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农民信箱的工作总结

2024-06-05

镇农民信箱的工作总结(通用8篇)

镇农民信箱的工作总结 篇1

浙江农民信箱工作简报第16期

浙江省农业厅2006年8月4日

抓培训 重辅导

临安快速推进农民信箱工程建设

临安市农民信箱建设工作,在短短九个多月中,建成市联络支站1个,乡、镇(街道)联络站26个、村联络点662个和涉农部门联络室16个,注册农民信箱用户22986个,启用22959个,启用率99.9 %。利用农民信箱发送信件31.9万件,手机短信21.8万条,发布供求信息387条。通过农民信箱的运行,挽回农业灾害损失1.3亿元,实现农产品买卖交易额3700万元,实现电子化、无纸化办公节约办公经费115万元。农民信箱的开通,为开展农技服务、农产品交易、发布政务和农民通讯建起了一条快速绿色通道。

在农民信箱工程的组织实施中,临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主要领导的亲自参与,为该市农民信箱建设的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根据农民信箱的运作特点,市政府提出要在抓宣传发动和体系组织的过程中,切实抓住农民信箱使用培训这个中心环节。通过多层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信箱业务技能培训,以培训促推广,以培训促应用。

一、重体系建设 抓骨干队伍培训

农民信箱的建设与运行,需要结构完善的组织体系保障,更需要信箱联络员这支骨干队伍的支撑。为提高信箱联络员队伍的工作责任性和工作技能,临安继续沿用该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培训方式,自上而下组织进行。即由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市联络支站)组织对全市5个分中心、26个乡、镇(街道)联络站信息员和16个涉农部门联络室117名市级信息员先期进行系统培训,再由各乡镇组织所辖662个村联络点710名村信息员进行培训。

为扩大培训工作成效,临安一是扩大培训范围,把农村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和营销大户等相关人员都列入了培训对象;二是因地因时制宜,办班专兼结合。如7月18日板桥乡举办的农民信箱操作技能培训班,除各站点信息联络员外还有全乡21个行政村的村委主任参加,这样既加深了村委主任对农民信箱知识的了解,又使农民信箱的注册工作得到村委的支持,取得了良好的办班效果。三是把农民信箱技能培训与与2006农民素质培训相结合,提高各职能单位组织进行农民信箱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今由各乡镇牵头举办的村级农业信息化培训班53期,培训人员6500余名,占全市培训比例的27.5%。

二、集社会力量抓普通信箱用户培训

领导重视、部门合力是临安市农民信箱建设工作的一大特色。面对日益扩大的农民信箱用户,该市各培训职能单位采取宣传发动+培训、注册+培训、上门指导+培训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用户群体分散且接受能力不一的难题。如马啸等乡镇采取“会议结合培训”的方式,利用会前时间,介绍“农民信箱”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操作,并播放农民信箱教学片供与会人员学习观看。还有如组织浙江林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农民信箱”应用推广、农村信息化情况调查活动,25名志愿者分为8个小分队奔赴全市220个村,手把手辅导农民操作电脑和农民信箱。

对临安市农民信箱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小手拉大手”联合推进工作,更是把该市的农民信箱注册培训工作推向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根据省农业厅、省教育厅和团省委在临安进行联合推进试点的要求,该市通过学校教师教学生,学生回家教家长的方法,把农民信箱知识普及贯穿其中。全市54所中小学,培训学生18657人次,通过学生辅导家长16658人次。学生队伍的参与,不仅使学生本身得到了农民信箱知识的教育,而且其宣传员、辅导员作用的发挥,又极大地加快了当地农民对信箱知识的了解,促进了用户注册、启用和应用工作的开展。如於潜镇的农民信箱注册工作,由于镇中学的积极配合,学生带回农民信箱注册表1001份,注册用户891个,使全镇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1959个,成为浙江省首个注册用户超千的乡镇。

三、求普及抓综合培训

农民信箱的建设面向三农,农民信箱的应用广联三农的方方面面。为求社会各方对农民信箱的了解和对农民信箱建设工作的关心,临安市充分利用和发挥该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服务平台的功能,综合开展农民信箱知识、信箱建设工作动态、信箱应用成效等方面的宣传报道。采用下发信息员使用手册PPT版、宣传画、光盘、文字演讲稿,印发《农民信箱使用手册》28000册,联系举办“农民信箱”电视系列讲座,电台广播讲座等多形式传授农民信箱知识。如临安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制作的《新三农》“农民信箱系列讲座”,在临安市电视台分三期播出,并转录在《临安农业信息网》上让用户点播。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与常规普及措施的结合,加大了农民信箱知识对农户的交互覆盖,也为农民信箱的建设和应用的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四、注重信箱应用、抓应用主体群辅导

