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

2024-10-20

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共7篇)

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 篇1

XX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市教育系统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教育系统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7号)、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XX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琼人劳保[2007]214号)及省教育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关于印发《XX省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琼教师[2008]2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岗位设置科学,运行管理规范,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改革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实际情况,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出发点,不排资论辈,避免岗位“终身制”,实现“竞聘上岗”,维护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逐步建立适合教育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特点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二、岗位设置原则

(一)岗位总量与岗位结构控制原则

各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的类型、功能、职责和任务等因素,进行岗位总量、人员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的控制。岗位总量不得突破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核准的编制额度。

(二)按需设岗与科学高效原则

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事业发展情况进行岗位设置。岗位设置要体现结构优化、高效合理的原则,做到层次分明、组合优化。

(三)动态管理与依法管理原则

各单位应当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内,根据事业发展和功能变化的需要,对设置的岗位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岗位设置与事业发展相适应。

三、实施范围和对象

(一)本系统经市编委批准设立的事业单位,都应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二)本系统事业单位在编在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范围。

(三)事业单位自主聘用人员或临时用工人员,不纳入岗位设置管理的人员范围。

(四)涉及实施范围单位中的领导人员,按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岗位类别设置

教育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一)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二)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分为专业技术主系列岗位和其他专业

技术岗位。教师专业技术岗位是教育系统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

教师岗位指具有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和相应教师资格与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教育管理研究、学科实验、图书资料、财务会计、电化教学、卫生保健等具有教学辅助工作职责的专业技术岗位。

(三)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分为技术岗位和普通工岗位。

四、岗位等级设置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各事业单位的规格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共划分9个等级。高级教师岗位分为3个等级:高级讲师一级岗位、高级讲师二级岗位、高级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分为3个等级:讲师一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分为3个等级:助理讲师一级岗位、助理讲师二级岗位、教员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至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2、普通中学校教师岗位共划分9个等级。高级教师岗位分为3个等级:中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分为3个等级:中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

师岗位分为3个等级:中学二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二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至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3、小学教师岗位共划分6个等级。中级教师岗位分为3个等级:小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分为3个等级:小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三级教师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4、幼儿园教师岗位等级划分,参照小学教师岗位名称并对应其岗位等级。

小学、幼儿园中评聘了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人员,按现行规定对应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标准确定五级至七级。

5、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对应等级参照相应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工勤技能岗位中的技术工岗位分为五个等级,按现行相当于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管理的工勤技能岗位,依次分别对应一级至五级技术工岗位。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四)特设岗位设置 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五、岗位设置结构比例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在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内进行。

(二)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设置为:

1.各中小学幼儿园等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的,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为:

(1)幼儿园教师岗位占幼儿园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8%,其他岗位原则上不超过12%。

(2)小学教师岗位占学校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90%,其他岗位原则上不超过10%。

(3)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相关研训机构等的教师岗位占学校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其他岗位原则上不超过15%。

2、各事业单位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该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在进行岗位总量目标比例的考虑既要符合相关文件精神,又要立足本单位当前实际,结合本单位事业持续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单位三类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

3、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在编制数以内的,按实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计算;超过核定编制数的,按核定编制数计算。

(三)各类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

1.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应根据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及局相关要求确定。各单位管理岗位最高等级应当根据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核定的行政级别确定。未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核定行政级别的事业单位,其管理岗位最高等级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意见后确定。

2.专业技术岗位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设置为:

(1)我市教育系统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的结构比例,按《关于印发XX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规定的通知》(琼人劳保职[2000]8号)的规定执行。

(2)专业技术岗位中,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 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5:5。

(3)乡镇以下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由乡镇中心小学集中调控。

3、工勤技能岗位实行技术等级结构比例管理,一、二、三级岗位的总量一般控制在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25%以内,一、二级岗位的总量一般控制在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5%以内。

六、岗位任职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三类岗位的任职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的基本条件

1、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2、校(园)长任职条件,应根据相应学校(幼儿园)岗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符合有关校(园)长的要求,并按学校隶属关系和

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确定。

(三)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

1、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2、教师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的具体任职条件,按照《XX省中学教师、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琼人劳保专[2007]14号)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3、具备教师岗位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首次应聘学校教师岗位,原则上聘用到对应的教师初级、中级或高级岗位的起点等级;晋升到高一等级岗位,须在下一等级岗位工作满一定年限。

(1)五级教师岗位(中学高级一级教师岗位、高级讲师一级岗位),须在六级教师岗位(中学高级二级教师岗位、高级讲师二级岗位)上任职三年以上;能出色胜任教育教学等工作,从事的工作有显著成绩。

