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研究(共10篇)
影视剧研究 篇1
剧情: 24[摘要]
在当下中国婚变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婚变影视剧
也在雪崩式地涌现两个社会关注的热点相互交融使得婚变影视剧的研究不容忽
视。这一研究可以从社会与文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运用文化批评、心理分析、跨文化比较等方法来分析道德责任与现代婚恋观念、影视传播与受众、婚变小说与
婚变影视剧、中西方婚变影视剧、传统婚变影视剧与现代婚变影视剧等问题这将
有利于中国影视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婚变影视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近年来在中国荧屏上活跃着
古装剧、军事题材的影视剧等然
而与老百姓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且
收视率极高的还是有关婚姻爱情的
尤其是婚变影视剧最受欢迎。从上
世纪最后10年开始以婚变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纷至沓来让观众应接
不暇如《渴望》、《牵手》、《离
婚了就别再来找我》、《一声叹息》
等特别是进入21世纪此类影视剧
http:/// 电影电视剧
数量上急剧增高呈现出日趋繁盛的局面令人眼花缭乱《中国式
离婚》、《临界婚姻》、《双面胶》、《离婚女人》、《我们俩的婚姻》、《画
皮》、《温柔的背后》、《蜗居》、《婚
姻保卫战》等均在百姓中产生了极
大影响。可是本人通过网上检索
和文献查阅发现近些年来婚变
影视剧虽然大量涌现在广大受众
中产生热烈反响但对其深广、全面、系统的研究却很匮乏造成了理论
研究相对滞后的局面。现有的对婚
变影视剧的研究有张学见的《从〈中
国式离婚〉看当代中国女性婚姻观
念的变迁》《内蒙古农业大学学
报》2007年第3期、丁冠景和卫
红的《“婚变”题材盛行令人堪忧》
《中华新闻报》2004年10月2
5日、陈建男和吴海清的《危机与
重构——关于近年中国家庭伦理剧
中危机叙述的研究》《当代电视》
2007年第3期等这些研究只是
谈论了婚变影视剧的部分问题对
婚变影视剧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起步
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在影视文
化研究中对婚变的研究还没全面展
开。
追求婚姻美满是每个人的美好
愿望。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价值观
念的嬗变、思维模式的更新一些
家庭正面临着剧烈的震荡、裂变和
重新组合。婚变牵涉到亿万家庭生
活困扰着当今众多男女也影响
着中国的下一代的成长婚变还与
腐败、信仰危机、价值颠覆等社会
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一研究更
加重要因而它的存在与影响不
容忽视。
婚变现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
普遍性社会在不断发展而婚变
仍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婚变题材的影视剧也将不断上演其研究空
间很大意义长远具有可持续的特征。那么怎样研究婚变影视剧
呢我们可以从社会与文明、文化
与审美的角度以上世纪90年代以
来的婚变题材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
运用文化批评、心理分析、跨文化
比较等方法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层面上来分析和研究婚变影视剧中
影视传播与受众、道德责任与现代
婚恋观念、婚变小说与婚变影视剧、中西方婚变影视剧、传统婚变影视
剧与现代婚变影视剧等问题。
一、道德责任与现代婚恋观念
关系之研究
近20年的时间中国人婚恋观
念变化之大让世人瞠目而婚变影
视剧成为这一变化的历史写照。我们可以以影视剧实例揭示出处在婚
变中的人们的道德责任与个人幸福的矛盾考察道德责任与当代婚恋
观念的关系。
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道德有
相当强的权威性。但道德标准是人
为界定的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
代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而且从不
同的角度出发对事物作出的道德
评价也会不同。在传统的观念里
有外遇是不道德的是极丢人的事
情第三者是遭万人唾弃的狐狸精
但现如今婚外恋者也有情可原第三者也是形象极佳、气质高雅甚
至心地善良。婚变电视剧《临界婚姻》
中的王小理美丽善良她与丈夫婚
姻生活不和谐与范子庆发生了婚影视评论[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0.16.009当下婚变影视剧的研究张桂玲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影视剧研究 篇2
译制片是根据原版影片翻译并根据人物口型配音后播出的影片。译制片要求把外文台词译成本土性语言,并让配音演员针对口型进行语言填装。它包括语言翻译和语言配音,分为翻译和制作两个阶段。翻译是制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制作的内容,因此翻译质量对译制片中配音的好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异域语言文化毫无疑问会影响受众对影片的理解。一些原片中的具有强烈当地文化的比喻,翻译者必须淡化或者借用本土比喻进行恰当代替。在对原片剧本进行翻译的同时,译者还需保证翻译出来的语句能够很好地契合原片中人物的口型。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法、语速、语音上差距悬殊,相同长度的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有很大不同。因此,译者一定要对原片剧本中台词的意思进行适当的转换,以适应本土化配音的要求。同时,这些转换要建立在符合原意且观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之上。
在一些译制片中,观众们常常能够发现一些很具中国特色的当下流行语。例如,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的《马达加斯加3》中,斑马边开车边说自己是“奥巴马”,长颈鹿和河马对话“二人转二人组”等。这些流行语句的采用肯定会使译制片与原版语义不同,但是不同国家的观众笑点不同,这时译者对语言的考虑和选择则更能影响观众的感受。除了影片语言翻译,对影片名的翻译也要遵循本土化原则。我们身边也不乏通过改变原片译名和片中的对白来吸引观众观影的例子。例如,《Finding Nemo》一片,直译过来就是《寻找尼莫》,但观众可能会被这个名字弄得一头雾水并且不感兴趣,而最终译名——《海底总动员》,则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本片的剧情,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根据兴趣判断观看与否的选择。
二、译制片中文化形象的改变
译制片中文化形象的改变包括剧本文本的删改和相似的剧本语境构建两点。
在对剧本文本进行删改方面,由于广电总局对于影视片的引进有着一套严格的审查制度,因此若原片人物之间出现涉及政治的对白或对话较为粗俗时,都要对其进行删改。例如,“做爱”改成“玩一玩”甚至改成毫不相关的“做饭”,“婊子”改成不那么难听的“混球”“混蛋”等。这种删改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片剧情发展和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译制片会和原片有一定的差距。
在构建相似的剧本语境方面,动画片电影值得一提。动画片电影是以未成年观众为主要观影群体的影片。由于未成年观众在知识程度、智力程度以及对文化现象的敏感程度方面普遍低于成年观众,因此这种影片的主要功能是让观影者获得娱乐享受。为了使本土未成年观众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观看的是一部外国电影,让翻译语境中的未成年观众更加相信剧中卡通人物是在用中国话说话,译者通过大量采用文化替换和文化补偿的手段来构建相似的剧本语境,以使动画片电影的翻译语言在本土未成年观众中成功获得原片国度中未成年观众的反应。
三、翻译对观影体验的影响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翻译对观众的观影体验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翻译要考虑到配音演员的声音特点。
国语配音译制片需要配音演员的二次创作,在翻译原片的同时也会适当地考虑配音演员的声音特点,一些语句的改动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配音演员的创作。再次以《功夫熊猫》为例,上海译制片厂的国语配音版《功夫熊猫》和台湾配音版的《功夫熊猫》就是完完全全两种不同的风格。无论是翻译的语句还是配音演员的年龄和配音风格,国配版中的熊猫阿波的配音刘风声音成熟稳重,虽然该片是一部动画片,俏皮话少不了,但是翻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一定要考虑配音演员的声音状况,翻译出来的词不那么俏皮,如果稍有不当就会导致这个阿波让观众厌烦。而台配版的熊猫阿波是歌手潘玮柏配音,潘玮柏年轻时尚调皮可爱,因此翻译出来的语句就要符合潘玮柏的声线风格,这时便可以适当地在翻译中多加一些年轻的元素。
其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口语化。译制片中的人物也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如果要让影片的代入感更强,翻译者就要注重翻译的口语化。生硬的词句不仅会导致观众观影时觉得剧中人物不自然,同时也会让配音演员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到语句填充生涩。所以,无论是配音译制片还是字幕译制片,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一定要力求语句的口语化和生活化,不能给人一种书面语的感觉。