为确保农民信箱工作程序规范、登记准确用户信息真实和及时开通使用,临安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成立农民信箱三人技术培训指导组,下基层到镇、村、农业企业和学校辅导开展农民信箱工作,先后指导了太阳、昌化等16个乡镇,气象、水利、土管、科协等16个部门,光辉村等21个村、临安人长久等5家企业,13个学校,辅导人员300余名,使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能够尽快按照乡镇(街道)和市属各部门“农民信箱”工作任务,具体规划与开展工作。通过打造一支应用“农民信箱”的骨干队伍,提高注册重点用户在农民信箱上进行信息采集、发布等的操

作技能,使“农民信箱”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於潜镇张岳胜是养猪大户,同时种植雷竹。他的养猪场每年有500多头猪出栏。由于他对信息化的很多疑问,他没有注册使用农民信箱。在我们对问题一一做了解答之后,他不仅要求注册农民信箱,而且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经常使用农民信箱。还有如临安波尔山羊繁育推广中心,把羊场“建”农民信箱里。1至5月份通过农民信箱接受来自全国各地(还有来自宝岛台湾的客商)引种咨询72人次,成交业务25笔,成交种羊近500只,金额约26万元,种羊销售北到山东、南到广东,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卖出皇竹草(牧草)种苗3.25万根茎,实现赢利2万余元。

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全市累计进行农民信箱知识培训辅导23700人次,农民信箱用户受到培训辅导人次比例达到103.1%。多层次广泛的培训工作,推进了临安市农民信箱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发送: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局,杭州市农办、厅各单位、省农村信息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茅临生副省长

镇农民信箱的工作总结 篇2

记者来到振兴冰砬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位于冰砬山脚下,推开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整齐划一的蘑菇大棚。大棚内,几名妇女在忙着采摘新鲜的香菇。大棚外,十几名工人将刚刚采摘下来的香菇分出等级、装箱,整个合作社里一派繁忙景象。合作社负责人周红旗正忙着指挥工人将成箱的香菇搬到前来采购的车上,准备运往哈尔滨。

“这几天正值产菇期,每天能产菇2万多斤,今天哈尔滨的老客户一下就来了4辆车,拉走900箱近2万斤香菇。现在合作社已经有了固定客户群,产品根本不愁销。”谈起食用菌,周红旗打开了话匣子,他接触食用菌已有10个年头……

周红旗原本从事蚕蛹的收购与销售,2005年开始接触食用菌经销,经常到河北、吉林、河南等地收购食用菌,也慢慢了解了一些种植食用菌的常识。“我的老家就在振兴,去年回家,突然发现这里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食用菌,当时就萌生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想法。”周红旗告诉记者,他当即向老同学石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规划。石杰原本从事烟叶产业,近几年来效益平平,听了周红旗的想法,头脑活泛的他决定和周红旗一起创业。就这样,2014年8月,周红旗和石杰成立了振兴冰砬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起了灭菌棚、发菌棚和出菇棚几十个。

将杂木屑配以营养素、麦麸和石膏粉装袋,放入灭菌棚内的蒸锅进行36小时的高温灭菌,自然降温后植入香菇三级原种,然后将菌袋转移至发菌棚。在经过100天的自然发酵后,菌棒成型。然后再将菌棒送到合作社农户的出菇棚,经过处理待菌棒完成由白色到褐色的转色过程,将菌棒放在育菇架上,5至6天就能出菇,从开始培育到成菇需要6个月左右。周红旗告诉记者,通过到多地考察、学习,合作社首次摸着石头过河就顺利上了岸。今年4月中旬,上百个出菇大棚陆续出菇,他利用自己多年经销食用菌跑出的客户群,仅2个多月的时间,就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带动农户平均增收4万元。

农户朱业平原来靠种地、养蚕养家,一年四季闲不着,每年能收入近10万元。合作社成立后,朱业平第一批加入,投入29万元购买10万根菌棒,仅2个月就已赚回本钱。“棚里的香菇一直能出到9月末,预计还能收入30多万元,那就是纯利润啦!”朱业平提起种植食用菌带来的好效益就笑得合不拢嘴。“合作社提供菌棒,还对农户实行全程技术指导、跟踪服务,最终统一销售,我们只负责管理就能赚大钱。”

食用菌产业前景非常广阔,今后合作社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可以发展食用菌深加工,把鲜菌风干成干菌,拓宽销售渠道,最终力争发展成一个集生产、经营、初加工、购销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浅谈古牧地镇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 篇3

