹琴、或赋诗、或对弈、或啜茗、或清谈,各从其意,互娱为乐。他崇信佛教,捐良田、购佛经献给法宝寺,如皋县令李文秀奖其匾额“行高香洛”。康熙十四年(1 6 7 5),他八十大寿,得玄孙一,如皋知县高瑚又赠其匾额“德徽五代’’。这一年,里下河地区发大水,许多灾民逃荒至白蒲,他将自己的积蓄和儿子们准备为他办寿庆的钱全部用来购置数百件棉袄赠送给灾民,他说:“方今下河大水,人民冻馁,吾不能解衣推食而忍人忧我乐乎’’,寿8 2岁。名土崔莲生称赞说:“昆仑公身历两朝,眼看五代,硕德宏才,世不多觏“。他的事迹在康熙《如皋县志》、乾隆《直隶通州志》中均有记载。

吴嘉孺(1 6 1 7—1 7 08)字羡我,号瑟如,系吴世则次子,孝亲尽礼尽哀,为人朴实无伪,向以勤俭为本,食不重味,衣不兼采,自薯其门闼云:“物力非容易,无令后悔迟。他先后三次应邀赴皋城参加知县举办的乡饮大宾,康熙三十五年(1 6 9 6),他八十寿庆,喜见玄孙,五世一堂,江苏巡抚宋荦特奖其匾额“齿德兼优”。康熙四十七年(1 7 08)谢世,享年9 2岁。名孺王楼村说:“吴族自昆仑公亲见五世而公又与之齐,故蒲中论家庭盛事者以公家为第一云。”

安贫乐道的百岁寿星陈天祥

陈天祥(1 6 7卜1 7 7 2),家世寒微无恒业,于镇上经营小本生意,安贫守分,年至期颐,腰脚清健,背不驼,发不白,手不用拐杖,与人说话笑容可亲,乾隆三十六年(1 7 7 1)奉旨建百岁坊,牌坊横石书有“寿登百岁陈天祥之坊”十一个大字。通州文人顾璜赋诗云:

岁庆期颐旷古难,天钟我里寿陈搏。才从蒲水歌人瑞,更望燕台降御銮。陈天祥老人1 02岁无疾而终 赴京师参加乾隆皇帝“千叟宴”的吴际昌

吴际昌(1 7 1 6—1 8 0 3),字麟文,号韦亭,考授吏目,性豪迈,寄居扬州与一时知名士相往来。嘉庆元年(1 7 9 6),奉太上皇乾隆帝恩旨,与同里施景禹共赴京师(今北京)参加太上皇乾隆帝禅位、嘉庆帝登基的“千叟宴”隆重典礼,与宴者5900余人,吴际昌撰《赴千叟宴恭纪》,文中记述了他与宴的盛况:“臣江蠕蒲柳,躬逢盛典,滥厕班行。于正月初四日敬诣宁寿宫,仰瞻皇上,恭侍太上皇帝临御皇极殿,两宫允惬,矍铄盈廷,曲奏云韶,馐罗珍错。诚哉,旷古稀逢;允矣,太平盛事。伏蒙恩赐八品职衔,御诗一章,如意一握,鸠杖一柱,紫貂二个,大缎二疋,贡绸二疋,大小荷包二对,银牌一面。臣泥首祗领,赍捧奉还。”《恭纪》记载了吴际昌老人赴“千叟宴”的盛况,表达了他“伏蒙恩赐”,受此“荣遇”的虔诚感恩心情。吴际昌由京师返回住扬州时,清代大诗人在欣赏《吴韦亭赴千叟宴归画赐杖图》时,题赠了三首诗,其中第二首写道:“宠锡重重喜不支,手拈如意下阶迟。一枝鸠杖君恩重,交付重孙好护持。”吴际昌卒于嘉庆七年(1 8 0 3),寿登8 8岁。

克勤克俭的女寿星宗氏

宗氏(1 7 37—1 8 38),镇南季家糖坊老板季南林之妻,性闲静,寡言笑,帮助丈夫处理家务事克勤克俭,抚养嗣子教以义方,逾耄耋之年神明不衰。道光十六年(1836)十月,道光皇帝的母亲孝和睿皇后六十万寿节,对天下百岁老人赐栗帛,宗氏亦受赏赐黄衣鸠杖。道光十七年(1 3 3 7),其嗣子季维珍为她举办百岁寿庆,亲朋好友、左右邻居数百人前来热烈祝贺,她身穿黄衣,手执鸠杖,喜气洋洋地迎接宾客。享寿1 02岁。

