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几个实务问题

2024-09-24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几个实务问题(精选7篇)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几个实务问题 篇1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几个实务问题

一、股权投资差额与合并价差的关系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及其指南,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用公式表示:股权投资差额=投资成本-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投资持股比例。股权投资差额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从证券市场购入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二,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于某非上市公司,投出资产的价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三,在会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增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被投资单位历年累积盈亏等所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

会计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计入损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同时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财政部印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规定,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相抵销时发生的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项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

从性质上说,合并价差的范围要比股权投资差额大。按照《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于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消时发生的差额,也应当作为合并价差。但从层面上说,股权投资差额的范围要比合并价差大,因为在不纳入合并的情况下的那些股权投资差额是不能称为合并价差。这就是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购前利润的会计处理

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问题解答》中明确了股权购买的确认标准,即:(1)购买协议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并已获相关政府部门批准;(2)购买公司和被购买企业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3)购买公司已支付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4)购买公司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其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等。显然,由此界定的股权购买日必定迟于收购资产评估基准日。有关文件还规定,收购企业对收购日前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不能并计自身利润。但是,对被收购企业从资产评估基准日至购买日形成的老股东不再享有的损益(以下简称购前损益),收购企业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对此,实务界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这是收购企业从收购业务中获取的额外收入,应单独结算,收到这部分利润,作营业外收入;也有的认为,这是被收购企业对收购企业的一种捐赠,应列为资本公积;更多的同志认为应作股权投资差额。我们倾向第三种观点。

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借记投资成本,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股权投资差额,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这里所谓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问题解答》要求,就是实现股权收购之日。因此,购前损益也就应当作一种所有者权益,从而构成股权投资差额的一个部分。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二:一是收购日往

[1][2][3][4]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几个实务问题 篇2

房屋登记实务中, 因《房屋登记办法》的前后衔接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不甚明确, 对于部分特殊业务的登记是双方申请还是单方申请仍存有一定争议。本文拟从实务操作的角度, 对几个常见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以供房屋登记从业同仁参考。

一、关于改制企业房产的登记

关于改制企业房产的登记, 有转移登记和变更登记的不同理解。因为企业改制类型的多样性, 片面理解为“转移登记”或者“变更登记”都是不妥的, 同样决定单方申请还是双方申请也要区别不同的企业改制类型而区别对待。

企业改制的形式主要有成建制、承债式整体改制, 被兼并, 新设分立或者派生分立新的公司, 歇业, 破产, 股权转让等。成建制、承债式整体改制, 被兼并, 新设分立的, 原企业注销, 新公司继受其权利义务, 应当办理转移登记, 同时由于原企业不复存在, 可凭相关改制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工商部门注销证明等材料单方申请办理转移登记。派生分立, 歇业等原企业继续存在的, 如房产发生转移, 应当由双方共同申请登记。企业破产的, 破产终结前办理的登记, 可由清算组与受让人共同申请登记;破产终结后单方申请办理登记的, 应当持破产受理法院的相关法律文书。至于股权转让, 属同一法人的登记事项发生变化, 登记簿记载相关事项如公司名称等发生变化的, 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登记簿记载相关事项没有变化的, 则无需办理房屋登记。

二、关于夫妻离婚房产的转移登记

夫妻双方通过人民法院判决或者调解离婚, 生效法律文书明确房产归其中一方所有的, 根据《房屋登记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由取得房产的一方单方申请即可。对于附有同时履行条件或者先履行其他义务条件的法律文书, 则需要双方共同申请登记, 或者根据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的要求由一方单方申请登记。

夫妻双方通过婚姻登记机构协议离婚, 在离婚协议中明确房产归一方所有的, 其协议仅具有债权效力, 在办理房产转移登记时, 仍然需要双方共同申请。实践中, 放弃房产的一方往往不愿意配合另一方办理登记申请, 取得房产的一方也不能理解登记机构要求双方到场的规定, 矛盾往往较为尖锐, 登记机构的压力较大。作为登记机构, 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对于另一方确实无法申请的, 告知取得房产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要求对方协助办理转移手续, 登记机构将根据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转移登记。另一方面可以与婚姻登记机构加强沟通, 做好提示工作。盐城市在与婚姻登记机构作了充分交流后, 在离婚登记办理现场张贴了“友情提醒”, 告知离婚当事人:一要及时办理房产的转移登记, 转移登记须有双方共同申请;二是当事人可在离婚协议中进行委托, 对于婚姻登记机构加盖鉴证章或者查档章的离婚协议中委托一方办理转移登记手续, 登记机构予以认可。

