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2024-09-03

居民环境状况调查报告(通用8篇)

居民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篇1

社会调查报告

三连二班

2011.8

居民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当今境污染时人类面临的一大严重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固体废弃物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排放废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近4亿吨。因环境污染造成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成千上万的疾病和死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每年废水排放量360亿吨,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据调查523条河流中有436条受到污染;在47个有地下水的城市中受到不同层次污染的有43个;在2亿城市居民中仅有1/2能获得安全的饮水,而农村中仅有1/7人口能得到安全饮水。我国每年排入大气的粉尘约2000万吨,二氧化碳1500万吨,氮氧化物400多万吨,大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此外我国每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高达7亿吨,占用了大片土地,造成污染。此次调查,通过分析环境污染的现状,找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几点对策,撰写此篇调查报告。

二、调查途径

(一)居民方面的调查 居民对于环境保护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如;90%的居民对于“迅速增加的汽车所排放出的烟尘与其所带来的迅速、快捷相比微不足道”持反对意见,62%的居民认为“农业烧荒”会引起大气污染。当时当环境保护与居民的切身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居民的分歧就显示的比较明显了。如塑料会产生白色污染的问题,人们在认识上是十分深刻的。82%的居民认为:塑料袋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该回收,但在使用上却只有4.2%的人选择“坚决不用”,应为这样污染的是环境,方便的是自己。此外据观察和调查,我们发现:居民对于环境保护个人的参与行为还比较积极,但对于制止他人的环境污染问题上,表现出的积极却并不多。如看到他人浪费水时不到5%的居民会加以制止,而对于乱扔垃圾一事加以制止的人就更加的少还只有2.5%。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居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又一次体现出来了。

此外就城市垃圾一事来说据了解,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这个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厂就得花1~2亿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得花20多亿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当前大量未经分类就填埋或焚烧垃圾,既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会产生二次污染。而实际上这其中有许多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为此国家也投入使用了大量标有分类字样的垃圾桶,但是据了解成效并不是很明显了,为什么了?据调查其实许多人是有这个心却没有这个耐性,或是有这个耐心但却对于分类知识知之胜少。此外也不乏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只知发展不知环保,提倡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但是在我们分析看来还有一点是造成这个结果的一个不能少的原因即;环保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完善。但是不能否定的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使得有的地区在垃圾问题上已经波有成绩了。

(二)企业方面的调查

说起污染,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性污染,即企业。因此我们认为企业方面的调查时十分必要的,他不仅对于环保政策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决定环境和经济发展能不能齐头并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份面向211个企业发放的2000份,回收率高达86.7%的问卷中我们也许能对此有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在样本中,囊括了轻纺、冶金、橡胶石化、能源、建材、机电及其它汗液分别占25。1%、7.1%、12.3%、4.7%、9.0%、26.5%和15.2%。按区域划分,商业、住宅区占22.2%。工业区占56.6%,农业区占14.4%。重点体现在老厂较多,污染大户多;城区企业多,国营企业多。此外据了解大多数企业都存在污染,其中冶金、能源、轻纺、建材是污染大户。

此外据了解自2007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7%,比2001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86.3%,提高了25.0个百分点;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88.1%,提高了37.9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2.1%,提高了10.0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到1351.3亿元,提高近3倍。这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飞跃吧。

企业的环保状况还体现在各企业环保人员的状况,211个企业中,有121个企业拥有专职环保人员131人,平均每个企业一人。此外我们还对环保装置的运行进行了调查表明:“基本正常,无障碍”的占71.0%(全国平均数为50%);“有时出故障”为24.1%;“经常出故障”的为4.3%,而环保装置主要出现的问题为费用不足,专业人员少,故障率高以及其他问题。

(三)政府方面的调查

1979年9月,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和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把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任务和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逐步走上法制轨道,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法制体系开始建立。之后,国家陆续颁布了许多重要的环境保护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情况制定和颁布了一批环境保护条例。把环境保护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环境法律体系,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保证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十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90年代,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成立,加快了资源环境立法的进度。在这一阶段,国家在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也特别关注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迄今为止,国家针对环境保护对象制定颁布和修订了多项环境保护专门法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法。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环境法律和标准体系。在污染防治方面,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在资源和生态保护方面,制定了《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水法》、《煤炭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在防灾减灾方面,制定了《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气象法》等,环境立法在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到目前为止,制定了8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1项,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项。国家颁布了《放射性污染防

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为消除放射性废物、医疗废物环境安全隐患奠定了法律基础。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环境法律和标准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限制破坏资源环境的活动,加快治理污染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我国政府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国家积极开展环境执法大检查,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国家对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动重点地区的污染治理。实施关停“十五小”企业,检查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流域限批,提高执法效果。总体来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执法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截止到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地、县四级环境执法体系,拥有环境监察机构2954个,环境监察人员5.7万人。通过标准化建设,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稳步提高也是政府环保意识大大提升的一个很显著的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51%;到80年代末期,投资总额超过一百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0.60%左右;“九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1010.3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02%,首次突破1%;“十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2388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30%;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是1981年25亿元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6%。

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规划不当,矛盾较多

规划不合理导致区域功能混乱,是许多环境污染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常见规划不当的现象有:城镇小型加工厂与居住区之间没有缓冲区,小型的加工厂安插在居民楼,居住区中开办有污染的饮食娱乐服务企业,这样往往易造成企业虽经规划部门批准且达标排放,但周边群众环境质量却无法得到保障。

(三)以邻为壑,地方保护

一些地方在规划中,仅仅考虑了如何避免功能布局对本地居民的污染影响,而无视对相邻区域可能造成的危害。受害地政府对排污单位鞭长莫及,排污地政府受利益驱动对污染问题是能拖则拖或仅做出象征性的处理,而上一级环保部门在协调处理时往往难以决断,导致不少跨界污染纠纷的出现。

(四)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备,界定困难

首先,污染纠纷的内容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而法律规定不全面,如在居住区内禁止建设饮食娱乐服务项目的规定,在商住楼是否适用?建筑噪声和夜间施工管理在乡镇和农村无法可依等;其次,标准空白现象较多,如光污染等;再次,环境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如对环境污染损害缺乏经济赔偿的处理程序和计算标准等。同时,环保部门还缺乏必要的强制执行手段。

四、环境保护的发展对策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县的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社会稳定、环境质量等纳入考核内容;要逐步树立环境质量也是政绩的观念,不单纯以GDP论发展。

(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以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对生活环境的需要为出发点,科学制订城市总体规划,逐步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做到新区开发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功能布局统筹兼顾;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保障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三)建设集中工业区

集中污染,综合治理,并适度对区内群众进行迁移可以有效地整合污染治理、生活后勤服务等资源,以较底的成本化解矛盾纠纷,我县大力兴建的武溪工业园区则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实践。

(四)狠抓便民服务和首问责任制

环保污染大都时效性,就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事业新和责任感,同时我局推行“24小时到现场解决”的限时解决机制,可以有效地把矛盾和污染纠纷化解在萌牙阶段,在纠纷调处中也要注意认真受理,推动整改。首先要迅速、及时地开展调查工作,摸清事实真相,把握纠纷焦点和双方责任;其次,进行深入、细致的政策宣传,统一认识,为下一步协商处理打下思想基础;最后,协商

