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时代背景

2024-09-20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时代背景(通用12篇)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时代背景 篇1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时代背景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前五个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

1、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后五个关系,论述了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及处理好中国与外国关系的问题。

1、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2、党和非党的关系

3、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4、是非关系

5、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

 毛泽东同志长期以来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十分注重经典理论的消化及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并以此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我国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是否要将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指导我们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呢?回答是肯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余年的改革路程充分证明了这一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应坚持到底的。

(二)批判的继承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

 社会主义的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没有采取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态度,而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以一个共产党人宽广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同时又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强调对外国经验要进行科学的签别,批判地继承,而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开放以来,为更好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广泛学习、引进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和改革的经验与理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这些理论与经验应采取分析,继承的态度,多年来学习西方的做法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且取得了具大的成就。

(三)勇于创新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石。

 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尊重苏联革命与建设的经验,但又不完全迷信,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找到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独特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与建设的成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上所开辟的一条新路子,其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创新;毛泽东同志纵观局势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首创精神。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时代背景 篇2

整体而言,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基本摆脱了休闲地位,塑造出一批反映社会现实且具有深厚文化内蕴的角色。此时的中国电影已逐渐站在社会改造的前沿位置,从二十年代电影的避世逃逸变为入世应时,[1]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影人和电影作品,塑造出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女性人物,例如默片最高艺术成果电影《神女》中的母亲(阮玲玉饰),有声片代表作《马路天使》中的小红(周璇饰),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载誉而归的故事片《渔光曲》中的小猫(王人美饰)……表现出呼应时代政治的使命感,同时强化了电影的独立艺术地位,使中国电影第一次与世界靠近。[2]

基于对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整体分析,不难发现女性在推动电影发展方面着实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先锋力量,正是她们塑造出的一批经典形象,为中国三十年代的电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这些人物形象只存在于电影中,却成为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二、时代对女性角色塑造的影响

女性角色在三十年代电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独特的身份地位使其更易表现出时代特色和电影主题,电影女性的独特性是时代特征的具体化“放映”。

(一)历史背景使电影散发夺目的女性之光。上世纪三十年代,三从四德的封建守旧观念仍在社会文化领域暗自挣扎着。同时,帝国主义互相厮杀争斗,无暇东顾,客观上使得我国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而上海成为当时电影的发展基地。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真实风情从郭沫若的《上海印象》中一览无余: “游闲的尸,淫嚣的肉,长的男袍,短的女袖,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枢,乱闯,乱走;我的眼儿泪流,我的心儿作呕。”这一时期,上海“洋风”吹得最丰富,社会观念相对先进,处于“孤岛”之上的人们生活相对平稳,却倍受心灵折磨。这种新旧观念夹杂、开放与闭塞并存的生存环境使上海成为当时电影发展的风水宝地,彼时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也因而富有独特的气质内蕴,散发出夺目的女性之光。[3]

以彼时的时代环境作为电影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可使电影更具真实感。整体来说,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人物性格、命运等方面的表现与时代内涵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或契合性。例如吴永刚导演在1934年的作品《神女》,这部电影通过对一个身处下层、饱受摧残,最终选择反抗的女性形象的刻画对现实进行揭露、批判。阮玲玉塑造的母亲、妓女的双重角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显得那么真实。正是这个角色将阮玲玉送入演艺事业高峰期,也为默片时代画上圆满的休止符,可见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二)摩登元素烘托出完美的女性形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被誉为“东方巴黎”,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与纽约、巴黎齐名),也是东方排名第一的国际大都会。那个时代的灯红酒绿、五彩斑斓,时至今日仍然是时尚的象征。对于电影的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基础。中国电影虽然比国外起步晚了大约十年,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业的发展已接近世界水准,一些导演对电影中女性的刻画也充分吸取了好莱坞电影的长处,利用灯光、景别、服装、布景等方式展示女性美。值得一提的是,旗袍作为三十年代上海滩不可忽视的靓丽风景对电影女性的塑造有重要影响。比如蔡楚生导演在1935年拍摄的《新女性》将旧上海摩登元素完美镶刻进剧情,致力于表现出旧上海女性的独特风韵。由阮玲玉饰演的知识女性韦明,完全改变了以往电影中女先生富有革命精神,身穿粗布长褂的刻板形象,她身着旗袍婀娜多姿,几乎每个场景都换一身旗袍装扮,衣领、腰身等各处的扣饰均设计得华丽精致。[3]

