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用倍解决问题

2024-10-14

教案用倍解决问题(精选10篇)

教案用倍解决问题 篇1

用倍解决问题

杉木小学

王姝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1-52页。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能熟练的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通过观察,分析探究,能解决用乘除法解决的应用题,学会正确计算。

3、能综合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分别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解决稍复杂的综合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两个量之间的新的关系——倍。现在就来考考你们——(1)6是3的()倍。

(2)6的3倍是()。

师: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分析并清楚的表达:问12是3的几倍,就是看12里面有几个3,可以用画图、列算式知道12里面有4个3,所以12是3的4倍。5的2倍是多少就是在问2个5是多少?二五一十,2个5是10,所以5的2倍是10.)

师:几位同学说得很不错,希望在后面的学习中也能听到你们这么精彩的回答。如果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放在实际问题中,你还会不会解答呢?一起来看看——

二、新知探究

(一)用除法解决问题

例1:大扫除,擦桌椅的有8人,扫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1)生读题,分析题意。

(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2)生独立思考,作答。

3)汇报分析:问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也就是问8是4的几倍,也就是8里面有几个4.画图解决:

算式解决:

8÷4=2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2倍。(学生先自主分析汇报,后师梳理。)

师用图过渡到线段图梳理:(擦桌椅的有8人,扫地的有4人,把扫地的4人看成一份,擦桌椅的8人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4,我们要用除法解决,8除以4等于2,也就是像这样我们还能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些人数。)

擦桌椅:

扫地:

8÷4=2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2倍。

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算式后面不写单位,“倍”不能用作单位,它不表示具体的数量。但要作答。

练习1:线段图:苹果:

梨子:

苹果是梨子的几倍?

练习2:我今年9岁,爸爸36岁,弟弟6岁:

(1)爸爸的年龄是我的几倍?

生:爸爸的年龄是36,我是9岁,也就是问36是9的几倍,想:36里面有几个9。

36÷9=4 答:爸爸的年龄是我的4倍.(2)爸爸的年龄是弟弟的几倍?

生:爸爸的年龄是36,弟弟是6岁,也就是问36是6的几倍,想:36里面有几个6。

36÷9=4 答:爸爸的年龄是弟弟的4倍.师:同样问爸爸的年龄是谁的几倍的问题,为什么一个除以9,一个除以6? 生:问的是谁的几倍,就除以谁,比较的标准不一样。

师:刚刚的这几题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都是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对应到问题中间来,把另一个数(标准数)看成1份,这个数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一定要注意算式后面不写单位,但要作答。

(二)用乘法解决问题

师:接下来,我把这题变一变 变式:

例2:大扫除,擦桌椅的有8人,扫地的人数是擦桌椅的4倍,扫地的有多少人? 1)生读题,分析题意。

(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2)生独立思考,作答。

3)汇报分析:问擦桌椅的有8人,扫地的人数是擦桌椅的4倍,也就是扫地的人数是8的4倍,8的4倍也就是4个8。

画图解决:

算式解决:

4×8=32(人)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2倍。(学生先自主分析汇报,后师梳理。)

师用线段图梳理:(擦桌椅的有8人,扫地的人数是擦桌椅的4倍,也就是有4个8.用乘法解决,四八三十二。)

擦桌椅:

扫地:

4×8=32(人)

答:扫地的人数是32人。

师:这里的算式后面是要写单位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得到的结果是表示具体的数量32人)

(三)对比分析

师:同样的数字,为什么一个用除法,一个用乘法?一个没有单位,一个有单位? 生:分析说明:一个是问8是4的几倍,也就是8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得到的结果不是表示的一恶搞具体的数量,不能写单位;后面一个问8的4倍是多少,也就是4个8是多少,用乘法,得到的是扫地的具体人数,要写单位。

师小结:虽说是相同的数字,但已知的条件与所求的问题不一样,那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解决问题一定要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四)练习:

1、书本54页,第7题。

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1)李芳踢的个数是王平的几倍?

(2)刘梅踢的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3)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书本55页,第8题。

小丽今年6岁,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6倍。(1)爸爸今年多少岁?

