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案例

2024-10-03

美术教师案例(共9篇)

美术教师案例 篇1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一)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题(20分)每格2分,共20分

1、我国向有“瓷国”之称,陶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陶瓷工艺已较为发达,发掘于黄河流域的有

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发掘于长江流域的有屈家岭文化和

的彩陶;以及发掘于沿海的龙山文化和

的黑陶等。历史上有瓷都之称的城市是

,有陶都之称的城市是

。青瓷成熟于魏晋,白瓷成熟于隋唐,是唐代陶瓷美术中的代表作品。

2、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

透视法。

3、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式有

、、自学性教学模式、交往性教学模式、练习性教学模式、情感性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群辩法教学模式、课堂讨论模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模式等。

第二部分 简答题(20分)每题4分,共20分

1、你认为怎样的美术课是一堂好课?

2、案例应该具备哪些因素和特征?

3、一般来说,教学中的提问有哪两种表现形式?

4、什么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评价目标?

5、教学模式构成有哪些要素?

第三部分 辨别题(20分)

请分析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1.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2.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第四部分 观点论述(20分)

1.你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应该先于行动(教学过程),还是产生与行动(教学过程)之中?为什么?

2.现在主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那么是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了呢?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合作学习呢?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20分)

1.中国写意画运用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方法,可以出现斑斓绚丽、变化莫测的画面。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此技能的练习表现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分别介绍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的方法。

2.“近大远小”透视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绘画造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请你针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这一内容的学习,进行15分钟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考核试卷

(二)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题(20分)每格2分,共20分

1、宋代著名的瓷窑有

、、哥窑、钧窑。

2、中国传统刺绣品种很多,其中苏绣、湘绣、、称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绣。

3、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遵照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

第二部分 简答题(20分)每题4分,共20分

1、中国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2、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3、你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有哪些方面?

4、探究学习的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那么,问题从何而来?

5、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设计活动实质上是伴随实施教学的全过程。考察课堂教学设计的知识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请解释“课间设计”和“课后设计”。

第三部分 辨别题(20分)

请分析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1.

教案是精确的不可更改的“铁案”。

2.“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目标达成,都不能脱离知识学习的内容。

第四部分 观点论述(20分)

1.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让教师措手不及难于招架怎么办?

2.快下课了,教师有些教学任务还未完成,可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教师应该怎么办?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20分)

1、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习环境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请你举一个以学为主的例子。

2、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

和新课程同行

与学生共成长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区小学

吴萍

下课铃声响毕,当我夹着书本走出教室时,不禁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随着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随着给予孩子的自由空间的不断增大,对于教师的要求真的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从前没有被关注的问题变得那么重要,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新的教育观念是很难适应现今的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上的是二年级人美版的《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应该说是一节传统的课(关于拓印方面的知识),可我这几天一直处于矛盾中,是照搬还是创新?是重美术知识技能还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是重学生感受与需求?是稳妥地教还是来点“冒险”呢?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于是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教室,我是用一个魔术导入教学的,一方面为引起大家的兴趣,一方面也为立刻将同学们推向矛盾问题的前端。当我在白纸上变出一个硬币的模样,同学们有的惊诧,有的不屑,也有的自信地喊道:“我也会!”我故意很失望地说:“原来你们都会啊,谁来说说是怎样做的?”答案是一致的:老师纸底下有一个硬币,笔在纸面上一涂抹就印出来了。我马上追问:“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使硬币会印出来呢?”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集中起来大概有三种意见:硬币是硬的;硬币上有花纹;硬币表面凹凸不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同学们自动分成几派争论起来。我心理暗暗高兴:好极了,不怕你犯错误,就怕你不犯错误。

正当大家争的面红脖子粗时,我又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你能举例证明它是错的吗?”有的同学说:“玻璃是硬的,可印的出来吗?”真有趣,我接着说:“好,你动手做一做吧!”果然什么也印不出来,第一种说法的人错得心服口服。接着有人又说:“书上有花纹,可你们看我怎么印也印不出来!”边说边做,真棒!他已经学会用事实举证了,于是第二种说法也被否定。

师生们的目光都集中到第三个观点上了,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我想这只是表面的安静,同学们一定都在积极的思考。“它是对的吗?”我想,结论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下。我请第一个说出自己这种观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他腼腆一笑,拿出一个硬币说:“我是摸的。”我大力地表扬他,让大家都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凹凸不平可以印出东西来”,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按预先的教学设计,关于拓印的原理讲到这里也就可以了。正当我对自己不用多费口舌,同学们自己就能总结出了原理而得意洋洋时,意外出现了。

