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

2024-10-21

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精选12篇)

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 篇1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国外有个画家, 小时候不喜欢画画。有一次画画, 别的小朋友都在画画, 他却无动于衷, 老师看到他这个样子, 就很生气地对他说:“难道你连在纸上画一个点也不会吗?”小男孩就在纸上画了一个点并签上名字。正巧有一次小男孩路过老师的办公室时, 竟然发现老师把他画的一个点的画挂在了墙上, 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 之后他发愤图强, 成为了一位有名的画家。老师这么做就是想让孩子知道坐着不动是学不到知识的, 就算再不喜欢, 一个点也能成为艺术。因此, 在无形之中让孩子受到启发, 是教育的精髓。下面, 是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一点体会。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现状

创造力要依靠幻想与想象才能实现。在之前的意象条件下, 在头脑里形成大量全新形象就是想象。想象和人们的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幻想一般与本人的希望紧密相关, 它具有未知性的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合理的幻想即我们说的理想。幻想的东西通常是大脑里想的并非实际具有的东西, 按照儿童的学习与想象的规律, 幼儿园美术教育方面还具有不少的不足之处: (1) 缺少创造性。教师画了一个橘子, 幼儿跟着画一个橘子;教师画出两朵小花, 幼儿亦随之画两朵小花。教师命令幼儿认真观看范例中物品的外部特点, 按照人的四肢与五官等的位置, 分步骤进行描摹。这就说明教师过分强调画出的事物的比例协调, 完全没有给幼儿们保留一些想象的自由性。 (2) 想象与现实脱节。人们的想象力是从实际生活中取得的, 幼儿也一样, 是从生活经验里取得的, 并非十分离谱地随意编造和儿童经验不符的单调事物。儿童常常会用较长的时间画出一些人们不懂得的外星人、魔兽等, 喜欢没有根据地自由想象。那样, 会逐渐泯灭幼儿的童心, 无法提高其创造力与想象力。

二、指导幼儿开展美术活动的几点思考

幼儿园通过美术活动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 与教师的合理引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下是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几点思考:

1.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空间

兴趣是发现未知的开始, 是儿童学习的力量源泉。通常来讲, 儿童对手工与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不过常常无法太久。所以, 在幼儿教育中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利用与调动幼儿们对美术教育的兴趣。 (1) 从儿童的社会经验中取材。我们的各种想象力是由生活里产生的, 艺术想象力也不例外。想象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但儿童的兴趣常常也在于身边的一些物品, 如幼儿园的一草一木、区域游戏、大型玩具、主题活动“好朋友”“花瓶设计”等均是儿童体验过的十分有趣味的事物。不过儿童事先学习一点画画的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2) 利用儿童的爱好。绘画之前, 往往会有孩子向我发问:“老师, 我们要画什么?”他们急切的想让老师知道他们对于美术活动非常感兴趣。此时, 教师可以反问他们:“你喜欢画什么呢?”幼儿会按照个人的想法来回答。有人喜欢画草鱼虫兽, 有人喜欢画各种身边的事物等……他们的思维表现出最活跃的状态。他们的各种情感体会常常是由生活经验产生的, 有较大的成分是想象中来的。教师可以按照儿童所讲的事物画出几个例子画, 达到他们想象的目标, 从而引起他们对绘画的兴趣。 (3) 利用语言工具。语言可以引发我们的无限想象, 使得我们的思想驰骋在想象的空间。这是激发幼儿想象力的途径之一。课堂上经常给幼儿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让他们自己编出一些故事, 以某个素材为中心编制出一系列有趣的情节。如让幼儿们围绕狗与狮子的画各抒己见:狮子和狗怎么会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答案不拘一格。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将思维打开, 不仅幼儿的情绪被极大地感染, 而且经过想象之后他们在大脑里浮现出的故事的画面也会落实到纸面上, 让他们的画画与语言表达能力一起取得发展和进步。

2. 关注幼儿美术活动成果, 激发他们的想象潜能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 在绘画教学中, 提高幼儿们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培育幼儿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心。在提高幼儿们的创新能力方面, 教师必须要先超越自己, 增强创新意识。 (1) 开放教学内容, 尊重幼儿绘画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关注孩子们在学习中的态度倾向与情感体会, 不能只是一味地强调艺术活动的结果或是表现能力。”因此, 在美术课堂上, 必须引导幼儿画自己内心的画。幼儿的画画内容产生于他们的实际生活, 教师必须引导他们感受、体会、观察, 从而取得大量的直接经验。 (2) 引导幼儿体验想象的乐趣。幼儿的内在世界是通过想象展示出来的, 常常是想什么就画出来。但是部分幼儿无法实现此种感情流露, 不能够在本身的绘画中表达情感体验。教师必须及时努力培育幼儿们进行想象的动机, 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让幼儿观察一个同年纪的孩子十分有创造性的画作, 就如同一个连接了导线的笔, 有两条导线接入了我们的大脑。于是, 我利用情景语言与画面来启发想象力不足的幼儿:紧闭双眼, 就当是自己连接了这种笔, 写了一些字, 感觉累不累? (不累) 这样, 让他们体会到笔的强大作用, 给想象插上翅膀, 激发了想象潜能。

3. 拓展幼儿美术绘画途径, 帮助他们开拓想象的空间

观赏者积极创造的过程就是艺术欣赏的过程, 艺术成果可以比作是发动机, 可以将观赏人的潜在的创造力完全激发出来。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强调各种美术活动对幼儿想象力的开发作用, 另一方面要注重欣赏产生的作用。 (1) 正确运用抽象作品带来的幻想作用。抽象画作可以给幼儿们带来创造性的、自由想象的、无所拘束的广大空间。比如《人投鸟—石子》是西班牙米罗的一个具有广阔想象余地的抽象画作, 幼儿们在欣赏过程中创造性地讲出了自己对该画作的想法。如有的幼儿讲道:“我看到有人在表演魔术, 将沙滩变为一个直线了, 但是他将自己的一个眼睛与脚变没了。”《阳光下的树》也是一个十分具有想象力的画作, 它是英国著名的画家戴维·邦伯格画的。有些幼儿说:“火山爆发, 石头都烧红了, 和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老虎站在山顶差不多。”也有的幼儿说:“它就像一个黄色的锦被, 窝在被子里美美地睡一觉, 可以梦见自己在花园里翩翩起舞。”在欣赏之后, 我让幼儿们开展了许多的画画活动。如让幼儿们设计“我喜欢的房子”“鞋子车”等, 有的幼儿将房子设计在了高高的树上, 说是动物们的家, 有的幼儿将房子画成水果样子的。通过想象, 幼儿们能够打破常规, 创新性地表达本人对绘画的见解。 (2) 评价名人画作的艺术表现力。选取名人画家的代表画作, 比如梵高代表作《向日葵》, 鲜亮的颜色对比让幼儿们产生了极大的想象力, 就像点燃的火把, 十分温暖。又如毕加索的《自画像》, 幼儿们在评论、猜想他的特性与心情的基础上, 利用“我看到……”“我想……”“我认为……”等主动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

