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碱

2024-10-24

长春新碱(共3篇)

长春新碱 篇1

摘要:目的:观察甲钴胺防治长春新碱神经毒性的近期疗效。方法:入选54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两组化疗方案均为含长春新碱1 mg/m2的化疗方案, 21 d为1周期。A组 (试验组) 采用甲钴胺+化疗, B组 (对照组) 单用化疗。A组在用长春新碱之前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 每日3次, 第17 d, 所有患者完成4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可评价病例54例, A组28例, 发生神经毒性1级4例、2级2例、3级1例, 总发生率25.0%。B组26例, 发生神经毒性1级9例、2级4例、3级4例, 总发生率65.4%。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甲钴胺能降低长春新碱神经毒性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钴胺,长春新碱,神经毒性

长春新碱 (Vincristine, Oncovin, VCR) 是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出的生物碱, 因抗肿瘤作用良好, 临床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 目前临床常用来治疗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也可作为免疫调节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免疫性疾病, 但是由于其严重的神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因此, 对于其神经毒性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总结了从2008年8月至2012年10月用甲钴胺防治长春新碱的神经毒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54例住院患者, 男性30例, 女性24例, 年龄18~70岁。经病理学证实, B细胞淋巴瘤42例, T细胞性淋巴瘤12例, 均为初治患者。所有患者KPS评分60分以上。无药物过敏史及糖尿病史, 化疗前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均无异常, 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54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 (试验组) 28例, 采用门甲钴胺+化疗。B组 (对照组) 26例, 单用化疗。化疗方案为CTX 750 mg/m2静滴、第1 d, 8ADM 50 mg/m2静滴、第1 d, VCR 1.4mg/m2静滴、第1 d, PDN 100 mg/m2口服、第1~5 d, VCR最大不超过2 mg, 每21 d重复。试验组在用化疗前加用甲钴胺片0.5 mg/次, 每日3次, 第1~7 d。化疗期间所有患者避免冷刺激, A组化疗4周期的16例, 6周期的12例;B组化疗4周期的19例, 6周期的7例。

1.3 观察指标

神经毒性反应分级按照周围神经毒性分级[1], 0级:正常;Ⅰ级:感觉异常或腱反射减退;Ⅱ级:严重感觉异常或轻度无力;Ⅲ级:不能耐受的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Ⅳ级:瘫痪。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组54例患者均可进行评价, A组发生感觉神经毒性Ⅰ级4例, Ⅱ级2例, Ⅲ级1例, 总发生率25.0%;B组发生感觉神经毒性Ⅰ级9例, Ⅱ级4例, Ⅲ级4例, 总发生率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长春新碱作为一种生物碱, 是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的, 为常用植物类化疗药, 抗瘤谱广, 是血液肿瘤科常用的药物之一, 但是由于长春新碱有严重的周围神经毒性而限制了临床进一步使用, 长春新碱主要累及外周神经、自主神经, 表现为四肢的感觉异常, 针刺和温觉常受到影响、出汗异常、心悸等自主神经损伤的表现, 与累积量有关, 但目前长春新碱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Aley等[2]认为, 细的初级神经传入纤维的微管依赖功能的破坏和功能失调可能与长春新碱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机制有关。许爱军等[3]研究发现长春新碱可导致大鼠周围神经轴突直径的增加、无髓鞘神经纤维数量的减少和微管密度的下降;电镜下发现的较典型的表现为有髓神经纤维的变性, 由于具有典型表现的病变部位较少, 大部分病变表现为轻微的纤维变性如水肿等。

目前临床上已经根据实践经验提出通过营养神经的方法来预防神经毒性的发生, 主要包括一些维生素B类制剂、乙酰左卡尼汀等。甲钴胺作为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 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表明甲钴胺可促进大鼠神经组织中神经元髓鞘和卵磷脂的形成, 从而促进神经纤维生长、刺激神经轴突再生[4]。同时从分子结构分析, 甲钴胺易转移到神经细胞的细胞器, 这能增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代谢活性、补充已经减少的神经传递物质、改善神经组织传递障碍和代谢障碍[5], 而且甲钴胺作为维生素在体内的代谢产物, 安全性高, 是一种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药物[6]。

本文应用甲钴胺防治长春新碱神经毒性取得较好疗效。甲钴胺临床多报道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知, 在使用长春新碱化疗的患者中化疗同时联合甲钴胺治疗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 (CIPN) 的发生率, 同时降低其严重程度及推迟CIPN的发生时间, 甲钴胺是维生素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 无明显不良反应, 且价格便宜, 可临床推荐用于预防和减少CIPN, 从而提高患者的化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杨青, 刘华.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防治长春新碱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 18 (2) :82-83.

