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新规定

2024-09-24

劳务派遣新规定(精选7篇)

劳务派遣新规定 篇1

专注社保代理12年

30家分公司覆盖四川.重庆.贵阳…

2018年劳务派遣新规定

一、用工比例和用工范围

用工单位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要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时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二、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的定立和履行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书面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可以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劳务派遣单位与同一派遣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三、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履行下列义务:

1、如实告知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应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

2、建立培训制度,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上岗知识、安全教育培训;

3、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务派遣协议约定,依法支付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相关待遇;

4、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务派遣协议约定,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办理社会保险相关手续;

5、督促用工单位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提供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6、依法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7、协助处理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纠纷;

8、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专注社保代理12年

30家分公司覆盖四川.重庆.贵阳…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工单位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

1、用工单位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第四十一条规定情形的;

2、用工单位被依法宣布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决定提前解散或者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的;

3、劳务派遣协议期满终止的。

劳务派遣新规定 篇2

劳务派遣工

是否同工同酬, 差别在福利, 希望未来有规划

“同样是空姐, 却分三六九等。因为我们那批进公司的, 虽然也是经过航空公司严格选拔、招录的, 但我们的身份属于劳务派遣工。”空姐李玲告诉记者, 她们公司乘务员中大概30%属于劳务派遣。李玲说:“劳务派遣的乘务员少了房屋补助, 平均一年少几千元钱;此外, 公积金缴存也有很大差异。”空姐是一个吃青春饭的岗位, 正式员工在飞行一定期限后, 可以申请转到地面工作岗位。但对于劳务派遣的乘务员, 只有到乘务长级别, 或者在头等舱服务, 才有资格参加正式员工转入地勤的考试, 否则连考试资格都没有。

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 劳务派遣用工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作为一种灵活用工方式, 劳务派遣有助于促进就业、降低用工成本。然而在不断增长的劳务派遣用工背后, 劳务派遣工与正式职工同工不同酬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很多长期供职的劳务派遣工看不到发展前景。

近日, 记者来到昆明五华区政府旁边的云南省人才市场, 随机采访了几位求职者, 看是否介意是劳务派遣工。几位求职者要么表示不明白劳务派遣, 要么说什么用工形式无所谓, 只要按时足额保证工资即可。云南众成人才派遣有限责任公司就位于该人才市场。据该公司周怡辰介绍, 目前公司合作的国企用工较为规范, 不少单位都有劳务派遣工的“转正”考试, 但一些中小型企业, 劳务派遣工权益保障情况就不乐观。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要求用工单位应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 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对于连续用工的情况, 应建立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梁枫律师认为:“同工同酬仅仅依靠法律规定并不一定能够彻底解决。应逐步通过集体谈判方式, 建立健全工资协商机制, 这才是根本途径。”

用工单位

10%成上限, 部分国企开始统一用工形式

山东某大型国企因合同职工用工成本高, 多年没有招聘新职工。前几年因“减员增效”下岗的部分职工, 又通过劳务派遣形式进入公司。这类现象并不鲜见,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总工会等调查显示, 2011年, 在大型企业中, 劳务派遣工占全部职工比例超过16%, 远远高于国际上3%~5%的正常值。为刹住劳务派遣滥用,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规定:从事辅助性岗位的劳务派遣人员不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这项规定刹得住滥用之风吗?

据参与执法检查的专家反映:“10%的硬性标准, 主要是为防止部分企业滥用弹性规定。”梁枫律师认为:“10%的限制比例争议很大。如果企业违反规定使用劳务派遣工, 则在司法实践中很可能被认定为劳务派遣关系无效, 而职工与用工单位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这对企业用工有很大风险。”

在云南某国企, 通过组织已聘用劳务派遣工的内部考试, 劳务派遣工正在逐步转化为正式合同工。“我们总部要求2016年完全统一用工形式。像今年, 虽然我们在招录人员时还是采取了普通员工和柜员合同工两种类型, 但新录用人员不管是工资待遇还是未来升职, 和普通员工都没有任何区别。”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过渡期是指, 对于正在履行的劳务派遣协议及合同, 已然有效, 应履行至合同期满后, 再按新规定执行;但是, 对于正在履行中的劳务派遣用工下的劳动合同, 违反同工同酬原则的, 应根据新规定予以调整, 过渡期为规定施行起两年之内。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某地区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已计划使用“公益性岗位”来代替, 填补超出劳务派遣比例部分的空缺。

劳务派遣公司

曾出现皮包公司等乱象, 重新洗牌现契机

根据《实施办法》的规定,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应当向所在地有许可管辖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以下称许可机关) 依法申请行政许可。这意味着, 派遣公司设立进入了行政许可的阶段, 同时派遣公司的注册资金提高到200万以上, 派遣公司设立门槛提高, 面临转型契机。

据周怡辰介绍, 公司2007年成立, 办公场所为自有产权, 注册资本已达200万。劳务派遣新规执行后, 公司业务有没有减少?周怡辰告诉记者, 因很多大型国企在“消化”原有的派遣用工, 需求量有所减少, 但由于不少小型劳务派遣公司受规定要求逐步退出市场, 不少新的用工单位开始合作, 所以业务量基本保持稳定。“但随着两年过渡期的到来, 劳务派遣的总数可能将会有所降低。”

