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基本知识

2024-09-26

茶文化基本知识(共8篇)

茶文化基本知识 篇1

企业文化基本知识

企业文化金字塔结构

精神文化: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

中长期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

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企业风貌。

制度文化: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

业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行为文化: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领导

者、企业模范人物和员工行为等。

物质文化:包括企业形象、经营成果、企业建筑、产品、包装、设计等。

太阳和风看到一个穿着大衣的老人,风说:我能很快地让那老人脱掉身上的衣服。风开始吹起来,愈来愈大,但风愈大,老人把大衣裹得越紧,风败了。太阳开始露面,以它和煦的阳光照着老人,不一会,老人渐热,脱掉了大衣。太阳对风说:要明白温和与友善有时比愤怒和暴力更强大,更有力。企业文化的作用就如“阳光”一样,虽然它不像规章制度的那么严格和强制性要求,但是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让大家不自觉的朝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前进方向而努力。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被绝大部分人所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它包括了理念、行为、制度、形象四大层面的管理体系。简单说,文化是我们这里做事的习惯方式。

2、企业文化的误区:一直以来对企业文化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例如:

企业文化精神论——有企业文化就能够少付成本

企业文化通过共同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等核心理念可以使企业成员在精神上达成共识,但企业文化需要与企业战略、管理制度、运营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企业文化思想政治论——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有一定的共性,两者都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功能。但企业文化不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的范围要比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广泛,它包括理念、行为、制度、形象四大层面。如果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机结合,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企业文化文娱论——企业文化就是员工的业余活动

文娱活动只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文化实施的一种途径。企业文化文娱论,缩小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的表面化。

企业文化CI论——企业文化就是导入企业形象系统CIS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特色的CIS能够传播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但企业形象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

企业文化权谋论——企业文化就是搞人际关系

企业文化本职上是企业及企业成员共同做事的方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但企业文化并不是搞人际关系。企业文化的着眼点是整个企业,它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大型企业论——只有大型企业才需要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它的存在与企业规模没有必然关系,不因企业小就不存在。

企业文化老板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位置,他们的思想言行深深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但企业家的文化并不等同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的文化,需要企业所有人的共同参与。企业文化装饰论——企业文化仅仅是企业的一种宣传手段

企业文化是虚实结合,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塑造企业优秀的社会形象。但企业文化的作用不仅仅停留于宣传手段,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协调、美化等功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可以“内聚合力,外塑形象”之目的。

3、企业文化的作用

通俗的来说,企业文化的作用可以表现为:制度是让想犯错的人没机会犯错,而企业文化就是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

润物细无声——企业文化无处不在刚柔并济——企业文化能弥补制度的不足

攘外必须安内——提供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减少内耗

上下同欲者胜——道不同不相为谋,建立共同奋斗目标

和谐创造共赢——企业外部环境的建设

无声胜有声——建立心理契约,培养默契的工作环境

主动而为——由被动工作转向主动工作

持续赢利的基础——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赢利

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留住核心员工

建立学习型组织——持续创新的基础

企业文化的作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不太明显,但从长期效果而言,通过文化的作用,塑造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固化员工的行为规范,从而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成长,因此从长期来说它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水滴石穿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自发而生的,因而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只是形式、强弱、优劣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在传承企业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提炼一种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主流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文化诊断阶段

1)内容:

首先要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小组,以企业文化项目启动大会为起点,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动员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

其次是进行企业文化深度访谈,在访谈结束后针对访谈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研问卷设计;

最后是在综合访谈、问卷、现场观察及案头分析结论等基础上对于现有企业的文化现状进行深入诊断分析,并形成最终的诊断报告。

2)目标:

让全体员工对公司文化咨询项目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和理解;

让公司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提供一个员工对公司文化进行思考的契机;

通过系统的调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杭州机场目前的文化建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为下一阶段文化理念的提炼与落地方案的规划及实施奠定基础。

2、文化提炼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在深入诊断的基础上,对于企业已有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对于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文化要素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头脑风暴、研讨会、员工投票等方式让广大的员工参与进企业特色文化的提炼中来,以最终形成绝大多数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

3、文化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首先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演讲比赛、活动等形式对于新的文化体系进行系统宣贯,让广大的员工都认知新的文化体系;其次是把文化落地到我们每位员工的日常行动当中,使得文化成为我们行动的纲领;最后是把文化深根于我们的生产管理、品牌建设当中,使得文化与员工的切身利益、企业的长足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企业持续成长的源动力。

茶文化基本知识 篇2

(一) 保障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文化需求反映了消费者的审美趣味、情感追求和道德理想, 它是文化传统、社会时尚以及消费者知识积累、心理偏好等作用于需求的必然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 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不尽相同。文化需求是动态发展的, 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消费者文化素质的提升而递增,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量的扩大, 包括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平台;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和内涵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 使得各种思潮、时尚、文化的交流、碰撞、合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简单、轻松;文明状态下的人群也一改以往的保守与自闭, 变得更喜欢接触、对话, 在相互间的学习、模仿甚至攀比中不断创造和传递着新的生活标准。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对供给的反作用, 迫切需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地进行调整, 以适应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 政府的财力也在不断增大, 也有能力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对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进行调整和提高, 公共文化设施、各项文化惠民活动、转移支付开展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都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量的增大而不断调整适应, 而不能仅停留在一个阶段。