三、结束语

教师既是幼儿的引导者, 又是指挥者, 是一个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角色, 要想做好这个点灯人, 我想首先自身要有良好的素质, 要有一颗为幼儿着想的心。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随时随地都会是教育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 幼儿的行为有时是比较奇怪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他做他想做的事。偶尔幼儿们对于课堂上的提问会无边无际的扩展回答, 会把事物想象得很美好,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想, 教师在这个时候是阻止他还是继续让他遨游梦的世界呢?这时, 一名好的教师就会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把想象与现实结合到一起, 让幼儿在梦境般的教学中学到知识, 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邓小靓.浅谈幼儿美术教育创新之造形活动[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02) .

[2]兰晶.艺术教育中的建设性后现代儿童观[J].艺术教育, 2015 (11) .

[3]刘彦婷.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两难问题及对策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10) .

[4]毕芳.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新变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

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 篇2

一、积极分享型

我在小班组织了一次自主性绘画活动,每个幼儿一支黑色水笔和一张白纸,没有范画,不作任何命题要求,只是鼓励幼儿大胆地画。经过20分钟的观察发现:绘画速度的快慢以及构图的完整度差异很大,它不仅与幼儿本身的性格、所掌握的绘画技能有关,也与绘画所表达的内容是否积极紧密相关。这是本次活动中收集到的4幅作品,这些作品线条流畅,一气呵成。

作品a的作者性格较内向,平时的绘画水平远不及同龄的孩子,经常有下笔困难现象;作品c的作者异常好动,做事虎头蛇尾,缺少耐心,很难有完整的作品呈现。但在这次的绘画活动中两人都“超常发挥”,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和他们急于要与他人分享快乐有关。基于这个积极的目的,幼儿能够轻而易举地克服自身的小障碍很快完成作品。

二、缺少自信型

图画心理学认为,图画面积的大小和作画者的自我评价有关:画面过大,有可能是一种攻击、躁动的倾向:画面过小,则表示自我评价较低,有退缩、拘谨、胆怯和害羞的倾向。这是一组刚入园一个多月的幼儿绘画作品(图2),画面普遍较小,而且偏向画纸的一侧。从作画者学握的绘画技能来看,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同龄孩子,但是作画持续时间较长,总是停下笔来环顾四周,尽力逃避老师的视线„„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幼儿的绘画自信心不强。

三、透露秘密型

1.独占爱。

儿童绘画心理学专家认为,通过儿童家庭画的内容、位置、人物的大小以及绘画过程等信息,可以了解该儿童的家庭互动情况。图3作品a中有爷爷、爸爸、妈妈和他自己,分别在楼上楼下做着各自的事情。据了解,该幼儿家中还有一个大她11岁的姐姐,画面中没有体现,该幼儿这样解释:“我忘记了。”

2.表达愿望。

幼儿绘画的内容可以直观地表达情感、思想和幻想。作品C的作画者早晨出现反常情绪,迟迟不愿走进教室,硬要拉着妈妈的手往回走,这是小女孩在妈妈强行离开后流着眼泪画的即兴作品。画中透露了这段时间她一直想说又不敢说出口的要求:她想玩一会儿滑梯再和妈妈说再见。

四、关系紧张型

作品a和b是同一个小男孩同一时期的创作,那段时间他的很多作品都缺失了人物。作品a是他对五一假期跟随妈妈坐火车去南京游玩的回忆,那一个个穿在一起的圆代表着火车的窗户;作品b是他在“一家人”命题画时的创作。在这之前,我们曾经多次单独练习画人物,小男孩都能较好地完成,这就排除了他不会画人物的可能,那为什么在很多的自由画中忽略了人物呢?据观察,该男孩性格较为孤僻,在活动中从不主动与他人交往,神情总是游离于群体之外,很少关注周围人的活动。他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回家次数少,妈妈的工作也很忙,常常把他一个人锁在家里,小男孩应该很孤独。这是不是导致他绘画内容缺失人物的原因呢?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画中缺乏人物,可能就是人际关系欠佳的警讯。

五、寻求安全型

幼儿在创造性的绘画活动中,会很专注、很仔细地建构画面,试图述说他们的苦恼与疼痛,宣泄他们的不良情绪,同时也试图通过想象的方法摆脱外部的恶劣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是在通过绘画的方式对无法抗拒的环境进行象征性的控制,并努力去建立内部安全感。1.重复场景。

在某一段时期内,幼儿自由绘画的主题、场景会相对稳定,在连续几天或更长时间内重复出现一个形象或一个场景(会有一些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连续的自由绘画,了解作画者当时最主要的情结、被压抑最深的情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再现冲突。

幼儿年龄越小越不会通过言语表达内心的悲伤体验,而绘画是他们表达伤痛、愤怒情感的有效方式之一。两幅画表达了作画者委屈、悲伤的情绪,是对冲突的回忆,前者在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后闷闷不乐,后者在被同伴欺负后默默流泪,他们怀着悲伤的情绪边回忆边作画。令人惊讶的是,两个孩子的心情随着画面内容的逐渐清晰而“阴转晴”,作品完成时,作画者变得乐观,能够平静、客观地分析冲突事件,在承认自己有过失的同时,也能宽宏大量地对待同伴、理解老师。

3.映射焦虑。

这组作品都是幼儿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可怕事件的描述,他们在通过绘画映射焦虑和担心的同时,也在努力与这种焦虑抗争,希望战胜焦虑。

作品a是小女孩感冒发烧住院治疗3个星期后的自由创作,她指着画面告诉我:“小朋友被火烧了。”这引起了我的关注。小女孩的外婆告诉我,在住院期间,他们跟医院发生了医疗纠纷。孩子发烧送去医院,医生根据拍片的结果诊断为“严重肺炎”,并开始住院治疗。两天后小女孩没有任何好转,家属这才发现医生弄错了片子,把别的孩子的片子误认为是小女孩的了,于是家长要求赔偿,并气愤地带着孩子转院治疗。女孩子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身心所经历的煎熬和恐惧是可想而知的,这幅画也许就是小女孩对这次住院经历的映射。

关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思考一、创设宽松、自由的艺术环境,提供创作机会

教师要给幼儿创造艺术环境,为幼儿提供艺术氛围,幼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学,大自然和社会是幼儿实施美育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师应注重在生活中创设机会并有效渗透和学习。

1.创设艺术氛围

例如,在“小鱼”绘画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能了解小鱼的形象特点和画小鱼的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各类小鱼图片,制作成小书供幼儿翻阅。同时,在墙面上张贴各种不同形态的线描画小鱼的图片,让幼儿置身于小鱼的世界中。通过欣赏,运用已有的作画经验和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线条和造型,扩充知识面。幼儿对这些画很感兴趣,常常结伴讨论图上画的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有的小朋友还会伸手在上面比划一下,还真像个“小画家”呢!

