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2024-10-02

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精选10篇)

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篇1

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外汇基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本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宏观经济分析;(2)行业分析与区域分析;(3)公司分析。其中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探讨各经济指标和经济政策对证券价格的影响。经济指标又分为三类:先行性指标(如利率水平、货币供给、消费者预期、主要生产资料 价格、企业投资规模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将先于证券价格的变化;同步性指标(如个人收入、企业工资支出、CDP、社会商品销售额等),这些指标的变化与证 券价格的变化基本趋于同步;滞后性指标(如失业率、库存量、单位产出工资水平、服务行业的消费价格、银行未收回贷款规模、优惠利率水平、分期付款占个人收入的比重等),这些指标的变化一般滞后于证券价格的变化。除了经济指标之外,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债务政策、税收政策、利率 与汇率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等。

行业分析和区域分析是介于宏观经分析与公司分析之间的中观层次的分析,行业分析主要分析产业所属的不同市场类 型、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以及产业的业绩对于证券价格的影响;区域分析主要分析区域经济因素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公司分析是基本分析的重点,公司分析主要包括 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组合、分解,求出新的数据,用这些新的 数据来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全、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妥善、企业的业务前景是否光明。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标有公司的获利能力、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的 偿债能力、公司的资金来源状况和公司的资金使用状况。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垂直分析法 考试大收集。

(2)公司产品与市场分析。包括产品分析和市场分析两个方面。前著主要是分析公司的产品品种、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产品的销售量、产品的生命周期;后者主要分析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市场占有率以及市场竞争能力。

(3)公司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分析。

优缺点

基本分析的优点主要有两个:(1)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证券价格的基本走势;(2)应用起来相对简单。

基本分析的缺点主要有两个:(1)预测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对短线投资者的指导作用比较弱;(2)预测的精确度相对较低。

适用范围

基本分析主要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周期相对比较长的证券价格预测;(2)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3)适用于预测精确度要求不高的领域。

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篇2

2) 根据天气、水温、季节、水质、鱼类生长及摄食情况, 确定投饵、施肥的种类与数量。

3) 掌握池水排注, 注意调节水质, 保持适当水量, 防旱抗涝。

4) 随时除去池边杂草和池面污物, 保持池塘环境卫生, 发现死鱼要及时捞出并掩埋, 预防鱼病发生与传播。

5) 合理使用渔业机械, 做好维修保养与安全用电。

6) 做好安全生产,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7) 做好日常记录与统计分析工作。

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篇3

目标和价值分系统

目标和价值分系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对此,卡斯特指出:“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是每个组织中不可缺少的分系统。社会价值观反映出一系列的有关人类行为规范和理想目标的共同信念。组织自身的存在依赖于内部参与者与外界社会间的最低限度认同的价值观。”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卡斯特认为,组织系统从外界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信息并确定企业的社会价值观,以便企业履行相关社会大系统所确定的目标和职能,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并正视的。同社会价值观不吻合,企业就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组织目标应该具备什么功能这个问题,卡斯特提出,一个组织的目标影响着它与环境超系统以及其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达到目标的努力影响着它从较广的社会环境中接受资源投入的能力,从而使它的生存正当化和合理化。目标可以把参与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与组织有关的行动上,为组织成员提供衡量成功的标准。目标还有助于决定企业运营所需的技术,并且为组织活动的专业分工、权威形式、信息沟通、决策网络以及其他结构关系奠定基础。总而言之,组织目标的性质影响着组织的本质特征。

卡斯特对于组织目标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三个方面:①环境方面—社会对组织的各种限制;②组织方面—作为一个系统的组织目标;③个人方面—组织参与者的目标。

卡斯特借用汤普森(J. D. Thompson)和麦克尤恩(W. J. McEwan)的观点来表明他的立场:环境对组织目标制定的影响具有以下四种方式。①竞争。比如,公司组织为原料来源、劳动力的投入和顾客而竞争;政府机构为税金而竞争;大学为学生和教职员而竞争;医院则为病人而竞争等。②磋商。通俗地讲,就是集体讨价还价。比如,管理者和工会谈判的事情司空见惯。在讨价还价的时候,每一方必须把自己的目标降低以迎合对方的需要。资方竭尽所能想把劳动费用压到最低,而工会却要使雇员挣到尽可能多的钱。③合作。合作可以看成是为了吸收新成分到组织的领导或决策机构中,以对付来自外部的威胁。我们经常看到的工商业组织的董事会中有银行或其他财政金融部门的代表、医生是医院的理事会成员等现象,就是成功运用合作方式的典型写照。④联盟。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为达到共同目标的联合。这种方式可以看作是环境对目标限定的极限。

谈到组织的系统目标,卡斯特认为,它和组织作为独特实体所寻求的目的和所需要的条件有关。比如自身的生存、经营的稳定、投资的回报率、组织的发展、参与者的满意度、行业地位的提高、技术的领先和革新等,都是组织的系统目标。

关于组织参与者的目标,卡斯特认为,个人参与者目标和组织目标经常是既一致又矛盾的。组织目标必须满足参与者一定程度的需要,使他们对组织做出贡献。在这里,卡斯特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互惠,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互惠。个人和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契约,它可以帮助完成各自的目标。当这种心理契约破裂时,会对组织带来严重影响。比如,当宇航工业受挫时,航天组织解雇了许多长期雇员,包括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这种雇员对他们自己的组织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忠诚和感情,解雇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会给他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个人和组织的互惠契约越坚固,一旦这种关系破裂时,个人所面临的问题就越严重。最后,卡斯特也坦率地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说,期望个人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完全一致和最理想的吻合是不现实的。

从目标和价值分系统可以看出,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和社会具有天然的、密切的关系。组织的很多价值观来源于社会文化环境,组织只有服从社会的需要,具有达到社会目标的功能,它才有存在的价值。