(二) 在不平衡性中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平衡, 各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差异较大, 文化需求内容和层次也有很大不同。不同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差距巨大, 比如广东省人均文化事业费2011年为32.12元, 而河北省仅为12.85元, 河北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0.25%, 而广东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0.50%。再如河北省的县级图书馆, 经济较为发达的迁安市图书馆一年购书费达到500万元, 而在西部山区有的县图书馆长年没有购书经费, 即使有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免费开放补贴经费, 也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再比如, 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中, 经济发达地区一场电影已经补贴到300元, 而经济落后的县只靠中央和省财政的补贴。如何在不平衡中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已经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需把握以下几点:

1.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目前以县级区域为宜

从目前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际看,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 各省之间、各设区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文化事业发展重视程度不一、政府财力对文化事业投入不一、各地文化底蕴不一、群众需求和参与度不一, 不可能在全国和全省范围内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全市范围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因此应以实现全县范围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宜。目前, 在我国的财政体制中, 县一级成为最为基本的单元, “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和管理体制正在逐渐形成, 也有利于保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所需的资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公益性文化活动以县为单位能够贴近群众文化需求。在具体操作中, 并不是要搞一县一策, 而是可以把县分为若干类, 各类之间的国家转移支付标准、设施要求、文化惠民工程的内容要有所区别, 同类的县可以一致。特别贫困的县的文化设施标准要求、群众文化需求层次和内容肯定不能与经济较为发达的县一样, 比如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 在经济发达地区, 现有的电脑配置数量和标准肯定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而在贫困地区, 网络费用、电费都难以负担。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县为单位才能做到既体现均等化, 又能做到因地制宜、贴近群众的文化需求。

2.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等于一刀切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域文化传统的差异, 必然导致文化需求的差异, 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能搞一刀切。实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强调的是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相对均衡, 而不是绝对均等, 不能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搞成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这就要求政府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 有差别地调配文化资源, 有差异地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建设。那种在社会群体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进行整齐划一, 即统一形式、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的公共文化建设, 不仅脱离了群体和地域的客观现状与主观需求, 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 要明晰各级政府均等化职责。各级政府应该管什么, 不该管什么, 在职能分工基础上保证供给均等化。其中, 如是涉及遍及广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围主要是地方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应由相应层级的地方政府提供;而具有非竞争性、外溢流动性的地方性公共文化产品则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受益方共同提供。这样可以有效整合财力物力资源, 保证供给的公平性和公益性, 让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共同享有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成果, 逐步实现供给均等化。

3. 财力重点向农村倾斜是实现城乡均等化的必然选择

由于历史的积累、经济的差异、环境的不同等多种原因, 在我国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在大城市, 人们可以随意收看全球几乎所有高清晰的电视频道, 而在边远地区, 广播电视信号还不能完全覆盖。在东莞, 人们可以随时到公共图书馆博览群书, 而在偏僻乡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所以, 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应该首先洒向边缘的地区和贫困的乡村, 应该让生活于其中的弱势群体得到最大的实惠。比如, 电影在城市属于文化产业, 而在农村就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 还有文艺演出, 在城市已经成为产业, 而在农村则需要通过政府买单来满足。实现城乡均等化必须继续这一思路, 继续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扶持力度, 只有这样, 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的低层次才会向城市的高层次趋近, 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 最终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 实现城乡之间的均等化。

4. 激活文化主体和市场主体投资,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 根据不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 采取不同的供给模式, 对那些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开展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和保护, 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指导农民开展艺术创作, 形成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对那些兼有公益和经营特征, 进入门槛较高的公共服务项目, 主要引入市场机制, 加强公共文化部门的竞争, 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对那些无人投资或不愿投资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 仍要依靠政府公共部门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如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保护等。

(三) 正确处理政府偏好与群众偏好的关系

政府偏好就是政府在实际的政治过程中为了满足某种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期望或预期。利益最大化, 既可能是政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也可能是至少在形式上由政府来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偏好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符合社会利益的, 另一种是偏离社会利益的, 第三种则是背离的。符合社会利益当然是政策决策最好的情况, 完全对抗的情况一般也很少出现。较多的时候是政府偏好与社会整体利益出现了偏差。从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看, 政府偏好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过程中, 政府更多的是从职能和责任出发, 更偏重于解决群众文化需求的长远、全局的, 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文化安全和主流价值观、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需求, 提供这样的服务和产品。而现实中, 群众更注重享受成果、休闲娱乐、旅游、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素质。这就导致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时会和群众的文化需求相一致, 有时又有所偏离。如果排序的话, 政府会把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文化安全和主流价值观、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 把提高社会成员素质放在第二位, 把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放在第三位;而大部分群众的排序却与政府的排序完全相反, 把休闲娱乐放在第一位, 把提高素质放在第二位, 把有利于文化传承、构建主流价值观的文化需求放在第三位上。当然有些人群还有一些落后、消极的文化需求。