再次,翻译要兼顾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由于观众接受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配音演员的张嘴和闭嘴须与原片中的人物动作一致。如果影片中演员在不停地张嘴闭嘴,那么配音就不能中断;如果演员嘴巴不动了,人物配音也必须戛然而止。例如,美国科幻影片《死侍》中有一句对白:That is the coolest name ever!译文1:简直是我听过最炫酷的名字!译文2:这是有史以来最酷的名字!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因如此,在剧本翻译的过程中精简语句和添加语句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四、结语
译制片在中国走过了漫长曲折的路程。从最初的默片到配幻灯小字幕和“译意风”在现场讲剧情,再到真正的译制片出现,观众逐渐习惯看外国影片,听流利的中国话,而如今又越来越流行看原声译制片,中国的译制片在这个过程中写就了它的兴衰更替。意义译制片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观众的说话方式,这种意义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但人们对声音越来越不重视,从译制片的角度来看,更应该从文化、社会、生活的角度去探讨。
摘要:影视艺术的视听双频性使译制片的翻译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而其复杂的传播特点在国内外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影视艺术的视听双频性为思考基础,从译制片的翻译原则、译制片中文化形象的改变、翻译对观影体验的影响三方面对译制片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引起更多对视听双频性的研究。
关键词:译制片,视听双频性,影视翻译
参考文献
[1]杨和平.当代中国译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0-33.
[2]袁洁玲.探源动画之“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2.
当下婚变影视剧的研究 篇3
追求婚姻美满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价值观念的嬗变、思维模式的更新,一些家庭正面临着剧烈的震荡、裂变和重新组合。婚变牵涉到亿万家庭生活,困扰着当今众多男女,也影响着中国的下一代的成长,婚变还与腐败、信仰危机、价值颠覆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一研究更加重要,因而,它的存在与影响不容忽视。
婚变现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普遍性,社会在不断发展,而婚变仍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婚变题材的影视剧也将不断上演,其研究空间很大,意义长远,具有可持续的特征。那么,怎样研究婚变影视剧呢?我们可以从社会与文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婚变题材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批评、心理分析、跨文化比较等方法,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层面上来分析和研究婚变影视剧中影视传播与受众、道德责任与现代婚恋观念、婚变小说与婚变影视剧、中西方婚变影视剧、传统婚变影视剧与现代婚变影视剧等问题。
一、道德责任与现代婚恋观念关系之研究
近20年的时间,中国人婚恋观念变化之大让世人瞠目,而婚变影视剧成为这一变化的历史写照。我们可以以影视剧实例揭示出处在婚变中的人们的道德责任与个人幸福的矛盾,考察道德责任与当代婚恋观念的关系。
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道德有相当强的权威性。但道德标准是人为界定的,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事物作出的道德评价也会不同。在传统的观念里,有外遇是不道德的,是极丢人的事情,第三者是遭万人唾弃的狐狸精,但现如今婚外恋者也有情可原,第三者也是形象极佳、气质高雅,甚至心地善良。婚变电视剧《临界婚姻》中的王小理美丽善良,她与丈夫婚姻生活不和谐,与范子庆发生了婚外情。剧作对于她的婚外不轨行为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和理解。这种肯定人性合理要求的婚变影视剧在某些方面如实反映了现代人的情感。
当然,现代影视剧还表现了搞婚外情的人的矛盾与困惑,凸现出其精神焦虑与道德诉求。负心之人在经历了情感的炼狱,经受了道德责任的严厉拷问后,面对爱人的宽容以待,他们感到愧疚,日久天长他们有了回归家庭的向心力,经过一番情感罹难后,破裂的婚姻终于复和,主人公重新找到了失去的幸福。《金婚》、《温柔的背后》、《离婚女人》等影视剧强调了夫妻间尚有感情的存在,并以此推动情节的发展,召唤在外漂泊的心灵向温馨的家庭回归,流露出向善的道德诉求。
婚变影视剧研究可以用心理分析的方式及男女博弈的观念探析现代人的婚变心理,以此探寻现代中国人婚恋观念的转变。例如,通过《金婚》中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探究,可以看出婚姻观念的一种变化,即由重义务责任向重情感和婚姻质量的转变。
二、影视传播与受众关系之研究
受众和影视剧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婚变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受众正确处理婚变问题的积极作用,但也会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正如弗罗姆所形容的,它是现代社会的“匿名权威”,以其君临一切的姿态和无所不在的方式影响着,甚至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担任着舆论导向的重任,它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能够在保持娱乐性的同时引导受众正确处理婚变问题,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当然,它也能够在作品中掺杂一些不健康的成分给受众带来负面影响。婚变影视剧如果一味地去展示低俗的婚外恋情本身,而不给予一定的道德批判的话,势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使人们失去了生活的准则,迷失在个人欲望之中。为了亿万家庭的健康与和谐,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影视作者应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给受众创造一个健康清新、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
其次,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状态也会对影视剧创作带来影响,当代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婚恋观念及其价值观念对婚变影视剧的创作者也是一种冲击,他们会及时真实地反应现代人的生活,以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使观众与其作品产生共鸣。
三、婚变小说与婚变影视剧关系之研究
电影、电视等影像视频的迅猛发展,宣告了属于大众文化“读图”时代的到来,“文本”意义上的文学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文学对影视剧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文学是影视的基础和源泉,“影视离不开文学,影视剧本就是文学,影视需要借助文学的力量加以提升”。[1]
优秀的影视剧应该用文学艺术的方法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出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创造出声画并茂的屏幕形象。现在我们相当多的影视剧艺术质量总体不高,缺乏艺术感,主要原因,就出现在文学剧本创作这个环节上。失去了作家的援助,仅靠职业编剧来支撑,中国影视剧文学文本的创作前景实在令人担忧。我们应从创作机制上力争把文学作家吸引过来,共创社会主义影视剧艺术大业,要强调文学在影视剧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影视剧美学理论建构的内在需要。
我们从影视作品个案的考察和分析入手,阐释婚变小说与婚变影视剧的差异,论述如何利用文学文本提高影视剧的文化品位,同时,探讨文学如何利用影视的优势表达和强势传播来促进小说的发展,寻找文学的出路。
四、中国婚变影视剧与西方婚变影视剧比较之研究
置身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传播不断加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再也无法回避西方影视文化东渐这一事实。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西方影视作品正通过官方、半官方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的影视文化,甚至是中国的伦理观念。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和义务。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传统心理也在经历着重新整合。如《婚姻保卫战》等作品显示出中国的婚姻观念中也具有了西方婚姻观念中的平等独立色彩。《中国式离婚》中的刘东北、《金婚》中的佟思博等荧幕形象展示了中国人身上沾染了性开放、纵欲等西方婚恋观念中的消极思想。可见,在中国对西方影视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传播范围和接受土壤,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西方影视文化东渐这一事实做深入的思考。
