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指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共7篇)
用哲学指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篇1
用哲学指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传授的科学理论、正确方法,除了应付考试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我处处留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谈心交朋友,全面掌握所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他们的心理动态,选取恰当的哲学观点加以阐释,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得与失、名与利的关系,正确看待人生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下面以“上网”为例,帮助学生剖析各种错误观点。
观点一:一部分学生认为,在网上发电子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中学生上网不应横加干涉;
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健康,同学们应当远离网吧,永不上网。阐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人们在享受着互联网给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交往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迅速传播的电脑病毒、黄色内容等不良信息的危害和腐蚀,有利也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
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当然,也不能因为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它的弊端,对其放任自流。
同学们对互联网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后,才能做到趋利避害,文明上网,不浏览不良信息,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观点二:老师、家长总是批评、教育、监督我们,不让我们上网。
阐释: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当你因上网影响学习和健康时,有两个人最为着急和担心,一个是你的父母,一个是你的老师,他们是生活中和你关系最密切的人,往往也是同你发生矛盾最多的人,所以,批评、教育、管理你的人是你的父母和老师,而不是网吧的老板。
观点三:上网不学习是我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
阐释: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影响整体。你是一名中学生,是班集体的一员,你沉溺于网吧的不良行为给其他同学、班集体和学校造成很坏的影响。
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你是一名社会成员,在享受社会、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有地球离了我照样转的想法,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因此,学不学习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
观点四:我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不学都一样,还不如上网玩玩。
阐释: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要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比,更重要的是和自己的过去比。要与昨日的自我告别,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不断前进。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要注重量的积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即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成才先成人,社会发展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只要我们自己不自暴自弃,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那你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抓住学生的心理动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站在哲学的高度指点迷津,就能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哲学,学习哲学能使我们生活的更好、更快乐。
用哲学指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篇2
但事实上,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初中生,正值青春年少精力充沛,但也正值青春期和叛逆期,学生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如果我们的工作只浮于表面,而不能做到学生心里去,不仅工作会陷入被动,而且由于学生的心理苦恼,学生会变得抵制学习,师生容易形同仇敌。有的学生无声地抵抗,有的学生以故意违纪以示抵抗———这样教育就陷入僵局。这些,都在提示我们有必要努力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当前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刺猬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存在于一些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的学生身上。即一些单亲家庭、离婚再婚家庭的学生,因缺少母爱父爱而往往心理失衡,容易产生悲哀、孤独、恐惧的心理。因而在交友时他们往往也刻意去结交那些“问题学生”,以求自保自护。所以这些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悲哀、孤独、恐惧的心理就会日渐升级。这时,他们为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用叛逆、违纪、不服管教来显示自己的强大。而当教师对其进行教育矫正时,他们就像小刺猬遇到危险时那样,把满身的刺炸开来防卫———用桀骜不驯来掩饰自己的空虚和脆弱。这样的学生的内心是不可能真正愉快的。所以,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改造他们的人生观、矫正他们的思想品德,必须首先走进他们的心中。
二、酸葡萄心理
主要是这样一批学生,他们平常上进心不强,看似对很多问题都无所谓,但实际上往往是很在乎的,这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酸葡萄心理。这样的学生面对失败容易产生自卑,丧失自信,而往往用这种“无所谓”态度来掩饰自己失败,为自己今后的失败“打好基础”。这是一种破罐破摔的信号,如果不加以引导,影响的不单纯是他的成绩,还会给他造成懦弱虚伪的性格,成为阿Q精神的继承者。
三、攀比心理
当前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社会中贫富差距较大,学校就成了贫富交汇的场所。且不说吃穿的差距,单说学生放学时,校门口就已成为了汽车展示会。有的学生因为自家的车不如同学家的,和父母大吵大闹,宁可淋雨也不做自家的车;有的学生为买名牌衣服而不顾自家的实际收入水平;有的学生抱怨自己的父母平庸,抱怨不该生在这个家。总之,由于贫富差距而引起的比吃、比穿、比玩、比爹、比家的攀比心理已经影响了部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这是班主任教师在学生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
四、无幸福感觉的平淡心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学生呵护备至,绝对高质量供给,学生已经衣食无忧了。而家长对学生也绝对不提任何要求,学生就成了只享受而不承担责任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学生们自小如此,到初中早已习以为常。
五、缺乏成功体验的无竞争心理
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数次考试的竞争中经常失利,对于低分已经习惯,给自己形成了定式,认为优秀不属于自己。即使是自己有一些进步,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总觉得自己差,学生的自卑心理已显露无疑。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争强心、自信心,那这个学生就会颓废下去,难以取得进步。
实际上,当前学生非正常心理的表现还有其他方面,上面列举的五个方面是较为普遍存在的,那么针对学生们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呢?
