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儿童诗两首导学案

2024-09-07

9儿童诗两首导学案(共5篇)

9儿童诗两首导学案 篇1

课题: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学习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知识链接:

1、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

2、[注释] 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

诗句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预习任务:

1、学习本课生字,能流利朗读诗句

2、查阅资料理解。

3、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自主、合作、探究: 一 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三、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2.齐背诗文。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学习重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重阳节的习俗: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预习任务:

1.“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3.初读课文,了解。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古诗

1、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4、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5、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二、感悟: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

2、朗读。

3、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 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4、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

5、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6、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举目无亲,无依

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7、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8.指导诵读。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

来?

2.朗读: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

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学习收获: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学习重难点] 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2.学习鉴赏《望海潮》。

[预习自测]

结合《绿色通道》中本课的《基础知识归纳》预习掌握相关字音字形、文体常识、作家作品等。

1、字音、字形

参差

参天

沙堤

提防

天堑

珠玑

罗绮

叠巘

嬉笑

箫鼓

坐骑

骑兵

骤雨

凝噎

暮ǎi

和ǎi

夜xiāo

云xiāo

甘lín

〖参考答案:1.cēn cān dī

dī qiàn jī qǐ

yǎn xī xiāo qí

zhòu yē 霭 蔼 宵

霖〗

2、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

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句有(),字有()”(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又称(“

”)、“乐府”、“诗余”、(“

”)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或(),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和长调三种。

〖参考答案:唐诗

定格

定数

定声

曲子词 长短句

阕 小令 中调〗

3、《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下片写

,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

”“

”“

”“

” “

”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 词风。〖参考答案:杭州

西湖

三吴都会

十万人家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千骑拥高牙

豪放〗

4、名句默写。

(1)

,骤雨初歇。

(2)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

(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4)重湖叠巘清嘉,有

。(5)

,吟赏烟霞。[诵读鉴赏]

1、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理解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质疑探究]

1、诵读指导

《望海潮》词“音律谐婉,词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以,朗读时应该注意音律的和谐,语势的激越。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有总起夺势之妙,朗读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三方面铺叙,朗读由三个层次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朗读语气平缓和乐,“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节奏和缓。

2、欣赏“文字图画”。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生活场面呢?一个词(字)概括。

3、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它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4、体会该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5、总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鉴赏]

一、诵读探究:

1、通过了解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的背景,结合同学们读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2、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思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二、归纳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三、布置作业:

1、完成《绿色通道》第四课的作业。

2、准备默写。[瞭望高考] 2010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参考答案:B 审题提示 A项“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错在贬义褒用。B项“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请教别人。C项“声情并茂”指(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剧本”只是文学作品,不可能有声音,因而错误。D项“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错在贬义褒用。〗 [课后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就写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D.“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刹瞬排解。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上阕写景。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优愁。B.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D.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参考答案:1.C(不是“不忍”,而是不能回家)2.D(不是山河破败)3.C〗

附:【赏析】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注释:

潇潇:雨声急骤;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

关河:江山河流; 残阳:夕阳;

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

苒苒:渐渐地; 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 淹留:久留; 顒:抬头;

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内容,背诵、默写诗词。

3.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

1.领会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培养古诗词阅读的鉴赏能力和想象创造能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庇.()突兀.()掣.()箸.()挂罥.()沉塘坳.()布衾.()

2、解释词语:

①喧②辨③忘言 ⑤直⑥俄顷⑦安得 ⑨吟鞭⑩落红

二、小组研讨:

1、归纳每首诗的主旨

2、赏析诗句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课后积累

9儿童诗两首导学案 篇4

编写人:李周艳

班级:

学生姓名:

●导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重点)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学习课时:3学时 ●知识链接:

田园诗: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比如《渔歌子》既是词牌又是词的题目。

翁卷:南宋诗人,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范成大:南宋诗人,是“南宋四大家”之一,诗人在晚年回到苏州石湖过隐居生活,并写下了以农村生活为主的《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

张志和:唐代诗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今流传《渔歌子》五首。今天所学的《渔歌子》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第一学时:《乡村四月》

★课前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导学引领

【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我会学】

1.正确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2.解诗题,知作者:

3.抓字眼,明诗意: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川: 子规声: 雨如烟: 了: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④诗中描写了乡村那些美丽的景色和生活情景?

