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视导员工作总结

2024-09-06

学校视导员工作总结(精选8篇)

学校视导员工作总结 篇1

周集实验学校校内检查总结

教学常规是学校工作的基本规范。常规工作的检查,是为了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扎扎实实做好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手段。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案方面:

老师们备课认真:从教案中的部分环节的旁注中,了解到老师们能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部分老师还有较详细的课后反思及具体的矫正措施。比较突出的老师有:张凤珍、王彤、王中霞、陈银等老师的教案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的教学过程中的个性修改十分注重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的意义以及一些扎实训练,并且教学活动重点突出,教后反思不仅及时而且具有反馈性。

教案中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1.教学反思力度不够,思想也不够深刻,不能更好地反思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指导思想。因此建议教学后记要认真思考后再总结,既要指出本课的成功与不足,又要分析并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打算。

2.课标思想也不够深刻,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要深入思考每一堂课中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突破的方法,并写入教案中。这就需要大家平时多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思想与理念,只有认识提高,才会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二、作业情况

老师们在作业批改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能有效批改: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批改作业方面,大多教师十分认真,批改符号较规范,学生有订正,教师有复批,而且有创新,能针对学生的问题所在,批出批语及鼓励性语言或符号除此,老师们还利用优A或优、甲等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激励。从学生的作业本或书中,很明显地看到了老师们能针对性地抓住问题进行辅导的痕迹,有暗示或启发的提示。所有这些优点,都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手段。今后,我们应大力发扬我们的优点,并互相借鉴,用不同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个别老师批改不及时,今后应尽量做到当天的作业当天做出批改。

(2)数学作业要具有选择性、针对性。建议各位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对课上知识接受的程度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练习,达到对课上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良好效果。

借此机会,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供老师们参考。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自己教学的得与失,从而查漏补缺,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由此可见,作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大多数老师的做法:学生作业可圈可点之处绝不要吝啬笔墨,借助问号,下划线等方式给学生勾出他的错误与不足之处,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失误之处,这样他才能有的放矢的纠错。作业后面的评语可以通过解题思路,能力,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评价学生,有利于维护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作业质量。

我们都知道:学生甚至是家长都希望看到老师对他的评价,所以我们一定要让作业这个交流平台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一句关心的话语,一句善意的批评,学生都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学生学习的努力劲头也会大增。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作业成了师生知识与情感交流的信箱。

三、听课笔记

大部分教师书写认真,能达到听课节数。其中林梁先彦、刘春梅、郭艳、等老师的听课笔记中点评明显,有反思、有建议,这种思考性的听课,才会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才会促进自己的业务能力的提高。

听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部分教师教学过程记录简单,没写日期,教学评价与建议太少。其实,记录听课笔记也是提升自我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建议老师们这样记录听课笔记:

首先,听课笔记应真实地还原课堂。在听课时,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去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尽量详实,最终真实地还原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听课笔记应及时记录所思所想。随时记录下听课过程中一闪而过的想法,这样便于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思考。或许,当时的点滴想法有许多的不妥之处,但总能有这样或那样的启发,总比不记要好千倍百倍。第三,第一时间对听课笔记进行整理。每次听课,由于笔记不可能非常详细,加上教师工作本身的繁杂,听课后将听课笔记弃之一旁的事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够在听课后对认真记录的听课笔记进行深入地思考,弄清教者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或者进一步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妥之处,这些都将对自己的教学有一定启发,从而在点滴间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如果我们能把听课笔记重视起来,相信,听课笔记一定会成为我们教学生涯中一笔不小的财富。

总之,教学常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之笔,也是老师们业务水平提高的,需要每一位老师付出努力;教学常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每一位老师常抓不懈。教学常规是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决定教师的教学能

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体现于教学各个步骤的细节中,空洞地谈教学能力是苍白的,只有用教师的备课情况、讲课细节、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的敬业程度才能说明他的优秀之处;同时,教师的水平也只有在这些常规细节中才能培养起来。

教学常规决定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能力的养成都是靠教师良好的教学常规来造就的。

最后,我给大家再提一点小建议,建议老师们都对自己一学期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自我反思。因为:教学常规是做细节,细节需要不断改进。教学常规的反思是改进教学常规的有效手段。只有不断反思,才会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

周集实验学校2010年12月9日

学校视导员工作总结 篇2

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源自西方, 英文为 “school social work”或“education social work”, 通常理解为“由经过认证和许可的社会工作者在教育组织中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中的这一专业 (指学校社会工作) 是以帮助学生成功地适应和调整, 影响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努力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标”。[1]“学校社会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减少或消除学生从教育中最大程度地获得益于能力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障碍, 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业成功、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并给予处于贫困中的、生活于弱势群体中的和家庭危机中的学生特别重视。”[2]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 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 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 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3]

对于社会工作的理念最为凝练的表述就是:“以人为本, 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 坚信人有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挖掘自身潜能, 使人的能力最大限度释放出来。”[4]社会工作者的理念是坚信人人平等, 助人者和被助者之间的人格尊严一律平等。人人皆有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需求, 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建议和指导, 但必须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

