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树》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栽树》教案设计 篇1
1.《植树问题(两端栽树)》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让学生有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1.让数学走进生活。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以谜语导入,以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能清晰地看出手指的根数与间隔数之间相差1,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出间隔数和手指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节课的设计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借助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从探究发现规律到应用规律的实践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的内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2.介绍间隔。(1)找一找。
师:勤劳的人们用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的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伸出你的左手,你看到了什么?
(2)数一数。
师: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空? / 4(3)讲一讲。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空叫做间隔,手上每两根手指之间都有一个间隔。也就是说,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4)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3.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分析题意,猜测结果。(课件出示教材106页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1)学生读题,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理解题意。①怎么理解“一边植树”?(生自由发言)②能解释一下“两端要栽”吗?
③“每隔5 m栽一棵”你是怎么理解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说明:相邻两棵树之间的一段距离,我们可以看作一个间隔。(3)学生根据题意,动笔尝试算一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4)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教师板书)解法一 100÷5=20(个)
20+1=21(棵)解法二 100÷5=20(个)
20+2=22(棵)解法三 100÷5=20(棵)2.小组探究,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大胆地猜想,算出了这么多种结果,到底该栽多少棵树呢?下面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1)化繁为简。/ 4 ①课件出示。
用一条线段表示100 m长的小路。“两端要栽”,我们从线段的最左端开始栽上一棵树,然后隔5 m再栽一棵树,再隔5 m再栽一棵树,再隔5 m再栽一棵树,照这样一棵一棵地栽下去„„
②教师引导。
师:如果一棵一棵地栽,栽到100 m,太麻烦了。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栽树,现在我们就以20 m为例,看一看20 m的路可以栽几棵树。
(2)合作尝试。
师:请同学们合作讨论,仿照老师的课件演示,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独立完成“在20 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隔5 m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
师: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汇报结果)(4)扩展探究。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独立计算出“在25 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隔5 m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汇报,集体订正)(5)总结规律。
师:从上面的这些例子中,同学们发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规律了吗?(棵数=间隔数+1)(6)应用规律。
应用发现的规律口答:30 m、35 m要栽多少棵树? 3.应用规律,解决例题。(课件出示教材106页例1)运用上面学习的知识说一说例1的三种解法中哪种解法是正确的?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师总结:当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的方法来帮助思考分析,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自行探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教材109页1题。(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明确:间隔数=银杏树的棵数)2.教材109页3题。(学生尝试解题,教师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全课总结
以儿歌对全课进行总结。(小树苗,栽一栽,两端都栽问题来,间隔数多1是棵数,棵数少1是间隔数,怎样求出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隔长度)⊙布置作业
教材109页2、4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栽树)
100÷5=20(个)20+1=21(棵)
棵数=间隔数+1 / 4
《栽树》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会把游戏活动的过程按一定顺序详细写下来。
3.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写出趣味。
4.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游戏经过写具体,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设计理念:
1. 利用游戏, 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 在游戏中, 学习、交流、体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在游戏中, 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与人交流; 在游戏中, 教给孩子记录游戏经过,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场上气氛的描述, 丰富自己的见闻, 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习作由“说”到“写”, 降低难度, 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在轻松中写作。
3.写作指导贯穿始终。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按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顺序进行观察, 并且指导孩子抓住活动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进行描述。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方法, 进行指导。
4. 注重评价激励。在孩子的发言中, 发现孩子表达方面的闪光点, 激励孩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前准备:
让孩子们收集一些关于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 一) 导入
近几年, 魔术在春晚上真是火了, 你们想不想近距离的看一场魔术表演? 今天我也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神奇的硬币。
( 二) 魔术
1. 魔术前
老师带来了四个纸杯和一枚硬币, 然后在杯子上标上1、2、3, 接着老师拿出硬币并说道: “你们把它放在其中的任何杯子里, 老师都能猜出硬币在哪个杯子里, 你们相信吗?”
同学们回答信或不信。
老师接着说: “我其实是刘谦的师妹! 所以今天我就让你们见证一下这个硬币有多神奇。你们想不想看?”
“好我请一位同学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描述一下我刚才都做了什么? 都说了什么?”