三、关于注销、歇业企业房产的转移登记

实践中, 一些人购买房产后长时间不办理转移登记, 欲办理登记时原企业有的已经歇业, 有的已经注销, 无法配合办理转移登记。对于歇业企业或者营业执照已经吊销的企业, 由于工商登记尚未注销, 其法人主体资格仍然存在, 应当与购房人共同申请转移登记。对于无法配合的, 购房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登记机构根据生效法律文书办理相应登记。对于已注销的企业, 购房人无法提起诉讼, 如相关手续齐全, 可凭工商部门注销登记证明及相关材料单方申请登记, 登记机构受理后最好再增加公告程序, 以排除争议。

四、关于抵押权、地役权、预告登记的注销登记

《房屋登记办法》第四十八条规定, “权利人应当申请抵押权注销登记”, 对于地役权、预告登记的注销登记则没有相应规定。对照“权利人放弃房屋权利, 可以由当事人单方申请”的规定, 且并不影响对方及其他人的权利, 笔者认为, 抵押权人、地役权人 (需役地方) 、预告登记权利人可以单方申请注销相应的登记, 当然, 对于双方共同申请办理注销登记的, 登记机构也应当予以办理。

五、对生效法律文书的理解

《房屋登记办法》第十二条规定,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 可以由当事人双方申请。该法律文书应当是确权的判决 (裁决) 、裁定或者调解书, 须在法律文书中明确某房产归何人所有。如果仅是确认双方合同效力的法律文书, 则不能作为单方申请的依据。判决 (裁决) 一方协助另一方履行转移登记手续的法律文书, 也不能作为单方申请的依据, 还须有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方可由单方进行申请。

六、关于拍卖房产的转移登记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几个实务问题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财务管理 措施

所谓高新技术企业,指的是运用高新技术,研发与生产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兴企业。相较于传统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对于资源的需求程度不高,其对于投资与知识方面的需求非常高,所以说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投资的特点。而在当前残酷的市场竞争当中,高新技术企业奈以生存的条件在于研发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有效吸引风险投资的砝码,然而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都没有实施较为系统、全面的计划,导致财务安排工作简单,并且处在被动的位置上[1]。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倘若财务管理发生问题,其对于企业的打击基本上都是毁灭性的,所以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进程当中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存在的财务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因为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仍处在初始阶段,仍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安排混乱,职责与分工不够清晰,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进行约束,企业财务控制的功能根本没有发挥出来[2]。此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仍旧停留在会计层面,没有起到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与预测的作用。

(二)財务人员整体实力不高

高新技术企业因为自身结构、企业规模等多方面的情况的约束,其在聘用财务工作人员的时候,通常考虑到忠诚度、诚信度等基本条件,尤其体现在中小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基本很少重视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整体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当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职业素养缺失,无法参与到参谋与决策工作中。

(三)资金匮乏,融资困难

因为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上都是自主创业的形式,并且其仍处在发展的初期,融资方面的问题则成为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财务工作的关键内容。导致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匮乏、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信用危机,比如,信用意识淡薄、财务信息不真实、透明度不高等,正是因为财务方面的因素导致投资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信任度不足,致使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匮乏、融资困难问题不断加剧。

▲▲二、改善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具体途径

(一)引进职业财务总监

为了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行为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其可以采取从市场当中引进职业财务总监的方法,从而有效加强对于财务部门的监管,推动财务部门规范、正常运作。财务总监应当掌握各项工作的大局,重视协调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积极为企业发展好参谋与决策的工作,站在企业的层面上来推行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控制度

一个完整、行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控制度必须要包含清晰的职责划分与授权管控两个方面,根据这个制度来实施企业财务部门的配置、财务工作人员的设置,并且要构建清晰明确的会计核算流程,从而有效保障内部财务管控制度对于企业内部关系到财务工作的相关员工都起到相应的制约作用。

