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

2024-10-22

东京大学(精选9篇)

东京大学 篇1

东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yo)简称东大(とうだい),是日本的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亚洲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其前身是明治时期创办的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科学校。学校于1684年创立,1877年改制为大学。东京大学为日本第一所依照现代学制设立的大学,也是日本的最高学术殿堂,毕业生中包括很多在政治经济商业学术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其中包括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6位首相。东京大学作为日本第一所现代大学,是日本排名最高的学府,也是日本乃至亚洲的最高学术殿堂及世界顶尖院校。每年都有许多学子竞争进入东京大学就读。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东京大学保持着传统名门大学的特征:多学院、多学科。目前全校的学科基本均为老学科,办学水平很高,几乎所有学科均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东京大学创立之初,就将其大学精神明文化。随着国立大学法人化,东大精神被写进了“东京大学宪章”。

目录历史沿革学校环境校区介绍图书馆收缩展开历史沿革

东京大学是日本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亚洲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它的前身是明治时期创办的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科学校。如果往前追溯得更远,最早是由幕府时期设置的“兰学”机构“天文方”、昌平坂学问府、种痘所历经演变而来。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学制令”,为向欧美学习打开门户,于1877年根据文部省指示将上述两校合并,定名为东京大学。当时已有一定规模,在校生有500余人,设有文学、法学、理学、医学4个学部,不久文部省兼管的东京法律学校并入该校,隶属法学部。 1886年,明治政府为适应国家需要,培养具有国家主义思想的人,颁布了“帝国大学令”,东京大学改名为帝国大学,采用分科大学制,原来工务省管辖的工科大学,农务省管辖的东京农林学校和山林学校合并建成的农科大学,相继成为帝国大学的工科大学和农科大学,以前原有的几个学部分别改为法政大学、医科大学、文科大学、理科大学,并开始设置研究生院,成为一所名符其实的大学。 1887年制定了“学位令”后,增设博士和大博士学衔。其间,各帝国大学纷纷冠上本地名称,为示区别,帝国大学的名称前面添上“东京”二字,更深一层含义是使其成为各大学的样板。这时学校的体制也发生变动,为便于统一领导,分科大学制又改为学部制,法学部增设商学系,后该系扩充而升格为经济学部,到战前的几十年间,东京帝国大学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培养了几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中包括了不少国家领导级的人物。 二次大战后,清除了军国主义教育的做法,调整了机构和不合理的制度,并去掉了“东京帝国大学”中的“帝国”二字,重新恢复了最早东京大学的校名。改制后的东京大学又新设了基础学部、教育学部,把东京帝大时的附属医学专业部、第一高中、东京高中亦同时并入,原有学部中又分化出新的学部,一大批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相继成立,今天,东京大学已成为具有10大学部,11个研究生院,12个研究所,数万师生员工的综合大学。1986年亚洲一些大学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投票评选10所世界著名大学时,东京大学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入选,这是东京大学的荣耀,也充分证实了它的学术水平。 东京大学是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它保持着传统大学的特征:多学院、多学科。全校的学科基本均为历史悠久的老学科,办学水平很高,几乎所有学科均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对新建学科和教学上的改革持慎重的态度,他们认为必须保持学校的一贯传统,不要人云亦云,方能办出高质量和自己的特色。“以质取胜,以质取量”是东京大学的办学目标,全校教职员工认为:保持学校的稳定和学术上的高水平是维系学校尊严和荣誉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他们在培养人才方面着眼于高质量,为达到这个目标,东京大学采取了一些措施:为控制学校规模,不宜把学校办得过大,以维持学校运转的高效率,一直把本科学生人数控制在15000人左右;强调大学在搞好教学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多出世界前沿的学术成果;精心选择,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授队伍;教学上强调基础知识教育,规定4年制大学生必须有两年时间在教养学部学习共同必修基础课和一部分专业基础课;建立导师带研究生制度,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同时充满爱心,悉心指导等。

学校环境

东京大学主校区设在东京都内文京区本乡,占地面积40公顷 ,全校绝大部分机构均在这里。另外在目黑区驹场另建一新校区,为教养学部及生产技术研究所所在地。附属学校、工同研究部门,实验实习基地(如农场、林场、地震、火山、天文等观察站)、师生员工宿舍等分布于全国各地。 赤门是日本东京大学本乡校区在本乡通侧的一个大门,原为加贺藩的御守殿门,“赤门”为御守殿门的俗称,此乃因为御守殿门皆漆为朱红色之故。依古代日本习俗,御守殿门一旦受灾损毁便不能重建,而东京大学的赤门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御守殿门,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殊为难得,因此曾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宝,现则指定为重要文物。赤门也是东京大学的代表性象征之一,被假借为东京大学的代称,也因而常被误以为是东京大学的正门,真正的.东京大学的正门在离赤门的不远处。

校区介绍

本乡总校区:东京都文京区 40.27公顷 浅野校区:东京都文京区 4.37公顷 弥生校区:东京都文京区 11.28公顷 理学系研究科附属植物园:东京都文京区 16.08公顷 驹场校区:东京都目黑区 35.20公顷 教育学部附属中等教育学校、海洋研究所:东京都中野区4.87公顷 白金校区:东京都港区 7.2公顷 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附属农场:东京都西东京市31.36公顷 三鹰校区:东京都三鹰市6.88公顷 农学生命研究科附属牧场:茨城县西茨城郡 36.12公顷 物性研究所、宇宙线研究所、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千叶县柏市 23.75公顷 检见川校区:千叶县千叶市 32.3公顷 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附属农场二宫果树园:神奈川县中郡 3.93公顷 医科学研究所附属奄美病害动物研究设施:鹿儿岛县大岛郡 0.88公顷 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附属爱知演习林:爱知县濑户市1264.63公顷