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增强辐射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是搞好科学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切实制定好新村规划,争取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建设新型民居,因村制宜,尽可能把农村改水、富民安居、农田防渗、农村道路等项目集中整合,逐村推进。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在政策允许、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发展道路,走规模化、品牌化、高效益的路子。对适合整体开发的村子就综合开发事宜,把耕地、安置小区、商住区及项目区,重新进行长远规划,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商業、饮食、旅游等第三产业,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以扩大农民的非农收入。

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产业一体化

针对我镇农业发展现状及实际情况,今后一段时期我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是以二环路为界,城郊村主要以发展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在二环路以外,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一些村有选择性地大力引进发展中小型企业,一些村大力发展设施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的。即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城郊型、高效农业型和工业带动型。城郊型经济主要以菜园子村、振兴村、园艺村、上沙河村、太平渠为主,主要发展房地产和服务业。通过农民入股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让村民同时变为股民,形成集体与个人风险共担、利益双赢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餐饮、运输、农家乐等传统服务业水平,积极发展物流、旅游、娱乐消费、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抓好农产品交易中心,餐饮一条街建设项目等。高效农业型经济主要以西二渠、下沙河、锅底坑、小破城、大破城为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旅游农业和特色养殖业等。充分利用城郊优势,以服务城市、面向市场为导向,按照“压粮扩经”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压缩以小麦为主的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棚蔬菜、花卉、经济林等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突出发展现代畜牧业,继续巩固提高奶产业,加快发展肉产业,规范提升禽产业,促进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工业带动型经济主要以大草滩村、东工村、西二渠村、西工村为主,积极引进食品加工、医疗器械、仓储物流、机械制造等环保型、节能型、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集体出资、个人融资等形式,在闲置土地上建设工业小区或标准化厂房,通过土地租赁、厂房出租及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善功能、聚集人口、提升人气、突出特色的重要内容来抓。进一步加大防渗渠系建设、农村道路硬化、农村改水、富民安居等新农村建设、国家环保、城市建设等重大项目资金,加大卫生整治、绿化、亮化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绿化、市场、科教文卫等配套公共设施,打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使农村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镇农民工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篇4

我镇自成立农民工服务中心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民工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农民工”的主线,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现有农村劳动力X人,外出务工X人,我镇积极推进农民工服务创新工作,围绕农民工服务中心的功能和服务内容、统一规章制度,优化管理办法,规范服务行为,今年按照“重基础、求实效、创特色、建示范”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创新服务形式、规范服务行为,努力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肯定,增强了农民工朋友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具体工作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作服务机构。

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全镇农民工工作。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有重点、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地开展农民工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做到精神传达到位、统筹协调,解决农民工在就业培训、权益维护、综合服务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我镇农民工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平台。

一是在便民服务大厅增设了农民工服务窗口,为农民工提供就业、维权、困难救助等一站式日常综合服务;二是针对大型企业的用工需求,助力成德眉资产业同城化和城渝经济圈协同发展,组织参加招聘会,做好创业政策宣传,镇政府专门举办了农民用工洽谈会,有效对接农民工转移就业,极大拓宽了农民工就业择业渠道;三是不断加强农民工工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及时更新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V2.0信息系统,建立了农民工信息台账;四是规范建立贫困劳动力“一户一册”台账,为贫困劳动力申报务工奖补;五是结合群体需求,注重技能培训效果,组织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和贫困劳动力166人次参加技能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实用技能,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转移就业;六是对村级公益性岗位和特殊公益性岗位人员规范管理,建立核查台账;七是积极支持就业创业,建立了就业创业补贴和担保贷款台账,为37人申报创业担保借款190余万元;八是积极开展就业扶贫日、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和多种途径宣传就业扶贫政策,开展就业扶贫相关工作;九是结合我镇实地产业和围绕乡村振兴,积极建设申报就业扶贫示范村和就业扶贫示范基地4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三、取得成效

(一)建立就业援助体系,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运用积极的就业政策,精心组织实施各项就业援助,一是以破解企业用工难为切入点,抓住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发放企业用工信息,为企业输送大批用工人才;二是做好务工人员跟踪服务,积极为农民工维权,为2位农民工讨回劳务费X余元,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年无上访和群众事件发生;三是建立《外出工作人员调查》摸底工作台账,建立外出农民工详细资料信息库。

(二)创新机制,大力开展多种技能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我镇积极顺应企业生产需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切实帮助农民工获得一技之长,提升岗位技能,并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岗位推荐,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

(三)不断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加大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通过印制宣传手册、开展现场咨询活动、悬挂横幅标语、开设宣传专栏等有效方式,广泛宣传《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切实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法规意识。

四、2021年工作打算

(一)加大政策宣传,提升知晓程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微信、QQ等新闻媒体,加大各项激励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镇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就业和促进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同时,通过及时筛查人员,做好培训启动工作,营造浓厚的培训氛围,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开展订单培训,增加群众收入。

