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的认识教案

2024-10-25

苏教版数的认识教案(通用10篇)

苏教版数的认识教案 篇1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 三年级上册 P51—P52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在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有余数的除法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1、建立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能对有余数除法竖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上节数学课上,有几位小朋友先搬了15盆花布置教室,我们一边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一边学习了用竖式来计算除法。那如果有23盆花,结果会怎样呢,你会列式吗?

二、新课:

(一)动手操作,经历过程。

结果怎样呢?你可以用画图或摆圆片的方法帮助自己思考。

(二)交流探讨,建立概念。

1、说一说你分的结果是什么?

2、这是什么意思呀?摆摆看。

追问:这个3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剩下?

3、你能把分的结果在算式中表示出来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法竖式,你能把今天分的情况用竖式表示出来吗?

2、谁能把这个竖式中的这些数跟大家解释一下?

3、对比:

现在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今天分的情况和昨天的有什么不同?

4、小结:

看来,我们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不能正好分完,有剩余的情况,那剩下的数就

用心

爱心

专心

叫做余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积累经验,明确关系。

1、那下面请你们继续思考:如果想摆16盆、17盆、18盆、19盆花,每组摆5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分21~25盆花?会怎样?

3、发现关系:

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题,请你们观察这些算式中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这些余数都比除数小呢?

4、小结:所以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有一个规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苏教版数的认识教案 篇2

当学生认识了千以内数,能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他们需要认识更大的数。这时,教材安排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认识整千数(包括整千数加、减整千数)、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包括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学会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实现认数知识的逐步积累,也为本册教材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在学习千米和米、千克和克时,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都将会涉及万以内的数。

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形式已经开始慢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在抽象的过程中,他们仍然需要借助大量的形象感受,这是进一步认识更大数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应注意把握这样的原则:以形象感受为主,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进行抽象。

二、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学重点:

1.数的含义。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大数的意义。

2.计数技能。万以内数的读写;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认识数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识别不同数位上数的含义。

3.数的大小关系。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计算技能。能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会进行简单的估计。

5.数学交流。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和他人交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数学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单元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一万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般四位数的读法、写法。

第三课时: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认识整千数和一万

[简要分析]

本课时教学分为3层:

1.感受“一万”的大小:通过创设万人体育馆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对“一万”的感性认识。

2.感知一万的含义:通过直观的小立方体个数的感受,体验几千和一万的实际含义。

3.几千和一万的读写,这个层次的教学又包含4个内容:①拓展数位顺序表;②在计数器上表示整千数和一万;③写整千数和一万;④读整千数和一万。

学生对于一万的含义理解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1.感受一万的含义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一万”这个大数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常用也不常见的。对于一万的实际大小学生比较陌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让学生体验到一万的大小,又能理解一万的含义?

(1)利用不同经验,体验一万的大小,为理解其含义做好铺垫。

通过不同的经验,是指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让学生体验大数的多少。每个学生的经验都不相同,可能你的直接经验是我的间接经验,而你的间接经验可能是我的直接经验。教材中设计了一个体育馆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但现实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去过体育馆的经验,去过的学生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点因素,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处理方式:描述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所了解的信息,其他学生则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寻找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相吻合之处,同时又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丰富情境,除了创设体育馆这一个感受的情境,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类似的场景,比如足球场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选择,让更多的学生从中产生直接经验。

(2)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数的发展,理解一万的实际含义。

学生最初对数学的体验就是从数1,2,3……开始的,数数是他们对数学的“第一印象”。他们会从1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000,很自然就会想到1000后面怎么数,而这时候渗透“万”这个计数单位也会很自然。

教学时,我们不妨就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1万。可能有的老师会问:教学中数什么比较好?数数占用教学时间值得吗?怎样数呢?……

关于数什么,教材提供的学具是10×10×10个小立方块组成的立方体,表示1000。如果没有这样的学具,残们也可以选择一些体积较小的日常生活物品,如:大米,黄豆,瓜子,牙签,火柴棒等,用这些物品数数,既切合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于数数所占用的教学时间,我们应该这样考虑,数数是一个体验过程,是培养数感的基本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由形向数逐步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数100粒大米,把百以内数数的过程作为课外实践活动,这样课堂上主要集中精力解决从1千数到1万的问题。

