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诊工作制度

2024-09-29

转诊工作制度(精选7篇)

转诊工作制度 篇1

含山县中医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一、为加强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及上级医院的医疗技术协作与业务交流,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实现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工作目标,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特制定本制度。

二、逐步建立服务规范、运转有效的双向转诊网络。医院患者下转以乡镇卫生院及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以省内外三级医院为依托,加强技术协作与交流,达到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院医疗与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双向转诊原则。

1、患者自愿的原则:从维护患者利益出发,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切实当好患者的“参谋”。

2、分级诊治的原则:小病、常见病在基层、社区,危急重症在上级医院。

3、就近转诊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和医疗机构服务可及性,就近转诊患者,做到方便、快捷。

4、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有选择地将患者转诊至专科、专病特色明显的医疗机构,提高患者诊治的有效性。

5、无缝式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为患者提供整体性、持续性的医疗服务。

四、双向转诊临床标准。

1、上转标准。

(1)本院临床各科急危重症,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②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③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④疾病诊治超出本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⑤需要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病例。⑥其他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2)下转标准。

①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例。②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例。

③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④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例。⑤老年护理病例。

⑥自愿要求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者。⑦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例。

5、双向转诊管理规范。

(l)双向转诊医院应签订双向转诊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转诊的畅通,转诊协议时效自定,过期应再续签。

(2)双向转诊协调由医教部具体负责,急诊科、门诊部负责上转患者的登记与统计。

(3)医院应对协作单位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并免费为其培养卫生技术骨干。

(4)对于在协作单位抢救的患者,如需要医院支援,医院在接到邀请后应立即派出医务人员出诊,就地参与抢救。需要转院的患者可直接送医院治疗。协作医院对疑难杂症提出会诊要求者,医院委派相关专家前往会诊,无特殊原因不得推诿。

(5)医院对上转来的患者实行优先就诊、检查、交费、取药及优先安排住院。

(6)实行资源共享,对上转来的患者根据病情合理检查、合理诊断、合理治疗,不作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7)患者转诊期间,转诊医生和患者保持联系,以便开展连续性的照顾与服务。

(8)严格遵循双向转诊临床标准合理转诊患者。

(9)对于病情较重患者转诊必要时派医护人员护送,以确保患者途中安全。

(10)为转诊患者在就诊流程上提供一定的方便,患者持转诊单无需门诊挂号,由门诊医生初步诊断后,开具住院证办理住院手续。对转入的急诊患者,由急诊科出诊后,与住院部科室联系。

(11)本院对集团医院、对口支援单位转来的患者,治疗结束后下转时不提供住院治疗情况,没有下一步治疗、康复计划的,一经核实对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

6、双向转诊评价。

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工作模式,制定本院的双向转诊实施措施,明确转诊程序、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规范。不定期评价双向转诊是否得到有效实施;集团医院、对口支援单位双方医务人员是否知晓、重视;转诊程序是否流畅;是否按规范填写转诊单。在工作中集团医院、对口支援单位应不定期沟通,互通有无,不断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此项工作。

转诊工作制度 篇2

关键词:双向转诊,综合评价体系,医疗卫生服务

1 国外双向转诊运行研究

从部分发达国家现行的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来看, 双向转诊制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较为普遍, 而且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政策引导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为先进的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和政策, 拉大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的诊疗费用、起付线及报销比例的差距, 利用政策规定和适宜的经济杠杆进行调节, 在保障患者就医质量的同时, 积极引导患者的合理分流, 提升救治效率和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

英国实行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即NH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 取得居留权并在NHS注册后居民即可享受全面免费医疗, 有着严格的转诊制度体系。居民要想享受国家免费医疗, 在患病时 (重大伤害等立即威胁生命的状况除外) , 就必须首先由全科医师诊治, 并根据病情逐级转诊, 病情控制后再转回至全科医师处进行后续性治疗。医院不接待没有任何医师或医疗机构推荐转诊的病人[1]。

美国国民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来享受医疗保障服务即管理型医疗保健。由医疗保险计划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双方共同组织, 利用经济刺激和组织措施改变供需双方的行为, 以实现卫生服务的有效提供和利用[2]。如通过诊断相关分类 (Diagnosis-related groups, DRGs) 规定的各种疾病的相关诊疗指征和住院时间, 严格作为医疗费用管理和报销的依据, 以经济手段为杠杆, 引导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转诊治疗。

澳大利亚实行严格的三级转诊医疗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居民获得卫生服务的第一级接触点, 患者必须经社区全科医师的介绍, 才能进入上一级的卫生服务机构就医治疗。度过急性期的病人, 也必须实行自上往下的转诊方式, 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全科医师处继续接受相关诊疗服务[3], 以节省医院的费用。

通过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双向转诊规章制度, 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双向转诊, 从而从政策层面保障了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