张林, 55岁, 经营当地县城最大的劳务派遣公司, “近期省市都出台了相关细则, 我们的注册资金提高到200万, 固定资产、房屋面积等也达到要求。”他的公司有劳务派遣员工2000多人, 主要派往当地银行等单位。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当地统一派遣带来不便, 张林透露, “本来我们可以直接往县里银行等单位派遣, 但是市里银行偏偏要求统一派遣。我们派遣工办理医疗、工伤认定、劳动纠纷等, 都要跑到市里去, 非常不方便。”

张林接着告诉记者:“和谁同工同酬?怎么落到老百姓身上呢?目前看来执行很难。”

梁枫律师认为:“随着本次修改中对劳务派遣单位设立标准的提高以及行政许可制度的设立, 中小型劳务派遣单位将会逐步退出市场, 大型劳务派遣单位市场占有率则会日益增加。这些均表明了国家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的决心。”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 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劳务派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劳务派遣单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企业(以下称用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适用本规定。

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使用被派遣劳动者,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 用工范围和用工比例

第三条 用工单位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

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用工单位决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辅助性岗位,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在用工单位内公示。

第四条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

前款所称用工总量是指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人数与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人数之和。

计算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的用工单位是指依照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

第三章 劳动合同、劳务派遣

协议的订立和履行

第五条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2年以上的固定期限书面劳动合同。

第六条 劳务派遣单位可以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劳务派遣单位与同一被派遣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第七条 劳务派遣协议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派遣的工作岗位名称和岗位性质;

(二)工作地点;

(三)派遣人员数量和派遣期限;

(四)按照同工同酬原则确定的劳动报酬数额和支付方式;

(五)社会保险费的数额和支付方式;

(六)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事项;

(七)被派遣劳动者工伤、生育或者患病期间的相关待遇;

(八)劳动安全卫生以及培训事项;

(九)经济补偿等费用;

(十)劳务派遣协议期限;

(十一)劳务派遣服务费的支付方式和标准;

(十二)违反劳务派遣协议的责任;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纳入劳务派遣协议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履行下列义务:

(一)如实告知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应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

(二)建立培训制度,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上岗知识、安全教育培训;

(三)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务派遣协议约定,依法支付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相关待遇;

(四)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务派遣协议约定,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办理社会保险相关手续;

(五)督促用工单位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提供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六)依法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七)协助处理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纠纷;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向被派遣劳动者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不得歧视被派遣劳动者。

第十条 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的,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法申请工伤认定,用工单位应当协助工伤认定的调查核实工作。劳务派遣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可以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

被派遣劳动者在申请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工单位应当负责处理职业病诊断、鉴定事宜,并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提供被派遣劳动者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劳务派遣单位行政许可有效期未延续或者《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被撤销、吊销的,已经与被派遣劳动者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履行至期限届满。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工单位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

(一)用工单位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第四十一条规定情形的;

(二)用工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决定提前解散或者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的;

(三)劳务派遣协议期满终止的。

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后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第十三条 被派遣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的,在派遣期限届满前,用工单位不得依据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派遣期限届满的,应当延续至相应情形消失时方可退回。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十四条 被派遣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务派遣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被派遣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劳务派遣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将被派遣劳动者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及时告知用工单位。

nlc202309041238

第十五条 被派遣劳动者因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被用工单位退回,劳务派遣单位重新派遣时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被派遣劳动者不同意的,劳务派遣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被派遣劳动者因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被用工单位退回,劳务派遣单位重新派遣时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被派遣劳动者不同意的,劳务派遣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但被派遣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除外。

第十六条 劳务派遣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决定提前解散或者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的,劳动合同终止。用工单位应当与劳务派遣单位协商妥善安置被派遣劳动者。

第十七条 劳务派遣单位因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或者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与被派遣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法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第五章 跨地区劳务派遣的社会保险

第十八条 劳务派遣单位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在用工单位所在地为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被派遣劳动者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第十九条 劳务派遣单位在用工单位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的,由分支机构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

劳务派遣单位未在用工单位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的,由用工单位代劳务派遣单位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规定解除或者终止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第八十七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用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三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用工单位违反本规定退回被派遣劳动者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等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以及船员用人单位以劳务派遣形式使用国际远洋海员的,不受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和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的限制。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将本单位劳动者派往境外工作或者派往家庭、自然人处提供劳动的,不属于本规定所称劳务派遣。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用工单位在本规定施行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超过其用工总量10%的,应当制定调整用工方案,于本规定施行之日起2年内降至规定比例。但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公布前已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期限届满日期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2年后的,可以依法继续履行至期限届满。

用工单位应当将制定的调整用工方案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用工单位未将本规定施行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降至符合规定比例之前,不得新用被派遣劳动者。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 篇4

问:制定《暂行规定》的背景及意义是什么?

答: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了修订。为增强法律的操作性,更好地推动法律关于劳务派遣规定的贯彻落实,我们制定公布了《暂行规定》。《暂行规定》是规范劳务派遣的一部重要规章,它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明确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三方的权利义务,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暂行规定》的起草过程及主要内容?

