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大学生评价、需求及期许的社会调查报告

2025-01-05

社会对大学生评价、需求及期许的社会调查报告(共7篇)

社会对大学生评价、需求及期许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1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

一、调查目的: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飞速,市场竟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一发展潮流而产生变化,掌握当今社会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生,对大学生以后就业大有裨益。并且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最新社会人才动态需求,做好准备。

二、调查内容:通过对乡村、城市、企业及社会各行各业各年龄段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及期待,以及刚毕业已从业大学生给在校大学生的良好建议,对大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成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70%的被调察者属于25-45岁年龄段的各个学历层次各个行业的人。80%的人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乐观,70%的人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得十分努力,20%的人认为困难很大。90%的人认为名牌大学学生的能力并不比一般大学学生强,。只有保持这种客观的态度,社会、企业才会给大学毕业生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们才会抛弃那些没有必要的包袱,减轻思想压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在应聘面试的激烈竞争中完整的展示自我。

调查显示,不同的人对“您认为现在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更容易就业”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经济类、管理类,机械类、工程类,教育类、语言类,医学类、法学类,其他。社会并不偏向任何单独某一类专业,只要我们肯虚心好学,脚踏实地的奋斗,都会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不是专业的也能成为自己的专业。

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生较为容易就业的地区,因为东部就业岗位多,生活条件优越,可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竞争更为激烈的弊端。还有不少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更应该回到家乡,因为家乡是从小长大的地方,对周围环境颇为了解,生活也更加便利。少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尝试去中西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内陆地区慢慢发展起来,就业岗位空缺多,一切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设,大学生如果能克服困难在那边安居乐业,也会过上美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民众普遍认为,大学生择业前不应该首先考虑经济收入、生活环境、工作稳定性,而更应该注重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不只局限在眼前。社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最应该在政策方面给大学生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资金、技术方面也应该迎头赶上。经济危机下,大学后并没有被断了后路,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比如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选调生、自主创业、直接就业等等。社会人士反映,大学生应该从大二就开始涉及就业上岗、人才市场方面的知识,大三时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锻炼培养个人职场能力,积累工作经验,适应工作环境,为大四就业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四、调查结果分析:据调查,较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青睐的大学生包括以下几点:思想素质较高;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外语水平高、懂计算机知识;动手能力强;懂专业、会管理、善交际。而大部分群众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是:有真才实干,有专长,高素质,充满活力。待人有礼貌,孝老爱幼。。这些优良传统应该具备。大学生是祖国下一代的希望,大学生的发展意味着祖国明天的兴盛。当代大学生活泼向上,青春充满激情,乐观自信,有理想有抱负的精神风貌必须发扬广大。

为了能够在不远将来的职场生涯中运筹帷幄,我们大学生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自我决策能力

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2、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退缩,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一个人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

5、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

6、组织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

五、调查总结与建议:虽然时下大学生越来越普遍,大学生的地位也不如昔日高级。但这也是社会发达的一种表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展的必然。说明了国家的教育越来越普及,全民素质不断提高了解当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必须要做的,这会让我们懂得社会最新的发展动态,时刻做好准备。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更加清楚了自己社会地位,身为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就是这方面人才的后备军。我们紧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社会的步伐,让明天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社会对大学生评价、需求及期许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2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及特点

1. 社会思潮的内涵

梁启超先生早在1902年《论时代思潮》一文中就对社会思潮的内涵做了描述, 他指出“凡文化发展之国, 其国民于一时期中, 因环境之变迁, 与夫心理之感召, 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 于是相与呼应汹涌, 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 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五四运动”后, 中国的大量学者对社会思潮问题做了相当的研究, 总的说来, 社会思潮的内涵界定为:社会思潮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 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大众思想、理论和观点, 它反映特定环境下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利益要求, 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社会影响力的思想趋势和行为意识倾向,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和理论意识范畴, 对社会存在进行调控、改造和导向。

2. 社会思潮的特点

社会思潮产生于社会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 由于社会利益的复杂性, 从而在不同时代都会产生多种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都在社会中产生、存在、传播, 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都在寻找着实现自己的物质力量。同时某种社会思潮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实质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也使社会思潮具有如下特点: (1) 批判反思性。社会思潮具有某种新颖性、奇特性, 它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对现实权威的反思或否定, 对青年人叛逆心理有特别的吸引力。 (2) 时代阶级性。社会思潮是特定社会集团的群体性社会意识形态, 反映着特定阶级、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思想愿望。 (3) 复杂多样性。在一定时期内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会同时存在多种社会思潮, 并呈现价值的多元性。 (4) 自我传播性。社会思潮的兴起不是靠某种强制力量来推动的, 而是它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过程中, 人们自觉的传播进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5) 直观现实性。社会思潮都是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中产生的, 都试图从不同视角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对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既要看到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 开阔了学生眼界, 使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 提高全面思考以及系统分析的能力; (2) 促进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关注国内社会问题、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维权意识, 培养了高校师生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在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中, 导致大学生群体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碰撞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 调解社会矛盾,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中新自由主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和政治模式, 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和所谓的“直接选举”。其核心论点简单地讲就是“三化”——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在战略和政策方面, 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 即全球资本主义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新自由主义已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造成改革的某些局部扭曲。有人甚至认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就是要实行私有化, 严重影响了一些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2. 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工业文明的纵深推进, 社会生产开始频繁过剩, 导致经济总体的平衡对消费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下, 消费主义思想日渐趋盛。消费主义思潮以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 导致了大学生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攀比, 竞争和模仿。这几年社会中出现的炫富趋势, 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极大的危害。大学生自觉意识不高, 经验也不足, 自尊心又较强, 在社会炫富的畸形消费心理影响下, 很容易导致“面子消费”, 相互攀比, 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同时消费主义思潮阻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强烈的消费意识和无节制的消费行为使大学生偏离生活的主流, 形成贪图享受、讲排场、爱慕虚荣、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不良习惯, 遇到问题倾向于用金钱去衡量或用金钱去解决, 当自己的收入条件不能支持这种畸形的消费心理时, 青年大学生很容易走向极端——利用犯罪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3. 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 资本主义为了追求财富, “实效”成为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座右铭。实用主义就反映了这种功利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 胡适大力宣扬实用主义思想, 使实用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实用主义反对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认为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 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认为真理就是效用, 而效用是衡量一个观念或假设的真理的尺度。在中国现实生活中,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 实用主义让大学生很容易陷入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观念里, 一切行为以是否对自己有用为出发点, 淡化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4. 个人主义的影响