图书馆

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创立于1877年,图书馆在1923年的大地震中完全付之一炬。新的总图书馆于1928年接受洛克菲勒基金的赞助兴建。整个东京大学图书馆包括总图书馆及60余个系所分馆。总图书馆包括地上五楼及地下一楼,面积为17,850平方公尺。图书馆下设有图书馆委员会,负责全校图书馆馆务政策之决定。各系所图书馆在行政完全独立,总图书馆仅处理整合及协调的工作。 藏书图书馆7,800,000册,但键入OPAC的只有2,800,000册,读者除了透过网络检索数据,也可经由手机查询图书馆的数据,现有馆员连同分馆共有237人,期刊有38,200种。但在总馆的藏书就有1,105,440册,期刊7,101种,典藏以共通及一般图书为主,各所图书馆分馆之收藏以其学科主题范围为主,提供研究有关的资料及各项相关服务。另在总图书馆设有一国际资料室,收藏全国各图书馆之国际研究相关数据,并开放供各界使用。 东京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在线公用目录采用国立情报研究所建置的联合书目数据库系统(NACSIS),主要用于联合编目及在线查询与检索,此系统涵盖日本全国约五百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等图书馆的图书与学术期刊书目数据,提供图书馆之间的检索服务、数据下载、馆际互借及文献影印等之参考。1986年6月正式开放网络联机及提供公用目录(OPAC)服务。 图书数据之数字化于开始,由信息部门(基盘中心)、教育部门及图书馆等单位共同规划,在该计划中,图书馆较偏重于数据提供的角色。目前有150,000册的书可以经由书名或作者查询图书目次,另有电子全文数据库如江户时期的霞亭文库、自然真营道、经济学家凯因斯与哈罗德的文稿资料及19与20世纪的珍善本书等。

东京大学 篇2

绿色东京大学项目计划是工程学院从6月(应为2008年译注)开始在校园里的绿色IT项目。该项目的口号是:

“利用信息以智能和智慧采取对环境的措施”并

“从强制被动地到自觉地采取对环境的措施。”

该项目包括利用计算机网络,或绿色IT对节约能源并采取对环境的措施。在日本,主要是在半导体,光学技术和互联网数据中心,节能一直试图成为每一个各自的组成部分。然而,除非达到这些协调措施,先进的节能能力难于发挥。举个例子,一辆混合动力汽车如果驾驶不当即使行驶了相当的里程也无法节约能源。

绿色东京大学项目计划的目标之一是实现能源节约,利用在东京大学的工程院第2号楼信息网络,有效地作为最佳利用先进的元件。为此目的,空调、照明和其他设施尽可能地开放并加以协调,以便该系统可以被设计为一个整体。

该项目的愿景和任务不仅包括2号楼,而且还包括东京的全部大学校园并将日本和全球的城市当作一个整体。绿色东京大学项目计划的目标是被视为东京大学的今日可持续校园项目(TSCP)的一个技术中心项目,其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与2006年水平做对比,到2012年减少15%,到2030年减少50%。

2006年,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本东京大学大约是13万6千吨,这在东京商业大都会和商业实体之间是最高的。事实上,每年仅电费,它的成本大约为60亿日元(约6千零60万美元)。减少电力消耗不仅导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还能降低成本。它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大学,该项目由于在东京的开展,其巨额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将会明显波及其它大学和城市。

正在开展绿色东京大学项目计划示范试验的工程学院,那里的2号楼是一个于2005年建成的12层大楼(图1)。该楼具有包括教室,办公室,研究领域和实验室的各种功能。其中不同的用户所使用该建筑的各种设备可以作为一个家庭样板,中小型企业和住宅大楼对能源节约理念没有被弃之不顾。换句话说,我们计划使用东京大学第2号大楼作为一个试验平台,将其环保措施传播融入社会。

在2号楼的系统如何工作其主要示范试验如下:首先,对实验室设备在运行状态下的数据,包括照明和其它设施以及整个建筑框架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建筑的常规控制系统是以包括空调,照明,安全,电源等等子系统在内的相应供应商的各自的技术规范为依据。

因此,确保这些子系统数据之间的兼容性是非常困难的。出于这个原因,该项目采用即时通讯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平台,配置IP网络,连接不仅仅是每个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设施,而且包括所有其他电器设备,如个人电脑,冰箱,电视都配备了测试设备,收集数据,作为电力消耗的实时基础。并将IPv6数据提供给用户。换言之,在那里,电力消耗的多少,是一目了然的(参见图2)。

这一可视化进程的影响。其后根据被收集的数据核实,我们对应该提供何种设施的管理和控制进行研究。换言之,我们试图弄清空调,照明,安全和其它系统如何可以连结起来,以便有效地配置节能系统。

它已能对第2号楼的每个科研室和实验室中正在消耗多少电力进行监测。到明年春季(指2009年春译注),我们计划向第2号楼的每一个从事研究的研究人员的个人电脑提供数据。一定要减少它的电力消耗。我们还计划配合空调和照明系统在研究室和教室安装传感器。当人们进入和离开房间时它将使空调和照明自动开启和关闭。

它是一个相对易于引进这些系统的新建筑,但对现存的其它建筑物则较为困难。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该2号楼可以作为在引进这些系统纳入现有的其它建筑物的实验样板。

如果这些措施在全日本开展了,相关的产业设施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今天,一个效率不高的工作部门已经在该地区的建筑物内设立,在那里每个实体使用自己的技术。如果系统开放,竞争和随后发生的新产业可能会出现。

实施绿色东京大学项目计划的一个联合研究财团刚成立,该财团是由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东京中心地区政府,IT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和大约30家公司组成。参与的企业包括业主,开发商,总承包商,建筑设计部门和设备供应商。由于允许不同实体参与,或通过项目的公开,有可能规定明确的目标,发展社会真正需要的的技术项目。

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我们将编写技术规范,使不同传感器和驱动器互联,并准备采购规范节能设施。作为这些规范,可以大大降低未来建设节能建筑的费用。

虽然目前对节能效果还没有作为基准的标准,通过该项目将建立基准规范。然后可能取得任何一个有关节约能源的目标数据。

如果某些特定的节能措施被证明是具有高成本效益,并提供经济利益,实体将通过能源保护方法措施,需要限制对某一部分人不能散发。该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扩大企业和社会活动,并通过以较少的能源促进提高效率和创新的功能,而不是限制合作和社会活动。

对企业而言,这可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为企业和其它实体的利益,同时也为设立一种作为全球的环境模范。

