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大赛教案设计

2024-08-12

信息化大赛教案设计(共9篇)

信息化大赛教案设计 篇1

课 题: 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溢流阀的结构;掌握溢流阀的工作原理;理解溢流阀的适用范围。

2、能力目标:根据溢流阀工作过程的演示和探讨,能够独立分析溢流阀及其它压力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溢流阀的动态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相关的阀的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 溢流阀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溢流阀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看一看〗 单向阀的图形符号 〖说一说〗 单向阀的工作原理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说一说〗

直动式溢流阀的结构 〖做一做〗

学生操作,输入不同的压力值 〖看一看〗

师生互动共同观察直动式溢流阀演示的效果 〖讲一讲〗

1、直动式溢流阀是依靠压力油直接作用在阀芯上而与弹簧力相平衡;

2、调节螺母改变弹簧预压缩量,从而调定溢流阀的工作压力;

3、通道可以排掉泄入弹簧腔内的油液;

4、阻尼孔可以减小油液的脉动,提高阀工作的平稳性;

5、该阀用于低压系统,最大调整压力2.5MPa 〖想一想、练一练〗

1、调节螺母的作用是什么?

2、当油液作用力小于弹簧力时,进、出油口是否相通?

3、当油液作用力大于弹簧力时,进、出油口是否相通?

4、直动式溢流阀中的阻尼小孔什么作用?

5、直动式溢流阀一般适用于什么场合? 〖说一说、比一比〗 先导式溢流阀的结构 〖做一做〗

学生操作,输入不同的压力值 〖看一看〗

师生共同观察先导式溢流阀演示的效果 〖讲一讲〗

1、先导式溢流阀中先导阀调压、主阀溢流;

2、利用主阀芯两端的压力差所用成的作用力与弹簧力相平衡来进行控制;

3、先导阀打开后,阻尼小孔的作用产生压力差;

4、调节螺母可调节先导阀弹簧压紧力来调定系统的压力;

5、该阀用于中压系统,最大调整压力6.32.5MPa 〖想一想、练一练〗

1、先导阀未打开时,阻尼小孔的上、下腔的油压相等吗?

2、先导阀打开后,阻尼小孔的上、下腔的油压相等吗?

3、先导式溢流阀打开时,先导阀、主阀谁先打开?

4、先导式溢流阀中先导阀的作用?主阀的作用?

5、先导式溢流阀一般适用于什么场合?

三、【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想一想、议一议〗

如图所示的溢流阀工作原理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所示溢流阀属于什么类型的溢流阀?

2、系统压力P由溢流阀中的哪个弹簧来进行调节?

3、当先导阀打开时,主阀的压力上、下腔的压力关系相等嘛?

4、主阀中的阻尼小孔的作用是什么?

5、如果主阀中的阻尼小孔钻得太大时,溢流阀将会怎么样?

6、如果主阀中的阻尼小孔钻得太小时,溢流阀将会怎么样?

四、【课堂小结总结新知】

〖说一说〗

1、溢流阀的工作原理(1)直动式溢流阀(2)先导式溢流阀

2、直动式溢流阀的适用范围

3、先导式溢流阀的适用范围

五、【布置作业温习新知】 【课后思考】

溢流阀一般接在液压回路的什么位置? 【课后作业】

1.直动型溢流阀怎样维持系统压力近于恒定?又怎样调节系统压力? 2.与直动型溢流阀相比较,先导型溢流阀有哪些优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学生对溢流阀有了清晰的概念,学生基本能说出溢流阀的工作原理,这部分掌握得不错。但对于阻尼小孔的作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部分要想使学生们掌握好我认为对观察一些应用实例,只有抓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就不难理解了。

2、学生看到溢流阀的态工作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使书本上原本枯燥的图形变得生动起来,更容易接受。说明只要针对学生的兴趣,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下车间实践,通过观察实物强化直观性,并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化大赛教案设计 篇2

传统的高校大赛,各种操作基本由手工操作,规模越大,管理工作就繁琐,且易出错。本系统是一种“人机交互系统”,为组织者提供一个简便的方式来组织管理比赛,确保大赛稳步进行。使用该系统可以极大地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同时还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2系统需求分析

从赛事流程出发,系统主要包含参赛人员报名、作品管理、信息查询等事务处理功能。根据大赛参与人的权限,系统分为前、后台两部分设计。前台主要实现信息公布、用户管理、作品上传的功能,后台主要实现的功能为大赛公告发布、大赛项目管理、作品审核评级等。

3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本系统基于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体系[2]。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而其余如动态网页生成、对数据库的访问等工作由Web Server完成。显然B/S结构相对于传统的C/S结构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4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