此外电影界常举办一系列活动来宣传女性形象,例如风行一时的“电影皇后”评选活动,相继推出张织云、胡蝶、阮玲玉、徐来、周璇等品牌美女明星演员,这些都与好莱坞明星制有一定相似性。

(三)文化运动推进女性角色塑造触及现实。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界曾掀起“文艺大众化”的活动。倡导“平民文学”创作,即从个体出发描写普通大众的文学。[4]其中左翼文学就是“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典型代表。扩展到电影业,基于广大民众抗日爱国的要求,中共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应运而生。1931年“左翼剧联”通过《最近行动纲领》,明确规定了左翼戏剧电影运动的方向、方针、任务和策略。这对三十年代电影发展有重要意义。现实主义回归,涌现出大量现实主义电影,也塑造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女性”形象。左翼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田汉导演在1933年的作品《三个摩登女性》。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引下,塑造出代表三种社会类型的典型女性形象:追求腐朽资产阶级生活的虞玉,沉迷于小资产阶级绝望感伤情绪中的陈若英和积极投身劳动大众为生存和自由而斗争的周淑贞。这三种形象完全是当时社会真实存在的三种典型社会人群的缩影,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对当时的青年,尤其知识青年有启迪心灵的作用。

三、电影女性形象对时代的影响

(一)电影女性角色引领大众审美。三十年代的电影明星中,女性最为耀眼,几乎能撑起三十年代电影业的一片天。早期的女明星们也有当今明星相同的境遇——她们是美丽和时尚的代名词,无论走到哪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其在电影中塑造的形象更成为大众模仿的对象。

在孙瑜导演1931年的《野玫瑰》中,著名影星王人美塑造的女主角小凤是个身形健美、颇具泼辣粗犷男孩子气性格的女孩。这种形象在当时引发了一种时尚,女孩子们开始解开麻花辫,展现自由烂漫的形象。这说明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开始塑造符合时代进步的新女性形象,并逐渐推动时代审美变化。影片《新女性》中的李阿英也是健美的典型代表。导演蔡楚生曾说:李阿英的扮演者段虚本身是运动员,“她本人就具有单纯朴实的气质和爽朗豪迈的健康美”,“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雄伟、壮实、豪迈、热情的女工形象。”[5]

三十年代电影塑造出众多不同于以往病态美的健康阳光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无形中引领时尚,甚至掀起有关审美的时代论辩,引领审美观走上健康美的新道路。

除此之外,旗袍也是三十年代电影中不可忽视的靓丽风景,尤其在今天看来仍被视为伟大成就的多部电影几乎都会出现身着旧上海修身旗袍的女性。例如在《神女》中,阮玲玉那几套旗袍在传统样式上进行了改良,花色秀雅,款式也很好地凸显出女性的玲珑曲线美,显露东方女性的独特神韵。大概从那时起,旗袍奠定了它女装舞台上无与伦比的地位。而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是三十年代旗袍的主流。[6]当时大上海的众多名门闺秀争相穿起这种西式旗袍,电影无疑是这股时尚潮流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二)电影对女性的塑造催发女性意识的觉醒。三十年代电影对女性性情乃至命运格局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催发近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同于以往电影,三十年代电影对女性的塑造更趋于表现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具备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映衬出近现代思想对女性的整体要求。或许由于时代相对落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有时是矛盾的。一方面,电影在塑造女性角色时,常加入理想化因素,例如《三个摩登女性》中的淑贞是一个从封建包办婚姻中走出而怀有新思想的工人阶级战士……这个人物本身是人们对新女性的一种理想化虚构;另一方面,或许出于反映现实的需要,电影对女性缺乏人文关怀,使得不同电影中女性形象有相同的悲剧命运。例如《神女》的女主角——她是热爱儿子的母亲,也是迫于生计的妓女。面对社会上各种压迫、各种刁难,逆来顺受的她奋起反抗,但却被入监狱。类似的故事和结局在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屡见不鲜。