(三)增加企业财会信息的透明度

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取将企业内部审计、咨询等专业的服务内容外包给市场中的中介型会计师事务所,其一能够让高新技术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其而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有效提升企业的诚信度,从而为扩展融资渠道、吸引投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吸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用展现自身核心技术优势的方式来吸引风险方面的投资,从而不断扩展自身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因为投资方面的介入,其能够辅助企业进行融资,使得高新技术企业能够获取低成本或者更多的投资。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企业还应当充分利用投资方的公信力,积极争取国家各项优惠政策、贷款或者补贴,从而持续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五)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获取发展的重要基础。鉴于此,高新企业应对敢于借鉴世界上一些先进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的措施,针对企业内部的工资制度实施改革创新,让企业当中所有员工的经济收益与企业的利润、个人资产的提升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进行挂钩,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够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3]。具体来说,企业应当注重以下两个方面来强化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人力资本应当直接参与到企业利润的分配当中,实施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共享企业利润,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创新人员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谋取工资之外的利益。另一方面,注重对人才的激励。针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应当给予对应的奖励,采用“股票期权”、“绩效股”等激励模式来实现这个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进程当中存在的不足,就必须要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重要性,从而构建行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控制度,同时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够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弓锋伟.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选择探析——以陕西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4)

[2] 刘涛,胡妞.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

[3] 弓锋伟.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J].财务与金融.2010(04)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几个实务问题 篇4

内容摘要: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尚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法律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对上市公司中的股权质押中的五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与股份公司股份转让的关系问题;

2、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登记的问题;

3、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担保期限问题;

4、孳息的范围问题;

5、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质押时的国有资产保护问题。

关键词:上市公司 股权质押 担保法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股权因其变现性极强,成为债权人乐于接受的质押标的,股权质押必将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融资方式。本文根据我国担保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从理论上对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几个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评点了我国现行有关法律存在的问题,试图对今后相关法律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与股份公司股份的转让的关系问题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是指出质人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为标的而设定的一种权利质押。出质人可以是作为融资一方的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实质在于质权人获得了支配作为质押标的的股权的交换价值,使其债权得以优先受偿。上市公司股权具有高度的流通性,变现性极强,是债权人乐于接受的担保品。

股权质押属于权利质押。在我国,股权质押担保制度是由《担保法》确立的。在《担保法》颁布之前,我国民法对抵押与质押未作区分,统称为抵押。因此《担保法》颁布之前的法律,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公司法》,都没有质押的概念。

《担保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可以质押,第七十八条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规定,“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股票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股票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可以转让。出质人转让股票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质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的,适用公司法股份转让的有关规定。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3条规定: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出质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股份转让的法律规定。而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股票分为记名股票和无记名股票,其转让方式是不同的,担保法并未作出区分,那么,这两种股票的出质方式应否不同? 我们认为,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记名股票由股东以背书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无记名股票的转让自股东将股票交付受让人后发生转让的效力,因此,记名股票和无记名股票的出质方式应有所区别:以无记名股票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订立质押合同或背书记载质押字样,出质人将股票交付质权人即可,未经背书质押的无记名股票不能对抗第三人;以记名股票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订立质押合同或背书记载质押字样,并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1]

二、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登记的问题

我国《担保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以公司股权进行质押区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做了不同规定,即:以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之日起生效;以有限责任公司及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

根据上述规定,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经向中介机构(亦可称之为“与出质人和质权人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后,该股权质押合同才始得生效,而且根据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该股权质押的事实一般还应该由出质人在公告中予以披露,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向证券登记机构查询的方式获得该股权质押的情况,从而使该股权质押的事实为社会公众所知悉,进而使该股权质押具有相当的公示力和公信力。这样,就完全可以起到防止出质人在质押期限内将该股权非法转让或者将其重复质押给其他人的情况发生,从而为质权人能够顺利实现质权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保障。[2]

但以登记作为质押合同的生效条件仍存在以下问题:

登记是质押合同生效的条件所引发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一规定对债权人是很不利的。因为如果质押合同无效,债权人最多只能要求出质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其债权还是没有保障。但是如果登记是质权生效的条件而不是质押合同的生效条件,则对债权人就有利多了。因为如果是由于出质人的原因而没有办理质押登记或者出质人拒不办理或协助办理登记手续,则债权人就可以起诉出质人违约,从而要求出质人承担违约责任,甚至可以要求法院强制出质人协助办理质押登记手续。这里涉及到物权变动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原因(合同)与结果(物权变动)相分离的原则。我国现行法律对物权变动中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似乎应该采取更为科学的严加区分的态度。这样,既有利于债权人保护,也避免滋生纠纷。民法典草案的第296条改正了《担保法》的这一错误,该条明确指出:“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以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权自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之时起设立。以非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权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簿之时起设立。”因此,登记是质权生效的条件而不是质押合同的生效条件,加强了对债权人的保护。

目前在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实践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股权质押登记的渠道不畅。在现阶段,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流通股都可以办理质押登记。根据《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以其自营的人民币普通股票(A股)和证券投资基金券办理质押贷款登记,自然人及综合类证券公司以外的其他法人持有的上市流通的人民币普通股票尚不能办理质押登记。但是质押是质权人与出质人协商的结果,如果自然人及综合类证券公司以外的其他法人以其持有的上市流通的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出质,债权人也接受了这种出质,根据民法意思自治的原则,这种质押合同应当是有效的。但是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应当经过证券登记机构登记后,质权才能成立。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是法定的也是唯一的办理上市证券登记业务的机构,如果它不办理这样的质押登记,无异于堵塞了订立质押合同的双方办理质押登记的唯一渠道。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法规要求质权必需登记才能设立,另一方面,法规又不允许唯一的法定机构办理登记,这无疑是十分荒谬的。这样的结果违背了同股同权的法律原则,也阻碍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稳定。因此,无论是A股还是B股,无论其持有人的身份如何,无论办理质押登记的目的是为了担保银行贷款债权还是担保其他债权,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登记业务都应当全面展开。

三、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担保期限问题

《担保法解释》第12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约定的或者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即司法解释否定了担保期间可以消灭担保物权,这在理论上主要是基于物权法定原则,从实践上主要是避免加大担保成本,以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3]

但这一规定也有不合理之处。虽然根据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当事人不能在法律之外另行创设物权。但是物权的种类有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之分,担保物权是意定物权,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设定的。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除了法律有强制性规定以外,当事人可以对物权的有关内容作出约定。《担保法》对担保期限没有强制性规定,因而担保期限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应当允许当事人自由约定。就质押合同而言,担保期限属于《担保法》第65条第(六)项规定的“当事人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当事人对担保期限的约定只有违反法律的有关规定(如有《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情形等)时,才导致无效。《担保法解释》在这个问题上走了一个极端。这样的规定也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因为如果当事人约定了担保期间,并且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在当事人约定的担保期间届满后解除了对出质股权的登记,这时候,即使按照《担保法解释》的规定,这个约定的担保期间对质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质权仍然存在,那么,这个质权如何行使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股票的流通性,在出质人已经卖出出质的股票的情形下,质权是存在于出质股票的代位物——出质人出卖股票所得的价金之上呢?还是由质权人根据物权的追及效力,辗转而寻得原出质股票的现行持有人,而对其行使质权呢?无论何种情况,质权人都将处于尴尬境地。如果这个质权是存在于出质股票的代位物——出质人出卖股票所得的价金之上,那么,对这个价金法律没有规定妥当的保全措施,这种情形下,如果有质权存在的话,这个质权也与债权无异,只是一种请求权而已,而这又如何能担保债权的实现呢?因此,可以说《担保法解释》的这一规定既不符合法理,也不现实。所以,法律应当允许出质人和质权人约定质押的期限,在证券登记机构的电脑系统里录入该期限,到期后质权自动解除。

四、孳息的范围问题

《担保法》第六十八条规定:“质权人有权收取质物所生的孳息。质押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前款孳息应当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费用。”《担保法解释》第一百零四条规定:“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出质的,质权的效力及于股份、股票的法定孳息。”这两个规定有冲突。根据《担保法》的规定,质押合同可以规定质权的效力不及于孳息;质权的效力是否及于孳息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但是,《担保法解释》却排除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可能性。因此该司法解释与《担保法》相矛盾,从法理上来说应是无效的。但在法律实践中,各地各级法院却都是唯司法解释马首是瞻。