(1)登录报名模块包括参赛者登录和管理员登录子模块,根据用户权限判断登录后进入的功能页面。学生报名模块可实现参赛者登录和学生报名的操作;后台管理模块可实现管理者登录、修改用户密码以及对参赛者审核操作。

(2)公告服务模块包含前台公告服务和后台公告管理。此模块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管理员对公告的上传来实现前台的显示和下载,且通过对公告的删除来实现公告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3)作品模块的模式中前台主要实现参赛者对作品文件进行上传和维护功能;后台管理主要实现对作品的审核和删除功能,此外还包含下载作品的功能。

(4)在大赛结果模块中,管理员会针对参赛人员上传的作品文件对其进行评分评级,参赛人员可在本模块查看所有参赛人员的参赛结果,管理员可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新操作。

5部分模块实现方法

本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利用C#语言进行界面功能编写、SQL Server进行后台数据管理。以公告服务模块为例,在公告上传页面中,主要设置了File Up Load,用于文件的上传;在首页公告显示页面中,主要设置了Grid View控件,用于公告的显示;在公告下载页面中,主要设置了对下载窗口的调用。

(1)公告上传的主要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2)公告显示的主要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6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主要建立了以下3个表。各实体之间的关系为:参赛者、作品和大赛结果两两之间为一对一关系。

users表主要用来存储用户的各项信息,其中authority为用户权限字段,0为参赛者,1为管理员。

work表主要用来实现对参赛者上传的作品信息进行存储。

grade表用来实现对参赛人、参赛作品名称以及其所获得的参赛结果进行存储。

7总结

本文采用了ASP动态设计网页的方法,利用C#语言进行界面功能编写,SQL Server进行后台数据管理。在本系统中,无论是大赛参赛者还是大赛管理员,只需登录本系统便可参与大赛,大大提高了大赛人员的办事效率,减少了时间占用量。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也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大赛,提高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摘要:从建立网站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利用ASP设计动态网站。结合系统需求,对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实现了用户报名、信息公布、作品上传、获奖名单管理等功能。系统功能基本完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使大赛信息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高效合理。

关键词:学术大赛管理系统,ASP,C#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解读 篇3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选题

我们参加比赛,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选题!选题一定要有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

老师们应该明白,信息化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但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所以在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下,我们参赛的选题一定要适合用信息化来展现。也就是说选择的这个题目它涉及到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在传统课堂中比较难解决的,这时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突破和解决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所以老师们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一点。

另外教学目标也存在问题,如果我们选的题目是合适的,但老师您将教学目标设简单了或者说设置的用不用信息化都能解决,那就失去了信息化比赛的意义。因此老师们在选题和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这个题目和对应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中实现有困难,现在找信息化来帮忙。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题目选完后,老师们就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在这里第一步需要对我们所选择的这节课程内容进行相关分析。通常我们需要分析教材、学情和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模块主要通过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引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并说明本课程属于教材中的那个部分。

学情分析模块主要是针对我们所教的学生。老师们需要介绍学生们在上这节课之前掌握了那些同本节课有关联的知识,以及分析学生们学习状态、性格特点。分析这些主要是为了我们设计教学策略或相关教学活动做准备。

内容分析模块主要说清楚我们本节课的时长、大致的时间分配,知识体系相关联性。这里老师们需要注意,我们参加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的内容至少两个学时以上。这一点和课堂比赛、实训教学是有区别的。

教学分析除了上述说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内容分析外,还有两项最重要的内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为什么说它们最重要,因为我们接下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它们展开的,教学目标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整个教学设计失败。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果合理设计。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老师们熟悉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项是2000年时教育部新课标里修改后的内容。现在我国所有的教育体系都在使用它。

知识目标:通常来说知识目标比较容易确定。一般我们确定知识目标都会说:学会某某知识,理解某某方法、掌握某某结构/构造等等。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比较容易。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也比较容易写,比如: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等等。是不是很简单,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我们所写的情感目标内容一定要同我们课堂活动设计相匹配,情感目标是贯穿整个课程始终的。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情感目标写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就一定要在课上有团队协作完成的内容,否则是怎么培养的?因此这里老师们应该了解,情感目标虽然看似很容易写,但一定要和我们的实际教学内容对应。

在这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是能力目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最不好确定。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