一只倔强的小手举了起来:“凹凸不平的东西为什么就能印出来呢?”我一下子懵了,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深钻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但压下去对学生有利吗?一节课是关注教学任务还是学生的需求?会不会把美术课上成了科学课?学生能回答出这么难的问题吗?考虑片刻我还是决定放弃了我的教学进度和顾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们都来动手印一印,找寻答案吧!”不过这次我是一点底也没有。课堂再也不是教师能完全控制的了。随即师生都紧张地印了起来,不一会一小手举起来了:“我发现了纸是紧紧贴着硬币的,硬币上凸的地方笔檫上去就重些所以颜色就深些,凹的地方轻些颜色浅些,图形就是这样印出来了!”我在惊叹之余,深深理解了“教学相长”四个字的含义,我的学生用事实教育了我: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资源不光来自教材,来自教师,更不要忽视学生,他们才是教学活动中不竭的资源。我想我会记住这两个学生,在这一问一答之中,他们在我的美术课上为我上了一节课。

接下来的课我更自信了,在同学们说出身边可以印的物体这一环节后,我改变了由我引导、同学们一步一步学习拓印方法的教学方式而是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犯错,然后从错误中去找出正确的方法。学生犹如是放出鸟笼的鸟儿飞出教室,他们在制作、在试验、在思考、在修改、在商量……然后他们飞进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他们的失败,他们的成功!

虽然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没有完成一幅完整的画,没有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计划,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这样的学习是他们喜欢的,他们需求的,不是吗?新课程改变着你我,改变着学生,让我们和新课程一起同行,和学生共同地成长!新课程让我们思索,给我们提供了宽广、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自由、创造的平台。我想摆脱了束缚的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会爆发出不可估量的能力。

美术教师案例 篇2

一、有效教学案例分析的实际意义

案例,即典型事例。一般来讲,案例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1]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通过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境、故事、事例、事件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独立分析、思考、讨论和决断的案例,从而提升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具体教学实践来说,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记叙、评析和反思。它不仅可以用来剖析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某些典型实例,也可以是对教学过程中一些方法、疑难问题进行艺术性处理的记叙和总结。

由于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情境性、实践性、叙事性等特点,所以它深受许多教师的钟爱。近几年,教学案例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也更凸显出它的教学实际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并内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起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它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切磋,提升教师观课、听课、评课的能力,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同时,教学案例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创新教研形式,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它更有助于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生涯轨迹的记录、教学智慧的提升、教学理想的实现,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效教学案例研究的具体举措

(一)精心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案例1有一次,笔者到外校听了一位美术老师上的新课程研讨课。这堂课上的是《营造美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从学习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提问道:“一幅美术作品,你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美术作品最有趣、最吸引人去看的是哪方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很感兴趣,有的说是作品的形象美,有的说是美术作品的笔墨美,有的则认为是色彩美。等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补充说:“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是美术作品表面的东西,这些只是美术作品外在的美。”接着,教师进一步设问:“我们看一个人是否能光看他的外表?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内在的方面是什么?”学生依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一下子就想到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然后,教师用课件显示了课题。在学生欣赏完画家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的感受艺术化的过程时,这位授课教师又紧扣课题,进一步提问:“你觉得整幅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积极地讨论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深入讨论后,他们都明白了每幅作品所表达的情趣与意境,并感悟到了不同的作品,由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表现形式、艺术构思的不同,其表达的艺术情趣和意境也是不同的。

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是师生合作学习的关键。[2]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它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如其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比较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启发并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问题的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兴趣,又需要换位思考以探寻最佳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去考虑问题,探究问题的答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确保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

(二)注重把生活美与自然美引入课堂

案例2在一次学校的美术教研中,我们同组美术老师上的一堂课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他上的是图案课,主要让学生练习各种图案纹样的构成设计形式。如图案的变形,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笔者原来打算到他的班级里听课,可没有料到他却要到室外上课,笔者就不解地问:“你这节课为何要到室外上呢?”他笑着回答:“我要带学生到室外去上课,指导学生写生一些花卉,了解自然界中花卉的不同特点,然后再教学生如何把生活中的花卉变成艺术中的图案,并在图案花卉设计中体现不同花卉的特征,避免纹样设计千篇一律的现象。”这位教师还告诉笔者,他每次上写生课,都会到大自然中去摘取一些植物,当场示范讲解,而后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感受,捕捉生活中的素材,从而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

我们的生活有着丰富多样、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并从中感受到艺术来自于生活的道理。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让学生去接触自然,感受生活,深刻地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从而学会表现生活、欣赏生活、运用生活;从挖掘自然生活中特有的资源,进而彰显学生的艺术个性,画出艺术的真情实感。

(三)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心境

案例3在对《春天畅想》一课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春天:春天万物复苏,景色宜人,充满生机和活力,你们觉得春天美吗?原来以为学生会说“美”,但出乎笔者的意料,有几个学生说“春天‘不美’”。这让笔者感到非常惊讶,就请学生说说他们的看法。学生认为春天经常下雨,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乌云满天,像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于是,笔者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就这个问题展开广泛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春雨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却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也是一种自然美,观看下雨和听淅沥沥的雨声也是一种美;农民播种也需要春雨。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加深了对春天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审美的境界。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而非拘泥于课本中的标准答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和不成熟的看法,哪怕学生无意识地把想法说出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学生的一些不合情理的想法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以上事例,也让我们认识到创设一个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学生的思维能突破教师预设的条框,更好地生成教学资源,使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更加活跃,勇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改变评价过于单一的状况