社会工作的主要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小组与社区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主要通过直接面对案主, 协调各种社会资源, 帮助强化个人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小组工作方法主要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使个人在特定的人造环境中获得能力实现发展目标;社区工作主要是在社区空间内开展, 通过改善个人成长的社区环境, 促进其全面地发展。综上所述,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为依托, 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及社区资源, 帮助学生成功地适应和调整学校生活, 有效的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以克服成长中的困难, 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2 辅导员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与挑战

2.1 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要以原有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为依托。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学校运行的各个环节, 是学生和学校沟通的重要纽带, 可以最有效地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1) 工作内容关联学校社工服务领域。辅导员工作中涉及的困难学生群体的帮助、人生发展规划及就业指导、应激条件下心理情感疏导与学校社会工作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有共同性内容, 所以, 学校社会工作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才能够得以运用和扩展“。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尤其是学习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5]学校社会工作也需关联学生家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朋辈群体及周边社区, 通过专业方法帮助学生提升适应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成长困境, 促进其全面的人格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2) 工作理念与社工相通。辅导员工作中包括学生日常管理、特殊群体关照、社团活动指导、职业发展规划等, 都是寓教育于管理, 寓服务于管理。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功能, 对大学生活融入和适应困难者, 正常学习生活功能失调者提供社工服务, 以帮助他们走出暂时困境。这一内容与辅导员紧密关联, 学生管理工作更多面向为大学生整体, 尤其是帮助有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大学时期的发展任务。

2.2 挑战

(1) 权威型工作方式与社工平等互助理念存在差异。目前辅导员工作中强调管理权威的确立, 管理与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是其与学生的关系的主要类型, 特别是工作过程中忽视对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平等人格的必要尊重。在围绕以控制和管制为核心的制度推进过程中, 辅导员往往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客体地位。而学校社会工作强调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平等, 特别依赖优势视角和增权方式来实现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的提升, 产生自内而外的改变。

(2) 缺乏对个体差异需求的关注。学生工作围绕上级布置的任务运转, 辅导员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活动, 遵循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模式来开展工作,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缺乏发掘学生个体潜能的技巧。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受众, 有权要求高校提供差异化和符合其特殊发展需要的服务内容;特别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以及就业需要, 发展自己的专业兴趣与实践技能。如果辅导员工作单一行政化管理模式必然难以关注和尊重个体差异。

(3) 缺乏稳定常态的服务工作模式。高等教育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常态阶段, 培养对象的群体特性和培养目标的重心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了新的变化, 特别是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下, 更需要在培养学生独立性、差异性、创造性, 适应性方面有新的工作模式。没有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和稳定的服务介入模式, 辅导员工作就会陷入简单的应急处置和单一的危机管理模式。就事论事, 以最有效的息事宁人为工作目标和行为方式选择, 消防员式的事后补救成为常态, 管理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况。

3 辅导员参与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

3.1 前提条件

(1) 理念更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是尊重个人价值与尊严, 追求社会正义和平等;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学生工作在大众教育时代必须跳出精英培养和群体化管理的旧有理念, 充分认识学生成长的环境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具备认知和处理个体问题能力和技巧“。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 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 社会工作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通过提高服务对象的能力实现个人与环境的有效互动。”[6]

(2) 职责厘定。高校辅导员传统上的岗位角色定位为学生事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 这两种身份与学校社工的工作内容在涉及学生个体问题上有很多关联。但是, 学生管理者的身份要求其强调和保障学校纪律规范的权威性, 通过命令服从的互动模式工作, 而作为学校社工的身份又必须从学生权益保障和增能的视角, 从发展取向出发, 以平等接纳, 移情认同的行为方式进行工作, 难为给辅导员带来身份角色定位的困扰, 这也需要辅导员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和职责必须做出明确的区分, 在此基础上考虑辅导员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可行路径。

3.2 制度保障

(1) 完善辅导员的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培训体系。目前国内有300多所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 为保障高校辅导员具备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提供了有利的师资和课程基础。通过有效运用现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资源,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及时建立专门的辅导员获取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体系, 包括入职培训、专业技能进阶培训和专业资质培训三方面构成的培训体系。

(2) 帮助辅导员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质。通过对辅导员开展社工师培训, 结合学生工作开展社工服务, 同时也应鼓励辅导员进入社工机构进行兼职服务, 获得更多的社工实务技能, 帮助其获得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质, 为其专业身份和职业晋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3) 为辅导员设置专门的学校社工岗位。学校社会工作强调个别化原则, 因此, 对辅导员队伍本身必须进行分类, 区分整体性、一般事务管理的行政管理岗位和个案服务的社工岗位。可以在学生工作体系中试点设置专门的学校社工岗位, 引入社工与辅导员合作结对上岗的机制;同时吸收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 通过参与辅导员工作, 充分的体验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特定环境和实际需求, 锻炼其专业能力;符合条件可以直接在学校社工岗位从事辅导员工作。