个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它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 推崇个人的自我实现, 广泛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 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任何其他外在因素以任何形式干涉和阻挠个人需要以及发展。个体主义的传播带来了个人的解放, 并且个体主义凭借理性, 通过自主、自律的观念倡导一种更为自我负责的生活方式, 使人成为一个有尊严、独立的人。这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奋斗。但是, 个人主义过于强调“私”字, 与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的集体至上相背离,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 竞争意识深入人们的脑海, 追求物质利益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在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一些大学生为了凸显自己, 达到在竞争中取胜的目的, 不惜牺牲同学利益、集体利益。当其他同学的才能超越自己时, 不能正确对待, 甚至以残酷的犯罪手段伤害同学、伤害社会。大学校园出现的投毒事件、杀人事件就是一些大学生自私心理达到极端后的过激行为。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社会思潮的对策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 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内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即将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力军,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辨证学习当代社会思潮, 让其真正认识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平, 拓宽教育渠道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的理论水平越高, 对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帮助越大。如新自由主义宣传的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 就是企图混淆全球化和民族化, 在全世界推行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 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高校教师的理论功底越高就越能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民族化和全球化, 既不能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 又要提高警惕, 捍卫国家、民族的主权。另外, 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 学生获得各种社会思潮的渠道越来越宽泛, 教师不仅要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占领课堂主渠道, 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而且要树立伟大的课程观和教育观, 即把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各种教育经验都纳入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 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 了解学生的认知,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

大学精神体现大学的核心价值观, 代表着先进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挥着激励意志、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的功能, 对大学生的精神愿望、生活信念、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等, 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激励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 广大教师必须树立爱国、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 只有教师拥有了良好的价值观, 才能引导学生一起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摒弃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其次, 在校园里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 中国自古就有节俭惜福、反对奢靡的传统, 通过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视节俭为美德, 纠正一些大学生“以奢华摆阔为荣耀, 以挥霍享乐为潇洒”的错误消费观念,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侵蚀。

参考文献

[1]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王建光.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对中国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 2004 (10)

[3]王永贵.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J].社会科学研究, 2007 (1)

[4]王赳.消费主义的现实反思[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 (5)

[5]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J].求是, 2005 (3)

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意义;问题;建议

1995年,我国提出了“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新的育人政策。2005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又下发3号文件,提出了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问题。2007年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教育方针的不断发展,锁定了一个目标,那便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各高校都把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活动,当做一个重要的手段,一时间形成了一种风气。但是,纵观这种活动我们发现,这种活动流于形式现象严重,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措施和办法,真正达到通过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调查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们国家学生的成长环境是非常单一的,从托儿所、幼儿园到学校,活动范围狭小,接触社会极其有限,思维也不够活跃,除了课堂就是书本。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学生对社会现状了解不深,认识也不充分,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人们思想的解放,政府的宽容,民主的清明,加上网络的普及,使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流行语传播很快,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不良影响。而通过社会调查,就能避免上述问题,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社会调查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调查就是接触现实的活动,接触现实包括了解现实、认识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用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可以从美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得到启示。

美国的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诚信教育、服务社会和创新思维。而服务社会,就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北伊利诺伊大学,把校园分成三个区域,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芝加哥大学提出了教师的三个职能是:教书、研究、服务。这也是世界教育界对高等教育作用的理解,即知识传授、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真正实现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最终结果上的愿望。

我们国家高校实行的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活动,就是了解社会的过程,通过了解社会,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三)社会调查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一直是被关爱的群体,在学校是受教育者,在家里是被保护者,这种成长环境,使他们不懂得爱和责任,也不了解社会。通过社会调查,能增长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让学生知道,国家的现状,即我们国家还处在发展中,还不富裕,还有贫困的人群,国家也需要发展和建设。同时,也能使他们了解到国家改革建设三十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亲身体会,是书本所不能给予的。从而,就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四)社会调查能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社会调查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联系,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活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组成的。在教学上,教师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例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等,这些都能对学生认真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调查是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和上述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不同,如果说上述教学方法是教学技巧的话,那么社会调查,则是解决学生能够自觉学习的有效方法。首先,通过社会调查,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同时,学生又能发现自己在知识领域中的不足,增强了他们回到课堂认真学习知识的欲望。其次,为了完成调查任务,培养自己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睛,学生必须结合所需知识,才能发现问题。第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以便进一步提出合理化建议等,也需要有专业知识做储备。