该项目主要是由工业界和学术界领导,没有任何由政府提供的财政援助。这样做的理由是,如果我们要使它成为一个真正可持续的项目,则我们应保持对于政府的独立,扩大网络到世界,以前东京大学的绿色项目计划,是利用互联网和传感器的一些项目。某些实体已经提供对环境的措施。例如,为建设管理系统的主要办公室由东京都政府提出的IPv6。这使得对照明,电力,防灾和其它系统的主要办公楼的中央监控室进行了集中监测和控制,造成能源节约和降低人员成本。

松下电器公司采用安装IPv6协议的照明控制系统照明,安装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主要体育场。该系统从远程位置有效地控制和监测设在大面积从1.4公里到2.4公里的18,000盏灯的测量。该系统导致降低了10%耗用能源的目标

该项目被命名为现场E!,日本全国自2005年以来,个人、大学、企业、地方政府和其他参加者们已经安装了连接到互联网上超过150个点的气象测量设备,通过气象的数据,以实时做基础收集如温度,湿度,气压和降雨量,并提供给所有参加者们。

参加者们使用了对教育程序,公共服务和商业的信息。在日本西部城市的冈山仓敷市,它是一个热情的参与项目,已经安装了主要是在该城市27个学校的气象计量单位。市政府已使用的单位,收集正在请求疏散警告的情况下地方暴雨所需的资料。现场E!已波及18个海外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亚洲,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和印度。

就像现场E!扩大到海外一样,东京大学绿色项目计划也有助于配置一个传感器网络,将分散在东京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大学校园,可用传感器导致利用这些数据创造空间,对分享数字信息,创造新的形式。

正如著名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历本纯一教授说:“发明是需求之母。”

这就是说,一项发明是完全不同于所承担的发明家所使用的方法。重要的是,种下种子并用你全部的智慧来利用它们。

与东京大学绿色计划项目相同,其新方法为使用该系统在能源节约之外可以创造的空间,形成了相关的节能信息共享。一个例子是城市规划.未来城市规划的需要,通过优化的能量流以促进有效的社会活动。为此目的,建立有关信息能量需要收集和城市必须规划的信息基础。如果这遍布世界各地的全球环境可以被拯救,这将是一个在城市规划中的范式转变。

大学大学,我的大学 篇3

北京沙尘暴,松林门口的树被拦腰吹断,走在学校里处处要当心被风卷落的树枝。博实大叔门口飞沙走石,我现在已萌生了穿羽绒服的想法。

又干又冷,晚上的未名湖畔不知还有没有那么多相拥的情侣。希望再冷一点,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可是,那时候,有快要回家了吧。

这儿和家里不一样。日子很慢,也很快。有時候一下午,会空虚而无聊,把飞信、校内、qq全挂着,甚至想张罗着学打三国杀;有时候也会一天十二节课,只能吃早上一顿饭,晚上还要为了“一二·九”排合唱到十一点,饿着一天的肚子,回到宿舍还要打开充电台灯赶着复习和预习。有时候,时间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就像谁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很瘦,指缝很宽。我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专业课又上了好几课,视听作业上交的截至时间又快到了,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没怎么翻又该去还了……

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不管你曾经怎么样,不管你将来会怎么样,这个大学这个社会,他只看着你的现在,仿佛很不公平。我也不能想像,自己是怎么洗第一盆衣服;是怎么在晚自习下课后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是怎么在这个布局诡异的校园里找到剧组隐蔽的招新地点;是怎么在网上交错作业之后忐忑不安地给老师发邮件解释;是怎么奔波在两个遥远的教室之间……

但是我确实做到了。大学仿佛一个催熟剂,已经慢慢浸透在我的思想里。虽然我还是班里惟一一个未满18岁的小孩,但是这是资本也是缺陷。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不能还沉浸在顾城那童话般的诗里,我要走进这个社会,要摆脱所谓的依赖感。

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一个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动摇。我身边的同学,很多是自招和保送的,他们有长长的7个月的假期,有很牛的直系学长和学姐,还有很多北大清华的同学。我学会了独处,也学会了不让自己孤单。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变得这么随和,不过心情不好的时候知道不能随便对谁发脾气,回到宿舍的时候知道要考虑另外3个人的感受,上通选的时候知道别人睡觉自然有睡觉的理由和资本,而现在的我必须睁着大大的眼睛,记住老师说的话。

我到这里,很开心过。当我来到未名湖边,站在那永远都不会沉没的石头船上,看着对面的博雅塔在静静的湖水中映出秀美的倒影,我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卑微,却又幸福地卑微着。因为,面对这样深刻、这样自由、这样博大的殿堂,我愿意卑微而虔诚的仰视他,而这时,心里是藏满了幸福的。当我在“百团大战”时路过三角地,听到北大剧社“我不是戏子……如果我是戏子,就要在剧场中生,在剧场中死”的慷慨宣言,毅然加入了剧社,当时我只想:人的青春怎么也要在最美的时候燃烧一次。那时的我,也很激动。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阅兵式上的花车展,安徽和北京并排列在第一时,相片中的我,也很幸福……

但是,我难过的时候却没有哭。我纠结于西语非人类的发音,跟着录音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还是不能听到老师说muy bien的时候,很难过;第一个周末,宿舍同学都出去到亲戚家或和原来同学一起玩,并到深夜2点才回来时,我一个人在宿舍也很难过;第一次在网上交作业,因为不会用那个系统,延时40分钟,虽然后来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还是影响了我的心情;上课时就看看电影听听歌的视听课,留下的听写几句话的作业让我整整听了5个小时,虽然最终得了一个perfect,但是我开始知道大学,到了大学,一切归零;有时会熬夜到2点,只为了做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自己也满意的作业;班里的某个不熟悉的男生突然对你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也会搞得心情乱乱的,不似平时那样舒畅。

有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我要来北大呢,为什么呢?突然觉得高中时的一些想法很幼稚、也很可笑。曾经以为,不是很努力,也可以很轻松地拿高分;曾经以为,到了理想的大学,我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曾经还以为,到了大学,会穿一袭白色长裙,在某一棵香樟树下偶遇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呃,很可笑,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曾有过这些想法。还记得我在高三的夜晚常听那首《未名湖是个海洋》,当北大开迎新会的时候,我坐在东操场上,旁边全是北大大一和研一的新生,这时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这熟悉的旋律。我的同学在笑在问:这是什么歌?我没有办法回答,脑海中只有高三时的一幕一幕,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点一点走过,喉咙很哽。那时我才知道,我的高中,虽然看起来很单调很无趣甚至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我真的没有浪费掉,真的没有浪费……

不过,类似于为什么要来北大这些纠结的问题貌似没有人可以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分够了就来呗;也有人说,难道你要去清华不成?更有人说,不上北大去哪呢?是啊,梦想了这么久,甚至没想过退路,不到这儿去哪呢?