掌握企业的招工、用工动态,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订单式培训,积极与培训机构沟通,发掘技能提升培训的工种和培训的层次,提高辖区企业劳动力整体技能。

(三)搭建就业平台,做好劳务输出。

加强与成德眉资产业同城化和城渝经济圈等劳务输入地沟通联系,采取“互联网+招聘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实实在在助农增收。

镇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06年全镇农村素质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科技文化培训达5210人次,技能培训达1283人次,劳动力转移达3570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订单输出要达到240人)。

三、培训内容

1、农村实用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天麻、茯苓培管技术,楠竹栽培技术,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果树培管及品种改良技术,种草养牛技术,反季节蔬菜及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动物检疫及防治技术,农村能源建设及沼气安全使用与综合利用等。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电工、缝纫、保安、电子电器维修等。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调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

2、确定农民素质教育工作联络员,负责学员的组织和联络工作。

3、结合党员先教活动,通过干部下乡支农,传送农业实用技术。

4、编印培训资料。

5、组建培训队伍。

(二)培训阶段

按照部门职责负责相关的培训任务。农技部门负责水稻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培管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果树培管及品种改良技术、中药材培管技术等。

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培训牧草高产栽培技术、肉牛喂养技术、动物检疫及防治技术、家禽养殖技术等。

林业部门负责培训楠竹培管技术、速生丰产林培管技术。

**镇人民政府

二○○六年三月二十日

镇农民信箱的工作总结 篇6

怡府发〔2008〕 24 号

怡乐镇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2008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工作的通

各村两委: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和县政府4月17日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现就做好我镇2008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水稻良种补贴)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对种粮农民直补政策的重要意义

今年国家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力度,全镇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水稻良种补贴总计达

万元,其中:粮食直补

万元,与去年持平;农资综合直补

万元,新增

万元;增加比例高达85%;水稻良种补贴

万元,新增

万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的加大,补贴资金的持续增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种粮农民的关心,体现了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直补资金能否严格按照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直接关系到亲民惠民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党委、政府的温暖能否及时送到农户心中,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坚持实行村主任责任制

各村务必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具体抓,继续坚持村主任责任制。各村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统筹村、组人力资源,落实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确保按时,按要求做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工作。各村上报的补贴数据必须经村主任签字并加盖村民委员会公章。

三、直补范围、标准和资金发放方式及时间

(一)补贴范围

1.2008年粮食直补面积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面积原则上按2007年确定的种粮农民的补贴面积执行,即粮食直补面积23239.51亩。农资源全补贴额23239.51亩。

2.补贴标准:

水稻良种补贴面积原则上以实际水稻良种面积予以补贴,补贴标准为早稻10元/亩、中稻15元/亩、晚稻7元/亩。粮食直补

元/亩,农资源合补贴

元/亩。

(二)补贴资金发放方式。

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根据要求继续实行“一折通”发放方式。

(三)补贴资金发放时间。

2008年5月10日前完成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发放工作。

四、抓好政策宣传,做好群众工作

镇宣传中心和各村务必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镇政府办公地点和各村村务公开栏要有宣传专栏,二龙口和强壮要有宣传布标,要严格实行公示制,做到“补贴政策公开、补贴面积公开、补贴标准公开、补贴到户金额公开”,提高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发放的透明度,确保公开、公正、公平。要做好群众工作,补贴面积必需要坚持按政策进行核实、公示和确认,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通过大宣传力度,扩大政策效应,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五、主要工作程序及分阶段时间要求

(一)及时召开会议将工作要求落实到组,并将今年直补政策宣传到农户。

(二)各村以组为基本单位开展到户直补面积的登记、公示、审核、确认、汇总和上报。各村经公示、审核、确认到户直补面积后,于4月23日上午10时前分村到组汇总直补面积上报镇经发办,镇政府审核确认后于4月23日18:00前交县财政局、农 业局,经县财政局汇总计算补贴标准并上报县领导组审定后下发回镇。由镇根据补贴标准编制到户直补清册,并经镇主要领导签字后于4月27日前上报县财政局。

(三)4月28日至5月10日,镇、村发放补贴通知书,由县财政局根据镇提供的纸质分村到组直补清册和分组到户直补清册委托江安信用联社直付到种粮农户存折上,即采取“一折通”方式一次性直接兑现给农户。补贴通知发放由镇驻干部亲自发放,村、组干部配合发放的原则,通知发放后要妥善保管并装订好存根联,以备检查。

(四)5月10日至5月15日,镇就2008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工作进行自查、整改和总结,并将2008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工作情况总结书面报送县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领导小组办公室(县财政局)。