(4) 建立学校社会工作保障机制。高校内部要有专门或兼管学校社会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学校社工项目和辅导员参与机制的落实;社工专业机构和高校社工专业师资要有渠道对学校社工项目的运行进行督导, 对辅导员培训、社工派遣、项目的讨论设计等进行指导和监督。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高校规模扩张阶段, 高校成为以提供高等教育为核心内容, 以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为主要服务对象, 涵盖餐饮、住宿、医疗、商业、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大型生活社区。在这样的新型社区里,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学生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需要不断地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予以应对。学校社会工作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引入教育领域, 特别为推动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该文在介绍学校社工的概念、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 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参与并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和挑战, 提出了辅导员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和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优势与挑战

参考文献

[1]NASW.Standards for School Social Workers Ser-vices[S].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02.

[2]Nic Dibble.School Social Work in Wisconsin[EB/OL].http://dpi.state.wi.us/sspw/socialwork.html, 2005-11-29/2007-08-25.

[3]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4]韦克难.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5]陆士桢.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篇3

一、清楚认识职业学校的学生状况

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一般特点是: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进取愿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讲意气;但个性强、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低,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往往是偏激的;在中学学习生活中,他们经常受批评多,受表扬少,自信心差;行为表现上纪律散漫不求上进,个别甚至吸烟、喝酒、骂人、打架。

二、明确职业学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辅导员是学校班级工作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还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要求辅导员要热衷于本职工作,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讲究工作艺术、走进学生心灵、不断创新,把班级作为是学生成长的园地、发展的沃土。

三、做好职业学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1.制定量化管理方案,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纪律涣散,要管好带好这样的学生,笔者认为抓好纪律是头等大事。因此,笔者在接手每一个新班时,就结合学校的管理制度,制定了适合本班更具体的管理方法,分奖则和罚则两部分内容。并制定了班级情况周报表,将每周班级情况登记在周报表上并予以张贴,然后结合班级管理条例的具体细则,将违纪学生的扣分和受奖学生的奖分情况记录下来,以备平时或年终评比优秀学生做准备。这些资料也是笔者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的必备资料。

2.对学生要“爱”字当头

辅导员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和信任尊重将会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如果辅导员体罚侮辱挖苦讽刺,就会形成与学生对立的局面。

第一,对后进生要给予厚爱。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总之,对后进生不是厌弃而是教育,不是疏远而是亲近,不是怀疑而是信任,不是怨恨而是关心,不是训斥而是热情帮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二,对中等生要博爱。中等生往往是一班中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既不像优秀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容易自暴自弃。他们是班上的一面镜子,他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不那么自信。对这类学生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始终如一的尊重理解信任他们。

第三,对优生要严爱。优生谁都宠他们,也正因此优秀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被淹盖、被原谅、被袒护,小的缺点易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笔者从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习成绩优秀,更重在人品优、心胸宽广、心理健康。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就要用更加严格的制度要求他们,这样才能克服优生的弱点,才能使其扬起风帆继续前进。

3.要突出教育重点

第一,注重发挥班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班干部是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选拔一支精明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对辅导员做好班级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比较忌讳的是辅导员一人说了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变成对手的关系。那么,如何将对手关系为助手关系,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艺术所在。笔者认为首先,辅导员要有多设助手的想法,要使每一名班干部成为助手,要把每一名学生当作助手。每名学生在班级中都负责一定的事情,大家都为班级负责,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有表现自笔者的机会。比如,从一开始笔者就让班里所有学生争做班干部,并鼓励他们珍惜机会努力工作,努力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才华,为班级争荣誉重新塑造自己。

第二,重点关注特殊生,以点带面带动班级管理。“特殊生”并不仅仅是后进生,有好多违纪现象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上课爱说话、睡觉、看小说、课后打扑克、上网吧,甚至夜不归宿。针对这些“特殊生”,笔者是特别关注的。他们大多是中学时期的“文化差生”,在长期的“笨蛋”“不可救药”等斥责声中,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几乎荡然无存。关键是要帮助这些学生找回自信心。首先,教师必须克服职业学生智力低下的错误思想;其次,要帮助学生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走出“上职业没出息”的阴影,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自信与自尊。做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辅导员一定要有耐心、细心、信心和恒心,要特别关心和体谅,要经常与他们交谈,不能盲目批评处罚,要“软硬兼施”。

第三,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通过各种特色活动和专题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学生在一个快乐、上进的环境中成长。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笔者认为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笔者们这些学生,不是不会做人做事,而是在生活中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种引导应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每一名学生切实参与进来,从实践中去体会如何做人做事。班级管理者,只要认真研究班级学生现状,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采取新举措,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迎视导工作汇报主持词 篇4

尊敬的何校长、各位视导组专家、各位老师:

下午好!

伴随着今年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的降临,xxx中学迎来了来自泗阳县以何校长为组长的一行尊贵的客人,迎来了2016年下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视导检查。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中学全体教职员工向不辞辛劳到来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最诚挚的欢迎。你们一路辛苦了!