要对政府偏好和群众偏好进行最有效的整合, 缩小偏差, 必须科学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权力。一是从层级上说, 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文化需求的长远、全局的, 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文化安全和主流价值观、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需求, 提供这样的服务和产品。而市、县级政府则应在保障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和功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从财政体制上说, 要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基本公共品供给的财政分担机制, 从而做到政府偏好和群众需求的统一。特别是应从税收等方面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权力, 使地方政府满足群众享受成果、休闲娱乐、旅游、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等方面的文化需求, 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可以通过减免税收吸引社会力量提供。

五、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益

(一) 建立多渠道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

秦皇岛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过程中, 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 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是组织层级传递——群众文化需求反馈与公共文化服务知晓机制建立的传统路径与模式。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最传统的路径与模式是通过现有行政架构及所建立的专门机构, 建立起完备的纵向层级报告制度。按村委会 (社区居委会) 及村文化室→乡镇 (街道) 政府及乡镇文化站→县文化局及文化馆→市文化局及市群艺馆逐级上报反馈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与此相应的是服务于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机制, 依托这一行政架构体系采取自上而下的传导机制。同时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短信、网站等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知晓机制的主要手段和平台。

二是社会统计调查——为群众文化需求反馈信息的科学性提供数据样本支持。通过开展群众文化需求的社会统计调查, 可以最直接地了解群众的现实和未来需求, 真实了解社情民意, 从而避免政府制定公共文化政策出现脱离实际、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群众实际消费力不符等失误情况, 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执政为民”的理念。目前, 政府统计系统承担了绝大部分民调任务, 此外还有民间社团、高校、媒体、营利性的专业非官办第三方民调机构也承担着部分社会调查任务。

三是信息自动识别——现代科技手段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传导方面的应用。通过互联网某些栏目的点击率可以捕捉到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某些偏好;通过电视收视率测量仪等可以对群众喜好的电视节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网上专项调查来收集信息;利用网民浏览网页的机会, 以对话窗口的形式进行网上专项调查, 由网民对所列选项进行选择回答;通过移动网络手机终端自动识别系统采集进入文化消费场所的消费者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群众文化消费倾向和行为模式。

四是市场信号反馈——基于文化产品供给与消费统一状态下的文化需求反馈。在文化服务场所对消费者购买或免费进入的信息进行记录统计, 对于分析群众的文化需求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市场销售数据、文化服务行业发展数据、城乡居民消费数据的分析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反馈信息: (1) 分类别的文化产品销售数量和价值总量; (2) 文化产品销售的增长和结构变化情况及趋势; (3) 文化产品销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 (4) 文化服务行业的营业收入等价值量数据; (5) 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消费额及增长情况。此外, 互联网用户的增加、电影电视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的信息也是一种关于文化需求的市场信号反馈。

除此之外, 秦皇岛还从2009年开始组建文化信息员队伍, 目前已发展到两千三百余名, 包括:市直单位各设一名, 县 (区) 、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各设一名。信息员队伍的组建与发展, 基本能够及时掌握全市城乡文化工作开展和群众文化需求情况。市、县 (区) 文广新局每季度开展一次会商, 听取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权益保障情况、意见和建议, 通报有关情况, 协调解决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权益保障的具体问题。聘请热心文化的老同志、文化骨干为文化监督员, 在行风建设、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权益保障意见征询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还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巡查、提案制度, 充分反映了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和基本权益保障的愿望。

(二)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为了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对文化信息的获取与反馈, 减少文化供求双方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效率损失, 政府需要特别加强公共文化运行体制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第一, 改进现有的公共文化信息发布方式。可以借鉴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定期向全体社区居民寄送社区文化服务项目菜单、活动参与征询回函卡等, 拓宽居民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同时, 积极利用信息化媒介, 通过电子邮件、BBS、网站公告等手段, 扩大信息覆盖面, 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第二, 调整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作模式。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特别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 应避免政府直接操作或拨经费、配人员等行政化做法, 而是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引入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化的运作机制, 加快推进管办分离。政府可以通过服务合同、绩效评估等手段, 加强对承接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第三, 加强公共文化领域的公众参与。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及服务项目的设计环节及事后评估环节, 建立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 增强文化供求双方的交流互动, 减少信息沟通障碍。

(三)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优质服务, 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功能, 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考核考评机制。目前, 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评价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固然是政绩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缺乏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参与的政绩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 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因此, 必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评价体系, 使政府内部评价体系与社会外部评价体系并存并相互补充、相互监督。

