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观后感

2024-09-18

《走向海洋》观后感(共10篇)

《走向海洋》观后感 篇1

《走向海洋》征文:《走向海洋》读后感

4篇

《走向海洋》读后感

提起海洋,会使人联想到波澜壮阔、浩瀚无际等词语,别看“海洋”只有简简单单两个字,但是其中蕴藏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不信?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向海洋》吧。

《走向海洋》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中国的海洋史,一个个故事让人无不自豪,但有个故事,却是个例外,这个故事就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追根溯源引起战争的却是茶叶,当时中国茶叶快速流通到英国,在英伦三岛非常有名,英国派出使者想通过正常贸易解决问题,却遭到中国皇帝的拒绝,英国眼睁睁看着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于是,他们选择了鸦片。围绕鸦片展开的两国战争开始了…英国太坏了,贸易不成功,因为自己的国家是列强国家,就把大量鸦片流入中国,要知道,鸦片的主要成分是罂粟,人长期吸入就会上瘾,还会影响人身体健康甚至死亡,而且一旦上瘾之人,没有鸦片可以吸就会失去神智,书上说“可叹中原无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可见,鸦片带给神州大地多大的灾难,中国土地那么大,吸食鸦片让整个神州大地的人们都颓废了,整天只知道花银子,买鸦片,花银子,买鸦片,能让这么大的中国陷入这种情况,可见有多少鸦片流入中国,这些鸦片让中国损失了1670万两白银,直到林则徐的出现,这种情况才所好转,他将收缴到的鸦片全部销毁,自此之后,神州大地慢慢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林则徐真了不起!在清朝,在许多人受鸦片毒害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拯救了整个中国,他真的是中国在鸦片泛滥危害人民时挺身而出的英雄。从此,中国拒绝了鸦片贸易,我觉得中国这一壮举不但灭掉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还大长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志气。看到这里,我很感慨,鸦片战争,历史上很鲜明的一页,记下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创业,中国在列强入侵,山河蹂躏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扑灭人们斗争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烧更旺,虎门硝烟是中国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这些闪着光芒的爱国主义动向,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出现了鸦片战争,但这不能表明中华的软弱,林则徐不正在我们中间广为传颂吗?我觉得一个民族要有骨气,要明白退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10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为国家的利益而战,遇到战争就退缩,这些清朝官员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有战争就什么都不顾只顾自己,在朝廷上信誓旦旦,战争爆发,什么国家,什么人民死活全都不管,通通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与爱国将士形成鲜明地对比。海洋的故事许许多多,说也说不尽,就先说这些吧。

这本书除了这个例外的故事还有《占据南极高点》、《海上丝绸之路》等许多令人骄傲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更深的了解了祖国的海洋史,也让我对祖国更添一份敬佩和爱戴,在海洋世纪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携起手来,与海洋同行!

读《走向海洋》有感

你知道吗?当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回眸我们的地球时,他们发现,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冰球”。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人民就出版了教育读本,上面的文中有一篇这样写道:“中国地域辽阔,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面对这句话我十分尴尬,难道中国领土就只有960万平方而已?结果当然不是,中国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领土面积。中国人甚至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建造时铺砖瓦时忽略了海洋,真是杯具啊!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陆地上的石油已近枯竭,中国便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并重视起海洋,在海洋中开采资源,并通过海对外贸易,暂时解决了石油贫乏问题。人们还建立起了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以解决电力问题。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约361亿平方千米,而陆地只占292%,听到这些,你也许会惊讶,不过事实确实如此。科学家也开始猜测,人类也许是在海洋中演变而来的,先由各种各样的化合物汇入海洋,在海洋中生长发育,并和其他混合物聚合,并发生演变,经过几千万年的时间,才从化合物进化成了现在的人类。可见,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亲,我们都是她的孩子。

海洋中还含有许多的食物,就比如说沙丁鱼吧,它含有不饱和脂肪,也就是鱼油,可以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结,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降低血液黏度,防止动脉硬化和心肌梗塞等生理作用。由此看来,蓝色食品的药效非常好。

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现在我们要调整目光,重新来看待我们脚下的地球。

读《走向海洋》有感

现在,我们这颗地球已经苦不堪言了,人类已经向海洋的自我净化能力发出了挑战,人们不断将各种污水倒入海洋,使海洋有一部分已无法自我净化,同时,这也代表着,有一些生物因此灭绝……

在一些渔场,就说纽芬兰的鳕鱼渔场,曾经,20世纪60年代,无须鳕鱼每年的捕获量都有将近18万吨,可到现在呢?只有那仅剩的33万吨,就算政府实施禁捕,这也无济于事,因为物种少到一定数量时,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改变,自然于事无补。

由于海水污染和海洋开发导致的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上人类肆无忌惮的猎杀,很多海洋生物已经灭绝或正在走向灭绝的边缘。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更加厉害,才会导致海洋资源的几近枯竭,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然而最终可能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危机。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改变了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大气环流和水循环。近年来,全球不同地区频发的干旱、洪涝、飓风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正是人类破坏自然的“回报”。

如果人类还是一意孤行,继续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我们很快就将为自己贪婪和愚蠢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地球只有一个,同样的,海洋也只有一个。保护海洋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走向海洋

读了这本赞美歌颂海洋的书,我对蓝色的海洋充满了敬意。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最初的生命是诞生在海洋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海洋里有丰富的资源;有世界上80%的生物;有全世界90%的淡水;有超过全世界70%的石油和天然气;还有沉没于海洋的数以万计的船只……

《走向海洋》从整个历史的、文化的、世界的角度,诠释了一个民族跟海洋的关系,条理清晰,鞭辟入里,底蕴深远,仿佛可以让人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年轮,是如何向前沉重而缓慢地滚动。正如影片中所说:历史没有假如,民族的兴衰亦有必然。

愿中华巨龙继续大海发展,充分利用海的资源,令这拥有1260万平方千米的泱泱大国,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读《走向海洋》有感

蔚蓝的海中两只海豚互相追逐嬉戏,溅起了无数晶莹的浪花……多么美丽多么快乐的画面呀!我情不自禁地打开《走向海洋这本书》,不知不觉,就被文字吸引住了。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看的章节是《海洋——生命的摇篮》。一听题目,就知道,生命离不开海洋。在远古时代,海洋孕育了原始生命,原始生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又慢慢地有了原始植物和原始动物。以后原始植物和原始动物不断进化,人类也诞生了。这样看来,我们的母亲不就是海洋了吗?不错,就是海洋。

从书中我知道了,这位伟大的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了我们生存必需的资源。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了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海洋与我们密不可分,她已是我们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百感交集:

海洋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库,是我们的母亲。可是近年来,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位母亲的呢?人类猛烈地开发海洋资源,却没有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导致海洋资源的枯竭,对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人类在享受海洋带给我们的资源时,可曾想到人类生存危机已经来临,是否想过该为海洋这位人类共同的母亲做点什么。

亲爱的人类,让我们合理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妈妈同行吧!