处理方案,并对违法者追究法律责任,以真抓实干的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居民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篇2

1 调查对象

该课题的调查对象为广州城区 (越秀、荔湾区等) 和乡镇地区 (番禺、从化等) 的政府、部分医院、药厂、病人等, 调查范围较广, 有一定的代表性。

2 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 现场采访、个别交谈和观察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问卷共分为3部分:分别是城乡医疗服务质量对比、城乡医疗费用对比和城乡医疗技术水平对比每个部分均设置适当数量的题目, 皆为选择题。

从2011年4月开始, 笔者便进行相关调查事项的筹备和论证, 包括对问卷及访谈进行设计。2011年8月开始正式进行为期60 d的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2011年8月对抽样的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了300人, 其中城镇调查150人, 农村调查150人。当场回收问卷300份, 回收率100%。其中300份有效, 有效率为100%。

3 调查结果

请问您一般选择什么样的医院?67%城区居民依照医院的名气和技术水平选择医院, 24%选择费用低, 服务好的医院, 只有9%选择位置好交通方便的医院。20%的农村居民依照医院的名气和技术选择医院, 39%选择费用低, 服务好的医院, 41%选择位置好交通方便的医院。

您觉得这所医院的服务态度怎样?19%的城区居民认为医院的服务质量非常好, 41%认为一般, 40%认为较差。17%的城区居民认为医院的服务质量非常好, 48%认为一般, 35%认为较差。

您觉得医疗费高吗?95%的城区居民认为医疗费较高, 5%认为一般, 没有人认为低。100%的农村居民认为医疗费较高, 没有人认为一般和低。

您遭遇过被医生多检查、多用药的情况吗?64%的城区居民经常遭遇医生的多用药、多检查, 22%遇到过但不多, 14%未遇到。37%的农村居民经常遭遇医生的多用药、多检查, 48%遇到过但不多, 15%未遇到。

您认为医疗费用高的原因何在?44%的城区居民认为高昂的医疗费归因于医院的回扣和提成, 42%认为归因于政府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医疗费用, 14%认为归因于药物和检查设备成本高。60%的农村居民认为高昂的医疗费归因于医院的回扣和提成, 30%认为归因于政府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医疗费用, 10%认为归因于药物和检查设备成本高。

您觉得附近的医院医疗技术水平能满足你的需要吗?30%城区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能满足需要, 60%认为基本满足, 10%认为不能满足。8%农村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能满足需要, 41%认为基本满足, 51%认为不能满足。

您觉得社区医院医疗水平如何?21%的城区居民认为社区医院和小门诊能满足日常需要, 69%认为基本满足, 10%认为不能满足。8%的农村居民认为社区医院和小门诊能满足日常需要, 56%认为基本满足, 36%认为不能满足。

4 讨论

医院的分布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城区和农村居民选择医院有较大的差异。从化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农村居民说, 他们一般只有患了大病, 村里的卫生站无法提供治疗的情况下才会到大医院, 一方面农村离城镇较远, 去一次十分麻烦, 另一方面, 城区的医疗费用开销较大, 同一种药物的价格, 两地可能相差10几元。农村居民的经济条件不是十分好, 不能追求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一些十分贫穷的农民家庭, 甚至会因为支付不起药费而不去就医。农村的交通条件也不是十分发达, 所以人们在选择医院时, 医院分布位置的便利会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城区居民选择医院首先选择擅长治疗某种病的医院或者名气比较大的医院, 比如治疗口腔疾病一般选口腔医院, 眼科疾病一般找眼科医院, 市一医院的心血管疾病有专长, 所以常为中老年病人选择对象。有些居民甚至感冒发烧这些较轻的病症, 也愿意去三甲医院挂专家门诊, 不选择身边的社区医院。这就导致“舍近求远”就医的现象, 社区医院显得门前冷落, 白白浪费了医疗资源。一些三甲医院就医人数太多, 门诊排队出现长龙, 做一项常规检查要排半天的队, 住院床位紧缺, 病人被迫睡在走廊, 导致医生护士的工作量在不断地增加, 服务质量下降, 病人付出了昂贵的医药费却得不到应有的服务质量。

城乡居民对医院的服务态度的评价差异不大, 约35%~40%认为较差, 居民认为小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耐心、态度比较恶劣。大医院虽然医护人员素质较高, 但病人太多, 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照顾病人。

“看病难, 病不起”是一些老人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很多人因为看病贵, 检查贵, 而忽视自身的一些小病、小痛, 最后导致重病。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城乡居民认为医疗费用高,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医疗费用的问题, 对某一个病人的住院费用进行了跟踪分析:该病人每天的平均住院费用500多元, 床位费和护理费以及诊察费是固定不变的, 治疗费随每天治疗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4 d的总开销是2458元, 药费占这位病人每天花销的比例超过50%, 医疗费用高昂的主要原因是药费高昂。

看病贵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多数城区居民遭遇过被多检查和多用药现象, 农村居民这方面的遭遇比例稍小些, 医生喜欢开高价药、多开点药, 主要原因源于“以药养医”体制、医生的业绩与收入挂钩和灰色收入。大部分居民认为医疗费用高昂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医院收受回扣, 但城区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 却认为政府的不作为才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笔者采访了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病人, 她认为政府在整个定价流程中角色非常不清晰, 没有起到限制作用, 她主张政府应该垄断医疗体系, 把医疗服务当成一个国家命脉来看待, 使药物流通在政府的监督下。她举例说, 古巴虽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 但这个国家却成功实现了全民医疗, 医疗水平堪称发展中国家的楷模。这种制度虽然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在里面, 但是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城区居民对于附近的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基本是满意的。广州的三甲大医院大部分集中在城区, 如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解放据军第421医院两所三甲医院竟相距一条街。在大医院如此集中的情况下, 城镇市民居民能够轻易接受到高质量的技术服务。而农村方圆几里都没能找到一所医院, 如从化医院周围几公里都没有一所较大规模的医院。因此农村居民多人附件的医院技术水平不能满足需要。

遍布市区每个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医院承担着上万、十几万社区居民的医疗保障工作, 它们是离市民居民最近的医疗服务机构, 来这里看病最方便。有一位市民居民对我们说, 社区医院的设施普遍比较简单, 很多社区医院都不开设夜诊。设立社区医院的本意是为了“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3]。有个老人家说:“我的岁数大了, 患有心脏病、风湿等, 一天要吃好几种药。家门口就有社区医院, 本来很方便, 但社区医院很多药都没有, 而且还有限制, 不能超过150元, 也不能开超过一星期的量, 感觉挺麻烦的。有时候儿女们先去社区医院开一部分药, 再到大医院去买药。”许多社区医院只能做尿常规、血常规的检查, 再复杂一点的检查就做不了。相对而言中心城区的社区医院设施还算是比较齐全, 有内科、外科、妇科、牙科等, 但番禺大石的一些小门诊部, 那里只能量量血压, 吊针而已, 城乡差距相当明显。