我们可以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中国婚变影视剧与西方婚变影视剧的比较分析,呈现出东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影视剧的影响与渗透,充分意识到西方影视文化东渐的正负面影响,辩析中国影视剧在对待西方影视剧上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影视如何保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不落后于他国,并且始终张扬人类美好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全社会对西方影视文化的共同控制,让它们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从而超越西方影视文化”。[2]
五、传统婚变影视剧与现代婚变影视剧比较之研究
对于婚变,传统家庭伦理剧往往使用传统道德叙事模式来讴歌善、抨击恶。在《渴望》中,造成家庭解体的是个别人的伦理缺失,刘慧芳等所代表的善良、忠贞、牺牲等伦理价值获得她周围的人和观众的认可,“而且具有相当强的社会整合力和权威性,没有其他的价值观可以取代或者挑战这套价值体系”。[3]相反,当王沪生离弃刘慧芳时,他选择是背信弃义和道德败坏。这种善恶对立的价值观决定了《渴望》的情节结构将极力突出善恶冲突。而《牵手》、《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画皮》、《温柔的背后》等剧作在面对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个体幸福伦理与家庭责任伦理之间的冲突时,没有停留在传统道德的叙事模式上,而是已经改变了这种善恶对立的价值观及其所决定的情节模式,形成了更加开放的价值观念和结构模式。
与早期的表现婚变的影视剧相比,现代影视剧采用相对开放的叙事立场,深入挖掘人性的丰富内涵,尽力让剧中人表现自我选择的合理性与片面性,对其选择不批判也不认同,而是在多元语境中重构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幸福。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梳理出我国近20年的婚变影视剧经历的逐渐理性化的嬗变过程,并且可以总结出其发展趋向。
我们可以用文化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考察这种变化及这种变化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社会问题,这将有利于中国影视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婚变影视剧的研究内容很广,我们也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研究,其宗旨均在于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婚变影视剧作品,同时使婚变影视剧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从而充分利用影视剧资源为现代化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世纪90年代后婚变题材影视剧研究》(项目编号为2009sk296)
[1]徐健.促进文学与影视的共同繁荣[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苏宁、姚国忠、张家钊.西方影视文化东渐及其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1997,(6):86
影视剧研究 篇4
英国电影在政府的鼓励政策推动下获得了快速的增长,生产了 《007 》、《哈利波特》、《国王的演讲》、《霍比特人》等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优秀影片。松林影视基地积极参与了这些影片的拍摄制作工作。松林总部 ( Pinewood Studios )位于伦敦市郊白金汉郡 (Iver Heath Buckinghamshire )。该制片厂距市中心 32 公里,距希思罗机场仅 13 公里。今年我们有幸对松林公司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访问和交流。
一、发展历史
由于看到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建筑大亨布特 ( Charles Boot )于1934年设计建造了松林影视基地,与同时代的谢伯顿电影制片厂 (Shepperton )以及伊灵电影制片厂 ( Ealing )成为英国电影工业的三强。 2005年松林与谢伯顿电影制片厂合并,又兼并特丁顿影视制作公司 ( Teddington Studios )。
松林公司总部设在伦敦,并且在加拿大、多米尼加共和国、德国、马来西亚、美国设立了分公司或合资公司。随着美国电影政策的改变,不少美国电影也从好莱坞转移到亚特兰大拍摄,松林亚特兰大借助了佐治亚州的电影激励政策,与 River Rock公司在2013年 4 月 26 日建立了合资公司 (松林占股40% ),使得松林公司逐步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和世界先进的影视制作中心。该公司面向全球范围提供影视拍摄和数字后期制作,以及相关影视产业服务。
二、现场调研
在松林基地拍摄过电影的明星剧照走进松林影视基地,影视氛围扑面而来。我们踏着影视的脉搏,沿着 “影视拍摄、影视制作”两条主线漫步其中,尽情领略影视基地 “内外景拍摄”之恢弘气势,“特效后期制作”之精致典雅。
1.摄影棚
进入场区大门向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拍摄《007 》系列电影的大型摄影棚。在松林影视基地拍摄制作的影片中,最有名的应该属于007系列,这个系列是英国电影的名片,是松林片厂的标志性作品。 1962年在此拍摄的第一部007电影 《诺博士》,获得了极大的反响,风靡全球,历经五十多年长盛不衰,至今已经拍摄了24部,虽然主角换了6位,但是松林影视基地仍是007系列电影的长期拍摄基地。
007电影摄制棚,其建筑面积5490平方米,不仅是松林影视基地最大的摄影棚,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超过5000平米的摄影棚。由于是超大摄影棚,它在场地内单独布局,其室内顶棚净高约为12.5米。为满足拍摄需求,上空设大量钢梁以安装吊挂设施。棚内地面设底坑,拆除支撑设施后,地面以下为长约91m ,宽22m ,深2.5m 的大型水槽,通过室外的坡道和水闸,可以进入坑底进行布景工作,可满足水面剧情的室内拍摄需求,或者干式使用,达到提高摄影棚有效高度的目的。在这里拍摄的007系列电影包括 《金手指》、《皇家赌场》、《大破天幕杀机》以及去年最新的 《幽灵党》等。松林影视基地前期拍摄区目前拥有 16 间摄影棚,其大、中、小型摄影棚和电视演播厅呈组团式布局 (注:谢伯顿影视基地还有15间摄影棚)。理查德 ( The Richard Attenborough )摄影棚是目前欧洲最大的同期声摄影棚,面积为3000平米,高15米。据了解,近年来电影拍摄对于大型摄影棚的需求量逐步增大。
摄影棚区最具特色的应属室内水下摄影棚。据水下摄影棚公司经理 David Shaw 介绍,该棚建于2005年,棚内水池为半地下结构,水池长 20 米,宽10 米,深 6 米,装有 120 万升水, 2 年更换 1次,常年保持恒温 32℃ 。从满足拍摄和保护演员安全考虑,水中不含氯,全部采用紫外线杀毒。配备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水下摄影设备,是全球唯一的全天候水下电影拍摄设施。该棚建成投入使用后,出租率很高。
为了扩大业务,松林正在进行二期的工程建设工作,扩大一倍的场区面积。二期共建设10个新摄影棚,包括2000 、3000和4000平米的摄影棚。新建设的摄影棚采用钢结构主体,复合混凝土预制板作为底层墙体,其上为模块化吸隔声复合墙体,顶层为绿化种植复合屋面。工地上大量使用的预加工构件,工人组装的速度很快,施工的工业化程度极高。现场正在施工顶部结构,完成后再浇筑地面。工厂化预制保证了构件的精度和质量,减少了现场制作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建设进度。据介绍,去年总共有 20 亿英镑的.电影在英国拍摄制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源于英国的补贴政策和拥有高素质的影视人才。而更多的影片也带动了影视人才的培训市场,松林开设了多门培训认证课程,也成为不小的盈利点。
2.后期制作
松林影视基地的影视后期制作区共有 10 间数码音视频制作室,可提供国际一流影视后期制作设备和专业运维团队。基地已有300多家影视制作公司在此 落 户,影 视 制 作 业 务 范 围 面 向 全 球,包 括Technicolor 、SonyPicture 等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化国际影视制作公司,年总产值约70多亿美元。我们参观了John Barry Theatre ,同时也是一个300平米 左右的混 录室,可以 播 放 胶 片 ( 35mm 、75mm )和数字电影,制作 Dolby Atmos格式数字声,可以采用双机立体格式,用杜比或者 XpanD系统实现立体放映,采用非金属银幕,保证银幕亮度均匀度。对于声学混录棚,尽可能将 Sweet pot范围做大,让导演和混录师都能处在这一最佳声学区域。
为了防止声音串扰 (尤其是低频高声压级),在两个混录棚之间除了双墙物理分开 2 米,还采用橡胶隔震地面,强化了减震基础和管道隔音。棚内大面积的照明现阶段采用荧光灯,但是由于有交流声,录音的时候需要关闭,只开启卤素射灯照亮工作区域,已经计划全面采用LED灯具替代,提升整体效果和档次。
3. 外景拍摄地