(2)六级教师岗位(中学高级二级教师岗位、高级讲师二级岗位),须在七级教师岗位(中学高级三级岗位、高级讲师三级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能较出色胜任教育教学等工作,从事的工作有较好成绩。

(3)八级教师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讲师一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须在九级教师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上任职三年以上;能较好胜任教育教学等工作,从事的工作有较好成绩。

(4)九级教师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须在十级教师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三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能胜任教育教学等工作,从事的工作有一定成绩。

(5)十一级教师岗位(中学二级教师一级岗位、助理讲师一级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须在十二级教师岗位(中学二级教师二级岗位、助理讲师二级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能完成教育教学等工作,从事的工作得到好评。

(6)十二级教师岗位(中学二级教师二级岗位、助理讲师二级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须在十三级教师岗位(员级岗位、教员岗位、小学二级、小学三级教师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四)工勤技能岗位任职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核。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工勤技能技术工五级岗位。

七、岗位设置程序

(一)岗位设置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1、各事业单位按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制订岗位设置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单位内设机构及名称、岗位种类及具体岗位名称、岗位人数及领导职数、岗位职责说明及聘任方式方法、岗位补充形式及岗位聘任管理等),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报市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教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领导集体讨论通过。

6、组织实施。

(二)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所确定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应保持相对稳定。确需变更的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执行。

八、岗位聘用

(一)各单位的岗位聘用,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实施方案,在岗位空缺的前提下,根据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自主进行岗位聘用工作。

(二)各单位要成立聘用组织,负责岗位聘用的有关工作。要完善聘用办法、规范聘用程序、健全聘用组织及监督机制。受聘人员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受聘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岗位纪律、聘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以及聘用合同期限等方面的内容。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当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聘用合同期满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岗位调整等决定。确保岗位聘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

(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聘用工作,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教师高级岗位聘用,要向优秀班主任和其他优

秀教师倾斜。

(四)根据学校(幼儿园)工作的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原则上应直接从事部分教学工作,其他管理岗位人员及工勤技能人员应积极实行一岗多责,提高用人效益。

(五)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六)各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后,由市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对聘用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单位,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享受该岗位的工资福利待遇。

已取得或新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被聘用到相应岗位,才能享受该岗位的工资福利待遇。

九、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以及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又一重大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到全体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社会敏感度高,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作为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单位要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使本单位的岗位设置更加科学

化,更具可操作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做好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教职工正确理解国家政策,明白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统一思想认识,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各学校要及时掌握动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改革工作平稳有序推进,顺利实施。

(三)落实责任。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学校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自主制定本单位的岗位设置工作实施方案,自主设置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编制岗位说明书,并进行聘用。

(四)严明纪律。在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严格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杜绝暗箱操作行为,切实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不按政策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学校,人社、教育、财政部门不予认定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并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十、本实施方案未尽事宜,按现行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 篇2

1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概述

我国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主要提供教育、医疗、科研、体育等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是指事业单位根据自身业务目标的需要, 规定某个岗位的任务、责任、权力、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以及在单位内部与其他岗位关系的过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国家以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为出发点, 设计通用的岗位等级、结构比例和任职条件等, 以便规范管理、确定工资待遇等的制度。事业单位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做好岗位设置, 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

当前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普遍存在因人设岗、岗位管理制度推行缓慢、岗位设置工作整体质量不高以及未能真正实现岗位管理等问题。因此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建立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重要基础;其次,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到位的迫切需要;再次,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利于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能够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总之,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为了改革单位用人制度, 努力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 对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的问题

2.1 对岗位设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事业单位负责岗位设置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认识不够充分, 思想认识不到位, 未能真正改变之前的由职称管理代替岗位管理的现状。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没有认识到岗位设置管理对用人机制的转换以及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等的积极作用, 造成了某些岗位在类别界定上的不清晰。例如, 某工勤岗上的工作人员由于具有专业技术职称, 被设定为专业技术岗位, 给以后的岗位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由于不能深入了解、认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目的、意义和目标, 同时也不能正确认识岗位设置、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得相关人员常将岗位设置当作一项单项任务去完成, 聘用合同、岗位考核等配套的管理措施未能跟上, 也就不能达到优化事业单位岗位体系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目的。

