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地理学实习

2024-10-16

计量地理学实习(精选8篇)

计量地理学实习 篇1

以《KFC在北京城区的空间扩散模型》为例,分析模地理型的构建问题

① 建造一个数学模型,首先必须明确建模的目标;

分析:

建模的目的是将在20年内KFC在北京城区内的扩散趋势数量化,以达到商业预测。

② 地理问题其构成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应该由什么形式的变量被模型所反映?其中哪些变量是以量化变量的形式出现的?

分析:

地理问题的构成要素首先肯定是空间位置和时间尺度。本文是以在一定形状的空间范围内的KFC数量作为统计要素的。然后 时间代表了扩散次序。其次,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是地理要素的重要方面,比如 在文章最后指出,扩散是以螺旋形方式进行是因为中心地的消费影响力太大,在周边的扩散形成时,也加强了中心地的扩散。

③在各类变量中必须明确哪些变量是可控变量?

分析:

本文中可控变量是距离中心地的距离和角度,观测变量是KFC的密度和次序。

④ 在模型中,如何处理时间概念?

分析:

在本文中 时间概念体现在阶段的划分和数据的筛选上。最初的6年由于外来文化的传播不充分,未计入在内,然后的14年分为了3个阶段。

⑤ 所建模型将采用什么观点、解决哪些理论问题,与此问题有关的建立模型的基本假设,以及所依据的理论,将要解决的问题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模型之中; 分析:

1、本文采用了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且K=3的系统,将城区划分为众多六边形,假设次级中心地位于三个一级中心地中央。并以此划分1、2、3。。环。

2、假设所有城区的交通和购买力是均匀的。

⑥ 能用于建模的有关数据、资料是什么?其可能性如何?应采用什么样的建模技术?有现成的技术方法可供借鉴还是需要建造新模型?采用什么方法确定模型的参数? 分析:

本文用于建模的数据是在三个阶段中个商业圈中建店的频次,由于为了可以比较,处理成单位面积的建店频次。这样数据之间可以比较。开始,本文尝试使用Skellam扩散模型和极半径空间变量扩展模型,但在回归分析中,解释量很小。最终采用极坐标模型,拟合较好。

⑦ 所建模型的精度,以及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何?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检验所建模型?

分析:

本文最终的模型极角度扩散模型显示店铺和中心的角度与次序有很大关联,与北京城区各个方向消费能力差距不大有关,较为合理。而且其螺旋扩散的模式与中心地的影响力有关,有效的解释了其分布模式。

计量地理学实习 篇2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韶关学院地理系常用教材为刘南威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内容比较概括, 缺乏教学与研究案例。对于基本理论的解释或是推理也没有结合具体的实例。在大学教材中应该及时把这些科研前线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补充进去,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目标, 也能帮助学生扩展专业思维, 增强逻辑分析能力。

2.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填鸭式”讲学形式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础方法很多, 教材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用PPT课件或者黑板、挂图等传统教学模式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几年土壤地理学与生物地理学合二为一, 课时缩短, 更加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仪器设备缺乏。学院地理系的土壤地理学实验大纲要求完成三个实验。分别是土壤吸湿水的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和电位法测定PH值。而实验室所配备的土壤设备只有烘干箱、电子天平、酸度笔和土壤分析筛, 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

2.理论课与实验课未能有机结合。由于实验室建设的滞后, 很多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讲述的理论知识未能配备相应的实验, 如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土壤代换性盐基总量的测定等。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得不到充分的理解。

3.缺少研究性实验。目前土壤生态学、土壤污染的治理是研究的前沿, 许多大学都开展了研究性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增设了多个探究性实验, 如: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的土壤状况等实验。大大增强了同学们做实验的积极性。[2]这些实验不是传统的按照固有的实验步骤和方案进行, 极大的发挥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改进措施

(一) 调整教学内容, 凸显专业特色

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应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绪论 (2学时)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10学时) 、土壤胶体 (4学时) 、土壤酸碱性 (2学时) 、岩石分化和土壤形成 (3学时) 、土壤分类和分布 (2学时)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2学时) 、土壤养分循环 (4学时) 、广东土壤的性质和利用改良 (4学时) 。其余的12个学时安排实验和实习教学。对讲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控制, 主要突出重点, 多用实习和实验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

(二)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

1.借助多媒体手段, 增强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是它可以承载大量的信息, 让学生在离开课堂后仍然能够把平时老师的授课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除了课件外, 在实践中积累素材。“讲到我国南方的主要土壤类型时, 由于土壤类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可发动师生野外多拍照片, 录像, 制作教学短片。”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主要的成土过程, 了解成土过程中物质、能量的交换、迁移、转化和累积的特点, 把这些教学内容做成Flash课件, 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对于土壤胶体的一些内容, 如1∶1型单位晶层和2∶1型单位晶层结构的观察, 也可以通过Flash课件和鼓励学生制作教学模型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空间立体结构。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利用这些多媒体的手段在教学上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学生的课题注意力明显提高。

2.把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目前网上可以参考的土壤学精品课程的院校有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林学院、西昌学院等。这些精品课程的网站不仅提供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实验指导、大量习题和试题, 有的还提供了中英文双语教学教案和课件, 甚至还有许多名师的教学录像。对于年轻教师这些是很好借鉴。