案例4在《凝练的视觉符号———标志》这一课教学时,笔者先利用课件展示了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然后请学生说说标志设计的创意过程。接下来,笔者让全班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班徽,并告诉学生,班徽的构思要注意设计的方法步骤和创意的提炼,要体现标志的凝练、单纯、醒目、新颖、独特、信息传达准确的特征。学生把初稿草图画完后,笔者就从学生作业中整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班徽作品,张贴在黑板上。于是,师生共同欣赏设计得较好和一般的班徽草稿,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设计的作品有创意和自己的个性,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构思班徽,并未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对于那些设计得一般或过于简单的作品,则着重对学生闪光点的挖掘,并指出他们作品设计的亮点所在,尽可能地对他们取得的一些微小进步加以表扬,并耐心地指出需改进的地方。接着,笔者让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班徽进行评价,共同参与并评价同学的作品,说出作品的优缺点,互相交流各自的审美感受和体验,确定下一步班徽的艺术美感和创意的表达该如何完善。最后,笔者让同桌同学互相批改作业,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元化综合考评。我们要摒弃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课堂表现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上述教师对学生设计班徽的评价就非常注重在激励性、民主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引入课堂,在师生双重的真诚评价中感受到班徽设计的艺术魅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让学生因评价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开设校本课程进入常态化

案例5我校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一贯坚持让每位教师开设一门校本课程。虽说这项内容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不过我们各个学科的教师还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大胆地去尝试,把课程开发当作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看待。各科教师在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在近几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已经走出了困惑,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校本课程进入常态化轨道,形成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例如,我们开设的美术校本课程有《校园人物速写》《校园风景画写生》《校园学生装设计》《纸版画的制作》《国画趣味学堂》《动漫趣味设计》《手绘海报设计》《变废为宝的神奇》《中西方美术鉴赏》,还有利用当地优秀文化遗产的《走进蔡氏古民居的美术课堂》等。针对这些特色课程,我们都制订了相应的课程开发程序、方案、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还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校本化课题的研究。

以上校本课程,是我们实施新课改以来设计并开发的一些课题,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和兴趣需要。每个课题我们都有教学设计、活动实践过程,课后也都有总结反思。活动中,让不同年段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每学期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评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让每个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谈谈对课题学习的看法,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这门课程有了浓厚的兴趣,收获也挺大的。在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单一课程的束缚[3],学生在造型、观察、表现、形象思维、审美鉴赏、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六)运用数字资源突出教学点

案例6在开展2014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教学评比活动中,教师们所上的课与其他课有着不同的要求。他们必须先在网上提交“晒课”,其内容包括这节课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实录,所用课件必须与网上相关资源链接,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为了充分体现这次优课的特点,笔者上了一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研讨课。课上,笔者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视频,让学生静静感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震撼场景。然后,笔者把画面转向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过大典》,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学生对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就容易理解。在讲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壁画作品《格尔尼卡》时,笔者就直接通过网络搜索毕加索的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和艺术成就,就毕加索的人格和作品风格特色与学生进行交流,激起了学生对画家产生一种崇敬感,以及欣赏画家作品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网上阅读《毕加索和格尔尼卡小镇》的故事,观看德国法西斯炸毁西班牙格尔尼卡小镇的历史照片,从而让学生懂得画家所画的形象与生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就是高于生活。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此画是1937年画家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作,也就更能理解画家创作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从而这节课也在突出重点中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4]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支配着学生,“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上课是不符合“晒课”的基本要求的。而在信息资源条件下,设计一堂完整的课是将多媒体素材(课件、动画、音视频等)组织成一节完整的课。多媒体数字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就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这次“晒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数字资源及课件的使用,把生动的历史镜头、历史照片、历史故事情节和画家的人生经历与教学点相融合,与学生充分互动,不仅活化了美术教学内容情境,把难于理解的艺术创作理论变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而且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教学案例研究带来的启示

美术教学案例 篇3

关键词: 《美术鉴赏》 抽象作品 抽象艺术

[背景]:学生面对抽象作品会提出“这些画画的什么?”、“这些画好在那里?”、“这些儿童也能画的作品为什么叫名画?”等疑问。面对学生“看不懂”的排斥感,怎样才能诱导学生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呢?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更新美术教育观念,寻找学生感兴趣且可接受的切入点。哪些才是学生感兴趣的且可接受的切入点呢?我想到了音乐。抽象绘画中的色彩、点、线、面所形成的节奏如同音乐中的线谱和音符,能传达难以言喻的内心情感。音乐成了我让学生对抽象艺术感兴趣的切入点,以“音乐”为红线,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辅的方式授课。

