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常见效应

2024-09-23

心理学常见效应(通用8篇)

心理学常见效应 篇1

巴纳姆效应

此外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认识别人易 认识自己难 学会认识自己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皮革马力翁效应

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称他的妻子为伽拉忒亚。暗示的力量:卡耐基的故事

刻板效应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为什么两组被试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所做出的评价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很简单,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刻板效应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定势。《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发生作用。要打破思维定势 布里丹毛驴效应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布里丹效应”产生的根源之一,恰恰是违背这条目标定律,既想得到鱼,又想得到熊掌,其行为结果是鱼和熊掌皆失。这种思维与行为方式,表面上看是追求完美,实际上是贻误良机,是在可能与不可能、可行与不可行、正确与谬误之间错误地选择了后者,是最大的不完美。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

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就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这只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于它企图救回自己的两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弃。实际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树,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只。

心理学常见效应 篇2

一、木桶效应的启示:强化弱势科目

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若想要装满水, 必须每一块木板都要一样齐整且无缝隙, 木桶上只要有一块木板不齐整或有破损, 就不能装满水, 也就是说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所以也叫“短板效应”。

在高三备考中, 高考的综合成绩就好比一只木桶, 每一科的成绩就好比木桶上的每一块木板。由于基础、兴趣等原因导致许多考生出现参差不齐的偏科现象, 优势科目与劣势科目两极分化严重, 面对这种现象, 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优势科目发挥好, 多拿点分, 高考也是可以成功的, 于是对劣势科目就弃之不管。然而, 木桶效应启示我们:想要提高高考的综合成绩, 就不能放弃自己的短板即弱势科目的学习, 注重强化弱势科目中的基础性、识记性知识的学习, 有意识地开始补足自己的短板。

二、舌尖现象的化解:夯实基础知识

舌尖现象是一种暂时性的遗忘。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朋友, 却怎么也叫不出对方的名字, 弄得很尴尬;我们在写字时, 当写到一个很熟悉的字时却突然不知道怎么写了, 这些都是舌尖现象的体现。

高考中的舌尖现象在考生中也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些平时能倒背如流、熟悉掌握的字词、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 在考试中需要运用时却突然无法想起, 这就影响了考试的情绪, 阻碍了考生的发挥。因此, 为了化解舌尖现象, 教师通常要求考生们在备考阶段要夯实基础知识, 扎实复习, 尤其是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要单独列出并加以比较和区分;还要尽可能地构建知识体系, 将知识网络化以加深记忆;若考场上发生舌尖现象时也不必慌乱, 可以选择暂时放下, 转移做其他题目或运用情景回忆法来化解。

三、暗示效应的力量:营造正能量环境

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在无意识中接受了一定的诱导, 并做出与之相一致行为的现象。暗示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之分。

在复习阶段, 面对繁重的任务和学习压力, 处在青春期中的考生们心理是极其脆弱和敏感的, 老师的一个眼神、同学的一个动作、家长的一句话语、学校的一条标语等都会在考生心中形成一种暗示。为此, 考生本人、学校、老师、家长都要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 营造具有强大的有归属感的正能量环境。就考生本人而言, 考前和考场上应经常告诉自己:“我能行”“我是最棒的”“相信这次考试我能通过的”“我已经复习好了”等积极性的语言;就父母而言, 应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既不应特殊对待, 也不要不闻不理;就老师和学校而言, 老师应给予积极的期待和鼓励, 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责骂, 多一些支持, 少一些冷漠, 从各方面给予考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营造正能量环境。

四、克拉克现象的规避:放松训练

克拉克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长跑运动员, 曾19次打破5000米和10000米的世界纪录,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优秀运动员在他参加的两届奥运会上却仅能获得一枚铜牌。后来, 人们把平时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到了大赛场上却发挥失常的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

在每年的高考中, 相当一部分落榜生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实力弱而落榜, 而是因为考场上发挥失常, 出现了克拉克现象。备考阶段, 常听到许多考生倾诉:开夜车, 压力大, 睡眠不足, 想到高考就紧张, 这些焦虑情绪若不能及时疏导, 就会加重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为此, 考生在考前要学会一些放松的训练方法, 以规避克拉克现象, 比如深呼吸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同时, 还需劳逸结合, 听音乐、散步、聊天、打球或走进心理咨询室等方式也是很好的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

五、系列位置效应的运用:提高效率

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者呈现一些无关联的词, 让被试者看后进行自由回忆, 结果发现:最先呈现和最后呈现的单词能被大多数被试者所回忆, 而中间的单词记忆效果最差, 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这一效应告诉我们, 开头和结尾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时间紧、任务重是备考的基本特点, 这就要求考生在高强度的学习中要着力提高复习效率, 那么,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呢?可以运用系列位置效应的启示。首先, 利用好睡前醒后两个时间段回忆知识。临睡前躺在床上和清晨起床时, 进行回忆式的学习, 就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天所学过的内容, 这样是有利于加深记忆效果的。其次, 在背诵文章或单词时, 可以变换位置, 按顺序背诵之后可以适当从中间开始背, 以应对按顺序背诵时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效率低的问题。再次, 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同一学习材料的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前后两段时间的学习材料应不同, 这可以避免材料之间互相干扰。