关于怎样数,可以将学生课余时间数的大米按每百粒装袋,100袋大米,合计就是1万粒。教学时让学生先复习从100数到1000,再集体完成从1000到10000的数数过程。

其实,数数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1000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数的认识,需要了解更大的数。

(3)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对1万的感受,体验大数的用途。

对大数的感受不能停留在以上两个层面,还应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比如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所生活的小区或社区里大约有多少户人家,大约有多少人。让学生从中体会千、万这样的大数在表达生活现象中所起的作用,体会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几千和一万的读写的教学策略。

整千数和1万的读写教学,已经从原来认数教学中的实物、计数器和数相对应的教学过渡到只借助计数器进行教学,也就是说从具体开始转向半抽象,但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仍需借助物化过程来帮助学生学习。

(1)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数位顺序表”,但这个知识点的原型就是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所以这里的教学应结合对计数器的认识来进行。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结合计数器,明确这样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数位(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②数位顺序表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③数位顺序表的可拓展功能。

(2)拨数、写数和读数要一一进行对应教学。对于“一万”的写法可以这样处理:把10000和1000进行对比,说说有什么不同?两个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多了一个0?通过讨论完成“一万”写法的教学,加深对1万的理解,同时渗透位值思想(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

[拓展建议]

1.通过大数的估计,培养数感。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直觉。《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学会估计是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这里的估计指的是数量估计。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估计一个操场能站多少人,一个电影院能容纳多少人?如果一个班50人,全校20个班一起做早操要多大的操场?1万人大约是多少个班级?多少所这么大的学

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解决问题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对数,特别是大数形成鲜明的表象,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境时,他们就会回忆起这些参照物。这个估计过程并不是随意猜测的过程,而应该是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

2.在数数的过程中渗透十进制的思想。

整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的方法,学生了解这个方法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十分有益。这里主要渗透的思想是每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10。学生一个一个单位的进行数数: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就是一万,在数的过程中就容易体会10个单位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感受十进制的思想。

万以内数的读写

[简要分析]

教材中对于几千几百几十几的组成是和读、写法教学同步进行的。掌握数的组成是认、读、写数的基础。

万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写:第二层,中间有0的,包括中间有一个0和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第三层,末尾有0的,包括中间、末尾各一个0的和末尾有两个0的两种情况。虽然知识点较多,但始终遵循着先说组成,再写数,然后读一读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逐步脱离直观的计数器辅助进行万以内数的读写,从想想做做第2、3题的半脱离到第4题的全脱离,通过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写数技能。其中数中间有两个0的和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非整千数的读写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中没有对每种情况都给出明确的写法和读法,并不意味着对这个内容不重要,而是通过预留给学生交流空间、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互动中体会,在思索中感受读、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1.突破读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读数教学包括4种情况:没有0的;只有中间有0的: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只是末尾有0的。其中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是教学难点。

(1)对比讨论。在对比中寻找读数的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陈述自己的见解,筛选出其中合理的、优化的、科学的读法。

教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可分两层突破难点:第一层是让学生知道,数中间不管有一个0还是两个O都只读出一个零;第二层是让学生理解中间有两个0的数只需读一个零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可以把两种情况同时出示,直接让学生讨论究竟应该怎样读?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讨论中会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见0读零,另一种是出现两个0时也只读一个零,这里可以让学生质疑和争论,在讨论交流中让他们感受有两个0时只读一个零的合理、优化与科学。

(2)旧知引入。将新知纳入到旧知的结构中是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千以内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是旧知,在教学时可以以此为起点,设计一组数:465、5674、302、1008、400、3000。让学生们交流这些数的读法,再按特点进行分类:465、5674;302、1008;400、3000。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千以内数的读法来读这些数,并总结读法:从高位读起;按照几千、几百、几十几的顺序读;如果数中间有0,不管有几个,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突破写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万以内数的写法,难点在于把“读作”改成“写作”的过程,特别是中间有两个0和中间、末尾各有一个0的数的写法。

(1)写法教学要与读法教学紧密联系。

教材中数的读写教学每一次都是同步出现的,只是目标和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写数,要求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看计数器写数,例题教学都是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完成写数的过程;第二层是看数位顺序表,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1至3题是结合数位顺序,巩固几千几百几十的数的写法;第三层是直接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4、5两题则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写数的练习。