[具体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欣赏一段爵士乐,音乐明朗欢快,深深吸引学生。

教师:不同音乐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心境,我们能否把这种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提示:点、线、面、色彩)

学生:尝试绘画。

教师:同学们用绘画表现音乐是抽象艺术家经常做的创作。绘画是怎样用它的特殊语言表达音乐这种抽象感觉的呢?欣赏大师的作品。

点评:通过音乐和学生的实践,学生会觉得如此真实地反映了内心的感受。再让学生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和蒙德里安的作品,学生才会感觉到大师表现画面水平之精湛。

教师:我们已经感受大师的作品,谁能谈谈关于作品的情绪、节奏、气氛方面的联想呢?

学生一:康定斯基的画好像很乱,像多种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而蒙德里安的画给人一种低沉的感受。

学生二:我认为康定斯基表现了艺术家内在的冲动,一种精神追求。而蒙德里安的画面上的直线就像五线谱一样,那些色块就像音符一样,方块的排列给人一种统一、和谐的感受。

教师:康定斯基是第一个真正尝试将音乐展示在画布上的艺术家,他发现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应该是对内心的宣泄和表达。他的作品粗野、激荡,色彩狂乱地交织着,热情奔放地宣泄着画家的情感,这种表现情绪和感觉的抽象美术就称为“热抽象”。而蒙德里安将绘画语言限制在最基本的三原色即黑、灰、白之内和竖线、横线。这些线条很有规律地被画出来,美的信息深藏于直线、方块的简化形式中,表现出秩序和冷静,这就是“冷抽象”。

2.质疑探究

教师:谁都能创作抽象美术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一:抽象美术的成因非常复杂,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历来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绝不是“拿来即用”那么简单。

学生二:在抽象艺术家眼里,一个随意涂抹画面可以成为艺术,因为艺术家说它是艺术,抽象美术使“艺术大众化”、“人人都是画家”,所以谁都可以创作抽象艺术美术。

学生三:一个画家如果用写实的手法画画,那么不是人人都可以画,但如果画家只使用几何图形或颜色直接画出内心感受,那么这幅画除了表现内心感受以外,完全没有限制,那不就像我们同学的画一样可以随意画了。

学生四:刚才这位同学感受到了我们的“随意涂抹”和大师“随意涂抹”的差距,虽然大家都是点、线、面、色彩,但画面效果一对比,很明显就看出来。我虽不太会鉴赏,但我还是能看出哪个是大师的作品,哪个是学生作品。

点评:这种辩论式讨论的目的不是得到一个准确肯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自己感知、自己发现、自己表达,在生生互动交流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3.层层推进

教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是不是谁都能创作抽象画呢?我想大家再欣赏以下作品就会更明白了。(展示蒙德里安画风的转变过程的作品)

《红树》开始表现新的艺术形式,作品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灰树》中就只留下了对合理空间秩序的探索,树的个别特征已被全部抹去,我们所见到的,是高度抽象化的图形。

《防波堤与海洋》中完全由横线和直线及色块构成画面。

教师: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都能感受到美术走向抽象的过程,就是对形态本质特征的把握。从事物的整体感受中得到的意象,从意象的形象中提取抽象的形式,没有意象的抽象是空洞的。从具象到意象到抽象是美术发展走向的一个规律,不是任意涂抹都可以称为抽象美术。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抽象美术,而且可以创作出抽象作品。

4.迁移深化

教师:抽象美术除了可以用笔画外,还可以用什么创作呢?(展示美国画家波洛克作画的图片加以引导)

学生:金属、玻璃、塑料、纸、绳子等。

5.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从音乐体验、讨论,通过大师作品的探讨了走向抽象的过程、抽象美术表现方式等问题。现在对抽象美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请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结合熟悉的材料,创作一张能表达自己情绪的抽象画。

[反思]:新课程认为教学不仅是课程与执行的控制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开放、生动的生长过程。对这节抽象美术课,这个要求更迫切,如何创造呢?通过音乐体验、学生动手比较、体现教学的创造性,通过讨论体现师生交往、生生互动,通过分析大师作品走向抽象过程和抽象美术表现方式等方面,体现教学不但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整个教学体现以教师引导作用的启发性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独立性能,以教师引导作用的促进性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创造性,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欣赏和讲授。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 篇4

【主题】小学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之多媒体巧妙应用。

【背景】这是人美版第三册第5课《漂亮的小钟表》教学内容,这一课属于美术的设计〃应用的范畴,小学美术低段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课堂活化,为此,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欣赏活动,了解钟表的文化以及钟表外形的特征,能利用生活中废弃的材料和彩纸剪贴的方法,设计制作既有特点又美观的钟表,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设计钟表的基本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并感受设计为人服务的设计理念。

