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小说改编下影视剧

2024-05-16

玄幻小说改编下影视剧(精选12篇)

玄幻小说改编下影视剧 篇1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在今时今日已经发生了变化, 狂欢不再是特定节日的欲望释放, 不再以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而存在, 现在的狂欢可以随时随地地发生, 可以是个人的行为也可以集体的形式。 狂欢理论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被重塑一直在完善。 而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作品之所以会呈现出上述的狂欢特征, 我们认为离不开特定的时代环境和文化氛围。 商品经济主导下的消费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消费意识的影响下, 欲望得到重视, 价值遭受怀疑, 后现代主义的趁势而入带动了一场全民的集体狂欢。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集体狂欢

(一) 市场经济的自主选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商品经济时代来临, 以前高呼“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准则, 长期以来, 一直只谈艺术忽略商业的影视开始重视起商业性。 市场经济的趋利特征促使影视创作者关注作品的商业价值, 以及是否满足观赏者的口味, 为此他们在拍摄之初预先调查类型作品的目标观众群体, 预测作品的市场表现, 然后根据目标群体的审美需要打造相应的影视作品。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同样也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自主选择, 从目前已被改编的作品来看, 其多数原著在网上具有超高的点击率, 受到无数网民的极力热捧, 影视创作者看中的正是网络小说潜在的市场价值, 于是着手改编。 而且,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消费者, 是一个个希望通过消费获得快感或得到满足的个体, 唯有实现他们的愿望, 商品才能创造经济利益。 因此, 在改编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出商业化策略的使用。如:使用明星来提升关注度, 电影《何以笙箫默》采用全明星阵容, 有黄晓明、杨幂、杨颖、马苏等明星加盟, 使用明星造势, 粉丝效应凸显, 影片取得了3.52亿的不错票房;通俗易懂的故事在改编作品中被置换为流畅的影像叙事, 搞笑时尚的网络语言用幽默俏皮的对白表现, 煽情的叙事策略博取观众的眼球, 再加上华丽的服装, 精致的场景, 以及柔和的光线等。 可以说基于商业利益下的网络小说的影像改编, 调动所有的要素来最大限度地迎合观众。 人的世俗愿望得到了重视, 感性愉悦得到了满足。

(二) 多元文化的交织影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时代。扎根于网络的网络小说深受多种文化的浸透, 由其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自然少不了这种影响。 现在不妨追根溯源地来讨论多元文化对影像狂欢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首先是大众文化。 学者王一川把大众文化定义为“以大众传播媒介 (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 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以大量信息、流行的和模式化的文体、类型化故事及日常氛围满足大量公众的愉悦需要”[1]。 大众文化注重人的感性愉悦, 这与狂欢节中感性而具体的狂欢仪式不谋而合, 它们都从人的感受出发, 把感性体验置于重要位置, 承认感性需求的合理性, 进而以各种方式满足它。 巴赫金从普通民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 通过狂欢仪式发泄民众积压在内心的情感。 诞生于互联网的网络小说就是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生根发芽, 它们不追求宏大叙事、高深哲理及终极价值, 而是以简单碎片的叙事、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普通人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 旨在从俗世生活中寻找价值和意义。 被大众文化所包围的影视艺术也试图从平凡人中找寻故事, 拍摄普罗大众的喜怒哀乐。 可以说, 大众文化奠定了网络小说以及改编作品的平民视角, 从普通人出发最终又回归到普通人。 这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强调的全民性相关, 全民参加的狂欢活动最终达到了解放人性、释放情感和欲望宣泄的目的。 同样, 网络小说的影像改编作品以平民大众的情感诉求作为出发点, 站在普通人的立场, 表达共通的情感体验。

其次是后现代主义。 如果说大众文化为网络小说的影像改编选择了平民视角的话, 那么后现代主义则为其提供了狂欢土壤。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非权威性、众声喧哗性和多元性直接指向感性娱乐, 指向人的“本我”, 抛开了规则和理性的束缚, 放弃了对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转而关注作为物质存在的人、肉身化的人。 在艺术活动中, 后现代主义通过拼贴挪用、变形戏仿、反讽游戏等多种手法解构权威、消解意义, 把现代主义形而上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形而下的世俗表达。 在后现代主义浓烈的文化氛围下,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重新焕发光彩。 巴赫金指出, 狂欢活动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肉体和精神, 从物质的、肉体的层面出发, 打破常规, 忽略规则, 尽情欢乐。 在感性的具体的狂欢活动中表达快乐的自由的更新的精神。 “狂欢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欲望冲击的有意识展露”[2]。 此外, 狂欢活动中的戏仿、反讽、脱冕和加冕以一种嬉戏打闹的形式呈现出来, 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色彩。 在当下后现代主义盛行的文化环境之中, 虽然具象的狂欢仪式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不同, 但整体体现出来的各种消费行为、 娱乐活动及媒介传播都非常契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因此, 后现代主义文化赋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新的时代色彩, 使之散发出新鲜的活力。

(三)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 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 更是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 ”[3]286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流通速度大大提高, 互联网的普及实现了“地球村”的预想。 传播媒介的触角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扮演着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 时空界限被打破,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别人的生活同时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 在网络世界里, 每个人不仅仅是他人眼中的表演者, 同时也充当他人的观众, 在自己表演的同时也观看着别人的表演, 他人亦如此。 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狂欢广场, 时刻上演着精彩的故事。 正如巴赫金所言:“狂欢式———是没有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的一种游艺。 在狂欢中所有的人都是积极的参加者, 所有的人都参与狂欢戏的演出。 人们不是消极地在狂欢, 严格地说也不是在演戏, 而是生活在狂欢之中, 按照狂欢式的规律在过活。 ”[4]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可以自由平等且不受拘束地接收和传播信息, 将自身融入集中。

“信息社会的标志便是数字技术。 ”[3]294影视领域也同样受到技术的影响, 3D技术营造立体感觉, 数字模拟制造逼真效果, 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发展的情境之中, 幻象和现实难以区分。 先进技术把视听语言特性发挥到极致, 感官享受得到充分满足。 数字技术为观众营造一个个相当真实的虚幻梦境, 模糊了虚拟和真实的界限。 因此, 可以说先进技术将不可能变得可能, 将虚幻变为真实, 而真实则变得虚幻起来。 简言之,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狂欢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使得影像狂欢具有了现实条件。

二、网络小说的狂欢特性

消费时代的影像狂欢的形成, 除了受时代语境的影响之外, 与诞生于后工业社会的网络文化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尤其是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 网络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分支之一, 具有明显的网络文化特性, 如口语化、通俗化、平面化及零散化等。 网络小说在语言、叙事及内容等几个向度都体现出巴赫金所言的 “狂欢化”。 因此, 脱胎于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作品, 天生就具有狂欢特性。

(一) 粗鄙的网络语言

网络小说的语言接近生活本身, 具有质朴的烟火气息,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语言规范, 以自由随意的态度抒发情绪。 网络是一个交流平台, 三教九流鱼龙混杂, 在这里网络小说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拯救芸芸众生, 而以平易近人吸引关注。 网络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 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口语、俚语, 以及脏话、骂人话, 用俗世生活的气息感染着读者, 聚焦于平民百姓的琐碎日常。 如:慕容雪村的小说《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 》 把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一首歌《江南》改为四川方言版的 《成都好吃嘴 》, 以天府之都 — ——成都的地理美食作为歌词, 用地域方言加地方美食来演绎流行歌曲, 俏皮可爱, 滑稽有趣。 再如:李晓敏的抗战题材小说《遍地狼烟》中, 用口语化、粗俗的语言来化解严肃紧张的战争气氛。 如“废话就像屁眼, 每个人都有”、“英名只不过是一片浮云”、“爱情是潇来洒去, 不要牵肠挂肚”等。生活化的语言使得网络小说具有亲切感, 有很强的代入感。 口语化的网络语言一方面以快感取代美感, 旨在抒发感性的自我, 另一方面与大众在阅读层面达成一致, 从浅显易懂的语言中找到共鸣。

网络语言的另一个特征是游戏化。 “网络是一个俗众狂欢的共享空间, 一个消解崇高、颠覆神性、贱视权威的‘渎圣’世界。与之相适应, 网络文学是‘脱冕’的文学, 而不是‘加冕’的文学。 ”[5]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 加冕———脱冕是一种重要的狂欢仪式, 在网络世界里, 游戏化的语言同样蕴含着丰富鲜活的生命体验。 如: 用数字组合的谐音来表达特定含义, 例如8147———不要生气;886———拜拜了;1314———一生一世等。 再如用汉字谐音造词, 油菜花———有才华;神马———什么;不造———不知道等。 还有用各种网络流行语表达一种当下青年人的生存状态, 比如“裸婚”、“蜗居”、“蚁族”等。 网络语言喜欢把玩文字游戏, 用字词、数字、字母以及表情符号的混搭创造陌生化的喜剧效果, 拆解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语言系统。 网络语言的游戏化特征蕴含着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精神, 颠覆原来的语言习惯, 享受一种破坏的快感和短暂性中的永恒感。“这种‘无目的’的‘游戏性’定位, 讲求‘创作与欣赏、写与读’‘一个不同关系的表达’, 进行‘平等互渗的对话’, 追求可读性、可视性, 在意讲故事写得好看, 吸引人, ‘与别人同戏’, 写得生动, 不死板, 在一定程度上它反而解放了文学, 不必承载什么, 只是自由地表现出来, 这反而使它获得了某种丰富性。 ”[5]

网络语言集合了万千大众的民间智慧, 用开放兼容的态度广纳各种语言形式, 以平等对话的姿态解除文化交流屏障。 同时, 其游戏的、调侃的、反讽的态度蕴涵着深刻的喜剧精神和游戏精神, 在欢乐搞笑的氛围中创造出轻松娱乐的故事, 体现出快乐的、自由的、平等的, 以及不断更新的人生态度。 因此, 网络语言是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狂欢因子。

(二) 平民化的叙事风格

著名教授欧阳友权认为:“网络写作常常以平民姿态、平常心态写平庸事态。 ”[7]网络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代表性体裁之一, 同样尊崇平民化的叙事风格。 网络小说在作品的结构及叙事段落的铺排上, 一般采用普通观众都可理解的顺序、倒叙或插叙。 这一方面是基于读者的阅读水平有限, 太复杂或高深的叙事技巧会增加阅读难度, 另一方面网络小说的作者以非职业作家居多, 他们的写作更多是个人情绪的抒发, 没有经过严格的理性思考, 因此对小说结构是否精巧并不很在意。 换言之, 网络小说自由随意的创作方式和无目的的游戏态度使得其在通俗性方面走得更长远。

虽然我们说网络小说采取平民化的叙事风格,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叙事上乏善可陈, 没有特点。 恰恰相反, 网络小说根植于后现代文化的土壤, 又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中创作, 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戏仿、拼贴、复制、反讽、游戏等叙事策略混杂其中, 相当丰富。 如, 网络小说《此间的少年》是一部以金庸小说人物为基础的同人小说 (同人小说:指的是利用原有的漫画、动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小说[8]。 ) 。 作者江南把金庸笔下的人物如令狐冲、郭靖、乔峰、杨过、小龙女等置于当下的大学校园生活中, 并且把他们集聚在一起, 探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 以游戏思维建构一种叙事范式, 解构经典武侠小说的神圣性, 把武侠人物脱冕为当下的大学生, 赋予他们俗世生活气息。 这种新颖大胆的构思策略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在熟悉的人物身上创造出陌生化的阅读效果;再如, 网络小说《失恋33天》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失恋心情, 日记体的叙述方式随意自由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以近乎自白的坦诚讲述失恋的心情, 真实自然, 活泼生动, 极易赢得读者认同。 作者时而尖酸刻薄, 时而脆弱哭泣的情感流露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窥探欲; 应该说, 网络小说的平民化叙事风格是一种调侃的、搞笑的、娱乐的、解构的非经典叙事。

总之, 网络小说内在就具有狂欢文学的特征, 其粗鄙的语言风格提供了快感的宣泄渠道, 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凸显了狂欢文学的自由个性, 这些都与巴赫金的狂欢文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因此, 以其为文本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 自然带有明显的狂欢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式宪, 胡智锋, 主编.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160.