社会评价内容要以社会的要求为基础, 结合政府的行政行为形成指标体系。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 避免先“官本位”而后“民本位”的本末倒置方式, 要将公共文化部门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服务的方法和措施、服务数量和质量、公民的满意度等作为社会评价的重点, 还要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规范的评价程序, 可综合采取民意调查、集中评、随机评等形式。通过设置固定投票点以及流动投票箱, 采取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村入户等方式, 广泛组织群众投票评价。同时借助网络评估方式、座谈评估方式、考察评估方式等, 接受群众评价监督, 切实有效地保证评价意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绩效评价的实施过程要公开进行, 其评价结果也要向社会公开, 接受公众监督。要以社会群体为评估主体, 扩大评估范围, 避免政府指定代言人或者少数社会精英的“以偏概全”现象, 尤其要注意适当增加社会公众的评估权重, 提高其与政府对话的地位和能力。让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主体都有评议发言权, 摆脱评价主体单一、方式单向、过程封闭的弊端。要改变目前的年终或者阶段性的考核方法, 把它变成一种广泛及时地征求民主意见的重要渠道;变一次性考核为日常考核, 使之成为一套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评价体系。

茶文化基本知识 篇3

关键词:语言 文化 交际方式 社会关系 称谓 非语言交际 习语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因此人们愈来愈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与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实际信息被误读轻则双方不悦,重则产生严重后果。我们必须了解并区别使用英语的国家与中国的主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习俗,懂得不同社会交往形式的主要差异,获得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我们必须能够在与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民族交往中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种误解,这样才能拥有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西方与中国在交际方面的主要差异多数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引起的,这些差异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 语言、文化与交际

语言从来都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尽管人们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但都必须进行思想交流。如果仅懂得对方的语言而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不能真正互相理解和交际。我们不可能脱离文化,脱离社会,脱离风俗习惯,单纯地学习语言,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能熟练使用外语,而且还要积累文化素养,同时也要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有益的对比。

二、 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在社会交往中,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各自的待客方式,尤其是在宴请客人时。在西方国家请朋友吃饭,重在交际而不在宴请时食物的丰盛与否,因此宴请方式比较简单、随意。西方人崇尚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同时尊重客人的意愿,也不强行要求客人多吃多喝,而在中国,请客人吃饭就要有丰盛的菜肴,讲究高水平的烹饪技术,高营养,价值昂贵,这样才能表示主人的热情好客,在酒席上,主人反复劝酒,还为客人夹菜,这些都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

人情往来,送礼物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环节,送什么礼物,怎样送,如何接受礼物,中国和西方的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国,朋友、同事、上下级都有赠送礼物的情况,中国人常说“礼轻情意重”、而在实际交往中,人们还是很在意礼物的价格和质量的,在中国,礼物样数越多越好,只送一个礼物显得小气,而接受一方要反复推让,然后接受。和中国一样,西方人也送礼,但他们是真的“礼轻情意重”,一般不会送昂贵的物品,如果礼物很贵,接受的人会觉得心里不安,让人觉得另有所图,在西方,礼物不在贵重,而在心意,他们认为亲手制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花时间准备的礼物才是最珍贵的,接受礼物的人一般会当场打开,欣然接受,并表示赞赏和感谢,而在中国是不能当面打开礼物的。

三、 中西方处理社会关系的差异

首先是中西方对待个体的观念和对待集体的观念的差异,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强调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个人主义充分要求个人利益和权利,注重个人的追求,主张自由平等。中国人偏向于集体主义,个人的意志要服从集体的要求,个人也就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在中国的家庭中,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义不容辞。而在西方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朋友式的,孩子从小就学会打工挣钱,孩子长大成人后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年老的父母也很少会依赖子女。

四、 英汉姓名与称谓的不同

汉英姓名的排序是不同的,汉语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国家名在前,姓在后,在中国亲属间的称谓非常复杂,在讲英语的国家,称谓相对简单,如uncle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姨父、姑父等。在中国平辈之间或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可以直呼其名,但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必须有礼貌地称呼,而在西方国家,无论是平辈还是长辈,上级还是下级都可以用名字称呼,在中国,为了表示亲切,常会在姓前加上“老”或“小”,如“老李”“小张”。在英语中,人们不会在名字前加上“老”字。关于职务的称呼,在中国一般都会用姓加上职务,比如张厂长、李局长、陈部长,但在英语国家使用职务称谓远远不如汉语普遍,一般都称某某先生,某某夫人,但是有博士头衔或学术职称的人喜欢别人用学位或职位加姓氏来称呼自己,比如说Doctor Smith, Professor Peter, 而不愿意接受先生加姓氏的形式,因为先生一词是对社会上一般人的称呼,而对于有职称的人来说,用Mr称谓有被贬低之嫌,而在汉语中“先生”一词是尊称,可以用在任何男士身上。

五、 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谚语的对比

习语也叫成语,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习语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习语的使用和掌握,反映了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高低,如“Pull a person??s leg”是表示嘲弄某人,戏弄某人,而不是中国文化中的拖后腿。谚语是哲理的浓缩,有很深的寓意,同时谚语反映了一种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要学好语言,并能成功交际就要好好了解英语谚语。