3、通过本科学习,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情景】课前我制作了漂亮的课件,把整个课程设置成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展评四个阶段。在导入环节我设置了猜谜导入,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同学们都很积极,很配合,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在看一看环节,同学们对琳琅满目的钟表表现出极大的喜爱。试一试,大显身手,同学们都很积极。

【分析】

1、多媒体应用的视觉功效

在信息化普及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似乎已经跟不上潮流,尤其对于我们艺术科目,借助多媒体比单一的讲述和只局限于课本的范例更能达到课堂预期的效果,在看一看环节,如果只是课本上的例图,学生可能不尽兴,可能课前已经看了,激不起多大的兴趣,但是借助多媒体,借助现在的网络,我们可以搜集很多的钟表图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为设计小钟表提供更多的素材,何乐而不为呢?

2、多媒体应用调动学生掌握新知

在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时,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突破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听得不但不烦,还很清楚,达到了激情引趣,趣中施教,教中有乐,乐中起智。有动画效果,有优美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审教育人,美中育人,自由创作,巩固新知。在想一想环节,对于钟表外形结构的理解,如果只是讲述,或者以我制作的小钟表讲述,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不高,理解性也不高,但是借助了多媒体,通过看、听、想一步一步容易掌握和理解。在试一试环节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的设计制作,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体会】

小学美术案例分析 篇5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在这节课中,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三次作业的设计与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展开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技能点。

(一)游戏——体验感受片段1:师:同学们,请跟老师做动作(拍手)生:(很兴奋,并认真地跟着老师“拍手”,由慢到快)师:好,谁来说说刚才拍手时有什么感觉?生1:手感到很痛。生2:手很麻、很酸。生3:手有火辣辣的感觉。生4:拍手时心情很激动。……师:很好!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感觉,能不能把这种感觉画出来呢?(老师让学生尝试着画“感觉”,虽然第一次的作业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但从游戏活动中学生已经体验到“感觉”了,只是他们的表现意识还很模糊。)以“拍手”这一游戏活动导入,体验“拍手”时的感受,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同时,针对课程的陌生与抽象,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在经验世界的贫乏,允许学生暂时的“不会画”。

(二)引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片段2:(完成第一次活动后,学生已经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分组触摸冰块,进一步体验“感觉”,并把摸冰的“感觉”画出来)师:现在,全班同学都画了自己摸到冰块的感觉,谁来介绍你的作业为什么要这样画?生1:冰很滑,所以我用油画棒快速地涂;冰又很冷,所以我选择了深蓝色。师:很好,你懂得用整个块面和色彩来表现感觉。生2:我看到冰在冒烟,所以我用短的波浪线来表示烟。师:不错,你观察得很仔细,知道符号也是一种表现方法。生3:我觉得手碰到冰后就象触电的感觉,所以我用闪电的符号(折线)。……(师根据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运用点、线、面及色彩来表现“感觉”,又通过课件欣赏课本范例及教师实际操作示范,进一步让学生确认“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在第二次活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的苍白点有了零的突破,全班同学都能拿起画笔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虽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画出抽象的东西,而只画了具象的“手”与“冰”,但是他们毕竟勇敢地迈出了一步。

(三)探究——积极参与,体验乐趣片段3:(第三轮活动开始,教室里出现多种实物:石头、沙子、热水、胶水、棉花、面粉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触摸,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情绪高涨)师:这里有很多不同质感的东西,同学们可以自由地触摸,体验自己的感受,最后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进行作画,老师要看看谁画得最大胆,作业表现得最独特。生:(开始有秩序地到活动区去自由触摸,并私下议论摸后的感受,兴趣盎然。有几个学生突然来了灵感,急忙奔回自己的座位上拿起画笔挥挥洒洒起来……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回到自己的座位进行第三次作业。)在这一片段中,教师继续将人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自己当配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更多的感受,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美术过程的情趣性和表现活动的自由性。”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 篇6

课题:添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优秀作业展示,让学生了解 “画”不一定使全是画出来的,也可以“添”的更生动,通过添画的技巧,让学生掌握创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方面:感受添画带来的愉悦,让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重点难点】

1、通过剪、拼、贴等制作方法,添加使原有画面更有趣生动。

2、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

3、明确添画的基本原则,围绕一定的主题创作添画。想象力不能脱离实际,想象力要生动但不能胡思乱想(如:添画时不能把鱼添在树上,把轮船添在空中等)。

【设计意图】

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创造力。我们教师应在新课标精神和有关理念指引下,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启发儿童创造力,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给予每一个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

本节课旨在借助“添画”,引导学生了解“添”的原理,让学生在添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并激发对美术的热爱。

【课前准备】

1、收集图片:广泛收集各种图片,特别是收集各种内容丰富的画报等。在收集的过程中,了解图片的内容。

2、整理图片:收集来的图片内容比较凌乱,需要通过筛选将内容相近的图片留下备用。

【教学设计】

一、欣赏作品导入

出示添画作品,让学生欣赏。接着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介绍作品并出示课题:添画。随后,教师提问:

1、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能说说吗?