2.2 岗位设置与编制管理不配套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现行岗位设置管理办法规定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 但对于岗位设置与编制管理的相关问题并没有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设置与编制管理不配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虽然实行了总量控制, 但却不能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工作性质对其进行明确规定, 不能明确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及管理岗位的编制数, 最终导致为确保单位工作人员的平稳过渡, 使“按需设岗”变成“因人设岗”;另一方面, 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成立时就已核定了单位的编制, 但随着单位的发展、规模的扩大, 相关编制却未能进行及时调整, 出现“人多岗少”、“岗多人少”的现象, 使得一些单位由于“岗多人少”晋升机会多、空间大, 而另一些“人多岗少”的单位晋升机会却相当少, 极大地打击了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岗位职责不明晰, 因人设岗

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 日常工作中常存在岗位与职责不匹配的现象, 高等级岗位和低等级岗位的人做同样的事情, 甚至出现工作内容和岗位等级倒置的现象, 岗位职责不明晰。例如, 某事业单位的一个部门大部分的项目任务都由中级以下年轻人承担, 而一些专业技术七级以上的人员则仅仅做整理资料、绘制图件等辅助工作。另外, 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应以“因事设岗”为出发点, 即通过对职能、工作规__范进行分析和评估, 科学合理地确定岗位的职责和任职条件, 但由于事业单位中存在岗位设置工作的主体和对象重叠的现象, 常以“如何安置现有人员”为前提进行岗位设置, 同时岗位设置管理政策缺乏规范、工作程序操作性强, 缺乏有效的、公开的监督, 造成“照顾岗”、“人情岗”、“特殊岗”等因人设岗现象, 岗位设置管理的作用被削弱。

2.4 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仅仅停留在宏观管理上, 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竞聘机制不够完善。岗位聘用应遵循“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不论资历。但实际中高等级岗位常代表了高工龄和高资历, 年轻者只能屈居低等级岗位。这里矛盾较为突出的是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 论资排辈和泛化、福利化现象普遍存在, 使得岗位聘用不能发挥竞争的作用, 有悖岗位设置管理的初衷。二是双肩挑问题。虽然相关政策不赞成设立双肩挑岗位, 并做了一定限制。但实际中, 由于职能的需要, 部分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的单位大多会设立管理岗位, 使得单位从事管理职能的人员同时又是专家甚至技术带头人, 从而导致双肩挑的问题。三是具体从事的工作与所享受的岗位待遇不符, 部分事业单位存在高薪低效、高职低能的现象。例如一些高职称的人员却从事后勤工作, 工资高但水平不高, 存在吃“大锅饭”现象, 影响单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事业单位各级人员应深入研究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单位的聘用制度以及岗位管理等内容, 在全面了解岗位设置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 认真审视单位未来发展的需要,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将聘任制度确立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 淡化身份, 设定能力等级标准, 进而强化岗位设置管理。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到, 岗位设置不仅仅是薪资问题, 更是要通过岗位设置来规范岗位、提供信息和机会, 为实现单位的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可能, 肯定员工的能力和价值。

3.2 明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的第一步是科学、合理地设定岗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单位职能原则, 岗位设置应明确单位是干什么的, 与单位的具体目标、职能和任务直接挂钩, 岗位设置向单位是主业务倾斜;二是岗位系统原则, 岗位设置不仅要向主业务岗位倾斜, 也应考虑主业务的各支持子系统的岗位, 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单位主业务的有效运营;三是优化结构原则,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要体现出对工作技能、业务素质和目标考核等多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岗位的特点、技术要求和责任大小等合理确定岗位的人员结构比例, 并根据需要适时优化调整;四是职级分明原则, 岗位设置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职务层次, 做到有事有岗有责, 合理区分和规范岗位、职务等级, 形成阶梯效能。

3.3 完善岗位设置方案, 分类核定编制数额

岗位设置方案的完善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首先是确定岗位总量, 在岗位设置原则的指导下核定人员编制数额, 确定单位岗位总量;其次, 确定岗位类别结构比例, 以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工作目标为基础, 综合考虑工作性质、规模大小、效益高低等要素, 合理划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和工勤技能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 突出主业务岗位, 同时兼顾其他岗位, 并顺应单位发展的需要, 适时作出调整。最后, 确定岗位等级结构比例和岗位档次结构比例, 以相关政策为指导, 确定单位每一类别的岗位等级结构比例, 以及每一等级的岗位档次结构比例。

3.4 明确岗位职责, 因事设岗

事业单位应通过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 明确各类岗位设置的目的以及所有岗位的职责和任职要求和条件。一方面, 事业单位应对岗位的性质、任务、环境、任职资格条件等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 制定出岗位规范和工作职责;另一方面, 按权责对等原则, 明确每个岗位上员工的责任和权力, 并制定相关的考核体系, 量化每个岗位的产出, 以利于后期的考核。同时, 坚持因事设岗, 例如, 在工勤技能岗位上, 应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单位服务水平, 从满足单位经营业务的需要出发进行设置;在管理岗位上, 其目的是增强单位的运作效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专业技术岗位上, 应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同时满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要求。

