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招商工作

2024-06-03

对台招商工作(通用5篇)

对台招商工作 篇1

关于我县对台招商引资的调研

自从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开创性进展,步入了和平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基础上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奋斗了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各界全面交流的新格局已经形成,两岸制度化协商持续进行并已经签署14项协议。特别是2010年9月份生效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经贸关系。呈现出以台商投资大陆和两岸贸易为主要内容,以兴办实业为主体搭建的平台,进行投资、科技、金融、学术、人员交流多种形式并存的经贸合作大局。密不可分的产业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经贸合作关系基本形成,进入了一个结构性、深层次的的交流和融合,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台湾也成为大陆吸引外资的三大来源地之一。

一、台商投资大陆的形态特征及趋势

台湾对大陆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台商投资虽经历了一些年份颓势,总体上呈现出增长态势。伴随着台商大陆投资的不断深化,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地域范围 1

不断扩张。台商在大陆投资无论在投资形态和内涵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是台湾对大陆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早期投资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即主要为传统的制造业,比如技术含量低的食品、饮料、纺织品以及塑料制品等产业。现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主导,高科技产业投资成为主要的投资形态。

二是台商投资区域逐步由东部向中、西、北部转移、延伸。随着台商在珠三角、闽东南三角和长三角这些区域的投资产业链不断完善和产能的不断扩大,这些区域的政策、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的逐步消失。台商在完成沿海地区点到线的产业布局后,而进一步走向面的扩张,并且内陆地区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投资设厂。

三是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动机变化。台商赴大陆投资主要动机都主要为两点:大陆有广大消费市场,台商在大陆设厂生产,产品主要供应大陆内需;大陆资源丰富,工资与土地等生产成本低廉,台商投资于加工出口产业,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与低廉的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企业利润。然而,2005年“随台湾客户赴大陆投资”这一因素影响力上升,成为影响台商投资大陆的主要因素之一,表明了在下游厂商纷纷赴大陆投资后,进一步拉动中、上游业者前往大陆投资。

二、我县对台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实施突变战略,主攻对台招商,以嘉祥高新区(台湾工业园)为载体,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强化专业招商、驻点招商的工作思路,拼上豁上,真抓实干,积极承接台资产业转移,对台招商引资工作和台湾工业园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共接待来嘉祥考察投资的台商67批次267人次,平均每3天一起。台资在谈项目32个,总投资41.2亿元,台资合同项目17个,总投资14.7亿元;落地在建的台资项目10个,总投资12.6亿元,其中,台资过亿元项目9个,过5000万元项目4个。台湾工业园初具规模,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各种规格标准厂房13万平方米,新修 “四纵二横”、总长12公里区间路网及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了“七通一平”,知名度和项目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成功申报为2010中国最具台资企业投资价值园区,成为中国最具台资企业投资价值园区20个县级园区之一。两岸经贸交流全面开展,举办了“山东嘉祥—上海松江”、“山东嘉祥—江苏台商”经贸洽谈会,组织参加了潍坊“第十六届鲁台经贸洽谈会”、济南“山东台湾文化交流周”、北京“2010第八届北京国际LED展览会”等活动,组团3批、16人次赴台开展经贸活动。与上级台办关系密切,对台宣传渠道更广,山东省台办《海峡时空》杂志发表了我县对台招商的措施及做法,与两岸关系杂志社、你好台湾网、中华两岸企业发展协进会等组织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三、我县对台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一是引进台资项目小,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不突出,项目杂。从投资规模看,台资项目17个,总投资14.7亿元,平均投资8600万元,投资最大的是台湾亚太传媒国际有限公司和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合资的高异黄酮大豆产品加工项目,总投资仅有2.16亿元;从投资领域看,投资产业多,与我县主导发展的光电光伏相符的少,17个合同项目涉及8个投资领域,仅有7个属光伏光电产业;从投资类型上看,多数都是合资项目,独资的仅有7家,总投资5.45亿元,平均投资7800万元。可以看出,目前引进的台资项目多是小型企业,以合资为主,产业链带动作用小,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和创新低,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二是项目推进速度慢。在17个台资合同项目中,落地在建的有10个,建成投产的仅有2家,已经完成外商投资登记的有7家,有外资到位的仅有2家,到位外资137万美元,占全县外资到位额的15%,占应到外资额的1%。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受土地指标和征地难的制约因素,二是对项目跟踪服务不到位,三是由于引进项目小,资金不够雄厚,资金到位慢,影响了项目的建设速度。