3.组织好土壤地理学实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到野外看土壤剖面, 利用简单的野外工具做室外实验, 能使书本上僵硬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如在长36学时的课堂教学中, 穿插部分学时到学校后山实习。实习的内容结合土壤地理学实验实习教学中的“土壤剖面的观察”。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 初步确定土壤类型, 判断土壤肥力高低, 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并可通过在在野外采集土壤, 为室内实验“土壤分析样品的制备”、“土壤吸湿水的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和“土壤PH值的测定”提供丰富的土壤分析样品。我院在2011年10月组织了2009级地理专业的师生到江西庐山做自然地理学的综合实习。实习的内容包括庐山主要土壤类型的调查、山地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等。通过野外实习, 同学们进一步巩固了在野外观察土壤剖面的特征的相关知识, 并学会分析其形成条件;通过观察和动手, 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土壤的野外调查基本方法。庐山野外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在一起,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图1为庐山野外实习的流程示意图。

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教学实习, 如结合韶关学院的特点和条件, 地理系可与生物工程学院合作, 通过老师的指导, 开垦一些土地作为无公害蔬菜基地, 了解这些无公害农业生产需要怎样的土壤条件。还可以安排学生到韶关市森林公园、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观察土壤治理状况, 安排实习基地, 进行野外土壤的跟踪调查。还可以到韶关周边的厂矿等高污染地区, 调查不同类型的退化土壤。使学生掌握野外调查土壤的基本技能。

(三)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人才

1.增设基础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为了真正配合高等学校《土壤地理学》教材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结合地理实验室的具体情况, 尽量增加一些基础实验, 如土壤容重、比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等, 更好的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可增设几个研究性实验, 如韶关学院后山、韶关森林公园和韶关工业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对比、红壤网状层成分的测定、红壤和黄壤的鉴别等。

2.改变实验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土壤地理学的实验实习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因此教师在实验实习课中应该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事先把实验大纲、实验具体要求告知学生, 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看实验设备说明书, 学习设备操作, 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流程。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修改, 最终确定每个小组的实验项目并实施实验,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实验与实习有机结合。学院目前开展的土壤实习包括校园和校园后山的剖面观察、土壤样品的采集以及今年开始的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在这些实习中都会要求学生采集野外土壤分析样品并观察土壤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这样会给转到室内的实验提供丰富的土壤分析样品和参考数据, 为正确全面的分析土壤吸湿水、土壤机械组成、土壤酸碱度测定和土壤有机质等打好坚实的基础。

另外建议土壤地理学安排1周的时间进行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老师和学生一起发掘学科中可以拿出来研究的问题, 然后学生可以自行拟定题目或者采用老师建议的题目写论文。题目确定后, 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撰写一篇格式规范、字数不少于5000字、参考文献大于20篇的综述性论文, 并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有价值的观点。通过论文的写作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科技写作能力和科研精神。

三、结语

以上几点是笔者多年来从事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和进行地理系实验室建设并多次组织学生实习实验后的反思和体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指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土壤地理学也应该抛弃授课内容越来越多的偏向, 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在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实习训练上, 提高大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粉如, 段立珍, 张永峰.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12) :207-209.

[2]李春红, 冯维波.地理专业《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0 (30) :198-199.

[3]郭彦彪, 冯宏, 李华兴.提高土壤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教育, 2009, (4) :48-49.

[4]赵孝芬, 王发园.土壤科学网络资源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9) :5963-5964.

[5]黄运湘, 廖超林, 尹力初, 张杨珠.《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教学研究, 2009, 4 (61) :22-24.

高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 篇3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革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85-0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组分的相互联系及地区差异的科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一个重要分支,是地理学的专业基础课。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正确认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动物)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的科学。要正确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环境状况,就必须对各自然和经济要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包括收集有关部门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抓住影响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

因此,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地理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地理教学始终把野外实习作为培养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一个基本方法。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原理,在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在野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野外实习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1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野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活动,在地理科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7~1999年以前,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基本是沿用前苏联的地理学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部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为主题开设各自然地理学的相关课程,并且进行相配套的野外实习。2000年以后高校地理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改革,将原来根据部门自然地理学各组成要素的地质、气象气候、地貌、水文地理、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合并为自然地理学,分科进行的野外实习也随之合并成地质、地貌和植物、土壤地理2大块进行,除了地理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自然地理學外,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与环境规划专业方向的学生也开设自然地理学位专业基础课,大大拓宽了选修自然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象,课堂教学内容高度综合与精简。

2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革新的思路

作为高校师范专业地理科学系的学生,毕业后要去中学从事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工作,目前中学教改强调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中学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和开展野外活动,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以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而,对高校地理专业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已成为当今地理教学的迫切需要。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高校自然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体现了该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改革的思路是:顺应高等教育地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特点,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和地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及时反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经验,把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地理学科的改革原则,增大野外实践教学的信息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调整野外实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切实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

3.1 挖掘野外实习资源

(1)罗浮山——南亚热带山地景观

罗浮山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缘,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境内,东距惠州67km,西距广州99km,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地跨博罗、增城、龙门三县(市),面积260平方千米,主峰飞云顶海拔1281.5米,有比较完整的地貌剖面和垂直分异明显的南亚热带山地景观。罗浮山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有些植被,尤其是在沟谷内的植被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物种保存较好,反映水热条件变化的植物种类丰富。罗浮山区就有植物种类1600种,约占广东省现存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这些条件,不仅适宜训练学生学习植物分类、样方调查、土壤剖面的挖掘与观察等研究方法,而且还可以观察到有规律的景观垂直递变。罗浮山脚有部队的培训基地和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学生食宿问题可以较好的解决。所以成为我们首选的野外实践教学的基地。

(2)丹霞山——国家红石公园

丹霞山位于韶关市东北约45km、仁化县城南约8km的锦江东侧,总面积约180km2,由200多座奇山异峰组成,主要由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长石砂岩组成。韶关的丹霞山是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红石公园”之称,是世界上最典型和最大的丹霞地貌区,也是地理学上“丹霞地貌”一词的命名地。