在许多国家, 社区医院是就医首选, “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 护理在社区”早已成为他们的惯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 基层卫生机构的就诊率达80%以上, 不到20%的患者需转诊到中心医院或专科医院。在英国, 平均每2 000人就拥有一个社区全科医生[4]。相比之下, 我国的社区医疗就相形见绌了。卫生部调查显示, 本来三级医院65%的门诊病人和77%的住院病人均可分流到社区卫生机构, 但仅有22.5%的人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于是有了大医院里“病人等医生”, 社区医院里“医生等病人”的反差[4]。其实, 社区医院就在居民的身边, 方便快捷, 可以为每个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实行跟踪管理, 使人们能得到持续长久的医疗服务, 应成为居民首要的选择。

广州在平衡城乡医疗差距上的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广州医疗制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服务态度不够好、医疗费用较高等。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制度。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负责院风的建设, 定期抽查和暗访, 并与病人保持一个良好的互动。将病人的评价和康复情况作为医生工作业绩的主要评定考察点, 并与医生的工资相挂钩。

要改善城乡医院的分布, 让它们的服务辐射范围不要重叠。我们认为解决的着重点应该放在发展社区卫生机构的发展上。, 因为只有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才能把病人从大医院中吸引过去, 使得医疗资源得到平衡。

要取消“以药养医”的制度, 实行以政府补贴为主, 医疗服务收入为辅的医院医疗收入体系, 将药与医分开, 让医生能够真正从病人出发, 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

参考文献

[1]朱震.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思考[J].改革发展, 2012, 12 (9) :11-13.

[2]冀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中的地位和作用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际, 2012, 25 (20) :69-70.

[3]潘文海.广州民营KJ医院的竞争战略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 2009.

居民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篇3

——整体创业活动率为4.9%,每30位居民中就有1位是“老板”,创业活动比较活跃。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的整体创业活动率为4.9%。全体样本中的创业者约占3.1%,也就是说上海市每30位16周岁以上的居民中就有1位是“老板”。另外,正在筹备创业的约占1.8%。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上海市创业活跃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整体意向创业活动率为13.1%,市民自主创业的愿望相当强烈。

为了更为全面的反映创业活跃程度,增加对这一问题的感性认识和把握,参照整体创业活动率体系,尝试建立了意向整体创业活动率,即每100位年龄在16-64岁的成年人中,未来一年内有创业打算的人数。目前,上海市整体意向创业活动率为13.1%。

——男性创业活跃程度明显高于女性,学历越高创业活跃程度越高,35-44岁年龄组创业活动最活跃。

——83.6%的上海父母对子女创业持认同态度,并在物质或精神上给予支持。

数据显示,理解并采取行动帮助子女创业的父母约占26.0%,理解但仅在精神上鼓励和支持的约占57.6%,不理解但是尊重子女主张的约占12.2%,不理解、极力反对的约占2.0%,根本不关心子女做什么的约占2.2%。

——有创业经历的市民约占14.9%,人们对创业失败者相当宽容。

51.3%的市民鼓励和支持他们从头再来,理解他们的心情、向他们表示同情的约占34.3%,认为这样的人本来就不应该创业、还不如去做其他工作的约3.1%,看不起他们的仅占0.8%,另有10.5%的市民表示并不关心别人的成败,认为无所谓。

——生存型创业约占55.8%,机会型创业约占44.2%,生存型创业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调查数据显示, 55.8%的创业者之所以选择创业,是出于“养家糊口”、“找不到合适工作”等生存型动机;另有44.2%的创业者是出于“抓住难得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机会型动机。这表明,创业活动就整体而言依然是以生存型为主。

——未来几年内将有更多的机会型创业发生。创业市场正处于生存型向机会型过渡的转型期,这一进程有望在近年内完成。

未来一年内具有创业打算或正在筹备创业的群体中,机会型创业动机约占53.3%,生存型创业动机仅占46.3%。综合创业者和意向创业者的数据显示,机会型创业动机略高于生存型创业动机。

这表明在上海市大规模劳动力结构调整过程中,因为调换或失去工作而被动选择创业的比重在下降,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主动选择创业的机会型创业正在逐渐增多。上海市创业市场的整体情况,正在从生存型创业为主向机会型创业为主转变。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机会型创业的比重将逐步上升,并将在近年内成为上海市创业活动的主流。

——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显著不同。生存型创业更多采取自我雇佣的形式,机会型创业预期创造就业岗位的数量超过生存型创业的两倍。

生存型创业中,自我雇佣的业主约占28%,带动就业的能力相当有限;这一比例在机会型创业中仅为12.4%。从未来一年内创造就业岗位的预期来看,机会型创业预期创造就业岗位数平均为9.84个,生存型创业平均为4.51个,机会型创业是生存型创业的两倍多。

——从业人员10人以下、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下的微小型企业占80%以上。

从企业现有的员工数量来看, 83.4%的企业不超过10人,11人及以上的企业仅占16.6%。从企业的年经营收入看,50万元以下的约占88.6%,50万元以上的约占11.4%。这说明,微小型企业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创业者收入水平高于其他群体,66.8%的经营者处于赢利状态。

图3-2可以反映出创业者的收入水平与其他群体的对比情况,创业者收入水平曲线明显高于其他群体。从其企业的赢利状况分析,赢利丰厚或略微赢利的企业约占66.8%,收支大体平衡的约占24.0%,轻微亏损或严重亏损的约占9.2%。

创业需求与开业氛围的分析

为全面了解上海市居民的创业活动情况,了解市民对上海市创业环境的总体评价,近日,市开业指导服务中心利用上海市劳动力资源库的现有资源,随机抽取了2.5万16-64周岁的市民为对象,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居民的总体创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

——资金、项目、能力、场地仍然是制约创业的重要因素。

在大多数市民看来,资金短缺(56.3%)、没有合适的项目(49.8%)、个人创业能力不足(36.5%)、找不到合适的经营场地(31.4%)是制约创业的瓶颈。

——17.5%的企业创办时间在1年以下,在大多数创业者看来,这是新办企业最困难的时期。

部分城市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4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经常感到疲惫?为什么许多人吃不香、睡不着?为什么现在的人们普遍感觉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这些健康问题究竟因何而起?为探究答案,了解居民健康状况,引导消费者合理进行膳食和医药、健康消费,9月20日——10月10日,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杭州、武汉、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在内的36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及中国消费者报社,共37家消费维权单位就部分城市居民健康状况,在中国消费网、安全联盟、微信上开展了相关网络调查。并针对调查情况呼吁采取更多举措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壮大健康产业,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健康消费的需求。

一、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的健康自我评价不高,且实际健康状况亟待改善

超8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或者体力不够充沛,精力较差。在回答“您认为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是否充沛”时,仅有19%受访者表示“很充沛”,54%受访者表示“一般”,13%受访者表示“精力较差”,14%受访者表示“经常感到非常疲惫,精力很差。”

如果说健康的自我评价和感受主要是偏重受访者主体意识的话,那么接受调查的人群实际健康状况如何呢?在调查慢性病患病情况时,仅有43%受访者表示“没有慢性病”,34%受访者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病,其中12%受访者表示“有两种以上慢性病”,22%受访者表示“有一种慢性病”。

