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效教学心得

2024-10-16

读有效教学心得(通用9篇)

读有效教学心得 篇1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心得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心得

目前教育界普遍存在着“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畸形现象。通过我参加工作这两年,我的感触很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

具体体现在:从传统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集体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

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不懂得单词短语,怎样读、在什么时候运用这些词汇等,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

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让学生更能明白。

2.教师将某一知识点、重。难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总之:教师的备课是让学生更快,更顺利,更方便的学习,最终把知识学会,所以一切都为学生能够听懂学会知识。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上中下”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发展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上中下”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

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简单说:“重实际,少废话”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教科书,教参书等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师不断总结反思得出结论。

2.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教学胚胎”的科学。

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

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思索和做法,今天拿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更多的希望大家能多提高贵意见,我相信你们的意见一定是我成长的最宝贵的财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是多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结合体,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很喜欢一段话,也把它作为我的结束语吧:既然已经选择了做教师,那就做一名读书人,奋斗着,钻研着,不断厚实文化底蕴,培植教育智慧,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吧!

读有效教学心得 篇2

一、“读”占鳌头———充分给予朗读时间

朗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朗读时间,让朗读训练扎实有效,使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的焦点。

以往的语文课堂,讲得多,读得少,以教师的分析替代了学生的朗读。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有如蜻蜓点水。比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再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一两分钟后,就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而学生读了一两遍以后,能流畅自如已经不容易了,怎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可见,要想真正地朗读,教师就必须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一遍遍的朗读中体味、理解。

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后,教师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周密的计划,对什么内容可以让谁读,用什么方法读,在什么时候读,都应心中有数。同时设计好多种方式:初读课文,彻底通读;浅显内容,自读代讲;重点词句,深入细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反复品读;美文佳句,熟读成诵……如此多管齐下,就算教师没有层层推进的导语,没有别出心裁的设计,没有精美绝伦的课件,也能让学生浸入文本,流连其间,细细地品,慢慢地读,做到情在读中生,理在读中悟,法在读中明。

二、“读”具匠心———激发朗读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兴趣”并不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有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了让学生对读书始终保持热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1.范读引路

学生受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有些课文读出感情,确实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去诱发学生心中的情感,用教师的阅读热情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就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教师利用肢体语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绘声绘色,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随着教师动情地朗读,不知不觉地走进文学殿堂,沉浸在佳作的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感染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从而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成功的范读应做到:求准,语音准确规范、清晰流利,准确传情达意;求真,感情真挚,教师应首先动情,融情入境,通过读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求美,用优美悦耳的音质,自然流畅的韵律,使学生获得美的启迪和享受;适时,应把握时机,在初读前范读,帮助学生正音,感知课文;理解重点句段时范读,促进学生深入感悟;学生读得不理想的时候范读,“悱愤”之时及时得“启”,便有立竿见影之效。

2.竞赛促读

竞赛法,重在一个“竞”字上。“竞”就是竞争,竞争就犹如兴奋剂。小学生都有极强的竞争意识,都想在与同伴们的竞争中获得胜利,每次胜利又会获得更强的信心。以竞赛的形式激发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在组织朗读时,我常会运用“向谁挑战”“有谁还能超过他”“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这类的说法,这都是抓住了孩子的好胜心理,激起学生“我一定要读好”的欲望。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行之有效。

竞赛法的关键在于创设竞争情境。如我在组织朗读汇报时,由原来的小组汇报形式改为汇报过程中“竞争上岗”,即一个小组上台汇报时,如果你认为其中哪个角色你会读得更好,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上台替换,或者哪部分你觉得自己会读得更好,你也可以上台替换。这样,站在台上的同学时刻有“下岗”的危机,会努力读好,台下的同学总想展示自己,也会努力做得更好。在这种氛围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了。平时,我还特意为他们设置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并分成不同的小组,如“流利组”“声情并茂组”“表演组”,或竞选“小小播音员”“小倪萍”“小赵忠祥”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喜好选择报名,激励学生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朗读的快乐。

3. 创设情境,读出精彩

在朗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你们看,可爱的小水珠来了。他们在干什么呀?(出示动画课件)

学生:他们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学生:他们在荷叶姐姐怀里做游戏。

教师:你能读出课文中的句子吗?

