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激励法

2024-09-21

动机激励法(共6篇)

动机激励法 篇1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数学学习动机是推动数学学习的驱动力。心理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加强学习的强大力量, 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 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 破坏学习的动力, 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 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只有极大地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那么, 怎样才能更大程度的激励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呢?下面我谈一些体会:

一、数学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分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 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可分为三种, 即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又称为内在学习动机, 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活动本身, 是把求知作为目的, 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知识的实际获得。如人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好奇心等。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以取得成就或获得好的学业成绩为目标, 它对一个人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属外在学习动机。如学生努力取得好的成绩是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或者将来某到一份很好的工作等。一般在高年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属于此类。

附属内驱力也属于外在学习动机, 它指向学习以外的因素, 以外在强化来实现。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好学习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称赞或者表扬等。

二、从三种学习动机出发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认知内驱力的激发——设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 可以通过巧设悬念, 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 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通过纳税问题、票价问题、销售利润问题、节约用水等问题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以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通过图形、曲线的平移、旋转、轴对称以后, 会形成很多美丽的图案, 以此来让学生探求其中的数学道理,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会数学, 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过程。

——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我让学生拿出平时熟悉的苹果、篮球、文具盒等物体, 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 问学生有“有什么不同”。学生体验后纷纷指出:有的物体的表面是平的, 有的是凹凸不平的;有的是光的, 有的是毛的;有的表面比较大, 有的表面比较小……;通过活动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就理解的比较快、比较好。

——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现实中的数序问题, 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尤其是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 更能很好的激发学习的数学兴趣。如握手问题、行程问题、盈亏问题等。

2、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 是不会学习的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 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 要求人们要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 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 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 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

3、附属内驱力的激发

这是指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方法。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进步或有了创造, 教师及时表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表扬、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行之有效的好手段。奖励方法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 奖励可采取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 力争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切忌将奖励集中在少数学生的身上。

总之,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 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就有可能学的积极主动, 并学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中等教育》中学数学学习动机激发策略邵谷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32988f0100fd2f.html数学学习动机陆路

[3]从一次问卷调查探究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现状和应对措施李涛

激励是学生体育学习的“永动机” 篇2

一、激发动机, 使学生动力持久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是指引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 (个人需要的满足) 的过程。有的心理学家认为, 动机与需要、欲望与驱动力皆可视为同义词, 可互换使用。由于需要 (动机) 使一个人产生欲望与驱动力, 引发个体活动, 因此, 动机“等量代换”为引发人行为的不竭动力。为此, 我们应把握好人的动机 (需要) , 善于激发, 就能使人向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需要呈多样性, 有的需要健康, 有的渴望学习运动技能, 有的需要展示体育特长, 有的需要体育中考分等。我们可以采用观察、问卷、选择、投射等方法较好地测定学生的需要, 分别激发其动机, 使之自觉学习, 刻苦锻炼。由于既定目标 (需要) 满足后, 必须有新的诱因 (动机) 引发新的行为和需要的多样性, 我们在激发动机时, 既要考虑近期目标, 也要考虑远景规划;既要重视学生的生长发育与体质健康, 也要关注学生的身体意识和终身健康观的培养;既要注重运动技能与锻炼方法的教学, 更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更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动机对人类行为发生、发展、预测及控制的和目的性, 为学生永不停息的体育学习服务。

二、快乐教学, 使学生学习乐不知疲

快乐教学的真谛是使学生“乐学”。乐学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 提高学习效果。乐学的学习兴奋性可抵制其他来自生理和心理的不利因素, 让学生乐在其中, 轻松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可调动潜能的80%, 做不感兴趣的事只能调动20%的潜能。”因此, 我们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快乐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做到4点: (1) 创设乐学情景, 寓教于趣, 以趣促思, 以趣促学, 以趣促练。例如在短跑教学中可引用刘翔的故事, 在篮球教学中可引入NBA的比赛和学生在本县及校运动会中的表现。上投掷课可引入部队打仗中的手榴弹或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投置沙坑, 力量练习可引入“抗洪抢险”等。 (2) 质疑激趣。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创造也起于疑。可采用新颖而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设置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例如:“同学们知道决定跑得快慢的主要因素吗?”、“怎样提高中考体育成绩?”、“篮球比赛有几种犯规?”等等。 (3) 巧设练习, 提高兴趣。例如:以游戏、竞赛、考核、循环练习、成绩达标等形式组织练习, 可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4) 享受成功、巩固兴趣, 想方设法让学生成功, 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进一步巩固兴趣。例如因人而异制定目标, 让学生一经努力就能达到, 加之教师的肯定和表扬, 就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 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三、成功教育, 使学生增强学习自信