目前,我国大部分故事片仍难以冲破固有的审美观念、叙事方式,女性意识很难冲出“传统思想禁锢”的“牢笼”。尽管三十年代以来的电影已有意反映女性意识,并着手推动女性意识在中国的传播,但现在来看,尽管中国女性的处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女性面临的文化情景仍然比较复杂,不仅有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更有传统女性规范的束缚。这在三十年代的电影中也有明显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可从一些女性电影中得到启示——涉及女性题材时,电影人更“应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上,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塑造,重视形象塑造的内蕴,增强女性个性化和主体性。”[7]

四、结语

通过对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内涵解读,笔者发现,在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中,女性角色着实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且这种作用和电影所处时代密切相关。一方面是时代对女性角色塑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时代对女性角色塑造的影响、摩登元素烘托出完美的女性形象、文化运动推进女性角色塑造触及现实等方面;另一方面是电影女性形象对时代的影响,主要在于电影女性角色引领大众审美、电影对女性的塑造催发女性意识的觉醒等方面。在文化内涵更新较快的现有时代背景下,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理应在电影中得以突出和体现,女性意识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或人文价值有必要融合于21世纪的电影文化之中,这不仅是对于21世纪女性的尊重,也是时代潮流的“人性”呼唤。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中的女性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历史意义。文章在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的整体状况进行相关梳理的基础上,发现时代背景对女性角色塑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历史背景散发的女性之光、摩登元素烘托出的女性形象、文化运动推进女性角色的塑造触及现实等诸多方面,且电影女性形象在引领大众审美、催发女性意识的觉醒等方面对时代背景能够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论中学体育教师的十大人际关系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教学;人际关系

1 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受到自身内部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到与它相关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针对性地解决影响教学的各种不利因素,在工作和学习上得到领导、同事的关心和支持,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处理人际关系,既是对体育教师的一项道德要求,也是必备的工作能力。人际关系是纷繁复杂的,就教学工作而言,体育教师应该重点处理好以下十大人际关系。

2 体育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

2.1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的人际关系

学校领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指导者。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是干群关系,在组织上是上下级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又是在共同教育活动中的分工关系。这种分工关系是要有良好的人際关系来相辅的,它是一种平等的同志关系。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工作量多、工作面广、联系的部门多和投入的经费大等。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理顺上至校长下至各处(科)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

做法:(1)摆正位置。体育教师要摆正位置,自觉接受校长等的领导、教育和帮助。(2)广泛宣传。由于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尽相同,体育教师要经常地不适时机地向他们宣传学校体育工作,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体育制度、运动竞赛等。(3)合理沟通。教师对某些问题有不同意见,可以诚恳地找他们交流,如实地反映意见和建议。(4)顾全大局。学校体育工作只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体育教师要自觉服从学校统一安排,通晓学校工作的特点,树立全局观念。

2.2处理好与教研员的人际关系

教研员是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的教研单位,是抓教学质量的参谋与智囊;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业务水平高、信息快、意识超前,体育教师应当把他们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把他们作为自己通往成功的“天梯”。

做法:(1)虚心求教。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及时虚心请教教研员。(2)积极响映。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培养教师的炼炉,是教师成功的基石。教研员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是领头羊。我们要积极响应教研员的工作,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3)及时反馈。体育教师应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使各自拥有的好教法、好学法、好模式和好课题等,通过教研员传递给大家,做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 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3.1处理好与班主任的人际关系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也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搞好教学工作离不开我们的孩子王——班主任。

做法:(1)统一目标。体育教师与班主任一定要统一目标,形成群体共同活动的目标,都有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的愿望和义务。(2)互相支持。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集体劳动。体育教师要搞好班级的体育教学工作离不开班主任的支持和帮助,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3)互相学习。班主任具有业务知识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在学生面前有威信。体育教师主动向他们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3.2处理好教研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

教研组是在组长领导下,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主体,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为目标的基层群体。每位体育教师都是其中的一份子,能否处理好教研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教研组的建设和自身的工作环境,直接影响着教研组的工作效率和体育教学质量。

做法:(1)荣辱与共;(2)尊敬前辈;(3)以老带新;(4)分工协作。

3.3处理好与其他任课教师的人际关系

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说:“一个教师集体,要有统一的工作方法,要不但能集体地为‘自己’班级负责,而且能为整个学校负责,如果没有这样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那么,所谓正常的学校教育工作是很难想象的。”这就是说一个体育教师要上好一个班级的课,离不开其他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正确处理与其他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做法:(1)学科渗透。各个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工作能力都不一样,体育教师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扩大知识面,学习不同的教学风格,做到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2)不占时间。体育教师不片面突出本学科,不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如做到及时下课;个别运动量较大的课还应该提前几分钟下课,使学生有更充分的课间时间,恢复身心,更好地进入其他学科的学习。