二、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调查活动形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时,采取的形式无非是两种,一是集中走访参观的形式,另一种是学生自己走访参观的形式。从表面上看,这种形式很好,但是仔细分析发现,这种形式的背后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就是缺乏组织领导。就集体走访参观看,由于受到学时、课程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对部分学校的走访,了解到集体社会调查,无非是学校统一安排车辆,带学生到企业参观,最多半天,即4学时,一般都是2学时。而学生自己去调查,由于考核、组织都不到位,更是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根本不去参观,有的在网上抄袭一份调查报告;有的到自己熟悉的单位,盖章做个鉴定。

(二)社会调查活动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不规范,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管理。有的学校放在学生工作处;有的放在教务处的实践教学科(还有的学校没有这个科室,放在哪里就更不清楚);有的下放到二级院系自行管理。管理的部门不同,对学生的要求就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模式,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自然就模糊;二是,资金投入不够。没有资金支持,很难开展好此项工作。一般学校主要是把大学生社会调查放在暑假进行,让学生回自己的家乡搞社会调查,原因就是没有资金和费用,这样做不需要经费,不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但是效果也差,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学生自己很难做到自律,认真去开展社会调查,从而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资金投入不够,就是重视不够,学校不重视,教师和学生也都很难重视,社会调查的效果自然无从谈起。

(三)社会调查活动指导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调查之所以流于形式,就是因为指导不够。一般学校都是布置学生自己去调查,回来交一份调查报告就算完事。没有制定调研大纲,没有学时规定,没有教师组织。这种“三无”的现状,自然会给学生的社会调查带来负面影响。

(四)社会调查活动考核存在的问题

考核对学生来说是指挥棒,教师怎么考,学生怎么学。教师不考,学生就不学。据了解,各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考核,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应付了事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分数也不计入学生档案。写了调查报告,也没有教师认真批改。

三、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几个具体建议

(一)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周活动

活动周主要是在校内完成,即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集中一段时间开展此项活动。安排学生到学校各部门实习或见习,学生由相关岗位的教职工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然后让学生写出实习实践调查报告。具体办法:一是让学生参加校内相关的会议和活动,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二是组织人文社会科学系的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承担学校各种会议的安排与组织,报告及有关文稿的起草工作,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建立社会调查活动基地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以及和社会企业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基地,使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更具有目的性、规范性、稳定性。例如:法律系的学生可以把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当做社会调查的基地,在调查中了解法律条文。理科应用专业,可以把相关企业当做社会调查基地。总之,不同专业可以建立不同的社会调查基地。

(三)成立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教研室

这个教研室隶属教学单位,主要承担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研究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方式、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培养目标,制定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内容和方案,并承担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任务。

(四)加大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管理力度

具体措施是:(1)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包括教师指导费用,学生的补贴费用,以及教研室的建设费用。这样就能调动两个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也才能使社会调查活动落到实处;(2)设置社会调查课程。配合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安排社会调查课。一般理论课授课与社会调查课要根据实际,形成适当的比例,使社会调查活动制度化,科学化,并严格实行考核;(3)把社会调查活动贯穿于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应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配合专业课程教学,拟定社会调查题目,实行定人、定点、定题、定时进行社会调查。例如安排学生调查行政单位,参观企业,了解行政管理的职能等;在第一学期暑假,根据专业课基础课程的内容,安排学生调查各项企事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的做法;在第二学期寒假,根据专业课社会调查课程的内容,安排学生调查企、事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操作程序;在第三学期暑假,根据专业课企业行政管理实务课程的内容,安排学生调查行政机关工作的行政管理的操作程序;在第四学期寒假,根据专业课行政管理学等课程的内容,安排学生调查政府以及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等等。

(五)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应该纳入教学管理中

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应该纳入教学管理中,变成实践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制定社会调查大纲,指导学生规范地开展这项活动。

指导的具体办法有:(1)由教学部门制定统一的社会调查大纲(按教学大纲模式制定),大纲要明确规定开展社会调查的目的、作用、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学时;(2)指派教师专门负责对这项活动进行指导,包括审阅调查报告;(3)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分工,避免社会调查的随意性。

(六)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考核力度

具体办法是:(1)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实行全方位考核。从考核内容看应包括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日志、社会调查心得体会等;(2)从考核方法看,形式也要多样化,有问题答辩,有体会演讲,有调查报告。同时还要有调查单位的鉴定和评价,以及带队教师的评价等等;(3)分数录入学生档案。 

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 篇4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大学生队伍不断壮大,大学毕业生供给量逐年增加,导致大学生人才供给的快速增长与社会需求的缓慢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怎样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唯一的办法是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如果说,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那么社会实践活动便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课堂。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成功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和教学计划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具体是指高校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加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和设计工作能力,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教育活动。在“十二五”规划中期,重新审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的现状,并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小组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与途径的社会调查,以期深入的了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大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参照。本次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目的、途径等现状,分析实践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本校在校学生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问卷是在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图书馆随机选择学生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92份,有效率为93.7%。

四、调查时间 2012年5月7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收获以及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建议。问卷共向大学生提出了14个问题。(见附一)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人口特征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观不尽相同,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也会不同。此次问卷调查中的大学生男生占55%,女生占45%,说明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同时,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学生比例也基本持平,说明样本相对均衡,可以合理表达不同年级、性别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其看法。

