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的基本内容

2024-05-28

党章的基本内容(精选8篇)

党章的基本内容 篇1

【学习】如何把握党章的基本内容?

一、党章的“总纲”阐述党的纲领

它集中阐述党的世界观和重大政治主张、重大方针政策。可从5个大的层次去理解和把握其内容:

总纲第一自然段规定了党的性质、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总纲第二至第八自然段规定了党的指导思想,阐明了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态度,分别阐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作出总结。

总纲第九至第十八自然段规定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基本路线,在深入分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础上,确定了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阐明了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总纲第十九至第二十二自然段规定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党的统一战线、党的外交政策等重大主张。

总纲第二十三至第二十八自然段规定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党的领导主要内容。

二、党章的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就是党的章程

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内容,但也可以从5个大的层次去理解和把握其内容:

第一章和第六章是对党的“细胞”的规定。党员是党的组织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党的“细胞”,而党的干部既是“细胞”中的普通一员,又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细胞”中的“关键少数”。第一章“党员”规定了申请入党的基本条件、党员条件、党员义务、党员权利、发展党员程序、党员组织生活等。第六章“党的干部”是在第一章规定基础上对党的干部这个党内“关键少数”作出特别规定,规定了干部严于普通党员的基本条件,并为干部工作制定规范。

第二章和第七章是对党的“规矩”的规定。第二章阐述党的组织制度,规定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确定了民主集中制的6项基本原则,并规定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这个基本组织制度和一些具体制度。第七章阐述了党的纪律,规定了党的纪律处分的原则、种类、程序等。党的组织制度和党的纪律都是党内管总的“规矩”,是党内各个组织、各个成员必须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八章和第九章都是对党的“组织”的规定。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党组都属于党的组织机构,其中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组中都有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第三章规定了党的中央组织各机构的产生、职权和基本工作规则等。第四章规定了党的地方组织的设立、机构、产生、职权和基本工作规则等。第五章规定了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立、机构、产生、职权和基本工作规则等。第八章规定了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设置、产生、职权和基本工作规则等。第九章规定了党组的设置、产生、职权和基本工作规则等。这5章,是党的组织机构各自的基本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处理党的组织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第十章是对党和其“助手”关系的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不同于其他群团组织,八大以来的历次党章都对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作出规定。

第十一章是对党的“标志”的规定。党徽党旗是党的象征和标志。这一章对党徽、党旗和党徽党旗的制作、使用等作出规定。

《中国共产党章程》是由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必须从整体上去学习、理解和贯彻执行。上述对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各自5个层次的划分,是为了便于在学习过程中去理解、“吃透”。

党章的基本内容 篇2

所谓现代教育, 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 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现代教育有如下特征:

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工业社会由于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工人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 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得以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义务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全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财产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 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了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这种广泛性和平等性的程度, 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包括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等。实现教育现代化, 首先要建立一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

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 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革, 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变革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所谓终身教育, 俗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郎格朗所说的“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 后半生用于劳动”的概念, 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教育要为社会每个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 是指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 而且来自家庭和社会。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 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知识) 。因此, 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要求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 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 现代教育只有走出象牙之塔, 为经济发展服务, 为社会发展服务,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同时教育本身也才能得到发展。近些年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8届教育大会, 就是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题。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 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 合作教育等在各国有了较大的发展。

4.教育的个性性。

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们都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 而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比起农业封建社会来说, 虽然人身得到了自由和解放, 但他受到社会分工的束缚。而且工业社会强调的是标准化、统一化, 个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 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5.教育的多样性。

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农业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很单纯的, 只是传授知识, 教书育人, 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 而且要培养发展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学校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不仅要开展科学研究, 创造新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而且要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

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学校教育由过去单一的普通教育发展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多种教育;高等教育由单一的长期学术性教育发展到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同时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框,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多种形式并存。教育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6.教育的变革性。