(2)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

解决问题 教案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教学内容跟生活密切相关,五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利用课件出示例题,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2.放手让学生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尽量放手让学生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取值方法。之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的例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直接引出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理解题意,列式计算。(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引导学生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并独立列式计算。

2.5÷0.4=6.25(个)(2)设疑:我们求得的结果是6.25个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符合生活实际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

(3)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

(4)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瓶子不能有6.25个,应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是6个,但是6个瓶子不能装下2.5 kg香油,只能装2.4 kg,剩下的0.1 kg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

(5)小结: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时,不管省略部分首位上的数字是多少,都向前一位进1的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

2.教学例10学习“去尾法”。

(1)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并列式解答。(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王阿姨用一根25 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 m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设疑:礼盒数能用小数来表示吗?

(3)小组讨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是17个礼盒,但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向全班汇报:因为1.5×17=25.5(m),丝带不够,所以这里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取整数16,即只能包装16个礼盒]

(4)小结:在这道题里,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3.回顾反思,明确方法。

(1)观察例10中的两道题,小组讨论一下:对于取商的近似数,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组讨论后选代表汇报,互相补充。①第(1)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1取整数。②第(2)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3)师生共同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

4.举例升华。师:你能举出生活中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数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幸福小学有382人要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2.一根长10.5米的木料,先截取等长的5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41页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教案 篇3

授课人:乌市第55小学 贾 芳 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教材分析】:从教材内容编排的内在逻辑联系分析,求商的近似值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及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课根据两个具体的情境,将求商的近似值的各种情况作了梳理与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求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而应灵活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真正体会到了他们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帮助梳理,总结概括;走进生活,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看书质疑,为对新知有疑惑的学生搭建解答疑问的平台;小结新知内容等五个环节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等形式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后,能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从而使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去思索,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解题策略的巧妙运用,体验数学乐趣。【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况,能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课堂练习本。【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周末老师去超市购物遇到了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想知道贾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吗?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星期天贾老师去超市购物,买了2.1千克的黄瓜,每千克6.46元, 我用计算器计算了黄瓜的总价是13.566元,可是商标上的价格是13.57元,(保留两位小数)付款时收银员收了13.6元(保留一位小数)。

问:谁来说说这是怎么回事?(板书:四舍五入)

2、是啊,以上的问题就是用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用“四舍五入法”取积或商的近似值的知识来解决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取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再来看看老师在超市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2、教学例10(1)课件出示:

(1)老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

3、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独立思考。

4、引导学生想象2.5Kg的香油装在一个多大的瓶子里?(汇源果汁的大瓶)能装0.4Kg的香油瓶子有多大?(可乐的易拉罐那么大)

5、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2.5Kg里面有几个0.4Kg就需要几个瓶子)

4、列式计算、集体反馈。

请大家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看看列式解答后你发现什么问题?

5、学生汇,引发争议

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不能找到6.25个瓶子。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整数)

7、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预设1:2.5÷0.4=6.25≈6(个),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所以需要准备6个。预设2:2.5÷0.4=6.25=7(个),因为6×0.4=2.4(千克)<2.5千克,6个瓶子不够装,应该需要准备多一个瓶子,所以应该需要准备7个瓶子。

8、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想法更符合实际? 从而得出结论: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9、点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像“分油到瓶子里”这种情况,出现了不满5也要向前一位进1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10、示范教学:2.5÷0.4≈7(个)答:需要准备7个瓶。

11、教学例10(2)课件出示书本P39例10(1)和(2):

(2)超市阿姨要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预设:因为1.5×16=24(米),包装16个礼盒用24米丝带,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丝带,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12、追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13、点拨:像这样的题目,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14、示范教学:25÷1.5≈16(个)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15、对比两个题目,同样是取商的近似数方法有什么不同?

16、小结:一般情况下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三、巩固练习同学们那么聪明,老师还想请你们来帮忙,愿意吗?

1、结合实际,在括号里填上近似数。

(1)一堆货物需要3.2次运完,实际需要运()次。(2)一些地砖能铺10.7间教室,实际能铺()间教室。(3)一些扣子能钉5.5件衬衣,实际能钉()件衬衣。

2、解决问题。

(1)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汉语词典》每本定价18.5元,请问张老师可以买回几本词典?

(2)工地上有125.6吨货物,用一辆载重是8吨的汽车来运,几次可以全部运完?