2、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图(1)显示,44.52%的人认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很重要,44.52%的人认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比较重要,9.93%的人认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一般,仅有1.03%的人认为社会实践不重要,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持重视态度。这也表明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认识的提高,社会实践不再是一个很肤浅的形式,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激发自身潜力,挖掘自己的兴趣点及擅长点,另一方面通过发现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各方面能力,社会实践已成为大学生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重要程度认识14012010080人数6040200很重要比较重要图(1)一般不重要130130293

进一步调查发现(图(2)),74.32%的大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而25.68%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不仅只是停留在认识阶段,绝大多数能够付诸实施。当今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有关,他们在以前的生活没有经历过辛苦,但大多数大学生有过社会实践的经历,也反映了大学生独立意识的提高,他们不愿只是温室里的花朵,愿意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实。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程度25.68%参加过没参加过74.32%

图(2)

3、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 大学生属于年轻人群体中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最敢于接受挑战的一部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如图(3)。调查发现,通过人才市场参与社会实践的比例最低,仅占7%,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相对混乱,存在着大量欺骗求职人员的现象,甚至某些公司针对大学生社会经验少,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的情况,专门欺骗压榨在校大学生。而那些通过自己联系或老师同学介绍的学生能够有效识别职位信息,这部分学生平时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或较好的人脉资源。同时学校就业中心所占比例也不高,如何提高学校就业中心在此类活动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学校相关部门深思的问题。

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4712135128人数6学校就业中心人才市场大众媒体老师或朋友介绍途径自己联系其他

4、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类型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主要为校外兼职和志愿者,这两类活动通常节假日居多,不会过多占用理论课程的时间,而且这两类活动要求同学们要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大学生的亲睐,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同学们大多热衷于类似的短周期活动,对于专业性较强和周期较长的社会实践活动态度冷淡,这反映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只注重其短期效应,并且和专业脱节严重。

大学期间你参加过哪些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200校内勤工俭学1216022校外兼职122394610主题调研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实习志愿者其他人数支教类型

5、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

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有着自己不同的参与目的,针对不同的参与目的,调查也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53.67%的学生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了解社会是其首要目的,这部分学生所占比重也是最大。学生们认为目前的大学校园虽然处于一种半社会化状态,但毕竟是学校,与真正的社会存在一定区别,大学课程仍然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经验,而社会实践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大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交流沟通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访谈,充分说明了现代大学生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高度清醒的认识,高校四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以及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是其从一个懵懂高中生到社会人过渡的最有力跳板。此外,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最初动机和最大目的是为了缓解家庭贫困的状况,这部分学生比例占到35.33%,他们对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十分挑剔,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以减轻家庭的沉重负担是他们最直接的想法。近十年来,大学教育日益普及和市场化,相当多的家庭为几代人才出了一个大学生而深感自豪,但同时学生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让很多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国家的助学贷款、助学金等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地帮助了一部分学生改善求学的困境,但也并不能帮助所有有需要的学生,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参与了众多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人数力会友活钱用能解社交朋生有所赚作炼工实大了结学锻目的充学其他

6、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困难

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困难为联系实践单位难,这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也可窥见一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主要看同学老师推荐或自己联系,这样主要靠自身人脉寻找实践单位,不仅范围狭小,而且往往找不到适合自身的单位,在这种状况下学校却发挥不出作用。与此同时,政府的政策缺陷也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比较大的困难,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经常遇见虚假信息,而且在实践中大学生的利益也常常受到损害,但政府却没有有效的政策去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学生们只能有苦自知。

社会实践的主要困难******8人数金位视陷资单重缺践够策实不系校联学政府的政困难缺乏其他

7、大学生实践过程的常见问题

在问卷的基础上,调查小组与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同时分头对高校教师和部分用人单位等进行了请教,而后笔者整理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常见的若干问题。7.1学生角度

(1)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一类情况是学生抱着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的态度来对待学业,认为只要混一混,肯定能毕业;另一类则是过分重视文化课成绩,带有功利色彩的去追逐奖学金和各类资格证书。具有任何一类心态的学生都不会对社会实践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也根本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社会实践渠道不畅通,大学生难以自主选择。有的学生提出很多公司了解到学生只是短期实践且尚未毕业,大都表现出对其能力的不信任,导致很多同学只能随便找个单位实践,其效果可想而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校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同时用人单位也害怕实践过程中出现纰漏,承担责任等,这直接增加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难度。

(3)专业知识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很多学生反映,当他们初次参加社会实践时就发现课本知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实践过程中很难将书本知识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4)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权利受到侵害。部分同学在校外参加活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受到不法商家的利用,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可能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做出违法的事情而不自知。7.2高校角度

(1)社会实践方式相对单一。虽然高校通常组织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但高校组织的这些实践活动,内容设置缺乏创新性,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2)实践活动的收益面窄,且持续性不强。学校组织的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大多集中于寒暑假等几个特定时段,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难以很好的组织起来,因此这些活动也仅局限于家在高校周边的一小部分同学参加;而校外的实践活动大多属于兼职打零工的性质,所以很难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3)学生社会实践的物质保障不足。一方面,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使得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相对减少,部分高校也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工作计划中,没有提供专门资金给予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高校实践基地不稳定或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实践活动的需要。