( 学生举手回答, 回答得又详细又完整的为他鼓掌)
说说你们听了老师的话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 这时候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心理活动的词语)
心理活动的词语:
挖空心思 半信半疑 迫不及待 跃跃欲试 困惑不解 兴致勃勃 ( 这些词用幻灯片打出来)
板书: 魔术前: 心理活动
接下来请一个小助手, 请他上来帮老师一起来做, 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一会儿请同学来描述一下。
这时老师用手伏在小助手的耳朵旁边说变魔术的技巧。
魔术技巧:
当小助手回答:“放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一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二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恩。” (这是放在了第三个杯中)
说完之后老师问同学们: “刚才你们都看到老师是怎么做的了吗?” ( 找同学来回答, 这时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动作的词语)
词语:
交头接耳 低声细语 鬼鬼祟祟 神秘兮兮 ( 这些词语用幻灯片出示)
2. 魔术中
( 1) 魔术马上开始大家要注意体会自己的心理活动, 观察别人的动作、表情、语言, 接下来魔术正式开始。
然后老师把身子转过去背对同学, 老师的小助手开始放硬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小助手是怎么放的。
小助手放好硬币之后, 老师问小助手:“放好了吗?”
小助手回答:“放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一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二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恩。” (这是放在了第三个杯中)
然后老师转过身来走到杯子前, 先是用手敲一敲每个杯子, 然后再用鼻子闻一闻每个杯子, 接着对同学们说: “我已经猜出来硬币在那个杯子底下放着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说完老师把放着硬币的纸杯掀起来。
这时候请学生们来说说当看到老师猜对后同学们的反应, 然后再找同学从头到尾把变魔术的过程说一遍, 看谁说的最详细、生动, 就给谁加三颗星。
( 2) 为了让他们更佩服, 再进行一次。 ( 这次从观众席里找一名同学, 但要让小助手来说放好了没有。)
老师把身子转过去背对大家, 然后这名同学开始放硬币, 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他的动作、神态。
老师问: “放好了吗?”
小助手的回答和第一轮游戏中是相同的。
然后老师转过身来走到杯子前, 先是用手敲一敲每个杯子, 然后再用鼻子闻一闻每个杯子, 接着对同学们说: “我已经猜出来硬币在那个杯子底下放着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说完老师把放着硬币的纸杯掀起来 ( 同上) 。
接下来找同学来说说这名同学是怎么放硬币的, 老师又是怎么猜的。看谁说的过程最完整、最详细。
问题设置:
老师问: “刚才这名同学是怎么走上讲台的?”
同学答:“慢慢吞吞/大步流星/自信满满的走上讲台。”
老师再问:“那接下来他是怎么放硬币的呢?”
同学回答: “迅速的/犹犹豫豫的/果断的放好。”
老师又问:“那老师听完小助手说好了的时候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答: “转过身来, 慢慢走到讲台前, 先是用手敲了敲每一个杯子, 然后又用鼻子闻了闻每个杯子, 接着老师就说她知道了那个杯子底下有硬币, 并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然后就掀开了那个杯子, 结果老师猜对了。”
老师接着问: “当你们看到老师猜对了之后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回答: “很吃惊, 觉得很不可思议, 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对的。”
( 看那个同学回答的最完整、具体, 就给他加三颗星, 并用快乐作文特有的掌声鼓励他。)
板书: 魔术过程中: 老师、同学们的表现 ( 动作、语言、神态) , 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
3. 魔术后
魔术表演完了, 谁能来猜一猜老师是怎么知道那个杯子里有硬币的?
(学生举手回答, 多找几个学生说, 并给予鼓励。)
板书: 魔术后: 猜测
( 三) 指导
( 1) 同学们我们如果要写这篇作文的话应该按照魔术前、魔术过程、魔术结束后的顺序来写, 其中魔术前、后略写, 魔术过程要详写。
( 2) 游戏过程要注意描写同学们的动作、表情、语言及心理。
二、激发写作需要
孩子们, 这个魔术好玩吗?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么变得呢?如果想那就快拿起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老师要看看谁写的过程最详细、感受最真实, 然后老师就把这个魔术的奥秘告诉他。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实验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05) .
栽树的作文 篇3
前人栽树,乘凉的却是后人,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作文500字。大家就不好奇是为什么嘛?哈哈哈,让我来和你们分享一下我的见解吧。树,一个成长周期非常长的植物,从幼苗到小树再到大树,真的是很长的一个过程,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乃至几千年,也都是存在的。所以,前人也都肯定知道他们自己种树,是享受不到绿色的承蒙,享受不到绿色的阴凉,可是,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他们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的,前人在默默为后人付出,他们知道自己享受不到那样的绿色呢,可是他们知道为自己的后人付出,而不是一味的索取,他们善良的想着,为后人谋取一些利益,让后人生活的更好,让他们居住的生态环境更加的绿色,充满了新鲜的绿色,动人心弦的绿色,令人身体身心都倍感愉悦的绿色,这绿色对人类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信不论是前人,又或是后人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他们的默默付出的.精神,为我们谋取了更好地生存环境,他们自己却享受不到,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都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让我们也开始学会默默付出,为被人默默奉献吧,有舍才有得,这真的是很有哲理的一句话啊,人都要懂得舍去某些东西,才会有得到。人都要懂得舍去自己的付出舍去自己的辛劳汗水,才有后人以后的锦绣未来啊!