学习跨文化交际,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不仅能避免不同文化交往中的冲突,而且是一种愉快的文化享受,这就是成功交际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跨文化交际,使我们与其它民族的交往更加极积主动,更加卓有成效。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基本知识 篇4

必须熟记的:

1、省公司“十六字”工作要求:循规为纲、强基为本、务实为要、创效争先(简称“三为一争”)

2、战略实施:“两个转变”——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实行“三集五大”),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3、“三集五大”: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生产、大营销体系

4、“三个不发生”百日安全活动:不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不发生人身死亡和恶性误操作事故,不发生重特大设备损坏事故

5、管理理念: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

6、企业宗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简称“四个服务”)

7、企业精神:努力超越,追求卓越

8、企业理念: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

9、核心价值观:诚信、责任、创新、奉献

10、奋斗方向: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

11、企业文化“四统一”: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统一的发展目标、统一的品牌战略、统一的管理标准

应该掌握的:

12、战略目标:把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成为“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公司(简称“一强三优”)

13、工作思路: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简称“三抓一创”)

14、发展要求: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15、社会责任观:发展公司、服务社会;以人为本、共同成长

16、“三个十条”: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具体内容略)

17、“三节约”: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寸导线

18、“三个百分之百”:人员、时间、精力19、2010年全省行风建设主题: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

需要了解的:

20、安全理念:相互关爱,共保平安

21、服务理念:真诚服务,共谋发展

22、廉洁理念:干事、干净

23、SG186工程: 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八大业务应用、六大保障体系

24、SG—ERP:国家电网公司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2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6、“三个建设”: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队伍建设

27、“四好”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

28、“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

29、学习型“四强”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

企业文化知识 篇5

为了进一步做好项目的文化宣传工作,本项目组为明确稿件宣传任务,特通知如下:

1、宣传稿件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突出反映项目建设中的关键节点进度,好人好事,弘扬羡慕建设中的正能量。

2、稿件任务:每人每月于15日前上交至少一篇稿件,经筛选后于20日前上交项目部。

3、稿件奖惩:

(1)对于为按时上交的个人扣罚10元;

(2)稿件质量差,连续6个月未被采纳,扣罚奖金20元;

(3)项目部采用一篇稿件奖励20元,公司内部网、报纸采用一篇奖励30元,集团OA、报纸采用奖励50元。

4、集团、公司组织开展的各项讨论,要求的学习情况汇报心得体会必须安生上交,未按时上交的扣罚50元。

全体员工要重视宣传稿件,认真编写,不得生搬硬套、随意捏造、不得抄袭或同篇稿件重复上交。

LNG项目部工艺设备组

潍焦企业文化理念

一、填空题

1、山东潍焦控股有限公司前身为(昌潍地区朱刘店焦化厂),成立于(1971)年,是一家以发展(煤化工)为主,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国家大型现代化企业。

2、山东潍焦控股有限公司的核心文化是(潍焦魂)。

3、企业的奋斗理念是(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奉献)。

4、企业的发展理念是(创建和谐企业,共享发展成果)。

5、山东潍焦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2014年9月9日)。

6、生产设备责任事故分为(较小责任事故)、(一般责任事故)、(较大责任事故)、(重大责任事故)、(特大责任事故)。

7、(一般责任事故)是直接经济损失1—10万元以下。

8、较大责任事故的经济处罚:因操作人员巡检不到位、未发现工艺超标、设备运转异常而引发的事故,当班操作、巡检责任人各罚(1500-2500)元。

二、名词解释

责任单位:是指对发生生产设备事故承担责任的管理、使用、维修、采购等单位。潍焦魂:是潍焦文化的精华,是披荆斩棘,永不服输的潍焦人的灵魂,是勇于突破,敢于担当的潍焦人的精神支柱,是乐于奉献,严谨厚重的潍焦人的信仰和胸怀,是引领潍焦这艘巨轮驶向广阔海面的灯塔。

三、问答

1、生产设备责任事故是怎样划分的? 答:(1)、违章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坏事故;(2)、巡检不到位引发的设备损坏事故;(3)、维修保养不到位引发的设备损坏事故;(4)、管理不到位引发的设备损坏事故;

(5)、购进设备、配件、材料、质量不合格引发的设备损坏事故。

古代文化知识 篇6

殷商时,天下土地均为天子所有,天子再分封土地给宗族、亲戚、功臣和古代旧有的国家,这些土地其后成为国家或采邑/采地,「家」便是指这种采邑而言。土地的收入大部分为被封者所有,一部分向天子纳贡。

2.凡邑,有宗庙先王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是古代庶民聚居之所,只是有一些田地罢了。

3.<<论语>>中的「天」有三种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或命运之天,一是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仅出现了三次。古代所讲的天道一般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

4.孔子虽不信鬼神,但主张祭祀,因为藉以稳定统治者的政权。5.春秋时代的「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

6.殷商时是奴隶社会,那时有以活奴隶殉葬的风气,其后改为用木偶人、土俑代替,但春秋时秦穆公也曾以活人,甚至是当时的贤良三兄弟殉葬。其实春秋时期一般人都不会以活人殉葬。