3.2 优选野外实习方案

野外实习方案包括野外实习点和路线的确定,实习点与线路的选择是野外实习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基础环境条件,极大地影响野外实习的效果。野外实习方案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实习点与线路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择优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多样性,住宿条件较好而且又经济实惠的实习点与线路,只有这样野外实习才能保证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选择具有南亚热带山地景观的罗浮山作为植物、土壤野外实习点,通过对植物、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野外观察和植物群落演替特征的观察,引导学生对罗浮山植被、土壤发育的自然条件、水文、地质及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考察研究,达到植被、土壤野外实习的教学目的。选择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山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点,通过考察研究丹霞山的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地貌特征,引导学生对著名的丹霞地貌的形成成因的思考。

3.3 革新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凭借要素,使教师和学生借以发生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手段和操作方式[1]。野外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野外实践教学方法,根据日新月异的环境条件,野外教学环境条件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改变以往教师为主授课,学生听的单一方法,积极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方法[2],灵活、多样地运用团队协助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助等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在植物地理调查中,我们指导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地采集华南南亚热带地区主要常见植物,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辨识,利用植物检索表鉴定和认识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灌丛草甸等植物群落的主要植物。分组进行沟谷雨林、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样地实习调查与量算。经过实习,同学们对南亚热带山地的常见植物有了教清楚的认识,掌握和认识了华南地区的优势植物,掌握和了解野外植物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践证明,在野外实践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互动学习方法,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和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的知识,对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有极大的积极意义,是野外实践教学较好的方法。

3.4 制订野外实习指导书

实习指导书是教学大纲实践性部分的具体化,是根据开出的实习课程来选择适宜的教材或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野外实习指导书的编制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特定的野外实习地点的具体特点而定,一本好的野外实习指导教材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野外实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受益无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野外实践指导书的编制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野外实习计划: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及注意事项、实习路线安排、实习的组织形式等;二是具体的实习内容与任务,包括实习目的与任务,实习的用具和准备工作,具体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报告的要求;三是参考文献,收集该实习点前人做过的研究和发表的文章等。

4 结语

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较好地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开拓学生的多维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野外实习中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探索教学的经验教训,优选实习方案,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其恭.教学模式研究引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7(2):26~27.

[2] 刘可静.信息管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6):85~90.

[3]王涛,王历.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3,15(2):72~73.

实习计量员试题 篇4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2分20分)

1、石油主要有()()()()()五种元素组成2、一、二级加油站应配置灭火毯()块, 沙子()立方米.3、石油在20℃温度下的体积称(),用符号()表示。

4、天津销售分公司质量方针是:()()()()

5、灭火的四种方法有:()()()()

6、成品油入站综合误差:汽油(),柴油()

7、简易识别成品油的方法有:()()()()。

8、安全事故隐患可分为:事故隐患、事故隐患、事故隐患、事故隐患。

9、送油罐车卸油前,应先(),()。

10、加油站油罐储油不能超过储油罐的。

二、选择题(24分)

1、加油站的安全罐容现在规定为()

A.地罐容积的85%B.地罐容积的70%

C.地罐容积的80%D.地罐容积的75%

2、对施工作业现场的用火监护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必须有操作岗位合格证

B监护时必须佩戴明显标志,有事可以私自离开现场

C对动火人不执行“四不动火”又不听劝阻的,可以收回动火票

D有应付事故突发的能力

3、消防沙池加盖的主要原因是()

A保持池中沙子干燥B 保持池中沙子的干净C 防止扬起沙尘 D为了美观、好看

4、灭火器材的“四定”管理是指()

A 定人员、定设备、定目标、定责任

B 定期检查、定点摆放、定人养护、定期换药

C 定点摆放、定人管理、定责任、定目标

D定期检查、定期换药、定期养护、定责任

5、石油气体中,使人产生中毒的最危险气体是()

A 硫化氢B 二氧化碳C 一氧化碳D惰性气体

6、卸油罐车突然起火,应首先()

A 将罐车开离加油站B 报119火警

C 停止作业,关闭罐车阀门,拆下卸油胶管D 用灭火器材进行扑救

7、所有义务消防队员都应做到“三懂四会”,其中下列哪项不属于“三懂四会”的内容()

A 懂预防措施B 懂扑救方法C 会追究责任D 会报警

10、干粉灭火机适用于扑救()的火灾

A油类和电气设备的初期火灾B油类

C电气火灾及其他贵重仪器、文件等D油类及精密仪器

11、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扑救()的火灾

A油品和电气设备的初期火灾B油类

C电气火灾及其他贵重仪器、文件等D油类及精密仪器

1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HSE管理体系方针是()。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B.育人为本、健康至上C.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11、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警示日”为()

A.每年3月9日B.每年5月11日C.每年11月9日D.每年12月23日

12、用于石油计量的量油尺、温度计、密度计的检定周期分别是()。

A、1年.1年,半年B、半年,半年,1年

C、半年,1年,1年D、1年,半年,1年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8题,共16分)

1、固定动火区域的动火作业,虽然可不办理动火作业证,但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2、油罐或油罐车的水高超过50毫米时,应进行排水处理。()

3、动火作业前,由库(站)申请动火,并负责办理《动火作业票》,按审批权限,逐级上报,分级负责。批准后,方可进行动火。()

4、动火作业结束后,动火作业票即失效,应及时归档保存,保存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5、正常的油罐清洗周期一般是3至5年。()

6、动火人必须经过培训,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持证上岗。()

7、加油机最大允许误差不得超过±0.3%。()

8、对卧式油罐取样时,应取中部一点的样品。()

四、简答题(每题5分,20分)

1、静电接地线与汽车油罐的连接应符合哪些要求?