1.2 质量保障

充足的资金投入、严格的全科和临床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合理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及风险控制机制保障了双向转诊质量。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都有着完善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不同医疗机构均有明确定位和职责, 相互协作, 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澳大利亚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有专科医院的支持, 患者在转诊时, 接诊医生都会得到一份患者转诊前的诊疗记录, 患者在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 还将继续接受相应的随访和保健康复服务, 使患者整个诊疗过程有机结合, 实现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同时还严格规定转诊执行者、转诊有效期、转诊流程、专业服务评估方案、转诊病人评估与管理计划、单次疗程界定等内容, 保证了转诊的流畅[4]。

强调高质量医师的培养,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全科医师的“守门人”作用。美国医师在执业前, 必须完成一系列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要成为一名家庭医师, 则首先要成为附近大医院的注册医师。实施全科医师考核制度。为保证全科医师提供卫生服务的质量, 各国都有相应的考评和反馈机制。英国的全科医师每年都要接受评审, 每5年进行一次综合评审, 以保证全科医学的高水准[5], 从而保证了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家庭医师网络覆盖, 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和全科医师“守门人”作用的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调标准化建设, 保证其建设资金。巴西卫生部在拨款时重点照顾社区医院的资金投入, 社区公立医院也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门的救护车, 需要转诊的病人, 由社区送到转诊办公室确定上级医院, 对危重病人上级医院派医师、护士、救护车来社区接病人, 保证了患者的转诊救治效率和质量[6]。

1.3 评价反馈

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 强调双向转诊的质量。督促医疗卫生服务各条线上的医务人员能够通力合作, 切实依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转诊和收治, 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

在澳大利亚, 一方面政府将根据全科医师对患者诊疗和转诊质量, 每年对社区家庭医师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检查, 不达标的社区和医师将会面临严重的处罚[7]。另一方面, 医师的收入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医疗看护补贴计划 (MSAC) 的直接拨款, 以服务的产出进行计算, 注重医师的绩效;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则基于病床的利用, 无论是门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 都需要医师的转诊。通过DRG拨款付费以及允许患者自主选择医师, 督促医师和医院精益求精, 全心全意服务病人,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缩短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 从而达到减少开支,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8]的目的。美国医疗卫生行业高度重视医疗风险, 每个专科或服务领域都对常用诊疗方法的风险性有专门研究, 注意采取防范措施。在社区医疗服务中, 家庭医师清楚不及时转诊的后果, 也保证了医师不会为了增加收入而延误患者的转诊时机[9]。德国实行严格的“上下级分工医疗”和“第三方支付”制度, 社区全科医师、家庭医师如若多次把不符合条件的病人转诊到专科医院或大医院, 保险公司将会对其采取降低考核等级和减少拨款的措施[10]。

1.4 技术支持

通过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 为医师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和指南, 保障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制定转诊指南。为保障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 各国根据本国国情, 制定了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和标准, 为全科医师、综合型医疗机构的专科医师以及管理者提供了评估转诊的参考工具。英国明确制定了各类疾病的转诊指南, 针对不同症状和疾病, 为临床医师、管理者提供改进质量的参考依据。美国通过长期临床和流行病学循证实践, 制定并实施了DRSs体系和诊断支持系统 (DXplainTM) , 用于指导和监督医师的诊疗活动。DRGs严格规定不同疾病的诊疗指征和诊疗时间, DXplainTM则运用强大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 涵盖几乎所有疾病的相关症状体征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和指征, 为全科以及专科医师特别是低年资的年轻医师在制定诊断疾病、确定诊疗方案时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指导, 以提升患者救治的质量, 减少甚至避免可能的医疗差错的发生[11]。澳大利亚则根据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明确规定接诊时间及内容, 针对管理目标不同制订转诊计划, 并设立转诊评估项目[8,12]。

2 双向转诊综合评价构想

为了能够真实、全面、有效地反映我国医疗机构现阶段落实双向转诊情况和实际质量, 及时发现双向转诊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关键控制点和制约因素, 以期为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时, 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参考,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本文对制定双向转诊的综合评价体系构想如下。

2.1 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

2.1.1宏观路径——政策研究。

从英国的NHS体系, 到美国的保险体系及DRGs系统, 首先都从宏观角度, 从政策制度入手, 严格规定患者需通过逐级转诊实施救治, 为转诊体系的有效落实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因此, 在制定适用于我国的双向转诊综合评价体系的同时, 也应从宏观方面, 从现行政策入手, 从政策层面, 着力分析我国双向转诊、基本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沿革、影响因素、体制局限、改进和推进措施, 找出可能影响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和落实的因素, 为微观路径制定的评价体系的落实, 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2.1.2微观路径——转诊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 了解国内外双向转诊开展的实际相关现状。通过专家定性访谈, 了解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面临的实际问题;讨论构建转诊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重点领域以及可能存在的困难。根据文献检索和定性访谈内容, 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形成研究的理论框架。

2.2 评价指标的切入点和评价内容

综合参考国外经验, 双向转诊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考虑从政策引导、质量保障、评价反馈和技术支持等四个层面作为切入点, 分别从卫生经济学、患者满意度、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政策的实际开展、双向转诊患者的诊疗救治质量、双向转诊患者和医保部门的评价反馈以及医疗机构发展等角度, 初步确定适用我国实际国情和特色的双向转诊评价维度和指标, 为后续的专家座谈问题和专家咨询表的设计奠定基础。

