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

2024-11-12

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精选8篇)

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 篇1

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措施在骨科病人中的应用,研究护理措施在骨科临床中应用的不同特点,增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有效的缓解病人在痊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充分重视其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病人的病情恢复调解到最佳状态,以利于病人早日康复。【关键词】 骨折病人 护理措施

一、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骨折病人痊愈的临床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时候,护理的理念也在改变。“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是新型医疗模式的核心。表现在骨科病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上,就是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医疗护理的全过程中,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服务,包括生活、生理、心理、安全及精神等,即衣、食、住、行等各种服务,使病人有一种温馨感、亲近感和家庭感,以便早日康复[1]。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有效的缓解病人在痊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充分重视其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使病人的病情恢复调解到最佳状态,以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二、护理目标和护理观察 2.1 护理目标

2.1.1 维持呼吸、循环等正常生理功能。

2.1.2 保证骨折固定效果,确保外固定满意;缓解疼痛,减轻病人的痛苦;科学地指导功能锻炼,使患肢功能恢复与骨折愈合同步发展。

2.1.3 照顾生活,满足生理、文化等生活需求;合理安排营养饮食,保持机体营养代谢需要;有效的预防全身及局部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保持心理健康、并指导提高自我护理、自我照顾能力。2.2 护理观察

2.2.1 一般项目 如精神、情绪、饮食、睡眠、营养状况、大小便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2.2 外固定情况 外固定装置是否有效,夹板松紧度是否适宜,石膏有无断裂、石膏筒内肢体是否松动或挤压、牵引重量是否适宜、牵引滑轮是否灵活、牵引锤是否落地等。

2.2.3 疼痛 ①了解疼痛的性质及程度,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因。②观察发生疼痛时病人 的状况及伴随症状,观察全身及局部情况,检查有无发热、水肿、出血、感觉异常、放射痛、意识障碍等体征。③通过应用缓解疼痛的有效方法,如制动肢体、矫正体位、解除外部压迫等进一步确定引起疼痛的原因。

2.2.4 体位 体位是否正确,肢体是否按治疗要求摆放与固定;患肢外固定处与身体受压处皮肤有无红肿、水疤、破溃,有无胶布过敏反应,骨牵引针孔有无红肿、脓液渗出。

2.2.5 手术后病人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外,伤口有无渗血、出血及感染征象;功能锻炼后的反应 锻炼时是否伴有疼痛及疼痛的性质,是否伴有肿胀、麻木等不适。

三、常用的几种护理方法 3.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能较好的解决病人的负性情绪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2]。骨科患者多为意外损伤所致,突然使其强迫性卧位,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传统的护理有时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除了满足患者的治疗和生理需要外,加强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全过程,尽快得到康复。

3.1.1 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骨科临床病人多伴有部分的功能障碍和疼痛,多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病人一方面希望得到最好、最快的治疗,另一方面最担心手术能不能恢复功能和解除疼痛等。对手术疑虑重重,担心麻醉意外,手术失败,术中大出血,神经损伤等,病人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会造成治疗上的不配合,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的紊乱、食欲减退、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康复。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变化,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给与全面、细致的健康指导,恰当的劝说和解释,以改变病人的认识方式。

3.1.2 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病人从家庭到医院,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是陌生的,难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影响饮食和睡眠。因此,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每一位新入院病人,主动介绍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的需要,让病人感到温暖。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其生活,使病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增进健康。指导病人科学有效的功能锻炼,健康指导,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1.3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完成各项工作重要基础,病人在住院期间这一点也显得十分重要。护理人员与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护理人员的仪表、气质、行为、情绪,潜移默化的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护士与病人交谈时准确感受病人的情感,理解病人的处境和他们的要求,促进相互间信任与理解,拉近护患间的距离,帮助病人尽快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种极有效的鼓舞力量,是医治疾病的良药。病人间的沟通比护患沟通更有效,也是一种较好分散病人注意力的方法。

3.1.4 心理护理的技巧和艺术:第一要善于使用美好语言: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时首先应有礼貌,主动向病人问好,根据病人的年龄进行称呼或称其职务,使用语言亲切温暖、通俗易懂,对不同职业的人采用不同的口吻,使沟通恰到好处,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要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要善于使用安慰性和鼓励性语言,使病人感到心理上的支持,精神愉快,增强治疗信心。在病人情绪不佳时,更应注意关心体贴病人,要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理解与合作,积极地使病人投入到整个治疗过程中[3]。第二要避免伤害性语言:伤害性语言不仅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带来消极的情绪,而且通过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关的机制扰乱内脏与身体的生理平衡。如随意训斥、指责病人,会挫伤其自尊心,给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后果。第四要使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暗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产生的心理现象。暗示既能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又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所以积极地暗示可使病人得到良好的信息刺激,从而心情愉快,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促使病人积极地配合治疗,使疾病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3.2 饮食营养护理

绝大部分骨折患者虽无内脏损伤,但由于经历了创伤或手术的打击,终日卧床,运动减少,扰乱了原先的生活规律,往往食欲下降,不想吃东西。老年患者,体质较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容易发生。在心理护理的基础上,要在饮食上多下功夫,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以刺激食欲。手臂活动不便的要喂饭。适当多吃一些辣椒、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疏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总之,要尽可能让患者心情愉快,吃得好、睡得香,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早日康复!

3.3 生活护理及预防褥疮

骨折患者经过骨科治疗后后,最好能在医院多观察几天。如立即就回家的,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石膏固定受伤肢体的末稍循环,每隔一两个小时看一次,看手指或脚趾有无发紫,询问病人有无肢端麻木,试着扳动伤肢的手指或脚趾,看有无剧痛的感觉。如有这些症状,或发现皮肤起水泡、感觉减退,可立即就近到医院检查。如有伤口,伤后三四天疼痛不见减轻,反而加重,并伴有发热症状,很可能是感染,要及时到医院复查、换药。如有钢针等固定物留在皮外的病人,要用75%的酒精滴钢针眼,每日2—3次,以防针眼感染。终日卧床的病人,要定时翻身,防止骨骼突起处的皮肤长期受压发红、糜烂,形成褥疮。

3.4 功能锻炼 3.4.1 骨折患者经治疗后应向病人宣传锻炼的意义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顾虑,主动运动锻炼。认真制定锻炼计划,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全身状况、骨折愈合进度、功能锻炼后的反应等各项指标不断修订锻炼计划,增删锻炼内容。一切练功活动均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随着骨折部位稳定程度的增长及周围损伤软组织的逐步修复,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至长,强度由弱增强[4]。

3.4.2 骨折后期 骨折临近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正常力量[5]。功能锻炼以病人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锻炼时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果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则应减少活动,抬高思肢,待肿胀疼痛消失后再恢复锻炼。如果疼痛肿胀逐渐加重,经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并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或骨折部位突发的疼痛时,均应警惕发生新的损伤,暂时停止锻炼并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处理。

3.4.3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要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功能锻炼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外展运动;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内收运动;尺桡骨干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转活动;痉腓骨干骨折不能做足的内外旋转运动。

四、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4.1 生命体征异常改变

严重创伤引起多处骨折、开放性骨折、多脏器损伤时会影响生命体征改变,严重骨折后并发症如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挤压综合征等,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护理措施:

(1)危重病人应尽快转送ICU病房,如果条件不具备,亦应动用各类监护设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的改变。(2)熟悉各种严重创伤、创伤并发症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一旦发现异常能早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提出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监护由专人负责,制定严密的护理观察计划及护理方案,严格履行交接班制度;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以保证输血输液及抢救用药。

(3)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对病人神志、呼吸、脉搏、体温、血压、贫血征象、尿量、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用药、吸氧情况及反应等均做出详尽的记录。

4.2 疼痛

除创伤、骨折引起病人疼痛以外,固定不满意、创口感染、组织受压、缺血也会引起疼痛。由于病因不同,疼痛的性质也不同。

护理措施:

(1)加强临床观察,区分辨别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一般来说,手术伤口疼痛于术后l一3日剧烈,并逐日递减缓解;创伤、骨折引起的疼痛多在整复固定后明显减轻,并随着肿胀消退而日趋缓解;开放性损伤合并感染多发生在创伤2-4天后,疼痛进行性加重或呈搏动性疼痛,感染处皮肤红、肿、热,伤口可有脓液渗出或臭味,形成脓肿时可出现波动;缺血性疼痛为外固定物包扎过紧或思肢严重肿胀所致,表现为受压组织处或肢体远端剧烈疼痛,并伴有皮肤苍白、麻木、温度降低,缺血范围较大或较严重者可表现出被动伸指(趾)时疼痛加剧。