栽树的小写生作文 篇4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几个同学到到校园的锅炉房一侧栽树。
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我们把三棵树苗搬到了栽树的地点。锅炉房一侧由于很多人走动,土层很结实。我们用铁锨用力挖放树苗的坑,但是累得气喘吁吁,这土层好像故意与我们作对,任你用尽全身力,土自岿然不动。我们泄气了,不想干了,媛媛甚至提出了用挖掘机。
老师停了一会儿,走进工具房,拿出了一把铁镐。只见他用足了力气,狠狠地刨了下去,咦!一快柿子大的泥土掉了下来,紧接着第二下,一块更大的`泥土又刨了下来。一会儿,老师已经垦下了一大堆土快。我们赶紧用铁锨把土快铲出来。就这样,老师用铁镐刨着,我们用铁锨铲着。不大一会儿功夫,三个树坑被我们挖好了。然后,我们把树苗放到树坑里扶正,培好土,把周围用土挡好,最后浇上水。
这三棵小树在这里安了新家。它们将要在这里生根发芽,伴随着我们一起长大。同时,有了这三棵树,我们校园的景色会更加美好。
《半张纸》创新教案设计 篇5
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课程《外国小说欣赏》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初晓小说艺术,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提升人生境界。《半张纸》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名篇, 小说仅一千四百多字, 就写出了一个人两年间的人生经历, 包含了丰富的生活内容, 在世界短篇小说中堪称为凝练精粹的典范之作。从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来看, 关键在于取材方法和构思技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传统的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应更多的从怎样阅读这一角度来教学生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态度, 而不要拘泥于对作品的特定的阐释。课堂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 而不是传授自己或他人理解感受的结论。学生按照老师指导的阅读方式, 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去欣赏理解, 就可能形成对小说主题的多种结论, 这是文学阅读的常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把握文章内容, 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独特的取材方法和构思技巧,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 品味语言, 整体把握。
3、情感与态度: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提升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析、鉴赏、学习本文“截取生活横断面”的艺术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由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对斯特林堡的评价, 引出作者介绍:
1936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他“受奖演说”中说:“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二) 检查学生结合学案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斯特林保:
斯特林堡 (1849-1912) 瑞典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 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先锋派戏剧鼻祖”。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小说《红房间》等。
斯特林堡也是一位生前潦倒, 死后荣耀的作家, 生前他被人描述成一个“怪人”、“疯子”, 死后他的作品和功绩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005年中国还举办了“2005——斯特林堡在中国”系列活动。
2、结构的构成:
明确:结构可以依赖情节的力量而构成, 也可以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
3、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的区别:
明确: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情节相对完整, 情节发展中有高潮、有危机、有悬念, 讲究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多为线性结构。随着小说的发展, 小说家们不断探索新的结构形式, 出现了“生活的横断面”和“按照心理时序”等展开情节的新形式。
板书: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线性结构 (层层推进)
现代主义小说:块状结构 (生活的横断面)
心理结构 (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
4、《半张纸》截取了怎样的生活瞬间:
明确: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开了, 年轻的房客在空房子里徘徊, 突然走廊上电话机旁涂满字迹的半张纸引起了他的回忆, 最后他收藏起小纸条, 高高的抬起头像个骄傲的快乐的人离开了。㈢粗读课文, 讨论梳理文章脉络和情感线索。
明确:第一部分: (1-2) 当下, 深沉、眷念
第二部分: (3-13) 回忆, 伤感的、低沉的
第三部分: (14-16) 当下, 乐观的、积极地
(四) 精读课文, 引入“冰山原理”, 探究审美路径:
1、了解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明确:海明威曾经用冰山在海面上移动的宏伟景象来比喻小说的叙述。海明威认为, 叙述出来的部分就像是冰山, 是八分之一, 没有叙述出来的部分是水面下的部分, 是八分之七, 这八分之七沉默的存在着, 正因为海面存在着八分之七, 海面上的冰山才能如此壮观。《半张纸》露出水面的部分很少, 沉默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很多, 即空白点多,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 就需要依靠想象来完成。
2、探讨露出“水面”的部分———“半张纸”上的内容
艾丽斯
银行
出租马车行
鲜花店
……
明确:小小纸片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客体世界。从时间来看, 主人公看纸条的时间是两分钟, 勾起的回忆是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空间来看, 半张纸涉及到一个家庭以及由于这个家庭而涉及到的人物和行当。