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是英雄主义的本质。”学生的自信心直接关系到学习的进步、学业的成败和健康的成长;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社会角色定位和潜能发挥。而成功体育教育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 激发各种、各类、各层次人群的成功动机和学习兴趣, 创造成功的条件, 营造成功的氛围, 减少失败机率, 让学生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积极概念以及自我进取、完善意识。在良好的情绪和成功体验中培养终身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及能力。因此, 我们应以学生为本, 采用成功教育法, 例如因人而异, 降低教学的难度和标准, 改变教学的条件, 采用条件不等、标准却相同的竞赛方法, 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等,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能力, 逐渐完成由他律到自律, 从短期到长效机制的转变。

四、善用表扬, 使学生保持激情

心理学家郝洛克曾经实验:他把测试人员分成表扬、受训、不闻不问和控制四个组, 在不同的管理条件下完成相同的任务。其结果以表扬组的效果最为突出。这就是著名的郝洛克实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表扬激励的重大效果。爱听好听话是人的天性, 大人小孩都喜欢。表扬性语言能在心理相容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接受批评与指导, 同时也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 让学生在愉悦、激情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与互动, 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常用、善用表扬激励手段。尤其对有缺点和不足的弱势群体, 一个肯定、一个赞许、一个表扬、一个关爱犹如“大旱降甘露”、“雪中送炭”。对于不闻不问的中间族, 可使他们积极上进、力争上游。毕竟“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嘛!当然, 一味的表扬也会令人麻木, 长期的优势心理也会使人傲气。因此, 我们要注意表扬过多会贬值, 一般表扬与批评5∶1较为适宜。还值得一提的是“被表扬的事件是会再重复的”。

五、善于批评, 激发学生潜能

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没有批评当然也就没有了表扬, 这就是辩证法。表扬也只有配以适度的批评, 甚至惩罚时, 才可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我们如何把握批评的艺术。高明的批评使人“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人非圣贤, 熟能无过?”。尤其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因此,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和存在不足, 甚至把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看成学生不断成长的教育资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要改正, 就是进步。”那么, 我们在批评中怎样体现高超的艺术呢?

首先, 批评应该是绿色的。讲到绿色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绿色食品”、“绿色环保”, 其深刻内涵在于安全、营养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所倡导的“绿色批评”也应该使学生身心感到安全、使成长更茁壮和有发展后劲与潜能。其次应汲取法国作家拉封丹“南风效应”的经验和教训, 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宽容学生, 满足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谅解犯错误和做错事的孩子。”再次是用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的批评要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开发学生潜能和面向未来, 帮助学生进行生涯体育设计。

六、公正评价, 使学生自主积极

当前, 在教育教学的评价中产生“晕轮效应”的教师大有人在。即对一个学生的某一特征形成好与坏的印象后, 据此类推其它特征的好与坏。最为常见的就是文化成绩好的学生一好遮百丑。这种片面的、带有不同程度的教师喜好倾向的评价无疑不能客观、公平、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 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被表扬的事件是会被重复的”, 所以, 不公的评价只能模糊学生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标准界限, 只能误导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制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因此,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以点代面, 以偏概全, 或以貌取人。应以“祼视”“近视”“远视”以及“潜望镜”的多角度、全方位来评价学生, 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使不同类别、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各得其所, 促进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

七、爱的教育, 使学生受益终生

浅谈数学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励 篇3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学生产生内在学习要求、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直接因素。数学的兴趣主要来自数学本身的美丽。所以, 作为数学老师, 一定要充满对数学的厚爱, 这样才能转化学生对数学的认同感, 增强对数学学科的亲和力。如何进行兴趣的培养与激励呢?