六、严格规范操作,严明工作纪律

(一)严格规范操作。为确保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要严格操作程序,规范操作办法,精心组织,配套推进,积极组织实施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工作,确保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牵头将从4月23日起,加大对各村的督导力度。各村务必要执行好“五个到户”和“六个不准”的要求,即:政策宣传到户,农户补贴卡发放到户,张榜公示到户,补贴通知到户,资金兑现到户;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打折扣,不准截留、挤占、挪用 补贴资金,不准村、组代领补贴资金,不准擅自以补贴抵扣各种税费及借款和利息,不准拖延补贴兑付时间。

(二)严明工作纪律。镇粮食直补领导组督促各村完善、健全对种粮农民补贴资金的财务公开、公示公开、补贴旬报、档案管理等制度,加强补贴资金监管,确保补贴资金按规定时间直接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坚决杜绝截留、挤占、循私、挪用补贴资金。要严格执行政策,严禁弄虚作假,强化监督检查,严明工作作风和纪律。凡违规操作和套取、挤占、挪用种粮农民补贴资金的,一经查实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视情节追究有关村社区干部和当事人的责任,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终三个文明考核。

二00八年四月十八日

附件:怡乐镇2008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工作领导组

主题词: 农业 种粮农民 直补 通知 抄送:县种粮直补办

怡乐镇党政办制 2008年4月8日印(共印25份)附件:

怡乐镇2008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工作

领 导 组

组长:

龙建奎(党委副书记、镇人民政府镇长)副组长:刘义田(党委委员、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成员:

黄朝平(党政办主任)

熊栋梁(群工办主任)

李行好(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主任)

周世杰(怡乐镇信用社主任)

周世容(经发办副主任、财政所所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主任:周世容、副主任:李行好;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具体工作人员:李寿芬、王贵芬、邓正容。

镇农民信箱的工作总结 篇7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每个农业大国向工业现代化转变,城镇化都是必由之路。而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关键是要使农民收入状况得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农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农民收入的总量和结构都受其影响。由此,明确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本文以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为例,运用经济学理论和OLS方法研究城镇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城镇化的不同阶段与收入结构的关系。

1.2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城镇化与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和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

宋元梁、肖卫东(2005)从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入手,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刘劲龙、周宝同(2012)认为征地后大部分农户保持原有收入水平,但也有一部分农民因为年龄和教育程度而造成生活水平下降。叶彩霞、徐霞等人(2010)认为城镇化对收入结构有影响,受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王鹏飞、彭虎峰(2005)建议我国城镇化的政策应该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对策。

根据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已有的文献并没有研究城镇化不同阶段对农民收入总量和收入结构的影响是否有差异。文章以天津市西青区的城镇化为例,将城镇化分为三个阶段来研究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调查背景与样本抽取

2.1 调查背景

天津市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开始探索城镇化比较早。西青区又是天津市城镇化发展的典型。本文以西青区精武镇为例,其总面积57.02平方公里,辖18个自然村,农业人口21920人,目前已有7个村子完成了城镇化。

2.2 资料来源与样本介绍

我们将城镇化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初期、城镇化中期、城镇化后期,以失去原有住宅为城镇化初期,以已搬进新居为城镇化后期,正在搬迁的村落为城镇化中期。我们对所有村镇按照城镇化的阶段分为三类;在每类中随机抽取一个村,选取了初期样本闫庄子、中期样本刘庄以及后期样本姚村三个样本村;最后,在所抽取的每个样本村中随机抽取10户作为最终问卷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共涉及115人。根据参加工作的普遍年龄来看,55岁以上的21人,占比18.3%;23岁到55岁的共58人,占比50.4%;低于23岁的共36人,占比31.3%。

3 城镇化与农民收入总量的计量经济分析

3.1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

运用OLS方法,说明不同程度的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同影响。首先,设定被解释变量Y为农民人均收入;选择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和年份作为解释变量。其中U1=1为闫庄子,否则U1=0;U2=1为刘庄,否则U2=0;year=1为2003年,year=0为2013年。其次,设立模型:Y=C+α×U1+β×U2+γ×year+μ。最后,运用Eviews得到回归方程:Y=2413.250-361.800×U1-251.620×U2-1723.230×year。

回归方程表示:①与2003年比较,农民的收入在2013年平均增长了1723.23元/月;②与城镇化前期相比,城镇化后期的农民收入高于城镇化前期的农民收入361.80元/月;③城镇化后期的农民收入较城镇化中期的农民收入高251.62元/月;④城镇化中期农民收入高于城镇化初期的农民收入110.18元/月。并且农民收入的增长受year和U1变量影响显著,同时城镇化初期与城镇化后期农民收入差距较显著。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城镇化的发展与农民收入总量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越大。