2.提供创作机会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开设“奇奇画廊”,贴上报纸,放上记号笔和白纸,在墙上贴好范图。这样,不仅能让幼儿巩固上节课的绘画内容,还能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画以前画过的,画书上看到的,画自己想画的……这是一个作画的自由天地,在看看、想想、画画过程中豐富幼儿的绘画经验,提高幼儿独立作画的能力,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创作。

二、技能与创造的有机结合,让幼儿“乐在其中”

在内容上,教师可以选用与幼儿生活有关的事物,考虑到幼儿作画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多选用蔬果、植物、动物作为绘画内容,从绘画单一物体到构图整幅画面,从认识线条构造到运用多种线条造型,幼儿在技能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在提高技能的同时,教师要开辟各种渠道为幼儿提供创作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

1.幼儿主动创造

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季节特征、兴趣爱好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幼儿的创作欲望。如带幼儿参观“植物园”后,组织幼儿绘画“番茄”。幼儿有了一定的直接经验,亲身体验到番茄的不同形态后,绘画出的番茄有成熟的,有没成熟的,有大大的圆番茄,还有头尖尖的小番茄,十分生动形象。幼儿喜欢看《熊出没》这部动画片,教师及时利用这一兴趣,带领幼儿绘画森林里的树,幼儿画出了不同姿态的树,有的幼儿还画了斧头,讲述光头强的故事。

2.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创造

在备课时,教师要先考虑可以在哪些地方引导幼儿创造?创作后的效果会是怎样呢?通过实践,渐渐形成对主体物的姿态及画面布局的创造。如绘画“叶子”时,在掌握曲线和直线灵活运用的基础上,提出树叶有哪些形状?如果有两片树叶,它们会飘成哪些形状呢?在绘画“小房子”时,提出“你见过哪些不一样的房子”的问题。随着问题的提出,幼儿积极地投入到想象中,设置许多不同的、生动的情景。

3.及时肯定幼儿的创造

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作画中,教师要关注每位幼儿的一举一动,对幼儿的创作举动加以肯定,使其自信、大胆地创作,同时,带动其他幼儿创作。

三、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幼儿在生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用儿童化语言

当幼儿接触一个新的作画内容时,首先应学会画画的技能。单纯的步骤提示不利于幼儿记忆和掌握,教师可以采用儿童化的语言,通过边讲边示范,了解基本技法。在绘画“青菜”时,用儿童化语言,边讲边示范:有两个小姐妹,姐姐叫叶柄,妹妹叫叶子。姐姐长着瘦瘦的脸,妹妹……看似复杂的东西,幼儿也能胸有成竹地下笔了。

2.开放式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开放式提问,如他是什么?怎样画出来的?让幼儿看着物体,想出作画步骤以及运用了哪些技法。开阔幼儿的思维,充分肯定幼儿,让幼儿懂得多样性,从而增强幼儿的主动性。

3.注重欣赏,减少示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欣赏所画的物体有助于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姿态及构图方式。除了注重幼儿生活中的欣赏、图片欣赏,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欣赏,激发幼儿的作画欲望。根据幼儿的绘画水平、作画内容,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幼儿自由发挥创造,减少幼儿作画的依赖性,发挥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取消幼儿作画时的范图,提高幼儿独立作画的能力。

总之,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对美的初步鉴赏能力以及初步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幼儿得到美的享受,在艺术氛围中感受艺术带来的快乐,从而让幼儿喜欢艺术。

参考文献:

吴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2(6).

论幼儿美术教育的评价方法 篇4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避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对幼儿阶段性的评价要关注其相对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进步情况, 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传统的观念中, 美术是一种艺术, 成人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就是像不像。但对于幼儿来讲, 绘画就是它另一种说话方式, 作品随着它的思维在跳跃。当然, 美术技巧也是需要掌握的。在美术活动中, 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包括构思、造型、艺术材料运用、构图、表现、着色等维度。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应注重对幼儿兴趣、主动性及自信心等的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方面的评价应包括对幼儿活动的持久性、习惯、表现方式、创作偏好等的评价。技能的学习是枯燥的, 幼儿不容易理解, 教师应当为幼儿量身定做既能兼顾技能, 又能保护幼儿美术兴趣的学习氛围。

一评价从高分起步, 引发幼儿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来讲, 人都是期望自己尽量完美, 表现在学习中, 即希望自己每一次的成果都能尽量接近最高星级 (三星) 或是最高分数 (100) 。针对这样的心理, 结合当前幼儿园评价的方法来讲, 我们可以利用模糊的概念来提升评价的魅力。幼儿美术教育家薛文彪老师有一套自己的“两万分”评价体系。在他的教学中, 主要是用借形想象的方式来练习纸盘制作、刮蜡画、版画、实物想象画等美术技巧。这样的想象力课程对幼儿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考验。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 薛老师都会巡回指导, 提醒学习者作画要点。在作品初步形成之后, 他就会开始他的两万分评价。“你是高手, 两万分!”“这个作品想象非常特别, 画得也漂亮, 两万零一分!”薛老师说:“大分模糊概念, 小分体现差别。幼儿都期望别人认可他的作品, 得了两万分, 多高兴啊!”对于幼儿来讲, 这样的吸引力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两万分唤醒了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的激情, 两万分上的每一分又激发了能力强的幼儿的进取心。类似于这样最高亦是最低的评价方法, 在肯定每一个幼儿的基础上又体现了差别性, 使每一个幼儿都充分体验到了成功, 绘画兴趣自然更加浓厚。

二评价从童真入手, 吸引幼儿注意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还可以尝试利用幼儿喜欢的形象来参与活动, 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如在树叶借形想象中, 笔者设计了树叶精灵的形象, 通过树叶精灵夸奖:喜欢你、握握手、抱抱你、亲亲你不同程度接触的奖励, 让幼儿知道不同的表现带给他的不同情感慰藉。就像你很喜欢两万分, 却更想得到两万零一分一样, 幼儿喜欢得到树叶精灵对自己的肯定, 肯定更想得到与树叶精灵握手、拥抱和亲热的机会, 从而激发幼儿更加强烈地完善作品的意愿。