2.3 指标体系的检验

受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的实际医疗水平、医疗资源分布、相同疾病不同患者之间的异质性、不同疾病不同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研制出的双向转诊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必须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和完善, 通过大范围的测评进行不断的完善, 保证评价结果科学、有效、可行, 以保障患者、医生、医疗机构以及社会保险机构等多方的切实利益。对于指标体系的检验, 可以尝试辅助以计算机模拟的形式, 来缩短测试时间、节约实践检验的资金投入。

2.4 构建评价体系的难点

2.4.1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对双向转诊实行综合评价, 需要有个适合本地实际医疗现状的指标体系, 要求体系中的每个指标均能反映双向转诊质量和效率的一个方面, 以较系统、全面地反映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因而, 在选择指标时, 应综合考虑指标的敏感性、科学性、针对性、全面性, 使最终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准确、稳定地反映医疗机构以及临床/全科医师双向转诊的实际质量和效率。特别是, 在学习国外相关指标或体系时, 如DRGs, 须联系我国实际, 注意比较国内外相关环境的异同, 在有共通之处的前提下, 扬长避短, 选择具有我国特色的转诊指标。

2.4.2医生的诊疗质量。

医生诊疗质量对于双向转诊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一方面, 诊疗的准确性关系到患者诊疗的质量和效率, 是双向转诊安全、有效的基础, 是关系到双向转诊顺利开展的关键控制点, 也是开展双向转诊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参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相关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的医师培养制度, 完善医师的入门以及考核体系;另一方面, 患者进行转诊治疗, 意味着患者收治医疗机构级别和主治医师的改变[13], 实现患者诊疗信息连贯是保障转诊患者救治质量的关键, 关系到双向转诊的顺利开展和双向转诊评价的有效性和实际意义。英、美、澳等的患者在转诊时, 接诊医师都会得到患者的详细诊疗信息, 因此, 也应注重加强医师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 在互助协作中共同提升诊疗水平。

2.5 指标体系的便捷性

对于构建的双向转诊评价指标体系, 应考虑指标体系应用的快捷性和便利性, 从而扩大双向转诊评价的使用对象及应用范围。参考DRGs以及美国的DRSs体系和诊断支持系统 (DXplainTM) 以及我国目前采用的的病例分型软件系统的做法, 借助软件和网络的特点, 编制计算机软件系统 (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形式实时快速地判定患者的病例类型) , 以程序软件为载体, 提升指标体系应用的便捷性, 有效缓解医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负担从而达到实时地、快速地识别和判定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的绩效、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同时, 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 还有助于提升指标体系的应用的可及性。

2.6 建立配套政策体系

双向转诊以社区首诊制、分级医疗为前提, 而其推行也可加快后两者的实现[14]。欧美等国的双向转诊基本都具有强制性, 以规章制度的形式, 明确必须经过社区全科医师/ 家庭医师转诊才能进入二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 才能享受相关医疗保障待遇。但就我国国情而言, 虽然目前尚不具备采取强制措施双向转诊的条件[15], 但是, 逐步完善双向转诊的政策配套仍然极为关键。建立健全双向转诊监督管理体系, 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定位,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完善医保政策和社区基本药物制度, 强化监督监管机制以及与医疗机构考核相挂钩等实际政策的引导, 使我国的双向转诊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为双向转诊的顺利开展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也可提升双向转诊综合评价的准确性。

2.7 完善补偿和激励机制

双向转诊的有效开展是实施综合评价的前提。要完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评机制, 可参考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医疗看护补贴计划 (MSAC) 的经验, 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转诊工作的落实情况与政府拨款和绩效工资相结合, 将医务人员实际开展转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纳入绩效管理。在强化各级医疗机构、医生以及患者开展双向转诊意识的基础上, 增加政府针对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基本医疗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 将双向转诊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资金支持挂钩, 与医疗机构绩效考评结合, 与相关医务人员的晋升相关联, 拉开双向转诊患者与普通患者的收费差距,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 制定出合理的补偿和激励机制, 保障各方利益。

转诊工作制度 篇3

【中图分类号】 R5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38-01

近年来,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2005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中期目标和全球结核病控制阶段性目标,防治工作步入新的阶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强化重点防治措施,确保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实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终期目标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卫生部办公厅2006年颁布了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中"五率"相关工作的通知。目前,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终期评估在即,笔者从事转诊、追踪工作已有6年,对"五率"工作尤其是"转诊"工作深有感触。

"五率",即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病人转诊率、病人系统管理率、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率和病人家属筛查率,其中病人转诊率是与医疗机构、患者、结防机构乃至卫生行政部门都有关的一个指标。

我市结防工作密切关注"五率",5大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在国家、省定标准以上,尤其是转诊率始终保持在95%(国家标准)以上,转诊到位率也保持较高水平,对做好结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医疗机构在肺结核病人转诊工作中的协调与管理,并监督该项工作的落实。

1、我市于2005年就下发了由市卫生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市肺结核病人转诊、追踪实施办法》的文件,着手加强此项工作。