4 体育教师与教辅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4.1处理好与器材管理员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有场地器材的要求,备好器材、布置好场地也是上好体育课的一个条件。稍有规模的学校都配有场地器材管理员,他们的工作很多,有场地器材的维修,运动器材的借还与保管,教学和竞赛场地的布置,有时还兼采购等工作。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为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做法:(1)培养助手。管理员虽不是一线教师,却有同教师一样重要的岗位,辅助着教学。教师要向管理员通报学期教学计划、竞赛内容和群体活动安排等,使场地器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逐渐培养他们成为教学的助手。(2)配合工作。体育教师在器材的出借、归还、放置、维修等配合他们工作。(3)关心爱护。管理员的工作环境往往较差,工作寂寞、单调、枯燥,在工作中与体育教师交往最多,我们要尊重、关心、爱护管理员。

4.2处理好与校医的人际关系

校医是学校领导者管理学校卫生工作的参谋和助手,是全体校职工进行工作的卫生指导,是学生的保健医师。体育与卫生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共同担负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做法:(1)收集资料。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学生的健康状况是我们实施教学前所必须思考的因素。在学期开学初通过校医帮助查阅学生的健康档案,了解并收集学生的疾病史,以便合理安排教学计划。(2)虚心学习。体育教师要虚心向校医学习防治疾病、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处理好教学中的突发事件。(3)提供监督。通过校医监察,防止个别厌学者弄虚作假。(4)加强保障。在举行运动竞赛时,必须邀请校医到场,以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5 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5.1处理好与优秀学生的人际关系

所谓优秀学生是指在班级里相对处于先进状态,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较好的学生。他们品学兼优,运动技能强,身体素质好,学习认真,掌握技术快。主要包括班干部和体育骨干。教师在处理与优秀学生关系上,应从选拔、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做出努力。

做法:(1)精心选拔。选择干部时必须坚持教师物色考查与学生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原则。体育干部一般设有:体育委员、副体育委员、组长、副组长和领操员等。(2)培养干部。在教学中注意干部的培养。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要求他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3)充分使用。对优秀生要充分使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与他们共同制订体育活动计划、组织措施和奋斗目标。(4)支持信任。支持他们在班级里所做的工作,处处强化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5)抑制消极。要全面分析和掌握优秀生的行为与个性特点,防止在成绩、荣誉面前滋长“娇气”和“傲气”,抑制任性等消极的一面。

5.2处理好与中间学生的人际关系

中间学生身体素质一般,运动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上进心。一般而言,中间学生在班级中往往占多数,关系到集体的形象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反映一个班级的总体水平。抓好中间学生,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做法:(1)心有中间。中间学生在班级里往往默默无闻,不引人注目,所以体育教师在抓好两头的同时,不忘中间学生。(2)防止掉队。中间生的技能、成绩和感情都不稳定,对他们要多关怀、多帮助,防止掉队。(3)择法而教。对中间学生的教育应该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批评时要慎重,切不可扼杀处于萌芽状态的上进心。

5.3处理好与后进生的人际关系

后进生不仅身体异常、运动技能差、成绩不及格,而且大多没有上进心,对体育不感兴趣,厌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先天客观的,也有主观后天养成的。转化后进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害。

做法:(1)一视同仁。韩愈的《昌黎先生集·原人》:“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不分厚薄,同样看待。教师要做到:不因差则远之,差而弃之;更不因先天不足而歧视之。(2)区别对待。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而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已有的水平,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法、手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有针对性地采用“运动处方”或分层次教学。

6 后语

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严格地说,它属于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范畴。人际交往是一种双边活动,既要了解别人,又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体育教学中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师要处理的人际关系还有很多,如学生家长、教育和体育部门行政人员等,笔者就教学情境中比较重要的十大人际关系进行肤浅的分析,提出一些做法和策略,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提高待人处事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齐炼.学校教务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篇4

近日,通过上毛泽东概论课的王纯老师的作业要求,我有幸拜读了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的一些领导同志,在听取了中央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在此基础上,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之后,由毛泽东在4月25日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打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