与影视制作区相邻,松林影视基地还设有大面积风格多样的外景拍摄地。有占地500英亩的森林田野和欧式园林景观,汇集了英伦三岛的自然景色、美国街区、欧陆风情,也有中世纪的城堡、古老的庄园和城市街景等多样化的人文景观,极大地方便影视拍摄的选景工作。著名的 《哈利波特》、《古墓丽影 2 》、《亚历山大大帝》等电影都曾在此取景。不仅仅是园区景观和建筑具有取景的功能,园区处处有景,办公室、走廊、楼梯间等都可以出租给剧 组 搭 景 拍 摄 使 用,海 瑟 顿 厅 (图 14 ) 作 为《007 》系列中 M 女士的办公室相信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4.电视制作
松林影视基地内共设有2个800平米演播厅及配套附属设施,可进行电视节目的录制和实况转播,包括提供高清电视节目在内的影视节目后期制作服务。演播厅和附属用房除了有 UPS保证供电以外,还具备发电车供电接口,保证万无一失。松林公司在电视制作行业中具有相当完善的设备设施,并已着手增加在电视制作方面的设施投资,确保其能够面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电视演播服务,使其保持业内领先的竞争优势。
5.置景配套服务
松林影视基地能为当今不同需求的影视拍摄制作提供全方位的置景配套服务,管理并生产拍摄制作所需的各种道具。置景车间 (包括木工车间和塑型车间等)、灯具道具库、剧组工作间、化妆间、服装间等在摄影棚周边穿插布局,为影视拍摄提供合理的功能配套和技术支撑。无论是在摄影棚还是外景地,无论是对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其设施和服务可谓周全而细致。
为生产服务配套的餐饮设施也相当便利,且距离摄影棚和制作区很近,既能感受到在此工作的便捷性,还可提供与世界知名电影人接触交流的机会。英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本土原创电影,例如《王子复仇记》、《雾都孤儿》、《简·爱》等中国观众熟知的影片,并拥有世界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虽然这几年英国也推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影片,例如《国王的演讲》,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上获得了12 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影片还获得过金球奖、美国制片人工会、导演工会和影视演员工会奖等多项提名和奖项。但是依旧受到美国电影的强大冲击,现在每年产出150部左右的电影,而票房收入的80%左右却被美国影片所占据。
面对原创无力回天的状态,英国政府另辟蹊径,通过提供电影补贴政策,吸引国外的影片在英国拍摄和制作,提供高质量的电影制作技术,现在有许多美国大片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都在英国完成。面对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制作大潮,松林影视基地除了承接电影、电视的拍摄制作,同时也积极参与网络视频、电子游戏的拍摄任务。我们参观的时候, 007摄影棚正在搭建以 《刺客信条》为主题的游戏场景。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5
14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资产负债表
15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财务外汇平衡表
16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7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18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9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20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影视剧研究 篇6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多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播音主持和影视表演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虽然播音主持作为一个职业已经有着较长的历史了,但是把其作为专门的学科引入大学课堂的时间并不长,可以说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且作为一门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戏曲、声乐、影视表演等,其中播音主持与影视表演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且在多媒体日益发展和完善的今天,播音主持虽作为新型的学科其在发展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就单一的播音主持人来说已经从单纯的新闻播报员演变成了各种各样节目的主持人,例如:综艺娱乐类、新闻媒体类、社会舆论类等,这既扩大了播音主持的涉猎范围也给相应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也加大了与影视表演的关系。同样作为一门艺术播音主持和影视表演是存在共性的,是没有办法再进行单一论述的,本文以浅析播音主持与影表演的关系为标题,分析探索了播音主持与影视表演之间的共性、差异性和融合性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共性;差异性;融合性
一、播音主持艺术与影视表演的共性
播音主持和影视表演方面的代表人物也都是我们熟知能详的,是我们在大屏幕上都能看到的.,例如知名的节目主持人有:邢志斌、董卿、朱军、何炅等,熟悉的演员有冯小刚、葛优、朱茵等。他们都是以某一专业起步发展起来又同时涉及其他行业的。他们涉及行业的衔接就可以用来证明播音主持和影视表演之间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艺术创作形态是相同的。调动主持人或者演员的积极性以及最佳状态是播音主持和影视表演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必须达到的。其在工作时都需要将自己放入到相应的情景和情节中去,要了解和熟知自己播报的内容也要把自己真正的投入到内容中去。例如:《新闻联播》节目的支持人就要以正式、严肃以及端庄的状态来主持节目,其是对新闻进行提炼播报但是不掺杂个人的情感和诉求,是宣读和讲解的状态;《快乐大本营》的节目主持人――快乐家族,他们是综艺娱乐类的节目定性,因此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要注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活跃气氛,以乐观轻松、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和完成节目。这在本质上和影视表演是互通的,演员在面临不同的场次和情景时情感表达也是极其不一样的,例如:实现目标时演员的情绪一定是激情膨胀的,而失败时演员的情绪一定是极其失落和悲伤的,所以就状态来说这两个专业之间的共通性是很多的。
二、播音主持与影视表演的差异性
虽然播音主持与影视表演这两个专业存在很多共通性和共同点,但是其在本质上还是属于两个独立的学科,是不能够混为一谈的,他们之间存在根本性和本质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一)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
虽然播音主持和影视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他们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语言、表情以及形态进行表现和外化的,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就语言来说:播音主持的语言风格是比较通俗易懂、偏向日常表达的比较口语化,而影视表演的演员是根据特定的情景以及语言环境并伴随特定的情感进行语言表达的,他们的表达方法和语言应用是存在本质的区别的;就表情来说:两种专业的工作人员都是透过摄像来与观众接触,他们在虚拟的环境中调动自己的情绪并竭尽全力进行表达,但是播音员更具亲和力相反演员是以角色定位的,拥有更复杂的情感表达方式;就形体来讲:众所周知影视表演的形体相对来说更加的夸张,而主持人的形体只需要大方得体即可,不需要大幅度的动作表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针对形体影视表演的要求相对更加严格。
(二)内在形式存在差异
影视表演是表演者通过对当时情景的再现,通过自己对当事人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情节的分析,迅速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而播音员主持人则要通过对现场的控制加上自己富有特点的语言功力,还有就是他的判别能力和积极的反应能力,这就说明播音员主持人的思维能力需要更强一点。在我们形成艺术的个体当中,思维形成的方式会有不同的道路可以选择,这就是主持人和演员的区别。
三、播音主持与影视表演的融合性
以具体的熟知人员的例子来进行其融合性的解释,例如:《天天向上》节目支持人欧弟,可以信手拈来的表演一些桥段来调动现场的气氛;倪萍演员出声所以可以及时有效解决舞台上出现的突发状况。这些都足以证明播音主持与影视表演的关系。大多数的主持艺术中,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主持人在舞台上有表演成分的发挥,像现在有很多艺术类院校为播音主持艺术课程开设了表演课,为了就是让主持人能够学习表演的解放天性,在舞台上更加放松的表现,这些都体现了播音主持与影视表演的融合性。
参考文献:
[1]王轶菁;新中国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
[2]孔涵;伦理学视野下的电视媒体播音主持人员行为研究[D].河南大学.2012.
