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税务

2024-08-26

财务税务(共8篇)

财务税务 篇1

上海普瑞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非财务高管的财务税务管理

【课程收益】

1、企业高管与财务人员能达成有效沟通,实现企业财务目标与经营目标的有机协调;

2、透彻掌握三大财务报表,读懂财务报告,有效掌控企业经营大局;

3、正确识别财务舞弊,防范财务风险;

4、掌握财务分析方法,提高资金运作效率,进行利润规划,提升企业竞争力;

5、运用财务思维解读企业运作,并寻求提升经营绩效的方法„„

6、明确企业涉税风险,提出应对方案,有效保护企业的税务利益;

7、正确进行税务筹划,降低税务风险,减轻税务负担,实现节税效应;

8、掌握税务自查的尺度,确定正确的应对方略,防患于未然;

9、掌握税务稽查的应对策略,建立稽查应对程序,以降低风险,控制支出;

10、掌握化解税务危机的策略、技巧,把握主动,以争取企业的合法利益最大化;

11、掌握国家税制改革动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为未来争取税务利益;

12、明确建立集团公司税务内控体系的策略、方法,以达到对公司税务风险预警的目的„„

【课程背景】

今天的财务已是一个“大财务”的概念,涉及到公司方方面面,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够促进公司发展,不当的财务管理则会引发公司危机。深入分析成功企业,必有良好的财务管理;失败的企业,其财务管理肯定会存在很大的问题。身为企业高管,你必须成为财务管理中的关键人物,能有效地利用财务杠杆,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高管如能掌握一定的现代财务管理技能,利用财务信息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用财务的手段改善公司经营,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更好地增进公司的价值,提升管理绩效。

有意无意地少交税、稀里糊涂地多交税,税务危机四伏,企业视而不见,这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现状。那么,怎样才能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前提下既挣钱又省钱?通过税务筹划,就可以让企业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减轻税务负担,控制税务风险,降低企业成本,最大限度增加企业效益。

近年来,稽查风暴越来越猛,“严稽查”成不二法则,税务稽查正逐渐从“执法督查”转为“以抓收入为主”。今年,税务机关将在巩固已有稽查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稽查力度,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普遍感到税收负担很重,风险越来越大,却不知如何妥善处理。为进一步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要求对逃避纳税等情形,要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对典型案例,要通过媒体予以曝光,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移交司法机关。

我们的课程将通过生动的培训方式,丰富的案例分析,使得非财高管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财税知识、方法与技巧,能够从财务、税务的角度,更好的审视企业管理工作,从而有效地改善企业的财务、税务管理状况,控制涉税风险,创造税务利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课程大纲】

主题一:财务管理篇

一、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主要内容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有哪些分类?各自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科学的现代财务管理框架?

3、财务与会计的区别是什么?

4、如何把好财务报销关?

5、会计核算的流程有哪些?

6、怎样识别会计账目中可能隐藏的问题?

7、企业不同财务目标的优缺点在哪?

8、如何更好的实现财务目标?

二、如何快速读懂会计报表等财务报告

上海普瑞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一)、财务报告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

(二)、如何读懂资产负债表

1、企业值多少钱?资产、负债和股东利益逻辑与内容是什么?

2、公司业务对报表有哪些影响?

3、报表中的重要及特殊项目(存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等)分析与运用。

(三)、如何读懂利润表(损益表)

1、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2、损益表的逻辑与内容;

3、利润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分配的?

4、成本费用的详细分解;

5、应收账款的坏账、存货的减值、固定资产折旧等对利润的影响;

6、税收(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对利润及现金有怎样的影响?

(四)、如何读懂现金流量表

1、现金流量表的逻辑与内容;

2、现金与利润的权衡。

(五)、如何读懂会计报表附注

1、为什么会计报表附注非常重要?重要性在哪?

2、附注与会计报表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正确的进行分析和把握?

3、附注内容分析对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结果的重要影响

(六)、财务报告陷井与识别

1、财务报表舞弊、财务包装概述

2、企业进行财务包装的动机是什么?有哪些原因?

3、企业财务包装都有哪些方法与技巧?4.、如何识别财务包装?

(七)、案例分析

三、分析财务数据,改善经营绩效

(一)、怎样运用财务思维解读企业运作,并寻求提升经营绩效的方法?

(二)、怎样分析运用财务杠杆,获取最大财务收益?

(三)、怎样进行财务报告数据分析?

1、财务状况的静态分析;

2、基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

3、基于利润表的结构分析;

4、公司财务安全性分析,评判企业财务是否安全;

5、公司偿债能力分析,评判短期、长期偿债能力与风险;

6、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找出影响获利的因素;

7、公司经营效率分析,评判存货周转、债权回收情况,寻求对策;

8、关键财务指标解析及改善方法;

9、财务报告分析有哪些局限?

10、从财务报告以外看企业。

四、本—量—利分析与利润规划

1、如何寻找保本点;

2、保本点与规模效益的关系;

3、什么是边际贡献?怎样对边际贡献进行正确的计算与分析;

4、规模效益与销售定价的协调;

5、寻找提高利润的有效途径;

6、案例分析。

五、企业现金流管理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为何强调“现金为王”?

2、销售、回款有哪些误区?如何进行关键业务环节控制?

六、预算管理的KPI考核方法和SMART原则 主题二:税务管理篇

一、企业面临的税务环境、纳税现状及趋势分析

1、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管理 “四位一体”新模式、“四化“新思路是什么?对纳税人有何影响?如何应对„„

2、企业高管税务认识的四大误区是什么?有哪些隐患?具体税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3、企业经营业务如何与财务、税务事项有机协调,从而防范、降低、消除税务风险隐患?

二、系列“税务门”事件分析(包含内幕解析)与借鉴

为什么同样是“税务上出事”:有的人锒铛入狱,倾家荡产;有的人游刃有余,大难不死?这值得深思!(多个案例分析,因案例敏感等原因,不在大纲中列出)

三、税务筹划与节税工具的运用

1、什么是真正的税务筹划,税务筹划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策略?怎样把握其中的技巧?

2、如何将企业税务筹划与企业战略结合?如何贯彻决策意图?如何进行优劣评价?

上海普瑞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3、节税工具安全运用有哪些渠道?怎么操作?如何巧妙利用相关规定?

4、如何按业务流程进行筹划?提供筹划方略及案例分析;

5、针对中国当前国情,如何进行分税种的筹划?提供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等的税务筹划与案例分析

6、关于合同、发票、促销等相关案例税务分析

四、新形势下税务稽查与反避税分析与风险应对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税务自查、税务稽查、反避税,您准备好了吗?

1、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相关税务检查、稽查文件的背景是什么?关键点在哪?