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论十大关系的中心就是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的关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毛泽东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上,他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篇5

在读完毛泽东阐述的十大关系中,我觉得每对关系都充满唯物辩证法的色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现在国家的许多政策和方针都还体现《论十大关系》中的观点,可见它对中国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同时比如其中,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些见解,它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也有启示意义。

人作为复杂社会的一部分,做事难免会犯错,就像古人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问犯错就要勇于承认错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自己的过错,学会反省。我们都是血气方刚的新时代大学生,遇事难免会冲动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大学生打架斗殴已经不是啥新鲜新闻了。例如,同学因为一时口角之争就大打出手,一时失手将对方致残好,甚者致命。原本只是件小事,没想到发展成犯罪,当事人事后也悔恨不已。而对待这些犯过错误的同学,我们应学习“是非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不能因为他们曾经他们犯过错就和他们交流,歧视他们。相反,我们应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让他们从灵魂深处反省,争取早日改正错误。当我们周围的同学犯错误时,用一颗宽容的心接纳他们,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苛刻地要求他人只会让人疏远自己,最终导致失去朋友。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的医生,我们更有责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医德。不管患者曾经是否犯过罪,我们都应当救死扶伤,医治肉体疼痛时安抚他们心灵的伤疤。在战争年代,战地医生不会因为患者是战俘就任其疼痛而死,地方的士兵许多是被迫入伍参战,并非自愿来侵略他国。

随着物价的上升,我们学校食堂的饭价也水涨船高。学校主要的4个就餐食堂均涨价,我觉得学校食堂涨价一方面有物价的影响,还有就是学校就餐地方较少的原因。我们学校的饭价比大连其他大学的饭价高,在同样的物价情况下,为何我们学校饭价高?原因就是相比其他大学,我们学校就餐地方较少。这么大规模的学校,4个食堂显然有点少。每到吃饭时间段,同学都要排长长的队伍买饭。食堂间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才能不断推出新菜肴种类来吸引同学,听取同学对他们的建议。作为我们学生当然希望学校能有更多就餐的地方,食堂间才能因为竞争不断出新,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食堂涨价,就像“党和非党的关系”。毛主席明确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我觉得学校在有一个主食堂的基础上,应增设多个小食堂。这样多个食堂长期共存,相互监督,防止垄断的发生,从而保护学生的利益。

在学习方法方面,我们应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如果同学的学习方法对我们学习有效,我们就应借鉴他的方法。不论对方性别、年龄、性格、班级等方面与我们差异多大,只要他们的学习方法能适用于我们提高成绩,我们都应当采纳。就像我国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同时防范“拿来主义”,要理性分析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一方面优于他人,而其他方面平平常常,甚至相形见绌。成绩优异的同学只能说明他擅长学习,不能说明他面面优秀。倘若他待人冷漠,不尊敬师长等诸多缺点。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成绩优秀同学的一切不良行为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他们高效的学习方法。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6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调国防建设。《论十大关系》的意义深远,以下是我的看法。

《论十大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依据,并对改革的性质作了界定。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点,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是否需要改革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曲折历程。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依据。毛泽东讲:“一共讲了十点。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毛泽东大胆地向传统看法提出了挑战,为社会主义改革提出了依据,即改革就是解决矛盾。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把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归纳为十对,并逐一加以解决。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反复强调处理好十大关系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就蕴含了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特别是1957年2月,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更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依据和性质。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像“资本主义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它不是对抗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变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基本原则作了说明。改革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基本是照抄苏联模式,“尽管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几乎是一张白纸,只能是边照抄、边学习,边探索,边总结。”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我党也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注重搞调查研究,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论十大关系》就是1956年,毛泽东连续听取了党中央有关同志和国务院30多个部的汇报后写成的。苏共20大的召开,又为我党解放思想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以苏为戒,总结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论十大关系》的开篇,毛泽东就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1956年,在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讲到赫鲁晓夫“揭了盖子”——他破除了那种认为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改革的基本原则。改革就是解决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更合理地调整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权利义务关系,提高人们意识表达的自由程度,从而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十个问题,“都是

简析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篇7

十大关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经济方面是重点,有五个关系问题:

(一)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

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可以更好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积累,走“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工业化道路。防止出现类似前苏联的粮食生产下降、市场物价紧张、民用商品缺乏、货币不稳的现象。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积极发展沿海工业,以便更有利地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要懂得国防不可不有,但要加强国防,首先要加强经济建设的道理,可靠的方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要兼顾三方,不能只顾一头;要在统一领导下,给生产单位一点权力、一点机动余地、一点利益、一点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能发展的生动活泼;要关心群众生活,工资要随经济发展作适当调整,特别不能把农民挖得很苦,绝不能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同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进行,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论十大关系》在政治方面讲了四个关系问题;

(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共同努力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七)党与非党的关系。

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明确宣布不搞前苏联的一党制,要作好统一战线工作,要让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发表意见,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有利。但是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现在非有不可,而且非继续加强不可,否则就不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

(八)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要在肯定过去镇反、肃反的必要性的前提下,做出现在“还有反革命,但已经大为减少”的估计,提出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捉少杀和机关内部清查反革命分子要坚持延安开始的“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方针。

(九)是非关系。

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一看二帮,重申要实行“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方针,反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此外,《论十大关系》还涉及中外关系问题: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 都有它的长处,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 不能盲目地学, 不能一切照抄, 机械搬运。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8

2013,5,2

5《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百般敌视,采取政治经济封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面对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毛泽东采取了“一边倒”、“另 起炉灶”的外交方针,在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和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经过了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 移,从1953 年到1956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三年实践中,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是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十个关系是: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统筹兼顾,正确实行群众路线。不仅在于它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上,而且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譬如,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和方法、毛泽东同志出:“世界 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十个问题,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从毛泽东同志分析问题的思路看,他在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后,紧接着就点出人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为此,毛泽东同志 强调,我们既要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同时要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既要大力发扬群众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 的迫切问题。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负担。因此,可以说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把统筹兼顾作为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论十大关系》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哲理,提供了实现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说,“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毛泽东在这里提 出一个重要命题,即关系就是矛盾。处理十大关系,就是处理十大矛盾。而矛盾是没有完结的,旧矛盾解决了,新的盾还会出现。毛泽东用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观点来解释十大关系,要求 我们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前进中的问题,这对于今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发现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十大关系》展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全面性思维。全面地 认识和把握事物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应当说,这一基本点在《论十大关系》中体现得是很充分的。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就当时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来说,是全面性思维与其高深的哲学修养密不可分的。毛泽东 的立足点是尽可能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事实证明,毛泽东这个考虑是正确的,这使我们党争取到更多的积极因素,以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

毛概论文之论十大关系 篇9

《论十大关系》发表的时代背景比较特殊:在1956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即将被确立,因此党的工作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建设方向。对于如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建设经济,具体便落实在多个经济领域内各种关系的处理;而国际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所作出的“秘密报告”中,针对斯大林模式的批评引起了国际上对社会主义的激烈争论,甚至导致国际上共产主义的内部分裂以及反共产主义势力的所煽动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一轮浪潮。中国在过去的时间里长期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因此当苏联模式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不足之时,中国该如何应对,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走向至关重要。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十大关系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

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六是少数民族问题。我国少数民族有三千多万人,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但是居住地区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所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七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目前社会大变动的过渡时期,困难问题还是很多的。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

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八是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几个口号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十一是关于节约。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这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在我们的许多工作人员中间,现在滋长着一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苦,喜欢计较个人名利的危险倾向,这是很不好的。我们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要求精简机关,下放干部,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就是克服这种危险倾向的一个方法。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十二是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其中在第七大关系中的“党和非党的关系”中有一段对我印象非常深刻。原文如下:无产阶级专政不能没有很大的强制性。但是,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机构庞大。在一不死人二不废事的条件下,我建议党政机构进行大精简,砍掉它三分之二。话说回来,党政机构要精简,不是说不要民主党派。希望你们抓一下统一战线工作,使他们和我们的关系得到改善,尽可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我之所以觉得很好,毛主席很有远见,他看到了党内存在着腐败,应该严厉根治。是因为现阶段腐败之风很严重,习近平主席也大力开展起来了反腐倡廉的行动,人民群众对此反响很大,拥护声一片。这样有利于保持党内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论十大关系》作为党摆脱一味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开始探索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理论尝试,较为全面并明确地表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党的路线和方阵,报告本身条理分明,深入浅出,通过类似“是真的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要,没有十分想”这样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在我国当下建设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轻重缓急。它奠定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初理论政策基础,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接下来在阐述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毛泽东都指出应该要正确处理相互的关系,前者要做到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兼顾,后者则要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在涉及民族、文化思想和国际关系等等方面,毛泽东继续运用辩证法的原理,分别强调了我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应该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反对歧视和大汉族主义。就党和非党的关