3.5 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完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在充分考虑岗位、业绩和能力等多种分配因素的基础上, 完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 结合岗定酬、绩定酬和才定酬的方式, 实行不同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 将完成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目标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激发岗位员工的活力。其次, 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在职称评审上, 要调整评审资格和条件, 突破学历和资历的限制, 综合考核竞聘人员综合素质, 做到能者上、优者上;在评审程序上, 要求保证公开、公正、公平, 坚持贯彻“三公”原则, 避免人情、权钱交易等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再次, 完善岗位聘任机制, 对三类岗位一律实行聘任制。对于管理岗位, 要改变单位的委任制, 要求单位所有岗位按规定程序采取竞争择优、选举聘任等方式进行聘任, 并实行任期制;对于专业技术岗位要求竞争上岗, 动态聘用, 激活用人机制;对于工勤岗位要实行考聘分开, 改变工人岗位能上不能下、技术等级终身制状况。最后, 完善激励机制, 包括责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制度、职务等级晋升制度等, 以鼓励单位人员专研业务, 进行技术创新、岗位奉献等。

总之, 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 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事业单位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科学设岗, 竞聘上岗, 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等, 从而激发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单位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妍.如何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J].管理实务, 2010 (6) .[1]郭妍.如何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J].管理实务, 2010 (6) .

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指标;措施;问题;建议

为进一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顺利实施,我国在2006年推出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岗位设置管理办法的实施,转换了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由原来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岗位设置基本情况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分清主次;另一方面要注意协调配合。作为财政性资金定额或定项补助的省直属基层水利单位,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按照上级政策及规定的结构比例,并结合本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合理分配各等级岗位层次,及时完成并上报了岗位设置方案,经省人社厅审批,2012年2月方案获得批复。核准岗位总数190个,其中管理岗位16个(结构比例8.4%),专业技术岗位108个(双肩挑6人,结构比例56.9%),工勤技能岗位66个(结构比例34.7%)。

根据省人社厅批复的指标,2009年4月,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进行了专业技术岗位首次聘用,2013年3月完成了管理和工勤岗位的首次聘用。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规定,首次进行岗位聘用,保证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解聘或采取退二聘一的办法,逐步达到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

二、各类岗位设置情况、措施及出现的问题

开展岗位聘用以来,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人事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更加具体,职工工作目标明确,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能够自觉提高自身的知识、业务和技能。为了做好岗位聘用工作,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设置了相关的组织机构,相继制定了《科级领导干部选拔聘任制办法》《科级干部竞岗选拔实施方案》《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办法(试行)》《工勤技能岗位聘用工作方案》等,保证岗位聘用工作有序开展。

1.管理岗位

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管理岗位设有管理五级到管理九级,共16个指标,五级1个,六级5个,七级3个,八级3个,九级4个。五、六级管理岗位由主管部门按照选拔任用处级领导干部工作程序进行,七、八级管理岗位由局党委严格按照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聘用制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竞岗选拔,通过资格审查、大会演讲、民主推荐、个别谈话推荐、综合量化计分等程序公平、公正开展竞聘。因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管理岗位主要为提拔的副科、正科级干部,主要聘用在七、八级岗位上,受岗位比例限制,七、八级管理岗位指标紧张,而九级管理岗位4个指标闲置,没有相应的聘用人员。

2.专业技术岗位

近几年,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新进人员大多为新招聘的大学生,全部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而且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晋升较快,现在多数技术人员集中在中级、副高岗位上,造成该岗位指标紧张,部分人员处于待聘状态。针对专业技术岗位指标越来越少的情况,在相关岗位开展了竞聘上岗,根据客观条件和主观评价所占权重进行综合量化打分,按排名顺序决定拟聘人选。

3.工勤技能岗位

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工勤技能岗位共66个指标,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共5个,高级工25个,中级工33个,初级工3个。由于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工勤技能人员大多为七、八十年代招工录用人员,目前人员主要集中在技师、高级工岗位,工勤技能人员首次聘用后,技师岗位、高级工岗位均已超额,受岗位比例指标限制,使很大一部分新取得资格的工勤技能人员不能聘用到相应的工勤岗位上,甚至等到退休都难以兑现相应岗位。目前技师岗位7人待聘,高级工岗位6人待聘,而中级工岗位余出22个指标。针对工勤技能二级、三级岗位紧张的局面,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积极按照上级“退二进一”政策,为新晋升职工争取岗位指标,但是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三、针对岗位设置问题的一些建议