首先,面对学生的复杂心理,我们教师要细心、耐心、有爱心。要认真仔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班主任及其他所有任课教师相互配合,有计划的工作,并且要长期跟踪治疗。
对于“刺猬心理”的学生,我们班主任要注重与学生的感情培养,将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工作结合起来,平时注意多关心学生。比如,他(她)急缺的一支笔,雨中的一把伞,病时的一句关怀,都将融化他(她)心里的坚冰。同时,班主任也要引导全班同学主动与之交友,消除其孤独感。当融入集体后,学生的心结自会解开。
对于缺乏幸福感的学生,我们班主任要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感恩心。比如,有的学校就曾组织过“给父母洗脚”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与父母的心碰撞了,相通了,孩子会感受到关心与被关心的幸福。我曾建议家长,让孩子当一次家,负责一个月的家庭生活支出并做好记录。面对账本,学生会清醒地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并感受到在父母关怀下的幸福,从而产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幸福感。
对于“酸葡萄心理”的学生,首先,我们班主任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竞争”。失败的教训是成功的阶梯。生活中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要鼓励学生敢于竞争,失败是成功之母。其次,教学生学会失败竞争中的教训。比如考试后进行每科试卷的梳理分析,从失分点中查找不足,并在之后的学习中对弱势题型、知识板块多加练习巩固。当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进步,增强了信心,“酸葡萄心理”就会被逐渐克服。
对于有攀比心理的学生,我们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能力有大小,但不管怎样,我们的父母对家庭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家庭的希望不在父母而在于我们自己。
用哲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篇3
一、发挥内外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已经道出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一)推荐学生喜欢的读物。推荐读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点、生活经验。这样才能与学生接轨。陶行知说:接知如接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二)让学生选择教材作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对于教材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能达不到老师的期望,但这个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培养了学生的筛选、鉴别能力。
二、尊重认知思维规律,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重于结果。结果只是死物。给乞丐一个馒头只解决了暂时的饥饿,解决不了一生的乞讨。所以,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解决一生乞讨的关键。
(一)朗读与默读:有声语言有利于激活思维,无声语言有利于深化思维。所以,要坚持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时,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情朗读。默读时,要理解文字的意义,文字只是知识的载体。读懂文字意,理解知识。
(二)精读与略读:唯物辩证法讲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强调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文章也有重要和次要之分。重要的文章或内容是要精读的,次要的则略读。“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
(三)摘记与旁注:摘记与点评是深化记忆与理解的重要手段。伟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有这种习惯。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说明,阅读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睡在树荫下,连一个小指头都不愿动的人是不能成才的。
三、利用课堂实践平台,提高阅读效果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与检验标准。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来巩固发展学生的阅读效果和提高阅读能力。
(一)要激励学生突破既成观点,训练创新思维。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官方观点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对刘禅一片忠心,可彰日月。可有些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还举了许多刘备与刘禅的不得劲处,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观点可能偏颇,但思维活跃,表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了,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
(二)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可以综合每个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比如学生关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一贯的介绍说这是一个爱虚荣的人所得的教训,是一个个人的悲剧。可却有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她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拨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四、将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拓宽视野
(一)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堂,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时刻与社会接触,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去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堂。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黑底白字的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复杂的事,一幅幅生动的画……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