2、加油站应急预案有哪些?

3、六大禁令内容是什么?

4、加油站常用的灭火器有几种?

五、计算题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篇5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篇1

一、实习目的

1、了解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调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学习利用常用工具(罗盘、剖面刀等)与方法进行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

4、通过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其不同特征。

5、培养科研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科研外业习惯,增强小组、班级及专业的凝聚力。

二、实习意义

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习的方式让我们对土壤剖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可以做一些外业调查,同时为室内实验准备原材料。另外,此次实习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确定和土壤样品的采集

由于我们班三个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于是我们分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进而使研究内容更饱满,研究结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样品处理与分析

1、测容重和含水量

由于环刀取样的限制,我们只取了部分土层的原状土壤,并进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2、土样的处理及速效钾的测定

(1)将采集的各层土样过1mm和0、25mm的筛供以后实验使用。

(2)用醋酸铵浸提法测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含量。

3、用电位法测土壤样品的pH。

4、用稀释热法测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和有机质的含量。

5、用比重法测土壤样品的质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林木土层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测定有机质含量测定pH质地有机碳百分比(%)有机质百分比(%)栓皮栎荆条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栎鹫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鹫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

鹫峰C-600、170、296、83轻黏土

采样地点:校内。

(二)实验分析

1、野外调查分析

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目测及老师提供的调查方法对土壤剖面进行大致的调查,所得结论可能与室内实验有所差别。但是野外调查所做的初步判断能够让我们对所调查剖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参照野外调查数据所得结论如下:

(1)土壤剖面的紧实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不同于农业土壤。原因是我们所挖土壤剖面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为因素(如人及机器的碾压)影响极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层土壤必定对下层土壤产生压力,压力由上向下逐渐增大,于是产生土壤剖面紧实度从上向下逐渐增大的结果。

(2)同一地区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紧实度不同。大区地形差别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紧实度却不同,这时植被的影响因素不容忽略。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长所需环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长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不同,因此导致周围矿物岩石的风化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和石砾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质地不同。由于大区环境大体相同,土壤质地的不同同样取决于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细不同,必然影响周围矿物岩石的物理风化,而植物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的不同让土壤进行进一步不同的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必导致土壤质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不同,会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内实验数据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调查结果大体一致,从上到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从上至下呈增高的趋势,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见土壤的孔隙度从上到下呈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也符合土壤紧实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造成以上规律的原因同样是重力和植物的综合影响。

(3)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从上到下大体呈降低的规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钾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钾素可分为四种状态:含钾矿物(难溶性钾);非代换性钾(迟效钾);代换性钾;水溶性钾(后两种为速效钾)。植物所能利用的钾是以水溶性及代换性状态存在的钾,其中主要是代换性钾。土壤中的速效钾之所以呈现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的规律,我认为能为原因有两方面:第一,矿质元素的生物小循环。钾被植物吸收以后运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最后随着枯枝落叶返回土壤。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会导致土壤中钾的含量从上到下逐渐减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钾,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钾的聚集也相应会多一点,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层。综上所述,以钾的循环为主,根系对钾的吸引为辅的机制,导致了以上规律。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第一,总体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叶、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所积累的有机质遗留在土壤表层之后,虽然会随着雨水等向下渗,但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就会导致有机质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叶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同会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机质的含量的差异;第三,不同植被生长所需环境不同,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对土壤质地会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有机质的分布规律。(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机质不同。pH没有明显的规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释放有机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综合导致了土壤的pH的不规律性。土壤质地从上到下由壤土过渡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异引起的。

六、实习结论

人文地理学实习报告 篇6

班级:2014级地理科学班 学号:142010011063 姓名:宋平指导老师:彭贤伟

一、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接壤。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和峰丛洼地地貌。海拔430-1078米。

茂兰保护区成立于1984年,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MAB),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茂兰保护区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这里生长乔木树种达500多种,有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鹅掌楸等多种珍稀树种,还有中国独有的一属一种掌叶木和射毛悬竹、席竹等。并保存有林麝、猕猴、香獐、华 南虎、野牛、熊、豹、白猴等许多古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总面积21285公顷。其中核心区5827公顷,缓冲区8910公顷,实验区4588公顷,生态旅游区191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4%,核心区达92%。茂兰喀斯特森林,是我国亚热带乃至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在地带性生物气候条件背景下,在喀斯特地貌、石灰土等特殊生境下形成的非地带性植被,是一种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亚热带森林的精粹,在世界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科研价值。特别是在地球上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大多已失去森林植被覆盖的情况下,茂兰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及原始森林的存在,为喀斯特地区珍稀保护动物和地方特有动物生栖繁衍提供了最佳场所,为此,它的存在更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茂兰喀斯特森林,不仅为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提供鲜活资料,而且 给人以美的享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暖湿润以及喀斯特地质地貌影响,形成丰富多样的小生境。既有岩石裸露、气候变化大的石芽、崩塌的大石块干旱生境,也有土层相对深厚、营养元素丰富、有机质含量较高、气候变幅小的石沟、石缝湿润肥沃生境;既有阳光充足的明亮生镜,也有直射光难以到达的阴暗生境。小生境的多样性导致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及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在区系成份上,动植物处于过渡交错地带,因而资源丰富。茂兰喀斯特森林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超脱了喀斯特风景的固定程式,把千姿百态的山光水景、地下溶洞与碧绿的森林景色揉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自然景色。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茂兰喀斯特森林位列其中。有着“山水贵族”之美誉。茂兰是世界森林的奇迹。在这里,你可以倾听到石头上的森林绝唱,你可以观赏到水中森林的奇观,你可以穿越原始丛林亲身体验漏斗森林的震撼!快光临茂兰,让喀斯特的绿色愉快你的视觉,让喀斯特清澈的泉水涤荡你的灵魂,让喀斯特灿烂的野花绽放你多彩的笑容。保护区内,自然生长着2万多亩梅林,是我国最大的野生梅基地,每年元月初到2月底,当暮冬时节、万木萧疏的时候,这里却是满山遍野、争相 万亩梅原辉映的梅花,千树万树野梅凌寒弄影,使原始森林里暗香疏影,含春闺中,把绿色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装点成“南国雪原”真可谓飞雪入林枝上白,飘花沁鼻暗香风。据中国梅花协会调查,该地区的野生梅种群数量之多和分布之广,在我国实属罕见。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野生梅群落观赏地和梅花科研基地,被授予“中国野生梅之乡”。梅花盛开期间,游客们可一边赏花,一边观看本地精心准备的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山歌对唱和参加民族山寨探秘等民俗活动来增添来此旅游的民俗内涵。

