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美术

2024-09-27

幼儿园教师美术(共12篇)

幼儿园教师美术 篇1

幼儿园美术活动内涵丰富, 包括了绘画、剪纸、美术作品欣赏等, 这些丰富的活动促使了幼儿对于美的认识, 培养了幼儿的美德和情操。在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 幼儿园美术教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多重角色, 本文对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进行分析, 并指出每种角色背后的内涵、扮演要点等, 以期能够促使幼儿园美术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教师是幼儿美术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者是美术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扮演的第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的设立是基于幼儿自身认知以及自身生理发展的限制而产生的对于美术活动的理解缺乏之上的。教师对于幼儿的美术活动进行引导, 包括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引导以及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引导。我们运用美术活动对幼儿进行培养, 就是要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世界进行创造性的“描述”, 对自己的感情进行表达, 从而实现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1. 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引导

幼儿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 美术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只有这样, 幼儿才能够不被成人的思维模式所禁锢, 才能够发挥出创新能力。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应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进行认真分析, 并适时鼓励, 引导其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2. 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情感表达引导

美术活动是用来表达感情的, 幼儿的美术活动也是如此, 教师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应引导其运用合理的手段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人类的很多认识和感觉是共同的, 所以才出现了在感情表达上的一些共识。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美术表达, 就是要让幼儿学会一些美术表达规则, 从而能够正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师是幼儿美术活动的支持者

教师对于幼儿美术活动的支持表现在很多方面, 主要表现为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心理支持和材料支持。

1. 教师对幼儿美术心理的支持

很多幼儿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第一次接触到美术的, 所以需要教师对幼儿的美术心理进行支持, 促使幼儿能够克服胆怯, 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支持, 首先需要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 教会幼儿简单的绘画知识, 这样幼儿就能够在绘画过程中做到有物可画。其次要对幼儿进行充分鼓励, 使得其能够克服胆怯心理。幼儿在刚开始接触美术活动时总会担心画不好, 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充分鼓励, 鼓励其大胆作画, 只要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即可, 不用担心画的好与坏。最后, 对于幼儿的画作进行充分鼓励。我们需要对幼儿进行充分鼓励, 从而引起其对美术活动的热爱, 激发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在美术活动中能够自得其乐。

2. 教师对幼儿美术材料的支持

这是基于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该给予幼儿良好的环境和必需的材料支持下提出的。首先, 教师应该保证幼儿美术活动场地的明亮, 光线充足能够促使幼儿美术活动的正常进行。其次, 教师应该保证幼儿美术活动场地的安静, 在安静的场地中幼儿的注意力才能够做到相对集中, 不被打扰。最后, 教师应该保证绘画材料的充足, 短缺的材料必然不可能促进幼儿美术活动的发展。

三教师是幼儿美术活动的合作者

合作者这一角色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至关重要, 它意味着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跟幼儿保持平等关系, 两者之间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合作者角色表现为教师与幼儿相互合作完成美术活动。美术活动不再是幼儿或者教师单方面的行为,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参与中来完成的, 在合作中, 幼儿能够充分学习到合作精神, 能够积极地向“队友”学习。

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合作者角色还表现为教师能够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和美术能力, 能够积极促成幼儿绘画目标的实现, 而非是对幼儿的想象力和美术能力进行简单粗暴的否定, 打击幼儿的自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教师在幼儿的绘画活动中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这些角色的良好扮演能够促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顺利沟通, 能够促使教师的美术教学实现目的, 能够促使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能够促使幼儿人格的发展。所以, 幼儿教师在幼儿的美术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扮演好这些角色, 促使幼儿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摘要:美术活动是幼儿培养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 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同时,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 教师的角色也是多样的, 教师要想扮演好每一种角色, 使幼儿在每种角色的监护下成长, 就必须对这些角色有深刻的认识。本文对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够促使幼儿园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师角色,幼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5~48

[2]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教师发展之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58~159

[3]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9~70

幼儿园教师美术 篇2

简案---米罗可儿教材提供的教案,不等于你的教案。详案---好的老师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每个老师都不一样,你在你的教学中体现的是你自己个人的魅力,每个人教育结果都不一样。米罗可儿非常尊重每个老师个体劳动。心案---此准备是最重要的

详案:考虑—可能会发生什么?要多预设几个为什么?而不要预设结果。反之会限制幼儿的想像力及创造力,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也受到限制。大多老师把活动方案设计得很完美,但在实际教学中还会出现很多问题,也就是说设计最没有缺点的课反而就是最有问题的课。

(2)材料的准备:米罗可儿所提供的材料是最基本的,每一节活动需要的材料都很具体,但并不是不能超越和突破,老师有把握的化可以突破,材料准备要做加法,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纸张可以改变、绘画工具和色彩可以综合一下。一节最完善的美术活动,其结果应该是孩子表现的内容、形式、运用的材料越丰富越不同越成功,是以差异性作为终极评价,所以要求在材料上尽量做加法,10%的老师能做到。

教师在课前要多尝试一下材料的运用。如:小班拓印玫瑰花,要用青菜头拓印,事先要尝试菜头切到什么位置才能拓印出最佳效果。

(3)相关知识铺垫准备:我们常说的教育铺垫,在其他的教学活动中巧妙的融入美术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每一节美术活动都需要有大量的相关图片,图片是最佳、最直观的可以提供给孩子的。图片的搜集要围绕目标,有针对性的找图片。也可以让孩子去找图片,找图片的过程本身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画的差的孩子需要个别指导(能力弱的、经常缺勤的),有时候需要利用空余的时间单独指导。画的好的孩子要想办法让他画的更好,孩子愿意模仿,要让这些孩子成为表率。(4)教学空间准备:空间准备不是一句空话,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程。一位好的老师应经常根据活动内容变换空间,如:教室的暖色调、冷色调,线条的悬挂,桌椅的摆放等变化。(画纸放不开、用完的拓印工具不知道放在哪里)

二、课程导入阶段

很多老师在上课前往往要表演一下,把导入给复杂化了。造成了教育教学表演化,不实在。米罗可儿的导入一定要紧扣主题,尽量减少或简化导入环节。导入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但是无论用什么导入法,一定要紧扣目标。美术活动要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操作上,导入太多变成了谈话活动。

简单导入后要运用图片,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观察,对小中班孩子手指引导很重要,让孩子心和手保持一致,很多孩子画画不好都是因为手眼不一致的表现。米罗可儿很多写生作业,目的就在意培养孩子手眼一致。把笔准备、把笔放下,可以让孩子画一步、看一步,这种方法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否则等孩子全部画完了,你才发现孩子画的特别小,导致作品失败。及时纠正,有利于孩子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课程的操作过程

很多老师在孩子操作的时候就没事可做了,其实美术活动最主要、最难把握的是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你需要做什么吗?你的教学策略如何制定很重要?要做到四个把握:

第一个把握:严格把握教学目标的实施{教育目标、学科目标}教育目标在前,学科目标在后。(任何一节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都要把目标放在第一位,要能体现出美术活动的四大价值。很多老师觉得这个游戏很有趣、这个材料很新颖而把它作为美术活动而忽略了活动的目标。)

