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安排

2024-09-13

竞赛安排(通用12篇)

竞赛安排 篇1

关于开展“构建环境友好型校园”环保征文大赛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青少年环保理念,促进环境教育,增强青少年环境意识,使学生养成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研究观察身边的事物,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结合今年“6〃5”世界环境日主题,进一步深化活动,我校举办环保征文比赛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一、高二学生

二、征文内容

征文围绕“减少污染——行动起来”这一主题,从身边的每一处着手,研究生活,研究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反映环境保护各个层面的事物,以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作者可以从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经历、感受、见闻、趣事、心得;环保事业发展的设想和创造发明;褒扬保护环境的好人好事以及批判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等方面展开论述。

三、征文要求

内容要非上网抄袭,文字精炼、流畅,文题鲜明,切合生活实际,并具现实意义。文章体裁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超过1200字。征文末页应注明文章题目、班级、作者、指导教师。交稿截止日期:5月18日

四、活动组织

各班级要在广泛开展青少年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发动学生踊跃参与征文比赛,要做到人人参与,班班开展。并在认真组织评比的基础上,每班选送3篇。

五、奖项设计

征文评选分初中组、高中组进行。学校有关部门联合成立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以及指导教师奖、组织奖若干名。

米脂县第二中学德育处

2010.5.1.

竞赛安排 篇2

在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在课的结尾阶段安排竞赛活动, 已成为部分体育教师的一种爱好, 究其原因大概包括以下四种:第一,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练习热情, 将课堂推向新的高潮, 如, 在接力跑比赛中, 场上学生会努力比赛, 场外学生的呼喊声更是响彻课堂, 课堂气氛空前高涨;第二, 对之前的技术教学进行检验, 以判断教学的效果, 如, 学习了足球垫球, 可以安排一个垫球计数比赛;第三, 给予学生更大的练习负荷, 提高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如, 在一节负荷较小的排球垫球课后段, 可以安排一个10米折返跑竞赛,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移动能力, 也加大了整堂课的运动负荷;第四, 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等。

二、课堂中安排竞赛活动需注意的问题

(一) 安排的竞赛内容要为竞赛目的服务

课堂教学中,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可以安排竞赛活动, 其关键在于安排的内容、组织方法等是否能够有效地为预设的目标服务。如, 依据2011年11月《中国学校体育》“实践与游戏”栏目提供的研讨专题, 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内容是“学习单个的立定跳远动作”, 教学的重点是一次立定跳远中摆臂与蹬地的协调配合 (不以远度作为判断学生掌握情况的依据) 。如果要对先前的技术教学进行检验, 以判断教学的效果, 那么, 在安排竞赛活动时如果选择的内容是连续五次立定跳远接快速跑接力就显得不适宜, 因为这绝不是“一个”和“五个”的关系, 而是表面看有联系实质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多次连续立定跳远是在熟练掌握一次立定跳远技术基础上的提高阶段的教学内容, 其与一次立定跳远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 尤其对学生摆臂协调性要求较高, 部分学生单个立定跳远完成较好, 但一旦完成连续立定跳远则会出现较多问题, 主要就是没有进行专门的连续蛙跳练习的原因, 因此, 从内容上看选择有偏差。当然, 即使将“连续五次立定跳远”内容改为“一次立定跳远”运用于本竞赛活动也不合适, 初学立定跳远强调的是动作协调性、完整性, 如果在往返接力的比赛中安排立定跳远, 学生会为了抢时间而忽略对动作本身的要求, 出现诸如双脚起跳单脚落地, 以期望尽快进入奔跑阶段的现象。由此, 上述竞赛安排没有较好地起到“对先前的技术教学进行检验, 以判断教学的效果”的目的。

“对先前的技术教学进行检验, 以判断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是部分教师安排竞赛活动众多目的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 如何在安排竞赛内容时较好地兼顾前面运动技术的教学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可以专门将前期的运动技术学习内容作为竞赛内容。即, 仍以前面的竞赛安排为例, 要想突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立定跳远的“摆臂与蹬地的协调配合”, 可以采用教师或体育骨干打分的方式进行比赛, 将摆臂、蹬地、落地缓冲作为评分重点, 每个学生跳一次, 看哪组得分高;也可以让两组间的学生从某一个点开始, 由一组先派出一名学生跳一次立定跳远, 另一组再派出一名学生从对方的落点往回跳一次, 以此类推, 看最后的落点处于开始点的什么位置, 以判明胜负。上述两种竞赛方法由于竞赛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 因此, 可以充分凸显出运动技术前期的教学效果。

2.如果安排综合性的竞赛内容, 则需要将前期的运动技术学习内容作为重点予以特别的安排, 以保证前期的运动技术学习内容得以高效完成。笔者记得在一次组内教研活动中, 一位青年教师在“前滚翻”教学结束阶段安排了一个障碍接力跑, 其中包括了跨越障碍物、前滚翻、匍匐前进等多种动作, 且这些动作安排的顺序可以由本组学生自己讨论决定, 后来很多组把前滚翻安排在了其他动作之后, 结果很多学生由于奔跑中突然停下来完成前滚翻, 造成动作走形, 甚至有个别学生扭伤脖子。随后, 笔者提出必须将前滚翻放在第一个动作去完成, 且等待的学生必须做好前滚翻的准备姿势, 结果表明, 竞赛效果相对之前的安排明显较好, 既保证了前期教学内容的强化, 也避免了潜在的危险。