7.春秋时齐都临淄西面城门叫稷门,在稷门外建了不少学舍,优厚供养四方学者,让他们辩论和著书,当时称这班被供养者为稷下先生。

8.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学费只是十条肉干(束修),用作见面礼。修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十脡为一束。9.<<论语>>的「论」是「论纂」之意,<<论语>>的「语」是「语言」之意,<<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

10.<<论语>>的篇章排列并无一定意思,即使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关连。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当时孔门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曾参的学生)之手,所以弟子间各有记录而汇集成书(着笔始于春秋末,成书于战国初),因此出现了不少重复的章节。而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差不止三、五十年。

11.<<论语>>和<<孝经>>是汉朝初学者先读之书,然后才学「五经」。12.「君子」可指「有德者」或「在位者」。

13.「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古代句法中凡是否定句,宾语若是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14.古代用四匹马拉兵车。春秋时代,打仗用车子,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15.古代的「人」有两种意思:广义的指一切人群,狭义的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

16.弟子指年纪幼小的人或学生。17.古代凡是做过大夫的可以被称为「夫子」,孔子曾是鲁国司寇「治理刑事之官」,所以被称为「夫子」,后来沿袭以称呼老师。18.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一定用「对曰」。

19.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鬲」,小车上的叫「衡」。20.人初死,陈设饮食以安其魂,叫做「奠」。

21.八佾,古代舞蹈奏乐,八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八佾为64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

22.古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否则便是僭越。23.<<论语>>中的「文献」二字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

24.「祼」,音贯,祭祀的一种。古时用活人代受祭者,这活人便叫「尸」。

一般用幼小的男女。第一次献酒给「尸」,使他/她闻到「郁鬯」(一种用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气,叫做「祼」。……尸位素餐

25.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

26.「射不主皮」中,「皮」代表箭靶。古代箭靶叫「侯」,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做的。当中画有各种猛兽或者别的东西,中心叫「正」或者「鹄」。

27.古人称凡是过分以至于失当地步的叫「淫」,而「淫祀」是指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

28.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古代祭土神,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牌位,这牌位叫「主」,而这一木主,便是神灵的凭依。如果国家有对外战争,必须带这一木主而行。

29.「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一种东西,作用与今日的「照壁」相同。

30.「反坫(音店)」,用以放置器物的设备,用土筑成,形似土堆。31.「大(音泰)师」,乐官之长。古代乐官一般用瞎子充当。32.<<论语>>中的「见」字,从前都读去声,音现;「请见」是请求接见的意思。

33.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子。古代公家有甚么事要宣布便摇这铃,召集大家来听。

34.古代法律制度写作「刑」,刑罚则写作刀井。后来都写作「刑」了。35.瑚琏,即簠簋,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叫「簋」,是相当尊贵的。36.古代一县的县长叫做「宰」,大夫家的总管也叫「宰」;贵客叫「宾」,一般客人叫「客」。

37.孔子是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播者,「文章」指有关古代文献的学问而言。

38.古代人把大乌龟叫做「蔡」(见<<公冶长5.18>>)。「大蔡,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古人迷信卜筮,卜卦用龟,龟愈大愈灵,筮用蓍草。

39.「山节藻棁」――「节」,柱上斗栱;「梲」,音啄,梁上短柱。40.古代在下的人杀掉在上位的人叫做「弒」。

41.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了,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伐纣,他们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耻吃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42.<<论语>>中若单用「侍」字,便是孔子坐着,弟子站着;若用「侍坐」,便是孔子和弟子都坐着;至于「侍侧」,则或坐或立,不加肯定。

43.古代也知坐北向南是最好的,所以也以这个方位最为尊贵。古代卧榻一般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来,从东边台阶走上来。44.粟,是指未去壳的谷粒,去了的就叫「米」,但在古书中也有把米叫做粟的。古代以谷米为俸禄。

45.釜,古代容量名,容当时六斗四升,古代以十斗为斛(音浩);南宋时改五斗为一斛,一石两斛,沿用到民国初年。

46.孔子时穿著大袖子宽腰身的衣裳不便于骑马,直到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才改穿少数民族服装,骑马射箭。

47.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48.大红色叫「朱」,红和紫都属尊贵之色,不用作平常家居服饰的颜色。周朝以赤色为贵,所以祭祀时也用赤色的畜牲。古代祭祀时不用耕牛,甚至耕牛之子也不配作犠牲。

49.古代酿酒,因不懂蒸酒的技术,所以酒精成分很低,而升的量又少,两三升酒是微不足道的。

50.古代「逝」字和「往」字不同,往而不复返才用「逝」字。51.中庸,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折中和平常的东西;忠恕是其中心学说。

52.根据<<周礼>>,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

古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人让道,另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

53.古代六尺约为今日138厘米。一般指十五岁以下的人。七尺为一仞。54.「始」是乐曲的开端,古代奏乐,开始叫做「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乱」是乐曲的结束,由始到乱,叫做「一成」。「乱」是合乐,等如今日的合唱。

