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大赛教学设计------王好(精选6篇)
微课大赛教学设计------王好 篇1
第二届“青苹果杯”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学设计
永登县新城区幼儿园 王好霞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画,想象故事情节。
2.能用句式“-----我就有多爱你”创作对话。3.能感受书中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喜欢上这本书。4.能向亲人表达自己的爱。【活动重、难点】
1.能用句式“------我就有多爱你”创作对话。2.能感受书中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3.能向亲人表达自己的爱。【活动准备】
《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课件 抒情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
1.出示小兔子,请幼儿说说对兔子的印象。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本关于兔子的书,先来看看图。(出示封面),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猜猜它们在说什么? 3.出示书名,重点介绍“爱”字。
二、基本部分
(一)两只兔子间的第一次比赛 播放音乐、出示PPT课件第3—5页,教师讲述故事,幼儿倾听。提问:
1.小兔子做了什么动作?它的手张到了什么程度?(做动作)还说了什么? 2.妈妈怎么做了?
3.说说谁的爱多一些?(与幼儿互动比较)4.它们为什么把手臂张的那么开?(因为爱多)
(二)两只兔子间的第二次比赛
出示课件第6—10页,教师配乐讲故事,幼儿倾听。提问:
1.小兔子又做了什么动作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引导幼儿做动作)还说了什么话?
2.谁的爱更多一点?(引导做动作比较)
(三)观察课件第11—12页,引导创编
1.教师讲述故事:在山脚下,看到了小草,小兔子对妈妈说“小草有多绿我就有多爱你!” 提问:他们还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 2.出示课件12页,观看图片,引导创编。(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升华主题)
三、结束部分
1.出示课件13至15页,教师配乐轻柔讲故事,幼儿倾听。提问:这里的爱多么? 2.延伸:把你的爱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你爱的人。
微课大赛教学设计------王好 篇2
一、问题聚焦
笔者通过一年多的培训, 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微课应用是大势所趋, 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够真正熟练制作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纵观微课作品, 发现部分教师对微课仍然有一些误解和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如下。
1.微课难微
大多数微课作品时间上是微了, 但没能有一说一, 一一击破。要么选题太大, 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 要么选取显性知识或教学活动的组织 (例如: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来制作微课, 表面上很热闹, 实际上学生却学不到实质性的内容。笔者曾看到一节初中历史微课, 参赛教师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为选题, 让学生在短短6 分钟内了解改革开放30 年的发展史, 难免会陷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困局。
2.构思难巧
开门难见山、切题不迅速, 过多的铺垫和渲染;教学设计过程平淡, 课堂搬家现象比较严重, 缺乏设计性;教学过程太过繁琐, 总结拖泥带水, 收尾不快捷。
3.脉络不清
受众对象不明确, 不少参赛作品以教师自我为中心, 没有对学习者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进行优化设计, 教学节奏过快, 轻易跳过某些教学步骤, 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步伐, 导致学生在学习时缺乏连贯性, 对后续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 造成师生间情感的缺失, 影响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效果。
4.情感代入难
大多数参赛的微课作品中, 教师照本宣科, 演变为“满堂音灌”, 语言死板生硬, 或直来直去咄咄逼人或软绵拖沓冗长乏味。不少在线教育机构都在打造3-5 分钟的微课, 采用幽默方式, 对学科知识进行阐述, 营造一对一的感觉, 有亲切感、亲和力。正如教育技术同行所说, “唯有当教师真正用心的时候, 微课才会具备穿透屏幕的可能”, “教师的声音饱含一种感情, 一种期盼给予学生帮助的迫切, 一种渴望将这个知识点讲得透彻的用心, 一种期待影响更多学生的强烈心情。如果具备这种录制微课的初心, 这样的微课才会有意义”。
5.效果不佳
技术层面:采用手机、DV拍摄, 画面不稳定;制作粗糙, 没有进行必要的裁剪;转场特技太花哨、切换太快, 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音画不同步, 噪音大;音质差、气息不流畅、喷麦现象严重;讲授与背景音乐选材不当、不匹配等,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PPT问题:文本搬家, 繁杂冗长 (或照本宣科读PPT, 不能有效引导思维) ;模板选择不当, 页面不清爽, 过于花哨 (无关教学内容的动画或图片干扰信息大) ;排版布局传统臃肿 (图片与文字相重叠、铺天盖地) 、版式设计 (字体字色、色彩搭配) 欠妥等, 挑战视觉美。
二、关于微课的再梳理
11.微微课课的主要特点
笔者从事微课研发与培训一年多, 归纳总结同行学者专家的意见, 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 总结出微课的一些特点:①教学时间精简。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 故“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 分钟左右。②教学内容精炼。微课聚集问题、由微见广, 放大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主题突出, 指向明确, 力求提高课堂实效。③资源容量精微。“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 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④资源多样精妙。以教学视频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学科专家的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 构成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 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半结构化, 易于扩充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图1 是笔者在做培训时设计的PPT课件, 可以直观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微课的研发步骤