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现代工业生产的变革造成社会的不断变革, 与之相适应, 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 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革的需要。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引起教育的革命。它改变了某些过去认为亘古不变的教育原则, 改变了教育内容以文字教材作为唯一的载体, 改变了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人说, 人类的知识载体由无纸载体变为有纸载体, 今天又在向无纸载体转化。此种说法不太确切, 应该说是向多种载体转化。

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 它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 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捷。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 (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 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跨国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等方面。

教育国际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 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

8.教育的科学性, 即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 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 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科学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到教育的发展战略, 小到课堂教学的改革, 都要在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着教育的法制性。法律不等同于科学。但现代社会的法制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一旦教育规范经过科学论证, 形成法律, 它就具有法律的规定性。现代教育是法制的教育, 教育行为都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这种法制化的教育是高度理性化的。

二、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 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错综复杂, 但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育思想是主导, 教育内容是核心, 教育制度、设备、方法、管理是保证。教育的现代化, 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如下特征:

1.教育价值的全面性。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历史上曾经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育万能论, 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社会的一切;另一种是教育无能论, 认为环境决定一切, 或者遗传决定一切, 教育无能为力。马克思主义认为,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 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而社会环境需要人去改造, 人又是生产力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创造都需要教育。

教育具有多种功能, 既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 又有文化功能。教育既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又具有促进人 (个体) 发展的功能。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为社会服务与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是不矛盾的, 全面理解教育的功能, 树立全面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

2.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封闭的, 它把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现代教育观念是开放的, 教育不仅在学校, 而且在家庭、在社会。它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狭窄的, 把教育局限于青少年时代的正规教育。现代教育观念是广泛的, 教育延续到人的一生, 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全时空性。

3.教育观念的民主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 神圣不可侵犯, 即所谓的“师道尊严”。现代教育观念是民主的, 认为师生是平等的,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 并且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传统的教育观念只重视严格管理和训练, 养成学生死记硬背、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式。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思想品质。

4.教育观念的未来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向后看, 留恋于以往的经验。现代教育观念总是向前看, 看到新的情况和发展趋势, 研究新的问题。当然过去的经验是宝贵的, 是创造的基础, 离开过去的经验积累就没有创造。但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传统的教育观念倾向于被动地等待变革, 现代教育观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变革, 对教育建设具有超前意识。

摘要: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及其基本内容, 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内容的错综复杂性。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育思想是主导, 教育内容是核心, 教育制度、设备、方法、管理是保证。教育的现代化, 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但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传统的教育观念倾向于被动地等待变革, 现代教育观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变革, 对教育建设具有超前意识。

党章的基本内容 篇3

[关键词]党章;党的基层组织;历程;原因

[中图分类号] D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1-0039-02

党的组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党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基层单位中设立的党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和党的领导机关联系广大党员与群众的桥梁,是党在基层组织中领导党员和带领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在中共召开的一大至十八大期间,先后制定、修订通过了17部党章。这17部党章,不仅见证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史,而且深刻地表现了党章自身的发展和特点。党的基层组织随着党章的变化与发展,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从探索到成熟、逐步完善,再到巩固和发展。

(一)探索时期。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纲领规定:“凡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地方,应成立委员会”[1],但是并没有规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一大后,随着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发展,全国党员与党的地方组织增加,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这使得党对中国国情与民主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迫切地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方针,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第一部党章在第四条对党的基层组织做了初步的规定:农村、工厂、铁路、矿山、兵营、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隶属地方支部”。[2]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对成立“组”的人数进行了修改,改为:“凡有党员五人至十人均得成立一个小组”。[3]最早将党的基层组织由党的小组改为党的支部,并将支部规定为党的基本组织是中共四大的党章。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提出了:“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4]四大以后,大革命进入高潮,党的组织空前发展,党员人数急剧增加。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区,如云南、广西、安徽、福建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党组织。因此,1927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第一次把支部单列一章,第一次规定了党支部的六项基本任务。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众所周知,七大的党章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最好的党章,是我们党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在七大的党章中,第一次把党的基层组织从党的支部扩展到党的总支部和基层党委。