作为身体健康标志的是否经常感冒、睡眠状况、体重情况、起居习惯等指标也令人忧虑。仅有12%受访者最近几年都没有感冒,43%受访者一年感冒一次,33%受访者一年感冒两次,12%受访者一年感冒两次以上。仅有45%受访者体重正常,35%受访者偏胖或者过胖,严重超标。45%受访者表示“睡眠一般,压力大时睡不好”,合计10%受访者“经常失眠”和“严重失眠。”

二、调查显示,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突出,营养、养生知识亟待普及

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的膳食结构有所改善,但营养问题还有不少,部分消费者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状况突出,由此造成的超重和肥胖问题凸显。调查显示,超过5成的受访者平常吃饭以肉食为主,水果和蔬菜摄入量较少,或者进食不规律,口味重,喜欢辛辣、偏咸、偏甜或者油腻的食物

调查显示,仅有2成受访者表示对具体的养生、饮食知识有深入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30%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饮食习惯和健康、疾病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常饮用的饮料是碳酸或者甜饮料、茶、咖啡,只有2成受访者喝矿泉水或者白开水。

三,调查显示,居民健康意识较强,但健康行动和举措偏少,良好的运动习惯亟需养成

在调查“您多久体检一次”时,62%受访者表示一年一次,10%受访者两年一次,说明现在城市居民有较强的健康意识,甚至还有4%受访者表示一年会进行体检两次或以上两次体检。在调查“您认为哪些生活因素和疾病发生最相关”时,环境污染被选择的比例最高,达到86%,按照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 、经常熬夜或者加夜班、吸烟、酗酒、生活压力大、缺乏运动和装修污染,说明城市居民对于健康问题有一定的认知。

虽然城市居民的健康理念和意识明显提高,但日常养生和科学保健方面的.知识和实际行动还亟待普及。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健身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对日常锻炼的态度也不一样。近5成受访者很少锻炼或从不锻炼,9成受访者日常出行的方式是开车或者公共交通,仅1成受访者经常进行体育锻炼,75%的受访者对运动没兴趣、没有时间、缺乏坚持运动的毅力,近3成受访者表示没有运动场地和经费。

只有拥有健康,才能享受生活。针对此次调查情况,37家消费维权单位共同发出健康忠告和倡议:

一是希望餐饮服务、食品、医药、保健品、运动器材等与健康相关的生产、销售企业,自觉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高保护消费者权益意识,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安全。

二是鉴于营养、保健和健身消费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应受到广泛关注的消费领域,希望相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积极行动,加强相关消费教育和知识普及,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呼吁政府、相关机构采取更多举措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壮大健康产业,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健康消费的需求。

中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调查 篇5

院系年级:电气工程系2009级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电信S2009-5班

姓名:丘银昌

学号:05 号

中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胡总上台之后推出了一系列富农、安农的政策,虽然如此但为什么国内消费水平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呢,教育、医疗、官司是大家心中一个共同的纠结。要使国内消费能够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那么城乡居民养老状况就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下面是近年我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社会调查情况:

一、目前国内养老保障制度成就:

1.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初步建立:

随着我国经济近若干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也发展迅速,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初步形成。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206万人,比上年底增加3059万人。现在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快速发展和推进,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养老保障网。

2.城乡居民对于养老保障的满意度有所上升:

根据我们这次2011年的全国调查结果,城乡居民对政府养老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小城镇居民的满意度超过城市居民,但是实际上小城镇居民享有的水平仍然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中,基本养老保险在75%以上,而小城镇居民中拥有比例最高的仅为46.1%。

3.一定比例的农民工享有了社会养老保障:

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也一直广为关注。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民工参加的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多样化。在养老方面,他们参加的保险既包括城镇养老保险,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还是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都覆盖了一定比例的农民工,虽然与非农户口的就业者相比,他们享有的养老保障待遇还不是很高,但是覆盖面有明显提高。

二、目前存在的不足: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快、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等,都要求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完善。

1.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急待提高 :

养老保障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在本次调查中,养老保障问题在调查的18个社会问题中排在第7位,18%的居民认为养老保障问题是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社会公平感,从本次调查来看,认为养老等社会保障“比较公平”和“很公平”的刚刚超过一半,为50.4%,还有接近40%的居民认为“很不公平”或“不大公平”。从国家统计局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来看,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4%,50~59岁的人口也占到13.94%,所以解决好养老保障问题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策略。根据2008年的调查,接近1/3的家庭中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有一个老人的家庭占18%,两个老年人的家庭超过13%;从家庭人口数来看,在所有的一人户家庭中,35.2%的一人户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有的两人户家庭中,两个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占三分之一。而从收入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家中老年人数越多,家庭年人均收入越低。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在农民中引起极大反响,但这一政策是面向计生户的,到2006年,共有134.7万人受惠,目前覆盖面还相对有限。因此,在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需要着重予以考虑。

2.要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2008年的调查,目前社会养老保障的享有状况,仍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公有制单位比非公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程度要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就业的18~60岁的人口中,就职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高。比如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单位,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都在60%~80%之间,三资企业也接近60%,但在私营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享有的比例只有33%,就业于个体机构和没有固定单位的人员,享有城镇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17%左右。还有一类是没有单位者,这部分包括自由职业、做散工等无固定单位者,与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一样,都在17%左右。

3、目前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养老保障的交叉和管理混乱,使参保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奔走于各个单位才能在一系列的程序办理后拿到自己应有的福利。

4.参保人群的年龄老化问题需警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居民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老龄人口绝对量在快速增加,居民家庭的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的负担也因此而增加,社会保障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逐渐向老龄化过渡,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对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数据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参保的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的比例是5.4:1,到90年代中期上升到4:1,而到2007年这一比例为 3.06:1。本次调查的数据也显示,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中,基本的趋势是,越是年龄大的年龄组,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就越高,社会保障的参保率随年龄的降低而递减,特别是50岁以上年龄组的参保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逐渐提高,一旦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作用发挥。

三、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

在当前国际经济复苏和新兴国家面临通胀压力的大背景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未来养老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抑制了正常的消费支出,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近几年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通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规避生活风险的能力。而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消费预期,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内需。

1.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巩固这一成果。尤其是实行缴一年费保一年的险种,还需要增加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参

保群众切实受益,另一方面建立连续缴费参保的激励机制,通过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居民社保基金的支出能力,达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促进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各项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知晓率。调查发现,很多参加各种类别养老保险的居民都有超过15%的人不知道报销的比例,说明在扩大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的同时,还需要更细致的工作,使居民了解参加养老保险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这样一方面解决看养老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养老保障体系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另外,随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服务对象不断增多,社会养老保障经办管理服务任务日益繁重。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参保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负担

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根据城镇和农村两种社会经济形态来设计、管理和运行的,城乡二元特征明显。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之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摆上政策议事日程。农民最渴望解决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各地自行组织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和扶持。目前在相当一部分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把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这对推进农村养老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较低,除其自身的保险意识较弱和缺乏主动性外,用人单位受利益驱动不愿参保,现行制度不太适合农民工就业实际状况,转移接续不顺畅,执法力量薄弱也是重要原因。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下一步目标,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要统筹考虑,特别是设计一套衔接城乡的符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4.扩大参保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

