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热播

2024-12-11

影视剧热播(精选12篇)

影视剧热播 篇1

2007年以来, 现实题材电视剧播出数量上升很快, 种类也更加丰富。在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中, 《双面胶》、《金婚》、《亲兄热弟》、《喜耕田的故事》、《奋斗》等都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现实题材电视剧贴近普通百姓生活, 反映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奋斗历程, 使观众在关注剧中人物生存状态的同时, 也加强了对自身生活的审视和反思, 从而将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思考沉淀在电视剧中得到表达和释放。2009年下半年, 一部同样属于现实题材的《蜗居》的播出, 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引起了观众、媒体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那么《蜗居》为什么会在前期没有做大量宣传工作的情况下而有很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呢?笔者认为,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 该剧制作方面的主创人员、故事性、人物命运和台词形式成就了它的精良 (1) ;而从传播学视角来看, 该剧挠住了观众的痒, 触及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 是对观众在这个时代集体心理需求的满足和补偿。

电视剧本身的精良制作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 电视剧本身的质量决定了它的收视率。 (2) 《蜗居》的编剧六六曾经的作品《双面胶》和《王贵与安娜》一度大热荧屏。六六将市民生活中的点滴, 用或犀利、或残忍的方式突出呈现, 让很多人感同身受, 而她写作的平民视角, 为她赢得了认可和喝彩。《蜗居》的故事性很强, 触及了当今最值得关注的房奴问题。房价涉及千家万户, 牵动所有人的心, 该剧围绕房子, 触及了房奴艰辛、官员腐败等社会热点, 用“真实”打动了观众。

除了故事很好之外, 其性格化、生活化的台词形式也很吸引观众的眼球, 许多网站、论坛掀起了转载《蜗居》经典台词的浪潮。女主角郭海萍在没有自己的房子时牢骚满腹:“现在的房价是没有最高, 只有更高, 不断的更高, 越来越高。”她对丈夫苏淳说:“你抽一辈子烟就烧掉我半套房子!”郭海萍对刚出生不久的冉冉说:“奶粉要进口的, 尿布要名牌的。进出都要钱, 你整个儿一双向收费, 比中国移动还狠啊!”这些犀利、深刻的语言抓住了观众的心, 让他们在唏嘘感慨之余, 多了份自嘲和对生活的反思。

此外, 近景多的表现手法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也给了人物个性表达以足够的空间, 角色的喜怒哀乐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传达出丰富多彩、妙不可言的众多信息, 从而使形象化的表情和个性化的语言融为一体, 赋予了角色鲜活、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使整个剧情活色生香。

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

对受众而言, 一部电视剧能打开他们的心扉, 给予他们一个心灵休憩的港湾, 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蜗居》给了受众一个观看他人、自我反思的历程。受众将自我情感寄托在自己喜欢的或与自己相近的人物角色身上, 随着剧情或喜或悲, 从而宣泄个人情感, 实现心理平衡。这部电视剧带来的广泛讨论充分证明了电视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它将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彰显得淋漓尽致, 丰富了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受众对该剧的持续关注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以及通过这种使用与满足寻求自我发展的愿望。因此, 针对受众而言, 《蜗居》的热播有以下两大关键因素:一是它在彰显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满足了受众在特定时代下的心理需求;二是受众对播出《蜗居》的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 率先提出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 指出大众传媒能够为我们提供娱乐, 使我们能够从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解放出来, 获得轻松和休息。而电视剧作为现实生活的艺术写照, 无疑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尤其反映百姓衣食冷暖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更是成为受众的“精神解压器”。“特定年代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实同样会激起人们心中潜藏的或被压抑的心理需求, 而形成一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集体心理寻唤, 寻唤那些早已凝置于人类集体无意识深处而又被社会现实所压抑或缺失的精神向往。当社会现实无法满足人们这种潜在的集体心理寻唤和精神需求时, 人们便开始转向叙事, 而一旦叙事恰巧迎合了大众的集体心理寻唤并提供了缺失性心理补偿, 这个叙事便从诸多叙事中脱颖而出。” (3) 优秀的电视剧无疑是一种无远弗届的叙事艺术, 满足着不同受众的集体心理呼唤和精神需求。《蜗居》讲述的都市买房难现象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而官员腐败和婚外恋的问题也直指人心。剧中人物涉及了社会各阶层, 每一个平凡的奋斗中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深入了每个人的心坎。通过对剧情的关注, 观众有了暂时“逃避”现实压力的港湾, 这种娱乐诉求是在压力生存下的渴望, 使他们在现实中压抑为内伤的情感和欲望在剧中得以释放和表达。 (4) 这是房奴一族所共有的心理寻唤, 这种寻唤在剧中得到缺失性心理补偿。该剧契合了受众在充满喧嚣和压力的世界因心灵缺失表达的舞台而呐喊、挣扎的心绪, 满足了受众思考、表达、释放的心理需求。通过剧情, 观众有了发泄情感的隐形舞台, 得到了心理补偿和抚慰, 将现实中的困惑和压力暂时搁置, 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使用与满足”研究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 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5) 英国学者D.麦奎尔等人于1969年开始对电视节目进行调查, 归纳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 而且抽出了它们之间共同的四种基本类型, 即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和环境监测效用。

心绪转换效用——《蜗居》涉及众多社会热点, 为观众在茶余饭后提供了谈资, 带来了娱乐, 暂时“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烦恼, 获得情绪上的放松。

人际关系效用——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持续关注形成一种“拟态”的人际关系, 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 (6) 《蜗居》播出后, 观众开始通过网络关注并讨论剧中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以及演员的个人情况, 形成了有效的拟态社会互动。

自我确认效应——《蜗居》中的房奴、贪官等人物命运为观众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参考体系, 通过这一参考体系能够引起观众对自身行为的反省, 进行内省式思考, 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在许多网站和论坛上, 网友展开了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讨论。

环境监测效用——通过《蜗居》, 观众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房奴、官员腐败、婚姻家庭等信息, 就像隔着门缝窥视邻居家的波诡云谲, 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信息需求, 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

《蜗居》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但它对现实中的困境、冲突的过分渲染也难免给观众带来心理压力和恐惧, 对即将担当起家庭重任的“80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此外, 剧中的部分语言和场景尺度过大, 显得露骨, 有把社会阴暗面放大的倾向, 降低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因此, 现实题材电视剧除了愉悦受众之外, 更要有一份社会责任, 提高审美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观众、服务于社会生活。

总体来看, 现实题材电视剧渐入佳境。它贴近生活, 温暖人心。它给了观众抚慰心灵的虚拟世界, 而这种虚拟世界正是对现实世界中常见的情境和矛盾的层层展开和真实临摹。编导通过电视叙事艺术带着观众品味社会百态, 引发人生思考, 使观众思索着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当然, 现实题材电视剧要想一直稳步发展就不能忽略提高作品质量这一基本要求, 提供欣赏性强的现实主义力作, 提高作品的品位, 避免庸俗化和功利化。同时, 要保证关注受众需求的根本出发点, 关注他们的衣食冷暖、喜怒哀乐, 寻找到观众的真正所爱和真正所需, 并通过剧情对他们的生活加以适当的表现、引导和提升, 才能创造出意义深远的精良作品, 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注释

1周卫:《从市场经济角度谈电视剧制作》, 《新闻前哨》, 2005 (11) 。

2刘波、陈玉建、李晓明:《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几个因素》, 《传播与受众》, 2005 (8) 。

3刘婷、赵晓倩:《集体心理寻唤——新世纪电视剧创作与受众心理互为关系研究》, 《当代电影》, 2009 (7) 。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影视剧热播 篇2

2) 我想我是海,宁静的深海,不是谁都明白。

3) 想想自己其实真是一个被骄纵惯了的人,身边总是有人在一起,自从开始经常出门奔波起,就总是有人陪。因此许多的事原本就会做,可偏偏不会了,不知是忘了,还是懒惯了,反正是很笨很笨。

4) 喜欢是发现优点的过程,爱是发现缺点的过程。每段情感都有它的特殊性,都是从喜欢慢慢开始的。

5) 世上没有原本就爱的。原本叫喜欢、叫感兴趣、叫还可以。有了认知、有了了解、有了相濡以沫的感情之后,才有了爱。

6) 我自己女儿,我能搞不清楚她在干什么,我这个妈白当了。

7) 我喜欢看人的眼睛,看久了你似乎就能看到对方的心。

8) 将来你学成归来,怎么也算是海龟呀,也算是镀金的呀,再说了你在外面学习怎么样,那也没人知道。

9)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想你的心百转千回,莫忘那天你我之间。

10) “但是,我希望你们诚实,诚实于你们自己,如果谎言在,就学会谅解与忘却,忠诚于自己内心的简单与轻松,不去计较周遭和自己曾经有过的怀疑与不满,诚实地接受并且消化自己的人生。这种诚实不仅是一种道德,更应该是一种品格,一种勇敢的品格。”