(二)逐步完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八大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一次盛会。八大通过的党章, 第一次运用“党的基层组织”的概念取代了以往“党的基本组织”和“党的基础组织”的用词,并专设“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形式”一条,明确规定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形式为: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基层党委员会三级,并新增四条基层党组织的任务。“文革”时期,在“左倾”错误的指导下,党章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破坏。党的建设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严重偏差,党的建设进入曲折阶段。九大、十大及定制于1977年的十一大受“左”的思想影响较为严重。这几部党章,取消了设立基层党组织的人数原则;党组织的设置根据革命斗争需要设立总支部或者基层委员会;删除了基层党组织的会议制度;基层党组织任务主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

(三)巩固与发展时期。拨乱反正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十二大的党章,摒弃了九大、十大、十一大的弊端,继承和发展了七大、八大党章的优点,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基本要求和组织原则。十二大以后的党章则更为细致和科学。例如,十四大党章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首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党支部,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基层的任务与作用。十五大党章强调了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础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进入新世纪,新的社会形势,使党章又有了新的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十六大党章增写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和作用等内容。十七大党章则增写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有利于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基层党组织落实各自责任,形成管理合力。十八大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新要求。党章中党的基层组织部分第三十一条第一项增写了积极创先争优的内容。增写这个内容,有利于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广大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外,第二项第一句也进行了修改。修改为: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样的修改,有利于落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到基层、落到实处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环境变迁的推动。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做出相应的修订。党的基层组织也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1978年,中国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党章关于党的基层组织的修订就有相关内容的体现。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在社区的覆盖面等内容的增写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出现的新形势。

(二)党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党成立的95年里,中国共产党历经了只有数十人的小党,到大国的执政党,其自身的发展是非常显著的。因而,党对自身基层组织的要求在各个时期也是不同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就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革命斗争的胜利,担负着领导革命的使命,集中最大力量打倒敌人。所以五大、六大党章关于党的基层组织的职权主要强调基层组织对上级的服从。八大党章是党执政时期的第一部党章。建国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第一要务是满足群众利益的需要。因此,中共八大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民同党和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起来,应该经常注意并且向上级组织反映群众的情绪和要求,关心和尽力改善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生活。

总而言之,党的基层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整个肌体最基本的细胞,党组织的基础,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党章中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内容的修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3.

[2][3]本书编委会编.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12[Z].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53.65.

[4]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一大到十八大(上) [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300.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新党章修订内容 篇4

1.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最主要的)

2.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大论断写入党章;

3.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5.把“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些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等内容写入党章;

6.把党在领导军队建设、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统战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形成的方针政策写入党章;

7.把“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等内容写入党章;

十八大党章修改内容 篇5

下面是概要和具体内容: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的定位和阐述

首先,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这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同时,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定位的内容。这有利于全党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

二是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一致建议,在党章中对这个根本成就作完整表述。党章修正案采纳了这个意见。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次修改新增写的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进行完整表述,对于深化全党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性和坚定性,有重要意义。

三是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区和部门建议,在党章中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内容的分量。党章修正案采纳了这个意见,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充实这方面的内容,对坚定推进改革开放有重要意义。

四是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

这方面的一个重大修改,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适应这一修改,党章修正案专门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阐述,包括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工作着力点。这样修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同时,党章修正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内容也进行了充实。

五是充实完善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 根据近些年来党的建设积累的经验和形势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党章修正案对总纲部分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作了适当修改。增写的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应对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六是对部分条文作了适当修改

总结吸收近年来党的建设成功经验,并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党章修正案对条文部分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这三条作了一些修改。

具体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部分中国共产党党章,并于2012年11月14日通过,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新的定位和阐述

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这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同时,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定位的内容。这有利于全党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用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把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为更好推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5年来,科学发展观又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实践成效不断显现。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向世人宣示中国共产党人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必将对全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党章总纲部分第七自然段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定位的内容,表述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这个新的发展要求就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二、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