[2]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238.

[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俄]巴赫金, 著.白春仁, 顾亚玲, 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161.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12.

[6]邹贤尧.广场上的狂欢——当代流行文学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7-28.

[7]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202.

[8]欧阳友权, 主编.网络文学词典[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223.

玄幻小说改编下影视剧 篇2

摘要: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与启发。而将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第一步就是将文学原著改编成剧本,从这点上来说,优秀的影视作品必然离不开剧本的成功改编。因此,剧本是连接影视和文学的桥梁。

关键词:剧本;小说;影视

剧本可以算作是一种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它是影视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导演和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是剧中人物对话的参考语言。经典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剧本是对小说原著的二度创作,它虽然来源于小说,但区别于小说,现就《红楼梦》为例,对二者进行比较:首先,场景的表现不同。小说中对场景的描述不可谓不细致,比如《红楼梦》中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对于宁国府的描写,从街道到大门,从雕廊画柱到插屏鸟雀用了不少文字来进行描述,体现了宁国府的权势和繁荣,突显了黛玉初进贾家小心翼翼地心理状态。所以,在小说中对场景的大量描写往往是为了衬托或者来暗示人物当前的心情以及态度,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剧本中,场景的布置虽然花费了不少工夫,但具体的拍摄只是涉及几个简单的镜头,电视剧版的《红楼梦》中只需要镜头跟随林黛玉的行动就可以,从下轿到进屋这一路的跟镜头很容易就把荣国府的环境和格局交代清楚,并且更加直观具体。所以对于小说中场景的描写,落实到剧本中是删减最多的地方。而在影视的改编中场景的布置往往涉及选景、搭棚、灯光等具体工作,需要专业的团队去完成。其次,人物形象的表现不同。

“历史上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因为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有着新颖的艺术构思,而受到人们好评的。”因此,人物的塑造格外重要。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对黛玉的一段描写特别生动: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很直接地用形容词、修饰词来表现,甚至是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将黛玉的风姿比作比干和西施,我们的眼前马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位钟灵毓秀,弱不禁风的女子。但在剧本中,就需要神态、动作甚至是衣着打扮才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这就需要调动各种因素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出来。再以黛玉葬花为例,小说中只是说黛玉感花伤己,哭了几声,随口念了几句《葬花吟》,但落实在剧本中,这哭要怎样的哭法,念诗要怎样的念法,都需要进行仔细地推敲和设计。再次,写作手法不同。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叙述为主,剧本的表现手法以对白为主。表现手法的不同就是剧本和文学作品最明显的区别。小说需要各种各样的描写、叙述来刻画人物、铺垫情节,还要交代历史背景来使得情节合理,且使读者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更加清楚地呈现场景。所以,写小说就像是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而剧本则是以对白为主要的表现手法。所以当编剧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更多的是旁观剧本中两人之间的对话,揣摩作者的意图,思索要如何将对白合理地表现出来。研究红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的原型就是来源于曹雪芹本身所处的时代和背景,作者只需要剖析自己的内心即可。但是剧本改编者就需要对小说进行深入了解,比如贾蓉和王熙凤之间的调笑,在小说中带着一些暧昧不明的意味,编剧就需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处理这些对白,人物说话的语调、语速是要带着戏谑还是应该收敛些,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最后,调动的资源不同。小说中塑造人物可以调动一切手段,而剧本塑造人物只有靠台词、神情和动作。在小说中,刻画人物可以用叙述、抒情、心理描写,甚至是倒叙的写作手法来表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达成预期效果就可以。但对于剧本来说,人物的塑造就只能靠台词和动作这两项了,也就是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活动、身份背景等都必须通过有限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相对于小说来说,就需要拿捏到位。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薛宝钗要去潇湘馆找黛玉,见到宝玉进去了后,怕惹黛玉猜疑,自己抽身回来。作者在此处对薛宝钗有一段细致的心理描写:“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不忌,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喜猜忌,好弄小性儿,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得妙。”这样的内心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宝钗平和稳重的性格。但在剧本中,编剧只能详细地设计宝钗在潇湘馆外驻足抽身时的神态和动作,以具体画面让观众感知人物的心理状态。因此剧本对人物塑造的手段较为单一,不能像小说那样调动各种写作手法,从这一点看,剧本的改编是一项不容易的工作。总之,很多优秀的现象级的电视剧都是根据原创小说剧本进行改编的,制片人在选取拍摄剧本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小说的阅读量与粉丝数量,在争取到原创小说粉丝的基础上,通过后期的播放与宣传产生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将成为电视剧市场的发展趋势,带给观众更为丰富的娱乐享受。

参考文献:

[1]卢兴荃,高鸣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M]。语文出版社,1985。

玄幻小说改编下影视剧 篇3

【关键词】 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花千骨

【作者单位】 邹佩耘,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

2014年12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和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图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对优秀原创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全方位、多终端化开发利用及传播,实现一次开发生产、多种载体发布”。这意味着长久处于边缘地位的网络文学得以正名,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时期。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这说明网络文艺已经成为执政党文化政策关注的焦点以及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文学的大发展时代

网络文学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以文学类网站为发表平台,创作主体大多数是网络作家、网络写手。网络文学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多元、传播广泛、购买方式便捷等特点。近年来,网络文学发展迅速。据统计,2014年12月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数已达2.94亿,较2013年底增长1944万人;网民中阅读网络文学人数占比45.3%,可以说近一半的网民在阅读网络文学。从产业规模上看,2013年,我国网络文学收益高达46.3亿元,在2015年有望突破70亿元。种种数据表明,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网络文艺的重要类型。

当前,网络文学已经进入全版权深度开发运营的新阶段,网络文学成为影视改编、戏剧表演、动漫游戏等相关产业内容资源的源头。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2014年,共有161部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版权售出,《何以笙箫默》等多部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热播,风靡一时。

二、《花千骨》影视剧改编案例分析

2015年6月,一部由网络小说《花千骨》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掀起了电视、网络的双网收视狂潮。这部剧从2015年6月9日起在湖南卫视播出,次日零点在“爱奇艺”网站同步更新。首播24小时内,《花千骨》网络播放量破2亿。如今,该剧已经创下三个纪录:第一,是迄今为止网络播放量极高的电视剧——截至2015年9月8日,该剧的网络播放总量突破200亿;第二,创有史以来中国周播剧的收视率纪录,单集收视率曾高达3.89;第三,由影视剧带动周边产业产生巨大利润——《花千骨》游戏每月收入为2亿元左右。一部剧情平平的网络小说改编剧为何运作得如此成功?笔者追根溯源,以期为今后网络文学的改编运作提供一些借鉴。

1.小说拥趸众多,符合受众需求

《花千骨》是网络写手Fresh果果的成名作,有较好的受众基础。全书约82万字,于2008年5月开始在晋江文学城旗下晋江原创网连载,总积分高达5.8亿,在积分排行榜上位列十七。晋江文学城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该小说在连载过程中,每一章节的阅读量都在100万以上;截至2014年6月21日,非VIP章节总点击数达到1.1亿次,长篇书评近5万篇。《花千骨》于2009年出版,2013年和2014年分别出版了两次修订版。在图书销量频频利好的刺激下,2010年和2013年,《花千骨》推出台湾地区繁体版、越南版和泰国版。读者对《花千骨》的追捧,从这些数据可见一斑。

《花千骨》抓住了90后的关注点,让他们有较强的代入感。90后需要新鲜感、刺激感强的个性化文化产品。以往的仙侠类小说,以男主人公成长经历为主线,演绎他们的蜕变成长故事。《花千骨》则让读者眼前一亮:它一改以往仙侠类小说的男性视角,将主线放在“花千骨”这个女主人公身上,脱离了传统仙侠类小说的窠臼。《花千骨》诠释的是女性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过程,叙说女性成长和恋爱的心路历程。《花千骨》里面有很多人物角色,不同的读者都有可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很自然地对应到自己身上。比如小说中的反派男一号杀阡陌是个颇为自恋的人,但他对花千骨体贴入微,并承诺:“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这种典型的“暖男”形象容易激发读者的幻想:我身边有这样的“男闺蜜”就好了。

2.大数据准确定位受众,摸准观众喜好

2013年,源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概念在影视行业迅速升温。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借助大数据运作投拍的电视剧《纸牌屋》大获成功,从此,大数据的魔力在影视行业逐步被认可。《花千骨》在选择演员和制订播出档期上,就合理运用了大数据。

电视剧《花千骨》男女主角最终花落霍建华和赵丽颖。近年来,由霍建华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关注度都不低。他出演《仙剑3》中徐长卿一角,俘获众多仙侠粉;之后主演的《笑傲江湖》在2013年2月全国网收视率破3,位居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冠军。2014年4月,霍建华主演的《金玉良缘》在江苏卫视、深圳卫视两星联播,持续占领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网络点击量突破30亿。2014年7月,霍建华主演的《战长沙》成为豆瓣电影2014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大陆电视剧。赵丽颖是个人气型演员,曾是2014年湖南卫视的“金鹰女神”,因主演《陆贞传奇》《追鱼传奇》《妻子的秘密》《杉杉来了》等电视剧广受好评。2013年5月,赵丽颖主演的电视剧《陆贞传奇》在湖南卫视播出。该剧以破3的收视率占据同时段卫视台收视的榜首,让她一跃成为人气小花旦。2014年7月,赵丽颖主演的电视剧《杉杉来了》在江苏卫视首播,引起年轻观众强烈反响。因主演的每一部电视剧都收视不俗,赵丽颖被粉丝称为“收视女王”。《花千骨》剧组综合明星曝光率、观众喜爱度、角色符合度、粉丝期待值等数据,最终选择了霍建华和赵丽颖。

nlc202309030528

《花千骨》女性读者占读者群比例约七成,小说融合了“绝世武侠”“变身修仙”“奇幻特效”“夺宝闯关”等元素,非常契合90后、00后的审美选择和新奇想象,而90后、00后是电视台暑期档的主要收视群体。通过大数据分析,拍摄制作完毕的电视剧《花千骨》最终定档在湖南卫视暑期档周播。

3.积极有效营销,将读者转化为观众

周播剧的成功,离不开粉丝和观众。小说《花千骨》的大批读者、暑期档的学生收视群体以及周播剧的长尾效应,很大程度上成就了电视剧《花千骨》。为了吸引更多的小说读者关注电视剧,将众多的读者转化为受众,《花千骨》团队在营销方面做足了功夫。