55.「冕」,古代大夫以上的人的帽子,后来只有帝王的帽子才叫冕。56.上为衣,下为裳;古代男子上穿衣,下穿裙。衣裳不相连。57.周制,诸侯中的大国可以拥有军队三军,因此用「三军」作军队通称。

58.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叫做「裼(音锡)衣」。

59.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60.帷裳――礼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做,不加剪裁,多余的布做褶叠(褶叠古代叫做襞积),犹如今天的百褶裙。61.古代用黑色作吉服,不能穿戴此色去吊丧。62.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

63.「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此法的叫「割不正」。

64.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主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

65.古代没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坐法有几种:恭敬的是屈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作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居家不须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最不恭敬的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伸直。像箕一样,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66.停放灵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古代大官棺木至少用两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的叫「椁」。

67.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才入室,比喻做学问的阶段。「入室」犹如「到家」之意。

68.财货的缺少叫「贫」;生活无着落,前途无出路叫「穷」。69.古代的使节只接受使命至于如何去交涉应对,只能随机应变,独立行事,更不能事事请示或者早就在国内安排好一切。这叫做「受命不受辞」,亦即是「专对」。同时,春秋时的外交酬酢和谈判,多半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所以<<诗经>>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70.筲(音梢),古代的饭筐,能容五升。斗筲譬如度量和见识狭小。71.古代以禳祷之术替人治疗的叫巫医。72.好好先生但没有是非标准的,孔子叫他做「乡愿」,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73.古时国君死了,继承的君王三年不问政事,各部门的官员听命于宰相。

74.「士」有时指有一定修养的人,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75.柳下惠,鲁国贤者,本名展获,字禽,又叫展季。「柳下」,可能是其居所,因以为号;据<<列女传>>,「惠」是由他的妻子的倡议给他的私谥(不由国家授予的)。

76.萧墙是鲁君所用的屏风。人臣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字从肃得声)。

77.古代对于在高位或有道德的人叫「大人」,「圣人」则指有道德的人。

78.书写<<论语>>的竹简不过八寸,短者每章一简,长者一章数简,没有多大空白。

79.古代钻木取火用的木四季不同,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马融引

<<周书月令篇>>文)。

80.古代北方以稷(小米)为主粮,水稻和梁(精细的小米)是珍品,而稻的耕种面积更小。81.春秋时已用牛耕田。

82.古代天子诸侯用饭都得奏乐,所以乐官「亚饭」、「三饭」、「四饭」之名。

83.有司,古代管事者之称,职务卑微。

茶文化基本知识 篇7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又提出了新要求。眼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中央更加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此, 我们专门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 亲身感受老百姓对浙江省地方政府这几年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满意度状况。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 到目前我们一共收到答卷9825份, 受访者男女比率相等, 26-30岁的占35.1%, 16-25岁的占32.2%, 31-40岁的为24.84%, 看来年轻人对公共文化服务比较关注。在受访者中, 大专文化程度的占46.1%, 高中文化占27.6%, 本科占21.6%。从此项分析, 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对文化的需求比较迫切。另外, 在受访者中, 城市人口占了总调查人员的68.9%, 公司职员占了总调查人员的53%。看来农村群体还不那么注重文化方面的需求。从经济收入的情况看, 受访者中, 人均月收入2千-3千元的占了39.9%, 3千元到5千元的为33.78%。从这一意义上讲, 浙江省大部分人员还是能够承受目前文化服务方面的消费的, 2012年全省的人均月工资为334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活动建设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浙江省各地方政府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公共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力度, 但还是无法满足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的需求。在对群众光顾博物馆 (含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 、图书馆、文化广场 (含文化公园) 、档案馆及社区阅览室 (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 等场馆调查中, 光顾1-4次的选项所占比率最高, 说明普通百姓每年光顾文化场馆的次数很少。对上述公共文化场馆的满意度调查中, 认为上述五种场馆建设“一般” (五个选项: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 的比率分别为:61.28%、54.23%、53.01%、67.08%、62.69%, 很满意、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都只占百分之几。

在对“你希望当地政府着重加强哪类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中, 有65.19%的受访者选择了文化广场和文化公园, 51.96%的受访者选择博物馆、美术馆和科技馆, 49.9%选择图书馆, 46.46%选择影剧院, 25.65%的受访者选择了基层的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文化活动室, 22.92%的受访者选择网络上的免费文化资源和文献, 19.9%的人选择流动性的文化服务设施、如流动图书车、流动放映车。

从上述两个选项中发现, 人们对公共文化活动建设非常关注。由于政府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建设的普遍滞后, 尤其在场馆的数量上、基层场馆设施的严重不足, 以及设施设备的管理跟不上、维护不到位、更新脱节, 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着不顾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 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