《走向海洋》观后感 篇2

一、书写海洋文化史诗

作为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以曹操的诗《观沧海》开篇,导出海洋与中华文明的渊源。伴随着导语的是跃入眼帘的镜头:奔腾不息的浪花以及破浪前行的军舰,立体地把人与海洋的关系及海权战略展露在观众面前,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似乎在告诉人们:一滴水见世界,海洋作为原水,让人看到了地球的变化万千与生命的多元。面向海洋,就是面向开阔的自然空间。海洋的意义在电视艺术的空间得到了多方位的呈现。

事实上,中国人自古就不乏对海洋的想象,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山海经》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充满神话色彩的地理专著,书写海洋中的神灵世界与海上乐园,极大地开拓了中国人对于海洋的超现实想象空间。而哪吒闹海的神话故事更是在人与神的对话中把人类对海的征服宣泄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对海洋的想象不仅道出了人与海洋不可分割的地理因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陆地生活对人的禁锢,恢复了人类向往自由的天性。因此,走向海洋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必然之路。这也符合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观。

《走向海洋》第一集《海陆钩沉》从解析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开始,展开了人类对于地球生命奥妙的探索之旅。接着以大量的考古发现比较了古代地中海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演绎出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海洋意识。妈祖的传说更是凝聚了中国人对海的感恩与敬畏之情。正如导演刘军卫所言:“当我们用理智的眼光端详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文明无所谓优劣,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永远一帆风顺。甚至用大陆和海洋界定文明的种类,也显得那样狭隘和偏执!”[1]这就定下了纪录片的基调:尊重历史,尊重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才能重返历史的现场,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电视镜头中那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广袤无垠的大海形成了鲜明的落差,暗示着地质变化的漫长及人类对宇宙空间的遐想。

第二集《海上明月》集中回顾了中国的造船史。而秦始皇面对汪洋大海的一声叹息,似乎预示了后来国人对海洋世界的不停渴求。通过这样的陈述,引出了远行之船———征帆出现的划时代意义。征帆就像一轮明月,没有它的朗照与指引, 也就没有唐、宋、元、明几个朝代的对外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则是征帆创下的海洋文明的辉煌。在明代开创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因此,没有征帆,就没有世界地理的大发现,也就没有世界各国海上交往与贸易的萌芽。随着《清明上河图》的徐徐展开,王安石的方略得到了宋王朝的重视。纪录片以画面的推移和色彩的变换突出宋金海战场面的激烈,给观众以冲击力。国力的窘困迫使南宋王朝把眼光转向大海,展现给观众的一个和平利用海洋的国际视野。

第三集《潮起潮落》将镜头对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的海上策略,从细节入手,让人管窥到“郑氏”海上帝国强盛的景观。“大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使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至少也是‘旁门左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个王朝鼎盛之时,根本不会‘面朝大海’。只有像南宋,这样偏安一隅的朝廷,或者像元朝,这样来自草原的统治者,才会对航海产生兴趣。”[2]历史给国人开启了面向未来的窗口,海洋给了国人走出封闭、展示自我形象的的新舞台。这一集将故事片中的片段穿插在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叙述中,增添了郑和下西洋的传奇色彩。这样以来,就把历时性的叙述转化为共时性的话语空间,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情绪,引起共鸣。诚然,郑和的远航成功,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国灿烂的文化,印证了海上贸易的必然性,而且开启了国人走向世界的广阔的视野。但是清政府看不到海洋的曙光,因而蒙受了被列强任意宰割的屈辱。思想家魏源的《海国图志》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视,而被日本海军广泛阅读,导致了甲午海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制海权是决定近现代大国兴衰的关键之一,由于中国及其他东方古国在这方面缺乏危机意识,古代东方文明在近现代世界中衰落也是必然。”[3]该片从历史的缝隙中洞察清政府海洋意识的淡薄所导致的民族危机,可谓以小见大,有的放矢。民国海军的浴血奋战和人民海军的崛起,则彰显了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重新苏醒。在抗日战争前线,中国海军与日军在江阴血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海军在毛泽东建设“海上长城”和 “海上铁路”的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一步步成为捍卫国家领海主权的生力军。“建立‘海上长城’、‘海上铁路’,是以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现代科技和大工业为支撑,是一个海洋大国走向海洋的保障,建立现代海权和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必然选择。中国海洋事业不断向海洋跨越,每一个进步,一系列成就,都体现了他的海洋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4]毛泽东的海洋强军、强国战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人民海军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亚丁湾护航任务,中国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因此,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正在觉醒。海洋意识是国家主权意识的体现,同时也是生态意识的体现。长期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对陆地的过度开发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及生态危机。工业化导致了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的加剧,淡水资源日益短缺。 把目光转向海洋,加深对海洋的认识和保护,意味着人类的海洋文化自觉与对自我的超越。著名诗人海子的诗歌《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表达了诗意栖居的理想,也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叩问。面向海洋,有利于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确立国人的世界视野。

“海洋及其相关的自然物象除了具有数量上的崇高之外,同时又具备了力量上的崇高。海洋乃至周围的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物象以突兀、高耸、粗砺、险峻、暴烈、动荡、凶猛等显现出人的感官难以掌握、人的生命难以抵御的无限的威势,然而,它作为一种异己的狂暴的力量能够激发我们伟大的精神。”[5]在音乐上,《走向海洋》凸显了海洋的崇高美。它的主题序曲是一首回旋变奏的奏鸣曲。它由小号的独奏、圆号的跟进和弦乐的低音连接而成,形似大海波浪的自然起伏, 象征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凝聚力。同时又将不同的事件和人物组构起来,化零为整,表现出奔放而豪迈的激情,突出了纪录片的主题。

“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方式,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后,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 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6]《走向海洋》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础上,把几千年来人与海洋的因缘进行了条分缕析,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它带给观众的是海洋般的激情与扑面而来的海洋文化气息。

二、书写“海上”中国梦

航海文明建立起中国与外面世界沟通的桥梁,向世人宣示了中国人的海洋意识。泉州港成为举世闻名的贸易港口, 标志着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姿态。21世纪对于一个拥有300万海域领土的中国而言,如何面向海洋?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发展自己的海洋战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保护地球环境的领航者?已经摆在国人面前。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纪录片 《走向海洋》在第七集《走向海洋》和第八集《经略海洋》中,荟萃了几代中国人的海洋梦想与实践,突出了历史的必然性与时代的挑战性。中美建交的场面把观众带入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环境中,“向阳号5号”考察船的远行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则这标志着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最新进展,也为人类认识海洋与自然环境提供了新的平台。 中国地质勘探人员在南海顺利建立了石油钻井平台,开辟了海洋资源开发的新路径,中国海军在亚丁湾出色完成打击索马里海盗的远洋任务。所有这些努力,向世人宣告了中国的国力与走向海洋的自信心。镜头中黑白照片与彩色的影像交替闪现,把几代新中国人的海洋梦想真实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呼唤的是中国民众对“蓝色国土” 的重视,也象征着中国走向海洋之路的任重而道远。几代中国人寻找石油的艰辛与收获,为未来的前行提供了启示。“现代文化的传播,不仅使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化了,而且使整个人类的活动愈来愈依赖社会。”[7]这样的书写,突出了人类和平利用海洋的文化社会学内涵,实现了海洋文化的社会化功能。