第二个把握:把握课堂教学的秩序:运用语言、眼神、手势、、、教学过程中的随机把握

1、艺术性的提示法:大声提示法(共同问题);小声个别提示法(轻声细语);无中生有法;指桑骂槐法。第三个把握:画面的把握几个要点:(1)线条

A、线条要一笔完成,“土豆线”“鸡蛋线”美就美在“拙”上。B、线条要接住,不出头。出头了,可运用添加法修改。C、注意线条的疏密关系。(2)色彩

A、本性选色法:按天生的喜好选择用色。B、经验选色法

C、理性选色法,如:对比色、相近色。

找一种颜色最多的放在画面上,什么颜色多一点就是什么色调。

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欢五颜六色,五颜六色会给孩子带来兴奋,但兴奋并不是教育的需要。

涂色:水粉涂色要做到不平,要有笔触。第四个把握:造型与构图的把握

构图:画面构图要均衡,原则上主要东西要画大,线条要疏密搭配,画面要丰满,避免画面物体排队和左右对称。不要局限于画四分之一的太阳,要学会“出穴”,画到画面外面去。画大、画满、画密,做到了,不愁画面不好看。造型:原则上是“幼稚”的,画得不像不要紧,但要 克服“符号”模式,如:“元宝鱼”、“蝴蝶飞”、、、它严重阻碍了孩子的想象和创造。要让孩子学会写生,去观察生活中事物的美。

4、评价阶段

(1)紧扣教学目标。

(2)不同孩子有不同标准,“因人而异”。(3)原则上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围绕孩子的兴趣。每个活动都不能忽略兴趣,如何提高孩子的兴趣,老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孩子产生兴趣。要让孩子体验成功,让孩子完整的完成一幅表现自己心理想法的美术作品才是真正的成功。一个小小的奖项,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对美术的兴趣。一幅好的作品总的原则:

1、画面饱满,主体画大,背景画密,有主有次。

2、画面的破坏率20%以内。

3、有孩子自主的想法

大班:创造

3岁~6岁是培养幼儿绘画能力、动手能力的关键期,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因此,作为我们幼儿园的美术老师,特别重视的是孩子想象力的培养,为幼儿创设充分的想象和动手的空间。

我们经常会说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想象力。

米罗可儿美术教育的四大价值“创造、知识、技能、情感”,这不是薛文彪老师归纳的,而是赫伯特。里德归纳总结出来的。我认为,对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是幼儿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而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却成为经常困扰老师们的问题。“借形想象”作为原创的米罗可儿幼儿课程内容,以突破传统美术实践的模式,为教师们解答了这个困惑。

“借形想象”其实是人类最普通、最原始的想象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借形想象”,例如:看到斑驳的墙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像一个躺着的人,像一头狮子”等;再如:老师指着天上的云朵问孩子“那像什么?”幼儿会有不同的回答“小狗、大象、娃娃”等。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既然是人类的本能,“借形想象”就非常适合运用到幼儿美术教育中,并且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米罗可儿》课程中设计了三种启发孩子想象途径:

一、将没有情景转换成有情景

“将没有情景转换成有情景”的内容创设调动了幼儿创造思维和主观表达的积极性,将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与美术技能有效的结合起来。挖掘幼儿的创造思维,创作出符合幼儿内心世界的作品。

1.教学提示:随机的线条分割——寻找线条组合而成的动物造型——表现动物特征——添加故事情节——组成有情景的画面。

2.《米罗可儿》课程实例:大班《曲线变动物》(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

二、将一个形转换成另一个形 “将一个形转换成另一个形”的内容创设使幼儿抛弃惯性思维习惯,学会想象的迁移和跳跃,体验转换思维、换位思考。贴近孩子生活的选材为孩子想象埋下了丰富的种子。

1.教学提示:表现某一物体一一发散思维、转换思考一一添画成另一物体。

2.《米罗可儿》课程实例:中班《汉堡爷爷》(主题:好吃的食物)蔬菜是胡须,面包上的芝麻变成了爷爷脸上的斑点,并添画上了稀疏的牙齿和头发。除了变成汉堡爷爷还可以变成汉堡阿姨、汉堡奶奶。

三、将一个情景转换成另一个情景

“将一个情景转换成另一个情景”在“将一个形转换成另一个形”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使幼儿美术在挖掘想象的基础上增添了整体思维、全面布局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幼儿知识的积累的来源之一。

1.教学提示:绘画或者书写——从不同角度观察、想象——绘画出动物或者人物——转换成另一个情景的故事画面。

2.《米罗可儿》课程实例:大班《汉字变变变》(主题:我是中国人)

1、如何指导幼儿借形想象的绘画?

先让孩子加眼睛、嘴巴,形成抽象的,类似于怪兽的形象。

2、如何让孩子自主的表现?

教师不要板书,但要有具体的要求,四大把握就是具体要求。要求要为画面内容所服务,内容要体现孩子生活的、想象的。

3、如何展示孩子作品?

展示作品是绘画的最终目的,可专设一块墙面,主题定为“毕加索画廊”、“小小齐白石”、、、,大的作品可以先收起来,开画展时再拿出来。

4、欣赏名画时应怎样把握?

自学,网上找资料。教师要理解作品:理解画家的背景;了解画家的地位;了解画家的贡献。注意用画家的代表作拿来欣赏。

怎样走出毛线团阶段?

(1)了解涂鸦期现状和作品。(2)尽快让孩子走出涂鸦期。关键是画人物,一旦画出了人物,也就走出了涂鸦期。

5、简笔画“画树” 需要示范吗?

不需要教,让孩子看着树去模仿,教画千万不要教“死”了,一定要放开。

6、小班孩子涂色不想涂时怎么办?

绘画技能的训练太过,孩子画画应该是开心的事。小班:兴趣;中班:基础(线条接住、涂色不留小白点);大班:创造。向不同能力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画面一定要画大!

7、技能与想象的度应如何把握?

画一个新的事物,如画一个变形金刚,画得不像不要紧,关键是让孩子画出自己的感受。教育要学会宽容、表扬、赞赏,学会进行转换。

8、美术的拓印活动应如何进行?

拓印应分两次进行,一次作为游戏活动放在刚入园或离园前作,第二次做为正式课程。

9、您为孩子的色彩选择,我们发现很少用到棕色? 棕色是非常和谐、非常稳定的,“矫枉过正”一下,让每个孩子有一个大的转变,然后再回过头来引导。

10、借形想象中,孩子把色块想象成了孔雀,但却不会画孔雀,怎么办?

(1)大胆的画成什么都可以。(2)借助图片。

11、中班下学期,需要一个绘画技术的提升,怎么教? 跟画,画一个头即可,而不要画出完整的图像。重视语言形象的描绘,板书形象——画一个大的轮廓即可。跟画画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是孩子自主创作的。

12、如何促进孩子大胆用色?

想象力好的孩子往往色彩的感觉不好,“敢不敢用其他颜色?”