3、拓展练习(1)一根木料长10.5米,先截取相等长度的5小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重点理解“这样长”是多长?要先求出什么?)

4、开放题:同学们那么聪明,轻松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真厉害!不错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能在生中找到一些应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商的近似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2、教师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有时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有时也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总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四舍五入法

进一法:

2.5÷0.4=6.25(个)≈7(个)答:需要准备7个瓶。去尾法: 25÷1.5=16.66??(个)≈16(个)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是利用学生已有小数除法计算和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取商的近似值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才能确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还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有一道例题的2道小题:教学重点是“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两种取近似数的应用题。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时我先从超市购物付钱的不同方式引入“四舍五入法”解决问题的取值要结合生活实际。之后再教学例10第(1)小题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和算法后要求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在取值时,学生考虑到根据实际需要瓶子的数量不适合用小数来表示时,引发争议,此时我设计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瓶子的数量问题,老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让学生理解这里要“进一”的原因后,老师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在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最后学生能自己结合生活经验解释并选择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第(2)小题我利用超市阿姨包装礼盒的情景引入,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时考虑到了实际情况在取商的近似值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包装17个礼盒够不够时应该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多数学生会想到“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下一个环节我设计了“对比题目”的方法异同时,学生自主探究,比较方法,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机械的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来确定取近似数的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实际需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接下来的练习1我先设计了“结合生活实际,确定取近似数”,学生已经打开思维,能够又快又准的选择方法确定近似值,练习2我设计了老师能买几本词典和需要运几次的两道题目,要求学生在独立解答,汇报反馈,生生互评等环节中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最后我设计了一道开发题目:要学生说说生活中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实际例子。学生各抒己见,情绪高昂,实例丰富多样,学习效果特别好。

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习有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具学具准备: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天,小明妈妈下班回家,正要开门时却发现钥匙掉了,你帮助小明妈妈想想办法,如何把打开?

(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哪些方法可取,比较好?

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就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这节课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场景

(1)说一说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提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出示问题:

(1)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元?

假设法解决问题教案 篇5

假设法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假设法”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上出现的矛盾作适当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运用假设法的思路解应用题,先要根据题意假设未知的两个量是同一种量,或者假设要求的两个未知量相等;其次,要根据所作的假设,注意到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作出适当的调整。

1、鸡兔同笼,头共10,足共28,鸡兔各几只?

巩固:1.点点家养了一些鸡和兔子,同时养在一个笼子里,点点数了数,它们共有35个头,94只脚.问:点点家养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动物园里有一群鸵鸟和大象,它们共有36只眼睛和52只脚,问:鸵鸟和大象各有多少?

例2.在一个停车场上,现有车辆41辆,其中汽车有4个轮子,摩托车有3个轮子,这些车共有127个轮子,那么三轮摩托车有多少辆?

巩固:1,50名同学去划船,一共乘坐满11只船,其中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问大船和小船各几只?

2.体育老师买了运动服上衣和裤子共21件,共用了439元,其中上衣每件24元、裤子每件19元,问老师买上衣和裤子各多少件?

例3.工人运青瓷花瓶250个,规定完整运到目的地一个给运费20元,损坏一个倒赔100元.运完这批花瓶后,工人共得4400元,则损坏了多少个?

巩固:乐乐百货商店委托搬运站运送100只花瓶.双方商定每只运费1元,但如果发生损坏,那么每打破一只不仅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1元,结果搬运站共得运费92元.问:搬运过程中共打破了几只花瓶?

例4.某次数学竞赛,共有20道题,每道题做对得5分,没做或做错都要扣2分,小聪得了79分,他做对了多少道题?

巩固:数学竞赛共有20道题,规定做对一道得5分,做错或不做倒扣3分,赵天在这次数学竞赛中得了60分,他做对了几道题?

例5.(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孙阿姨有贰元人民币和伍元人民币共62张,合计226元,孙阿姨这两种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例6.(中国古代僧粥问题)一百个和尚刚好喝一百碗粥,一个大和尚喝三碗粥,三个小和尚喝一碗粥,那么大和尚有多少个,小和尚有多少个?

巩固:100个和尚14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3人分1个馍.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例7:某场乒乓球比赛售出30元、40元、50元的门票共200张,收入7800元。其中40元和50元的张数相等,每种票各售出多少张?