新党章总纲部分第八自然段开头一句表述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强调,“全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其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次修改新增写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进行完整表述,对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对深化改革开放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新的目标任务。新党章总纲部分对阐述改革开放的自然段作了充实,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作这样的充实,有利于全党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四、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 新党章根据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实践新认识,对总纲中相关部分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4个自然段充实了内容,并增写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段。

(一)新党章总纲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总纲增写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内容。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全党更加全面地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新党章总纲调整和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充分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总结这些年的经验,总纲增写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作这样的充实,有利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新党章总纲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部署。总纲增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作这样的充实,有利于全党牢牢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新党章总纲充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落实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纲增写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并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修改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作这样的充实和修改,有利于更好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推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五)新党章总纲增写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自然段

表述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这样的增写,既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和指导原则,又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有利于全党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新党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党章中作这样的修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充实完善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新党章在总纲部分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党的建设基本要求中,强调‚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进一步强调‚求真务实‛,把它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作为党的建设第二项基本要求;增写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的内容。

新党章对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充实的这些新内容,集中体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反映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重要实践经验,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应对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六、对部分条文作了适当修改

总结吸收近年来党的建设成功经验,并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新党章对条文部分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这三条作了一些修改。

(一)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总结和体现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新经验,并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新党章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干部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要求。第三条第一项第一句修改为‚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这样修改,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十三条增写了干部选拔监督的内容,第一款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第二款增写了党重视‚监督干部‛的内容。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更好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作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强化干部监督,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三十四条第五项增写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内容,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性原则、加强道德修养、更好发挥表率作用。

(二)新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第三十一条第一项增写了‚积极创先争优‛的内容。近年来,根据中央部署,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有力抓手。增写这个内容,有利于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广大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关于十九大党章新内容的问题解析 篇6

十九大党章的最大亮点

1、十九大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修改党章,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十九大党章有哪些亮点?

十九大党章亮点纷呈,其中,最重大的亮点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十九大党章对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历史方位作出新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反映在十九大党章中的一切新思想、新表述都由此而来。

新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新的理论武器,这个理论武器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有哪些重要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艰辛理论探索中形成的,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新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党心、民心所向,也必将对党的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正在为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所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有着现实必然性。十九大将之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对全党同心协力实现事业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是这次修改党章最重大的历史贡献。

新党章为更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重要指引

1、这次党章的修改还加入了许多新判断和新要求,能否具体谈一谈这些修改的重要意义?

这次还将一些重大论断、重大判断写入了党章。比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十九大党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又比如,党章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作出了相应的修改,将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写入党章,这无疑可以为我们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重要的指引。

还将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提升并写入了党章。比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全党更为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比如,将“党是领导一切的”写入了党章,有利于增强全体党员党的意识,实现全党思想的统一、政治的团结和行动的一致,为做好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还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与军队建设、外交等事业发展所需采取的重大政策方针写入了党章。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全党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把从严治党推向新阶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部署要做出调整,对党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党章中是如何体现的? 新时代还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部署。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分两个阶段安排,可以说是新的“两步走”: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经过15年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安排不仅绘制了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而且把共产党人远大理想和现实任务科学统一起来,这将极大地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

完成新时代的新任务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据此,党章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功经验基础上,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要求,即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新的提法突出了制度这一要素。进一步讲,制度建设不仅带有根本性,而且有极大的综合性,制度建设是需要体现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之中的,各方面建设也需要制度建设来保证落实。这次修改以“纪律建设”代替“反腐倡廉建设”,不仅包括了反腐倡廉的全部要求,而且内容更广泛。六大建设的表述更科学明确、要求更全面具体,将把从严治党推向新阶段。

2、除了这些,还有哪些重要修改值得关注?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写进党章,有助于我们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既坚定理想信念又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还有对部分条文的修改,主要是关于基层党组织的任期、党员权利义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纪律检查机关等规定,对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增强党的建设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都具有促进作用。