“走向海洋,困难的不是零星的行动,而是思想。纵观中国历史,‘走向海洋’多数是被逼出来的。一是内在的需要,土地资源不足了,就要走向海洋开发资源;二是外在的挑战,海洋不安全了,只能走向海洋保家卫国。所以,只有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积极拥抱海洋,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崛起于世界。”[8]自宋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流传的妈祖传说,是古代中国人驰骋海上梦想的智慧结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贸易的体系中,建立中国的海上通道,让中国自信为全世界青睐,把波涛汹涌的海洋变成造福人类的天堂,才不会辜负无数先辈的厚望。《走向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底色———深蓝中凸显出未来中国的走向,将宏大的视野与浪漫的想象展开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坐标中,形成了巨大的审美张力和思想张力。在笔者看来,《走向海洋》的意义在于: 在历史的维度中对海洋文化进行了深度的审视;在现实的紧迫感性追问中,启发人们思考海洋的战略意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构建起中华民族的自信。

三、结语

海洋是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一种自然景观。同时,由于人类的生产与军事活动,海洋成为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又使它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人文景观。21世纪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呼唤着文学民族性的自觉苏醒。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是人类赖以依存的陆地资源日趋减少而造成的一种发展态势。海上运输的繁忙,海洋开发的加速,都给世人带来了惊喜,给世界带来了惊人的变化。作为客观叙述人类发展史与精神追求的纪录片,面对海洋,如何展开自己的审美视野去表现人与海的相互依存?如何去引导大众在海洋的畅想中去创新自己的思维?《走向海洋》给了我们惊喜的发现,那就是,以细节取胜,而不是靠空喊口号去哗众取宠。历史的细节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却是发现新知与真理的线索, 发人深思。正是这样的创作理念使得《走向海洋》比近期的同类纪录片更深入人心,镜头的切换带给观众浓郁的海洋气息,激发了人类探索海洋的热情,这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由于地球变暖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人类对于良好生态的诉求。其次,人类科技的进步促使人们探索海洋奥妙和未知世界的热情高涨, 加速了人们走向海洋的坚定步伐。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地理位置决定国家的政治命运。发展海上军事力量,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近年来东海和南海的紧张局势再一次表明了海洋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如何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保持海洋生态的平衡,做到海洋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维持领海的安全,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新挑战。

摘要:纪录片《走向海洋》作为央视推出的一个拳头产品,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展示了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史诗般的旋律中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突出了“海上”中国梦的宏大主题。这样的海洋书写契合了时代与人民的需要,在文化全球化的21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海洋文化的深度审视,表现出历史意识;在现实的紧迫感性追问中,启发人们深思海洋的战略意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构建起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自信。

走向海洋?迎接未来 篇3

海洋是一座蓝色的宝库,是一切生命的摇篮,是上天赐予全人类的礼物。海洋科学家更提出:21世纪一定是海洋的世纪。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介绍海洋与人类生活的说明文,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人类与海洋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将成为人类21世纪的希望。课文层次清晰,语言平实,还多处使用了拟人手法,使文章生动鲜活。同时作者在结尾处表达了这样的希望:人们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也要珍惜和保护海洋。

一、喜怒无常的海洋

课文开头就点出了长久以来海洋与人类的关系——由于海洋的喜怒无常,以前人们在热爱并敬畏海洋的同时,只能“望洋兴叹”。“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文章通过事例使我们认识到千百年来人与海洋的关系,使我们深刻地理解了“望洋兴叹”的含义。

二、充满希望的海洋

文章接着紧承上文,笔锋一转,自然过渡到今天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人们不再是“望洋兴叹”,而是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海洋。接着,作者具体介绍人类如何开发、利用海洋,分层次介绍了“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的各方面内容。正是有了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在阅读时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在具体介绍人类如何开发、利用海洋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认识到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写道:“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目前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由于长期开采,已越来越少,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作者一方面说明海洋是个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方面交代陆地上的能源危机,在这两者的鲜明对比中使人认识到海洋的巨大作用。再如第六自然段:“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面临食物匮乏的威胁。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为了说明海洋对人类食物来源的重要意义,作者也是先以陆地上土地沙化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食物匮乏的现象作对比,使读者在巨大的反差中强化了“海洋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解。在过去、如今的对比中,使人对海洋的未来充满信心。读完,我们不由得发出感叹,海洋的确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所在。

三、取之有度的人类

海洋像一位慷慨的母亲,向人类提供着所需要的一切,但是人类也不能过分索取以至于破坏海洋。破坏海洋,就是毁灭人类自己的希望。“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作出它的奉献。”课文最后,作者表达了真切的希望,渗透了对当今日益遭到破坏的海洋环境的担忧,引人深思。

走向海洋,迎接未来!保护海洋,人人有责!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让它造福人类!

【快乐思维】

对于保护海洋这一世界性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和小伙伴一起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写一份关于保护海洋的倡议书!

走向海洋观后感 篇4

在这三页里的第一页中讲了一个神话故事。

当初宙斯三兄弟抓阄划分势力范围,宙斯获得了天空,哈得斯获得了地下,波塞冬成了大海和湖泊的君主。

与提坦神的“提坦之战”结束后,波塞冬成为伟大的海王,掌管环绕大陆的所有水域。他用令人战栗的地动山摇来统治王国。他手持三叉戟,他还赐予人类第一匹马,他乘坐的战车就是用金色的战马所拉,当他的战车大海上奔驰时,波浪会平静,周围跟随着海豚。古希腊人出于对他的崇拜,在面朝大海的峭壁地顶上建起一座雄伟的海神庙。

走向海洋观后感600字 篇5

生命起源于氨基酸,氨基酸起源于海洋。可以这样说,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单元是细胞。细胞有两个基本属性,新陈代谢和生殖作用。新陈代谢是在多种酶的催化下进行,生殖作用则是在核酸分子复制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生命的化学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实际上,生命起源于氨基酸。

世界上的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海洋,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摇篮,不仅促进了生物登陆以后的生物繁荣,而且对于人类的出现以及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生死攸关的奠基作用。海洋,蓝色的“聚宝盆”

走向海洋读后感 篇6

《走向海洋》读后感一

现在,有许多《走向海洋》这本书,这些都是关于人类的故事。同学们也非常的喜欢这本书,我也在读这本书。告诉我们了许多重要信息。

杨利伟是第一位中国人离开地球的人,从远远的宇宙俯目敢家园。他看到的地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土黄色、浑浊的星球,恰恰相反,那是一颗湛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它不应该叫“地球”,叫“水球”更合适。

我们的国土越来越少,地球上的部分都是海水,我们现在应该得保护地球,让环境变得更好,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

我还介绍一个我了解的信息。喜马拉雅山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一旦投入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会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可以说,覆盖的球表面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土地,而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叫“地球”,也许是个错误。

地球的海沟可真厉害,都能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给淹没,地面的海水可真多!真是出人意料。看来“地球”改名叫“水球”更合适。

书可真是个好东西,能让我们学到里面丰富多彩的知识。

张洁

四(6)

《走向海洋》读后感二

——张婷婷

大家一定读过许多书吧!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也是人类的好老师。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走向海洋》。

这本书主要讲向我们介绍了海洋。也陈述了海洋里丰富的资源矿物。类如说蓝藻化石——叠层石,这种化石在海洋里生长,是人类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驾航天飞船来到了太空上。杨利伟与想象那样是恰恰相反的。在大家眼中,它是一座“宝库”是矿物的资源。

这本书的作者崔京生,他是通过观察海洋的每一个角落而写出来的,海洋的深处,值得让我们去探究,去钻研。

读完了这本书,我就想起来一件事:那一年,我们一家人一起去海滩游玩。我们带着赤脚,在海边散步,我们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下午3点钟。那时,游客已经没有几个了。当我们要准备回家的时候,无意中看见几位游客在乱丢垃圾,这让我们看了十分气愤。

现在,我们也应该要保护海洋,爱护海洋,珍惜海洋,让海洋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吧!