第一是体验营销。《花千骨》先导片花推出后,团队与粉丝联动,直接提供高清片花的下载,让粉丝能制作衍生MV。随后,方言版、搞笑版、英文版、泰语版、日语版等十几款片花相继出炉。团队还举行《花千骨》全球词曲征集大赛,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参与。电视剧中由张丹峰演唱的主题曲《地老天荒》,词、曲均由网友创作。此外,《花千骨》举行变脸大赛,海选有表演才华的网友到摄影棚里体验拍摄过程,通过换脸技术,让粉丝成为剧中人物。由看剧到“演剧”,从娱乐大众变成大众娱乐,粉丝们的积极参与,助推了电视剧的宣传。

第二是活动营销。近年来,随着电视剧行业的发展,活动营销成为话题营销的重要补充。在《花千骨》开播前夕,湖南卫视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南宁等多个城市举办了10余场3D片花看片会、超前点映会,还多次举办“公益助学行”等特色活动。团队首创长留山暑期兴趣班,将剧中长留山的新弟子入学情境延伸至线下,让粉丝和长留众仙一起学习。这一系列活动激发了粉丝对电视剧的热情,提高了粉丝对明星的关注度。

4.台网联动,建立了战略推广机制

台网联动,是一种基于网络和电视的集宣传、播出、互动、效果反馈于一身的现代跨媒体合作形式。近年来,在微博推广影视剧已成为电视台宣传的重要手段,如湖南卫视与新浪微博合作了台网联动推广渠道。新浪微博是电视剧营销的重要渠道,拥有实时热搜榜、热门话题排行榜、影视热搜榜、电视剧榜等多个榜单,容易形成舆论焦点。这些榜单不仅为新浪微博开辟了新的营销渠道,也大大增加了电视剧的曝光率。

在《花千骨》播出前,湖南卫视与新浪微博达成协议,推出了多项活动,助推该剧话题热度持续上涨。如根据剧情设置,新浪微博号召网友在微博上加入“七杀”或“长留”两大阵营,微博签到,拜师学艺,形成竞争机制,为之后的门派PK打下基础。湖南卫视《花千骨》官方微博每周都刷新门派人数,鼓励网友与男主角白子画一起守卫长留,或与反派杀阡陌一起呵护女主角花千骨。又如,新浪微博推出“每周任务”,根据《花千骨》每周播出的剧情设置矛盾冲突,通过话题投票、明星主持话题等方式吸引网民参与剧情讨论,带动粉丝参与,提升关注度。此外,新浪微博引入了PK机制,每两周设定一次门派对抗,赢方将获得专属微博表情。“尊上么么哒”等表情在微博受到热捧,提升了剧集的讨论热度。这些都得益于“电视+微博”台网联动模式和“电视荧屏+手机屏”双屏互动模式的高度匹配。

[1]胡正荣,段鹏,张磊.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

[2] 刘攀. 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盛大公司为例[D]. 广西师范大学,2010.

[3] 路春艳,王占利. 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介互动——谈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J]. 视野,2012(5).

影视剧对网络小说改编之原因探究 篇4

影视与网络属于不同的传播媒介, 但是影视剧同样属于大众传媒,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每5年进行一次的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7年, 全国有10.94亿人能够看到电视;到2002年, 全国的电视观众数量达到11.15亿人, 也就是说人人都会看电视, 目前拥有多少国人, 就有多少人观看电视, 其中阅读网络小说大多数是看影视剧的, 但是看影视剧的不一定全部会去阅读网络小说。影视的传播效率比起网络小说仍然要高出许多, 网络小说如果能够受到影视剧的影响, 发展规模还将有所增加。而且事实表明两者之间已经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相互影响。

1998年, 电子公告栏 (BBS) 上出现了笔名为痞子蔡的蔡智恒所著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文网络爱情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几乎当时上网的都知道这部小说, 2000年拍摄成电影, 这也是影视剧第一次选择了一部网络小说进行改编, 当时反响一般, 看过小说再看电影的读者都表示电影拍的不好。到2005年, 这部小说又被改编成电视剧, 反响如电影一样, 使观众大失所望。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有一定的困难, 有些容易改编, 能反映出原著的思想, 而有些思想性比较浅薄的, 比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但是就在这个时候, 由于这部电影的上映, 使得原来不上网, 不知道这部小说的人们开始去阅读这部小说, 出版社由此大赚了一笔。从此, 网络小说与影视剧有了更多的接触, 《蜗居》《杜拉拉升职记》《佳期如梦》等被纷纷被改编成影视剧, 2011年《步步惊心》的热播, 接着又有《倾世皇妃》《千山暮雪》《后宫甄嬛传》等, 网络剧以地毯式的轰炸袭击着观众的眼球。

影视剧为什么选择网络小说进行改编, 其原因有三:

(一) 互动模式下的产物, 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网络小说不是写成后一次性被搬上网络平台, 很多网络作家是写点儿发表一点, 看网友的反应而定, 或者听取网友的偏向与喜好进行修改和重构, 所以这些创作是非个人的。来自网络的意见是纷呈的, 作家不可能兼顾所有, 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 在与读者的互动之下写出的作品仍然比传统小说拥有固定的部分读者, 作品还未被出版就能收到来自读者反馈, 这是传统的小说出版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很多的网络作品都是在万众期待下被改编的, 比如, 《步步惊心》一经网络发表, 就有无数的读者期待着被改编成影视剧。对于需要耗费巨大成本的影视剧对改编小说的选择必然是慎重的, 相比而言, 那些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作品更容易被改编成影视剧。

(二) 选择了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

比之小说, 电影、电视更时尚、更通俗、更大众化, 电影、电视更要考虑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心理接受能力。西格尔认为:“如果一部电视系列剧只有一千万观众, 它就要被停播。电影和电视剧必须赢得巨量观众才能赢利。小说的读者和舞台剧的观众档次较高, 所以它们可以面向比较高雅的市场。它们可以重在主题思想, 可以写小圈子里的问题或采用抽象的风格。但是如要改编成电影, 其内容必须符合大众的口味。”内容娱乐性强, 是网络小说的特征之一。人物往往飞天遁地、穿梭时空、驰骋星际, 其语言和人物性格也常常幽默诙谐。流行的网络小说中或多或少都有幽默诙谐的元素, 否则会立刻被读者遗弃。网络小说的作者大多数是非职业的作家, 《步步惊心》的作者桐华曾经写道, “我不是专业写手, 我高中是理科, 大学是商科, 平时从不玩弄文墨。”再比如艾米是大学英文老师, 唐家三少是法律本科毕业, 陈华是军人出身, 青衫落拓是办公室白领, 李可是外企职业经理人。虽然不是职业写手, 缺乏专业的写作训练, 但是正因为他们非职业的作家, 却有着不同专业的知识, 有着第一手的现实生活资料。所以他们的作品题材更贴近现代人们的阅读需求, 符合不同的大众口味。

(三) 影视剧题材撞车现象严重

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和市场, 许多电视剧拍摄追逐热点, 比如《潜伏》火了, 荧屏上谍战剧开始扎堆。金庸作品翻拍火了, 四大名著跟着翻, 包括境外知名影视剧的改编, 这些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早在2007年6月举办的上海电视节上, 针对日益严重的题材撞车现象, 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李京盛司长曾表示,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比如说历史题材电视剧反反复复写几个历史人物、几个历史阶段、几个历史事件。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也存在跟风现象。这种创作现象不利于电视剧创作提高质量, 也有悖于‘贵在新特’的艺术规律。”而到了今年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但是已经开始有淡化的痕迹, 原因之一就要归功于网络小说。

从网络小说诞生就有人质疑其价值, 网络小说一度成为低劣小说的代名词, 然而现在人们在讨论的却是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的碰撞后对后者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同样的, 影视剧的改编进入了大众的消费心理, 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让大众越来越多的追求于不一样的题材, 不一样的审美方式, 而网络小说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让大众的消费诉求得以满足。

网络小说作品的形态可谓五花八门。一是反小说;二是自叙小说;三是连载小说;四是短信小说;五是插“图”小说;六是“历史架空”小说。它的题材更是要什么有什么, 根据现在大多数小说网站的分类, 主要有玄幻、奇幻、武侠、仙侠,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科幻、灵异, 美文、同人等。这么多的形态和题材有些并不适合改编成影视剧, 但是确实给影视剧的题材内容增加很多新的选择, 可以很大程度的缓解撞车现象, 也可以不断更新观众的审美需求。

虽然就2011年而言, 网络小说的改编已经呈现出井喷状态, 但并不是网络小说的成功就决定了改编就会成功, 有些作品并不适合改编, 或者有改编难度的。对于改动较大而又不合大众审美心理的作品, 网友们和观众们纷纷提出指责, 所以, 一部作品改编得成功与否, 并不取决于改编的方式, 而是改编后的影视剧能否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打动观众, 实现既能让观众放松, 又能得到艺术享受的目的。

网络小说被改编的风潮还在继续, 虽然题材千奇百怪, 良莠不齐, 但随着网站和出版商的把关, 再有影视剧本身的挑剔眼光所限, 网络小说的改编必然会向良性方向发展, 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选择。影视剧的改编要求也将会对网络小说的创作带来不小影响, 有人就质疑目前被誉为悲情女王的匪我思存的作品是否会被商业化, 这样的质疑不可避免, 网络小说家从非职业走向职业也是可以预期的, 但是只有真正优秀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才可以留住网友, 受到影视剧的青睐。

摘要:网络小说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选择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这样的趋势伴随着网络小说的风靡而形成, 本文试探究网络小说被影视剧改编的原因, 首先是网友们对网络小说作品的选择吸引了影视这个比网络更大众的媒介, 网络小说作为互动模式下的产物, 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其次影视剧选择了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进行改编, 第三影视剧自身出现的题材撞车现象。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玄幻小说改编下影视剧 篇5

迪丽热巴、高伟光《三生三世枕上书》20第四季上档

等到心都碎的《三生三世枕上书》一口气释出多张剧照与片花,凤九和帝君是真的要回来了!而折颜改由陈楚河饰演、白真改由黄俊捷饰演、成玉元君改由袁雨萱饰演,司命还是原来的司命,杨幂会来客串。

《枕上书》也会是个虐你三生三世的故事,以小说内容来看,第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概交代了第一世的情节,所以如果根据小说改编,《枕上书》应该会接着演第二世、第三世的故事。

小说《枕上书》还有一个角色「姬蘅公主」,在剧版也会出现,小说中写到她是魔族的长公主,也是帝君过去座下的猛将孟昊之女,死前将她托付给帝君,渐渐痴恋上帝君,变成第二个素锦。

小说中帝君假意和衡姬公主成亲,小灵狐凤九伤心欲绝回青丘,两百年后两人才在夜华、白浅的大婚当日重逢。

玄幻小说改编下影视剧 篇6

一、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播:传受双方心理的极大满足

(一)从传者角度看:平民也可以成为“意见领袖”