天气是寒冷的,但却挡不住各位专家们的工作热情。在短时间里,他们听了十多节课,查看了大量资料,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各位专家领导在检查中严谨高效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精深的专业素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请何校长为代表的各位专家就视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作指导。大家欢迎!

结束语:

时间飞快,就这么不经意地过去了,我相信大家都还意犹未尽。

这次何校长一行对XXX中学教育教学视导工作,不仅是一次检查,更是一次专家会诊,是一次对XXX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得的专家指导。他们从高处着眼、细处着手,发现了各种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为此,各部门,各年级,对各位专家指出的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一是要认真梳理各位专家领导提出的宝贵意见,要把各位专家领导在检查中和反馈中提出的意见整理汇总。二是要针对各位专家指出的问题,逐条分解,提出整改意见,明确到各有关部门和年级。三是要限期整改。对于这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短期内能够整改的,要在年底前整改完毕;短期内不能完成整改的,要拿出整改方案,并在年底前取得阶段性效果。

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指导,同时我们也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为我们自己取得真经,得以提升而高兴!这次视导检查工作反馈活动到此结束!

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 篇5

恩施州来凤县革勒车镇乡村少年宫革勒小学 赵正强 作为一名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辅导员培训班。在为期五天的培训中,通过基础培训课程和典型案例观摩等形式。让我对少年宫辅导员工作有了一个更为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从中也体验到了辅导员之间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内涵与价值,这些将对自己今后有针对性的开展本职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就谈谈我参加此次培训的几点体会。

一、立足本职工作 加深认知理解

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各位专家的讲解,并通过与其他辅导员的认真交流,使自己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那就是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行为上的管理者、更是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所以,作为辅导员要立足本职工作,深刻认识自身工作的内涵与价值。这也就要求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并力争融入他们,及时调整学生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和工作态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僵化、不停滞,使学生在少年宫身心更加优化,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二、服务理念常在 工作常做常新

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力争做到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学业上辅导学生、行为上教导学生、心理上疏导学生;其次,辅导员要多动脑,善于开展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掘学生的活力与激情,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再者,辅导员的工作要用心去感染心。做到工作细致、态度端正、责任心强,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从而使让学生有“一次师生缘,一生师生情”的情怀。

三、提升业务水平,加大创新力度

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比较多,这就往往会造成我们只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忽视了比如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载体,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结合起来;采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交往实际,贴近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实践育人,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

四、瞄准努力方向 认真做好规划

学校视导员工作总结 篇6

为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功能,全面了解全县初中学校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现状,促进各学校对高效课堂教学与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县教学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高效课堂教学的相关理念为指导,以抓好常规教学为根本,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研究、探索高效课堂与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办法,发挥教研部门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实现全县教研工作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组织机构

为保证此次教学视导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加强视导工作的实效性,特成立初中教学视导领导小组,负责视导工作的策划协调、编制方案、组织实施等项工作。

组长: 徐云生

副组长: 苏玉良李秀美刘志臣

成员: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各学科教研员

三、视导目的1.进一步了解我县各初中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状况,促使学校提高对高效课堂的认识,重视课标落实,重视教学研究,重视目标达成,探索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的高效课堂构建的对策,总结增效减负的经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创新教研工作思路,丰富教研工作内涵,提高教研工作质量,使教学视导成为教研部门制定研培制度、开展实证研究、引领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教研部门强素质、求质量、增效益、谋发展的重要措施。

四、视导原则

1.整体与专项相结合从学校整体课程计划及实施等角度全面了解情况,获取信息;同时分项目、分学科,聚焦高效课堂构建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视察和指导。

2.全面评估与跟踪指导相结合在对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对各学校采取的改进措施进行检查跟进。

五、视导方式

视导组将围绕视导主题,采取听(听课、听汇报)、查(查资料)、谈(访谈、座谈)、问(问卷)、看(实地观察)等综合的方式,多方面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科学汇总,开展视导工作。

六、工作任务及分工

(一)综合组

1.主要任务:视导学校领导的课程意识、高效课堂的认识水平、校长办学思想与课程设置及实施、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等。

2.主要工作:听取工作(高效课堂打造、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工作管理)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了解教研组活动,观摩特色课堂等。做好视导报告的汇总及视导宣传工作。

3.工作人员: 苏玉良李秀美刘志臣

(二)学科组

1.主要任务:视导教师的教学执行力、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的优化、学法研究与指导、教学目标达成状况、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等。

2.主要工作:深入课堂听课,看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程度及课堂上新课标的落实情况、点评指导教学,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并指导主题教研工作,检查教师备课、作业、试题批改情况等。形成本学科视导报告。

3.工作人员: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各学科教研员

七、视导程序

(一)视导准备

1.教师进修学校的准备

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编制视导方案,编写各种问卷、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座谈及访谈提纲。

2.学校的准备

(1)撰写学校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自评汇报。

(2)安排好学校课程与教学相关材料陈列,包括:

学校基本情况:教职工基本情况、学校硬件情况、课程基本情况、学生基本情况等。

教学管理情况: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计划(是否开齐、开满)、课时安排、校本教研、学校特色活动、课题研究资料等。

教师教学情况:教案、听课笔记、学生作业(资源与评价)、总结与特色经验等。

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教师的培训、考核、评价、研究等。

(3)安排一次教研活动展示。(4)开展一个学科的集体备课活动。(5)每名教师都要做好被听课的准备。

(二)视导实施

1.集中视导

每所学校集中视导时间为一天。上午第一、二节课:综合组听取校长关于学校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的工作汇报。按课表随机深入课堂听课。上午三、四节课:学科组:听课,参加教研活动,查阅材料。

综合组:查阅资料,进行学校领导访谈、进行教师和学生问卷。

下午第一节:学科组:听课.综合组:随机参加学科组活动。

下午第二、三节课:

综合组和学科组和学校的领导在一起开会:综合组反馈视导情况,对学校的教学专项工作进行评价,对于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学科组反馈学科教学视导情况,对于学科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跟踪视导

视导反馈6个月之后,视导组分学科深入部分学校进行跟踪视导,主要了解经验是否提升、成绩是否发扬、问题是否改进。

八、具体要求

(一)对学校的要求

1.学校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教学视导活动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按照要求认真做好相关准备,便于视导组有序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被视导学校要以视导为契机,进一步反思工作,加强对高效课堂构建的理解和研究,梳理、提升课程与教学经验,寻找待解决的问题,挖掘学校持续发展的生长点,让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最优的发展。

(二)对视导组的要求

1.对学科组的要求:各学科教研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并做好记录,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认真收集、提炼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后针对共性问题要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指导,力争用最短时间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视导结束后,各学科要形成本学科视导报告,综合组完成对我县义务教育学校的总体视导报告。

3.利用两个学期,完成对全县初中的视导工作。

附件一:义务教育学校高效课堂教学评估量表

附件二:学校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自评报告基本结构

附件三:学校领导访谈提纲和教师座谈话题

附件一:(略)

附件二:

一、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1.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学校在高效课堂建设方面的做法,校长在高效课堂建设中的作用。

2.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学校校本教研的情况,遇到的困难及需求等。

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4.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

5.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6.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解和做法;地方课程实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校本课程建设情况。

7.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推进情况。

8.大庆市义务教育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情况。

二、教师座谈话题

(一)对高效课堂构建的认识。

(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三)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管理等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如何设计学生作业。

(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措施。

(六)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

(七)从哪些方面分析教学质量。

学校视导员工作总结 篇7

一、实施《标准》的成效分析

对在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习的来自全国29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6 所高校学员进行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06 份, 收回问卷105 份, 有效问卷101 份。通过走访调查和对问卷的分析表明, 《标准》颁布实施以来, 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在数量、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但总体成效并不十分显著, 仍然面临着许多不容乐观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 一) 组织领导上, 认识程度不到位

调查显示, 对《标准》的执行力情况调查, 有30. 9% 认为“《标准》很重要, 但刚性不强, 难执行”, 22. 3% 认为“《标准》要求太高, 无法执行”, 46. 8% 认为“可以执行”;对《标准》学习宣传情况调查, 有3. 7%“没学过”, 有12. 5%“没有组织学习《标准》, 但看过”, 59. 2%“在校园网上转发过《标准》, 领导要求学习”, 有24. 6%“有专题培训研讨”; 对是否有出台贯彻《标准》具体措施情况调查看, 40. 6% 的高校“有措施”, 59. 4% 的高校“没有”; 高校对辅导员培训重视程度情况, 39. 2% 认为“不重视”, 32. 2% 认为“比较重视”, 28. 6% 认为“很重视”。部分受访者认为“领导重学术和科研, 轻学生工作”, 也有一部分认为“高校对辅导员缺少必要的工作条件, 把辅导员群体边缘化”。

《标准》刚性不足是导致组织领导不重视的根本原因。当前高校领导更多关注的是影响办学核心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工作, 对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辅导员工作尚未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职业, 致使辅导员队伍一直处于边缘化、离散型的非职业化状态。

( 二) 价值观念上, 职业认同感不高

调查显示, 对辅导员的地位评价情况, 49. 9% 认为“一般”、22. 3% 认为“很低”、27. 8% 认为“较高”; 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情况, 61. 2% 认为“一般”、27. 1% 认为“很低”、11. 7% 认为“较高”。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辅导员职业的声望较低, 社会认可度不高, 与专业课教师相比, 辅导员感到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工作不被认同”, 一部分受访者认为“专业上不去的教师才来作辅导员工作”, 仍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

尽管《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辅导员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缺乏科学认识, 辅导员地位和总体评价仍难以改变, 许多辅导员缺乏做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准备。