学生朗读句子。(一位学生摇晃着身体读)

教师:看来,你把自己变成小水珠了,让我们一起变成小水珠吧。

教师引导:小水珠躺在圆圆的荷叶上,一阵风吹来,荷叶轻轻摇晃,小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还调皮地眨着眼睛呢。(课件展示)

教师:小水珠,你们觉得躺在摇篮里怎么样呀?

学生:舒服。

教师:那你就舒舒服服地读一读。(学生读得很舒服)

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了各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的环境与氛围,能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积极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了语感。

三、“读”树一帜———读出个性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应该是多元的,多解的。朗读品味、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使语文课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鼓励他们大胆朗读,允许他们因情自得,才能让学生有独特的体味。只有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他们才会在语文课堂上乐起来、读起来、动起来。如此一来,语文课堂自然便“美”从中生,“趣”从中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便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妙趣横生。比如:在上《夏天》一课时,学生就读出了个性:

1.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雨很(大)?板书(哗!哗!哗!)

2.“哗!哗!哗!”这三个词该怎么读呢?请你来试试,你为什么这么读?(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听到的雨声)

3. 大雨们,你们还有不同的下法吗?

哗———哗———哗———(听雨下得越来越大啦!)

哗———哗!哗!(这雨点儿好像在跳舞呢,多轻快呀!)

哗!哗———哗!(又是一种不同的下法)

哗!哗!哗!(好急的雨呀,一刻也不停)

哗———哗———哗!(好猛的雨呀,还夹着雷声呢!)

小结:看,不一样的停顿,不一样的重音,就读出了那么多的雨声,朗读真奇妙呀!

教学中,在对“哗!哗!哗!”的朗读指导时,教师并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一种读法,而是让学生唤起对生活的感受,来解读文本。这样以体验带动朗读,孩子思维活跃,自然地、有声有色地从音量的大小、音调的高低、音速的快慢、音距的长短等方面读出不同的雨声,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个性也在此大放异彩。

阅读教学需要有效的“读” 篇3

一、“原生态”的“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反映在“读”上,就是要让学生进行“原生态”的“读”,即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直面语言材料,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即获取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经验水平的信息,包括文本内容的感知信息、词语理解信息、情感体验信息等。

以本人执教人教版五年级课文《桥》一课为例。课伊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课题并产生诸多思考,从中获得阅读思考的初步体验。接着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尝试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阅读状态。经历了五分钟的“原生态”阅读后,教师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有的关注事件的起因——洪水来势凶猛;有的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插队的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老汉不徇私情;有的关注词句的特色,对“像泼”“像倒”“像受惊的野马”等语句的表现力颇有感受……教师在分享学生收获的同时,顺学而导,从学生的关注点、理解力、概括力、表现力,以及学习行为习惯等多方面予以充分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通过互动交流,学生收获了关于文本理解的多元信息,也为深入阅读实践做好铺垫。

二、指向性的“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自由的“原生态”的“读”之后,还需在教师多形式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深入阅读(即指向性“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对阅读初始阶段产生的初步感知信息进行验证,不断深化认识,并进一步转化为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多形式的指导有如下几类:

1. 感悟词句表达作用的指向性“读”。这类指向性“读”大多在精读课文的课后要求中出现。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触摸春天》一文,课后要求“读读句子,体会体会带点词语”,以其中一句“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为例,学生必须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感受“神奇的灵性”所表达出的丰富的内涵。这就有助于学生将浅层次的读文体验提升到积累语言获得语感的层面。