参保人群的老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参保结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扩大参保人群,将参保范围从原来的城镇职工扩大到全社会,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项目来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可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扩大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比例,使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延缓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进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法草案、新医改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酝酿出台。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同时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要求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肯定地是,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收入增长受阻,各方面又都需要巨大投入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保持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才能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5.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全面推广和实施的同时还要大力进行宣传和教育,促进广大群众的参保意识。

养老问题是全球一个普遍头痛的事,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的同时更是一个人口老年化严重的国度。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老年人数量庞大。据全国老龄办2010年7月13日在京发布《200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80岁以上

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与此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而且老年化速度还在逐步加快,在我国还未实现现代化之前就提前进入老年社会,出现未富先老的困境。这无疑是对我国全面健康稳定发展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6.在养老体系快速建设的同时必须着重抓就业率和发展,只有在有稳定、可靠的收入的情况下才谈得上养老,不然一切都是个空想。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刻不容缓。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以及各种大型工程项目中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创造大量的岗位。要养老就必须要有收入而要先富就要先修路。例如在西北,第二亚欧大路桥横贯我国,是欧洲、中亚、东亚乃至西太平洋的交通运输枢纽,交通便利就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如旅游、餐饮、物流基地等等,同时也方便了当地人到外地去发展。简直整个交通线就是一个经济流域。现在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地区不仅人口众多也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快速的国家和地区更是我国的邻邦,这一切都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和市场。加快与他们的交通建设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也能加快与之相邻的地区和辐射地带的经济发展,也是我国睦邻、安邻、富临的政策,当然也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那么发展起来就更是一帆风顺了,而有了发展养老问题就有了出路有了保障。

居民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篇6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0月24日 06:40

李凌翌

今年8月初,成都市展开了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住房状况及需求调查,对五城区和高新区家庭基本情况、房屋情况和居民住房需求意愿等进行了入户调查。记者昨日获悉,此次调查结果现已出炉,通过对1.5万份有效样卷的回收和分析,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目前成都市房地产状况及居民需求意向的真实情况。

调查报告显示: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住房总量每年以650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成都五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72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1平方米。成都投资性购房比重占

7.22%,自住比重占92.78%,市场投机成分较低。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近年来,我市住房建设总体上保持平稳、健康的增长态势。

住房状况分析

关键词住房面积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8.72平方米

锁定圈层: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居民居住状况

从住房总量及居住状况指标来看,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市五城区(含高新区)住房总面积共计9676.16万平方米,120.89万套;其中个人自有产权住房面积为7488.15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面积的77.39%,共93.55万套。

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现有住房总面积为9676.16万平方米,住房总套数共计120.89万套,总户数为117.40万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8.72平方米,户均人数2.87人,户均住房建筑面积为82.42平方米,套均住房建筑面积为80.04平方米,户均套数为1.0297套。

锁定圈层:本地人居住状况

我市本地人共292.04万人,101.76万户,拥有住房面积8358.15万平方米,共104.85万套。套均面积为79.71平方米;人均面积为28.6

2平方米;户均面积为82.14平方米;户均套数为1.0305套。

锁定圈层: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居住状况

根据《成都市城市公共住房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及配套文件的规定,当前成都市界定家庭年收入四万元以下的住户为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据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共计61.64万户,占成都市总户数的52.5%,其中,最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为0.4516万户。其中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中人均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家庭为7.29万户,占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总户数的11.83%。从居住状况指标来看,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户均面积68.21平方米,户均套数0.80套,人均居住面积23.09平方米。

锁定圈层: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状况

我市五城区(含高新区)进城务工人员主要来自成都周边地区和四川各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是租房和住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人均居住面积小,超过四分之一的务工人员人均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三分之一的务工人员人均居住面积为5—10平方米,远远低于成都市划定的人均16平方米的居住困难户标准,配套设施缺乏。

关键词住房空置

面积空置率不足1%;城北出租率最高

从住房空置状况分析来看,我市五城区(含高新区)物业管理范围内面积空置率0.89%,套数空置率1.08%。总体来看,城西和市中区的套数、面积空置率相对较高;城东和城北的套数、面积空置率相对较低;比较特殊的是城南的套数空置率远远高于面积空置率,表明城南住房空置部分主要是中小建筑面积户型。市中区和城东的面积空置率高于套数空置率,表明市中区和城东的空置部分户型面积偏大。

从住房出租状况来看,我市五城区(含高新区)范围内住房出租率,按套数计算为15.31%;其中,物业管理区域内住房套数出租率为9.70%。从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整个范围来看:城北出租率最高,达到了17.34%;城南、市中区、城西出租率较高,分别为16.19%、15.99%、15.43%,城东出租率最低,为13.07%。

关键词住房套型

成都人爱二室一厅,比例高达46.36%

锁定圈层: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房屋状况

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住房成套率为91.16%。其中,二室一厅的套型比例最高,为46.36%,三室一厅、一室一厅和三室两厅的比例分别为17.1%、13.58%、7.873%。个人自有住房建成年代构成中,1990年以后建成住房总量比例超过80%,其中1990~1999年比例为45.49%,2000年以后比例为35.52%;1979年以前建成住房总量为290.08万平方米,比例为3.87%,其中二环路以内尚存零星危旧房屋138.08万平方米。

锁定圈层:成都市本地人房屋状况

调查发现,77.38%的本地人家庭自有一套住房,自有两套以上住房的本地人家庭比例为10%,尚有12.62%的本地人家庭无个人产权住房。在住房取得方式中,51.76%为政策性住房和拆迁安置房,17.84%为商品房,区位主要集中在城南、城西和城东,环域主要分布在一环到三环之间,行政区中金牛区和成华区比例较高。

锁定圈层: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房屋状况

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住房主要集中在城东和城北,行政区中成华区和金牛区共占46.23%,环域构成中34.13%的家庭分布在二环到三环之间,现有住房多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房改房,84.56%的房屋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户型多为两室一厅。房屋成套率为90.25%,29.98%的房屋完好,53.48%基本完好。

住房需求分析

关键词面积需求

过半市民想买81—120平方米的住房

调查显示,有购房意向的家庭所占比例为36.19%,有房户中32.33%的家庭有购房意向;租房户中有45.96%的家庭有购房意向。在意向购房时间上,四年以上占据41.14%,三年内为23.35%,两年内为18.77%,一年内为12.28%,半年内为4.46%。

在购房用途上,92.78%的人选择了自住,4.2%的人选择给家人,购房出租的居民为1.9%的,选择转卖和其他的分别为0.37%的0.76%。

对于意向购房面积的调查结果表明:居民购房时主要倾向于81—120平方米的中等面积,共占总数的54.46%,总体90平方米以下和90平方米以上的意向比率为5.4∶4.6,户型大于144平方米或小于60平方米的比例分别为3.86%和3.72%。而在意向购房总价中,26—30万元所占比例为22.47%,21—25万元比例为20.37%,40万以上为17.56%,20万元以下为15.23%。