13、您怎样做“听声音”的绘画教学?(1)听纸落地的声音。(2)听肢体发出的声音。(3)唱歌等好听的声音。

(4)画歌声、钢琴声、打击乐声。

14、绘画中,先构图还是先涂色? 应是先构图再涂色,但借形想象除外。

15、要求大、满、密时,一个课时完不成怎么办? 教师要理解正式活动和非正式活动的关系。

幼儿园教师美术 篇3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有效评价;策略

在幼儿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幼儿园更加重视如何引导幼儿全面发展,而不是以培养幼儿的智力因素为主要目标。因此,当前幼儿园更加重视美术活动,通过高质量的美术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有效评价的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要对幼儿进行正面的评价

幼儿本身就有一定的特殊性,幼儿的心智还不成熟,其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导致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幼师在教育中引导幼儿形成健全的心智,并让幼儿保持乐观与开朗的

态度。

因此,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师需要对幼儿进行正面的评价,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以此保持幼儿健康积极的心态,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

这就需要幼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表现进行仔细观察,进而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肯定。例如,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表现出来。无论幼儿美术作品的质量如何,幼师首先要对幼儿主动积极的态度进行肯定,要对幼儿的想象能力进行认可。通过正面的评价,幼儿才能得到鼓励,才能在日后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

二、要对幼儿的个性进行引导

此外,美术活动是一种精神劳动,是幼儿意识、情绪和思维的具体表现。在美术活动中,幼师需要正视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要正视幼儿思维和意识的不同,并对幼儿的个性进行正确引导。换言之,幼师并不能对幼儿进行统一的评价,要根据幼儿具体的表现进行评价。

例如,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师组织幼儿在纸上画出自己和爸爸妈妈手牵手的画面。通过观察后幼师发现,绝大部分幼儿都在画面的上方添加了一个红色的太阳,这是因为幼儿在长期接受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主观意识,幼儿的这种做法也迎合了幼师的理念。而有少数幼儿在画面中添加的是月亮和星星,因为幼儿与父母外出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

此时,幼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意识和表现,要肯定幼儿的行为。因此,幼师不但不责备幼儿,反而对幼儿的做法进行肯定与鼓励。从本质上说,这就是对幼儿个性的一种肯定与培养,幼师利用有效的评价树立幼儿的个性,使幼儿能够在美术活动中更好地表现自己。

三、要对幼儿进行即时评价

与此同时,幼师需要认识到幼儿是一个非常感性的群体,其行为和心理更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

因此,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即时的。具体地说,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得极为认真和专注,因此提前完成了美术任务。此时,幼儿是渴望得到幼师的赞赏和肯定的。如果幼师没有即时对幼儿进行评价,这就容易让幼儿失望,让幼儿受到挫伤,导致幼儿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降低了幼儿的积极性。

幼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需要在幼儿有突出的表现时及时对幼儿进行肯定与赞赏。相反,当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遭受挫折时,其情绪将变得低落,这就需要幼师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使其重塑信心,并配合接下来的活动计划。

总的来说,美术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师需要利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并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这就需要幼师在美术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总结与归纳,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更有效的评价与指导,以此推动幼儿美术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琼.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2012(9).

幼儿园教师美术 篇4

一、美术活动中有效提问的意义及作用

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有利于挖掘幼儿的内心世界和独特发现, 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引发幼儿的艺术冲动,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使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 都能自由地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同时, 有效提问还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积极的师幼互动,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提高信息交流效率, 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无效提问较多, 无法激发活动兴趣。

“喜不喜欢?漂不漂亮?想不想?愿不愿意?好不好看?”这些无效提问充斥着整个活动。教师这种口头禅似的提问, 早已让幼儿形成了习惯性回答, 教师问得越积极, 幼儿感觉越无趣, 因为答案永远只是一个。

(二) 提问过于呆板, 缺乏艺术性。

教师在艺术教学活动的提问中, 很喜欢让别的孩子来评价同伴的回答或者作品。美术活动有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每个孩子对美的感知与体验都是独特的, 没有对错之分。在提问的过程中, 如果老师总以固定的提问模式来评判幼儿的感知、体验与想象, 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他说得对不对, 像不像”只会否定孩子独特的艺术审美视角, 抹杀孩子的艺术天分。因此, 教师对于美术活动中的提问应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提问, 应更注重幼儿个体的感受。

(三) 提问时以教师为主体, 通常采用“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

活动中的大多数问题是由老师发起的。教师没有为幼儿创造发问的机会, 而是掌控着幼儿, 牵着孩子的思维走。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而答案的出现又往往意味着主题的结束。这样的提问不能促进师幼互动, 没有存在意义。

(四) 教师迫切追求正确答案, 幼儿没有充分时间思考。

在问题的设计上, 教师往往已经有了自认为满意的标准答案, 于是组织活动时, 教师会迫切期待幼儿立刻回答出自己心中预想的答案。一旦幼儿没能回答出来, 或者答非所问等, 教师要么就会打断幼儿的思考, 批评幼儿不认真听, 要么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 草草结束这一问题。

(五) 对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考虑不够全面, 在问题提出后, 教师缺乏有效的临场应变。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素质有问题, 思考不够全方位, 误认为幼儿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还有的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把握不足, 所以幼儿的回答一旦出乎意料, 教师就很慌张, 采用要么回避, 要么敷衍的方法。

三、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有效提问的技巧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活动效果好坏的关键, 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把握活动提问的技巧。可见, 教师提问, 看似简单, 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

(一) 启发思维, 拓展空间。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 因此, 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 要留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 促进孩子自主、创造性地发展。

在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量高尺》中, 教师让幼儿欣赏长颈鹿、椰子树等量高尺后,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长的?”幼儿:“火箭”、“塔”、“老鼠的尾巴”……案例中教师没有将自己的东西直接呈现给幼儿, 而是请幼儿大胆思考生活中长长的事物, 促使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大胆联想, 为接下来的创作积累知识经验, 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可见, 这样的提问是开放、有效的。

再如中班美术活动《抽线画》, 教师用绳粘颜料, 在纸上随意抽出一个形, 便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圈像什么?”幼儿:“我觉得像小天鹅在跳舞。”“我觉得像刮大风”……孩子们的想法很多, 想象力也非常丰富。这里教师提的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 它促使幼儿对此大胆想象。接着教师问:“那么, 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抽出来的画不一样呢?”“可以把绳子摆成不同的样子。”“可以把纸折成不同的形状。”“让绳子抽出来的方向不一样。”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用什么样方法抽线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变化, 而是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大班美术活动《奇怪的树》, 教师在幼儿欣赏图片后提问:“你有没有一棵奇怪的树?”幼儿:“我有一棵鸡蛋形的糖果树。”“我有一棵数字形状的小树。”“我的这棵树很大, 他的外形像小鸟, 每根枝丫上住着一种小动物……”孩子们的想法很多, 想象力也非常丰富。接下来老师播放一段音乐, 旁白:“你有没有一棵奇怪的树呢?是什么样的呢?可能你还没想出来, 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 想想你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可能大大的, 树叶很多很多, 叶枝是什么形状的呢?你的树可能是小小的, 可能很简单, 用一个图案就可以表达, 也可能很复杂, 用很多很多的图案组成……”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善于运用“可能……可能……”的句式, 在优美的音乐中启发幼儿思考属于自己的那棵神奇的树。幼儿听完教师这样一段话后, 创作出一棵棵“神奇的树”。