1. 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发展的广阔背景, 利用人文知识进行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让学生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知识的分类中, 人文、数学、科学三大体系, 数学是独立的一门学科。在未来人才的素质构成中, 数学素养是重要的标志。过去人们常以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按照钱学森院士的观点, 数学是独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科学。随着计算机与数学的联姻, “今日数学已不仅是一门科学, 还是一种普适性的技术”“它兼有科学与技术的两种品质, 这是其他学科所少有的”, 是逻辑, 是科学, 是艺术, 是文化;从数学的对象看, 数学研究计算, 研究数与量, 研究模型, 研究结构;从数学的社会价值看, 数学是语言, 是工具, 是框架, 是符号游戏等等。

利用学生对军事知识的兴趣, 告诉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的是机械战争 (飞机、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的是物理战争 (原子弹) , 海湾战争打的是数学战争, 如, 多国部队的组成、战略物资的运输分配、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等许多方面应用了数学研究的成果, 并有一定的数学专家在发挥作用。利用这些宏观的材料, 巧妙地阐述数学的重要性, 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一些传统的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方法, 如, 介绍数学故事、数学历史典故等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不断搜集激发兴趣的新鲜素材。

2. 从生活实际背景中理解数学, 利用“现实问题情境”教学

数学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从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的。抽象的数学具有深刻的生活背景, 教师如能有心观察、联想, 定会使数学变得更容易、更贴近学生、更受学生欢迎。例如, 在函数概念教学时, 收集下列资料作为知识背景, 中新网酒泉2011年11月1日电, 北京时间11月1日清晨5时58分07秒, 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火箭飞行583秒后, 将“神舟八号”飞船成功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30公里的预定轨道。在“神舟”八号升空过程中, 它离地面的距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神八返回舱返回地面时, 离地面的距离同样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运动变化现象都表现出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你能举出身边能够反映这种关系的实例吗?利用现实问题进行教学, 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使数学教学充满张力和亲和力, 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二、期望激励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果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追求的意向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 那么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就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

1. 加强课堂合作交流, 充分利用好教材, 传递教学期望

新课程强调合作交流, 教材设置“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 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这过程中, 把期望转化为一个个可实现的具有一定梯度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老师的期望, 并能为之主动参与, 实现这一期望, 教师对学生无论抱有何种性质的期望, 都会有意无意地以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 并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抱有积极的期望, 就会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 进而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

2. 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励学生学习动机

期望的激励作用的发挥, 关键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是否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展开。例如, 九年级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学, 不少老师在讲配方法解方程的教学中, 过多地注重解法的模式化, 而对配方过程中关键的步骤: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的确定, 只是通过题目很快总结, 之后就直接应用结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当遇到代数式配方时, 学生就开始模糊了。所以, 如果能准确定位, 放慢节奏,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即达到“知其然”, 及“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再将所学方法运用到解决求最大值、最小值的过程中, 必将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 求知欲被激发, 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学中教师有意创设一些梯度性的问题, 循序渐进中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并能从中体会老师的期望, 从而增强进取的信心。

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 篇4

一、引发求知欲

求知欲是追求知识的需要, 是学习动机的基础。

首先, 向学生揭示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引导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在学习化学伊始, 使学生懂得学习化学、了解化学变化, 就可以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并且控制这些变化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学习化学, 既可以提炼自然界原来存在的物质, 又可以制造出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学习化学, 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 研究新的能源, 研究生命现象, 合理利用资源, 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 促进农业增产, 促进人体健康等;学习化学也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和进一步研究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 一旦学生明确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就能产生学习化学的迫切要求, 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 让学生体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时的愉悦。中学生有理想, 上进心很强, 但也容易因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提供条件, 创造机会, 正确引导, 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亲自解决问题, 克服困难,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化学教学中, 课本让学生看, 概念让学生抽象, 思路让学生讲, 疑难让学生议, 规律让学生找, 结论让学生得, 错误让学生析等。

最后, 进行思想教育, 利用化学知识本身激发学生钻研、学习的强烈的内在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常常是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 讲到碳的几种单质时可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讲到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可介绍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讲到碳酸钠, 可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等, 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从而明确学习目的,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学习化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