(2)有效掌握数位顺序表。

对数位顺序表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写数的熟练程度。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顺序的表象,还可以编写一些口诀帮助学生正确写数。如:写数应从高位起,确定数位才动笔,哪位是几就写几,空位补0要牢记。

3.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教材并没有单列成一个课时,而是渗透在练习中,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计算,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教材中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练习,如想想做做8的找规律,就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变化,发现规律,强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想想做做11通过连线,让学生体会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如:用5、6、4、9可以写出哪些不同的四位数?又如:用3颗算珠,你能读写出不同的四位数吗?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既能巩固本课的所有知识点,提高读写技能,还能渗透了枚举、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拓展建议]

1.重视数学史的介绍。

在本课时教学后还附有一篇关于数的起源与发展的小文章,应该及时地进行介绍,让学生通过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计数方法,丰富和强化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创新使用教(学)具。

在本课时教学中,计数器是常采用的学具和教具,但每个学生都要拥有一个计数器,有时难以满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这时,可以在纸张上画一个计数器,用围棋子、小圆片等物品当珠子在画出的计数器上操作,帮助读数、写数。其实,还可以借助小棒、圆片、牙签、铅笔等等物品进行操作。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简析]

教材创设了比较商品价格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比较方法,分3层展开:第一层,比较千位上数的大小;第二层,千位相同比百位;第三层,百位相同依次往下比较,以及四位数都小于1万。本课教学的起点是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有一定的比较经验,因此要充分依靠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策略]

1.利用知识迁移,学习大小比较。

有效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利用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对本课时教学难点的突破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可以对情境中的数据适当调整,增加一个10000元的商品和一个几百元的商品,这样在比较两数的大小时就可以涵盖所有情况。第一步让学生任选两种商品,列举出所有比较的可能。第二步把列举的例子进行分类,寻找哪些是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这样会发现两组:一组是两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另一组是一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借此来回忆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第三步是探讨剩下的几组用什么方法比较,在讨论交流中逐步总结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利用估计比较,感受方法多样。

除了采用从高位往低位依次比较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求近似值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里的教学应分两层:首先是教会学生求近似值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其次是要让学生体验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自主选择合适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设计游戏活动,渗透“位值原则”。

比较两数大小的核心思想就是位值原则。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会利用位值原则设计一个所需要的数。若能做到这样,则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又深入了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转盘填数”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活动可以全班共同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完成。活动之前准备一个有数字0~9的转盘,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张数位顺序表。转动转盘,将指针指到的数填进表中的任何一个数位,填入后不能移动。写完数后可以同桌或在活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的数大。这个活动还可以进行变式,例如比比谁写的数更小等,活动目的可以不断改变。

[拓展建议]

1.弄清数位与位数。

数位。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称为数位。与十进制的计数单位相对应的数位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位数。一个自然数(最左端的一个数字不是0)所占的数位个数,称为位数。例如,3是一位数,50是两位数,4305是四位数等。

2.理解位值原则。

同一个数字,由于它在所写的数里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字除了本身的值以外,还有一个“位置值”。例如“5”,写在个位上,表示5个一:写在十位上,表示5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5个百。这种把数字和数位结合起来表示数的原则,称为位值原则。

苏教版数的认识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预设与点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小鸭子: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你们愿意吗?小鸭子: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鸭子得到了多少铅笔,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电脑演示10支,第11支打问号]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铅笔数完。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建立记数单位“十”地概念

师:今天,茄子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数学问题请小朋友们解决,你们愿意吗?听一听,茄子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茄子老师:请小朋友们数出12根小棒,在桌子上排成一排。(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电脑里的小朋友东东也摆了一些小棒,我们一起来帮他数一数。(课件演示12根小棒,引导学生数一数)

茄子老师:小朋友们真是心灵手巧,不仅自己能正确地数出12根小棒,还能帮东东小朋友数一数。可是要数出十几根,每次都这样数,太麻烦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数出的有12根吗?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下面就请你们想一想、摆一摆,在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操作活动后,进行师生交流。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1.每2、3、4、6一份地摆。2.把12根分成9根和3根。3.12根分成10根和2根。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小鸭子也想出了办法,我们来看一看,它是怎样摆的。

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师:你们的想法和小鸭子一样吗?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现在请小朋友很快地拿出10根小棒,想一想怎么拿?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

师:(指对1捆带2根)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2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2根? 现在老师来考考小朋友们的眼力,你能很快地看出摆了多少根小棒吗?