(二) 把握时机, 巧妙追问。

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把握时机。如果时机得当,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量高尺》, 教师让幼儿思考创作自己的量高尺, 在幼儿思考讨论后, 教师提问:“你想设计一个怎样的量高尺呢?”幼儿:“老鼠量高尺。”教师:“你准备把有刻度的地方设计在老鼠的哪个部位?”幼儿:“老鼠长长的尾巴上。”教师:“那老鼠的尾巴是垂下来还是翘上去的?”幼儿:“垂下来。”

在这样一段师幼交流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教师针对量高尺的刻度设计在老鼠的什么部位及老鼠的尾巴是垂下来还是翘上去的进行了巧妙的追问, 在幼儿后来创作出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发现, 这一追问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效果, 教师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将问题的思考深入化, 使幼儿的想法很好地得到兑现, 为接下来的创作奠定基础。

(三)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幼儿不可能迎刃而解, 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特别教师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的问题, 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表及里,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从而“围歼”重难点, 让幼儿形成较明确的认识。

例如在讲解冷暖色时, 教师如果一下子要幼儿回答什么是冷色, 什么是暖色, 恐怕幼儿不会明白, 那么我们就可以多设计几级提问:“你看到这些颜色时有什么样的感觉?”“我们把这种感觉暖暖的颜色归在一起叫做暖色系。”然后再提问:“现在你知道哪些颜色是冷色系的呢?”用这一连串的问题, 帮助幼儿将暖色和冷色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 从而使幼儿对“冷暖色系”有了初步了解。

(四) 反馈及时, 应答得当。

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时间, 尽快完成设计的环节, 对幼儿回答的正确性, 不做评价, 马上进入第二个问题, 或者评价含糊其辞, 或者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 代替幼儿思维。教师应该在幼儿经过思考、回答后, 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活动中, 教师的回应是否适时、适宜、适度是教学活动是否高质高效的重要评价依据, 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做足工夫, 吃透教材, 明确目标, 真正了解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 准确把握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

为此, 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 换位思考, 把自己当成孩子, 真正考虑孩子们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模式、情感体验, 了解他们知识的局限性, 想想他们在问题情境下可能想到的、想说的、想做的, 并尽可能全面地设想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 储备科学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应对语言或调整措施。

实践证明, 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提问观念, 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使有效提问成为幼儿美术创造活动的“魔术棒”、“催化剂”, 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更好地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快乐自如地表达和创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童画”。

摘要: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 提问不仅能将美术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当前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提问存在诸多问题, 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 如杲教师能解决这些问题, 幼儿将会在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与激励, 创作出丰富而生动的美术作品。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活动,有效提问

参考文献

[1]安顺芬.幼儿教学中提问的误区及对策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12.

[2]丁燕凤.浅议幼儿园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1.

[3]周燕华.运用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苏州大学学士论文, 2010.

幼儿美术教师总结 篇5

一、思想认识

在这学期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做到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勤勤恳恳。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二、教学工作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制作教具,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幼儿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以兴趣为主线,优化课堂教学。如:我采用音乐感染法、故事诱导法、展示画面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幼儿主动、持久的学习兴趣。紧跟时代步伐,我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至使美术课堂上幼儿学习情趣高张、思维活跃,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3、以反思为手段,促进个人成长。课堂结束后积极地反思并在教学中及时改变不足之处,把握课堂效果。

4、坚持参加校外的环境创设活动,参观其他的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及制作水平,取其精华运用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

本学期课程主要分为线描绘画、水粉绘画、手工制作、陶艺制作四个部分开展的。

小班线描线描绘画以简单的线描来表现对象;水粉绘画主要是训练幼儿能大胆的挥笔,画出大笔触,对色彩有一定的认识;手工制作主要是训练幼儿粘贴的技能,初步使用剪刀剪出各种不同形状;陶艺制作主要是感受泥的变化,初步认识使用陶艺工具,一团圆、搓压、捏合等技巧为重点,能够按照自己的医院尝试塑造简单的立体形象。

本学期全园四个小班的`孩子们的绘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基本上都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表现对象,大部分幼儿在涂色上能做到整洁有序、并且能做到色彩丰富,个别幼儿色彩选择单一,需教师加以引导。在手工制作上,幼儿初步学会了使用剪刀,并且能够做到在区域内进行粘贴。 IK3A班的孩子比较突出。陶泥制作,每个幼儿在每一课时都能做出一个完整的作品。IK3B班和IK3D班孩子年龄层次存在差异,在动手能力这块相对弱一些,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完成作品。

中班线描线描绘画能在表现对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丰富的点线面元素的装饰,有对比的概念;水粉绘画主要是能做到大胆用笔用色,能够熟练掌握工具的用法,独立的完成作品 ;手工制作主要是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剪、粘、贴的技能完整地完成作品;陶艺制作主要是通过观察对象,抓住特征,用团、捏。压、搓、擀等技能创作作品。

全园三个中班的孩子们在本学期进步比较大,幼儿都能做到积极的参与课堂,兴趣浓厚,这点在IK4A班突出表现。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重点在手工和陶泥的制作,IK4B和IK4A班的孩子们能够熟练的掌握,并且能完整地完成一副作品,4C班的孩子在这方面有待加强,在以后的课堂中让幼儿多动手。

大班课程线描绘画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美术创作活动等方式丰富幼儿对线描画的经验,提高幼儿画线描画的技能技巧,以鼓励孩子大胆画为重点,做到线条流畅;水粉绘画主要是掌握正确的涂色方式,初步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渐变色、同类色);手工制作主要是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剪、粘、贴、折、撕的技能完整地完成作品;陶艺制作主要是进一步掌握各种泥制作技能,能够较为熟练的使用工具,创造性的制作出完整的作品,并注意装饰美。

本学期大班幼儿人数相对往年比较多,在课堂的形式上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效果比较好,作品的呈现是高质量的。孩子们的绘画基础相对比较好的,无论是在线描上还是水粉上。培养的重点的是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

经过这学期的培养,全园幼儿在不断的练习后,逐步开始感受到了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让我也深深的体会到教育改革后,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给我的工作带来的好处。让我们明白了,不论在任何活动中,兴趣是最重要的,只有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幼儿的能力。

三、其它方面。

幼儿园教师美术 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

幼儿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风向标作用,奠定了人一生的发展基础。所以,幼儿时期的教育必须得到家长与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幼儿美术教育必须加大关注力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成长轨迹,他们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幼儿美术教师整体水平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必须大力开展。

一、幼儿教师美术教育能力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幼儿教师美术教育能力决定了教学效果

幼儿美术教学技能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可以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强化教学成果。幼儿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加强,并对于美术创作方面和鉴赏方面也必须具有扎实的功底,这样才能使幼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幼儿美术教师对幼儿美术潜能产生影响

在幼儿时期,孩子不管是在听觉上,还是视觉上,都没有达到最佳的展现效果。因此可以由幼儿美术教师开发,例如在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时,教师给孩子一个方向,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不同特点的美术作品,从而展现孩子潜在的艺术天赋,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美术学习,还可以让孩子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3.幼儿美术教育技能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的作用