诰封一品光禄大夫沈猷

沈猷(1 7 5 2—1 8 4 3),字尊彝,号兰泉,清国学生,性慈和谦谨,善书法,教子有方,常谆谆勉励儿孙立品自爱,读书成名。一门出4名举人、4位进士。道光二十一年(1 8 4 1)正月十九日,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儿子沈岐在京城官邸为他举办寿筵。堂内悬挂“一品当朝”、“五世同堂”、“九旬正寿”十二个大字,见者莫不艳美,称为人瑞。道光皇帝钦赐“恩荣衍庆“匾额,宫缎一端,白金十两,奉旨旌表建“五世坊”,以次子沈岐官诰封光禄大夫,寿9 2岁终。清代兵部侍郎、江南总督潘锡恩为其撰《墓志铭》,清代大学者、体仁阁大学士阮元篆墓盖。

清代名臣都察院左都御史沈岐

沈歧(1 7 7 4—1 8 6 2),字鸣周,号饴原,别号五山樵叟。清乾隆五十四年(1 78 9)秀才,嘉庆五年(1 8 0 0)恩科举人,十三年(1 8 08)进士,在朝廷供职长达34年(1 8 08—1 8 4 2),历官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国史馆总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左右侍郎、紫禁城骑马、嘉庆庚午科湖北乡试正考官、已卯恩科会试同考官、都察院左都御史,诰授光禄大夫。在朝期间,他厘奸剔弊,柴立不阿,反对捐资买官、坚持严禁鸦片的主张得到道光皇帝的首肯与支持,在官布衣蔬食不改孺素之风。致仕后主讲扬州梅花、安定诸书院,宏奖后进娓娓不倦,与清代学者阮元、文学家梁章钜居南河下,时称“南河三老’’。道光二十九年(1 8 4 9)7 6时岁重游泮水,成丰十年(1 8 6 0)8 7岁时重赴鹿鸣筵宴,奉旨加尚书衔,赐“宾筵人瑞”匾额。同治元年(1 8 6 2)谢世,寿8 9岁,赐祭葬,谥号文清。

为人忠厚不慕荣利的陈昌泰

陈昌泰(1 8 5 5—1 94 6),又名陈昌太,质直俭勤,不慕荣利。民国二十三年(1 9 34)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其子陈国治,字子平,时任白蒲民教馆长,为他举办八十大寿、四世同堂寿宴,四邻亲友、八方宾客前来祝寿。其中有八位乡贤名流以《昌泰公八十寿》为题,纷纷挥毫泼墨题诗撰联,高度赞扬他淡泊明志、忠厚义方的可贵品质和布衣蔬食、笑口常开的养生之道。如皋县教育局长沙元榘的诗云:“湖上风景好,中有地行仙。头白宜称老,颜苍不计年。”如皋县教育局督学何景平在诗中写道:“自识先生三十年,衣冠古处地行仙。承欢儿妇家风旧,绕膝孙曾四世绵。”名儒马相在诗中赞颂陈昌泰的长寿之道:“大椿不老寿无穷,原上逍遥知稼翁。疏食淡然忘富贵,布衣从可做王公。孙曾绕膝天伦乐,忠厚存心长者风。八十称觞犹戒子,好将勤俭致年丰。’’陈昌泰,世寿9 2岁。

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刻书家冒广生

冒广生(1 8 7 3—1 9 5 9),字钝宦,号鹤亭,又号疚斋,蒙古族,白蒲冒氏第十世祖,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裔孙。清光绪二十年(1 8 94)举人,曾参加过戊戌变法运动。1 9 0 0年任清朝刑部郎中,两年后兼北京五城学堂史地教习,后转为农工商部郎中。民国时,历任财政部顾问、农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江浙等地海关监督、外交特派员。为官期间,他对文化事业颇为关心,曾刻印多种图书。抗日战争时期居上海,从事经史词曲研究,著述宏富。抗战之后居南京,应聘为国史馆纂修,起草人物列传多篇。新中国成立后又转居上海,受聘为上海市文管会特别顾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对其尊敬有加,曾虚心听取他的意见,并说:“你我大家都是为了救中国,是一条道路上的人。”1 9 5 9年8月1 0日逝世,享年8 7岁。