微课的开发步骤包括选题、设计、脚本编写、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反思修改和上传到平台。本文重点放在第二步骤“设计”上, 其包括教学设计、结构设计、界面设计。教学设计包含学习者特征分析 (制作的微课是给谁看的? 他们具备什么样的学习特征和喜好)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 (图形图像、动画、音视频等) 。结构设计包括片头、主视频、片尾3 个部分。片头就是微课的“脸面”, 包含教材版本、学科学段、章节、知识点与执教者等信息, 建议一般定格5-10 秒, 伴随舒缓的背景音乐, 开启微课的授课时段。片尾主要说明制作单位、人员、日期等。界面设计的3 个基本原则:一目了然要大气、引人入胜传鲜活、一脉相传显统一, 所有正文文字、标题文字、底板界面要力求一致。
33.微微课课与与课课堂堂实实录录、课堂片断、说课的区别
微课与课堂实录的比较:就“信息的有用性”而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视频信息含量大, 师生行为、教室环境、多媒体辅助工具等都成为聚焦有用信息的干扰项;而微课屏蔽了教师形象、学生形象和教室环境等信息, 共同聚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 无需担心无关信息的干扰。微课是经过微型化、情境化、可视化处理过的精华内容, 微课的创作起点和设计构想都远远高于课堂实录。
微课与课堂片断的比较:就“完整性”而言, 微课知识点细小而相对独立完整, 使用灵活。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不是“瞎子摸象”, 而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微课与说课的区别:就“受众”而言, 说课面向教师同行, 要求“完备性”, 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预期效果等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进行阐述。而微课面向学生, 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微言大义, 以微蕴博, 形式新颖独创、趣味性较强, 追求效果过目不忘, 艺术上意韵悠远。
三、设计对策
制作微课是技术, 设计微课却是艺术, 从选题、设计、表现等维度去挖掘学生值得学、想去学、能学会的内容。
1.选题的精准
一个微课即承载一个知识点, 有一说一, 以微蕴博。因此, 选题的内在价值和对提升学习的帮助都需要教师思考, 切记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更不是大课剪成小课。其实形成选题的本身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既需要丰富教学经验的积累, 也需要较强科学研究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要善于创意、善于挖掘, 从需要出发, 受众需要什么讲什么, 而不能单从讲授者的意愿出发, 有什么讲什么。
以获得首届江苏省微课大赛一等奖的作品《草木凋”还是“草未凋”——解《寄扬州韩绰判官》 (2014 江苏省中小学微课大赛活动平台http://wkevent.jse.edu.cn, 以下涉及到的作品评析均来自这个平台) 为例, 该微课的特色在于选题的精微, 小切口深探究。聚焦一个“木”、一个“未”字, 虽一字之别, 但“别”有洞天, 教师从诗歌特质角度言诗, 从诗意层面感悟, 通过设问, 步步逼近, 层层展开, “诗人的原意到底是‘草木凋’, 还是‘草未凋’呢?这样改动的依据是什么呢”?引发认知困惑,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境、锻字炼句能力与审美情趣。
获奖作品《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该微课最大的亮点在于选题的精准, 通过生活中可以得到的材料 (面包) , 进行科学的模拟实验演示,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抽象知识可视化, 用最简单的操作和演示, 传达清晰的知识点, 巧妙引导、点拨提示, 在有限的时空内做到结构完整、环环相扣, 较好地渗透学科思想, 有效突破了地质构造成因、特征的难点, 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2.设计的精巧
要做到精巧设计, 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是从设置一个疑问、一个悬念情景入手,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困惑引发共鸣。影视创作讲究钩子艺术, 钩就是咬, 吸引受众, 要有恰当的提问,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做出判断, 比对答案, 而不是使学习者停留在浏览、知晓肤浅层面。
微课获奖作品《商朝的甲骨文》, 就赢在设计的精巧上。在高密度的知识的讲授中, 如何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困惑, 该微课处理得比较好, 将问题高挂, 设置“悬念”, 步步设疑, 环环相扣, 连抛五个问题:商朝甲骨文的由来?为什么说“一片甲骨惊天下”?然而沧海桑田, 当年的国度变成废墟, 称为殷墟, 厚厚的尘土掩盖了曾经的繁华, 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神秘的甲骨文里隐藏了哪些历史的奥秘呢?商朝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呢?一路激发与引领学习者的探究, 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提炼信息、对比概括、论从史出、逻辑思维、知识迁移等能力, 正所谓的“5分钟学习300秒思考”。微课结束时, 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 使学习者在兴趣中学史实、在学史实中学会思考。
同理, 获奖的《蝴蝶效应》的亮点在于教师善于制难设碍, 巧设问题“悬念”, 使学习者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通过理解联系的特性及其指导意义, 做出判断比对答案。本节微课做到理性的质疑, 深层的思考, 最终“悬念”留尾, 微课结束时, 设法在学习者心理上留点“余味”, 余犹未尽, 有情感、有态度、有价值, 实属点睛之笔。确实, 在“互联网+”时代, “谁的知识更重要”不是问题, 关键是当下的微课研发应该培养怎样更具个性、多元发展的人。