走向海洋读后感三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环境的重要调节器。占地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是地球面积的70.8%。虽然这数据是那么的庞大,可惜的是我却还未感受过海风的吹拂,未聆听过海浪的咆哮,未见过惊涛拍岸的气势,这实在是一大遗憾啊!

但就是这样的海洋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给人们带来了繁荣与衰败,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与希望。

想必人们对丝绸之路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否听说过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曾逐渐超越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来,让我们回到唐、宋时期。这个时代,中国迎来了海上事业的全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兴起,海运贸易当然迅速增加。中国用颇受欢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货物从靠近海边的国家换回象牙、犀牛角、乳香、珍珠、宝石、琉璃、丁香、苏木等产品,慢慢地中国航海活动从一开始的政治外交逐渐转向经济贸易。宋代,朝廷更是鼓励海外贸易,使之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撑。虽然我朝船队遇到了印度和阿拉伯商船的挑战,但那庞大的船只就把他们的气势压下去了一半。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这时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凭这两个优势就足以让中国船队在这场竞争中取胜。而指南针也因此从宋商船队传至阿拉伯再传到欧洲人手中,为今后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拉开了现代世界的帷幕。

然而这太平盛世并未延续至今。来,让我们再回到明清时期,统治者自以为是的“自给自足”,然后实施的闭关锁国让中国与世界相通的那扇门紧紧地关上了。中国远远地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而变本加厉的禁海政策,更使西方列强对中国这块肥肉虎视眈眈。然后中国开始被强占、被瓜分,紧闭的大门被迫打开,却迎来了一群又一群恶狼。灾难开始降临到这块“宝地”。

接着海战不可避免的开始了。虽然海战不是没有过,中国的南、宋、元三朝就曾经打过海战,但今非昔比,那时只是船碰船,射射箭,放把火之类的,可现在面对的是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这让中国水师如何招架得住。即使有打过胜仗,但清政府却并不乘胜追击,反而求和,这更加助长了西方列强的气焰。(读后感 )中国不断地被侵略,不断地被瓜分。虽然其间有不少类似洪秀全、洪仁玕、林则徐、邓世昌等爱国人士进行起义、反抗,但直到20世纪初,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革命将领的出现才让濒临灭亡的中国又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得到了新生。

新中国逐渐步上正轨后毛主席对中国海军的成长更是倾注了许多心血,有时甚至亲力亲为。而如今中国海军逐渐壮大,不仅舰队家族人丁兴旺,更有潜水艇、051型导弹驱逐舰、053H2G型导弹护卫舰、p-4型鱼雷快艇等。但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虽然长风破浪迎来了美好的未来,仍需任重道远。

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也将会成为21世纪的药库,变为未来的粮仓,而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愈演愈烈。我们能做的不是争夺它,不是为了它发生战争,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走向海洋》读后感四

提起海洋,会使人联想到波澜壮阔、浩瀚无际等词语,别看“海洋”只有简简单单两个字,但是其中蕴藏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不信?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向海洋》吧。

《走向海洋》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中国的海洋史,一个个故事让人无不自豪,但有个故事,却是个例外,这个故事就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追根溯源引起战争的却是茶叶,当时中国茶叶快速流通到英国,在英伦三岛非常有名,英国派出使者想通过正常贸易解决问题,却遭到中国皇帝的拒绝,英国眼睁睁看着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于是,他们选择了鸦片。围绕鸦片展开的两国战争开始了…英国太坏了,贸易不成功,因为自己的国家是列强国家,就把大量鸦片流入中国,要知道,鸦片的主要成分是罂粟,人长期吸入就会上瘾,还会影响人身体健康甚至死亡,而且一旦上瘾之人,没有鸦片可以吸就会失去神智,书上说“可叹中原无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可见,鸦片带给神州大地多大的灾难,中国土地那么大,吸食鸦片让整个神州大地的人们都颓废了,整天只知道花银子,买鸦片,花银子,买鸦片,能让这么大的中国陷入这种情况,可见有多少鸦片流入中国,这些鸦片让中国损失了1670万两白银,直到林则徐的出现,这种情况才所好转,他将收缴到的鸦片全部销毁,自此之后,神州大地慢慢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林则徐真了不起!在清朝,在许多人受鸦片毒害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拯救了整个中国,他真的是中国在鸦片泛滥危害人民时挺身而出的英雄。从此,中国拒绝了鸦片贸易,我觉得中国这一壮举不但灭掉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还大长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志气。看到这里,我很感慨,鸦片战争,历史上很鲜明的一页,记下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创业,中国在列强入侵,山河蹂躏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扑灭人们斗争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烧更旺,虎门硝烟是中国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这些闪着光芒的爱国主义动向,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出现了鸦片战争,但这不能表明中华的软弱,林则徐不正在我们中间广为传颂吗?我觉得一个民族要有骨气,要明白退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10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为国家的利益而战,遇到战争就退缩,这些清朝官员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有战争就什么都不顾只顾自己,在朝廷上信誓旦旦,战争爆发,什么国家,什么人民死活全都不管,通通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与爱国将士形成鲜明地对比。海洋的故事许许多多,说也说不尽,就先说这些吧。

这本书除了这个例外的故事还有《占据南极高点》、《海上丝绸之路》等许多令人骄傲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更深的了解了祖国的海洋史,也让我对祖国更添一份敬佩和爱戴,在海洋世纪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携起手来,与海洋同行!

初二(6)袁志强

《走向海洋》读后感五

杨熠谦

寒假里我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书里面让我最感兴趣的是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分为2次,第1次是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第2次是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

鸦片是一种让人感到疲倦,没力气……的毒品。

虽然名字叫鸦片战争,但这场战争却是由茶叶牵动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法等西方列强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所获取得利益和特权已经远不满足,他们要再次发动战争,攫取利益。1856年,英国占领军在广州借“亚罗号”事件挑起事端。

说到这里,我对英、法等国家的评价是自私。

让国防教育走向海洋 篇7

当前,我国的海洋教育还比较薄弱,国民海洋国土意识欠缺,许多人不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还应包括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国民对海洋知识了解不多。据国家海洋局对我国国民的调查,在调查对象中,对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基本的海洋知识能正确理解的分别只占5.4%、4%、4.2%,大多数受访者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甚少。因此,加强海洋教育,让国防教育走向海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课题。

重要的地位——海洋国防观念影响大局

发展依靠海上。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米斯托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海权理论之父”马汉指出:“海权对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纵观近代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不依靠海洋。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17世纪,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的崛起正是从总统老罗斯福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开始的。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从而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在领受了美国佩里舰队叩关的屈辱后,树立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强国目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近现代海洋强国都成了发达国家,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增强全民和国家层面上的海洋意识。

利益取之海上。海洋空间是继陆地空间之后人类又一个重要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丰富的资源。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陆地上具有的一切矿物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80%在海洋,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在海洋,海水中铀的储量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4500倍,全球可燃冰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海水聚变技术有望满足人类500万到1000亿年的能源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益减少,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将21世纪称为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发展的重点。20世纪初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就预言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海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战略空间。