11) 等你将来找了小三,你也怕我着急上火,你是不是也打算瞒着我。

12) 学生演出的时候,我常站在侧幕,打着手电筒,给他们照那个路。我真的希望,我今天用生命做一盏灯,照亮他们以后脚下的路,也照亮我自己。

13) 所以这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事情是要分别的,有的时候我们分别也是为了相聚,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是分别了。

14) 我想要告诉你们的是,方朵朵不到十五岁,她现在初三,你们都是高一高二的大哥哥大姐姐,你们知道初三有多关键,你们也都是初三过来的,方朵朵每一分钟对她的生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她马上就要中考了,我希望大家以后的所有的排练,不要在叫她了,阿姨替朵朵谢谢大家。

15) 长痛不如短痛,不健康的婚姻,你就得最好把它给结束掉。

16) 所有善良的生命都有着自己的天堂,在那里他们幸福平安地生活着,乖乖现在就住在小狗的天堂,长着一对美丽的翅膀,从此它可以自由飞翔。

17) 给他送出国不是减轻他现在的学习压力嘛。

18) 现在社会上什么人群最苦呀,cbd的那帮小白领,挣的少花的还多,每天背着那盒饭办公室微波炉一微,他为什么呀,楼下那五十块钱一盒他吃不起。

影视剧热播 篇3

一、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播:传受双方心理的极大满足

(一)从传者角度看:平民也可以成为“意见领袖”

网络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畅所欲言的平台,而网络小说的出现使得普通人也可以不用任何成本付出就可以成为“作家”,这些网络作家同样也能真实的体验到现实生活中著名作家“一人写书万人读”的感受。网络写作摆脱了水平与内容的限制,它所提供的隐秘空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无拘束地轻松开始自己的写作。每个网络写手都会体验到“被回应”的“存在感”,此时现实中寂寂无声的平凡人也有可能在网络上得到大家的赞美、肯定,受到无数忠实“粉丝”的追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平民话语权在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的施展。而在网络小说影像传播的过程中,最容易被导演、制片人、影视制作公司相中的一定是那些人气高、点击率大的作品。一个高人气的网络作家往往拥有一批追随自己的忠实“粉丝”,他的作品一经更新就会被网友或者粉丝们广泛阅读进而通过其作品来影响他们,可见,网络写手在网络小说的传播过程中由起初的平民身份逐渐成为了“意见领袖”。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1]一般来说网友“粉丝”非常认同与信任他所追随的网络作家,并由此爱屋及乌的认同并期待该网络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见“意见领袖”在其网络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是起核心作用的,既提高了作品的传播速度,也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力。而许多影视制作公司正是瞄准了网络写手“意见领袖”在两级传播中的号召力,才会不惜天价购买这些网络小说的改编权投拍成影视剧。网络小说在网络上火爆之后被改编为影视剧,自然会引发众多网络小说迷的关注,这无疑相当于为改编影视剧做了前期宣传,有了网络小说作品的高知名度与写手本人的人格魅力作为基础,改编上映后的影视作品自然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这更是影视作品高收视率的保证,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从受众角度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题材的多元丰富性、内容的高度生活化,完美地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中定性地解释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个人,把它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给予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这个理论强调了受众的能动性,突出了受众的地位,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受众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网络平台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性这使得传统的文学类型无限细分或者不断创新,进而衍生出多种多样新颖独特的故事题材,不但扩大了小说的叙事视野,也使得传统的文学类型变得丰富多样,海量的网络小说作品满足了不同读者的要求,不论是何种审美口味的读者都能在辽阔的网络小说海洋中淘到自己最喜欢的“一瓢饮”。过去,我们的影视作品往往承担着“文以载道”的使命,而如今在这个高呼娱乐的年代,网络围观渐成时尚,自娱娱人替代了沉重的社会承担。大多数的网络作品舍弃了传统作品中的厚重大气,沿袭了传统小说通俗易懂、便于流传的风格策略,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网络作品展现了现实中栩栩如生的普通生活故事,契合了影视剧这一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对大众娱乐文化取向的呼应。当《蜗居》播出时,扣动了多少观众的心弦,很多“蜗居”在城市角落的打拼者惊呼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吗?《裸婚时代》中刘易阳和童佳倩身上又有着现实生活中多少人的影子。这些来源于我们身边的故事通过小说的影像改编,让我们感到无比亲切。而像《美人心计》《宫》《步步惊心》等剧则是借用观众熟悉的,拥有稳定收视市场的古装宫廷斗争戏的类型化外壳,再融入当下比较盛行的谍战、争天下以及家庭伦理等新的故事桥段,让整部影视剧不出既定类型,又融入新的情节,破除了观众既定的思维,形成了新的收视期待。这些成功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正是以多元丰富的内容题材,高度生活化的特征以及熟悉题材陌生化的处理手段成功的把握了受众心理,暗合了影视传播的规律,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三)从传受双方关系看:网络改编影视剧的参与式互动特征极大的调动了传受双方的积极性,满足了大众个性化的需求

网络文学的盛行让“沉默的大多数”开始活跃起来,使人们成功地从以前既定的写作权力相对集中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迎合了他们抒发情感、表达自我观点的需求。互动性、参与性的阅读让很多读者有了“与小说血肉相连”的感觉。在各种网络文学网站上,读者可以随时留言,或是探讨文中的瑕疵、漏洞,或是讨论之后故事情节的展开,或是催促作者加快更新。他们可以尽情地发表自己对小说、小说角色的看法,指出其优点与缺点,还可以猜测小说剧情或者参与写作,通过自发的接龙去完成一部作品,影响或者充实小说内容。网络作品的写作与阅读之间的自由、平等通过多数人的积极互动与参与得以实现,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的关系得以改变,也就是说网络写手与受众、影视公司与改编的影像作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变化。2004年10月28日,中国第一部由影迷真正当家作主且集合了多数网民智慧的青春题材互动电影[3]诞生了,名为《PK.COM.CN》,在全程的网络竞赛中,从网络小说的甄选到电影剧本的出台,从题材、导演与演员的选择到拍摄地点、背景音乐、宣传海报、互动首映式的选定,全部由网民投票参与,受众的自主权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饶雪漫在写作《左耳》的过程中,就注重与书迷“粉丝”的交流,根据他们所反馈的自己心中最期待的结局来续写故事。有些读者架起了自己的摄像机,自编自演自导,展现出自我演绎的《左耳听见》。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作家或者过一把导演瘾。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影视剧在宣传时,受众从来都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群体,以往传播中传受双方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在这里被打破,传受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由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往往能汇集巨大的人气,这些成功的网络小说传受双方参与式互动的特征使得作品能够及时根据观众的阅读心态做出自我更新完善,这就使由这些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更能契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取向,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二、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市场营销策略:巧妙的议程设置与网络二次传播

由网络作品改编拍摄成的影视剧具有网络文化的基因,这是从其诞生就随身携带的,如果单靠作品具有的网络名气就期望把作品的读者转化为银幕前的观众,这种力量显然还不够强大。只有在电视剧制作发行的全部过程中都能极大地发挥网络互动性、开放性以及传播中的同步性,利用“意见领袖”与议程设置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线上带动线下独特优势,才能达到完美地传播效果。网络时代的议程设置,将受众互动参与融入进来。网络小说《和美女同事的电梯一夜》具有超高的人气被阳阳传媒高价购买并改编成网络剧《赵赶驴电梯奇遇记》[4]播出。原小说众多的读者“粉丝”为影视剧群奠定了牢固的观众基础,影视剧的制作由传统方式转换为拍摄与网络播放同步进行,采取互动方式听取观众意见,修改剧本并迅速拍摄。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演员视频聊天,根据投票确定剧情的发展方向。这充分体现了网友对议程设置的参与性。还有一些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网友为此剧及剧中演员建立贴吧,在粉丝论坛中发表剧评,制作出许多“衍生品”,一些网友通过截取电视剧片花制作MV,还自己动手绘制剧中人物的卡通肖像或者翻唱剧中歌曲,这些实际上都形成了对改编影视剧的二次传播,这些先接触到影视剧的网友成了新的信源。改编剧也正是采取增加网民可能感兴趣的文章或相关帖子数量的方式来获得较高回复与点击率,以此形成系统的议程设置,凭借群体的力量来保证话题的持续高温,网民的二次传播带动了更好的收视,起到比直接新闻宣传更好的议程设置效果。