2、这些作品你们能做出来吗?

二、探究学习,创造设计

1、师:这些美丽的画纸除了自身很美,我们还可以添些内容使这幅画更生动。如果是你来制作这些,你准备怎样一步步的来创作呢?

师生共同归纳出三种添画方法:

A.直接剪贴,根据主题图片的需要,在自己收集的图片中找那些内容相关小图案,剪下贴到主题图片中,使画面更丰富生动。

B.先绘画后剪贴,即用彩笔先在白纸上画出所需的图案,再剪下贴到主题图片中,使之变的更加有情趣。

C.也可以用彩笔直接在主题图片添加图案,体现小作者的构思。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板书:选材—构思—制作)

2、师:刚才咱们不仅仅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作品,还掌握了制作方法。现在你们想自己也创作一个好吗?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先确定主题图片,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添画)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根据课本上的添画设计创作。可以先用绘画的方法完成你的设计形象,再剪下来,贴到画面最理想的地方;也可以将你准备的小图片中有用的部分剪下来贴到最理想的地方。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

4、拼贴成画 学生通过想想、剪剪、拼拼、贴贴等制作方法,通过添加拼贴使原有画面更有趣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巧妙利用图片,使画面具备最真实的美感。

三、欣赏评价、自我评价

小组内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每组推选一个最好的作品,派代表给大家介绍他的作品。

2、生生互评,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

3、教师评价

结合学生的意见评价出优秀作品。

四、展示优秀作品

展示获得较高评价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五、拓展延伸

1、二年级(1)班同学小丽刚搬了新家,她想把自己的小房间打扮得漂亮一些。她画了一幅画但是自己不满意,大家能帮她把这幅画“添”得更美丽吗?(小黑板出示这幅画)

2、添画

3、全班交流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美丽的“添画”是来自你们的巧手,它们以丰富的内容,瑰丽的色彩和巧妙的构思博得了同学们的赞叹.它们是大家雕琢而成的精品,经过同学们的智慧和巧手,创造出更多新颖独特的作品,我们每位同学只要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精于创作那你们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创作家。

【课后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手工教学不仅是纸工制作,还包括图片、布料等添画。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可以给它注入新的生命。添画为拼贴设计提供了多种表现手法。在制作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这是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的。这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呈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作品特别感兴趣,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示。如果让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在这一过程中,看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了同学,实际是自我欣赏的过程,也是自我满足的过程。

美术教师案例 篇7

案例面向的是高二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个人独特的见解;运用联系、比较等方式,了解作品的意义及审美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名作赏析激发学生多样化的审美感受,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过程:

先“造势”,请同学们观看我精心编辑的一个短片。我选取了二战纪实片中的空袭镜头,那如雨点般呼啸而下的炸弹;凄厉的防空警报;在火海中的断壁残垣和仓皇奔逃的人们;痛苦地呼号哭泣的伤者;惊魂未定、抱头痛哭的妇女和儿童;绝望无助的男人;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尸体;满目狼藉的城市和爆炸起火人们坠楼等。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这时,我让同学们取出纸笔,限时两分钟凭印象自由创作刚才看到的短片,不必拘泥于是否像,有兴趣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同学很快完成了大概的画面形象。

再让同学们讲述战争美术作品,参与的同学很多,列举了很多的战争美术作品。

这时我再抛出问题:“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毕加索对这些场面是怎样处理的。”我打开《格尔尼卡》的画面,为使学生更好地分析、比较作品的局部,分别将画面中的灯、举灯的女人、从楼上跳下来的人、牛和马、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躺在地上的战士等局部设成按钮,每个按钮后都由有与之相关的链接,其内容包括毕加索为创作画的草图及生活中的素材等。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们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的变化历程,体味艺术创作的艰辛。在逐个分析作品局部时,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画,对照毕加索的作品进行如下讨论:

为什么毕加索这样画,他的方法在表现力上与你的方法哪一个更具震撼力?

火焰的形状再具象一点好不好?

战士手中的短剑和剑旁的花有什么寓意?

手持油煤灯的女人象征着什么?

画面上方高悬的灯泡像什么?谁这样画了?代表什么意思?

牛和马的表情有何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抱着已死的孩子的女人的眼睛像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画面用黑、白、灰的处理方法,用色彩的处理方法好不好?