关键词购房意向

多层住房需求近半;多数希望有小区花园

在意向购买的住房类型中,多层住房比例为49.27%,小高层比例为34.52%,高层住房为11.44%,选择花园洋房、别墅和其他的分别为3.41%、0.64%、0.72%,三项比例共为4.77%。在家庭希望购买的房屋状况中,选择现房和期房的比例分别为84%和16%。在意向交房标准选择上,70%的家庭选择清水房,20%的家庭选择厨卫简装,只有10%的家庭选择菜单式装修或精装修。

咸宁市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盐碘抽样

根据卫生部《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2版》要求,辖6县市区按东、西、南、北、中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共5个,每个乡镇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居委会),每个行政村(居委会)抽取15户居民盐样,共300户。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2014年咸宁市碘盐监测覆盖全部6县市区的30个乡镇、120个村(社区、居委会)、1 800个居民户,居民户监测覆盖率为0.21%(1 800/87.53万)。

1.1.2尿碘抽样

从6个抽样片区中随机抽取3个片区,每个片区按东、西、南、北、中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共5个,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所年内均无服用碘油、丸史的小学,每所小学随机抽取8~10岁儿童20名,抽取到的儿童在上午10:00前采集尿样。

1.2检测方法

1.2.1盐碘检测

在居民户采集食盐后,即在现场进行半定量检测(玫瑰红盐碘检测),若发现有非碘盐,查找并登记非碘盐的来源渠道。随后将盐样送到实验室定量检测,按照GB/T 13025.7 直接滴定法(川盐及其他强化食用盐采用仲裁法)测定盐中碘含量。

1.2.2尿碘检测

采集调查对象空腹尿样10 m L,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107-2006)进行尿碘测定。

1.3 判定标准

1.3.1盐碘标准

我国《食用盐碘含量》标准(GB26878-2011)规定了食用盐产品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离子计)为20mg/kg至30mg/kg,碘盐中碘含量均匀度的允许波动范围为±30%。根据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和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需要,2012年2月7日,湖北省卫生厅确定湖北省食用盐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离子计)为25mg/kg,碘盐中碘含量均匀度的允许波动范围为±30%,即18~33mg/kg。鉴于目前湖北省处于新、旧盐碘含量标准过渡期,盐碘含量在18mg~50mg/kg为合格碘盐;盐碘含量低于5mg/kg为非碘盐;盐碘含量在5mg~18mg/kg之间或高于50mg/kg为不合格碘盐。

1.3.2尿碘标准

结果判定依据WHO/UNICEF/ICCIDD[2]推荐人群碘营养状况评价标准。尿碘中位数<100μg/L为碘摄入不足,尿碘中位数在100μg/L~199μg/L之间为碘摄入适宜,尿碘中位数在200μg/L~299μg/L为碘摄入超足量,尿碘中位数≥300μg/L为碘摄入过量。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Excel软件录入,采用SPSS 16.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4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率指标描述。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法和ShapiroWilk法;频率型指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多样本率两两比较采用 χ2分割法;定量变量、等级变量的比较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2014 年咸宁市居民食用碘盐测定结果

2.1.1食用碘盐总体情况

2014 年咸宁市共检测居民户盐样1 800 份,其中合格碘盐1 693 份,占94.06%;不合格碘盐107 份,占5.94%;非碘盐0 份。合格碘盐食用率占94.06%,碘盐覆盖率100.00%。对1 800 份样本进行正态性检验,K-S法和S-W法均显示资料不呈正态分布(P<0.05),故采用盐碘含量的中位数以及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推断。咸宁市居民户食用盐碘盐中位数为23.30mg/kg,四分位数间距为20.90mg~26.38mg/kg。咸宁市居民平均每日盐碘摄入量约为23.30μg/g×8.94g=208.30μg,WHO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推荐的成人每日摄入标准为150μg,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000μg。

2.1.2咸宁市不同地区居民食用碘盐情况

咸宁市辖6 个地区碘盐合格率波动在84.67%~100.00%之间。经 χ2分割法检验(嘉鱼县碘盐合格率为100.00%,可信度差,将其剔除),仅崇阳与赤壁、崇阳与通城、崇阳与通山、赤壁与通山、通城与通山的碘盐合格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95,P<0.05)。见表1。

注:a. Kruskal—Wallis H检验,H=384.037,P<0.05;b. χ2检验,χ2=52.895,P<0.05。

2.1.3居民食用新老碘盐情况

此次抽样中除嘉鱼县和通山县的碘盐全部为新盐外,其他的为新老碘盐共存。对新盐合格率进行 χ2检验(剔除嘉鱼县),不同地区新盐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53,P<0.05)。进一步进行 χ2分割法检验,发现仅崇阳县与其他几个地区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崇阳县新老合格率均最低。见表2。

2.2 2014年咸宁市8~10岁学龄儿童尿碘测定结果

2.2.1儿童尿碘总体水平

对304份样本进行正态性检验,K-S法和S-W法均显示资料呈正态分布(P>0.05),这与大部分文献反映的尿碘含量呈正偏分布不符。为保证与其他文献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且其多采用尿碘中位数[3],本文采用尿碘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进行统计推断。采集咸安区、赤壁市、通山县儿童空腹尿样304份进行尿碘含量检测,结果见表3。

注:a.卡方检验,χ2=30.453,P<0.05。

2.2.2不同性别组尿碘水平

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不同性别组尿碘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14,P>0.05)。女童碘摄入适宜百分比大于男童,而男童碘摄入不足、摄入超足量和摄入过量百分比均大于女童。经两组单向有序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尿碘频数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53,P>0.05)。见表4。

注:a.Mann-Whitney Test,Z=-1.714,P>0.05;b.Z=-1.453,P>0.05。

2.2.3不同年龄组尿碘水平

8、9 和10 对三组儿童尿碘超过100~199 μg/L的正常范围,提示碘摄入超足量。经多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各年龄组尿碘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530,P>0.05)。经双向有序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年龄组尿碘频数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654,P>0.05)。见表5。

2.2.4儿童不同地区组尿碘水平

三地样本均超过100μg/L~199 μg/L的正常范围,碘摄入超足量。不同地区组尿碘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060,P<0.05)。经多组单向有序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尿碘频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274,P<0.05)。见表6。

注:a.Kruskal-Wallis Test,H=2.530,P>0.05;b. H=3.654,P>0.05。

注:a.Kruskal-Wallis Test,H=14.060,P<0.05;b H=11.274,P<0.05。

3 讨论

3.1碘盐监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

全民食盐加碘(USI)是防治碘缺乏病廉价、安全、有效的措施。2014年咸宁市共检测居民户盐样1 800份,碘盐合格率为94.06%,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06%,碘盐覆盖率为100.00%,盐碘中位数为23.30mg/kg,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GB 16006-2008(以下简称《标准》)中规定的碘盐控制标准。说明咸宁市碘缺乏病防控得力,碘盐批发、销售渠道正规,销售方法得当。