影视剧研究 篇7
模糊理论是一门新的学科,但发展很快。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出现于汉英报纸、商务交际、医学用语、法律、学术及科普文章等各类语篇中。但有关模糊限制语在影视剧本中的分析及研究还较少。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影视作品中的台词独白与现实交际中的语言有很大相似性,故人们只是把它归于一般交际语言;影视英汉语言趋于口语化,而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近年来多聚焦于学术、科普文章等书面语篇。
2. 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和分类
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首先是Zaden (1972)在“Fuzzy-set”一文中提出来的,它的作用是限制模糊词的模糊限度。Lakof认为,模糊限制语就是“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Brown和Levinson认为模糊限制语是集合中的一个小品词、单词或词组。Yule在他的“Pragmatics”中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话语怎样被给予理解的谨慎的注释性表达”。
迄今为止比较有影响的是E.F.Prince从语用的角度对模糊限制的划分。模糊限制语按其语用功能,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这类模糊限制语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话语意义做出某种程度修正的词语,即“程度变动语”(adaptors);二是指给原话语定出一个变动范围的词语,即所谓的“范围变动语”(rounders)。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也可以再分为两类: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
3. 研究方法及语料
为确保数据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笔者从不同题材电影中选取了英汉电影剧本各10部,为确保客观性、多样性,剧本部分选自几个专门的电影网站下载下的剧本及字幕,部分选自《疯狂英语》原声版之电影沙龙,并着重选择语言含量大、贴近生活且语言地道的电影。然后再从这二十部电影剧本中,每一部电影剧本随意选取两个章节作为一个新文本,确保选取的每部电影的章节字数大体相当。这样共得到20篇文本。语料库建立以后,笔者具体分析所建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的类型、使用频次、种类分布,对比其英汉电影剧本中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4. 结果与分析
英汉电影剧本中模糊限制语在使用类型、使用频次和种类分布上有所不同。
4.1 类型的异同点
在使用类型上的不同表现在汉语电影剧本中应用了程度变动语、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三种,而英文电影剧本中则有程度变动语、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及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四种。汉语剧本中明显缺失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而此类模糊限制语却在英语剧本中占有一定比率。如:He said you ran off with his fiancée and left him brokenhearted, he said.(出自电影“Bridget Jones’s diary”)。“he said”(间接缓和型)生动、巧妙地把话语的责任转移给别人。
4.2 使用频次的异同点
在使用频次上,对比分析发现汉语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总体观察频次显著低于英语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总体观察频次,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这种现象与中国剧作家和西方剧作家对模糊限制语的认识各有偏重有关;英语作者的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如:I was in London at a party last night so I’m afraid I’m a bit hung over.而在汉语剧本中一般会这样表达:“我昨晚去了伦敦的一个派对,现在还有点醉醺醺的。”另外,这与中西方文化及思维方式不同也有关联。
4.3 种类分布的异同点
在种类分布上,汉英电影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种类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统计结果表明,在汉语剧本中,分布最广的是程度模糊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语。在英语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种类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程度模糊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语。除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汉语剧本中不存在种类分布外,其余三种模糊限制语在英汉剧本中都存在种类分布。
5. 结语
模糊限制语在写作、翻译、习得、语用学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我们对影视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值得去做的。这些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以更宽容的心去理解和接纳各种文化,从而获得创作的成功。它的研究成果对外语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语言中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本文分析了模糊限制语在影视剧本中的运用, 并通过对比英汉影视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得出英汉电影剧本中模糊限制语在使用类型、使用频次和种类分布上有所不同。正确掌握英汉影视剧本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异同, 对剧本写作及教学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英汉影视剧本,模糊限制语,异同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2]Levenson, S.Pragmatics[M].London:CUP, 1987.
[3]陈治安, 冉永平.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5, (1) :18224.