三评价从肯定自己开始, 增强幼儿自信心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幼儿, 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固然重要, 但是对幼儿来说, 更应该逐步建立自我肯定, 要使幼儿学会自我激励、欣赏自己, 建立自信心, 同时能学会欣赏同伴的作品, 找出他人优点, 学习他人长处, 正确评价自己。虽然这已牵涉到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因——元认知, 对幼儿来说比较难实现, 但教师应该有培养幼儿自我评价的意识。

自评强调让幼儿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仅要说出画的是什么, 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画。晨晨把一些气球画得扁扁的, 他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时说:“这些气球是破的, 你看它们快要掉下来了。”这样的作品仅由教师评价, 可能就无法明白, 甚至会批评他在绘画时没有好好思考。通过自评, 使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想法, 沟通的同时也增强了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能力。

四评价从家长重塑观念着手, 多方面鼓励幼儿自信心

他人评价包括其他幼儿的评价以及家长评价。其他幼儿的评价往往能从幼儿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 比教师评价更接近被评价幼儿的角度, 更能从作品中发现问题。其他幼儿评价一般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与帮助。

作品展示过程中, 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评价幼儿作品:“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人家画得这么好!太像了!你的怎么不像呢?”这样的评价片面武断, 会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以及自我评价体系的养成。

教师在善用评价的同时, 也应当通过家校联系及时提升家长的评价观念, 告诉家长理解幼儿的想法很重要, 欣赏儿童画更需要欣赏孩子的想法, 不要和他人比较, 要学会欣赏孩子。让家长们有耐心地倾听幼儿对作品的讲解, 在表扬优点的同时, 给幼儿一些提升的建议。

幼儿园美术教育反思 篇5

一、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由于年龄小,手的动作不够灵活,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不清楚应该如何画,怎样涂色,画面怎样变得漂亮,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中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教孩子画些什么,也不必强调幼儿画得像不像,因为这样易使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和热情,而应该去引导、呵护、培养。提高幼儿的这种兴趣,如:为幼儿提供各种绘画工具、材料,使幼儿在高兴时能随时拿起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自由描绘、表达,教师应时刻鼓励幼儿画自己喜欢的让幼儿兴致勃勃地自由涂画,从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二、认识绘画工具及材料。

幼儿绘画中,不能单一只用一种绘画工具来做画,这样容易导致幼儿没有新鲜感,因此每次作画教师尽量要让幼儿感到绘画课的新鲜和好奇。刚开始我让幼儿先用水彩笔学画画,当孩子对水彩笔画有一定的了解,使用时幼儿便会感到不新鲜,这时,教师便要换其他的绘画工具,如:油画棒、棉签、手指点画、水粉颜料、调色盘等。使幼儿感觉到绘画工具的多种多样性,使幼儿对绘画兴趣进一步提高。

三、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用故事内容导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教幼儿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小点表示花朵、小草、树干,用横线表示棍子、绳子、栏杆等。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幼儿练习画气球、泡泡、太阳等。再逐步画栏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儿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笔及对笔的控制力。利用生动、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儿歌、故事,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便于理解,易于掌握。

四、举办画展、重视评价作品,给予表扬。

幼儿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们布置在室内,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各幼儿的绘画特点、色彩、线条、比例等画面效果,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作品。俗话说:好的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给予表扬,不好的应该先表扬,表扬的同时,委婉的提出不足之处,然后再进行表扬。使幼儿在表扬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当孩子们受到同伴和老师的表扬时,他们的情绪会更加高昂。那么绘画便会在他们心中得到升华。

浅析幼儿美术教育 篇6

【中图分类号】G613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与其它各科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幼儿在生活中在活动中感受形、色、材料等美术基础元素和造型规律,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将美术教育活动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表现和美化自己的生活。这既符合当代教育的趋向——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又体现了美术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是美术的源泉,美术中的许多要素、法则,如色彩、点、线、面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而且许多美术创作的题材也来源于日常生活,美术正是用它特有的感性、直观方式去表现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如:小班美术活动《画房子》。应该说幼儿已具备一定的感知基础,但这种基础肯定不很广泛、不很深刻。他们一般只熟悉自己家的房子和周围房屋的形状,给幼儿的印象是初步的,有局限性的。因此,大部分幼儿画出来的房子形状单一,缺乏想像,针对幼儿的这种实际,要画好房屋,我们就必须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园门,去见识一下城市的高楼大厦、农村平房及小楼,夯实他们的感知基础,为绘画提供丰富的材料。还可通过播放电视画面,展示图片资料等途径,让他们知道造型各异的楼房,认识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了这样的活动,幼儿就可画出各具特色的楼房、平房。幼儿通过形式多样的、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既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又丰富了感知。同时,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绘画能力,甚至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等就会在美术教育中得到提高。

2 将美术教育活动游戏化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应力求将美术教育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玩与学的统一。在游戏等活动中,幼儿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想,通过自身的体验,积累起大量的感性经验,然后再引导幼儿自愿地去表现,这样画出来的画就更富有幼儿自己的个性特点。

例如,在“美丽的夏天”活动中,首先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的花园、草坪、池塘或种植园进行游戏,在游戏的同时让幼儿亲近那些小花、小草,感受夏天的气息,听一听蝉儿的叫声,看一看蝴蝶、蜻蜓的纷飞,让自然的美净化孩子的心灵。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发现:有的会被草丛中的小昆虫吸引,追随着蹦蹦跳跳,快乐地奔跑;有的会蹲下来仔细地观察池塘里的小鱼,与池水嬉戏;有的则会在蝴蝶、蜻蜓之间翩翩起舞……经过这些准备活动后,孩子们和大自然已经融为一体,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从而带着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尽情挥洒手中的画笔。又如在画水果之前,可以带幼儿去水果市场参观,让色彩鲜艳、可爱诱人的各种水果占据他们的视线,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然后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水果商店”,经过观察和亲身体验,幼儿会带着愉快的心情、丰富的情感,拿着画笔大胆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水果世界中去。于是,孩子们笔下的花草虫鱼和水果就丰富多采、各具特色了。

3 將美术教育活动趣味化

以往的美术活动程式化明显,目的性单一。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要真正进行个性化的、有创造性的表现是困难的。这种活动还会使幼儿对某种工具产生偏爱或单方面发展,从而影响幼儿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使美术教育活动趣味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宽松式、游戏式的美术活动,比如到户外通过观察作画。还可以选择一些特殊场所,比如在瓷砖上自由作画。还可以让幼儿用小树枝、小木棍、小木棒作画笔,以轻软的沙地作画纸。这样,幼儿会更放松、更自由,思维更活跃,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教师可以让幼儿用棉签、勺子、瓶子、盖子作画笔;用藕、萝卜、土豆作刻模印章;还可以让幼儿用吹塑纸、旧挂历、废胶片、碎布、盘子等,采用吹、泼、贴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多种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幼儿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美术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改变幼儿单独作画、缺乏交流的活动形式,可以减少幼儿的枯燥乏味感。增加一定量的集体合作作画活动,使幼儿通过合作与交流了解他人的感受与经验,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分组活动、分区活动、不同班级混合分组的美术活动、不同年龄班的混合兴趣活动等,使幼儿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协调能力。