3、挖掘海面以下部分———《半张纸》中蕴含的事、情和理
(1) 借助想象, 串连故事
明确:艾丽丝是主人公的爱人, 他们曾经相爱, 新婚时期的星期日夜晚他们常去看歌剧。后来, 艾丽丝生孩子了, 再后来, 孩子死了, 艾丽丝也死了。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 后来穷困潦倒, 不得不远走他乡, 这个朋友在主人公的生活里消失了。修女是位医生, 她因为要给主人公家里的人看病与这个家庭有了关联。岳母, 由于女儿生孩子而来到这个家庭……女仆曾在这个家庭工作过, 后来离开了。
行业:有银行, 这是主人公曾经供职的地方。此外, 如出租马车行、鲜花店、家具行、室内装饰商、歌剧院售票处等等, 这些名称勾连起主人公的生活内容和经历。
小结: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背后, 都有一个丰厚的故事。
板书:故事:方寸之间浓缩人生经历
(2) 品味语言, 体悟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不光有故事, 更有情感、有个性。下面我们以岳母、修女和主人公为例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提问:写岳母的是哪一个自然段?你可以看出岳母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第九自然段。“小心的躲开”, “不来打搅”, “很快乐的来了”, 将岳母善解人意, 本分, 爱女儿等心理特点很细腻的表现出来。
提问:写修女的是哪一个自然段?修女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第八自然段。“灰色的长袍”“亲切和蔼的面貌”“温柔的到来, 不经过起居室, 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这些词语将修女的温柔、和蔼和拘谨的性格特点也表现出来。
提问:主人公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
明确:
“最美丽”、“鲜花店”、“歌剧院”主人公是一个浪漫的人, 他爱生活, 爱妻子。
“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 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 通过比喻句写出丧妻失子时的绝望、恐惧和痛苦的心境。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 吻了吻, 仔细的将它折好, 放进胸前的口袋里”, “拿”、“吻”、“折”、“放”, 一系列的动作, 写出主人公对小纸条的珍重。特别是“吻”字, 主人公既是在吻小纸条, 更是在吻自己的妻儿, 在吻过去美好的生活。最后, 把它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永远珍藏在自己的心里。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的, 他高高的抬起头, 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可以看出主人公他能勇敢地面对命运, 勇于承受人生的苦难, 不听命于命运的摆布, 是一个“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人。
小结:小说的叙述是粗放的, 但并没有引起粗糙的感觉, 反而有细腻的情感流动在叙述之中, 形成粗线条的叙述和细腻的感情流动互相映衬的风格特点。
板书:情感:尺幅之中涌动情感河流
(3) 联系人生, 领悟哲理
提问:小说不但涌动着情感, 字里行间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富有启发的句子, 结合你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埋葬了, 再也没有什么了, 一切都归于泥土, 这是一切的归宿”“因为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幸福。很多人, 可惜, 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启示一:幸与不幸, 都是生活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幸福, 又要乐观地面对人生不幸。
启示二:人生的幸与不幸, 都是生活的一个个判断、一个个阶段而已, 主要的是从中获得经验和启示, 得到力量和智慧, 以向前看的乐观心态走好每一步。
启示三:人生的不可知, 生命的无常;但人生所以为人生, 在于直面, 在于惜福懂得点点滴滴的幸福美好也当珍惜。
板书:哲理:片羽之中开启人生智慧
小结:小小容器盛满着哀婉的故事、涌动着情感的河流、开启了人生智慧, 可以说《半张纸》不单是一个人生故事, 更是一则人生寓言。它通过放大人类心灵中悲怆绝望, 以唤起人们直面悲剧性宿命的勇气。
斯特林堡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体现出的奋发向上的力量, 是他精神品质宝贵之处。
(五) 体悟结构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明确:小说《半张纸》通过“截取了生活的横断面”来结构小说。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纸联系起来, 原本杂乱的回忆, 通过这个故事的焦点, 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 浓缩的“半张纸”上, 杂而不乱, 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
(六) 拓展阅读
丈夫支出帐单中的一页
(美) 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 (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 (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 (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 (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 (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 (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 (支出金额)
弃花栽树,让目光长远作文 篇6
栽一株茶花,明年就能看到它开花;而种一棵槐树,怕到死也难享受它的荫凉。事实虽如此,一株茶花,只能绚烂于它开花的三四个年头,却难以像一棵槐树,荫凉于后世的千秋万代。何不弃花栽树,让目光长远些?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种一棵槐树,收获它所带来的荫凉,年限太长。但正是因前人有长远的目光,当初选择种一棵槐树而非一株茶花,才使后人在酷暑难耐的季节里拥有一份荫凉。我想,李安便是这么一位目光长远的种树者吧!
李安,一位半道出家的电影人。他拍一部电影就是一种种树的过程。早在几年前就在心里种下槐树的幼苗,经过多年的发育成长,终长成参天大树。例如《少年派奇妙漂流》这种视觉盛宴呈现在大家面前。试想,若李安当时出拍电影,为了立马见效自己的导演才华,拍出一些如花期般寿命短暂的电影,他还能像现在这般给观众带来即使历经多年,依然让人赞叹不已的饕餮盛宴吗?