六、瓦伦达心态:高考的理想心理

瓦伦达是美国走钢丝的杂技演员, 在没有任何保护的前提下, 他多次走过悬挂在离地面几十米高的钢索, 完成了许多精彩的表演。对此, 瓦伦达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目的地, 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 专心专意地走好钢索, 不管得失, 平常心对待。”后来, 心理学上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 以平常心对待的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

心理学常见效应 篇3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0-02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应恰当运用心理效应杠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利用“首因效应”树立良好形象。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认识某一对象时,首先得到的信息能在感知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称为“首因效应”,又名“第一印象”。教师要尽量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准备好与学生第一次见面,充满着对学生的关心与期待;上好第一堂课,表现出丰富的学识与新颖的技巧,让学生陶醉产生浓厚兴趣等。

二,偶用“近因效应”优化教育教学。近因效应指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一贯看法。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最近留下的印象难以忘怀。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后切记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既认识到错误又能产生动力,避免出现意义障碍;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小结,让学生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三,巧用“南风效应”走进学生心灵。法国作家拉封丹寓言描述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抵御北风侵袭便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因觉得暖和便脱掉大衣。南风这种顺应人的内心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的现象叫“南风效应”。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要讲究方法,如果采用专制型“北风”式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恐惧封闭,将“大衣裹得更紧”;如果采用民主型“南风”式教育方式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学生就会“脱去大衣”,使教育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借用“鲇鱼效应”增强竞争意识。某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很快死亡。后来渔民把一条鲇鱼放在水池里,由于鲇鱼环境陌生四处游动,整个池里的鱼发现“异类”也紧张快速游动寿命得以延长。这就是“鲇鱼效应”。同一个班,学生处于相同的学习环境容易出现不思进取、缺乏竞争意识的风气。教师偶尔可在一个班表扬其他班同学(引进鲇鱼)进步快,让本班学生产生危机感激励其奋发上进。

五,运用“门槛效应”帮助树立自信。所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困生制定学习目标,再将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学生实现第一级目标后就通过一个门槛,在老师的赏识指导下,渐渐提高目标层次,主动完成高级目标,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六,善用“共生效应”形成良好氛围。自然界中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共同生长则根深叶茂。这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让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让学困生不断进步,优生更优秀,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七,活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潜能。古希腊有位擅长雕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一次爱上了自己亲手雕刻的少女塑像,他的狂热最终使塑像变成了真人。这种期待着一种可能实现的强烈信心对方便会应答他的期望的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学教育中,正确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满怀期望,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成长,教师的期待会在学生身上转化为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不断取得进步。

八,应用“反馈效应”及时进行反思。反馈效应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强化作用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中,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重视老师的评语,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提问、作业等途径提取反馈信息进行教学反思。

九,采用“霍桑效应”促进学习动力。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极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对其进行“谈话试验”,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不久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种让人们尽情地宣泄抱怨和意见,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的现象称作“霍桑效应”或“宣泄效应”。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每节课,每门作业,每场考试,承受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这些压力会积聚成学生的不满和懈怠,为此教师应该采用“霍桑效应”,耐心倾听学生的负面情绪,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保持愉快心情主动学习。

十,妙用“蝴蝶效应”使教育事半功倍。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认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现象叫做“蝴蝶效应”。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利用蝴蝶效应,有意写点只言片语,或许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可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类似“龙卷风”般的效果。

十一,泛用“对比效应”增强实际效果。对比效应是指把相近或相关联的被感知事物同时呈现,形成对比感让学生有效感知。作为教师,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教学中语言抑扬顿挫,语调起伏变化,重要内容用直观教具及彩色粉笔显示引起学生注意,突出教学效果。

十二,避免“超限效应”产生逆反心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仍没讲完,他不耐烦地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再过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演讲时他非常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泄气。此故事说明刺激过多、过强和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耐烦或逆反。这种现象叫“超限效应”。因此,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坚持“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如果非要再次批评,应换角度换方式;教师讲课也应努力避免“超限效应”发生,不该重复的问题不要过多重复,不然学生会厌恶学习,出现逆反心理。

十三,克服“晕轮效应”正确评价学生。现实社会中当我们看到他人某项品质特别好时,就会认为他还有其他好品质;反之看到他人某项品质特别坏时也会认为他还有其他坏品质,这种效应称之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教师有时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对学生认知上出现偏差,认为“一好百好”或“一差百差”。教师要克服“晕轮效应”的不良影响,辨证对待学生优缺点,客观评价学生。

十四,智用“狐狸博士效应”提高教学艺术。实践证明,教师的学识加上明星式的表演更能增强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心理效应称为“狐狸博士效应”。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广博性,又要重视表演才能,努力像明星那样富有表演力,提高教学语言的表达水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精美的板书设计,展示个性魅力,寓教于乐,吸引学生,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享受无限乐趣。

总之,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利用其积极因素,避免其消极因素,从而使教育教学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3.