但是,来了以后,我要干什么呢?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问题,甚至会讨论人生。我倒觉得我在西语,没有必要有什么过多的考虑。大一学习,大二考级,大三出国,大四回国再考级,然后就是工作保研或考研。人生真的很奇妙,一个月以前,这些事都还离我有十万八千里远,而现在,我却一一考虑,而且是极其深刻的考虑。

我在得不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苦恼,极其的苦恼。打个比方,就像在身处黑暗之中,有人告诉你有一条路是可以走到终点的,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见,就只能摸索,还会不停地走入歧途再返回。我想大学的竞争就是看谁走的歧途少。其实也无所谓歧途,因为人生也可以没有终点,但是我需要一个目标,需要一个方向。当我身边的人找到而我找不到的时候,就会莫名地急躁。不过还好,一中的学长学姐都很帮助我。王韵涵,总是说出一大段一大段很残酷却又很深刻的话,让你一个人去体会;王凤翔,不很爱说话,却总是在帮我处理很细节的东西;田正阳,居然会在我作业做得好的时候说你真棒(这个有点让人受不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用自己曾经迷茫的经验来安慰我,引导我。

我也慢慢发现,我们那个安徽籍的老师对我可好了。我也感觉到,5个小时的听力作业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我也发现,西班牙语无愧于“与上帝对话的语言”的美称。

路还很长,我要做的还很多。我很渺小,但我的心充实而沉稳。我不会再让妈妈担心,不会再想过去的无法改变的事。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日本东京大学和名古屋大学哪个好 篇4

1、日本东京大学介绍

东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yo)简称东大(とうだい),是亚洲最高学府,是日本的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亚洲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其前身是明治时期创办的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科学校。学校于1684年创立,1877年改制为大学。东京大学为日本第一所依照现代学制设立的大学,也是日本的最高学术殿堂,毕业生中包括很多在政治经济商业学术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其中包括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6位首相。

2、日本名古屋大学介绍

大学:大学伊始 篇5

大学:大学伊始

细数一下,来到大学已经一个月了。犹记得一个月前的一个盛夏的早晨,我一个人背着行囊下了火乍,转了一辆地铁两辆公交来到了大学。站在校门前我痴痴地愣了好一会儿突然才意识到原来这就是我的大学,就是我今后要待四年的地方。

刚踏入校园,穿着志愿者服装的学姐就热情的迎上来,递给我一份校同地图和一本新生指南。紧接着一位学姐带着我到体育馆报到。知道不,负责接待的老师特热情,激动地握着我的手欢迎我的到来,搞得我跟领导似的,弄得我一脸茫然加受宠若惊。不过感觉特温暖,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办理好各项手续后,一位学长硬生生地抢下我的行李,帮我扛到了宿舍,然后名字都没留就“绝尘而去”。哎呀,太感动了,我决定明年也要帮学弟学妹们扛行李,嘿嘿。

因为世博会的原因,军训推迟,所以经过几天的入学教育后就开始正式上课了。大学和高中不同,大学不同的.课程被安排在不同的教室,所以学生得跟着课堂跑,就跟打游击战似的。因为刚开始不熟悉,跑错教室是常有的事。记得有次去上英语课,进去听了半天才发现走错教室了,然后红着脸跑了出去,那个尴尬呀。不过课还是蛮有趣的。第一次上专业课,经济学老师就吹嘘这个专业多么多么有前途,多么多么能赚钱,还怂恿我们去看股市去学炒股。无语啊……快下课时说了段更雷人的话:“班里男生听好了,近期一项调查表明,成功男士的年龄比他们妻子的年龄平均要大15岁,所以不要天天想着找女朋友,你们未来的老婆现在都还在幼儿园里玩过家家呢。”一片哗然。结果一下课就有男生嚷着要去幼儿园看他未来的老婆。还有第一堂高数课,老师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在大学,里面有棵树,叫‘高数’,很多人挂在上面过。高数是挂科率最高的,被称为头号杀手。你们一定要好好学,否则高数会在适当以及不适当的时候对你很残忍。”当然,到大学,学习还是最重要的。

“我与曹操同姓,与诸葛亮同名,我的名字叫曹亮。我来自安徽灵璧。灵璧是个美丽的地方,有山(凤凰山)、有水(新汴河),还有天下第一奇石――灵璧石,欢迎同学们到我的家乡玩(开玩笑的,千万别来啊)。以后我们就是同学,请多多关照。”这是我在班会上的自我介绍。刚到大学,各种场合的自我介绍是少不了的。简洁而风趣给人印象深刻的介绍显得尤为重要,班里一共32人,却来自全国14个不同的省市,各个地方方言的碰撞显得格外有趣。平常聊天的时候同学们会教我粤语、闽南语、东北话还有上海话,过年回去说给高中同学们听,可好玩啦。

大学课程不多,会有很多空余时间自由支配,适当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是不错的选择。

本担心上海会太繁华太喧嚣,自己会不适应,可来到后却发现我的大学在郊区,远离尘世喧嚣,这里一片宁静,祥和,真的很适合读书学习。本以为上海的天是灰的,晚上是看不到星星的,可来了之后却发现这里的天格外蓝,星星一样的璀璨。这里离大海很近,骑自行车十分钟就可以到海边溜达一圈。哈哈,不要羡慕,好好努力,你们一样能拥有。

日本好大学:佐贺大学 篇6

佐贺大学

建校时间:1920

学校性质:国立

所属省州:佐贺县

所在城市:佐贺市

学校简介

佐贺大学,英文名称:SagaUniversity。是于19建立,1949年开设大学教育的`日本国立大学。大学的简称为佐贺大。佐贺大学设有文化教育学部(学校教育课程、国际文化课程、人类环境课程、美术工艺课程)、经济学部(经济系统课程、经营法律课程)、理工学部(数理科学科、物理科学科、智能情报系统学科、机能物质化学科、机械系统工学科、都市工学科)、农学部(应用生物科学科、生命机能科学科)、医学部(医学科、看护学科)。