技术分系统

技术分系统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凡是组织中工具性的因素,都属于这个分系统,包括在将投入转换为产出时所运用的各种技术。它取决于组织任务的要求,而且随着组织活动的特殊性而变化。可以说,技术分系统是一个组织有别于其他组织最鲜明的标志。制造汽车的技术和炼油厂的技术就大不相同。同样,医院的任务要求和大学的任务要求也大不相同。总的来说,技术分系统的形式是由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各种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机械设备的类型以及设施的布局所规定的。

技术分系统会影响组织的结构系统。对此,卡斯特一语道破:技术与结构之间具有一种直接的关系。比如,在直接生产部门,随着技术由小批量生产发展为连续的程序性生产,垂直的管理层次就会增加。如果说经理的控制跨度在小批量生产中是四个人,那么,在大批量生产中将会增加到十个人。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在那些技术先进的公司里,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参谋人员,按比例来计算通常会更多些,也是这个道理。

同时,技术分系统还会影响组织的社会心理系统。传统管理理论对于这一点很少加以考虑。传统管理理论认为,技术系统是既定的和不变的,是由人来适应技术系统的。然而,卡斯特明确指出,技术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人。他借用布劳纳(Robert Brauner)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工人的心理差异试验来佐证他的观点。在装配线上工作的工人,其疏离感和不满意感,就大于在手工的和非流水线工作(这种工作能够完成相对完整的产品)过程中的工人,而后面这些行业,对工人来说,比装配线具有更高的激励和满足作用。

技术分系统还会影响组织的管理系统。卡斯特得出结论说,机械式管理系统适合于稳定技术的生产活动,与此相反,有机式管理系统则适合于技术条件发生急速变化的生产活动。有机系统的无结构特性和高度的动态特性,会使那些习惯了结构明确的机械式系统的管理人员产生不安和不可靠感。

简单来讲,技术分系统是由企业按照任务要求由技术要素构成的。它将影响组织的结构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在这一方面,卡斯特没有超出泰罗和梅奥的思想,但是,他把技术分系统和组织结构、社会心理、管理紧密联系到一起,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来认识技术的作用,这是他超出前人的地方。

社会心理分系统

社会心理分系统由相互作用的个人和群体所组成,它包括个人的行为和动机、人际关系、群体动力和影响系统,也受组织中人的感情、价值观、态度、期待和愿望的影响。它是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任务、技术、结构影响的纽带。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少有关传播沟通的简洁明了的新概念。例如,“相互作用可以广义地解释为任何形式的沟通—书面、口头、姿势乃至面部表情。” “权力,是从事或影响某些事情的能力。”“影响,是一个包含一切能使个体或群体发生行为变化的方法在内的总括性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也阐述了自己独到的传播思想。他们认为,群体动力的核心是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相互作用,即沟通在群体动力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地相互作用以保证取得充分的理解。他们指出:相互作用有两种沟通方式,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沟通的技术问题是十分棘手的,更令人关心的是语义上的困难。”与单向沟通相比,如果采用双向沟通,传达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接受者的信心都会增加。因此,在选择采用哪种沟通方式上,应根据环境的考虑来进行费用与收益的分析。对于组织冲突,他们指出,冲突“对人、群体和组织具有促进功能和使功能失调的两种影响”。对于后者,要适时化解与控制。但是,也不能一味地避免冲突,不应忽视“冲突在培养创造与革新方面的建设性与积极性的作用”,“有些摩擦应在小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以作为产生新鲜主意的一个条件。一个没有冲突的群体可能是静止的,其所发挥的作用就会大大低于其能力。”对于影响行为的方法,他们也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列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四种方法:模仿、建议、劝说和强制。

此外,与其他行为科学家不同的是,卡斯特在这个分系统里特别强调了地位和作用的心理意义。他认为,地位和作用系统是组织的社会心理系统的基础。它们提供了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对地位的知觉认识会影响并激励个人的行为。

卡斯特指出,地位是指某一个人在群体(无论是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的威望等级。就某一职务来说,人们都对职务占有者的作用或行为模式有着一种预期。在这里,卡斯特运用两分法,区分了个人地位与职业地位。有很多地位是和社会系统中的特定职位相联系的,而不论职位的占有者是谁,这就是职业地位,但个人地位会影响到职业地位的作用。卡斯特举了一个例子,律师或教师的职位可能包含着比办事员或临时人员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张三可能是一个糟糕的律师,而李四可能是很出色的办事员。所以,地位与一定职位上个人的工作成绩有所联系。另外,卡斯特还指出,有吸引力和善于社交,也可以影响个人地位。某一个人的个人地位在几个不同群体中的差别可能会很大。

关于作用,卡斯特认为,它是指伴随一定地位的职位而来的文化模式的复合体,它包括态度、价值观、以及社会对某个职位占有人行为的期待。当个人价值系统和他所感知的对他的行为的期待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发生作用冲突。对于如何解决作用冲突,卡斯特借用了李斯曼提出的“内导”行为和“他导”行为的概念。内导行为强调相关人员的内在价值系统,对个人关于某种特定作用的感知与期待予以最大的重视。在确认和实现某一特定组织作用上,内导行为强调创造性的个人主义。他导行为则强调他人期待的支配地位,对外来影响予以高度重视,本质是强调群体的支配作用。他导行为的极端,包含着随众行为和屈从行为。卡斯特举例说,在大多数大型的日本公司中,适合“团体”是得到雇佣的重要条件。这些公司强调观点的适中,注重个性的协调,对群体的重视胜于个体,人们沿组织等级的升迁非常缓慢。然而,工作轮换、横向调动和掌握多种技能,则是对管理人员的普遍要求。日本公司的成功表明,他导性和合作性可以在特定的文化中发挥作用。

概括起来,社会心理分系统由企业成员的行为动机、地位角色关系、团体动力、影响力等组成。同时,它的发展变化又受到外界环境力量、企业任务、技术及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结构分系统