一生奉献教育事业的刘镜寰

刘镜寰(1 9 0卜2 O 02)住白蒲顾家老宅巷4号,祖父是位医生,父亲是晚清时期的一名贡生。他是民国初年东南大学首届毕业生,毕业后在安徽一所学校任教,期间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进修,师从美术大师刘海粟,在艺术上有一定造诣。日寇侵华时,日伪曾多次威逼利诱他为日伪“做事’’,他都一一拒绝,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崇高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白蒲中学、南通女师学校执教,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倾注心血教子成才,6个子女中一个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两个高级工程师;三个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六个孙辈在美国工作。他在全家福的照片上题写:“历尽艰辛岁月,梦里春秋;喜看子孙贤达,含笑九泉。”步入期颐之年以后,他仍思维敏捷,遇见熟人便侃侃而谈。2 0 02年1 0月,应邀赴皋城参加首届“如皋·中国长寿文化节”,为百寿龙凤碗题写“如皋百岁碗’’五个字,在“太平盛世万岁宴”上,又精神矍铄挥毫泼墨当场写下了“共产党好’’四个大字而获得满堂彩。2 0 02年冬去世,享寿1 02岁。

当代著名诗人沙白

沙白,生于1 9 2 5年,现年8 5岁,白蒲沈桥村人,原名李涛、李乙,后更名理陶,笔名鲁氓。二十世纪4 0年代在学校读书时开始学习写诗,并在当时报

刊上发表。1 94 9年初参加工作,从事过新闻、工业、宣传、文艺等工作,历任《萌芽》诗歌编辑、南通市文联秘书长、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 9 5 6年曾以鲁氓的笔名出版过一本反映纺织工人生活的诗集《走向生活》。嗣后,著有诗集《杏花春雨江南》、《大江东去》、《南国小夜曲》、《独享寂寞》、《八十初度》、《沙白文集》等。《独享寂寞》获中国首届艾青诗歌奖,《八十初度》获江苏省第三届紫金山文学奖。2 0 O 5年出版的《沙白文集》收编其诗歌5 9 4首、散文11 5篇,他是继古代白蒲诗圣姜任修之后出现的又一位当代白蒲出生的中国著名诗人。2 0 05年11月1 5日,江苏省作家协会、南通市文联、作协在南通文峰饭店联合举办“沙白八十华诞暨《沙白文集》首发式与沙白作品研讨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臻中到会致词,省作协副主席赵恺、南通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吴丕能、南通大学教授王志清等赋诗,热烈祝贺沙白老寿比南山松不老、诗如大江水长流。

三、长寿奥秘探析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人人都有一个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人人都希望活在世界上的时间长一点,精神和物质生活过得美满幸福一点。但是,仅仅有健康长寿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和自身的主观努力。资料显示:白蒲的优越水土气候条件、白蒲的文明社会人文环境、白蒲人的科学养生健身习性,是白蒲长寿现象最可宝贵的奥秘所在。

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白蒲长寿现象的先决条件。

白蒲位于长江下游以北、通扬运河之滨,地理坐标北纬32 014/,东径1 2 004“,总面积8 3.02平方公里。这里有着独特的宜人健康长寿的自然环境。

土壤优良

在环境的多个单元中,土壤是一个最基本的环境单元,它影响着环境中其他单元尤其是水和农作物的物质组成,对人类的的健康和长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教授黄标、龚子同对白蒲土壤测定的结果显示:白蒲土壤为发育于古湖相冲积物上的水耕人为壤质土,质地适中,性质为中偏碱性,有机质含量为如皋之最,平均高达1 9.9 5 g/kg。土壤和饮用水中含有丰富的硒、锌、钼和硼等微量元素,这些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起着关键作用,对健康长寿非常有益。在这块宝土上栽培产出的麦类、水稻、玉米、瓜果、蔬菜、银杏等,当地居民通过食物链,长期获取这些微量元素,因而人们的抗衰老能力大大增强。