3.过程要精炼
微课是微型化、情境化、可视化处理过的精华内容, 教学设计力求精确到学习过程的每一分钟。获奖的初中生物作品《我为什么是单眼皮》, 该微课脉络分明、过程清晰:创设情境抛问题、导入新知识点, 学习梳理重要概念;打基础, 明确几个基本知识点;举例子, 以单双眼皮这一性状为例;解疑惑, 回答开篇小骏的提问;释疑难, 解答小刚的提问;留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思考, “如果父母都是单眼皮, 能不能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激发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具有信息获取、分析和评价的本领, 体会逻辑思维的快感, 学会用学科思维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遗传现象, 而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4.起名要精彩
标题 (名字) 很重要, 起名要贴地气。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曾推出系列微课, 其中有一微课, 主要讲授西方经济学中效用理论。这节微课就是起了一个很有故事性的名字《罗斯福总统的三个面包》, 来阐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很能吸引受众。再如笔者曾指导的初中生物的作品《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去参赛, 建议教师将课名改为《我为什么是单眼皮》, 就生动得多了。又如将参赛的小学科学的《空气对流》微课改名为《冷暖空气为什么会打架》, 贴近学生的认知, 提升了看点。
5.表达要精彩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 教学内容情景化是微课设计中的重要策略, 变“苦学”为“乐学”。获奖作品《Using English Sayings》在表达设计上, 如同创作微电影, 创设一个“A trip to London”的故事贯穿全课, 一个谚语就是一个微电影桥段, 既实用又有趣, 让学习者自然而然地掌握重点 (学习六个谚语) , 突破难点。
表达, 还要善用各种媒体要素形成直观有趣的观赏体验, 《Using English Sayings》中, 背景音乐选用The Beatles, 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乐队之一, 至今中学生还十分喜爱, 而《Love Me Do》又是The Beatles第一首单曲, 穿越半个世纪, 依然经典流传, 音韵优美和谐, 节奏轻快鲜明, 可以焕发精神, 促成较强的学习内驱力。更为重要的是歌曲常常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 不同风格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 打上时代和文化的烙印, 更贴近该微课的教学内容。
表达, 更要投入情感, 获奖作品《玩转“微写作”, 书写趣生活》, 很注重表达, 且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极具个性, 富有激情感染力。“信息时代网络生活无处不在, 但许多学生使用的主要方式是直接转发、用图说话, 一些闲言碎语缺乏精彩的个性化表达”, 这样的富有感染力与贴地气的语言, 想必会“征服”不少学生。确实, 移动互联时代中每个开发者都在讨好用户, 因此, 情感与言语一定要投受众所好, 表达时要富有激情, 口齿清晰、声音响亮, 节奏感强。
6.制作要精细
微课提倡教师独立录制自己的教学视频, 教师独立录制微课的常见方式有几种:DV+白板;手机+白纸;录屏软件 (把屏幕操作录制成视频的软件) +PPT;手写板+录屏软件+PPT等。但无论怎样的组合, 一定要关注细节, 向前走一步就是精品, 是一种不将就的态度。
PPT课件制作:突出一个主题, 只显示讲授的要点、难点, 忌文本搬家;版式简洁清新, 图文并茂, 图文不宜过满, 忌顶天立地;颜色搭配要注意和谐, 一个PPT不宜超过三种基本色, 页面背景与文字的配色尽量是同一色系, 切忌“五颜六色”;字体不宜采用宋体、加粗的黑体、过炫的艺术体等;处理好字幕与背景画面颜色的关系, 字色不宜采用红色、黄色等, 否则容易引发视觉疲劳或者分散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 阻碍有效学习的进行。关于PPT课件制作, 笔者在培训中通常会用30 分钟时间来专题对比分析介绍, 如何设计制作好PPT, 不再赘述。
录制清晰;不要出现群授课的语言, 如大家好等;录制现场安静, 尽量降低环境噪音;声音大小合理, 话筒 (耳麦) 保持一定距离, 注意不要出现“喷麦” (录音的时候有“噗噗噗噗”的声响, 非常影响听的效果) 现象。如何防“喷麦”?一是保持话筒的距离, 可以事先录制一段听一听效果, 声音是否清晰干净、高低是否合适悦耳;二是自己动手制作防止“喷麦”的设备, 不妨可以学习一下网上各类简便易学的介绍。
另外, 关键提示不可缺, 特别是各个教学环节, 要适时用线条、标注、字幕提示的方式显示教学的重难点;在进行模拟实验演示中, 一定要注意穿好实验室工作服, 使用解剖刀, 戴上专业手套这些细节, 注意学科的严谨与规范。
7.实效要精道
教育之美在于没有教育的痕迹, 生活即学习, 生活即教育, 教育从生活中来, 最终回到生活中去, 真正体现学以致用。一节好课, 只让学生获得知识, 提高技能是不够的, 要有情感有态度有立场, 这种教育不是脱离内容的生拉硬扯, 牵强附会, 而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情绪的感染、思想的放飞, 有情感、有态度和价值观, 是不着痕迹的熏陶、如诗般的润物无声。获奖作品《色彩明度渐变的绘画方法》层次清晰, 特点鲜明, 利用虚拟操作、教师演示示范以及交互动画三大手段, 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色彩明度渐变的绘制方法;接着, 教师展示起伏的山峦、娇艳的荷花画面, 让学生找寻色彩之美, 在有感悟的基础上, 再推出一组包含沙发、女孩子形象的画面, 让学生为这些画面进行色彩明度渐变的装饰。从学习色彩之美, 到发现自然色彩之美, 再到创造生活之美, 让自然与生活有了深入互动, 让知识与技能有了内化提升, 让知识创造价值, 避免学生在电子的海洋里迷航。
微课热是暂时的, 微课是长期的。微课不能单以数量取胜, 不以单个完美而取胜。微到极致是质量, 质量是微课的生命。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 正以微视频为载体重塑教与学的形态, 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均衡、优质高效。使微课能穿透屏幕, 彰显视频的魅力, 需要从选题的精准、设计的精巧、过程的精练、表达的精妙、起名的精彩、制作的精细、效果的精道上努力, 才能打造出优质的微课。
关键词:微课,选题,设计,表达
参考文献
[1]杨晓哲.什么样的微课能穿透屏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e4ff90101k8ex.html.