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时,教师要理解并鼓励幼儿运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提倡个性化。艺术表现形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式,幼儿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和创造是个体审美体验的一种反映。幼儿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别于成人,他们在表现作品中的形、色、空间时有其独特的创造。同时,每个幼儿根据个人的感受,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和长处,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总之,美术教育活动中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作用很大:可以陶冶人的素养,提高人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它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因此,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创设美的空间和环境,这不仅要体现在幼儿园内,也应当延伸到幼儿生活的家庭里去。采取多种美术教育表现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去园外、户外熟悉生活,体验大自然,体验多彩的世界,为幼儿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从而有效地达到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 篇7

通常幼儿美术教育过程由引起兴趣、出示范例、示范讲解、巡回指导、结果评价五个环节组成, 这五个环节都以完成技能要求为目的。在实践中, 教师可将这五个环节调整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讨论、鼓励独创和展示判断。这是以鼓励创新, 激发创造力为目的的。

现在, 我们就来探讨完成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教师采取怎样的手段, 使幼儿的美术活动取得理想效果。

策略之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疑问。当幼儿经常采取某些造型形式、表现方法时, 教师可以提问让幼儿考虑, 改进思路, 以避免形成一种格式化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 幼儿选择红色画太阳时, 教师可以提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当幼儿选择橙色或黄色画太阳时, 教师可以提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太阳呢?”当幼儿用彩色画太阳时, 教师可进一步问:“怎样的彩色才更像阳光呢?”

策略之二:帮助幼儿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维。如画鸟时, 教师不但鼓励幼儿画自己喜爱的鸟, 也应该鼓励幼儿画想象中的鸟, 头、身体、翅膀、羽毛、眼睛、嘴巴什么都能变。比如, 有个幼儿按想象画了一种奇特的鸟, 大家问教师这只鸟的名字, 教师说:“人类只发现了一部分鸟, 这只鸟也许还没有被发现呢。”幼儿通过自己的创造, 表现了美好的愿望, 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了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策略之三:及时观察幼儿作品, 适时做出点拨。因为幼儿正处于绘画的涂鸦期, 一方面, 他们的绘画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没有构思, 只是涂涂色块画画线条, 常常画完后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此时, 如果教师能启发他们想象一下作品像什么, 说一说画的是什么, 会使他们有所醒悟, 惊喜不已, 感受到自己的本领变大了。这就是教师点拨的作用。另一方面, 教师还要注意观察, 及时了解幼儿的设想, 帮助幼儿解决想表达而表达不出的内容, 这就是教师发挥的指导作用。总之, 教师一定要用针对性地点拨和指导, 把幼儿作画时的“无意”引向“有意”, “无为”引向“有为”。

策略之四:教师不仅要做幼儿绘画的指导者, 还要做参与者。在与幼儿共同作画的过程中, 通过启发幼儿想象, 添加、丰富作品的内容, 纠正技法等, 完成幼儿想画的作品, 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喜欢围在教师的身边画画。

二、如何运用范画

范画是绘画教学中使用的示范性的作品, 也是支持绘画教学的手段之一, 但究竟如何正确使用范画, 什么时候使用范画, 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下面针对范画使用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出示多幅范画为幼儿提供创作空间

在幼儿绘画经验相对较少的情况下, 教师有时候需要“举三反一”, 甚至“举十反一”, 以让幼儿积累绘画语汇和表现经验。出示的多幅范画间可以对比鲜明, 也可以相似, 这种做法有

第一, 避免幼儿机械模仿范画, 甚至依赖范画。

第二, 在幼儿经验不丰富的情况下, 这种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经验, 让幼儿体验不同组合的可能性, 丰富艺术表达的语汇。

2. 善用同伴间范画培养幼儿的分享能力和绘画兴趣

同伴间范画是幼儿同伴之间相互学习和比较的好形式, 特别是当大家养成使用一种正向的、建设性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时候, 同伴之间对于作品的评价也变得具体、多元。通过分享同伴间的范画, 可以扩展幼儿自身的经验, 同时构建出新的经验, 而且可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长期坚持能够培养幼儿的分享能力以及个体的绘画兴趣, 形成可持续发展。同伴间范画既可出现在绘画活动的评价环节, 也可在绘画前出示。

3. 运用即时型范画克服幼儿绘画中的困难

即时型范画, 又称当堂性范画, 主要针对某些绘画难点或者需要当场试看效果的绘画方式所做的范画, 能够给幼儿提供当下的技术支持或者亲眼所见的机会。在绘画教学中, 由于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原因, 幼儿常会遇到造型表现困难的问题, 比如, 物体的遮挡关系、比例关系、手脚的造型、动作的表现等等。此时,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通道充分感受现有物体及其关系, 以获取丰富的表象信息。

三、如何评价幼儿的作品

1. 从幼儿整体水平出发

评价幼儿作品不能选择单个幼儿的作品进行评判, 而要从众多幼儿的整体水平来进行评价, 并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避免用一样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他们天生都爱画画, 但他们还未具备评判作品好坏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品做出草率的评价, 会使他们的鉴赏力、审美力受到很大的影响。

2. 从幼儿的想象出发

我们应从孩子的想象出发, 暂时忘却一些所谓的绘画技巧, 而是“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孩子的想法来看待、评价他们的作品, 并能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 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3. 从幼儿长远发展出发

孩子们天生都具有一定的美感, 而且他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 可能有些孩子画的形象不够理想, 有些孩子画面不够丰满、完整, 但这都不足以影响孩子天生感觉美的能力。《纲要》中指出: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既要了解现有水平, 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因为这些都体现了孩子的绘画个性, 因而我们不能武断地评价一幅作品, 轻易地给他们扣上好与差的“帽子”, 我们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孩子的长远发展, 对于每一个孩子的作品的可取之处, 都应当予以欣赏和肯定, 并且不能用专业术语讲解, 因为孩子们的年龄还太小, 他们是很难理解的, 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

总之, 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 为师者要以幼儿的长远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不断总结符合幼儿学习规律的教学新思路和新实践, 力求新的突破。