巩固:某场球赛售出40元、30元、50元的门票共400张,收入15600元。其中40元和50元的张数相等,每种门票各售出多少张?

课后作业:1.有1元和5元的人民币共17张,合计49元,两种面值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2.四年级的同学们去春游,按团体购票120张,共432元,其中单程票每张2元,往返票4元,那么单程票和往返票相差多少张?

3.李明和张亮轮流打一份稿件,李明每天打15页,张亮每天打10页,他们一连打了25天,平均每天打12页,问李明、张亮各打了多少天?

4.某学校有30间宿舍,大宿舍每间住6人,小宿舍每间住4人.已知这些宿舍中共住了168人,那么其中有多少间大宿舍?

5.王老师带了47名同学去北海公园划船,共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问大船、小船各租几条?

6.松鼠妈妈采松果,晴天每天可以采20个,雨天每天只能采12个.它一连几天采了136个松果,平均每天采17个.问这几天中有几个雨天?

7.(2000年北京市“迎春杯”决赛)使用甲种农药每千克要兑水20千克,使用乙种农药每千克要兑水40千克.根据农科院专家的意见,把两种农药混起来用可以提高药效,现有两种农药共50千克,要配药水1400千克,那么,其中甲种农药用了多少千克?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6

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还要拼得尽可能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怎样使学生找到拼出更多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1.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

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体会到七巧板的神奇和有趣,先让学生欣赏一组用一套七巧板拼组成的图案,五彩缤纷,妙趣横生的图案极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他们对七巧板的好奇心,产生亲自动手拼一拼的强烈愿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重视在操作探究中总结方法。

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的操作太过盲目,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者在学生操作之后及时组织汇报交流,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找到拼组更多三角形的方法。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思路以后,组织学生再次进行拼组,巩固并验证所获得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套七巧板

学生准备 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赏图激趣,认识七巧板

1.课件出示用一套七巧板拼组成的各种图案,请同学们欣赏。

师: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用什么拼出来的吗?

生:一套七巧板。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套七巧板中都有什么图形,哪种图形最多。

(学生观察七巧板)

预设

生1:七巧板中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最多。

生2:七巧板中有5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最多。

2.用七巧板能拼出许多有趣的图案,你们想动手试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用一套七巧板拼组图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欣赏用一套七巧板拼组成的各种妙趣横生的图案,使学生对七巧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示七巧板、认识七巧板,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操作实践,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3。

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呢?

预设

生1:题目要求我们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

生2:每人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得多。

2.自由拼组,组内交流。

(1)独立思考,尝试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

(2)在小组内说说用了几个图形,拼出了什么样的三角形。

3.各小组选代表到教室前面展示自己的拼法。

(1)用两个图形拼。

(2)用三个图形拼。

师:这两种拼法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

生1:用两个图形拼组时,只能选三角形。

生2:用三个图形拼组时,可以都选择三角形,也可以选择其他图形。

4.教师小结:我们在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时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也可以加入其他图形。

5.利用刚刚总结出的经验,再拼一次三角形。

(1)小组合作,先用两个图形拼,再用三个图形拼。

(2)全班交流,根据使用图形的个数分类汇报。

6.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预设

生:我们解决了“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问题。

师: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预设

生1:我们先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生2:我们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数学估算解决问题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通过估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实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现实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快速抢答比赛。

(1)一本书共有400页,小明已经看了10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看?

(2)小货车的载重量是300千克,一箱货物重88千克,另一箱重96千克,这些货物能一次运走吗?(3)爸爸有600元钱,录音机398元,自行车29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4)一至三年级有223人,四至六年级有234人,会议室有300个座位,坐得下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估算解决问题”【板书】。

二、交流探究

我碰到了电影院里的一个数学问题,小朋友们愿意帮我解决吗?【出示主题图】仔细看,你知道了什么?