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足够的新鲜感和新奇感,在此阶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最轻松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尤其是在课堂教育中,经过幼儿教师的有效指引,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审美潜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增强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幼儿美术教师能力的途径

1.多角度进行美术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幼儿的教学模式,必须对其进行改善,例如,像以前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机械地在黑板上先画出需要教的内容,然后要求幼儿模仿画出。这种简单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会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倦逆反心理,教师提供给孩子的材料应是多样且有层次性的。对于这传统而又落后的教学方法引起的教学问题,可以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思想。针对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将幼儿的美术学习划分成不同的美术区,比如橡皮泥、剪纸、水粉画、折纸、撕贴等。在这些区域之中,培养孩子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对于孩子来说,动手小活动也许是最欢乐的事情,这对于美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多角度开展美术教学活动,需要美术教学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更新其教学手段,让孩子真正能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体会到对于教学者的喜爱。这对当下现有的教师队伍来讲,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不仅需要提升教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去完成这一项任务。

2.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美术教育

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针对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进行讲解,培养幼儿这一方面的能力。重要的是,应引导孩子思维能力的创新,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能力,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让幼儿能够感知体验,探索发现美术的美感。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心智和脑力都处在高速的发展进程中,所以这个阶段有关能力的培养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整个人生轨迹的发展。在美国幼儿教育中有一种普遍的认识是,幼儿美术教育并不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多熟练的绘画技巧,也不是为了培养以后的画家,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对于孩子的脑力开发、智力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后为孩子在美术创作中提供一定的场景,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利于美术教育发展的教育活动,如设立专门的绘画教室,或者手工剪裁室,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美术中发挥其创作和表现力。比如,在教室中涂满天蓝色,铺上具有可爱气氛的地毯,让孩子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就体会到绘画的气息。最后,还应该做好分享和评价教学,让孩子积极分享绘画中的乐趣和心得,同时老师还应对孩子的美术创作予以一定的评价和鼓励,从而更好地推动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3.户外美术教育

户外教育对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启蒙老师,幼儿美术教育的老师的责任重大,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启蒙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作为终极目标。目前,部分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此类教育思想,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对于达到此类教育目的还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加大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课堂内部教学带到更开阔的地方教学方法必然要采纳。在户外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眼前的所见,与幼儿之间展开互动教学。在户外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写生教学指导,让孩子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绘画创作,从而加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更加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加强幼儿整体素质的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这些都需教师者去好好挖掘,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学校也可以经常在户外举行和绘画有关的课外活动,例如亲子活动,美食节等,真切地让每个孩子都与其中,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每个国家都应该重视的地方。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幼儿教育,更是孩子整个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更加不言而喻,对于孩子的创造性和智力开发性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幼儿美术教师品质的提高也必须逐渐开展开来。教学老师不仅要对自身的教学水平加以提高,同时,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加以更新,创造出更符合当今孩子学习的教学手段,为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雪华.浅谈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提升路径[J].赤子,2014(15):117.

幼儿园教师美术 篇7

“建设一支具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良好职业道德的幼教队伍”是我国幼教改革的关键和发展根本大计。幼儿园要正常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使全园教师真正看到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 以高度的社会感推进素质教育。确立“终身从事幼教, 今生无悔”的坚定信念, 在工作中讲师德、铸师魂, 为人师表, 以“外塑形象, 内强素质”作为师德目标, 用“两心” (幼儿在我心中和孩子在我心中) 严格自律, 使教师们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 时时、处处、事事都以身作则, 树立为幼教事业发展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二、研究幼儿绘画特点, 掌握规律

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从小训练出美术家, 也不是对美术技能的机械训练, 而是在于根据幼儿绘画的特点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1. 幼儿绘画要充分的自由表达。

绘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 是借助画笔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由于他们作画的出发点完全是因为“好玩”“有趣”, 所以就随心所欲, 自由表达。其实, 每个幼儿都是“画家”, 他们不是不会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而是不会按成人的方式来表达, 如果我们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 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幼儿天真的好奇心, 它可以任意挥洒, 像天空中的小鸟那样自由飞翔, 这种天真烂漫充满稚拙情趣的绘画之所以感人, 就在于它完全出自孩子纯真的意念, 这是真正能够体现孩子个性的作品。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它自由表达的能力。

2. 幼儿园绘画的思维方式是以直观形象性为主的。

幼儿的思维特点, 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幼儿绘画的思维活动, 属于具体直观性的形象思维, 是一种初级的形象思维, 幼儿作画是边想边画, 不会有意识去思考构图、比例, 色彩绘画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幼儿想象的形象是比较零碎的, 不完整的, 和有关形象、特征之间缺乏联系, 往往会把实际不存在的现象创造性的表现出来, 有的离奇古怪, 有的滑稽可笑, 这是幼儿思维特点所决定的。

3. 指导幼儿绘画要顺其幼儿的天性, 因势利导。

老师在指导幼儿绘画时, 要顺其幼儿的天性, 充分尊重孩子独立思考, 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才符合教育要求。教师应善意地接纳一切孩子的画, 鼓励他们大胆作画, 在指导上可以用“谈谈你为什么这样画”来代替“不应该这样画, 应该那样画”。就是画得不像样也没有关系, 要注意发现积极的因素, 尽量找出好的地方, 表示你的赞赏, 以增加孩子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更新观念, 研究教法, 促进发展

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 在幼儿园教师培训过程中, 必须教给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1. 课堂教学转化为游戏型。

根据幼儿好动、喜爱游戏的特点, 力求将美术活动游戏化。如:幼儿画《小兔拔萝卜》命题画时, 可以出示小白兔的模型让幼儿观察, 然后让幼儿戴上小兔头饰做“小兔拔萝卜”的游戏, 最后让幼儿动手作画。

2. 启发幼儿进行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 幼儿教师要常提醒幼儿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入园或回家路上的见闻, 各生活环境的趣事, 事物的各种形态等。同时也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观察时一要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提问, 使幼儿不仅注意物体的外形牲, 还要注意到其内部结构;二要让幼儿积极发言, 使幼儿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熟悉了生活, 发展了语言;三是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 而要启发幼儿自己找答案, 并要求幼儿利用课余时间把看到的画出来。如:在教幼儿绘画《马路上的汽车》时, 可以先带幼儿在路边观察马路上的车辆, 这样一来, 幼儿的创作思维就不仅仅局限于范画上的汽车了, 甚至有不少幼儿不用看范画就能画出形象逼真、多种类型的汽车。

3. 实施分组教学, 因材施教。

美术活动中要注重个别差异, 在进行统一内容的教学时, 可以将不同能力的幼儿分开:即能力强的幼儿分成一组, 能力弱的幼儿分成一组, 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泥工活动《捏小动物》时, 对能力强的幼儿要求捏出难度大一点的小动物 (大象、小猴子等) , 而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他们捏出小鸡小鸭之类, 并逐渐提高要求, 使幼儿获得成功感。在美术活动中, 还可以将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搭配分组进行“强带弱”活动。如装饰画《美丽的秋天》, 可以把全班幼儿按强弱搭配分成几组, 每组一幅秋天的背景图, 提出要求, “看哪组装饰的秋天最美丽”, 能力强的幼儿带着能力弱的幼儿共同完成。这种分组教学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还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较快的提高。