水源优质

发源于青藏腹地当曲的长江水,是白蒲民众的生命之泉。境内9.5公里长的一级通扬运河纵穿南北,1 6公里长的3条三级河横贯东西,2 2 9公里长的1 4 7条三四级河河网覆盖全镇,将浩瀚甜美的长江水源源不断地引流到每一块田头和每一个户头。据统计,全镇有效灌溉面积4 6 8 8公倾,占常用耕地面积的9 6.4%,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 9%。长江水矿物质含量高,人体所必须的硒、氟、硼、铬、钼、钴等微量元素比其他地区高,而铜、镍的含量则较低,钙的含量正常,所有化学指标一直保持在1-1 1.级标准之内。优良的长江水源中所富含的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生物免疫功能,提高抗衰老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优越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变化最多、最快、最显著的自然现象,与人类健康长寿息息相关。人类生活栖息在大气层中,光、温、水、气等气候因子无一不作用于生命。据如皋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马云龙、曹乃和等对如皋和白蒲1957年一一2002年共46年气象资料的研究成果显示:

季节分明

白蒲每年4月1日至6月2日为春季,共6 3天,平均气温在1 0~C--2 2~C之间。6月3日至9月1 6日为夏季,共1 0 6天,平均气气温大于2 2~C。9月1 7日至11月1 7日为秋季,共6 2天,平均气温在t 0~C--2 2~C之间。11月1 8日至次年3月3 1日为冬季,共1 34天,平均气温低于1 O℃。这种冬长夏短的气候特征对健康长寿十分有利。

气温温和

自蒲常年平均气温为1 4.8℃,年内5—1 0月的月平均值高于年平均值,其中7月最高为2 7~C;1 1.月至次年4月低于年平均值,其中1月最低为2.1 oC。可见,白蒲的气温温和,有利于机体生理机能的提高,宜人健康长寿。

湿度均衡

空气湿度是气候条件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影响着人体的热代谢和水盐代谢。白蒲常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 0.1%,最高达8 2.8%,最低也达7 7.3%。年际振幅小,年内月际波动也较小,湿度条件较为宜人,因而机体的热平衡不易受到破坏。

风速平缓

风对空气中污染物有清除作用,也能解除人的闷热感。白蒲每年4—8月为夏季风盛行期,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风盛行期,3月和9—1 0月,分别为季风交换过渡期。常年风速平缓,出现8级以大风的机率较小。清风和煦,凉风习习,空气清新,沁人心脾。

雨水充沛

白蒲常年降雨平均1 3 7.2天,常年平均雨量为1 0 5 4.7mm。雨水既能调节气温,又能净化空气。雨后大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显著增加,白蒲雨水、热量、光照三同季的气候特点,对人们的健康长寿十分有益。

日照充裕

白蒲常年平均日照达2 01 3.3小时,最多达2 3 5 6.9小时,最少也有1 7 5 7.7小时。年内以8月份为最长,日照时间平均2 1 8.2小时;2月份最少,日照时间平均1 34小时。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杀死空气中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菌以及肺炎、流脑等多种病菌,也能杀灭某些病毒,还能促进骨骼、肠道对钙的吸收。充裕的日照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气候条件之一。

家园优美

白蒲居民的住房大多是依河傍水而建,宽敞宁静,座北朝南采光好,阳光充足,门大窗多通风好,空气新鲜。房前栽树,屋后种竹,绿树成荫,青竹成园,莺啼鸟鸣,和风飒飒。严冬寒冷在门前晒晒太阳,炎夏酷暑,在树荫下纳凉休闲,赛似神仙般的美好生活,好不惬意。据统计,全镇绿化覆盖率达2 0%,镇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公倾,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镇标准。

第二,日益进步的社会文明,是白蒲长寿现象的重要基础。’

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在历史上白蒲的长寿现象早已有之,但那时的百岁老人十分罕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白蒲的百岁老人年年可见,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白蒲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统计资料显示,粮食总产量2 O 08年全镇4 9 8 6 1吨,比l 9 5 9年的5 1 9 4吨增加了9.5 9倍;收益分配2 0 08年全镇人均9 7 7 0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 9 5 9年增加了1 8.7倍;生猪存栏2 O 08年全镇6 2 8 7 1头,比1 9 5 9年的1 09 7 9头增加了5.7倍;家禽上市量2 O 08年全镇4 4 7 9 1 02羽,比1 9 5 9年的1 6 02 0羽增加了2 7 9.3倍;河鱼产量2 0 08年全镇1 7 2 5吨,比1 9 5 9年的1 2 2吨增加了1 4.1倍。大量事实证明,老百姓在吃、穿、住、行、用、玩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是白蒲人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