[2]孙燕, 管忠震, 金懋林, 等.长春新碱单药与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联合应用治疗晚期大肠癌Ⅱ期临床试用报告[J].癌症, 1999, 18 (3) :237-240.

[3]许爱军, 曹菲, 田玉科.长春新碱诱发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的建立[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8, 14 (3) :163-166.

[4]Hemendinger RA, Armstrong EJ, Brooks BR.Methyl vitamin B12 but not methylfolate rescues a motor neuron like cell line from homocysteine mediated cell death[J].Toxicola Appl Pharmacol, 2011, 251 (3) :217-225.

[5]Honda K, Riehl J, Inoue S, et al.Cnetral administration of vitamin B12 aggravates cataplexy in canine narcolepsy[J].Neuro Report, 1997, 8 (18) :3861-3865.

[6]Zhang YF, Ning G.Mecobalamin[J].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08, 17 (6) :953-964.

长春新碱 篇2

长春新碱是新一代长春碱类抗癌药, 可特异性地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期, 阻断G2期与M期的有丝分裂, 从而阻断癌细胞繁殖, 属细胞毒性药物。长春新碱渗透性高, 渗入皮下间隙后, 可导致局部组织增生, 破坏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 同时改变局部pH值, 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1]。我科对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胃癌等病人进行静脉输注长春新碱。因为长春新碱是联合化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药物, 仅适用于静脉注射, 渗漏于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蜂窝织炎。2009年3月我科发生1例长春新碱静脉加管过程中液体外渗病例, 由于发现及时, 立即终止加药并采取紧急处理, 未造成病人局部炎症、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 病人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50岁, 因恶性淋巴瘤住院, 医嘱给予生理盐水250 mL+长春新碱2 mg静脉加管。护士告知其静脉输注长春新碱时的注意事项及深静脉置管的必要性, 但病人考虑经济因素拒绝锁骨下静脉置管 (CVC) 及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第1次、第2次经外周浅静脉输注长春新碱时, 未发生药物外渗现象。第3次输注时, 在左前臂1/2处用浅静脉建立静脉通路, 输液时, 回血畅, 病人无不适。在生理盐水输注1/2时进行长春新碱2 mg静脉加管, 药液加管10 mL后病人自诉穿刺部位疼痛不适, 立即停止加管, 掀开输液胶贴, 穿刺部位皮下出现3 cm×2 cm肿块, 边界不清。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 接注射器回抽, 更换输液部位, 通知医生, 用0.1%利多卡因+地塞米松10 mg局部封闭, 渗出部位用70%乙醇+云南白药均匀地洒在6 cm×6 cm的方纱上湿敷。每隔30 min~60 min更换药纱1次, 每日敷5次或6次, 再给予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涂擦, 每日数次, 患肢抬高制动。2 d后输液部位皮肤无红、肿、热、痛等局部不适, 包块缩小为1 cm×1 cm大小, 仍给予七叶皂苷钠涂擦同时, 再给予70%乙醇+云南白药湿敷。7 d后, 左前臂输液部位皮肤无红、肿、热、痛等局部不适, 局部皮肤光滑, 判断为痊愈。

2 护理

2.1 加强健康宣教

在给病人使用长春新碱等化疗药物时应做好准备工作, 反复向病人及家属宣传药物副反应及有关注意事项, 取得病人的配合, 使其接受CVC或PICC置管, 以减少化疗药外渗的几率[2], 保护静脉, 同时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

2.2 增强护士的责任心

护士在静脉应用刺激性药物、输液泵泵入药物时应加强巡视, 以便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2.3 一旦外渗, 及时处理

①应立即停止长春新碱的注入, 可保留针头接注射器, 尽量回抽漏于皮下的外渗药物, 拔除针头。发现外渗后要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及病房护士长。如外渗范围小, 边界清楚者可用0.1%利多卡因+地塞米松10 mg局部封闭, 既可以稀释外漏的药液和阻止药液的扩散, 又起到止痛作用, 封闭液的量可根据需要配制。但范围较大且弥散者, 则不建议使用局部封闭, 以防封闭过程中损伤神经及肌腱。长春新碱外渗24 h内忌冰袋局部冷敷。患肢抬高制动;外渗局部可以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涂抹至吸收, 再加70%乙醇+云南白药湿敷。加强交接班制度, 及时换药、密切观察局部变化[3]。②如果溃疡形成, 可选用硝酸银软膏及去皮新鲜芦荟外敷。硝酸银软膏为淡黄色可流动的亲水性基质软膏, 具有杀菌、收敛和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作用强度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而芦荟具有防止细菌生长、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和皮肤再生、减轻疼痛的功效。③有组织坏死者, 首选彻底清创、植皮术。

参考文献

[1]殷少华, 丁振梅.静脉化疗药局部外渗的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3) :166-167.