( 三) 职业发展上, 角色吸引力较弱

39. 1% 的受访者认为, 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扮演了“勤杂工”“保姆”“消防员”的角色, 内容重复, 事情繁忙、琐碎, 工作缺乏挑战性和创造性, 很难激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 30. 4% 的受访者认为, 辅导员在教职工队伍中处于弱势群体境地, 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十分困难;30. 5% 的受访者认为, 辅导员工作做的多, 思考的少, 难以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在事业上缺乏成就感, 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功用和自身价值感觉比较模糊。辅导员岗位角色的现状使辅导员处在随时待命的持续应急状态, 难以有效放松, 感到心力交瘁, 疲惫不堪, 甚至出现无助、无奈的困惑局面。

辅导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事务烦琐、难度大、责任重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上, 投入到教科研中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 对提升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纵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严重缺失。加之, 收入低、投入多、压力大, 从而降低了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 四) 队伍建设上, 人员稳定性不足

调查显示, 在辅导员队伍中30—35 岁占5. 0% , 25—29 岁占38. 1% , 25 岁以下占56. 9% 。69. 2% 的辅导员任职周期低于5 年, 没有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年龄结构, 缺乏一批富有经验的优秀辅导员发挥传、帮、带的作用。61. 5% 的辅导员抱着“转行才是出路”的想法, 想趁早“脱离苦海”, 不愿长期从事该职业。67. 5% 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感”。

高校在制度上缺乏对辅导员队伍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从平台上未能有效地为辅导员的能力发展提供全面的机制保障, 辅导员工作的角色模糊和相关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也就严重抑制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进程。

二、实施《标准》的路径选择

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应当如何加快全面实施《标准》, 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与发展, 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 学习宣传《标准》, 深刻领会基本理念, 增强紧迫感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标准》学习宣传活动, 通过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帮助广大辅导员深刻理解《标准》的基本理念, 准确把握《标准》的主要内容; 通过广泛宣传《标准》, 实现全面落实《标准》的各项要求, 辅导员把《标准》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 并对照《标准》找准差距, 弥补不足, 提升自我; 通过广泛宣传《标准》, 积极争取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身份认同, 只有社会普遍认同了辅导员工作职业化, 这支队伍才会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专业化。《标准》为辅导员队伍发展勾画了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路线图, 指明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对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具有深远意义[1]。

1.《标准》对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具有导向性, 给予高校出台指导性政策, 为制定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奠定了基础, 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使辅导员真正受益, 为辅导员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注入了活力[2]。

2.《标准》是辅导员的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 明晰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 使辅导员走出职业的尴尬境地, 增强了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使辅导员真正感受到“干事有平台, 发展有空间, 岗位有职责, 育人有思想, 做人有信仰”, 为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 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奠定了基础[3]。

3.《标准》以表格的形式将初、中、高级辅导员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等九方面辅导员职业功能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进行了分解, 使辅导员的工作方向更加明晰, 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提升自己的知识和素养。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 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明路径和方向。

4.《标准》建立了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 侧重从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层面与辅导员所承担的主要功能进行对接, 构建了清晰的“功能”“知识”和“能力”的逻辑关系, 为揭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 是对辅导员职业“经验化”传统认识的有力澄清, 并使辅导员这一职业成为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 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 增强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专家型辅导员的紧迫感[4]。

( 二) 领导重视《标准》, 具体措施保障有力, 增强认同感

全面实施《标准》需要政府确立制度保障、高校落实相关措施以及辅导员自身的多方面努力。目前, 《标准》实施成效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组织领导不重视造成的, 由于组织领导不重视, 仅将《标准》停留在“务虚”的层面上, 辅导员管理体制不顺畅、激励机制不科学、待遇落实不到位、职业发展不清晰、职业价值得不到认同等问题, 仍然得不到明显改善, 以致社会各界、广大师生和辅导员自身都对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辅导员职业缺乏吸引力、辅导员队伍长期不够稳定的现状改观不明显。因此, 当务之急是要求各级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贯彻落实《标准》, 切实转变“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干”的观念, 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责任, 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5]; 应当认识到思想教育是一门学科, 辅导员工作既是一种专业, 也是一种职业, 光荣而艰巨; 应当认识到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辅导员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又是“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其难度不比做一名专业课教师容易, 其知识、能力、素质、经验和丰富的阅历需要长时间、甚至一生去学习、提高、锻炼和积累; 应当认识到辅导员属于高层次人才, 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也是一种科学观念, 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生活待遇, 使他们感到术业有专攻, 使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得到认同, 能够在工作上有成就感, 是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 组织上要紧密结合实际, 将贯彻落实《标准》与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作为必然趋势且有机结合起来, 从政策层面将《标准》“软件”转化为具体措施的“硬件”, 按照职业化要求, 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 进一步细化《标准》目标, 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 强化对《标准》自查、督查和评估, 确保《标准》落实“有人员、有平台、有抓手、有成效”, 逐步进入到有章可循的辅导员专业化通道, 逐步走上有“法”可依的职业化良性循环轨道, 逐步建设、完善、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长效机制[6]。