好奇心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以旧引新。

教师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设置一系列问题, 从而引出并解决所要讲解的新知识。如讲“什么叫离子”时, 若直接给出概念, 则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可根据学过的知识设置这样一组问题: (1) 什么叫原子? (2) 原子由什么构成的? (3) 原子显不显电性?为什么? (4)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还显不显电性? (5) 什么叫离子?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问题迎刃而解。

2. 设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叫人发现真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学生领会当然不会深刻, 久而久之, 甚至感到厌倦。而教师如果根据所教知识, 设置一组有逻辑性的疑问, 则必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如学习化合价知识时, 可以这样设疑: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标出化合价:氯化镁、氯化铝、硫化钠、水。通过以上几个化学式可以看出元素的化合价数值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有什么关系?等学生弄懂后, 再设疑: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观察是否具有同样的关系?氧化镁、二氧化碳、三氧化钨。最后让学生总结: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有什么规律?这一连串的问题必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3. 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因此不仅要做好教师演示实验, 而且要增加学生实验, 把所设置的问题寓于实验当中, 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如讲“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要求学生每人取半烧杯清水, 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 观察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讲氢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手拿一个充满氢气的彩色气球, 松开手, 气球飘起, 教师问为什么?学生认真思考后, 得出了正确结论。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自然要深刻得多。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 (1) 问题要小而具体; (2) 问题要小而有趣; (3) 问题要有启发性; (4) 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 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对于刚开始学化学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到很新鲜, 好奇心强, 对许多化学现象急于探究。教师要保护他们的这种求知欲, 因势利导, 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就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课外活动是学生娱乐的天地、益智的天地。学生通过课外活动, 可以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 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活泼、更生动、更富有朝气, 使学习效果更佳。如在讲“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部分内容时, 可做这样的安排, 授课前几天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调查提纲, 其内容为:1.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2.水与工农业的关系;3.本地区缺水情况调查;4.水质污染的严重后果及防止污染的意义。让学生利用周日分小组进行活动。每个学生都认真翻阅了有关的报纸、杂志, 请教家长、社会人士, 参观自来水公司等, 对获得知识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化学课上由于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材料, 课堂讨论热烈, 气氛十分活跃,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 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 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化学趣味实验, 举办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 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 进行参观访问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接受教育, 又可以激发学习动机。

四、适时提供信息反馈

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 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反馈信息。及时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失败, 增强自信心, 激发上进心。同时, 及时反馈, 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产生采取补救措施的愿望与行动。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可以采取不同的信息反馈形式。

1. 课堂发言。

课堂上, 当教师把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抛出后, 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 必然会激起层层波浪, 表现为学生发言积极, 课堂气氛活跃。如果信息交流出现障碍, 此时就需教师寻求突破口, 给予暗示, 不留痕迹地点拨, 创造学生发言的契机。

2. 课堂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练习。课题练习的内容都是些关键的步骤环节, 容易搞错, 有时教师为了达到强调的目的, 人为地诱使学生走上歧路, 误入死胡同, 从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课题练习, 教师能迅速识破学生的“马脚”, 并当场予以纠正。

3. 课后作业。

课后, 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独立思考完成作业, 教师从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其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4. 考试。

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系统的、整体的或比较完整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 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的检查即考试。

通过信息反馈, 及时进行质量分析, 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再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极大鼓舞和督促作用。

综上所述, 在化学教学中, 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措施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努力实践和探索。

摘要: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中, 要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为前提。通过引发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及时反馈、客观公正地评价、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等,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动机,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祥根.成功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教学研究, 1998.5.

[2]臧艳东.要给学生充分表现的空间和时间.江苏教育研究, 1999.3.

[3]钱育柞, 朱勤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江苏教育.2000.4.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动机激励研究 篇5

(一)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观影响因素

志愿者团体是指一些主动组成的, 在经济、健康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不带有任何私利主义的情况下, 有效地运用社会资源, 对需要帮助的人群进行一定援助的社会组织。在志愿活动中, 需要付出一定的耐心、爱心、时间甚至金钱。由于当代大学生文化教育程度较高, 且积极性较强, 因此大学生是当代志愿者团体的一大主力军。但现如今仍有许多大学生没有参与其中, 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方面有许多大学生在大学以前没有参与过志愿者服务活动, 这也许是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 没有机会去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之中, 也有可能是主观认识的不全面;另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无条件地付出, 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还要付出许多精力, 却收不到任何回报, 所以参与到志愿活动中的积极性不高。