(二) 安排竞赛的时机要灵活

很多教师习惯于在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一些竞赛活动, 其实不然, 竞赛也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始、中间等阶段。如, 遇到一些容易让学生沉闷的天气, 可以在课的开始阶段安排一些诸如快速搬运球等趣味性较强的竞赛活动。针对一些技术要求多的内容, 可以在学习了某个单一技术之后就安排一些竞赛活动, 以巩固单一技术。如, 笔者曾经在一次市级教学能手上课比赛中教授接力跑内容, 一节课安排了学习传接棒手型、信号给予、站位等多个内容, 笔者在每一个小知识点教授后都安排不同类型的传接棒竞赛, 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新学知识的重要性, 课堂效果良好。

(三) 竞赛分组的公平性要高

1.分组要与多种比赛形式结合起来, 淡化由于分组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基础从而对比赛结果产生的影响。如, 前面提到的对立定跳远进行打分的比赛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原有的立定跳远能力, 大部分学生只要认真练习, 注意相关细节动作就容易得高分。此外, 在一些竞赛中也可以融入“运气”因素, 如, 在传统的往返接力比赛中, 笔者曾经在实践中对比赛的方法做出如下改变, 即要求每组派出一名学生到对方比赛路径的中点位置, 对方每一名参与比赛的学生经过时, 都要与这名学生进行“剪刀、石头、布”, 直到胜了对方才让通过, 一些奔跑能力强的学生由于“运气”不好而长时间地停留在路途中央。这样, 比赛结果变得难以预料, 不仅可以极大地活跃气氛, 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原有的奔跑能力。

2.要进行控制性分组。所谓控制性分组就是分组前教师要将参与分组的学生依据一定的参照数据进行分组, 如, 针对往返跑接力, 教师可以依据以前测试的50米成绩先进行由慢到快的排队, 再采用蛇形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分组的相对公平性。如果遇到个别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学生实在难以合理分组, 则可以让其参与竞赛的辅助工作, 而不将其编入某一组。

3.要对分组进行机动调整, 即一次比赛后教师可以根据各组之间的完成情况, 采用交换1~2个队员等方法对各组之间的不平衡性进行调整。

(四) 竞赛的安全性要重视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理论探讨 篇3

摘要: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制度安排。它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具体方法,来约束和激励运动技术的发展。通过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来保证我国运动员在世界重大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关键词:运动竞赛制度;中国;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13-03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Event

TANG Jian瞛un, XIE Hui瞫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Chines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Event is easy to carry out. By the concrete ways of setting up, controlling, and arranging the 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was controlled and encouraged. The probability of unsureness decreas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ports development. Thus, our elite players could have excellent achievement in international events.

Key words: China;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event

从制度理论的角度,对竞赛制度安排给出比较系统的理论解释,可以开阔对竞赛制度安排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在竞赛制度制定和实施上的自觉性。

1对运动竞赛制度的认识

1.1概念界定和进一步的认识在运动竞赛学的意义上,运动竞赛是指在裁判员的主持下,依据统一的规则而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1]这个定义是运动竞赛学意义上的。王蒲(2000)认为这个定义的实际是指一场比赛的过程。

从主客体关系看,广义的运动竞赛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竞赛活动的主体——竞赛活动的参与人群;竞赛活动的客体——竞赛活动的物质条件;竞赛活动的方式——竞赛活动的基本制度。

在制度分析理论上来认识运动竞赛活动,它强调了运动竞赛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竞赛制度安排是竞赛组织者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的方式来对竞技行为产生影响。

在制度分析理论的意义上,运动竞赛是指在竞赛制度安排下,对运动成绩权利进行争夺,以及对运动成绩权利进行确定的过程。

运动竞赛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对竞技参与双方,通过一场比赛来确定参与者一方或胜或负。另一种是由竞技参与的多方,通过多场比赛来确定竞赛参与者最终的比赛结果。因此,运动竞赛制度也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运动竞赛制度在狭义上指的是在一场比赛中,裁判员根据竞赛规则对运动员(队)的运动成绩权利归属进行确定的一种制度。运动竞赛制度在广义上指的是在整个运动竞赛结束后,根据竞赛规则和规程对运动员(队)最终的运动成绩权利归属进行确定的一种制度。1.2理论研究成果和进一步的认识在我国,对运动竞赛制度进行专题性的理论研究不多。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是:

杨志康(1986)在讨论体育制度中,涉及了对体育竞技制度划分问题,但没有对体育制度的实施方式进行讨论。

韩建国(2001)就运动竞赛的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竞赛从竞赛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入手,对运动竞赛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改革,不断认识和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的运动竞赛发展规律,开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2]

冯树勇(2001)认为在运动竞赛与运动训练关系方面,比赛是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和精髓,它为运动员表现自己的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在运动竞赛学中,认为运动竞赛本身也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常重要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确立训练目标,检验和评价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确定全年训练周期的安排,选拔高一级的体育人才。[3]

陈融(1990)在竞技体育制度的运行方式的意义上,就运动竞赛机制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为了了解运动竞赛内在的工作方式,提出了运动竞赛的运作机制的概念。认为运动竞赛机制是一个具有动力、传动、调节、效应的综合机能系统。[4]

没有竞赛制度就意味着没有竞技体育,具体讲就是没有竞技运动技术的发展。没有竞赛制度,运动成绩权利无法在公平的原则下通过运动技术使用进行合法的争夺,运动成绩权利无法得到合法确定,运动员技术等级和教练员专业技术等级的评定就失去了基本的客观依据,当然, 竞技项目运动技术失去了衡量的标准和发展的动力。[5]简言之,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其它制度内容的实施,都是基于竞赛制度安排来实现的。