三、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中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但主要还是以都市言情与宫廷戏等题材为主。如果将“可改编”作为定性要求,能够进行改编的选题范围就大大减少了,那些受观众与影视公司青睐的小说题材未必都能拍成影视剧,例如在近几年广受大众喜爱的惊悚玄幻网络小说《鬼吹灯》,曾有传言杜琪峰导演会将其投拍成电影,但最后还是无果而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玄幻小说题材立项较难,此外,此类小说中天马行空的幻想场面是很难用镜头语言来完全表达的,再加上投拍玄幻、武侠类题材的影视剧对人力物力与资金的要求都非常高。可见,网络文学真正转变为影视作品还是有局限。另外,对原著的改编和制作水准的不一也降低了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可视性,改编影视剧是否与原著有出入是网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譬如广受争议的《佳期如梦》造成诟病的主要原因是电视剧中展现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主线与原著不符。而改编得到原作者肯定的《泡沫之夏》同样也受到众多网友的指责。有网友指出此剧为了宣传造势,生搬硬套了原著中的情节,没有注重表现原著中有关心理活动与场面氛围的描写,使得不熟悉原著的人无法明白情节内容,甚至还出现曲解主人公的现象。可见,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要想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长久,需要我们尽力去发现与寻找网络小说和影视剧在情节表现上的互通之处,努力在影视业的制作准则与大众的审美需求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网络小说给传统文学与影视创作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它与影视剧的联姻前景是光明的,越来越多的热门网络小说将被改编成影视剧。不过网络小说在网络盛宴下也隐藏着危机,它使一些网络作家们容易满足于表面的点击率高、受欢迎,却使文化慢慢地偏离经典与权威。在把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这一创作过程中该如何去规避作品改编的劣势,使改编作品不仅仅是昙花一现,而是真正满足观众内心深处崇尚英雄、追求理想、价值和感动的这种审美取向,这是每一个网络写手与影视创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热播现象研究 篇4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改编优势,改编策略

近年来,随着《步步惊心》和《甄嬛传》的大获成功,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呈现井喷式的爆发增长。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统计,2015年共有超过110部网络小说改编剧备案,占比超过30%。这其中不乏现象级的热播剧,如《何以笙箫默》《盗墓笔记》《琅琊榜》等。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无疑是我国影视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于我国影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优势

(一)广泛的观众基础

目前,绝大部分网络小说在被改编成影视剧之前,就拥有超高的点击率或极高的知名度,在被改编前就已经具备了深厚而广泛的观众群体。例如,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小说,长期霸占各大小说门户网站点击榜前列,小说贴吧关注人数超过300万,发帖量累计近一亿,实体书发售至今销量超过2000万册,粗略统计,该书有近三千万读者群体。2015年6月12日,改编自同名小说,由李易峰、唐嫣、杨洋等主演的《盗墓笔记》系列网剧在爱奇艺网站首播,上线不足24小时,点击量便破亿,总点击量则高达29亿,数量庞大的小说拥簇者共同构成了该剧广泛的观众群体。在创下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纪录的同时,《盗墓笔记》系列网剧在网络和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讨论热潮,继《步步惊心》和《甄嬛传》后,掀起了又一轮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潮。

(二)市场回报高

2015年末,最火的影视剧当属改编自同名小说,由胡歌、刘涛、王凯、靳东等主演的古装影视剧《琅琊榜》。该剧一经播出,迅速占据各大影视门户网站点击榜榜首,在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两大频道播出期间一直保持同时段收视冠军的位置,并在香港、台湾、日韩以及东南亚地区引起收视热潮。《琅琊榜》小说版权费不到10万,收回成本过亿,并于2016年获得22届上海“白玉兰”电视节最佳电视剧提名,19届华鼎奖百强电视剧第一名。主演胡歌凭借该剧获“白玉兰”最佳男主角奖,王凯、靳东则收获大量人气,迎来事业高峰。《琅琊榜》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证明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能够收到超高的市场回报。2016年,低成本网络小说改编剧《余罪》获得强烈的市场反响,同样说明了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问题

目前,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网络文学以及影视艺术的发展。

首先,网络小说的范围偏小,题材过于集中。电视剧选材制作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当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选材时不敢有大的突破,都是选择风险性小的题材。例如,穿越剧《宫》播出后,网络小说《步步惊心》也开始大幅度地宣传,使得该剧收视率得到提升。之后,大量的古装电视剧开始出现。这种类型的古装电视剧开始扎堆,虽然使得商业风险降低,但是观众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况且网络小说中男性居多,但是电视剧大多是女性喜爱的古装言情,这是由于网络火爆的小说不适合电视剧改编,所以电视剧不敢铤而走险,进行改编。

其次,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过于追求娱乐性和商业化。网络小说多具有网络气息,没有较大的功利性,仅仅属于消遣行为。而电视剧在考虑高收视率的同时,还要注重电视剧的卖点。于是对原著小说内容进行改编,使得小说艺术成分降低。电视剧盲目追求商业价值,让作者和读者感到失望,同时影响了电视剧的发展。

最后,网络小说改编后差异太大。一些网络小说改变的电视剧,编剧对于小说的思想内容没有透彻理解,演员没有领悟人物真正的内心世界,由此拍出来的电视剧仅仅只是一个空壳。原著读者以及小说作者对此非常失望,在各大论坛、贴吧和网友交流,抒发不满。

三、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策略

网络小说和影视剧相结合,会渐渐地相互融合,使得改编行为开始朝向多元化发展,影视剧数目也不断增加。为不断完善和丰富网络影视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对网络小说的选择上,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电视剧的改编必须使得作品的审美境界和感染力得到提高。在选择题材时,必须寻找具有包容性的题材,能够展现出人类美好感情和共性的特点。在拍摄时要学习先进的技术。我国的电视剧发展还将以中国民族发展为中心,形成中国特色品牌。

其次,作品的选择要适当,选择能够吸引大众注意力的作品。在挑选网络小说作品时,选择网络点击率高、有稳定读者的作品。这样才能够在拍摄后,有大批固定的观众。另外,在选择作品时,应当考虑作品本身的善恶主题、戏剧冲突以及思维逻辑,不能一味对小说进行抄袭,否则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最后,网络小说艺术结构的动态性,在某个意义上来讲是小说的全民参与性。网络小说发表在网络上,每天都会更新,会有读者对内容提出建议,进行留言,对于喜欢的内容或者不满意的部分,读者都会在评论处发表看法。之后作者根据读者的建议改进内容。这种自由的创作形式以及网络小说的开放性,是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的未来发展道路。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热度不减,2016下半年就有《青云志》《幻城》《九州牧云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超人气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将播出。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其创作和改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影视行业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宇.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热播原因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4):117.

热播电视剧《小欢喜》观后感 篇5

海清从唠叨型妈妈上升为“上手型”

由《小别离》原班人马打造的《小欢喜》,这次把目光聚焦在三个因为高考而成为邻居的家庭,探讨了高三学子的升学压力、中年父母的婚姻关系和职场危机,通过记录和展现真实生活细节,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探讨亲子教育与相处的圆桌。

值得一提的是,黄磊除了继续扮演男一号方圆,还是《小欢喜》的总编剧。他昨天透露,跟汪俊一起拍《小别离》时,就有了拍一部跟高考教育以及经历高考的家庭有关的电视剧的想法,剧名也是他确定的。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黄磊提到30岁时自编自导《似水年华》这件事,称在那个年纪做《似水年华》是想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如今的《小欢喜》也是对这个年龄段的有感而发”。黄磊介绍说,《小欢喜》采用了“倒推式”创作,先确定高考主题,再邀请鲁引弓创作小说,最终创作剧本并拍摄。在谈到创作理念时,总导演汪俊认为,拍摄必须“忠实于自己对现实的感受与体验”。谈到姊妹篇的连接,黄磊说“童方CP”回归,拍摄用的房子户型也跟《小别离》一样,“但是不同朝向,把房子翻过来,让它有一种有趣的连接在里面。其实这个连接更主要的还是在《小欢喜》里面,我们一直关注的是当下中国普通人的生活。”

刚刚在FIRST影展上为中年女演员“发声”的海清,这回跟“师傅”黄磊还是演夫妻,还是叫“童文洁”。现场谈到谁是家里“大魔王”时,黄磊直言“童文洁声量大、脾气暴”,并笑侃她“多说多错”。一边的海清连连摆手,反将“大魔王”的称号送给了儿子方一凡。至于为什么推选童文洁是家中“魔王”,黄磊直说:“她不只唠唠叨叨,她是旱地拔葱。”海清也不回避,称这回的角色个性确实挺急的,“直接就上手,动手”。黄磊提醒大家认真看周奇饰演的方一凡是不是很像海清,“这孩子最近胖了点,原来瘦的时候真像海清生的,我们一度怀疑来着。”

沙溢投诉被陶虹“窒息式嫌弃”

剧集把目光瞄准三个家庭,除了“童方CP”,其他四位父母也是大名鼎鼎。既有柏林影后咏梅跟戏骨演员王砚辉的组合,也有时隔数年再演电视剧的陶虹,她在剧中跟“前夫”沙溢关系紧张。沙溢现场调侃自己在剧中遭到了“窒息式嫌弃”,“基本没见到陶虹老师对我笑,全是白眼,甚至黑眼球都很少看到。”陶虹则角色上身,“吐槽”沙溢是自己与女儿之间的第三者。

热播电视剧用了我的作品 篇6

『回放』

近期,《狼烟北平》、《天地传奇》、《神探狄仁杰前传》等一批热播的电视剧中出现了不少摄影作品作片头,但不少却是未经允许使用的。被侵权的摄影师向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反映了情况,在摄著协帮助下,作者从有些影视制作片方获得了稿酬,但有些制片方却抱有不同观点。

『电视剧制作方观点』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广电组织播放他人已经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受广播权规范的行为,属于法定许可,不需要取得授权,只需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稿酬即可,但目前国家相应的稿酬支付标准尚未制定,因此,电视台播放侵权电视剧的行为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