2. 关注人物的指向性“读”。 这类指向性“读”大多在学习描写人物的精读课文中提出,既可以由教师显性提问来指引,也可以用隐性的方式从课后问题中产生。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两篇课文的课后都有“(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的阅读学习指引,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如何通过具体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并加以归纳。在这个单元的导读中还出现了“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一指向性要求,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着这点,深入感悟文本,并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 理解内容的指向性“读”。 这类指向性“读”大多在精读课文的课后要求和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中出现。例如人教版四年级《永生的眼睛》一课的阅读提示中提到:“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探究这些问题有助于他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略读课文这个实践平台上进行语文实践。

4. 关注方法的指向性“读”。这里的方法主要指篇章结构组织的方法和写景、状物、人物描写的方法,乃至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等。这种指向性的“读”旨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美,获得各种审美体验,进而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穷人》一文的课后习题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这一指向性“读”,实际上是在引领学生发现和概括三种写作方法:环境描写法、语言(对话)描写法、心理活动描写法,落实了新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学段目标,有助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自主探究性的“读”

学生在指向性的“读”中进一步感受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情感、表现方法之后,又会产生新的体验与疑惑。此时,教师应利用这一教学的契机,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地在“读”中探究解疑,再次深化与文本的对话,从中获得独特的新知和感悟。

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普小品文这种文体。然后要求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蝙蝠飞行本领的神奇,并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学生的交流汇报大多集中在这一句:“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通过引导,学生能以朗读的方式体会蝙蝠本领的神奇,能关注到“而且”“无论”“即使”等一些关键词语所传递出的信息,体会到这些词语有条理地讲述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种种情况,突出了它飞行本领的神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自主研读这一段,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果然,有的学生发现短句之间的关系——这些句子告诉读者蝙蝠夜间飞行的难度一次比一次大,进一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有的学生发现第三自然段段末的问句有着引发读者思考的表达效果。还有的学生联系上下文探究,发现第三自然段与后面的段落存在着某种内容上的关联,即第七自然段解释了第三自然段描述的现象……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点拨指导。这样,学生经历了多次的读书实践,因为探究意识的驱动,所以学生面对同一文本始终保持新鲜感,这样的读不是枯燥简单的“死读”,也不是目标模糊的“盲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文本中的内容和文字运用的规律进行了自主的发现和吸纳,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感悟更加深刻。

以上三个层次的有效的“读”,既是一个反复研读文本的实践过程,又是一个逐步深化、层次递进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阅读文本应有的完整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深化探究、深度把握和有效实施,最终实现落实学生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读《有效教学十讲》心得 篇4

班老中心校杨慧

说来惭愧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真的不知道余文森教授是谁,也不知道他在教育界的成就,《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是我在昆明云师大培训时,学校帮我买的,说实话我没有想认真去思考的学习这本书过,就是那么一瞬间同事跟我说,你读读这本书,要写反思的哦!我带着“任务”去看了这本书,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喜欢”上这本书了,也深深的对余文森教授产生了倾慕之情,他是伟大的教育者,他的思想是那么的精辟,给了我心灵很大的震撼!

说着说着,我发现我偏离了主题,我今天要总结的是《有效教学十讲》的内容,可是我觉得,要想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前提是你对这个人要有兴趣,有想去了解他的欲望。好吧,那我说说读了这本具有教育指导意义的书后的心得,我将会以余教授的思路为主线分成10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的有效性。

每一个敬业的教育者首先考虑的就是:我的教学有效吗?可以说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要想知道是否有效,你得有一个标准,那么标准是什么呢?余教授提出有3个指标,分别是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

(1)学习速度就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生的时间分为学习时间和非学习时间,其中学习时间又分为课程学习时间和课外个人学习时间。一个高明的校领导、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应该考虑到

这一点: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解放儿童”!确立节约时间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儿童。

(2)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上,还应该考虑成绩具有的智慧含金量,成绩它本身是否含有智慧的价值很重要,如果没有智慧的价值再高的成绩也不能说明你学习到什么。

(3)学习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的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真正的有效学习是在学习这个过程后把“最近发展水平”变为“现有发展水平”,把“预设性的发展”与“生成性的发展”结合,学生从“被学习”到“养成良好习惯”一直到“个性化的学习”。总结的说做到了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共同进步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二、教学的生成性。