感谢“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李安,为后世带来宏伟的`视觉盛宴。我们也应这般,将目光放远。
时代的脚步在加速,物欲横流的社会催生了无数急功近利的产物,豆腐渣工程,伪劣产品随处可见。若人们都能做到弃花栽树,让目光长远,那么这些灰色的社会产物还会如此猖狂地叫嚣吗?
学习的历程越来越长远,为了获得短期内明显的成绩提升,有些学习者急功近利,背下做过的例题的答案,背下好文章的语段来填充自己的作文以期立马得高分。这些行为都像那株茶花一样,或许能绚烂几个开花的年头,但终究难有多大影响。学习就该像种一株槐树,日积月累长成参天大树以荫凉无数后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一棵苍天大树,凌霄高台,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积累起强大的自己。无数个年月之后,才将最壮观,最有益处的自己展现在后人面前。学习中不断积累基础知识,或许不能让你的成绩在短期内明显提高,但长期以往,你会发现你的知识早已长成参天大树,能够帮你荫凉困难的炎热。
《栽树》教案设计 篇7
对此,邵珠富对他进行了开导:
“你知道一天当中,太阳什么时候最毒吗?”
“当然是中午12点了。”
“那你知道一天当中,什么时间最热吗?”
“是下午两点。”
“所以任何活动,不论搞得有多么地出色,要想见效都有个滞后效应,你可以将这个理念告诉老板,只要你是在做对的事情,而且是把事情真的做对了,今天可能没有回报,或者是没有看得见的回报,但不是不报,是时辰未到啊!”
L总监满意地点点头。
同样的道理,理论上来讲,午夜12点理应是一天当中最冷的,但最冷时间一般会出现在夜里两点左右,这里也有个滞后效应的问题。
而无数次邵珠富都经历过,往往在黎明前的一段时间里,天气恰恰是最黑的,所以这号称“黎明前的黑暗”,至于什么原因,学心理学、做过多年编辑、现在又搞营销和策划的邵珠富也解释不透,
但现实中的例子就是,我们越是快成功、离成功最近的时候,往往越感觉到是最艰难和最力不从心的时候,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在临死前的一刹那间往往都会出现一种“回光返照”的现象出现,至于为什么?邵珠富解释不了,但它的的确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研究过中国历史的人大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最牛B的朝代有两个:一个是汉朝,后来我们的民族号称“汉族”,据说与大汉的辉煌分不开的;另一个最牛B的朝代是唐朝,据说现在在美国等国家,还有“唐人街”这样的地方,美国邵珠富没有去过,但却坚信有这么回事。
教案设计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公共教案,个性教案,教案编写方法
教案这个名词, 对于老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 但是对这个名词的理解和应用, 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教案是任课教师授课的具体方案。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 以教材为蓝本,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结合本专业对该学科知识的要求, 对教学大纲的进一步细化, 明确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而编写出来的, 是本学科在一个教学进程中的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可以分为公共教案和个性教案两种。
一、公共教案
同一个专业的公共教案是一致的, 多个教师讲授同一学科, 应当有个公共教案。个性教案是每个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 依据公共教案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形成的, 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公共教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公共教案一般包括:教案首页、本课程的总体教案、章节教案、课时分配计划等内容。公共教案一旦确定, 同学科、同专业的所有老师都要共同遵守, 是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 也便于教学管理。一个学科的公共教案, 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执笔编写, 然后经本学科的所有任课教师共同讨论研究确定, 经教研室主任的审核, 报系部批准即可执行。
公共教案的审核应依据本专业的学科建设体系和思想, 结合本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和核心技能的要求, 来确定本学科教案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二、个性教案
个性教案接近于讲义, 但不同风格的教师其个性化教案和讲义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教案没有统一的格式, 一般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 规定本校的教案模式或内容, 所以教案有着明显的学院特色, 通常个性化教案包括以下内容:
1. 教案首页。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首页信息和格式。
2. 教案具体内容。
主要包括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讲授内容、教学语言组织、授课方法、教学管理记录等内容。
3. 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复习和导入新课、一次课教学内容、教学具体方法、教学互动内容、板书设计、各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分配、教学手段、作业练习、教具应用、结束语等内容。
4. 参考文献和课后总结思考。
我院目前使用的教案基本就属于这种格式, 具有我院的明显特征, 体现了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和教学管理水平。
三、关于编写个性教案的几点建议
教案编写质量和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 也是控制教学进度,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
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教师教学风格和特点的具体体现, 也关系到本次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建议青年教师在备课和书写教案时, 高度重视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 通过教学研讨和交流,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1. 教学目的:
实际上每次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本次课的教学活动要实现的目标, 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 应根据本次课应讲授的知识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来考虑。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是本次课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是必须在讲授、实验或训练过程中着重完成的部分;教学难点, 是讲授或学生学习、理解过程中有较大困难的部分。教师在编写教案时, 要抓住重点、抓准难点, 依据学生的状况对重点、难点的部分加大备课力度, 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保证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地体现重点, 突破难点。一次没有重点的教学活动是失败的教学。