在运动竞赛制度的理论研究中,从竞赛的内在机制上描述运动竞赛过程,提高了对运动竞赛的理解,把运动竞赛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在理论上扩展了人们对运动竞赛活动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事实上是对运动竞赛活动在制度性表现上的描述。ピ硕竞赛制度为运动竞赛活动中的运动成绩权利的获得,提供可以进行公平比较的场所和条件。规则和规程的明确性和公开性,对运动技术发展起到一种激励和保护作用。在这一基本共识上,我们认为对于我国国内开展的运动竞赛而言,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根本作用是: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以及不同比赛性质和比赛次数的安排,来减少了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的种种的不确定性。促进运动技术向运动成绩转化,并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

2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目的

竞技活动、竞技项目的存在和以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获得运动成绩权利,都是由竞赛制度规定的。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竞赛制度作为促进竞技项目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一种制度性手段被系统而比较有效地运用,运动竞赛制度作为竞技体育制度中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它本质上体现着国家利益的需要,以及由这种需要所导致的在制度安排上的倾向性。“国内练兵,一致对外”是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核心原则。

运动竞赛制度是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一个核心性的制度安排。它具有激发人们从事竞技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人们从事竞技体育活动的方向,在承认和激励各单位(人)追求自身相对利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规范其利益实现的方式,使其行为以有利于全局利益为根本目标,构成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调节器,并将两者协调和统一起来。运动竞赛制度调节着各种体育资源的配置、项目的布局与比例关系。它是取得竞技体育最大宏观效益的必要条件。[1] 我国运动竞赛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它的意义主要目的是在于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

3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内容及其作用

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方式是由三个具体内容组成:1)竞赛设置; 2)竞赛约束;3)竞赛安排。

3.1竞赛设置及其作用竞赛设置是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一个基本的内容。所谓竞赛设置就是根据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为促进运动技术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包括不同性质比赛的,合理、有层次的竞赛框架。运动竞赛设置包括两个基本内容:设置什么竞赛和怎么设置竞赛。设置什么竞赛指得是如何确定有助于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竞赛形式。如设置综合性的运动会、单项锦标赛以及分区赛等。怎样设置竞赛是指如何把这些确定的运动竞赛形式,根据运动技术水平划分,分级别和有层次地系统地作出安排。竞赛设置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来影响和规定着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方向。

运动竞赛设置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 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即在运动竞赛的设置上,要形成了一个有助于促进和激励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具有不同水平和规模、合理时间间隔的比赛结构系统,并且这个比赛结构系统是一个基本稳定的结构。运动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具有纵向性的,由初级到高级的运动竞赛设置,运动技术的发展就失去了合理地进行比较的平台,运动技术也就不能合理地被检验和被激励。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对于促进运动技术发展而言,反映在比赛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上。2) 运动竞赛设置的总量。即由不同行政级别机构对不同水平、规模和时间间隔的比赛进行的数量上的安排。运动竞赛设置的数量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反映在给运动技术发展提供必须的不同层次竞技比较的机会上。3) 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和赛事安排总量在竞技项目上的均衡性程度。

3.2竞赛约束及其作用竞赛约束是竞赛活动的一组合约——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所确定的规程和各项规则。它决定了竞技体育活动参与者利益实现方式的选择。竞赛约束的基本功能是,让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加大,获得现实收益变小。在明确的和规范化的运动技术前提下,鼓励运动技术对抗性的充分发挥。竞赛约束包括:1) 比赛资格约束;2) 比赛中的技术约束;3) 运动成绩权利确定方法。

运动竞赛活动始终是一种有着非常明确约束性的技术对抗性活动。竞赛约束是保证运动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不仅规范了竞赛活动中的运动技术运用方式,同时也规范了技术训练的方式。在竞赛约束中,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方法和奖励是核心问题。比赛资格约束和技术约束的存在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使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及其奖励建立在一个比较公平和合理的基础上,为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提供制度保障。

3.2.1比赛资格约束比赛资格约束是赛前约束。比赛资格约束是指对运动员参加某一性质比赛的限制。它主ヒ包括运动员年龄限制、运动员注册身份的限制、运动员非训练性因素的限制、参加项目和参加级别的限制。比赛资格约束的目的就是把比赛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性现象,在比赛前进行控制。如:在运动员的年龄限制方面;在运动员注册身份的限制方面。

3.2.2比赛中的技术约束比赛中技术约束的基本作用。为了使比赛有秩序地进行,必须对比赛活动进行约束。比赛约束主要通过比赛规则来实施的。比赛规则的约束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运动技术使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的边界进行界定。主要有对技术活动的范围、时间、空间等;使用器材的规格等;违规技术动作使用及判罚等进行规定。规则规定的基本原则不会鼓励使用某一运动技术。它的功能是对不公平的和不合理的运动技术进行约束。通过保证在公平的意义上使用运动技术,并使运动技术使用得以规范化。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规则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更准确地说是规则在规定运动技术向着它所希望的方向进行发展。上述讨论的是从规则的角度,来确认运动技术发展基本上是在规则规定的方向上进行的。

比赛中技术约束的第一个问题是规则的一致性,即国内采用的约束标准是不是和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的标准是一致的。这个问题在我国引进竞技体育项目过程中基本上就解决了,即是按照国际规则的惯例来组织运动竞赛活动。

第二是比赛中技术约束的掌握和和执行问题。即由什么人来执行规则。或者说规则是由什么水平的人来掌握和执行规则。裁判员是规则的执行者,他们的技术等级反映着他们业务水平的高低,和能够在什么级别性质的比赛上来执行规则。总之,他们的业务能力对规则的执行产生着重要影响。