[2]陈晓青, 毛玲, 颜小娟.中心静脉置管用于肿瘤化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1增刊) :15-16.

长春新碱 篇3

关键词:白血病,多药耐药,长春新碱,CEM/VCR细胞,CEM细胞

长春新碱 (Vincristine, VCR) 虽然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线化疗药物, 但由于白血病多药耐药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MDR) 的产生极大地影响VCR治疗白血病的敏感性, 从而限制了其临床疗效。而建立MDR细胞模型是研究白血病获得性MDR产生机制及筛选逆转剂的重要方法[1]。本文采用体外低浓度梯度逐步增加浓度联合大剂量间断冲击诱导方法[1,2,3]建立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CEM/VCR, 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

白血病CEM细胞株2006年引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 (天津) , 本实验室长期保存。用含10%新生小牛血清及0.1%双抗的RPMI 1640培养基, 于37℃、5%二氧化碳 (CO2) 饱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常规培养。

1.2 药品及试剂

RPMI 1640培养基为美国Gibco产品;新生小牛血清 (NCS) 为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产品;双抗 (青霉素为江西东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批号为081229-2;链霉素为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批号为0512008) ;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 、二甲基亚砜 (DMSO) 购于Sigma公司;长春新碱 (VCR) 、阿霉素 (Adriamycin, ADM) 、柔红霉素 (Daunorubicin, DNR) 购于深圳市万乐有限药业公司, 产品批号分别为:0907V1、1012E2、1110F3;阿糖胞苷 (Cytosine arabinoside, Ara-C) 、表柔比星 (Epirubicin, EPI) 为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国药准字号分别为H20054695、H19990280;门冬酰胺酶 (Asparaginase, L-ASP) 为江苏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批号为120824;RNA提取试剂Trizol、逆转录及扩增试剂盒 (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PCR引物由Invitrogen公司合成。

1.3 实验方法

1.3.1 白血病CEM细胞对VCR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从液氮中取出CEM细胞进行复苏, 用含10%NCS及0.1%双抗的RPMI 1640培养基, 于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取对数生长期CEM细胞 (对VCR敏感, 称亲本细胞或敏感细胞) 悬液密度为3×105个/m L接种于培养瓶, 置于37℃、5%二氧化碳 (CO2) 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 用VCR作诱导剂, 结合笔者前期研究[4], 使瓶内VCR的初始终浓度为0.001μg/m L, 置于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取出, 1 000 r/min离心10 min, 去上清, 加培养基吹打混匀, 之后取出适量并加入相当体积的台盼蓝进行染色计数, 当死亡率小于5%时, 成倍增加VCR浓度, 每次增加浓度前用台盼蓝计数活细胞数, 细胞成活率大于95%才增加药物浓度, 期间联合大剂量VCR间断冲击诱导, 如此逐步增加浓度, 直至得到对VCR耐药的白血病CEM细胞株 (称耐药细胞) 。

取对数生长期耐药细胞悬液进行计数, 调整细胞终浓度3×105个/m L, 接种于96孔板, 每孔含细胞悬液190μL, 于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24 h, 加入不同浓度的VCR, 使孔内终浓度分别为0.001、0.002、0.004、0.006、0.008、0.010、0.012、0.014、0.016及0.018μg/m L, 分别于24、48及72 h后每个浓度吹打混匀后, 取出适量悬液加入相当体积台盼蓝进行染色计数及死亡率, 与对照细胞的数目及死亡率进行对比, 探讨耐药细胞在何种VCR浓度下能够长期生存。

1.3.2 多药耐药性检测

采用MTT实验, 选取对数生长期敏感细胞及耐药细胞, 分别调整密度为3×105个/m L, 每种细胞接种于96孔板, 每孔190μL, 各18块培养板, 培养24 h后, 再分别加入8个不同浓度的VCR、ADM、Ara-C、EPI、L-ASP、DNR等6种化疗药物, 使每孔总体积200μL, 另设空白组和对照组, 各种药物浓度作5个平行孔, 继续培育24、48和72 h后, 每孔加MTT (5 mg/m L) 20μL, 再置入培养箱孵育4 h后, 2 500 r/min离心10 min, 去上清, 各孔加入二甲基亚砜 (DMSO) 150μL, 微型震荡10min, 使结晶充分溶解, 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选择490 nm波长测定各孔吸光度值 (OD值) , 计算抑制率。抑制率 (%) =[ (对照组OD值-实验组OD) /对照组OD值]×100%。每种药物作用于两种细胞各时间段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的计算在SPSS for Windows 11.5中的Regression中进行。实验重复3次。耐药倍数 (RI) =耐药细胞IC50/敏感细胞IC50。