摘要:幼儿美术教学是一项视觉艺术, 是眼、脑、手共同参与的活动, 使幼儿在不断变化着的美术实践中, 持续地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怎样做好美术教学对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而言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认识和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 篇8

什么是“生活教育”? 在陶行知看来, “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 是指在幼儿美术教育中, 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 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 注重生活与美术的紧密结合, 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注重幼儿的自由创造与想象, 使幼儿美术教育体现生活化特征, 实现生活化价值, 让美术真正融入幼儿的生活, 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 他提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 幼儿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经验, 这些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不竭源泉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因此, 我们在选择活动的内容时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 以生活为背景, 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让幼儿习得美术技能, 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比如小班美术活动《我的妈妈》, 请幼儿画一画自己的妈妈。 妈妈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人, 每天都会见到妈妈, 而每个孩子心中的妈妈都是不一样的。 孩子们将一个个身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妈妈展示出来的时候, 还不忘记乐呵呵地说上一句:“我的妈妈最漂亮! ”在幼儿的心中, 身穿花衣服的妈妈是最美丽的。

二、美术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1.利用日常活动开展生活化美术教育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工区活动是日常美术教育活动的一种, 在日常活动中将美术活动大量地扩展到各区角活动中, 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空间进行自由的摆弄、创作与交流。 日常美术教育活动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进行, 形式灵活多样, 有很强的机动性。

在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手印画》中, 老师请幼儿将自己的小手印按下来, 等到手印晾干后进行添画装饰, 这需要不少时间, 而课堂上的时间并不能允许每一位幼儿都进行尝试, 老师组织幼儿利用区角活动的时间创作。 幼儿将自己的小手印装饰成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东西, 有的将小手印添画成河里的小鱼, 有的将小手印变成一棵有着粗粗树干和绿绿树叶的大树, 有的将小手印画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

2.利用主题活动开展生活化美术教育

主题活动是在一段时间内, 幼儿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 研究、探索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或某一主题, 将不同方面的认知、研究及零散的信息整合起来, 形成立体的、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以点穿线、以线连面, 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主题活动与美术教育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主题活动为美术教育活动奠定了丰富的认知基础, 美术教育活动也让幼儿充分地展现了对主题内容的认识和了解。

在主题活动《春天真美丽》中,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孩子们知道了春天万物苏醒, 花儿都开了, 小动物们也都出来玩了, 于是涂色活动《五彩小蝴蝶》和泥工活动《小蜗牛》和折纸活动《美丽的郁金香 》等活动应运而生。 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活动, 他们体验了涂色、 捏泥和折纸乐趣, 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不断提高, 同时美术的技能得到了发展。

3.利用家园合作开展生活化美术教育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指出, 在家园合作中, 丰富的社会环境能够成为实施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 带幼儿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加深生活体验、 拓展相关的经验, 使美术教育活动更生活化、个性化、灵活化。

在小班涂色活动《美丽的树叶》开展前, 老师请爸爸妈妈带幼儿到户外、公园里去玩一玩、看一看, 通过实际的观察发现秋天树叶的颜色变化, 从而更好地开展活动。

三、美术教育材料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要让孩子在玩中学, 学中玩。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 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 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厚的创作兴趣。

1.大自然中的美术材料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了许多天然的材料, 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使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 这些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 容易唤起幼儿创作的热情和欲望。 教师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的资源, 懂得利用大自然中的美术材料丰富幼儿的美术创作。

《树叶贴画 》的材料是最常见的树叶, 活动前老师带领幼儿到校园内的小花园里, 在欢快的嬉笑声中孩子们捡着树叶, 圆圆的、长长的、大的、小的, 各种各样的树叶激起了幼儿创作的激情。

2.废旧物品中的美术材料

《纲要 》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幼儿会对自己收集来的材料格外珍惜, 并更乐于进行探索, 他们会充分展开想象, 摆弄废旧材料, 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

在《这是我》活动中, 幼儿完成脸部基本轮廓后, 老师将由幼儿收集来的瓶盖、吸管、纽扣、雪花片、包装纸等材料提供给他们,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材料的理解选择材料进行表现, 展示出一个个不一样的“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使幼儿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 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形式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 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各项能力。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教育,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菲.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14) .

[2]戚伟文.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开展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 (小学) , 2014 (02) .

[3]王丽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家教世界, 2013 (05) .

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 篇9

一、变废为宝的创意

在人们不断制造生活垃圾和废物的今天, 通过对废物的巧妙利用,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创造美, 并大胆地进行变废为美的艺术活动。这是对幼儿美术教学课程资源的一个扩充和延伸。?? 如果您是一个具备细心观察能力的人, 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色彩、造型都很漂亮、别致的废瓶、包装袋、包装盒, 扔了都挺可惜的, 如果用它作为一种美术活动材料, 请孩子们动脑筋, 想办法, 把他们制作成一件有趣的艺术品, 既可以废物利用、保护环境, 又可以引导幼儿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

第一类:巧妙组合。如用瓶子、乒乓球、牙膏盒、化装盒、蛋壳等制作出孩子们喜爱的火车、汽车、娃娃、动物等, 通过这种组合, 会提升孩子们操作的兴趣, 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创作和美术游戏的快乐。

第二类:“因势造型”。如为瓶子穿上花花衣, 利用的材料不仅有彩泥、彩纸、彩色沙等; 用各类纸盒制作故事盒, 利用手或其他物体形象进行添画、变形, 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创造性, 鼓励幼儿奇思妙想。

二、活用本土资源中的自然材料

除了让幼儿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丰富知识经验之外, 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自然材料, 对农村幼儿园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 我们充分利用每次散步、参观的时机, 引导幼儿拾捡、采摘一些自然物: 如各种各样的泥土、粗细不同的沙粒、形状各异的石头、松果、树皮、干树叶等, 并通过指导幼儿亲自加工处理, 便成了美观实用的游戏玩具, 如指导幼儿将捡到的各种石头做成棋子、在石头上画画、用石头盖房子; 将收集的松果、树叶和花瓣修剪、粘贴成各种动物图案;用“狗尾草”编小狗、小花鼠、草帽;用泥巴捏成的小动物、小泥人; 用高粱杆作眼镜、小飞机; 用稻草扎成一把把, 一个个稻草人形象而生动;用野藤和几块木板做的秋千等, 这些本土资源材料的创造性使用, 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无穷的乐趣, 都成了幼儿最喜爱的游戏器材。

农村有许多废旧物品, 只要是安全、卫生的, 我们就与幼儿一起收集, 共同制作, 以弥补游戏玩具的不足。如用包装袋编织“揪尾巴”的小辫子;用酸奶瓶粘上碎布当小飞镖, 用碎布装沙制作沙包; 用易拉罐做成梅花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动手能力, 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而且以物代物的能力也逐渐提高。