3.2食盐碘含量配置偏低,盐碘日常损失较多

咸宁市盐碘中位数低于湖北省食用盐碘含量标准25mg/kg,原因可能是由于食盐生产中碘含量配置偏低,或居民生活过程中损失较多造成的。碘盐在日常烹饪过程中经常会暴露在湿度、日光及短期加热(粉末和溶液)环境中。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碘在高湿度的存储状况下损失较严重,但暴露在光或干热环境中影响不大。调查还发现,在不同品牌的碘盐存放容器中,同一容器不同深度位置取出的5份盐样,碘含量的变异少至1.2倍(变异系数8.3%),多至3.3倍(变异系数49.3%),这无疑会对碘盐样本反映居民盐碘水平的真实性造成影响。咸宁地区无碘盐生产企业,因此在生产—流通环节,盐业部门要改善食盐加碘制作工艺,提高新标准食盐质量,有关部门应当对盐碘含量配置把关。在居民层面也应该做好正确存放碘盐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居民食用和使用碘盐的质量。

3.3做好新、老标准过渡期的工作

在县(市)区的监测过程中,仅崇阳县碘盐合格率及合格碘盐食用率(84.67%)低于《标准》要求的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高于90.00%的标准。赤壁市盐碘中位数27.15mg/kg,通城县盐碘中位数25.40mg/kg,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水平,这与两地区老盐比例高于其他地区水平的情况相一致。当前湖北省仍处于新、旧盐碘含量的标准过渡期,不同县(市)区的新老盐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导致不同地区盐碘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有差异。因此,各地区要加强领导,对重点县(市)区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商讨解决,积极宣传新碘盐标准。盐业部门应当对市场上的老碘盐及非碘盐加以控制,使老碘盐及非碘盐逐渐淡出市场,保证新碘盐的覆盖率,尽快度过新老碘盐的交替时期。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仍然要坚持做好碘盐监测,系统、连续地收集、整理、反馈和运用碘盐监测结果的相关资料,以便及时采取干预行动,保证居民能够食用合格碘盐,巩固消除碘缺乏病的成果。

3.4居民碘营养充足,需警惕碘摄入过量问题

儿童尿碘含量是反映碘缺乏病区供碘状况和摄入碘情况的量化指标,也是评估碘缺乏病防治效果的重要依据[5]。WHO/UNICEF/ICCIDD于2001年提出了以儿童尿碘含量中位数来评估人群碘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原则。这次调查的咸宁市304名8~10岁学龄儿童,其尿碘含量中位数为257.01μg/L,尿碘含量<100μg/L的比例为3.62%,远小于《标准》规定的10%的要求,提示咸宁市已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根据WHO/UNICEF/ICCIDD评价碘营养水平与尿碘的关系标准,咸宁市有3.62%的儿童碘摄入不足,17.43%的儿童碘摄入适宜,45.73%的儿童碘摄入超足量,33.22%的儿童碘摄入过量,提示咸宁市大部分儿童处于碘摄入超足量的状态。同时也要关注到有相当部分的儿童碘摄入过量,需要注意评估长期碘摄入过量者的患病风险。

尿碘含量作为一个横断面指标,只能反映群体在某一时间内的整体水平[6]。本次研究由于尿碘样本量偏小,可能会对结果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以及尿碘结果的测定受尿量、近期饮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想要正确评估人群整体的动态变化还需长期、连续的开展监测工作。

3.5合理的碘盐摄入能够满足居民的碘营养水平

饮食摄入的碘90%经尿排泄[7]。以此为依据进行推算,咸宁市居民每人每日通过饮食摄入碘含量约为285.56μg,与本次研究推算的咸宁市居民每人每日盐碘摄入量208.30μg相比,咸宁市食用盐盐碘对居民膳食碘摄入的贡献率为72.94%,说明咸宁市人群碘营养水平完全可以采用食盐加碘的措施完成,合理、正确地使用碘盐即可保证人群获得良好的碘营养水平。

在全国第4 次碘缺乏病病情监测中发现碘盐浓度降低后儿童尿碘水平也相应下降[8]。本次研究同样发现,咸宁市8~10 岁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较2004年蔡建忠[9]报道的咸宁市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272.33μg/L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合理的盐碘摄入量是使得人群尿碘水平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摘要:目的 评估湖北省咸宁市居民的碘营养水平现状,为持续消除碘缺乏病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 800份居民食用碘盐样本和304份8~10岁学龄儿童尿碘样本,用直接滴定法测定盐中碘含量;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法测定尿碘。结果 咸宁市食用盐盐碘中位数为23.30mg/kg,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06%,碘盐覆盖率达100.00%,合格碘盐占94.06%,未发现非碘盐。不同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95,P<0.05)。8~10岁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57.01μg/L,碘营养缺乏的比例为3.62%。不同性别和年龄儿童尿碘频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53,P>0.05;H=3.654,P>0.05),不同地区儿童尿碘频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274,P<0.05)。结论 咸宁市食用盐盐碘中位数比湖北省食用盐碘含量标准25mg/kg略低,可能是因为食盐生产中碘含量配置偏低,或居民生活过程中损失较多所致;咸宁市居民食盐加碘后的防治效果显著,但碘营养状况提示碘摄入超足量,需要重视长期摄入过量而致病的危险。

关键词:盐碘,尿碘,碘营养,碘缺乏病

参考文献

[1]马泰,卢倜章,于志恒.碘缺乏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WHO/UNICEF/ICCIDD.Assessment of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and monitoring their elimination[J].A Guide for program managers.WHO/NUT/O1.1,2nd edition,Geneva.2001.35-37.

[3]赵薛飞,董红军,张楠,等.宁波市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9):21-24.

[4]Dasgupta PK,Liu Y,Dyke JV.Iodine nutrition:iodine content of iodized salt in the United States[J].Environ Sci Technol.2008 Feb 15;42(4):1315-1323.

[5]Suzuki H,Higuchi T,Sawa K,et al.“Endemic coast goitre”in Hokkaido,Japan.Acta Endocrinol(Copenh),1965,50(2):161-176.

[6]阎玉芹,陈祖培.正确和规范化使用“尿碘”这一生物学指标[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6):512-514.

[7]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8]刘颖,刘守军,张树彬,等.2002年全国8-10岁儿童尿碘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22(4):380.

居民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篇8

专家解读(章荣华主任医师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

《报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居民面临着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双重问题。营养过剩主要是指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营养缺乏则主要指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

脂肪摄入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而食用油又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动物油例如猪油等已经慢慢淡出大众视线,但植物油的大量摄入同样会造成能量超标,这也是近年来导致肥胖率升高的可能原因之一。健康的用油标准一般建议在25—30克,日。我国目前除了肥胖和超重,更容易被人忽略中心性肥胖,即那些体重不重,腰围比较大的人群,这类人群有着较高的慢性病风险,因为内脏大多集中在腹部,所以内脏脂肪的储存,会导致代谢功能的下降。

同时报告显示我国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依然缺乏。钙是人体的宏量元素(宏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质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相对于微量元素而言)之一,其含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5%~2%,其中99%以钙盐的形式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另外1%的钙质以游离或化合的状态存在于软组织和细胞外液(包括血液)中,钙在人体内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心脏的跳动、肌肉的收缩、激素的分泌甚至大脑的活动、听力都需要钙的帮助才能实现。在日常生活中,钙的主要来源是豆类、虾皮和牛奶。其中大部分还是依赖于牛奶,因此专家建议每人每日摄入应大于300ml。