2、国家怎样通过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个人所得税真的能“劫富济贫吗?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专项稽查的重点是什么?如何正确应对?

3、税务稽查案件来源有哪些?税务机关如何发现企业偷税?当前税务稽查选案准确率为什么越来越高?

4、税务稽查常用的策略有哪些?相关稽查战术、方法是什么?如何应对

5、企业如何在税务稽查前进行税务自查?自查出来的问题如何处理?策略是什么?怎样避免盲点?如果多缴税了,该如何处理?

6、税务机关要求自查的,如何运用自查大纲?怎样把握自查尺度?怎样补缴税款、滞纳金„„

7、税务稽查的风险应对策略是什么?有哪些应注意的事项?

8、什么是“反避税”?当前国家税务机关怎么开展反避税工作?企业该怎么办?

五、涉税争议解决与危机处理

1、涉税争议产生的原因与根源是什么?纳税人有哪些权利可以运用?

2、企业税务危机的危害有多大?怎样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六、国家税政改革动态与趋势

国家税制改革的原则、趋势是什么?当前主要动态有哪些?包括增值税立法、个人所得税改革在内具体进程、内容、执行情况等分析

七、新《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的关键内容

1、关键修订条款有哪些?对纳税人有何影响?

2、针对新增加相关部门、单位、企业的税务协助义务条款;新增纳税评估条款;新增公司股东的连带纳税责任条款等内容,企业该怎么办?

八、税务风险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不良状态(内容略)

【讲师介绍】

魏其斌—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清华等总裁、总监班财税主讲专家,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顾问,多家大型企业集团税务顾问,和兴税务师事务所的审计稽核人。

长期从事各类企业的财税顾问、培训、风险管控及审计工作,对中国税法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在税务策划、税务健康检查、财税风险管理与控制、税务危机处理等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具有很强的财税实务操作能力,成功的为众多企业提供科学实用的税务规划和财税管理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广泛的人脉关系,获得广泛欢迎和高度好评。

服务涉及邮政、电信、生产制造、商业贸易、物流、连锁、房地产、建筑建材、医药、酿酒、烟草、化工、能源、投资、金融、保险、证券、担保、交通、酒店、服务、文化教育、电子、电气、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制漆、汽车、软件、高新技术、公用事业等多个行业和产业,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外资企业等。

擅长的课程: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税务价值创造》、《纳税筹划》、《企业纳税管理与筹划》、《企业发展战略中的财务与税收选择》、《总经理的税务管理》、《非财务高管的财务税务管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实务及纳税风险管控》、《特别纳税调整》、《税务会计》、《新形势下企

上海普瑞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业税务自查、稽查与涉税风险管理》、《企业税务风险控制与危机处理》、《新税法下企业涉税风险管理与应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差异协调处理与风险控制实务》、新《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应用与重点业务实务处理》、《会计报表深度解析》相关课题,等多个课程。注重实用性,以案说法,案例丰富。

服务过的部分企业:

中纺机集团、中国诚通控股、中牧集团、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家邮政局、中煤地、冶金出版社、科技出版社、中石油、唐安保健、百圆裤业、金虎便利、南美轮船、浙江万达、浙江福田、业之峰、济南天房伟业、济南嘉馨、财富中心、多维轻钢板材、济南钢铁、唐山钢铁、美的、中新药业、奇瑞汽车、郑交所、唐山松下、惠达陶瓷、天润曲轴、烟台万华、平安保险、中粮、可口可乐、七天酒店、华工大集团、西门子、久泰能源集团、上海远成集团、圣奥化工、一汽丰田、神华国际、四川宏达、大陆汽车电子等。

财务税务 篇2

关键词:捐赠,企业会计准则,税务

1 企业对外捐赠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1.1 企业对外捐赠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制定企业捐赠的具体准则, 也没有直接的相关规定, 目前企业会计实务中对捐赠业务的处理依据主要来源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 在附录部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 规定了营业外支出的核算内容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至于捐赠中资产的计量问题以及具体会计分录的编制没有详细规定。由于在现行制度规定中没有对捐赠作出详细规定, 造成了理论和实务中存在一定的分歧和模糊。

首先, 在很多会计教材或专业书籍中, 对捐赠业务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即略过这部分内容, 在资产减少的核算中不再提及对外捐赠而减少的资产, 在营业外支出的核算中也是仅限于对上述制度的重复表述。

其次, 是关于对外捐赠核算中对业务性质的认定问题, 即减少的资产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 不同的捐赠资产, 其会计处理也不同。

1.1.1 对于捐赠货币性资产的会计处理

对于捐赠货币性资产的会计处理, 由于不存在资产的计价问题, 捐赠的货币性资产可以直接表现为企业对外捐赠的金额, 而且具有唯一性。所以, 会计核算中将捐赠的货币性资产金额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

例如, 企业对外捐赠现金20万元, 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20万元

贷:库存现金20万元

1.1.2 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存在分歧

目前, 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其一, 是把对外捐赠看做是一种偶然的非日常经济事项, 在捐赠发生时, 按照资产成本及相关税费直接确认为营业外支出。这种处理对利润表和当期损益的影响只会体现在利润总额的变动中, 反映企业由于对外捐赠损失而导致的利润总额的减少, 而对日常经营取得的经营利润没有影响。也说明对外捐赠业务和企业经营没有关系。这种处理符合会计中对损失的界定。其二, 是按照税法中视同销售的思路, 将捐赠业务分成两部分来进行确认, 即先销售、后捐赠, 先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再按收入口径计入营业外支出。

比较以上两种处理方式, 可以发现两种处理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没有差异, 但是对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以及营业利润的影响不同, 对利润构成的影响也有差异, 这样, 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对企业业绩评价有不同的影响。

1.1.3 关于劳务捐赠的会计处理没有规定

由于没有详细的制度规定, 实务中一般对劳务捐赠不予确认, 不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1.2 企业对外捐赠的税务处理

企业对外捐赠业务中, 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流转税和所得税两方面。不同捐赠形式的税收影响不同, 其中, 实物资产捐赠由于会计和税法对同一笔业务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同, 会产生差异:一是视同销售增加的流转税;二是视同销售增加的应纳税所得额;三是捐赠支出的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认定。

1.2.1 增值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应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即只要货物属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就须计算缴纳增值税。

1.2.2 营业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 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视同发生应税行为, 缴纳营业税。

1.2.3 企业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企业将货物、财产用于捐赠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五十三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 准予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企业所得税法对捐赠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捐赠渠道、受赠项目性质与捐赠总额上。《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当然, 不是所有的公益性捐赠都可以扣除, 只有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能享受税收减免。现行规定主要包括以下限定条件:

一是可扣除公益性捐赠范围的限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可扣除的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用于《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只有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符合有关规定条件并经财政税务部门确认后, 纳税人向其捐赠才可以依法在税前扣除捐赠额。

二是可扣除公益性捐赠的项目的限定。《捐赠法》所称的公益事业是指: (1) 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2)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3) 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4) 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公益性捐赠涉及应缴税费科目的, 都要按销售进行计算和处理。在计算所得税时首先按会计利润计算扣除限额, 扣除限额是公益性捐赠的最大扣除额, 当捐赠额小于扣除限额时, 可全额扣除, 当捐赠额大于扣除限额时, 按限额扣除, 超出限额部分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国务院2008年6月29日发布了《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发[2008]21号) , 制定了针对汶川地震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无偿捐赠给受灾地区的, 免征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对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 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和当年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依照此规定, 临时性税收优惠免征增值税,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捐赠支出可在税前全额扣除。

2 企业接受捐赠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2.1 企业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制定企业接受捐赠的具体准则, 也没有直接的相关规定, 目前, 企业会计实务中对接受捐赠业务的处理依据主要来源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在附录部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 规定了营业外收入的核算内容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可见, 企业接受的资产捐赠不再作为“资本公积”, 而是作为企业的损益处理。企业接受资产捐赠时, 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原材料”、“周转材料”、“无形资产”等有关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科目。

需要注意, 根据2008年12月26日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的规定, 如果接受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的捐赠, 从经济实质上判断属于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 应作为权益性交易, 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账户。

2.2 企业接受捐赠的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 (八) 项所称接受捐赠收入, 是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接受捐赠收入, 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如果合同约定捐赠, 但实际上没有收到, 受赠方不需要确认收入及缴纳企业所得税, 应当在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当天确认收入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五十八条、第六十六条规定通过捐赠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计税基础, 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3 存在的问题

3.1 会计制度不完善, 引起实务操作的真空和混乱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对捐赠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具体规定, 相关资产的计量标准也存在分歧, 导致了实务操作中会计人员无所适从, 相同的业务由于会计人员的理解不同、思路不同, 可能会产生会计处理和会计信息的差异, 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作出正确评价。另外, 由于很多专业书籍对捐赠业务的回避, 形成了实务操作的真空和混乱, 这种会计规范的缺失, 严重制约了我国公益捐赠的发展。

3.2 企业对外捐赠税收负担重, 捐赠成本高

企业对外捐赠中, 对于非现金资产的捐赠, 既要缴纳流转税, 还要缴纳所得税, 税收负担重, 捐赠成本高。由于捐赠过程中, 企业没有任何现金 (经济利益) 流入, 属于企业非经常性的损失, 会导致企业利润减少、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而在此基础上增加的流转税和所得税无疑会加大企业捐赠成本, 减少实际可利用资金, 相当于是国家财政对捐赠资金的一种瓜分和扣除。与货币性资产捐赠相比, 企业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的成本较高, 这会影响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一些急需物资的募集, 增加社会物流成本。

3.3 相关制度不完善,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目前, 关于捐赠问题能够遵循的法规制度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税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现有法律规范对企业捐赠业务的指导性非常有限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捐赠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主体、一个企业的范畴, 而具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性、公共性, 其影响和辐射到了社会经济、政治的各个层面, 因此, 对捐赠业务的制度性审计、强制信息披露已成为必然。然而, 由于缺乏相应的审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规范和指导只能依赖于财政部、税务局等相关部门临时出台的一些应急性条例, 导致政出多头, 相关法规制度之间多有冲突, 使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效力大打折扣。

3.4 不同制度导致了相同业务的不同会计处理结果

从1992年会计制度改革开始,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会计制度建设已基本成型, 目前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 其中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适用《企业会计准则》、中小型企业可以选择《小企业会计制度》。另外, 由于在捐赠业务中会涉及一个特殊的群体———非营利组织或机构, 非营利企业目前执行的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这样, 对于同样的捐赠业务, 可能就会由于相关会计主体的不同, 适用于三种不同的制度规范。其中, 《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接受捐赠计入“营业外收入”;《小企业会计制度》中企业接受捐赠通过“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 最终计入“资本公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非营利组织接受捐赠计入“捐赠收入”。

4 建议

4.1 完善企业捐赠业务的会计制度

4.1.1 制定具体会计准则, 对捐赠业务以及接受捐赠资产的计量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可以专门制定企业捐赠的具体准则, 对企业对外捐赠以及接受捐赠中的捐赠损益、相关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出明确规定, 以统一实务当中的多种不同处理方式,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笔者认为, 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应该以成本结转, 按照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确认为“营业外支出”。接受捐赠资产应以公允价值或市场价格计价。

4.1.2 针对非公益性捐赠制度作出规定

在研读相关资料的过程中, 许多学者提到“会计中没有划分公益性捐赠和非公益性捐赠”, 但是, 笔者发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提到的是:营业外支出的核算内容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可见, 并不是没有划分公益性支出与非公益性支出, 而是没有提及非公益性捐赠支出应如何处理, 这样的制度规范是不完善的, 当企业发生非公益性捐赠支出时, 就很难判断究竟应该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对非公益性捐赠支出也进行规定, 同时, 应该对二者又加以区分。可以考虑在“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下设置“公益性捐赠支出”和“非公益性捐赠支出”两个三级明细科目, 分别核算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和非公益性捐赠。这样, 既便于税金的计算, 又便于披露企业承担的公益性社会责任

4.1.3 增加关于劳务捐赠的确认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捐赠的方式、种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股权捐赠、劳务捐赠、债务减免等多种不同的方式都会出现, 面对这一现状, 会计制度不能一概采取回避或忽视的态度, 而应该积极与时俱进。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反作用于理论, 面对新的事项、新的问题, 制度建设不仅应该及时解决问题, 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得预测和应对未来将出现的新问题。所以, 应该对劳务捐赠以及其他的捐赠方式作出规范, 保证企业会计处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劳务确认过程中, 可以考虑引入多种计量标准, 比如劳动量指标、实物量指标或者标准折合单位等。

4.2 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 促进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4.2.1 减免对外捐赠中的流转税

如前所述, 企业对外捐赠中并没有现金或经济利益的流入, 没有相应的收入或流转额, 不具有流转税的纳税基础。尤其公益性捐赠, 是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为政府财政分担, 这种行为理应得到鼓励和税收优惠。国家财政减少一部分是税收收入, 但是能够收获更大的社会效应。因此, 笔者以为, 应该参照“5·12”汶川地震后的规定, 取消非货币性资产的捐赠在流转税制度上视同销售、应当缴纳流转税的规定, 比照现行增值税制度赋予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进口货物和设备法定免税政策, 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将国内国外企业或个人对我国的公益捐赠纳入法定免征增值税的范畴。