(演示课件:依次出示13、17根小棒,说一说是几捆带几根,是多少根?)

(点评: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再摆一摆、捆一捆、说一说的经历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摆小棒是学生很容易做的事,但是要摆的好、动脑筋摆、能从中自己领悟出的道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个环节教师要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摆摆、说说,理解“2个十是20” 师:想一想怎样摆出11根小棒,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操作后进行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再依次摆出14根、18根)师:请小朋友们很快地摆出19根小棒。学生操作后交流各自的摆法,有两种可能:

1.先摆出一捆,再数出9根。2.在18根后添上一根。(对于学生的两种摆法予以肯定)

师:19根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请小朋友们与你的伙伴商量商量,再合作摆一摆。

师:19根再添上一根就是20根了,20根是几捆带几根?单根的又满了10根又可以怎样了?现在有两捆小棒,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

(点评: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展现学生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里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理解了“2个十是20”)

(三)11-20的数序

(课件切换到帮小鸭子数铅笔)

师:小朋友们这么地聪明,学得又这么地认真,小鸭子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真是太高兴了,它一高兴,一不小心把摆放得整齐有序的铅笔打乱了。(课件演示出凌乱的铅笔画面)茄子老师会对小猴说些什么呢? 茄子老师:你这小猴真调皮,请你赶快帮我把这些铅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直线的下面(出示数轴)排放整齐。猴:茄子老师,对不起!我马上就排一排。

(课件演示:标有1-10的铅笔消失,并把1-10在数轴上依次排列)猴:10的后面该怎样排呢?请小朋友们帮帮我吧!

师:10的后面是多少?11的后面是多少?12的后面呢?(数轴上依

次出示11、12、13)

师:(分别指着15、18处)这里该放哪个数?13和15的中间是多少?15和18的中间是哪两个数?18的后面呢?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直线下面的数越往右边越怎样?比10大的数有哪些?我们一起把11-20读一读。

(点评:让学生在帮助小鸭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并获得11-20的排列顺序,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观察数轴上数的变化过程中,使数的顺序更加清晰。)

三、自练反馈,强化新知

师:我们以前认识了0-10,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1、12„„(出示课件)揭示课题。这么多的数你想读吗?请女生从11读到20,男生再来读一读。从8读到15,从20读到13。

师:读得太好了!在这些数的排列中你还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活中这些数都陪伴着我们,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点评: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强化了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学得轻松、活泼。)

师:小鸭子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做客,小鸭子出了糖果招待大家。猜一猜,大约有多少颗? 学生猜一猜。

师:究竟有多少颗,让我们来数一数。

师:刚才我们一颗一颗地数出了16颗糖。小鸭子怎样摆糖果我们就更

容易看出是16颗了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可能把10颗放在一起,另外再放6颗。

师:这个方法好!糖、小棒这类东西,我们可以把它10个堆在一起,或捆在一起,这样数起来就容易了。

师:假如我们碰到一些东西既不好捆,又不好堆,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出是十几个呢?(出示画有14颗草毒:把10个圈在一起,别人就容易看出是十几了。)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盒糖果,请几位小朋友来抓一把,然后让你小组的同学猜一猜是多少颗,看谁猜得最准确。

师:(抓一把)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颗糖?和你们比是多还是少? 学生可能猜:17颗、18颗、19颗

苏教版数的认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让学生运用操作活动,结合现实背景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孩子观察、总结、分析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数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100以内的数,按顺序进行整理并寻找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探求规律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每人一个田字框和十字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数的顺序

出示“顺序”问:这两个字小朋友们认识吗?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要按顺序做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完成要不然就会乱了秩序。

课前我们已经按顺序完成了这张表(不完整—完整)启发:这张表中最小的一个数是几?最大的一个数呢?一共可以填多少个数?我们通常称这张表为“百数表”(板书)。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百数表来学习数的顺序,发现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规律

1.这张百数表里藏着许多有趣的奥秘呢!让我们边读边找吧!