 

 

 

 

 

 

 

 

1、生说信息和问题。

2、这个问题能解决吗?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板书】223+234

3、用他的方法判断下,你认为能坐得下吗?(请3-4个生说,不具体说理由)

怎么想的呀,把你的想法在四人一小组里说一说。

4、全班交流: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223 + 234 220 + 230 = 450>441 坐不下

预设生2:223>220, 234>230,220+230=450,223+234>450。坐不下。

预设生3:200+200=400,20+30=50,223+234>450。坐不下。

预设生4:精确计算223+234=457

4、辨析:有一位小朋友估算的方法和我们想得不一样,打开书本15页,看到“分析与解答”, 为什么这位小朋友说还是不能确定呢?将223看成200,234看成200,这样算出200+200=400,虽然我们知道223+234>400,但无法确定是否大于441。在这一题中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还不能解决,要看成几百几十的.数。

6、解答正确吗?你有没有什么方法证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板书:

三、反馈练习:

1.课件呈现P15的“做一做”:你认为坐得下吗?(生说一说,你呢,你呢?)

(1)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记录在1号练习本上。(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择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2)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3)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想法。(生展示练习本,让生自己说。)

生1:将196看成200,将226看成230,这样算出200+230=430,因为430<441,所以坐得下。

讨论生2:196+226,把196看成190,226看成220,190+220=410,这样就能确定196+226<441吗?为什么?(还没算个位,补充6+6=12,看来这种方法还要作进一步分析。)

师:看看这两种方法,一种把196+226看成200+230是估大了;另一种把196+226看成190+220估小了,哪种方法好呢?(大估更合适,比较简便),看来大估还是小估还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请有错的小朋友订正。

【板书】: 196 + 226 (估大)200+230=430<441 坐得下。

3、比较分析:解决学校看电影和旅行团看电影的问题时,这两种方法(指板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四、多种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P17练习三的第6题。

(1)请小朋友将这些小鱼分到两个箩筐里,

(2)生判断结果,说想法。

(3)师问:258+171这条小鱼放哪儿呢?你怎么想的?619-203这条呢?

点评:既会判断又会分析,真会学习!

2.变式练习: P17练习三的第8题。

(1)妈妈有400元,够吗? 245元+187元

想1:(小估)240+180=420>400 不够。

(2)如果妈妈带500元,够吗? (大估)250+200=450<500,够。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们对于估算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 用估算解决问题

【王老师点评】

1、学生的思维需要辅助外形的呈现,教学中需要思维外化的策略。教师尽量少说,让学生动起来。导入环节,能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调整为让学生把结果写在作业纸上,先不说出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学生反馈时,教师将数据写在黑板上,数据不能悬空。

2、第二环节要放手让学生去解答,反馈中一要安抚好采用准确计算的学生,二要引导学生可不可以不准确计算就能判断出结果,同时引导学生从估成几百调整到几百几十。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学生没有学过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精算,在本课的估算中,他们还必须将三位数估成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进行计算。本节课通过“学生看电影”与“旅行团看电影”,感受不同的估算方法适合解决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需要进行灵活选择。总之,一个目标:在估算中感受、体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深刻道理。通过比较“在什么情况下小估(大估)比较合适?”的问题讨论,让学生体会选择估算方法对问题解决的重要。从而使学生将数学知识活用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高了学生估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五上解决问题教案、反思 篇8

(一)叙永县水尾镇中心小学校

阮建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能正确分析并解决3步计算的求平均数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选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选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情景图。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3个问题观察情景图:从这幅情景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抽学生回答上面的3个问题,列出算式:3430÷125(随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并要求学生独立算出结果是27.44。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笔算或用计算器计算。)

为什么要用计算器计算? 主要让学生说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合适。

请同学们将我们算出的结果和题意结合起来思考一下,你认为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完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完。我们还要思考这样3个问题:

一是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

二是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

三是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第1个问题,你认为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呢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为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应该用近似数表示。因为汽车都是以整辆为单位的,没有不到1辆的汽车。

那么我们来研究第2个问题,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为什么?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主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27.44,说明这3430箱货物要装的车比27辆多一些,如果将多的0.44舍去的话,那么剩下没装完的货物就没有地方装,我们也就不能完成装3430箱货物的要求,所以剩下的部分也要用1辆车来装。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介绍进一法。

对了,在生活中遇到这种剩下的不足1份又不能舍去的情况时,我们不论要保留的数位后一位上的数是几,都要往前一位进一,这就是“进一法”。

第2个问题也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第3个问题:生活中的进一法用得多吗?下面谁来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情况会用到进一法?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其他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生活中的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题。

2、教学例2

显示:工人叔叔铺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12天,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并要求学生计算出结果。

在上题的下面对比出现例2。

这儿也是铺管道的问题,和前一道题比,有哪些不一样呢?