答:在起草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书面和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反复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国资委、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全国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同类型所有制企业、劳务派遣单位以及部分行业协会的意见,并将《暂行规定》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的一个月内,共收到3万多条意见和建议。我们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汇总梳理、深入研究并充分借鉴吸收。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21次部务会审议通过了《暂行规定》,决定自3月1日起施行。

依据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暂行规定》主要对适用范围,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和终止,跨地区劳务派遣的社会保险,法律责任以及用工比例调整过渡期等作了具体规定。

问:《暂行规定》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劳务派遣单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企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以及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基金会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使用被派遣劳动者,适用《暂行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问题将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法律的不断完善逐步加以妥善解决,本规定没有将其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纳入适用范围。下一步,我们将统筹考虑,协调推进,逐步予以规范。

问: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应如何计算?对于目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比例较高的部分用工单位,应如何处理?

答:劳务派遣用工比例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暂行规定》明确,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指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人数与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人数之和)的10%。为加强对用工单位执行比例要求的监督管理,确定用工比例的责任主体,《暂行规定》对比例的核算问题进行了明确,即用工比例的计算单位为依照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

为使劳务派遣用工数量较多的用工单位能够平稳地将用工比例降至规定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劳动者就业和劳动关系的影响,《暂行规定》给予了用工单位两年的过渡期,即用工单位在《暂行规定》实施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超过其用工总量10%的,可以在《暂行规定》施行之日起两年内逐步降至规定比例。但同时要求,在未达到规定比例之前,不得新用被派遣劳动者。超过比例的用工单位应当制定调整用工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整用工方式,逐步达到规定要求。

问:辅助性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应当履行什么程序?

答:为增强新修订劳动合同法关于辅助性岗位规定的操作性,防止用工单位在辅助性岗位上滥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用工单位拟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辅助性岗位,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在用工单位内公示。

问:《暂行规定》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对被派遣劳动者平等权益的保障?

答:为切实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平等权益,《暂行规定》在新修订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用工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定。比如,在福利待遇权益方面,明确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向被派遣劳动者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不得歧视被派遣劳动者。在社会保险权益方面,明确劳务派遣单位开展跨地区派遣业务的,应当在用工单位所在地为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这些新规定,从保险福利待遇上体现了同工同酬的要求。

问:被派遣劳动者发生工伤、职业病后,应如何处理?

答:劳务派遣是一种特殊的用工方式,它将传统的“用人”与“用工”一体的两方法律关系转化为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三方法律关系。在劳务派遣实践中被派遣劳动者发生工伤或职业病后,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责任主体不清,经常相互推诿,导致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伤保险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鉴此,《暂行规定》明确,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的,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法申请工伤认定,用工单位应当协助工伤认定的调查核实工作。劳务派遣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可以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

同时,《暂行规定》明确,被派遣劳动者在申请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工单位应当负责处理职业病诊断、鉴定事宜,并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提供被派遣劳动者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其他材料。

问:《暂行规定》对跨地区劳务派遣的社会保险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答:为防止劳务派遣单位侵害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跨地区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职工的“同工同保”,《暂行规定》明确了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参保地区、缴费标准和缴费主体。具体规定为,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在用工单位所在地为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务派遣单位在用工单位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的,由分支机构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未在用工单位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的,由用工单位代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

问:用工单位在哪些情形下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哪些被派遣劳动者不得退回?

答:为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防止用工单位无正当理由随意退回被派遣劳动者,《暂行规定》在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用工单位可以退回劳动者的.情形。即,用工单位出现以下三种情形,方可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一是用工单位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情形的;二是用工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决定提前解散或者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的;三是劳务派遣协议期满终止的。但是,如果被派遣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以及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等情形的,在派遣期限届满前,用工单位不得依据《暂行规定》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派遣期限届满的,应当延续至相应情形消失时方可退回。

问:被派遣劳动者被用工单位退回后,劳务派遣单位应如何处理?

答:被派遣劳动者被用工单位退回后,劳务派遣单位应区分情形依法妥善处理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一类是,被派遣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劳务派遣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与被派遣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另一类是,用工单位以《暂行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如劳务派遣单位重新派遣时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劳动者不同意的,劳务派遣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劳务派遣单位重新派遣时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劳动者不同意的,劳务派遣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此外,在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后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按照不低于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问:实践中,已经有部分用工单位将原劳务派遣协议改为业务外包协议或承揽合同,以规避法律责任,对此应如何处理?

答:我们已经注意到,劳动合同法修改决定公布后,有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采取劳务承揽、业务外包的方式应对法律对劳务派遣的规制。为防止这种规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切实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这一规定将有效遏制用人单位“假外包,真派遣”的现象。

问:下一步,你们将从哪些方面做好《暂行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

《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及说明 篇5

通知

为了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我部研究起草了《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一)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进入首页左侧的“法规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提出意见。

(二)电子邮件

(三)通信地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法规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3号,邮编:100013),并请在信封上注明“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字样。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9月7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劳务派遣新规定 篇6

一、《暂行规定》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一是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经营的劳务派遣单位,适用该规定;二是企业和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基金会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使用被派遣劳动者,适用该规定。

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是否受该规定规制?