2.横着找规律:

(1)师:我们先横着看一看,一起读第二行。带领学生一起读第二行,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2)师:下面你也从这张表中选几行读一读,和同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全班交流。(我读的是······我发现了······)(生说哪一行,电脑同时显示哪一行)

横着看,第2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1,第3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2,第3行······

(4)师小结:横着看,不管哪一行,相邻两数相差1;从第二行起,每行前九个数的十位上是一样的;每行最右边一个数都是整十数(或一百)。

3.竖着找规律:

(1)师:每个竖列里的数又有什么规律?每个同学先选几列数读一读,再把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己读,说发现。

(3)全班交流。(我读的是······我发现了······)(生说哪一列,电脑同时显示哪一列)

竖着看,第1列的个位上都是1,第2列的个位上都是2,第3列······

(4)师小结:竖着看:上下两数相差10;个位上的数相同。

4.继续探究:刚才我们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那么这张表里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小朋友们细心找、认真想,看谁能有新的发现。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斜着观察。教师揭示重叠数。颠倒数。

5.幸运抽奖

小朋友们真不简单,在一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奥秘!为了鼓励大家,今天为我们举办了一个抽奖活动,请大家举起自己的号码牌,符合题目要求的同学请拿着你的卡片站起来,看谁会成为今天的幸运之星。出示36页的第3题。

(1)比69大1的数是

()。

(2)比100小1的数是()。

(3)40比()小1,比()大1。

(4)与99相邻的数是()、();

恭喜获奖的同学,老师的数字是56,你能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老师也获奖吗?

请没有获奖的同学也设计这样一句话让大家猜一猜你的号码牌是多少?谁来试一试。

三、应用规律,拓展提升

看,今天王老师还带来了神奇的“魔力框”哦(电脑出示)

1.用“田字框”框数:

(1)师:看这个“田字框”框住了几个数?

横着读一读: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呢?(两数相差1)

竖着读一读:上下两数什么关系?(两数相差10)

师:小朋友们,你们也想去框一框吗?

请看活动要求:

同桌两人为一组从这张信封内拿出“田”字形框,在“百数表”中每次框出四个数

仔细观察你框出的四个数?这四个数中上面一行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下面一行的两个数呢?左边一排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右边一排的两个数呢?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和大家分享你框出的数吗?(实物投影仪展示)

(4)

出示图。

提问:有人用“田”字形框在“百数表”中框出了四个数,但只告诉我们左上角的一个数,你能猜出框里其余的几个数吗?

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完成第一个田字框。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2.用

“十字框”框数。

(1)师:看这儿还有一个十字行的魔力框,你能用这个魔力框框出五个数,并说一说这些数之间的关系吗?请大家从信封内取出“十”字形框,互相框一框并说一说。

(2)

继续提出要求:用课前准备好的“十”字形框,在“百数表”中每次框出五个数,仔细观察框出的数,你能发现什么?

(3)

交流:你框出的是哪五个数?这五个数中横着排列的三个数有什么关系?竖着排列的三个数呢?(学生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小结

(4)

出示图。

提问:你能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根据中间的这个数,猜出框内其余的几个数吗?

请大家在练习纸上完成,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5)

呈现问题:有人用“十”字形框在“百数表”中框出五个数,而中间的一个数是60。你认为可能吗?中间的数除了不可能是60,还不可能是哪些数?为什么?

3.拓展:其实我们还可以设计各种魔力框,请看:(出示)你最喜欢哪个?可以试一试!

这些魔力框你最喜欢哪一个,挑一个最喜欢的试一试并填一填。

4.请你来当小考官

我们同学还可以同桌相互考一考,来当一回小考官,在空白的魔力框上填上一个数,让同桌填上其他三个数。

四、设计魔力框,启迪新的思考

启发:这节课我们通过填教科书上的“百数表”以及看表、用表,进一步认识了百以内数的顺序,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课后请大家想一想,你还能设计出哪些不一样的魔力框呢?

板书:

数的顺序

百数表

横着:

相邻两数相差1

竖着:

上下两数相差10

个位上的数相同

反思反

苏教版数的认识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0页例4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借助直观,联系加、减法含义,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整理成如下板书:

小英做了11朵花

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花

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花

谈话:想一想,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提出问题)

2、出示第(1)题:小华做了多少朵?

让学生完整地复述题目。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启发: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知道小华做花的朵数? 操作:在第一排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可以怎样摆?(指名在黑板上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让其他同学跟着摆一摆)怎样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呢?怎样摆就能清楚地看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3朵?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动手摆一摆。

反馈:你是怎样摆的?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在黑板上操作)

提示:在第一排圆片下面一个对一个地摆,摆出与第一排同样多的圆片后,还要再摆3个,表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3朵。谈话:请大家看着摆出的圆片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花? 学生列出算式后,追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第二排圆片数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指出: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和,所以要用加法算。

谈话:刚才我们用圆片代替花,通过操作找到了求小华做了多少朵花的方法,并算出小华一共做了14朵花,上面的解答正确吗?可以怎样检验?