(2)针对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对症处理。创伤、骨折伤员在现场急救时予以临时固定,以减轻转运途中的疼痛,并争取及时清创、整复;发现感染时通知医生处理伤口,开放引流,并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缺血性疼痛须及时解除压迫,松解外固定物,如已发生压疮应及时行褥疮护理。

(3)对疼痛严重而诊断已明确者,在局部对症处理前可应用吗啡、度冷丁、强痛定等镇痛药物,减轻病人的痛苦。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防止粗暴剧烈,引起或加重病人疼痛。如治疗护理必须移动病人时,应事先向病人说明必要性,取得病人配合。在移动过程中,对损伤部位重点托扶保护,缓慢移至舒适体位,争取一次性完成。

(4)断肢(指)再植术后病人肢体疼痛应及时判明情况,有效镇痛,防止因疼痛刺激血管痉挛而影响再植肢体的成活。截肢术后如患肢疼痛,应向病人耐心解释,一般可随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失,不须应用镇痛药物镇痛。

4.3 局部组织肿胀

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后伤肢局部发生反应性水肿,另外骨折局部内出血、感染、血循环障碍等也会造成伤肢不同程度的肿胀。

护理措施:

(1)迅速查明引起肿胀的原因,及时对症处理,适当抬高患肢,如无禁忌应早期恢复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促进损伤局部血液循环,以利静脉血液及淋巴液回流,防止、减轻或及早消除肢体肿胀。

(2)损伤早期局部可冷敷,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使损伤破裂的小血管及时凝固止血,减轻肿胀。如肢端肿胀伴有血循环障碍,应检查夹板、石膏等外固定物是否过紧,若固定过紧应及时解除压迫。对严重的肢体肿胀,要誓惕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3)断肢再植术后引起肢体肿胀的原因很多,包括①静脉回流不足;②清创不彻底、反应性肿胀剧烈f②肢体断面巨大血肿;④离断肢体缺血时间过长,造成相应的细胞肿胀和组织间隙水肿;⑤创面感染、体位不当、淋巴回流障碍等。一旦发生,及时通知主管医师,仔细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4)因感染引起的组织肿胀,除通知医师处理局部伤口,拆线、引流、抗生素湿敷外,应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生素。

4.4 患肢血液循环异常

患肢血液循环异常除骨折时合并主要动静脉血管损伤外,止血带应用不合理,包扎固定过紧,肢体自身肿胀严重等都是造成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的重要原因,观察和防止患肢血液循环障碍,是护理骨折病人的重要内容,对四肢骨折病人尤为重要。护理措施:

(1)由于骨折后的固定包扎,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受伤部位血液循环状况,而肢体远端能间接反应患肢血供情况,因此视为观察重点,严密观察肢端有无剧烈疼痛、肿胀、麻木感,皮肤有无温度降低、苍白或青紫。发生以上情况说明肢端血液循环障碍,须立即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2)肢端甲床充血时间延长和脉搏改变,是患被动脉损伤或受压受阻后的临床表现。但由于动脉压力高,其症状往往迟于静脉受压后的临床表现。因此,此项指标不能做为早期诊断的依据。肢体局部受压,如夹板的棉压垫、石膏内层皱褶或肢体骨凸处可表现为持久性局限性疼痛。当皮肤组织坏死后,疼痛可缓解。(3)对血液循环不良的肢体,除对症治疗外,肢体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如位置过高,会加重缺血,并严禁热敷、按摩、理疗,以免加重组织缺血、损伤。

4.5 创口感染

伤口感染发生在开放性骨折未得到清创或清创不彻底时,重者可引起化脓性骨髓炎,影响骨折愈合,严重者合并全身性感染,威胁病人生命。

护理措施:

(1)现场急救及时正确,避免伤口二次污染及细菌进入深层组织,争取时间,早期实施清创术。

(2)增强病人体质,注意加强营养,及时治疗贫血、低蛋白、营养不良及糖尿病等疾病,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3)使用有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注意观察伤口,伤口疼痛性质的改变常为最早期征象。此外,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波动感,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进行伤口处理。

(4)对伤口污染或感染严重者,应及时拆除缝线敞开伤口,并实施引流,抗生素湿敷等治疗。

4.6 缺乏手术治病的知识

部分骨折病人需要采取手术治疗,亦有部分病人取得功能复位后没有手术的必要。因此,是否采取手术治疗应根据病情、治疗等情况决定。

护理措施:

(1)对经非手术治疗虽未能达到解剖复位,而已经功能复位达到治疗效果的病人,应体谅其恳切手术的心情,并向其解释治疗的意义及目的,并讲清手术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安心治疗。

(2)对须手术的病人应讲明手术治疗的目的、定义和重要性,通过成功病例的宣传,打消病人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病人的配合。

(3)向病人讲述术前的注意事项,以保证术前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睡眠;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禁烟、禁酒,术前应根据条件做好洗头、擦浴、更换衣服等卫生准备;向病人介绍术后注意事项,以保证术后能主动配合,如练习深呼吸、床上大小便等。

(4)根据病人的种种顾虑做相应的解释工作,如耽心麻醉意外、医师技术水平等,解除病人的盲目担忧。向病人家属说明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病人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4.7 应激的心理反应

因病人的个人性格、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心理表现差异很大。特别是伤势较重,可能会遗留较严重的生理功能减退或障碍者,其精神状态势必会受到影响,如忧郁、消沉、悲观失望,过多的考虑到家庭和个人前途等问题,不利于治疗。

护理措施:

(1)有针对性的进行医疗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情绪活动,通过谈心、聊天,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工作和心理护理。

(2)对截肢、截瘫等遗留严重残疾的病人,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之既要敢于面对现实承认残疾,又要树立勇气战胜伤残。

(3)认真帮助病人找出不利于疾病恢复的因素和解决克服的措施,使病人能自觉配合治疗护理。尽可能早期恢复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鼓励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使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4)护理操作要轻柔认真,在病人面前谈话适当,每天注意向病人报告病情好转的佳音,包括微小的病情进展,不谈有损病人情绪的话。

(5)生活上多关心病人,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对家庭经济较困难而顾虑重重的病人,应同医师协商,从各方面注意节约费用,尽量减少经济负担。保持生活规律,动员病人积极参与文化生活,如聊天、看书看报、收听广播或录音、以及外出活动等。使病人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分散精力、克服不良心理。

4.8 恐惧

突然意外的创伤易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

护理措施:

(1)护理人员在病人面前切忌表现出惊慌、忙乱、烦躁或不屑一顾的轻视态度,应以良好认真的服务态度,从容镇定的神情,熟练准确的操作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及时止血、镇痛,使病人脱离生理痛苦反应,从而稳定情绪。(2)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卫生宣传,简单介绍病情和同类病人救治成功的病例、医院救治的经验及伤病良性转归的可能,使病人建立安全感。

4.9 长期卧床引起的畸形

骨折后长期卧床病人肌张力持续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导致挛缩畸形,重则成为永久性畸形。

护理措施:

(1)长期卧床病人应睡硬板床,忌用各种软床。

(2)除根据病情及治疗需要安置特殊体位以外,四肢关节一般应摆放于功能位。长期卧床病人用砂袋、木板及约束带将足踩固定于功能位,被子等物不要压在足趾上,防止发生垂足畸形。

(3)对瘫痪肢体的关节肌肉要经常按摩、理疗,并注意坚持被动活动锻炼,防止发生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畸形。

4.10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严重骨折、下肢骨折、牵引、手术、截肢、截瘫等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护理措施:

(1)在生活上热情关心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生活要求,取得病人的信任和依赖,认真帮助病人饮水、进食、排便、翻身、读书、阅报,直至能生活自理。(2)做好病室、病床、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为病人擦浴、洗头、剪指甲、更换衣服床单,使病人感到舒适,对长期卧床病人,定时翻身、按摩、做好皮肤护理。

(3)注意调节饮食,加强营养,积极鼓励、协助病人功能锻炼和生活训练,使其早日能够生活自理。

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 篇2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5年4月~2008年11月共收治骨盆骨折病人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5岁。合并泌尿系损伤5例,合并内脏损伤2例,合并休克7例,合并神经损伤1例,经积极护理21例病人均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休克的护理

迅速抢救,建立2条以上有效的上肢静脉通路,早期、快速、足量补充血容量。加压输血200~300ml,对中等以上的休克,400ml血要在5min内输完。首选锁骨下静脉以确保液体的顺利输入。