[2]什么是微课[EB/OL].中国微课期刊网.http://115.29.168.25/phpcms/html/2013/aboutus_1128/49.html.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4]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 (2) .
微课大赛教学设计------王好 篇3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微时代”的到来,微课深受广大教师的关注。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我国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高校微课比赛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其学科分布、微课类型、教学设计、技术模式与艺术效果等四个维度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积极融入信息化教学理念、重视微课教学设计、拓展微课教学应用等若干建议,希望对我国微课开发的应用实践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微课;内容分析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046-05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学习模式不断涌现。在众多的学习模式中,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化资源,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并在国内外教育领域迅速发展。从2012年我国教育部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高校微课教学大赛以来,各地高校纷纷加入,掀起了一场微课建设的浪潮。但相比国外,我国微课研究起步较晚,许多教师对微课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的认知还比较模糊,严重地影响了微课资源的建设,所以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高校微课比赛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微课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微课研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有关理论体系,需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其内涵,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深入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1]
典型的内容分析法通常包含六个基本步骤:①建立假设,确定分析目的;②选择分析内容,进行内容抽样;③确定分析类目与分析单元;④对抽样内容进行定量处理与计算;⑤对统计结果进行信度分析;⑥汇总分析最终结果。[2]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结合样本数据直观地分析我国高校微课开发现状,透视我国高校微课资源开发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2.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3]是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官方网站,是国内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高校微课资源平台。共计千余所高校参加比赛,参赛选手逾万人,涵盖了全国各类高校和全部学科,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高校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现状。
本次研究以首届和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选取468件获奖微课作品作为主要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3.研究编码体系
内容分析法的关键在于制定研究编码体系。编码体系的编制应遵行科学性、客观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原则。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本研究将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每一个获奖微课作品视为分析单元,主要采用客观性因素分析,并结合前人对微课的相关研究文献,从学科分布、微课类型、教学设计、技术模式与艺术效果等维度进行分析,并对这四个维度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指标划分。
4.研究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于同一对象进行测量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以验证内容分析结果的客观性。为了检测内容分析法中量化结果的客观性,本文采用李克东教授所提出的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公式:R=n×K[1+(n-1)×K)进行信度计算分析。[4]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K=,其中M为两个评判员意见相同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本研究主要由笔者本人为主评判员A,另邀请两位助理评判员B、C分别进行内容归类。通过计算得出KAB≈0.7756,KBC≈0.8675,KAC≈0.8305,信度R≈0.9363。由于信度大于0.9,可以将主评判员A的评定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结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科分布
根据我国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我们将高校学科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门类。[5]
从表1所示的微课学科分布来看,理学、工学、文学三门学科共计49.2%,可见传统的理工科、文科等学科占据主导地位,艺术学、医学等学科领域比例高达21.8%,从这一角度来看,微课已逐渐引起中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教师跃跃欲试,掀起了微课建设的热潮。
2.微课类型
廣东佛山胡铁生老师结合自身微课实践经验,按照最佳传递方式,将微课划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和活动型,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样本分析来看,我国微课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有讲授、讲故事、访谈、研讨、竞赛、辩论、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技能实训等。
从统计结果可知,单讲授型有271个(57.91%)数量最多,但存在不少教师知识点的讲授流于表面,教学内容不明确,主题不够突出,过分注重形式;如《什么是项目》课程整个教学过程过于随意、形式过于华丽,教学活动不够严谨。解题型、实验型、活动型分别有65个(11.97%)、63个(11.32%)、51个(10.90%),三者比例相近,它们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讲授新知,强化了师生互动,还应能规范演示解题步骤、操作实验过程和组织课堂活动;而答疑型12个(2.56%)相对较少,以问题穿插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为什么青年马克思是一个虚假的概念?”是一节以问题释疑活动为轴心的答疑型微课,教师的全盘讲授代替了学生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教学设计
针对微课教学设计方面的分析,本文主要从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应用情况等三个维度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由于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有时模式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容易混用,因此本文以主要的教学模式进行统计。
由表3可知,讲授演示和问题、情景启发可归纳为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占413个(88.25%),其次是协作学习和问题探究归纳为协作学习模式占38个(8.12%),自主学习模式称为以学为主的模式仅占7个(1.50%)。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微课的授课模式较为单一,大部分教师偏爱传统的教学模式,62.18%(291位)的教师采用讲授演示模式,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深度互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严重。26.07%(122位)的教师采用问题、情景启发模式,例如“婴儿期辅食添加”、“造势赢天下:赤壁大战”等作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主动构建新知识。