『专家分析』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我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都是公益性单位,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本案中,涉案电视剧的制片方未经允许使用他人摄影作品进行影视创作并复制发行光盘,是典型的复制行为,侵犯了摄影著作权人的复制权。电视台播放这些影视剧,与制片方共同构成了侵犯摄影作品广播权的行为。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二条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电视台虽然可以引用法定许可对其获取授权免责,但支付稿酬的义务是不能免除的,而影视剧的制片方对其侵犯广播权的行为毫无疑问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立法上来看,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三条对作者的广播权确实规定了法定许可制度,但并没有就如何支付稿酬作出说明,仅在第四十四条针对录音制品的法定许可,授权国务院制定付酬标准。国家版权局据此于2010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办法第二条规定:国内的电台、电视台必须就其播放音乐作品的行为与有关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约定相应报酬,或者按照办法制定的标准支付稿酬。国内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由此可以委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向广电组织收取稿酬。目前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的法律依据。

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张抗抗就此递交了提案,呼吁国家立法机关尽快明确广电组织法定许可付酬办法的制定部门,将其他艺术门类著作权人(包括摄影人)的这项权利落到实处。

影视剧热播 篇7

在理解建国至今军旅影视特征及其流变的过程中, 通过对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梳理, 可以透过影视剧本了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及特殊的社会背景中所反映出来的政治及文化风貌, 更好发挥该类题材影视作品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就是在观影过程中将影片放到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中去细细解读, 站在一个宏观的立场上把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探索中重要的一环。例如军旅文学及以此改编影视作品的“17年”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热切的表达了一个新社会对炮火硝烟历史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和憧憬, 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在根据军旅文学改编的同时承载了新中国意识形态宣传与表达的重任。

新时期以来, 军旅影视作品的变革是多方面的从内容到视听语言进行了创新, 无论是剧本的编写还是导演在创作中的发挥都呈现出个性化特质, 我们还会发现在90年代主旋律电影中原创性的全国解放战争史诗巨片为军旅题材影片在拍摄技巧及拍摄手法等方面开辟了新境界。表现为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微妙缝合、历史叙事与民间传奇的深度融合、侠义精神与中国军魂的复调交响。在这种交相辉映的艺术表现中, 个体叙事与个性人物塑造受到重视, 人在作品中的突出成为创新的亮点, 这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发展趋势并不断提高艺术作品表达水平。

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作为中国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战争画面逼真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岁月, 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伟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得以塑造, 同时这种形象的伟大与光辉映衬了军旅故事的丰富性与引领性, 军旅电影所具备的阳刚大气和崇高悲壮之美, 令我们热血沸腾, 在连续剧《亮剑》中, 代表不屈不挠、英勇智慧的人民军队形象的李云龙作为抗战时期的代表被形象具体的刻画, 无数个与敌人战争的上演或是与队友之间矛盾和友谊及其过程中曲折故事在当代仍具有时代教育意义, 对人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每一件故事的安排都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反思, 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阶段, 中国军旅影视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是前所未有的, 影视创作也主动服务大局、面向市场、面向观众, 这与其他的艺术门类是一道的。新时期的军旅影视作品在策划、编剧、拍摄、制作过程中既不照搬历史同时我们发现其延展性又不拘泥于历史, 在尽量接近历史的同时在实践中灵活展现人物的性格、态度、形态, 这里将史实资料的展现和艺术上的修辞二者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高效的结合。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增加, 军旅影视的创作会逐步向一种更为生动、细腻、贴近生命体验的艺术高度, 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如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创作者群体与接受者等群体, 我们相信军旅影视也一定会在今后发展中向着更宽广的表现领域不断发展。高产量、精制作的军旅题材电视剧, 尤其是在收视上的突破都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奇迹, 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我们不难发现军旅题材电视剧在电视剧文化领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产生巨大影响很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迎合了大多数观众的心理需求, 这一角度来讲《对军旅影视作品的审美与批判——以05版电视剧“亮剑”为例》就是从受众角度对2005版电视剧《亮剑》加以细致分析和总结, 是以浪漫主义审美观点从鲜明的主体塑造、构建符合时代特点且具有感染性的情节和承载介质的渲染性进行分层次的阐述 ; 从误导性、夸张性、虚构性和原则性等几个方面开展现实主义批判。我们再来看看关于军旅题材影视存在的问题的文章, 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突出问题, 例如时评文章中从与真实的军营环境相差较大, 兵营气氛不浓厚, 感情戏占用比例较大, 翻拍老作品创新性不明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度挖掘, 除此之外一些学术论文也对军旅影视中的问题和优势进行了批评式的梳理, 这也使得我们在乐观的看待这类题材作品的同时更需要冷静的思考, 避免落入俗套影响军旅作品的健康发展。

回顾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军旅题材影片, 许多经典之作都是改编自军旅题材的文学作品。军旅文学的铺垫与军旅电影辉煌成果交相辉映、相得益彰。“17年”是军旅文学非常绚烂繁荣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的是表达了一个新社会对离去不远的炮火硝烟的历史回顾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这就使根据军旅文学改编的军旅题材电影更承载了新中国意识形态宣传与表达的重任。新时期以来, 军旅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新, 根据军旅文学改编的电影也响亮地凸显着从内容突破到视听语言变革的风格印记, 总之在新时期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得到热播有其特殊的历史时代性, 在包括观众心理成长以及表现手法丰富等综合原因的促使之下, 这类题材作品得到观众认可也是自然之事, 我们希望在这样多元的影视艺术发展道路中, 军旅题材成为别具一格的一展文化领军旗。

摘要:最近几年来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在各大电视频道开始热播, 同时这些影视作品的观众群体是非常广泛的, 表现各时期不同阶段战争情况和部队生活的连续剧《士兵突击》、《亮剑》、《雪豹》等在观众中都获得了很大反响, 除此之外电影形式的军旅题材作品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为庆祝伟大时期表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故事影片《飞天》在建党90周年期间上映, 在业界广受好评至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近年来军旅剧火爆荧屏, 带给观众一场场视觉盛宴, 与此同时, 我们发现学界对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研究越来越多, 军旅剧“热”逐渐形成。纵观其发展态势, 有的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研究, 有的从心理学视角进行阐述, 有的论述其影像艺术特质的作品, 有的用文艺理论对其进行批评的作品, 本文将综合这些角度进行简要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军旅题材影视,影视剧热播,军旅文化

参考文献

[1]韩骏伟.军旅影视艺术的现状与思考[J].电视研究, 2003 (01) .

[2]马建军.“国防”与“票房”要两手抓——浅谈军旅影视创作的创新思维[J].国防, 2006 (01) .

[3]郭星.中国当代军旅影视剧发展历程及前景[J].声屏世界, 2008 (12) .

[4]董琦琦.国产电视剧与受众关系研究[J].东南传播, 2010 (04) .

[5]邵辉.影视作品中战争场面的艺术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影视剧热播 篇8

《一代枭雄》剧主人公何辅堂即颠覆了传统电视剧文本中忠、侠、义、艰的符号化英雄, 而成了立体化的“生存”式的英雄。符号化的英雄是国家为宣传而打造的“特种英雄”。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电视剧中随处可见保家卫国的英雄、救死扶伤的共产主义者和抛却儿女私情的帝王将相。长期处于这种审美主体地位的电视观众对此充满了“愤懑”与“无奈”。我们知道, 在两种文化的交流过程中, 物态文化较高的一方对较低的一方形成了强力的压迫, 但后者并非被全盘改造, 而是进行主动的“呼吸”和“革新”。90年代后期, 作为物态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一方, 美国好莱坞电影和港台无厘头作品都强力影响着大陆的艺术创作, 随之带来的是人物塑造的立体化和审美的多元化。无论是顽皮嬉闹民间格格, 还是绿色军营中的孬种兵王, 都预示着一个以观众、收视率为核心, 力求人物真实、丰满的时代正在来临。这些剧中更多的是“小英雄”“成长中的英雄”和“枭雄”。这些英雄摒弃了空喊空号式的“谆谆教诲”, 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宏图伟业。《一代枭雄》剧中的何辅堂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命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也曾为了风雷镇的发展呕心沥血。不难发现, 当代电视剧文本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存”式英雄和“小英雄”, 其核心是起点低和有残缺。《士兵突击》《麻辣女兵》《甄嬛传》《杜拉拉升职记》等近年热播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无疑都开启了“小英雄”模式, 即主要表现主人公的成长而不是直接渲染其丰功伟绩。

究其原因, 电视剧的制播分离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 “胁迫”电视剧创作者塑造出多元、立体和生活化的人物形象。我们一方面抛弃了传统作品中的“高大全”, 但又无可奈何的落入了“物”的崇拜。“物”的崇拜一方面表达了人的物欲, 即金钱的渴望和攫取;又隐含着人们在金钱社会中被异化的悲哀。波德里亚说则认为我们的周围存在了一种不断增长的物和服务所构成的惊人的丰盛现象。富裕的人们受到物的包围已经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了。受合力作用, 艺术创作者们创造出了“中和”的英雄或人物形象。他们既高大又渺小、既骄傲又卑微。《一代枭雄》剧中的何辅堂颠覆了传统的英雄形象, 他杀人、抢劫, 亦住过监狱, 但也大义、仁慈和聪明, 如此枭雄不禁让人耳目一新。