答:该规定没有将机关事业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纳入适用范围。

虽然《暂行规定》未将机关事业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纳入适用范围,但与《劳动合同法》第2条规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的规定是有冲突的。

为何《暂行规定》不将机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用工纳入适用范围?据人社部有关部门解释,主要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的用工体制本身就有特殊性,因此,暂时不予规制。

这就从法律层面告诉我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劳务派遣用工,暂不受同工同酬、三性岗位和比例的规制。

三、《暂行规定》对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的调整,规定了两年过渡期,是否在两年内比例不受约束,而企业在此期间违法也不受处罚?

答:《暂行规定》第28条规定:“用工单位在本规定施行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超过其用工总量10%的,应当制定调整用工方案,于本规定施行之日起2年内降至规定比例。”并同时规定:“用工单位未将本规定施行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降至符合规定比例之前,不得新用被派遣劳动者。”

对这条规定可以从三方面理解:第一、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可以用两年的时间调整到用工总量的10%;第二、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按用工总量的10%控制,是指企业直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人数+使用劳务派遣工人数+使用非全日制用工人数之和的用工总量。比如总公司下辖有N个分子公司,如以单个分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就以单个分子公司计算用工总量,按单个分子公司的用工总量的10%控制比例;如以总公司直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以总公司为单位计算用工总量,按总公司的用工总量的10%控制比例。第三、在两年调整期内比例未达到10%的,只许出不许进,是指在两年调整期内派遣员工劳动合同到期终止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其腾出的岗位不得使用新的派遣员工,从而实现至两年期满后劳务派遣用工量达到10%。但在两年调整期内,因业务需要继续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原劳务派遣员工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后,可续签劳动合同使用至2月29日终止退回劳务派遣单位,以实现劳务派遣用工总量不超过10%。

《暂行规定》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企业用工转型一个过渡期,以避免过急规制,造成企业大量清退劳务派遣工带来社会不稳定。

虽然,《暂行规定》对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给予了两年的过渡调整期,但规制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已是大势所趋,企业寻找新的灵活用工模式己是必然需求。如将劳务派遣转为劳务承揽、或者业务外包等。

四、关于三性岗位如何界定?

答:对“三性岗位”的界定,《暂行规定》规定,主要由用工企业来界定。

1、《暂行规定》规定:临时性岗位,是指存续期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对这项规定,可理解为,一次性工作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比如烧锅炉岗位、季节性生产、促销等,都可设置为临时性岗位。

2、《暂行规定》规定:辅导性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并规定:用工单位决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辅助性岗位,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在用工单位内公示。

按照《暂行规定》对辅导性岗位设置的规定,看辅导性岗位设置是否合法性,主要是稽查程序是否合法。

因此,对三性岗位的设置,企业应先梳理哪些是临时性岗位,哪些是辅助性岗位。然后可以将更多的非主营岗位界定为辅助性岗位,并且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进行确定,同时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将辅助性岗位进行固化。

五、《暂行规定》实施后,《劳务派遣协议》期满,如何续签协议?

答:对续签合作协议问题,可按以下几种情形续签:

首先,对符合“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三性规定的岗位,虽超过10%的比例,但企业又不愿意转型做劳务承揽、外包的,仍可按照原来劳务派遣协议进行续签至202月29日。

其次,对不符合三性规定的岗位,如企业仍需要继续采用灵活用工机制,则必须进行合作模式的转型,将原劳务派遣用工转为劳务承揽精益劳动力管理或业务外包。通过精益管理提升劳动者的隐性劳动力,从而实现提高人均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并达到降低成本之目的。

第三,对于不符合三性规定的白领岗位,可用人才派遣或人力资源外包(岗位外包)模式合作,可与客户签订人才派遣或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协议。

第四,对于部分无法界定三性岗位的特殊性行业,如销售终端、物业、物流、保安、零售、酒店等行业,这类企业普遍都纠结成本高不愿意转型做劳务承揽精益劳动力管理,劳务派遣协议到期后,可继续采用劳务派遣合作;或者以人力资源外包,将协议续签至2016年2月29日。

第五,凡在12月28日前与客户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或员工劳动合同期限未满的,则均可以履行到合同期满为止;而劳务派遣协议到期,员工劳动合同未到期的,也可以将劳派遣协议延续到最后一个员工的劳动合同期满为止。但比例未达到10%规定的,新招员工不得使用劳务派遣。

六、企业劳务派遣协议未到期,而员工劳动合同陆续到期,员工能否续签劳动合同?