网络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畅所欲言的平台,而网络小说的出现使得普通人也可以不用任何成本付出就可以成为“作家”,这些网络作家同样也能真实的体验到现实生活中著名作家“一人写书万人读”的感受。网络写作摆脱了水平与内容的限制,它所提供的隐秘空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无拘束地轻松开始自己的写作。每个网络写手都会体验到“被回应”的“存在感”,此时现实中寂寂无声的平凡人也有可能在网络上得到大家的赞美、肯定,受到无数忠实“粉丝”的追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平民话语权在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的施展。而在网络小说影像传播的过程中,最容易被导演、制片人、影视制作公司相中的一定是那些人气高、点击率大的作品。一个高人气的网络作家往往拥有一批追随自己的忠实“粉丝”,他的作品一经更新就会被网友或者粉丝们广泛阅读进而通过其作品来影响他们,可见,网络写手在网络小说的传播过程中由起初的平民身份逐渐成为了“意见领袖”。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1]一般来说网友“粉丝”非常认同与信任他所追随的网络作家,并由此爱屋及乌的认同并期待该网络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见“意见领袖”在其网络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是起核心作用的,既提高了作品的传播速度,也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力。而许多影视制作公司正是瞄准了网络写手“意见领袖”在两级传播中的号召力,才会不惜天价购买这些网络小说的改编权投拍成影视剧。网络小说在网络上火爆之后被改编为影视剧,自然会引发众多网络小说迷的关注,这无疑相当于为改编影视剧做了前期宣传,有了网络小说作品的高知名度与写手本人的人格魅力作为基础,改编上映后的影视作品自然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这更是影视作品高收视率的保证,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从受众角度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题材的多元丰富性、内容的高度生活化,完美地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中定性地解释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个人,把它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给予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这个理论强调了受众的能动性,突出了受众的地位,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受众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网络平台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性这使得传统的文学类型无限细分或者不断创新,进而衍生出多种多样新颖独特的故事题材,不但扩大了小说的叙事视野,也使得传统的文学类型变得丰富多样,海量的网络小说作品满足了不同读者的要求,不论是何种审美口味的读者都能在辽阔的网络小说海洋中淘到自己最喜欢的“一瓢饮”。过去,我们的影视作品往往承担着“文以载道”的使命,而如今在这个高呼娱乐的年代,网络围观渐成时尚,自娱娱人替代了沉重的社会承担。大多数的网络作品舍弃了传统作品中的厚重大气,沿袭了传统小说通俗易懂、便于流传的风格策略,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网络作品展现了现实中栩栩如生的普通生活故事,契合了影视剧这一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对大众娱乐文化取向的呼应。当《蜗居》播出时,扣动了多少观众的心弦,很多“蜗居”在城市角落的打拼者惊呼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吗?《裸婚时代》中刘易阳和童佳倩身上又有着现实生活中多少人的影子。这些来源于我们身边的故事通过小说的影像改编,让我们感到无比亲切。而像《美人心计》《宫》《步步惊心》等剧则是借用观众熟悉的,拥有稳定收视市场的古装宫廷斗争戏的类型化外壳,再融入当下比较盛行的谍战、争天下以及家庭伦理等新的故事桥段,让整部影视剧不出既定类型,又融入新的情节,破除了观众既定的思维,形成了新的收视期待。这些成功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正是以多元丰富的内容题材,高度生活化的特征以及熟悉题材陌生化的处理手段成功的把握了受众心理,暗合了影视传播的规律,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三)从传受双方关系看:网络改编影视剧的参与式互动特征极大的调动了传受双方的积极性,满足了大众个性化的需求

网络文学的盛行让“沉默的大多数”开始活跃起来,使人们成功地从以前既定的写作权力相对集中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迎合了他们抒发情感、表达自我观点的需求。互动性、参与性的阅读让很多读者有了“与小说血肉相连”的感觉。在各种网络文学网站上,读者可以随时留言,或是探讨文中的瑕疵、漏洞,或是讨论之后故事情节的展开,或是催促作者加快更新。他们可以尽情地发表自己对小说、小说角色的看法,指出其优点与缺点,还可以猜测小说剧情或者参与写作,通过自发的接龙去完成一部作品,影响或者充实小说内容。网络作品的写作与阅读之间的自由、平等通过多数人的积极互动与参与得以实现,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的关系得以改变,也就是说网络写手与受众、影视公司与改编的影像作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变化。2004年10月28日,中国第一部由影迷真正当家作主且集合了多数网民智慧的青春题材互动电影[3]诞生了,名为《PK.COM.CN》,在全程的网络竞赛中,从网络小说的甄选到电影剧本的出台,从题材、导演与演员的选择到拍摄地点、背景音乐、宣传海报、互动首映式的选定,全部由网民投票参与,受众的自主权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饶雪漫在写作《左耳》的过程中,就注重与书迷“粉丝”的交流,根据他们所反馈的自己心中最期待的结局来续写故事。有些读者架起了自己的摄像机,自编自演自导,展现出自我演绎的《左耳听见》。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作家或者过一把导演瘾。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影视剧在宣传时,受众从来都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群体,以往传播中传受双方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在这里被打破,传受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由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往往能汇集巨大的人气,这些成功的网络小说传受双方参与式互动的特征使得作品能够及时根据观众的阅读心态做出自我更新完善,这就使由这些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更能契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取向,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二、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市场营销策略:巧妙的议程设置与网络二次传播

由网络作品改编拍摄成的影视剧具有网络文化的基因,这是从其诞生就随身携带的,如果单靠作品具有的网络名气就期望把作品的读者转化为银幕前的观众,这种力量显然还不够强大。只有在电视剧制作发行的全部过程中都能极大地发挥网络互动性、开放性以及传播中的同步性,利用“意见领袖”与议程设置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线上带动线下独特优势,才能达到完美地传播效果。网络时代的议程设置,将受众互动参与融入进来。网络小说《和美女同事的电梯一夜》具有超高的人气被阳阳传媒高价购买并改编成网络剧《赵赶驴电梯奇遇记》[4]播出。原小说众多的读者“粉丝”为影视剧群奠定了牢固的观众基础,影视剧的制作由传统方式转换为拍摄与网络播放同步进行,采取互动方式听取观众意见,修改剧本并迅速拍摄。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演员视频聊天,根据投票确定剧情的发展方向。这充分体现了网友对议程设置的参与性。还有一些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网友为此剧及剧中演员建立贴吧,在粉丝论坛中发表剧评,制作出许多“衍生品”,一些网友通过截取电视剧片花制作MV,还自己动手绘制剧中人物的卡通肖像或者翻唱剧中歌曲,这些实际上都形成了对改编影视剧的二次传播,这些先接触到影视剧的网友成了新的信源。改编剧也正是采取增加网民可能感兴趣的文章或相关帖子数量的方式来获得较高回复与点击率,以此形成系统的议程设置,凭借群体的力量来保证话题的持续高温,网民的二次传播带动了更好的收视,起到比直接新闻宣传更好的议程设置效果。

三、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中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但主要还是以都市言情与宫廷戏等题材为主。如果将“可改编”作为定性要求,能够进行改编的选题范围就大大减少了,那些受观众与影视公司青睐的小说题材未必都能拍成影视剧,例如在近几年广受大众喜爱的惊悚玄幻网络小说《鬼吹灯》,曾有传言杜琪峰导演会将其投拍成电影,但最后还是无果而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玄幻小说题材立项较难,此外,此类小说中天马行空的幻想场面是很难用镜头语言来完全表达的,再加上投拍玄幻、武侠类题材的影视剧对人力物力与资金的要求都非常高。可见,网络文学真正转变为影视作品还是有局限。另外,对原著的改编和制作水准的不一也降低了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可视性,改编影视剧是否与原著有出入是网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譬如广受争议的《佳期如梦》造成诟病的主要原因是电视剧中展现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主线与原著不符。而改编得到原作者肯定的《泡沫之夏》同样也受到众多网友的指责。有网友指出此剧为了宣传造势,生搬硬套了原著中的情节,没有注重表现原著中有关心理活动与场面氛围的描写,使得不熟悉原著的人无法明白情节内容,甚至还出现曲解主人公的现象。可见,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要想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长久,需要我们尽力去发现与寻找网络小说和影视剧在情节表现上的互通之处,努力在影视业的制作准则与大众的审美需求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网络小说给传统文学与影视创作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它与影视剧的联姻前景是光明的,越来越多的热门网络小说将被改编成影视剧。不过网络小说在网络盛宴下也隐藏着危机,它使一些网络作家们容易满足于表面的点击率高、受欢迎,却使文化慢慢地偏离经典与权威。在把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这一创作过程中该如何去规避作品改编的劣势,使改编作品不仅仅是昙花一现,而是真正满足观众内心深处崇尚英雄、追求理想、价值和感动的这种审美取向,这是每一个网络写手与影视创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玄幻小说改编下影视剧 篇7

1 网络小说《花千骨》改编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1.1 情感符号的转换

网络小说《花千骨》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是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网络小说非线性叙事方法, 并在其作品风格上得到更完美体现。网络小说《花千骨》借鉴了同类小说的各种深受读者喜爱的元素, 例如:侠义、复古、神秘的武林等, 使读者爱不释手。改编成电视剧后, 使唯美的文字变成了唯美的动感画面, 作家写作网络小说《花千骨》, 抒发了一种审美诉求, 读者通过阅读感知了这种审美诉求, 网络小说《花千骨》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使作者和读者通过观看同名电视剧, 更达到了情感诉求的升华, 其价值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1.2“花千骨”的叙事转换

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叙事原则是在“所指”与“能指”之间找到共同点, 最大限度地使文字表现出来的“所指”让受众爱看并喜欢。观众在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构成后, 对电视剧剧情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构建及故事情节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我们把它称作大众的“还原”能力, 文字表述的“所指”必须与眼睛观看的画面达到完整的统一和完美的结合。电视剧《花千骨》展现两个主角的爱情故事时, 受众没有挑剔故事背景的介绍、大特写和特技画面的运用使人眼晕, 它们只是要展现整个故事情节的主线的发展。这正迎合了网络小说非线性叙事的规律。

网络小说的非线性叙事是网络新时代的新文学模式, 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只有熟练掌握运用其规律和原则, 继承和发展这个新文学模式才能很好地找到从“能指”的网络小说向“所指”的电视剧作品转化的融入点。网络小说《花千骨》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很好地运用了非线性叙事的规律, 既丰富了原小说的内容, 又提升了作者想要表述的情感世界和故事情节。网络小说通过文字叙述更能体现其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叙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但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作品就不可能完全具备小说本身的各项优点。所以, 部分热衷于从事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作品的专业人才, 如果不遵循它的原则和规律, 拍出来的电视剧作品就不能吸引观众, 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又不能起到很好的思想宣传作用。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作品必须是很好地运用非线性叙事的规律和原则, 这样才是具有成功意义的好的改编作品, 也达到了对艺术的追求。由此看来, 网络小说《花千骨》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作品达到了以上要求, 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作品的成功范例。

2 网络小说《花千骨》影视剧改编的成功之道

2.1 大数据准确定位受众, 摸准观众喜好

电视剧《花千骨》中的男女主角扮演者是我国目前很具人气的演员霍建华和赵丽颖。青年演员霍建华因为人低调, 行事守旧、古板, 扮演的形象总是一张不苟言笑的面孔和一副教育的口吻, 似我国的退休老干部, 固国内影迷朋友送有“老干部”雅号。近年来, 由他主演的多部影视剧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例如:由霍建华主演的《仙剑3》《笑傲江湖》《金玉良缘》《他来了请闭眼》等, 都有很高的收视率, 成为亿万影迷朋友的偶像。2016年7月, 他与著名影星林心如喜结连理更是成为影视界的一段佳话。青年演员赵丽颖大陆实力派人气型演员, 因主演电视剧《陆贞传奇》而荣获我国电视剧最高荣誉奖金鹰奖最佳女演员称号, 其主演的《追鱼传奇》《妻子的秘密》《杉杉来了》等电视剧更是打破观众收视率, 成为亿万影视粉丝的“收视女王”, 可见《花千骨》的导演选择霍建华和赵丽颖成为片中男女主演可谓慧眼识人。