能力目标老师们都知道,要比知识目标有深度,有广度。往往很多老师在确定能力目标时,都会写:能够怎样怎样,分析某某、应用某某等等。那么这又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在于很多时候,能力目标容易掉入官话套话的“陷阱”;容易出现实际教学中无法确认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相对来说理工科的能力目标比较容易写,也容易通过课堂活动实现。但文科类就不太容易了,比如语文,有老师会写:能够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对于这个目标,我们怎么能确保通过课程来实现呢?这就属于不容易实现或者说莫能两可的教学目标,它就不是一个好的能力目标。这里还请文科类的老师格外注意。

所以老师们在确定能力目标时,一定要确保这个或这几个能力目标能够落地,且可以量化。所谓量化指的就是评委能够通过看你的教学设计,能够判断出确实可以实现这个能力目标。

三维目标确定后,我们就需要确定重点、难点了。

对于重点、难点来说,教学重点是对应知识目标的,教学难点是对应能力目标的。只要我们把握好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重难点就不是问题了。

教学分析完成后,接下来要开始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通常又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和课后设计。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前设计

课前设计一般包括五个步骤:设计任务、发布任务、执行任务、反馈任务和分析任务。其中设计任务、发布任务、分析任务主要是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执行任务和反馈任务主要由学生来完成。在这里设计任务最为关键,我们重点说一说。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非常明确的任务要求。这些要求可以是:对企业、行业、市场进行相关调研,或者自学教师发布的相关资料等等。这里需要老师们注意的是,不论老师您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样的,一定切记要有结果!也就是说课前任务必须有结果!而且要反馈结果!

在真实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很多教师设计了课前部分,但往往忽略了课前任务的结果。这间接导致了老师所设计的课前任务,要么是最后做了跟没做一样,要么是根本同整个课程没有关系。

而一个真正好的课前任务,一定是能够和课上任务或活动进行对接的,而且课前任务中学生们完成的任务内容一定是能为课上突破重点问题、解决难点问题服务的。也就是说,课前任务完成的结果,往往可以辅助课上来解决知识目标或能力目标。

既然课前任务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要想设计一个好的课前任务,需要注意以下六点原则:

1、围绕教学目标。这点无需多说,老师们都明白它的意思。不过还是要说一点,那就是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我们的课前任务在设计时可以围绕这三个目标中的任意一个设计,也可以把它们都包含到里面进行设计。所以老师们在设计时一定要认真考虑好。因为围绕的目标不同,设计出来的任务肯定是不一样的。

2、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点主要是为了符合我们的学情分析。我们在设计课前任务时,需要考虑得让学生觉得它有趣,想要去完成它,这样他们才会去做!

3、与课堂任务对接。这点刚才已经说了,就是要让课前任务同课上任务或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联系起来了,课前任务才不会沦为走形式,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当然对于教学目标不同,所联系的课上内容也不同,举例来说:如果设计的课前任务是围绕知识目标展开的,那通常应该和课上突破教学重点的任务相关联,如果是围绕能力目标展开的,那通常应是和课上解决教学难点的任务相关联。

4、带有一定挑战。这一点主要是考虑到,如果我们的课前任务太过简单,对学生来说会觉得索然无味,对评委来说会觉得您选的课本身就有问题,毕竟这是信息化教学比赛,传统教学已经讲的很好的课是不适合用于参加这样比赛的,所以教师所选的课一定要有一定难度,或者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教起来很费劲,学起来不容的课。这一点已经在选题中说过,这里再强调一下。

5、允许学生犯错误。这一点很多老师可能想不通。因为我国的孩子从小教育就是零错误教育,不允许学生犯错。但我们知道,实际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能做到一点问题都没有,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前任务时,也应允许学生出错,而且学生出了错,对于老师来讲不见得就不好,我们可以通过反馈知道结果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然后了解到他们那里还有问题,从而在课上有的放矢的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上会更有效。

6、考虑学生特点。因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班级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只有每天同他们在一起朝夕相处的老师最了解,因此我们在做课前任务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而这些实际情况就是我们做学情分析时需要提到的。以上六个原则老师好好把握,一定能设计出非常好的课前任务。

除了设计任务外,课前设计中还包括发布、执行、反馈和分析四项内容。

发布任务很好理解,老师将设计好的任务发布出来,让学生能够接收到。这里不多讲。

执行任务也很简单,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反馈任务也不难,学生将任务完成后,反馈给教师。

分析任务主要是老师的工作。老师们把学生们完成的任务结果收集好以后,进行相关的分析,找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课上活动做好准备。

五、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上设计

课前任务分析后,课前阶段就结束了。接下来是上课环节。

在课上教学环节中,我以两学时课程为例,讲一下。

通常来说在两学时的课堂中,往往都是按照课程导入、部署任务

一、部署任务

二、部署任务

三、课程总结的顺序。

而在这个顺序中,通常第一个任务完成知识目标和部分教学重点。第二个任务完成教学重点,并会引出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到了第三个任务,就是将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突破完成。