茂兰自然保护区是少数民族集居地,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浓郁的民族风景文化。如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瑶所堡上抗日烈士全正喜故居等。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和婚丧嫁娶等民族风俗,独具特色,充满了异族情调,极富吸引力,也具旅游开发价值。

二、小七孔风景区

一、景区概述 小七孔景区位于荔波县西南部,距县城28公里,至麻尾火车站36公里。景区北首有一座建于道光15(1836)年的小七孔古桥,景区之名由是得之。小七孔景区在宽仅1公里、长12公里的狭长幽谷里,集洞、林、湖、瀑、石、水多种景观于一体,玲珑秀丽,令游客耳目常新,有“超级盆景”的美誉。现已经向游客开放的景点有铜鼓桥、小七孔古桥、涵碧潭、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野鸭池、龟背山、一龙戏九珠、飞云洞、野猪林、水上森林、天钟洞、鸳鸯湖、卧龙潭、卧龙河生态长廊漂游等。

二、内部景点介绍

铜鼓桥

该桥位于小七孔景区东大门处,横跨樟江河,始建于1993年,重建于2001年(200年荔波境内遭遇特大洪水将原铜鼓桥冲毁)。铜鼓桥长126米,净跨60米,宽2.4米,高25米,桥身两端采用瑶山铜鼓造型,故称此桥为“铜鼓桥”。

瑶山瑶族将铜鼓视为神赐之物,镇寨之宝,是权力的象征。桥头设立的图腾柱象征着瑶族的尊严,对祖先、神灵的崇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柱身上的浮雕图案展示了瑶族传统、独特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小七孔古桥

位于景区之首,景区之名由桥而得。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七孔古石桥,桥长25米,桥面宽4米,拱高4米,建于清道光15(1836)年,昔为沟通荔波至广西的重要桥梁。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古色古香的桥下是绿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两岸古木参天,巨大的虬枝沿着桥伸臂,宛如巨伞撑在桥上。

这座漂亮的古石桥有四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说,远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阿吉的瑶族的小伙子,他的右手只有一个指头,但是这个独指却有神奇的威力,能把坚硬如钢的岩石戳成烂泥一般绵软,更奇的是,过上一夜岩石又能恢复其坚硬本性。阿吉的寨子有七位天仙一般美丽的姑娘。阿吉和七位姑娘看见乡亲们为涵碧潭所阻,不能到对岸去赶场和耕种,便决心在涵碧潭上合力修建一座石桥。他们来到板崤山下,阿吉用独指戳石头,姑娘们便用变软的石头捏砌成桥,一个姑娘负责砌一孔。他们戳呀堆呀捏呀,一口气干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堆捏成了一座七孔石桥。因五里之外另有一座大七孔石桥,本桥遂名小七孔桥。又因这座桥是由七位姑娘捏砌成的,所以它还有一个别称叫“七姑桥”。此桥看似单簿,但几百年来它经过多次洪水冲击却泰然屹立,迄今完好无损,可见其建筑工艺的精妙。

拉雅瀑布 过小七孔桥,曲行百米许,即见拉雅瀑布。瀑宽10米,落差30米,逼近仰视,但见瀑首悬蓝天,旁缀白云,几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势如山倒,吼声状雷,颇为壮观。瀑布腾空喷泻,横向坠落,同响水河纵向错落的68级跌水瀑布构成一幅绝妙的立体交叉瀑布群景观。瀑在路侧,人在瀑下,倍觉畅酣和亲切。瀑布溅喷的水雾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给游客以扑面凉爽和美的享受,可一洗征尘的暑热和劳乏,顿觉轻松和振奋。

68级跌水瀑布

涵碧潭上游长1.6公里的狭窄山谷里,沿高高低低的河床,错落着68级瀑布和跌水。专家们考证,如此众多而密集的瀑布、跌水,实属全国罕见。层层叠叠的瀑布,淙淙哗哗倾泻而下,或倾珠撒玉,推雪拥云,或如匹练飘逸,似银河泻地,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千姿百态的瀑布跌水竞领风骚,争奇斗妍,构成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令游客目不暇接。沿河谷伴梯级瀑布而上,一路但见高山流水、绿树红花,但闻泉鸣瀑响、鸟啾虫吟,便油然想起伯牙、子期的知音逸事,更觉眼前诗意盎然,美不胜收。遂为文人墨客冠以“知音谷”的雅号。