2.2 积极有效营销, 将读者转化为观众

电视剧《花千骨》拍摄成功后, 并不急于在各大电视台播放, 而是做足了对电视剧的各种宣传活动, 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首先, 推出《花千骨》片花, 然后各种版面的片花相继出炉, 纷纷登陆各网络媒体。其次, 在全球征集《花千骨》的词曲作品, 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音乐爱好者参加。最后, 电视剧中的主题曲《地老天荒》词曲来源于网络音乐爱好者创作。

近年来, 我国电视剧行业发展迅猛, 影视剧创作铺天盖地, 如果不做好营销活动, 就很难吸引观众收看, 更谈不上提高收视率, 因此, 在电视剧没有播出之前, 湖南卫视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例如:推出《花千骨》片花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和南宁等城市与观众粉丝举办看片花会和见面会, 赞助“公益助学行”活动, 和粉丝一起去长留山举办暑期兴趣班等, 将剧中长留山的新弟子入学场景带到现实生活中, 让粉丝和长留众仙一起学习, 极大地调动了粉丝对电视剧的期盼。

2.3 做好台网联动, 完善战略推广机制

做好台网联动, 完善战略推广机制, 提高电视剧收视率和观众的关注度。台网联动, 就是网络和电视台对电视剧进行宣传、播出、互动的一种现代媒体合作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利用先进的微博、微信、网络大力推广影视剧已成为电视台宣传电视剧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 于是, 新浪微博适时开辟了电视剧营销平台, 湖南卫视抓住机遇, 与新浪微博实施台网联动推广这一渠道, 极大地提高了新浪微博点击率和电视剧的曝光率。

在电视剧《花千骨》播出前夕, 湖南卫视与新浪微博签署了合作协议, 做好电视剧《花千骨》的宣传、播出活动, 提高观众对电视剧的关注度和收视率。例如:根据剧情内容, 新浪微博鼓励网友在微博上创建“七杀”或“长留”两大门派, 网友必须每天签到, 互相切磋, 形成竞争机制, 为后期的两大门派PK打下基础。湖南卫视官方微博设置《花千骨》两大门派每周刷新活动, 及时公布门派刷新人数, 鼓励网友参与到剧情中和主人公一起守卫长留或呵护花千骨。再如:新浪微博为提升粉丝对剧情的关注度, 推出“每周任务”, 根据《花千骨》每周播出的剧情假设障碍和矛盾, 吸引粉丝积极参与剧情讨论。另外, 新浪微博鼓励网友参加后期的两大门派PK活动, 每两周进行一次两大门派对抗赛, 胜利的门派可获得专属微博表情, “尊上么么哒”等微博表情深受粉丝喜爱。这种“电视+微博”的台网联动模式, 有效提升了观众对电视剧的关注度和热爱度。

3 网络小说《花千骨》影视剧改编的发展前景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 并高于生活本身, 因为它用经过提炼的文字语言来描绘生活本质及人生美好的前景, 文学创作的价值是得天独厚的。新媒体时代下产生的网络文学, 其本质依旧在于文学, 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精神依旧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同样, 新媒体时代下承接文化传播责任的影视艺术, 在内容丰富化、形式新颖化、手段科技化的同时, 也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基点和重点, 不仅丰富了大众休闲娱乐生活, 而且为广大老百姓提供精神享受和灵魂净化媒介的重任。要想推动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共存和互补缺一不可。

中国的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大联姻”, 若想“蜜月期”更长久, 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达成有效和有益的协作, 监管部门进一步严格网络文学的改编机制和出版门槛, 网络文学和影视艺术双方自觉完善自身建设, 为彼此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接受主体的消费大众, 在娱乐和休闲的同时, 应该意识到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如果能在快节奏的消费时代, 坚定坚守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的责任, 相信未来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不仅会更紧密, 而且它们的发展也会在彼此合作促进中越来越辉煌。

4 结语

现在影视投资公司的剧本库里, 有30%~40%是来自网络小说。也有员工专门负责挑选合适的网络小说。另外, 版权费也并没有大家说的水涨船高, 其实还是很合理的。网络小说不是主流文化, 受众群永远是所谓的草根, 总是有一种所谓的拿不出手的感觉。受制于网络这个承载媒介, 它更新和更替的速度过于快, 缺少沉淀和发展的时间和过程。而且大多数网络作家都是以玩票的心理进行文学创作的, 他们对整个文学的负责任态度值得商榷。所以, 如何规范化管理和产业化运营是重中之重。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必须寻找到一个适合的条件, 找到一个适合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这样网络小说的优势才会扩大化, 才能达到主流的文化层次。这样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摘要:目前, 将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是最受大众欢迎的, 我国年轻一代的实力派导演纷纷将眼光投向网络小说。因此, 熟练运用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规律和原则, 将大大提高收视率和影视作品的质量, 充分发挥网络小说的生命力及影响力, 给予网络小说重生的魅力。本文以当下一部流行的网络小说《花千骨》为例, 探讨《花千骨》影视剧改编的成功之道。

浅析中国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篇8

(一) 中国网络小说的兴起

我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的强势发展与网络小说的兴起密切相关。自20世纪末互联网进入中国后, 原有的阅读方式日渐式微, 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人的追捧, 并涌现出“榕树下”“晋江原创网”等一大批网络小说阅读网站。依托文学网站, 网络写作者的创作空间相对自由, 其内容并没有过多的限制, 网络发表作品也不再像纸质文学作品的出版一样繁琐, 这也促使了大量网络小说的诞生, 出现了《鬼吹灯》《盗墓笔记》《斗破苍穹》等一系列优秀的网络小说作品。

(二) 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原因分析

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 网络小说与生活更为贴近, 网络小说是大众通过网络平台发出的社会声音, 内容大多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例如, 《蜗居》《裸婚时代》《小儿难养》讲述的就是大众密切关注的问题, 房子、婚姻、孩子等。与传统的影视剧改编相比, 网络小说的价格较低, 对于影视制作公司而言, 投资网络小说影视改编能够减少制作费用以及宣传成本;网络小说的题材范围广, 这也方便了影视作者的二次创作[1]。另外, 网络小说拥有一定的阅读群体, 影视改编作品的观众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也更符合影视传播的规律,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剧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

(三) 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发展历程

中国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是2000年~2003年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起步阶段, 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所改编的同名电影的上映成为网络小说与影视行业的首次合作。这个时期所改编的影视剧并未取得较大的成功。二是2004年~2009年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有蔡俊的《诅咒》所改编的《魂断楼兰》、胭脂的《蝴蝶飞飞》所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等, 改编影视剧的整体制作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三是2010年至今的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初步成熟阶段, 该阶段的成熟改编作品较多, 作品的艺术性也有所提升, 张艺谋、陈凯歌等一线导演也加入了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中来。[2]

二、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案例分析

(一) 《匆匆那年》——青春爱情小说改编的成功案例

《匆匆那年》是由九夜茴创作的网络小说, 并于2014年相继改编为电视剧与电影。电视剧《匆匆那年》一经播出便受到观众的关注和追捧, 电影《匆匆那年》更是获得了5.88亿元的高票房《匆匆那年》是中国青春爱情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成功案例。导演张一白在拍摄电影《匆匆那年》时, 使用了大量的慢镜头来展现细节, 从而表现出青春的懵懂单纯与美好质朴, 并以远景、全景来营造整体的文艺氛围, 勾起众多观影人对青春的美好回忆。在剧情设计方面, 影片通过男主角对历年大事记的平叙旁白来展现岁月蹉跎, 加之交叉剪辑手法所显示的真实的社会场景, 无不体现出一个真实与唯美的青春爱情故事。与原著相比, 《匆匆那年》的电影版对剧情进行了较大的改编, 但保持了原著的开放式结局, 这样的改编也得到了观影人的一致认可。

(二) 《九层妖塔》——面目全非的奇幻小说改编

《九层妖塔》是2015年9月24日上映的一部根据著名网络小说《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所改编的奇幻电影, 电影在未上映前受到《鬼吹灯》粉丝的一致期待, 但是上映之后恶评如潮, 不仅是因为电影将原著剧情改编得面目全非, 更是由于电影在剧情、节奏、表演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原著相比, 《九层妖塔》的剧情远远没有表现出原著《鬼吹灯》中的奇险, 在奇幻动物的表现方面虽然借助先进的特效技术, 但是整体的表现方式过于单一, 鬼吹灯中震撼的古墓以及险峻的自然环境也没有在电影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另外, 受限于编剧思路和水平, 《九层妖塔》中探险故事的逻辑性受到观影人的普遍质疑, 这也是该影片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一) 网络小说本身的质量良莠不齐

网络小说发展至今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但是整体质量良莠不齐。网络小说创作基本上以读者为中心, 主打的形态是 “通俗读本”。与传统小说相比缺少人文关怀和文学艺术性, 因而在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价值取向以及人文关怀方面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在《盗墓笔记》的电视剧改编中得到了体现。另外, 当前我国的网络小说多以都市言情、玄幻小说、仙侠小说、悬疑灵异、科幻空间、浪漫青春、同人小说为主, 在改编为影视作品时会受到国家影视剧审查机制的影响, 而无法真正还原原著中的精彩剧情[3]。例如, 蔡俊的《地狱的十九层》所改编的《第十九层空间》在上映前就被剪掉了许多情节, 导致电影剧情不完整, 失去了逻辑性与连贯性。

(二) 影视改编作品的制作水准不高

我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的制作水准不高, 在艺术性上远逊于艺术电影, 而在娱乐性上又与传统商业电影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影视作品能否成功, 除了选择的剧本、演员外, 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影视拍摄是否精良、视听语言是否准确到位。因此, 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未必能改编成一部成功的影视剧。我国影视行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大量的问题, 在盲目追求数量的过程中影视作品的质量直线下滑, 大量特效的引入未能推动剧本、表演、摄影、化妆、道具、配乐等方面的进步, 这也导致了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整体质量不高。

(三)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网络小说的飞速发展为影视剧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但是随着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数量不断增多, 其同质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相似的题材在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中频频出现。例如, 以《宫锁玉心》为代表的穿越剧, 以《后宫甄嬛传》为代表的后宫争斗剧, 以《裸婚时代》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成为当前主要的影视题材, 导致了大众的审美疲劳。需要注意的是, 网络小说的产生之初是凭借了丰富多样的题材而发展起来的, 现在改编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 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写手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创作出风格相似、内容同化的作品[4], 这也导致了网络小说影响改编作品出现同质化问题。

四、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优化建议

可以预见,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仍将是我国影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要解决当前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是顺应时代潮流, 推动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规范化与成熟化。网络文学平台应与影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形成长期性、规范化的征用和改编模式, 对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进行严格要求, 推进网络小说编剧的正规化与专业化。

第二, 是建立互助发展关系, 推动网络小说与影视业的共同发展。网络小说为影视改编的剧本资源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同样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网络小说与影视的联合也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 是改变现有的影视剧产出模式, 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我国在“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应借鉴美剧、韩剧的生产模式, 写作与改编团队应积极地与读者沟通与交流。当“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会有大的影响的时候, 应积极寻求与成熟影视制作与发行公司的合作, 共同推出优秀的影视作品。

五、结语

在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和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 我国的影视业在近几年取得了爆炸式的发展, 观影人数、票房纪录都屡创新高。在影视业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电影质量不断下滑、剧情与风格同质化现象严重、电影的艺术性受到商业化的巨大冲击多个方面的问题。网络小说凭借着内容的多样性、题材的大众性、受众的广泛性成为近年来影视改编的主要对象, 但是其影视改编作品也暴露出题材限制较大、制作水准不高、同质化现象逐渐显现诸多问题。要推动“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良性发展必须推动“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规范化与成熟化, 网络小说平台与影视公司应建立互助发展的关系, 改变现有的影视剧产出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推动我国网络小说与影视行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0:12-29.