大学院设有教育学研究科、经济学研究科、工学系研究科(机能物质化学专攻、物理科学专攻、机械系统工学专攻、电气电子工学专攻、能量物质科学专攻、智能情报系统学专攻、数理科学专攻、都市工学专攻、循环物质工学专攻、系统生产科学专攻、生体机能系统制御工学专攻)、农学研究科、医学系研究科。

学校沿革

1949年-新制佐贺大学成立。设立文理学部、教育学部。

1955年-改组文理学部,农学部独立。

1966年-改组文理学部,设立经济学部、理工学部、教养部(文理学部在1972年废止)。

1976年-佐贺医科大学设立。

1988年-参加鹿儿岛大学大学院联合农学研究科。

19-教养部废止。

19-教育学部改为文化教育学部。

20-与佐贺医科大学合并。设立医学部。

-根据国立大学法人法,改为国立大学法人。

学科设置

学部

文化教育学部经济学部理工学部农学部医学部

大学院

教育学研究科(只有硕士课程)经济学研究科(只有硕士课程)医学系研究科(修士课程??博士课程)

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建设 篇7

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学特色, 并能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大学精神集中地体现着大学的宗旨和学生的成长取向。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来说, 有如一个人对之于自己的灵魂, 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 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 至少, 这所大学不会著名。一所具有某种强烈精神的大学, 培育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 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世界一流大学应为时代的脉搏, 这不仅是指大学在科学或学术领域的胆识, 在社会正义、良心和道德等领域, 同样是如此。因此, 大学要有精神, 这是历史总结出来的规律。

大学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都有所探索。《大戴礼保传》中写道:“束发而就大学, 学大艺焉, 履大节焉。”据此, 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可以说是从某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但一般来说,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起源于中古时期的欧洲大陆, 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最早的两所中古大学。大学自其出现始, 就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而有别于其它机构, 特别是一些经历近千年风雨仍巍然自立的大学, 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类的贡献而闪烁光芒。所以, 大学是有精神的, 唯其精神, 使之能经世而独立, 历久而弥新。环视世界, 成功的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藉以振奋、激励和凝聚人心, 使学校声名远播。

比较中美两国的大学, 自然会想到中国的北京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作为百日维新硕果仅存的遗产和中国近代大学, 北大不寻常的身世似乎先天地注定了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北大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为雄厚、教学质量最为优秀的国立大学, 已有百余年历史。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声名最显赫的私立大学, 已有370余年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北京大学初步形成了“北大模式”, 哈佛大学形成了“哈佛模式”。“北大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兼容并包, 学术民主;务实创新, 修德炼能;教研并重, 博专并抓;学以致用, 造福社会。而“哈佛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素质, 培养通才, 讲究名牌效应;崇尚实践, 铸就干才, 突出案例教学;发挥潜能, 塑造雄才, 跨入自由王国。

(一) 北京大学

北大在我国的独特地位, 使人们对她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赞美她的时候, 人们是从不吝惜笔墨和想象力的。的确, 北大的意义绝不止是一所高等学府, 北大之为北大, 不在其湖光塔影的美丽校园, 甚至也不在其有多少著名的学者和教授, 而在其独特的精神魅力。

1917年, 蔡元培先生对北大进行改制, 奠定了北大“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 确立了大学之为大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蒋梦麟先生认为北大精神是“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的精神。关于北大精神,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改进的运动先锋, 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马寅初先生认为北大的精神就是“牺牲精神”。也有学者认为北大精神是“民主与科学”。北大不仅学术上有很高成就, 而且关心国家大事, 这正是北大精神的体现。北大有自己的校格, 不随波逐流而得到世人的尊重;北大有自己的责任, 不顾一己私利而勇往直前。但是,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自晚清的洋务教育, 是从发展军事和工业的实际功利出发和主要由政府推动的, 具有浓厚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背景, 30年代又面临抗战救亡的紧迫压力;另一方面, 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 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渐为国家主义、权威主义所挤压……使得维系人文主义、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之类的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成为一种艰苦卓绝的坚守。”[1]

北大屡经风潮, 至今犹能巍然独存, 决非偶然。这与北大精神有关。自蔡元培先生掌校以来, 七八年间这个“容”字, 已在北大的沃土之中根深蒂固了。故北大校内各派别均能互相容爱。平时于讲堂之内、会议席之上, 做剧烈的辩驳和争论, 一到患难的时候, 便共力合作。另外, 北大具有思想自由的精神。北大校内, 各种思想能自由发展, 不受一种统一思想所压迫, 故各种思想虽平时互相歧异, 到了有某种思想受外部压迫时, 就共同来御外侮。故北大虽处恶劣政治环境之内, 尚能安然无恙。[2]

然而, 不幸的是, 当人们为北大光荣的自由传统而骄傲并陶醉于其诗意的精神怀抱时, 被冷落的现实正悄悄地实施着自己的报复。而更不幸的是, 在现实快意的报复面前, 堂堂的北大似乎有些束手无策:骄傲的精神在充分施展了自己全部的魅力之后, 终于暴露了她的苍白无力。过分自信, 甚至有些自我崇拜的北大人现在首先应该反躬自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和尊崇的那种北大精神除了人们已充分肯定了的那些伟大的意义之外, 是否还存在着某些必须正视的缺陷呢?