结构分系统是由组织图表、职位说明、作业说明、规章、流程等决定的,它为技术分系统和社会心理分系统提供正式联系的渠道。它也与权威、信息沟通和工作流程的模式有关。要强调的一点是结构分系统的正式性,在技术分系统和社会心理分系统之间,还存在着不通过结构分系统的非正式联系。

传统管理理论往往强调稳定的机械式结构的设计,而忽视组织结构的可变性和有机性。卡斯特明确提出了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两种结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现代组织都会经常发生组织结构上的变化。与稳定的机械式系统的特点相反,适应性有机式组织的刚性不足而弹性有余,边界模糊,可变性强,即结构度低。具体表现为经常变更的职位、边缘模糊的任务,以及各职能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不过,卡斯特也承认,有机式结构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组织。很多处在稳定的环境中并使用标准化技术的组织,采用机械式的结构,也能有效地运行。

管理分系统

管理分系统是指整个组织的运营体系,其主要内容是计划与控制。管理活动从制定目标出发,通过组织目标使企业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为实现目标而进行计划、资源配置、建构组织、激励和控制等活动。

管理分系统的中心是企业中的计划决策机构。它综合企业内外情况,对本企业的产品方向、工作规划、作业系统、人事安排等等做出战略决策。财务部门、规划部门、研究与发展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负责对计划决策机构提出建议并提供相应协助,资源分配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相关战略决策。这些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体,掌管着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对“输入-转换-输出”的全过程实施管理。一般企业的管理分系统,都存在着明确的三级分工,即通常所说的高层、中层和基层,或者称为战略层、管理层和作业层。

这三级通常是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是呆板的。在这个结构下,企业的运行是灵活的。卡斯特认为,注重组织结构的层次划分,能更好地实现它的基本职能。系统理论的基本点之一,就是强调系统的层级关系。恰当的层级界定,以及重视各层级活动的整体结合,有利于了解不同层次在企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正是从卡斯特开始,组织理论的关注点,由强调专业化分工的直线职能制模式,进化到了强调层级分工和整合的系统模式。

在管理分系统中,卡斯特特别强调决策信息系统,他指出:“信息对决策说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决策信息系统既与个人决策有关又与组织决策有关,同时,对与过程相关的相应信息流也有关系。”卡斯特认为:“信息流系统对决策过程是不可少的,信息是情报原料,它激发制定决策的认识。信息在评价备择行动方案中是必需的。一个决策者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各种形式的信息—电子脉冲、书面或口头语言,非正式或正式报告—是决策的基本组成成分。”对于数据与决策信息系统的关系,他指出:许多关于组织设计的文献,虽然强调信息系统,但却是过于“机械化”的。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促进了信息流复杂系统的设计,但这种所谓的信息系统往往对决策帮助不大。“实际上,关于现存设备的设计可能导致数据处理与管理永不相干的后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是以决策定向”,“把无用信息的发展减少到最低限度”。未来的发展方向,则应集中在“可供决策者随时询问的组织数据库上”,在发展“数据库与快速反应的相结合上”。 卡斯特所论证的这五个分系统,可以简单图示如下。

系统管理理论的历史地位

卡斯特特别呼吁,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以及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管理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重视从整体角度研究组织。和以前的管理理论相比,古典管理理论较为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从而重视制订管理原则;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较为强调社会心理分系统,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励、群体动力学和其他相关因素上;管理科学学派强调技术分系统,以及在决策过程和控制过程中使用定量化的方法。这样一来,组织与管理的每个学派都各自侧重于特定的分系统,而不承认其他分系统的重要性。因此,学派林立的管理学理论,都有着“盲人摸象”式的偏失,无法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系统管理理论则试图运用系统论的整体研究方式来统一各派,在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深刻反思基础上,实现对组织与管理理论的新的综合。

卡斯特还强调,千万不要仅仅着眼于组织内部的各个分系统,而忽视了组织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因而,只有在开放系统的总模式下,才能很好地确定组织内外各种变量之间的确切关系。由于组织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动态特性,实际上,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适用于任何组织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所以,系统管理学派又提出了权变观点。也就是说,根据组织各个分系统的构型,以及管理者在具体环境中对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了解,要求管理者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组织设计与管理实践。

这样一来,从古典管理理论的组织研究到系统管理理论的组织研究,卡斯特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组织与管理理论演变的进程图。

简论管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篇4

简论管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管理道德是人们在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调整和协调各种管理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组织管理目标的道德、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手段的.道德、人际关系管理的道德、人事管理的道德和财物管理的道德.其特点包括管理道德的普遍性、特殊的非强制性、变动性以及社会教化性.

作 者:林志红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5刊 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4(5)分类号:B82-052关键词:道德 管理 管理道德

门诊质量管理基本内容 篇5

一、门诊质量概念

门诊质量包括门诊服务质量和门诊医疗质量。前者受到挂号、收费记帐、医技科室、后勤和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医疗作风、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精神、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环境卫生状况等各个服务环节上,因此它又是门诊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门诊医疗质量主要反映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质量上,诊断是否正确、及时、全面,治疗是否正确、有效、彻底,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高低,在诊疗过程中有无事故发生。护理对于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都有重要影响。门诊质量的概念以及各种影响质量的因素关系。

二、门诊质量决定因素

决定门诊质量的主要因素有:①医院领导对门诊管理的重视程度和门诊作为医院窗口的认识程度;②门诊人员配备的数量和思想道德素质;③门诊科室设置合理程度,能满足病人就诊需求的程度;④医务人员的临床知识、经验和技术掌握熟练程度;⑤医疗器械装备的合理、完好和先进程度;⑥门诊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贯彻执行程度;⑦门诊诊疗过程的连续性、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协调性的程度;⑧门诊部对各科室的的协调指挥能力,重视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的力度和措施。

三、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和检控 马骏教授是国内最早最系统提出门诊质量管理的学者,他在1986年《现代医院管理》专著中对门诊医疗质量管理提出采用质量检控点管理点办法,就是将每个病例的医疗质量内容和标准归纳为若干质量检控点,每个检控点应具备以下要求:①所指质量内容要明确具体;②所指质量特性要单一或判断范围很小,基本无伸缩性;③要有明确判断依据和标准;④可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定性或定量判断;⑤可进行单项管理。门诊医疗质量检控点计6项30点:

(一)诊察和病历质量

1.问诊是否抓住要点,记述是否准确完整。

2.必要的体检项目是否认真完成,对体检情况的描述是否正确。

3.初诊病历的主要项目如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诊断或印象诊断、治疗和处理意见、医师签字等内容是否完整。

4.病历的一般项目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工作单位或家庭地址等内容是否按要求填写齐全。

5.病历用语、字迹和医学术语表达是否正确、恰当。

(二)诊断质量

6.必要的化验是否做了,报告是否及时; 7.必要的医学影像检查是否做了,报告是否及时; 8.必要的其他特殊检查项目是否做了,报告是否及时; 9.上述各种医技检查项目有否开展室内或室外质控;

10.是否在三次门诊内确诊,对未能在三次门诊内确诊者有否采取会诊或转院措施; 11.诊断依据是否充分。

(三)处方质量 12.首选药物是否恰当合理;

13.剂量是否正确合理,有无配伍禁忌; 14.用法是否写全、正确; 15.有无开乱方等不正之风现象;

16.处方一般项目如姓名、年龄、日期、工作单位或家庭地址。医师签字和药剂人员双签字是否齐全。

(四)手术质量

17.门诊手术是否及时,有否拖延; 18.手术有否错误或过失; 19.无菌手术有无感染;

20.手术中有无超过正常限度的损伤或过量失血; 21.麻醉是否合理、有效;22.手术是否成功

(五)治疗处置质量

23.该做药物皮试的是否做了; 24.注射、输液是否按操作规程进行; 25.注射、输液有否严重静脉外漏,有无感染; 26.换药和其他门诊治疗处置是否及时正确;

27.对门诊传染病人有否作出及时隔离消毒处理,有否及时准确地做疫情报告; 28.医护人员有否对与治疗疾病的其他有关注意事宜向病人嘱咐清楚。

(六)疗效 29.有效或无效;

30.转归如何,治愈、好转或加重。

按上述6项30点的检控制定标准来抽查门诊病例,每一点只有好差两种之分,即好者得1分,差者为零分,然后计算每项平均分值,综合计算病例质量分数。其中手术病例按30个质量检控点评分,非手术病例按24个质量检控点评分。通过对各项隶属度的处理,得出病例质量分数,百分数达90%以上者(含90%)为优级,80%以上者(含80%)为良 级;70%以上者(含70%)为中级,60%以上者(含60%)为差级,50%以下为劣级。对抽查病例进行统计汇总,进行门诊质量分析。

四、门诊服务质量管理和检控

门诊各科室都要根据“共性综合服务质量检控点”的12项内容分别制定具体评判标准,每日按标准抽样评判一次。检查判定方法是:各科确定质量管理人员专人负责自检自判,做好记录,定期分析,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判、自我完善;门诊办公室确定质量管理人员实行分管负责检查制度,每周抽样检查1~2次;同时发动病人进行监督帮助,设立病人意见箱或意见薄,定期汇集。

五、门诊服务系数管理 门诊服务系数管理就是对门诊病人就诊的有效服务时间的管理,其目的是分析病人排队的时间和原因,解决“三长一短”的问题。

门诊服务系数是病人“接受服务时数”(Ts)与病人从进入到离开门诊所花费的总时数(T)之比。其公式为:F(门诊服务系数)=Ts/TO调查和计算F值的方法有:①分科调查计算法,即指定专人负责一个科服务系数的调查,统计每小时10位病人来科时间、诊疗服务时数和离科时间,连续调查6小时取得平均数;②全过程计算法,对每位病人都要记录来院与离院时间;③简易计算法,由科内统计每小时候诊人数,每小时已诊人数和医生数,连续统计6小时,就可计算:病人平均候诊时数=60分÷(每小时候诊总人数÷医生数);病人平均诊疗时数=60分÷(每小时诊疗总人数÷医生数)。平均候诊时数和平均诊疗时数之和就是病人在科内停留的总时数;④目测法,观察挂号、收费、候诊排队人数,采取相应措施。

六、专家门诊质量管理

以专家门诊的形式开展特需医疗服务是深化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医教研全面结合和发展,有利于调动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体现和尊重知识价值和技术劳务价值,也有利于减轻一部分病人的经济负担。但是专家门诊不能与高质量门诊完全划等号,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四所附属医院的调研,专家门诊存在五方面的问题:①专家门诊到位率低,造成病人慕名而去,但久等白等后扫兴而归;②病历、处方质量不够理想,病历书写合格率平均为85.88%,处方合格率平均为84.25%,这是长期“动嘴不动手”的结果;③个别专家门诊缺乏特色,无独到之处,病人反映“不过如此”;④未处理好与普通门诊的关系,少数专家不愿出普通门诊,有的把普通门诊病人“导向”分流到专家门诊,造成普通门诊质量下降;⑤对市场经济片面理解,少数专家趁专家门诊之际,转介病人收好处费,甚至发展到私自在外行医。这五方面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门诊质量,因此当前对专家门诊这项新举措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纳入医院门诊综合管理目标;限定挂号数,确保足够的就诊时数;必要时进行病历、门诊处方书写的再教育;要加大考核力度,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狠刹不正之风。