[2]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行的构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56-73.

[3]赵光平.从自由到捆绑——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困境探析[J].时代文学, 2011 (8) :112-114.

探析网络小说的电视剧改编 篇9

一、网络小说电视剧改编的内因———网络小说的优势

目前, 电视剧剧本选择有三种选择, 由根据电视剧的主题由导演或者编剧写作; 或者选择文学作品; 或者从网络小说中改编, 网络作品为电视剧提供了作品, 但为何会选择网络小说, 这与网络这种写作、传播方式和受众有关。

( 一) 网络小说的写作方式

网络小说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文学新文体, 常见的网络小说有: 数字化文本、超文本小说、合作小说、交互性小说等。其中最常见的网络小说是数字化文本, 由网络写手在电脑上写作、首发, 让阅读者在网上进行阅读。如典型代表为《何以笙箫默》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网络写手; 所谓的超文本小说指的是几何音乐、文学、影视艺术等于一体的网络新媒体艺术。如《下午, 一个故事》, 在作品页均有一个按钮, 可以多重发展情节的需求; 所谓的合作小说指的是很多人接力写作, 在互联网上共同写作。上世纪末, 我国就有一批作家和网民合作, 代表作为《网上跑过斑点狗》; 所谓的交互性小说指的是作者和读者一起在网络现场互动创作小说, 如《兽人》等。

( 二) 网络小说互动性强

在新媒体背景下, 受众和传播者之间具有越来越不明显的区别, 在编码信息的过程中受众甚至可以参与其中。在新媒体背景下, 网络写手在手机或者电脑上写作小说, 分章节上传, 方便网友的阅读, 作者和读者面对面的交流, 以便于及时的改正其中不合理的章节和故事情节。和传统的写作方式相对比, 这种随性和自由的写作方式是其所不具备的。正是这种自由的模式, 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写手行列, 同时正是得益于互动和交流, 越来越多的人更加认可网络小说, 其中不仅有普通群众, 还有编剧和导演。

( 三) 网络小说主题迎合了大众审美

幻想是很多网络小说的主要内容, 这样可以对行文风格随意的安排, 这种特征和文学的惯例特征具有很大的不同。网络呈现出较强的自由化、隐秘化。多元化等特征, 由此导致网络写作无审读和组织的特点。这样的幻想并非一人, 而是一个群体的幻想, 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幻想。年轻化、幻想化是网络小说的主题, 就像武侠梦、总裁梦、帝王梦等一样的虚构, 网络写手通过写作对自己心中的想法进行宣泄, 同样, 阅读小说的人在其中也具有更多的满足, 这是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从所未有的体验。正是出于人这种心理的考虑, 编剧和导演开始重视改编小说, 现实化、实物化虚幻的梦。有梦想的读者在其中一定会获得一定的满足, 看现实的影视作品其又会进入另一个梦境。

二、网络小说电视剧改编的外因

导演选择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除了我们上述所说的网络小说特有优势, 还与网络小说的广泛的读者群体和市场回报快、高等外部因素相关。

( 一) 坚实的读者基础

电视剧改编网络小说之前, 很多小说已经是当年点击率极高或者位居小说网站的榜首, 因而改编之前已经有了很高的人气。比如《步步惊心》是从桐华小说《步步惊心》改编而来。该电视剧导演为李国立, 主演有吴奇隆、李诗诗。湖南卫视和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早在电视剧版《步步惊心》出现之前同名长篇小说就获得极大的关注, 网友们在贴吧里讨论那个演员适合演那个角色。有的贴吧对剧情进行谈论; 有的在谈论谁和谁应该在一起, 等等。因为网络小说, 电视剧的受关注程度提高, 而电视剧的热播又使小说的知名度远扬。

( 二) 市场回报高

在韩国首都首尔国际电视节上古装剧《步步惊心》获得“最受欢迎海外电视剧”大奖和“亚洲最具人气演员”大奖 ( 吴奇隆获) , 在韩国2012 年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中, 荣获第一名。在该剧播出期间, 收视率一直是卫视频道同一时间段内的冠军, 在各种颁奖典礼上, 电视剧《步步惊心》获得奖项工54 个。电视剧《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所写的同名小说。首播卫视为安徽卫视和东方卫视, 收视率同样是遥遥领先相同时间段播出的影视作品。而且在韩国和日本都受到了观众极大的欢迎。不仅电视剧获了许多奖, 剧中的演员个人演艺生涯的也都是大丰收。从上述的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 这些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取得很大的成功、具有良好的市场反应, 同样回报更高。这从一方面印证了由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可行性, 同时更多的导演开始把眼光瞄向网络小说, 以期改编更优秀的小说。

( 三) 双方互利

电视剧和网络小说的“联姻”, 本质是两者的结合都有利可图。电视剧选择网络小说的改编, 不仅是挑战和突破自我, 同时也让自己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更大、更广阔, 由于网络小说的专业限制很小, 同时电视剧也没有触及想象力和情节的矛盾性上, 这样的联姻可以让电视剧的猎奇心理得到很好的满足。另一方面, 网络是网络小说传播的主要载体, 吸引读者的主要因素为文字魅力, 如果搬到银幕上可以让这种魅力无限扩充, 从文字的展现到立体画面的展示, 读者自己想象情节的发展让小说具有更加饱满和丰富的形象。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还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和现实问题的思索, 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进一步扩大小说受众群体。

三、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存在的问题

如今就国内电视剧改编网络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况而言, 已渐入佳境, 其中也有很多取得较高艺术以及商业价值的作品, 但是, 改编小说并将其在大屏幕上放映的过程中,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影视艺术以及网络文学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 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 一) 题材集中, 范围狭小

题材扎堆是当前国内电视剧改编小说上明显存在的一个现象。由于电视剧制作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但是回报周期却很长, 由播放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这让电视剧的商业性面临极大的危险。所以在选材的时候制作电视剧的人员不敢轻易突破, 仅仅选择已经被社会和市场认可的小说题材, 以便于风险的有效降低。如《宫》引爆了穿越剧, 制作电视剧的人紧随其后, 对网路小说《步步惊心》进行改变并广泛的宣传, 以便于提升收视率; 随后一系列的古装电视剧不断出现。这种跟风的做法虽然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风险, 但是类型扎堆的现象却不可避免, 观众的审美疲劳也会出现, 电视剧投放的预期效果无法实现。其次, 网络文学中的男性比较多, 但是电视剧在改变之后却以女性阅读的言情类居多, 这是因为一些网络小说虽然在网上非常火但是不适合电视剧的改变。符合男性用户口味的小说有: 玄幻、科幻等, 虽然人气较高, 但是内容情节较为复杂, 同时需要宏大的场面, 需要投资者走入较多的资金, 故而电视剧改编尚鲜有涉及。

( 二) 追求商业化和娱乐性

和传统文学的全新派别相迥异的网络文学, 其在网络环境和背景下出现、传播、接受和反馈, 因此具有浓厚的网络气息, 就作者创作作品的时候其是以网络行为为主导的, 属于消遣行为并没有较大的功利性。这样的内容如果以电视剧的形式在千万计的观众眼前呈现, 具有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处于高收视率的考虑, 电视剧会重视卖点, 一旦选择和改变网络小说就需要对一些不合理的成分进行处理, 这让小说中的艺术成分大大的降低。事实上, 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博弈由来已久, 但是胜利者永远是商业价值。作为新兴文化事业的代表, 电视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商业价值, 社会上对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其商业价值, 然而, 要是盲目并毫无底线的追求商业价值会对电视剧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一些低级趣味、狗血剧情甚至夸张、虚假的商业行为会让小说原著作者和读者失望, 难免会对这样的电视剧进行斥责。

( 三) 改编前后的差异性

一部作品由小说的文木呈现方式顺利转换为影视剧的文本呈现方式, 并且对其品位和特色进行保留, 需要创作人员对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有较深的造诣。在此过程中, 编剧需要在内容和思想上对原著小说有较为透彻和深入的理解, 演员也要对自己将要出演的人物有精准的领悟, 导演呈现的作品风格以及保留的艺术特征等都很重要。但是,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却很难让人满意。一些原著读者粉丝对他们喜爱的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喜爱程度和电视剧忠于小说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要想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把原著粉丝顺利的变成电视剧粉丝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就当前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情况来看, 具有很大的嫌疑是“借壳上市”。很多的原著读者以及作者对改编成的电视剧非常不满, 并且很失望, 继而在各种媒介上进行找毛病, 最显著和最直接的表现为在贴吧以及论坛上和网友进行交流, 发泄自己的不满。知名网络小说作品和作家的品牌效应的确是为影视作品保驾护航神兵利器, 但是, 要最终取得良好的口碑, 单靠这点是远远不够的。唯一的出路是让作品实现深层次上的艺术形式转换, 能使得改编行为不至于沦为一种纯粹的商业手段和噱头, 这一点对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极为重要。

四、网络小说电视剧改编的思考

影视和网络结合在一起并非刚刚出现, 也不会很快的消失, 他们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和谐共处, 同时改编行为也会趋于多元化, 同时数量上也不不断增加, 我们在荧幕上会看到越来越多改编自网络热门小说的作品, 从而进一步丰富并完善成一条影视文化产业链。

( 一) 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电视剧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份子, 改编要想提升自我感染力, 提升作品的审美境界, 就必须以艺术创作规律为基础, 在考虑受众审美心理的同时, 促使内容和形式进行完美的融合, 并以诚挚的态度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来关照其表现对象。其中最首要的就是找出那些具有包容性、能够展现人类共性和美好情感的因素。而在拍摄过程中, 除了要革新拍摄手法外, 还要走出国门多多学习先进的拍摄技术, 以拍摄更多更美的画面和提升电视剧的音响效果。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视界都占据了一席之地的韩国就是借助制作精致的电视剧而成名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 其原因就在于在内容上选择了那些能够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题材, 这些题材既充满民族特色, 又涉及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解构问题, 同时以人类不便的主体情感为主线, 包含了世界文化的主流命题: 爱情、道德、伦理和人性, 将民族特色、现实生活和审美情感三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对于国内电视剧的发展而言, 也应该立足于民族发展, 提炼民族特色, 并以更开阔的眼光和更博大的胸怀来推动其发展, 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 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文化品牌。

( 二) 选择合适的作品

首先, 必须选择受众面广的作品。任何影视剧要想取得好的收视, 就必须能引起受众的注意。网络小说因其创作与消费平台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创作者本身的质量参差不齐, 读者年龄层次分布不均, 能够被改编的作品不仅要有较高的网络点击率, 还要有稳定持续的受众群。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吸收潜在的网络受众制造网络热门话题, 从而吸引电视受众的关注。其次, 要想获得商业的成功就必须依赖于它对受众的持久吸引力。这就要求文本本身具有明确的善恶主题意识, 强烈的戏剧冲突、缜密的思维逻辑, 而不是一味的抄袭和同质化。因为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的审美的变化, 同质化的作品只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 三) 处理好原著与改编的关系

网络小说的艺术结构充满了动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民参与到整部网络小说的创作当中, 网络小说创作者将其作品放到网上进行连载写作, 读者会随时留言, 读到喜欢的地方会告诉作者, 不满意的地方也会直言不讳, 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 有的时候一部网络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协作的结晶。正是这种自由也给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可能性, 将网络小说以电视剧这种影像化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能把网络小说的开放互动性特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是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未来创作的有效发展出路。

摘要:网络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衣食住行各种便利, 而且也是我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在网络上阅读小说、观看视频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这些点击率高的小说很容易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 使得受众群体更加广泛。在改编成电视剧的网络小说中不乏有成功之作, 这无论对于原著小说还是电视剧的影响力来说都是有益的, 比如风靡一时的《甄嬛传》;但是如果网络小说和电视剧对接不好, 更多是网络小说的质量不高翻拍成电视剧而成效甚微, 那么我们有必要探讨改编成电视剧时网络小说的选择, 希望提高影视剧的水平而对社会传达积极的正能量。

关键词:网络,电视剧,小说改编

参考文献

[1]郭霖.网络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以《甄嬛传》为例[J].金田, 2014.06.