1.针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都存在个别岗位指

标紧张,而有的岗位闲置,而且各单位受编制名额限制,近年来新进人数已大大减少,工作人员不断晋升,岗位日益集中在较高等级岗位上,造成该等级岗位待聘人数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积极性,产生了消极情绪。虽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申请岗位设置方案变更,但在程序上和申请难度上,一般单位是很难实现的。建议上级部门能根据情况每隔两年进行岗位校核调整,适当调整岗位比例、指标,使岗位设置更符合单位发展规律和工作人员晋升的需要。

2.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是基层水管单位,需要大量从事一线工作的工勤技能人员

现在事业单位进人渠道以招聘为主,面向的对象为大学毕业生,难以适应基层单位一线技术工作,造成懂技术、懂操作的一线工作人员日益短缺,不利于单位整体事业的发展,建议适当放开工勤技能岗位进人渠道。

作者简介:

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 篇4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规范学校岗位竞聘工

作,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石

柱县事业单位岗位竞聘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石人发〔2012〕7号)、《石柱县人事局关于事业单位竞聘上岗有关问题及报送材料的通知》(石人

发〔2012〕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现就学校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岗位竞聘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岗位竞聘的原则、范围和对象、条件、基本程序、管埋与监督等完全按

石人发[2012]7号和石人发[2012]9号文件执行。

二、原石人发[2012]124号文件提供了岗位说明书样本,其表内的岗位名称、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七项提

法不变,其内容可参照制定;但“内设机构名称”项要统一改为“学校名称

”。岗位名称栏内分三种情况填写:属专业技术岗位类的分别对应填写“教

师”、“学科实验”、“图书管理”、“财务会计”、“电化教育”、“卫

生保健”;属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类的应如实填写所从事的岗位名称,如“设备维修”、“门卫”等。

三、《业绩考核评分细则》制定原则

各校在制定岗位竞聘方案时要制定出详细的《业绩考核评分细则》。《业绩

考核评分细则》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制定(总分值90分)。

1、教龄。(建议占总分值的15%)

2、任现职年限。(建议占总分值的18%)

3、工作量。(建议占总分值的15%)

4、工作效果。(建议占总分值的30%)

5、考核。(建议占总分值的5%)

6、奖惩情况。(建议占总分值的7%)

对“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的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之差不宜过大;学

校校长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由教委考核提供;各校可根据

本校实际情况在“细则”项目和分值比例上作适当调整。

四、对若干实际情况的原则界定

1、县级有关部门经正规程序借用(含农教专干)以及在外进修学习、挂职的学校教职工,其“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分别为教职工所在学

校此两项的平均分。

2、所有学校间经教委同意借用(借调)的教职工,一律回原工资关系所在学校参加岗位竞聘。其“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分别为教职工

工资关系所在学校此两项的平均分。

3、所有原已由教委正式调动而未办理工资、编制等手续的教职工,必须于

2012年4月21日 前到县人事局和县编办办理调动手续,并参加调入学校的岗位竞聘工作。不办理调动手续的教职工,一律回原校参加岗位竞聘工作,并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回原校从事所竞聘岗位的工作。

4、对所有因工作调动而降工资的人员,在调入学校有空缺岗位的前提下,可在调入学校参加原已聘职称对应层级的最低等级岗位竞聘。

5、小学正校级、中学副校级以上学校领导干部,因教委任命职务而变动工

作单位的,若进入单位已没有本人已聘职称所对应的岗位,则应暂时保留其

原已聘职称岗位和工资级别不变。

五、岗位竞聘工作各阶段时间规定

1、组建机构: 2012年4月17日 以前

2、制定方案: 2012年4月30日 以前

3、审查方案: 2012年5月4日 —5月10各校将制定的《岗位竞聘工作实施

方案》、《业绩量化考核细则》、《重庆市事业单位岗位使用申请表》及统

计的《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人员情况统计表》一式两份报教委审核,并报人事局备案。