答:首先,应对“三性岗位”进行梳理,对于符合三性岗位又符合比例规定的劳务派遣工,可续签原劳动合同。

其次,对于符合三性岗位规定的劳务派遣工,但又超过10%比例规定的,员工劳动合同到期而企业又愿意继续使用的,可将劳动合同续签至2016年2月29日。

劳务派遣新规定 篇7

一、适用增值税退 (免) 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

对下列出口货物劳务, 除适用本规定第六条和第七条规定的外, 实行免征和退还增值税[以下称增值税退 (免) 税]政策:

(一) 出口企业出口货物。

本规定所称出口企业, 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的单位或个体工商户, 以及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税务登记但未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委托出口货物的生产企业。

本规定所称出口货物, 是指向海关报关后实际离境并销售给境外单位或个人的货物, 分为自营出口货物和委托出口货物两类。

本规定所称生产企业, 是指具有生产能力 (包括加工修理修配能力) 的单位或个体工商户。

(二)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视同出口货物。具体是指:

1. 出口企业对外援助、对外承包、境外投资的出口货物。

2. 出口企业经海关报关进入国家批准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珠澳跨境工业区 (珠海园区)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中方配套区域) 、保税物流中心 (B型) (以下统称特殊区域) 并销售给特殊区域内单位或境外单位、个人的货物。

3. 免税品经营企业销售的货物[国家规定不允许经营和限制出口的货物 (见附件1) 、卷烟和超出免税品经营企业《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规定经营范围的货物除外]。具体是指: (1) 中国免税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向海关报关运入海关监管仓库, 专供其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统一经营、统一组织进货、统一制定零售价格、统一管理的免税店销售的货物; (2) 国家批准的除中国免税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外的免税品经营企业, 向海关报关运入海关监管仓库, 专供其所属的首都机场口岸海关隔离区内的免税店销售的货物; (3) 国家批准的除中国免税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外的免税品经营企业所属的上海虹桥、浦东机场海关隔离区内的免税店销售的货物。

4.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销售给用于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贷款国际招标建设项目的中标机电产品 (以下称中标机电产品) 。上述中标机电产品, 包括外国企业中标再分包给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的机电产品。贷款机构和中标机电产品的具体范围见附件2。

5. 生产企业向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销售的自产的海洋工程结构物。海洋工程结构物和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的具体范围见附件3。

6.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销售给国际运输企业用于国际运输工具上的货物。上述规定暂仅适用于外轮供应公司、远洋运输供应公司销售给外轮、远洋国轮的货物, 国内航空供应公司生产销售给国内和国外航空公司国际航班的航空食品。

7.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销售给特殊区域内生产企业生产耗用且不向海关报关而输入特殊区域的水 (包括蒸汽) 、电力、燃气 (以下称输入特殊区域的水电气) 。

除本规定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 视同出口货物适用出口货物的各项规定。

(三) 出口企业对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对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是指对进境复出口货物或从事国际运输的运输工具进行的加工修理修配。

二、增值税退 (免) 税办法

适用增值税退 (免) 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 按照下列规定实行增值税免抵退税或免退税办法。

(一) 免抵退税办法。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和视同自产货物 (视同自产货物的具体范围见附件4) 及对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以及列名生产企业 (具体范围见附件5) 出口非自产货物, 免征增值税, 相应的进项税额抵减应纳增值税额 (不包括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政策的应纳增值税额) , 未抵减完的部分予以退还。

(二) 免退税办法。不具有生产能力的出口企业 (以下称外贸企业) 或其他单位出口货物劳务, 免征增值税, 相应的进项税额予以退还。

三、增值税出口退税率

(一) 除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决定而明确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 (以下称退税率) 外, 出口货物的退税率为其适用税率。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上述规定将退税率通过出口货物劳务退税率文库予以发布, 供征纳双方执行。退税率有调整的, 除另有规定外, 其执行时间以货物 (包括被加工修理修配的货物) 出口货物报关单 (出口退税专用) 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二) 退税率的特殊规定:

1. 外贸企业购进按简易办法征税的出口货物、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的出口货物, 其退税率分别为简易办法实际执行的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上述出口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退税率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税率和出口货物退税率孰低的原则确定。

2. 出口企业委托加工修理修配货物, 其加工修理修配费用的退税率, 为出口货物的退税率。

3. 中标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向海关报关进入特殊区域销售给特殊区域内生产企业生产耗用的列名原材料 (以下称列名原材料, 其具体范围见附件6) 、输入特殊区域的水电气, 其退税率为适用税率。如果国家调整列名原材料的退税率, 列名原材料应当自调整之日起按调整后的退税率执行。

4. 海洋工程结构物退税率的适用, 见附件3。

(三) 适用不同退税率的货物劳务, 应分开报关、核算并申报退 (免) 税, 未分开报关、核算或划分不清的, 从低适用退税率。

四、增值税退 (免) 税的计税依据

出口货物劳务的增值税退 (免) 税的计税依据, 按出口货物劳务的出口发票 (外销发票) 、其他普通发票或购进出口货物劳务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确定。

(一)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劳务 (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除外) 增值税退 (免) 税的计税依据, 为出口货物劳务的实际离岸价 (FOB) 。实际离岸价应以出口发票上的离岸价为准, 但如果出口发票不能反映实际离岸价, 主管税务机关有权予以核定。

(二) 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增值税退 (免) 税的计税依据, 按出口货物的离岸价 (FOB) 扣除出口货物所含的海关保税进口料件的金额后确定。