文学作品作为精英文化的艺术形态, 吸引力有限。但如果其转化成大众文化的代表即电视剧, 就会展示出其更多的审美价值。《一代枭雄》剧改编自陕西作家叶广苓长篇小说《青木川》, 并完成了从高雅文化到通俗文化的转换。文化转换, 即不同的文化相遇时, 产生的吸收和更新为新文化形式的过程。文化转换的参与者一般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进而主动迎合目标受众的文化习惯, 使其艺术作品更加符合其审美诉求。在时间维度上, 文化转换可以表现为高雅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 亦可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叶广苓”三个字, 共找到十二条结果。但其作品被改编搬上银幕却不只一次, 除了《黄连厚朴》与《谁说我不在乎》, 其长篇小说《采桑子》 (获矛盾文学将) , 被导演林汝为拍成同名电视剧。另外, 短篇小说《学车轶事》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红灯停绿灯行》。叶广芩小说《全家福》被改编成话剧, 并成了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将名家文学作品搬上银幕, 并由精英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 使其情节紧张, 悬念丛生, 这些都是电视剧《一代枭雄》创作者的过人之处。

影视剧热播 篇9

一、新流行元素

(一) 丰富多彩的剧作形式

《宫》集合了当下流行影视剧的三种形式:穿越、谍战与宫斗。

穿越剧的鲜明标志是剧情或多或少涉及到穿越的内容。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 剧情以此线索展开。电视剧《宫》中, 现代女孩晴川穿越到清朝参与九子夺嫡争斗, 这一线索, 迎合了年轻人追溯历史发展、探寻历史真像、彰显个性、表现自我的心理。

著名评论家张颐武教授表示:“探案、惊悚、冒险类题材的影视剧从来都是最为观众们所钟爱的, 囊尽了这些特色的谍战剧, 总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宫》剧女二号素言尽显细作所能, 女一号晴川出逃太庙一幕尽显谍战剧魅力。刺激牵引年轻观众深入剧情。

《宫》中以德妃和僖嫔为代表的后宫争斗百转千回, 表现出女性的心计与谋略, 脆弱与无助。

(二) 经久不衰的青春故事

野蛮女友与霸道男友在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屡试不爽, 尤其是向往美好爱情的年轻观众, 觉得这种对情感的另类表达颇有新意。《宫》中, 晴川常对八阿哥柔中带刚, 吸引了男观众的目光。八阿哥对晴川的霸道爱, 刚中带柔, 契合了女观众的芳心。比起传统爱情戏中相敬如宾、羞涩腼腆的主人公, 这种表现更符合口味。

灰姑娘成长也是荧屏的不老神话, 青年观众更愿意和主人公一同成长, 一同成熟。电视剧《宫》是晴川在清朝的一部成长史, 她从小宫女做起, 到接触皇上、阿哥, 直到成为福晋, 一路走来多了些许生活历练, 获得了更多的人生体悟。观众可感同身受主人公内心从青春躁动到通达沉寂的巨大转变。

(三) 细腻动人的女性视角

《宫》注重使用女性视角观察人物事件, 感悟人世冷暖。第二十集对惩办假朱三太子一事做出了详细的演绎。

康熙年间, 朱三太子再次煽动百姓反对清廷, 四阿哥与八阿哥处理此事。四阿哥以男性的视角解决问题, 谈政治利害, 许金钱诱惑, 险被朱三太子党羽抓住, 最终失败。八阿哥以晴川的女性视角解决问题。利用朱夫人吃醋, 让她为了丈夫和家庭当面戳穿朱三太子谎言。进而朱夫人当街产下一男婴, 八阿哥买下推车和布摊帮她生产, 使晴川感慨:假如一个男人有爱心, 再坏也坏不到哪去。最后母子赶到众人面前, 威胁朱三太子不要再生是非, 晴川劝众人:做任何事都要想想亲人和家庭, 晴川与八阿哥获得成功。晴川得知朱三太子自尽, 夫人孩子服毒自杀后, 心中产生了极度的自责, 于是八阿哥安慰她要相互珍惜、共同扶持才能走完人生。

整个情节都以晴川的女性视角推进, 吃醋利用女人的共性, 有爱心是女人对男人的品评, 为亲人考虑是女人寻找依靠, 自责是女人多愁善感的感慨和思考。电视剧用细腻的镜头、丰富的情感, 为观众展示了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成功案例。这种视角温柔婉转, 利于被年轻人所接受。

(四) 快乐浪漫的主题基调

《宫》剧基调轻松快乐, 浪漫唯美。淡化深宫争斗的阴险狡诈, 缩略政治争斗的冷酷残忍, 呈现给观众轻松愉悦的心情, 而这正是绝大多数年轻观众观看电视剧所需要的。

从晴川入宫她与八阿哥就成了冤家对头, 互相整治。剧作在第五集用幽默诙谐的表演迎合了年轻观众。晴川在皇宫小巷里被一箭射中发髻, 搞怪地插着一支箭转动头。八阿哥大笑着拨弄她头上的箭, 告诫她要更严厉地整治她。晴川摇摇晃晃走开, 颇像青少年玩世不恭、倔强任性的挑衅。八阿哥启动一系列整蛊活动, 晴川以惊人的体力和毅力应对。最终八阿哥勇敢追求晴川, 他到妓院花钱买讨女人欢心的妙计, 其可爱的动作、表情和声音, 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年轻观众想放松身心, 寻找自己玩耍时的影子, 这一点在电视剧的前半段得到充分的满足。

男女主人公逐渐成熟, 他们的爱情也渐渐明朗。经过一番风雨, 一个假福晋使晴川错失了婚礼, 第三十集八阿哥选择了一处依山傍水的亭子来为他们重新举行婚礼。漫天的桃花飞舞在身边, 晴川不禁惊叹夏天怎会有桃花, 原来八阿哥绑了几个晚上。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他们终于在一起。晴川为此放弃曾让她想尽一切办法回到现代的机会。镜头定格在唯美的画面, 满足了多数年轻女性观众对于爱情诗意的忠贞不渝的追求。

二、新影视语言

(一) 符号运用引人入胜

穿越的大树是一种阐释性符号、叙述性符码, 开启了穿越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它制造出悬念即如何穿越, 如何回来, 穿越的时间和地点等等。它也包含着秘密, 如良妃每天到火场大树旁测算时间方位的惊人秘密, 现代人怎样不改变历史通过穿越继续生活。随着故事发展, 这颗百年大树将问题予以解决, 良妃与晴川都是穿越而来, 当九星连珠天象显现, 树旁枯井就可以穿越时空。

皇位是行动性符号, 根据这类符码, 可以考察故事的所有行动, 而这些行动是横向组合性质。 (1) 该剧围绕皇位形成多条平行线, 太子、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为主线, 连带的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德妃、僖嫔、晴川、素言和众多配角分别在四根主线上辅助。除康熙皇帝外的所有角色都为这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这就使得即使剧情曲折复杂, 依然有内核把情节紧紧地连在一起。

来自21世纪的经验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性符号, 起着提供社会和科学信息的作用, 也是该剧吸引年轻观众的一大亮点。模特走秀、明星包装、花样滑冰、绿矾炼制、穴位按摩, 这些被现代人习以为常的事情, 在古代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体现出文化进步与传承的重要性。

(二) 结构设置独具特色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可布逊认为:二元对立的辩证是儿童“最初的逻辑活动”, 这种活动促进了人类对自然最初的独特的介入。 (2) 《宫》的二元对立性主要体现在四阿哥与八阿哥、晴川与素言、德妃与僖嫔这三组人物,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双方在矛盾运动中向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 结果孕育一对新的矛盾。四阿哥与八阿哥由不争到争对比, 素言与晴川由姐妹到敌对对比, 德妃由善露出恶与僖嫔先宠后废都是对比。

该剧的叙事方式具有延宕性特征。电视观众审美心理的核心是对戏剧性悬念的期待心理。为了使观众始终处在兴奋期待的状态, 建立起与电视剧的积极联系, 剧作可以故意延长观众的期待。 (3) 这种期待在《宫》中表现在主要人物的九死一生。晴川开始被误认为巫蛊妖女险些被烧死, 入太庙差点葬送地陵, 又被认为冒充八福晋命悬一线。还有诸如八阿哥险些身首异处, 素言起死回生等情节, 都在一人物生死关头将镜头移向另一人物或事件, 以转移注意力, 达到延长观众期待的作用。年轻观众对于事物的好奇心理更加重了这种兴奋状态。

《宫》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和精湛台词, 用一个穿越的表层结构, 讲述了一个珍惜的深层结构故事。第三十三集中, 晴川感慨人为什么一定要斗来斗去, 八阿哥安慰她:“我们没办法改变别人, 所以我们只有做好自己。就算全天下的人都背叛了我们, 至少我们还有彼此。”第三十五集中, 素言送走十四阿哥, 心中无限惆怅, “这个金笼子是自己一手打造的, 本来是想留住这个春天, 可到头来春天没留住, 却把自己锁起来。”她打开盖子让蝴蝶飞舞“海阔天空, 做回自己”。这是男人和女人对于珍惜的不同理解。

年轻观众在虚拟的剧情中容易受到启发、产生思考, 以求效仿“偶像”。在电视作品中注入一些积极的有影响力的思考, 将吸引和引领更多的年轻观众, 因为电视艺术作品要求观众在知道发生什么事的同时, 还要受到感动。这个感动, 是观众通过深层含义的感知得到的。 (4)

参考文献

①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40.