(4)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监督及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学校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很难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指导与监督的平台。高校的通常做法是发给学生社会实践等级表,要求学生在其实践单位签字盖章,但这种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对实践草草了事。7.3用人单位角度

用人单位领导普遍认为,企业是盈利组织,招收员工的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创造利润,与此同时学生作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学到各种技能。但是目前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经常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理论知识相对较强但实践操作能力不够。并且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吃苦,难以胜任一些高强度的工作,刚工作就会喊着又苦又累,缺乏忍耐力。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并不会见到大学生就录用,而更多的选择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同时具备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的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考虑恰恰在提醒着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涯不仅要学到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一般企业很不愿意招收临时工,因为对临时工进行职业培训成本较高,他们更希望招收长期稳定的员工,这也导致了部分企业将参加实践的大学生驱之门外的现实。

七、对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本小组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方案。首先,学生作为主体,要明确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同时要学好法律基础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实践过程中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方面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实践信息,明确目标;另一方面仍需得益于高校的直接指导。

其次,高校作为媒体,应该重新审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投入力度,本小组认为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由专业教师指导和负责,把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这是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最直接帮助。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非常必要,把高校的专业训练直接与市场挂钩,避免学与用相脱节的现象,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岗位。

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方针激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加强对企业以及商家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不法商家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牟取非法利益,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此外,本小组建议建立专门的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网站,把各类实践岗位分门别类的及时发布,同时学生也可把自己的信息以及对岗位的要求公布,而后进行双向选择,那么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将会有效解决。

社会对大学生评价、需求及期许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5

作者:128班潘成林刘憧憧 赵岩127班 张玮昊 陈浩宇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逐渐流行起来,而大学生作为一群对新事物比较敏感的人群必然对此产生一定的接纳或者反映,特别是在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今天,网络文化的流行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本篇社会调查将会以此作为课题,以大学生为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探讨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化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行为思想影响措施

正文:

一、前言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文化是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前者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而后者则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不容否认,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单纯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妥当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而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普及,以及网络宽带的发展,大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接触网络。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上逐渐形成独特的、区别于现实的文化氛围。而在大学生接触网络的过程中,网络文化势必会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大学生接受网络文化的时候面临着很突出的价值选择问题。一方面,网络可能会丰富我们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电影,听音乐,来获得身心的放松;但是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也会随着一些平台而让我们所接受,比如一些黄、灰、黑思想可能会为大学生所接受,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这次调查的问题有大有小,通过这些问题所反馈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接收这些信息的时候身心所产生的变化比如一些网络反腐,网络文化的恶搞以及网购等关系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这些都是网络文化流行对于大学生最明显的影响,本篇调查报告将会探讨这些影响,并且对这些影响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张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网络问卷有效回收28份,纸质问卷回收100份。通过调查问卷,有效的了解了在网络文化流行的背景下,了解到大学生对于当前热点的网络文化的看法以及这些热点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二、正文

在我们的调查报告中62.07%的受访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100%的受访者都有手机上网的习惯。这就可以看出,大学生每天有大量的时间来接触网络,而在上网主要从事的事项中有44.83%的受访者以刷微薄和聊天为主,另外有17.24%的受访者以看电影、逛贴吧为主。微博、贴吧正是新潮网络文化产生的最主要平台,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大学生都能直接接触到最新产生的一些网络文化,比如最近的切糕事件由此而衍生的“切糕调侃”,大学生都能直接接触到,这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网络文化是良莠不齐的(这在我们的调查中有高达75.86%的人认同这一点),这样网络文化的流行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就是两方面的了,比如“切糕”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将这个事件夸张化了,而许多大学生却接受了网络上的一些说法,由此可能会造成一些对少数民族的偏见或歧视。

在网购经历的调查中,只有6.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有网购经历。44.83%受访者的网购频率甚至达到一月一次。而网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行为,它其实已经形成一种网购文化(比如在今年的11月11日,兴起了“网购双十一”,淘宝网在这一天的销售总额达到了191亿元人民币),这种网购文化已经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我们现在无法来判断网购到底会对大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于提升消费很有帮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网购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动的话就可能使大学生的生活虚拟化、数字化,由此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例如:宅男、宅女等);一些人存在着网络购物难以抑制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加重学生或者是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一些同学可能会通过兼职的方式来弥补在网络购物上过多的花销,这样看来,网购文化等一些潮流网络文化的流行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确实是深远的。

在网络反腐、网络慈善的调查中,高达82.76%认为网络反腐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监督形式,也有48.28%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参与到网络慈善中去。网络反腐和网络慈善作为新兴的网络文化,现在并不能判断其利弊到底如何,而这些新兴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这种影响也是很难去区分利弊。我们认为,网络反腐固然对监督官员行为有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民主监督形式。网络作为一种虚拟存在的世界,存在许多问题,而民主监督作为一种政治性的形式是绝对不能以一种不可靠的平台或者工具作为支撑的,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会产生巨大的虚假信息,也就是说网络反腐很可能演化成一种网络暴力,其负面影响有时候可能会高过其正面作用(比如网络反腐可能会演化成官员之间相互掐架的工具,个别人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虚假的网络爆料)。我们不否认网络反腐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它绝对不能成为一种新型民主监督形式,民主监督形式应该是建立在现实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的。在现代国家,没有哪个国家把依靠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民主监督形式,网络信息的共享只能辅助现实的民主监督。同理,网络慈善一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同样认为,慈善行为也应该建立在现实机构和制度的基础之上,让网络来承担这些负有政治性或者社会性问题解决的功能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但是从我们的调查报告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反腐和网络慈善等新兴的网络流行文化认识不深,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其可能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在网络流行语(如:坑爹,尼玛)、网络恶搞等网络文化的相关调查中有65.52%的人表示在日常的较集中可能会引用这些网络流行语,这就说明这些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已经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而我们认为,这些网络文化将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可能会磨灭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而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丢失更是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对于网络恶搞行为的看法的调查,半数人对此持中立态度。我们认为这固然算得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创新,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最多也就是娱乐娱乐,但是这种文化氛围可能会造成诸多问题,可能会对更小一些的人造成误导,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呢?为小朋友营造一种正常、正确的文化氛围(例如:杜甫很忙可能会给小朋友造成不正确的理解)。