⑤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望洞庭》是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这首诗描写_______景色,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5.多诵读,悟诗情:

让我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边读边想象画。【合作探究】

1、诗中描写了乡村那些美丽的景色和生活情景?

2、在这首古诗里,分别写了哪些田园风光,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3、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赛读赛背,在读背中想象画面,感受诗情。【质疑点拨】 【达标测试】

完成练习册1---6题 【自结强化】

1、你从这两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学时:《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1.正确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2.解诗题,知作者: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3.抓字眼,明诗意: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绩麻: 耘田: 当家: 童孙: 供耕织: 桑阴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④诗中描写了乡村人们怎样的生活情景?作者的心情怎样?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1、诗人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你读懂了哪一句,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3、那两句诗写出了乡村的宁静,抄写下来。

4、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达标测试】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自结强化】

1、你从这两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学时:《渔歌子》

★课前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1.正确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2.解诗题,知作者:

渔歌子: 张志和:

3.抓字眼,明诗意: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白鹭: 桃花流水: 不须归: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④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合作探究】

1、说说从这首词里你感受到什么?(师范读)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画。

3、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4、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赛读赛背,在读背中想象画面,感受诗情。【质疑点拨】

比较《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与《渔歌子》在内容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达标测试】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自结强化】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领悟诗情,理解诗意;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

1.把握诗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2.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学法指导】

学习诗歌贵在诵读,要准确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总的原则是把握这两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做到轻松、柔和、舒缓。【资料助读】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20年代初,诗人郭沫若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面对街市上的明灯,诗人也产生了联想,在灿烂的星空的启发下,写下了浪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_______ 闲游:_______ 珍奇:_______ 灯笼:_______ .....2.解释词语。

飘渺:___________ ____ 陈列:_________ ________ 闲游:_______________ ____ 3.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合作探究】

1、小组结合试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请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象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找出文中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句子,并探究其作用?

【问题探讨】

1、与民间传说相比,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街市》中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2、作者为什么要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做这样的改造?

【拓展提升】

1、除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外,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与同学交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仿照例句,发挥联想和想像,续写。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好像(2)小猫踩过白纸,好像______ ____ 【当堂检测】

阅读《天上的街市》完成下列题目。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郭开贞,杰出的诗人、学者。代表诗集《 》《 》等。

2、第一节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的妙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第二节中,诗人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跟传说中的大不一样,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我学我得】

《静夜》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笼罩:_______ 漏出:_______ 疏星:_______ 鲛人:_______ ....

2、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合作探究】

1.“鲛人在岸”,岸在何处?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问题探讨】

1、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对我们有何启示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延伸阅读】

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李雪峰

①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粒一粒地稠了。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梦中去了。

②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

③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村南头新盖不久的新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地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有一天我弯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来。我没理睬它,心想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第二天早上起床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不由大吃一惊,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 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这鬼东西,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它却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

④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嫌它碍事,就把它锯了,生怕它会长出树芽来,又挖地六七尺,刨出它深藏的树根,这样才觉得踏实。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倒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着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

⑤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想不到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大吃一惊,本以为已经十多年了,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又让它长成一棵树了。

⑥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⑦泥土是不会睡着的,灵魂是不会睡着的,时光是不会睡着的,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它们还醒着。

⑧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1、阅读全文回答:文章开头从村庄的沉睡写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文章第⑤段中的“大吃一惊”,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原句: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时刻“醒着”的“一些东西”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上一篇:车间人员名单下一篇:人大代表联系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