影视剧研究 篇8
关键词:六六;严歌苓;改编;女作家
中图分类号:I206;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67-02
时下,影视剧作品比文学作品对大众更有吸引力,人们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很多都来自电影和电视剧。其实,文学与影视都是人类表达的一种方式,文学表达的媒介是文字,而影视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画面、声音和色彩。对于抽象的文学语言的理解需要有规范化的语言素养和将文学语言转化为文学形象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涵养、生活阅历以及情感体验等。影视作品用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在影视作品中用受众喜闻乐见的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直观地播放出来,从而使得影视作品比文学作品更能快速地得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中国的影视剧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大众叙事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充斥于大众的话语空间。不得不承认,影视剧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丰富着大众的生活,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影视剧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受众的群体性特征,比如受众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心理特点等,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媲美的。
当今的影视剧作品纷繁多姿,它们用自身的话语方式反映着现如今大众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诉求,承载着越来越厚重的文化意义,其地位是别的文化产品无法取代的,在给予受众精神娱乐休闲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呈现责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的转型,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多元的文化正充斥着大众的精神领域,传统思维方式受到一次又一次冲击,影视剧中那些高大全的英雄式人物也逐渐转变为看似平庸而极为温暖的小人物。在国产影视剧的排行榜上,人们惊奇地发现点击率居于前位的是女性编剧们创作的作品,她们的作品一方面顺应了影视剧的文化消费品的本质,迎合了受众的收视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品位、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需求。在当代众多的女性编剧中,不得不研究的就是作家六六和作家严歌苓。
女作家六六是安徽合肥人,她出生于安徽大学的教授之家,大学毕业后在外贸公司工作,同时开始写作,之后她的作品被搬上荧幕,她的家庭题材电视剧成为我国影视剧成熟期与繁荣期的代表作品。她的影视剧主题、人物类型、价值取向和艺术风格都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六六的三部代表作品——《双面胶》、《王贵与安娜》和《蜗居》都是根据时代大背景而创作的,这几部作品也顺应了我国影视剧文化的消费倾向,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要,在当今影视剧日产量达到1000集的情况之下,仍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而女作家严歌苓出生在上海,但年幼随父母迁居安徽马鞍山,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她从18岁开始写作,是位多产的作家。她的小说被多次改编后搬上影视剧荧幕,从最先的《天浴》夺得台湾电影金马奖的七项大奖一鸣惊人开始,严歌苓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各大导演的广泛关注,从而以2012年国师张艺谋导演演绎的《金陵十三钗》达到顶峰。严歌苓的小说之所以在影视圈能够不断掀起被改编的热潮,和女作家六六相同的是,她的作品都顺应了我国影视剧的消费文化的倾向,更迎合了观众们的审美需要。
女作家六六和严歌苓同为皖籍作家,她们文学原著的走红和文学改编影视的兴起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其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她们年纪相仿,又不是早期以写作为生,也都是在成名前旅居国外,从事写作职业之后,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在华语界广受好评。
首先,她们的创作题材都是从怀旧题材开始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起于80年代的文化寻根文学浪潮开启了民间文学的新纪元。而在城市化如火如荼的21世纪初,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引发了作家的思考,成为作家写作的热点。作家们关注的越来越多的是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这拓展了当代文艺的民间视野。而城市化的进程的轰轰烈烈,关于城市中底层民间的发现和书写也成为文艺表现的新热点。六六和严歌苓的作品,关注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人们的生存现状,这使得她们对自己的作品拿捏得游刃有余。表达上的怀旧情感也正暗合了当代大众心理情绪。其实,怀旧是一种现代都市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行为。六六作品中的父亲母亲,严歌苓作品中的田母等,他们作为一种“向内转”或“向后转”的情感追溯形象,都是把过去的事情作为最深刻的情感,通过对其进行回顾式的表述,抵达观众的内心深处[1]。
其次,六六和严歌苓的叙事手法都具有影视的特质。无论从她们的叙事手法、叙事角度、叙事题材来看,他们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影视化特质,也就是说在小说中有着和影视剧相近的元素。六六和严歌苓的叙事风格就好比一台摄像机,随着摄像机的推进,带着读者像看影视剧一般去看她们笔下的人物,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悟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六六和严歌苓的小说中,经常用影视镜头的表达方式去传达人物的动态,有的是铺陈叙述交代故事的发生背景,相当于影视剧中的长镜头;有的是对主要人物事件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相当于影视剧中的特写镜头。除了镜头式的叙事方式,她们的小说还具备相近的叙事顺序,作品中都用到了多元的叙事手法,比如“倒叙”、“插叙”等,让小说本身充满了文学张力,转化成影视剧就是“闪回”和“画外音”的平行叙事的手段,这些让读者感受到得都如同观看影视作品一般。此外,六六和严歌苓既是她们原作的作者也是她们影视作品的编剧,长期跟影视剧行业的接触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她们的小说创作,从而使得小说充满了影视特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她们无论在小说销量還是影视剧作收视率上都获得了丰收。
再次,影视剧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纵观六六和严歌苓的创作,人物的形象都遵循着“扁平人物圆形化”的创作原则。英国小说家福斯特说过,人物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每次出场都要有新意”[2],要给人一种不确定性,但扁平人物则是一种漫画式的人物,具有“最简单的形式”。扁平人物通常比较容易辨认,绝大多数影视剧角色都是扁平化人物。但是在六六和严歌苓的作品中,无论是海萍、海藻,还是王贵、安娜以及玉墨、多鹤、张俭、小环等,他们看似是扁平式的人物,拥有人物惯常的特点,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这些人物都有不确定性,他们的表现和走向都不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有的甚至是出乎我们料想的。由此可见,两位编剧以非常平易的眼光观察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把众人物形象凝结到自己的创作中,用最温和的方式叙述每个人物不平凡的人生。观众在品味这些影视剧的人物时,可以很迅速地找到自己期望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并随情节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物的出人意料所吸引,从而体会到人物性格的核心意义。这就是“扁平人物圆形化”,也是两位女编剧赢得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最后,笔者在梳理六六和严歌苓作品时,发现她们同大多数优秀女作家一样,喜欢从个人视角出发,感悟自身的生命体验,从而将这些个人化的感受内化于她们的作品之中。六六的《王贵与安娜》是把她的父母亲作为人物原型来进行创作的,作品中许多场景都是她父母真实的生活场景。而严歌苓的作品虽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家人作为人物原型,但是她的作品大多都有移民的痕迹,有外国人士的出场,这和她的个人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据安东尼·吉登斯分析:“自传是对过去的校正性干预,不仅仅是逝去事件的编年史。”[3]其实,自传式的思维方式在多数作家生涯中是不可避免的写作思维方式,这一方式贯穿于他们的作品,任凭作品主人公姓名如何变换,不变的是作家依据个人生活阅历体现出的情感。六六和严歌苓二位女作家那深入骨髓的思维方式,都和她们童年感受到的徽风皖韵分不开,她们生活在文化积淀极其雄厚的文化厚土之上,其细腻敏感的情思及感悟能力和安徽的钟灵毓秀是分不开的,她们作品中的人物真实而自然、现实而避俗都是安徽民风所造就的。总之,她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受去书写芸芸众生,给观众带来的是一部部上乘之作。
——————————
参考文献:
〔1〕董雪.六六电视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林壤华.西方文学批评语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63.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影视剧研究 篇9
1、在影视广告设计中使用三维技术的优点
1.1三维技术概述
三维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兴技术,打破了影视拍摄的局限性,弥补了拍摄过程中视觉效果上的不足,并以其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为影视广告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拓展空间,同时,三维技术使得广告作品更加倾向于影视作品,不仅有着宣传产品的效果,还能够给观众以良好的视觉效果。三维作品在移动拍摄视角、设计科幻特色的场景以及塑造有特色的动画角色等方面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特效,通过三维技术,可以让艺术和科学技术完美结合。三维技术凭借着强大的虚拟情景能力,虚拟情景、完成许多困难的`拍摄任务,达到传统的拍摄技术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三维技术还能够让广告的“拍摄地点”更加丰富多样,给观众以更好的视觉震撼,同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就也达到了广告拍摄的目的。除此之外,三维技术也可以通过一些细腻的手法来加强影视广告的拍摄效果,例如通过将所要宣传的产品通过特殊的图形加工,使之能够有人类的语言、动作,即产品的“拟人化”,配合生动、有趣的动作故事,可以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加强对于产品的宣传效果,可以使观众通过幽默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来记住产品的特点,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1.2三维技术在影视广告设计应用中独特优势