让学生理解和上一题比,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都不知道。

你知道这道题应该怎样解吗?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求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的解题策略。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能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吗?请同学们按刚才分析的方法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算出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

学生计算后,全班集体订正。

这样的题同学们会算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这道题的。

指导学生说出要抓住题中的主要的数量关系,要先求出这个数量关系中需要的条件,再来求题中的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

练习十四第2、3、5题。【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1.有3530箱货物,每辆车装125箱,要装多少辆车?

3430÷125≈28(箱)

答:要装28辆车。

2.工人叔叔铺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12天,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182.4÷12≈15.2(米)

答:平均每天铺15.2米。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叙永县水尾镇中心小学校

阮建中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本节课内容孩子不容易掌握,会受前面所学“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影响。可能会“不知所措”。“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明白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可以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而且能清楚的明白各自的使用场合与情况。并且学生也掌握了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理念,采用导学自主模式,注重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景,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去,两道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出现问题及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学生初步感知“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看板书对这两种取进似值的方法进行对比,出示一些填空题让学生练习,加深理解,同时又找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题让学生独立解决。讲授新课时,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尝试计算。

(二)激发交流讨论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再针对两个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明白为什么例题用四舍五入法不行了呢?为什么结果是6.25个,但正确答案是7个呢?抓住这个矛盾展开讨论交流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知道这种方法叫“进一法”。从而知道“四舍五入”法在此例题中显然用不上,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结果。

(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交流中感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决定,才可以行的通。

(四)学生与教师耐心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发言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评价。

(五)做“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案用倍解决问题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运用列表方法解决问题,学会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二、目标分析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初步的接触。教学例题时要让学生先弄清题意,如果方案中有不符合题意的方案应该舍弃。学生在列举时可能会有遗漏,指导学生通过表格顺着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枚举,有序且完整地思考问题。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性。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可爱的美美想买这支11元的钢笔,她带了的钱都是5元的、1元的,她会怎么样付钱给售货员阿姨呢?(课件演示)

你想到了哪些付钱的方法?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

1.2张5元,1张1元。

2.1张5元,6张1元。

3.11张1元。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用5元、1元的人民币购买钢笔的问题,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各种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例9

1.明确题意

(1)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两辆车要运8吨煤,一辆载重量2吨,一辆载重3吨,每次每辆车要装满,)

(2)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派车正好能把8吨煤运完?)

(3)恰好运完8吨煤是什么意思?(不能少运,也不可超出,即少于8吨或超过8吨都不合题意。)

2.探究策略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

①提问:如果只用2吨的车运,要运几次才能运完?如果只用3吨的车运呢,几次才能运完?

②学生交流列式并汇报。

(2)引导学生探寻不同方案。①同桌讨论:还有其他的方案吗?能否将两辆车同时派出来运呢?

②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指导学生列表呈现方案。

①如何让大家的对这些方案一目了然呢?请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先出示空白表,表头可带学生边看边呈现)

②让学生说说表格第一行可以怎么填写合适。(只用1辆车运完的情况)如下表:

③学生独立完成其它方案。(教师提示:可以怎样有顺序地表示出派车方案呢?)

④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孩子进行适时点拨。

⑤完成后汇报交流。学生边说,课件边呈现。

⑥观察表格,总结通过列表有序呈现派车方案的方法:当只用1辆车运完的次数找到后,以此类推,如果是4次,那接下来可以探究3次、2次直到0次。

⑦比较两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先考虑只用载重3吨的车,方案只需列举4个)

⑧根据表格,学生选择符合题意的派车方案。

(4)检验反思:将选择的方案根据题目检验一下,看是否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列表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有序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因此,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列表、填表,尤其表格的第一种方案,设计时突出让学生填写,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考虑,不至于受到书本现成表格的束缚,又能为后面比较两个表格的不同,做到最优化而奠定基础。

(三)内化新知

1.基础应用

让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尝试做一做。引导学生从较大人民币(5元)入手列举,即只付5元,要多少张?