接下来我们就逐一看一下。

课程导入部分,往往根据本课程所讲内容,通过实践案例引出题目,同时在案例中抛出问题,并引出第一个任务。

这里要注意的是所选择案例一定要能扣题,让学生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联系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这个比较容易,在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导课结束后,对于第一个任务,往往是要解决知识目标和教学重点。

这里需要和老师们说一下,第一个任务的设计往往要看课前任务。

如果课前任务是针对知识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那在课上第一个任务设计时,我们就需要把课前任务的结果考虑进去。也就是说,老师们需要把课前任务中学生们完成的任务结果同第一个任务联系起来,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同时课前任务的结果也将成为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里请老师们注意,很多老师在做这部分教学设计时,往往直接将课前任务结果和分析情况直接用于授课中。这种做法我不是很赞同。因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评分标准中有一条: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而如果直接把结果拿来用,对于这个标准就不是很到位了。

我的建议是,在这种情况下,由老师组织,学生自己上来对课前任务结果进行总结,同时发现不足和问题,教师在一旁做相应的指导与引导,效果会更好!学生自己把问题抛出来,然后根据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来突破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从而实现“做中学”。在完成任务后,再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从而完成第一个任务的自评,其他同学可以通过打分等方式完成对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完成互评。

如果课前任务是针对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的,那在这第一个任务设计上,可以不考虑课前任务的结果。而是直接通过导课引出第一个任务,通过学生们参与并完成任务,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和知识目标的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据导课,引出第一个任务,然后将任务发布下去,通过合理的课堂组织,让学生通过协作完成相关任务,从而实现教学重点和知识目标的突破。在完成任务后,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从而完成第一个任务的自评,其他同学可以通过打分等方式完成对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完成互评。

第一个任务结束后,我们进入第二个任务,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第二个任务往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是说它要将在第一个任务中剩下的教学重点和知识目标彻底解决,同时又要适当的引出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前任务是针对教学难点和能力目标的,那就需要将课前任务的结果在第二个任务中体现出来。

其他的同第一个任务类似,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多参与任务,尽可能独立自主完成任务,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引导课堂,有效组织课堂。然后第二个任务结束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从而完成自评、互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第三个任务是课程的核心,因为它需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能力目标。

因此在第三个任务的设计上老师们需要多花费一些心思,需要让评委看到,你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解决难点,完成能力目标时,确实行之有效。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组织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最终有效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在这个任务的设计上,老师要多想怎么能调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同时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通过何种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在任务完成后,为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仍然最好是让学生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不断调整中,真正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第三个任务完成,基本上课堂的部分也就完成了。剩下就是课后设计部分。

信息化大赛教案设计 篇4

一. 活动名称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口罩设计大赛

二. 活动目的

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增强绘画技巧,活跃校园气氛,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接受专业知识洗礼,领略文化艺术的广博,体验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 活动时间

2009年11月24日

四. 活动地点

一号篮球场

五. 主办单位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六. 活动负责人

七. 比赛前各准备

1. 赛前宣传

① 11月15日通知院学生会宣传部制作宣传本次大赛的海报 ② 11月18日对外张贴海报 2. 赛前准备

① 11月20日由办公室发请柬邀请大赛评委(学校各部门领导及艺术系老师)② 11月19日确定参赛名单

③ 11月15日到23日为院学生会外联部拉赞助时间

④ 24日早上由院学生会各成员布置舞台,主持人服装由文艺 部负责,办公室负责借桌椅,晚上正式比赛

八. 比赛流程

1. 邀请嘉宾进行开场表演 2. 主持人开场白

3. 选手依次登台,主持人分别介绍各位选手

4. 比赛开始,各选手在固定的时间,依照所抽到的题目进行

口罩设计

5.各选手就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讲解

6.各评委对各选手的作品进行评分,评出一二三名

九.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十.活动展望

这是一个为广大学生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以此锻炼我院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大学生的新点,亮点,充分展现我院学生的风采。

十一:附录

1. 道具清单

脚手架,话筒,灯光,幕布,桌布,桌椅,号码牌,计算器等 2. 经费预算

舞台布置:100元 脚手架租赁费用:100元 请柬:50元 奖品:100元 服装租赁:100元 评委用水:50元 总计:500元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院学生会