现代影视作品中广泛应用的三维技术同样也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其触角已伸向现代人生活和娱乐的各个方面,完全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变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其凭借着众多的优势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计算机三维技术在影视广告设计方面的应用来展开研究。传统的影视广告大都影视人员进行拍摄,拍摄的难度大,而且成本较高,有些比较有特色的影视广告因为演员的演技欠佳而无法达到良好的拍摄效果。因此,在广告的设计过程就需要用到三维技术,三维技术通过强大的造型能力、运动表现自由自在、丰富的质感表现让观众得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另外,三维技术通过对于虚拟情景模拟现实情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虚拟的空间和角色使影视广告作品能够更加震撼人心,让影视广告作品的美学境界得到提高。而在广告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三维技术的应用让演员更加清楚、明白的理解广告的拍摄动作,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拍摄效果。通过三维技术与演员互动,能够后期特效可以使演员与虚拟的情景、角色互动,提高影视广告的效果。因此,三维技术在影视广告设计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2、三维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实际应用
2.1在影视广告中具体应用三维技术
影视广告拍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的步骤。在影视广告设计阶段,通过三维技术让设计人员更加直观的表现出自己的构思,即通过三维建模使作品更加直观、形象的被其它人所理解,而不再需要用复杂的语言和现场指导来完成这一步骤,这大大提高了影视广告设计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广告的设计效果。完成实际拍摄后,广告片的创作便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不同的图像形式,其具体的操作步骤有所不同,在图像处理过程需要处理计算机设计的动画图像、电视摄像机拍摄的图像和电影摄影机拍摄的图像,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三种不同来源的图像最终都可以用数字信号加以保存,而这也使三维技术可以更加灵活的应用。三维技术在影视广告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在后期制作,通过对情景的模拟以及对演员动作的调整,可以让作品更加有质感,来提高影视广告作品的质量。
2.2未来三维技术与影视广告设计的发展
影视广告设计与三维技术的支持密不可分,三维技术为影视广告带来的艺术魅力有目共睹。三维技术通过对于运动的自由自在的表现和对于情景的生动模拟,不仅拓展了影视广告设计的传达空间,丰富了影视广告设计的表现手段,弥补了拍摄过程中视觉效果上的不足,还使得影视广告设计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进一步加强,为创作影视广告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未来三维技术也会和影视广告作品相结合,在三维技术的支持下,影视广告作品对于演员的要求会原来越低,通过后期三维技术的创作,可以创作出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影视广告作品,从而博得观众的眼球。精彩的影视广告通常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在影视广告中,一些非现实的、离奇的、跨度非常大的故事情节往往都是通过想象来实现的,并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带给观众新奇的视觉感受。
3、结语
影视剧研究 篇10
内容研究类
一等奖
1.《中国电视农村节目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李兵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2.《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做到“三品合一”——以江苏广电总台全媒体系列节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为例》
作者:陈辉
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荐
3.《话语结构的交叉与重组——<华广快乐EZGO>节目形态探析》
作者:赵志刚、柳林岚、周均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会荐
4.《素人真人秀如何打造现象级节目》
作者:王永连
安徽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5.《善用数据新闻 创新报道方式》
作者:石勤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荐
6.《失衡的天平——当前传统媒体在案件报道中的若干问题》
作者:王宝卿
中央电视台学会荐
7.《网络时代电视媒体的创新路径分析》
作者:张文佳、田青春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8.《对城市形象的再书写——纪录片<百年南京>创作谈》
作者:朱建宁
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学会荐
9.《求真求实:城市广播求证新闻的实践和思考》
作者:陶廷龙
宁波市广播电影电视协会荐
10.《抢抓反暴恐传播先机》
作者:张福欣、徐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协会荐
11.《生命伦理类电视节目的新闻伦理研究》
作者:王占宏
河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1—
二等奖
1.《新与优:电视栏目的版权驱动力辩证分析——以<大王小王>为例》
作者:余华、姜歆远
湖北省广播电视学会荐
2.《从知行合一上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
作者:顾亦兵
武汉广播电视学会荐
3.《运用电视问政新形态问出政府职能新变化》
作者:胡桂林
中广联合会城市广播电视台工作委员会荐
4.《广播电视外宣节目的受众定位 》
作者:罗成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协会荐
5.《用镜头展现“口述历史”的魅力》
作者:赵京梅
北京市广播电视协会荐
6.《“互联网+”时代<百家讲坛>该如何创新》
作者:苑文刚
中央电视台学会荐
7.《有车必有辙 花开自有因——浅析<我是歌手>的制胜之道》
作者:高菲
中广联合会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荐
8.《让新闻更有力量》
作者:丁杨明
宁波市广播电影电视协会荐
9.《后选秀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模式》
作者:郭肖华
厦门市广播电视学会荐
10.《用新文化史的方法研究广播史》
作者:高铁军
中广联合会广播电视史研究委员会荐
11.《文化类视听节目如何适应融媒体环境》
作者:秦瑜明、林宸西
中广联合会广播电视研究发展委员会荐
12.《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
作者:李亦中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荐
13.《文化益智类节目的理念及功能探析——以陕西卫视<唐诗风云会>为例》
作者:李荣、郝飞婷
陕西广播电视学会荐
14.《<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特色浅析与创新探讨—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为例》
—2—
作者:王清江、杨晓英
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协会荐
15.《浅析广播问政节目创新——以<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为例》
作者:申焱
成都市广播电视协会荐
三等奖
1.《文化折扣与国际传播》
作者:石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学会荐
2.《传统媒体热线新闻的创新路径:信息整合和媒介融合》
作者:谢先进
北京市广播电视协会荐
3.《让典型人物报道“动”起来》
作者:唐务逊
大连市广播电视协会荐
4.《当代中国传媒语境下电视新闻编辑与观众的收视需求》
作者:文红
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5.《试论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话语暴力”》
作者:刘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协会荐
6.《新媒体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的创新路径》
作者:邓晓芳
山东广播电视协会荐
7.《论广播新闻的发现》
作者:尚晓光
吉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8.《试论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张雪
中广联合会对外广播宣传工作委员会荐
9.《试论大型晚会主持最佳状态培养》
作者:羊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协会荐
10.《新传媒环境下广播运营新态势——以甘肃都市调频为例》
作者:赵燕
甘肃广播电视协会
11.《论媒体公信力建设与新闻专业精神重塑》
作者:金跃华
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学会荐
12.《融媒体语境下对农广播普法节目传播之问题与对策——以<举案说法>为例》
作者:康乐
中广联合会对农广播宣传工作委员会荐
—3—
13.《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内容建设——以青岛新闻广播为例》
作者:王丽君
青岛市广播电视协会荐
14.《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实践中“两种话语”现象辨析》
作者:朱天、姚婷
中广联合会西部学术研究基地荐
15.《地方媒体如何报道突发性灾害——以抚顺广播电视台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作者:刘薇
辽宁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16.《国共合作抗战背景下抗战广播宣传的特点及其作用》
作者:哈艳秋、张帆
中广联合会广播电视史研究委员会荐
17.《地方广播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魏玉玺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荐
18.《多板块设置 多元素表达—浅议城市电视台“联播”编排模式的拓展路径》
作者:陈斌
安徽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19.《影视民族学视角下的安多藏区新闻传播发展方向探析》
作者:斗拉加
青海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新媒体研究类
一等奖
1.《新媒介生态下广播媒体的生存逻辑探析》
作者:宫承波、田园
中广联合会广播新闻节目工作委员会荐
2.《强化平台意识 传播主流声音——“荔枝新闻”客户端的探索和思考》
作者:卜宇
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荐
3.《关于对台广播走向媒体融合的几个问题》
作者:郭红斌