3. 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
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难点重点和训练内容等, 大致分配一下每个教学步骤所使用的时间, 以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 但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建议青年教师重视每次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问题, 合理的时间分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 避免教学活动的随意性。
4. 教学过程:
是教案的核心和主体, 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对本次教学活动的步骤、措施、手段等进行的规划, 主要包括:导入、主体、归纳、总结。
教师在备课时, 应对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讲授的内容、关键语言、情景、板书的设计、要提问的问题、如何归纳和总结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使课堂更具吸引力, 更加精彩。
《栽树》教案设计 篇9
1. 使幼儿初步学会用所学汉语句子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爱。
2. 激发幼儿学儿歌的兴趣,能复述儿歌并用自己的语言及肢体语言进行表达,表现。
3. 积极学习句子“老师早”“老师好”“老师辛苦”“老师谢谢您”“老师祝您节日快乐”,复习词语“眯眯笑”“喳喳叫”“微微笑”“蹦蹦跳”,发音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幼儿学儿歌的兴趣,让幼儿能够理解儿歌的内容。
难点:让幼儿养成独自表达儿歌的基本内容及幼儿发音准确的朗诵儿歌。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部分
老师出示儿歌挂图,幼儿指图说儿歌。
(1) 老师有节奏地读儿歌,并用手指指着图中对应的画面。
(2) 老师指挂图,请幼儿听儿歌录音。
(3) 老师:“听录音说儿歌,请两位小朋友到前面指一指。”
(二)活动开展部分
借助动作及挂图学习句子。
(1) 老师:“请听录音,我们一起边说,边做动作。”(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幼儿自由发挥。)
(2) 播放儿歌,借助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句子。
(3) 请两名幼儿上前面来点指挂图,再请几名幼儿上前面来边跟说儿歌,边表演,老师与其他幼儿观看表演。
(三)结束部分
1.请幼儿分别站成两排,进行角色互换。
(1) 老师:“前面的小朋友扮演小朋友,后排的扮演老师,来表演儿歌。”
(2) 依次互换角色进行表演。
2.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语言》,相互指着书上的图说儿歌。
(四)温馨提示
1.在语言区挂上儿歌挂图,准备小朋友,小鸟,老师的图片,幼儿可以边自由讲述,边在挂图的开口处插取图片。
2.活动中,老师要多关注那些学习不主动的幼儿,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
本语言活动过程当中、我面向了全体幼儿,让幼儿懂得了很多,幼儿也掌握的很好,这次语言活动很有趣,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儿歌。
《栽树》教案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设计特色:体味情感,以情激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1、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画一画。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标画画,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为体会文章思想奠定基础。
2、想一想。
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说一说。
在想一想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的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引导:你为什么认为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让学生从课文中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这里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1)小组普遍交流。(2)全班重点交流。说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的详细些。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知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母爱的世间真情。交流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一)“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可以让学生概括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原句);(二)“母亲”面对“我”时的表情、动作、语言的句子。
4、议一议。
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讨论一下: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这一过程使母亲对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
在学生感知了“母亲”对儿子的舔犊深情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1)作者陈述了母亲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亲一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最后一个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也许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四、入情入境,实情表达。
1、诉说心声。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可以这样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2、笔尖生情。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母亲”的伟大母爱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巧妙地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自己的母亲,或者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从而使文道得到统一。
重视学情,设计最佳教案 篇11
一、复习 (温故而知新)
二、课题引入 (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三、指数函数的概念
四、底数a>0且a≠1的探究
五、指数函数y=ax (a>0且a≠1) 的定义域和值域探讨
六、辨认指数函数和非指数函数
七、求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
八、指数型函数及其定义域, 值域
九、用计算器求简单的指数函数值