4.2.2 放宽所得税税收优惠的范围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并不是所有的捐赠支出都能在税前扣除。捐赠支出实际上存在三种情况:不能扣除、部分扣除和全额扣除。对于不符合公益性捐赠条件的直接捐赠、非公益性捐赠等, 不能在计算所得税时扣除;即使符合公益性捐赠范围, 但捐赠总额超过年度会计利润12%的捐赠, 超出部分也不允许扣除;只有当符合公益性捐赠范围, 且捐赠总额没有超过年度会计利润12%的捐赠, 才可以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由此可见, 企业捐赠的税前扣除条件很苛刻, 一些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对口援助, 并不能在税收方面得到支持。另外, 由于和企业会计利润挂钩, 企业捐赠的规模受到很大的限制。笔者认为, 应该放宽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条件, 比如对一些直接捐赠也应给予税收优惠;对于公益性捐赠应该允许税前全额扣除。

4.2.3 对公益性捐赠支出, 允许递延到以后年度抵扣

现行制度对于企业捐赠超过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扣除标准的, 不允许向以后年度结转扣除的规定, 不符合国际税收惯例, 不利于企业逐年消化一次性较多的捐赠。应规定在一定比例内准予按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 超过部分允许向以后年度结转扣除。

4.3 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税收、审计、信息披露制度, 统一相关口径、概念, 推进制度化建设

4.3.1 关于捐赠的范围、种类应统一口径

在现有法规基础上, 应该注重形成一套完整的包括会计税收审计以及信息披露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整合各种临时性规定和措施, 实行制度化建设, 以利于我国公益性捐赠的长期、有序发展。要统一相关制度中关于捐赠的内涵、捐赠范围、捐赠形式等基本范畴, 统一口径, 提高各种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可比性。其中, 可以考虑以捐赠法为基础, 整合现行制度的法律基础, 其他法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订和补充。

4.3.2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汶川地震后, 捐赠尤其是公益性捐赠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众多名人屡陷“捐款门”, 说明捐赠已经不再是一件私密的个人事务, 而具有了公共产品的特征, 包括捐赠者和潜在捐赠者在内的社会公众成为捐赠事项中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有理由要求了解捐赠物资的去向, 了解捐赠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因此, 如同对上市公司强制要求信息披露, 对于公益捐赠中的资产去向、捐赠目标的实现情况, 受捐者或接受委托的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理应公开相关信息。只有捐赠信息公开透明, 捐赠物资被充分、合理得使用, 捐赠者的目标才能达成, 更多的捐赠者才愿意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尽快制定完善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 监督和规范受捐者以及中介组织的行为。

4.3.3 建立制度审计的长效机制

汶川地震后一个月, 国家审计署正式启动了对募集物资的审计程序, 经过审计后得出结论, 除了少数人在捐赠物资分配中存在一些营私舞弊行为外, 没有重大的违规事项, 这一结论可以说给所有关注赈灾物资安全性的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也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参与募捐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和各级政府民政部门的信任度。由于审计部门的及时介入, 既保障了捐赠物资的安全有效使用对高达亿元的有史以来捐赠之最也是功不可没的。另外,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也离不开审计制度作支撑。因此, 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捐赠审计制度, 并以此为基础, 逐步建立对捐赠的业绩评价和考核机制。

4.3.4 对于捐赠业务《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会计制度》、《非营利企业会计制度》要就现行制度协调、修订和跟进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考虑, 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会计主体, 适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尽管如此, 当面对同样的业务内容时, 尤其是当不同的会计主体可能会共同参与到同类型事项中时, 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在基本理论层面还是应该有一定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基于人们学科认识的不同, 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但至少在同一时期对同一类型的事项的处理不应该有太大的偏差。因此, 笔者认为, 应修订《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 取消“待转资产价值”和捐赠收入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 应将捐赠资产价值计入营业外收入”。

参考文献

[1]蔡宏标.企业捐赠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 2010 (5) .

[2]范伟红.我国公益捐赠会计处理的法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 .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4]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2004)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略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篇3

[关键词] 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 联系和差异 分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我国的会计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不仅要保证会计制度的稳定性,而且要不断适应企业变化着的情况,灵活调整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这一切都是客观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需要。可以看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税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逐渐出现差异,它们对会计事项的要求也随之出现了分歧,于是,我们不得不对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加以关注。

一、财务会计的定义

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二、税务会计的定义

税务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它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门会计。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差异

1.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财务会计一样,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税法条款对会计概念和会计技术的采纳,表明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有着相互依存的基础。计算税金的程序大多模拟会计方法,如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就类似于会计利润的核算;计税依据一般地取自会计记录。可以说,税法是借助了会计技术才得以实施的,税收管理因采用了会计方法才日趋成熟。但是,从另一角度而言,税法也对会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使会计实务处理更加规范化、法制化,有时也制约了会计对某些核算方法的选择。

2.两者的差异。

(1)目标不同。税务会计的目标,是纳税人向税务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纳税信息,依法计算应纳税额,保证公平赋税,其实现方式是纳税申报表;而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向政府管理部门、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的报表资料使用者,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等有用的信息。

(2)法律依据不同。财务会计的法律依据,主要是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讲求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税务会计则是严格依据税收法规进行会计处理,讲求足额、及时地缴纳税款,在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时往往会排斥财务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正因为两者的基本处理依据不同,所以它们在会计核算基础、损益确认口径和会计计量属性等具体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3)核算基础不同。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企业的核算基础,其立足点是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为主,并有完整的账证体系;税务会计则是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共同作用为核算基础。因为税法对纳税人有“钱财支付能力”和“征收管理方便与一致”的要求,故征收即期收益的必要性与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往往是有矛盾的,最主要体现在收益确认的口径和费用扣减的标准上,其立足点为国家对财政收入的要求和纳税人对应税事宜的筹划,一般不另设独立的账证体系。

(4)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不同。一般来说,财务会计有六大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要素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它们都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会计反映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六大要素进行的,这六大要素构成的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而税务会计的要素有四个,即应税收入、准予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其中心要素是应纳税额,另外三个要素都是为计算应纳税额服务的。这里的应税收入、准予扣除项目与财务会计中的收入、费用两大要素并不完全一致,它们在确认的范围、时间、计量的标准与方法上都可能存在差异。税务会计四要素构成的等式是:应税收入-准予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税额。

四、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1.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一套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而不再具体规定企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这就使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产生很大的灵活性。随着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更加明确,即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折旧使得财务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差异越来越大,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才能使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监督,才能使会计改革见成效。