最后,是比赛中技术约束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的策略性运用问题。即如何运用好比赛规则。事实上,比赛规则还可以成为竞赛制度安排促进运动技术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我国竞赛制度的安排上,及时采用和正确理解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制订的比赛规则,并在国内的比赛和训练中提前使用和充分利用,是保证和促进我国运动技术发展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3.2.3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方法比赛资格的约束和比赛中技术约束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落实到对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上。当比赛参与者符合比赛参与的资格和在比赛过程中没有因为违犯比赛中的技术约束条件而被退出中的约束条件情况下,他通过每一分、每一局、每一场和多场的胜利,这些成绩被竞赛组织者确定,使运动员成为某一竞技项目运动成绩权利的最终拥有者,此时一次运动竞赛活动也就结束。运动成绩的确定过程,就是一个“选优”的过程,“选优”的前提就是在运动竞赛中进行“比较”。运动竞赛方法中的各种赛制是竞赛制度中比较稳定的和被普遍认同的进行公平“比较”的制度,尽管它们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循环赛制上机会不均等现象、可能存在“放水”现象。在单淘汰赛制上存在的以部分比赛取代全部比赛的竞赛方式,所产生的比赛过程的机遇性强,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大[6]。作为一种运动竞赛的具体制度安排,重要的是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事前通过竞赛规程作出明确的说明。只要竞赛方法在尽可能完善的情况下是稳定的,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3.3赛事安排及其作用赛事是指由体育行政部门正式举办的某一类型的比赛。赛事安排是对人们参与运动竞赛活动的条件和情况的事先规定。即主要包括比赛项目、比赛性质、比赛次数的安排。赛事安排是运动竞赛设置的具体内容。比赛项目、比赛性质、比赛次数是赛事安排的具体化指标,也就是说赛事安排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竞赛设置和竞赛约束,在不同时期对运动竞赛活动的具体安排。运动竞赛制度安排在减少运动技术向运动成绩转化过程中的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时,由于存在着非奥运会项目和奥运项目,使得赛事安排在不同竞技项目上表现出了制度安排的倾向性。

赛事安排概念的核心作用是:把运动竞赛制度安排,通过赛事安排的方法使其转变成一系列可以实施或进行操作的事件。它是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比赛方面不确定性的最为具体的制度措施。由于不同的竞技项目在赛事安排上的不同,使得它们在运动技术发展上得到的发展的机会和获得成绩的机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在竞技项目运动技术发展的表现形式——运动成绩和运动技术等级中表现出来。

3.3.1比赛项目安排比赛项目安排是指在竞赛活动中设置、变更或取消比赛项目的行为。从竞技体育角度讲,竞技项目发展状况取决于它们是否是国家规定的比赛项目,以及是否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稳定地存在。所以可以讲比赛项目决定着运动技术的发展基本状况,即只有竞赛中的比赛项目,才能对该项运动技术在比较中产生的结果作出评价。竞赛的级别越高对运动技术在比较中产生的结果作出的评价就越重要。从我国运动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比赛项目的变化影响着运动技术发展的领域和范围。

3.3.2比赛性质的安排比赛性质安排就是指一个竞技项目的比赛级别进行的安排。由于运动技术水平本身存在差异,在一个项目中比赛的级别类型就有所不同。比赛性质是区别竞赛水平的质量标准,比赛性质对于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在于:比赛性质为运动技术在竞赛中安排了不同程度的对抗,比赛性质安排结构合理、高水平比赛中的对抗性,对于运动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对竞赛采取按水平分级比赛、分级管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对比赛性质的区分基础上的。如把一个运动项目的国内比赛和青少年比赛与国际重大(奥运会)比赛统一安排起来。3.3.3比赛次数的安排比赛次数安排是依附在比赛性质安排基础上的,比赛次数是比赛性质在数量上的展开。如果赛事安排上有比赛性质的安排而没有对比赛性质做比赛次数的规定,即如果没有一次比赛的话,那么,比赛性质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在规定的比赛性质中,比赛次数对于运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对于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育组织而言,比赛次数安排是通过增加运动技术在某一比赛环境(比赛性质)中的对抗频率,检验和完善运动技术,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为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提高、发展和获得运动成绩提供更多的机会。比赛次数的不同安排,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即在系统的和高质量的比赛中,当比赛次数增加时,它可以提高运动技术的对抗次数;可以对运动技术的规范性产生新的认识;可以促进运动技术的成熟和避免偶然性,以减低运动技术的不确定性。并实现其对运动技术发展的扩展和激励的功能。

4结语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制度安排。它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具体方法,来约束和激励运动技术的发展。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保证着我国运动员在世界重大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运动竞赛学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

[2] 韩建国.我国运动竞赛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1(1):13-15.

[3] 运动竞赛学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67-73.

[4] 陈融.论运动竞赛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1):9-11.

[5] 郑杭生,等.试论社会运行机制[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3:125-129.

“读书伴我行” 竞赛活动安排) 篇4

一、活动宗旨

为全面总结学校读书活动成果,检阅广大学生读书质量,不断提升读书品位,按照市县教育部门文件精神,特举办本次活动。

二、参赛对象

全体学生

三、活动形式

1、背诵经典比赛

(1)各班举行初赛,选一名同学参加年级组比赛。

(2)背诵内容以市教育局编印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为准,按学段现场随机抽取背诵篇目。(印发规定篇目)

2、征文评比活动

(1)各班学生在作文课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读书实践或阅读篇目,认真撰写文章。

(2)内容包括读后感、读书札记、读书实践体验。

(3)要求语文老师利用作文课安排初赛,各班评选一篇优秀作品打印上交教务处陈忠贵老师收。教务处各年级评出一篇优秀作品上报县局参赛,其余作品存档备查。

3、书写经典

(1)现场采用毛笔背诵书写经典篇目。

(2)10分钟内完成一幅50字左右,楷书规范书写内容相对完整的作品。

4、演讲赛

(1)演讲稿以“读书伴我行”为主题。

(2)时间不超过5分钟。

要求:

(1)其中背诵经典比赛、演讲赛、书写经典比赛过程要摄像,编辑成VCD格式数据资料和WORD格式的活动工作总结各2份,并推荐1名优胜者参加全县比赛。

(2)各班认真组织班内初赛,争取让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学校比赛,为市县输送优秀参赛选手做准备。

四、时间安排

1.9月10日(周一)早晨6:10,召开工师生会议,进行宣传、动员;

2.9月10日—9月11日,报名、汇总;

3.9月18日,参赛选手抽签;

4.9月19日中午12:20—15:50,诵读比赛.五、奖项设置

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优胜奖若干名。

六、评委

陈正文袁自贵杨小波袁承张俊英路向功袁金凤陈忠贵刘朝辉魏小燕张晓刘建斌乔立宏

武沟初中教务处

竞赛安排 篇5

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提高企业管理者以及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保障人员安全、设备安全、供水安全。公司按照总公司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在总结上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现将本此活动事宜安排如下:

一、“安康杯”组织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实施、日常检查及考核评比工作。竞赛活动办公室设在办公室。电话:

二、竞赛活动主题: “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是本此竞赛活动的主题。在竞赛活动中要体现班组把好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每天严谨的管理来分解和落实企业的各项安全规程,坚持班前交底讲安全、班中遵章保安全、班后复查评安全的过程控制,减少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

三、竞赛活动内容安排:

1、在管理干部与职工群众中;尤其是站点责任人和运输人员当中开展“六个一”教育活动。(1)读一本安全生产知识的书。(2)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3)查一起事故隐患或一起违章行为。(4)做一件预防事故的实事。(5)看一场安全生产录象片。(6)忆一次事故教训。

2、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采用答卷的方式考核对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以班组为单位让职工对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进行面对面的问答,搞活学习风气。

3、在各站悬挂安全生产挂图、设置安全标志。继续发挥黑板报、宣传栏的宣传堡垒作用,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学习安全知识、法律、法规,掌握安全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

4、继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各工种进行严格有效的培训。加强对在岗职工的教育。认真开展好“安全宣传月”活动,起到以月促年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兼职安全监督员的作用。坚持做到安全管理有完善的制度,有得力的措施,有彻底的落实。并通过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找出管理中的不足,迎头赶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在开展安全检查中,坚持在保证定期安全巡检,节假日前安全检查的基础上,坚持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积极推广应用“一法三卡”即:事故隐患、职业危害监控法和安全检查提示卡、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危险源警示卡,并把此内容做为“安康杯”竞赛活动监督检查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并制定应急防范措施。

用心安排提升效率 篇6

一、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教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例如:三年级的小朋友刚接触电脑, 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真正和电脑面对面, 所以要引导学生去看、去动、去想。课时安排上应该是先松后紧, 让学生先把基础打好, 为以后的学习服务。我在打字这个模块还进行了拓展, 每节课上课前都让学生练习打字,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的打字速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安排中我进行了适当的筛选, 博客这块的内容我删除了, 首先考虑到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较少;其次这个模块的内容很难统一教学, 需要博客平台, 难以控制。删除掉知识我又找了其他知识填充, W O R D是今后办公很重要的一个软件, 所以我把W O R D表格进行了拓展, 教授表格的美化等内容。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抓住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对有些内容进行合并, 有内在联系的内容要迁移,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信息技术一般采用创设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

例如《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 我利用了学生以前语文课堂中学过的一个童话故事《蚂蚁与蝈蝈》, 设计了情境, 并且把这个情境贯穿始终, 让学生在一个童话故事中学习各个知识点, 学生学习的兴趣浓烈, 教学效果非常好。

2. 任务的设计。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实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求知和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如《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 任务一:在情景小蚂蚁找到了一个食物, 千辛万苦地背着食物回来了, 但是实在走不动了, 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帮助它回到小伙伴的身边。出示任务一:把小蚂蚁移动到小伙伴的身边。小朋友们都能够按照老师的任务要求积极地完成第一个任务;继而引出第二个任务:情境小蚂蚁约上了几个好朋友又去寻找食物, 他们看到了一条大青虫, 他们首先自己上前去搬大青虫 (对前面移动知识点的巩固) , 发现搬不动就要想办法请小伙伴们来帮忙, 小朋友们能帮助他们找来小伙伴吗?出示任务二:请同学们至少要帮他们找来三个小伙伴。 (复制与粘贴知识点的学习) 。最后还给了一个拓展任务:冬天来了, 小蚂蚁们躲进了自己的窝, 开始幸福的生活, 他们在洞里是怎么样幸福的生活呢?用图画表现出来。并且提供一些范例让学生参考。 (对复制粘贴命令的综合运用) 。

三、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中的40分钟。

1. 内部挖掘、力保教学时间。

教师要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为学生争取每分每秒的学习时间。在教授过开、关机后, 老师在上课前先帮学生打开计算机, 检查好多媒体网络。课前5分钟到班级去带领学生进入机房,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和预习的工作。

2. 向外延伸、争取广阔空间。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不能被教案约束, 不能被学科约束, 要敢于、善于把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整合。在听《图片的获取》这节课时, 老师为了创设照片变皱的情境, 刻意把照片折皱, 引起了很多老师的争议。许多教师就认为这样的情境不真实, 容易引导学生把照片折皱, 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在画图模块时, 我们可以在学生创作作品时适当地播放一些音乐,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作作品。

3. 改变动静、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课, 在课堂上要注意把时间给学生, 如果一节课的时间都你一个人占着, 学生听着你“滔滔不决”的“唠叨”而没有机会自己动手操作那肯定不是一堂成功的课。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师授课与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分配应以1:2为宜。应让学生有更多自己动手的时间, 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练习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任务。课堂不需要那么的整齐严肃, 提倡学生一对一的互助, 课堂中允许小朋友们下位帮助小组中的其他的成员完成任务 (反对小朋友直接帮助小组成员动手操作完成任务) 。