(二)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至今, 哈佛大学已经建校374年, 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以真理为友”。许多学者认为, 哈佛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3]的自由民主之思想, 大学是一个塑造灵魂, 培养具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智者摇篮。哈佛大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虽历经变革, 但一直固守着寻求真理的办学宗旨,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述及侧重点不同而已。哈佛大学前校长查理斯艾略特把欧洲特别是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引入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从此形成了学术自由的传统。艾略特认为, “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 学术自由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也是一所大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阿伯特劳威尔继承了艾略特时代的学术自由传统。他认为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场所, 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发现和传播真理的环境, 特别是在课堂上应该有绝对自由的权利。在哈佛大学, 不仅教师享有学术自由, 而且学生也享有学术自由。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自由, 有拒绝参加礼拜的自由, 有平等地竞争学期奖学金的自由, 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时至今日, 哈佛大学仍遵循着艾略特的学术自由理念, 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 哈佛拒绝授予前总统里根荣誉博士学位一事便显示了这个看重自由和创造的伟大学府十足的底气。21世纪初,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 “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 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4]

中国国内的著名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难道是硬件设施不够吗?笔者认为主要在学校制度和文化层面。我国大学鲜有自己清晰、稳定、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在大学精神和价值的塑造上, 在大学文化积累、校风学风的建设上, 还缺乏应有的自觉和明确的定位。在大学的制度层面, 大学办学自主权还不够落实, 学术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加强, 校长、教授的聘任及选拔, 科研和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中国现代的大学, 是以欧洲大学为模式的, 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对大学精神的探讨, 中国大学的责任是与西方大学不同的。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发展阶段等的差异, 主要是历史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大学观念的不同。探讨中国大学精神的问题要远比西方的更加复杂。西方大学的制度虽然在中国畅通无阻, 但是西方大学的理念 (传统的理念) 却无法在中国扎下根来。[5]我们目前探寻大学精神, 恐怕首先要确认什么大学精神是我国大学所需要的, 我国的大学精神要根据自身历史传统所创, 是独有的。

大学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独特的精神呢?笔者认为, 一所著名的大学应该有大气。大气主要是指一个学校的学术视野、学术氛围、学术气度、学术胸怀, 就是她的校风、学风。大气不仅是一所学校风貌的反映, 更重要的是会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学术成就产生根本性影响。大气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一所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6]大气更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这种精神, 首先是指要有学术的自由, 没有学术的自由就没有学术创新。这种精神, 在大学与大学之间, 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 则体现为一种“和而不同”的胸怀, 即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的理念。大学不能孤芳自赏, 要在竞争的同时善于合作, 取长补短, 才能从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发展。正如有大气的学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一样, 有大气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大学。

在人类进入21世纪, 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传递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此, 我们更应该解读大学, 探究现代大学的大学精神。

(一) 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实际上就是大学理念的具体化, 大学理念的延伸和深化, 大学精神中凝聚着大学的理想与宗旨, 它必须也必然为大学所独有。从教育的性质来看, 大学理念中相当多的内容是大学之外的其他教育机构无法实现的, 后者虽可能通过某些方面的教育指导使人具备某些素质, 但无法使人全面获得这种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或主要承担者的大学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而其之所以更丰富、更深刻, 关键就在于大学精神。

(二) 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作为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 大学精神必须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前瞻性。时间的步伐已经迈入21世纪, 大学在新的世纪中将逐渐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主要是指与高等教育的现代背景相适应的大学精神内容的转变。当前, 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的主体性的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与改革, 使得我国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有着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话语背景。[7]

(三) 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

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灵魂, 并促进大学品牌的形成和提升。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赖以生存的“养料”, 一流的大学精神催生一流的大学品牌。也就是说, 大学品牌的价值更多地源于大学精神, 是大学精神的集中表现。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凝结在一所大学名称中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8]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学,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的, 也非改换名号、简单合并所能形成的。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的形成是在大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经历了“倡导、践行、提炼、再实践、升华、发扬光大”的过程而逐渐浓缩而成的。

构建现代大学精神, 不仅要充分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先进的外来文化理念, 还要建立和健全科学而广博的文化载体进行承载和传播。而这种载体也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载体, 还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舆论氛围等等。只有充分创造出这些载体,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才能体现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操作性意义。具体来说, 就要建立先进的制度文化、创建优良的校风、营造先进的学校文化舆论氛围、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有独特的功能,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倡导和体现大学精神, 因为大学精神在培养人、教育人、鼓舞人方面有特殊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校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文化, 使其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 应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 突出大学精神的主题, 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流的现代大学, 必须有现代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它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建设和培育现代大学精神, 不仅可以为一所大学的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 为其建成一流大学创造条件, 而且可以对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使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7]戴锐.大学精神的历史演进与现代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3 (2) :22.

[2]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3.

[3]王诺.我所体验的哈佛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8) :44.

[4]唐耀华, 黄文静.中外名校大学精神略谈[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1) :41.

[5]陈小红.论大学精神的演变:从“理想”到“功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2 (3) :94.

[6]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 :10.

东京大学 篇8

[摘 要] 大学和大学出版,其目的都是为了传递知识。大学出版社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己任。大学与大学出版的互动,有助于出版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大学出版社发展迅速,但在学术出版上有待继续努力。

[关键词] 大学出版 出版质量 知识传递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05-0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Press is to communicate knowledge in the society. The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Press is to publish academic works. The good rel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Press help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they have not done enough in the academic publishing field, and have to continue to work hard.

[Key words]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quality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下列三个功能:一是教育功能,为社会培养人才;二是研究功能,促进提升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为社会提供咨询。总之,大学促进了学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创始人丹尼尔·吉尔曼(Daniel C. Gilman)在1876年说过:“对大学而言,推进知识发展并且将知识不仅在那些可以每天聆听讲座的人们中间,而且在更大更宽范围的人们中间传播,这是它最高尚的职责之一。”(It is one of the noblest duties of a university to advance knowledge and to diffuse it not merely among those who can attend the daily lectures but far and wide[1].)

大学与出版,其本质都是知识的传递。早年的大学,传递知识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书籍成为它的重要补充。所以大家形容“百科全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同样,大学出版社可弥补大学功能的不足,帮助大学在课堂之外传播知识。早期的西方大学出版社,其前身多为满足大学教学科研需要而成立的印刷所,印刷大学教授的著作或者讲义。此后,逐渐过渡到出版学术作品,作者也超越了所在大学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大学往往都拥有优秀的大学出版社。大学与大学出版社成为学术世界的一道风景。