三、贴近幼儿生活的美术教育资源

创作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存在艺术的美, 精美的蛋糕、水果拼盘、节日装点等, 只要用心, 孩子们的美术活动无处不在。

第一类:提高生活技能、生活情趣。如制作简单的水果拼盘、水饺、包子, 提供鲜花或塑料花让孩子参与插花, 从而体验、探索生活中的美。

第二类:运用食品为原料。请幼儿同老师一起制作彩色面泥, 体验自制活动材料的乐趣;将面包师请入幼儿园, 幼儿创意“我的生日蛋糕”, 一片面包、几块水果片, 拼成好吃又好玩的蛋糕动物, 真可谓创意无限! 在我园的课程实验班中, 会定期组织孩子和家长们共同装点节日的教室, 制作节日套餐, 包饺子、做凉菜,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纲要》中对幼儿园美育的要求, 将美术与生活紧密结合, 用孩子喜爱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第三类:以一日活动主题为源头。正确认识美术的本位主义与工具主义, 将促进美术的发展与利用美术为中介发展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丰富, 美术存在于艺术领域之中, 与其他领域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认识秋天时我们组织了绘画———美丽的秋天、秋天的水果, 制作树叶书签、百变的树叶贴画; 泥塑———水果, 认识报纸, 有剪贴、制作报纸, 报纸简报, 报刊设计, 报纸服装等。科学活动中为了充分感知风, 可组织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各种风, 自制风筝、风车。自然形成的油水拓印画, 既富含科学内容, 又具有奇特的创意, 通过这些剪、折、画、拓等手法, 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妙用本土资源中的民间文化

《世界全面教育宣言》指出: “教师要认识到农村具有的传统的知识和本土的文化遗产, 具有固定的价值和效力, 并能促进发展。”传统民间文化是我们的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数千年来深厚积淀, 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情感、理想深深凝结着, 在幼儿园进行传统民间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探讨 篇10

一、艺术同构法。

以美术欣赏为主线, 将音乐欣赏或者文学 (诗歌、散文) 欣赏综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并将艺术表现的内容、情感、形式、风格融为一体, 从而激活幼儿的情感情感经验,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1.美术欣赏与音乐欣赏相结合。艺术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形式的。我们把美术欣赏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 促进幼儿审美素质的综合发展。如幼儿在欣赏徐悲鸿《奔马》时, 让幼儿欣赏音乐《赛马》, 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观察画中马奔跑的各种姿势。幼儿通过听音乐, 感受到“马儿跑得非常快, 快得快飞起来了”, “马蹄踏在地上很响的声音、马儿转弯的声音”等。又如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抒情诗》, 这幅画由于线条很多, 如果让幼儿较贴切地说出对整幅画的感觉, 幼儿很难把握, 也不易表述, 而我的做法是为幼儿提供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和《抒情曲》, 在引导分别欣赏之后, 请大家为画面进行选择性的匹配, 选选哪首乐曲最像这幅画, 幼儿很快就找出了《抒情曲》, 就在匹配成功的刹那间, 幼儿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也随之提升。2.美术欣赏与文学作品相结合。诗歌、谜语在欣赏生活用品和自然环境中会经常用到。如小班幼儿欣赏《梧桐双兔图》, 我们就引用“小白兔, 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的儿歌帮助幼儿更好地抓住小白兔的身体特征, 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再如在小班欣赏完齐白石的《长年龟》后借用小诗“大圆是身体, 脑袋小小的, 身上有花纹, 头上有眼睛, 四条腿儿像花瓣, 小小尾巴伸出来”来小结, 既有助于幼儿理解记忆乌龟的结构特征, 又利于幼儿有步骤地表现形象。谜语一般在导入中引用, 有效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不管是诗歌、谜语还是小故事等都可以在欣赏活动中灵活运用, 甚至可以同步进行以加强感染力。

二、行为操作法。

行为操作是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进行大胆尝试和主动探索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欣赏方法。其实, 许多美术欣赏活动中的创作部分就是一种再次欣赏的操作行为。幼儿通过不断摆弄颜料或彩纸等作画工具和材料加深对艺术作品的技能表现美和形式表现美的理解感知。除了进行美术创作, 我们还可以放开幼儿手脚, 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感知艺术表现。1.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创作。这是对幼儿欣赏之后的一种心理回忆, 并在进行讨论、构思的前提下进行的。幼儿通过对作品的评价, 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指向性的审美欣赏活动中, 自觉地积累审美经验, 即逐渐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能动建构, 激发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表现出来, 使幼儿的审美心理、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欣赏《哈里昆狂欢节》后, 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媒介和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 使幼儿能够自由地以彩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植物、动物尽情狂欢的情景。2.提供情节让幼儿表演情景。表演即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随意性的动作表演, 从自身体验的感受来加深所理解作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美。由于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 幼儿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喜欢一件作品时, 并不一定能说出为什么喜欢, 他觉得喜欢就是喜欢。因此, 可边配合相应的音乐, 让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如让小班幼儿欣赏情节画《拔萝卜》时, 先让幼儿表演此游戏, 让幼儿多做几遍拔来拔去的动作, 从中体验拔萝卜时身体的动作、表情等感受, 然后拿出情节画《拔萝卜》请幼儿欣赏。通过上述的直接参与, 幼儿对作品和人物的形象、姿态、表情等的欣赏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欣赏本身需要有强烈而直接的视觉感受。而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图形功能、丰富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效果, 能以多种方式传播信息, 并能提供友好便利的交往方式。对美术欣赏课有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 在教学演示上达到了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计算机可以将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在教学中, 对于点、线、面、体的理解, 以前只能枯燥地讲解, 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帮助, 教师可以成功制作出简易动画, 演示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个运动轨迹, 并运用在画中的不同位置来观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构图。1.营造美的气氛。在欣赏教学时, 可以利用计算机校正教材中图片在色彩上的偏差, 调节画面的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 还这些图片以本来面目。在欣赏过程中还可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 收集与作品内容有关的材料背景, 制作成VCD格式的文件。如在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时, 可以先播放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风光电影片断, 再慢慢按时间顺序出示经过调节的艺术大师的作品, 再配上音乐讲这些画家创作的小故事。使幼儿较容易归纳、理解画面中的严谨、宏伟、庄重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比也能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新油画的出现在色彩上进行的改革。2.增强欣赏效果。美术欣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 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通过数码投影仪, 就可以将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 让幼儿在欣赏课上能够真正地“欣赏”。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长卷, 现在的图片资料在书中显示得很小。在制作课件时, 可以让它分段显示, 进行长卷的浏览, 这样一来, 幼儿对画面的每个细节都了解得很清楚, 连韩熙载面部的那种彷徨的表情都能观察到了。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 篇11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3-6岁的幼儿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为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美术具有丰富多姿的色彩、形状、结构和材料。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感受和理解着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美,无论是幼儿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衣着打扮,还是家人的生活起居,社会上人们的言行举止,还是大自然五光十色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变化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美术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 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創造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在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总是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借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