2、将肺结核病人转诊实施情况纳入医疗机构目标考核内容之一,至少每半年对医疗机构进行一次漏转、漏报检查。

3、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听取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关于转诊工作进展情况汇报,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二、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为营利性差额拨款单位,多年来能保持较高的转诊率,关键在于我市多数医疗机构能充分落实卫生行政部门文件精神,并倡导高尚的医德医风-救死扶伤、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具体来说,各医疗机构纷纷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实施机构,分管院长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感染性疾病科或其他指定科室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落实,各有关科室建立门诊登记本、放射科登记本、实验室登记本、住院登记本及药房抗结核药品发放登记本,接诊医生负责肺结核病人的登记,感染性疾病科负责肺结核病人的报告、转诊,认真做好相应记录以备核查。

发现的肺结核病例或疑似病例,在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同时,填写《肺结核病人或疑似肺结核病人转诊单》一式三份:一份由感染性疾病科备案;一份由感染性疾病科送达指定的结核病防治机构,用于病人转诊数据统计,同时转送病人;一份由病人携带,到指定的结核病防治机构就诊后,用于病人转诊到位数据统计。感染性疾病科每天需核查相关科室疫情报告和转诊情况,及时进行网络报告,核对疫情报告卡和网络报告卡病人数等信息,确保疫情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对医疗机构的转诊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定期对辖区内的转诊工作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及时汇总,上报卫生行政部门。我市的结防队伍是一支经验丰富、充满活力的队伍,能透彻理解各项工作要求,并处理好与医疗机构的关系,对医疗机构每报告、转诊一例肺结核患者(可疑者)给予10元的激励费。

四、患者

结核病患者多数经济拮据、文化水平偏低、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比较片面,对医瞩的执行力往往不够,我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针对此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多次、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患者能保持较高的转诊到位率,既享受了国家免费政策,又使身体得到康复。另外患者一般对医院医生的医嘱执行力比较高,因为从心理上来说觉得医院医生具有更高权威,而追踪工作一般由社区医生负责,患者对他们的认可度往往不如前者。因此转诊工作开展得好,对患者的到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我市多年来保持了较高的转诊率和较理想的转诊到位率,使得肺结核发病率呈平稳渐降趋势,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双向转诊工作计划 篇4

一、双向转诊管理

为了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构建新型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引导居民有序就医,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和对口支援医院应相互协作,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居民提供方便、连续、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一)工作原则

l、坚持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开展符合农村实际、多种形式并存的双向转诊工作。

2、坚持遵循患者自愿和确保医疗安全的原则。(二)工作要求

1、农村卫生服务机构

(1)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应设专人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建立制度,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负责培训农村医生掌握双向转诊的条件、一般转诊和危急。重症患者转诊流程,加强与支援医院的沟通与联系,保证双向转诊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农村医生对病情符合转诊指征得患者,应逐项填写统一格式的双向转诊单中的“双向转诊存根”和“上转诊单”,详细填写病情,并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同时通知定点支援医院有关部门。患方要求转诊的,应酌情考虑。对患方不同意转诊的,应请患方签字并记录在健康档案(诊疗文档)中。(3)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对接诊的急危重症患者,要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通知急救中心进行转送,同时负责通知定点支援医院有关部门做好接诊工作,并提供上转病人的病历和相关检查资料。

(4)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对上转患者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在患者转出5天之内进行追访,及时了解和掌握转诊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对转回的患者应按照上级医院的意见进行管理,保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5)对从定点支援卫生的大医院(以下简称:支援医院)下转的患者应及时建立健康档案,纳入健康管理。

2、支援医院

(1)支援医院要设立专职机构或指定部门,统一协调和规范管理双向转诊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畅通渠道,减少环节,明确流程,为转诊患者提供方便。

(2)由专人负责接待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上转和联系下转患者工作。安排本医院专科医生接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转的患者,并在相应科室按一定比例动态预留用于接收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4种常见慢性病上转住院病人的专用病床或优先考虑安排农村卫生服务机构上转的患者住院。

(3)支援医院可通过会诊、预约等形式为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转诊忠者开通绿色通逆,并对上转的住院患者免收挂号费。对持有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具的农村专用直通检验中请单的居民免医院挂号,直接为其提供检查和化验服务。

(4)支援医院要保证持有双向转诊单的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医生接诊后应详细填写“双向转珍下转单”,提出转回意见和建议。

(5)支援医院在下转康复期的病人时,要提前通知受援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并提供下转病人的有关资料和康复治疗注意事项,并指导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工作。(三)转诊参考指征

1、上转参考指征

(1)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2)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3)有手术指征的危重病人:

(4)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诊断、治疗的病例;

(5)由支援医院与受援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共同商定的其他转诊病人。

2、下转参考指征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的病例;(2)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例;

(3)珍断明确且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例;(4)老年护理病例:

(5)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例;

医院转诊转院管理制度 篇5

医保转诊转院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对参保人员包括职工、居民和离休参保人员的管理,减轻患者及医院的经济负担,对参保人员不仅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而且需要转诊转院的,也必须严格审批。原则上在我院诊断明确且我院具备治疗条件的不予转诊转院;因诊断不明或治疗上有困难,需请外院专家会诊的则请专家来院会诊。病情复杂且我院确因条件受限需转诊转院的,必须按下列审批程序办理:

先由经治科室负责人组织人员(至少3人)会诊,包括科主任、科室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经管医师等等,必要时请相关科室的主任或副主任等一同会诊,在《医保市外转诊转院申报审批表》上写明转诊转院理由,《医保市外转诊转院申报审批表》到医务科领取,参加人员签名后(至少有3人签名),送医务科审核,再报请分管院领导批准,最后送市或区医保局审定。

各科室负责人,既要考虑参保人员的病情需要,也要为医院的利益着想,共同把好参保人员转诊转院关。

患者转院制度

为规范住院患者转院程序,使患者得到及时、合理、有效的诊断与治疗,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特制定我院住院患者转院制度,具体规定如下:

1.遇有疑难或危重患者,由于本院设备及技术水平所限,诊疗困难,需要转其他医院诊疗者,必须请院外会诊,征得同意,由科主任提出,填写好《转院申报单》,报医务科审核,并形成初步意见后,报分管院领导批准.方可办理转院手续。

2.危重患者转院须慎重,一般要待病情稳定后方可转出,或采取必要的措施,随车护送抢救,保证途中安全,严防发生意外。

3.患者转院时,应书写病历摘要,介绍病史、病情及有关检查资料,以供转入医院诊治参考。

4.本院或本科已同意转入的患者,接到患者入院通知后,应予收治,不得推诿、拒收。

5.对违反以上制度擅自将患者转出或转入,医院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经管医生通报批评及扣除绩效工资等处罚,因擅自转出或转入造成不良后果及医疗纠纷时,按医院有关制度及规定对当事人进行处罚。

附:医院患者转院申报单

外院转诊至我院的患者接诊处理的有关规定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外院转诊至我院的患者,加强与外院医务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畅通外院患者转诊我院的通道,并简化有关程序,特制定外院转诊至我院的患者接诊处理的有关规定,请各科室认真遵照执行。

一、接到外院医务人员(简称介绍人)介绍患者来我院诊治的电话或转诊单时,接听电话或收到转诊者为第一责任人,要将介绍人、患者姓名、约定来我院诊治时间、是否需要派车、联系电话等信息及时报告医院发展服务部。

二、对所有新入院的患者,经管医生都必须询问患者是否通过当地医务人员介绍而前来我院诊疗,如有介绍人,必须问清介绍人姓名、所在医院名称、联系电话等信息并及时报告医院发展服务部。

三、发展服务部接到报告后,指定专人及时与介绍人联系,并亲自到门诊部迎接到达我院的患者,安排专家接诊。对已住院的转诊患者,也要亲自去看望并核实介绍人有关信息。

四、当介绍来的患者需要住院时,由发展服务部安排住院,如无法按“病人分类收治管理规定”安排住院科室时,与医务科协商收治,并派专人带领患者办理好入院手续,将患者带到住院部,然后电话告知介绍人患者诊疗经过及已住院等信息。患者住院过程中,还要定期向介绍人反馈患者病情及疗效等信息。

五、发展服务部要建立转诊患者登记本,及时登记转诊患者的详细情况。并建立介绍人联系档案,切实加强与外院的联系与沟通。

六、当转诊患者住院后需要转科时,发展服务部要派专人带患者办理好转科手续并将患者送达另一个住院科室。

七、财务科每月对所有新入院病人来自哪个县(市)的人数要进行一次统计,统计结果于次月五日前交至医院发展服务部。

转诊工作制度 篇6

资源分布不够均匀: (1) 首先, 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共有93.9 万个卫生机构, 共计437 万张床位, 然而, 虽然我国的医疗资源总量在不断增加, 但资源分布并不均匀, 其中80%的资源集中在相对发达的城市, 边远山区等贫困地区极度缺乏相应的医疗资源。 (2) 其次, 同一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也并不平衡, 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技术精湛的医护人才以及精良的医疗设备等都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医疗机构分工不明确:世界上很多发达城市都普遍采用了分级转诊这种医疗服务制度,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彼此分工合作。公民进行健康管理或者就诊普通疾病时, 由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 而疑难杂症以及专科疾病则由大医院来进行负责。在国内, 即使大城市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医疗服务体系, 提出了分级转诊的制度, 然而实施却存在较大问题, 人们生病后仍然首先想到去大医院, 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 普通疾病即占用了高端的人力和设备资源, 面对疑难杂症已然没有精力解决。而基层卫生机构在人民群众中缺乏信任, 无法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出来。

支出的卫生费用高: (1) 就诊随意性过大, 增加了政府的盲目投入。患者就诊十分随意, 首选大型医院, 不仅激化了医患矛盾, 同时使医院的资源更加紧张, 于是医院只能将规模进一步扩大来应对。然而, 扩大医院规模就需要增加设备和人力资源, 这就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公共财政支持。 (2) 资源分配不均匀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医院维持正常运作不仅需要政府支持, 还要依靠自主经营来维系, 因此, 可能会使用特殊项目来进行患者的筛选和分流, 患者只能支付更高额的医药费才能满足自身医疗的需求。同时, 医院为了能更好地吸引患者资源, 也会不断增加各种硬件设备, 从而额外增加了卫生总费用。