三是园区承载能力不够强。台湾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只完成了“四纵两横”6.3公里区间路网、供排水、电网、通讯、区内道路绿化和亮化工程建设,但是生活、娱乐、服务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台商集聚度、产业配套不突出,产生磁吸效应低。

四是对台招商队伍管理体制机制不理顺,人员管理手段薄弱,招商人员水平不够高。驻点招商局布点过广,区域分布平均,难能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专攻招商。驻点招商人员专业招商知识缺乏,主要表现在,对台产业状况、转移形态以及台资特性了解少,谈判技能、业务素质不够高,缺少应用的韧劲,个别招商人员责任心差,经常在家,敷衍了事。

五是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存在着“软件不软,硬件不硬”的现象,一是招商引资过程中,招商单位部分承诺难以落实,缺乏诚信度。有的是因为国家对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的客观因素所致,而有的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二是个别部门尤其是窗口部门,在办事效率、服务质量、思想观念等方面还有不适应的地方,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对台招商引资的成效。

四、对台招商引资的策略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理顺对台招商引资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对台招商专业队伍。进一步理顺对台招商引资管理机制,对

敷衍了事、缺乏责任心的招商人员坚决处理,绝不姑息。对现有驻点招商局、派驻区域进行优化整合,选拔一批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招商积极性高,懂招商会招商的人员到台商密集和产业转移意愿强的区域。进步完善“驻点人员引、专业招商局洽谈、园区和乡镇负责落地”的洽谈服务体系和项目帮办制。县级领导带头外出招商,确保完成一个固定资产投资五千万以上的台资项目。加强对招商人员的产业知识、谈判技巧、公关礼仪、心理知识、政策法规等专业招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供充足的招商经费保障,充实对台招商引资办公室工作人员。

二是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的奖惩力度。把对台招商引资作为衡量干部能力的一项指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实施绩效管理,对招商成绩突出的人员优先提拔重用,对完不成任务目标的年终考核定级为“基本称职或基本合格”,且两年内不得提拔,通过加压增责出落实,最大限度的调动对台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完善我县对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时兑现奖惩和对投资商的承诺。

三是实现园区承载能力新突破。大力提升园区的的发展水平,严格项目入驻,按照土地集约经营、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组合、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密集度高、成长性好的项目入驻。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完成联电路南延南段、嘉丰路、桃园路

东段、中山路北段、瑞祥路西延、宏祥路西延、338线升级改造等7条共16公里道路及配套工程建设,依托老赵王河改造和生态园建设,加快推进园区的生活、娱乐、服务、商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对台商能引得来,留得住。

四是创新对台招商引资方式。对台招商引资要根据本地环境、资源、产业、人力等生产材料优势和不同台商在不同时期对生产要素的不同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如立足优势产业招商、拓展产业链招商、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合作招商、网络招商等。密切关注和研究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台湾企业梯度转移的形势,主动承接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大对光伏光电、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引进,重点突出产业上、中、下游延伸,使招商和产业配套,尽快实现台商投资产业、行业的聚集。利用两岸经贸交流、洽谈会、展会、论坛等平台招商,着力办好2011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发展论坛活动和首届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研讨会暨孝文化论坛活动。

五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拓展对台招商引资的渠道。要充分利用两岸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渠道,做好对台招商引资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海峡两岸的工商、经贸团体、组织和行业工会、协会、台湾曾氏宗亲会,在大陆投资的各类企业、涉台部门、台湾亲情友情以及同行、同业关系,广泛接触台商,邀请他们来嘉祥考察。坚持每月在我县或在台商

密集的区域举办一次经贸洽谈会制度,切实做好台商投资信息的收集反馈,务必要跟得紧、盯得牢、落得实。

六是进一步改善台商投资环境。要强化为台商服务意识,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台商投资情况个案处理制度,以项目带政策,一个项目一个政策,做到特事特办、灵活处理,急事急办、讲求实效,多为台商、台资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通过诚心帮助,优质服务,促进台资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健全完善县级领导挂包重点台资企业制度,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重大台资项目跟踪服务协调机制,切实维护台商投资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