教学的成功在于高水平预设加上精彩生成。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三、三维目标。

首先必须知道的是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要始终如一地贯穿三维目标整合的理念。“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维目标要以双基作为载体和依托,在实施三维目标时把双基放入三维目标中,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教学结论相对来说是单

一、封闭、简洁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多样、开放、复杂的。我们要把知识技能当成学科的躯体,把过程方法当成

学科的思维方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用整合的理念进行教学,才能得到好的“结论”。

四、教学情境。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深知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很重要。好的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学生进入生物知识的海洋,带着兴趣和快乐去探究未知世界。我们老师可以借助实物和图像、借助动作或者活动、借助语言创设、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与矛盾、借助背景、借助问题等方法来创设的教学情境。生物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要基于日常的生活、形象的、要能体现生物学科特点、融入师生可以共鸣的情感、提出有内涵的问题,这样才能创设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五、教学关系。

教学,就是教师跟学生、教跟学。

学生具有向师性和独立性。学生都具有学生感,都希望有一个好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生思想多数是不会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所以老师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为导向,教师只能引导、鼓励学生去学习、思考、观察,但是不能代替他学习、思考、观察。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以及两者的关系,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一个优秀的老师会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

作用,从教到学最终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其次态度对学生成长起很大的作用,一位合格的教师对学生最基本的态度一定是关爱和尊重,慎重利用 “冷漠”这一种态度。

六、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每个教育者,都会使用各自特有的教学方式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都离不开三条“铁律”。

(1)在依赖期,使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2)相对独立期,使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3)各个时期都要“温故而知新”——学会才有兴趣。

七、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

新课程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把三维目标和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等等。

上述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来说是一种阻碍,作为老师要明确(1)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实际,真实可行的。(2)知道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过早、过多的补充内容甚至偏离文本大谈其它都是不对的。(3)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不能推掉老师的引导作用,一味的强调和表扬学生的个性见解,不做有价值的引导,出现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现象是教育者的失败。(4)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是都离不开“有价值”的教学。

八、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有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体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新的学习方式具有八大特征,(1)主动性。学生由于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责任感,产生从“要我学”到“我想学”的现象。(2)独立性。每个学生除了特殊情况外基本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常常表现为“我能学”。(3)独特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为其独特个性,存在着差异。(4)意义性。学生通过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即通过“同化”学会处理新情况和学习新知识,也就是以思维为核心进行理解性学习。(5)交往性。师生、学生、师师间通过交往,分享知识使自己知识增值,同时也能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6)体验性。每个人都要亲身参与活动,从中得到经验,重视这些经验,并把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融合,使学习活动成为完整的活动。(7)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可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之后学生才会深入思考,得出新知识同时产生新问题,不断的产生不断解决,达到探究未知的目的。(8)创新性。学习就是要不断的突破和超越,带着怀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满足现状、执着追求。

只有把这八个特征相互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从传统转变成适应时代变迁的新学习方式。

九、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

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校本研究中,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三个核心要素,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学校每周一反思,对自己的教法、教学有效性等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措施。

(2)同伴互助。教师的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是同事之间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发展,旨在实现教师可持续主动的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互助可以贯穿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的过程,我们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听评课、观摩课以及读书交流等等都是属于互助的过程,这些互助活动有助于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集体力量与智慧,更好的探究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改进教育实践的质量,更好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3)专业引领。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的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我刚刚结束的脱产置换学习还有各种各样的远程培训、权威专家给我们上的观摩课等,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好多有关教育的教学技能和育人技巧等。

十、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类型。

校本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体现的是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教学;研究型教研体

现的是教师作为研究者角色的教学;学习型教研体现的是教师作为学习者角色的教学。教师只有积极参与校本研究,处于好教育者、研究者、学习者这三种角色,全面发展,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读《有效教学方法》的心得体会 篇5

一、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关于清晰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关于多样化教学的理解和运用我还存在偏差,虽然有时候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利用各种手段去活跃课堂气氛,可是发现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也就是说,要解决多样化教学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矛盾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揣摩和探索。

三、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四、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作出肯定的评价。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做小动作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

五、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的题目应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能力要求,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正确的答案,确保较高的成功率,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

我认为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就是有效教师,那么如何成为一名有效教师?