3.2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

选取农民家庭总收入来研究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在调研数据中,工资性收入包括工资收入和打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指务农收入和生意收入。财产性收入主要体现为房屋出租。转移性收入指村里补助和养老金。采用与分析城镇化与农民收入总量之间的关系类似的模型,分析其对家庭经营性收入Y1、工资性收入Y2、财产性收入Y3和转移性收入Y4的影响程度,得出方程:

回归方程的经济意义:①2003年到2013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了1771.72元;城镇化后期较城镇化初期多1331.38元,较城镇化中期多76.61元,城镇化中期较城镇化初期少1254.77元。这主要是因为对处在城镇化中期的农民而言,务农收入远远少于城镇化初期的农民,又不能迅速在转型期增加生意收入。②工资性收入从2003年到2013年共增加3534.42元;城镇化后期较城镇化初期多571.24元,较城镇化中期多656.61元,城镇化中期较城镇化初期多85.37元。由此可见工资性收入与城镇化成正相关关系。③财产性收入从2003年到2013年增加277.12元;城镇化后期较城镇化初期多130.53元,较城镇化中期少27.47元,城镇化中期较城镇化初期多158.0元。原因在于城镇化中期的农户更愿意将房屋出租。④转移性收入的变化表现为从2003年到2013年增加了1195.801元,城镇化后期较城镇化初期多332.99元,较城镇化中期少746.97元,城镇化中期较城镇化初期多1079.96元。表明城镇化中期的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加最多。综上所述,城镇化使得农民收入结构最终以工资性收入占较大比重。城镇化的不同阶段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不同,城镇化中期对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影响最为显著。

4 结论与建议

4.1 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的工作技能

政府在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注重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在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的同时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以便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其顺利转型。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大学城的带动下精武镇城镇化为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充裕,但由于农民的就业技能有限而错过机会,不利于收入的增加,影响生活质量改善速度和质量。

4.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力度

城镇化不仅是住进楼房,还包括社会福利的提高,政府应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既有利于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顺利转型,也有助于城乡差距的缩减。政府对农村提供必要的支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城乡、工业和农业进入良性互动,进而保障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能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元梁,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30-39.

[2]刘劲龙,周宝同.征地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评价---基于重庆市永川区的调研[J].中国农学通报,2012(12):168-172.

[3]叶彩霞,徐霞,胡志丽.城市化进程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0):26-30.

[4]王鹏飞,彭虎峰.城镇化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传导路径及区域性差异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30-39.

镇农民信箱的工作总结 篇8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调查访问、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芷江县碧涌镇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参加锻炼情况和农村体育人口、体育设施、体育管理等问题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怀化市碧涌镇农民体育工作起点低、认识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体育人口少等是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要改變这种状况,必须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大对农村体育的宣传和经费投入;创编健康活泼趣味农村体育活动项目,科学安排农闲农忙,建立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为调节农民的生活节奏、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碧涌镇农民 体育人口 体育活动 对策

一、前言

中国是拥有9亿农民的人口大国,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然而,没有农村社会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健康,就不可能有整个民族的健康。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中国群众体育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其根本问题是农村体育问题。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生产条件落后,我国农村体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十分缓慢。而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的论断以后,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问题,进一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这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出台为农村发展。与20世纪相比,我国农村体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如:徐颂峰、欧阳秀雄、刘烨《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就对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经济发展、学校体育、人才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城镇化和市民化步伐改善农村体育环境、培养农村体育骨干、发展传统体育等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可行对策;又如:王园园、杨远波、李毅京、汤一泉的《贵州省农村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文,表明农村体育工作起点低、认识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体育经费投资不足,体育人口少,同时还提出了贵州农村发展的思路。尽管研究颇多,但是,并没有一人更深层的从乡镇着手分析,而本文就是通过对芷江县碧涌镇农民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农民体育活动的发展状况,在体育事业中,为调节农民的生活节奏、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14个村(两口田村、碧涌村、龙洋村、长田村、竹鸡村、马塘村、碧河村、古竹村、哨田村、龙山村、金坳村、太坳村、七甲坪村)210名18岁以上的农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了中国期刊网等网站上多种期刊、书籍有关于农民体育的专题文章及专著20余篇。并对所查文献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村体育方面研究的情况,为研究做好准备

2.问卷调查法

为了得到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信息,本人设计了调查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采用逻辑分析检验的方法,特聘请对本课题熟悉的有关专家审核评定问卷的内容,进行逻辑有效分析。并对问卷做出“可行、基本可行、不可行”三级程度的定性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对问卷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参与鉴定和评定的专家有3名。其结果为可行。