危险来自海上。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航海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事实正是如此,近代中国的苦难就是从海上开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的10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的大的军事行动就达84次之多,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域被两条岛链所围困。在第一岛链,美国部署有军事力量,依托海空基地群对我构成了军事威慑。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加大兵力部署,加强对我遏制的力度,还抛出了“空海一体战”理论来对付我国。

安全系于海上。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海洋主权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在全球16个海上咽喉要道和重要海域都投放有兵力,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维护美军的航道,近年来更加强调“以海制陆”。加强海防、掌控海权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全球性的“圈海”运动此起彼伏,各国争夺岛屿和海洋资源的斗争日益尖锐,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威胁。面对岛屿被蚕食、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形势,维护海洋权益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另外,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12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4%,再创历史新高。石油等战略资源进口主要依赖海上运输,对外贸易也有赖于海上运输,海上交通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保障远洋生命线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可见,海洋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而且已经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深厚的积淀——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的古代海洋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传世古籍《尚书》中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尔雅》有“物产富饶为陆海”的认识,韩非子强调“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管子指出“利在海也”。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由于紧紧抓住了“渔盐之利”,从而发展为“海之王国”,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魁。早在秦朝,徐福就已经开始东渡,横跨大海。中国造船技术的发达和指南针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航海技术,开创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篇章。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与陆上丝绸之路并驾齐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远的海上航线。明代中国的航海业达到了顶峰,郑和率2.7万多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使得当时的永乐年间成为明朝最鼎盛的时期。

猛然惊醒的近代海防思想。1430年左右,昏聩的明朝统治者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闭关锁国,厉行海禁,严令“片帆寸板不得入海”,使中华民族错过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大好时机,客观上也造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盛行。成书于倭患严重时期的《筹海图编》认为,明朝通商屡禁不止、倭寇屡剿不灭的根源在于错误的海禁政策,根除倭患的方法在于通贡开市,应在沿海岛屿、重要海路等“要会之地”设置强大海军,并且“南北会哨、昼夜扬帆”,定时巡视海面,“直欲邀击于海上”,提出了“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歼敌于将登”的整体防御策略。其作者郑若曾还振聋发聩地提出了“经略海上”的先进思想。从明朝延续到清末长达40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彻底击碎。惨痛的教训使有识之士猛然惊醒,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加强海防的良策。林则徐指出:“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魏源则呼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船炮,建立一支新式海军。左宗棠强调加强海防的重要性,提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加强海防、抵御外侮。清朝末年还展开了一场关于塞防与海防的大讨论,当政者由传统的重视塞防向塞防、海防并重转变,开始筹建海军。随着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再次陷入了有海无防的困境。

逐渐萌芽的现代海权意识。清末以来来自海洋的严重危机,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现代海权意识。民国的海权思想以国父孙中山为代表。孙中山从进化论出发,认为海权对近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掌握了海权国家才可能强盛,并阐述了世界海权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实际,指出国家独立、恢复主权是争取海权的前提。他强调:“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孙中山的考虑有四点:一是提高海军地位,二是兴船政,三是建东方、北方、南方港口,四是争夺太平洋制海权。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则数次主持制订海军发展计划,谋求在立足防御的同时,海军能够在海上与入侵之敌作战,“获得中国海之制海权”。他提出了将中国沿海划为4个海军区、建造20艘航母的宏伟设想。但国民党长期忙于内战,根本顾不上海军和海防建设。抗战开始时,国民政府的海军几乎没有与日军进行过一次海战。

普遍的选择——国外海洋教育经验可资借鉴

美国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海洋补助金计划,资助海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科研人员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从事海洋咨询和服务活动等。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在2004年向国会提交了长达610页的《21世纪海洋蓝图》报告,提出了全新的海洋管理理念和具体明确的行动措施,提出要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协调海洋教育;要把研究和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海洋教育,加强对高等教育和未来海洋工作力量的投资,满足未来对海洋队伍的需要;要对所有美国人进行终身海洋教育。在每年一度的海军节,美军包括航母在内的军舰都向公众开放,吸引大批公众前往参观,起到了良好的国防教育效果。

2005年日本经团联发表了《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向日本政府建议将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联合起来,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海洋教育课程。2007年4月日本通过了《海洋基本法》,此法成为日本的海洋宪章,明确指出了地方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对国家海洋权益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第28条则详述了国民应具备海洋意识,应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日本教科书对日本的各个属岛如数家珍。日本小学教科书这样宣传:“我们没有土地和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每一名小学生都会接受这样的观念:日本的未来取决于海洋。每年7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是日本法定的海洋日。届时,沿海都市都举办蓝海节,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海洋工作者,还举办向公众开放海上巡视船等活动,强化国民的海权意识。

韩国对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从向幼儿园提供各种海洋玩具,到小学、中学逐步增加海洋教学内容,再到大学开设海洋专业,海洋意识教育逐步深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海洋观培养体系。

英国于2009年11月由王室批准了《英国海洋管理、保护与使用法》,简称为《英国海洋法》。该法强调海洋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每个国民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也有义务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公众参与决策与管理海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时代的呼唤——全面推进海洋国防教育

以领导为重。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研究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重视海洋教育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包括海洋国防教育在内的活动。进入21世纪,海洋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发达国家,都非常强调对海洋管理者素质的培养。因此,要把各级领导特别是海监、海事、海警、海关、渔政等涉海部门的领导作为海洋国防教育的重点,突出海洋安全形势、海洋地理环境、海洋国际法等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确立“陆海统筹”的理念,树立海洋安全观、海洋价值观、海洋发展观,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对他们开展海洋国防教育非常重要。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周期,深入开展海洋国土观、海洋国防观、海洋权益观的教育。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出版各类海洋读物和海洋知识丛书,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活动,使学生从小就开始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熟悉海洋、关注海洋。将海洋国防教育与学生军训相结合,与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与历史、科学、思政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益。采取宣传橱窗、校内广播、知识竞赛、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营造浓厚的氛围。注重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过军营夏令营,参观海军部队和军舰,提高教育效果。

以公民为基。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海洋国防教育是项基础性工作。应加强海洋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海权教育馆、海防博物馆、海洋科技馆和水族馆等设施,赋予其国防教育功能。加强海军舰艇与命名城市的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拓展海洋国防教育的途径,增强群众与海洋、海防、海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结合“蛟龙”号深潜、“雪龙”号极地考察、“大洋一号”科考、海监执法保钓、海军远洋护航等活动,开展教育,扩大教育成效。

《走向海洋》读后感 篇8

我未曾见过大海,各种书籍、杂志都对他赋予无尽的赞美,总勾起我无尽的向往;我未曾见过大海,因此,我可以在我小小的世界里幻想着大大的海洋,那蔚蓝色的波涛在我脑海中澎湃;我未曾见过大海,但读了这本书,我却那么深刻的爱上了它。