但也存在不少教师问题和情景选择不当,影响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协作学习模式”(3.42%)和“问题探究模式”(4.70%)以学生活动设计学习主线,鼓励学生参加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理解和高阶思维能力发展。自主学习模式仅有1.50%(7位)教师,以任务或项目驱动,设计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但是由于自主学习模式,对任务或项目设计要求极高,较为复杂,难以获得教师的青睐,这样的优质微课作品相对较少。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本文按照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中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如表4所示: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中:讲授法占209个(44.66%)、演示法占83个(17.74%)、启发法占74个(15.81%)共占78.21%,说明高校教师习惯使用了传统教学方法,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式学习状态,缺乏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师生互动。其次是协作学习的方法,谈话法占12个(2.56%),讨论法占14个(2.99%),合作学习法占11个(2.35%),探究学习法占14个(2.99%),共占10.89%,协作学习对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与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契合,[6]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团队意识,愈发受到高校教师们的重视,但协作学习对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例如“投资中的净资产收益率”、“菜名的翻译”、“磋商阶段让步环节的实训”等,以讲授知识、问题驱动、技能实训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协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自主学习法:练习法占17个(3.63%),自主学习法7个(1.50%),仅占5.13%。例如“摄影中的快门与光圈”,给学生讲授并示范演示了调整摄影中快门和光圈操作过程,利用“碎片化”时间,采用翻转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教学资源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翻转学习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根据其形态差异,教学资源大体上可分为多媒体素材、教学课件、软件工具、教学平台等。
从表5可知,59.4%(278位)教师使用教学课件,如ppt课件、word、pdf、 flash、网页等,可集成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内容,多媒体课件以图文为主,但部分课件存在过度修饰、主题不突出、色彩搭配不当等问题,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26.71%(125位)教师利用多种多媒体素材进行情境创设,化抽象为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内容重难点,但也有部分教师运用不恰当适得其反。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分寸,遵循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学规律。例如 “从《爸爸去哪儿》中分析幼儿气质类型”通过运用视音频、动画、图片等多种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微课富有感染力。3.63%(17位)教师使用软件工具,也称之为认知工具,包含几何画板、概念地图、Flash、电子表格、数据库等,主要用来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的思考过程,降低认知难度,帮助学习者获得认知发展。
从统计结果得知,理学、医学、管理学等學科较多使用了软件工具类资源,例如“面部浅层的神经分布”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边讲边画边问,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人体面部结构,帮助学习者理解复杂的医学知识。教学平台向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特征的学习资源,例如主题学习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博客等。但只有3.21%(15位)教师使用该教学平台,理工科、经济学等学科使用较多,其中个别教师仍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平台来辅助教学。其他教师(33位,比例7.05%)使用了实物模型、教学仪器、挂图、投影、黑板等其他传统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巧妙结合使用,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效果。
(4)技术模式
根据微课技术实现方式的差异性,国内微课可以分为摄制型、录屏型、软件合成型、多种混合型。据统计结果表6可知,47.44%优秀的微课作品采用了摄制型,丰富了教学现场感,完美再现了师生互动风采,但相对成本较高;超过47.86的教师采用了灵活的“软件合成”和“混合式”制作模式,仅有4.70%的教师直接采用简单的录屏软件;可见技术本身已不再是影响微课制作的最大难题,但很多评审专家、同行教师提出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合理选择恰当的制作技术依然是一大难题。
(5)技术与艺术效果
从微课作品技术与艺术效果层面上看,绝大多数微课视频图像稳定,画面布局合理,语音清晰,背景较为简洁,重点处还有相关的字幕及解释,简单明了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表7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已经基本掌握了微课制作技术,投入了许多精力,通过访谈参赛教师了解到部分微课作品有得到技术支持服务团队协助完成,提高了微课视频质量。但也存在少数微课作品出现图像抖动较大,画面模糊,在动画色彩造型和画面布局方面过于花哨,喧宾夺主,色彩搭配及构图不够协调等问题。
四、启示与建议
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以赛促评的资源建设策略,对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教师对微课认识不一,仅仅认识到微课的“简、短、微、小”等特点,却不能抓住微课的核心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服务,依旧沿用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教学模式,过于注重量的建设,忽视质的考虑;重技术轻设计,技术与教学内容浅层次融合;缺乏微课实践经验等问题。笔者认为未来微课资源建设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1.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积极融入信息化教学理念
通过分析国内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现状可以发现,高校教师更偏重于传统教学法,擅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难以突破传统教学固定思维,教学创新性不够。对此,国内学者焦建利曾提出微课是为教学和学习模式创新而生的,教学模式创新才是根本。而微课本身就是一种“互联网+教育”产生的新生事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方法应随之灵活转变。
信息化教学理念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突破了传统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困境,顺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7]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众多新的学习模式,为改变教学脱离实际情况,主张情景性教学,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以及所提倡的学生协作学习,树立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且国内外有实践研究也表明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化资源形式,以其“短、小、精、趣”的独特优势,为新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
2.重视微课教学设计,促进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
高校微课作品的技术模式以摄制式为主,多数教师和学校开发微课在技术实现上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在微课的制作技术层面和艺术形式上花费了不少精力,但却忽略了在原本的教学设计上下功夫,造成不少微课作品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效果”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从微课的设计角度着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征和教学模式,加强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计,结合教学媒体属性,采用合适的技术模式,优化教学环节。