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一些网络不良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有调查。有高达8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网络上遇到过一些宣传发动思想的文章,并且有五成以上的人会阅读这些文章,这些思想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一些黄色、灰色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则是无法来统计的。我们认为,大学生必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俗话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但是,不是没有大学生都能在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下保持理性的头脑,比如一些同学可能在一些不良信息的煽动下而产生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做法。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人对于网络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只有27.59%的人认为网络给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普遍还是对网络文化保持这一种相对清醒的认识。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大学生生活虚拟化、数字化的倾向,高达55.1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网络上的信息交流十分有趣,仅仅有4成的受访者认为网络上的交流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数字化、虚拟化,失去了交流的兴趣。我们认为,网络提供的平台始终都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如果让这样的工具代替了现实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流,人就失去了社会性的一方面了,这就不能算是人了。

三、解决措施

通过我们对于调查报告的分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网络文化的流行确实对大学生的思想 和行为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方面,当然也有消极的方面。例如:使大学生的生活变得虚拟化、数字化,使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变化,可能也会使大学生直接参与进网络暴力的实施。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网络管理政策,做好长期的网络文化发展规划,提高网络上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必要的话应该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网络侵权事件的发生,这就暴露了现在网络管理的不足。比如网络反腐由此产生的网络暴力,可能会使大学生不自觉的参与进去,从而对受侵害者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用网络攻击演变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受攻击,“人肉”无所不能。同样,网络慈善可能由此产生网络诈骗行为。而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依然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大学生已经成年有明白是非的能力,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大学生就不会受到这些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些不良文化或者不良行为在源头上予以控制。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来约束大学生以及其他人群的网络行为,将会对这些网络流行文化行为进行一种规范,从而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用优秀的文化来占领网络世界的舞台,用优秀的网络文化来引导网络舆论,支持网络文化企业的发展,培养一批有良好业务素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网络文化企业。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应水平和数量,让市场进入当网络文化中去,例如建立起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市场来支配网络文化资源的供应,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建立起网络图书馆、网络展览馆(例如:网络版的毛主席纪念堂)这些网络平台的建立将会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获取优秀文化的空间。

光是政府出台措施,晚上法律法规是不够的,更需要调动广大大学生加入到网络文化保卫战中去。政府,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到网络使用,以及网络文化的接受。大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接触到一些不良思想(我们认为,很多思想的传播都是有其相应的西方政治势力的支持,一些学者称之为“新时期的和平演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广泛开展各种教育,以此来纠正大学生通过网络接受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认为,现在许多大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晰。

政府和学校应该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网络文化的流行,造成一些大学生过分的依赖网络,成为“宅男宅女”,而这背后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文化的流行将大学生的生活数字化、虚拟化。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的网购现象,但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不能去判断它到底是怎么的对与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还会方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是如果经过长期的发展,这种数字化的生活可能会完全取代正常的现实生活,当一切生活都建立在网络之上时,这就失去意义了。我们认为政府和学校应该倡导大学生们走出网络,让大学生更加积极的走进现实生活,毕竟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社会的交流才是真实有趣的。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使他们正确的参与到网络活动中去,这一点也是十分重

要的。大学生这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所以在网络工具使用的同时,也会对一些网络文化进行“创作”,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正确的“创作”,在网络上起到一种文明使者的作用。我觉得我们学校的中华经典诵读就很好,这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有积极的作用,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让大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网络文明的建设中去。

总的来说,本次调查深入的了解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我们从中认识到,网络文化的流行的确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只要我们对网络文化保持一种清晰的认识,政府和学校加强引导,就能更好的克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网络、网络文化的定义主要参考自百度词条。

社会对大学生评价、需求及期许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6

文化的多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和必然结果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 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人们选择范围的同时, 也造成了中西文化间的冲突, 文化冲突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演化成价值观的冲突, 导致人们价值选择的迷茫, 特别是高校学生, 调查表明, 有70%的同学认为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冲击, 他们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部分学生造成了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理想信念的摇摆不定、道德标准多元等的不利影响。