竞赛安排 篇7

数控直流电压源

一、任务

设计出有一定输出电压范围和功能的数控直流电压源。

二、要求

1、基本要求

(1)输出电压范围:0~9.9V;

(2)输出电流:≤1A;

(3)能显示输出电压值;

(4)具有“+”、“-”步进调整功能,步进为0.1V;输出纹波电压≤10mV;

(5)为了能实现上述功能,需要一台稳压直流电源,输出±15V,+5V,可以采用实验室可调直流稳压电源,不需自制。

2、发挥部分

输出电压采用数字按键形式能预置0~9.9V之间的任意一个值。

三、进程安排

(1)任务完成时间5月24日~6月9日,项目检查时间为6月9日。

(2)3人为一组,事先确定项目设计人员分工计划。

竞赛安排 篇8

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倡导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展示不同学科教师的的教学特色,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使教师整体课堂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学校教务处决定于2012年11月21日至22日举行各学科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和听课对象

参赛人员:语文组两名教师、数学组两名教师、艺术组一名教师、综合组一名教师

听课人员:学校全部老师。

二、竞赛时间、地点

竞赛时间:2012年5月16日

竞赛地点:三楼综合室

三、要 求:

1、教师充分考虑的各学科特点,结合“生本教育”创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2、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及学校领导进行评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3、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听课,记录好听课笔记。

学校教务处

2012年11月19日

昌吉市第四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小结

2012年11月21日至22日,我校开展了各学科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更好的推进我校生本教育的实施,此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个学科的教师各显风采,生本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现将此次活动做一总结。

一、活动情况

本次活动是按照“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竞赛评价标准进行评比的。这次活动为各学科老师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展示了各学科教师的教学风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二、上课亮点

这次参赛的课,可以说都各有所长,每节课都是经过参赛教师的精心设计,参赛教师素质高,驾驭课堂能力强。参赛课有以下亮点:

1、教师都能够吃透、挖掘教材,都能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扎实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知识,获得最大的收获。

2、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取舍、整合,拓宽了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和信息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逻辑性和实践性,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3、关注了课程目标的落实。上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更重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教师都能选取生活化素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新课导入新颖有趣。教师的情境创设和新课导入的方式根据教材和学生而设,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切入口,为新旧知识的过渡搭建了桥梁。

5、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每位教师都注意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去自主学习,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做到了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的效果,教师

都采用了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6、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手段的有机结合。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现代化的课件和传统的板书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取得了良好的直观效果,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与教育。

三、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称羡的优质课,也仍然存在可以考虑或需改进之处。因此本次参赛的课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1、教师在上课时还是不能大胆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是否还可以少说一点,让学生多说点、多做点。当教师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后,是否还能顺藤摸瓜,探究一下“为什么”不要急于转入下一个环节。

2、个别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还有待于提升。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深入挖掘的还比较少。

3、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对学生的把握上不够准确,有的课进展过缓了些,不难理解的内容用时过多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有的课又进行的过快了些,学生尚未弄清问题要求,便忙着组织讨论获急于让学生回答。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怎样合理安排语文课堂 篇9

一、课前预习, 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 从搜集到整理, 阅读到思考, 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 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 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可谓事半功倍。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更完善的预习方法。不仅仅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查阅工具书等简单的方法, 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 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还要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 因为有效的教学就是从预习中的发现或者疑惑入手, 以学定教;要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 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同时, 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去弄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 明确课文的具体要求, 使学生的预习和学习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 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 必须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课文或资料前面的预习提示。这个内容大多是对课文内容的概述和归纳, 或对学习文本提出一些要求;注意到了这一点, 预习课文时就会感到有了努力的方向。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如果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 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但许多同学在预习时, 往往对这两个方面熟视无睹, 以为是无足轻重的, 结果造成预习效果不达标。三是自学文中生字新词。这是预习中学生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 教师似乎可以不用多加注意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而实际是, 往往就是这部分内容, 学生最容易麻痹大意, 最容易出现马虎对待的现象。因此, 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教师规范性的指导。学生不仅要注意自学生字词语的音、形、义, 还要学会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一些带有典故出处的词语还要弄清词语的出处、原义及引申义, 养成勤动手勤查词典的良好习惯。四是疑难问题记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 对这些疑难问题, 有些同学容易忽视, 或者是视而不见, 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 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 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 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 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语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 供人终生受用。”

二、提高学习过程中的效率

传统教学不管怎样精彩, 总是脱离不了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解答问题的模式, 教师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条路径。可是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一厢情愿的嫌疑?教师所问的是否正是学生所需要、所疑惑的?基于这一点考虑,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也在走着大家的老路:在指导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 就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备课时结合教参的分析和自己对文本的感悟精心准备的相关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答, 对回答不错的予以鼓励, 不搭边的予以纠正。这样一节课下来, 自我感觉还不错, 学生也没有意见。

可是凡事有破才有立, 我觉得师问生答的模式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尤其跟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协调。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这种师问生答的所谓“启发式”的课堂, 学生也不过是教师思想的俘虏而已———崇拜师长, 不善发问, 更不敢怀疑。如果说学生有思考, 那不过是揣测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回答老师的提问而已。最重要的是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难以让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去探究、去钻研、去品味、去深入思考并记下自己的独特体会和感悟。经过自我反思和相应教学的实践, 我觉得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针对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积极地走进文本, 仔细阅读, 深入挖掘, 成为课堂的主人, 才能长久地保持着课堂魅力。

三、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春节放假安排_放假安排 篇10

春节:2月19日至2月25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18日(星期三)、2月26日(星期四)正常上班。

除夕依然不在放假之内!