②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28.

③王心语.影视导演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P132.

影视剧热播 篇10

关键词:电视剧,语音,不规范

我们通过观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热播剧(用普通话发音的电视剧),记录其中的语音错误,查阅相关资料,找出正确读音。此次研究主要是希望能够帮助语言文字工作者更好地去纠正错误,来提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视剧的质量, 来减少电视剧中的语音错误对儿童及青少年的不利影响。

一、热播电视剧中的语音不规范现象

《西游记》于1986年春节播出,瞬间轰动全国,获得了极高评价,造就了89.4% 的收视神话,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巨作,其中的语音错误也是不少。当然不止《西游记》,其他电视剧中的语音错误也比比皆是。

我们针对这些电视剧中的语音错误,从其读错原因的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做出以下分类 :

(一)多音字的误读

多音错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词性词义区分不明确。

⑴“处 (chù) 置”(《西游记》1986年,续七集).

⑵“一乘(chéng)小轿”(《红楼梦》2010年,第一集)

词性分不清楚就会张冠李戴。如⑴中, “处”这个字有两个读音,用作名词时读chù,如出处,去处等。作动词时读chǔ,如处理、处置等。⑵中的“一乘chéng小轿”其正确读音应是shèng。乘字读chéng音时一般用作动词,而用作名词及量词是则读shèng音,在这里乘是量词,所以应该读作shèng。

2. 一个为常读,一个为次常读或罕读。

⑶“道行 (xíng)(《西游记》1986年,第一集)

⑷“模 (mò) 样” (《西游记》1986年,多集均出现)

⑶中,悟空道“只要有些道行 (héng),弟子就学”,误读为xíng。“行”字的常读音是xíng,可作动词,如出行、行舟 ;作名词,如行程、行李 ;还可作副词,如行贾、行贿。它的次常读音是háng,如行伍、行业。其罕读音有两个, 一是hàng,如行行,意为刚强的样子。二是héng,如道行, 指的是僧道修行的功夫,比喻个人本领。 (二)异读字的误读

⑸“说(shuì)客”(《我是特种兵》2011年,第十二集)

⑹“成绩(jī)”(《家有儿女》2005年,第十二集)

如⑸中,庄炎把说shuō误读为shuì。“说客”、“说服”二词中的“说”字过去也读shuì音,由于几十年来大陆人民大多读成“shuō”音,现在便约定俗成,各种字词典均已确认。再比如“成绩(jì)”,之所以有多人会读“jī”,大部分是受84年50次印刷[74年初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影响,因为在这里的读音就是“jī”,不过1985年12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及其说明》便规定 :绩jì(统读),2005年第10版《新华字典》也读jì。

(二)形声字的误读

⑺“贫窭(loù)”(《红楼梦》2010年,第二十一集)

⑻“刽(kuài)子手”,(《还珠格格》1998年,第五集)

在⑺中,贾宝玉道“可知贫窭二字限人。”把“窭”jǜ, 错读作loù。“窭,从穴 , 娄声。”本义泛指贫穷。再如⑻ ,紫薇就把“刽子手”的“刽”guì误读成kuài,“刽 , 断也。从刀 , 会声。”刽的意思是割断、砍断。“窭”、“刽”、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旁分别是“娄”和“会”所以很多人就自然而然的“望字生音”了。

二、 解决电视剧中语音不规范问题的措施

(一)国家方面

首先,国家应加强对电视剧的审核,特别是语音方面的审核应予以更多的重视。如若发现电视剧中的字音错误就应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如要求制片方予以更正等。另外,可以建立奖惩机制 :一是对于没有出现语音错误的电视剧可以适当给予提名表扬或者授予荣誉等奖励。二是对于那些语音错误出现次数过多的电视剧应予以批评,并要求其改正该电视剧中的语音错误,并向观众致歉。

(二) 拍摄剧组方面

拍摄剧组应精益求精。首先演员和配音应该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加强对汉语字音的学习。另外导演与编剧应对电视剧中的语音问题予以重视,演员读错音时予以纠正。再者工作人员应给剧本中某些容易读错的字和罕见字标上正确读音 ;最后也可安排专员或者顾问来做正音工作。

(三)群众方面

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若发现语音错误,应及时记录并且反馈给电视节目制作方,要求其予以改正,并且在日后的出演中不再犯类似错误。改变对电视剧的“宽容”态度,严格要求才能产生精品。并且观众是电视剧的唯一受众,那么观众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应该努力起到监督监管的作用。

我们每天都在受着电视剧的熏陶,那么对于其中的语音错误我们就应该努力去纠正,避免使这些错误更广泛的传播出去,影响我们的年轻一代,甚至影响中华文化的根基。我们每个人对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06.01.

影视剧热播 篇11

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伪装者》的主创以及普通百姓观众,聊聊他们怎样制作谍战剧?他们又真正喜欢什么样的谍战剧。

主创说:《伪装者》四招拍出不一样的谍战剧

被访者:《伪装者》制片人侯鸿亮、主演胡歌

采访者:本报记者刘颖

正值“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九月的各大荧屏都如约刮起强劲的“红色剧风”。在这股红色浪潮下,由胡歌主演的青春谍战剧《伪装者》战胜了诸多对手,牢牢霸占了收视率排行榜首位。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该剧制片人侯鸿亮和主演胡歌。说起如何拍出一部响当当的谍战剧,他俩都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套近乎

“将手足亲情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制片人侯鸿亮是圈里很出名的人物。他制作的《闯关东》、《老农民》《北平无战事》等剧称得上家喻户晓。侯鸿亮善于“讲情”,尤其是关乎国家命运、生死存亡的大感情。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观众总能发现感情戏的踪迹。作为他少有的谍战剧作品,《伪装者》也不例外。

侯鸿亮告诉记者,《伪装者》讲述了一家三姐弟,大姐是红色资本家;大哥是共产党、汪伪政权、军统三重间谍;弟弟被胁迫加入军统,后又被转化为共产党。这样的背景设置在类似的谍战剧里很少,本身就有很强的类型化。同时,这部剧里有很强烈的情感表达,一家人除了各自的爱情,同时面临着亲情相互之间的纠葛,在亲近的同时,因为各自的身份,肩负的责任,又不能将真面目示亲人。“这部分戏很复杂很有冲击力。”他坦言:“观众看过这种手足亲情和国家责任之间的艰难取舍,一下子就会对剧中人物有亲切感,就会很容易被拉进来。”

侯鸿亮说,每一部谍战戏到最后都会升华到民族大义的层面,但是《伪装者》注重于表达在战争年代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情感纠葛。“这是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不能想象的,但基于家人的同情心,看的话又会感觉比较亲切,比较揪心。”

敢尝鲜

“新鲜感能够带来刺激”

在剧本的选择上,侯鸿亮有三个原则:题材新鲜、制作模式新鲜、播出模式新鲜。都少不了“新鲜”两字,可见他对新鲜感的重视。“从《闯关东》到《温州一家人》,我用电视剧的方式讲述了一百年的近代史。播完之后我就在思考,我还能做什么?总不能照着这个模式继续讲下去吧,总要寻求一些新鲜感吧。在我看来,新鲜感能够带给观众刺激,带给创作者刺激,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后来我挑战了谍战剧《伪装者》。”

侯鸿亮认为,创作需要很强的新鲜感,因为这种感觉能为创作者带来无穷的动力。比如在选剧本阶段,他会格外关注那些在历史、社会、人三方面表达上立意新颖、形式独特的本子。《伪装者》改编自张勇小说《谍战上海滩》。它以抗日战争中汪伪政权成立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富家少爷明合受训成为军统特工,后被发展为中共地下党,与身兼双重间谍身份的兄长明楼并肩对抗76号特工总部的故事。剧本基础非常扎实。

此外,一些观众反馈,《伪装者》之所以好看,在于节奏快,人物背景复杂,看似好人却城府颇深,不到最后一刻,猜不到角色的真实身份,设置了重重悬疑。这也是该剧的“新鲜之处”。而导演李雪专门花了三个月的时间重新梳理剧本、细化导演台本,摄影镜头做到了多景别切换频繁,剪辑紧凑流畅、张弛有度,十分适应年轻观众快节奏多视角的观看需要。这在以往是很少有的。