只有出现重大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需要用党内法规最高形态加以固化时,才会修改党章

1、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其修改与否取决于什么? 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是管党治党的总依据,具有最高的党内法规的效力。就党的历史而言,为了保持党章的权威性和稳定性,通常情况下,不会对党章轻易修改。如果能够通过制定修改其他党内法规解决的问题,就不会修改党章。只有出现重大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需要用党内法规最高形态加以固化时,才会修改党章。

2、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党的建设积累丰富经验,党对自己的事业和自身建设的认识也发生飞跃。这些都需要通过修改党章体现出来。

是的。这次修改党章,就是为了总结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制度治党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将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经验新做法,用党章修改的方式加以固化。尤其需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作为我们党长期坚持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使党的根本制度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反映党的建设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以修改党章的形式总结新经验、阐述新认识,对解决现实重大问题,对实现全党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统一和行动的高度一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所以说,正是十八大以来新的伟大实践,对十九大党章起到了奠基和催生的作用。

在今年9月1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对修改党章有一个明确的思路,除了要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外,还要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体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按此思路,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十八大以来的重要理论成果、经验总结提升写进了党章。

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主动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

1、十九大党章的修改体现了哪些特点?

十九大党章的修改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主动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十九大党章的修改,既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党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表现。经过多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探索,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规律不会自发地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先进政党科学地认识规律,自觉地按照规律去改造世界,规律才能变为现实。

十九大党章的修改既继承传统又勇于突破创新。党章的修改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党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最终目标、组织原则等马克思主义政党赖以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在十九大党章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又与时俱进,根据实践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许多新观点、新举措,把继承传统与突破创新相结合,把坚持党的先进性与完成新时代的新任务结合起来,使我们这个大党进一步焕发生机活力。

2、我们知道,在党的历史上也有过十多次修改党章,我们党为什么要不断修改党章?

党章是我们党立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和其他任何一种法规一样,党章并非孤立自在、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党所处的环境、任务及自身状态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动和修改。这样,党章的规定才会更加科学和规范,才能适应新情况新形势。

适时地对党章进行修改,是党章的发展规律,是党富有生命力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政治、组织上成熟到什么程度,党章就会相应地成熟到什么程度。鉴于此,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章的修改工作。

从二大制定第一部正式党章算起,至今共进行了17次修改。9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认真总结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及时把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到党章中,从而使党章在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党章和党章发展史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

1、为什么修改党章必须在党代会上进行?

修改党章是极其严肃的重大制度安排,不同于制定修改一般的党内法规,需要履行严格的程序。党章修改必须由党的代表大会通过。

党章有三个明显特点:权威性、科学性、全面性。权威,是因为党章由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都有约束力。科学,是因为党章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结合我们党的具体情况制定,反映了我们事业发展的规律。全面,是因为党章作为根本法规,其内容既涵盖党的事业,又包括党内生活的基本方面。这些都决定了其修改必须要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2、回顾党章发展史,有一个感觉,就是每次党代会都会根据新情况对党章进行修改,这是一种惯例吗?何时形成的? 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绝大多数党代会的一个重要议题都是研究制定或修改党章。从一定程度上讲,一部党章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共党史,党章的制定修改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成长发展过程。在党章修改过程中,适应情况、任务的改变,许多具体内容、要求是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但是中国共产党赖以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却始终如一,因此党章和党章发展史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

确实如此。一部党章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因而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党章进行修改是在1923年6月举行的党的三大上进行的。其修改的对象是党的二大制定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自此以后,通过党的代表大会修改党章,以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惯例。

党章的修改贯穿了一条主线

1、十多次修改党章,有哪些基本经验?如何认识和把握党章修改的基本脉络?