还记得月份当这个放假安排出来的时候,每个人不敢相信吗?全国各地都是热烈讨论除夕不放假这一规定。其实,小编调查了一下,初一才放假并不是年才有,前就曾是如此。不过依据今年假日办被撤销,很多专家认为,根据网友的反应,20也许又会有调整。我们就静待随后的公布吧!

【2014年回顾】

假日办轰轰烈烈的调查了一番,让大家对放假的看法一诉衷肠,可是得来的结局居然是如此除夕不再是法定节日。这让网友各种吐槽。

民间各种不满

网友吐槽一:除夕不放假了,是不是意味着春晚也取消了,年都不过了,咱们真的幸福吗?

网友吐槽二:我要吃团圆饭,我们当地风俗,团圆饭是早上吃,身在外地的我,难道和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也吃不上了?

网友吐槽三:放不放假,也无法阻止我一年漂泊之后,那颗急着归家的心,我关心的是,除夕“高速免费”吗?

网络调查:【近九成公众不满除夕不放假安排】11日晚,2014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发布。与此前的休假方案相比,新政策最大的不同是除夕不再是法定假日。截止到昨天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8.4%的被调查者不满意除夕不再是法定节假日。

有人提出,就算除夕不放假,也可以通过请假、调休的方式自由安排,但更多人表达了不同意见:“请假与常假是两码事,‘请假’是局限,‘常假’是整体。目前的人口流动如此之大,安排一定的‘常假’是保障家人和亲人互叙的一种方式。”

回应:除夕是“隐性福利”

除夕为什么不放假了?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表示:“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原本在农历除夕约定俗成地放一天假,并不安排工作,从除夕开始放假让很多员工觉得浪费了一天假期。”也就是说,除夕不放假的本意,是想给公众多放假一天的“隐性福利”。可以看出,本次修改虽然没有明确延长假期,却有隐性延长的意味。

这种“隐性福利”,人人都享受得到吗?

是不是每个公司都会如此做呢?过年,人人都要过,家家都要团圆。当假期便成了所谓的“隐性福利”,由各公司和单位自由调配,是不是每个公司或工厂都这个富有人情味,都让大家提前回家过年呢?

相信没有人敢保证,所谓的“隐性福利”,真的伤不起。请假势在必行,没有人可以阻挡大家回家团圆的那颗火热赤子之心。

竞赛安排 篇11

现将XX年寒假安排及新学期开学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1、学生放假时间:XX年1月25日-2月24日;

2、1月24日按周五作息时间上周四前六节课;

3、1月24日下午14:30发班车,学生离校,寒假开始;

4、1月25日全体教师培训;

5、教师假期为1月26日-2月21日;

6、2月22日上午10:00行政会,下午2:00全体教师会;

7、2月23日-24日教师培训及开学前准备;

8、2月24日下午2:00-5:00学生报到;

9、2月25日新学期开学。

教务处

竞赛安排 篇12

根据集团公司《精细化管理细则——项目文化建设》要求,大力弘扬“和谐、感恩、品牌、安全、廉洁、执行”为内容的“六种文化”建设,围绕集团公司2015年 “三会”和公司“两会”发展战略规划和奋斗目标,为打造富有企业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先进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制定项目部项目文化建设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一)成立项目文化建设小组

组 长:项目书记/项目经理

副组长:副职领导班子

成 员: 各部门负责人

(二)项目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项目部综合办公室,负责项目文化建设日常工作。办公室张静芳负责督促落实。

各项具体工作

(三)项目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公司要求,把握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确定目标、明确重点、制定规划、商讨重大事项。

(四)项目文化建设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文化对宣传推广和对外传播工作,使公司的主体文

化和公司企业文化覆盖到项目各个层面,让企业文化建设与党组织的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有效的载体和行之有效的形式,使有关机构、团体、个人更好地了解公司主体文化和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力地塑造和传播公司形象,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强化以人为本理念,落实统一形象标识、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彰显公司特色文化,促进项目文化建设,与加强和改进工程项目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结合,以广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为载体,坚持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满足员工物质需求,满足员工提升素质需求,培育思想先进,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的过硬的员工队伍。按照因地事宜,适度投入,满足需求,确保需求的思路,做到职工宿舍、食堂、浴室文化活动室建设规范,设施齐全,设备完善,环境整洁,并要求协作队伍按相同标准予以规范和完善;施工现场彩门、标牌彰显中铁十局品牌规范醒目,美丽大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强化科学管理理念,不断推进项目规范建设。将企业文化融入项目全面管理,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制度化。同时利用项目综合管理平台,积极推进项目信息资源和生产流程信息化管理,使项目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积极开展“七比七创劳动竞赛”、“安全月”、廉洁文化等阶段性项目生产活动,使项目文化的基本要素全面落实。

4、以管理目标为导向,在理念灌输、安全生产、学习生活、形象建设上,向协作队伍延伸并及时引导,促进他们的管理水平与公司管理水平接轨,构筑和谐共赢的分包关系。

5、围绕技术创新开展普及和推广活动。提倡员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开展以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和小建议为重点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效竞赛活动,共同营造尊重创新、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和环境,增强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

6、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施工项目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公司发展战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以统一规范的标识和形象开展市场经营;加强外部宣传力度,强化公众对十局品牌的心理认知,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创精品、名品工程,以优质的工程和过硬的技术本领获得市场和业主的认可,赋予品牌优质的内涵,提升中铁十局核心竞争力。结合项目实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本单位的美誉度,全面塑造和提升品牌价值。

精细化管理细则——项目文化建设

1.项目文化内涵

项目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要通过项目实践,营造良好、和谐的项目文化和团队理念,提升全体职工综合素质,促进项目管理集约化、标准化、精细化。