(三)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厚积”自然就“薄发”了。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或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极其写法等的点评,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学点哲学并将哲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会提升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愿我们共同努力,打造语文新课堂。
让健康情绪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篇4
赵王城学校 吴振国
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但是,目前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有的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是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积极学习的过程就是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 因此,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只有把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彼此促进,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更高效率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情绪,如何保持快乐的心情呢?我认为,应从这几方面做工作:
第一、善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像真心朋友一样。教师要以尊重、信任、关心、耐心和谅解的心态对待学生,善于用丰富而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切忌用高压、侮辱、讽刺、挖苦等方式,要避免各类精神刺激。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创建融洽和谐的教与学氛围。学生做错了事,老师要坚持正面教育,不能动
辄训斥,更不能用体罚等有损学生的惩罚手段,久之学生则会对教师敬而远之,不利学生健康情绪的培养。
第二、培养学生乐观、风趣,性格开朗。教师应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要下决心把他们培养成乐观、风趣,性格开朗,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材。为此老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多才多艺的技能,才能做到“学高为师”。同时教师还应研究每个学生“个性”,熟悉每个学生各方面的优劣,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锻炼学生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心理。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裕生活,真是“油瓶子倒了不扶”,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没有经历过任何艰辛。随着科目和课程的增加,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就会感到吃力,尤其是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成绩差的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如不能及时排解,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教师在成绩公布前后做好差生思想工作,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寻找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并予以精神上的抚慰和生活上的关怀,从而使其经受精神和意志的磨炼,要让他们懂得“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要正确对待学习成绩,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第四、扶助学生,让他们每天都面对阳光。教师经常与学生谈心,或者抽空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外活动,玩玩游戏,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快乐情绪。只有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你才能真正了
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活动。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作为教师都应义不容辞地扶助一把,要知道人在困难时受人之恩是不会忘记的,所以你以后对学生善意地批评和要求他会乐意接受的,起码再不会与你产生对立的情绪,并由此产生上进的动力。
愿我们中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5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怎样才算是位合格的中学生呢?要想成为一位合格的中学生,就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作风和品质,其中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正可体现中学生应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正所谓“学生,学生,以学为生。”现在的某些中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而是“美”;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现在的学生也未免太爱赶时髦了吧!他们把乌黑的秀发染成五颜六色,把原本平顺的秀发弄得弯弯曲曲;还有一些学生为了一件流行的衣服,不异花上几百元,想想可真心寒哪!难道,这就是美吗?可是我们再看看,某中学生小戏,她的外貌并不好看,脸上长满了“小点点”,身材又矮又胖,还时常被人嘲笑。但是她并不自卑,她努力学习,与书交上了朋友,她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夺得一个又一个的奖杯;她还乐于帮助别人,当别人有难题请教她时,她总是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同学们都向她投去了赞美的目光。从以上例子看出:人有两样美,一种是外貌的美,一种是心灵上的美;但是心灵的美往往比外貌的美更加爱欢迎。一个人,外貌很美,但是心灵“黑暗”,别人也不会认为你美,相反,你外貌平平,心灵却十分“美”,那么在别人眼中,你就是一位完美的人了!