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深知这些内容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 因此, 我将第八项指数型函数及其定义域、值域的内容删去, 保留其他内容。对于第九项的内容能否来得及上, 我心里确实没有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数学问题, 引起学习需要,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因此, 我在制作课件时, 为了形象、生动地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特意去请做拉面的师傅慢慢地做拉面, 而我用数码摄像机将做拉面的全过程拍下来再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当拉面师傅由一根粗面条拉动一次并合上时, 得到2根面条;再拉动第二次再合上, 得到4根面条……如此反复拉下去, 学生自然而然得到拉面条的次数x与拉出面条根数y的函数关系y=ax。由此, 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绳子, 要求每次剪绳子时, 总是从绳子的中点剪断, 那么剪了5次后, 剩下的那根绳子的长度是原来绳子长度的几分之几?很快, 同学们得到剪绳子的次数x与剪到最后那根绳子的长度y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函数的形式:y=ax (a>0且a≠1) , 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烹饪专业的学生只对专业技术感兴趣, 对数学学习既怕又恨。这样的实例导入, 学生很容易接受, 从中得到并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 这与他们所学的烹饪专业有很大的联系,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陡然上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从技术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 这是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但是, 在开始复习提问学生时,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很差, 大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初中教育阶段所规定的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也由于我对学生学习基础情况估计不足, 几乎是在我自问自答的情况下, 勉强地完成了复习内容, 耽误了很长时间, 以至于这节公开课的计划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求指数函数的值没有讲完。当然, 我随机应变地将课进行下去——课堂小结。这节数学公开课从设计安排, 精心编选例题、练习题, 到课件制作, 我花费了许多精力, 认为这节课十拿九稳能取得优秀课的评价, 但由于我对学生学情估计不足, 使得这次公开课只取得良好的评价。
反思一:对学情的深入了解、分析, 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有效教学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构。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知识的程度, 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我在对学情的了解不充分情况下, 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会正确回答我提的问题, 必然导致教学目标达不成, 更谈不上有效教学。
反思二: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进度的快慢、教学内容的取舍,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数学分层教学目标与训练》的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完成“指数函数”的教学还要完成“会用计算器求指数函数的值”的内容, 因为这也是统考的要求, 所以我不敢轻易放弃, 只能赶进度, 实际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后几个班教学情况的比较, 我体会到无论课改如何进行, 因材施教的原则还是要坚持。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根据教研室的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总之,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 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班, 运用各种方法, 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 重视学情, 研习学情, 才能选择最佳策略, 设计最有效的教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教案,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后反思,重视学情,最佳教学
参考文献
[1]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
[2]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分层次教学目标与训练》上册.南京出版社.
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12
感受王安石的坚毅
政治家似乎都有着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品格与精神,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政治信念,至死都不会向自己的对手或政敌低头认输,他们仿佛就是一块钢铁,坚韧无比,在百炼中成就起来。其实,作为真正从事政治事业的人来说,从他们一开始涉及政治,到他们官居要职,无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在走的,有的甚至是连滚带爬一路艰险地走过来的。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故土和人民,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们苦心经营的事业,政治事业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时候甚至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
《游褒禅山记》作于1054年,当时,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并于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了此文。由此我们知道,此时王安石在政治上是不得志的,可是,在本文中,我们非但没有丝毫看到王安石有任何的消沉丧志之感,相反,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他极为进取、昂扬、坚定的一面,“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哦,原来他的主动辞职,实际上他已经在酝酿着他理想中的政治道路,并伺机把它带向现实,他在以退为进。暂时的失利与引退丝毫没有对他造成打击,反而使他越挫越勇,这就是王安石政治人格中的重要。而且此时的大宋王朝,在北方少数民族一次次强烈的撞击之下,加上自身内部的腐化堕落,早已是风雨飘摇了。宋室当中的许多士大夫在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良知的防线早已崩溃,他们背离了光明,与黑暗,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成为反动势力。在这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安石毅然擎起大柱,誓言要复兴大宋江山昔日的强盛。他很清楚,他将要面临着一群强有力的政敌,稍有不慎,他,还有他的改革事业,都将永无翻身之日,因此,对于他的政敌,他必须以强硬手段应对,绝不能手软,他必须更狠!更辣!