本规定所称海关保税进口料件, 是指海关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监管的出口企业从境外和特殊区域等进口的料件。包括出口企业从境外单位或个人购买并从海关保税仓库提取且办理海关进料加工手续的料件, 以及保税区外的出口企业从保税区内的企业购进并办理海关进料加工手续的进口料件。

(三) 生产企业国内购进无进项税额且不计提进项税额的免税原材料加工后出口的货物的计税依据, 按出口货物的离岸价 (FOB) 扣除出口货物所含的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的金额后确定。

(四) 外贸企业出口货物 (委托加工修理修配货物除外) 增值税退 (免) 税的计税依据, 为购进出口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金额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注明的完税价格。

(五) 外贸企业出口委托加工修理修配货物增值税退 (免) 税的计税依据, 为加工修理修配费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金额。外贸企业应将加工修理修配使用的原材料 (进料加工海关保税进口料件除外) 作价销售给受托加工修理修配的生产企业, 受托加工修理修配的生产企业应将原材料成本并入加工修理修配费用开具发票。

(六) 出口进项税额未计算抵扣的已使用过的设备增值税退 (免) 税的计税依据, 按下列公式确定:

退 (免) 税计税依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金额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注明的完税价格×已使用过的设备固定资产净值÷已使用过的设备原值

已使用过的设备固定资产净值=已使用过的设备原值-已使用过的设备已提累计折旧

本规定所称已使用过的设备, 是指出口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七) 免税品经营企业销售的货物增值税退 (免) 税的计税依据, 为购进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金额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注明的完税价格。

(八) 中标机电产品增值税退 (免) 税的计税依据, 生产企业为销售机电产品的普通发票注明的金额, 外贸企业为购进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金额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注明的完税价格。

(九) 生产企业向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销售的自产的海洋工程结构物增值税退 (免) 税的计税依据, 为销售海洋工程结构物的普通发票注明的金额。

(十) 输入特殊区域的水电气增值税退 (免) 税的计税依据, 为作为购买方的特殊区域内生产企业购进水 (包括蒸汽) 、电力、燃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金额。

五、增值税免抵退税和免退税的计算

(一)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免抵退税, 依下列公式计算:

1. 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 (当期进项税额-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 (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 (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2. 当期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当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3. 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1)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2)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为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

4. 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包括当期国内购进的无进项

税额且不计提进项税额的免税原材料的价格和当期进料加工保税进口料件的价格, 其中当期进料加工保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

当期进料加工保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当期进口料件到岸价格+海关实征关税+海关实征消费税

(1) 采用“实耗法”的, 当期进料加工保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为当期进料加工出口货物耗用的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其计算公式为:

当期进料加工保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当期进料加工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计划分配率

计划分配率=计划进口总值÷计划出口总值×100%

实行纸质手册和电子化手册的生产企业, 应根据海关签发的加工贸易手册或加工贸易电子化纸质单证所列的计划进出口总值计算计划分配率。

实行电子账册的生产企业, 计划分配率按前一期已核销的实际分配率确定;新启用电子账册的, 计划分配率按前一期已核销的纸质手册或电子化手册的实际分配率确定。

(2) 采用“购进法”的, 当期进料加工保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为当期实际购进的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

若当期实际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大于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 (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的, 则: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 (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二) 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免退税, 依下列公式计算:

1.外贸企业出口委托加工修理修配货物以外的货物:

增值税应退税额=增值税退 (免) 税计税依据×出口货物退税率

2. 外贸企业出口委托加工修理修配货物:

出口委托加工修理修配货物的增值税应退税额=委托加工修理修配的增值税退 (免) 税计税依据×出口货物退税率

(三) 退税率低于适用税率的, 相应计算出的差额部分的税款计入出口货物劳务成本。

(四) 出口企业既有适用增值税免抵退项目, 也有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项目的, 增值税即征即退和先征后退项目不参与出口项目免抵退税计算。出口企业应分别核算增值税免抵退项目和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项目, 并分别申请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和免抵退税政策。

用于增值税即征即退或者先征后退项目的进项税额无法划分的,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无法划分进项税额中用于增值税即征即退或者先征后退项目的部分=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增值税即征即退或者先征后退项目销售额÷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

六、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出口货物劳务, 除适用本规定第七条规定外, 按下列规定实行免征增值税 (以下称增值税免税) 政策:

(一) 适用范围。

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 是指:

1.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规定的货物, 具体是指:

(1)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出口的货物。

(2) 避孕药品和用具, 古旧图书。

(3) 软件产品。其具体范围是指海关税则号前四位为“9803”的货物。

(4) 含黄金、铂金成分的货物, 钻石及其饰品。其具体范围见附件7。

(5) 国家计划内出口的卷烟。其具体范围见附件8。

(6) 已使用过的设备。其具体范围是指购进时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但其他相关单证齐全的已使用过的设备。

(7) 非出口企业委托出口的货物。

(8) 非列名生产企业出口的非视同自产货物。

(9) 农业生产者自产农产品[农产品的具体范围按照《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 (财税[1995]52号) 的规定执行]。