医疗健康水平不足, 卫生资源使用率低:从患者而言, 不论病情轻重与否, 总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所以会优先选择有专家和专业设备的大型医院, 所以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 大量地消耗了医疗资源, 而基层医疗单位中拥有的医疗设备却在被闲置。同时, 基层医疗机构因为缺乏优秀的医护人才, 患者纷纷涌向大医院, 使得基层医疗机构也没有更多积累临床经验的机会, 所以医疗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其实有70%~80%的疾病完全可以在社区中诊疗[1]。

优化双向转诊制度的作用

双向转诊制度是以患者的病情轻重为依据, 为患者选择适合的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是体现出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资源整合的制度, 其目的是实现医疗资源、患者的合理分流[2]。

显示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政府筹集了每个人支付的医疗保险, 然后提供医疗服务给有需要的患者, 这和转诊制度中的指导思想—“按照病情来进行医疗机构的正确选择, 并且提供恰当的医疗服务”正好是相一致的, 避免了医疗的公平原则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不同而缺失。

对医疗资源配置的使用率进行了优化: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 一方面, 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就医混乱无序的现象, 专业的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后为其选择适合的医院进行治疗, 保证医院的医疗实力和患者的医疗需求相符合, 对医院资源配置进行了优化[3]。另一方面, 医疗机构可以更好地针对各类疾病治疗, 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帮助医院走出了“小病大治, 而大病来不及治”的困境。

在医疗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方面进行了优化:转诊制度将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打破, 更好地协调了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 使其有序分工合作, 同时也更有针对性地使用了人力资源。基层医疗机构在人力资源方面使用的是劳动力成本, 而大型医院在人力资源方面则重点是挖掘技术劳务。转诊制度对医院合作的推动也促进了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 基层的医护人员通过和大型医院的合作增加了医疗经验, 对于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作用, 而大型医院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培训作用也发挥了出来, 双方取长补短, 可以共同进步。

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转诊制度更好地将疑难杂症集中到了大型医院, 而人民群众的日常保健以及常见疾病的治疗则由基层的医疗机构来负责, 这样对于各级医疗机构来说都更有意义, 可以才尽其用, 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无序就诊使得大型医院中汇集了大量的患者, 大量的资源都用在了一般疾病的诊疗方面, 而重症患者的治疗却因此而受到延误, 甚至无法医治。同时, 过大的业务量也使得医院无瑕提升自身的医疗质量, 而基层医疗机构长期闲置, 没有途径积累经验, 从而不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进行双向转诊制度优化的策略

国家政策对双向转诊制度的支持:国家目前十分重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问题的解决, 正在不断努力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 我国于2006 年由卫生部推广了“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了一系列有层次的医疗服务网络, 将卫生资源更加合理而有效地利用了起来, 人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从最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4]。同时, 医疗保险为转诊制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5], 从经济方面对居民进行引导, 发挥出社区基层卫生中心的作用, 改变目前就医无序的情况, 还利用一些激励措施, 如减免诊查费等, 使患者合理地进行首诊医疗机构的选择。

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规定:卫生部应明确规定, 当患者病情危重, 基层医疗机构连续3 次不能确诊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时, 或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断手段不能满足治疗的实施等情况下, 患者都应果断、及时地进行转诊, 由大型医疗机构及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大型医院应和社区门诊等基层医疗单位展开合作, 实施门诊服务, 培养更加优秀的医务人员, 并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引导, 帮助他们形成“小病去社区, 大病来医院”的意识, 真正增强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 做到双向转诊服务。

上海市推行双向转诊制度的经验总结: (1) 逐步将就诊模式进行改变:上海在2001 年就出台了相关政策, 上海拥有医保卡的市民可以任意选择全市指定的医疗机构来就诊, 这一政策的积极意义在于加强了医疗机构的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更好地吸引患者, 但消极的方面是更加突出了就诊无序的问题。2007 年上海市开始推行双向转诊制度, 用政策和经济对市民进行引导, 增加了社区卫生中心的作用。 (2) 转诊患者在二、三级医院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服务: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进行结对绑定, 提供转诊服务, 为了能更好地推行制度, 让社区和百姓享受到更多的服务项目, 除了按比例进行减免以外, 这些二、三级医院都拥有自己特点的优惠政策和服务, 例如第十人民医院可以提供给转诊患者优先就诊和住院的服务, 市中医医院的转诊患者可以减免50%的门诊自费诊疗费用等。这些政策都为双向转诊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桓.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发展与改善-基于江苏省无锡市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对比[J].现代商贸工业, 2013, (15) :37-38.

[2]王轲, 叶青.双向转诊工作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T市区为例[J].医学与法学, 2013, 5 (5) :72-75.

[3]田柯, 许崇伟, 廖敬乐, 等.托管式医院集团双向转诊及其积极意义初步探究[J].现代医院, 2011, (1) :108-110.

[4]吴娅萍, 秦玉明.潍坊市城区双向转诊制度实施情况及政策建议[J].卫生软科学, 2012, (2) :86-88.

