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市绿园区教育局

2024-09-28

长春市市绿园区教育局(共3篇)

长春市市绿园区教育局 篇1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简介

春城大地,绿园新区,有一方绿树掩映、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欣欣净土――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学校座落于长春市万福街1号,始建于1986年,占地7989平方米。现有23个教学班,1250多名学生,118名教职工。学校工作中,首当其冲的是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实干精神的校领导班子,他们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团结、开拓、创新、进取,以身示范、务实求真,具有较高的领导决策能力;学校还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创新进取的教师队伍。年年岁岁,他们执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岁岁年年,他们在讲台上挥洒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以实际行动执行着正阳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宗旨和理念,以人为本、彰显特色,追求辉煌。历经15年的求索,学校已形成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学以致用的实践观和奉献社会的人生观。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鲜明的特色定位,极大的发展潜力,营造出适合未来人才成长的一流的育人环境。学校高标准的实验室、仪器室,高性能的微机室、语音室和多功能电教室成为学生们探求知识、启迪创新思维的学园,宽敞的图书室和阅览室更成为学生们采撷知识的乐园。优化的整体育人环境为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学校取得了斐然的教育教学成果。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科普先进单位”、国家级“绿色学校”、“省级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省级科技教育示范校”、“省岗位练功优秀校”、“长春市继续教育窗口校”、“市素质教育基地校”、“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50多项荣誉称号。教师在学生竞赛指导、软件制作、课堂教学及论文撰写等活动中获得奖励千余项,学生参加竞赛获奖三千多人次……。骄人的成绩没有让正阳人满足,站在世纪的风景线上,他们放眼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勾勒、践行着学生发展的宏伟蓝图。更快地迈进求索的脚步,正可谓:扬鞭奋蹄逐日月,励精图治谱新篇。

长春市市绿园区教育局 篇2

为了解我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情况, 笔者对长春市绿园区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通过对教育行政部门发放调查表, 以及到学校与校长教师座谈及对随迁子女及其班主任发放问卷几种形式, 了解长春市绿园区随迁子女教育情况。本次调研共进行校长访谈4次, 下发教师问卷41份, 回收41份, 下发学生问卷221份, 回收221份, 并回收教育行政部门调查表1份。现对调研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调研地的基本情况

长春市绿园区位于长春市西部, 是长春市重要的机械制造配套、农副产品加工和城市蔬菜副食品供应基地, 因此在这个区域的流动人口较多, 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也较为突出。如下表1中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长春市绿园区小学及初中阶段随迁子女人数及所占比例的情况。

本次调研中笔者共调查了绿园区四所学校, 均为接受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 四所学校中一所小学, 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还有两所中学, 随迁子女的基本情况入下:

调查的四所学校, 随迁子女占在校生比例均为百分之五十以上, 比例最高的S小学, 高达76% 。

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中的好的做法

( 一) 政策保障

调研发现绿园区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 根据市教育局文件要求, 于2008年6月下发了 《关于转发吉林省教育厅< 关于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 》; 2013年5月下发了 《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 “两为主”“两纳入”方针, 同时坚持 “统一建籍、统一管理、均衡分班”的原则, 确保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 “同等待遇”。

( 二) 简化手续

调研发现为了更好地落实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绿园区根据国家政策, 开通了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留守儿童入学”的 “绿色通道”, 并简化程序, 随迁子女入学只需要持原籍户口和当地派出开据的暂住证明, 到教育局当天均可就近安排入学并发放入学通知书。并且针对随迁子女还采取随到随入学的原则。使得随迁子女能够更加便利的在本地就读。

( 三) 扶贫帮困

调研发现针对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 每个学校都制定了一些政策。如S小学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爱心团体和个人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收到 “华益爱心志愿者协会” “新四军车友会”“英之孚教育机构”“警民共建”“温州商会”“省幼儿园” 等爱心团体和个人捐助资金, 团省委和团市委对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一直十分关注, 给予很多关爱和支持。

三、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经费拨付困难

调研发现目前针对随迁子女的专项经费拨付都是不到位的。如在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查表中问到以下三个问题: 1、贵县是否收到省级政府拨付的保障随迁子女就学的专项经费或补助? 2、贵县是否收到市级政府拨付的保障随迁子女就学的专项经费或补助? 3、 贵县域是否向接收随迁子女较多的公办学校拨付了专项补助? 这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没有。没有专项经费的保障, 使得这些接受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 难以更新教学设备, 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 二) 学生学业表现较差,

调研发现随迁子女的学习表现较差, 在英语学习上有一定困难。

在学业表现上, 大部分随迁子女的班主任认为其学业成绩处于班级中等水平。而在各科的学习中, 英语学科对于随迁子女是比较困难的一科。如在对教师的问卷中问到: 您认为随迁子女学生在学习哪一门课时存在的困难最大?