知音谷不仅谷秀瀑美,还是娃娃鱼的极乐世界。每到夜间,娃娃鱼们便从河里爬出,欣赏月光和瀑声。盖因68级瀑布的源头系地下泉,故四季恒温,珍贵的娃娃鱼就喜欢栖息生活在这种恒温的河流里。

野鸭池

位于龟背山山谷中,水质清澈透明,有许多野鸭常在此嬉戏,如果游客玩至附近,脚步声或说话声将会惊吓到野鸭,野鸭就会立即起飞。

龟背山原始森林

漫山野生着无数龟背竹,故名。岩石峥嵘,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藤萝缠绕。此山有三绝:一是林中的古藤缠绕,恰似人工搓绞的麻绳,殊为奇特;二绝乃山林上端入口处有一条树根碗口粗,沿路伸延数十米,如游动的巨蟒,令人咋舌;三绝为林中有一块巨石悬空,巨石下是三根石柱支撑着。就在这块悬空的巨石上,竟长着一棵十几米高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榉树,居然也婆婆娑娑、葱葱郁郁!龟背山上随处可见不屈的树根如蛇蟒似蚯蚓,执着地在岩石上寻找土壤和水份。它们或盘根错节,插入深深浅浅的裂隙孔窍;或抱着巨石生长,把顽石拱离地面;或把岩山挤破,达到石破天惊的地步,令人惊奇和叹服。

一龙戏九珠

从龟背山至飞云洞的山槽里,嶙峋的河床上高高低低旋着一溜九个喀斯特黑洞。这些洞均呈圆形,直径约七十公分至一米二十公分不等。洞口与洞口之间的河床十分平整光洁,仿佛人工用水泥抹平的一般。在此之前,这条山槽是季节河,水无定势,洪无定量,因此这些黑洞不可能是洪水所掏,否则洞口不可能规则地处于一水平上。国家旅游局派来的专家们考察后不禁设问:这是不是外星人所为?

飞云瀑布 瀑高近40米,宽20余米,驻足仰视,眼前浪花飞舞,脚下龙潭生烟,洪波恕号。到此一游能体验旅游点的风情万种,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倍感人生美好,生命充满激情。

飞云洞

从一龙戏九珠景点拾级登攀去野猪林,须穿过一溶洞,洞顶石壁多浅凹,经洞口光线照射,宛如片片鳞云乱飞,故名。洞长不过百米,然钟乳石亦不可不俗,如禽似兽,逆光而立,甚是鲜活生动。

野猪林 是一片典型的喀斯特漏斗森林。从漏斗的底部到天边的山沿,重重叠叠密布丛林。漏斗的下部,几百亩翠竹杂生在树丛中。整个漏斗象一个绿色的旋涡,飘旋在林海之上。漏斗底部的小沟两岸,树木全部往沟中心倾斜,令人费思。更绝的是,所有的树木全身披满絮状松萝,远望如浑身绒毛的野人。来到这里,几疑回到远古时代。昔日野猪奔突林间,以竹笋根为食,野猪林之名由是得之。

醉林

是野猪林的一个重要景点,站在这里,游客满眼都是藤萝枝蔓,分不清哪是树,哪是藤,也不知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层层叠叠的树枝从树梢一直垂落到地下,一株株披藤挂萝的树木就像喝醉了酒的老汉一样,歪歪斜斜,站立不稳。

水上森林

亦名瑶池。长约600米,分上下两段。河谷里丛生着茂密的乔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从河床的杂木林中穿涌而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冲涮,河床已没有了一粒泥沙,连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棱角而变得“圆滑”起来,但树木却象多情的汉子,死死扎根在河床妻子的怀抱里,纹丝不动。美丽的爱情之树四季常青。这种“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的奇景,人见人叹。

水上森林中,石上盘根错节,枝间古藤缠绕。游人手攀曳藤、足踏盘根,沿河穿行,踩瀑践浪,有惊无险而趣味无穷。

天钟洞

位于汤粑石林的半坡上,洞长二千公尺,洞厅高大,廓道迂回。钙化堆积物不算很发育,但形态逼真生动,且洞内道路平坦,可观性强。洞内钟乳石多酷肖动物,有鳄鱼厅、金鸡厅、百兽厅和犀牛厅等。洞中有一钟乳如铜钟倒扣于地,钟身遍布细石乳,宛似蝌蚪文。人们说,这是兽界的“法律条文”,故钟名“天钟”,洞名亦由此而得。

百兽厅高大宽阔,可容上十万人。厅内还有审判台,气象森严,百兽噤声,皆隐身洞壁内,只露出半身。狮王雄踞台中,其背后是一面摄人魂魄的照妖镜。一只触犯了天条的小兽,正战战兢兢地跪在狮王面前,听候发落。洞前一支洞内,有一万丈深渊,那是处以极刑的地方。洞尾乃犀牛厅,一只鲁莽的犀牛不知触犯了哪条戒律,被囚禁在这里,已经九千九百九十年了。