4、竞聘岗位:各校 2012年5月11日 — 5月20日 开展岗位竞聘工作。

5、结果公示:2012年5月21日 — 5月25日 为各校岗位竞聘结果公示

期。

6、签订合同: 2012年5月26日 — 5月31日 期间,对经核准备案的拟

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5

“*”时期(*—2010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在这一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直接影响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认真落实“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和谐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教育事业“*”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顺利完成了我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为“*”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两基”成果巩固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在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基础上,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顺利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由农民办向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全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投入资金2.35亿元,改造危房52.8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55.4万平方米;还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初中食堂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和提高;广大中小学生普遍体现出乐观向上、诚信友爱、孝敬父母的新风貌,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发展出现新的高潮。为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我市相继召开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会议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新局面。5年来,全市多渠道筹措资金近10亿元,新建、改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30多所,建成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9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各县(市)都有新建高中,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中进入大学的人数和比例。*年,全市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达到30231人,比“九五”末增长2.16倍;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达到143053人,比“九五”末增长82.7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23%,比“九五”末提高16.42个百分点。

(三)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在2000年组建安阳师范学院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我市又相继建成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和安阳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开发区新校建成,“安阳科教园区”初具规模。随着我市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将近3万人,比“九五”末增长两倍多。安阳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我市各条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教育战线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全面完成了中小学教职工核编工作,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同时,稳步推进“名师工程”,培养选拔出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55人,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30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16%、94.72%、77.31%和77.05%,比“九五”末分别提高0.66、5.32、7.01和25.75个百分点。

(五)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打开了与国内外教育交流的大门。“十五”期间,我市注意吸纳借鉴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一是内引外联,实现开放办学。市七中、市八中、市二十中、安阳幼儿师范学校、殷都区外国语小学等学校分别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名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联合办学。二是借助高校资源培养定向生。“十五”期间,西北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院校已为我市定向培养了300多名本专科生。三是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国外。我市先后与美国洛杉矶哈岗拉朋地学区、日本草加市和韩国开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市电子信息学校还与韩国灵山大学结为了友好学校。*年,我市成立了安阳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通过举办合作教育项目,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和课件、管理模式等,为我市教育与国际接轨搭建了新的平台。

(六)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十五”期间,我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育管理特别是常规教学管理,强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全省名列前茅。与“九五”末相比,我市专科一批上线人数增加12236人,增长近4倍;本科院校录取人数增加6596人,增长2.75倍;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录取人数增加2583人,增长超过了3倍。

*”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基本矛盾仍然并长期存在。我市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两基”工作需要继续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乃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存在着问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面对机遇和挑战,“*”时期,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实施“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不断创新教师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知识贡献。

(二)主要发展目标

1.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显著提高。全市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70%,其中农村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60%。0至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

2.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2010年,全市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按学校编制规模办学,全面均衡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加大力度限制初中辍学率。加大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城市薄弱初中建设工程”,加强城乡薄弱学校建设。建成安阳市工读学校。市区新建(改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县(市)均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上,并逐步实行特殊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保持在1%以下。

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新建和改扩建市区7所、县(市)14所高中阶段学校,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左右。调整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继续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努力再建成4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市区要规划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成市职业教育中心。

4.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5万人。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高等护理学院(或安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和安阳工学院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力争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实现突破,确保安阳师范学院在2007年、安阳工学院在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高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三、“*”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使青少年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努力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继续深入开展以“两创两争”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大中小学德育基地。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创新办学理念和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和改进学校体育与美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积极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改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二)以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力度。进一步明晰和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力度,完善校舍建设维修和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区域内特别是县(市、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大力开展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工作。根据我市市区规划调整情况,修订完善市区教育专项规划,搞好中小学合理布点;各县(市)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县域学校布点建设规划,严禁挤占中小学、幼儿园的校舍和场地,严禁改变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用地使用性质。积极推进“城市薄弱初中改造工程”,加强市区10所薄弱初中建设。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重视女童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发展,加大扫盲工作力度。继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办学容量。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加快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步伐,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期间,在全市继续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坚持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以农村幼儿园建设为重点,提高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以及儿童家长、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每个乡镇都要在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乡村幼儿园。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示范园体系。安阳市实验幼儿园实现整体扩建或搬迁。新建居民小区必须按照规划,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幼儿园、中小学。继续坚持“一扫二堵三提高”的方针,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和妇女扫盲工作,全面扫除15—24周岁青年文盲,最大限度扫除25—50周岁青壮年文盲。

(三)以提高实用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加大投入,健全网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时期,市财政每年列支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0万元,县级财政每年列支职业教育专项经费5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10所骨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从*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每年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争取使我市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0所,重点支持30个市级重点专业点建设。逐步完善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县级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个县(市)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每个乡镇都要办好一所乡镇成人学校,每个行政村都要办好一所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具有安阳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做大做强一批职教知名品牌。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大力推进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之间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继续发展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四)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采取开放、灵活的办学形式,在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高等护理学院(或安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扩大本科教育规模,力争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实现突破。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有计划地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加快发展与我市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和服务型学科专业,积极推进应用类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积极鼓励人民群众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和培训,形成普通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合理调整和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投入,确保学费收入的20%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继续实施“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要面向经济建设,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群的建立,凸显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阳科教园区”的整体比较优势。