信息化大赛教案设计 篇5

级研修班”的通知

各职业院校: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课,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为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及参加信息化大赛的水平,利用重构教学模式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我单位决定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解析及信息化教学设计高级研修班”,请各单位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结束颁发培训课时证书,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

二、主要内容

1、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实战解析

①历年信息化教学大赛要求的变化及趋势分析

②信息化教学设计赛项评分参考标准

③信息化教学大赛赛项设计规律

④赛前教学设计理论的准备

⑤如何选择满足赛事要求参赛内容

⑥参赛团队的组建大赛说稿的创作与注意事项

⑦大赛说稿如何与媒体联姻

⑧大赛PPT的创新性设计

⑨信息化教学比赛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⑩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作品设计与实例分析

2、基于大赛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策略

②如何选取合适的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③基于课程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

④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模式

⑤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设计项目

⑦课堂教学设计的“五循环”

⑧教学设计的九项程序流程

⑨如何利用教学模式重构提升教学效果

三、时间地点

四、与会对象

1.各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教处负责人,各教育科研机构的职业教育科研人员、领导等。

2.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校长、教学副院(校)长,办公室主任,教务处、督导处领导,系主任,信息化教学建设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等。

五、报名事项

1、会务费用1680元/人,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本次会议由当地会务公司协办,会务正式发票由当地会务公司统一开具。

信息化大赛教案设计 篇6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1], 教育部自2010年开始已举办过四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旨在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新格局, 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大赛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网络课程等赛项。

网络课程则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 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2]。在网络课程的五种基本特征中, 最重要的、本质的特征是“交互性和共享性”。交互性包括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共享性需要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如何来满足上述这些要求呢?那就需要依靠有效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2]。

本文以2012年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作品《辽宁导游基础知识》网络课程为例, 教学设计如下:

2 设计思路 (Ideas for design)

2.1 课程定位

本网络课程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源, 既可以作为导游员考试的参考, 也可以作为职业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辅助教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参加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考试, 能够胜任基本的旅游岗位工作。

2.2 课程结构

本网络课程为助学、助教混合型网络版多媒体教学软件, 与旅游教育出版社《导游基础知识》一书相配套。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 课程内容设计详实, 充分考虑学生、教师等不同主体的教学需求;提供“教、学、做”一体化的网络课程资源, 分“学习指南”“网络课堂”“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导游词选”“自我测试”“教学资源”“互动平台”等八个模块。

(1) 学习指南

该模块是本网络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分“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授课计划”“选用教材”“参考书目”和“考核要求”六个子模块。

(2) 网络课堂

该模块将本课程的详细教学设计与内容, 以树形目录形式展开, 左侧是目录部分, 右侧显示教学内容, 有良好的交互性。

(3) 电子教案

依据教学基本要求与《导游基础知识》教材而编写, 结构上包括“基本要求”“难点重点”“基本内容”“本章小结”“本章作业”等部分。按照各个知识点进行描述, 内容表现力求生动形象, 其中包括全部文字和插图。使用PowerPoint编写, 图、文、表并茂, 任课老师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个性化教案。

(4) 教学视频

包括授课视频、景点实训视频、历届导游大赛视频、辽宁风采视频、导游动画教学, 其中导游动画教学包括迎接服务、住宿服务、送别服务等20余个动画。

(5) 导游词选

本模块比较翔实的介绍了辽宁省主要景区景点, 能更好的宣传辽宁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丰富辽宁景区导游词内容, 提高导游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按照辽宁省的行政区划共分14个模块。

(6) 自我测试

“自我测试”部分是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习题, 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 又兼顾了想参加全国导游考试的学生。两个子模块:在线练习、综合测试。在线练习按照章节出题, 包含单选题, 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可以查看答案。综合测试将打乱章节限制, 随机出题, 考核综合能力。

(7) 教学资源

分为旅游须知、出行指南、景点推荐、政策法规、友情链接、旅游地图、辽宁风采等。

(8) 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中包括:在线答疑、作业提交、在线论坛, 本模块中, 学生可以提交老师布置的作业, 教师在后台发布、批发作业, 在线向老师进行提问, 登录论坛进行师生讨论、生生讨论等。

3 内容呈现 (Content presentation)

该网络课程平台界面布局合理、美观, 体现课程特色; 导航清晰, 设计合理, 便于检索;链接设置明显、准确, 没有无效链接。栏目设置科学;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等材料符合技术规范, 质量高, 能自适应显示终端分辨率, 无语法错误, 无排版格式错误。

4 使用效果 (Effect of applying)