目前, 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着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稳定性不足、职业发展性不强等问题, 其根本原因在于保障机制的缺失。为确保《标准》得以全面贯彻实施, 必须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

1. 管理体制上, 明确辅导员归口管理。

长期以来, 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职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出现“多头使用, 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 面对多项工作、多重管理、多重考核, 导致辅导员没有职业归属感。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就必须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具体地说就是在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 根据各岗位的特点和职责, 按职业化的标准, 制定各项规定, 明确辅导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从而使辅导员工作依从一定的标准化模式有序运行。在管理上实行辅导员任期目标责任制, 建立严格的辅导员工作考评制度, 形成有效的奖惩保障体系。落实辅导员的政治生活待遇等相关政策, 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 并根据工作需要, 向内部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 使其看到美好的未来。

2. 职业发展上, 明确辅导员晋升通道。

《标准》规定,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为此, 应建立相应的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机制, 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 应按照教师的职称评聘序列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认定; 同时, 辅导员作为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 也应按照干部的职务晋升程序进行行政级别认定, 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改变过去仅凭资历晋升的局面, 形成一套完整的根据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成绩相结合的职务晋升机制。既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地位, 同时也为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拓展了更大空间, 从体制和机制上推动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7]。

3. 角色定位上, 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

高校要通过制定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利益和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 明确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的基层骨干力量, 进一步明确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职责, 改变辅导员只是管理员和服务员的现状, 切实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只有让辅导员找准角色定位、明确工作职责, 才能帮助辅导员找到工作的归属感, 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 激发工作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4. 继续教育上, 明确辅导员岗位需求。

根据《标准》要求, 制定并实施辅导员培养培训规划, 建立分层次的系统而全面的培训体系。根据三个等级标准对辅导员的能力要求, 建立并完善初级、中级、高级的理论学习体系, 并对每个等级的能力培训开展侧重点培养, 培养并完善辅导员不同时期的能力需求体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 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培训应按照《标准》要求,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基础知识、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体, 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灵活多样培训形式, 开展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等[8]。

( 三) 自觉认知《标准》, 加强修养内化于心, 增强使命感

辅导员队伍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持的本质性因素在于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打铁还须自身硬”, 辅导员要树立其在广大师生眼中的形象, 就要靠提高自身素质。辅导员应将《标准》中“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4]的职业守则内化于心, 成为高校辅导员群体人人熟悉、人人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通过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职业情感素质、业务能力素质, 在深化和完善自身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中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同。

一个人要赢得他人尊敬, 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凡是受到学生真心爱戴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把真心和爱心献给了学生, 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辅导员工作更是如此。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人生导师的使命, 应当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以一种发自内心真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和帮助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感情, 使学生感觉到“亲其师, 信其道”, 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信服与依赖的良师益友[9]。辅导员用爱心面对学生, 用关爱去帮助学生, 做学生诚实守信的榜样, 真诚待人, 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大学生会从辅导员的职业情感中感受责任、奉献, 并将其转化成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奋发上进的强大正能量。

( 四) 自身需求《标准》, 明确定位外化于行, 提升成就感

职业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 《标准》为辅导员队伍发展勾画了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路线图, 指明了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标准》对辅导员工作从经验型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的转变起到引导作用。随着贯彻落实《标准》具体配套措施的推进, 必然会对目前辅导员队伍现状形成一种新的激励, 伴随着根据《标准》建立的准入、培养、考核和淘汰等可测量、细化的评价体系出台, 必然会带来辅导员的明确定位, 并将《标准》转换为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结合职业能力标准找差距, 促进个人内涵发展。

《标准》从初、中、高三个能力级别, 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对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 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 辅导员必须准确职业定位, 找准差距, 认真学习《标准》, 在提高自我修养上下功夫, 在提高自身素质上掌握主动权, 通过提高自身的内涵, 逐步实现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转型, 成为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行家。

( 五) 全面实施《标准》, 完善机制准入退出, 增强责任感

按照《标准》要求, 制定辅导员任职条件, 严格按照在校全日制学生人数200∶ 1 的比例标准配备具有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品行端正、奉献精神强, 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 关心热爱学生, 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队伍。

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以何标准来要求自己, 从而提升其职业能力。近年来, 各高校普遍开展把评价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奖金发放等相联系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在全面实施《标准》的背景下, 辅导员“只重工作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工作评价模式和方法难以适应《标准》中规定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需要。在新时期, 应建立以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 参与考核的评价对象应包括领导、同事、学生等, 实现工作、研究和培训相结合的360°立体考核。管理考核的方式应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 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尽可能全面地评价辅导员工作[9]。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 实行诫勉谈话并不得提拔任用, 处在见习期的辅导员不予转正, 不再录用。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 通过退出机制不得继续担任辅导员工作。通过实施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机制, 有效规范和督促辅导员的言行和工作责任感, 激发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

综上所述, 全面实施《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 更要立足当前、以人为本, 从解决“进得来、留得住”入手, 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Z].2004-08-2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的通知 (教思政[2014]2) 号[Z].2014-03-27.