卫生防疫工作加强,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史书记载,在清代,白蒲比较著名的中医医生有1 4位,期间白蒲人还撰写了学术水平较高的三部医著,即姚国干的《食诗》、顾金寿的《吴门治验录》和吴篪的《临证医案笔记》。民国年间在镇区还先后兴办了两个医院,即白蒲地方医院和“三八”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加强卫生防疫工作,把各种疾病控制和消灭在初始阶段。同时,医疗卫生事业和临床医治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很大的提高,添置了各种现代化的医疗器械。至2 0 08年,全镇有等级医院4家,医护人员2 7 6人,病床2 6 2张。村居卫生室2 1个,医务人员7 O人。对常见病、多发病和急性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基本做到了及时、准确、有效,挽救了不少病危患者,延长了人的宝贵生命。这是白蒲人健康长寿的重要保障。

民风醇朴端谨,家庭和谐温馨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也是白蒲人的传统美德。早在明万历二十二年(1 5 9 4)首创的《吴氏家乘·宗范》,明确要求吴氏家族成员做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清康熙五十年(1 7 11)创编的《郑氏族谱·古训》,亦要求其族人的儿媳践行“凡父母舅姑有疾,子妇无故不离侧,亲尝药饵而供之”。道光二十一年(1 8 4 1)首部《白蒲镇志》在“习俗”中写道“蒲上性醇端谨”。在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熏陶下,白蒲人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爱老蔚然成风,爱老模范家庭层出不穷。和偕温馨的家庭,既是老人幸福的港湾,又是老人长寿的摇蓝。老年人到了晚年,年纪大了,体力衰了,生活自理能力差了,更需要依靠儿女和孙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全心全意的呵护。白蒲长寿老人晚年一般都过得很幸福,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儿孙们对老人尽心尽责,在经济上给予足够的保障,在物质上给予丰盛的供给,在精神上给予温柔的慰藉,在生活上给予精心的帮助和照顾,白天有人陪玩,夜间有人陪宿。老人生日,儿孙们欢聚一堂,恭祝老人生日快乐、健康长寿。事实证明,和谐温馨的家庭,是长寿老人激发青春活力、跨越百岁门槛的推进器和加油站。

第三,特别良好的自身素质,是白蒲长寿现象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笔者调查研究发现,白蒲长寿老人之所以长寿,一方面与自然环境、社会文明有重要关系,另一面则主要得益于长寿老人特别良好的自身素质。长寿老人既是某种长寿遗传基因的再现,更是在优美人文环境潜移默化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健身强体延年益寿内因作用的硕果。

良好的心理素质

长寿老人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处世大度,与世无争。待人厚道,与家人、与亲友、与邻居和睦相处,不嫉妒人,不算计人。对人间是非想得开,放得下,不极喜极怒,不极乐极悲。受到挫折和委屈能坦然面对,冷静处理,不急躁,不退缩。

良好的生活规律

长寿老人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忙时注意劳逸结合,不过分疲倦。空闲时或与邻居叙叙家常寻开心,或同好友玩牌下棋添乐趣,或在田间小道散步漫游,陶冶情操。

良好的勤劳品德

长寿老人年轻时就养成了爱劳动爱勤俭的好品德,他们不仅把劳动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且将勤劳看作是人生的乐趣、健身的法宝。年纪大了,仍然手脚不停地做做轻微家务。良好的饮食习惯

长寿老人一天三餐,两稀一干;粗茶淡饭,杂粮为主;荤素搭配,以素为主;饭菜清淡,食品新鲜;不吸烟,不酗酒;常饮白开水,不喜吃饮料。

良好的卫生行为

长寿老人不吃霉变食物,谨防病从口入。经常灭蝇灭蚊,预防疾病侵袭。冬季天天洗脚,夏季天天洗澡。衣服常换常洗,床铺常翻常晒。指甲常剪常修,头发常梳常理。饭前洗洗手,饭后漱漱口。

良好的安全意识

长寿老人或是下田干活,或是家务劳动,或是户外活动,或是走亲访友,或是外出办事,处处谨慎小心,时时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中毒、防触电、防雷击、防烫伤、防摔跤、防车祸。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长寿篇》中收录了部分古代文言文,为保持历史文献的原貌,均未译文,只对原文进行了断句标点,将繁体字改为简化字,有的仅作了必要的注释。

2009.10.8

上一篇:我是小皇帝作文下一篇:咱网常见问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