2.2 早期应用骨盆兜的护理

本组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全部使用骨盆兜。其目的是稳定骨盆,减少骨盆腔的容量,增加骨盆腔及后腹膜的压力,便于搬运和检查,减轻患者的疼痛。使用骨盆兜要注意: (1) 尽量保持平整无皱折,尤其是瘦弱的患者,力度适当,对于骨盆环侧面的骨折、骶骨骨折如果使用骨盆兜的力量过大可能造成内脏或骶神经的损伤加重。过紧还可能引起皮肤受损,影响下肢循环,松则起不到作用,以能容纳4指为宜; (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除生命体证外,特别注意下肢的感觉、运动以及血液循环情况; (3) 每小时放松骨盆兜1次,每次5~10min,防止因其压疮下肢缺血及坐骨神经受压损伤。放松时应特别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

2.3 牵引外固定的护理

骨盆托带悬吊牵引者,托带要保持平衡,以防压疮。托带要离床面约5cm,并要保证托带宽度、长度适宜。使用便器时,不要解掉托带,可将便器放于托带与臀部中间,大小便污染时要及时更换。下肢牵引者,一般是双下肢同时牵引,要置双下肢外展位,不能仅牵患者一侧,使骨盆倾斜,容易造成下肢内收畸形,影响以后走路功能。护理上保持有效骨牵引,牵引重锤悬空,滑车灵活,注意牵引重量的调解。每天检查钢针口皮肤及换药,防止感染。

2.4 体位的护理

(1) 不随意搬动患者,因骨盆、髋臼处等部位主要为松质骨,盆壁肌肉多,邻近又有许多动、静脉丛,血液供应丰富,不适当的搬动会造成骨折处的再次渗血,加重休克; (2) 对半侧骨盆骨折的患者,鼓励作健侧下肢屈髋活动,无痛可将臀部抬离床面,并给予皮肤按摩; (3) 翻身的方法:骨盆骨折采取左、右30°角侧身,予翻身垫支撑;股骨骨折予软枕衬垫,保持功能位,转动体位时应扶持远端肢体或略加牵引,防止增加疼痛。

2.5 外固定架的护理

为防止外固定架针眼处感染,应每日两次酒精消毒针眼处,按时更换敷料,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外固定器压伤皮肤形成溃疡。严防针道感染。注意观察外固定针道是否红、肿有无渗出,每日两次给予75%酒精棉球消毒针孔及所贯穿的钢针及周围皮肤。

3 并发症的预防

3.1 防止褥疮及卧床并发症

骨盆骨折的患者因病情需要,大都采取平卧位,不能自主活动,加上因疼痛不敢自行变动体位,而牵引、固定及保留各种管道又加重了护理的难度,容易发生并发症。护理上采取定时翻身、更换体位、按摩骨隆突处,每天温水擦浴2次,卧气垫床,足根、肘关节处垫棉圈。不能翻身的患者,给予每小时1次按摩腰骶、背部及臀部,促进血液循环。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进行有效的咳痰,行雾化吸入以消炎排痰。因不适应床上排便及病情的影响,患者多出现便秘,指导患者多饮水,多食粗纤维食物、蔬菜和水果或蜂蜜水。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采取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大便干时用开塞露、番泻叶等促使排便。

3.2 合并尿道损伤的护理

(1) 妥善固定导尿管,防止脱落。导尿管及尿袋要置于低体位,引流管及尿袋每天更换1次,防止感染,气囊尿管7~15d更换1次; (2) 保持引流通畅,每天进行膀胱冲洗1次,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冲洗液,防止血块及分泌物堵塞尿管; (3) 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排尿; (4) 每天用温水擦洗会阴部,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外口2次,防止感染。

3.3 后腹膜血肿及内脏损伤的护理

护士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同时,还必须观察腹部情况,注意腹肌紧张度,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胀、肠鸣音减弱等,随时和医生联系。本组有9例出现后腹膜血肿。后腹膜血肿常与休克同时发生,所以,在抢救时除抗休克外同时要迅速查出出血原因进行对症处理及做好术前备血。在病情稳定后又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多为后腹膜血肿刺激引起肠麻痹或神经紊乱所至,可通过禁食、肛管排气、胃肠减压来缓解症状。

3.4 腹胀的护理

骨盆骨折后腹胀的发生率较高,原因是疼痛呻吟、张口呼吸使大量的空气进入胃肠道;后腹膜血肿刺激腹腔神经丛,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卧床时间长致肠蠕动减弱。为减轻腹胀,须做好以下护理: (1) 教会患者用鼻呼吸,尽量减少吞咽动作; (2) 做好饮食指导,早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少量多餐,忌食易产气的食物如碳酸饮料、甜食、豆制品等,胃肠功能适应后,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的平衡膳食,多饮水; (3) 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环形按摩腹部,每天3~4次,每次30~60min; (4)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时给予开塞露或口服缓泻剂; (5) 观察腹部体征、肠鸣音和肛管排气情况,腹胀明显者予以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

4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愈合、促进功能康复的重要措施。正确的功能锻炼可矫正复位后的残余畸形,所以要耐心向患者讲解其重要性,以调节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要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由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范围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单关节到多关节,活动时间由短到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适应,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金彩霞, 杨奎芳, 王丽娟.骨盆骨折病人的护理体会[L].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3) :356-357.

老年骨折病人的饮食护理 篇3

【关键词】:老年病人;骨折;饮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R68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42-02

1 老年骨折病人的护理特点

1.1 复杂性 8例患者中,无论是低龄老人,还是中龄老人,也不论是否开放性骨折,常有两种以上基础疾病同时存在,症状体征相互影响,临床表现极不典型。虽然大部分脏器病变并不致命,但当骨折后,某一脏器病变或功能减退,8例均影响到全身抵抗力。护理工作复杂,难度大。

1.2 警惕性 老年人容易发生全身衰竭、意识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和后遗症,在护理老年骨折病人时,要时刻警惕,以免疏漏。

1.3 客观性 老年人敏感性降低,自觉症状轻微。比如,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低,发热不如年轻人明显,甚至在严重感染时也是如此;对冷的反应也差,容易发生低温状态而不自觉;对疼痛的反应差,对心肌梗塞、肠穿孔等剧烈疼痛的疾病,可能仅有轻微不适或全无主诉;胆石症发作的症状不多,而高脂饮食诱发的胆石症却常见,若不及时发现可引起穿孔及腹膜炎。在老年人的护理中,客观检查,尤其体温、脉搏、血压及意识的观察极其重要。

1.4 针对性 老年骨折病人体质不同,营养各异,基础疾病不一,护理中应针对各人情况因人而异。比如,肥胖者要控制热量,瘦弱者要增加营养,浮肿者要低盐,意识障碍者要防止坠床。

1.5 及时性 老年骨折病人容易发生休克、重要脏器损伤、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和感染,发病快,病程短,护理中应及时发现征兆,及时处理。

1.6 整体性 老年骨折病人容易发生关节僵硬、急性骨萎缩、缺血性骨坏死和缺血性肌挛缩等,护理中应特别注意固定与活动相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局部与全身兼顾,护理措施与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等整体护理观念。

2 老年骨折病人的饮食护理原则

2.1 综合评价 了解病人当前的的饮食起居、老化情况、基础疾病、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经济情况,综合评估饮食护理原则,决定饮食援助方法。

2.2 良好心境 设法创造愉悦的就餐环境,有食堂时尽可能让其在食堂就餐,坐轮椅的病人迎送到食堂,使其生活有变化,对单调的生活给予良性剌激。进食中提供适当的话题,营造愉快的气氛,餐桌上摆放小花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以增进食欲。

2.3 耐心指导 老人通常重视自己的经验,难以接受新的知识。要耐心介绍关于营养、食品、饮食生活方面的知识,并耐心指导。

2.4 自助进餐 遇有上肢功能障碍、握力下降、进餐困难者,应鼓励其用自助餐具,自立进食。

2.5 食品细软为使老人牙周膜弹性不受影响不要让老人吃硬的食物,食品应切细做软,忌快食、烫食和粗食。

2.6 边吃边喝 老人消化液分泌减少,进食时应边吃边喝,使食物容易通过食道,以防噎呛、误吸或误咽。若将口腔、咽部分泌物中的细菌、微粒或酸性胃内容物误吸入气道,是口腔卫生较差老人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特别注意。