“双向转诊”:好花何时结好果 篇7

医疗改革的“急先锋”

家住宣武区姚家井社区的李老先生“搭乘”社区的双向转诊直通车来到友谊医院的“双向转诊专区”。李先生今年80岁,一直在姚家井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最近总感到头晕、心律不齐,但由于害怕大医院的专家号难挂,老人家就一直在家休养着。

在社区双向转诊正式实行的第一天,老人家一早就来到了姚家井社区卫生服务站,熟悉他的王大夫赶快给老人开了到友谊医院的转诊单。转诊单上除了老人的身份信息外,还有社区医生对老人病情的简要概述以及初步诊断结果。

在王大夫的陪同下,李老先生来到友谊医院一层的客户服务部双向转诊接待区登记,挂了社区转诊号,随后在八层的双向转诊专区顺利看上了事先预约好的专家。从挂号到就诊,前后只花了十多分钟。

友谊医院副院长韩小茜介绍,友谊医院特意在门诊楼8层开辟了“双向转诊专区”。这里不但设有独立诊室,还可以进行大部分的化验、检查以及收费。病人一旦来到专区,就不必再跑上跑下了。为缩短社区病人的就诊时间,医院将尽量安排转诊病人第二天就诊,住院病人在5天内能住进大医院。

“双向转诊”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和热烈评价。其具体流程是:辖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分诊到全科诊室或住院部。达到转诊要求的,如发现大病症状等,由医务科审核同意后进行转诊,其中门诊病人凭社区开具的转诊单转至上级医院急诊、门诊或辅检科检查,医院的检查结果返回社区;住院病人凭社区开具的转诊单和入院单转至上级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治愈的病人直接出院,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有康复需要的病人则凭上级医院的转回单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

某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尹先生解读道:“双向转诊”,就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将因设备、医疗技术有限无力医治的病人,及时转入县、区一级或市一级医院,为上转诊;上转病人术后病情稳定后,上级医院及时将病人转回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为下转诊。上级医院转来的患者,可在接诊医院享受免收挂号费、诊查费,减免住院床位费15%、化验检查费10%、治疗费5%,优先就诊等“两免四减一优先”待遇。同时,接收下转病人的各接诊医疗机构,不允许作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各医疗机构建立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设立专线电话,24小时服务。

代表医疗新方向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签订协议之后,如果病人需要,只凭社区医生开具的转诊单就可以直接到大医院就诊。对于那些曾经凌晨四五点钟就去医院排队挂号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据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建辉介绍,目前管理中心已经和十几家医院签定了协议。在双向转诊方面做得较好的是东直门医院。为了更好地处理和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的“转诊”,这家三甲综合医院专门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科。目前,东直门医院和合作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已经实现了化验单直通,服务站的化验单在东直门医院有效。如果急诊病人转诊,社区医生电话通知即可。

双向转诊勾勒出的前景是美妙的。国外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的人都是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社区医生能根据每名居民的实际情况找到更合适的地方和医生。目前国内的现状距离这种理想状态还有很长一段路。王建辉承认,虽然已经和十几家大医院签了协议,但双向转诊的工作还处于起步期,特别是下转诊——如何让综合医院自愿把处于康复治疗期的病人转到社区医院也是个问题。

记者就社区卫生服务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救外科主任王晓临。“社区医疗体系建设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一,其目的是使那些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尽快地脱离亚健康状态,使那些现在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尽早尽快地康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由于疾病所造成的痛苦,特别是为那些慢性疾病患者、年老体弱及残疾病人服务。”王晓临说。

社区医院问题多

记者亲眼目击,同样是社区医院,在北京天桥医院,一个普通的检查,就有几十个检查与护理,而一次普通的看病,就收3000多元。而当事人质问的时候,医生说:“我开单据的时候,你也没有异议啊!这些检查你都是自愿……”正遇一个病人对医生进行投诉,这个病人的母亲也是医生,对许多不必要的检查提出异议的时候,这个医生才说,这些检查也是为病人好……这样的社区医院,又怎么让消费者放心?

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市民认为社区医疗的就诊环境不理想:硬件匮乏、设备陈旧,尤其是在一些偏离中心城区的卫生中心,心电图、B超等基本医疗设备都比较落后。

让很多上班族感到不便的是社区医疗机构的开诊时间。“他们的开诊时间是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有时我们下班想看个感冒,或者晚上腹泻想拿点药,都会吃‘闭门羹’。”在CBD上班的白领张玮莉小姐说。

“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供应的药品还是太少,我现在用的一种降压药是80毫克的,但是这次社区用药目录上没有这种药,所以我只能到大医院去开药。如果以后我们慢性病人都须在社区看病,那我希望社区的药品目录进一步扩大,药品的供应也要跟得上。”患有高血压的张大爷也很少去社区医院就诊。