《辽宁导游基础知识》网络课程从2010年开始在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运行, 几年来, 参与学习的学生达到300余人。该网络课程资源丰富, 学习过程体现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特点。学生能在线完成在线练习、提交作业、在线提问、综合测验等, 客观题能实现自动批改, 并统计练习内容及训练结果。设有专门的疑难解答和论坛版块, 教师、学生沟通参与, 学生的提问能得到及时的回答, 网站更新频率使用频率较高, 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5 特色创新 (Innov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5.1 多种教学媒体, 创设教学情境

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 图文声像并茂。电子教案、动画教学、视频教学、百度百科、百度地图等,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友好交互环境, 师生互动进步

为学生创设友好的交互环境,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讨。从在线测试、在线论坛、动画教学等多方面自学, 引导学生发挥主体的作用。弥补自己学习的差异, 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在线交流还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协商, 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知识点的意义的深刻理解。

5.3 创建测评环境, 合理评价总结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以“国家导游员考试”为目标, 设计“在线练习”和“综合测试”模块,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题型丰富, 题量充足, 在学生答题后给出准确和错误的提示, 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指导。

5.4 后台管理完善, 教师管理方便

教师后台管理包括在线作业发布、作业批阅、作业回复、答疑审核、答疑回复, 试题库增加、修改、删除, 组卷策略管理等多方面。

5.5 丰富教学资源, 扩大学生知识面

该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 如, 旅游地图、辽宁风采、出行指南、精品线路、政策法规、友情链接等等, 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6 结论 (Conclusion)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融合了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信息技术、美术设计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3]。网络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提供了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协作交流等多种教与学活动, 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 以多种形式和途径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 实现职业教育模式和方式创新,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4]。

参考文献

[1]齐鲁.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举行[J].教育与职业, 2013 (1) :116.

[2]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5) :74-77.

[3]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 2006 (9) :46-49.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篇7

课题: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 教材版本及章节:《信息技术》第三版

第三章第四节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如何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来确定搜索的关键词

(2)让学生掌握从网上下载网页、图片、文字和文件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下载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与我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唤起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利用关键词搜索信息的方法,网页、图形、文字、文件等信息的下载

教学难点:文字的保存和文件的下载

2、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将学习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但这种联系又有别于以往我们熟悉的事物,而是一种并不为学生所了解的事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基于上述理论,在学习信息搜索的时候,我们采用“皮影艺术”这样一个不为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出本节课的讲解内容,然后介绍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以及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来搜索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方法之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了解更为详细的信息,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可以通过关键字的调整,搜索到更为具体的信息。

在确认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后,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我们要组织一个班会活动,介绍有关皮影艺术的一些情况,并且需要一些图片的展示和文字的说明,应该如何来搜集资料呢?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搜索到的资料保存起来?然后讲解有关网页、图形、文字的不同的保存方法。之后继续提出问题:为了增加大家对皮影艺术的感官感受,有同学认为应该下载一个皮影戏来让大家欣赏一下,那么这个又该如何来下载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来演示如何下载文件,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给出一定的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在学习了网络下载的有关知识的同时,我们对于我国的传统艺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

我们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前进。影视技术的不断改进,数码产品的不断更新,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艺术,也逐渐在被人们遗忘。我们海宁是盛产皮革的地方,皮革除了用于穿着和饰品之外,也是制作皮影的原材料,皮影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经逐渐处于消亡的边缘了。然而庆幸的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让我们能有机会与传统艺术进行一次亲密的接触。(2)新课讲授

① 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信息 A、搜索引擎的概念

介绍一些知名的搜索引擎(Google、百度、雅虎、搜狐等)B、例1:搜索有关皮影艺术的信息

操作:进入搜索引擎,然后在关键词栏目中输入要搜索的内容“皮影艺术”。点击“搜索”按钮进行搜索。对于搜索到的信息,点击相关的“超级链接”就可以查看有关的内容。C、思考:如果我们现在要了解海宁皮影艺术的发展,应该输入什么关键词?以此培养学生根据搜索的内容来选择适当的关键词。

(提出新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要组织一个班会活动,介绍有关皮影艺术的一些情况,并且需要一些图片的展示和文字的说明,应该如何来获取资料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搜索到的资料保存起来?过渡到信息的保存)② 下载WWW上的信息 A、保存网页

操作:选择“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命令,在“保存Web页”对话框中选择保存网页文件的文件夹。在“文件名”处输入要保存文件的名称,单击“保存”按钮。B、保存图形

操作:将鼠标指针移动至网页中的图片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图片另存为”命令。在“保存图片”对话框中选择保存图片文件的文件夹,在“文件名”处输入要保存图片的名称,单击“保存”按钮。C、保存文字