七、提高门诊质量为缩短平均住院日服务

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已成为深化医院改革和加强医院管理的重要目标,尽管卫生部提出要求三级甲等医院的平均住院日要下降到20天以下,三级特等医院要降到16天以下,但这一标准仍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医院有较大的差距。缩短平均住院日对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开支,提高医院资源的充分利用,全面带动医院“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及推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院的社会信誉都有着重要的关系。要抓好缩短平均住院日这项战略目标,工作就应从未入院前的门急诊管理抓起。当前,门诊工作中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是:对门诊具有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职责不明,门诊医师配备力量不足,一些医师轮到门诊时处于被动应付,有的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因此造成门诊医师对需要入院的病人缺乏住院前的计划安排,入院后要花费一定时间从头开始作各种检查。平均住院日的问题反映了我国城市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畅,反映了质量效益不高和经营方向的深层次问题,因此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突破口对门诊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其关键是要更新观念,提高门诊医师应急层次,把住院病人在住院前门诊诊疗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作为考核门诊质量的重要指标,否则要降低平均住院日的指标将难以实现。

医院门诊日志登记制度

门诊日志登记工作是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门诊日志登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传染病疫情的调查、处理和控制。为规范医务人员的门诊日志登记,制定本制度。

一、对前来就诊的病人逐一登记在门诊日志上,不得漏登,登记日志数与挂号数或处方数符合,符合率要求达95%以上。

二、登记项目齐全,至少包括就诊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住址、初诊或复诊、(发病日期)主要症状和体征、病名(初步诊断)、处治、医师签名等11个基本项目。

三、填写内容规范、准确、字迹清晰。不能有缺项、填写大地址、症状代替病名等现象。

四、对于发热病人,要在门诊日志上标明体温和相关流行病学史。对于14岁以下的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对诊断(疑似)为传染病的患者要详细填写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

五、首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发现确诊、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填写要求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并按规定时间向院办公室报告,不得漏报、迟报和瞒报。

六、门诊日志上已上报的传染病应有“疫情已报”标记。

七、门诊日志每本用完后,上交办公室领新的,由办公室统一保存。每册门诊日志的封面应注明年月、科室、责任人以及就诊人数、登记人数、各种传染病的报告情况。

八、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本院的门诊日志登记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对门诊日志登记工作按《传染病管理奖惩制度》进行奖惩。对迟报、漏报、瞒报传染病及疫情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者,依照《传染病防治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一、门诊必须保持清洁,地面、门窗、内壁每日进行湿式清擦一次。

二、门诊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两次。

三、门诊观察室要保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室内要经常进行消毒,如有污染,随即清除和消毒,对不明高热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在病人离开后要进行彻底消毒。

四、厕所必须保持洁净。每天由卫生员进行两次消毒,厕所地面及便池内外,不准带有污染痕迹,如有病人排泄物等,应即消除和消毒。

五、门诊各科室的纱布、棉球等医疗废弃物,必须集中放在黄色防渗漏塑料污物袋内,及时回收处理,绝不准乱扔、乱放,更不能混为一般垃圾处理。

六、夏季肠道诊室,每日两次消毒,随时污染随时消毒。室内陈设物及门窗、四壁,应经常用1:200的“84”液喷雾或浸泡拭布进行清擦。

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篇6

实行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证制度,有利于电算化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便于建立资源共享的、结构严密的数据库。其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名称、地址和电话;

2.出口退税方法的选定和认定,包含三个方面:

①退税公式的确立;会计从业考试

②退税方法,它又分外贸公司的加权平均单价、生产企业的免、抵、退方法和先征后退方法三种;

③申报方式,它又分为集中申报录入和自行申报录入二种。

3.变更登记事项,包含变更日期、变更登记附表编号和经办人三项;

4.海关代码、纳税登记号、经济性质、行业归属、主管单位和隶属关系、进出口权及经营范围和批准机关、经营方式、专营范围等基本情况;

5.企业营业执照情况,包括执照号码、企业法人代表的姓名和职务、财务负责人的姓名和职务、发证日期和有效期等情况;

6.银行账号情况,包括开户银行名称和银行账号;

7.企业资金情况,分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项;

8.办税人员的基本情况;

9.与企业出口业务有关的所属机构和挂靠单位,包括这些单位和机构的名称、纳税人登记号、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电话、部门代码以及分支机构和挂靠单位的合计数,

备考资料

为了进一步加强出口退税电算化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国家税务局和退税额较大的地市国家税务局必须按照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的要求,在主管审批退税的税务部门设立录入、审核、检查、综合统计等职能部门。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与基本内容 篇7

所谓现代教育, 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 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现代教育有如下特征:

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工业社会由于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工人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 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得以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义务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全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财产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 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了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这种广泛性和平等性的程度, 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包括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等。实现教育现代化, 首先要建立一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

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 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革, 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变革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所谓终身教育, 俗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郎格朗所说的“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 后半生用于劳动”的概念, 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教育要为社会每个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 是指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 而且来自家庭和社会。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 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知识) 。因此, 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要求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 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 现代教育只有走出象牙之塔, 为经济发展服务, 为社会发展服务,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同时教育本身也才能得到发展。近些年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8届教育大会, 就是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题。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 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 合作教育等在各国有了较大的发展。

4.教育的个性性。

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们都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 而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比起农业封建社会来说, 虽然人身得到了自由和解放, 但他受到社会分工的束缚。而且工业社会强调的是标准化、统一化, 个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 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5.教育的多样性。

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农业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很单纯的, 只是传授知识, 教书育人, 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 而且要培养发展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学校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不仅要开展科学研究, 创造新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而且要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

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学校教育由过去单一的普通教育发展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多种教育;高等教育由单一的长期学术性教育发展到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同时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框,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多种形式并存。教育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6.教育的变革性。

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现代工业生产的变革造成社会的不断变革, 与之相适应, 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 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革的需要。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引起教育的革命。它改变了某些过去认为亘古不变的教育原则, 改变了教育内容以文字教材作为唯一的载体, 改变了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人说, 人类的知识载体由无纸载体变为有纸载体, 今天又在向无纸载体转化。此种说法不太确切, 应该说是向多种载体转化。

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 它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 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捷。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 (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 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跨国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等方面。

教育国际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 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

8.教育的科学性, 即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 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 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科学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到教育的发展战略, 小到课堂教学的改革, 都要在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着教育的法制性。法律不等同于科学。但现代社会的法制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一旦教育规范经过科学论证, 形成法律, 它就具有法律的规定性。现代教育是法制的教育, 教育行为都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这种法制化的教育是高度理性化的。