身为中学生,文明交往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中学生,经常不尊重别人,用“不文明的口语”来诅骂别人;结果成了“过街老鼠”,令人远而避之,在《中学生行为规范》中明确指出:身为中学生,要时常使用文明用语。不心弄坏了别人的东西后,便要诚恳地向别人道歉,请求别人的原谅;见到老师、家长要热情地问好。礼貌是人交往的第一张“名片”,如果你想别人尊重你,你就应该先尊重别人;使用礼貌用语是谦虚恭敬态度和言行,是尊重他人的外形体现,是文明的体现。
用哲学指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篇6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大中小学要积极落实这一要求,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现已成为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人们往往看重体育的健身与健美功能,而忽视了体育的健心功能。实际上,体育教学的多种特点,如实践性、协同性、集体性、竞争性、公开性和紧张性等,决定了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样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策略。
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初期,随着身心发育、人际交往的增多以及思维的发展,尤其是高年段学生还面临着升学压力,他们在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产生诸多的困扰与焦虑。体育活动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它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了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有助于消除学生心中积累的负能量,尤其有利于学生转移遭受挫折之后产生的低落情绪,从而消除障碍,达到心理平衡。因此,体育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从而使体育活动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如笔者在刚接手现在所任教的班级时,为了缓解学生由于不了解笔者以及学生之间由于相互不了解而产生的拘束感和紧张情绪,笔者设计了一个暖场游戏——换球接力。游戏方法与规则:把学生分成4~5人一组,各组列成纵队站在起跑线上,每组的第一个同学拿着三个小球做好比赛准备。教师鸣哨后,每组第一个学生向前跑并把三个小球依次扔进小圆圈内,再跑回起跑线。接着,第二个学生跑,把三个小球拿回交给第三个学生,第三个学生再向前跑并依次把小球扔进小圆圈内。如此依次,直到全组完成。先完成的小组获胜。听完笔者的介绍后,学生的小脸上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他们自觉排好队,并在游戏过程中,使自己渐渐放松下来,愉快地投入游戏中。在过程中,出现了有的学生中途掉球及球滚出圆圈的问题,刚开始,犯错的同学都不知所措,小脸涨红地站在原地,笔者便轻声细语地宽慰他们,并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同时安抚其他同学,从而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本次教学。这既拉近了笔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更为降低学生的紧张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二、开展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苏联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人的活动,如果不能受到最尊重的人的鼓舞,就会变得没有意义,甚至其向前的动力也会消失。”一般来说,小学生对于老师都有一种崇拜感,在他们看来,老师无所不知,老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小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时鼓励学生、表扬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只有自信了,才能自觉对抗心中的不良情绪,才能摆脱恐惧、焦虑、自卑、孤僻、紧张等心理问题,实现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班上有个叫小丽的女同学在自由活动时,总是自己待在一边,不参与其他同学的活动;在做练习时也总爱往后溜,平时测验时成绩也不太好。经过观察和与其他科任老师的交流,笔者发现小丽因为身材微胖,所以比较自卑,上其他课时也常常低着头,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于是,笔者对小丽说:“小丽,其实你这样很可爱,……”在笔者的开解下,小丽主动说起体育课时不加入大家的原因:“因为身体比较胖,我做动作的时候很吃力,动作也做得不好看,我怕同学们笑我,所以就逃避练习,逃避大家的活动了。”笔者顺势告诉她:“大家在做新动作时,都不好看。但是练习的次数多了,也就好看了。而且,体育活动最重要在于体验其中的乐趣。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战胜自己,找到体育的乐趣!”之后,笔者也细心寻找小丽的闪光点,在一次体育课上,笔者发现小丽跳绳很厉害,动作轻松自如、灵活漂亮,那时的她看起来很自信、快乐。于是在第二周的体育课上,笔者当众表扬了她,并要求其他同学向她学习。在之后的校运会上,笔者还积极鼓励她报名,她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小丽渐渐摆脱了自卑感,越来越愿意参与班级活动。据其他老师反映,在课上她也不再一味地低着头了,也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
三、重视合作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今对于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评定标准之一。学者王登峰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合作教学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某个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孤立地,而是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这就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表达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所以说,组织有效的合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开展合作教学。一是双人(结对)合作法,即在进行走、跑、跳、翻滚等基本的动作训练时,学生两两组成固定的搭档,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在其中一人练习时,另一人在旁边提供激励、帮助和反馈;当他已经能很好地完成练习时,便转变为激励者和帮助者,另一人成为练习者。二是小组(团队)合作法,如在一次体育课上,笔者组织了一次校园定向越野活动。活动以学校操场为场地,共设置了8个任务点。笔者把学生分成6人一个小组,要求他们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在活动中,为了快速达到终点,取得胜利,小组成员积极展开讨论,确定最佳路线,在这种氛围中,连班上那些不善交际、不合群的学生也被感染了,他们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整個课堂教学就在这种和谐、热闹的气氛中完成了,学生既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在团结协作的环境中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挫折是人生中所不可避免的,小学生在面临考试失败、班级地位降低、同伴关系恶化、师生关系紧张等挫折时,容易产生焦虑与失落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体育中许多高难度、高强度的活动,如耐力跑、定向越野等,这些活动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这样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范红波.略谈体育健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下),2013(05).