(五)以改革办学体制为重点,加快发展民办教育

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拓展办学渠道。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民办力量以各种形式投资办学或合作办学,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我市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到2010年,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0%左右。鼓励和支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各种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民办基础教育,重点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支持现有民办学校的发展,使其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之间合并或组建集团式的办学实体。

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筹资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奖励基金。认真落实民办学校在建校用地、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学校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在招生、就业、表彰、科研项目安排等方面要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对办学业绩突出的民办学校投资者和管理者给予奖励和表彰。鼓励公办学校的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进一步健全完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服务和指导。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引导民办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六)以全面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素养为重点,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师范院校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变单纯学科教育为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奠定基础,同时要瞄准教师教育改革大势,创造条件,发展壮大。鼓励其他高等学校参与教师教育,多元并重,为我市教育事业补充高质量师资。

大力开展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搞好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师德建设,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到2010年,将全体中小学教师轮训一遍;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分别达到100名、1000名、6000名。中小学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同时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水平者分别达到85%、50%和20%;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兼有教师职务和其它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水平基本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70%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15%左右。启动“名校长工程”,积极推进校长培训工作。

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试行校长职级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中小学教职工聘用(聘任)制,进一步改革学校分配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到边远贫困乡村任教,继续实行城镇教师定期下乡支教制度,从*年开始,城镇新教师上岗须到农村任教一年。

四、“*”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项保障措施

(一)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 强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稳定并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逐年增加,“*”期间逐步达到或超过4%。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建立由各级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财政对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拓展筹资渠道,扩大教育经费总量。依照有关政策规定,对“三资”企业按照国民待遇征收教育费附加。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投资办学或捐资助学。充分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置换政策,筹集资金用于新校区建设。积极有效地利用域外资金,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健全监督机制,完善预算管理。进一步实行教育预算单列,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按照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编制教育预算,按程度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建立相应的审核、监督和检查制度。加强和改进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高效安全运转。建立健全教育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经费管理。以实施重大教育投资项目为契机,强化项目管理,规范和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加强国有资产和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公共教育经费效益评价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坚持“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的方针,推进教育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国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和国内一流高校的联合办学。鼓励和支持我市高校充分利用国外(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和科技攻关,共建学科、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友好城市、民间合作等优势,大力引进境内外教育机构来安合作办学,鼓励、支持非教育机构投资兴办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不断加大教育人才出国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外国文教专家来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校专业、学科建设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进行科研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干部和教育教学专家。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原则,吸引和支持优质留学人才回安阳工作和为安阳服务。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引进“外专外教”,并使之与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科技开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外专外教”在骨干教师培训、教学、教研和教材建设中的作用。

努力拓宽教育对外交流渠道。支持不同层次的学校从教学、科研需要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国际融合活动,推进校际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对外开放。各类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积极借鉴友好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师培养等经验,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外语和实验特色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三)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全市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支持并加快全市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切实加强教育科研网建设,做好升级扩容、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网络安全维护工作,建设好下一代高速互联网。在专业队伍、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教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网络资源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学专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建成一批网络学校,建立评价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初、中等学校的计算机配备水平。2010年,全部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和城镇初中、小学均能联接互联网。以提高使用效益为核心,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程,建立保障远程教育工程运行和维护的长效机制。积极应用、开发相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安阳市教育基础数据库”(或“安阳市基础教育数据库”),加快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深化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努力做到依法行政。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成立副县级规格的安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力提高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贡献力度,加大决策环节的咨询论证、预案研究、社会公示、公民听证及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教的水平。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各种教育纠纷和违法案件,切实维护学校、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网络,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实施办法》,加大对县(市、区)教育工作督导力度,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市、区)”活动,加快县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完善督政工作的同时,逐步加大督学力度,全面开展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督导评估工作,加强对示范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的地位,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由副县级事业单位提升为县级行政单位。

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切实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坚决制止教育违规收费行为。公办高中继续实行和完善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规范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各种违规收费行为。

(五)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不断增强教育的服务功能,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互信,营造和谐。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科学判断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增强对教育领域可能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把发展作为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把公平、公正作为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主线,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解决好城乡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生救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教育和招生、就业、收费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教育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古市中学固定资产管理员岗位职责 篇6