2.7 均衡营养 根据病人生活活动强度所需要的能量、三大营养素及常量、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制定食谱,均衡营养,要特别注意水、纤维素和蛋白质的补充,防止脱水和便秘,促进骨折愈合。

3 老年骨折病人的饮食护理方法

3.1 餐前准备 整理衣着,使其精神振奋。核对饮食卡,如碎食者给低热量等。餐前洗手,戴上用餐围裙或餐巾。

3.2 摆正姿势 进食姿势应与身体功能相适应,体位不当有发生误吸误咽危险。能坐者取坐位,坐直,腰下放枕,减轻背肌、腹肌的负担。坐位的调节及餐桌的高低以能看见食物及上肢容易取食为准。不能坐者可用支架床或靠背架将上身抬高,腰下垫以枕头防止下滑,将食物放在过床桌上。卧位进食时,头部稍抬高,面向侧面,用毯子或枕头支持背部使其舒适。进食后右侧卧,以利食物从胃向十二指肠通过。进食时间长时,保持姿势困难,护理者应给予帮助防止疲劳。

3.3 看准食物 进食时设法让病人看清食物内容。卧床者可用镜子反照;视力障碍者,使其一边触摸碗筷一边闻及香味,同时告知所进食物用的原料、颜色、形状、温度及烹调方法;流质应帮助病人稳当放在手中,以防洒出。

3.4 细心取食 上肢运动无障碍者,应劝其使用陶瓷碗碟;肌力下降者用塑料餐具;握力低下者用筷子或粗柄刀、叉、勺,或在柄上用纱布布条将柄缠上,便于老人握持;筷子可用弹性绳子将两根筷子连在一起,维持老人用筷子的习惯和手指的运动,用筷是精细动作,对大脑有良性剌激;吸食流质或水,可用吸管或婴儿用饮水杯,玻璃杯应带把,外面套上橡胶防滑,并注意液体温度。

3.5 缓送口中 能自行进食者,尽量让其自助。有困难者应喂饭。护理者坐在病人床边;先给饮料,促使消化液分泌;进食量少者,先给予蛋白质、维生素等高营养食品;用吸管时从口角进入口腔不易误吸,吸管深入底部以免吸入空气,换吸流食应换根吸管免得味道混合;筷子、叉、勺大小适中,不要与牙齿接触;食物应放在舌中央,一侧肌肉弱时将食物放在肌肉较强的一侧,不要粘在上腭,不要放在口腔深处;一次喂入的量和间隔因人而异,各种食品变换着少量给予,给固体食物3~4次后喂汤或饮料,忌催促和斥责。

3.6 细嚼慢咽 对一边吃饭一边把饭含在嘴中,或因咀嚼不细、吞咽不全而噎着的老人,应不断鼓励其细嚼慢咽,护理者要和蔼亲切。对痴呆骨折病人与一般老人一样,养成规律进食习惯很重要,促其规律分泌消化液,以利咀嚼吞咽和消化。

3.7 饭后清洁 及时清洁口腔内的分泌物,做好口腔护理是预防肺炎的重要措施。饭后要帮助病人漱口或刷牙,意识低下者用棉棍或纱布清洁口腔,有义齿者饭后取下刷净,按摩牙龈后带上,擦净口周和手,回到舒服姿势,右侧卧30min左右,清理残余食物和用过餐具。本组8例例患者,通过上述饮食护理措施,配合复位、固定和功能锤炼等治疗,全部愈合良好出院。

参考文献

[1]张延龄.老年外科学[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31(4):203-205.

[2]诸骏仁,杨蕊敏,贺夙凤.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65-2280.

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 篇4

1.预防颅内感染,促进瘘口早日闭合

(1)体位:嘱病人去半卧位,头偏向患侧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漏液后的3~5日,借重力使脑组织移至颅

底硬膜裂缝

处,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瘘口。

(2)保持局部清洁: 每日清洁2次,消毒外耳道、鼻腔和 口腔,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避免液体逆流入颅。劝告病人勿挖耳抠鼻。注意不可堵塞鼻腔

(3)避免颅内压骤升:嘱病人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以免颅内压骤升导致气

颅或脑脊液逆流。

(4)对于脑脊液瘘的患者,不可经鼻腔进行护理操作,严禁从鼻腔吸痰或放置胃管,禁止耳鼻滴 药、冲洗和堵塞,禁忌做要穿。

病情观察

(1)明确有无脑脊液瘘:鉴别脑脊液、血液和鼻腔分泌物。脑脊液鉴别方法:a.将血液滴于白色的滤 纸上,若血迹的外周有月晕样淡红色浸润圈则 为脑脊液。b.行红细胞计数并与 周围红细胞比 较。c.根据脑脊液中含糖而鼻腔分泌物不含糖来鉴别。

(2)准确估计脑脊液外漏的量:在鼻前庭或外耳道口松

松的放置干棉球随湿更换记录24小时浸湿的棉球,数估计脑脊液的量。

(3)注意有无继发性的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病人可合并脑组织、血管的损伤。导致癫痫、脑出血、继发性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脑脊液外漏则可推迟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的出现。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救治较为困难。因此,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颅内压 增高和脑疝的症状

(4)注意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较多可使颅内压过低引起颅内血管扩张,出现剧烈的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头痛在立位时加剧,卧位时缓解。若病人出现颅压过低时,可遵医嘱补充大 量的液体以缓解症状。、健康教育

1颅底骨折病人要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擤鼻涕,勿挖耳、抠鼻或屏气排便,以免鼻窦或乳突气房内的空气被压入颅内,引起气脑或颅内感染。

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 篇5

措施

一、恐惧

P 305 【相关因素】 1.死亡威胁

2.疾病不良预后:如瘫痪、失明、植物生存。3.治疗护理操作:如腰穿、注射、翻身、吸痰。

4.环境刺激:监护和抢救设备、抢救场面、临床病人死亡。【护理目标】

1.病人能说出引起恐惧的原因。2.病人能正确采取减轻恐惧的方法。3.病人的恐惧感减轻。【护理措施】

1.鼓励病人表达并耐心倾听其恐惧的原因,评估其程度。2.理解病人恐惧的感受,经常和病人交谈。3.向病人介绍治愈病例,使其树立信心。

4.减少和消除引起恐惧的医源性因素,如治疗、护理前耐心解释其目的,指导病人如何配合。5.使用屏风遮挡视野,避免病人直接接触抢救病人和病人死亡等场面。6.适当安排探视,小儿适当安排陪伴。

7.及时肯定和鼓励病人的进步,使病人树立信心、战胜恐惧感。

二、躯体移动障碍

P306 【相关因素】

1.因意识障碍,不能有目的移动躯体。2.因疼痛和不适,不能移动躯体。3.因肢体瘫痪,躯体移动受限。4.卧床限制活动。【护理目标】

1.病人生活需要得到满足。2.病人未发生压疮、血栓性静脉炎、肺不张等并发症。【护理措施】

1.保持病人舒适体位。2.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做好生活护理。口腔护理每天2次;抹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一次;定时喂饮食;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

4.躁动、意识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以防坠床。5.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行肢体按摩,每天3次。6.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三、自理缺陷

P307 【相关因素】

1.意识、精神、视力障碍。2.瘫痪。

3.卧床,活动限制。

4.耐力下降,使活动能力下降。5.舒适状态改变:头痛。【护理目标】

1.病人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2.病人舒适,无口腔炎、压疮、坠床等发生。【护理措施】

1.做好病人日常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每天2次;抹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一次;定时喂饮食。

2.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随时更换尿湿、污染的衣被。3.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4.随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意识、精神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必要时专人守护。6.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防止烫伤、冻伤。

四、语言沟通障碍

P308 【相关因素】

1.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不能发音。2.意识、精神障碍不能言语或语言有错误。3.文化程度低、方言。4.幼儿,表达能力差。【护理目标】

1.病人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病人表达需要能得到理解。【护理措施】

1.热情接待病人,主动关心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及需要。2.耐心倾听病人的言语,鼓励病人表达清楚。

3.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发音不清时,教会并鼓励其使用手语,利于病人表达自己的需要。4.在文化程度低的病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应不厌其烦、反复倾听,不可表达出厌烦情绪。5.对不能理解医务人员语言的病人,可借助于同乡、亲友帮助解释。

五、脑组织灌注量不足 P309 【相关因素】

1.颅内出血,使脑血流灌注减少。2.颅内压升高,使脑血液循环障碍。

3.脑水肿,造成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4.脑缺血/脑梗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5.脑缺氧,造成脑细胞代谢障碍。【护理目标】