“你会正确说唱儿歌吗?”的微课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音视频教学素材,使讲述与每一首对应歌曲相互穿插,将学习建立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还设计探究性问题、说唱演示等活动,促进了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生既能够在线上轻松愉快地学习,又能在线下结合教师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
3.拓展微课教学实践,探索新型微课应用模式
通过分析国内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化、数量呈指数式增长。微课虽热,但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很少真正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微课,存在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而且参赛教师普遍倾向于微课能够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对微课能否优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心存疑虑,难免出现“建多用少”的现象。相比国外,他们却有许多微课教学成功的案例,比如Edx、Coursera、Udacity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和慕课(MOOC)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成為了应用典范。
实践是检验真理最有力的标准,所以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逐步深入开展微课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微课可以纳入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课程,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借鉴国外优秀微课在教育中的应用经验,积极探索基于微课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不断积累更多优质的微课教学案例,为我国广大教师提供可行的微课实践经验。
五、结语
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和新事物,在众多资源形态中,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受到了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并在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等方面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通过对高校微课比赛作品采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分析了我国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微课的教学理念、形式与内容以及应用探索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微课建设与应用提供借鉴,不断推进我国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宋振峰,宋惠兰.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特性分析[J].情报科学,2012(7):964-966,987.
[3]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网[EB/OL].http://weike.enetedu.com/.
[4]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1-233.
[5]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116439.html.
[6]梁妙,郑兰琴.协作学习需要教师指导吗[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16-22.
课件大赛总结:微课大赛赛前培训 篇4
11月1日至2日,经过参赛教师两天的激烈角逐和评委们公正公平的评审,我校教师优秀课件大赛终于圆满结束。此次大赛,共评选出优秀课件作品21件,确定报送参加市级课件大赛的教师21人,受到了全校教师的关注和好评。
本次课件大赛,既是为市级课件大赛选拔参赛者的活动,也是一次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举行的全校性教育科研活动,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张校长等领导亲临现场点评和指导,教科室组织严密程序规范,信息组教师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大多数参赛教师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由于各方面的协作和努力,保证了本次大赛的顺利进行,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是初次举办校内课件大赛,宣传力度不强,参赛教师经验不足,一些环节上的组织策划思路不明,从而使本次大赛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与面太小。作为一次全校性的大赛,赛前教科室已在教研组、年级组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对课件的制作要求、报送时间等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但大多数教师还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校200多科任教师中仅有29人通过教研组报名参赛,而报名参赛的29位教师也好几个人不能按时提交课件和报送相关资料,影响了大赛的正常有序进行。
第二,参赛课件学科分布不平衡,有些科目太少或者没有,各教研组报送的课件件数分别为:工科组4件,艺术组4件,英语组4件,文秘组3件,学前教育组3件,医学组3件,信息组2件,数学组2件,农艺组2件,语文组1件,德育组1件。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个别教研组和个别学科教师对本次活动缺乏足够的认识,显示了学科教育的弱点和不足。
混血豺王好词好句好段 篇5
2 . 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3 . 切肤之痛:切肤:切身,亲身。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4 . 哀毁骨立: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架。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5 . 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6 . 怒不可遏: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7 . 怒形于色: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8 . 怒火中烧:怒气象火一样在心中燃烧。形容怀着极大的愤怒。
9 . 六神无主: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10 . 七上八下: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11 . 神魂颠倒: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12 . 心神不定: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13 . 心乱如麻:心里乱得象一团乱麻。形容心里非常烦乱。
14 . 若有所失: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15 . 惘然若失: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象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16 . 长吁短叹:吁:叹息。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
17 . 度日如年:过一天象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
18 . 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19 . 火烧火燎:燎:烘烤,烧烤。比喻心急如焚。
微课大赛教学设计------王好 篇6
一、微课大赛悄然来袭,设备购买高潮折射信息化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微课的大热,正促使一些中小学校掀起一股设备购买的高潮。分配在中小学校的学生纷纷询问: “要拍微课了,该买些什么设备?”“学校要配备录播教室,不知要买哪些设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一窥一线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的基本流程。
装备配置需求缺乏论证,招标文件制作极其简易。为什么买?上级调拨经费了;正好微课大赛来临,教师们正急要;怎么论证?学校临时组织几个人,找专家咨询,多方打听,由于招标文件提交时间紧,往往就从互联网上查找产品参数,去掉厂家名称,按照招标文件的格式规范排版,招标文件也就完成了;有时,很可能就是直接找厂家制作符合要求的招标文件。据笔者的经验,作为设备购买重要的参照书,招标文件一般应由专业人士研讨填写。 像录播教室这样的项目,涉及到学校教学与教务管理需求、教室环境、校园网络条件、视音频传输及其未来的可扩展性等方面,与企业公司进行面对面的需求分析、论证研讨等很有必要,而且其后期建设与使用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都需要在招标文件中进行明确,又怎么可能在几天时间内通过复制、粘贴就可以完成呢?