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先让多位同学阐述结论,再介绍毕加索生平及其艺术风格: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其作品《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的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内容。有前面的“自由创作”氛围和讨论打基础,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但表达不准确或表达不到位。这时老师加以分析指引,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探究和领悟作品的内蕴。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或不同心境下往往有不同的感受,是符合审美心理规律的,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不断发现作品新的含义,所以杰作往往使人百看不厌。而作者在这件作品中,力求表现出人性的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的性格的心理特征,加上含而不漏的技巧,更耐人寻味。

效果分析:

从美术本身的特点来看,美术欣赏是欣赏者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并形成对世界的看法的起点。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欣赏者都可能有不同于其他人甚至作者本人的发现、认识、解释、评价,因此,美术欣赏是一个无限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在欣赏实践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是极为有利和不可缺少的。本例中,教师通过营造学生自主、师生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多样化的审美感受,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讲解来统一或替代学生的感受,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却使每个学生的审美感受不知不觉地深刻起来。

美术教师案例 篇8

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十册第三课。

二、教材分析

绘画时勾勒轮廓的线称为线条,线条有直线、曲线、折线、粗线、细线、实线、虚线。韩北屏在《古城废墟·帝王坟》中写道:“侥幸保留下来的片段彩绘,色彩鲜艳、构图美妙,线条熟练。”历史上对于线条的描绘远不止这些,在几何概念上,线有长度,有方面和位置,不同方位的线所代表的意义不同。把几何学上的线条运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就可以描绘出一个形状或是空间的立体结构,在平面上利用线条的方位和阴影打造立体效果。在平常生活中,线经常被用来描绘女性的肢体轮廓,或婀娜动人,或自由流畅。有高度的线条给人一种渴望和奋发向上的情感;水平线条代表宁静、放松;而对角线和斜线则更具活力;向上弯曲的大曲线则是振奋向上的状态,有鼓舞人心的意义。在绘画中,线条是最朴素的老师,她教会我们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或苍劲飘逸,或儒雅古拙,或栩栩如生的造型。在本课的教学中,旨在教学学生线条的知识,初步掌握各种线条的画法,认识不同线条的造型,掌握线条组合的规律,最终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大自然中存在的线条,通过观察自然、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它们的线条的美感、特征和视觉效果;通过学习直线、曲线、折线、虚线、实线等不同线条的形状变化,了解各种线条的实际运用价值,培养学生用笔、造型的能力。

2.通过学习简单的明暗相间的关系,画出简单的明暗对比画。

3.通过观赏大师的作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会画家在作品中抒发的不同的情感特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通过尝试、欣赏、分析,感受不同线条的特色,加深对线条的认识,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体会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明暗对比关系。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尝试画出轻重、粗细、疏密、快慢和虚实等不同变化的线条,并用线条描绘出实物,锻炼自己对于线条的绘画能力,体会线条的表现力,感受线条的魅力。

六、教学过程

1.提问环节

在正式教学之前,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热爱,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激活课堂学习氛围。如:“你们都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线条?像汽车的轮廓是不是由不同的线条组成。”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自主地把美术和实际生活中的实物相联系,我认为要把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越密切,其教学质量越可观。

2.观赏环节

上课时可以播放有关人体曲线美,生活中的线条美的视频,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线条的艺术。如:播放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老师的《月光》,让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发现人体的曲线美。还可以在用实体演示线条的变形,如:用一根铁丝进行各种变形让学生感受到线条的形态变化。学生们通过自己大脑构造的景象千变万化,如何将这许多的构想连接到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灵活动力呢?我认为通过实物演练可以让学生有“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感觉,使学生的思考都趋向一点,让教学进行得更顺利。

3.互动环节

(1)集体讨论生活中所见过的线条

比如:在家里看见的门窗板凳是由哪些线条组成的,能在自己的纸上画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吗?生活的线,比如:电线、毛线、蜘蛛丝等都是什么形状的。

(2)观看视频中不断变化的线

如果让学生独自观看视频中变化的线,观察线条的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平常所忽略的线条吸引,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线条的兴趣。

4.学生作业设计

在对学生讲解线条的有关知识并让其进行互动过后,对线条的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就是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的时候。可以布置一个主题,比如:生活中的线条,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自由发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不要拘泥于细节,把自己所思所想甚至天马行空的想象都可以画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充分打开想象的空间,美术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不用着重要求学生的绘画能力,而是培养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大脑思考能力,让其在以后的美术课中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5.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对线条的学习,小朋友们对于线条有怎样的初步认识?大家组织讨论一下,然后选出小组长进行代表发言。通过不同学生对线条的认识深浅,可以对下次教学进行改进,中间还可以评价自己的和别人画作的优缺点,优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又有哪些?可以对学生发放代表荣誉的小红花,将小朋友们的画作整齐地贴在墙上,大家选出自己心中最漂亮的作品,献上自己的小红花。通过作品评选把课堂推向高潮,使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产生自豪感,对于今后的学习有着很积极的作用。之后,把最优秀的作品选出来,让小作者说出自己对于如何作画,怎样构思的想法让其他学生感受思想,了解自己的不足。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让学生在认识、发现生活和自然中的线条为基础,通过自己观察和临摹感受线条的形态变化,绘出如直线、曲线、折线、曲线等不同形状的线条;了解线条的各种形态和变化特征,通过观察视频,认识生活中的线条应用,找出自己看见过的线条实例,并用画笔描绘出来。其次,通过临摹作品,学习线条的对比关系,能初步掌握线条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绘出简单的明暗对比面;另外,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敢于大胆创新,不受教学的束缚,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大胆发挥想象力,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描绘出自己的东西来,感受线条及美术带给自己的无限遐想和魅力。最后,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按照教师的例子,进行临摹最后展览评比,选出自己心目中最棒的作品再通过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