(二) 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次数少, 满意率低。

在对人们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满意度调查中, 发觉群众参与的次数少、满意度低。这次问卷调查的公共文化活动分为五种:免费文化艺术演出、文化艺术展览、大型文化艺术展览、文化艺术免费培训、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提交的答卷中, 我们发现全年一次都没有参加的竟分别占35.1%、36.9%、35%、43.4%、45.1%, 每年参加了1-4次这类活动的人员占了将近一半左右, 分别是54.05%、52.56%、53.1%、45.83%、44.77%。对于上述五项活动的满意度, 大部分受访者均表示“一般”, 在五个选项 (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 中的比率分别为65.19%、65.02%、64.69%、65.92%、66.66%。比较满意的比率分别为:19.92%、20.45%、21.35%、19.13%、18.28%。对五项活动表示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均占了百分之十几。

现在许多活动纯粹是为了讨好上级领导而举办, 根本没有群众基础, 群众也不需要。一些活动形式过大, 只能在大城市举办, 不适应放在下面或小的地方进行, 开幕式时看看人头济济, 其实参与的都是各政府部门的领导们, 但前来参加的真正的基层老百姓却寥寥无几。

(三) 公共文化活动宣传力度小, 形式单一。

被问到“阻碍你参加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81.24%的受访者的回答是:“工作、学习繁忙, 没有时间精力”, 而嫌“宣传做的不够, 对活动缺乏了解”的受访者占了43.64%“距离太远或交通不便”的占32.4%, 觉得“人气不足、太冷清”的占10.47%, 感觉“设施不够舒适或人性化”的占10.26%。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在举办期间宣传力度的缺乏和宣传形式的单一化, 是活动人气不足的原因。另外, 许多企业部门的工作加班加点, 也严重制约了广大员工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四、几点建议

(一) 切实加强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

公共文化活动的场馆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繁重的任务, 随着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 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政府要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必须不断地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的建设、改造, 对设施的改善、维护和更新, 即场馆硬件、软件始终保持能够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的状态。

1. 以社会效益为最大追求目标, 体现公益性。

公益性, 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免费的或优惠的。之所以强调公益性, 是因为文化权益是人民的基本权益之一。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中就包括基本文化权益;强调要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 其中就包括文化需求;强调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其中就包括精神文化成果。公益性的要求, 决定了各级政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 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机制、体制, 积极引导公共文化活动场馆以社会效益为最大的追求目标。

2. 以基层建设重点, 体现便利性。

便利性就是要做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让人民群众就近、随时、快捷、方便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便利性, 关键是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服务网络。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眼下, 农村文化活动场馆和文化活动严重缺乏, 农民参与活动只能到城市里等, 所以只有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的文化场馆建设, 要把文化活动的举办地放到基层去, 放到农村去, 才能体现公共文化活动的便利性。文化活动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目前, 正在建设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农家书屋建设都是政府提高群众公共文化活动便利性的重要举措。

3.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体现均等性。

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城市农村、不分富裕和贫穷, 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前, 我国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平衡、不均等的现象, 主要体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当前, 尤其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消除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

(二) 要让更多的人去参与文化活动。

这里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解决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调查显示, 大部分企业职员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而没有时间去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 也是所在企业单位的损失, 更是丧失了大家增长文化知识、提升自身修养的机会, 这对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和文明素养不利。要解决企业员工有时间去参与活动, 首先, 主办者通过政府部门, 组织广大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要组织好队伍, 以单位的名誉参与, 这样可以增强参与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他们也会用心去参加。其次, 企业可以在活动举办时段放假让全体员工参与活动。最后, 鼓励企业单位要把塑造企业形象的品牌文化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来抓, 通过企业自己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以达到为创造更好的效益、为员工增长知识提升素养的目的。

二是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适合群众的口味,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参与。政府部门和主办单位要改革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多举办一些具有群众基础、当地浓郁民俗风味和特色的老百姓自己的活动, 文化活动还要照顾基层群众的参与, 要多举办些费用少、效果好、群众参与方便的活动, 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尽量多的享受文化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三) 要加大宣传力度, 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动员更广泛的群众参与。

首先, 营造活动氛围。围绕“活动最吸引人的内容”这个重点, 及时宣传文化活动的步骤、安排, 通过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关注度, 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 利用多种宣传形式。既不摒弃原有的广播、版报等宣传方式, 又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 采取新闻发布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小型的文艺活动、送电影下乡等形式进行宣传。加大在举办活动前夕宣传力度, 把举办地点、活动特色、活动时间以及其他一些群众感兴趣的内容清清楚楚地告诉老百姓。

企业文化知识库 篇8

1991年, 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 Kim S.Cameron and Sarah J.Freeman 发表了《文化的和谐、力量和类型:关系与效益》(Culture congruence,Strength,and Ttype: Relationships to Effectiveness)的研究;他们用现场调查的方法以334家研究机构为样本,研究了文化整合、文化力量和文化类型与组织效益之间的关系。

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 科特教授和詹母斯 核斯克特教授(John Kotter & James Heskitt) 出版了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在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 22个行业 72 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列举了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并用一些著名公司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John Kotter &James Heskitt,1992)。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还有:

上一篇:两学一做准则条例知识测试题答案下一篇: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