飙颜值

古装小王子也有另一面

“颜值”是这两年兴起的影视圈用语,起源于青春偶像剧,用于衡量演员容颜赏心悦目程度。遗忘的谍战剧很少起用高颜值,片酬是一方面,另外年轻演员内涵略显单薄,难以胜任走心的复杂角色。但是《伪装者》却毋庸置疑地顶上了“高颜值”的标签。“古装小王子”胡歌挂帅男主角。

剧中,胡歌是化身代号“毒蝎”的双面间谍,执行了数个难度系数极高的任务。从“古装小王子”变身为“谍战间谍”,起初胡歌对这次挑战心怀畏惧。“坦率地说,剧组没开拍前,我一直都担心自己演不好。角色二十出头,跟我的年龄差距太大。但是,后来我想通了。我把这次尝试当成是一个转身。以前大家看到的都是我要帅的一面,其实我可以给观众亮出我的更多面。”胡歌说,自己一直都是谍战剧的粉丝,《潜伏》、《悬崖》都来来回回看过很多遍。等来《伪装者》十分不容易,所以他竭尽全力。拍摄中,很多高难度动作都是胡歌亲自上阵,即使曾经遭遇过严重的身体创伤,胡歌依然不惧危险,跳窗、爬楼、近身肉搏等高难度动作戏均亲自上阵,“导演经常折磨我,给我安排了各种打戏,好在我身手还不错,没有浪费保险公司的钱。”经过了这次历练,胡歌坦言整个过程很享受。

重悬念

“幕后团队敬业是关键”

很多观众认为,而《伪装者》的好看之处,在于节奏快,人物背景复杂,看似好人却城府颇深,不到最后一刻,猜不到角色的真实身份,设置了重重悬疑。换句话说,一部谍战剧能否取得最终成功,设置什么样的悬念?怎么设置?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这些悬念的产生不是现场大家一拍脑袋的“火花喷溅”,更不是天马行空的凭空臆想,一切都源于幕后人员兢兢业业的工作。

《伪装者》改编自张勇小说《谍战上海滩》。经过改编后,悬念的设置更加到位。而如何表现这些白纸黑字,靠的就是幕后人员的功底了,尤其是导演。《伪装者》是导演李雪的“第一次”。这是他作为孔笙的徒弟,第一次“单枪匹马披挂上阵”,独立担当导演一职。虽然这次是被“逼上梁山”,但在侯鸿亮看来,李雪导演的技术、现场经验都足以独立担此重任。因为早在《温州一家人》的拍摄中,李雪就已经独立担任了国内组的导演角色,现场把控能力与成片质量均无可挑剔。在侯鸿亮眼中,李雪还继承了师傅许多弥足珍贵的传统,接到《伪装者》剧本后,李雪导演并没有立即开机,而是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做了一遍台本,把所有的问题、拍摄想法都做了周密的备案和标注。在现场遇到问题和演员沟通时,他都能快速反应、及时解决,现场甚至不用拿剧本对戏,令不少专业演员都感到由衷的钦佩。

nlc202309011615

观众说

好的谍战剧应该以情节取胜

被访者:吴先生,35岁,私企员工

采访者:本报记者李雪源

家住丰台区万年花城小区的吴先生平日里最爱看的电视剧类型就是谍战剧了,他对谍战剧的热情源于多年前一部名为《敌营十八年》的电视剧,这部剧讲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江波如何在国民党军中经过漫长的敌营生涯,历经风险、逐渐成长,为党获取大量重要情报,成为一名高级红色特工的故事。相比后来的《潜伏》,吴先生说,虽然《敌营十八年》中的江波看上去没有余则成那么隐忍老练,但恰恰是这样的角色设置给予了江波一定的空间,使他远离权力与政治斗争,让敌营中的他显得更有血性和刚强,这种品质让人看得血脉喷张。吴先生最喜欢人物身上表达出的坚定与纯粹,与其他谍战剧角色相比,江波让他感受到了对共产主义的全身心付出。

近年来,吴先生对于谍战剧是“逢剧必看”,提起谍战剧更是滔滔不绝。今年年初,央视播出了一部名为《锋刃》的谍战剧,吸引了吴先生的目光。这部剧讲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动荡的1934年,由黄渤所饰演的沈西林表面是个每天声色犬马发着战争财在天津租界出手阔绰的东华洋行经理,公开身份是汪伪政权驻天津情报机构主任。但他还有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身份,就是打人敌人内部的共产党员。吴先生表示,一开始是被黄渤精湛的演技打动,看到后来,他发现这部谍战不仅演员表演到位、剧情新鲜,而且内容不同于以往播出的谍战剧一贯的套路。“没想到《锋刃》这部剧故事性极强,情节设置复杂,可谓是一部典型的‘烧脑’大剧,而且它情节的吸引力不仅限于剧集中的某一处,跌宕起伏的剧情配合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贯穿全剧,好的谍战剧就是要以情节取胜。”

除此之外,吴先生觉得剧中每一位人物极具鲜明的特点,尤其是黄渤扮演的沈西林一角,把生意人的八面玲珑演绎得惟妙惟肖,这也使他很好地掩饰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也许正是这种滴水不漏的隐藏使得他看上去像一场完美的“表演”,从而最终引起了武田弘一的怀疑。

谍战剧应该“斗智”、“烧脑”

被访者:李林,27岁,在校研究生

采访者:本报记者李雪源

李林今年读研究生二年级了,在校期间学习之余有个习惯,那就是周末宅在寝室看电视,提到谍战剧他也不陌生,最近让他印象深刻的一部就是前段时间播出不久的国安反谍题材剧《于无声处》。之所以这部剧让他记忆犹新是因为近些年来关于国家安全的电视剧并不常见,这类题材电视剧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他的好奇心。

《于无声处》以上世纪80年代我国核潜艇研发以及航母研发为背景,讲述了年轻国安干警马东为了侦察一起国际泄密事件,隐藏身份只身“潜伏”军工厂,以一名普通保卫干事的角色与国安部门内外配合,揪出深藏的间谍组织,保护国家安全的故事。李林说,整部用了长达30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两代国安人在新中国两代杀手锏武器研制过程中,同境外间谍力量在隐蔽战线上的激烈斗争,剧中营造的充满悬念、暗流涌动、惊心动魄的谍战氛围让他直呼过瘾。“好的谍战剧就应该这样,人物性格鲜明、主线清晰、逻辑严密,虽然情节不算复杂,但情节的展开就像抽丝剥茧一样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够吸引观众。比如,剧中的人物对白节奏明快、逻辑严密,符合人们对谍战剧应该‘斗智’、应该‘烧脑’的基本期待。”李林认为这部剧在人物关系设置上也极具功力,通过三位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两场性质迥异的斗争联系起来,让观众在情感的张力中体会隐蔽战线斗争的牺牲和残酷。对于剧中胡军的表现,李林更是赞不绝口,“胡军一直以一个硬汉形象示人,但作为一名国安人,遇到危机总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丰富的反间谍经验以及人物性格中的机敏、果敢,胡军的表现真是入木三分,这个角色也刷新了我对他的认识。”

另外,细心的李林甚至可以感觉到:从道具到服装、从布景到造型,这部剧在真实还原上下了不小的功夫。“尤其是前半段表现改革开放初期时,让观众真实地体会到了年代剧的质感。单就这一点,创作团队对待观众是真诚的,也足够专业、足够努力。”在李林的带动下,同寝室的室友也纷纷加入到追剧的行列,经常在闲暇时一起讨论演员的演技和剧情,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

“看谍战剧让我手心出汗”

被访者:宋女士,35岁,某银行职员

采访者:本报记者李雪源

家住太平里小区的宋女士平时工作很忙,但一有闲工夫就会选择看电视,对于谍战剧,她看得最入迷的就是继《潜伏》之后的又一热播大剧——《黎明之前》。这部电视剧于2010年开播,主要讲述1948年秋的上海,“水手“段海平领导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获取国民党的潜伏计划,在卧底多年的中共党员刘新杰的暗中帮助下,与谭忠恕为首的国民党第八情报局特务,围绕“追查水手”和“木马计划”展开生死较量的故事。让宋女士感触最深的是剧中别出心裁的戏剧冲突以及丝毫不逊于主演的配角表现,同时剧中几位主角又没有过于纠缠的感情戏码,这些都给这部剧加分许多。

宋女士平日看惯了儿女情长的家庭生活题材的电视剧,《黎明之前》让她领略到带有悬疑色彩谍战片的魅力。“尤其是剧中气氛的营造和情节的渲染,使得原本并不复杂、危险的情节也变得精彩起来,我也会跟着画面和配乐全身心地入戏,有时不知不觉中看这样的谍战剧手心都会出汗。”对于宋女士来说,谍战剧看的就是惊心动魄和尔虞我诈,有了好的构思,加上导演用心的制作和演员走心的表演,就会成就一部好片。宋女士说,剧中的人物刻画也个个出彩,吴秀波与林永健两位演员成功地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尤其是林永健,一改往日诙谐的一面,把心思缜密、外表不苟言笑的八局局长谭忠恕演绎到令人叫绝,正是这些充满张力的角色撑起了整部剧集。除此之外,宋女士认为《黎明之前》的叙述故事的手法也很特别,正叙、倒叙,还穿插着几条平行的叙述手法,给这部剧增色不少。