用哲学指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篇7
一、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发散创造思维,产生具有科技含量的成品。学生不仅对基本的科普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需具备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因而第二阶段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发散、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相结合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将来的发明创作奠定基础。
立足活动开展,让学生形成创造技法。学生有了发明制作活动的思维能力后,还必须以一定的创作技法做支持。因此,我们主要向学生引入还原法、智力激励法和缺点列举法三种技法,让学生在联想、类比、组合、移植、演变中,开拓思路,产生更多、更高的创新设想,以求量中求质,寻找最佳方案。
总结经验基础,让学生开展制作活动。大量的理论学习、开放的思维形式和丰富的创作技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我们小制作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去发明、去实践、去创作。针对上述的多方面基础,我们采取了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开展小制作活动的实践。
二、开展科普小宣传活动,让学生感受参与社会实践的快乐
由于我国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科学观念和知识的缺乏,导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生产生活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学校开展科普小宣传活动刻不容缓。
1.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丰满科普知识
利用图书,感悟科普知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鼓励学生多去阅览室看课外书、科普书。同时鼓励学生把在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对老师进行及时地讲解与沟通。学生通过对科普书籍的不断学习与更新、教师的及时讲解与点评,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影视,撒播科普知识。
2.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开展科普专题讲座,讲解“科普”。对于科普知识,权威的专家更有说服力。如在当前流行甲流期间,学校聘请医学专家就有关科学防治知识进行了专题讲座,然后要求学生将宣传资料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学习,解除了学生及家长的恐慌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宣传科普知识。组织学生们上街向广大居民介绍水电常识和节约水电小窍门,介绍能源背景,宣传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小学生做科学实验的关键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设计一个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包括必要的条件准备、研究的过程与步骤、即将采用的合适研究方法,并预设可能产生的研究成果等。小学生爱做又比较安全的科学小实验许许多多,有“豆子是怎样发芽的”、“音乐、盐水、温度对豆子发芽有影响吗”、“巧使黄豆浮起来”、“烧不坏的手帕”等等,学生爱做科学试验,不但能获得一些浅显的科技知识,还能培养科学志趣,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四、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让学生感受发明创造的快乐
科技小发明就是指小学生通过认真参与家庭、社会劳动,发现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运用基本的科技创造知识和发明的基本技法,解决或改进这些问题。生活是科技创造发明的源泉,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中随时随地会发现一些自己认为是不顺心、不顺手的物品,然后对这些物品进行改进,使之顺心顺手而形成的方案,就是“科技小创意”。
五、运用撰写科技小论文、实践报告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综合运用知识的快乐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培养小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撰写科学小论文的好处不言而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行动中去,需要一个载体。因为人的能力其实是通过操练而习得的。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学生们乐于探究,创新精神也就得到了培养。对他们而言,世界是陌生的,世界是精彩的,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发现。撰写科学小论文能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索,了解和学习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它可以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并能将数学中的统计、分析应用到具体中去,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炼。
综上所述,科技实践活动要以丰富多彩、自由开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实践等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分工合作等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科技实践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邹道生.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6(1).
[2]陈军,阮俊华.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2004(5).
[3]黄斌,饶本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2009(12).
【用哲学指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推荐阅读:
哲学主观题解题指导05-21
如何指导学生快乐作文11-30
小学生快乐作文指导09-28
指导小学生“快乐写作”初探07-27
健康哲学07-30
用哲学的语言解读人生现象09-11
投资人的健康哲学10-05
高中学生学习哲学05-29
成长指导07-12
用《指南》指导幼儿图书阅读教学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