二、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 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错综复杂, 但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育思想是主导, 教育内容是核心, 教育制度、设备、方法、管理是保证。教育的现代化, 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如下特征:

1.教育价值的全面性。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历史上曾经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育万能论, 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社会的一切;另一种是教育无能论, 认为环境决定一切, 或者遗传决定一切, 教育无能为力。马克思主义认为,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 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而社会环境需要人去改造, 人又是生产力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创造都需要教育。

教育具有多种功能, 既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 又有文化功能。教育既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又具有促进人 (个体) 发展的功能。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为社会服务与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是不矛盾的, 全面理解教育的功能, 树立全面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

2.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封闭的, 它把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现代教育观念是开放的, 教育不仅在学校, 而且在家庭、在社会。它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狭窄的, 把教育局限于青少年时代的正规教育。现代教育观念是广泛的, 教育延续到人的一生, 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全时空性。

3.教育观念的民主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 神圣不可侵犯, 即所谓的“师道尊严”。现代教育观念是民主的, 认为师生是平等的,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 并且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传统的教育观念只重视严格管理和训练, 养成学生死记硬背、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式。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思想品质。

4.教育观念的未来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向后看, 留恋于以往的经验。现代教育观念总是向前看, 看到新的情况和发展趋势, 研究新的问题。当然过去的经验是宝贵的, 是创造的基础, 离开过去的经验积累就没有创造。但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传统的教育观念倾向于被动地等待变革, 现代教育观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变革, 对教育建设具有超前意识。

摘要: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及其基本内容, 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内容的错综复杂性。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育思想是主导, 教育内容是核心, 教育制度、设备、方法、管理是保证。教育的现代化, 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但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传统的教育观念倾向于被动地等待变革, 现代教育观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变革, 对教育建设具有超前意识。

简析我国收养制度的基本内容 篇8

关键词:收养行为;成立要件;生效要件

一、收养的概述

收养是指公民依法领养他人的子女作为自己的子女,从而在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确立父母子女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什么是收养,收养的成立应具备哪些条件,收养成立之后的效力如何,事实收养怎么处理,文章将一一具体阐述。收养成立与生效问题一度被笼统地概括为收养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但实际上却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不协调,因此有必要对收养的成立要件生效要件加以研究。

收养制度是亲属制度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本无父母子女关系的人之间产生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而与他(她)原出生家庭或家族的关系则部分或全部终止。因收养而产生的亲属关系,为收养关系。在收养关系中,依法领养子女的人,称为收养人;被他人收养的人,称为被收养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收养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一样,当代的收养制度以保护儿童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国家监督强制保障为基础。

二、我国现行收养制度的基本内容

1.关于收养当事人的规定

(1)被收养人。我国收养法被收养人可为不满十四周岁的丧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不满十四周岁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不满十四周岁的子女。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或继父或继母经继子女生父母同意收养继子女的,可不受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及被收养人不满14周岁的限制。

(2)送养人。下列公民、组织可以做送养人: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继父或继母经继子女生父母同意收养继子女的,可不受此项限制。

(3)收养人。我国《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无子女。既包括无亲生子女,也包括无养子女。但下列情形例外:①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收养孤儿或残疾儿童的;继父或继母经继子女生父母同意收养继子女的。②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③年满三十周岁。④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这是保障被收养人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需要。⑤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⑥收养人只能收养一个子女。但收养孤儿或残疾儿童的可以不受此限制。⑦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即收养须夫妻双方同意。

2.关于收养效力的规定

(1)收养对养子女与养父母的法律效力。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取得了相同于养父母婚生子女的身份与地位,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养子女可以随养父或养母的姓,经当事人协商一致,也可以保留原姓。

收养关系成立后,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與父母近亲属关系的规定,即养子女与养父母的亲属之间也是亲属关系。

(2)收养对养子女与生父母的法律效力。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但收养人与其亲生父母之间的自然血亲关系,并不受收养关系的影响,如禁止近亲结婚的规定,在被收养人与其直系血亲和三代内的旁系血亲间仍然适用。

3.关于收养解除的规定

(1)协议解除。我国现行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可以与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收养关系。协议解除收养的条件是:第一、养父母要同意;第二、养子女尚未成年时要征得送养人同意。第三、被收养人年满10周岁以上,应征得被收养人本人的同意。协议解除应当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的登记。

(2)裁判解除。裁判解除条件为:①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且送养人与收养人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②被收养人已成年,但与养父母的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双方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

裁判解除的权利人:①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收养关系。②被收养人已成年,但与养父母的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养父母和成年被收养人都有权要求解除收养关系。

4.关于保密义务的规定

我国收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收养人、送养人要求保守收养秘密的,其他人应当尊重其意愿,不得泄露。”

5.关于收养法定程序的规定

(1)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民政部发布的《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和《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规定,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收养的,收养登记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外国人来华收养子女的,收养登记机关为被收养人常住人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2)办理收养登记的具体程序。收养登记的具体程序可以分为申请、审查及公告、登记三个步骤。

第一,申请。申请收养登记时,申请人一般应向收养登记部门提交申请书和收养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及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的身体健康检查等证明。另外,收养弃婴、儿童还需提供收养人生育情况证明,收养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收养人还需提交无子女证明和公安部门出具的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送养人应向登记机关提交相关的身份证件及相关证明。

第二,审查和公告。收养登记机关收到收养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后,应当自次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办理登记的民政部门应当在登记前予以公告。自公告之日起满60日,弃婴、儿童的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认领的,视为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公告期间不计算在登记办理期限内。

第三,登记。收养登记机关对收养人的申请、所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后,对证明材料齐全有效,符合收养登记条件的,准予登记,发给收养登记证,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参考文献:

5S活动的基本内容 篇9

整理 整顿 清扫 清洁 素养

一、5S活动的含义:

5S活动是指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状态不断地进行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和提高素养的活动。5S活动总结出在各级活动中,提高队伍素养这项活动是全部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所以5S活动是提高企业标准的良好活动,是充实、提高、发展企业的基础。

二、5S活动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整理一一把要与不要的人、事、物分开,再将不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处理。

★改善生产现场

对生产现场现实摆放和停滞的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区分什么是现场需要的 ,什么是现场不需要的。对现场不需要的物品(剩余材料、多余半成品、切下的料头、切屑、垃圾、废品、多余的工具、报废的设备、工人个人生活用品包括下班穿戴的衣帽等)要坚决清理出现场。

★目的:

⑴、改善和增大作业面积;

⑵、现场无杂物,行道通畅,提高工作效率;

⑶、减少磕碰的机会,保障安全,提高质量;

⑷、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错事故;

⑸、有利于减少库存量,节约资金;

⑹、改善环境,提高工作情绪,保证人身安全。

整顿一一对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对生产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以便在最快的速度下取得所要之物,在最简捷有效的规章制度及流程下完成工作。

★整顿活动的要点:

⑴、物品摆放要有固定的地点和区域线,以便于寻找,最大程度的消除因混放而造成的差错。

⑵、物品摆放地点要科学合理。

※ 经常使用的东西放近些;

※ 偶尔使用的东西则放远些。

⑶、物品摆放目视化,使定量加工的物品做到过目知数,不同物品摆放区域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标记,也叫做“定置管理”。

清扫一一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马上修理,使之恢复正常。★生产现场:

现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灰尘、油污、铁屑、垃圾等,从而使现场变脏。

脏的现场会使设备精度降低、故障多发,影响产品质量,使安全事故防不胜防。

脏的现场影响人们的工作情绪。

★目的要点:

⑴、自己使用的设备、工具等要自己清扫,而不是依赖他人。

⑵、对设备的清扫着眼于对设备的维护保养。

⑶、清扫设备同设备的点检结合起来,清扫即点检。

⑷、清扫设备要同时做设备的润滑工作,清扫也是保养。

⑸、清扫也是为了改善,所以当清扫地面时发现有飞屑和油水滴漏,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清洁一一整理、整顿、清扫之后要认真维护保养,完善最佳状态。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与深入,消除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源,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每位员工都能愉快的工作。

★改善的要求:

⑴、车间环境不仅要整齐,而且要做到清洁卫生。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增加工人劳动热情。

⑵、不仅物品要清洁,而且整个工作环境要清洁。进一步消除混浊的空气、粉尘、噪音和污染源。

⑶、不仅物品环境要清洁,而且工人本身也要做到清洁,如工作服要清洁,仪表要整洁,及时做好个人卫生。

⑷、工人不仅做到形体的清洁,而且做到精神上的清洁,待人讲礼貌,要尊重别人。

素养一一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遵守纪律。

素养:

⑴、素养即教养,这是5S活动的核心。

⑵、努力提高人员素养,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⑶、没有人员素质的提高,各项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开展了也坚持不了。

所以5S活动,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5S活动始于素质也终于素质。

★提高过程:

⑴、要惯彻自我管理的原则;

⑵、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⑶、充分发挥依靠现场人员,由现场当事人员自己动手,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而整齐、清洁、方便、安全的工作环境; ⑷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⑸养成现代化大生产所具备的遵章守纪、勇于创新的习惯,做到奋发工作、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

一一请我们大家携手来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5S活动标准

1、生产现场:谁用谁清理,并经常保持干净整洁,窗明墙净,地面无灰尘、油污、铁屑、杂物,与生产活动无关的物品一律清理出现场。

2、通道:随时保持干净和畅通无阻,废料、运料车等不得占道摆放。

3、工、量、夹、模具等专位摆放,整齐有序,清洁无油污。

4、工件平台:应保持干净,无杂物,位置合理。

5、工作平台:保证清洁,不放与加工无关的物品(卷尺、工具等)。

6、运料车:摆放合理,不占道,不影响工作。

7、机器设备:班前班后进行清洁、保养及检查,确保正常运转。

8、成品、半成品:摆放整齐、合理,标识正确、明晰。

9、化学品:专门存放,专人保管,远离火源。

10、标识牌:标清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及检验状态,用后及时收回。

11、技术文件:使用完毕后要放入专用柜,确保完好无损,不丢失。

12、下角料:及时清理,分类捆好,并合理堆放。

13、小设备:使用时摆放合理,使用完毕归回原位并清扫现场。

14、工作面貌:心情舒畅,积极主动,注意个人卫生;

团结向上,同心同力,共建美好家园。

学习5S、理解5S、推行5S、落实5S; 打造质量安全、快捷高效、整洁健康的工作环境!

教育的基本内容 培养目标 篇10

谈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中的地位朱怀瑞(四川省平昌中学 四川平昌 636400)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建设者,劳动者是新世纪、新时期对人才的本质要求,它事关国家、民族的兴衰。在时代的要求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敲响了改革的鼓点,改革的浪潮正迅猛激荡开来。以培育人才为天职的教师不仅是改革的承受者,更是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推动者,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进行定位并正确认识。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过去已有定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在过去教学中充当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主导地位,作为主导者的基本角色是否因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而动摇变化呢?恰好相反,不仅没动摇、改变,反而更 突出、更强化了。与过去所不同的,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作为主导者的基本角色不再仅仅留于口头,更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更好践行这一角色,真正充分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中“主”在这个词中即主持,负主要责任意思,整个词主要含有带领学生学习之意。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主体的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在认识上有局限,在行为上缺乏自制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作为成年人,知识阅历相对丰富的教师发挥组织功能。清楚的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带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在教学实践严重存在的教师决定教学的一切活动,由教学方向、内容到学习方法、学习进程结果评价一切由教师包办,把学生当作被动学习的机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行为应该主要表现为:①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学习策略;③创设丰富的教学情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④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服务;⑤建立一个接纳型、支持性,便于学生学习的宽容、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主导的“导”含有给人以启迪智慧之意,从这个层次讲,主导也包含有诱导、教诲之意。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在教学主体名义下讲授式教学,传统的学生学习,是灌输式学习,这扼杀了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着眼点,改变教师过去注重传授式教学,学生被迫实行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并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参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局面,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教给学生解决、认识事物的方法、思想、能力;不是教学生干会什么,而是教给学生会干什么,使学生有所体验感悟和启迪。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能力和发展第一的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经常