心理学效应 篇4

彼得·圣吉 Peter M.Senge 提出木桶效应美国商业周刊也因此而推崇圣吉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第一印象效应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近因效应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仰巴脚效应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经心犯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使人觉得他也和常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潘多拉效应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是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开真相。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让它们都跑到人间了。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告诉我们: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有相对充分的理由。倘若宙斯给潘多拉盒子时,告诉她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罪恶,想必潘多拉是不会打开盒子的,反之,倘若不加令人信服的说明和解释,或说明和解释不能为人们所领会,只是简单地“禁止”,那么,禁止的结果必然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疑虑、揣度、猜测,并为探究为什么不许做而跨越禁区。结果人们偏偏要犯禁。例如,章回小说中每章结尾: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就是运用潘朵拉效应,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再如,电视连续剧每集的结尾都落在最引人注意的节骨眼上,将悬念留给观众,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心理阴暗不是品质问题,是什么事物都看不惯,什么人都不信,用敌对的眼神看待万物,心里阴暗的人看世界都是灰色的,不像普通人那样看事物是五彩宾纷的。心理阴暗的人一般是受过挫折,受过伤害,没有很好的从痛苦中走出来,心里产生了阴影,由此产生了抱怨,越是抱怨,别人对他就越是烦感,在没有人理解的情况下,也就产生了谁也不是好人了,由此以来,也就生成了阴暗的心里。阴暗,会使人心理冷漠,会使人更自私、更绝情、更冷血、冷漠无情!阴暗,会使人的攻击性更强我认为真正内心阴暗的人更接近那种钟爱权力并且对事物有独到借鉴 懂得隐忍 报复他人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但使自己不受损失的人阴暗不是自残!!要善用自己负面的情绪干一些能满足自身贪婪,更能得到成就感的事!用自残享受到的痛感其实更像是精神**,用这种方式释放自己的压抑的情绪得到只是更大的内心虚妄。真正的阴暗心理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 有思想的人是不会去做傻事,更不会去做伤害自己的事懦弱的人啊 请你不要把阴暗当做你逃避现实苦难的借口!我阴暗的内心永远比你想象的要炙热,如同丑陋的树根向下生长 因为我知道在地心也有一个太阳!我才是王者!

虽然行为和正常人一样,但是经常能发现出他们行为模式的矛盾,异于常人,越犯暴力事件越能沉着冷静。他们不太能够区别笑容和哭脸的照片,不太会区别残酷和暴力的词和带有情绪的词。psychopath一生中很有可能是出色的辩论家,而且描述事物时的手动作非常丰富,对于残酷性的免疫力非常强。psychopath[词典释义]n.1.精神病患者[网络释义]n.1.精神变态者【关于这种人本屌一直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

问:你的仇人正在悬崖边为了不掉下去而抓住一根树枝拼命努力,你要怎样让ta掉下去?—

— 一般人的回答:用脚踩,用火烧,吐口水 等等—— psychopath的答案:会一根一根地掰开他的手指

问:你是小偷,正当你在某一家行窃的时候,那家的主人睡醒并发现了你,而且和你四目交接的情况下 他自己走入一个没有锁的衣柜中藏了起来,你身上带着刀,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 一般人的回答:打开衣柜门进去杀他,用火烧衣柜 等等—— psychopath的答案:会坐在衣柜前面等,直到他自己从里面出来再杀掉

问:深夜,你因为睡不着而来到阳台边上欣赏外面的风景,这时候你看见下面有一个男人正用刀刺死一个女人,为了报警而拿起手机的你忽然间和那个男人对视了,那个男人边盯着你边抬起手指向你指了几下,他是何意呢?—— 一般人的回答:报警你就死定了,你过来 等等—— psychopath的答案:他正在数你住在几楼

问:在一间小学教室,孩子们为了恶作剧而把一颗尖锐的铆钉放在了一个女同学的椅子上,过了一会那个女孩子回到了教室并为了坐下而从书桌下面拔椅子时,有人喊了那个女孩子一声,那个人为什么喊了那个女孩了呢?—— 一般人的回答:为了告诉女孩椅子上有铆钉,怕那女孩子受伤,正好有事叫她 等等—— psychopath的答案:为了分散那个女孩子的注意力使她看不到椅子上的铆钉

问:你有一把手枪和一颗子弹,你会杀哪一个?①警虌察 ②小偷 ③你讨厌的人 ④路过的女人—— 一般人的回答:②,③—— psychopath的回答:①,杀①然后抢他的枪杀掉剩下的人

问:你是杀人魔,你抓了3人并且准备杀掉,你会杀几个人?—— 一般人的回答:全杀掉,不想杀 等等

—— psychopath的答案:只杀2个,为了使剩下的1个感受恐惧

上面也说了他们是没有一般人类的情感的,因此选了没有生命的问:有人拿着刀 而且那把刀上沾满了鲜血 拿著刀的是什么人呢?

—— 一般人的回答:杀人狂,杀人犯,变态杀人魔 等等—— psychopath的答案:我自己 问:你是个小孩,你的父亲为了养活家里而每天在外做苦力而且非常辛苦,你很尊敬你父母,有一天天使出现在你面前并且说要满足你的一个愿望,你会许什么愿呢?