4. 教学过程多分散少集中。

把幼儿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体活动, 虽然有利于幼儿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 但过多地进行集体活动会束缚幼儿的手脚, 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以采取“集中型教学为辅, 以分散教学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如泥工活动, 过去规定捏什么孩子们就捏什么, 实行分散教学就可以让幼儿捏好规定的内容外还让他们随意地搓、捏、压、拉, 这样的话, 一次泥工活动就会有幼儿捏出多种多种形象逼真的物品来。孩子们创作时的那种愉快的体验会永远留在心中。

5. 学习现代教学技术, 优化教学手段。

幼儿教师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来提高教学效果。在绘画活动中, 单纯的示范会遮挡部分幼儿的视线, 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投影示范, 绘画过程幼儿看得清楚、完整, 而且幼儿也感到非常奇特、新颖, 丰富多彩的画画和形式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了, 同时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弥补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不足, 解决了教育中的难点, 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

摘要:素质教育倡导“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美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之一。而要加强幼儿美术教育, 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是关键。

幼儿园教师美术 篇8

一、案例

小班幼儿美术活动, 比较趋向于幼儿的体验和游戏性, 美术活动一般都在一定的情境内进行, 幼儿在游戏中, 或者在情境中获得美术技能, 因此教师情景化的美术语言就能让幼儿更为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 更能让幼儿方便地掌握美术技能。美术活动《理发师》操作技能比较单一, 只要是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撕细长条的技能,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获得这个技能, 进行了以下的教学。

实录一:

幼儿在撕贴好脸和五官后, 开始示范撕细细的、长条变成头发。

师:头发是什么样的呀?

幼:细细的, 长长的。

师:看, 老师今天要变魔术喽, 变出细细的长长的头发, 好吗?

幼:好!

幼儿观看教师撕细长条。

师:刚才老师是怎么撕的呀?

幼:一点一点地、慢慢地撕。

师:还有呢?

幼:小手拿住了, 一点一点地撕。

幼:手指贴在一起撕的。

师:宝宝说得真好, 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好吗?

幼:好!

幼儿尝试操作。

反思:教师在教授技能的时候, 使用的语言比较简单, 主要是以增加的操作为主, 然后让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在说的过程中, 来指导幼儿撕细长条的技能, 最后通过幼儿的自我尝试, 来掌握撕细长条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美术语言比较平淡, 没有很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孩子们的学也觉得比较无趣和单调, 兴趣也不是很大。

实录二:

幼儿在撕贴好脸和五官后, 老师伸出了两只手。

师:宝宝们,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好吗?

孩子们一听游戏, 一下了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

师:看, 我的手要变喽, 变成一只小老鼠。

孩子们一看老师的手变成了老鼠, 也跟着变了起来。

师:小老鼠, 玩了一会儿, 肚子有点饿了, 想要吃面条了。老师说着拿起了一张美工纸。

师:啊呜!啊呜!老鼠开始吃面条。老师边说边用手撕起了美工纸。

师:哎呀!猫姐姐看到了, 马上去追小老鼠。说着把一边拿美工纸的手指拿到了撕的手指一起。

师:小老鼠看到了, 连忙大口吃了起来……猫姐姐也在后面追呀追!看!老鼠把面条吃完喽!

幼儿一看到撕下的细长条, 都开心地拍起手来。

师:小老鼠还没有吃饱呢, 怎么办呀?

幼:再吃点面条!

师:好的, 那请你们来帮忙, 好吗?

幼儿很兴奋地说:“好!”

二、活动反思与启示

第二次活动中, 教师运用的是一个有趣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让幼儿在好玩的情境、有趣的语言中, 逐步地掌握了撕细长条的技能, 两次活动, 不同的美术语言, 组织出了不同效果的两次活动, 可见教师在活动中, 语言的正确引导和适当运用对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 教师要运用语言将活动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让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幼儿喜欢的卡通角色、动画人物等等的运用, 可以很快吸引幼儿的兴趣, 引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 教师的语言要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对影响孩子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年龄小, 只有运用形象的比喻、适当的夸张, 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小班幼儿, 形象、夸张的语言和动作, 能更好地让他们发挥想象, 理解步骤, 掌握技能。

再次, 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煽动性, 让语言的变化来影响和控制孩子的情绪, 也就是说让孩子的情绪随教师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让孩子有真实的感觉, 首先自己也要非常投入, 将情节当成真的, 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孩子, 再配合上生动的语言, 这样孩子才会被教师的语言所吸引, 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 也才能真正做到成功地控制孩子的情绪变化。

美术课呼唤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9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传统教育下的美术课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 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偏重于以老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与训练。教师以成人的要求, 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 使学生不敢轻易出手, 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 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 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新课标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学习过程中, 激发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互相信任, 互相尊重, 相互合作的关系,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树立学习信心, 实实在在地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 使学生把你当作心目中的“大朋友”。

如我在上二年级手工课《手指玩偶》一课时, 我在课堂设计了“大朋友帮帮我”这一环节,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制作, 碰到疑问引导其小组先讨论交流, 还不能解决问题的, 可以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再次展开大讨论, 确实找不出解决办法的就可以咨询“大朋友”——老师, 比如有一个学习小组一开始就碰到不知道小动物的头该怎么翻折, 就派本组小组长上台邀请“大朋友”, 我没有马上答应, 而是告诉他:你们确实有困难, 应先到其他组咨询, 让他们教教你们……最后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互助的形式下解决了相应困难。确实有部分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在巡视中帮助他们解决小动物的头的翻折过程, 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不怕失败, 坚决改掉一碰到问题就问老师的坏习惯。不过我知道翻折狐狸的头是本课的难点, 很多学生在这一步会碰到困难, 只不过是我没有马上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这节课最后每一位学生都解决了困难, 通过折、剪、画、讲、玩等美术活动, 同学们做好了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动物手指玩偶。我让每位学生都在自己思考后获得成功, 并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整堂课师生关系融洽, 老师又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没有师生之间的隔阂, 使学生敢问、想问。使课堂在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下真正动了起来。并通过玩手指玩偶,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变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 《美术新课标》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 而是制定导向性的内容标准, 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 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 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 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 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 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对美术教科书作适当的“裁剪”, 不过究竟是取是舍, 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的及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

如我下节课要上《家乡的桥》这课时, 我课前就告诉学生, 我们准备画斗门镇袍江工业区的富恩桥, 请同学们课后先认真观察桥的外形 (整体感受) , 再仔细瞧瞧花纹图案 (局部观察) , 试试从不同角度欣赏大桥, 还有请愿意和老师去实地拍照的就一道去, 结果学生兴趣特浓, 参与积极性较高, 连平时不喜欢美术课的同学都积极行动起来了, 这堂课的效果出奇的好, 作业中我发现虽然画的是同一座桥, 但因每位同学所观察的角度、所表现的气候环境、所表现的季节各不相同, 学生作业可以说是大面积丰收, 我想这样来拓深、拓宽美术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不是很有效吗?