[2]廖玉姣, 李倡龙, 李桂花.网络小说电视剧改编的外部原因探析[J].视听, 2015.02.

[3]廖玉姣, 李倡龙, 李桂花.网络小说电视剧改编的内部原因探析[J].视听, 2015.01.

[4]胡梦霞.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现象分析[J].大众文艺, 2013.02.

论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发展新趋势 篇10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新趋势

网络小说是指以网络为媒介,网络作者发表的一种原创小说。网络小说是一种平民化的文学形式。如今,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小说人气十足,也成为影视编导关注的重点。

一、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历史

1.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开始

1998年,痞子蔡的BBS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节目,可谓是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开始。该网络小说发表在网络尚未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内容描述当时人们不熟悉的网络关系,题材新颖,语言独特,产生了一系列如“恐龙”“青蛙”“见光死”等网络流行语,《第一次亲密接触》凭借生动、充满乐趣,让人们享受放松式阅读。电影和电视制作者发现了这种潜在的价值,开始把重点放在这个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相关导演联手拍摄电影上《第一次亲密接触》,电影播出不久,同名电视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又与观众进行了“亲密接触”。

2.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发展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小说这种新的文学形式悄然成长。在2002年,慕容雪村在网络上出版了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部小说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一群年轻人在成都发生的事业、情感、婚姻的残酷青春之间的混乱和斗争。新颖生动的语言,离奇的故事等特点使得这部小说在网络上达到了数以百万计的日点击量,这在当时被称为中国内地的“红色网络小说”。文章的自省精神,以及作为一个强大的英雄的命运同情世俗的追求,深深地吸引了大批网络读者。电影和电视工作者看到了这部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潜在价值,于是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流行的网络小说。2006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由秦海璐、高虎等主演,讲述了当代人的婚姻状态,在七年之痒、面对而立之年事业、爱情、友情的彷徨,究竟该何去何从……电视剧一播出立即获得观众的热议和好评。

3.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之高潮

2008年以来,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进入高潮。随着电影和电视产业规模的发展,文化精神产品需求的增加,电影和电视行业对好故事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另一方面,现有的优秀的剧本资源供不应求,因此流行的网络小说吸引了电影和电视工作者的注意。从那时起,人气比较旺的网络小说《蜗居》《杜拉拉升职记》《美人心计》等已经被改编成影视大戏。根据瞬间倾城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美人心计》在上海本地的电视台首播的第一天,以6.1%的收视率,达到了收视率的新高,大结局收视率接近10%。进入2010年,《杜拉拉升职记》《山楂树之恋》大获成功,网络文学和影视剧的婚姻进入了“蜜月期”,越来越多的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作品受到观众追捧。《甄嬛传》《千山暮雪》、湖南卫视收视率第一的《步步惊心》、江苏卫视收视率第一的《裸婚时代》、杨幂和刘恺威主演的《盛夏晚晴天》、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和电影很多都脱胎自网络小说。基于这种情况,也促进了近几年国内电影和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新特点

1. 多为中小成本制作

2011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武林外传》《观音山》《孤岛惊魂》《失恋33天》等中小成本的国产电影集体爆发,小成本电影票房的成功记录又创新高。与此同时,《关云长》《战国》《画皮》等传统大戏票房不佳,国内电影业中小成本预算的电影开始挑战大制作主导市场的局面。这一发展趋势为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截至目前,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均属于中小成本生产的,屏幕的数量扩张向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网络原创广为流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观众基础,新鲜的网络精神素质,使他们相比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让观众感受到不错的观看体验。

2. 商业化色彩突出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文化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原则成为深刻地影响着电影和电视网络文学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电影和电视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它们创作的过程是很难真正排除商业因素的。商业化是当代影视的本质属性,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有必要把注意力集中当前时代的网络小说的电影和电视改编上来。

3. 故事内容贴近现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实际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员正在逐渐分化,组合成新的城市群体。因此,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他们争相出售各类商品,网络小说和电影电视的对象也不例外。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失恋33天》,突出了都市年轻人个人感情、辛勤工作和爱情的话题,传达纯真的爱情主题也迎合唯物论,是道德滑坡的时代背景下,市民向往纯真的爱情和美好的事物的扩散。

三、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发展的新动向

1. 题材逐渐多样化

国内常见的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如《爱之潜规则》等都是都市爱情题材,单一类型的问题是相当明显的,虽然这个故事的主题有很强的吸引力,从商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是必要的,但是从长远来看,长期拍摄这种都市浪漫爱情电影不仅容易导致观众的疲劳,也不利于国内类型电影的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网络文学是几乎无所不包,经过十多年发展和积累的题材和类型都非常丰富,包括爱情、幻想、科幻、冒险、军事等。虽然中小成本生产的时尚浪漫的都市爱情剧比其他几种类型的成本要高得多,需要一个更大的资本投资,但在当前市场规模快速发展,在国内外各种资本竞相争夺中国电影市场的情况下,筹集足够的资金来拍摄幻想、冒险、军事战争大制作电影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了。

一方面,电影和电视创作急需多种类型的资源;另一方面,自由、开放的年轻网络文学有极为丰富、新鲜的创意主题和类型,网络文学改编自然成为电影和电视行业打开前进道路的理想选择。在过去两年获得良好市场反应的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无一不是特色鲜明的商业化生产。作品《甄嬛传》属于宫斗式,已经非常有观众缘;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是一种年轻人在职场的爱情故事;《山楂树之恋》是一种浪漫纯洁的爱情;《失恋33天》是都市类爱情型,这几种题材之间具有相似性,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和电视的类型变得更容易操作。

可以看出,网络文学和影视制作的互动联合,在未来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电影和电视专业人士,尤其是电影制作人未来应勇于尝试一些较大的生产成本的题材,如科幻、幻想、冒险、军事等。如果商业运作得当,他们的成功不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影视类型的发展和建设也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改编作品的品质逐渐提升

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应该有一定的文学和美学基础,不管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具体内容如何不同,但是它们毕竟属于文学和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这种网络作品的影视剧改编应该出于提高艺术和审美的动机,促进电影和电视业的发展。目前,影视改编网络文学作品主要是商业利益、文化产业的运作行为。但是随着观众的审美标准的提高,网络小说的影视作品只有提高自己的标准,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否则观众不会为此买单。

网络作品作者和运营商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净化和提高网络作品的质量。因为网络作品会让电影电视和文学的结合更加紧密,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只有网络作品的质量提高了,观众的选择性才会增强,时间长了,读者和观众自然会发现有趣,才能赢得相应的回报。现在看来,网络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未来几内,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网络文学空间净化和个人品牌的形成会极大地提高相关作品的质量。

3. 商业化运作逐渐成熟

中国影视剧的脚本必须求助于网络作品,脱离了大众网络作品剧本的影视剧很快会成为过眼烟云。网络流行小说已经成为中国影视作品最有力的故事题材,因为他们改编影视剧的畅销和成功无非是迎合大众心理,形成共振满足社会的需求。2013年赵薇亦将著名作家辛夷坞的代表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完成了低风险但极易赢得高回报的一次转型;而郭敬明亦凭借强大的粉丝基础,把《小时代》做成了电影,和九把刀一样从作家跨行成为电影编导。

网络文学改编电影越来越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从网络小说的定制到网络小说的创作以及版权的销售和改编,这都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起点中文网和盛大网络公司已经成为这种文化产业化的领军者。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也衍生了一大批网络文学生产和改编公司,专门为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改编网络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已经非常成熟,不但影视作品的创作是直接约稿,而且影视作品的宣传也是立体化、多平台。对于影视公司来说,他们往往会选择人气更高的网络小说作品进行改编。因为网络小说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人气,有着非常高的关注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影视剧的投资风险。

不少网络读者期待着从银幕、电视上,看到自己喜欢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热播影视剧,这将再次推动网络小说的发展,形成了互动双赢的良性模式。网络小说和影视剧的精神契合了当今都市消费文化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互联网从最初创作小说来表达个人感受,最后成为了融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商品。网络小说和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商品,最终的目标是赢得更多的商业价值。因此,本文的研究意在引起更多人对网络小说与影视作品关系的思考,以期促进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作品质量的提高以及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意利。影视剧对网络小说改编之原因探究[J]。大众文艺,2011(22)。

[2]赵光平。从自由到捆绑—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困境探析[J]。时代文学,2011(15)。

玄幻小说改编下影视剧 篇11

情境设置

1.故事情节的增删

小说中当娇蕊告诉振保她向士洪公开了他们的关系想要离婚时,振保的反应是“在马路上乱走…到一家小酒店喝酒,…叫了部黄包车…肚子仿佛更疼得要紧…只怕是霍乱,”便因此而住了院。而在影片中,振保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神情恍惚地行走在大街上,看不见任何东西,听不见任何声音,当他横穿马路时,他被撞了并住进了医院。小说企图用振保得知消息后的一系列行为来突出表现他当时的矛盾心理,而电影中的车祸则相对来说更加震撼,更能带给观众刺激的视觉感受,在体会振保当时的心情上则又逼近了一步,小说如果采用车祸情节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一个突发性的情节在文学作品中一般只会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对于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是需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持续性动作等。

小说中笃保与振保一起在公交车上遇见了娇蕊,两人相互寒暄,随后振保先下了车,回家后的振保想要急于探听笃保见到娇蕊后的感想,主动将话题引到了娇蕊身上,但在影片中展现的是笃保在碰见了娇蕊之后主动告诉振保的情形,而振保与娇蕊的相遇却是在电影的最后,两人寒暄之后娇蕊先下了车,在雨中撑着雨伞走了。张爱玲之所以将振保与娇蕊的相遇安放在前面,实际上是意通过红玫瑰现实幻影的破碎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如嫌弃烟鹂包不好烛台,公然在外面玩女人,同时也突出表现了振保对娇蕊的感情,振保的先下车似乎与二人感情发展结局相照应,更多的是对娇蕊这一都市女性命运的慨叹;而导演关锦鹏则在电影中改变了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凉命运的一贯作风,将二人的相遇放在了电影最后,带给观众更多的是回味,娇蕊的先走也象征着娇蕊在这段感情里的无悔,表现的却是振保对这段感情的愧疚。