学生交流后,明确:要知道解答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可以用求出的小华做的花的朵数减去小英做花的朵数,看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

3、出示第(2)题:小平做了多少朵?

提问:你能先用圆片摆一摆,再算一算吗? 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列式解答。

反馈:你是怎样摆圆片表示小英和小平做花的朵数的?是怎样列式解答的?(指名到投影前汇报摆圆片和列式计算的过程,并组织讲评。)

再问:摆圆片时要注意什么?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提问:要知道上面的解题过程对不对可以怎样做?

4、比较: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

5、小结并揭示课题:根据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我们知道,求小华做花的朵数,要把11朵和多的3朵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求小平做花的朵数,要从11朵里去掉少的3朵,所以用减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说说各是怎样画的。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的个数是哪两部分相加的和?三角形的个数是从哪一部分里去掉几个?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先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说说图中表示松树棵数的直条包括哪两个部分,可以怎样求松树的棵数。(2)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组织反馈,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再说说要知道解答得对不对,可以怎样做。

三、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解答了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四、课堂作业

苏教版数的认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的例5,课堂活动的第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使学生能熟练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来感知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仪、数字卡片、5根小棒。

复习旧知。

复习写数。

新授。

创设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把5根小棒分成两堆,看谁的方法多。分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分一分,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

指名让分法不同的学生到投影仪前展示。

师:刚才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看起来有点乱,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每种分法都想出来,一个也不落下?同桌商量一下。

(师巡视,发现有按顺序分的。)

师:老师发现有同学有一种好办法,下面请他来教大家。

学生展示按顺序分。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边说边自己按顺序分一分。

小结。

我们通过分小棒得到了5的组成,以后凡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想出更好的办法。

小组学习4、3和2的组成。

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展示。

课堂活动

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有困难可以向同桌或老师请求帮助。)

反馈、集体评议。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先与同桌交流,再回家与父母交流。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

比较

教学内容:课本第12--13页的例1、例2、例3,课本第14页的课堂活动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过程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活动来感知数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蜜蜂、花朵的图片,圆片,小正方形。符号卡片,小棒,三角形。

导入。

指导看情境图1。

新授。

数一数。

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比一比。

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同样多。

师:花丛中有3朵盛开的花,有3只小蜜蜂在采蜜。(教师边讲解边出示蜜蜂图和花朵图,并把它们一一对应好。)

师:蜜蜂和花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

师:蜜蜂和花一个对一个,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蜜蜂和花同样多,用算式表示是:

3=3

学生认识“=”,书空后齐读。

动手操作,理解“多“和“少”。

师:蜻蜓和蜜蜂比,谁多,谁少?大家拿出圆片和三角形分别代表蜻蜓和蜜蜂摆一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

学生反馈:蜻蜓比蜜蜂多,因为摆的时候有一只蜻蜓多出来了。

师:蜻蜓比蜜蜂多,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4》3

学生认识“》“,学生跟着老师书空,齐读。

师:蜻蜓比蜜蜂多,还可以怎么说?

引导学生说出:蜜蜂比蜻蜓少。

师:蜜蜂3只,蜻蜓4只,蜜蜂比蜻蜓少,可以写作:

3《4

学生认识“〈“号,跟着老师书空,然后齐读。

同桌讨论:大于号,小于号有什么不同?

写一写。

学生先描红,然后在田字格中独立书写符号。

摆一摆,填一填。

师:请小朋友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5个三角形,想一想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让学生独立完成书本第13页例3。)

小组交流,读一读3〈5和5〉3。

师强调: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开口都向着大的数。

应用拓展。

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一个同学摆,同桌摆的和他同样多。

同桌合作,一个摆的多,一个摆的少,并用几大于几和几小于几说一句话。

2、说出你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课堂活动。

看图填数。学生看图,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比多少,填一填。先说一说,数一数,图上画着什么,有多少?然后学生独立填一填,同桌交流。

游戏。教师先作示范,同桌之间玩游戏。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同桌交流。

六、布置作业。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篇7

息烽县石硐小学 孙 波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直尺、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线段,谈话:熊大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但是他们不知道课桌长是多少,你们能帮助他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长吗?你们的桌上有很多物品,你想拿什么来量?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如:数学书、文具盒、作业本、铅笔。)选择一种物品来测量。

3.交流测量的结果。

4.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为什么大家说的数不同呢?