1.病人脑组织灌注不足的病情减轻,表现为格拉斯哥(GCS)计分增高。2.未出现或少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其并发症。【护理措施】

1.病人静卧,全麻清醒后取抬高床头15~30°体位,意识障碍者取头侧卧位,禁卧患侧,并保持头部正直,防止呼吸不畅。2.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或过度通气,防止脑缺氧。4.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颅内压等,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5.监测神志、瞳孔、尿量、尿比重、伤口敷料,每0.5~6小时一次,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视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7.保持各种引流通畅,防止管道位置过高、过低、扭曲、脱出,并密切观察引流量、色,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8.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各种检验标本。9.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护理活动。

六、意识障碍

P310 【相关因素】

1.脑水肿致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2.脑缺氧致脑细胞代谢障碍。3.颅内压升高致脑血循环障碍。【护理目标】

1.病人意识障碍程度减轻。2.病人无继发性损伤。【护理措施】

1.监测神志,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每0.5~1小时一次。2.保持体位舒适,并予以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3.保持呼吸道通畅。4.预防继发性损伤。

(1)以床栏、约束带保护病人,防止坠床。

(2)吞咽、咳嗽反射障碍时,不可经口喂食,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

(3)病人眼睑闭合不全者,以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四环素眼膏涂眼每晚1次,并以眼垫覆盖患眼,以免发生暴露性角膜炎。5.做好生活护理

七、清理呼吸道低效 P311 【相关因素】 1.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的使用,使咳嗽、排痰受到限制。2.因意识障碍而不能自行排痰。3.后组颅神经损伤致咳嗽反射障碍。4.卧床使痰液淤积。【护理目标】

1.病人无喉部痰鸣音。

2.病人无呼吸道堵塞及窒息发生。3.SaO2>95%、血气指标正常。【护理措施】

1.指导并鼓励清醒病人咳嗽、排痰。

2.保持病室清洁,维持室温18~22°C,湿度50%~60%,避免空气干燥。3.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面色、意识、瞳孔变化每0.5~1小时1次。4.监测体温每4小时1次。5.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脑缺氧。(1)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2)翻身时予以拍背,以使呼吸道痰痂松脱,便于引流。(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每次吸痰时间<15秒,防止脑缺氧。

(4)痰液粘稠时,遵医嘱气管内滴液每小时1次,气道湿化或雾化吸入每4~8小时1次,必要时行气道冲洗,以湿化痰液。

(5)意识障碍、吞咽咳嗽反射障碍者,备气管切开包于床旁。(6)气管切开者,注意无菌操作,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7)给鼻饲病人喂食时,抬高床头,进食1小时内不搬动病人,防止食物反流入气道。

八、中枢性高热 P313 【相关因素】

1.丘脑下部、脑干、上颈髓损害或病变,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护理目标】

1.病人体温在正常范围。2.病人未发生并发症。【护理措施】 1.监测病人体温,每1~4小时1次。2.体温>38℃以上,即采取物理降温。(1)体温38~39℃时,予以温水擦浴。

(2)体温>39℃时,以30%~50%酒精200~300ml擦浴,置冰袋于大血管处,头部置冰帽。(3)夏季可用电扇、空调降低环境温度,必要时撤除褥被。(4)降温毯持续降温。

(5)物理加药物降温:冰盐水200ml+APC(复方阿司匹林片)0.42保留灌肠或灌胃。3.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4.经上述处理,体温仍不下降者,可用冬眠低温疗法降低体温:

(1)用药前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如有脉搏过快、呼吸减慢、血压偏低,应报告医生更换药物。

(2)用药半小时后配合使用物理降温。(3)降温速度不宜过快。

(4)定时测体温并观察全身情况,降温以肛温32-34℃为宜,以免发生并发症。(5)病人出现寒战、鸡皮疙瘩、肌肉紧张时,应暂时撤除冰袋,待加用镇静剂后再用。(6)由于机体代谢率降低,胃肠功能减弱,一般不从胃肠进食,且液体输入每天不宜>1500ml。

(7)冬眠低温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5天,以防肺部感染、冻伤、褥疮等并发症发生。(8)停止冬眠低温治疗时,应先停物理降温,并为病人盖上被褥,使体温自然回升,必要时以热水袋复温或遵医嘱使用激素等药物。

5.降温过程中应注意:

(1)醇浴时禁擦前胸、后颈及腹部,以免反射性心跳减慢;酒精过敏者,不可醇浴。(2)醇浴时头部置冰袋,足部置热水袋。

(3)热水袋、冰袋应以双层棉布或双层布套包裹,每半小时更换一次部位,防止烫伤、冻伤。(4)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保持床单干燥,防止病人受凉。

6.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的热量和水分。7.加强口腔护理,及时翻身。

九、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P315 【相关因素】 1.高热、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2.尿崩症造成水、盐丢失。3.使用高渗利尿剂。4.脑脊液外漏。

5.神经原性糖尿病,产生渗透性利尿。【护理目标】

1.病人体液丢失减轻或控制。2.病人水、电解质维持平衡。【护理措施】

1.按医嘱输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2.高热、多尿时,鼓励病人喝盐开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或盐。3.高热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4.呕吐、腹泻、便血时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加重腹泻便血及呕吐。

5.遵医嘱合理使用止呕、止泻、止血药物。如胃出血时以冰盐水3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1mg洗胃。

6.尿多(尿量>4000mL/d或>200mL/h)、尿糖阳性时,遵医嘱使用抗利尿及降糖药物,如长效尿崩停、胰岛素。

7.严格掌握高渗利尿剂使用指征,并注意观察利尿效果。8.脑脊液外漏时,准确记录漏液量。

十、有受伤的危险P316 【相关因素】 1.意识障碍。2.精神障碍。3.癫痫发作。4.感觉障碍。5.肢体活动障碍。【护理目标】

1.病人不发生意外损伤。【护理措施】 1.卧床病人使用气垫床。

2.协助病人改变体位时,动作轻稳、方法正确。

3.在对躁动、兴奋、幻觉等病人约束四肢时,不可环形缠绕肢体,松紧以约束后能容一个手指为宜,防止造成肢端血液回流障碍、肢体远端缺血坏死。4.对躁动、精神障碍病人派专人守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5.癫痫发作时,正确使用牙垫,勿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舌咬伤及骨折。6.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7.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使用方法正确,防止烫伤及冻伤。

十一、有营养不良的可能

P317 【相关因素】

1.因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而不能进食。2.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3.高热,代谢增高。4.机体修复,需要量增高。【护理目标】

1.病人的营养需要得到满足。2.造成营养不良的因素减少或被控制。【护理措施】

1.术后6小时病人清醒、无呕吐及吞咽障碍者,予以少量流质饮食。2.意识障碍、吞咽障碍病人,术后24小时鼻饲流质。

3.病人出现腹胀、呕吐、腹泻、胃肠道出血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症状解除后以少量流质试喂,若无异常,即逐渐增加饮食次数及量,并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饮食。

4.保证胃肠营养的热卡供给。流质饮食6~8次/日,每次200ml;软食4~5次/日;高蛋白饮食3次/日;以使每天热量供给在1.25~1.67MJ(3000~4000kcal)。5.保持输液及静脉营养的通畅。遵医嘱每日输入20%脂肪乳剂200~500ml等。

十二、有皮肤受损的可能

P318 【相关因素】

1.病人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 2.伤口疼痛而不能自行改变体位,致局部长时间受压。3.限制体位。4.营养不良。

5.局部物理、化学刺激。【护理目标】 1.病人无皮肤损伤 【护理措施】

1.评估病人营养状况、皮肤情况。

2.定时协助病人改变体位,并按摩骨隆突部。限制体位者,受压部位轮流减压。3.及时更换汗湿、尿湿、渗湿的衣被,并及时抹洗局部。

4.为病人抹澡时,使用中性肥皂,水温在50度左右,避免用力擦、搓,受压部位扑爽身粉。5.病人皮肤瘙痒,应适当约束双手,以免抓破皮肤。6.勤剪指甲,防止自伤。

7.加强饮食护理,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十三、有引流异常的可能

P318 【相关因素】

1.术后留置脑室引流、创腔引流、脓腔引流、硬膜下引流。2.引流袋位置过高、过低,引流管脱出、扭曲。【护理目标】

1.维持病人各引流管的有效引流。2.病人未发生因引流不当而加重病情 【护理措施】

1.术后病人,立即接引流袋于床头。

2.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3.适当制动头部,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4.每天更换引流袋,准确记录引流量、色。5.引流管一般放置3~4天即拔管,以免逆行感染。6.留置引流管期间,加强引流管护理:

(1)脑室引流管的护理:①引流袋悬挂于距侧脑室10-15cm高度,以维持正常颅内压。②早期禁忌引流过快,以免导致硬脑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瘤卒中(肿瘤内出血)、脑疝形成。③必要时适当挂高引流袋,以减慢引流速度。④控制脑脊液引流量,引流量多时,遵医嘱补充水,电解质。⑤术后1~2天脑脊液略带黄色,若为血性,或术后血性脑脊液颜色加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应报告医生急行手术止血。⑥拔管前1天夹闭引流管并密切观察,如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开放引流管。⑦拔管后,如切口处有脑脊液漏,应通知医生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2)创腔引流的护理:①术后48小时内,引流袋置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②术后48小时后,逐渐放低引流袋,使创腔内液体较快引流,以消灭局部死腔、防止颅内压增高。③与脑室相通的创腔,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以免引流量过多。

(3)脓腔引流的护理:①引流袋低于脓腔30cm以上,病人卧位时脓腔位于高位,以期较快地引流脓液。②术后24小时后方行囊内冲洗,以免引起颅内弥散性感染。③冲洗时,每次冲洗量约为10~20ml,缓慢注入,再轻轻抽出,不可过分加压。④冲洗后注药液并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维持药效。5.引流管逐渐向外退出,直至拔管。

(4)硬膜下引流的护理:1.病人平卧或头低脚高位,以利体位引流。②引流袋低于创腔30cm。③术后不适用脱水剂,不限制水分摄入,以免颅内低压使硬膜下腔隙不易闭合。

十四、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P320 【相关因素】

1.颅内压改变,使止血处再次出血。2.术中止血不够彻底。3.凝血功能障碍。【护理目标】

1.警惕颅内出血先兆,一旦出现颅内出血,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2.未出现因护理不当而导致颅内压升高。【护理措施】

1.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2.避免颅内压升高。

1)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脱水药物。2)翻身时动作轻稳,避免头部扭曲使呼吸不畅。3)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输氧。

4)保暖,防止因感冒发热而增加脑耗氧量。5)保持病人大便通畅,嘱病人勿用力排便。6)控制或减少癫痫发作。7)正确护理各种引流管。

3.一旦发现颅内出血征象,立即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

1)准确应用脱水药物,观察脱水效果。2)配合做好CT检查以确定出血部位及出血量。3)配合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十五、潜在并发症——尿崩症 P321 【相关因素】

1.蝶鞍区附近病变或损伤造成视上核到垂体后叶的纤维束损伤。2.手术创伤。【护理目标】

1.尿崩症减轻或控制。

【护理措施】

1.对行碟鞍附近手术的病人监测尿量、尿糖、尿比重,每0.5~1小时1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2.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每1~2小时1次。3.当尿量>200ml/h,尿比重<1.005、尿糖阳性时:

(1)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应用抗利尿药物及胰岛素,并观察用药效果。(2)指导并鼓励病人喝盐开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

(3)禁止摄入含糖食物、药物,以免血糖升高,产生渗透性利尿,使尿量增加。(4)监测血糖每2~8小时一次。

(5)遵医嘱抽血查E4A(K+、NA+、CL-、CO2CP)并及时追查化验结果,以指导治疗。4.随时更换尿湿、渗湿的衣被。

十六、潜在并发症——癫痫 P322 【相关因素】

1.外伤致大脑皮层激惹或损伤。2.颅内占位、脑血管疾病。3.脑缺氧。【护理目标】

1.清醒病人能述说发作先兆与诱因。2.癫痫发作减少或得到控制。3.病人无继发性损伤。【护理措施】

1.病人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使代谢率降低。2.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脑缺氧。3.遵医嘱及时给予镇静、抗癫痫药物。4.消除或减少发病诱因。

① 病人睡眠充足,非治疗需要不打扰病人睡眠。② 关心体贴病人,避免病人情绪激动。③ 按时用药,勿骤停、骤减、骤换药物。④ 保暖,防止感冒。

⑤ 禁辛辣、刺激、兴奋性食物和药物。5.加强癫痫发作时的护理。① 专人守护。

② 大发作时上、下臼齿之间置牙垫,防止舌咬伤。③ 不强行按压病人肢体,防止关节脱臼或骨折发生。

④ 有假牙者迅速取出,及时解开衣服、衣扣、裤带,头偏向一侧,防止呼吸道堵塞及呼吸受限。

⑤ 高流量输氧,以改善脑缺氧。

⑥ 发作停止时,病人意识未完全恢复,不可喂水,以免引起呛咳,甚至窒息。⑦ 详细记录发作时间、性质、持续时间,以协助治疗。

6.短期内频繁大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清者遵医嘱控制发作和纠正内环境失衡。

十七、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 P324 【相关因素】

1.丘脑下部损伤、脑干损伤。

2.鞍区、三脑室、四脑室、脑干附近手术。【护理目标】

1.病人消化道出血能被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2.病人不发生窒息,无肛周糜烂。【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呃逆、腹胀、呕吐、呕血、便血等。2.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应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3.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1)安慰清醒病人及家属,嘱勿紧张,配合护理。

2)意识障碍及呕吐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窒息发生。

3)遵医嘱立即经胃管抽吸胃内残余液后,以冰盐水3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1mg反复洗胃,然后注氢氧化铝凝胶30~50mL以止血,保护胃黏膜。4)遵医嘱静脉或肌内注射止血药。

5)出血停止后,试喂少量牛奶,以后逐渐增加饮食量。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止血效果,及时记录出血时间、次数及量。5.多次反复出血者,遵医嘱输血。

6.随时清理便血病人的床单,清洁肛周,抹洗会阴及臀部,必要时使用抗菌素油膏保护会阴、肛周,防止溃烂。

十八、潜在并发症——感染

P325 【相关因素】 1.外伤致皮肤破损。

2.气管切开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3.脑脊液外漏。4.有创颅内压监护。

5.留置引流管:脑室引流、留置导尿等。【护理目标】 1.病人不发生感染。2.病人感染征象被及时发现,得以控制。

【护理措施】

1.进行无菌操作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密切观察病人感染的征象,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3.控制探视,减少外源性感染因素。

4.鼓励并协助病人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5.正确护理气管切开及其他管道的护理:

1)气管内导管消毒,每4-6小时一次;伤口换药,每4-6小时一次; 2)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3)引流袋不可抬高,防止逆行感染。4)每天(冬季隔日)更换引流袋。

5)对留置导尿病人每天清洗、消毒尿道口2次;女病人月经期,保持会阴部清洁。6.7.8.十九、预感性悲哀P326 【相关因素】 1.肢体瘫痪

2.面神经损伤:面瘫、眼睑闭合不全。

3.社会角色改变:男性乳房发育,女性长胡须,幼年体型等。4.生活方式改变:卧床、轮椅、跛行、性欲减退等。【护理目标】

1.病人能正视现实,接受生活方式、自身形象的改变。2.积极乐观地生活。【护理措施】

1.术前向病人讲述和解释手术的必要性,使病人了解术后可能出现形象改变和生活方式改变。2.对于后遗症病人加强心理护理,鼓励病人正视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使后遗症减轻。① 对面瘫病人,随时清除其口角分泌物,行面部按摩每天3次,每次30分钟以上。② 眼睑闭合不全者,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四环素眼膏图涂眼,每晚1次,戴眼如有皮肤破损,及时换药,防止受压。做好脑脊液外漏的护理。监测体温,每4~8小时一次。罩,防止暴露性角膜炎。③ 肢体瘫痪者,坚持肌肉训练。3.指导病人家属关心病人出院的生活:

(1)对生活自理能力丧失者,协助其日常生活,不能责备病人.(2)随时和病人交谈,沟通思想,允许病人适当发泄悲哀、哭泣,同情病人的感受。(3)了解病人心理状态,有自伤、伤人倾向时,避免让病人独处,不让其接触能伤人的物品(4)让病人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如残疾人联谊会,使病人感受到人生的乐趣。4.为病人提供修饰的技巧:(1)男性乳房发育病人衣着宽松。

(2)女性长胡须病人避免化浓妆,必要时使用脱毛剂。

(3)骨瓣缺损病人,宜留长发、带帽,并防止硬物碰伤。较大骨瓣缺损者,术后半年行骨瓣修复术。

颌骨骨折病人健康教育 篇6

疾病概述:

多因意外伤害引起,起病急,加上疼痛、出血等因素的影响,病人表现紧张不安,骨折时由于附着在骨折块上的咀嚼肌牵引力方向不同,使骨折块发生移位,导致咬合错乱。治疗与护理:

1、掌握治疗时机,及早进行治疗。

2、合并软组织损伤者清创后先缝合口内创口,再行骨折固定,最后缝合外部创口。

3、正确处理骨折线上的牙。

4、骨折段的正确复位和可靠的固定,下颌骨骨折一般应固定4周左右。

5、促进骨折愈合的局部与全身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骨折早期可用内服、外敷中草药以消肿、止痛、活血、化淤,促进血肿消散,促进骨折愈合。

6、根据病情做好饮食指导。

7、指导病人正确活动,做好功能训练。

8、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心理指导

1、焦虑、恐惧、烦躁心理:护士主动接近病人,并随时注意礼貌,尊重病人,全神贯注耐心倾听,从而得以了解病人的心态及内心活动,再运用准确、清晰、规范性的语言,耐心细致而客观地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发展过程及预后的知识,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启发鼓励病人,使其能正确对待疾病,让其轻松愉快地度过疾病恢复期,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自卑、抑郁心理:护士应用热情、诚恳的语言,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通过已愈病人手术前后照片对比,打消病人的心理顾虑,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共同配合给予心理支持,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减轻病人的不良心理、生理反应,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促进疾病康复。饮食指导

原则是满足病人的需求量,保证营养供给,适当安排饮食结构比例。

1、饮食计划:根据病人进食障碍的具体情况,选择制定合理的食谱,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保证营养素平衡,并根据进食情况饮食由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软质饮食,在术前及颌骨固定期间主要给予流质和无渣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果汁、菜汤、鱼汤、肉汤等,根据病人的平时饭量决定饮食次数及饮食量,一般每日6-10次,每次液体量200-300ml。解除颌骨固定后,应进行适当的咀嚼活动,给予半流质饮食,如小米粥、面条、蒸蛋、菜沫等。每天6餐左右,主食每天约350克。恢复期给予软质饮食,如软、烂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每日4餐。

2、进食方法:

⑴ 颌骨固定不能张口的病人应通过磨牙后间隙臵入吸管直达口腔后部,用大注射器将食物缓慢注入。⑵ 颊、腭部严重损伤的病人,应将流质食物装入输液瓶中并挂于输液架上,让食物慢慢流入口中。⑶ 也可以选用小匙喂或吸管吸入等,能进食者鼓励病人自行进流质饮食。

⑷ 合并颅脑损伤、神志不清的病人可用鼻饲饮食,不能满足机体营养需要的可采用静脉营养。

休息活动指导

1、病人受伤早期及手术前后,由于张口受限、伤口疼痛等原因,进食量减少导致体力下降,故早期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头部适当抬高,病情稳定后取半坐位,以减轻头部伤处组织肿胀。恢复期根据病情应当活动。

2、指导病人做好口腔功能训练,术后第1-2周以固定为主,做好口腔护理及基础护理;术后第3周起可逐渐去除牵引橡皮圈,指导病人做咬合练习,以锻炼咀嚼功能。术后第4周可完全去除牵引橡皮圈,缓慢进行张口练习,张口角度由小逐渐增大,并逐渐练习进食较稠流质食物;术后5-6周可拆除固定的牙弓夹板,张口练习逐渐至正常张口角度,可进食软质、粥等食物,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3、加强晚期功能训练的指导。⑴、保护骨创面,防止再受到创伤。

⑵、半年内勿咬食硬食物,以减轻骨折面的负担,尽可能恢复原有功能。

⑶、注意做好牙周护理,每天按摩牙龈,先轻后重,按摩到位,一般每天按摩3-4次,每次10-15分钟。⑷、每天轻叩牙龈,用力适当,以促进牙周膜及牙槽骨的恢复。

用药指导

1、常用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⑴、抗生素类:主要有头孢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前两者的毒副作用是过敏反应如皮疹、哮喘,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大环内酯类用于支原体感染,主要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⑵、维生素类:维生素C、维生素B族,水乐维他等,主要作用是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促进创口愈合。⑶、静脉营养液:氨基酸、脂肪乳等。

2、用药注意事项

⑴、用药前仔细询问病人用药史及过敏史,正确配制皮试液,做好皮肤过敏试验。并做好抢救过敏性休克的准备。

⑵、抗生素类药物应做到现用现配,以保证用药效果。⑶、应用静脉营养药物应注意选择大血管穿刺,并注意保护血管,防止液体外渗。

⑷、用药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做到合理用药。出院指导

1、心理健康指导。教会病人自我调节的方法,指导其如何保持豁达开朗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同时指导家属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营养的重要性,详细指导如何配制稠厚的流质食物,并注意要含有足够的热量和各种营养成分,如矿物质、维生素等,并且制定饮食结构的调整时间。

3、康复训练:出院1-2周指导病人以休息为主,拆除颌间结扎后,饮食逐渐恢复正常,再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同时配合口腔功能训练,详细说明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教会病人训练方法。半年左右可参加适当的劳动。

4、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要保持口腔卫生。护理人员在其出院前详细说明口腔护理的重要性,教会操作过程及细节,从而使病人出院后保持好口腔卫生,防止感染,促进骨创愈合。

40例下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某院住院的下肢骨折病人40例, 病人均为认知能力正常者, 其中男18例, 女22例;年龄≥18岁, 40例病人均为单纯骨折病人, 无其他基础疾病;其中股骨干骨折13例, 胫腓骨骨折8例, 股骨颈骨折7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 髌骨骨折3例, 胫骨平台骨折2例, 其他3例。手术方法为根据不同类型的骨折分别行内固定术。

2 观察与评估

2.1 全面评估

入院后首先对病人的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估, 对观察到的问题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护士每班对病人进行评估并做好记录。早期监测肢体远端的颜色、温度、活动力、循环感觉。评估患肢周边脉搏搏动的有无及强弱, 以受伤的肢体远端为主, 并做好记号记于护理记录上。使用苍白测验来观察指甲微血管的再充填时间, 来评估循环。

2.2 早期观察

手术后24 h~48 h注意体温变化。经常检查辅料, 注意出血情形, 若有渗出立即告知医生。上石膏的肢体摸起来感觉湿热感, 表示可能有感染的情形, 要立即告知医生。观察伤口和引流, 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渗血量, 保持引流通畅并记录引流量;注意患肢的感觉和运动, 术后返回病室即让病人活动脚趾, 观察是否有神经损伤;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和色泽、肿胀程度、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3 护理

3.1 体位

术后用垫枕将患肢抬高以减轻局部肿胀, 至少每2 h翻身1次, 做深呼吸和咳嗽运动, 鼓励病人做自主运动和早期下床运动。预防上石膏边缘附近的皮肤受压, 露于石膏外的手指、脚趾经常活动, 避免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每日清洁石膏表面的皮肤。在加强基础护理的基础上, 定时检查受压部位, 给予按摩[1]。

3.2 预防并发症

下肢骨折后肢体需要固定, 术后病人往往感到肢体疼痛, 伤肢亦多出现肿胀;要重视病人的主诉, 若病人站立后有下肢沉重感、胀痛感, 警惕下肢静脉栓塞的可能。术后3 d 病人会感觉伤口疼痛, 一般给予止痛剂以减轻病人的不舒适;通过聊天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达到减轻病人疼痛感的目的;保持病室安静, 降低室内光亮也可以减轻病人疼痛;暗示可以减轻疼痛, 听喜欢的音乐也可以减轻疼痛;监测主诉疼痛的程度以及止痛剂缓解疼痛情形。若持续疼痛或手脚麻木、发青、冰冷、发黑、严重肿胀、任何臭味或渗出物渗出要立即告知医生。预防泌尿道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不憋尿, 多饮水。嘱病人每天清洁会阴部1次或2次, 必要时即刻清洗。向其说明饮水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特殊的限制, 每天应喝水2 000 mL~3 000 mL, 达到自行冲洗膀胱的目的, 以避免尿路感染。指导病人在有排尿感时不要憋尿, 因为尿潴留是导致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2]。

3.3 功能锻炼

目的是恢复肢体功能, 防止并发症。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和踝关节的跖屈、背伸, 每天2次或3次, 每次15 min ;术后第5天开始练习直腿抬高和关节的屈曲, 每天2次, 每次20个;术后1周可扶双拐或助行器下地活动, 患肢不负重或部分负重。4 周后逐渐过渡到扶单拐或去拐下地活动[3] 。