一、激励性人格,首先要热情,其次要热心幽默,最后是可信任感;

二、以成功为导向;

三、专业品行。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行为,积累自己的经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力求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要经常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要做的:

一、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只能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只能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

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

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四、教师要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即教学语言要有特色,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否则教师的教学就会变得无效。

读《有效上课》心得 篇6

松林小学 李鑫

读了《有效上课》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从教十几年以来,我总认为凭良心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是尽到了做教师的责任。可现在看来,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是远远不够的。走进课程改革,使我从中体会到了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形成了全面的冲击。近来,我有幸拜读了韩立福先生的力作《有效上课》。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活化、有趣化,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读了《有效上课》,让我明白了教师要达到高效的课堂,并且能“随机应变”地处理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是多么精辟的观点,真正诠释情感交流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践告诉我,近几年我与学生的融洽,在教学上取得的好成绩,不正是我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常常与学生交流、谈心,主动帮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树立了学习的自信的成效吗?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我认为: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一种永不放弃的爱!”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灵活恰当的教法。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教法贴切,教学方才有效。

第四,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事实告诉我们,每一堂课都存在亮点与不足,要是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久而久之,集亮点于一身,还愁我们的课堂不成为高效的课堂?

第五,要有丰富的学识。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及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达成高效的课堂。

有效读前导入 开启英语故事教学 篇7

关键词:有效性,故事教学,读前导入

一、故事课教学的内容与呈现形式

英语故事教学是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单词、短语、句子等英语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 实现了词在句中教, 句子在篇章中教, 篇章围绕故事写, 故事围绕兴趣选。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擅于运用故事, 发挥故事的启迪与教育作用;而学生也要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

英语故事也有不同的呈现形式, 低年级的故事一般以连环画展开情节, 图上配以少量简洁的人物对话;高年级则可能以语篇阅读搭配插图的形式呈现故事。故事人物性格鲜明, 情节生动, 表现手法夸张, 很受学生的喜爱。而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听读故事前的导入都是故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巧妙的导入无疑会使听者耳目一新, 学者兴趣倍增。

二、如何有效地导入故事

1. 展示故事图片, 聚焦故事主题

小学生对漫画情有独钟, 原因不外乎漫画内容生灵活现, 看起来津津乐道。小学英语故事的插图色彩鲜艳, 人物表情生动可爱, 能直观地体现出故事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故事插图 (尤其是主题图) , 仔细体会插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观察图片, 学生也会适当地捕捉到故事内容, 进而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

如冀教版小学英语7《Baby Becky Helps Her Mother》一课的图片就生动有趣, 图1是Baby Becky用屁股擦盘子, 图2是Baby Becky用盘子搭建房子, 图3是Baby Becky把冰箱搞得一团糟……这些“越帮越忙”的插图不仅将故事主人公淘气可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将故事内容生动直观地呈现了出来, 深受学生的喜爱。

教师在教授这一故事时, 就可以根据图片适当提问导入故事。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可以在品读故事之前对故事内容有一初步了解, 进而产生深入阅读的欲望。

2. 复习相关旧知, 引出故事教学

冀教版的小学英语教材, 故事课放在每个单元最后, 其功能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 将已掌握的本单元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和拓展。结合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特点, 选择复习旧知的方式引出故事。

冀教版7中的故事《Maddy’s Christmas》中涉及到很多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在读故事之前, 教师可先与学生一起温习圣诞节的相关知识和习俗,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通过“How about Maddy’s Christmas”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过渡到故事教学, 这样学生就会急于寻找故事中的有趣点, 同时之前的复习也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之后的听读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利用音乐, 声动故事教学