设备购买缺乏与现实的兼顾及长远规划,花大钱办小事。以录播教室为例,其核心是视频服务器, 最关键的是要考虑后期与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图书馆等无缝结合,以供教师观摩点评、学生学习等。当笔者建议学生要注意这些可扩展性功能的填报时,学生告诉笔者:学校经费有限,而且学校哪有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图书馆都是纸质的,不像大学有网络图书馆,可以查看视频资源等。显而易见, 招标文件最终上报的只是一个纯粹录课的录播系统,就是方便教师录课、参加比赛,解决一时之需, 又何谈全面发挥信息化装备的综合性能呢?而我们通过百度搜索可以看到,在微视频资源建设大热的今天,与视音频相关的摄像机、照相机、手写板等各类设备出现在诸多教育局招标文件中,如何避免上世纪90年代末期基础一线推动电视教材建设时盲目建设演播室、购买视音频设备后却大量搁置的现象,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由一线并不专业的单位自己填报招标文件估计是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缩影。这种基于问题导向、缺乏长远规划的被动信息化建设现象,反映出一线信息化建设的跟风与盲目性。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做支撑的问题,折射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的缺乏,需求论证、管理及中长期规划等环节的空白是一线信息化建设的致命伤;虽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屡次强调科学规划的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由谁来组织,如何落实并最终由谁来监管仍不清晰,这应是当前信息化建设必须正视的紧迫课题。
二、微课制作谁来做,教师为主体的信息化资源共建误区有待深思
在一线工作的学生经常会抱怨:“到处都在宣传微课制作没有技术门槛了,但学校教师整天会问视频录制的问题,说:“怎么录像不清晰啊?”网络上的视频怎么下载并选择其中一段……让人焦头烂额。”笔者认识的一线学校领导或教师总会求援: “找两个研究生,帮忙制作微课吧!”梳理相关现实问题,我们不难看到:微课技术无门槛的大力宣传与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制作微课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微课制作谁来做”再度引发了我们对当前信息化资源共建误区的思考。
微课大赛官方介绍和各地培训专家的报告上所出现的宣传词,不约而同地指向一点:教师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制作视频!听听这些宣传词,真得让你心动。“便于制作,方便应用。”“技术门槛不再是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拦路虎。”“其实,真正好的微课,技术是浮云!”“如果你想参赛,技术不再是问题,关键是微课创意和设计。只需用……首页推荐的微课视频制作工具,一天录制10个微课或微课程都行。”仔细研读各地大赛与培训文件,我们可以发现,技术无门槛其实主要指受可汗视频启发的录屏式制作方式,但从我们收集的录屏式微课来看, 其效果并不理想,简单易行与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方面,微课录制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学科内容所需要的微课录制方式可能会不一样,有专业的,有简单的,不能一概而论。正如《2013深圳首届微课大赛工作方案》所特别说明的:录屏式微课“主要适用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演算过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一个人完成”。其实,回过头来看, 即使对于录屏式微课,也面临着网络论坛中的普遍质疑:微课其实就是PPT。显然,如何走出之前PPT教学中仅是信息简单演示的误区,估计仍是一线教师录屏式微课的重要课题。另外,配音解说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更需要一定的配音环境支持[1], 远非随便找个地方就可录制那么简单易行,这些又该谁提供与支持呢?