1 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1 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物质的、感官的满足固然重要, 对生命意义、理想信念等终极价值问题的叩问, 也是人所不能回避和渴望有所回答的。”[1]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了可供选择的机会, 由于有了选择的机会, 使得学生很难确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甚至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自相矛盾。大学生在进入校门之前已经受到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初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入大学后, 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于理想信念较强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能在中西文化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并确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并为之奋斗下去。但是,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 他们可能初步树立了为人们服务、为祖国学习的理想, 但是受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的影响, 他们放弃了本来的理性, 或者处于两难境地, 无法做出选择, 使本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 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2 对道德观教育的影响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并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调整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2]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的定位停留在是否能给自己带来丰厚的收入上。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干兼职的不在少数, 但大部分同学还是为了能赚到钱, 如果有更赚钱的职业他们会马上换兼职, 很少能形成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 面对今天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的新现象, 往往用金钱的标准去衡量, 有些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 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 对党失去信心, 认为“中国梦”只是一个梦而已。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 人们都在追求自身利益, 使部分市场主体的信誉、法制意识淡薄的同时也导致道德滑坡现象的产生。这些负面的事件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发展使道德评价标准多元化, 同一个事件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就使大学生的道德观也处于多元的状态。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存在也使大学生的恋爱观掺杂了许多金钱的因素, 恋爱要求门当户对, 部分学生的恋爱目的不是婚姻而是寻找刺激等。这些都使大学生对社会、对职业、对家庭、对恋爱的看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同时也使部分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怀疑。

2 对策建议

正确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 面对日益劲猛的西方文化,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

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要了解这两个实际, 可以通过三个途径, 这个实际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实际, 思潮影响的实际。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 我们需要做到:一是学生作业, 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向, 引导他们写出自己对于学习、生活、社会等的真实想法,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二是课堂讨论, 采取设置主题、案例分析等灵活的课堂讨论, 让学生充分的表露自己的心声, 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对社会的看法, 从而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三是在当前舆论表达不够畅通的情况下, 许多大学生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网络正在成为影响大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网络成为表露心声、发表评论的主要渠道。

只有联系实际, 才会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才不会流于空谈, 才会有实际的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一定会受到多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视对西方思潮的引导

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经“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三次大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 在内容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结构上做了大的调整, 打破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固有结构, 突出了一些前沿思想。这些都表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同西方思潮的博弈中不断地发展着, 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批判的方式客观的看待西方思潮, 树立科学的信仰。

正视中华文化的优势, 明确立场。不能只看到我们的缺点和不足, 拿别人的优势来跟自己的劣势比较。文化之间的比较不存在谁好谁不好之说, 存在即有其价值。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这种沉甸甸的积累并不是西方一些年轻的国家几百年能够比较的。我们应该为之感到骄傲而自豪, 更应该自信地承认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用心去参透其中的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舍己利他的群体观,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以和为贵的人际观,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 我们需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校正媚外的弱势心态,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具有民族特点的就越具有价值和生命力, 越能走向世界。因此,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最有力武器。

2.3 增加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方法

面对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和学习生活的影响,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 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文件。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 整个应对呈现出出台的文件多与可操作性的措施少, 学院式的批判多与落到教学实处少的矛盾局面。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更多的是总体上强调应对错误思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时也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也谈到要改进教学方法, 但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却较少涉及。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极少有专门针对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社会思潮的内容。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也比较多, 其研究成果真正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操作性的对策和方法不太多, 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社会思潮的教学研究远远跟不上教学实践的需求,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的现实生产力, 无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发挥作用。因此, 找寻操作性强的措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重要环节, 应从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方式等方面实施改革。

引导大学生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分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优缺点, 正确看待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 有两点结合非常重要, 这就是教师的个人研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教师必须形成统一的思路;学生的课堂讨论与教师有说服力的正确引导相结合。通过个人研究与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师应对思潮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 通过学生讨论可以理清学生的真实思想, 有的放矢地开展应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 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空前的冲击, 在思想和行动上极大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面对这种情况, 寻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应对的实践说明,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辩证对待中西文化、提高措施的可操作性, 都是非常重要的。西方文化一方面给高校学生提供更多信息来源、让高校学生的选择变得更加的宽泛、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和独立意识更加强烈, 但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消极面影响。

关键词:西方文化,社会转型期,影响,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庆.多元文化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7:21.

[2][美]芬德莱.价值论伦理学[M].刘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88.

[3]徐丽丽.浅谈文化引导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价值工程, 2011 (10) .

[4]徐丽丽.浅议用“教、学、做”方法, 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速度[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0) .

社会对大学生评价、需求及期许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7

一、结合大学生思想上的热点、焦点、困惑点开设专题讲座

利用老教授的自身优势为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是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实现文化育人,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非常好的形式。在实践中, 通过采取得力措施,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为:

(一) 广泛收集问题, 精心准备教案

关工委深入基层采取多种方法:个别谈心, 向主管学生工作的有关领导、辅导员了解收集学生中存在的疑惑点、焦点、热点及需破解或需要帮助的问题, 印发给关工委专题讲座的老教授。老教授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讲座题目, 然后再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 再查阅资料、归纳整理、认真备课。

(二) 公开发布题目, 学生自主选择

关工委将老教授准备好的题目、主讲人、联系电话, 公布在校园网关工委的网页上, 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均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各学院通过电话直接与讲座教师联系, 约定讲座的时间、地点及要求等。

(三) 采取积极措施, 学生广泛欢迎

能紧紧抓住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或想要解决的问题, 听后感到解渴, 吸引学生坐下来静心去听, 是开设专题讲座这一教育形式能坚持下去的关键。