在我看来,大学出版之所以可能,基于下列原因。

1 大学是学术成果生产的重要机构,为大学出版提供了资源

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制度,非常有助于出版的发展。大学里的学生,要获得学士以上学位,必须撰写论文。这些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更要求在该论文研究的领域内具有突破性,能有最新的研究发现。一些国家的大学还规定,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2—3篇与本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表明这一研究得到社会的认可。有些国家的要求更严,博士研究生必须在科学引文索引(SSCI)等来源期刊上发表2—3篇论文后才能申请博士学位。这一制度,促使刚进入研究殿堂的学生很早就开始介入学术生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为学术出版培育了生力军。大学的选聘制度,要保证优秀且合适的人进入大学系统。而发表过学术论文、出版过学术著作的人,往往会获得优先考虑。这一制度,促使将来要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更加重视学术论著的撰写。大学的晋升制度,更为大学出版提供了优质资源。从讲师(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任何一个需要晋升的大学教员,要通过作品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准。这些作品,通常都是已经发表的,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传播。一些国家规定,从讲师晋升到副教授,必须发表3篇以上的论文或者出版一部学术专著;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必须发表5篇以上的论文,或出版1部以上的学术专著。有些国家可能没有发表论著的具体数量限制,但都很重视是否出版过论著。

大学的这一制度,与学者的创造冲动相结合,使大学成为学术成果生产的重要机构。据统计,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论文是大学发表的,四分之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大学工作。大学出版以推广学术、促进学术的提升为己任,大学教员的著述成为大学出版的重要资源。尤其是一些专、精、尖的著述,因读者面窄,往往不能被商业性出版机构接受。大学会资助这些著作出版,以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这些专著,所在大学的出版社通常具有优先选择权。而大学出版社依托于大学良好的声望,往往能获得社会的好感,在获取有价值的手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大学是学术论著质量评估的重要帮手,保证了大学出版的质量

出版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度。在出版过程中,要获得出版许可的作品,必须经过审稿的程序。这是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使人类创造的知识得以传承。在学术出版中,待出版的学术作品,必须获得学者们的认可才可以出版。因此,在学术出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同行评议制度。出版社或期刊社聘请同行专家对拟出版的论著质量进行评议,只有获得同行专家认可的论著方可进入出版过程。大学里的专家,因其学术素养深厚,往往成为同行评议中的首选专家,成为重要的把关人。尤其是大学因其拥有学科种类齐全的不同研究者,成为学术出版的最好伙伴。他们帮助出版机构把好出版物的质量关,使优秀的作品得以进入出版流程。因此,以学术出版为己任的大学出版社,更要依赖大学的专家。正是这些专家的把关,保证了出版物质量。

3 大学是学术成果的收藏机构与阅读机构,扩大了大学出版的影响

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出版物的重要消费者。对学术出版而言,他们更是重要的消费主体。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通过阅读出版物获得新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创新。因此,大学成为学术成果的重要消费地。尤其是大学的图书馆,广泛收集全世界各地的出版物,是大学出版物的重要采购商,成为学术成果的重要收藏者和传播者,扩大了作品的销售与影响。大学的出版物,通过书店等流通渠道,以及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机构,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成为大学功能的重要补充。

4 大学为出版业培育人才,成为大学出版及其他出版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随着出版规模的扩大,出版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人才。出版是一个包罗万象、涉及面广的行业。而大学涵盖了所有的学科与专业。出版业需要的每一个人才,都可以在大学中找到。因此,大学成为出版业的坚强后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通过短训班等形式,帮助出版业培训人才,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现代科技与文化知识。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的纽约大学、佩斯大学,英国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中国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出版专业,更直接为出版业培养人才,推动了出版业的进步。 大学出版专业帮助大学出版培育了出版人才,提高了出版效率。

大学与大学出版的互动,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出版社自身的发展。1946年成立的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在全球拥有130多家会员单位。令他们自豪的,便是大量诺贝尔获奖者的作品在这些成员单位里得到出版。他们始终认为:“大学出版社使大学教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在更广范围的传播成为可能”(University Presses make available to the broader public the full range and value of research generated by university faculty)[2]。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大陆已有大学出版社110家。其中,安徽4家,福建1家,甘肃1家,广东4家,广西1家,贵州1家,河北2家,河南2家,黑龙江3家,湖北5家,湖南5家,吉林3家,江苏7家,江西1家,辽宁6家,内蒙古1家,山东3家,陕西7家,上海13家,四川4家,天津2家,新疆1家,云南1家,浙江2家,重庆2家,北京28家。这些大学出版社,占全国图书出版社总数的20%,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的大学出版社,大都诞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综合性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理工类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师范类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人文类大学出版社,成为中国大陆出版社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传承学术、普及知识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大学出版不断受到商业性的影响,导致大学出版的品质有所下降。这一点在中国的大学出版社中表现更为明显。原本应以学术为己任的中国大学出版社,出于经营压力,大多涉足中小学教辅读物的出版。一些大学出版社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辅读物的重要出版基地。曾有学者通过分析大学出版社历年获得国家级图书奖的数量,来看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质量,结果发现,“以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历届的获奖数据来看, 在中国图书奖中大学出版社获奖112 种,占获奖总数的13%;历届国家图书奖中,大学出版社获奖44种,占获奖总数的6%。数据分析显示,在学术图书的高端领域, 大学出版社至今仍处于明显的劣势”[3]。另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图书的出版在比例上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学出版社与学术出版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大学出版社设立的初衷。

随着中国大学出版社的转企改制、数字化的挑战等,中国的大学出版社面临着更大的经营压力。期待更多的大学出版人,以传承知识、扶助学术为己任,将大学出版社真正办成学术型的出版社,以弥补大学功能的不足,促进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注 释

[1]http://www.press.jhu.edu/about/index.html

[2]http://www.aaupnet.org/about-aaup/about-university-presses/the-value-of-university-presses

[3]张平官.在学术出版市场上大学出版社的地位和发展战略[J].大学出版,2008(3):58-62

[4]曹恒娜.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问题分析和发展方向[J].新闻世界,2011(5):227

东京大学 篇9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早餐就一直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人都开始更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早餐的问题也随之成为了这个社会关注的话题。



 为了掌握我们**(这里隐去)大学大学生的早餐状况,了解我校大学生的基本饮食健康状况,我们特意进行了本次调查。



[调查目的]:从早餐习惯,早餐搭配等方面了解本校同学的早餐状况 

[调查时间]:2005.4.4—2005.4.15



[调查方法]:由于时间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本次调查采取随机问卷抽样调查和走访调查的形式。问卷以“你经常吃早餐吗?”等九道客观选择试题,和“请写下你心中的‘梦幻早餐’”这一主观问答试题构成。调查过程中,走访人数若干;抽样问卷方面共发出问卷32张,收回32张,男性被调查者12人,女性被调查者20人,其中无效问卷0张,全部问卷均为有效。(实际调查表附于本报告后)