系进一步确认我国必须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阵。在提到革命和反革命关系时则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问题,对于敌人依然要坚决打击,但是对于可以转变利用的因素也要主动加以利用。在人民内部则采取的是对人民进行引导,对发生错误的人民进行帮助。最后涉及中国和国外的关系,报告中承认了中国在自然科学等等多个领域仍然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并指出我们应当学习外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好的东西,要摒弃教条主义和全面否定的错误观点,敢于认清自己的不足并且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共有十二个小题目。一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之间的矛盾通过专政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解决。二是肃反问题。肃清反革命分子的问题是敌我矛盾的斗争问题。我们国家的巩固,首先不是由于肃反。我们国家的巩固,首先是由于我们有经过几十年革命斗争锻炼的共产党和解放军,有经过几十年革命斗争锻炼的劳动人民。但是,我们在肃清反革命方面的成功,无疑是我们国家巩固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农业合作化问题。合作社正在经历一个逐步巩固的过程。它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

通过通读《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文章,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观点与当前的科学发展观都有暗合之处,例如: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问题现在演变为了三次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时代背景 篇10

关键词:网络时代,公共关系,法律

2013年10月14日英特尔 (中国) 有限公司举办了社会创新周活动, 该活动的参评意向是提高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价值, 提高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责任。英特尔公司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联合搭建了“共同发声”平台, 以创新周为主题, 围绕三大社会议题——教育、养老、社区民生话题, 研究在网络时代下公共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公共关系发展现状分析

(一) 公共关系学理论分析

公共关系学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它是一种状态, 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 当一个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去改善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 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社会组织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运用传播、沟通媒介和手段, 与其公众结成的利益一致的社会关系的过程就是建立良好公共关系的过程。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 信息化等方面还有不完善之处,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 体制改革的深入, 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公共关系学在中国有着令人鼓舞的辉煌前景。

(二) 公共关系学与法学之间的发展关系

公共关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公众, 法律亦是如此, 其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公众, 所以在公众的主导作用下, 两者管理、约束社会的沟通关系作用很强。法律的强制作用和约束作用能够增加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由此可见, 公共关系与法律关系的研究和项目开发是促进和谐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动力。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公共关系与法律的融合

对上文案例进行简要分析可知, 网络时代背景下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的维护重视程度都非常高。解决社会矛盾、保持法律公信度是政府开展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这种社会矛盾中, 公共关系仅依靠道德关系已无法完成既定的法律规范目标。由此可见, 要想提高公共关系与法律的融合程度仍需做以下几方面改革:

(一) 统一约束机制

公共关系与法律的约束内容相当, 在调节公众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同时, 具有社会性质特征的管理因素在法律关系上并不存在具体的冲突和矛盾, 所以从合作整合上看, 公共关系与法律都具有双重属性, 人与人之间的调整关系需要具有很高的内力作用和价值。在约束作用下, 行政手段在公共关系中必须采取合适的方法,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公共关系与法律之间的矛盾。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在法制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主导能力, 公民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促进公共关系格局的变化和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参与到法律宣传工作中, 可以为公众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沟通平台, 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社会公共关系提供一个稳定的、具有实效功能的约束机制。

(二) 调整公共关系的研究意义

强化公共管理作用与法律关系的合作能力不仅能够体现出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 还能有助于明确管理目标。从社会发展角度上看, 传媒建设延伸的范围非常广泛, 无论是在法律体系建设上, 还是构建社会管理制度上, 公共关系都可以体现社会体制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 公共关系与法律在构建体系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所以相对于其他管理内容, 司法部门与政府管理部门在司法管理上都能体现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能力。

(三) 优化法制环境

执法部门与政府管理部门对社会公共环境的影响大体相同, 所以将公共关系应用到法律体系中可以增加法律的执法力度, 提高司法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从理论科学上看, 司法部门需要应用规范的执法队伍建设, 使其在调整公共关系上承担一部分调和经验。在法制环境下, 公共关系的自由创建能力非常强, 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个人, 公共执法能力都可改变并优化公民的生存环境。政治经济环境内容是公共关系主体, 所以社会公民需要参与到民生热点话题、国家体制发展的讨论中, 利用自身话语权, 引导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四) 采用新媒介技术