三、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变成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传统型的美术课程评价, 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惟一性的课程裁判者, 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而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 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 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经过实践, 我发现, 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 不管做什么事情, 只要有了兴趣, 才会使人集中精力, 积极思考, 而且还会达到废寝忘食, 欲罢不能的地步。

如在上二年级《春天来啦》一课时, 我播放了春天来临时大地发生变化的课件, 小朋友们在嫩绿而柔软的草地上一边唱着、一边跳着, 尽情感受春天所带给人们的欢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冰雪融化, 大地一片生机, 到处都有生命在萌动, 作画时要以绿色调为主的特点。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实践证明, 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他们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 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 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 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 教师应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 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教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 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 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 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 那我们的后代将是克隆的后代。如果学生的一幅作品一旦得到老师的认可, 那么学生的兴趣会更浓, 信心也就会更强。因此, 作为教师, 千万不要吝啬表扬的话, 或伸伸大拇指。学生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对他们的一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以美为本, 是一条科学的教育之路, 作为美育工作者,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在他们细小的心灵中埋下美的种子。

摘要:在大力推广新课程的今天, 美术新课程理念呼唤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如何进行角色转换呢?本文以美术教师从灌输者变为引导者、被动执行者变为塑造者以及裁判者变为激励者这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美术教师,角色转换,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刑永富.现代教育思想.

幼儿园教师美术 篇10

每一位中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深入地思考,那种将美术教师降低到一个技术传授者卑微地步的看法不仅是无知的,而且是从本质上没有对美术教育给予理解。可能谁口头上都能说出美术教育是活生生的、高尚的、有创造价值的工作,但实际上,连最基本的学科教学目标与课程的建立都无法确立,更不用说如何去理解人格价值,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审美———美术文化等问题了。当一个教师不懂得学生人格塑造的价值时,教学就是在拿学生当达到自己某种目的的手段来使用。其中首要原因是认知上的浮浅,认为逻辑、概念,学说原理没有生命,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表象,对实际的美术教学起不到作用;第二是学识的浅薄,没能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美术教育学和教育的本质,根本弄不清楚美术教育是什么;第三,被现实所困扰,无心研究和学习,忙于应付各种教学任务,自己困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其不知,只有研究到位,教学水平上去了,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反过来为教研服务;第四,部分教师自身诸多方面不合格造成的,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师范美术教育中重画技法轻教育、文化的后果。

中小学美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教小孩子去画画,如在这一教学理念之下,其价值观、教育意义、教育本质等重要问题尚未真正解释明白的情况下,随意地执行某种教育措施的话,对学生来说是有害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在研究各种文化价值之间的价值取向,考察人生观的大问题上进行着力的探索,才能对整个体系有着基础性作用。而作为教育者——美术教师来说,其教学方法和教育认识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显现。所以,中小学美术教育学是一种规范学价值学。

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在教育学生之前,必须自己先得到指导,应苦心孤诣地首先发现自己,深挖自己,这是从事美术教育之开端,也是教育的终极。为了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所具备的条件和资格,首先是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以此来研究教育。

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美术创作的指导,不仅仅是一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描绘,而是一种主观生命力和思想的再现过程。价值有内涵价值和外延价值,事物本身存在的价值为内涵价值,来自外部观察而赋予的价值为外延价值。不懂得学生的心理就无法理解他们的作品,就不能明白他们作品中所具备的美的内涵价值。教学生观察事物时应以艺术的观点去观察,光是科学的观察不能获取正确的真相。因此,教学要让他们从小学会从两个方面来思考问题:对待任何物体的形态或对待任何一个美术活动课题要从科学的、分析的、部分研究事实存在的关系方面,和哲学(美学)的综合、宏观的诠释、规范的意义人手。要达到这两方面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首先需要教师自身修养及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基础。

美术教师与伯乐 篇11

【关键词】美术天赋 综合能力 观察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39-02

千里马常有,但伯乐难求。身为小学一线的小学美术老师,让我们象伯乐一样随时随地发现有美术天赋的千里马吧!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我们俗称为天赋。

天赋是很神奇很重要的事,它与兴趣不同,兴趣过一段时间就可能会变,但是天赋却不会。美术教师发现学生的艺术天赋,对学生来说是件多么重要的事啊!也许会影响他(她)的一辈子。

大家一定听说过莫扎特的故事。他三岁弹钢琴,四岁创作协奏曲,五岁拉小提琴,七岁时创作的两首钢琴奏鸣曲已在萨尔茨堡出版了。这得益于他父亲发现了他的天赋。有一天下午,他父亲进门时,发现四岁的莫扎特坐在地板上专心致志地用鹅毛笔在五线谱上涂写时,就问儿子在干什么。“爸爸,我在作曲!”,当父亲看到那份似乎胡乱涂鸦的五线谱时,神情从严肃变得越来越惊讶了。最后,他热泪盈眶地自言自语:“天哪,这孩子不仅会作曲,而且写得那么难,那么地道!”从此,他父亲专心培养他,终成大家。他的父亲是萨尔茨堡宫廷副指挥兼作曲家利奥波德,如果他不懂音乐,未必能发现他的天赋。凡高的天赋却是他自己发掘的。我小时候喜欢绘画,是语文老师培养了我,那时没有专业美术老师,她到图书馆借书给我,并给我展示的机会,从此我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是否特别突出。发现学生各方面不同智能的任务就落在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每一个教师身上。我们专业的美术教师更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去发现学生的美术天赋,培养更多艺术人才。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刻艺术。在这同一领域里,学生的天赋又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生手工制作细腻,设计严谨,很爱制作,但是绘画造型能力不够。有的同学绘画很有天赋,造型大胆又生动,绘画表现很细心,手工制作却粗糙、马虎,没有耐心。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多才多艺。学习美术的好处当然多多,如锻炼孩子的操作能力,手、眼、脑的完美配合,画画过程是孩子自己的意识和自身身体控制能力的一个对话;画画还能塑造性格;提高记忆力,激发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还能提高孩子的情商等等。但是家长不能自己喜欢什么就要让孩子学什么。一定要知道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不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我们小学美术每年都有各级各类的学生竞赛活动,早些发现有美术天赋的孩子加以培養,也不致于临时抱佛脚。这是我们的一点私心,也是促使我们成为伯乐的一个方面。

怎样发现孩子有美术天赋呢?