(二) 志愿活动的持续性行为影响

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是值得探讨的, 当前我国学者对该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参与的动机和参加志愿活动的持续行为这两个方面。研究表明, 志愿活动行为的持续性被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直接影响。这说明, 当代大学生若能在参与志愿活动过程中得到提高, 那么自愿者活动就是持续可进行的;如果相反, 则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正因如此, 只有通过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因素的组成, 我们才能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有效性进行预测, 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

二、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与激励政策

(一) 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

学者杨梦圆通过研究发现, 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寻求精神寄托, 提升个人成果或价值, 或是为了以后的求职做出相应的经验积累。由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无偿性, 许多大学生对志愿活动望而却步。因此在无偿性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志愿活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所谓激励, 就是以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 让受激励者由内而发地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某件事情。

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传统的参与动机。这主要是由社会责任感而引发的社会活动, 往往是大学生为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而去帮助他人, 从而做出对社会有益的服务活动。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传递爱心和快乐的同时, 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信念。

2.个人发展动机。这是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最主要的动机, 这主要是由于个人发展因素的内在要求, 这其中包括为获取学分、增长课外知识、丰富大学生活、扩展交际圈等因素组成。研究表明, 大学是从经历学习生涯后迈入社会的第一步, 许多学生对事物都存在新鲜感, 因此对参与志愿活动都有着较高的热情。但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对各种新鲜事物的注意力也容易随着时间而发生转移, 从而对团体中其他成员的热情产生影响。其中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的组成主要是由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组成, 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业重和时间紧的双重压力, 对个人的积极性和对活动的热情都有较大的影响, 往往也会因此放弃志愿活动。

(二) 激励政策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时大多都是由于自身成长的需要, 其中获取学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时往往是带有目的的;另外扩展交际圈也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 许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学习如何沟通等。近年来, 许多大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参与到志愿活动中, 但我国志愿活动的过程还存在着较多不足, 譬如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激励机制还未完善, 且由于受到时间和学业的限制, 导致许多志愿活动无法开展。因此, 针对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以社会志愿者服务平台为依托, 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实现个人价值; (2) 在校内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 激励大学生; (3) 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档案, 引入相应的考评机制,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 在大学内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 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去; (4) 通过考核, 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使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三、结语

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 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志愿活动不断深入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 大学生定能成为志愿者中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摘要:志愿者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高校大学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有利于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对当今社会更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将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出发, 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特点进行研究, 分析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 并根据分析做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动机,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赖其军.我国大学生体育志愿活动动机状况及激励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2) .

职工继续教育动机与激励对策研究 篇6

1 继续教育的含义和发展现状

继续教育是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 是对在职人员等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新, 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 提高专业技能, 激发创造力的教育。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 知识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经济动力, 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1]。继续教育可以有效地开发人才资源, 最为重要的是开发出潜在的能力, 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 建设出高质量的职业队伍, 推动社会的发展, 并且形成全民学习的文化氛围, 逐步向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

近年来, 继续教育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中, 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提高了我国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革新, 作为高等教育之外的衍生部分, 为我国的人才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随着时间的推移, 继续教育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 并逐渐地参与进来, 继续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 但是, 继续教育在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方面问题, 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些问题逐渐地凸显出来, 严重影响到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2 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动机

2.1 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竞争力

现代社会发展步伐较快, 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变化速度更是惊人, 每天都有着新的变化, 因此, 在职人员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不断地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使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水平不断地提高。以便适应快速发展的职业需要, 更好地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此外,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各个工作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需要工作人员掌握本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外, 也对其他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要求, 比如怎样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等, 这都需要在职人员不断地完善自己, 通过继续教育补充能量, 更好地适应发展[3]。尤其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更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为企业服务。

2.2 继续教育可以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一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负着企业很大的责任, 可以说是企业的核心力量, 因此, 高级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与企业的发展和前途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面对的工作较多, 时间紧迫, 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专门地学习。这就导致高级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陈旧, 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管理能力欠缺, 不能对企业人员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的竞争力, 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利益[4]。然而, 必要的继续教育, 可以及时更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 拓展其知识储备, 不断提高管理能力, 学习社会上先进的管理水平, 逐渐与国际接轨, 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人才。