(10) 油画、花生果仁、黑大豆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出口免税的货物。

(11) 外贸企业取得普通发票、废旧物资收购凭证、农产品收购发票、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货物。

(12) 来料加工复出口的货物。

(13) 特殊区域内的企业出口的特殊区域内的货物。

(14) 以人民币现金作为结算方式的边境地区出口企业从所在省 (自治区) 的边境口岸出口到接壤国家的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

(15) 以旅游购物贸易方式报关出口的货物。

2.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视同出口的下列货物劳务:

(1) 国家批准设立的免税店销售的免税货物[包括进口免税货物和已实现退 (免) 税的货物]。

(2) 特殊区域内的企业为境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3) 同一特殊区域、不同特殊区域内的企业之间销售特殊区域内的货物。

3.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未按规定申报或未补齐增值税退 (免) 税凭证的出口货物劳务。

具体是指:

(1) 未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期限内申报增值税退 (免) 税的出口货物劳务。

(2) 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的出口货物劳务。

(3) 已申报增值税退 (免) 税, 却未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期限内向税务机关补齐增值税退 (免) 税凭证的出口货物劳务。

对于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可以依照现行增值税有关规定放弃免税, 并依照本通知第七条的规定缴纳增值税。

(二) 进项税额的处理计算。

1. 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 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和退税, 应当转入成本。

2. 出口卷烟, 依下列公式计算: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出口卷烟含消费税金额÷ (出口卷烟含消费税金额+内销卷烟销售额) ×当期全部进项税额

(1) 当生产企业销售的出口卷烟在国内有同类产品销售价格时:

出口卷烟含消费税金额=出口销售数量×销售价格

“销售价格”为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国内实际调拨价格。如实际调拨价格低于税务机关公示的计税价格的, “销售价格”为税务机关公示的计税价格;高于公示计税价格的, 销售价格为实际调拨价格。

(2) 当生产企业销售的出口卷烟在国内没有同类产品销售价格时:

出口卷烟含税金额= (出口销售额+出口销售数量×消费税定额税率) ÷ (1-消费税比例税率)

“出口销售额”以出口发票上的离岸价为准。若出口发票不能如实反映离岸价, 生产企业应按实际离岸价计算, 否则, 税务机关有权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核定调整。

3. 除出口卷烟外, 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其他出口货物劳务的计算, 按照增值税免税政策的统一规定执行。其中, 如果涉及销售额, 除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为其加工费收入外, 其他均为出口离岸价或销售额。

七、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

下列出口货物劳务, 不适用增值税退 (免) 税和免税政策, 按下列规定及视同内销货物征税的其他规定征收增值税 (以下称增值税征税) :

(一) 适用范围。

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 是指:

1. 出口企业出口或视同出口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决定明确的取消出口退 (免) 税的货物 (不包括来料加工复出口货物、中标机电产品、列名原材料、输入特殊区域的水电气、海洋工程结构物) 。

2.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销售给特殊区域内的生活消费用品和交通运输工具。

3.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因骗取出口退税被税务机关停止办理增值税退 (免) 税期间出口的货物。

4.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提供虚假备案单证的货物。

5.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增值税退 (免) 税凭证有伪造或内容不实的货物。

6.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未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期限内申报免税核销以及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不予免税核销的出口卷烟。

7.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出口货物劳务:

(1) 将空白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退 (免) 税凭证交由除签有委托合同的货代公司、报关行, 或由境外进口方指定的货代公司 (提供合同约定或者其他相关证明) 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的。

(2) 以自营名义出口, 其出口业务实质上是由本企业及其投资的企业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借该出口企业名义操作完成的。

(3) 以自营名义出口, 其出口的同一批货物既签订购货合同, 又签订代理出口合同 (或协议) 的。

(4) 出口货物在海关验放后, 自己或委托货代承运人对该笔货物的海运提单或其他运输单据等上的品名、规格等进行修改, 造成出口货物报关单与海运提单或其他运输单据有关内容不符的。

(5) 以自营名义出口, 但不承担出口货物的质量、收款或退税风险之一的, 即出口货物发生质量问题不承担购买方的索赔责任 (合同中有约定质量责任承担者除外) ;不承担未按期收款导致不能核销的责任 (合同中有约定收款责任承担者除外) ;不承担因申报出口退 (免) 税的资料、单证等出现问题造成不退税责任的。

(6) 未实质参与出口经营活动、接受并从事由中间人介绍的其他出口业务, 但仍以自营名义出口的。

(二) 应纳增值税的计算。

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劳务, 其应纳增值税按下列办法计算:

1. 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

销项税额= (出口货物离岸价-出口货物耗用的进料加工保税进口料件金额) ÷ (1+适用税率) ×适用税率

出口货物若已按征退税率之差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并已经转入成本的, 相应的税额应转回进项税额。

(1) 出口货物耗用的进料加工保税进口料件金额=主营业务成本× (投入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生产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生产成本均为不予退 (免) 税的进料加工出口货物的主营业务成本、生产成本。当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大于不予退 (免) 税的进料加工出口货物金额时, 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为不予退 (免) 税的进料加工出口货物金额。