操作:以拖动方式选择所需要的文字,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命令,在word编辑区内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命令。

(继续提出问题:为了增加大家对皮影艺术的视觉听觉感受,有同学认为应该下载一个皮影戏来让大家欣赏一下,那么这个又该如何来下载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来演示如何下载文件。)D、下载文件

操作:单击要下载的文件,弹出“文件下载”对话框,选择“将该文件保存到磁盘”,单击“确定”(或者,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文件夹,单击“保存”按钮)(3)小结

① 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信息

② 下载WWW上的信息 A、保存网页 B、保存图形 C、保存文字 D、下载文件(4)教学评价

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形式,辅以教师在学生操作和演示过程中的评价以及最后的总结性评价。

评价标准设计如下:

① 是否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关键词的确定 ② 是否掌握了网页、图形、文字的保存和文件的下载 ③ 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进行积极的探索研究

④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否和同学交换意见,共同探讨,从而得出结论

4、信息资源及工具的应用 网络教室(两人一台机器),连接到internet,教学课件

5、教学后记

教案设计旅游信息数据库 篇8

教学媒体:PPT

第二章第一节P 35~P44页

一、教学目标:初步掌握数据收集、数据分类和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 学会使用实体——关系图描述关系数据模型 理解层次和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掌握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能够使用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创建数据库。

三、教学难点:掌握数据收集、数据分类和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必要的教学工具,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五、教学方法:讲述加演示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数据库。本章将学习如何按照应用要求,设计并建立一个数据库 讲述学习目标:(口述:下面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初步掌握数据收集、数据分类和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 学会使用实体——关系图描述关系数据模型 理解层次和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任务一旅行社旅游业务需求分析

交流整理第1章后续活动2的调查中获得的旅行社旅游业务信息。例如表格中的内容。(这个是上节课留下的作业,都是在课前由学生完成的)游客关心的信息

旅行社向游客介绍的信息

旅行社组团时关心的信息

游客报名参加旅行团需要的手续

通过分析,归纳与定义出旅游业务中实体及其属性 实体

属性

导游(可有老师总结)

工号,姓名,性别,联系电话,护照号码,身份证号码,外语1,外语2。。

旅游路线(学生)

旅行团(学生)

合同(学生)

任务二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模

1.用E-R图描述旅行社旅游业务需求中的实体及其属性。

(1)根据需求调查中对旅客实体的了解,用E-R图描述游客实体及其属性。

(2)用E-R图方法描述其它实体及其属性。2.用E-R图描述实体间的关系。

(1)在各实体间,找出有联系的实体。

(2)用E-R图建立实体间联系,如游客与团队、线路与团队、游客与合同。

(3)在E-R图中标出实体间联系的类型。

.分析快乐旅行社旅游业务需求中,实体之间联系的类型: 每条线路可以组织多个旅行团,而多个旅行团只能对应一个线路。线路与旅行团之间为一对(多)的联系。实体联系名为(关联).标注实体间的联系类型。

3.用E-R图,描述旅游信息数据库整体模型。

根据对快乐旅行社的业务分析,完成数据库的整体模型中实体间联系的描述。

任务三定义旅游信息数据库表及表间联系。将E-R图中的实体及属性转换为表。导游 工号

姓名

性别

定义主关键字。

关系数据库中的每一张表都应该有一个主关键字。3.定义表间联系。

如:导游表与旅游团表之间为一对多的关系,通过导游表中的(工号)与旅游团表中的“导游工号”相关联。

(二)、相关概念讲述及演示:(下面是一些相关概念)

(1)数据模型讲述:数据库是一个单位或组织需要管理的全部相关数据的集合。数据模型是将具体事物转换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数据的工具。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

(2)点击超链接分别讲述三种数据模型,设置有例题演示:

关系数据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据模型,目前大多数DBMS产品都 基于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由若干关系组成,每个关系 类似一张表,用二维表的形式来描述实体、属性以及实体之间 的联系。

层次数据模型:使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实体及其联系,树的结点代表实体上一层 实体与下一层实体之间的联系是1:n,用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例题演示关系数据模型(口述:下面我们看一个旅行社的例子)旅行社

导游游客线路 合同团队

网状数据模型:节点之间的联系是不受层次的限制,可以任意发生联系,更适 合描述复杂的事物及其联系。网状模型中,用结点来表示实体。结点之间的联系通过“系”实现。系用有向段表示,箭头指向