这里需要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孳息的范围的确定。关于股权孳息的范围,现行法律、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证券公司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则规定:“质押物在质押期间所产生的孳息(包括送股、分红、派息等)随质押物一起质押。”由此推论,则配股不属于孳息。至于其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质押物在质押期间发生配股时,出质人应当购买并随质押物一起质押。出质人不购买而出现价值缺口的,出质人应当及时补足。” 这一款规定应理解为质权效力中的质权保全权。所以笔者认为股权的孳息包括股息、红利、送红股及因公积金转增股本而发的股票等,不包括配股。但是实践中常常把送红股、配股与公积金转增股本混为一谈。送红股与转增股本的本质区别在于,红股来自于公司税后利润,只有在公司有盈余的情况下,才能向股东送红股,它是将利润转化为股本。送红股后,公司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总额及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总股本增大了,同时每股净资产降低了。而转增股本却来自于资本公积,它可以不受公司本可分配利润的多少及时间的限制,只要将公司账面上的资本公积减少一些,增加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就可以了,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转增股本不是对股东的分红回报,但它并没有给股东施加新的负担,因此可以理解为股权的孳息。配股是指公司按一定比例向现有股东发行新股,属于再筹资的手段,股东要按配股价格和配股数量缴纳股款,完全不同于公司对股东的分红,它在赋予股东一定的优先购买权之外,还施加给股东一定的负担,因此,配股不能理解为股权的孳息。

五、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质押时对国有资产的保护问题

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而言,普遍将所拥有的上市公司股权视为一种可利用的最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在其缺乏资金,或者有投资需要时,上市公司股权可以作为极佳的借款抵押品,既可解决资金的燃眉之急,同时却并不影响其继续行使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各种权利,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既然将股权抵押了出去,一旦事出意外无法按期还款时,也就只能听由银行将股权拍卖处置了。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目前,深沪两市约1200家上市公司中,已有超过100家发生了大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权部分甚至全部被冻结的事件,比例占上市公司总数约一成。[4]

大量高比例股权被大股东质押出去的背后,有相当可能性存在着这些股权被冻结、被拍卖,进而导致上市公司控股权转移的风险——一旦上市公司大股东发生转移,必然引起上市公司主营业务、高管人员、企业文化等等的变动,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的动荡,在有大量国有股存在的上市公司,还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种风险是具有客观可能性的,因为,许多被质押的股权是被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而一旦银行等机构被迫成为大股东,相信他们是不会有长期经营一家上市公司的愿望的,这必然导致相关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再次变更,相关上市公司所可能面临的风险,就可想而知了。四砂股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两年内股权反复质押,大股东三度易主,致使公司生产经营完全陷入了困境。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不小比例。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国有股权的转让必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因此,国有股权的出质也应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但是,国有企业用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形成的资产实际属于企业法人财产,企业有权独立支配并由其承担民事责任。企业以其支配的各项财产设定担保是法人财产权范围的自主行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应干预,也无法具体审查。[5]那么,如何保护上市公司的国有资产就成了的股权出质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为了加强上市公司国有股质押的管理,规范国有股东行为,财政部已下发了通知,要求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将其持有的国有股用于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质押,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有关国有股权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质押有关问题的通知》,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持有的国有股只限于为本单位及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提供质押。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用于质押的国有股数量不得超过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国有股总额的50%。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以国有股进行质押,必须事先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明确资金用途,制订还款计划,并经董事会(不设董事会的由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决定。

以国有股质押的,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在质押协议签订后,按照财务隶属关系报省级以上主管财政机关备案,并根据省级以上主管财政机关出具的《上市公司国有股质押备案表》,按照规定到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办理国有股质押登记手续。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办理国有股质押备案应当向省级以上主管财政机关提交如下文件:

1、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持有上市公司国有股证明文件;

2、质押的可行性报告及公司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决议;

3、质押协议副本;

4、资金使用及还款计划;

5、关于国有股质押的法律意见书。

注释:

[1]李国光等:《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第360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吴春玉:《担保法》关于股权质押规定的缺欠及完善 中国律师网 2003-04-11 10:30:22

[3]李国光等:《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第87-8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4]金丰:《银河证券:上市公司遭遇另类隐患》,中国证券时报互动版(2001-12-12 14:19:40)

[5]李国光等:《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第363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教育中的几个共性问题 篇5

1、中国父母亲最关心孩子什么?