(2) 出口企业应分别核算内销货物和增值税征税的出口货物的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成本。未分别核算的, 其相应的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成本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

进料加工手册海关核销后, 出口企业应对出口货物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进行清算。清算公式为:

清算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总额=实际保税进口料件总额-退 (免) 税出口货物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总额-进料加工副产品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总额

若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总额与各纳税期扣减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之和存在差额时, 应在清算的当期相应调整销项税额。当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总额大于出口货物离岸金额时, 其差额部分不得扣减其他出口货物金额。

2. 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货物

应纳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 (1+征收率) ×征收率

八、适用消费税退 (免) 税或征税政策的出口货物

适用本规定第一条、第六条或第七条规定的出口货物, 如果属于消费税应税消费品, 实行下列消费税政策:

(一) 适用范围。

1. 出口企业出口或视同出口适用增值税退 (免) 税的货物, 免征消费税, 如果属于购进出口的货物, 退还前一环节对其已征的消费税。

2. 出口企业出口或视同出口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货物, 免征消费税, 但不退还其以前环节已征的消费税, 且不允许在内销应税消费品应纳消费税款中抵扣。

3. 出口企业出口或视同出口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的货物, 应按规定缴纳消费税, 不退还其以前环节已征的消费税, 且不允许在内销应税消费品应纳消费税款中抵扣。

(二) 消费税退税的计税依据。

出口货物的消费税应退税额的计税依据, 按购进出口货物的消费税专用缴款书和海关进口消费税专用缴款书确定。

属于从价定率计征消费税的, 为已征且未在内销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中抵扣的购进出口货物金额;属于从量定额计征消费税的, 为已征且未在内销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中抵扣的购进出口货物数量;属于复合计征消费税的, 按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的计税依据分别确定。

(三) 消费税退税的计算。

消费税应退税额=从价定率计征消费税的退税计税依据×比例税率+从量定额计征消费税的退税计税依据×定额税率

九、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其他规定

(一) 认定和申报。

1. 适用本规定规定的增值税退 (免) 税或免税、消费税退 (免) 税或免税政策的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 应办理退 (免) 税认定。

2. 经过认定的出口企业及其他单位, 应在规定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增值税退 (免) 税和免税、消费税退 (免) 税和免税。委托出口的货物, 由委托方申报增值税退 (免) 税和免税、消费税退 (免) 税和免税。输入特殊区域的水电气, 由作为购买方的特殊区域内生产企业申报退税。

3.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 经省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停止其退 (免) 税资格。

(二) 若干征、退 (免) 税规定

1.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退 (免) 税认定之前的出口货物劳务, 在办理退 (免) 税认定后, 可按规定适用增值税退 (免) 税或免税及消费税退 (免) 税政策。

2. 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货物劳务适用免税政策的, 除特殊区域内企业出口的特殊区域内货物、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视同出口的免征增值税的货物劳务外, 如果未按规定申报免税, 应视同内销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3. 开展进料加工业务的出口企业若发生未经海关批准将海关保税进口料件作价销售给其他企业加工的, 应按规定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4. 卷烟出口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按国家批准的免税出口卷烟计划购进的卷烟免征增值税、消费税。

5.发生增值税、消费税不应退税或免税但已实际退税或免税的, 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应当补缴已退或已免税款。

6. 出口企业和其他单位出口的货物 (不包括本通知附件7所列货物) , 如果原材料成本80%以上为附件9所列原料的, 应执行该原料的增值税、消费税政策, 上述出口货物的增值税退税率为附件9所列该原料海关税则号在出口货物劳务退税率文库中对应的退税率。

7. 国家批准的免税品经营企业销售给免税店的进口免税货物免征增值税。

(三) 外贸企业核算要求

外贸企业应单独设账核算出口货物的购进金额和进项税额, 若购进货物时不能确定是用于出口的, 先记入出口库存账, 用于其他用途时应从出口库存账转出。

(四) 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已签订出口合同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机器设备, 在其退税凭证尚未收集齐全的情况下, 可凭出口合同、销售明细账等, 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免抵退税。在货物向海关报关出口后, 应按规定申报退 (免) 税, 并办理已退 (免) 税的核销手续。多退 (免) 的税款, 应予追回。生产企业申请时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已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

2. 已持续经营2年及2年以上。

3. 生产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机器设备生产周期在1年及1年以上。

4. 上一年度净资产大于同期出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退税额之和的3倍。

5. 持续经营以来从未发生逃税、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农产品收购发票、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除外) 行为。

十、

出口企业及其他单位具体认定办法及出口退 (免) 税具体管理办法, 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十一、

本规定除第一条第 (二) 项关于国内航空供应公司生产销售给国内和国外航空公司国际航班的航空食品适用增值税退 (免) 税政策, 第六条第 (一) 项关于国家批准设立的免税店销售的免税货物、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未按规定申报或未补齐增值税退 (免) 税凭证的出口货物劳务、第九条第 (二) 项关于国家批准的免税品经营企业销售给免税店的进口免税货物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有关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执行外, 其他规定均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废止的文件和条款目录》所列的相应文件同时废止。

上一篇:销售部年终工作总结个人下一篇:我心中的学校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