2.健全我国税制的需要。税制改革是中国的税收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税收调节体系,基本上符合税种健全、税率合理、税负公平的要求,有利于发挥税收征集国家财政收入和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调节经济运行的双重作用。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体制下,稳定税基、规范缴纳行为、优化税收收入水平的要求和各项复杂的计税工作,不可能在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一一体现。有时,企业可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税法的不完善,通过直接调整会计数据、修正某业务财务决策等,实现其少缴税的目的,因而,作为纳税义务人,不论其经济性质、组织形式和经济范围,都需要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以适应依法、合理、准确纳税的需要。

3.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在财税合一的会计体制下,会计提供的信息往往偏重于财政、税务、信贷等部门的需要,忽略了企业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不利于企业加强管理的需要。但是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可供选择的范围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程序、方法,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不必完全遵循税法规定的方法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财务会计人员才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管理上,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的核算工作。

4.提高会计实践水平,维护会计的一致性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資本的高度集中、工商业的高度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会计的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地发挥,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提高会计的质量水平。而税法已明确规定了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并且税法具有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有利于会计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同时使得会计的一致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5.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税法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的,因而税法高度地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而财务会计是根据会计理论和会计惯例进行核算的,体现的是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主要是满足微观企业投资者的需要。由于我国多元投资主体的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此时若财务会计再不与税务会计分离,会计核算继续实行两头兼顾,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使之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若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企业就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有利于各投资者的决策,也有利于国家的宏观决策。

6.改革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税务会计逐步完善,受到普遍重视,并发展成为重要的会计学科。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越来越多,其投资额也越来越大,而我国在国外投资业务也越来越多,为了符合税收的国际惯例,改善投资环境,防止国际避税,维护我国经济权益和企业利益,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7.发展会计学科的需要。在传统的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财会体制模式下,会计学只能是会计制度的说明,即对会计制度所要求的会计行为、会计方法、会计程序及报表编制作必要的解释,以便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核算制度,而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逐步完善,财务会计已经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对财政、财务的变化熟视无睹,而是要在自身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这就是税务会计。它要求所有的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既要明确财务会计的基本要求,又要明确税法的基本知识,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经济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分支,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而两者的分离也是大事所趋 。开展专门的税务会计工作,不会产生高昂的成本,相反,会给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第三版[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06

[2]杨青: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及其统分问题的分析[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5年11期

[3]刘桂珍:试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1期

[4]杜婷玉:浅议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税务局财务工作总结 篇4

一、预算管理及执行方面

合理安排收支预算,严格预算管理,努力完成20xx年预算执行进度。在20xx年国地税征管改革之际按要求维持原经费渠道不变,保留两套核算体系,使用原银行账户、印鉴。为搞好这项工作,根据我局的发展实际,在现有条件下,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挖掘潜力,加强与地方财政部门的汇报沟通,确保20xx年地方财政保障力度不减、政策性增支因素足额安排,本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使我局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利于操作,发挥其在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同时抓好预算执行进度,进行量化管理,逐月量化落实,合理划分过渡期间国税、地税各项支出,保证预算执行及时、均衡。每月进行预算执行分析,及时反馈和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统筹盘活存量资金,提高预算执行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xx年,我局中财拔款预算执行总进度为100%,地方财政拨款全口径执行率全年不低于90%。

二、固定资产管理及采购方面

1、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是开展税收业务及其它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开展资产清查更是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整体接收划转和税务机构正常运转的重要举措。由于其种类繁多,规格不一,为确保对原国税、地税实际占有使用的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登记造册,真实反映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财务管理股在20xx年改革前后先后对各项资产完成了三次清理,对清查中发现的如房屋产权证缺少等特殊问题更是数次进行分析研讨并提请上会研究,能整改的已经按规定要求及时整改,最终形成了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资产清查工作报表及国地税资产移交清册,为接下来的资产划转和资产移交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2、在日常采购工作中,仍然严格执行20xx年预算,严格执行采购达标范围,严格执行采购计划,严格执行采购流程,确保采购资料齐全。严格按照采购的要求规范执行操作程序,根据市局绩效管理工作的要求及时、准确报送采购计划及执行情况,没有因人为错误而扣分的现象。另外按省局要求及时准确完成上报了车辆报废事宜。

三、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财务核算

1、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进一步完善我局财务管理各项制度,挂牌后,我局结合实际,根据省局及市局过渡期间财务工作要求及财务管理办法等制定了《国家税务总局达州市XX区税务局关于印发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财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达州市XX区税务局差旅费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达州市XX区税务局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过渡期间财务报销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明确了岗位工作职责、经费支出审批权限,明确原国税、地税两套核算体系执行统一的内部审批程序,保证各项支出按规定渠道、范围和标准如实列支。同时,积极辅导各分局报账人员熟悉财务报账流程,严格加强财务审核把关,严格报销时限,防止各项支出跨年度报销,有效地杜绝了税务经费开支的随意性和铺张浪费。

2、按照省局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的有关规定以及市局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审核统一要求,10月—12月区局完成了事业单位车改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附件资料的编制上报工作,并通过了市局、省局的层层审核。

3、为确保20xx年税务系统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有序运行,根据税务总局财务工作要求和财政部零余额账户和基本账户管理有关规定,我局高度重视银行账户变更相关事宜,有序地开展了原地税局各分局及机关账户销户工作,在办公室办理好社会统一信用代码证后,第一时间到开户银行办理银行账户单位名称变更事宜,并及时在网络版财务软件资金监控模块—系统管理菜单中自行修改基本账户名称,保证了资金监控模块的顺利运行。在11月15日,我局已将基本账户名称变更完成并可以正常使用后,完成填写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名称变更表(同行变更)》表,并扫描社会统一信用代码证报送省局,由省局报送总局转财政部批复,成为第一批次变更零余额账户的单位。

4、为准确掌握系统干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的有关情况,按照省社保局相关工作要求,财务管理股顺利完成了个人实扣养老保险相关费用统计工作,为接下来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划转扣缴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财务人员参加税务知识专题培训 篇5

7月11日上午,财务中心组织各公司财务经理、石家庄全体财务人员参加了税务事务所的税法及纳税风险培训。

这次培训主要从“营改增”、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票据的检查等方面对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解读和现场咨询,之前只是空有这些文件,但是文字很难理解,真正发生业务时也找不到标准,通过培训,财务人员进一步了解了税务政策导向以及财务核算管理制度。

财务税务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有关规定,制订本会计制度,规范公司的财务工作。

第二条 公司以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会计。第三条 公司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第四条 公司适用权责发生制,采用借贷记账法,使用记账凭证,记账文字为中文。