海洋蕴含着巨大的财富,人类无节制的开采地球上的资源,终于把眼光放到了海洋上,真的,那么辽阔的海洋,蕴藏的财富,定是无法可想。例如石油,由于人类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当代,石油在能源中发挥第一位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筹划建立或已经建立了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人们正在从过去单纯的海洋捕捞时代,逐渐过渡到未来的耕海时代。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中,将比在陆地上的农牧场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效,因为同面积的单位产量,海洋养殖的产量要比陆地种植高出100倍。人们将大量养殖海藻和海草等,供应陆地上的牛、猪、羊等作饲料,从而获得更多的蛋白质、世界海底田园的总产量不久将会从目前的20xx万吨跃增到5000万吨,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将由水下联合收割机来割取,然后由钢索吊装到船上。

海,或清透无杂的,或混浊秽败的,或任遥望无垠的,或由围堤桎梏的……海,以它万千的形态、颜色、性情,类比了我们人类的一千零一种的孤独和守望。

可是,尽管海洋蕴含如此巨大的宝藏,当我们消耗完了地球上的资源,才去开发挥霍他,那是多么可悲啊。到那时,请认真倾听那汹涌的波涛,那是大海在哭泣。

《走向海洋》读后感 篇9

同学们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中国的领土有多大?你们一定说有960万平方千米。你们错了,你们忘了计算海洋的面积了!在这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里,就有许多秘密。

你们知道吗?海洋是人类母亲,她为人类提供了生物资源,和最大的淡水库。当宇航员杨利伟告诉我:他看到的地球并不是一个土黄色、混沌的星球,而恰恰相反,那是一个碧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人们才开始去了解海洋。人类先是对海洋是崇拜,是敬畏,慢慢的人们开始去探索,去了解海洋了。

《走向海洋》读后感(通用) 篇10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向海洋》读后感(通用1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向海洋》读后感1

《走向海洋》是一本让我们长知识的书。

同学们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中国的领土有多大?你们一定说有960万平方千米。你们错了,你们忘了计算海洋的面积了!在这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里,就有许多秘密。

你们知道吗?海洋是人类母亲,她为人类提供了生物资源,和最大的淡水库。当宇航员杨利伟告诉我:他看到的地球并不是一个土黄色、混沌的星球,而恰恰相反,那是一个碧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人们才开始去了解海洋。人类先是对海洋是崇拜,是敬畏,慢慢的人们开始去探索,去了解海洋了。

书上还为我们讲述了好几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分别是郑和、郑成功、魏源、等人。郑和七下西洋率船远航,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大西洋和非洲东岸,途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废除了荷兰殖民者的剥削制度,开辟田园从事生产,设立学校,发展文化,发展生产,促使台湾社会迅速发展。主席对人民海军的成长壮大倾注了大量心血。

海洋,文明的起源;海洋,蓝色的宝库;海洋是未来巨大的财富!我们一定要保护海洋,让海洋永远碧蓝!

《走向海洋》读后感2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中国有多大的领土吗?对了,你一定会说有960万平方千米,并且想:我为什么要问这3岁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真可笑。不过,事实证明,可笑的人其实是你,因为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片蓝色国土吧!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最初的生命是诞生在海洋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3个:

1:海洋蕴藏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资料统计,海洋动物有数十个门类20万种,蕴藏量32.5亿吨,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陆地。

2:海洋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可以说,海洋油气在海洋矿产资源中称霸一方,海底石油的形成,是由于海域有着大量的有机质,并充分具备了形成石油和保存石油地质条件。

3:海水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总储水量为216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总量的90%。仅凭这三点,就可看出海洋的重要性,不是吗?

有一首歌不是这么唱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我相信中国这条巨龙将继续向大海发展,更好、更充分的利用海里的资源,令这拥有12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泱泱大国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走向海洋》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为《走向海洋》,里面讲了地球故事、文明星火、科技之光、万物之理、星字迷尘、生命奥秘。里面有许多科学知识和许多在电视上或连科学家都没见过的图片。

里面让我最喜欢的便是地球故事了。里面讲了南海油气资源被邻国国家疯狂盗采,那是为什呢?因为里有丰富的物产——油气。这件事要从以前开始讲起:20世纪60年代以前,还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海主权提出任何质疑,为何后来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突然开始疯狂地争夺南海呢?因为南海不仅储藏油气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甚至被称为是“海上生命线”。除此之外,南海争端也出现了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的影子。有些人认为未来想在南海油气开发上有所作为,便会面临与越南以及马来西亚等国的冲突和较量。

还有一个故事便是:大片蓝色国土正被邻国蚕食。为什么我们在陆地上能于大多数邻国解决领土争斗的问题,而在海洋方向却难以突破,因为这本书则用大量用事实证明,只有建设“和谐海洋”的目标,做到“主权属我”,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海洋强国!

这本书里,不仅讲了有关南海油气资源被邻国国家疯狂盗采的事和大片蓝色国土正被邻国蚕食。为什么我们在陆地上能于大多数邻国解决领土争斗的问题,而在海洋方向却难以突破这两件事,还有许多故事,如:有关钓鱼岛的事和许多有关国家将面临的大事。

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知识是不是很多啊!像这些知识都是我们课本上学不到的吧!

《走向海洋》读后感4

海洋,它到底是什么呢,通过学习我只了解到它是蔚蓝的,广阔的,是无垠的······但读完《走向海洋》这本书后,我对海洋有了深入地了解。

在这里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国有着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吗?有许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有多少人知道中国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

海洋,这两字的背后值得我们探索的有很多。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也只是海洋这大家庭中的几个成员;殷人东渡,徐福出海,海上丝绸之路。禁海锁国这些历史悠久的海洋历史又有几人知晓?中国海洋史上的重要海战:白江口海口,南宋,全,元三朝大海战,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都发生在大海洋上,如果没有海洋,这些历史将会成为空白。如果没有海洋,我们中国就没法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如果没有海洋,就没有我们人类······

可是,由于人类的无知,海洋面正在上升,北极和南极在融化,到那时,我们美丽的家将会被淹没。所有一切美好事物将会成为泡影。“我亲爱的孩子们,快收手吧”!这是地球妈妈的呼吁。也是自己的心声呀!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海洋不仅是蔚蓝,广阔无垠的。他还是生命的摇篮,是个大药房。蕴含着巨大的清洁能源······让我们大家用行动来保护海洋,让它成为永恒的“美”。

《走向海洋》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走向海洋》,读完这本书后,我有着深深地体会。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我们离开了水那又会怎么样呢。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吧。水中有多少奥秘,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地球表面面积大约是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占3.61平方千米,为海洋面积的70.8%。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29米,体积为13.75亿立方千米,水量大约占地球水圈中总水量的97.2%。这样看来,我们的地球应该是一颗水球了。就在我们中国就有世界上有名的大海,就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渤海:中国的内海,在中国海域中面积最小,地理位置最北,三面环陆地,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形似一只侧放的葫芦,面积为9。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米。黄海:起名于海水颜色。它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为一半封闭性浅海,由于黄河流经此入海,搬来大量泥沙,使海水中浮游物质增多,透明度减少。他北接中国辽宁省和号线平安南。北二道,东从朝鲜半岛西北角为界,西北通渤海,西倚山东。江苏两地,南边以长江口北岸启东划疆,东西宽300海里,南北长470海里,面积近40万平方千米,近海水深度在60米以内。最深处在济州岛北方为140米。

海洋不但面积宽广,而且海底还有许多的矿产资源。海洋这个蓝色聚宝盆储藏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金属结核,铜,钴;镍,金约1700亿吨,银约133亿吨,铀40亿吨。在浅海低中还可以采到铂,锡,锆,磁铁矿,钛铁矿,金红石等。有些地方还可以采到色彩鲜艳的宝石和金刚石。

如今,我们的家园——地球,已经被破坏了。让我们行动起来,保卫我们的母亲吧!!