音乐是一种微妙的语言, 它能使人产生联想与共鸣。运用音乐辅助英语教学, 能使学生在唱唱、跳跳中愉快地学习英语, 这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获取。教学中, 我们教师可以选择与故事内容相关的歌曲, 让学生先欣赏, 然后自然过渡到故事教学。

如在学习冀教版四年级下册《The Month Family》这则故事时, 我首先让学生一起欢唱本单元的月份歌, 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复习了相关的月份和天气词汇, 然后再问学生:“Which month do you like best?Why?”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喜爱的月份。“Let’s make friends with them.Today I take them to our class”, 自然过渡到了故事教学。又如故事《Why the Rabbit Has Long Ears》, 与这则故事相关的一首歌曲《Old Mac Donald Had a Farm》曲调欢快, 歌词有趣, 深受学生的喜爱, 歌曲中“duck”quack—quack—quack, “cat”miaow—miaow—miaow等动物的叫声搭配轻快的音乐, 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轻松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由此看来, 教师通过这首歌曲引出故事定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4. 开展话题谈论, 丰富故事教学

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故事的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如时尚、运动、健康、饮食、工作。教师可先以作业的形式, 让学生课下准备相关资料。阅读故事前, 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换预习成果, 谈论与故事相关的话题, 从而自然过渡到故事的阅读上。

如冀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My Favourites”, 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如何用英语表达个人喜好。单元末的故事《The Diffos》则是介绍主人公Diffo一家人各种奇特的喜好。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基于这一特点, 我在课的一开始便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与同学分享自己和家人的各种喜好, 畅所欲言, 紧接着我以提问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故事中:“Do you know Diffo’s favourite food and sports?”这样导入, 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积极地投入到了故事的听读中。

5. 游戏互动, 激情导入故事

爱玩好动和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可围绕故事内容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活动, 让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入故事的学习。日常教学中常用到的课前小游戏也是形式多样, 如Listen and Do、Guessing Game、Simon Says等,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选择。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制道具, 或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自创一些有趣、有效的互动游戏, 但切忌仅图一时的热闹。

三、总结

故事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型, 它体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想使故事课教学得到有效实施, 教师就要根据故事的特点认真备课, 关注导入。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在设计读前导入时, 教师切忌一味地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一定要把实效性放在第一位, 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去参与, 从而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巩固语言知识,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英.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2.

[2] .Wright, A.Stoyrtelling with Childre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沈萍.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古诗教学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3.

读有效教学心得 篇8

[关键词]教学策略;语文速读

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常运用快速阅读这一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目的指引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归纳文本的基本内容和要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印象。通过速读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为进一步的对文本的研究打下基础。课外阅读中,对速读这种读书方法并不陌生。如阅读报纸,并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读,而是先快速翻看标题,选定某篇文章进行大略地读,略掉一些细节或与主题无关的部分,快速感知文章的内容,从而确定进一步仔细阅读的方向,深入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速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教学时容易流于形式,而且没有有效的、专门的培养目标和训练过程,造成导行不力,训练不到位,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速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重视速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促成学生形成速读能力,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一、切实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速度的要求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样算来,一篇文章也就花3-5分钟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切实而有效的训练措施。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应该强化速读训练。一般来说,每教学新课时,要设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专门用5-8分钟时间去做速读训练,这样在时间上有保证,不流于形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加以引导训练,提出问题或要求,明确阅读的目的性。限定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问题或要求。另外,对于长篇文章,要采取分部分或部分快速阅读的方式。每读一部分都有具体要求,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教师最后再总结,概括出文章大意。课堂教学环节的强化训练重在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其次,在感知文本过程中应该加强速读的的指导。阅读文本,不能一味地、盲目地让学生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率低下。阅读时应抓住文本中的标题或每篇章前的内容提要以及篇章后的重要结论,把文本中的主题和中心连贯起来;在文本段落注意每个自然段落的首尾两句,就能很快地理顺着全书的发展主线,获得对文本的总的理解;有时甚至只读与自己阅读目标有关的词和句子,省略去与此无关的其他部分。这样的读书方法抓住的是文章的要点,而且能在较短时间内增加读文本的次数,增进了对整体内容的把握。