[调查分析与问题解决]:





调查发现,近60%的同学不能保证每天吃早餐,其中选择“经常吃,但不是每天”的同学约占50%,2%的同学选择了“偶尔吃”,百分之3%的同学选择了“从来不吃”。可见,并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每天吃早餐的习惯。





问及其不吃早饭的原因时,约50%的同学选择了“没时间”,约15%的同学选择了减肥,25%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其余的少数同学选择“没钱”作为他们不吃早饭的原因。





可见,大多数同学不吃早餐的原因,并不是受到了客观条件(如经济问题等),而是主观对于早餐的不重视造成的,“没时间”、“减肥”、“无所谓”等从一定角度上讲都是同学们主观上对于早餐的忽视,简单化,随意化的反应。



另外,通过统计涉及到营养问题的题目(2、3、7、9、10等题目),我们还发现,多数同学在对于自己早餐的膳食搭配上,重视的还不够,营养不均的情

况比较严重。科学表明,一顿健康的早餐,应该至少由谷物类,维生素类,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四类营养物质组成。这样才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才能保证人们在整个上午的机体运作正常。





而在同学中间在早餐的合理搭配这一点上做的显然很不够。如:在对“你早餐通常会吃些什么”的调查上绝大部分同学都只是选择了一至两类食物,而真正合理的早餐,应该由所列出的全部选项构成,由此可见在早餐的营养均衡上,同学们是差得很多的。还有在对早餐价位的调查上,16%的同学选择了A(1元以下),63%的同学选择了B(1-2元左右),另有16%的同学选择了C(2-3元左右),只有6%的同学选择了D(3元以上)。而在学校食堂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学校如果要吃一顿营养搭配合理的早餐需要三元左右。也就是说79%的同学在早餐上的花费是不足以让他们吃到一顿各方面营养供给充足的早餐的。这一点问题在调查问卷的第9、10题上反映得更为明显。这两道题是连锁题目,设计初衷在于了解同学们自己对于早餐的认识,增加本次调查的趣味性、参与性、科学性。统计调查结果后知,对自己心中的“梦幻早餐”为D选项,即健康型的占到了调查总数的56%,浪漫型的占13%,普通型和豪华型的各占9%。分析比重最大的认为自己的“梦幻早餐”是健康型的同学他们所亲自写下的早餐内容,我们发现,只有2%的同学为自己给出的早餐安排可以称之为健康,其他同学的早餐安排根本就称不上健康,有的甚至及其负面。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对于饮食健康和健康饮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对于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还很模糊;或者说在这个我们生活中所不能缺少的“吃”的方面还略显无知,有待于加强渗透和贯彻这方面的知识。





在随即走访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同学们中间普遍存在的对于早餐问题的两大误区:







1、认为“自己从来就不吃早饭,现在身体不也挺好吗?”





我们正值青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早餐危害极大:

一、早餐与头天晚饭间隔10小时以上,如不及时吃东西,胃会处于饥饿状态,这会使我们精神不振,学习能力下降。

二、早饭不吃,午饭时往往会狼吞虎咽下许多食物,这会使胃壁从松弛状态猛然处于紧张状态,时间长了容易得胃病。





2、认为“不吃早餐有利于减肥”。





两餐相隔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会不断受到饥饿感的刺激。在这种刺激下,午饭时吃下的食物会更容易被吸收,更容易形成皮下脂肪。而且如果一次吃得过多,食物中的糖分不能及时分解,就会进入血液,这也会进一步造成脂肪堆积。

针对以上调查和分析,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





一、主观上,从学生入手,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不吃早餐对身体发育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对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让学生以“不吃早餐的危害”为主题开了一次主题班会,班会前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广泛搜集早餐的作用以及不吃早餐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科普读物,并整理成小论文,在班会上讨论。或办一些譬如健康知识小报等刊物,针对吃早餐问题展开争论,通过争论,辨明是非,提高认识,从而引起广大同学对科学健康饮食方面的重视,增加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







二、客观上,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适当降低校食堂早餐的价格,增加早餐的品种,给更多的同学以更多的选择。在教学楼一层或旁边设立小吃店或小卖部,允许学生在校吃课间餐,以为同学吃早餐提供更方便的帮助,同时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吃上早餐。





现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过不了几年就会成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建设者。一个好的饮食习惯,一个好的身体,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发展,以及他今后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从现在开始,重视我们的早餐,重视我们的饮食,重视我们自身的健康发展,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国家与社会的未来。



附调查表:



大学生早餐情况调查





敬爱的同学,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早餐呢,抽一些时间,做一下这个调查,或许会有助于帮助你认识早餐:





()

1、你经常吃早餐吗?





A、每天吃 B、经常吃,但不是每天 C、偶尔吃 D、从来不吃





()

2、你的早餐通常是在什么价位





A、1元以下 B、1-2元左右 C、2-3元左右 D、3元以上



()

3、你早餐通常会吃些什么(可多选)





A、谷物类(饼干、方便面等)B、动物蛋白(肉类或奶类)



 C、维生素类(水果蔬菜类)D、植物蛋白(豆类)





()

4、你不吃早餐的原因





A、没时间 B、没钱 C、减肥 D、无所谓





()

5、你早餐的用餐时间





A、5分钟以内 B、5-10分钟 C、10-20分钟 D、20分钟以上 



()

6、你每天吃早餐的时间





A、早上6点左右 B、早上7点左右





 C早上8点左右 D、不固定





()

7、你对自己目前的早餐状况满意吗





 A、非常满意 B、一般 C、很糟糕 D、无所谓





()

8、你通常吃早餐的地点:





 A、食堂 B、寝室 C、上学的路上 D、教室





()

9、请写下你的心中的“梦幻早餐”(充分发挥你的想象)











早餐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早餐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10、你对自己“梦幻早餐”的评价:





 A、普通型 B、豪华型 C:浪漫型 D、健康型

上一篇:以捕捉幸福为题作文下一篇:羽毛球阶段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