—— 一般人的回答:让我们家变成富翁,让父母有非常优越的职业 等等—— psychopath的答案:让爸爸变得健壮,让爸爸永远不老

问:有9只羊,人包括你有4人,现在这4人要平分这9只羊,要怎么分呢?—— 一般人的回答:每人先拿2只羊,剩下1只商讨决定—— psychopath的答案:杀掉一个人然后剩下的3人平分(psychopath不仅冷血冷酷而且智商很高,没有把握一人杀掉三人的情况下这是最优的解决方法)

问:和一帮朋友约定上电影院看电影,因为人数有多个所以想看的影片种类也不一样,所以要商量统一要看的影片类型,要是你会统一看哪一类影片a:浪漫 b:恐惧惊悚 c:推理 d:动作片—— 一般人的回答:a b d—— psychopath的答案:c(psychopath是感受不到恐惧所以看了恐怖片也白看 并且没有常人的那种浪漫的感情,但唯有推理才能使他们感到兴奋异常,也是大多psychopath都是智慧型罪犯的原因)

问:你住在11楼,深夜你家的门铃响了,而且响不断,貌似按门铃的人很急,用猫眼望出去是个陌生人,你在门内问他什么事,对方的表情很着急,答道 内急想方便找不到厕所实在是很急很急 问你能不能借一下卫生间,你会怎么做呢?—— 一般人的回答:不给他开门,无视掉,让他用你家卫生间 等等—— psychopathe的答案:“既然你那么急,那怎么选择跑到11楼来借卫生间呢?”

问:家境不是很富裕的你养着一条漂亮的小金鱼,天天喂它养它算是你仅有的乐趣,有一天那条金鱼突然死掉了,极度悲伤的你连饭都不吃不停地哭泣,妈妈实在看不下去就给你买了

和金鱼一样大的巧克力,但是第二天你用刀杀死了你亲哥哥,为什么呢?

—— 一般人的回答:你发现是哥哥杀了金鱼,因为哥哥把巧克力抢去吃了 等等 —— psychopath的答案:期待妈妈给你买和哥哥一样大小的巧克力

非常炎热的夏天晚上你为了感受一下凉爽的风而上了15楼的天台,因为时间很晚周围全都熄灯而且一片漆黑,那么 你是利用什么上到15楼天台的呢?

psychopath的答案:[楼梯],正常人对于“深夜”这个因素具有非常脆弱的恐惧心理,按理来讲就算多么热正常人也不会选择上15楼顶楼这个方式来解暑,但是一定要上去得话一般人一定会选择乘电梯,但是明明有电梯却执意选择走楼梯得话 是有怀疑一下此人的心理状态的必要的。

15楼天台,你惬意地感受着凉爽的夜风吹拂你的面颊,使得因炎热而感到烦躁的你感到无比的舒爽,这时从天台的入口处传来一阵阵脚步声,你猛一回头,看到的是(请选择)[1.人 2.小孩 3.狗 4.鬼]-psychopath的答案:3.狗 因为无法准确理解体会到“突然出现的声音”而出现的答案,也是说他们没有常人的 恐惧 焦虑 惊吓等情感,选择 人 鬼的是最正常的人。狗上来了 然后可能是因为过于炎热那条狗看起来很忧郁,扫了你一眼便有力无力地走到天台的一个边缘角落蹲下来,接着那只狗在做什么?[1.盯着下面表情有些复杂 2.伸展全身感受着凉风 3.什么也不做呆站着 4.好像监视似的盯着天台对面的一家窗户]

psychopath的回答:[3.]这个测试也是为了缩小和上一个问题的误差而拟出来的,为了进一步检验通过了上面和这次测试的人(和psychopath答案一致)究竟算不算是一名psychopath而做出来的测验,正常人得话会认为 [小孩 或 狗]上到天台后不可能什么也不做就呆站着,就算正常人的答案和上一个测试的答案和psychopath一致 这个测验也会使他们重回到正常人的答案那里,但是真正的psychopath会果断的选择3.圣诞节了~!圣诞老人给了小男孩一架漂亮的自行车和足球作为礼物,但是小男孩一点都不开心眼睛怔怔地望着圣诞老人什么话也不讲,为什么呢?-一般人的回答:不是他想要的礼物,不满意礼物,因为他自己已经有了那两样东西-psychopath的答案:因为那小男孩没有双腿

经典心理学效应(图文) 篇5

一、晕轮效应

简介: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启示: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避免光环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过早地对新的老师、同学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老师与同学。第三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第四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如作业、作文、值日等等,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事情。

第五要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缺点。

二、鸟笼逻辑

简介:

鸟笼逻辑被认为是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之一,是由一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挂一个美丽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主人必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因为这比无休无止的解释和说明要轻易得多。这就是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每一个漂亮的鸟笼里都应该装上一只鸟,但可惜的是人们总是逃不出这个逻辑的局限。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要限制自己的思维,更不要在传统目光的审视下止步不前。敢于挂出一只空鸟笼并能够自然地坚持下去的人,才是有创见、有魄力的人。

启示:

鸟笼逻辑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鸟笼必定用于养鸟,结婚必先置办新房,社会必然分三六九等。这种惯性思维的益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然而,过犹不及,如果把惯性思维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会成为一种刻板思维。鸟笼如果设计精巧,其实可以作为观赏品;号称“裸婚”的先结婚后置房,已逐渐为80后所接受;在北欧诸国,由于贫富差距极小,社会公平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不妨偶尔尝试突破鸟笼逻辑,进行发散思维,也许鸟笼之外还有另外一片新天地。

鸟笼逻辑除了可以帮助推销员们推销小鸟和其他商品之外,如果用之适当,还可以成为你生活的小帮手。如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要总是喋喋不休地跟他重复读书的重要性。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摆放一些儿童读物,或许会是一种不错的做法。客人拜访的时候,说上句“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那么羞红了脸的孩子肯定会在客人走后乖乖地捧起书本