嘉祥县委台办 2010年11月26日

对台招商工作 篇2

一、政府保障服务是关键

我国是一个由政府主导推进改革和开放的国家, 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 都是对台招商引资的重要领导主体, 它的保障服务是对台招商引资的关键。政府对台招商引资具有明显的主导型、行政性、整体性和竞争性等特征。它们在对台招商中领导统筹调动开发区、企业等主体招商工作的积极能动作用, 并且规范它们的招商原则、行为, 更有效地开展对台招商引资工作。

它的保障服务也就体现于上面特征里面,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做“一条龙”、“一站式”等招商引资服务工作, 这是政府的一种积极工作姿态。对台招商引资的核心是政府的服务观念意识落实到位、落实于行动当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把工作定位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把“亲商、安商、富商”的工作要求体现在日常工作当中, 对政府相关部门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考核, 要突出以包括台商在内的所有外商的评价反馈为重点依据。昆山对台招商引资成功的实例就证明了这一点, 昆山市委市政府相当注重政府保障服务, 在二十年前, 昆山从本地实情出发, 积极面对自己的不足和劣势, 提出“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 通过这些优质的保障服务来提高当地投资吸引力, 并从各方面落实自己的允诺, 真正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保障服务理念, 取得了台商的充分信任和赞赏。[1]

优质的保障服务比区位优势更为重要, 台湾《中时电子报》曾刊载文章这样评价昆山的政府招商服务:“提到昆山的招商, 不禁让许多精明的台商自叹弗如, 因为当地的官方吸引台商前来, 已不仅是像一般城市单纯在土地和税收上让利, 昆山地方官员的服务精神, 往往就是其他城市没法比的优势。”投资者需要和看好的服务, 主要是“全方位、全程式”服务, 该服务包括投资前期服务、投资时期服务、生产时期服务和后续服务。[2]政府保障服务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也需要不断深挖创新和升华, 助台商所需、急台商所急, 并把此工作上升为制度规范, 形成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台商在本地生根发展, 进而吸引更多投资的重要保障, 才能做到真正的“亲商、安商、富商”。

二、开发区建设是基础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大都定家于开发区, 开发区是对台招商引资的承载主体, 是对台招商引资的窗口。作为承载主体, 它招商应兼顾投资者、开发区、社会等各方利益, 把握动态平衡, 提高投资环境魅力。

投资环境的竞争业已成为开发区间吸引投资竞争的焦点, 改善投资环境重点也从硬件转到软件进而提升开发区的人文环境。重中之重是增强综合配套能力, 要求开发区及其所在城市拥有企业可持续所必需的产业链、企业群。因此, 投资企业要突破其所在地约束, 在要素供给方面, 需要提供能够将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人才;在空间拓展方面, 则需要有合作竞争联动机制健全的城市群支撑。以企业为本, 天津泰达率先起步发展, 倡导改变过去打造单一硬环境的“五通一平”为创造综合环境的“九通一平”, “新九通”包括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 而“一平”则是建立21世纪中国的新经济平台。[3]

基于上述情况, 开发区投资环境要从单一的税收减免优惠、廉价土地和劳动力为主要吸引力的“迷宫”中跑出来, 转而把侧重点放在改善环境、完善体制、发展产业等综合配套的工作上, 并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 依靠特色的魅力来吸引投资和发展产业。在这一过程中, 税收、土地、劳动力等传统优势因素对开发区投资环境的贡献减弱, 综合配套环境的影响则逐渐增强, 且在纵向上要求开发区形成产业链和企业群, 横向上拓展到所在城市或地区具备研发、生产、营运等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近些年, 综合配套环境在对台招商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配套完善的台资IT企业集群在昆山的形成, 是对台招商引资的得意之笔, 值得提倡学习。台商之所以注重综合配套投资环境, 主要因为它资源较为集中, 交易成本可大幅度降低,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物流成本, 具有极大的吸引力。[4]

开发区作为对台招商引资活动的承载者和窗口, 建设全方位的综合配套设施环境至关重要。因此, 开发区要在了解和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基础上, 适应环境变化和发展需要, 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动因素, 并采取适时的管理策略, 不断满足台商投资者需求, 进而达到招商引资目的。