[3]李建民, 董宏宇.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实施途径[J].商业经济, 2011, (12) :126—127.

[4]蒲清平, 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 (7) .

[5]董秀娜, 梁洪振, 车海青.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 2012, (11) :86—89.

[6]王超.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思考[J].政治教育研究, 2013, (4) :119.

[7]毛德均, 代艳.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9) :137—140.

[8]张宏如, 陈奎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嬗变历程及职业能力构成体系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8) .

学校视导员工作总结 篇8

[摘 要]《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职业等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学习《标准》,提高认识,进一步明晰辅导员的职业概念及角色定位。坚持《标准》,加强培训,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技能和工作水平。明确职责,强化责任,进一步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以“学《标准》,定措施,建队伍,抓培训,促管理”为工作新思路,全面推进《标准》的贯彻和落实,以期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按照《标准》要求,向着健康、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 标准 职责 培训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07-02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职业等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并注入了新的内涵,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如何按照《标准》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个高校领导者和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学习《标准》,提高认识,进一步明晰辅导员的职业概念及角色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下发以来,各地各高校领导深刻认识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高校均建立起了一整套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激励、保障的体制机制,辅导员工作条件、发展空间、待遇保障等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发展机遇、职称晋升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因此,《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级高校都要坚决贯彻中央精神,着力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1],强化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建设辅导员队伍,切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好、发展好、管理好。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对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教育部按照“立标准、建机制、提质量、促发展”的整体思路,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研究制定并印发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标准》确立了辅导员职业概念,规范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明确了担任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和条件,丰富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建立了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明了方向,也为各级各部门、各高校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政策导向。

《标准》首次提出把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确定下来,并注入了新的内涵。《标准》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教师,但又有别于任课教师。《标准》明确提出辅导员要向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标准》的颁布让辅导员工作有劲头,晋级有盼头,生活有甜头,仰望星空有顶头。《标准》的颁布极大地激励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坚持《标准》,加强培训,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技能和工作水平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工作,是加强队伍建设的关键。[3]通过学习《标准》内涵,我们深刻认识到:《标准》是参考依据,是行为准则,是职业规范,是最高要求。《标准》在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真正发挥了选拔有标准,考核有依据,辅导有方法,思路有创新的主要作用。《标准》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渐进性和阶段性的特征,是一部很好的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的规范文本。《标准》的出台,给予学校指导性的政策,让辅导员真正受益,为辅导员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注入了活力。《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一是为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奠定了基础。《标准》明晰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了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4],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在学校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岗位有职责,育人有思想,做人有信仰。二是为制定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奠定了基础,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标准》内容全面,条例清晰,政策性、操作性强。三是为培训和选拔高校辅导员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选拔标准。《标准》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作为职业守则;应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方面不断拓宽储备,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因此,各高校都应坚持《标准》,加强培训,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选聘辅导员上岗。《标准》要求具体明确,选聘程序严格。通过培训选拔上岗,使辅导员感到培训有标准,职业有规范,指导有方法,工作有目标,努力有方向。

三、明确职责,强化责任,进一步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标准》对辅导员的定义及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即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3]《标准》还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等级划分,共划分为三个等级,包括九项内容(三级九项),并对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明确了各级辅导员的职能。《标准》科学规范,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初、中、高三个职业能力等级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九方面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4]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学校必须按照《标准》和辅导员的岗位要求,明确职责,强化责任,细化标准,加强考核,努力推进辅导员工作健康有序发展[5],让辅导员真正体会到工作有激情,学习有蓝本,考核有标准,职能有划分,发展有方向,责任有担当,从而使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工作年限,更清晰地对照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担当起自己应有的职责,明确自身职业发展努力的方向和目标[6],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提升。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综上所述,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教育引导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任何时候都要把“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教育人、人育人”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生活和其他一切工作当中。[7]目前,我校已结合工作实际,成立了贯彻落实《标准》领导小组,以“学《标准》,定措施,建队伍,抓培训,促管理”为工作新思路,制订了具体措施,规范了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和辅导员准入标准,拟定了辅导员培养培训方案(我校辅导员培训工作正在分期分批进行),划拨了辅导员培养培训专项经费,提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长远规划。我校通过建章立制,加强队伍,完善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和管理机制,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8]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按照《标准》要求逐步走上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良性循环轨道。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工作理念[9],这已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班主任辅导员的深刻共识和实际行动。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

[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2号.

[4] 王金文.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17):144-145.

[5] 肖重阳.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责探析[J].学理论,2009(23):202-203.

[6] 王超.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思考[J].政治教育研究,2013(4):119.

[7] 毛德均,代艳.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37-140.

[8] 余汉钧.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责和角色的重新定位[J].才智,2008(24):269.

[9] 陈宁.高校辅导员工作之我见[J].传承,2009(4):78-79.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14-11-21

上一篇:年度双文明总结表彰大会主持词下一篇:食品进货检查和记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