洞内还有许多惟妙惟肖的动物和它们动人的故事,如天钟厅内,一只癞蛤蟆垂涎美丽的天鹅,已经走出一百多米,犹回首频频眷顾,而高傲的天鹅扭脸一边,不屑一顾。

鸳鸯湖

这是由两个大湖、四个小湖串联组成的一个奇妙的水网,是一组高原喀斯特湖泊。湖泊最深处达38米,湖岸嶙峋、犬牙交错,浓荫围匝。湖水如茵,深不可测,湖水四季恒温。绿岛之间,港汊交错,水面迂回交合,形成一座水上迷宫。狭窄处如水上林荫巷道,开阔处似水上森林巨窗,清晨和傍晚时分,浓雾似乳,笼罩湖面,朦朦胧胧,愈觉野趣无穷。由是大凡游人慕名来小七孔景区,无不到鸳鸯湖,到鸳鸯湖无不荡舟,荡舟无不掬水打水仗。人们有“下了鸳鸯湖,白发老翁变少年”之说,游客们不拘男女老少,嬉笑欢闹,至周身湿透、筋疲力尽方移舟靠岸。

卧龙潭

原名翁龙潭。喀斯特暗河——卧龙河的出口处。从地表看它只是卧龙河的源头,近年又从这里筑坝引水发电后入响水河,成两河的总水源。暗河从崖底涌出,潭面上不见踪影,只有坝上雪崩似的滚水瀑布,潭外流不息的渠水,才感到卧龙河在潭底翻动,潭边怪石奇树林立,古木森森,潭外水声轰鸣,雾雨蒙蒙,四周高山紧锁,水潭犹如地底深渊,即便是发洪水时,潭面也犹如镜子般平静。

卧龙河生态长廊自助漂游

全长3.5公里,以休闲、舒适、安全为特色,行程约2小时。乘橡皮舟顺水缓缓而下,两岸是葱茸秀丽的喀斯特原始植被,幽静的河水中,时而有鱼儿跃起,时而有秀美的岛屿出现,犹如精巧的天然盆景。山水含情天做媒,带着情侣窃窃私语,带着老伴同舟共济,带着朋友戏水欢歌。

实习总结:

电能计量误差及计量改进措施分析 篇7

1 电能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1.1 互感器误差

互感器出现误差就会导致电能计量装置发生失真问题, 继而影响相关单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同时还会影响相关电网的经济技术指标。其误差表现如下:第一, 互感器准确度等级比较低。在互感器的检定规程中, 明确规定了I类和II类电能表装置互感器的准确度不可小于0.2级, 但是在早期兴建的这些变电站与电厂中, 所采用的互感器, 其准确度等级均普遍较低, 通常为0.05级, 不满足相应的规定。第二, 在电能计量装置中没有计量专用的互感器二次绕组。在电能计量规定中, 用在贸易计算的这些I类和II类电能计量装置, 应该根据计量点来配置互感器专用的二次绕组, 同时电能计量专用的二次绕组、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以及电压互感器不可接入和电能计量没有关系的其他设备, 因一次电流在通过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绕组时, 会使二次绕组出现感应电, 消耗部分的电流, 从而使铁心发生磁通, 而电流互感器误差就是因铁芯消耗励磁所引起的。

1.2 二次回路的误差

因电压互感器中二次输出端和电能表输出端间的线路中, 存有空气开关、导电阻抗、继电器触电以及熔断器等各种设备电阻, 在有电流经过的时候, 就会使二次电压在线路上发生压降变化或者角度变化, 对于电能表而言, 线路上这些压降与相移就会给各电压互感器带来相应的附加误差。

1.3 电能表误差

这一误差可分为三种, 即生产误差、不当使用误差以及负载性误差。在小负载的范围内, 由于在低负载时, 其转矩较小, 因此, 电能表的误差相对较大, 只有在摩擦力矩大于补偿力矩时, 其误差才会向负方向变化, 而在这种情况下, 电能表的相位角误差的影响就会变小, 且电流自制力矩可能为零。在负载增加的同时, 工作的转矩也会相应的增加, 非线性误差与摩擦误差相对较为明显。

1.4 接触不牢固

在实施三线四线电能表接线工作的时候, 因电力系统操作人员自身的疏忽, 很容易导致电能表中性线线段钮的接触不够牢固, 或者发生中性线断开问题, 在这种状况下, 电能表电压线圈的公共接点对中性线就会产生相应的悬浮电压, 其悬浮电压在最高时可为10V。

2 电能计量改进措施

2.1 电能计量装置的改善

在电力系统中, 电能计量所需的主要设备为电能计量装置, 只有完善其计量装置, 才可从根本上保证其计量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A:选择功能齐全且精度高的电能表,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电能表的功能也逐渐完善, 其误差也较为稳定。

B:按照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误差, 合理对其进行组合, 将互感器合成误差降至最低值, 在组合的时候所配用的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之间的比差符号应相反, 而大小和角差符号则应相等。

C:基于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二次导线相应的截面与长度。

D:确保电能计量装置的统一化和标准化, 尽量减少因设计或者选择不当、计量安装技术不合格以及接线不规范等各种原因引起电能计量误差。

2.2 计量方式的正确使用

A:针对一般的动力用户或综合配电变压器的低压出口用户, 可采取三相四线的Y型接线电能计量方式。

B:针对纯动力负荷用户或者排灌、加工用户, 可采取三相三线的V型电能计量方式。

C:对农村的综合配点变压器低压出口用户, 可采取三块单相的电能计量方式。

上述的这些电能计量方式不仅操作简单, 且校验也比较方便, 即使其某一相电能表出现故障, 其他电能表也不会受到影响, 仍旧可继续工作。此外, 采用三块单相的电能表时, 可通过对配变台区的三相负荷平衡性的了解, 对其实施相应地调整, 从而增强电能计量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2.3 明确电流互感器额定容量

虽然在电流互感器中是允许存在一定误差的, 但要注意该误差值必须要在其规定的范围内, 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二次负荷应在额定负载25%~100%范围内;二次负荷功率因数应为0.8或者1;频率为额定频率。只有在满足上述这三个条件时, 电流互感器误差才可在限值范围内, 从而才能减少其误差。尽量减少串接的接点, 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电能计量回路中, 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接点, 在35k V以下计量回路中, 不可装设熔断器, 而对于必不可少的这些接点, 应该定期进行清洗以及测试, 以此降低接触电阻, 尽量将其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消除。

参考文献

[1]严伟.感应式电能表电能计量误差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11) :47.