第二章

资 产

第五条 资产,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小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小企业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第六条 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第一节 流动资产

第七条 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下同)或超过1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

小企业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第八条 短期投资,是指小企业购入的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下同)的投资,如小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短期投资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一)以支付现金取得的短期投资,应当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计量。

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不计入短期投资的成本。

(二)在短期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应当计入投资收益。

(三)出售短期投资,出售价款扣除其账面余额、相关税费后的净额,应当计入投资收益。第九条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和预付账款。

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发生额入账。

第十条 小企业应收及预付款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的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作为坏账损失:

(一)债务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其清算财产不足清偿的。

(二)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

(三)债务人逾期3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据证明已无力清偿债务的。

(四)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或法院批准破产重整计划后,无法追偿的。

(五)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收回的。

(六)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坏账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应收及预付款项。第十一条 存货,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以及小企业(农、林、牧、渔业)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消耗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的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消耗性生物资产等。

(一)原材料,是指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

(二)在产品,是指小企业正在制造尚未完工的产品。包括:正在各个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以及已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

(三)半成品,是指小企业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

(四)产成品,是指小企业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已验收入库,符合标准规格和技术条件,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

(五)商品,是指小企业(批发业、零售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六)周转材料,是指小企业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且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包括: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小企业(建筑业)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

(七)委托加工物资,是指小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各种材料、商品等物资。

(八)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农、林、牧、渔业)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

第十二条 小企业取得的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

(一)外购存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在外购存货过程发生的其他直接费用,但不含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二)通过进一步加工取得存货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经过1年期以上的制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存货的成本。前款所称借款费用,是指小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三)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确定。

(四)提供劳务的成本包括:与劳务提供直接相关的人工费、材料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

(五)自行栽培、营造、繁殖或养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1.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的成本包括:在收获前耗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2.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

3.自行繁殖的育肥畜的成本包括:出售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4.水产养殖的动物和植物的成本包括:在出售或入库前耗用的苗种、饲料、肥料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

(六)盘盈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确定。

第十三条 小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

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对于周转材料,采用一次转销法进行会计处理,在领用时按其成本计入生产成本或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周转材料,也可以采用分次摊销法进行会计处理。出租或出借周转材料,不需要结转其成本,但应当进行备查登记。

对于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营业成本。

第十四条 小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和成本计算方法。

小企业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应当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分别归集。

(一)属于材料费、人工费等直接费用,直接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

(二)属于辅助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提供的动力等直接费用,可以先作为辅助生产成本进行归集,然后按照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基本生产成本;也可以直接计入所生产产品发生的生产成本。

(三)其他间接费用应当作为制造费用进行归集,月度终了,再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有关产品的成本。

第十五条 存货发生毁损,处置收入、可收回的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扣除其成本、相关税费后的净额,应当计入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

盘盈存货实现的收益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盘亏存货发生的损失应当计入营业外支出。第二节 长期投资

第十六条 小企业的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小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

第十七条 长期债券投资,是指小企业准备长期(在1年以上,下同)持有的债券投资。第十八条 长期债券投资应当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计量。

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利息,不计入长期债券投资的成本。

第十九条 长期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发生的应收利息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

(一)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长期债券投资,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未收利息收入应当确认为应收利息,不增加长期债券投资的账面余额。

(二)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投资,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未收利息收入应当增加长期债券投资的账面余额。

(三)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第二十条 长期债券投资到期,小企业收回长期债券投资,应当冲减其账面余额。处置长期债券投资,处置价款扣除其账面余额、相关税费后的净额,应当计入投资收益。

第二十一条 小企业长期债券投资符合本准则第十条所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的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作为长期债券投资损失。

长期债券投资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长期债券投资账面余额。第二十二条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小企业准备长期持有的权益性投资。第二十三条 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

(一)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计量。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不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计量。

第二十四条 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

在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按照应分得的金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第二十五条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处置价款扣除其成本、相关税费后的净额,应当计入投资收益。第二十六条 小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的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一)被投资单位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

(二)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

(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已超过10年,且被投资单位因连续3年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的。

(四)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

(五)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第三节 固定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

第二十七条 固定资产,是指小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1年的有形资产。

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设备、器具、工具等。第二十八条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

(一)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安装费等,但不含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二)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含相关的借款费用)构成。

小企业在建工程在试运转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副产品或试车收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三)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

(四)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等确定。

(五)盘盈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同类或者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扣除按照该项固定资产新旧程度估计的折旧后的余额确定。

第二十九条 小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不得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前款所称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成本)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预计净残值,是指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小企业从该项固定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已提足折旧,是指已经提足该项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

第三十条 小企业应当按照年限平均法(即直线法,下同)计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小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并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三十一条 小企业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第三十二条 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固定资产的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第三十三条 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但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应当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前款所称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第三十四条 处置固定资产,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相关税费和清理费用后的净额,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前款所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价(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后的金额。盘亏固定资产发生的损失应当计入营业外支出。

第三十五条 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农、林、牧、渔业)为生产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

第三十六条 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

(一)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确定。

(二)自行营造或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1.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2.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前款所称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指生产性生物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

第三十七条 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小企业(农、林、牧、渔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并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方法、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小企业(农、林、牧、渔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下月起按月计提折旧;停止使用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第四节 无形资产

第三十八条 无形资产,是指小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小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

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应当分别进行处理。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按照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

第三十九条 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

(一)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和相关的其他支出(含相关的借款费用)。

(二)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

(三)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由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含相关的借款费用)构成。

第四十条 小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三)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四十一条 无形资产应当在其使用寿命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根据其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无形资产的摊销期自其可供使用时开始至停止使用或出售时止。有关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小企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摊销期不得低于10年。

第四十二条 处置无形资产,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相关税费等后的净额,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前款所称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无形资产的成本扣减累计摊销后的金额。第五节 长期待摊费用

第四十三条 小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包括: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和其他长期待摊费用等。

前款所称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

(一)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

(二)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

第四十四条 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其摊销期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根据其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管理费用,并冲减长期待摊费用。

(一)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二)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

(三)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四)其他长期待摊费用,自支出发生月份的下月起分期摊销,摊销期不得低于3年。

第三章

负 债

第四十五条 负债,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的现时义务。

小企业的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第一节 流动负债

第四十六条 小企业的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清偿的债务。

小企业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等。第四十七条 各项流动负债应当按照其实际发生额入账。小企业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

第四十八条 短期借款应当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

第四十九条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小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应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小企业的职工薪酬包括:

(一)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二)职工福利费。

(三)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

(四)住房公积金。

(五)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六)非货币性福利。

(七)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八)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等。

第五十条 小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并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下列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一)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

(二)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项目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或无形资产成本。