党的一大制定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这虽然不是完备意义上的正式党章,但是包含党章的主要内容,也起到了党章的作用。从三大起,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把修改党章作为重要议题。

1945年党的七大是在党已经成为全国性大党,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召开的,七大最大的历史功绩是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七大党章首次增加了总纲,这个总纲实际是党的简要纲领,总纲以后,是党的章程的组织条文,把总纲和组织条文合为一体,使党章成为复合型党章,有助于党组织、党员在理解党的基本原则基础上自觉执行党章要求,也体现了毛泽东建党学说注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特点。七大党章确立了以后党章的基本框架。

1956年党的八大是在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八大党章适应执政党的需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出执政党要特别注意防止脱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这是对执政党建设的初步而成功的探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在党进入新时期后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十二大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确立了党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领导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十二大党章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等都做了科学阐述;还适应党执政和领导现代化的需要,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比以往更严格的要求。

十二大党章奠定了新时期党章的基础,以后的党章,都是在十二大党章基础上修改而来的。

对党章的修改历程可以把握一条主线,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和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把握住这条主线,就掌握了党章修改的基本脉络。

党章是立党之本、行动之规、对照之镜、执纪之尺、护党之宝

1、党章的制定修改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作用,促使全体党员有效执行。在我们畅谈了新党章的特色,回顾了历次党章修改的脉络后,是否可以对党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作一个整体性的评价?

党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制定党章是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为立党治党管党提供基本遵循。因此,正确制定党章,有效执行党章,对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有一个共同遵循的章程能够使我们党保持政治思想的统一、组织团结和行动一致,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政治上最先进、组织上最团结、最有战斗力动员力的政党。这就是党章的作用。列宁曾说过,组织能使力量增强十倍。一支队伍,如果实现了高度组织化,战斗力就会成倍增强。

张学良曾坦率地对蒋介石说,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国民党虽然人数多,但是不团结,四分五裂;共产党人虽少,但是大家都为一个主义奋斗,有纪律。共产党的战斗力远远比国民党强。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党章,在革命战争时期,政治思想组织的优势最终会转化为军事优势,从而取得胜利。现在,这种政治思想组织的优势对我们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也同样重要。

对于党章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来理解,主要体现在:一是立党之本。党章规定的是我们党赖以安身立命的最根本的东西。二是行动之规。我们党开展活动的根本规则是按照党章进行的。三是对照之镜。党章规定的基本条件和党员义务,就是一个最好的镜子,可以用它来对照,做合格党员。四是执纪之尺。党章对纪律的要求是纪律的准绳。也就是说,党员是不是违反纪律、违反纪律如何处理等问题都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来执行。五是护党之宝。党章是我们必须牢牢守住的一个根本法宝。

一部新党章就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新旗帜

1、党章是党的旗帜,为党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这次通过的十九大新党章为我们指明了什么样的方向?对今后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一部新党章就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新旗帜。十九大党章为我们建设一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了根本保障,昭示着我们党把握规律、团结一心、再创辉煌的美好前景。

这次党章修改,是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对于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信通过此次党章修改,能够为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能够为我们党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大动力。

1945年,刘少奇在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七大党章是保证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获得胜利、解放的党章。今天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十九大党章是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规性文件,必将在中共历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党章史上的几个“第一”

第一部正式党章

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标志着我们党从此有了自己的最高行为规范。二大通过的党章,是党的第一部正式党章,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完成。

第一次规定党员候补期

1923年,党的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严格了党员入党手续,首次规定了候补党员的候补期制度(劳动者三个月,非劳动者六个月),还分别规定了候补党员和正式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次规定党的基层单位为支部

1925年,党的四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第一次明确规定党的组织原则

1928年7月,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这是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代会。大会通过的党章也是唯一不是在国内修改和通过的党章,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三项根本原则,这是第一次明确规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

第一部完全独立自主修改的党章

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首次增写总纲部分,阐明了党的性质、纲领、宗旨、作风、群众路线,从而使党章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形态;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首次以条文形式规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科学界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四个服从”。七大党章是第一部完全独立自主修改的党章,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完备的党章。