1、贯彻执行学校各项有关资产配备政策和相关规章制度;熟悉固定资产管理业务和工作规律。

2、有责任心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处置、维护、挖潜、发挥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中,起牵头和组织作用。

3、负责全学校仪器设备、办公家俱的固定资产账目建立、建卡、标识等工作。

4、与库房管理员密切配合,及时对入库的固定资产(包括处置退库设备)进行验收、登帐、增减值,建卡、并打印标签等管理工作。

5、对资产需求可根据现有账目情况进行核查,建议固定资产调剂。

6、负责学校处置资产的退库验收,对退库的处置资产的规格型号及配置必须与资产卡片认真核对,如有缺失必须补齐,配件丢失者按价赔偿后方可办理退库并在处置单上签字。

对金额大于2万元和大批量的资产处置,资产管理员应通知并组织资产处置鉴定小组成员进行现场评定,会签处置意见后方可上报处置单。

7、在固定资产处置调配中要坚持原则不循私情。

8、监督、检查学校各科室、学科组固定资产管理、维护和使用情况,如有问题及时处理上报。

9、对常用资产的硬件配置要做到三懂一会:懂品名、规格、型号、一般性能用途;懂业务手续;懂消耗规律。会与技术部门配合对处置设备的部分可用配件进行重组再利用。

10、每年进行一次全校固定资产普查,及不定期的定点抽查。并做清查报表上报。

11、及时为学校外报项目提供准确详细的数据,及与财务部门配合提供其所需数据。

12、根据报废设备库存情况,统一汇总报批注销并更改登记。

13、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保守机密。

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 篇7

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人部发〔2006〕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我们研究制定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要从创新人事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确保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严格控制岗位结构比例,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人事部门要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本实施意见,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意见。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

人事部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

1.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都要按照《试行办法》和本实施意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2.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参照《试行办法》和本实施意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由事业单位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单位,不适用《试行办法》和本实施意见。

二、岗位类别设置

5.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下简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6.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确定,控制标准如下:

(1)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2)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

(3)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

(4)事业单位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该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5)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的覆盖面。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本实施意见和行业指导意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结构比例的具体控制标准。

三、岗位等级设置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8.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9.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

10.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1.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有关规定和行业指导意见确定。

12.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的,暂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改革办法结合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另行研究制定。

13.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以及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

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1:3:6。

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1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总结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结构、合理配置的要求,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结构比例控制的标准和办法。各级人事部门及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5.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16.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17.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

18.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

(四)特设岗位设置

19.特设岗位是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事业单位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0.特设岗位的设置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四、岗位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1.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22.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3.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24.一级、二级职员岗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25.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26.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2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以及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行业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条件。

28.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本实施意见以及行业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29.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五、岗位设置的审核

30.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人事部核准后实施。

国务院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人事部备案。

31.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32.地(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地(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地(市)政府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3.县(县级市、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县(县级市、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县(县级市、区)政府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县(县级市、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4.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垂直管理的,其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报人事部备案后,由国务院直属机构组织实施。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政府直属机构,其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核准后,由该直属机构组织实施。

六、岗位聘用

35.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和本实施意见、行业指导意见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36.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按照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的要求聘用人员。对确有真才实学,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37.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和《试行办法》、本实施意见及行业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试行办法》、本实施意见及行业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合同相应的内容。

38.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

39.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40.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七、专业技术一级岗位

41.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

42.专业技术一级岗位的任职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

(3)其他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享有盛誉,业内公认的一流人才。

43.专业技术一级岗位由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按照以下基本程序确定:

(1)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事业单位将符合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条件的人选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或国务院主管部门;

(2)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或国务院主管部门对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选进行审核后报人事部;

(3)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各部门上报的人选进行审核确定。

确定专业技术一级岗位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八、组织实施

44.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作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要根据《试行办法》和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强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要充分发挥各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严格按照核准的各类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共同做好岗位设置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

45.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自主设置本单位的各类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确保事业单位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

46.有行业岗位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按照《试行办法》、本实施意见和行业指导意见,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能够参照行业岗位设置指导意见的,经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同意,参照相近行业指导意见执行;其他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照《试行办法》和本实施意见的精神执行。

47.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部门和事业单位建立岗位设置管理信息数据库,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提高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48.各地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追究相应责任。对不按《试行办法》和本实施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4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人事部门要结合实际,根据《试行办法》、本实施意见和行业指导意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具体的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报人事部备案后组织实施。

上一篇:当代国际礼仪的主要特点下一篇:初一德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