另一方面,即便是录屏式微课,也仍然会涉及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相关技术内容,从各地的培训方案与一些专家博客推荐的、 关于帮助教师编辑微课程的热门软件来看,少则十几种,多则上百种,再加上企业推出的各式方便教师的微课制作系统,让人目晕耳眩。显然,这些软件的学习大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琢磨,但由于一线教师工作的特点:没有时间或利用大量休息时间制作微课成为一个现实窘境。针对全国微课大赛的教师调查[2,3]表明:微视频拍摄与编辑成为微课制作中最耗费时间的一项工作,也是目前微课领域教师最关注的热点;各省及地区的教师培训方案文件显示,微视频拍摄与编辑再度成为培训的核心内容, 教师又再一次被卷进学习技术的信息化狂潮之中。
其实,对微课制作是否有技术门槛的讨论,也再次反映出学界对微课制作技术的片面认识,其所带来的误导效应也不可估量,值得深思。实际上,从笔者接触的情况来看,代表学校去参加大赛的微课,仅靠个人之力完成的好像并不多,往往都是一线教师,或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忙,或外请相关熟悉人士帮忙制作微课,而有些实力的学校或教师个人,往往会举全校之力,请专业公司量身定制微课, 这对于大赛评奖来说,显然有失公平。
强调微课技术无门槛,间接反映出基础一线对微课资源共建一贯的认识误区:微课就是教师个体的事情。笔者认为,让教师个体孤军奋战推动微课资源建设,不应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唯一模式。在倡导资源共建共享的今天,在共建上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而在实际的操作上还有待深思,应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推进;一是强调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资源内容的贡献者;二是在具体资源开发制作上的共建问题。以微课资源为例,当前的微课大赛就是在做第一个层面的工作:收集教师提供的作品,评选出优秀作品,供更多的教师学习分享;而在每一件微课作品的开发制作上,是否也应有共建的问题?从发展已久的开放课程到近几年的慕课,以及以企业为主导的在线教育来看,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课程建设需要组建一个合理的团队, 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技术支持、后期维护等团队,微课建设更不应例外。笔者认为,从教育资源开发的特点来看,作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资源,微课的具体制作环节也应有共建的意识,组建团队,在知识点、课件制作、摄制与编辑等方面合理分工,各司其职,才能高效、高质地完成微课制作。
微课制作中社会各方制作力量的加入,也从侧面显现出了一线信息化资源机构与队伍建设的薄弱,再次让“需不需要与如何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机构与队伍”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也是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应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有关部门负责电化教育。”而自21世纪初以来,信息化形势的变幻莫测,电教中心、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部门的定位不清,电教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人员等技术队伍建设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兼职或人数少,工作繁杂,一直是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普遍写照。当微课大潮来临,这样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又怎能担负起微课的建设重任呢?
三、微课完成,应用难现象凸显信息化资源建设方向亟待转向
微课完成,给我点赞吧!“各位亲爱的老师们, 这是……的微课视频,请大家帮忙发到你们的群里,让大家点个赞哦,每天可以点一次,不同载体可以同天点,如手机、电脑等,谢谢大家!”类似的QQ信息,估计大家都遇到过。当信息化大赛变成功利性的角逐时,教师总会成为被谴责的对象,但试想一下,辛苦制作的微课还要自己费尽心思地去拉 “赞”做宣传,在对信息化大赛的评审指标进行反思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对微课资源建设方向进行重新审视。
微课完成,微课常态化应用难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从各微课大赛的官方网站介绍来看,这些微课作品主要是呈现展示,供教师观摩点评与学习,也可以下载二次利用,供教师教学之用。而调查显示: 微课在中小学一线面临着无处播放的难题,而把微课在课堂上播放,教师当放映员的做法,却受到许多专家的质疑。[4]江苏师范大学戴晓华老师等通过对2013年底以前的文献分析认为,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很少。[5]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带领研究生对广州11区的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显示(发布于2015年4月26日):“将微课应用于常规课堂, 且经常使用,成为常态的教师人数占曾将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教师人数的6.1%,占问卷样本总体的0.5%。可以看出,仅个别教师将微课作为常态化教学。”[6]这不由得令人反思:如何避免一线教师仅将微课作为大赛的终点?利用大赛建设微课资源的合理性去向?微课的价值与作用如何才能真正实现?
微课应用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表明仍然是用教学资源建设思维发展微课,把数字化的微课硬加在传统课堂上,有违微课应用规律。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分析认为,微课大赛的微视频使用对象主要是教师,其资源类型还仍是教学资源,而不是学习资源;而结合翻转课堂与慕课理念,借鉴华东师范大学C20慕课联盟的实践情况,我们可以发现, 微课建设的真正意义应是将教师从基础知识的重复教授中解放出来,方便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认为,微课的发展在网络,当与翻转课堂、网络教育结合之后,会发挥更大的作用。[7]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改变将微课建设成为传统课堂使用的教学资源的观念,立足学习资源的视角建设微课;与此同时,不能片面孤立地单纯为参加微课大赛,应将一线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翻转课堂实践、慕课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建设微课资源,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微课应用难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反映出当前中小学网络学习平台环境条件还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基础一线加快构建微课应用的平台环境。没有哪个教师会不想用微课,重要的是学校有支持微课应用实践的条件吗?经过近十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通了网络,建了网站,但无非仍停留在新闻、教学资源的展示层面,是为教服务的,而网速慢、断网却成了一些学校的基本状态,更何谈在支持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上做什么远景规划呢?而基于线上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必将是未来教育变革的趋势。笔者认为,各地区主管部门应彻底改变发文件、上报资源的中转站角色,应借微课大赛的机会,立足长远, 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区域学习化平台,探索微课建设与应用机制,以助推开启中小学数字化学习的新篇章。
【微课大赛教学设计------王好】推荐阅读:
微课大赛上传要求08-19
教学创新大赛总结09-13
观看全国教学大赛有感05-26
教学比武大赛获奖感言09-12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09-21
应用写作教学大赛10-18
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06-19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09-09
教学课件大赛实施方案10-12
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结果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