2.意境色调的设置

张爱玲在小说中分别将娇蕊与烟鹂比喻成红玫瑰与白玫瑰,并通过色彩意象的对比来展现两人的性格命运。一个是热情似火,如“心口上的朱砂痣”,一个是温婉如玉,如“衣服上沾的饭黏子”,“白色的米粒”象征着烟鹂悲凉而又无奈的命运。而在影片的色调中,红白玫瑰的出现总是伴着冷暖色调,如娇蕊与烟鹂浴室的对比,前者灯光昏暗,满地头发,水气腾腾;后者则清洁干爽,瓷砖也很亮净,给人一种孤僻凄冷的感受。关锦鹏在影片中通过这两个不同色调的光影形象对比从侧面向观众传达了红白玫瑰的特点。

人物性格

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以烟鹂为代表的没落家族旧式淑女的凄凉命运,烟鹂担心自己与裁缝的暧昧被振保发现,她总是忠心地为振保寻找借口,至始至终都未能逃脱自己的软弱角色的局限;但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导演关锦鹏赋予了烟鹂应有的成長,如烟鹂将自己关进卫生间后,平整干净的瓷砖突然间裂开成了没有规则的棱角,再如烟鹂与女儿一起学习《玫瑰香》这首歌曲。此外,烟鹂的镜头语言也突出了她的成长,“这样倒不如离了婚了的好…真不知道我要替他辩护到多久!”这种转变凸显了烟鹂的个性与情欲,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地触摸到她的血肉。

细节描写

张爱玲在小说中主要是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性格,因为文字语言的组合正好适应了细节描写的需要,读者能够从文字语言中感受到作者的用意,而电影也有它的独特处理方式。影片中独白与旁白的设置最为突出,如导演在开头以经典旁白的形式娓娓道来,尽力将小说中人物的细腻心理展示给观众,此外关锦鹏还善于选取小说中的经典,配上精妙的图画来启发观众思考。道具的使用也是影片中细节描写的手段,如圣母像的出现,一次是在振保入院之后,它约束着振保为保全名声而放弃爱情,一次是在烟鹂入院之后,它象征着烟鹂的纯洁;再如笃保重提娇蕊,振保要烟鹂多听无线电报时,镜头移向了桌上的一朵白玫瑰,意在象征两人名存实亡的婚姻。

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从情境设置,人物性格,细节描写三个方面进行了举例分析,不难看出,电影并不是从小说机械模仿复制过来的,它在基本遵循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了飞跃,而这种飞跃是由电影自身艺术形式的特点与导演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观众的需要所决定的。伴随着影视化现象的发展,小说为电影提供了一个拍摄素材,小说文本内容的遵循不应该完全成为评价电影的准则,剩下的空间则需要影片通过对观众的视觉传达来填补。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著.红玫瑰与白玫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李若真.漫谈关锦鹏《红玫瑰与白玫瑰》能电影改编技巧[J].新闻传播,2010(5).

玄幻小说改编下影视剧 篇12

莫言从未排斥过作品的影视化改编, 从《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成《红高粱》 (张艺谋导演) 起, 他的作品《白狗秋千架》《白棉花》《师傅越来越幽默》和《姑奶奶披红绸》分别被改编拍成了《暖》 (霍建起导演) 《白棉花》 (李幼禾导演) 《幸福时光》 (张艺谋导演) 和《太阳有耳》 (严浩导演) 。改编有成有败, 有的影视作品荣获国际电影节大奖, 赢得了世界声誉, 如《红高粱》《暖》和《太阳有耳》等;有的如《幸福时光》出品后屡遭非议, 《白棉花》更被观众狠批一顿, 被视为“最不值得看的影片”。原著同出莫言之手, 但影视改编成效却大相径庭, 其改编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可为以后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借鉴。

一、改编之得

《红高粱》《暖》和《太阳有耳》等改编片通过传递本土文化的遗传密码, 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代文化话语的发展空间, 以及在视觉媒介条件下建构文化话语的模式, 赢得了好口碑, 其经验不得不引起人们研究和深思。

首先是人性的力量在莫言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为改编打下了深厚的内涵基础。在改编中, 虽然导演试图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性思考来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 对原著的主题意蕴进行了修改, 但不可否认, 正是有莫言作品将生活还原为吃、喝、生育、性爱、暴力、死亡等与生命本身密不可分的形态, 展现出了人性深层的本质特征, 负载着更为深刻的历史蕴涵和更为广博的人文情怀, 才使得导演改编的基础沉郁厚重, 能够为观众提供如《红高粱》般洋溢生命激情、张扬那种人之初狂野本性的精品。《红高粱》原著中想象丰富, 汪洋恣肆的乡野传奇、家族演义, 在影片中则集中伸张为“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浪漫激情, 针对在儒家文化桎梏下人的本真性的蒙蔽与失落, 中国人原始生命力的退化与萎缩, 而大力张扬其个性的解放、对生命的肯定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这些恰恰是对民族深层文化心理中郁积的冷漠和保守, 现代人处于人性迷失而不能自拔的困境的反拨。

其次是莫言在消解权威话语的同时, 选择了一种“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言说方式, 力图建构一套民间话语的言说系统。张艺谋、霍建起和严浩等导演在《红高粱》《暖》和《太阳有耳》里则延续了这种话语特点。充分调动各种艺术形式, 如色彩、影调、景别和声音等, 造成新鲜的场面、新的叙事信息, 线索明晰, 故事简易明白。梦一般的美感赋予其作品以热辣或幽深之美, 使“我奶奶”“我爷爷”敢说敢干、叛逆反抗的个性精神和旺盛生命力尽情挥洒出来;使“暖”爱情故事的背后暗含着的城乡文化的冲突凸显出来;使油油对潘好爱恨交织、复杂幽微的感情传递出来, 在那些人们似曾相识但又有陌生感的人物和故事中, 探寻一种新的话语实践方式, 使其审美张力与审美空间被放大。

最后, 虽然莫言小说底蕴丰厚, 对历史理解、现实理解和文化理解都相当深入, 影视改编中有所吸收, 但毕竟两种文本各自艺术规律不同, 莫言小说的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被打破, 随着作者情绪的任意流动而自由的切割和讲述, 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意识流特点。改编时自然不能亦步亦趋, 按图索骥。影片往往注重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就必须进行艺术改造和加工。比如, 从《白狗秋千架》到《暖》, 原作的主题、情节、人物、背景、语言等一系列的叙事因素都被改得“面目全非”, 但是遵循了影视视听语言的创作规律, 将具有隐喻式的主观意象实化为普通的客观实体, 由虚到实, 把秋千架等物象作为载体加以形象化, 使之叙述诗意盎然, 含蓄蕴藉, 也因此改编获得了成功。

二、改编之失

虽说改编自莫言小说的影视作品成就不小, 但也有改编不甚成功的作品, 《白棉花》《幸福时光》等影片的艺术效果均评说不一, 遭受非议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其一, 改编后失败之作的人物性格塑造缺乏个性, 缺乏丰富的生活细节, 远离了人性的主题、缺少了心灵的震撼。比如, 《白棉花》原著中22岁的方碧玉是一个“浑身上下装着弹簧”的人, 充满生命活力, 是个“周身都是迷人故事”的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女人。她勇于追求自由的爱情, 勇于冲破传统的束缚, 具有坚毅的品质和在苦难中生存的耐力。此形象也包含了对男性中心、夫权主义和失去人性的社会的批判。而影片中宁静主演的这个人物, 似乎没有很多机会去体现她的女性美, 也没多少篇幅去展示人物个性魅力, 缺少生气, 个性平庸甚至模糊。欲望化的叙述成为关注的焦点, 成为影片建构叙事、塑造人物的主要支撑点。如此仅仅突出性爱欲望, 视野显得狭小局促。

其二, 过于追求戏剧性效果, 匠味太浓, 掩盖了作品应有的更为深刻的主题。比如, 《师父越来越幽默》讲的是下岗老工人在荒僻的林间开设了一座情人小屋, 不得不以一种颇具讽刺性的方式谋生, 其背后有着对城市文明积弊的思考。但改编成《幸福时光》后, 加上了众人一起帮助盲女的爱心故事, 在张艺谋的电影世界中失去了现实本身丰富的色彩, 而蜕化为清汤寡水的表述, 生编硬造的戏剧色彩, 无法将现实残酷性的深度思考传达出来, 以轻飘的艺术感觉对待现实和感受现实, 使现实的宏伟厚重在这个单薄牵强的故事中消失隐退, 只剩下浅薄、柔情的气息徘徊蔓延。

其三, 试图用温婉伤感的唯美情调将“残酷”略去, 模糊和冲淡了作者的批判意识。比如, 《暖》里人物对城市的向往一览无余, 去掉了原著中城乡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这恰恰反映出影片改编最大的疏漏, 它将商业操作、受众的怀旧心理和对温情的渴望有机融合, 创造了一个经典而唯美的消费神话, 却略去生活不堪承重的隐痛, 过滤掉故事原本的残酷色调, 让故事的精神内核与唯美的叙述情境之间产生了极不协调的叙述裂隙, 使得在莫言作品里原本升腾起来的悲怆感受被消解掉, 削弱了观众对崇高悲壮之美的深刻体会和感受。

三、给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启示

将莫言小说的改编作为典型个案加以研究, 总结其得与失, 能为今后的文学改编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也给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如今, 视觉文化早已为人们所关注和探究, 显而易见, 它和当代传媒的突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影视文化产业的趋向关系密切。文学作品借助具有传播优势与影响力的视觉媒介, 将现代文化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富有时代内涵的文化, 通过观照心灵成长与文化生态的角度纳入传播视野, 使得更多的读者或观众对其加以逐步地认知和了解。正是在媒介传播力量的带动和扩散下, 莫言作品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让更多国外读者能欣赏到它。当然决定作家作品文化影响力的根本因素, 是其自身属性中蕴涵的历史力量和现实价值, 但这种文化历史力量和现实价值的大众认知, 这种大众认知的规模化, 是借助媒介文化的影响功能实现的。因此, 不可否认, 从小说到影视剧的过程中, 媒介的力量不容小觑。

随着文化产业日益深化, 影视走向市场, 并参与国内国际文化资本的激烈竞争, 就必须以“内容为王”, 走品牌化建设之路, 形成文化产业动向、文化资本流通、文化市场前景等信息服务的互通与共享。而要实现这一点, 其中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借文学这股强劲的东风, 加强影视艺术的含量, 将丰富的文学资源提炼为影视艺术形象, 并注入鲜活的元素进行包装, 通过影像化的技术手段使其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并发生传播效应。故此, 文学对影视文化产业的促动作用也不能忽视。

如此看来, 视觉文化对于文学艺术具有无可争议的传播效能和改塑功能。同时, 文学为影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其现代性思考的精神指归和意义认同对影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促进了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长效发展。可见, 在视觉文化时代, 文学的影视化改编有着特别意义, 文学与视觉文化共谋, 会构建起具有超越意味的艺术世界, 也给影视文化产业带来新的活力。可以想见, 莫言作品影视化改编在将来还会引发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少华.大众传媒视觉文化与当代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3) .

[2]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 2001 (2) .

上一篇:滨海旅游城市下一篇: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