英特尔公司在新媒介技术上的应用价值非常高, 在互联网无序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 信息的传播容量会大幅度增加, 公民在享有一定编辑权力的同时, 还形成了关系主导能力。在社会关系中, 公民可以将自由创建的作品展现在个性化平台中, 让自己成为公共关系的传播者和发起者。同时新媒介技术引入法律体系, 也可以提高法律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在公共关系与法律的融合发展中, 民主、公正、法制社会主义构建意义也会明显增强。政府部门、组织以及和谐部门应利用新媒介技术丰富公共关系运行发展模式, 在掌握其结构特征的情况下, 提高网络时代环境中公共关系与法律体系的默契程度。

三、结论

通过上文对公共关系法律融合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 我国民主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制度构造、体制发展对公共关系与法律融合程度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以英特尔公司开展的创意周活动为例, 深入剖析了在法制社会中, 公共关系的能力必须依靠法律约束来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邵真.我国政府网络公共关系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程明怡.网络背景下的公共关系与法律的融合发展[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2 (08) :110-120.

[3]郑春华.领导者公共形象与大众媒介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11

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时代背景 篇12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总有许多历史性的转折点,《论十大关系》的发表算一个。尤其是在社会建设方面,它标志着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我国的社会建设不再是苏联模式的重复。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中国的一批领导人开始把建设自己的中国这一想法付诸现实。中国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均始于《论十大关系》中的方针与政策。

那么《论十大关系》是怎么提出来的呢?1956年初,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给了中国宝贵的3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中共领导人对苏联经济建设的缺陷已有所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套指导中国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便被迫切需求。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再和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于4月25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论十大关系》主要指导经济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不外乎“基础”二字,政治建设则可用“包容”来总括。十大关系就是: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前四个是关于经济建设的,后六个则与政治建设有关。

下面我们来看看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

首先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毛泽东说“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领导高层对作为基础的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的辩证关系还是很清楚的,不被当时国际环境对中国重工业的迫切要求所困扰。《论十大关系》中讲到,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看后者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重工业会发展得多、快且稳固。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阶层是把目光放得很长远的,他们更注重基础,农业关系到民众的温饱问题,手工业关乎日用需求,只有这些发展好了,才能承载起一个更大更稳的重工业王国。没有农业和手工业的基础,就没有重工业的万丈高楼!

然后是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是基础,它们发展的好,内地工业方有发展的希望。内地工业想从一穷二白起步,是十分艰难的,而有了较发达的沿海工业的支援,便容易多了。所以,发展工业不能急于求成,沿海工业的发展不能忽视。用《论十大关系》中的话说就是,新的侵华战争和世界大战,短时期内打不起来,要利用战前的时间在沿海投资办厂,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认为原子弹就要从我们头上掉下而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是不对的。毛泽东他们也知道沿海工业基础的重要性,不会因为紧张的国际形势而忽视这一点。

其次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

经济建设。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这点毋庸置疑!

最后是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对国家来说,生产单位是基础,要给单位放权,让他们有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工人调整工资,保障他们的生活。对国家和合作社来说,农民是基础,不能像苏联的义务交售制那样害惨农民,要低税收,合理收购农产品,供应工业品时薄利多销。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后者是基础,都必须兼顾。《论十大关系》中一句话很精辟,“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对啊,不管基础,又想上层建筑高大,哪有这样的道理?

不难看出,基础性是贯穿毛泽东经济建设论述的始终的。根深才会叶茂,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对基础的强调,在探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漂亮的一步。

接下来再看看政治工作中的包容性。第五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包容地方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注意地方的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第六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汉族要包容少数民族,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第七点党和非党的关系上,共产党要包容民主党派和一切善意地向共产党提意见的民主人士,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即使是骂,只要有理就接受,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八点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包容反革命分子,机关、学校、部队里面的反革命,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第九点是非关系上,包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第十点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包容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批判地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党在政治建设上的包容性,正体现了其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起点上值得赞叹的一点。

上一篇:心结的高三作文下一篇:写牵挂的作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