人的大脑信息80%来源于视觉,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的观察能力决定着它们的知识水平,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幼儿画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靠表象作画。而表象取决于感知,感知又离不开观察、记忆和想象。例如,教幼儿画"马路上的汽车",教师首先就应该引导幼儿去观察马路上的汽车并提示幼儿:"你看汽车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汽车分几部分、车头、车身、车轮是什么形状的,都在什么部位上"等。这样就能促使他们去观察,经过观察又将汽车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在画画之前再经过回忆,然后将汽车画出来。这样也发展了他们的记忆力。儿童表现美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双手的灵巧性

幼儿在画画或做手工的过程中,总是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双手去参与活动的。为了使幼儿掌握造型活动中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就要训练他们一些专门的动作,并使这些动作尽可能做得准确,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速度和力度,逐步稳健和协调。如,执笔、画线、涂色、捏泥、折纸等。这些动作对于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的发育、手指和手腕配合一致、各种动作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手的动作又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的运动区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因此,手的动作对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学校培养的人,既要善于动脑也要善于动手;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今天幼儿来说,也当然毫不例外。

三、美术教育能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幼儿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教育活动,就具有形成和发展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特殊作用。

美术教育对幼儿来说,主要是强调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无论教幼儿绘画,还是教幼儿手工,都离不开激发幼儿审美的情绪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正确地实施幼儿美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益于改善他们整个学习的性质,使其积累到一些愉快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如,幼儿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往往对问题更加敏感,对实践的成功抱有信心,从而使他们更多地体察到自己的力量。幼儿美术活动,更能增强幼儿对生活的热情。生活对他们来讲是亲切而有趣的,会使他们兴奋和向往;许多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会使他们惊喜和追求。

通过美术活动可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善于和勇于帮助同伴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进步和成就而感到愉快。美术教育活动恰恰能够为幼儿提供在愉快的情绪中发现和创造的最好机会,提供培养毅力等的有利条件。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从小训练未来的美术家,不在于对美术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而在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和促进其创造性。

四、美术教育能提高幼儿学习其他学科的效果

从脑生理功能来讲,左右脑之间功能差异较大,这表现二者神经活动的不同方式上。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和求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而大脑右半球则是视知觉、空间关系、音乐、舞蹈、身体协调、直觉和求异思维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同时注意幼儿画画、唱歌、跳舞来加强动作、空间知觉的训练,那么,将有助于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发展。这样对两半球给予同样磨练,便会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

事实证明:幼儿画画、做手工与学习其他知识不仅没有矛盾,而且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国内一些入选参加国际优秀儿童画展的小作者们不仅画画好,而且其他各门功课成绩也多属上等。这些儿童兴趣广泛,观察力、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尤为突出。

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对策探析 篇12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策略,作用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属于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同生活密切相关。美术创作的生活化是美术活动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前提。因而对于幼儿园美术教育而言,当务之急是实现美术教育的生活化发展,让幼儿能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让美术能够具有生活价值。另一方面,幼儿园美术教育主要由美术活动内容、美术活动形式、美术活动素材和美术活动经验四个方面组成,所以发展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对策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系统化、全面化发展。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生活化对策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基于幼儿的美术欣赏和创作能力,选择适合的美术内容,对幼儿展开教学活动,当前实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采取教育活动,进行美术拓展,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要求进行模糊教育。所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绘画活动,教师设置的绘画主题一般是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和事。绘画活动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如三八妇女节开展美术活动“我的妈妈”,幼儿通过画笔表达对妈妈的爱,每个孩子都能画出自己妈妈的特征,从发型、长相到着装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种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增加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有利于幼儿表达情感。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生活化的解决对策中,应该要注意,生活是动态变化的,幼儿对生活的关注情况也在变化,因而,在内容选择上,要站在幼儿的生活角度,选择最有生活价值的事物。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形式生活化对策

幼儿的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专注力不高。所以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如绘画、手工、泥塑等。因而要求幼儿园在选择美术教育活动形式时,要通过创建生活情境,增加学生对该美术教育活动形式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大班泥塑活动“运动着的人”,首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播放运动比赛视频,让幼儿观看运动场上各种竞技的人物形态,然后让幼儿模仿跑步、游泳、举重等不同运动项目的肢体动作,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具有生活化的情景氛围,激发学生进行泥塑创作的欲望。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类课后活动,带领幼儿来到自然中,体会自然的美,在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进行美术创作,如小班结合季节开展主题活动“春娃娃”“落叶飘飘”,带领幼儿到草地上滚一滚、摸一摸、闻一闻,让孩子通过绘画、树叶粘贴、树叶拓印、制作植物标本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总之,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形式要体现多姿多彩的生活。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素材生活化对策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所使用的素材要具有生活化特点,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是从大自然生活中寻找美术材料。如石头、木材、沙子等材料在生活中普遍可见,并且是生活中重要的建筑材料。因而可以通过晋江海边的贝壳开展美术活动,首先,组织幼儿观看贝壳工艺品,在带领幼儿到海边进行贝壳的收集,利用彩色笔、贴纸等在贝壳上绘画,或者进行贝壳手工品的制作。教师通过这些生活上的素材,经过层层教育的方式,带给学生对美术教育活动不同的感受。另外,美术教育活动素材生活材料还可以来自生活中,组织幼儿对家中的废弃物进行收集,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有用的材料,通过美术创作将这些废物再创作,变废为宝,使其成为具有艺术性的观赏品。

四、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经验生活化对策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改革观念在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经验的生活化即要求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将从美术教育活动中学习到的经验或得到的物品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如幼儿对塑料瓶进行剪切和创作,使其变成一个花瓶,能够在家庭生活中使用,增加幼儿对生活和对美术课的热爱程度,培养幼儿亲社会的性格;同时,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经验生活化,还指幼儿能够运用美术中生活化的理念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例如,幼儿在进行算数教育活动时,幼儿能够下意识地在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下进行学习,将生活中买水果的事件引用到算数学习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生活化改革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创新点。幼儿园教师通过选择常见的生活内容,使用各种简单、具有亲和力的生活物品,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实现美术的生活化教育,并且最终还将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使幼儿在美术学习中能够对生活产生热爱,提高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使该地区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能够达到国家大城市的标准,全面提高该地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菲.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155-156.

上一篇:运营决策模型下一篇:磁力搅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