2006年7月-2007年3月对研究对象进行偶遇抽样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对15类问题、69项指标选择答案。共发放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有效回收率为75.71%。其中男性94人,占59.1%。女性65人,占40.8%。

3.访谈法

对14个村进行了农民健身活动的现状、对体育的需求、体育组织形式以及实施全民健身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访问调查。

4.专家调查法

经过系统研究后,设计1份问卷调查表。能主要反映本研究的观点。在湖南科技大学10位教授,副教授以上答卷。以印证本研究的科学性、可行性。

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效度检验

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以保证调查质量,以上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均向有关专家进行了咨询,并请他们就问卷的适宜性作了鉴定。

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采用了再测法,即“测量——再测量”方法,求稳定性。第一次发放与第二次发往往对相隔两周,两次填答对象均为10人,且填答对象相同,按照“两事物或现象问是否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可用等及相关来检验的理论,两次问卷相互问的相关系数r=0.96,说明可靠性显著,两者存在高度相关,符合调查要求。

三、碧涌镇体育人口体育活动基本情况

(一)碧涌镇14个村的体育人口分布

体育人口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农民的特点,本课题组制定调查问卷时,在征询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1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以上,且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中强度运动者定为经常参加者(即标准体育人口);平均1周参加1次身体锻炼者定为参加者;平均1月参加1-2次身体锻炼者定为偶尔参加者;平均1年参加体育锻炼不足10次者为很少或不参加者。从调查结果看:按照本研究的分类标准,符合标准人口的为0,近似体育人口占28.9%,偶然体育人口占33.3%,纯粹非体育人口占37.7%,村与村之间相差不大。

从纯粹非体育人口到标准体育人口之间是一个连续的分布状态,近似体育人口作为联系标准体育人口与偶然体育人口、纯粹体育人口的桥梁,具有双向转化性。既有可能成为标准体育人口,也有可能转化为偶然体育人口。目前,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群众体育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到创造各种条件,积极吸纳、引导更多的人们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大力培育近似体育人口引导转化工作,最终实现农村地区标准体育人口比例的整体提高。

(二)不同体育人口类型的年龄分布

经调查得出:在18-29岁年龄段的人群中,标准体育人口和近似体育人口比例分别为3.14%和9.43%,这一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和此年龄段大部分人正处于受教育状态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形成的民工潮,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的出走造成了农村适龄体育人口数量的急剧减少,目前对碧涌镇的农民来说,生存和温饱仍然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而30-49年龄段,这一比例迅速减低为0.63%和6.29%,到了50-59这一年龄段标准体育人口无一人,近似体育人口比例降到1.89%,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较之30至59岁年龄段有明显上升,有3.14%的老年人属于近似体育人口,但也没有一列属于标准体育人口。造成农村地区中老年人口中,标准体育人口比例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中老年在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有老下有小,这样势必降低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完善,造成农村居民体质状况普遍较差,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平均带病期占余寿时间较长,这样就限制了老年人口体育锻炼的强度。上述两个因素直接导致了碧涌镇中老年人口中,标准体育人口比例偏少的状况。

(三)不同体育人口类型性别分布以及乡村农民余暇时间活动内容调查统计

从调查结果显示:在近似人口体育人口中,男性占26.4%,女性占29.7%,可见女性高于男性;而在偶然体育人口中,男性占31.9%,女性占35.4%;在纯粹非体育人口中,男性占39.4%,女性占35.4%,男女性别比例相差无几。

表1乡村农民余暇时间活动内容调查统计表

活动内容健身 看电视 文艺活动 学习(看报)打牌 其它

男性(%)3.1955.31 5.31 25.5313.8312.77

女性(%)4.6255.38 3.08 7.69 29.2310.77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育在农村余暇时间生活安排顺序上只占第6位,乡村农民余暇时间的活动,高度集中于看电视和打牌,部分男性用于学习(看报)为其次,说明农民余暇生活非常单调。相对其它产业,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极低,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低,生产以畜力和手工劳动为主,劳动时间长、强度大。这是许多农民产生了劳动可以代替体育的思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健身运动。生产劳动虽然能代替一部分体育活动,但它不是全身的运动,而是局部肢体的活动,并且,健身运动不仅仅是动肢体,还有健心、健脑的作用,因此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的观点是片面的。

(四)碧涌镇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和态度分析

1.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认知情况

表2 对“全民健身计划”认识情况统计

状态了解主要内容知道但不清楚主要内容不知道

百分比5.753.542.1

表3 了解“全民健身计划”途径统计

途径广播电视看报传达文件组织学习听别人说其它

百分比58.511.72.125.3122.33.19

“全民健身计划”是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为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提出来的纲领性文件,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一期工程的全面实施,在全国特别是在城市健身热潮不断高涨,但是在农村的情况则不容乐观,从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纲要》虽然在全国推广实施将近十二年,但仍有42.1%的乡村农民从未听说过,53.5%的知道但并不了解其主要内容,仅有5.7%的人知道并了解内容(表2),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的主渠道是广播电视占58.5%(表3),由此可见,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情况较差,主要原因是农村宣传工作不落实,而基本处于一种“自然”状态。通过组织学习、传达文件方式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的仅占7.45%。