入党誓词第一次载入党章

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全体党员、党的干部提出比过去历次党章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党的民主集中制作了比较充分、比较具体的规定,首次载入入党誓词。

第一次规定差额选举

党章的基本内容 篇7

一、社会治理及其特点

社会治理是现代治理理念的一个方面, 是把治理理念和基本观点引入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和社会公共事务有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中去。社会治理有两个基本特质:一是社会治理是国家权力让渡出来的特定领域内的治理, 完全具有治理理念一切特征;二是社会治理又有其独特性, 就是体现出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经济社会组织的特征和要求。在此基础上, 我们对社会治理可以做更全面地理解:

社会治理是在公民社会走向成熟, 政府、社会和私人之间的互信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前提条件下, 基于政府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 公共管理权力在各种社会组织间重新配置, 形成政府主导、个人和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

社会治理的内涵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公权力仍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二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将由个人、政府、私人部门等各种社会组织构成, 而不仅仅限于政府一元治理主体;三是社会治理将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以及各种非正式的手段;四是社会治理不但是一般意义上的选举参与, 还包括协商、咨询等一切制度或非制度安排;五是社会治理是一个表达不同利益, 到利益整合的过程;六是社会治理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方式的变革。

二、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

综上对社会治理的内涵及其特点做了粗浅的分析和概括。既然社会治理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治理模式来解释现代国家和社会结构变化, 我们有必要对社会治理基本要求作深入剖析。目前, 我们根据对关于社会治理理论的归纳和结合实践中的一些表现形式, 社会治理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公共管理权力的重新配置

社会治理是在治理理念的引导下, 社会管理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个人、政府组织、自治组织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首要解决的是关于社会公共管理权力在这些主体间得到科学、合理地分配, 这是充分调动这些力量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基础。这其中就包括社会公共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财权和事权的归属问题, 自治组织、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权力保障问题, 政府与社会各类组织间的权力范围和边界问题等。

2. 不同利益的充分表达和整合

社会治理以兼顾绝大多数人利益为基础, 具备完善的利益表达和博弈机制, 最终实现不同利益的有机整合。这是因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就是不同利益群体, 他们是不同利益群体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结成的组织体系。特别表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 不同社会治理主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公共政策的决策和实施中来, 实现对社会公共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因此社会治理是一个充满了协商、沟通、协调的利益博弈和整合过程, 在社会治理主体间达成共识, 最终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

3. 政府的自我调适和重新定位

社会成长本身就取决于国家的权力自觉, 社会治理也是政府自我调适和重新定位的结果。这是因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 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增多的情况下, 政府通过激发社会各种力量, 通过不同方式、手段, 来解决共同面临社会公共问题, 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和社会各类组织间互信、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是社会治理的核心环节, 也是政府关于自身在社会管理中的重新调适和新的定位。这种变化包括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变, 政府机构调整以及政府与个人、社会团体关系的重新调整等等。

4. 公民社会的培育和成长

公民社会的强大和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取决于政府对公民社会的培育。这就要求政府重新认识公民及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政府放宽对社会的管控, 降低各类社会组织进入社会管理、开展社会活动的门槛。授权给社区、授权给各种社会组织, 让他们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积极培养和提升各类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让公民在参与中成长。实现权力真正回归于民、回归于社会, 建构起新型政府——社会关系。

摘要:在把治理理念引入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变革中时, 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成为了一种潮流。理论界对社会治理概念的定义日渐丰富。治理作为促进公民参与、公开、权责对等的制度模式进入了公众视野, 也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个人、政府、社会都致力于通过治理以实现秩序、效率、公平等多元价值, 以适应信息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因此, 治理作为一种一种价值追求, 就要求改变传统权力的运行方式, 社会治理包括公民社会的成长、公共管理权力的重新分配、政府作用和地位的自我调适等内容。

关键词:社会治理,基本内涵,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孙伯英.当代地方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第19页.