其中76% 的教师认为英语是随迁子女学习中存在的最大困难, 14% 的教师认为数学的学习是随迁子女存在的困难大, 10% 的教师认为语文的学习是随迁子女存在的困难大。

同样的问题在问到随迁子女时, 也有49% 的随迁子女认为英语学习最困难。

而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原因, 大部分教师认为是学习习惯不好和学习基础差。如在对教师的问卷中问到: 您的班级中随迁子女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其中教师认为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习基础差和学习习惯不好, 其次是缺乏学习兴趣。

( 三) 家校沟通不畅, 家庭教育缺失

随迁子女教育上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家校沟通不畅, 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部分随迁子女的家长都是打工者, 他们常常忙于工作, 很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都推给学校, 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 什么都不用管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孩子在学校是接受正规的, 系统的知识传授, 回到家里还要有家庭教育的部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才是教育出完全人格的学生。

为了解家长与学校沟通情况, 在对学生的问卷中问到: 你父母会经常跟学校联系吗? 其中40% 的家长经常与学校联系, 50% 的家长偶尔与学校联系, 另有10% 的家长从来不与学校联系。

在教师问卷中问到: 您与随迁子女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沟通 ( 家访、电话等) 频率大约是? 其中70% 的教师表示半个月与随迁子女家长联系一次, 18% 的教师表示一个月与家长联系一次, 另有12% 的教师表示一周与家长联系一次。结果如下表6所示:

而在学生问卷中问到你父母平时给你辅导功课吗? 其中45% 的学生表示家长经常辅导功课, 38% 的学生表示家长偶尔辅导功课, 另有17% 的学生表示家长从来不辅导功课。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频率较高, 但家长主动与老师沟通的积极性稍差, 且家长对学生功课辅导情况也不是很好。

四、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 是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为使随迁子女更好地享受义务教育,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 一) 倡导政府主导, 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经费拨付

执行和落实每位公民享受义务教育是政府部门主要的义务和责任之一, 而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 随迁子女问题越来越凸显, 政府应该与时俱进, 调整相关职能, 增加自身责任。特别是随迁子女就学的专项补助, 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国家的政策, 切实保障随迁子女的权利。

( 二) 改革学校管理, 力促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和谐融入

为使随迁子女更好、更快的融入新学校生活, 学校需要做到一视同仁, 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推行混合编班。混合编班能使外来的学生与本地学生更好的融合、互相帮助适应, 树立外来学生的自信, 同时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德, 让他们健康成长。

2. 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小学初中是学生的人格、生活学习习惯、心理素质、思维等形成的关键期, 也是抓好孩子养成教育的最好的时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树立良好的学校氛围, 分层次, 逐步推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 规范学籍管理。调研发现, 由于随迁子女流动性大, 频繁转学, 而学籍也不带走, 这对学校管理造成很大困难。但随着我国学籍制度改革, 这个问题会有很大的改善。

4. 调整教学方式。学校应该根据随迁子女的具体情况划分不同的层次, 从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让孩子都能感觉到进步, 让他们有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不断的进步, 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元评价, 给随迁子女树立信心, 逐步追上本地生。

( 三) 开展家长培训, 确保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到位

在调研中发现, 家庭教育的缺失, 已经成为制约随迁子女教育的重要问题。针对家庭教育相对缺失、薄弱的状况,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开设家长学校, 由德育专家、班主任进行专题讲座;

2.开展加强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活动;

3. 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互动, 开展针对性沟通指导。

家长的理念提升和紧密配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要从家长的实际出发, 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 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孩子的在校表现, 指导家长科学有效的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力求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 让家长、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社会、 学校、老师、同学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3

[2]钟艳君, 王小丁, 邓芷苡.近年来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3.9

[3]李晓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3.