讲解说明: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

5.认识直尺

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直尺是我们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并在小组里交流。(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我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认识1厘米

(1)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用手指一指。指出:刻度0到刻度1的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画1厘米:你们能不能把这1厘米画下来。(2)各种感官感受1厘米的长度。(3)在身边找一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相互交流: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指出: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5)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作单位。2.认识几厘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5厘米或者其他的几厘米。交流:怎么看出是2厘米、5厘米的?

指出: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我们就要去数有多少个1厘米。几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思考过程。

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

1、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蜡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蜡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蜡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零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判断哪种量法对? 出示测量儿歌。小朋友 要牢记,用直尺 量物体。

左端要和 0 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量一量图形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

四、画一画

谈话: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厘米和会测量线段了,那你们能不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呢?现在你们画一条长是4厘米的线段。

1、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学会了量长度,再尝试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2)指名板演。

(3)小结方法:一般从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画法。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苏教版数的认识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具有整数、自然数、小数等概念。

3.经历小数意义的建构过程,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和操作实践中体验一位小数的本质内涵。

4.在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中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明准备布置新书房,要购买一张书桌和一些文具用品。在家具部看到了这张书桌,合不合适?他请小红用米尺帮他量了量。

二、有关例1的教学

1.认识0.4和0.8。

(1)测量(课件演示)

①量桌面的长。引导生观察,提问:多长?(板书:5分米)

②量桌面的宽。提问:满1米了吗?是几分米?(板书:4分米)

(2)认识0.4。

提问:4分米是十分之几米?

介绍写法:米还可以写成这样的一个数,(边说边板书)先写一个0,右下角写“.”,紧挨着写一个4。

提问:这样的数以前见过吗?叫什么数?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介绍读法:(指0.4)这个小数读作:零点四。

点拨:你们看,米还可以写成0.4米。

(3)认识0.5。

提问:5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写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介绍“0.8”的读、写法。

小结:你看,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米就表示米。

过渡:4分米、5分米用米作单位我们会写了,那么1分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又可以怎样写呢?让我们借这把米尺来研究一下。

2.想想做做1。

(1)介绍:这儿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每1份就是1分米。1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写成米,还可以写成0.1米。

(2)启发:3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写呢?其它的数你想自己填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01页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集体校对。

引导观察: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数量,你可以轻声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这里的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3)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初步认识了一些小数,下面让我们通过图形来进一步认识小数。

3.想想做做3。

谈话:这里有三个正方形,每1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10份,你能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吗?请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

过渡:刚才我们是看图写小数,下面老师给你一个小数你能自己在图中表示出来吗?

4.操作。

(1)谈话:拿出老师给你的作业纸,里面有两个长方形,每1个长方形都被平均分成了10份。请你在第一个长方形中用斜线表示出“0.2”。

请一位学生展示并介绍:我画了10份中的2份,是,还可以写成0.2。

启发:老师在这个长方形中还发现了一个小数0.8。你知道它表示哪一部分?(空白部分)

点拨:由此看来,当我们思考问题时,如果能换个角度去多想一想,就会有新的发现。

(2)谈话:请你在第2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几份,并在下面写出相应的小数,然后和你的同桌说说,这个小数表示图中的哪一部分。

(3)引导学生共同小结: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我们知道了一个正方形中的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三、有关例2的教学

谈话:根据测量的结果小明选定了书桌,他还想购买一些文具用品,在文具柜台他看中了这样四件商品,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价格。

1.认识0.2元。

提问:橡皮的价格是2角,用元作单位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2角是元可以写成0.2元。

2.认识1.2元。

提问:圆珠笔的价格是1元2角,写成小数是几元?

学生在材料纸反面试着写一写并和同桌交流想法。

请学生上来写一写并说说想法。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可以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来想一想--2角是0.2元,把0.2元和1元合起来就是1.2元。

启发:我们用先分后合的方法知道了1元2角可以写成1.2元,那么这本本子的价格3元5角怎样写呢?