中广联合会对台港澳广播节目委员会荐
4.《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的创新策略》
作者:李静
深圳市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荐
5.《试析传统媒体如何打造微信评论》
作者:盛玉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学会荐
—4—
二等奖
1.《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实证研究》
作者:周宇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荐
2.《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中的版权问题研究》
作者:王昆伦
中广联合会广播版权委员会荐
3.《对台广播的媒体融合路径》
作者:邹志伟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会荐
4.《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使用网络语言探析》
作者:周晶
北京市广播电视协会荐
5.《城市台网络新媒体发展历程与探索》
作者:林小勇
厦门市广播电视学会荐
6.《融合元年:央视新媒体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张腾之
中广联合会广播电视文艺(栏目剧)工作委员会荐
7.《新媒体格局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虞国芳、卫莹、朱旭红
安徽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三等奖
1.《国际主流媒体的融合战略分析》
作者:黄廓、姜飞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学会荐
2.《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推进现代传播》
作者:雷喜梅
武汉广播电视学会荐
3.《媒体融合形势下传统媒体的突围》
作者:左光瀚
河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4.《试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
作者:牟彦彦
中央电视台学会荐
5.《融合传播是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张志军、贾永、杨力科
河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6.《社交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研究:以“皮村”乡城迁移者为例》
—5—
作者:王锡苓
中广联合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荐
7.《浅析“新型主流媒体”之构建》
作者:郑甦
福建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8.《促进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三件法宝》
作者:张亮
吉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9.《社交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微博为代表展开讨论》
作者:武楠
中广联合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荐
媒体经营研究类
一等奖
1.《广播电台媒体融合的版权问题与策略研究》
作者:扎西顿珠、董启宏、李明等
中广联合会广播版权委员会荐
2.《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模式与生态系统考察——兼论央视纪录频道的产业实践》
作者:张国涛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荐
3.《站在IP的风口,广电媒体能做什么?》
作者:刘星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二等奖
1.《数字付费电视产业的市场环境及平台的发展战略分析》
作者:刘保平
中广联合会数字付费频道工作委员会荐
2.《大数据与小数据的融合共生——节目生产、营销与评估的一种新思路》
作者:郑宇
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学会荐
3.《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渠道创新——江苏广播新一轮改革创新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黄信
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荐
4.《大数据与“微”营销——社交媒体大数据对电影营销的若干新拓展》
作者:司若
中国传媒大学荐
5.《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的主业与副业》
作者:信险峰
吉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6—
三等奖
1.《浅谈全媒体环境下版权管理和交易》
作者:李登清、李佺、许玲
中广联合会电视版权委员会荐
2.《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生存与发展》
作者:尚焕霞
山东广播电视协会荐
3.《确立基于受众关系需求的广播媒体新价值》
作者:刘星
河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学会荐
4.《电视媒体的广告智能识别需求和实现探讨》
作者:陈定球、孙彦沙、李小旦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5.《跨界融合 谋变破局——新环境下城市电视台经营策略分析》
作者:谭春鸿
广州市广播电影电视学会荐
6.《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理论的云视机场频道经营环境分析》
作者:李倩
云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决策管理及其他研究类
一等奖
1.《顺应时代要求 走融合发展之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媒体融合实践》
作者:王庚年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学会荐
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播发展研究》
作者:王求、王渝新、樊璇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荐
3.《台湾广播受众分析与对台广播发展战略》
作者:王磊
中广联合会对台港澳广播节目委员会荐
4.《中央厨房:媒体融合视域下城市广电的新闻生产体制建设》
作者:陈韵强、赵亚光
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荐
5.《受众视角的军事广播融合发展策略》
作者:刘洪涛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会荐 6.《宣传、商业与艺术的三驾马车——中国当代电影主持变迁研究》
作者:张磊
中国传媒大学荐
7.《关于电影产业升级的若干关键词》
作者:厉震林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荐
—7—
8.《应时而动 顺势而为——新的时代背景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思考》
作者:马来顺
河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二等奖
1.《媒体融合的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作者:任志宏
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2.《政务微博的发展与公务员群体媒介素养教育提升》
作者:邹驯智、臧海群
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研究培训基地荐
3.《融合力评估在广播电视宣传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戴松、苏进跃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广播发展探析》
作者:王宇、孙鹿童
中国传媒大学荐
5.《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构》
作者:石长顺、梁媛媛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荐
6.《新媒体生态下县级广播电视的融合发展之路》
作者:孔莉
中广联合会城市广播电视台工作委员会荐
7.《北京电视台的新媒体发展之路》
作者:秦新春
北京市广播电视协会荐
8.《创新与融合:深挖 精挖两会富矿》
作者:周文力、刘红明
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协会荐
9.《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应急平台构建研究》
作者:李冶陶、何涛
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荐
10.《互联网时代提高我省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传播力研究》
作者:段瑛、杨文珺、谭开燕
云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三等奖
1.《探析大数据时代收视率调查体系的创新与优化》
作者:汤天甜、江红春
重庆广播电视协会荐
2.《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现状及展望》
—8—
作者:李志艳、程守法
山东广播电视协会荐
3.《电视媒体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构想》
作者:李晓红、李逸群
陕西广播电视学会荐
4.《“互联网+”时代媒体的责任坚守》
作者:江燕
河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5.《新形势下传统大众媒体存在问题及节目监管对策》
作者:赵洁
福建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6.《“向台湾报道台湾”——涉台报道的三个命题》
作者:王晓萌
福建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7.《豫剧电视剧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丽
河南省广播电视协会荐
8.《2014电视综艺节目网络影响力竞争分析》
作者:王莹
中央电视台学会荐
9.《文化类节目的公益坚守与市场突围》
作者:黄永文
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协会荐
10.《移动互联时代的广播受众生态以及应对思考——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广播受众调研报告》
作者:吴向阳、樊晓峰、塔娜
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协会荐
11.《反思与重构:法定许可制度下的付酬机制——兼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五十条》
作者:刘东升、李德利
中广联合会电视版权委员会荐
12.《从生活方式与审美心理看城乡观众的收视取向》
作者:曾学远
江西广播电视协会荐
13.《扎根基层 探索“走转改”长效机制——天津农村广播在基层建立采访实践基地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邢小军、王峙、张洪霞
中广联合会对农广播宣传工作委员会荐
【影视剧研究】推荐阅读:
影视旅游发展研究05-13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研究05-09
影视动画美术风格研究05-10
中国影视特效的前景研究的论文08-19
影视剧影视音乐07-14
影视剧06-21
影视作品影视艺术06-05
东北影视剧07-14
影视剧制作07-20
当代影视剧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