1.3.3细胞生长曲线、倍增时间测定及细胞形态学观察

取对数生长期的白血病CEM细胞及耐药细胞, 使细胞悬液的密度为1×104个/m L细胞, 分别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 每孔为200 L, 每种细胞设8组, 每组5个复孔, 培养8 d, 每天每种细胞取出1组进行细胞计数, 5个复孔的细胞数取平均数, 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 细胞数目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根据Patterson公式[5]计算细胞在对数生长期的倍增时间Td=T×lg2/lg (Nt/No) (注:Td代表倍增时间;T代表培养时间, No及Nt代表接种后及培养T小时后的细胞数) 。在倒置显微镜下对体外培养的CEM细胞及耐药细胞进行观察并拍照。

1.3.4 细胞周期分析

取对数生长期的白血病CEM细胞及耐药细胞各1.5×106个/m L, 1 000 r/min离心5 min, 倒上清, 收集沉淀, 用PBS冲洗2次, 加入50μL的D-PBS, 吹散沉淀后, 加入1 m L用D-PBS稀释的预冷的70%乙醇固定, 4℃冰箱过夜, 离心去上清, 加1 m L PBS清洗离心, 去上清后加入1 mg/m L的RNase A 100μL, 37℃水浴30 min, 加入100μg/m L的碘化丙啶 (PI) 300μL, 4℃避光放置20 min后上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并输出结果。

1.3.5 RT-PCR半定量检测MDR1 m RNA的表达

分别收集对数生长期的CEM和CEM/VCR细胞数1×107, Transzol一步法提取总RNA,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总RNA的浓度和纯度。按逆转录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反应体系20μL, 合成第一链c DNA, 扩增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反应体系50μL。引物序列:MDR1上游引物5'-CTTGAAGGGGACCGCAATG G-3', 下游引物5'-ATCGTGCACATCAAACCAGC-3';内参GAPDH上游引物5'-TGAAGGTCGGAGTCAAC GGATTTGGT-3', 下游引物5'-CATGTGGGCCATGA GGTCCACCAC-3'。PCR循环条件:MDR1处理条件为94℃预变性5 min后, 按94℃变性30 s→50.8℃退火30 s→72℃延伸30 s进行33个循环, 最后72℃终末延伸;内参GAPDH处理条件为94℃预变性5 min后, 按94℃变性30 s→55.8℃退火30 s→72℃延伸59 s进行35个循环, 最后72℃终末延伸10 min。以GAPDH作为内参, 1.5%琼脂糖凝胶30 V等压电泳2 h, 在凝胶成像系统内采集图片, 采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以目的基因MDR1与内参GAPDH光密度积分值之比作为其相对表达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显著性、相关性检验, 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血病耐药细胞株CEM/VCR的建立

采用浓度梯度递增联合大剂量间断冲击诱导法, 历时14个月, 传代110代, 细胞悬液中VCR终浓度从0.001μg/m L增加到0.4μg/m L, 并使CEM细胞悬液在VCR终浓度为0.4μg/m L的环境中培养48 h, 脱药培养3代, 细胞生长恢复正常, 且细胞死亡率小于5%。细胞继续脱药培养2周, 成功建立对VCR耐药的CEM细胞株, 命名为白血病耐药细胞株CEM/VCR。保存于液氮中备用。经过研究发现, 白血病耐药细胞株CEM/VCR能够在含0.010μg/m L VCR条件下长期生存。

2.2 多药耐药性检测结果

MTT实验, 各药物作用敏感细胞株和耐药细胞株24、48、72 h后的IC50及耐药倍数见表1。结果显示, 耐药细胞株CEM/VCR不仅对VCR产生耐药, 且对ADM、Ara-C、EPI、L-ASP及DNR也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与作用于亲本细胞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药物VCR、ADM、L-ASP、DNR、EPI、Ara-C分别作用CEM细胞、CEM/VCR细胞72 h后, 其耐药倍数分别为905.34、563.71、436.85、158.08、75.55、10.79。结果表明耐药细胞株CEM/VCR存在交叉耐药性, 即具有多药耐药性, 说明耐药细胞株C EM/VCR是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