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关注的是孩子成才而不是承成人。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是几个关键性因素,比如兴趣爱好,也是认识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只是关注学习成绩,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也不利于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的养成。而孩子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性格,人格特征这下些问题才是家长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2、学前班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很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里面,上过学前班的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这个结果颠覆了很多家长的观念。很多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比别人早一点学,多学。反而,儿童是需要游戏、快乐的,需要去自主发现他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逼他去学不感兴趣的,只会让孩子过早的产生情绪。

3、择校的意义和效果如何?

很多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接受最好的教育。大数据分析优秀的学生里面择校生和非择校生是没什么区别的。也不是说好学校就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前途。学校是有文化理念的,学校和孩子之间也有影响。有时候孩子之间互相的影响比学校的还要大。所以择校和非择校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4、学生上课外班能不能提高成绩?

调查显示,中国大概90%的学生都在上课外班,这样孩子的时间,空间就被填满了,自主的学习性就下降了。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课外班是学笑生活的延续,如果学生没有一个去开阔眼界的机会。没有大量的阅读时间,对孩子也没有很好的发展。也不是说不报课外班,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

5、物质刺激能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奖金是家长们惯用的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诱惑鼓励孩子去学习。然而,调查发现其结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而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协调性,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物质刺激远远不如父母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6、父母闲暇时间都在干嘛?

发现最多的是父母在读书看报,父母自己也在学习的,他们的孩子成绩优秀比例也是最高的,占了31.31%,然后是看电视,玩电脑,看手机等结果又不一样了,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

7、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学习影响有多大?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几个实务问题 篇6

1.1 主机不能正常运行

系统运行后。有的没接直流备用电源,更多的是故障频发、带病运行,误报率高,警报声此起彼伏等等。长此以往,值班员容易习以为常,麻痹大意,根本不去现场跑点,想当然地做消音复位,以至于形成习惯。有的甚至将故障区域进行屏蔽,将声光报警装置接线摘除。使智能消防系统形同虚设。

1.2 联动系统功能缺失

主机甄别火险,发出指令,通过联动系统进行相应的动作。这是智能消防系统的关键点。联动的设备很多。归纳起来有风、水、电、气、机五个部分。

风:排烟机,送风机,风阀;

水:消火栓系统,喷淋、喷雾、水幕、雨淋系统;

电:消防电源。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消防广播、电话。电梯,门禁;

气:卤化物、泡沫、二氧化碳等气体灭火系统,可燃气泄露报警系统;

机:防火门、窗,卷帘门,排烟窗,防火分隔。

当有火警时。一切相应的功能都应起作用,不能误动和拒动。而现在,许多联动的操作电源根本没有投入使用。有的机械机构卡死,有的处于手动状态,不能保证自动联动。

1.3 管理不到位

现在为了减少值班人员,设备集中管理,通常设计的做法是将消防和安防设置在一个控制室内。往往值机员更换频繁,未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知识水平较差。对于系统原理和设备现状不了解,出现故障和报警时。处置不当。紧急情况下,不能发挥技防的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2.1 设计的遗漏和缺陷

消防设计一般有四个阶段:初步设计;二次设计;深化设计:设计变更。这几个步骤的脱节比较普遍通常不是由一个设计单位、设计负责人统一完成,导致设计思路不连贯。遗漏和缺陷较多。

智能消防在初步设计时。一般根据建筑结构进行消防功能划分,给出探头和联动设备平面图系统图及设备清单。但对联动设备如何控制涉及较少。设计深度不够。如。在消防联动台远程控制消防泵、喷淋泵以及排烟风机时,是否设置故障显示等等。许多细节问题都影响管线的敷设、控制的拓扑形式、设备的选型定位等。正是因为在初步设计时,只给出了功能框架,没有给出具体设备型号及技术数据和具体联动关系及要求,因而,使二次设计缺乏指导。

由于对规范的理解和把握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导致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在设计图纸和施工图纸的两次报审中,由消防建审部门提出意见,得到了修改。但是,还有许多细节方面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工程中的隐患。如,消防联动的设备有一些是楼宇进行自控。设计时,有的遗漏了消防联动接仁。还有的消防信号和楼控信号在同一个受控器件冲突。不能体现消防优先。