《走向海洋》读后感6

大家知道吗?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提起海洋,会使人联想到波澜壮阔、浩瀚无际等词语,别看“海洋”,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但是其中蕴藏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不信?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向海洋”吧!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从浩瀚的海洋中捕鱼,靠海洋为生。海洋还是国家之间联系“电线”,麦哲伦环球航行靠的不是海洋吗?哥伦布不是因为海洋才发现了美洲大陆的吗?中国航海事业更是历史久远:郑和、郑成功、魏源、……

海洋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国秦始皇到唐宋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海上事业发达的明朝”近万吨的船队出海,这些事说起来,真令我自豪!

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几次战争——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因为的清政府,所以失败了。不仅这样清政府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条著名的不平等条约,正在时时刻刻的提醒我们,要记得这耻辱,要努力学习再也不要被别人欺负!

历史的车轮已经滚到了新中国,中华巨龙腾飞海洋,老旧的书页已经翻了过去,重新书写历史篇章的日子已经到来了!

正如书的结尾所说:“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携手高歌,于海洋通行……”对呀,为了地球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与海洋为友吧!

《走向海洋》读后感7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生命诞生在海洋,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所以,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也就不会有人类,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生命。

海洋同时也是个神秘的世界,曾有一些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蔚蓝,投向深蓝……比如:郑和、郑成功、魏源、等。他们冒险也是有很大收获,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我是一只虾米,我将会潜入深海,探索人类还没有发现的海洋秘密。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使我了解了中国海洋史上的重要海战,同时又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比战争,英国让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还有中日甲午战争也很著名,中国又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深化。

地球上的陆地资源逐渐枯竭,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人类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因为海洋里有取之不尽的资源,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利用。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时,让我们团结起来,一起高歌,与海洋同行……

《走向海洋》读后感8

地球的三分之二都是被海洋包裹着,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向太空鸟瞰大地时,才发现地球不应该称作“地球”,确切地说称为“水球”才更合适。的确,但这一切还要归功于海洋。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迄今为止,大海中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生物。有些科学家表明,曾经被人们忽略的沙漠植物沙棘和骆驼刺,原是海洋中两种古老植物的种子先漂移到大陆上,再移到沙漠。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进化、变异,才形成了如今的沙棘和骆驼刺。

海洋是神奇的混水盘。海洋中,有两处被人们发现的奇异淡水区,颜色、成分、味道、作用和周围海水甚至可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两处神奇的地方叫“淡水井”“玉带泉”。

海洋是一个大药房。海洋中有着许多灵丹妙药。比如家喻户晓的`海带。海带经沸水煮过后的汁液可以有降血压的奇效。海蜇的胶原肽可以防治癌症,海葵可以缓解病痛,而褐藻作为一种新药材,更是受到了广大医师护士的青睐。

海洋是一个大宝库、大空调。它是大宝库的因素很多,就拿货轮“白狮号”来说吧,“白狮号”上有各种珍稀金属、矿物。仅金刚石,也就是钻石,在货单上的数量就有一千一百一十三颗之多。我国有一颗卫星,上面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最有价值的是毛主席金章,周边镶有十几颗黄豆粒大的金刚石。海洋也是个大空调。主要就是因为海洋中有一种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克制温室效应,释放氧气的本领丝毫不亚于吊篮等十分高级的植物。只要投入适量铁粉,他们会加速生长。目前这种方式已应用,效果非常好。

《走向海洋》让我更深一步地了解了海洋。海洋是美丽的,海洋的奉献是功不可没的,我们要保护海洋,不可以污染海洋。

《走向海洋》读后感9

海洋,一个蔚蓝的名字。海洋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是个大药房,而我国就有300万平方千米海洋!多广呀!我们怎么不引以为豪?

海洋的矿产资源,石油就能供人类使用大约1000年!不过我们要小心,不要在海上把石油弄翻了,不然不仅浪费石油,还威胁着海洋生物,不能因为矿产多而疏忽大意。

其实我没看多少,我就知道近来菲律宾抢我国的黄岩岛是为什么了。菲律宾这小国家冒着灭国危险抢我们的黄岩岛,黄岩岛一共就150平方公里,我国当然不全在意那么丁点儿面积,江苏省都有122600平方公里了!但黄岩岛包括多少海洋面积啊!菲律宾和我们抢,不就是为了丰富的水产品吗?带卑鄙了!我国早该把那个菲律宾给干掉了!不过我国太有人性了,向往和平,对菲律宾这种小人无视!

书中说海洋是未来的财富。是啊!矿产资源,可食用物品远远超过了陆地,我们以后就靠海洋了!但是,不可浪费。我们人类吃鱼翅,日本捕杀鲸鱼等都不好,不允许的。海洋药品极多,这些药品救了多少人呀!

最后,我向海洋鞠躬,谢谢你,海洋!

《走向海洋》读后感10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走向海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章《海洋与人类》。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人类是如何诞生的故事。刚开始我们还是无机物的胚胎,经过在海洋中的孕育演变,终于诞生了原始生命,再次经过长期变化,渐渐演变成原始生物,通过长期进化,划分成了原始植物和原始动物。原始动物再进化到多细胞动物,最后人类就诞生了。

看,生命是多么宝贵,原始生命是经过多么漫长的变化才诞生的。我们现在拥有了生命,但可曾想过生命有多么来之不易?有可曾想过自己能拥有几次生命?那你又有没有想过要珍惜它?如果没有,那你要开始行动,增强注意安全的意识,一定要保护生命这个无价之宝。世上哪里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没有生命,你失去了一切的一切,失去了财富、朋友、亲人……

现在,有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困难,有的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误,竟选择了自杀!有的人在生活中失利出丑,也选择了轻生!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挫折都应选择生而不是死。

珍惜生命吧!就是珍惜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走向海洋》读后感11

提到海洋,我的脑海里就想到了浩瀚,辽阔等词语,别看“海洋”这两个字,它可蕴含了许多知识。通过读《走向海洋》这本书,让我对向往已久的蓝色王国——海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一起走向海洋吧!