一、孩子对某一项艺术活动表现出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兴趣,很可能表明他具有这方面的天赋。换句话说就是有美术天赋的孩子,对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往往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素质。

如果孩子喜欢绘画,不管是墙上或地上有机会就涂、抹、画,习惯画一种或几种物品。能长时间的画一张画,直到画好为止。但是也有的同学很喜欢绘画,总是不停地画,但画来画去就是不长进。其实画画要靠观察、对比,然后表现。如果画画只是蒙着头画,只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而忽略了去表现自己的东西,是没有长进的。所以看一个人有没有绘画的潜力应该看看他作画时会不会通过思考加入自己的观点。

如果孩子在泥塑、剪纸、折纸、制作及美术收藏或制做玩具的过程中,孩子表现得很有耐心。喜欢泥塑,能用彩色橡皮泥,捏出各种动物或物品等。对剪纸有浓厚的兴趣,喜欢用剪刀和各种颜色和纸剪出多种千姿百态的窗花等物品。、对折纸有兴趣,看见纸就会折出很多东西,一教就会,并且折叠得整齐。爱好制作和粘贴,能用剪好的东西拼粘成优美的画面。会利用废旧的火柴盒、药瓶等制做自己喜爱的玩具。喜欢欣赏美术作品和收集美术作品。其作品体现细致、形象、美观大方,比例适中,这是制作设计方面的千里马。

二、全面考察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力等。

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得很优秀,那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走上来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天赋比别的同学好。他们比别的同学会听课、会吸收知识,但是离开了老师就不行了。这样的学生学习习惯很好,一般每门功课都不错。其实他们潜力有限,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钻研、感悟、理解。所以,我觉得全面考察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力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才能考察学生的这些能力呢?一般在孩子掌握了基本造型技巧之后,就可以进行如下的考察。

1、用童话、诗歌、故事等创设情境,让孩子为故事配插图、以诗配画、童谣等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创设的这些情境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他们很乐意去画自己想画的东西。这时老师绝不能再给学生任何示范作品或者提示,全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感悟来表现。这时我们所看到的优秀作品与平时课堂按教科书所教出来的优秀作品的作者是不同的。这种创作课才最能发现千里马。

2、用写生石膏、静物、人物、风景等写生课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比例关系、位置关系、色彩关系、空间表现能力等。比如,有些人画石膏,他会画很硬朗的线条去表现石膏的质感。画人头像,会刻意在骨点强化结构。去完成他的画。如果孩子对形象的记忆特别清晰,画画时大小比例准确,运用色彩感人,表明他们观察力敏锐,对色彩、造型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就是具有绘画的天赋的千里马。

3、命题绘画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平时生活的积累、感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画面整体的把握能力,包括构图、造型元素的运用、主题的表现力等。

4、自由想象画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表现力。一张白纸凭驰骋,那完全是他们的世界,有天赋的孩子沉醉其中,而不想自拔。优秀的人才更是脱颖而出。

三、观察比较学生的表现。

每个孩子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潜藏着不尽相同的天赋,唯一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天赋?教师应该首先心怀义务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心去观察学生的表现,作品很能说明问题。不光是看,还要听学生说,(一般在作品评价环节)说说他想表现的是什么,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再结合画面看。在众多学生中总有出众的学生,也许他在其它方面不善言表,但是说他自己所思所想还是行的。这就不难发现千里马。

只要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有突出的显现,就可以确定有早期美术才能。教师可根据孩子的早期美术才能给予特殊的培养与指导。并有计划的加以培养,让他们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的感受,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有机会的话,还可以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交往和艺术交流。

人们常用蜡烛、园丁等形容教师,我还想加上一个词:伯乐。特别是艺术类教师,我们还是伯乐!

参考文献:

美术教师着装礼仪浅析 篇12

笔者在农村、城区都任教过, 农村学校对教师着装上的要求严于城区, 教师一不注意就要被扣分, 于是刚调回城时, 发现校园流动着一道活动的风景:阳光下, 打扮入时的教师, 或裙翼摇曳, 或网袜热裤, 不禁让笔者想起农村学校苛刻的要求, 一时慨叹起教师穿衣的区别来。面对要求差异颇大的城乡, 作为一位美术教师, 笔者提出质疑:美术教师如何面对着装礼仪?

结果分析, 有这么三点值得推敲: (1) 教师穿着对学生是有一定影响的。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如何, 自然影响着仪表美。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影响较大。 (2) 57%的学生认为教师不要穿统一校服, 说明学生希望美术教师穿着富有个人特点, 性格鲜明。这倒符合美术教师职业的特性。 (3) 大部分同学认为美术教师应该穿得青春、活泼、大方。

一、美术教师应打扮得庄重、漂亮、有时代感

根据李昌玉老师曾谈到中学生对教师仪表的看法分析, 美术教师适宜的打扮是完全可能被接受的, 而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庄重、漂亮、有时代感。

1. 庄重

庄重, 即整洁, 美观大方, 朴素典雅。教师为人师表, 在追逐美的同时要尊重职业道德, 不穿奇服, 但也不要过分保守。新型教育需要新型教师形象, 教师是学校的形象代表, 某些学校发化妆品也就不奇怪了, 鼓励教师有个清新的面容和打扮, 使教师自信, 让学生喜欢。

2. 漂亮

(1) 注重服装色彩搭配。服装的颜色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因为各种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觉。[1]美术教师天天和学生打交道, 应该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 而“米黄”等舒适的浅色会给同事和学生带去温暖亲切、容易亲近的感觉。

(2) 根据体形选择合身的衣服。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如果穿得不合身也就必定不美。”[2]这可以说是经验之谈, 再美的服饰也要合身, 像宽大冗长的哈韩哈日服装就不适合追求新潮的美术教师穿。

3. 有时代感

美术教师可以“依课穿衣” (根据美术课内容选择搭配) , 效果更好。比如《中国结》一课, 有位教师穿着唐装出场, 扣子用的是小盘结, 非常切合课题, 教师本人也成为视觉中心。

庄重、漂亮又要有时代感, 这是对师生进行调查时达成的共识, 也是对美术教师着装礼仪的具体要求, 符合美术教师气质与职业性质。

二、美术教师在着装上的避忌

(1) 不戴、少戴闪亮饰物。水钻等容易折射光线的物品装饰性很强, 但正因为其闪亮的特性, 经常把孩子的视觉和注意力分散了, 他们不听你在讲什么, 而是盯着闪亮的东西看。

(2) 不穿透视、半透视装。夏天, 很多女教师喜欢穿黑色纱、麻制衣, 甚至是半透视衣, 如果内衣颜色反差大, 就会给人不好的印象。

三、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

校方既不能对教师穿着太苛刻, 也不能放任。有的领导自己佩带粗亮的手链却要求教师不能这样、不能那样。领导首先要起好带头作用, 其次才能适当作要求。马卡连柯说:“无论对教师或是对教育机关中的其他成员, 都必须要求衣服整洁, 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 鞋袜洁净, 双手清洁, 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

教师这个为人师表的行业似乎暗示了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着装和打扮。[3]学生可以在美术教师的着装上获得如何审美、如何做人等学问, 因为身教胜于言教。而且, 美术教师的衣着打扮并不是个人审美那么简单的问题, 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纯洁的学生。如果不加注意, 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美术教师的着装是以符合教师职业形象为先提条件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让我们知道流行的并不一定是适合我们的, 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做到穿着简洁舒适, 稍化淡妆, 举手投足间流露自然之美。

摘要:不同行业的人, 对服装都有一定的要求。虽然美术教师该穿什么服装没有特定的限制, 但笔者认为, 在我们讲求时尚的同时, 要考虑到教师职业的装束对学生带来的影响。教师的衣着应该适合职业特点、年龄特点, 要注意颜色搭配, 得体大方。

关键词:美术教师,衣着礼仪,依课穿衣

参考文献

[1]庄谐, 等.中学生对教师穿着的看法[DB/OL].http://www.nhyz.org/ccm-phy/yjxxx/804.htm.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 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银行业信息化下一篇:情绪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