长春市市绿园区教育局 篇3

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托,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 以长春市绿园区某街道为调查区域, 实地调查独居老人社区照顾需求状况, 并且通过对辖区内社区养老服务员、社区书记进行访谈, 明确独居老人的社区照顾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依据需求调查结果对完善社区照顾模式提出建议。

一、独居老人照顾需求情况

本文对辖区内8个社区的独居老年人照顾需求与社区照顾模式进行了调查与探究。辖区内总人口49867人, 其中60岁以上7880人。独居老人据不完全统计 (数据变化频繁) 227人。

针对独居老年人调查对象受年龄、健康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难以独立填写问卷, 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调查选取a社区13位、b社区7位、c社区12位、d社区10位、e社区18位、f社区12位、g社区16位, h社区14位共100位60岁及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访谈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有效问卷96份, 有效率96%。通过对问卷的整理与分析, 笔者得到独居年龄分布表。

开始独居的男性独居老人最小年龄为49岁, 女性老人最小年龄为41岁, 独居的男性老人最大年龄为82岁。可见, 独居老人数量众多, 年龄分布分散, 这是导致照顾需求多样化的主要原因。笔者对辖区内独居老人照顾需求进行统计得出独居老人对社区照顾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医疗需求

独居老年人是医疗保健的高需求人群。在调查的100位独居老人中患有老年疾病人数高达96人, 占总人数96%。老年性关节病和一些慢性病, 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 严重影响独居老人生活。这些慢性疾病虽然不需住院治疗, 但却又需要坚持长期服药、恢复治疗, 老人受活动能力等原因限制无法坚持按时到医院复诊。统计结果显示, 89位老人表示需要社区提供及时、经济的医疗服务。如注射输液、测血压、敷药、换药等技术性服务与细心周到的社区护理。这对老年患者来说将是很大的便利, 对老年人的健康十分有益。

(二) 精神心理需求

笔者在辖区内对100位独居老人的调查显示, 99%的被调查的独居老人表示其基本生活有保障、衣食住行基本无忧。认为亲情慰藉、心理障碍排解的重要性高于物质照顾重要性。

在亲情、友情等情感慰藉方面, 笔者统计了独居老人因自己子女 (孙子女) 前来探望而获得的亲情慰藉, 其探望频率为, 每周最少一次有49位 (51.04%) , 每月最少一次有12位 (12.50%) , 无子女前来探望的独居老人有14位 (14.58%) 。其中被访独居老人均认为子女 (孙子女) 探望是子女 (孙子女) 孝顺的体现, 这对独居老人的情感慰藉很重要。在独居老人人际交往方面, 访问的老人中经常打交道的对象依次为:同龄老人、比较熟悉的邻居、年轻时相识至今的老朋友。而当问及独居老人有烦心的事困扰时, 倾诉的对象依次为:家里人47人、邻里38人、不向任何人倾诉10人、社区养老服务员或社区书记0人、专业心理医生0人。通过无人向社区工作人员诉说烦心事的状况可见在独居老人精神心理照顾需求方面社区所做的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三) 生活照顾需求

社区独居老人生活照顾需求。主要是独居老人日常的家务劳动服务, 如日常清扫或定期擦窗户、晒被子等独居老人无法完成的家务劳动。在调查的100位老人中有69位老人表示对以上家务劳动无法完成。有66位老人希望社区开设服务专线电话, 实行上门服务, 但是随着老人需求的多元化, 分居独居老人的增多, 单一的以上门服务为主的社区照顾模式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养老的需求。

二、社区照顾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面对辖区内独居老人三方面的照顾需求, 社区提供的照顾现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 在医疗需求方面, 笔者调查辖区内的8个社区, 16位养老服务专员中, 平均学历为中专。仅有1位有过从事护士工作经历。其他养老专员表示不熟悉药理知识, 对于量血压敷药换药方面也未接受过相关培训。14位养老服务员表示面对医疗需求他们能做的仅是帮助老人联系医院预约医生, 或依据处方帮助老人买药品等简单工作。而且辖区内社区诊所分布并不广泛, 在笔者调查的8个社区中, 仅有3个社区的医疗卫生站具有从医5年以上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与相关设施。其他诊所服务设施并不完善, 从医人员不足。这给社区内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医疗需求满足带来困难。