三、企业招商是核心

在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的主体中, 企业是核心主体。它指微观上对现有模式的变革, 还给企业在招商引资中本来的角色, 即企业在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能在招商引资中自主决定投资方向和项目、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决定产品的研发销售等, 发挥市场机制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和载体, 企业对资本和利润的追求, 和招商引资资本运作的趋利性异曲同工。因此, 企业既是资本经营的主体, 又是招商引资的主体。企业作为主体招商引资, 是对台招商引资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政府有效行使调控职能的内在要求, 也是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要求, 更是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迫切要求。

企业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决定了投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密集状况, 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对台招商引资的水平与吸引力。企业直接掌握使用区域经济要素 (人才、资金、土地等) , 在重大机遇面前,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细胞, 企业反映最为灵敏与积极主动, 其趋利避害,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决定了它对引资对象的投资实力与投资欲望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作为同样企业, 招商企业与投资者的合作则有更现实的可能性。企业招商工作力逐步体现在经济活动的更高层次上, 企业与投资者相互参股、并购、联合等经济行为符合招商引资的内在发展规律, 是企业对台招商引资合作工作的发展必然趋势。

四、结语

对台招商引资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作。工作主体角色有所不同, 作用也有别。作为“家长”的政府, 更多体现在主导性上, 从宏观政策上给予服务, 从制度规范上予以保障;作为“管家”的开发区, 体现在管理与服务兼备、行政与市场兼得, 它的建设是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的关键, 特别是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尤为重要;作为“当事人”的企业, 体现为趋利性和自为性, 它是对台招商引资的核心主体[5]。对台招商引资工作主体要有效配合形成合力, 做到“亲商、安商、富商”, 使对台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4]张传国.昆山对台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河池学院学报, 2006, (6) .

[2]吴爱月.对台招商引资工作方法初探[J].现代商业, 2005, (6) .

[3]孙万松等.2008—2009年度中国开发区投资潜力评价报告 (六) [EB/OL].http://www.eeo.com.cn/zt/50forum/yanjiu/2009/07/21/144717.shtml.

大陆对台工作新方略解读 篇3

确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历史定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历史定位,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与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并列,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央对台方针政策体系与指导思想。

从报告中可见自邓小平开始的中共三代领导人在对台方针政策问题上的一贯性、连续性、发展性、创新性。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政策,是中共对台工作的最高原则,是总方向。江泽民、胡锦涛则根据新形势,在坚持中央既有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基础上,提出对台工作的新思维、新思想。其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的对台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对台方针政策。未来中央对台工作,会继续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核心是“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基础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最高、不变的原则。同时,报告还特别强调,在两岸互动中,两岸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论述,是针对国民党当局要大陆“正视现实”(实为要大陆承认“中华民国”这一现实)这一要求提出的,明确了两岸互动的前提与基础是“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而不是国民党一再强调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特别是十八大报告首次将“九二共识”写进了党的纲领性文件,显示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四项重要途径

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报告提出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四个重要途经,即“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

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尽管过去十年两岸经济合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不可否认,两岸经济合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尤其是台湾方面还存在严重的单边利益思维,因此“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既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工作与内容,也是促进与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惟此才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说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那么文化交流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精神纽带。近十年来,两岸文化交流有了长足发展,也取得显著成绩,但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等复杂的历史因素制约着两岸文化交流,也阻碍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认同。报告特别提出“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是促进与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经与手段,与经济合作共同构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只有通过广泛、全面的文化交流,才能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认同,才能遏制岛内“去中国化”的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与“文化台独”的思想。

在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之外,两岸关系发展还表现在两岸人民的互动与交流、交往上。因此,报告特别提出“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是促进与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论是经济合作还是文化交流,均需要通过两岸民众的互动来完成,因此两岸关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岸民众的交流与交往。也只有通过两岸民众的广泛、密切往来与互动,两岸之间才能增进相互了解,才能化解误会与分歧,才能增进感情,增加信任,才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情感基础与社会条件。