铁是人体内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之一。铁缺乏可使血红蛋白含量和生理活性降低,影响携氧功能,从而影响大脑中营养素和氧的供应。人体长期缺乏铁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缺铁性贫血。表现症状为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心悸头晕、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存在于植物内,但因同时存在草酸和植酸,因此很难被吸收。另一种是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肉类中。铁在日常生活中从食物摄入的含量并不少,但主要以植物性铁为主,大部分难以吸收。为了加强铁的吸收,我国政府正在推动应用铁强化酱油预防改善缺铁性贫血项目,有需要的居民可以在各大超市中购买到各种品牌的铁强化酱油。

维生素A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营养障碍性疾病,如夜盲症、角膜干燥、骨骼生长不良、生长发育手足等。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内脏之中,但是由于动物内脏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因此居民不能经常食用动物内脏。植物中含有大量类胡萝卜素,它们在体内是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是维生素A的重要食物来源,因此提倡居民多食用深色蔬菜水果,深色可占每日食用果蔬量的一半以上。

维生素D跟骨健康紧密相关。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少儿佝偻病和成年人软骨病。体内维生素D90%以上来源于紫外线照射皮肤,但雾霾天、防晒霜还有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等因素都会造成人体接受紫外线照射皮肤的概率降低,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

专家解读(俞敏主任医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肿瘤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肿瘤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俞主任介绍说,之所以肿瘤的患病率升高,原因有几个: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人口增多,老年人群是肿瘤高发人群,因此肿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增高趋势:另一个原因在于肿瘤筛查、诊断治疗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很多肿瘤如甲状腺癌、前列腺、宫颈癌等早期被诊断发现;另外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也是导致肿瘤高发的原因之一,如《报告》中显示肺癌在男性发病中居首位,而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肿瘤发病的首位,可能跟女性内分泌系统、环境影响以及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俞主任说,其实大众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肿瘤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肿瘤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合理膳食,不吃霉变食物,尽量吃新鲜食物,有研究表明肿瘤与肥胖也有一定关系,因此控制热量、脂肪的摄入很重要。多吃粗粮和蔬果,补充膳食纤维,能有效预防俗称“富癌”的大肠癌:

避免或者减少受到辐射伤害,包括紫外线、X线等放射性物质接触:

避免与一些生物因子的接触和感染。有些肿瘤可以通过注射疫苗降低发生肿瘤的危险因素,如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肝癌,接种宫颈癌疫苗可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早诊断早治疗也是关键,不讳疾忌医,一旦体检发现肿瘤应该立即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血脂异常需要高度重视

《报告》显示,近年来,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卒中(俗称“中风”)、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升高,俞主任说,冠心病、中风的发生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体重增加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血脂,很多人都未引起重视,其实根据浙江省熳病监测数据显示,50%左右的成人血脂异常,也就是说人群中有一半人的血脂是不正常的。俞主任说,高血脂与膳食摄入关系密切,如脂肪摄入过多,高蛋白、高糖食物摄入过多,机体无法吸收,也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蓄积,另外高血脂也和吸烟、过量饮酒、缺少运动有一定关系。

nlc202309011426

高血脂有这些危害,需要引起大众高度重视:

长期高血脂会引起脂肪肝导致肝硬化,引起肝功能严重损害;

高血脂引起血液粘滞度高,导致高血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以后,导致心肌功能紊乱。人体一旦形成高血压,会使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而脑血管在硬化后内皮受损,导致破裂,形成出血性脑中风,而脑血管在栓子式血栓形成状态下淤滞,导致脑血栓和脑栓塞;

高血脂会危害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大量脂类物质蛋白,在血浆中沉积移动,降低血液流速,并通过氧化作用酸败后沉积在动脉血管内皮上,并长期黏附在血管壁上,损害动脉血管内皮,形成血管硬化:

高血脂会导致冠心病,当人体由于长期高脂血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后,使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变小、血管腔内变窄,心肌注血量减少,造成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形成冠心病。掌握健康“四大基石”预防慢性病

★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基石。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及美国健康食品指南,结合我国的国情,可以将合理膳食归纳为“两句话、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一二三四五

“一”指每天喝一袋牛奶(或酸奶),内含250毫克钙,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膳食钙摄入量普遍偏低的状态。

“二”指每天摄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相当于主食6~8两,各人可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

“三”指每天进食3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50克;或鸡蛋1个:或豆腐100克:或鸡鸭100克:或鱼虾100克。

“四”指四句话: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不甜不成(每人每天摄盐6克);三四五顿(每天的餐数):七八分饱。

“五”指每天500克蔬菜及水果,加上适量烹调油及调味品。

红黄绿白黑

“红”指每天可饮红葡萄酒50—100毫升,以助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及活血化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南瓜、西红柿等,其中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对儿童和成人均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绿”指绿茶及深绿色的蔬菜。饮料以茶最好,茶以绿茶为佳。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绿茶有明确的预防肿瘤和抗感染作用。

“白”指燕麦粉或燕麦片。据研究证实,每天进食50克燕麦片,可使血胆固醇水平下降,对糖尿病更有显著疗效。

“黑”指黑木耳。每天吃黑木耳5~15克,能显著降低血粘度与血胆固醇,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适量运动

首先,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散步、快走、舞蹈等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方式。专家建议身体状况良好的健康群可坚持每周5天运动,每天步行10000步的运动量,每次运动30分钟,同时每周可进行1次剧烈运动,这样能够有效加强心肺功能以及骨骼强壮等。

★心理平衡

积极乐观的心态是达到理想健康的前提,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心情好了,做什么事都顺畅了,下面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平衡心态,自我调适。

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

不要对别人期望过高。

不要事事计较,学会必要忍让。

切莫处处与人竞争。

★戒烟限酒

根据《报告》中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这个数据看上去很可怕,似乎大部分人群都生活在弥漫的烟雾中,那么该如何降低被动暴露在吸烟环境中的概率呢7俞主任说要想降低被动吸烟率,首先要提倡主动吸烟者戒烟。浙江省县级以上医院都设立了戒烟门诊,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是导致烟民成瘾的关键,因此,烟瘾较大的烟民在戒烟门诊能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戒烟成功率较高。同时,家人对戒烟者的帮助和支持也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国家积极推动公共场所戒烟,并提高烟草税,以及提倡青少年不抽第一支烟,从源头上控制烟草。研究表明,在室内吸烟,即便当时没有旁人,但是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长期存留在房间里,对后进入房间的人造成长期健康危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手烟”,因此,作为吸烟者,积极戒烟,应该在公共场所不吸烟,尽量选择户外吸烟,以避免对自己的家人或者旁边的人造成危害。

中国营养学会综合考虑过量饮酒的危害和适量饮酒可能存在的健康效益,建议健康成年人适量饮酒的限量值是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度的白酒75克或高度白酒50克;成年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度的白酒50克。如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要尽量不饮酒,如饮酒,饮酒量是要控制在酒精量10克以内,相当于啤酒285毫升,或葡萄酒100毫升,或38度的白酒30克。

上一篇:高中英语语法教案英文下一篇:电梯自检自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