2.对体育价值的认知情况

表4农民体育价值观调查统计

体育价值健身防病治病减肥社会交往娱乐活跃家庭气氛调节情绪

百分比41.514.475.036.2915.729.4317.61

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决定体育态度和动机,动机是体育参与行动的内部动力,从体育认识的调查结果看,碧涌镇农民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比较科学全面,并不简单地认为体育锻炼仅仅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是呈现多元化趋势(见表4);乡村农民对体育价值有较高的认同度,总体认识水平高。如:对健身、娱乐、防病治病、调节情绪等的认同率均在14%以上,说明乡村农民有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动机。

(五)碧涌镇农民体育的组织机构以及管理指导工作分析

调查资料显示,该镇的14个村没有体委、体协或体育指导站,所有的村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该镇的14个村均没有体育经费,存在领导不够重视的问题,乡村体育组织管理工作薄弱,群众体育投入不足,活动场地缺乏,更谈不上体育锻炼技能化和身体评价的科学化。所调查的村民小组没有一名体育社会指导员,而且县、镇级单位农业机构主管体育的人员中没有一位专职的农民体育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农民体育,对农民体育的组织、管理和指导相对薄弱,使那些有能力并想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民没有地方去活动,再加上农村现在有很多农民在外打工,这部分人的体育锻炼在组织上更成了农村和城市社区都不管的真空地带。农村缺乏相应的健身指导员,也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困难,使农村体育比较散乱、盲从。

(六)体育场地设施分析

体育场地设施是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不仅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标示着人们对活动项目的倾向和喜好。据调查碧涌镇除了两口田村附近只有一个荒废的篮球场外,就没有其他体育场地设施。场地也是不标准和不规范,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篮架大部分残缺不全。然而,在这没有正规的活动场所的村里,健身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山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这给开展体育活动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直接影响到体育活动参与人数的提高。

四、影响碧涌镇农民参与健身的因素分析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健康、文明、有益身心的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尚有大部分人不能坚持锻炼,特别是广大农民参与的人更少。被调查者中认为没有时间、劳动太累、没有锻炼场地器材是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三大主要因素,其比例均超过50%。特别是在30-49岁年龄段,这一比例均超过70%,甚至高达80%以上,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农民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往往上有老、下有小,担子重、压力大,不仅要照顾全家老小的衣食起居,而且承担了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碧涌镇山地多、平原少,农业机械化和生活电气化程度较低,农业劳动耗费他们过多的时间和体力,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到健身中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这一群体成为全民健身的薄弱群体。

同时,女性认为没有时间锻炼和劳动太累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其差额分别为21.05和26.22個百分点。农村女性在农忙时节既要与男性同等的参加田间劳动,回到家中又要洗衣烧饭、料理家务,所以农村女性往往感到更忙更累,无暇参与休闲和健身。

五、结论

(一)湖南省怀化市碧涌镇农村居民中,符合标准体育人口的无一人,近似体育人口占28.9%,偶然体育人口占到33.3%,而纯粹非体育人口达37.7%。

(二)湖南省怀化市碧涌镇农村地区,不同体育人口类型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健身意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地区分布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富裕农民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较高,但未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1)宣传不够。郊区农民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较高,但这仅处于体育参与萌芽状态,要使其转化为行动还必须加强宣传和引导。(2)管理不力。农村管理本来就有其“松散”的特性,而由于对机构改革理解上的偏差,不是转变职能,提高管理质量,而是片面追求职数的减少,从而在组织上削弱了管理能力,因此农村体育处于“自然”状态也就在所难免。

六、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管理力度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必将转化为社会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管理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体育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符合农民特点,具有一定群众基础,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通过创造体育氛围,来调动人们的参与热情。

(二)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

建议省县乡各级政府投入一定的体育经费,用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同时开发一些实用、有趣的健身项目,促进农村体育快速发展。

(三)促进农村、学校、家庭体育一体化

一个人是从家庭步入学校,又从学校走向社会,在教育的作用下不断成长。体育属于教育,终身体育、农村社区体育、家庭体育是大教育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农村(城镇、村落)、大中小学、家庭体育一体化建构的理论基础。

(四)选好试点,以点带面,分层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上一篇:整牙记作文600字下一篇:给支教志愿者的一封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