这种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一些创新、改革碰到的阻力大多数就是来自于传统和习惯。突破习惯思维,才能获得进步,我们应该少用“鸟笼逻辑”去推断别人,也不要使自己陷于“鸟笼逻辑” 中,成为一个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的人。

三、羊群效应

简介: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启示:

羊群效应与营销学

羊群效应在营销领域可以说是个不错的技巧,亦称从众成交法。它是指行销员巧妙地应用客户的从众心理,促使客户消除疑虑,进而快速决策。它适用于所有具有从众心理的人。

优点:

1.可以消除客户的疑虑,强化客户的安全感。

2.可使客户产生紧迫感,即别人都已购买了,我们不买就不应该了。

3.可带动许多人的购买行为,形成连锁反应。[6]

缺点:

1.可能会使客户受到有很多人购买的影响,而忽视了对产品本身的研究,导致客户盲目购买。这种购买行为很容易在冷静之后产生后悔心理,这样难免会给公司及行销人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如果没有足够的行销经验,在使用这个策略时,很容易因为把握不当,在介绍有好多人购买或提供其他证据时,顾此失彼,甚至泄露公司的保密信息。

注意:

* 一定要准确地选好中心客户,以便说服其他人跟随购买。

* 在不泄露公司机密的前提下,用具体例证向客户介绍,而不能仅凭口头说说。

* 行销员应讲究职业道德,不能用夸张的事实去误导客户,不能用虚假的情报蒙骗客户。

*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客户主动询问有多少人购买时,行销员顺水推舟地介绍效果才会最好,千万不要抢先介绍。

* 如果客户关心有谁购买了,行销员应重点说明某个名人或某个有影响的人已经购买,以发挥权威效应法。

四、霍桑效应

简介: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启示: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五、马太效应

简介: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对于领先者来说就是一种优势的累计,当你已经取得一定成功后,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强者总会更强,弱者反而更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随着积累优势,将有更多的机会

启示:

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所以你不想在任何所在的领域的被打败的话,你就要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并且不断地扩大。当你成为领头羊后,即便你的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马太效应除了解释现象外,同样还有消极和积极影响。名人更出名,就会导致某些名人丧失理智,居功自傲,在人生道路上跌跟头,这是消极影响。而积极影响是,马太效应也不断鞭策无名者奋发,去追求和超越已有成果。刘翔奥运夺冠,一举成名,打破了原本亚洲田径弱者的地位;可随着成名影响,更多的期待就压在刘翔身上,又导致了刘翔在田径场上时好时坏的发挥。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再者,当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

本文链接:

心理学常见效应 篇6

——詹森效应

新接一个高三班,第一次月考总成绩第二(13个同类班),我很兴奋,看来一个月的班级管理改进措施已见成效,于是我提出班级高考目标:人人上大学。从那次分数来看,仅有5名学生在预测线,分数最不理想的,也只差40分。

我领着学生进行月考分析,先是考试情况:班级整体、班级前五名、单科第一名。接着是温馨提醒:恶补理科、、自我反省、深入思考、完成任务、订好计划、不玩手机、占有时间、振奋精神、定好目标。最后为使学生扬鞭奋蹄,我提出了督促办法,总分X分以下、单科X分以下、在班级退步20名以上、倒数前2名的科代表,在班上对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当然,这是委婉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成绩落后者要在班上作检讨。

自认为这侃侃而谈应收到明显的效果,但第二次月考让人大跌眼镜,总成绩成了倒数第二。

这个班级第二次月考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班主任期望过高,临考时学生患得患失。曾经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杂技演员,他走钢索以距离长、离地面高而闻名天下。可是在一次重要的演出中,他不幸失手,从高空摔下,当场身亡。因为他在上场之前,总是叨念着:这次演出太重要了,我只能成功,决不能失败,万一失败了,就功名尽弃了。心理总是重复着失足的画面,好像嘲笑声也充斥着耳际。

考试或比赛来临,很多学生和选手总是过分担心事态的结局,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心充满忧虑,导致失眠、恐慌,精神恍惚。有意提醒自己不去想它,可偏偏不由自主,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同是走钢索的运动员,安吉尔就有着非同寻常的心态。看着他在钢索上的沉着表演,人们决不会想到,她是个因患病动过4次手术,并已截去了右腿的人。她是世界上唯一用假腿来完成惊险的走钢丝表演的人。每做完一次手术,他都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开始,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苦练,又稳稳当当地走在钢索上。安吉尔说:“要经常想到自己已有的东西,而别老是想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一个人如果能充分地运用他所拥有的,那他一定活得很好。”

詹森效应的产生主要在于老师、父母或自己的期望值太高,而自己又不够自信,于是往往事与愿违。考试和比赛,不要寄希望于超常发挥,它只是对平时学习的训练的检测和证实而已,是个什么样的水平,其实早已决定。把平常的练习当考试比赛,慎重对待,把考试比赛当练习,轻松迎战。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好高骛远,不求全责备。

老师和家长,与其逼孩子检讨,不如鼓励孩子:“这次考不好不要紧,你尽力了就行!”暖心的话语构筑起心理安全的城墙,孕育奋战的决心。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全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大脑工作的最佳状态。考前让孩子的心情轻松愉快十分重要,最好是创造条件让孩子适度放松。