而对于他的出台的政策,必须要缜密,要让广大人民接受并得到他们的欢迎,也要让他的对手抓不到把柄,这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要让他的政策在各地方都能得到全面的落实,而不打一点折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还不是最难的,事实上,最难最难的,是要让他的改革措施不倒,这才是王安石最担心的。因为从他的改革一出台,就遭到了相当一部分人反对,在实施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反对的浪潮更是一波接一波,最后就连神宗皇帝的祖母和母亲也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且跑到神宗面前哭哭啼啼的。我们可以想象,王安石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是何等的阻力与困难,可是,他未曾退缩过,也未曾动摇过,甚至连神宗皇帝出面对王安石的变法表示有所顾虑时,王安石的态度和立场依然坚定。王安石很清楚,只要他稍有动摇,情况就十分危险了。由此可见,王安石的坚忍令人为之钦佩,这深深地影响到他日后继续从政以推行的政策,影响到他日后在大宋王朝推行改革。
最后,王安石的事业失败了。或许我们会有很多如果:如果神宗皇帝更坚定一些,让王安石变法坚持下去,或许王安石会有一番大作为,历史也必将被改写。
可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王安石的毅力异常坚忍,他是一个英雄,虽败犹荣的英雄。
(摘自网络论坛)
有关《游褒禅山记》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主题思想之一
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对于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今天我们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借鉴意义。
主题思想之二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写作特点之一
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记叙和议论有机结合,照应严谨。在游记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而文章的内容中心就在议论,这是《游褒禅山记》在写作上的特点。
作者所写的是一次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游览,在游览中虽然也看到了一些奇景,并未见到那更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对此,作者深感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可写的价值。可是,这样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作者都从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并使记游与议论有机结合,照应严谨,因而使本文别具一格。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使文章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如第一部分的最后几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句。
二、两个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如“平旷”与“夷”,“记游者甚众”与“游者众”……
三、记叙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这两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作者把治学处事比作游山,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围绕着这一共同特点进行记叙和议论。
写作特点之二
《游褒禅山记》的记叙和议论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古代的游记,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偏重记事描述,另一类则是在描述、叙事的基础上铸入议论。这篇游记,属于后者这一类型,作者将游褒禅山的见闻作为比喻,引发议论,论述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创造伟大的事业或研究学问,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坚持不懈,既要不避“险远”,还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富有哲理的真知灼见,是很可贵的。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完美统一的。好的内容一定要凭借好的形式来表现。《游褒禅山记》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是记叙的升华。在这过程中,重点突出,详略得宜。
作者是怎样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地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呢?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在记叙方面,作者惜墨如金,“前洞”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后洞”。在记“后洞”时,也没有着色绘景,只用三个概括性字眼“深”“难”“奇”从感觉上状其主要经历。这既是游洞经过的高度概括,又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作者是怎样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的呢?他笔锋一转,巧妙地写出原委:“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样一来,议论的客观条件大体具备了。本来,文章便可以从记游过渡到议论,但作者却不就此作罢,而是峰回路转,波澜再起,笔锋又转到回忆游洞时所见,从一个普通的现象中悟出一个道理:“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乍看似乎是一种聊以自慰的心理,实际上正是为以后的议论层层准备条件,并且仍然含有记游写实之意。记游到此,看来已到山穷水尽,但余波突起,又转回退出时的情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埋怨自己盲目跟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个慨叹,便是下文议论的导火线。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议论部分,是在第一部分记游的基础上,写因游悟出的哲理。这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上,使文章由第一部分的记游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议论;启下,统领下文的感叹。这个领起的“叹”字,意味深长,一是赞叹古人,二是慨叹世俗之人。接着作者就游华山洞不能“极夫游之乐”的遗憾,具体抒发感慨,纵横古今,层层披露出因游山所悟出的哲理。作者先分析“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的原因,是他们不只是观,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能“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进而联系对照自己游山的所见所闻:“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据此,作者得到启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进而,作者又以自己游后洞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教训,体会到要想达到人迹罕至的险远,欣赏“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应该具有三方面的准备:既要懂得“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也要懂得虽已立志,“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还要懂得主观条件之外,在客观条件上“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最后作者运用对照形式写出结论:主观上本足以“至”而居然达不到目的,那便“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反之,主观上尽了全力而仍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则自己可以“无悔”,自己不悔,别人也就无法讥笑了。这是作者写这篇游记所要阐明的道理,是本文的中心所在。这里作者论述“志”“力”“物”三者对治学处事取得成功的作用的观点是正确的,既强调“志”,又重视“力”与“物”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作者向上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末了,作者用“此予之所得”作这段议论的小结,照应段首“于是余有叹焉”,使文章前后呼应,首尾连贯。
这一段是作者此番游山真正的所得。这段文字虽纯属议论,可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这样记叙与议论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显得自然连贯,加上语言质朴而精练,道理平易而深刻,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栽树》教案设计 篇13
<<秋水>>教案设计一例
郸城一高 赵新立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 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 理解本文寓意,5、 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 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 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
(2)、 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 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 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 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4、 集体朗读,思考:
(1)、 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 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 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 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 ……………………(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 )河。
(6)、(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 )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 语法总结--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 旦日,客从外来,与( )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4、省略介词“于”、“以”等:
例: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聊斋志异促织》
** 同学们,你还能找到相应的例子吗?
四、延伸阅读:
惠 子 相 梁
《庄子 秋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gR,子知之乎?夫gR,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gR过之,仰而视之曰:‘’!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我邪?”
读文回答:
〈一〉、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二〉、小组讨论:这则短文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栽树》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栽树活动启动仪式致辞07-19
望大陆教案设计教案10-06
《拣麦穗》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02
《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6-06
《《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6-26
长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09-03
《书愤》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9-09
教案:电脑阅读课教案设计10-29
《卫风氓》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