我校老教授协会自2003年推出专题讲座以来, 对如何提高质量、吸引学生注意力, 经过了十余年的积极探索:通过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 对讲座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 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深入调研、精准分析及深入认真地备课, 做到:题目贴近实际, 源于生活, 增强了针对性;内容充实感人, 逐层递进, 强调了说理性;形式多样, 双向互动, 提出问题, 启发思考, 语言生动, 注重了实效性。对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磁场效应, 成为了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形式。近三年, 每年讲座在30场左右。对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对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对主渠道的助推作用。我们感到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二、结合中心工作或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问题召开“老少恳谈会”

“恳谈会”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旨在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 拓宽群众参政议政途径, 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扩大基层民主的机制创新。在工作实践中, 我们感到:要了解学生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关工委的老教授与学生本着“真诚沟通, 诚恳交流”的原则, 召开“老少恳谈会”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便于与学生交流沟通, 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 寻找解决的办法。要开好恳谈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恳谈内容清晰、明确

如:我校关工委2013年10月召开“老少共话中国梦”恳谈会, 将准备谈的三个问题提前发给参加座谈会的关工委的老教授和参会大学生:

1.结合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 谈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构想, 我们大学生担负的责任是什么?

2. 你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含义的认识及大学生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意义是什么?

3. 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践行上, 大学生中有哪些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 应如何扶正祛邪?

(二) 恳谈要求详尽、具体

要求参加座谈会的老少人员做到以下两点:一要认真准备, 联系实际或自己的亲身感受、经历, 脱稿说, 切忌照稿念, 不联系实际空谈。二要关工委的老教授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说明为什么必须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不要面面俱到, 要突出重点。说深、讲透, 但不要过长, 在听学生说的过程中插空讲。

(三) 恳谈人数适宜、得体

参加恳谈会的人数要根据会议的内容而定, 让参加会的人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为宜。对于深入沟通思想, 商讨解决特殊问题的渠道, 不易让更多人了解的内容, 人员应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

会上, 校关工委委员们结合亲身经历和感受, 语重心长地深刻破解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涵义, 讲述了“中国梦”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意义。参会学生紧紧围绕“中国梦·我的梦”这一主题, 讲述了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 交流了如何从自身做起, 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规范, 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努力的想法。会议从下午2:00开到5:30学生还意犹未尽, 不愿离开会场。我们深刻体会到“恳谈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明确, 针对性强。紧紧围绕恳谈主题, 从不同角度深刻阐述, 易于接受。

二是有的放矢, 实效性好。结合具体实际问题, 老少围桌而坐, 现身说法, 真情实感亲切交流, 没有空洞的说教, 收效明显。

三是易操作, 效率高。恳谈会规模小, 不笼统、不懒散, 距离近, 可操控性强, 易于洞察对方的心声, 能随时感受到自己的话题是否被对方接受。

四是多方直面, 共同受益。关工委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了大学生的心声, 思想上存在的误区,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从关工委老教授那里学到为人处事的方法, 调整了看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角度, 感触深、震动大。

“恳谈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形式, 我们将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坚持下去。

三、结合“中华魂”教育活动的主题开展演讲比赛

面向广大青年大学生及少年儿童开展的“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 一年一个主题, 一年发行一本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读本, 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活动, 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承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

该活动开展几年来, 我们感到“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是关工委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持续时间长、有规划、有安排、有教材。我们通过读书、征文、结合“中华魂”主题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及汇报评奖等环节, 对立德树人, 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良好氛围,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主渠道起到了非常好的助推作用。

同时, 我们也感到:在学生中还存在着“读书不认真, 领会不深刻;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文章浮华, 束之高阁, 不联系思想实际”的倾向。如何引导学生将书读深、读透, 通过读书, 深刻感悟其精神实质, 提升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准, 在此基础上联系思想实际, 写出紧密联系思想实际, 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为此, 我校关工委经过认真、反复的讨论提出:在“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 增加一个“紧密结合主题的演讲比赛”, 通过典型引导作用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读书和联系思想实际上来。

大家认为, 演讲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集中, 系统的语言表达, “是一个人面对群众的谈话”。它的特点是声形合一, 情景交融, 感召力强, 具有强大的鼓动性和强烈的社会效应。为提升演讲效果, 我们通过以下环节进行组织:

1.广泛发动、深入动员。通过年初的全校关工委工作会议认真布置, 将读书及联系思想实际的意义讲深、讲透, 并在论文评奖的条件中列出不紧密结合主题、不联系思想实际者不能得奖。

2.选准试点, 典型引路。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 同时选准演讲的试点单位, 试点单位的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要得力、院风好、凝聚力强。要求该院拿出强化读书的措施, 关工委深入到相关班级进行检查, 并再次发动, 以确保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3.参与选稿, 把关定向。根据时间安排写出论文后, 关工委委员参与试点单位演讲论文选择, 对基本可以但还有差距的论文经指导后, 让学生再次修改, 直到满意为止。

4.试点演讲, 认真点评。经充分准备后, 试点单位面向本院召开演讲会, 要求其他学院主管关工委工作的领导及各班学生干部代表参加, 讲完后关工委进行点评, 将深入认真读书、密切联系实际、改变浮华文风的要求再次贯彻下去, 各学院根据关工委的要求指导本学院的读书、演讲活动。

5.全校演讲, 评奖表彰。经试点单位的演讲示范及关工委的点评指导后, 各学院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对照, 发扬长处纠正不足, 选拔优秀者参加全校“中华魂”主题教育演讲比赛, 并经评委打分后评奖,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上一篇:服装经营促销方案下一篇:街道办事处2021年工作总结和来年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