2.综合应用

练习七第7题。通过租船的具体生活情境,巩固所学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了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思想。

【设计意图】由于新知探究中,在比较两个表格环节优化出从大车入手列举可简化方案,因此,做一做中学生从5元入手,只需列举3种方案,因为当5元3张时,2元6张已经不够了。而从2元入手,要列举7种方案。从优化的角度出发,应先从只付5元列举,这种优化的思想为练习七第7题的解决做好了铺垫。

(四)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估算的作用,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3、通过练习,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灵活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法,体验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学情分析

前几课时,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法,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也有一定的估算意思和技巧。本节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时候,采用估算解决问题可以更简便。这节课也要求学生能结合线段图,分析分段计费的题意,属性结合更容易理解题意。五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性格特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引入喜羊羊各卡通人物进行情境教学,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题意。

难点:会选择估大或估小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以练促忆。

国庆节到了,灰太狼一家自驾车去珠海长隆海洋公园玩,但它遇到一点麻烦,让我们一起来帮它解决。请看题目

灰太狼一家人自驾车去珠海长隆海洋公园游玩,1、汽车油箱里有9.5升汽油,每升汽油可供汽车行驶14.8千米。灰太狼家离海洋公园160千米,中途不加油能到达公园吗?

1)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找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理解题目的意思,这一步就是我们想说的“阅读与理解”。

2)不用计算,你能马上判断不加油能到达公园吗?

这么快能判断,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为什么可以用估算?【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问题解决,采用估算更加简便。】

3)判断够不够,我们可以用估算,请写出估算过程。

4)汇报估算方法:

14.8×9.5≈15×10=150千米

还有其它方法吗?

我们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想出解题思路,这一步就是“分析与解答”。

5)做完这题,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大家用估大的方法来估算?

用估小的方法估算不行吗?

四人小组交流再汇报

估大都不能到达公园,那实际肯定更不能到达公园。估小数据小了可能会到达公园,与实际不相符,所以这题要用估大的策略。

我们做完题目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小结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一步就是“回顾与反思”。

6)小结: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问题解决,采用估算方法更简便。

估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数据特点选择估大或估小的策略估算。

2、公园的停车场规定:

2小时内

5元

2小时以上

每超过1小时加收1.5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

它们在停车场停车6.4小时,灰太狼应付停车费多少元?

1)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2)这条题目最难分析数量关系的是哪里?

对于难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板书画线段图

3)独立完成解题,呈现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一:

5+(7-2)×1.5=5+7.5=12.5元

方法二:

1.5×7+(5-1.5×2)=10.5+2=12.5元

4)小结: 在解决收费标准不一样的问题解决,我们要采用分段计费的方法计算,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怎样分段计费,更加容易分析数量关系。

二、以练促辨。

二、以练促辨。

3、羊村买来20米花布,30米红布为舞蹈队做演出服,(1)做一件上衣用花布0.84米,要做19件这样的上衣,这些花布够吗?

A

0.84×19≈0.9×19=17.1米 B

0.84×19≈1×19=19米 C

0.84×19≈0.9×20=18米

D 0.84×19≈0.8×20=16米

反馈:指名汇报。

探究:(1)花布够吗,可以选择哪条算式,还有吗?(选A、B、C)

(2)选这3条算式有什么特点?

都是估大的方法

(3)为什么选择估大的方法?

估大都够,肯定够

(2)做一条裤子用红布1.06米,要做31条这样的裤子,这些红布够吗?

A

1.06×31≈1.1×31=34.1米

B 1.06×31≈1×31=31米

C

1.06×31≈1×30=30米

反馈:指名汇报。探究:(1)花布够吗,可以选择哪条算式,还有吗?(选B、C)

(2)选这2条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估小的方法

(3)为什么选择估小的方法?估小不够,肯定不够

回顾与反思,小结:

(1)要判断“够”的话,所有的数据都要估大或不变;估大都够,肯定够;

(2)要判断“不够”的话,所有的数据都要估小或不变;估小不够,肯定不够。

五、总结收获

五、总结收获

1、在解决小数乘法问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同学们说的注意事项,我很赞同,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值得点赞。快下课了,请你写写这节课上你还有什么收获或困惑,请用简单的一句话或几个词语写在卡上。

上一篇:小学家长学校下一篇:巡察整改措施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