(三)其他职工薪酬(含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计入当期损益。第二节 非流动负债

第五十一条 小企业的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小企业的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第五十二条 非流动负债应当按照其实际发生额入账。

长期借款应当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

第四章

所有者权益

第五十三条 所有者权益,是指小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小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下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第五十四条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合同协议约定或相关规定投入到小企业、构成小企业注册资本的部分。

(一)小企业收到投资者以现金或非货币性资产投入的资本,应当按照其在本企业注册资本中所占的份额计入实收资本,超出的部分,应当计入资本公积。

(二)投资者根据有关规定对小企业进行增资或减资,小企业应当增加或减少实收资本。第五十五条 资本公积,是指小企业收到的投资者出资额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

小企业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应当冲减资本公积。小企业的资本公积不得用于弥补亏损。第五十六条 盈余公积,是指小企业按照法律规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小企业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或者转增资本,应当冲减盈余公积。小企业的盈余公积还可以用于扩大生产经营。

第五十七条 未分配利润,是指小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本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

第五章

收 入

第五十八条 收入,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

第五十九条 销售商品收入,是指小企业销售商品(或产成品、材料,下同)取得的收入。通常,小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且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一)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二)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三)销售商品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的,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

(四)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安装程序比较简单的,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五)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六)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的商品作为商品销售处理,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七)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的收入,在分得产品之日按照产品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第六十条 小企业应当按照从购买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应当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前款所称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商业折扣,是指小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价格扣除。

第六十一条 小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的销售退回(不论属于本还是属于以前的销售),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小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的销售折让,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前款所称销售退回,是指小企业售出的商品由于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发生的退货。销售折让,是指小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

第六十二条 小企业提供劳务的收入,是指小企业从事建筑安装、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仓储租赁、邮电通信、咨询经纪、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培训、餐饮住宿、中介代理、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旅游、娱乐、加工以及其他劳务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第六十三条 同一会计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当在提供劳务交易完成且收到款项或取得收款权利时,确认提供劳务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的金额为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

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会计的,应当按照完工进度确认提供劳务收入。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本的提供劳务收入;同时,按照估计的提供劳务成本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累计已确认营业成本后的金额,结转本营业成本。

第六十四条 小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包含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时,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将销售商品的部分作为销售商品处理,将提供劳务的部分作为提供劳务处理。

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不能够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作为销售商品处理。

第六章

费 用

第六十五条 费用,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小企业的费用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一)营业成本,是指小企业所销售商品的成本和所提供劳务的成本。

(二)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小企业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应负担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

(三)销售费用,是指小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商品维修费、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展览费等费用。

小企业(批发业、零售业)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也构成销售费用。

(四)管理费用,是指小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其他费用。包括:小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等)、业务招待费、研究费用、技术转让费、相关长期待摊费用摊销、财产保险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等费用。

(五)财务费用,是指小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费用(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银行相关手续费、小企业给予的现金折扣(减享受的现金折扣)等费用。

第六十六条 通常,小企业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按照其发生额计入当期损益。

小企业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已予确认的,应当将已销售商品和已提供劳务的成本作为营业成本结转至当期损益。

第七章

利润及利润分配

第六十七条 利润,是指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一)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加上投资收益(或减去投资损失)后的金额。

前款所称营业收入,是指小企业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实现的收入总额。投资收益,由小企业股权投资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债券投资取得的利息收入和处臵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取得的处臵价款扣除成本或账面余额、相关税费后的净额三部分构成。

(二)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三)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

第六十八条 营业外收入,是指小企业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

小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违约金收益等。

通常,小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应当在实现时按照其实现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六十九条 政府补助,是指小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含政府作为小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一)小企业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营业外收入。

收到的其他政府补助,用于补偿本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亏损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或发生亏损的期间,计入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本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亏损的,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

(二)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收到的金额计量。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政府提供了有关凭据的,应当按照凭据上标明的金额计量;政府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应当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计量。

(三)小企业按照规定实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先征后返的,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不含出口退税)、消费税、营业税时,计入营业外收入。

第七十条 营业外支出,是指小企业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小企业的营业外支出包括: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非流动资产处臵净损失,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捐赠支出,赞助支出等。

通常,小企业的营业外支出应当在发生时按照其发生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七十一条 小企业应当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确认所得税费用。

小企业应当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额。

第七十二条 小企业以当年净利润弥补以前亏损等剩余的税后利润,可用于向投资者进行分配。小企业(公司制)在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

第八章

外币业务

第七十三条 小企业的外币业务由外币交易和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构成。第七十四条 外币交易,是指小企业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小企业的外币交易包括:买入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者劳务、借入或者借出外币资金和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前款所称外币,是指小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记账本位币,是指小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第七十五条 小企业应当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小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财务报表。

小企业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小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除外。小企业因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需变更记账本位币的,应当采用变更当日的即期汇率将所有项目折算为变更后的记账本位币。

前款所称即期汇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牌价的中间价。第七十六条 小企业对于发生的外币交易,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外币交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也可以采用交易当期平均汇率折算。

小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应当采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交易当期平均汇率折算。

第七十七条 小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会计处理:

(一)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

前款所称货币性项目,是指小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货币性项目分为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货币性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非货币性项目,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第七十八条 小企业对外币财务报表进行折算时,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对外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所有项目进行折算。

第九章

财务报表

第七十九条 财务报表,是指对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一)资产负债表;

(二)利润表;

(三)现金流量表;

(四)附注。

第八十条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小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

(一)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 1.货币资金; 2.应收及预付款项; 3.存货; 4.长期债券投资; 5.长期股权投资; 6.固定资产; 7.生产性生物资产; 8.无形资产; 9.长期待摊费用。

(二)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类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 1.短期借款; 2.应付及预收款项; 3.应付职工薪酬; 4.应交税费; 5.应付利息; 6.长期借款; 7.长期应付款。

(三)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类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 1.实收资本; 2.资本公积; 3.盈余公积; 4.未分配利润。

(四)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应当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合计项目;负债类应当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和负债的合计项目;所有者权益类应当包括所有者权益的合计项目。

资产负债表应当列示资产总计项目,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项目。第八十一条 利润表,是指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

费用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分为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利润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

(一)营业收入;

(二)营业成本;

(三)营业税金及附加;

(四)销售费用;

(五)管理费用;

(六)财务费用;

(七)所得税费用;

(八)净利润。

第八十二条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

现金流量表应当分别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列报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应当分别按照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总额列报。

前款所称现金,是指小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第八十三条 经营活动,是指小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小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

(一)销售产成品、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二)购买原材料、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三)支付的职工薪酬;

(四)支付的税费。

第八十四条 投资活动,是指小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的购建和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及其处臵活动。