3.4 心理支持

身体的创伤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 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护理人员应观察其心理变化, 运用语言技巧进行疏导、安慰、解释、鼓励, 耐心向病人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 结合成功病例介绍治疗效果, 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 配合治疗护理[4,5]。介绍骨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以取得配合和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

3.5 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 适当补钙, 促进骨折愈合。忌食辛甘肥厚之品, 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 加重病情。

4 小结

在护理下肢骨折老年病人时, 医护人员要把病人看作一个整体, 给予全身心的护理使他们尽快康复。对40例下肢骨折病人根据护理评估因人而异制定护理计划, 做到这些, 诸如坠积性肺炎、压疮、下肢深静脉栓塞、软组织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及脂肪栓塞等一类并发症可能不会发生, 即便出现, 也可通过及时、正确的处理化解。因此术后的评估和认真观察, 时刻保持警惕, 一经发现要及时处置, 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对40例下肢骨折病人, 采用个性化评估护理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摘要:[目的]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下肢骨折病人提供一套完善的护理服务,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方法]根据下肢骨折病人的心理状况、健康状态、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以及手术完成情况来制定全面的护理计划。[结果]40例下肢骨折病人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在对下肢骨折病人进行护理时, 制定因人而异的护理计划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病人尽快康复。

关键词:下肢骨折,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洪君, 苏春燕, 周玉洁, 等.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3) :113-114.

[2]赛小珍.骨伤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

[3]罗俊霞.护理干预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 2010, 6 (36) :221-222.

[4]姚彩娟, 陆涯琳.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4A) :888-889.

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 篇8

【关键词】 骨折 股骨颈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94-01

股骨颈骨折病人在临床上较常见, 尤其老年人更易发生。因老年人常有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支、缺钙并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一旦跌跤就可能出现肢体功能暂时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给病人的生理、心理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为了给该类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以良好的生活质量达到最佳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我科 2011年3月—2014年1月对105例股骨颈骨折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5例,其中男85例,女20例;年龄30岁~72岁,平均58.2岁;新鲜骨折96例,陈旧性骨折9例;外伤性骨折86例,病理性骨折19例;头下型32例,经颈型52例,基底型21例,其中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5例;采用半髓关节置换术37例,全髓关节置换术34例,实施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双极人工股骨头3例;采用骨水泥型21例,非骨水泥型84例。所有病人均经X线片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27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尤以老年女性较多。股骨颈骨折病人大多由于不慎跌伤或暴力致伤造成,病人突然变成了行

动不便或卧床,再加上对骨折疾病的不了解,常会出现恐惧、焦虑、孤独、失望等心理变化。基于此特点,要有计划地进行护理。首先认真倾听病人诉说,耐心向病人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和科学的康复过程,使病人信任并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坚强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牵引病人的护理

2.2.1病人应卧硬板床 采取仰卧位, 做直腿皮牵引或骨牵引。

2.2.2列入交接班 凡新上牵引的病人, 应列入交班项目。

2.2.3保持牵引的有效性牵引垂应保持悬空,重量不可随意增减或移去, 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牵引绳与被牵引的肢体长轴应成直线。牵引绳不应脱离滑槽或有其他外力作用, 以免影响牵引力。牵引时床头应抬高 15 ~30cm, 利用体 重形成对抗牵引。

2.2.4皮牵引时, 应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应随时注意胶布及绷带有无松动或脱落, 发现异常及时整理。

2.2.5骨牵引时, 应注意保持针眼部位不受触碰 牵引针两端套上木塞, 穿刺针处皮肤应保持清洁, 预防感染, 每日用 75% 乙醇滴注穿刺针处, 预防感染。

2.2.6 骨牵引的重量为体重的 1 /10 ~1 /7 也可根据病情决定, 不可随意加减或移动牵引装置, 要保持 牵引力。

2.2.7防止皮牵引引起的皮肤破溃 应每周定期检查皮牵引肢体。

2.2.8预防垂足畸形的发生 应防止足部受压, 指导病人多做足背伸活动。

2.2.9多做患肢肌肉收缩活动 在牵引期间, 应鼓励患肢股四头肌肉的收缩活动。

2.3保持引流管通畅 施行人工股骨头或全髋置换术均置负压引流管持续引流48h,护士应经常检查负压球是否存在负压,引流管有无受压或扭曲,管腔内有无血管堵塞。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并记录。在进行护理工作及使用便器时防止引流管被牵拉脱出。

2.4 预防骨牵引针眼感染 保持针眼干燥、清洁,针眼处不需覆盖任何敷料,每日用酒精棉球涂擦1次,针眼处有分泌物或痂皮需用消毒棉签将其擦去防止痂下积脓。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

病人行人工股骨头或全髋置换术后,均有床边心电监测、吸氧、留置伤口负压管及尿管,护士要加强巡视,同时密切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根据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等,补液时注意液体滴速,不可过快,以防止心衰、肺水肿发生。

3.2保持正确肢体位及卧姿

术后应注意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可穿“丁字”鞋固定,足跟可垫棉垫防压疮。同时将软枕垫于腿下,以抬高患肢,减轻肿胀。翻身、抬臀时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内收外旋,侧卧位时,健侧卧位,两大腿之间可放置一较硬的枕头,不交叉腿以防脱位。

3.3引流管护理

向家属交代术后注意事项,为防止患者烦躁拔除各引流管,必要时签署约束安全护理同意书,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挤压,经常检查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管腔内是否有血块堵塞,负压袋是否有负压,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并详细记录,若引流液超过500ml/h,即报告医生,是否要减轻负压。给予0.05% 碘伏抹洗会阴2 次/d,引流袋更换1 次/ 日,夹尿管1 次/4 h 开放。鼓励患者多饮水,一般3 ~ 5 天拔除尿管。

4饮食护理

指导家属给予色香味俱全且营养丰富的饮食调理计划,多吃富含维生素C 的新鲜蔬果;适当进食猪肝、奶、蛋、海产品、坚果类、麦片等食品;鲫鱼汤营养丰富易吸收,还可预防肺虚咳嗽痰多,花胶瘦肉无花果汤,具有丰富的骨胶原,补骨润肺化痰,应多饮;患者卧床期间容易便秘,可每天空腹饮柠檬蜂蜜水一杯,饭后吃火龙果、大蕉等润肠通便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多饮水。

5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对于股骨颈骨折的病人, 由于长期卧床及牵引常见的并发症有皮肤水疱、溃疡、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血栓性静脉炎等。

5.1预防压疮 协助病人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保持床铺整齐、清洁、干燥, 凡骨隆突部位经常按摩,定时翻身, 如肩胛部、骶尾部、足跟、踝关节等处, 易受压发生压疮。用棉垫、软枕等加以保护, 做好预防压疮的护理。

5.2预防肺部感染 鼓励病人每日定时利用牵引架上拉手抬起上身, 做深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 以利肺部扩张, 在保持有效牵引的条件下, 协助病人每日定时适当变换体位, 拍背, 有痰顺利咳出, 保持口腔清潔。

5.3预防泌尿系感染 鼓励病人多饮水, 冲洗泌尿系统, 避免感染。

5.4预防便秘 病人由于卧床时间长, 活动受限,肠蠕动慢, 加之蔬菜水果吃的少, 床上排便不习惯等因素, 极易发生便秘, 向病人讲解床上排便及多吃含粗纤维的食物, 多饮水, 协助病人养成饭后半小时排便的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

5.5预防血栓性静脉炎 应指导病人进行有规律功能锻炼, 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各关节的全范围活动。指导病人拉住牵引架上的拉手, 同时健侧腿蹬在床面上; 无牵引架时用两肩或双肘关节及头部支撑, 将整个上身和臀部抬起, 每隔 2h 做 1 次, 夜间睡眠时, 间隔 3 ~4h 做一次, 每次 15s, 并定期做床上擦浴, 以促进血液循环。

6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出院后继续功能锻炼,嘱病人不能让患肢过早负重,伤后4个月,经X光线复查确定骨折愈后,才能开始逐步负重。维生素D可促进骨吸收与骨形成。鼓励病人补充钙质,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豆类等含钙较多的食品。多晒太阳以增加骨密度。继续加强功能锻炼,介绍加强体育锻炼方法,增强体质,术后1年到医院取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孙淑清.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2):43

[2]孙清, 张竟.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元化镇痛患者的护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 24( 5 ) : 26 - 27

上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1-5课教案下一篇:校长答辩参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