2006年,卫生局促成了市内8家大医院与18家社区卫生中心结成“对子”,进行“对口帮扶”。大医院不仅定期派出专家到社区卫生中心坐诊、指导、带教,还为社区医护人员提供到大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这18家社区卫生中心解决不了的问题,病人可以由社区卫生中心介绍到对口的大医院治疗,有些大医院还专门为这类病人开辟“绿色通道”。而对从大医院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大医院还有专家定期查房,跟进病人的病情。一年下来,其中一些结对单位已经实现了“双向转诊”的模式。为此,卫生局今年计划推广这种合作办法,争取每个社区卫生中心都能与一家大医院结成对口帮扶的对子。

利益分配是关键

“我们最担心的是上转的病人转不回来。”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位医生说。北京市卫生局妇社处处长肖称,市卫生局仔细考虑过下转的问题,此次双向转诊下转的原则有6条: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的病例;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例;诊断明确且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例;老年护理病例;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例;由上级支援医院与受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同商定的其他转诊病人等。支援医院还要设立专职机构或指定相应部门,专门负责接待社区上转和联系下转病人,并制订具体双向转诊实施方案,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4种慢性病,在相应科室按一定比例动态预留用于接收上转住院病人的专用病床。

“经过我们诊断后,如果发现患者的病情不是我们服务站力所能及的,就将患者转入医院,可医院却没有将轻病患者转给社区卫生服务站。”某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李先生表示。据某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徐先生介绍,今年以来,从他们服务站转入医院的病人有20余个,可转回来的只有4个,而去年没有一个转回来。

“这涉及到利益问题,医院当然是来者不拒,而服务站向医院转大病病人也是出于无奈。”某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表示。据业内人士透露,挂号费、门诊费等占某些医院利润的45%左右,医院自然不愿将这部分利润拱手送人,针对大病社区转医院,而小病医院不转社区现象的存在,主要还是运行机制问题。

某大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一针见血指出:“现在医院之间竞争何等激烈,公立医院又不是全额财政拨款单位,医护人员的一切奖金福利都靠自己找。病人资源对各大小医院来说,无疑就是财富的象征,谁愿主动打破利益格局,把到口的肥肉分出一部分来‘扶贫’基层医院?”

“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首要解决的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建辉认为。

具体细则亟待完善

北京市卫生局妇社处处长肖说:“现在很多人关心双向转诊的标准,关心这个标准什么时候出台,实际上转诊的标准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病情、年龄、家庭条件、医保等十分复杂,所以出台双向转诊指导意见更符合实际。”

据介绍,现在已有的社区病人上转条件包括几个方面: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有手术指征的危重病人;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诊断、治疗的病例;由上级支援医院与受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同商定的其他转诊病人。

事实上,“双向转诊”的瓶颈恰恰主要存在于后几个环节。

其一,由于社保的区域性非常强,有些参加社保的病人住院后,如要转诊其他医疗机构,很可能要自费。

其二,许多医院只能做到“参考”原有化验单,相当部分患者转诊后仍需要重新检查。最关键的是,由于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很少“亲兄弟明算账”,存在病源不足和资金紧缺等诸多实际问题的社区医院,就不可能主动地将病人转向大医院;而在许多病床并没有饱和的大医院中,一些本该转到社区医院康复的病人又不会轻易被分流出去。

另外,患者在大医院住院进入康复期后如需转入社区继续康复治疗,可能还面临着医疗保险能否报销的问题。

一位医疗界人士对记者说,目前国内开展双向转诊的城市普遍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城市里的多数病人没有经过社区,而是直接去大医院就诊,因而也就不存在需要转诊的问题。在一些双向转诊机制非常成熟和发达的西方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大医院根本不设门诊,只设病房,病人都是通过转诊。英国超过90%以上的居民由社区全科医生提供24小时预防、诊断和初步治疗保健服务,除急诊外,一般专科治疗均需通过全科医生转诊。

由于刚刚开始,医院、社区和患者对其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具体的实践也需要在很多细节上有周密的安排。这些都需要各方积极努力,让这个绿色通道真正通畅起来。

“双向转诊”会不会变成对患者的“双向乱宰”?

市场经济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人心,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高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几乎彻底颠覆了“悬壶济世”和“救死扶伤”的千古医训,“看钱治病”和“以药养医”变成了医院“乱宰患者”的生存选择。

“双向转诊”这种符合现实的医疗措施能否一路走好,的确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医疗体制本身的“免疫系统”的确存在严重问题。

美好的“双向转诊”会不会变成对患者“双向乱宰”?会不会变成对患者“双向欺骗”“双向推诿”?收取“双向红包”?在“双向转诊”的医疗机构内部会不会出现“双向腐败”……长期以来,基于医疗的专业名义,再加我国医疗资源存在紧缺和不公,医患关系一直处于严重不对等的状态,患者就像刀俎上的鱼肉,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要开什么药就开什么药,丝毫容不得患者的半点质疑声。

这些都是不得不警惕的潜在危险。尽管这种担心在各种媒体有关“双向转诊”的赞扬式评论中没有提及,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评论者,我们却不能不思考。

医疗改革与每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利益息息相关。而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高居“庙堂”,是否能深刻体会到广大民众及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对医疗服务这个公共产品的具体需求和承受底线?

上一篇:镇宁职中实训室管理员安全管理责任书下一篇: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作文7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