小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

(一)收回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收到的现金;

(二)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三)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四)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支付的现金;

(五)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支付的现金。

第八十五条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小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小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

(一)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二)吸收投资者投资收到的现金;

(三)偿还借款本金支付的现金;

(四)偿还借款利息支付的现金;

(五)分配利润支付的现金。

第八十六条 附注,是指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附注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披露:

(一)遵循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二)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项目的说明。

(三)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项目的说明。

(四)利润分配的说明。

(五)用于对外担保的资产名称、账面余额及形成的原因;未决诉讼、未决仲裁以及对外提供担保所涉及的金额。

(六)发生严重亏损的,应当披露持续经营的计划、未来经营的方案。

(七)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列示项目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纳税调整过程。

(八)其他需要在附注中说明的事项。

第八十七条 小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按月或者按季编制财务报表。

第八十八条 小企业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前款所称会计政策,是指小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前期差错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应用会计估计错误等。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差错发生或发现的当期更正差错的方法。

第十章

附则

第八十九条 本制度由公司负责解释。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篇7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区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经济案件中税务纠纷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不断上升。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制为准绳, 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 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 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个会计学分支。它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 在财务会计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 税务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有着质的继承性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税务会计体系。

随着税务会计的诞生, 企业会计可能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如何在合法或不违法的情况下为企业制定出最佳的纳税方案, 这就要求我们国家要制定出约束企业税务会计的行为条例或规定, 以减少企业税务会计的不法行为的发生。

税务会计要素受税法和会计两方面的影响, 作为一个单独的会计学科, 有着自己的会计要素。其分类既服从于税务会计目标, 又受税务会计环境的影响、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都属于应用会计学。应用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 可见税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 与财务会计都属于应用会计学。

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财务会计为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服务, 税务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 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进行核算和监督。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主体不同。财务会计是为某一特定的主体 (会计实体) 服务的, 要对特定主体 (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 的经济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税务会计要以税法为导向, 但它要以追求纳税人的最大税收利益为目标。凡是涉及到税收、纳税申报与税款解缴、税收减免和税收筹划等与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 都与税务会计有关。而对纳税人与税收无关的业务不予核算。

核算目的不同。财务会计通过对纳税人所有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 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并将其报送投资者、债权人、企业主管部门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 为债权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而税务会计则是通过对企业涉税活动的反映和核算, 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 使纳税人的经营行为既符合税法, 又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

核算依据不同。财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按照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程序和方法组织会计核算和提供信息。而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税收法规, 按照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额并向税务部门申报, 其会计处理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统一性, 一般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也不允许在计算口径和方法上有悖于税法规则。

核算对象不同。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 其核算范围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 既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又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而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因纳税而引起的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补退等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 其核算范围包括经营收入、成本费用与资产计价、收益分配、财产与特定行为目的、纳税申报与税款解缴、税收减免和税收筹划等与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

会计要素不同。财务会计有六大要素,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财务会计反映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六要素进行的;税务会计的要素有四项, 即应税收入、扣除费用、纳税所得和应纳税额, 这里的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和财务会计中的收入、费用不一定相同, 在确认的范围、时间、计量标准和方法上都可能发生差异。

原则不同。财务会计实行稳健原则, 一般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而不预计可能的收入。而税务会计一般不对未来损失和费用进行预计, 只有在客观上有证据表明已发生的情况下方可确认。管理得好的与不好的税赋负担应该一样。

浅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篇8

关键词:税务会计;财务会计;联系和差异;分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我国的会计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不仅要保证会计制度的稳定性,而且要不断适应企业变化着的情况,灵活调整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这一切都是客观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需要。可以看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税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逐渐出现差异,它们对会计事项的要求也随之出现了分歧,于是,我们不得不对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加以关注。

一、财务会计的定义

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二、税务会计的定义

税务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它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门会计。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差异

1、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财务会计一样,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税法条款对会计概念和会计技术的采纳,表明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有着相互依存的基础。计算税金的程序大多模拟会计方法,如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就类似于会计利润的核算;计税依据一般地取自会计记录。可以说,税法是借助了会计技术才得以实施的,税收管理因采用了会计方法才日趋成熟。但是,从另一角度而言,税法也对会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使会计实务处理更加规范化、法制化,有时也制约了会计对某些核算方法的选择。

2、两者的差异。

第一,目标不同。税务会计的目标,是纳税人向税务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纳税信息,依法计算应纳税额,保证公平赋税,其实现方式是纳税申报表;而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向政府管理部门、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的报表资料使用者,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等有用的信息。

第二,法律依据不同。财务会计的法律依据,主要是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讲求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税务会计则是严格依据税收法规进行会计处理,讲求足额、及时地缴纳税款,在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时往往会排斥财务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三,核算基础不同。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企业的核算基础,其立足点是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为主,并有完整的账证体系;税务会计则是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共同作用为核算基础。因为税法对纳税人有“钱财支付能力”和“征收管理方便与一致”的要求,故征收即期收益的必要性与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往往是有矛盾的,最主要体现在收益确认的口径和费用扣减的标准上,其立足点为国家对财政收入的要求和纳税人对应税事宜的筹划,一般不另设独立的账证体系。

第四,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不同。一般来说,财务会计有六大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要素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它们都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会计反映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六大要素进行的,这六大要素构成的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而税务会计的要素有四个,即应税收入、准予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其中心要素是应纳税额,另外三个要素都是为计算应纳税额服务的。

四、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1、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一套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而不再具体规定企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这就使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产生很大的灵活性。随着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更加明确,即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折旧使得财务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差异越来越大,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才能使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监督,才能使会计改革见成效。

2、健全我国税制的需要。税制改革是中国的税收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税收调节体系,基本上符合税种健全、税率合理、税负公平的要求,有利于发挥税收征集国家财政收入和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调节经济运行的双重作用。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体制下,稳定税基、规范缴纳行为、优化税收收入水平的要求和各项复杂的计税工作,不可能在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一一体现。

3、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在财税合一的会计体制下,会计提供的信息往往偏重于财政、税务、信贷等部门的需要,忽略了企业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不利于企业加强管理的需要。但是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可供选择的范围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程序、方法,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不必完全遵循税法规定的方法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财务会计人员才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管理上,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的核算工作。

4、提高会计实践水平,维护会计的一致性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的高度集中、工商业的高度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会计的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地发挥,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提高会计的质量水平。而税法已明确规定了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并且税法具有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有利于会计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同时使得会计的一致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经济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分支,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而两者的分离也是大事所趋 。开展专门的税务会计工作,不会产生高昂的成本,相反,会给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的收益。

上一篇:企业发展战略口号下一篇:咖啡馆主线经营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