3.认识3.5元。

生尝试将3元5角以元做单位表示出来并交流想法。

4.解释与应用:9.6元。

出示课件并引导:商店里还会见到这样的价格“9.6元”,你能看得懂吗?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点拨:可以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来看。这儿的6其实是“0.6”元,0.6元就是6角。合起来就是9元6角。

5.整理相关知识。

介绍: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一些像1.2、3.5、9.6这样的小数,我们认识的小数越来越多了!其实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数。像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为什么这儿要用省略号?(有无穷个)0也是自然数。他们都是整数。

像今天认识的0.4、0.8、1.2、3.5都是小数。你还能说出几个小数来吗?

介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一个小圆点)。对,小数中间的这个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板书各部分名称)你来挑个小数说说它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是几?

6.解决实际问题。

(1)请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校对。

(2)看想想做做第4题。读一读,说一说。

指导25.6的读法:25在整数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小结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其读、写法。下面我们就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小数。

四、拓展练习

1.想想做做5.

(1)这是一条有方向的直线。这儿为什么是“0.1”?这儿为什么是1.2?

其它的数你会填吗?

(2)请观察直线下面都是什么数?上面呢?这里的小数与整数之间有什么联系?(1和2之间是1点几,2和3之间是2点几……)如果直线继续向右延伸,后面还会出现哪些小数?

2.游戏:猜价格。

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玩偶,请你猜它的价格!

(1)(出示一个小玩偶)这个玩偶的价格不满1元,你猜是多少?生猜,并将自己的答案写在了纸上。公布(0.8元)

(2)(出示一个杯子)价格在3元和5元之间,猜猜看是多少元?生猜,写答案。

公布(3.6元)

没猜对的同学别气馁!只要平时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下次猜对的把握就大了!

3.你知道吗?两大题。

4.小数的发现最早是我国的刘徽。

五、全课总结

苏教版数的认识教案 篇9

董北实小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生活朋友,拿出信封打开看看(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教师演示后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板书:端点 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图形组合成小房子,数数这个图形上有几条线段?变化组合图形,直至变成一个圆形。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用尺)

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根据课堂也可这样: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工具画一条线段?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你们又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5、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

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判断线段的长短。(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三、小结学习收获

师:一条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从一条毛线里面,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1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这样三条路,(出示路线图)

你认为小兔们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呢?

是的,其实在这两点间,大家选择的是一条线段,它就是通往小猴家最短的路线。

小白兔高高兴兴地去小猴家做客啦。

苏教版数的认识教案 篇10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认识固体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认识固体》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牙膏.水槽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海绵.玻璃.螺帽.橡皮.玻璃棒.烧杯.沙子.水.面粉.药勺.小刀.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游戏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神密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好,我请几个同学上来摸一摸,看一看摸出了什么?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物体吗? 师: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 2.揭题

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数学王国里的机灵狗看见科学王国里热闹非凡,他也想来看一看,同学们,你们欢迎吗?机灵狗一走进科学王国,顿时眼花缭乱,他这里瞧瞧,那里摸摸,一会儿拿拿这个,一会儿拿拿那个,你们看,桌面上乱七八糟啦!

1.课件出示桌上的物品(小刀.螺帽.醋.木头.石块.文具盒.牙膏.眼药水.玻璃.橡皮.墨水.饮料等)。师:现在机灵狗请同学们帮帮忙,看看讲台的物品,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小组合作进行分类。课件演示验证。

提出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学生实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师: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像牙膏,做完后拿到前面展示给大家。你观察到了什么?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

问: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问:还有哪些物体是属于这类呢?

2.师:刚才机灵狗听同学说液体是会流动的,固体不会流动,可他看见了一个奇怪的东西(课件演示沙漏):这里面沙子也在流动,他高兴的说:“沙子也是液体!”你觉得呢?(学生动手验证并汇报)3.探究固体的性质

(1)师: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机灵狗想知道它们有些什么样的性质,你们愿意帮助他吗?(2)教师谈话:你想研究固体的哪些性质呢?(出示记录卡)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固体的这些性质?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交流汇报)(3)学生活动开始。

讨论研究方案,研究时所需的材料。学生小组探究,填写活动记录表。

(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

(4)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各实验小组张贴实验记录,并汇报。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上一篇: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儿歌下一篇:研途宝2018厦大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