“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是十八大对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的四项重要途径的最后一个。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不论是深化经济合作,扩大文化交流甚至进行未来的政治对话或谈判,均需要通过两岸的平等协商来完成。目前两岸已建立了以两会协商为主体、其他协商为辅的协商机制,也签署了诸多协议,两岸往来与互动的制度化建设有了初步进展。但目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制度化建设还很不够,仍停留在事务性、经济性的低层次制度建设,深层次的、法制性的、政治性安排的制度建设还没有建立,因此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平等协商,促进与加强两岸关系发展的制度建设。

三大“政治愿景”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共中央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三大政治愿景与目标。

“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是中共中央首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建构两岸政治关系的重要政治主张,也是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第一个政治愿景。目前中央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但两岸关系的发展不能一直停留在简单、容易的问题上,不能局限在经济或事务性问题上,必须面对最艰困的政治问题。况且,两岸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政治问题不解决,两岸关系就无法向前发展,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逐步破解政治难题”是两岸共同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国家尚未统一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的安排是一个非常复杂、艰巨的过程与任务,中央并没有订出明确的时间表。目前,海峡两岸对两岸政治定位有一定的共识,均认同“九二共识”,即法理上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即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双方的认知差距在于,马当局认为“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强调两岸“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实际上就是要大陆承认“中华民国”。而大陆主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显然,两岸政治上的这种认知差距,在现阶段还找不到一个更新、更好的方案。这也是胡锦涛总书记使用“探讨”这一概念的原因所在。在可预见的将来,两岸将会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长期不断的探讨、博弈甚至较量与斗争。

第二个政治愿景是“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尽管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不是新主张,但作为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三大愿景之一,写入十八大报告,提出两岸“商谈”建议,则彰显了其非同一般的政治意义。从理论上讲,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符合两岸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应为各方所乐见,但在两岸当前的政治现实下,将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置于区域政治格局下,问题就要复杂得多,就会有外部因素的强烈干扰与影响。马英九早在2008年就提出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但后来却逐步放弃这一主张,对大陆的主张与建议消级应对,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在幕后的强烈施压与反对是关键原因。

此外,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与两岸政治关系联系在一起,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两岸政治互信依然脆弱,政治仍处于对立状态,尤其是台湾当局一直视大陆为最大军事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大政治愿景是“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是中共十七大就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主张,即“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十八大报告对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的基本主张未变,但在具体措施上与策略上则有所调整,不再以“协商正式结束敌对状态”为前提与条件,而是直接主张“协商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可以说,协商与签署和平协议已成为中共中央对台基本政策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重要的政治主张与目标。

当然,商谈与签署和平协议,需要海峡两岸双方有共同意愿,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大陆方面虽然已将签署和平协议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基本的政治主张,但台湾方面则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马英九在2008年的就职演说中虽然提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并将此写进2012年“大选”时提出的“黄金十年、国家愿景”方案中。然而,这一主张受到了绿营势力的质疑与反对,在其压力下,马当局的立场也开始退缩,至于未来何时签署,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反对“台独”分裂图谋最为艰巨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是中共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而且也是海峡两岸的共识,是时代潮流。然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制度性框架尚未建立,特别是还面临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严峻挑战。

全区对台工作会议总结 篇4

新年伊始,万物复苏。2月16日,河口区对台工作会议召开。区委台办党支部书记、主任盖凤鸣安排部署了20全区对台工作任务,各分管领导对年对台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作了表态发言。

盖凤鸣同志要求,要认真学习把握中央对台工作精神,围绕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展各项工作,从河口实际出发,深化对台交流交往,开展层次高、影响大、内容实、有特色、效果好的对台交流交往活动,增强文化交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推动我区和台湾经济合作及交流交往,强化对台宣传和涉台调研,积极宣传推介河口,不断增进台湾同胞对河口的关注、了解和联系。要不折不扣完成好全年对台工作任务,为服务中央、省、市对台工作大局和河口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形势下基层对台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5

2008-09-26 14:52:55 华夏经纬网

芦溪县台办谭瑞年供稿

随着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中国国民党在台湾重新获得政权,多年来一直绯徊不前且暗涛汹涌的两岸关系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把“和平发展两岸关系”这一主题写进了工作报告,给对台工作以新的定位。

走和平统一的道路首先是要取得广大台湾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要把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作为当前乃至今后对台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来抓。广大台胞、台属和许多与台湾有联系的人士,大部分都居住生活在基层。通过基层对台工作来扩大和深化同台湾人民的联系和交往,增进两岸人民的共识,有助于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基层对台工作,越来越显示出了促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作用。