美术教学案例分析 篇9

创设生活情境 迸发创新火花

——谈

美术课《小花篮》一课作业与评价的设计

桂林市阳光学校/韩 魁

1、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

※思考问

习兴趣?

2、如何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开来?

3、作业与评价的设计。

※案例描述:

一、案例背景

自国家美术新课程标准(试用版)实施以来,我教过一年级使用的《美术》(湘教版)教材,但《小花篮》这一课是广西版的五年级下册老教材,老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还是有点出入。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特点对原有的教材有所改动,并且加入了生活情境的环节和德育教育,在动手环节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作精神。

韩魁老师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前在纸杯里倒好饮料)猜猜老师为什么请大家喝饮料?今天是老师的生日,大家唱一首英文歌祝我生日快乐好不好?

师: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你们在美术课上越来越能干!希望你们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你们说好吗?当然,老师还希望收到你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你想送老师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请打开课本,今天就做一个漂亮的小花篮送给老师吧。(板书课题:小花篮)

(二)教学过程

1、欣赏课本中的图片,说说每幅图片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不同?4人小组讨论。(学生回答)表扬说得好的小组。

2、根据课本上的示范,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制作步骤: A、剪开

B、折好 C、插花

D、整理(板书步骤)

3、制作材料和德育教育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图片的特点和制作小花篮的步骤,课本上教我们用什么材料来做?(塑料瓶子)

你们带了吗?(没带)

那大家用什么来做小花篮呢?(纸杯)

为什么用纸杯?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用纸杯做的好处)

师:回答得真好!老师原以为大家喝晚饮料会把纸杯扔掉,看来你们懂得了废物再利用,知道保护环境,老师表扬大家!下次又请你们喝。

(三)布置作业

师:既然是做送给老师的生日礼物,希望大家动足脑筋,老师相信大家会做出更有新意的小花篮。

(四)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五)鼓励团队合作,学生互评作业

师:说说你们是怎样构思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六)课堂小结

※ 反思与研究

(一)课前创意,我想做的尝试

在课堂上,教师抓住起主体作用的学生,带领学生走进课堂情境之中,使学生主动、自觉、愉快、地进行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以保持昂扬的学习劲头,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进入新课的契机,创造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

《小花篮》是一节高年级的手工制作课,我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先请学生喝饮料,再说今天老师生日,祝我生日快乐并想得到学生亲手做的小花篮,这样就充满了师生情感的交流,目的性很强得进行教学和学生创作。

在德育教育方面,我有意识地用喝过饮料的纸杯来进行小花篮的制作,让学生自己发现废物再利用,保护环境,共创节约的好习惯。同时,通过亲手做生日礼物给老师更表现了尊师重道的好心意。

现代社会,各方面竞争都很激烈,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和创新精神。在教师示范后,4人小组合作,把手上的纸杯做成有自己特点的小花篮送给老师当礼物。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说说你的创意及制作方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学生自评环节。

学生在课堂所创设的宽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充当主动角色。老师对学生也不必约束过多,让他们尽情享受制作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在这种情境中,儿童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他们无所顾忌,无所拘束、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自由创造、自由表现,尽可能地挖掘大脑潜在的能量,使新的点子、新的想法蜂拥而出,从而主动积极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必然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使创造性思维得到自由伸展的尽情发挥。

(二)设想的实施情况及几点遗憾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堂课还算得上是一堂新鲜的课。但在我看来,还是存在不少的遗憾。

1、关于情境——根据我的设想,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了我设计的情景,对我说的生日礼物有极大的兴趣,并且交头接耳地进行讨论,这种最初的接触,符合我的设想。但随着课的进行,我应该结合我校双语教育的特色让孩子们唱一首英文歌《祝你生日快乐》,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2、关于制作——根据我的想法,这节课教材上的示范不难,所以有所忽略基础的教学,把重点放在了创新上,从而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体现不好。再有就是应该在制作前小组先讨论好如何分工,定好组长,这样有利于节省制作的时间。

3、关于小结——在课堂小结部分,由于前面小组的分工不明确,时间不够,所以小结过于简单和模式化没有出现课堂最后应有的小高潮。

(三)结 语

上一篇:文字真让我着迷作文900字下一篇: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