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动机出发谈企业管理的有效激励

2024-10-24

从工作动机出发谈企业管理的有效激励(共2篇)

从工作动机出发谈企业管理的有效激励 篇1

一、企业中人的工作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事业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念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里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是一种内部动力,是行为的根本原因。动机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需求。因此,工作动机是人源自需求而进行工作的动力,是为了得到自己所缺的事物而进行的活动。

根据事物的形态人们把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类。在企业中,人的工作动机也不外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需求。

1.物质需求的内容

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方面得不到保障人就不能正常生活。在经济社会中,人们解决温饱问题的途径就是通过工作获得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开支。第二,维持健康和保障安全的一般物质需求。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外,人们还需要治疗疾病、增加营养来维持健康,需要避免侵害来保障安全,这也需要增加开支,通过物质手段来获取。第三,积累未来发展的物质需求。在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中,人们需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第四,社会潮流及攀比、享乐的高级物质需求。由于地区发展水平、个人工作能力差异等原因形成的收入差距使人们生活质量出现明显差别,由此形成潮流、攀比等客观现象,产生了高级物质需求。

2.精神需求的内容

人的精神需求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归结十项内容。一是他人给予的基本情感需要,如亲情、爱情和友情等。二是自己获得的摆脱空虚、追求快乐的需要。三是归属需要,即个人在希望在群体中活动的心理感受。四是被他人和社会认可的需要,这是由人的社会性属性决定的。五是权利需求,人在社会中生活,需要追求个人的权利,如言论权、保护正当受益不受侵害的权利等。六是荣誉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明了人们追求超越他人的心理,得到他人的赞美、组织的表扬都是追求荣誉的表现。七是受到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被人认可,更希望被他人尊崇和敬重,尊重可以来自于工作、成就、荣誉等。八是实现愿望的需求,愿望是未来可能实现的一种预期,可能实现且希望实现,这就是需求,

九是责任的需求,包括赡养父母、不负个人生命、抚养下一代、回报社会与国家等。十是体现个人人生价值的需求,人生几十年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二、工作动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工作动机是企业里每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一种组织功能与行为,联系二者关系的桥梁是“规范的个体行为”,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入研究工作动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这个课题。

我们首先理解“规范的个体行为”的涵义。对员工来说,按照劳动合同,只要依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劳动就可以获得相应报酬来满足需求,这就是工作动机产生的结果;对企业来说,按照合同,只要给予员工一定的报酬就可以获得劳动力创造的相应价值,这是企业招聘员工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利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或措施使员工提高努力程度和劳动效率,企业就可以获得更大的价值,这是企业所期望的,因此产生了激励。

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激励,就必须了解清楚人的工作动机,这样才能在管理中进行有效激励。针对人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工作动机,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措施,使人最大程度发挥其潜能,从而使组织效能最大化,同时满足了员工个人的需求,这是一种双赢的良好结果。

三、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激励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笔者根据工作需要及工作动机分把人分为三种群体。第一类是事业型的人,他们更加注重前途、荣誉、成绩与贡献多少,而不很在乎物质方面;第二类是生活型的人,他们要么寻求满足温饱,要么追求安逸与舒适,却并不看重贡献和成就;第三类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事业生活并重型的人,他们既追求舒适生活也要保持事业上的状态,但都不如前两者来得强烈,也并不明显偏向某一方。

针对这三种群体,企业应该分别制定激励办法,不可一概而论。事业型的人在企业中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高层管理者,应当以荣誉、提职和嘉奖等方法为首选;生活型的人主要是的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相应的激励方法以物质激励为主,如合适的奖品和一定的奖金。事业生活并重型的人包括企业部分高层经营者、中层知识分子和中层经营管理者,既要给予适当的物质激励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激励。当前,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所以一段时期内企业的激励措施主要还停留在物质层面,但是由于过重的物质激励有很大弊端,因此在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的情况下应特别注重精神激励。

从工作动机出发谈企业管理的有效激励 篇2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学生产生内在学习要求、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直接因素。数学的兴趣主要来自数学本身的美丽。所以, 作为数学老师, 一定要充满对数学的厚爱, 这样才能转化学生对数学的认同感, 增强对数学学科的亲和力。如何进行兴趣的培养与激励呢?

1. 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发展的广阔背景, 利用人文知识进行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让学生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知识的分类中, 人文、数学、科学三大体系, 数学是独立的一门学科。在未来人才的素质构成中, 数学素养是重要的标志。过去人们常以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按照钱学森院士的观点, 数学是独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科学。随着计算机与数学的联姻, “今日数学已不仅是一门科学, 还是一种普适性的技术”“它兼有科学与技术的两种品质, 这是其他学科所少有的”, 是逻辑, 是科学, 是艺术, 是文化;从数学的对象看, 数学研究计算, 研究数与量, 研究模型, 研究结构;从数学的社会价值看, 数学是语言, 是工具, 是框架, 是符号游戏等等。

利用学生对军事知识的兴趣, 告诉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的是机械战争 (飞机、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的是物理战争 (原子弹) , 海湾战争打的是数学战争, 如, 多国部队的组成、战略物资的运输分配、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等许多方面应用了数学研究的成果, 并有一定的数学专家在发挥作用。利用这些宏观的材料, 巧妙地阐述数学的重要性, 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一些传统的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方法, 如, 介绍数学故事、数学历史典故等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不断搜集激发兴趣的新鲜素材。

2. 从生活实际背景中理解数学, 利用“现实问题情境”教学

数学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从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的。抽象的数学具有深刻的生活背景, 教师如能有心观察、联想, 定会使数学变得更容易、更贴近学生、更受学生欢迎。例如, 在函数概念教学时, 收集下列资料作为知识背景, 中新网酒泉2011年11月1日电, 北京时间11月1日清晨5时58分07秒, 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火箭飞行583秒后, 将“神舟八号”飞船成功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30公里的预定轨道。在“神舟”八号升空过程中, 它离地面的距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神八返回舱返回地面时, 离地面的距离同样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运动变化现象都表现出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你能举出身边能够反映这种关系的实例吗?利用现实问题进行教学, 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使数学教学充满张力和亲和力, 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二、期望激励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果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追求的意向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 那么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就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

1. 加强课堂合作交流, 充分利用好教材, 传递教学期望

新课程强调合作交流, 教材设置“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 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这过程中, 把期望转化为一个个可实现的具有一定梯度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老师的期望, 并能为之主动参与, 实现这一期望, 教师对学生无论抱有何种性质的期望, 都会有意无意地以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 并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抱有积极的期望, 就会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 进而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

2. 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励学生学习动机

期望的激励作用的发挥, 关键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是否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展开。例如, 九年级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学, 不少老师在讲配方法解方程的教学中, 过多地注重解法的模式化, 而对配方过程中关键的步骤: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的确定, 只是通过题目很快总结, 之后就直接应用结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当遇到代数式配方时, 学生就开始模糊了。所以, 如果能准确定位, 放慢节奏,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即达到“知其然”, 及“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再将所学方法运用到解决求最大值、最小值的过程中, 必将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 求知欲被激发, 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学中教师有意创设一些梯度性的问题, 循序渐进中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并能从中体会老师的期望, 从而增强进取的信心。

上一篇:中班健康《预防手足口病》活动反思下一篇:爷爷的鼾声优秀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