其次, 在精神心理需求方面, 虽然辖区内有很多社区重视这方面的建设, 为老年人提供了健身场地、棋牌活动室、健康咨询讲座, 街道办事处也曾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点, 兴趣爱好, 开设了老年人兴趣爱好活动班, 举办书法、棋牌、唱歌等比赛活动, 对排解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充实老年人的娱乐生活做了很多努力。但是, 面对活动场所的提供, 调查老人中仅59位表示去过相关场所活动, 37位表示经常会去办事处和社区提供的活动场所, 利用率不高。面对心理咨询服务, 笔者调查的100位老人中无人表示愿意将自己烦心事向社区工作人员倾诉。其中包含老人不愿意麻烦他人或不信任社区服务员等因素。并且, 16位社区服务员中也有9位表示, 自己并不熟悉心理疏导等相关专业知识, 认为自己与老人的交流仅能实现老人的交流愿望, 并无能力实际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

最后, 在生活照顾需求方面, 虽然辖区内8个社区均已建立托老所对家庭照顾有困难的独居老人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服务的日间照料室, 满足了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环境的心理需求。但是,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仅有34位老人表示他们接受过日间照料服务。34位老人表示他们接受日间照顾服务。而其他老人因还具有自理能力或不愿离开家里等原因表示不愿接受日间照顾服务。辖区内每个社区配备一间老年人日间照料室。然而在对社区养老服务员进行访谈时, 8个社区中有6个社区养老服务员表示社区内日间照料室利用效率不高。老人更愿意养老服务员在老人家中为其提供服务, 而为数不多的养老服务员无法为每位老人进行单独入户服务。

综上所述, 可见辖区内社区对独居老人照顾需求满足状况与独居老人实际的照顾需求存在不匹配之处。

三、完善独居老人社区照顾模式的建议

(一) 成立社区专业服务队

伴随着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养老照顾需求的增长, 社区照顾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也需要不断提升, 建立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的社区老年人服务队伍, 是完善社区照顾的首要前提。然而目前从笔者调查的8个社区来看, 社区养老服务员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此方面技能训练, 他们的工作人员人数、工作水平、效果目前无法达到满足独居老人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的要求。

(二) 加强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培训

加强辖区内各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培养适合社区独居老人照顾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培训内容制定应该根据专业社区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对在职的社区养老服务员进行专业培训教育。培训内容可围绕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老年心理学知识以及老年疾病的医疗护理常识等内容, 通过这些专业培训让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提高他们的知识专业性和使其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培训过程中可通过传授社区养老服务的知识、方法与技巧, 使社区养老服务员在从事社区工作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三) 建构精神关爱体系

面对辖区内老人心理与精神需求, 构建老年人社区精神关爱体系。针对独居老人精神需求方面遭遇的问题, 社区应该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可通过专业社工师和心理辅导师的引进来加强社区服务队伍人员的专业性, 提高服务素质与水平。社工师在这方面, 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为独居老人组织丰富的娱乐文化生活, 增进人际沟通。心理辅导师则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为独居老人随时消除负面情绪。建立心理咨询室, 为老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种精神娱乐活动, 为独居老人的社会参与拓宽渠道。独居老人长期独居的生活使老人具有较强的封闭心理, 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或自卑的心理。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多做动员、广开渠道, 比如可以通过提供有偿、低偿和志愿服务的机会, 使其帮助别人提升自我感觉, 对于高龄或者身体条件不好的独居老人, 可以通过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来提升自身的有用感。

四、结语

伴随着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养老照顾方面, 社区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独居老人生活现状的多样性使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变得多元化, 不仅需要治病健身的医疗需求, 日常生活的照料、家务打扫等实际的照顾, 还对思想感情交流、心理交流的精神慰藉等方面提出了大量需求。面对此辖区内独居老人的社区照顾需求, 社区照顾模式应该按照老年人需求特点配备社区照顾模式, 使其更有针对性、系统性, 切实满足独居老人照顾需求, 完善社区照顾模式。

注释

11 http://news.qq.com/a/20140219/025856.htm.

上一篇:2024年四川招警面试热点:清查裸官大快人心下一篇:护理专业毕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