布勃卡是举世闻名的奥运会撑杆跳冠军,享有‚撑杆跳沙皇‛的美誉。他曾35次创造撑杆跳领域的世界纪录,并且他所保持的两项世界纪录,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打破。记者们曾向他提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布勃卡微笑着回答:‚很简单。就是在每一次起跳前,我都会先将自己的心‘摔’过横杆。‛

原来,作为一名撑杆跳选手,布勃卡也有过一段痛苦日子,尽管自己不断地尝试冲击新的高度,但每一次都是失败而返。那些日子里,他甚至怀疑自己的潜力。有—天,来到训练场。他禁不住摇头叹息,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平静地问:‚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布勃卡如实回答:‚我只要一踏上起跳线,看清那根高悬的标杆时心里就害怕。‛突然,教练一声断喝:‚布勃卡,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闭上眼睛,先把你的心从横杆上‘摔’过去!‛教练的厉声训斥,让布勃卡如梦初醒,顿时恍然大悟。

心先过去,身才能过去。聚焦成功,动力就指向成功,聚焦失败,动力就指向失败。著名心理学大师卡耐基有一句人生箴言“我想赢,我一定能赢;结果我又赢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自己没有的,不去强求;别人没有的,引以为豪。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才能领域。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出色的,只是出色的方面不同而已。何必非要用考试和比赛的结果来难为他们。

不拿自己的孩子(学生)和别人的孩子(学生)比,只拿孩子(学生)的过去和现在比,这样比才能比出他的进步,比出自己的欣慰。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某一优势被认可,他们会因此而更加自信和有成就感。

科学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使用率还不到他整个大脑的10%。人的潜力有多大?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全部开发出来,那么,将学会40种语言,拿14个博士学位,背诵百科全书。每一个正常人都是智力资源的富有者,潜力实在巨大,只是目前他们智慧的炸药库还没遇到点燃的契机。

有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跑着就有前途。先跑多少后跑多少不是太重要,只要一直在跑,跑到最后的往往是跑得最远的。即使跌倒了,没什么大不了,爬起来再跑。“没有什么教育比逆境来得更实在”,一个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往往经历过大的挫折。输得愤然,才能赢得精彩;活得坦然,才能铸就辉煌。患得患失,乃人生大忌。有得有失,乃人生常态。希尔顿说:“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在于他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他付出了多少。”所以,要有一个心态,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如此,就是最好的自己。

考试或比赛,有紧张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只要是重视者都有紧张感,不必慌乱。不紧张就说明不重视,不重视也就难以取得好成绩。这时,关键是要学会心理放松。

1、行动上抓紧。一是生活充实,没时间忧伤,正如辛勤的蜜蜂没时间悲哀一样;二是问心无愧,觉得对天对地对父母对自己都不内疚了,何来紧张;三是准备越充分越有自信,你享受的是其乐无穷的奋斗过程。

2、倾诉和分享。分担忧伤忧伤减半,分享快乐快乐增倍,让心理也有温馨的天堂!如果担心影响别人的时间,可以尝试写写心灵日记。或者给自己写封信,也是人生驿站上的风景。

3、用健康的其他活动转移注意。比如逛街、听歌、跳舞、打球、跑步,紧张情绪受到冷落,它就没趣的走开了。

4、进行乐观的解释。客观地看待自己面对的困难,困难都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困难只有一个,方法有多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进步的过程。

5、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多用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我能行”“我会成功”,让心灵在成功上聚焦。遇到困难时,要用“冷静”“沉住气”等词语暗示自己。

6、放松身体。进行深呼吸放松调节,或对身体传送放松意念,“头放松”“肩放松”“四肢放松”等,而少用否定性词语警戒自己,如“别紧张”“不去想”等。

7、凡事早到位。时间的紧迫会带来心理的紧张,凡事早到位,做个从容的人。

8、积极锻炼身体。锻炼过程能使大脑有效休息,又放松了身心,可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9、高呼口号。整齐划

一、声音洪亮的口号,对消极情绪有震慑作用。可集体高呼口号,振奋精神,激发干劲。尽管詹森的努力一次次化为泡影,但他并没有在七次失利面前放弃,他最后的机会是1000米速滑,对手中,有六名的成绩比他的好,但这一次,他将稳定的发挥延续到终点,以1分12秒43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取金牌,詹森终于以一枚奥运金牌为自己的奥运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浅析植物景观的心理学效应 篇7

景观环境在人使用的同时,与人们的关系紧密配合并且相互作用,好的植物配置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舒缓心情、缓解压力,或者能提升人们的兴奋度。充满生气的植物形态、合理的植物配置、恰当的植物色彩让人更加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缩短了自然与人心理的距离。的确,现在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精神、心理状态,而相应的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手法、方式又客观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感知状态,不同的景观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联想、兴趣等,这也就是植物景观心理效应的产生。

2植物景观心理效应产生要素

设计者运用植物营造空间环境时,植物的形态、色彩、配置方式等,都会对置身其中的人们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形态上,未经任何修饰的自然形态的植物给人的心理感受是野性、亲近自然;经过修剪的植物外形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规矩、严谨。色彩上,红色、黄色的植物给人的感觉是热烈、奔放、温暖;紫色、绿色的植物给人的感觉是清爽、严肃。高低错落的植物搭配给人强烈的层次感和秩序感;对称的植物搭配给人的感觉是严肃认真的。相应的心理效应的产生都是由相关的植物配置要素影响而产生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在植物造景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人的心理感受,要时刻谨记,植物造景是为人服务的,始终为着能够给人们带来好的心理效应而造景。