笔者作为多年从事基层对台工作的一员,在新的形势下对如何做好对台工作,既感到欣慰同时也感觉到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忧虑。基层对台工作在反台独,促统一,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和平统一台湾总体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基层对台工作在一定的范筹内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因素。

一、当前基层对台工作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从整体上来看,基层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对对台工作的重视还不够。认为对台工作是软任务,是“上层”的事,县乡两级,尤其是乡镇一级可有可无,工作做好做坏都无碍大局,存在着上面重要下面次要,头重脚轻的现象。

2.对台工作体制存在较大缺陷。根据了解目前基层对台工作体系还不完善,五花八门,有的归口县委、县政府,有的归口统战部,还有的归口在政协等,给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请示汇报工作既要向党委分管领导请示又要向政府分管领导汇报,还要向统战部长或者是政协主席汇报,工作起来很被动。总的说来,对台工作体制不得到彻底转变,就很难发挥对台工作优势。

3.基层台办经费偏少,有的甚至没有办公经费,工作条件差,缺少必要的物质保障,给联络、接待、交流等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严重地影响了对台工作的正常开展。

4.对对台干部关心爱护还不够,在配备、使用、交流上很难得到重视。造成部分干部不愿从事这项工作,认为在台办工作无位无为,待遇低,工作难干,出不了成绩得不到领导的赏识,个人前途难有昐头。

5.随着两岸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两会”的复谈,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获得了双方的共识,两岸人员的交流,交往会更加密切,为对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对台干部的素质很难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对台干部具有敏锐的政治原则性,较强的协调能力,较高的文化层次和创新精神。

二、正识问题加强基层对台工作的几点建议

抓好基层对台工作是搞好对台工作的基础,基层对台工作直接影响整个对台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基层台办直接接触台胞、台商,基层台办是党委政府对口台湾人民的一个窗口,台办的形象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台办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台胞、台商的印象,直接影响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和平统一台湾大局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基层对台工作,笔者认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和平发展的主题,始终贯穿为两岸同胞谋福址的理念。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领导。领导重视是做好基层对台工作的强有力的保障。要努力提高基层党委对对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对台工作无小事,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全局性工作,同时也是检验党的领导干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体现。建议各级党委尤其是乡(镇、街)要把对台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机构、有专职人员,党委有研究,工作有要求、有亮点,同时把对台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目标考核内容,从制度上把对台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基层对台工作队伍建设。前面已经讲到基层台办的形象影响着整个对台工作,要下力气彻底改变基层台办清冷部门的形象,在经费上给以充分保障,财政要列专项对台工作预算。在对台干部的配备、使用,交流上组织要给予关怀,从思想和行动上进一步重视对台干部,充分激活对台干部的积极性。要在全社会上形成做对台工作光荣,人人想做对台工作,人人乐意当对台干部的良好氛围。

3.健全基层对台工作机制,理顺对台工作关系。各级台办特别是县级台办要单列,享受同级局室待遇,统一归口县委、县政府管理。乡(镇、街道)要成立专门对台办公室,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克服县乡两级对台工作脱节的现象。

4.端正思想,不断提高对台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思想决定人的行为,要在思想上让广大基层对台干部认为做对台工作光荣,虽然台办是个“清水衙门”,在台办工作可能出不了政绩,但,是“金子”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只要有信心,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路,打破老框框,在平凡的对台工作岗位上干出有特色,有影响的成绩,打造对台工作新亮点。用实际行动取得领导的赏识;用实际行动取得社会的认可。当然要使基层对台工作有特色、有成效干部素质是关键。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密切,两岸人员往来会更加频繁,基层对台干部与台湾人民的接触会更多,工作任务会更重,情况会更加复杂。要求基层对台干部与时俱进,加强业务培训,在综合素质上有整体提高,要深刻领会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牢固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还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并且还要学会一定的外交艺术,接待台胞、台商既要满腔热情,又要不究不卑,要使台湾人民感觉到大陆的干部是热情的;大陆的干部是清廉的;大陆的干部会办事有效率。

上一篇:沙雅县国庆中学2010-2011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西南科技大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