二、不同年级,循序渐进的策略

阅读理解程度与阅读速度是速读中的一对矛盾,要求较高的阅读理解程度,势必放慢阅读速度;要加快阅读速度,又势必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解决阅读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的矛盾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习内容进行阶段训练与考察,按部就班的提高学生速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年级学生应有不同的速读能力训练要求。七年级学生应该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的阅读习惯,不应过分强调速度而对文章一知半解。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自然为主题,速读方面的目标可定位为:学习抓主要信息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对学生把握文本大意上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八年级学生应该在速度上有所提升,教师也应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速读这种读书方法去读懂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在八年级可依据如下目标训练速读:“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到了九年级,将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运用速读进行快速阅读的习惯,将学到的关于速读的方法和习惯用于感知文本。学生要通过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利用阅读提示、研讨与练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把握课文大意,归纳出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师要适当的引导,指引学生探究的方向。

三、不同文体,因文而异的策略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相应的训练。记叙类文章,在速读过程中重在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类文章,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的顺序,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归纳出被说明事物的整体特征,对被说明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议论类文章,能归纳出作者的观点,要区分材料和观点,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抒情类的文章,要抓住抒情线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理解作者的感情。描写类文章,感受作品中事物的美好形象,能发现精彩词语和语段。抓住不同表达方式文章的训练侧重点,反复进行速读训练。但要注意的是,训练必须有针对性,要有系统,不盲目选择。

四、在课外阅读中巩固提高的策略

教师在课内有限的时间里教给速读方法,最终是要学生获得运用速读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以达到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必须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阅读中巩固提高。要合理选择课外速读训练的内容。可以选择课标中推荐的“名著”,要注意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读物内容要点。如八年级上册,有一个“普通人”单元,书后就介绍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将速读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际中。要规定读书的时限,在规定时间内读完课外书并进行讨论交流。要介绍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其中与速读有关的有:如读书之前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做读书笔记,写摘要等。

读有效教学心得 篇9

——读《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有感

定南中心校 李森林

读《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一书,让我明白: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而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那么要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些许的认识和体会。

一、备课‚实‛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做到这两点,就会把备课落到实处,从而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1.备教材

首先我们要整体研读教材,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然后我们要激活教材资源,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最后我们要整合教材资源。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一个好的授课者,既要忠实课标,又要整合运用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 活动经验。

2.备学生

于漪老师说‚教学,教学,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学习是第一要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作为一名教师,手中必须牢牢把握两个实际,一是教材的实际,二是学生的实际。这正如‘矢’和‘的’一般‛。显然,备学生就要解读学生,而解读学生是尊重客观实际的体现,是尊重学习者的体现‛。新课程也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备学生首先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新课程中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 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备课 要在传统的关注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去关注学生‚怎么学‛,即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如何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确定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 并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采取措施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备学生还要解读学生个性差异,解读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解读都是为备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字上做文章。即:

1.灵活的教学方法。要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适时开放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这‚活‛,首先表现在灵活的教学方法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而这要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活跃的教学状态。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

3.科学的学法指导。叶圣陶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不教‛,教师的‚教‛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质疑,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素养‚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后盾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素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后盾,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课上、课下感受到我们的人格魅力,才会乐于接受我们的引导和所授予的技巧,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得益彰。而教师素养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是教育事业赋予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才能以涓涓清泉滋润学生心田,如果教师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就难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而要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内行学习,还要向孩子学习等.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坚持不断地以容纳百川,借鉴杨弃的心态与胸怀去学习、吸纳和反思,从而积淀成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2.用‚爱‛面对全体学生。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孩子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孩子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教师的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秘诀

上一篇:文明单位创建总结下一篇:民非年审逾期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