2.项目文化建设目标

项目经理部要全面贯彻落实中铁十局“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和谐文化、“知恩图报、成人达己”的感恩文化、“追求卓越、创誉塑形”的品牌文化、“关爱生命、安全为天”的安全文化、“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洁文化、“诚实守信、有诺必行、令行禁止”的执行文化等六种文化,以“铸魂、育人、塑形”工程为载体,大力加强项目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推动项目文化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3.项目核心价值理念

项目经理部要大力弘扬中铁十局“诚信、和谐、求知、创新”企业精神,“知恩、感恩、报恩”核心价值观和“以效益论英雄”的目标价值导向,树立“尊重业主、尊重职工、尊重伙伴、尊重对手”的开放心态和“全面、集约、精细、诚信、严格”的经营信条。

4.项目员工行为规范

项目经理部要严格落实《中铁十局员工行为规范》,引导全体职工遵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在品德素养、仪容仪表、待人接物、工作行为等方面树立良好职业形象。注重培养职工主动适应环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遵守作业标准、作业制度,按照管理流程和作业程序办事的工作习惯和“细以为常”的职业习惯。

5.工程项目形象宣传

项目经理部要牢固树立“工地就是窗口,现场就是形象”的理念,按照“统一企业识别,统一宣传内容,统一宣传风格”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制作“三高”标准,统筹方案策划,规范宣传形式,严格检查考核,不断增强宣传效果。

5.1前期宣传策划

(1)工程项目前期宣传策划,要在广泛调研和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本着“全线统一、重点突出、逐步到位”的原则,认真做好前期宣传策划各项工作。局直管项目的前期宣传策划由局党委宣传部组织实施;局代管项目、子分公司项目经理部的前期宣传策划由子分公司宣传部门组织实施。

(2)局指挥部在前期宣传策划的基础上编制《工程形象宣传手册》,报局党委宣传部审核,局分管领导审批后实施。各参建子分公司项目经理部落实局指挥部《工程形象宣传手册》具体要求,保持风格统一。

(3)局代管指挥部、子分公司自行承揽造价在5亿元以上工程的项目经理部在前期宣传策划的基础上制定工程形象宣传方案,报局党委宣传部审批后实施。

(4)子分公司自行承揽造价在5亿元以下工程的项目经理部在前期宣传策划的基础上制定工程形象宣传方案,报子分公司党委宣传(党委工作)部审核,子分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5.2项目场容管理

(1)项目经理部应依据项目前期策划书、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进行施工现场管理,并做到施工作业区、材料堆放区、设备停放区、办公区、生活区划分明确,符合施工平面图设计的要求。

(2)施工现场入口应设置醒目的引导牌,周边应按有关要求设置围挡和相关的安全预防设施。危险区域应设立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及围挡。

(3)施工现场应设置畅通的排水沟渠系统,保持场地道路干燥坚实。办公区、生活区地面宜做硬化处理。具备条件的,应对办公区、生活区进行必要的绿化布置。

(4)现场物料器具管理应做到堆码整齐、停放有序,标志齐全。建筑垃圾应集中堆放并及时清运。

(5)会议室、办公室内企业标识、项目经理部名牌、岗位制度、项目形象进度图等健全规范。项目经理部应安排专人负责办公区、生活区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整洁有序。

5.3项目形象宣传

现场宣传设施内容及规格应统一规范,符合局《视觉识别简明实用手册》规定,严格按照局重点工程项目形象宣传规范要求制作宣传刀旗、员工服装、安全帽、设备标识、大型宣传展牌等宣传物品。宣传展牌内容要严格按照《中铁十局户外大型宣传展牌模板及设计说明》要求完成制作。重点、亮点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醒目位置应设置下列宣传设施:

(1)工程彩门(2)施工平面布置图(3)项目经理部组织结构图(4)企业简介牌(5)工程简介牌(6)安全措施牌(7)质量及文明施工牌(8)司旗及刀旗(9)固定宣传标语

具体细节按照《中铁十局集团公司工程项目形象宣传执行标准》办理。

5.4项目文明施工

(1)项目经理部应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文明施工教育,提高现场员工的文明意识和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现场员工应统一服装,挂牌上岗,并按照规定佩带安全防护用具。

(2)项目经理部应注意正确协调处理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和当地政府、群众的关系,营造和谐文明的施工环境;应结合当地社区文化、民族特点及风土人情,搞好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树立项目良好社会形象。

(3)在施工前,应了解施工现场的地下管线,并标出位置,加以保护。施工中,发现爆炸物、电缆等,应当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按照规定妥善处理。因要停水、停电、封路而影响环境时,应履行审批手续,事先告示。行人、车辆通过的地方,应当设置相应覆盖物和标志。

(4)项目经理部应在施工区挂设文明施工标牌或文明施工规章制度,并组织好贯彻执行。

6.项目新闻宣传报道及突发事件舆情应对

6.1加强新闻宣传报道。要围绕“窗口工程、重点工程、重大节点、重要活动、重要领导检查、开竣工典礼”等做好现场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积极与项目所在省市新闻媒体加强日常沟通联系,适时采取积极投稿、邀请采访等方式,宣传企业发展业绩、工程建设成果和先进典型事迹,积极开展正面宣传。严格落实新

闻宣传报道的具体要求及管理办法,并按照《中铁十局新闻报道考核奖励办法》进行表彰奖励。

6.2做好舆情应对准备。通过与新闻媒体的日常沟通,为及时有效开展舆情应对工作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新闻宣传和舆情应对教育培训,掌握与媒体沟通的基本技巧,熟悉《突发事件舆情应对预案》的基本要求,适时进行日常舆情监测。

上一篇:有趣的汉字手抄报下一篇:情人节表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