3针对植物景观产生心理效应的设计应对

景观设计的核心是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景观环境,这个环境中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因而植物景观的营造能给人们的内心以不同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产生心理效应。在景观配置时,植物种类间的搭配、色彩上的搭配等等都要以自然为主,人工为辅,这样,才能避免种类过于单一,有秩序的种植就避免了植物种类的杂乱无章,做到精而美。用自然、野趣式的种植方式多多代替人工的做作,通过设计师的特有手法再现第二自然。以下从5个方面来谈相应的对于植物造景的设计应对。

3.1植物造景与美感

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各种植物类型之间的合理搭配,以获求整体上的美感。那么这样就要求整体配置时既统一,还得考虑到寻求一些变化与节奏感、韵律感。让人们有一种步移景异的感受,增加其美感与趣味性。

景观设计师也是大自然的美容师,为大自然梳理绿色的“毛发”,为大自然“护肤”。植物搭配美感来自于植物搭配的层次性,即疏密有致、高低错落、色彩搭配得当等。上下配合、左右呼应,四季观赏方能显示设计师水平的高超。适当的植物配置比例是设计的重要因素,景观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尺度的把握。植物选取上要体量适当,不宜过大过小,要使人有亲近自然的感觉。色彩搭配时要注意冷暖色调的选取,比如常绿植物一般属于冷色调,层次搭配上宜往后放;落叶植物一般属于暖色调,层次搭配上应前置。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观赏特性不一样,要注意搭配,比如可以选取先花后叶的连翘、玉兰、紫荆等植物作为春季观赏植物;选取紫薇作为夏季观赏植物等。色彩给人的感觉有大小感、进退感、轻重感、冷暖感、软硬感、兴奋沉静感和华丽朴素感等[1]。红、黄、紫、绿多色的交错搭配,使每个季节都有特定的观赏植物,人们身处其中,植物给人所带来的心理效应也应是极好的。

3.2植物造景的丰富性

利用植物造景时,应尽可能地丰富植物的种类。比如,乔木有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乔木多作为行道树存在;灌木中也有常绿和落叶之分,比如冬青卫矛、连翘、红顶石楠等等;地被植物和水生植物也是同样的道理,植物种类多种多样才能保证四季都具有观赏性。植物搭配的层次性要分明,要注意近低远高、近暖远冷、近密远疏的来搭配。景观设计师在造景时科学的造景手法就是在考虑到植物的美观的同时,还可以从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方面考虑,如芳香类植物分泌的芳香类物质,可以对空气中细菌有杀伤作业,而且人们在呼吸了芳香物质后,心情会变得更好,有提神、健身的功效。

3.3植物造景与生态

在植物配置时,要多强调人工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合,将生态效果表现出来。在植物材料的选取上,要尽可能地种植当地的植物品种,只有因地制宜,才能保证植物的成活率高和生长态势良好。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在选取植物造景的同时,要考虑到每个季节都有观赏性,即尽量做到四季有花,四季都有可以观赏的景观。和自然之理,具自然之趣。只有保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才能保持当地小型生物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植物的生态作用不仅体现在生态系统的维持上,还体现在对微气候的改善方面。如,在工业发达的城市里,行道树采用银杏树,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3.4植物造景应以人为本

人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制造的氧气为人们所利用,因此,我们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应主要考虑人的主体作用。上面提到了植物搭配的美感,其实景观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人是一切设计的最终量度。因此植物造景以人为本是每个设计师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植物景观设计时由人作为主体,要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第二自然景观,并选择相应的适合的植物来进行植物构造,让“人造”景观变得亲切自然,让人们可以触及得到,以便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考虑安静舒适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植物来进行景观布局,让景观可赏而又可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呼吸的愿望成真[3]。

3.5植物造景应尊重自然

植物造景除了考虑到人的感受以外,也要考虑到植物的“感受”。植物所处地的气候特点、生态环境,是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重要条件,是景观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是形成园林地方风格造成不同意境的必要因素[4]。因地制宜的景观搭配是植物造景时一个必须要遵守的自然法则,我们在为人造景的同时,也一定要考虑植物的“想法”,植物的“感受”。俗话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则为枳”。因此,在选择植物时,还要考虑植物是否适合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保证植物的成活率,才能造出更好的景观。

4结论

景观设计的宗旨是为人服务,因此,人们在使用、观赏景观设计作品时产生的心理效应一定要被考虑到。从丰富性、生态、美感、植物布局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适宜的植物,使得植物能够健康生长,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当今人类的追求。总之,只要景观设计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法对植物进行配置、维护,并且因地制宜的造景,才能达到最终设计的目的,为人们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摘要:当人们处于感性层面时,情感状态或柔和平静,或雄浑壮阔,思绪激荡。究其原因,就是植物除了能在造园时以它们本身自然属性的线条美、动态美、静态美呈现在人们面前外,植物造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就是景观设计过程中和后期人们欣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的心理反应,即本文所将论及的心理效应。它时时刻刻接受着人们审美的心理氛围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植物配置和人们心理效应的分析,探讨植物空间的组织关系、色彩、形态对人们产生的心理效应。进而探讨这些心理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切实有效的设计应对。

关键词:植物景观,心理效应,植物造景,设计应对

参考文献

[1]关宇,董永鑫,张万良.园林铺装景观设计要素[J].中外建筑,2012(4):79-80.