简析我国收养制度的基本内容 篇8

关键词:收养行为;成立要件;生效要件

一、收养的概述

收养是指公民依法领养他人的子女作为自己的子女,从而在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确立父母子女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什么是收养,收养的成立应具备哪些条件,收养成立之后的效力如何,事实收养怎么处理,文章将一一具体阐述。收养成立与生效问题一度被笼统地概括为收养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但实际上却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不协调,因此有必要对收养的成立要件生效要件加以研究。

收养制度是亲属制度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本无父母子女关系的人之间产生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而与他(她)原出生家庭或家族的关系则部分或全部终止。因收养而产生的亲属关系,为收养关系。在收养关系中,依法领养子女的人,称为收养人;被他人收养的人,称为被收养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收养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一样,当代的收养制度以保护儿童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国家监督强制保障为基础。

二、我国现行收养制度的基本内容

1.关于收养当事人的规定

(1)被收养人。我国收养法被收养人可为不满十四周岁的丧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不满十四周岁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不满十四周岁的子女。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或继父或继母经继子女生父母同意收养继子女的,可不受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及被收养人不满14周岁的限制。

(2)送养人。下列公民、组织可以做送养人: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继父或继母经继子女生父母同意收养继子女的,可不受此项限制。

(3)收养人。我国《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无子女。既包括无亲生子女,也包括无养子女。但下列情形例外:①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收养孤儿或残疾儿童的;继父或继母经继子女生父母同意收养继子女的。②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③年满三十周岁。④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这是保障被收养人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需要。⑤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⑥收养人只能收养一个子女。但收养孤儿或残疾儿童的可以不受此限制。⑦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即收养须夫妻双方同意。

2.关于收养效力的规定

(1)收养对养子女与养父母的法律效力。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取得了相同于养父母婚生子女的身份与地位,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养子女可以随养父或养母的姓,经当事人协商一致,也可以保留原姓。

收养关系成立后,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與父母近亲属关系的规定,即养子女与养父母的亲属之间也是亲属关系。

(2)收养对养子女与生父母的法律效力。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但收养人与其亲生父母之间的自然血亲关系,并不受收养关系的影响,如禁止近亲结婚的规定,在被收养人与其直系血亲和三代内的旁系血亲间仍然适用。

3.关于收养解除的规定

(1)协议解除。我国现行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可以与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收养关系。协议解除收养的条件是:第一、养父母要同意;第二、养子女尚未成年时要征得送养人同意。第三、被收养人年满10周岁以上,应征得被收养人本人的同意。协议解除应当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的登记。

(2)裁判解除。裁判解除条件为:①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且送养人与收养人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②被收养人已成年,但与养父母的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双方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

裁判解除的权利人:①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收养关系。②被收养人已成年,但与养父母的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养父母和成年被收养人都有权要求解除收养关系。

4.关于保密义务的规定

我国收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收养人、送养人要求保守收养秘密的,其他人应当尊重其意愿,不得泄露。”

5.关于收养法定程序的规定

(1)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民政部发布的《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和《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规定,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收养的,收养登记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外国人来华收养子女的,收养登记机关为被收养人常住人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2)办理收养登记的具体程序。收养登记的具体程序可以分为申请、审查及公告、登记三个步骤。

第一,申请。申请收养登记时,申请人一般应向收养登记部门提交申请书和收养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及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的身体健康检查等证明。另外,收养弃婴、儿童还需提供收养人生育情况证明,收养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收养人还需提交无子女证明和公安部门出具的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送养人应向登记机关提交相关的身份证件及相关证明。

第二,审查和公告。收养登记机关收到收养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后,应当自次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办理登记的民政部门应当在登记前予以公告。自公告之日起满60日,弃婴、儿童的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认领的,视为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公告期间不计算在登记办理期限内。

第三,登记。收养登记机关对收养人的申请、所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后,对证明材料齐全有效,符合收养登记条件的,准予登记,发给收养登记证,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参考文献:

上一篇: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下一篇:从结构材料来分高层结构有哪些类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