《黎明之前》这样的戏看不厌

被访者:余先生,67岁,西城区丽水莲花小区居民

nlc202309011615

采访者:本报记者冷梅

余先生平时喜欢看谍战剧和万史题材的电视剧,他印象特别深的是:《黎明之前》、《暗算》、《黎明前的暗战》、《借枪》、《告密者》、《潜伏》、《青盲》、《生死谍恋》、《战北平》、《地下地上》、《梅花档案》、《一双绣花鞋》、《雪狼》、《51号兵站》、《仁者无敌》、《特殊较量》等。

《潜伏》、《暗算》和《黎明之前》是余先生最喜欢看的谍战剧。《黎明之前》剧中林永健饰演狡猾均谭忠恕、吴秀波饰演的刘新杰、陆剑民饰演的校长段海平、田小洁饰演的行动处长李伯涵等都寅得特别好。

《暗算》着力于表现敌我之间智力与专业技能的较量,在这方面可以说达到了极致,柳云龙的表演才能也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黎明之前》、《潜伏》、储算》制作水准者断精良,在^物塑造上刘新杰以真乱假的自然外露、安在天的精华内蕴和余泽成的大智若愚可说是各有千秋,虽然《黎明之前》中刘新杰完成的任务不如《潜伏》中的余泽成那么多,但敌我之间的较量却显得更为惊心动魄。因此,在可看性上,《黎明之前》绝不输与《暗算》和《潜伏》,所以余先生也更喜欢看《黎明之前》,每次电视台重播他都会跟着看的,如果电视台新播的电视剧都不好看时,他也会通过歌华有线回看功能点播免费的《黎明之前》、《暗算》和《潜伏》等谍战剧看,而且百看不厌。

大制作、全明星的谍战戏好看

被访者:张先生,55岁,西城区丽水莲花小区居民

采访者:本报记者冷梅

近几年的谍战剧有许多,张先生特别喜欢看,电视台播过的谍战剧他几乎都看过,比如:《潜伏》、《黎明之前》、《浮出水面》、《旗袍》、《黑色名单》、《暗算》,以前播过的谍战剧记得的有《风声传奇》、《风语》、《敌营十八年》、《人间正道是沧桑》、《虎胆雄心》、《仁者无敌》、《绝密行动》、《暗哨》、《代号021》、《保密局的枪声》等,说起谍战剧张先生如数家珍,特别兴奋,看来记者真是问对了人,他还说有很多谍战剧都是大制作、全明星,相当地好看,当然了有一些谍战剧拍得不太好,也有一些很烂,烂的就先不说了,在所有谍战剧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潜伏》、《暗算》、《黎明之前》、《风声传奇》、《旗袍》等。

张先生认为,《潜伏》是一部很难得的好片,剧情紧凑,有深度,可以说是近年来谍战剧的里程碑之作。另外,孙红雷和姚晨这对搭档风趣、幽默,情节也很紧凑,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台词简练,字字铿锵,看着很过瘾。剧中主要人物余则成被孙红雷精湛的演技演绎得入木三分,姚晨也把傻大姐的形象不露痕迹地演得惟妙惟肖。其他人如吴站长、陆桥山、谢若林等的演出也很出彩。

电视剧《浮出水面》由靳东饰演洪少秋、韩雨芹饰演叶晗,一个是智勇双全、胆识过人,曾侦破不少大案,却又特立独行的“破案大王”,一个是英姿飒爽、气场强大、御姐范十足的专案组组长,爆发出一系列喜感十足、紧张又刺激的精妙故事。这部电视剧张先生也很喜欢。

影视剧热播 篇12

“革命胜利大团圆”是中国当代军事题材影视剧普遍采用的一种结构模式, 其突出的特征就在于以革命的必然胜利和英雄人物的圆满结局作为主要的叙事话语, 并以此作为结构故事、塑造人物的重要依据。而这种“革命胜利大团圆”的结构模式正体现了中国观众的深层文化心理。

中华民族的这种“大团圆”结局可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中国文化追求整体的和谐, 讲究君仁臣忠、上慈下孝、夫唱妇随、兄弟和睦的融洽氛围, 中国家庭中的个体、社会中的个体需要心平气和的心理状态。这种和谐氛围、心理状态的取得, 仰赖于修身养性, 仰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体只有对其他个体宽以相待, 与他人和睦相处, 与整体融洽顺随, 他才觉得心安气顺。天人关系、人际关系、身心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和’字”[1], 因此“和为贵”成为达到整体和谐的基本要素。另外传统佛教中强调“因果报应”说, 这种说法同样沉淀于人的心理结构中, 那就是受众乐于接受的文本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团圆美满的大结局。这种“大团圆”的叙事结构已经在千年文化的传承中延续了下来, 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潜伏在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深层。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中就有言:“吾国人之精神, 世间的也, 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 无往而不善此乐色彩, 始于悲者终于欢, 始于离者终于合, 始于困者终于亨。”[2]电视剧作为观众情感的一种象征体, 无疑也受到这一心理“积淀”的影响, 尤其是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更好的实现了满足观众完满、平衡、和谐的心理需求。因为在中国观众的心理军旅题材电视剧就应该是完美的“大团圆”结局, 这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对军队的深厚情感, 在所有中国人的意识中军人就应该是勇敢的、顽强的、忠诚的、和谐的、进步的, 是一切美好的集合体。所以我们在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结局中看到的往往是:战争取得胜利, 演习获得成功, 军人取得成就, 战友间的矛盾被化解, 夫妻间的误解被消除, 父子、兄弟冰释前嫌, 部队大家庭团结友爱、坚强统一。正是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牵制了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 而这样的创作也促成了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热播。

军旅题材电视剧满足了电视观众“大团圆”的心理需求, 而与其他文学和艺术样式相比, 电视剧也更成全了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因为电视剧与其他文学和艺术样式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电视作为一种音像传媒它易于也乐于被广大观众接受, 那么它的接受面就远远大于其他艺术样式, 它对社会和大众的影响也就更大, 所以它必须要遵循大多数观众的心理需求, 它更需要“大团圆”的结局。另外从艺术和现实的相互关系来看, 观众对影视作品大团圆的心理需求还由于观众在现实中的伦理愿意得不到满足。在现实生活中, 好人不一定得好报, 坏人也不一定得到惩处。所以在现实中得不到肯定的道德行为和伦理价值需要在艺术作品中给予替代性的补偿和满足。“正是艺术虚幻为受众营造了一个美满和谐的幻想, 缓解了他们的现实压力, 进入比较愉悦的状态。”[3]

二、大众的英雄情结

中国人的英雄情结是与生俱来的, 每一个中国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叱咤风云、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 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历史息息相关。“英雄、俊杰、楷模、典范是所有民族的文学中不可或缺的, 从远古的史诗到近代的电影莫不如此。这表明人的天性是要选择最好的, 表明人有一种出于本能的进步要求, 这是一种生理学的而不是美学的要求。”[4]英雄情结在中国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传承, 它几乎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 不仅记述了汉以来的侠客轶事, 对侠的精神给予了描述: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然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 不爱其躯, 赴士之厄困。”[5]司马迁所概括的游侠的精神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唐传奇, 宋、元、明话本小说记载了一些侠士行侠仗义、报仇雪恨的故事, 表现了侠客惩恶扬善、济危扶困的主题, 侠客在以救难、除奸、复仇、报恩为主体的叙事模式中成为了百姓心目中公理与道德的化身。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长篇武侠小说, 《水浒传》、《儿女英雄传》、《隋唐遗文》、《绿牡丹全传》为代表的侠义英雄小说。

在我国古代崇尚英雄实际上就是崇尚嫉恶如仇, 痛恨人世不平的精神在起作用,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 法律不能给每个社会各体以公平保证, 人们也就淡漠了法律, 英雄情结也就是在法律的空隙中生长起来的。

中国观众渴望成为英雄, 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中华民族多少年来遭受封建压迫和外族侵略, 水深火热, 而无论是亲历过这些历史的人还是今天的人们都渴望自己的民族强大, 希望自己成为披荆斩棘、不畏强暴、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时。尤其是翻开中国的近代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建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人民解放军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也是无法动摇的, 他们一直肩负着保家卫国,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使命, 在急难险重之时到处可以看到解放军的身影, 他们的付出赢得了所有中国人的信赖和尊敬。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军人是伟大的、是神圣的, 更是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的。

摘要:90年代以来中国的军旅题材电视剧不断掀起热播狂潮, “革命胜利大团圆”的结局是中国当代军事题材影视剧普遍采用的一种结构模式, 而中国人的英雄情结更是与生俱来的,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观众独特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大团圆”心理和英雄情结

参考文献

[1]桂青山:《影视创作文化学教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111页。

[2]转引自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版第56页。

[3]黄会林编著:《影视受众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238页。

[4]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版第267页。

上一篇:环境问题社会自治下一篇:高一历史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