[2]金越鑫,杜银水.探索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系[J].科技展望,2014(12):27.

[3]夏斐,郭清华.小区环境内涵的创造与实现——上海“恒信家园”二期规划设计感想[J].华中建筑,2006(9):84-86.

犯罪心理学(三)晕轮效应 篇8

观众们热烈地讨论着。

“下稳离手!下稳离手!有赢钱的命也要有输钱的胆!赌本期老师是大袖遮天十个金币。赌本期是长耳老师十个金币!”

“酱酱老师呢?”

“酱酱老师半个铜币就可以了!”

“……”

大幕徐徐拉开。

走出来五雷轰顶发型的四月和万念俱灰脸型的夕女皇。

“那个……由于本期各位老师的档期问题……”

(四月内心吐槽:其实是因为骗不到人了。)

“所以……我们只好请四月老师代班……”

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倒地声。

“赔……光了。”

“果然是没有赢钱的命也没有输钱的胆……”

四月:今天我们给大家讲的是一个大家听名字可能会觉得有点生僻的——晕轮效应。

四月(无人反应。继续,扯扯僵硬的嘴角):说生僻呢,其实也还好,如果大家听完名词解释也许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就是晕轮效应啊。

夕女皇推出小黑板:

晕轮效应(英文TheHalo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四月:当然,大家就这么看这段话还是会觉得迷糊对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了,比如说开学的第一天一个满脸横肉的男生推了你一把,不仅没有道歉,反而蛮横不讲理地对你大吼了一阵。那么,从常理上来说,你就会在心底里给这个人贴上“坏”的标签,以后除非他做了什么感天动地的好事,一般来说你都是会很讨厌他,觉得他是一个大坏人的。

台下传来讨论声。

夕女皇:多说无益。不如举个例子来: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沭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同样被称为晕轮效应。

四月:用现代潮语来说,普希金被坑爹了……

夕女皇:所以说呀,凡是不能看表面,就像你老念叨的: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穿水晶鞋的也不一定是灰姑娘!但是说实话,看到此美女捂着耳朵大叫“不要听!不要听!”让我瞬间想起琼瑶剧的女主角……啊,这也算是晕轮效应吧?

四月(眼冒金星):BINGGO!有很多要进入职场的孩子,倒是可以关注一下这个“晕轮效应”,使用得好,可以产生很多积极效应的哟。比如在公司里,你对人诚恳,勤奋向上,那么即便你在某些方面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有很多心理学家曾经追溯过“晕轮效应”的根本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我们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人对事物的把握喜欢追求全面性。而这种情况表现在人的身上更为明显,据说还在于内隐人格理论的作用。

夕女皇:不要念小纸条。讲通俗点!

四月:这个很好解释啊。如果大家仔细观察过周围的人就会发现。人的很多品质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比如,热情开朗的人一般就会善良,大方,有正义感,乐于助人。而内向孤僻的人往往就会比较古板,冷漠,自私。

台下一片赞同声。

四月:等等!你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么?哇咔咔,那么恭喜你们,中了四月的圈套了。什么?还不明白么?你们这就是“晕轮效应”啊!!!

固然,我上面说的“一般”、“往往”是有其普遍性的,但是这正是“晕轮效应”的弊端,并不是每一个人外表热情开朗内心就一定善良大方,也许你身边有这样一个比谁都热情温暖的人,其实内心在暗暗算计分毫,甚至阴谋重重。喂,不要说我说得严重,你以为呢,不然推理小说怎么写出来的?都让你推出来了?

更大的可能,是你身边有个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的人。其实内心善良又正直,只是不爱表达心中的想法。或许有一天出现了紧急情况,你会突然发现身边有这样一颗闪亮的心!

夕女皇:你是在说我么?(星星眼)

四月:死开去!

总之,“晕轮效应”详加利用可能是会对大家有利的,但是它是一个惯性思维,是一个弊端重重的心理学现象。小学生都知道的故事“盲人摸象”,就从某个程度上向我们解释了“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以偏概全。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阐述一下这三大弊端吧。

小黑板上:

1、遮掩性。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根本足以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住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

2、表面性。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莱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l,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

3、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四月:总的来说,给人贴标签是不对的。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要轻易因为什么表面现象而给某一个人或事下结论,也许你会错过至好的朋友,也许你会误结潜藏的敌人。尤其是在看我们小最的时候,不要被文中的烟雾弹所迷惑,不然狡猾的作者们就成功啦!

说到这里,要谈谈大家每次发来的短信了,某许某猫就一定是正太?夕女皇就一定是御姐?四月就一定是萌妹子?(众人大喊:不要脸!!!)酱酱就一定是二缺技术流?啊哈哈哈,不要轻易说出最后的答案哦!我们期待大家最新的感受哦!

夕女皇: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了。(小声)貌似四月讲得还不错啊,难道是我以前对她判断失误?

四月(摆出很酷的造型):你明显——晕轮效应了。

上一篇:树叶的独白作文下一篇:忙碌的课间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