有的设计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在施工调过程中。反映出没有与其它系统整体考虑的题。例如,没有安装位置,检修空间过小等;采光电头与环境不匹配。没有校核其灵敏度等级适用面积范围,很容易造成反应迟缓或者误报繁;烟感头离光源、空调出风口过近,消防线槽缆距强电、强磁干扰源过近,是误报容易产生一个原因。

有些缺陷虽然不直接影响系统的使用性能,但是运行维护比较困难,例如水幕系统。由于雨淋组的系统侧未设置试验阀和回流阀。导致在完成装后,根本无法进行试验。运行中,也无法测试系统的自动启动功能。

2.2监理职责不到位

一些监理公司侧重于土建、结构、水暖、电气等传统专业的监理。对智能消防工程监理缺少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虽然智能消防技术及产品发展迅速。但监理工程师业务水平相对滞后,不了解智能消防产品的性状,只能对布线及安装提一般性监理意见。未发挥出监理应有的作用。

监理不仅要对施工进行监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设计实施监理。监理机构对设计图纸进行评审的程序。往往被淡化或缺失。

2.3 施工质量不良

施工单位之间配合不好,工序安排不合理,一些地方没有预留预埋。因弱电施工一般在土建和机装之后。施工空间、线槽、安装位置等经常因现场条件的影响。不得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例如,有的消防模块因无位置固定,只能靠导线悬接在吊顶里。这些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粗劣给以后的运行维修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隐患。

现在施工单位虽然减少了层层转包现象。但由于施工安装人员素质不高,经验缺乏。不按照规范作业.线缆接头过多,护管脱落,接口不严,线标不清,不按规定进行防火处理的现象屡有发生。如,施工单位不按规范选材。信号线用普通BV单股硬线代替红、兰两色耐压250V的多芯软线等。这样,在穿线时容易蹭破其绝缘层.造成接地或短路故障。这种线不易压接牢固,容易虚接,给故障排除带来很大困难。另外,接线端子一点压多颗导线,线头不涮锡,无线鼻子。时间一长,容易氧化腐蚀,使节点电阻增大,造成局部故障。

2.4 调试人员的疏忽

智能消防设备通常都是由代理商或厂商进行调试。调试人员经常奔波于各个工地。一些问题容易张冠李戴或者遗漏。尤其是联动方面的问题。因为涉及机电安装。厂商、弱电、设计等诸多方面.所以经常被搁置。另外,由于建设方提出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要求,调试人员未能很好地进行处理和解决,往往将错就错。

2.5 维修保养不当

运行人员未能定期进行清洗。有的因故障和损坏,不能及时修复而停用,联动设备未定期测试其性能。

2.6 建筑用途的改变

公寓、写字楼被出租以后,租户进行二次装修。格局和功能经常发生变化。一些设施设备被自行拆除或遮挡,多数未报消防局进行审核。在工作中需要对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使问题发生几率和不良后果最小化

3.1建设单位规范自身的投资行为

建设单位在发包消防工程时。应考虑智能消防系统的整体性。不应分割发包给几个设计和施工单位,更不应因自身利益驱使,明示或暗示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违反消防法规和相应标准,制定不合理的目标。要遵循建设程序,规范投资行为,端正指导思想,防微杜渐。

3.2 完善设计

消防的设计包括多个专业。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综合布线、弱电等等。设计单位设计的依据是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委托书。有的是由一个设计院完成,有的则由多个专业设计公司完成。智能消防系统是弱电的一个专业.需要联动机电专业的许多设备。因此,在设计时,要进行系统设计,整体考虑。当进行设计变更时,要考虑匹配关系。设计时,要领会防火设计及施工规范的实质.处处都要贯穿“防火”的设计思想,如电缆要防火,要阻燃;护管要防火,要尽量暗埋在混凝土结构中;明管要刷防火涂料,线槽要单独敷设。不允许与其他线路混在一起;供电电源要防火。要采取双路供电,确保消防设备在灾害情况下能有效运行。设计要全面,详尽。发生设计变更和补充时。一定要和其他各专业、各方沟通,做好相互之间的衔接。智能消防的设计是工程质量和运行维护的基础,要从源头上防止不合理、缺陷设计的产生。防止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3.3 做好设鲁选型