2.3 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

白血病CEM及CEM/VCR细胞生长情况见表2, 绘制的生长曲线见图1。两种细胞在第3~5天生长速度最快, CEM细胞倍增时间为 (25.09±0.78) h, CEM/VCR细胞倍增时间为 (24.27±0.79) h, 虽然耐药细胞比敏感细胞生长速度稍快, 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细胞形态学变化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两种细胞形态见图2、3。细胞生长旺盛, 大小均匀, 呈圆形或椭圆形, 饱满, 折光率强。但CEM/VCR细胞与CEM细胞相比, CEM/VCR细胞体积较小。

2.5 细胞周期分析

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 (见表3及图4、5) 。结果显示白血病CEM及CEM/VCR细胞大部分处于G0/G1期及S期, 两类细胞在G0/G1期的分布和在S期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极少部分细胞处于G2/M期, CEM/VCR细胞占 (1.12±0.20) %, CEM细胞只占 (0.23±0.19) %, 两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6 RT-PCR检测MDR1 m RNA的表达

Image J图像分析结果显示, CEM/VCR、CEM两株细胞MDR1/GAPDH的光密度积分值之比分别为 (1.012±0.031) 和 (0.187±0.006) (P<0.01) , 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多药耐药细胞株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明显高于亲本细胞株CEM, 说明在VCR的长期刺激作用下可以诱导耐药细胞MDR1基因表达增强。见图6。

注:n=3

注:相同时间段两种细胞生长情况比较, P>0.05

M:Marker;A:内参GAPDH;B:CEM/VCR;C:内参GAPDH;D:CEM

3 讨论

本研究建立了长春新碱诱导的白血病MDR肿瘤细胞模型CEM/VCR。该模型被VCR作用24、48和72 h的耐药倍数分别为210.16、469.07和905.34倍, 对ADM、Ara-C、EPI、DNR及L-ASP的耐药倍数在7.11~563.71倍之间,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VCR是以抑制微管聚集、阻断纺锤体形成和诱导细胞凋亡的抗肿瘤药物;DNR是以抑制DNA和RNA合成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物[6];ADM主要是一种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 对各期细胞均有作用, 但对S期的早期最为敏感, M期次之, 对G1期最不敏感[7];Ara-C主要作用细胞S增殖期, 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8];EPI直接嵌入DNA, 干扰转录过程, 阻止m RNA的形成, 另外对拓朴异构酶Ⅱ也有抑制作用;L-ASP主要是水解血液中的门冬酰胺, 肿瘤细胞因既不能从血中取得足够门冬酰胺, 亦不能自身合成, 使其蛋白质合成受障碍, 增殖受抑制[9]。CEM/VCR细胞对以上6种抗肿瘤机制不尽相同的药物同时产生耐药性, 即具有多药耐药性, 且耐药倍数较高。实验还证明CEM/VCR细胞株能在VCR浓度为0.01μg/m L的条件下长期生存, 该细胞在传代过程中和冻存前后均未发生耐药性丢失现象, 表明VCR诱导的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CEM/VCR模型成功建立。

肿瘤的MDR机制十分复杂, 影响因素和参与的机制众多。目前, 耐药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大方面: (1) 膜糖蛋白介导的药物外排泵机制:与耐药相关的蛋白有P-糖蛋白 (P-gp)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 、肺耐药相关蛋白 (LRP) 等。 (2) 酶介导机制:研究较多的为拓朴异构酶 (TOP0) 、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 、蛋白激酶C (PKC) 等。 (3) 凋亡调控基因介导机制:抗肿瘤药物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作用, 其中与耐药相关的基因包括Bcl-2家族、p53、C-myc等[10]。 (4) DNA修复能力的增强与耐药的关系[11,12]。 (5) 肿瘤微环境与耐药的关系[13], 等等。与化疗药物敏感肿瘤细胞相比, 耐药肿瘤细胞的许多生物学特性发生了改变, 如膜外排泵蛋白、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拓朴异构酶等。本研究对多药耐药细胞株CEM/VCR和化疗药敏感细胞株CE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显示多药耐药细胞株CEM/VCR与化疗药敏感细胞株CEM比较, 多药耐药细胞株CEM/VCR细胞体积变小;两种细胞株的细胞周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处于G0/M期的耐药细胞比敏感细胞多;RT-PCR技术检测到多药耐药细胞株CEM/VCR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明显高于亲本细胞株CEM[ (1.012±0.031) 和 (0.187±0.006) , P<0.01], 说明在VCR的长期刺激作用下可以诱导耐药细胞MDR1基因表达增强, 提示MDR1基因的高表达可能造成多药耐药CEM/VCR细胞内化疗药物蓄积减少。这些生物性特性的改变可能是CEM/VCR细胞出现耐药的原因。

上一篇:动脉脑梗死下一篇:秸秆腐熟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