2.3 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在职人员的职业素养, 更好地适应企业团队

继续教育可以让在职人员提高知识水平, 并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工作中的积极性, 不断满足个性的发展, 为日常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职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了职业素养,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使其产生工作的荣誉感。并且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研讨, 能够增进企业员工间的交流, 加深员工间的感情, 有利于团队合作, 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3 继续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1 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

继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 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并且人们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影响, 不能正确地看待继续教育, 只片面地看重普通教育, 对继续教育持否定态度, 并且轻视技能教育。现在社会上,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看重的是文凭以及学历高低, 对个人的能力和内在潜力关注不够[5]。因此, 造成了在职人员对继续教育也是敷衍了事, 不能积极对待, 认识不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创造出良好的继续教育学习氛围。

3.2 继续教育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目前, 继续教育在实际的开展中, 制度僵硬、老化, 缺乏活力。因此, 继续教育不能有效地开展。在现在的继续教育学习中, 激励措施缺乏, 往往造成在职人员的学习和个人利益没有多大的影响, 不能体现出政策的优待, 所以在职人员缺乏继续教育学习的主动性。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没有成熟的机制, 并且学校主动性不强, 起不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不能调动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3.3 继续教育质量偏低, 流于形式

继续教育教材雷同, 没有个性, 不能满足各个行业的要求。并且在课程的教授上, 并不能从工作实际入手, 而是脱离实际, 只是对课本教材理论作讲解, 很多技术人员不能学到真正的技能, 造成学习效果不明显[6]。此外, 还存在有替学、替考的现象, 由于在职人员工作繁忙, 尤其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 不能抽出充裕的时间学习, 就会找人代替学习或者考试, 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有些继续教育机构目标不明确, 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效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 因此, 继续教育显得流于形式, 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激励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继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来促进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 目的是提高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在继续教育中, 没有可行的诱导因素, 行为向导和行为因素也存在严重不足。因此, 应该加强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 设计合理的诱导因素, 创新激励方式, 完善行为幅度, 进一步健全行为归化, 促进继续教育合理、健康的发展。

4.1 科学合理的诱导

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实际需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 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 完善在职人员的精神、物质层面。激励在职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开发出高质量、有特色的继续教育, 具体为: (1) 仔细分析、调查个体需求, 努力提高继续教育的适应性; (2) 深化改革, 开发适合在职人员要求的课程;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7]; (4)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办网上教学平台, 方便在职人员学习。

4.2实行科学导向, 制定有效行为幅度

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相关准则制度, 委托相关中介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评估, 对优秀继续教育机构予以支持, 促进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 积极为社会效益办学。建立相应的成果认证, 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在职人员的考试成绩进行分级, 然后颁发相应的合格证书, 并与企业的考核、晋升等相连接。克服社会上片面注重文凭的现象。定期对职业资格证进行考核更新, 并与职称评选、工作考核项衔接, 只有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 才能够得到更新的证书, 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达到继续教育的标准, 要予以取消其资格证书, 并且记录到工作考核中, 以此来激励在职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4.3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可以规范继续教育管理, 使继续教育合理的发展。首先, 健全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权利, 并且保障继续教育的相关费用和时间。明确开展继续教育的相关机构的责任和义务。此外, 也要对在职人员进行约束, 能够遵守继续教育的规定, 诚实学习, 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弄虚作假者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其次, 健全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 加强继续教育队伍的建设, 使继续教育逐渐走向正轨[8]。最后, 建立合理的人事制度, 合理的处理就业、职称评选、工作考核等问题, 把继续教育与人事制度挂钩, 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励在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和劳动人事部门的沟通, 使继续教育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5 结语

继续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在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 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使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壮大。继续教育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 为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淑红.影响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1) .

[2]王平安, 李亚平.谈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4) .

[3]孔德丰, 刘凤存.近十年我国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 2012 (31) .

[4]王毅军.以创新文化引领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人教育, 2012 (12) .

[5]王贺元.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学分转换实现的条件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03) .

[6]林昕.关于高校继续教育工作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9) .

[7]仲萍.当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06) .

上一篇:构建伙伴学习型组织下一篇:网络函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