海洋是一个丰富的大宝库,里面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富饶的石油天然气,金银珠宝,有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等物产,这本书主要讲了五个方面:1海国图志2海的居民3蓝色宝库4海洋灾害5保护家园,其中让我难以忘记的是第五个方面,保护家园。

本来充满奇妙美丽的大海在人类的残杀,以留下了许多“伤痕”。许多生物也在慢慢的面临灭绝。如果我问你凶手是谁?我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本书会说是化工厂中的废水,而对我来说是人类,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人类这么的自私?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曾经播出过一段短片,有一些人类把捕捉到的一条非常稀有的鲨鱼,活生生的就把鲨鱼的鱼翅给切了,然后就把断翅了的鲨鱼扔到了海里,顿时,碧蓝的海水立即变成了鲜红色,而那条鲨鱼就在挣扎中慢慢的死掉了。看到这里我哭了,为什么人类会如此的自私,如此的残忍,为了自己的一点好处,而去残杀,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感到后悔,那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一直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库,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没有了水,人类是活不下去的。他不仅孕育了我们,还是文化的摇篮。小时候,音乐老师曾教过我们一首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说,大海是我故乡。“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人类离不开大海,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

《走向海洋》读后感12

乘风破浪,任重道远。

在蔚蓝的大海中,两只海豚追逐嬉戏,溅起朵朵浪花;远处,一艘帆船迎风起航;空中,海鸥勇敢地飞翔。这是《走向海洋》一书的封面画,它激起了我对海洋的无限遐想与向往。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鉴真东渡徐福出海、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这些由华夏儿女创造的航海奇迹为人类航海史竖起了一座座里程碑。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国的海洋探索之路更是越走越远。

人们之所以要开发海洋,是因为海洋里蕴藏着宝藏。据估计,海洋中的石油蕴藏量约为900亿吨,仅北冰洋的石油储量就可供全世界用上50年。科学家发现,在同等面积中,海洋养殖的产量要比陆地种植高出100倍。如今,在海底建造牧场和庄园已不是幻想。人类将在海底大量种植海藻和海草等“海洋作物”,制成喂养牛猪羊等家畜的饲料。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来海上”。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海洋环境,这样才不会导致海洋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海洋才不会变成人类生存的杀手。

乘风破浪,任重道远!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也是共同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

《走向海洋》读后感13

就像一朵花的绽放必须积攒足够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阳光雨露一样大海就是那朵花就是我们的母亲。当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发射的航天飞船神州飞船神州5号冲破大气层,遨游太空。宇航员杨利伟是第一位中国人从宇宙高处,俯瞰家园。它不是像人们想像那样是一个土黄色的星球,而是一个湛蓝晶莹剔透的水球。正是有了海洋这层蓝色的外衣,才没有了土星的荒芜人烟﹑金星的气候恶劣﹑没有了月球的地表坑洼,才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家园。海洋像母亲一样将大气中的无机物转化成了最原始的生物,原始的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进化出了原始的植物和动物。原始植物从单细胞进化到多细胞,由单体转为群体动物。原始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慢慢进化才有了我们人类。

海洋不仅像母亲一样把我们养大,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同学们当你面对大海感慨她的广阔无垠的时候,当你在海滨冲浪,尽情享受的时候,你是否会知道这奔腾不息的大海蕴藏着无限的能源,有日涨夜落的潮夕能,有汹涌澎湃翻江倒海的海浪产生的海浪能,有上暖下凉,冷热不均的海水产生的温差能。这些能源构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与此同时海洋还给我们留下了石油等有限资源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所以战略家指出“海洋,人类21世纪开发新能源的主战场”。

海洋为我们人类付出的太多太多了。而我们不仅没有对这个母亲有所回报,反而还破坏着海洋的生态平衡:大量捕杀鲨鱼、鲸鱼等珍惜鱼类。导致海洋危难的事还少吗﹖我们要保护海洋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走向海洋》读后感14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海洋的形成。在39亿年前,地球是一个火球。由于来自太空的陨星撞击和地球自身的运动,引起火山爆发、岩浆喷溢,原始时期的地球遍地烽火。在此之前,外层空间既没有大气圈,地球表面也没有一滴液态的水。然而,当溢出地壳的一氧化氮、一氧化硫、氢气和氧气形成包围地球外层空间的大气层之后,天穹不断降水,使地表不断降温,直到地表的温度允许液态水存在时,水才被陨星撞击成坑坑洼洼的地表中积聚起来,于是形成了海洋的雏形。

再告诉你们一个惊人的事情,其实海洋是人类的父母!当海洋世界雏形形成之时,也就是地球上的生命取得生长发育的摇篮之日。最早的生命正是借助于海水的屏蔽,躲避了紫外线的杀伤,得以进化、发展。所以说水是生命之源。今天,地球上有100多万种动物、4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如果没有海洋,地球就不可能像今天那么美丽。在陆生动物的发展进化中,人类出现是距今大约300万年前的事,大海也是人类祖先的家。

我给大家介绍的第二单元就是灯光捕鱼法。回想以前人们要么孤撒网;要么江边垂钓,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一种偶然上。而在今天,人们再也不是苦苦等待,而是利用科技的发展,并且还能得到巨大的收益。许多渔船到了晚上就亮起了灯。为什么要亮灯呢?其实理由很简单,就如同夜晚飞蛾扑灯一样,大多数海洋生物都有喜光的习性,例如螃蟹一见到光就会慢慢爬到光的周围去。

好了,我今天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吧。如果你也感兴趣,那就也请走进《走向海洋》吧。再见!

《走向海洋》读后感15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是物种的起源,是我们全人类的母亲,是养育了我们人类八十亿年的源泉!

当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从遥远的太空俯瞰地球时。发现地球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土黄色,浑浊的地球,恰恰相反,那是一个湛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准确的说,他不应该叫“地球”而应该叫“水球”更合适。

这里有一组数字对比,可以证明在太空所见属实。

地球表面积大约占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占3.61亿平方千米。为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洋平均深为3792米,总体积为13.75亿立方千米。水量大约占地球水圈中总水量的97.2%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海面上的全部陆地加起来,投入海洋,也只能填充十八分之一的海洋。再打个比方,喜马拉雅山最高峰,海拔8848千米的珠穆朗玛峰,一旦投入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会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此可以说,覆盖地球表面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土地,而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叫“地球”,也许是个缪误。

种种资料无可非议的证明。蓝色的海洋是我们生命的源泉,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节水,不污染比节约更重要。由于水污染日益严重,污水处理费节节升高,相当多的家庭已经意识到了节水的重要。市场上出现了节水型马桶,家庭在用水时,也可以通过用淘米水洗菜。洗菜水冲厕所等节水。但供水部门却向广大观众澄清了一个节水误区:节水并不是简单的减少用水量,而是在尽量不浪费的基础上,争取少污染水。如果用环保洗衣粉或绿色无污染洗涤化学用品等,坚决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等污染水的物品!

作为地球村的小村民,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但关系到我们自己的未来,还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节约用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既浪费又污染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爱心智慧和双手珍爱地球,善待资源,造福子孙!

《走向海洋》读后感16

读这本书,真的是纯属无意,可读完后爱上这本书,却是实话。“中国的领土面积有多少?”课堂上老师问,“960万平方千米。”孩子答道。960万平方千米。是吗,那有谁想到过,又有多少人知道那300多万平方千米得海洋面积呢?

我不能说我没有认为过中国的领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是啊,人们忽视了那300万平方千米,那是中国海军一枪一炮打下来的。圆明园见证着历史的变格,那这片蓝色的大海呢,它又经历什么?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的军舰,那是耻辱,一家玩具商在制作中国地图的拼图时,竟忘掉了南沙群岛,一个多么美丽的小岛呀,被遗忘了,地球是一个“水球”,被蔚蓝色的海洋包围着。改革开放了。人们渐渐记起了那300万平方千米,那也是我们的“母亲”呀,百废待举,艰难起步,海洋被认可了,中国的海洋终于被国人记起了。海洋观象台,海洋科学,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在中国。这又让我想起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但如今,不会停止,盛世造桥,时光进入了世纪,这个奇迹被炎黄子孙见泪,一个民族对海洋的意识终于觉醒了。中华巨龙腾飞海洋,世界认可了。

上一篇:商务邀请函样本英文下一篇:溆浦县中医院糖尿病专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