要了解产品生产使用的历史情况,要采用经大量工程使用过,性能较好,不断改进的产品。整个系统构成要经济合理。单个器件要性能高,整体功能要匹配协调。主机的可靠性要高,运行稳定,信号传输准确可靠。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长。要具备自检、巡检功能。灵活性、兼容性、适应性好,调试、维护、管理方便。

联动系统的控制模块、双切换箱与联动设备的接口等。要相互匹配。如,控制模块与排烟窗控制器、空调风阀、电梯迫降继电器、非消防电源的分闸线圈等等。首先。要明确被控设备的参数和接口要求,然后,确定智能消防产品的规格。对不满足控制要求的联动设备。要及时提出需增加的功能。以便定货加工。

3.4 加强施工管理

施工质量决定了系统今后的故障率和可靠性。由资质强的单位进行施工,加强组织管理,施工前要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将施工图纸与现场情况进行比对。做出详细可行的施工方案。每做完一个分部、分项,都要及时检查管线、设备的施工质量,并把这些施工数据及变更。及时记录在施工图上,尤其要做好隐蔽工程的检查记录。竣工资料要齐全,图纸要标注清楚,这样,能指导运行维修,切不可以示意图代替。

3.5 严格执行验收程序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由消防检测机构进行系统性能的检测。在取得报告后,向公安消防主管部门提请验收。在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的监督下,由建设单位主持,设计、监理、施工、调试等单位共同进行验收。如果发现问题,因系统已经成型,整改难度比较大,必须进行整改方案论证,进行相应施工调整和补救。达到验收规范的要求。消防监督机构的验收只是授予建设方拥有使用权。它不能免除发生火灾的危险性。火灾事故的责任承担人是建筑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设计、施工、产品留下的隐患,由设计方、施工方、供货商来承担相应的火灾责任,并且,这个责任是终生的。

3.6 运行管理到位

智能消防系统投入运行以后,如何规范地管理和使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人员方面。要通过消防局的培训,持证上岗;要了解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要熟练掌握紧急情况处置流程,以及灾害处置措施。

枣树修剪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篇7

1.对枝条短截需剪两剪子果树在整形时为培养中心干和主侧枝等骨干枝,都要对枝条进行短截,目的是刺激剪口下发出质量好的新枝以保证该枝继续延长,使树冠不断扩大,同时增加发枝数量。枣树对修剪的反应不敏感,延长枝被截顶后,剪口下第一个主芽不容易萌发,因此在对枝条短截时不能像对其他果树那样只剪一剪子,而是要剪两剪子,即先在枝条规定的长度处短截,再将剪口下第一个二次枝留0.5~1厘米短桩剪去,这样才能使该二次枝着生处的主芽(腋芽)像顶芽一样萌生强壮的发育枝,也即枣头枝依照原枝条的方向继续延长,甚至有时还要在主芽上方对枝条进行刻伤以增加刺激程度。这是枣树在短截骨干枝延长枝时应遵循的一个原则。

2.重视对枣头枝的摘心夏季修剪是枣树修剪工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季修剪的大量工作是摘心。6月中旬前后枣树盛花期,待枣头枝长到5~7节时,就要进行摘心,当枣头枝上的二次枝长到3~5节时,也进行摘心。摘心可增加枣股数量,有利于结果枝组的迅速形成,并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坐果率,还能提高果实品质。一般枣头摘心率应达到60%以上。近年来在一些密植栽培的枣园还有采取重摘心的方法,即春季新枣头生长达15~20厘米、基部的第一个二次枝已明显可见时,从第一个二次枝处摘除枣头,促使下部的2个隐芽萌发形成木质化枣吊。如梨枣,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枣园,一个木质化枣吊结8个以上的果随处可见。木质化枣吊长至40~50厘米时也要摘心。6~7月发育枝停止生长前,对骨干枝延长枝也可以摘心,目的是使侧芽分化更充实,以利于下一年的抽枝。夏季修剪还包括疏除密枣头、调整枝组方向和开张角度以及环状剥皮、环割等工作。

上一篇:电焊工技术比武复习题下一篇:大督查办理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