在中国过去的传统社会里,“天地君亲师”是妇孺皆知的信条。“君”与“师”的地位,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比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更是社会师生及师徒关系的原则。学生见到老师,都要执弟子礼,师生关系乃人伦中的一个大项,终生不变。为什么?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要以“道义”来衡量的。孔子为扬其道,周游列国,众弟子侍其左右,有的学生甚至追随了他一生。正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谋道,正是师之道,师之德,师之魂。又例如:“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孔子为学生的前程而考虑的一次坦诚的对白,这说明了古代的老师,不但有责任教育学生成才,而且,还肩负着教导学生谋求职业、事业的责任。所以,古人方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为,有些地方也尊称老师为师父。这就不难理解在古代,父母带儿女到私塾去读书报名的时候,不但要带领儿女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而且,还要向私塾老师 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父母要先向老师行如此大礼,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亲眼见到老师是无比尊严的,老师的教诲是不能不听从的。中国是三教文化,各个教派的教学目的也很相通。儒家和道家教学的目的都是把“孝亲尊师”摆在首位,佛教教学的目的亦是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摆在首位。但是,“孝亲”和“孝养父母”是老师教育的内容,而“尊师”和“奉事师长”则是父母教育的内容啊。如父母带儿女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这就是“尊师”和“奉事师长”和具体行动,这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这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够出人才,这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如今之社会,“天地君亲师”这个词,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化了,“师道尊严”似乎也已经呈现出滑坡的态势,尊师重教已经到了最基本的底线,难道这只是社会问题吗?我认为都有问题,老师的素质差,老师的福利、健康、休息、人格之类的状况不佳,也是其中的原因。古人说:“师道尊严”。本应为“师严道尊”,《学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也就是说,不论在学习任何学问的过程中,对学问治学严谨的老师是最难得的;只有治学严谨的老师,才会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得到学生和民众的尊重啊。这才是我们应当慎重考虑的师生及师徒关系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我见

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而且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勇于质疑等可贵的品质。“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说,他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还记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之中那么他就学会……”这个很有独特意义的见解。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试想:一个老师,说话、讲课时毫无激情,又怎能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准求、对道理的探究的激情。老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老师与家长最关心的主题。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如果所讲的内容有点枯燥,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而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给予较少的关心,在授业的同时要有爱心,爱自己的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都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爱自己的职业,无论什么时候都充满热情地去工作。并应采用及时反馈的方法,不断完善教法,使教学任务更好的进行下去。“解惑”,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采取有效地解决方案。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他们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虽然帮助学生教师的天职,但帮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 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浅论古代教师的崇高地位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所提出的“三纲五常”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封建伦理道德关系。“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三纲六伦”就是在“三纲五常”之外加上“师弟之伦”。关于“师弟之伦”,在儒家传统的伦理纲常里是没有的,只是到了现代才由民间大儒段正元先生提出并加到“三纲五常”里的。段先生特别指出这一伦不是增加的一伦,而是由他发掘其古已失传的本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的,是统摄前“五伦”的。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伦呢?他认为师弟一伦实为人伦之主宰。因为前面五伦怎么能够落实,有赖于师弟一伦的化育。也就是说,师弟之伦不仅是“三纲五常”实现的人伦基础,而且是其实现的必要的道德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师弟之伦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和教师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所以,本文主要就古代教师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做以简要的论述。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首先,从古代对老师的称谓上看,有“师”和“先生”之称。中国古代把教书者称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 位供众人朝拜,这就是“天地君亲师”之说,把老师排在第五位,可见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后来,历史上把老师称为“先生”,一直流传到近代。“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或者“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其次,从古代老师的职业功能上看,老师的地位也是很崇高的。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对老师的作用作了精辟阐述,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他表达了三点意思:第一,老师的第一要务是“传道”。什么是传道?我认为传道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人,才能做个成功的人。这其中有做人的道德原则,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第二,就是“授业”。老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去做事,主要是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足以让学生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当然,这一技能也包括文化知识,因为知识本身就是力量,这一点在现今社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第三,就是“解惑”。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问题,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知识,如何去做学问。韩愈所提出的教师的三点职能已经被历史证明时正确的,并且沿用至今。也正是韩愈的这一论述,才把老师的职能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让更多的人崇敬教师这个职业。从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能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他教导人们如何去做一个成功的人,如何去圆满的解决一件事情,如何去学习知识,从事学术研究。正因为老师的这些职能,使得老师这一群体在古代受到人们莫大的尊敬。

再次,从古代人民群众对教师的评价和道德认同上看,老师的地位也是很崇高的。古代的人们为了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说要把老师当作父亲一样终生尊敬和爱戴。师如父母,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有着“授”与“被授”的传承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亲情关系。可见,古人在道德方面对老师是极其认同的,不仅如此,古人在礼仪方面也表现出了对老师的充分尊敬。比如,学生入学时先要行拜师礼,再要给老师送礼,然后和老师互换礼物。学生送给老师的礼,虽然在名义上是交纳的学费,但是这个礼是很轻薄的,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礼节上的敬慕之情。在路上遇见老师要主动上前问候并站在路边向老师行礼,等待老师远去后方能离去。在家里或者学校拜见老师要行“四拜”的大礼,是仅次于对父母的“八拜”之礼的.这些专门为老师制定的礼仪也就是人们对老师道德认同的进一步肯定。这也就成就了老师在人们心中崇高的地位。

上一篇:房屋租赁合同样本下一篇:三年级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