[2]王健.如何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度[J].农村电气化, 2010, (03) :95.

[3]王榕模, 张萌, 姜洪浪, 等.电能计量设备现状、发展方向及新技术应用[J].仪表技术, 2010, (02) :57.

计量地理学实习 篇8

关键词:低负荷 电力计量 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TM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060-01

由于电力计量系统中的电流互感器的计量范围是有限的,在电力计量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严重的超负荷或者是低负荷运行状况,但是供电部门认为这种状况是线损,据研究在电力计量中,电流互感器误差或者是电压互感器误差等都会对电力计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积极提高电力计量的准确性。

1 低负荷下计量设备对于电力计量的影响

作为电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计量的准确性逐渐的收到的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在电力计量过程中,由于电力互感器的误差、电能表误差以及电压互感器的误差等,都会直接影响低负荷下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因此必须要积极的认识到影响电力计量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电力计量的准确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低负荷下计量设备对于电力计量的影响。

第一,低负荷下电能表对于电力计量的影响。电能表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有转动力和制动力两个基本的力矩之外,同时还包括了摩擦力矩、滑动力矩以及电压自制动力矩等附加的力矩。在电能表比低功耗小时,摩擦力矩的常量部分就能够用补偿力矩来进行衡量,在这个时候摩擦力矩的可变化部分将会由于转速较慢,误差相对就会很小,由于电能表的电压自制动力矩在额定电压下是常量,在这个时候电流自制动力矩也就会由于盘转速较慢,而对电力计量产生较小的影响。也就是说在cosφ=1.0的时候,电能表的负载特性主要是取决于电流工作磁通的非线性影响,一般情况下感应式电能表保证误差的负荷电流为10%的额定电流至最大电流,是感应式电能表保证的负荷电流误差范围,而性能优秀的电子型宽负荷电能表能够保证负荷电流误差范围在百分之五额定电流到最大电流[1]。

第二,低负荷下互感器对于计量的影响。根据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得出公式:I2/I1=W2/W1,这主要是在低负荷下CT的比较差和交差最大,那么造成的计量误差也就比较大,当一次电流通过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绕组时,励磁就要耗费掉一部分的电流,方可确保二次绕组产生互感电动势,并使铁芯产生磁通。一般励磁电流用i0来表示,并且由于存在励磁安匝i0W1,这就导致一次安匝和而二次安匝不相等,而一次安匝提供了励磁安匝,那么则有公式:i1W1-i0W1=-i2W2[2],其中主磁通由i0产生,在一般情况下互感器磁密为0.08到0.10 wb/m2,因此i0在i1中所在的比例较小,相对于i2来说i0相对较大,i1用来励磁而消耗的比例也会变大,从而也就导致低负荷电能表的误差增大,也就影响了电力计量。

第三,低负荷下回路部分对电力计量的影响。电流互感计量器的误差是和外接阻抗成正比的,也就是在导线电阻和接线端子阻抗增大时,导致计量误差增大,所以必须要保证导线电阻和互感器所接的二次负载的容量,限制在互感器准确度等级的允许容量内。而电压互感器连接导线的截面应该与负载阻抗和互感器的额定负载容量相符合,当然也应该满足互感器二次端钮到电能表接线端钮间允许的要求,I类计费用计量方可一次满足。

2 提高电力计量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针对于上述低压负荷下计量设备对于电力计量的影响,必须要积极的采取有效途径,保证提高电力计量的准确性,促进我国电网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针对于上述三种低负荷下设备对电力计量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途径来进行控制。

第一,减少电能表的启动电流。机械电能表都有一个使计便器可靠动作,在开始稳定运行的最小输入电流称之为启动电流,想要提高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就可以将电能表的负载电流小于电能表的启动电流,那么这就阻止电能表进行计数,在低负荷下,有功电能表出现的负误差是比较大的,并且也会增大线损。因此为了提高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在实际的运行中,应该安装宽负载电能表,以此来减少启动电流,从而保证电能表在低负荷下能够正常运转,保证低负荷下电能表对电力计量的准确性。

第二,扩大电流互感器的计量范围。由于电网系统容量的不断增加,用户逐渐提高了用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也就增大了母线短路的容量。并且在选择电流互感器时,都是过度的重视电力计量的安全性,其次再考虑电力计量的准确性,这也就导致在低负荷下电流互感器不能够发挥正常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应该从技术方面来考虑变电站的设计改造,可以适当的加设电抗来减少母线的线路容量,还可以选择热稳定倍数较高的CT等设备,来进一步扩大电流互感器的计量范围,提升低负荷下计量设备电力计量的准确性[3]。

第三,减少二次导线压降。首先要选个合理的导线的面积,尽可能选择截面面积较大的,这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次导线的压降,其次还应该增设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补偿仪,采取这两种方式来减少二次导线压降,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计量的准确性。此外还可以在线路上安装字母变压器,以此来降低二次导线压降,从而确保低负荷下回路部分对于电力计量的准确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计量过程中,由于各种设备直接影响着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积极的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低负荷下计量设备对于电力计量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治国,苗军.农村电网电能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8):46-47.

[2]张晓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新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290.

上一篇:提炼企业文化下一篇:扬尘车间粉尘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