1:n联系的“n”方。

例题演示网状数据模型(下面是一个网状数据模型的例子,这也是一个旅 行社的例子)旅行社 导游游客线路 合同团队

(三)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

(口述:数据库设计要经历四个步骤,下面我们看看都有哪四个步骤)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调查与分析。需求分析一般是对整个 数据库应用系统所要处理的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不只针对数据库 的需求,但是数据库的需求分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概念设计:(建立概念模型)概念设计就是建立概念模型。

E-R图是描述概念模型最常用的工具,也是最有效的交流工具。(口述:那么建立概念模型的一般过程都有哪些呢?)讲述建立概念模型的一般过程:确定实体和属性 确定主关键字 定义联系 建立E-R图

(3).逻辑设计:(建立数据模型)

逻辑设计就是将信息世界中的实体及其联系转换成数据世界中的数 据及其联系,并用数据模型予以描述。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第 二层抽象。

对于关系数据库来说,逻辑设计就是把概念模型转换成关系模型,即关系模型的二维表。(下面是一些转换步骤)转换步骤:(1)定义表。(2)确定主关键字 结合具体例题讲述:(口述: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学生成绩表的例题)

(3)建立表间关系。下面是一个例子: 例:学生信息表

班级信息表

(4).物理设计:数据库是要存储在物理的存储设备上的。为数据库确定一个适合的 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的过程,就是数据库的物理设计。实际上 物理设计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和硬件存储设备。

七、课后总结:

总结这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难点知识。

八、课后作业

信息化大赛教案设计 篇9

一、微课大赛悄然来袭,设备购买高潮折射信息化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微课的大热,正促使一些中小学校掀起一股设备购买的高潮。分配在中小学校的学生纷纷询问: “要拍微课了,该买些什么设备?”“学校要配备录播教室,不知要买哪些设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一窥一线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的基本流程。

装备配置需求缺乏论证,招标文件制作极其简易。为什么买?上级调拨经费了;正好微课大赛来临,教师们正急要;怎么论证?学校临时组织几个人,找专家咨询,多方打听,由于招标文件提交时间紧,往往就从互联网上查找产品参数,去掉厂家名称,按照招标文件的格式规范排版,招标文件也就完成了;有时,很可能就是直接找厂家制作符合要求的招标文件。据笔者的经验,作为设备购买重要的参照书,招标文件一般应由专业人士研讨填写。 像录播教室这样的项目,涉及到学校教学与教务管理需求、教室环境、校园网络条件、视音频传输及其未来的可扩展性等方面,与企业公司进行面对面的需求分析、论证研讨等很有必要,而且其后期建设与使用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都需要在招标文件中进行明确,又怎么可能在几天时间内通过复制、粘贴就可以完成呢?

设备购买缺乏与现实的兼顾及长远规划,花大钱办小事。以录播教室为例,其核心是视频服务器, 最关键的是要考虑后期与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图书馆等无缝结合,以供教师观摩点评、学生学习等。当笔者建议学生要注意这些可扩展性功能的填报时,学生告诉笔者:学校经费有限,而且学校哪有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图书馆都是纸质的,不像大学有网络图书馆,可以查看视频资源等。显而易见, 招标文件最终上报的只是一个纯粹录课的录播系统,就是方便教师录课、参加比赛,解决一时之需, 又何谈全面发挥信息化装备的综合性能呢?而我们通过百度搜索可以看到,在微视频资源建设大热的今天,与视音频相关的摄像机、照相机、手写板等各类设备出现在诸多教育局招标文件中,如何避免上世纪90年代末期基础一线推动电视教材建设时盲目建设演播室、购买视音频设备后却大量搁置的现象,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由一线并不专业的单位自己填报招标文件估计是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缩影。这种基于问题导向、缺乏长远规划的被动信息化建设现象,反映出一线信息化建设的跟风与盲目性。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做支撑的问题,折射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的缺乏,需求论证、管理及中长期规划等环节的空白是一线信息化建设的致命伤;虽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屡次强调科学规划的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由谁来组织,如何落实并最终由谁来监管仍不清晰,这应是当前信息化建设必须正视的紧迫课题。

二、微课制作谁来做,教师为主体的信息化资源共建误区有待深思

在一线工作的学生经常会抱怨:“到处都在宣传微课制作没有技术门槛了,但学校教师整天会问视频录制的问题,说:“怎么录像不清晰啊?”网络上的视频怎么下载并选择其中一段……让人焦头烂额。”笔者认识的一线学校领导或教师总会求援: “找两个研究生,帮忙制作微课吧!”梳理相关现实问题,我们不难看到:微课技术无门槛的大力宣传与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制作微课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微课制作谁来做”再度引发了我们对当前信息化资源共建误区的思考。

微课大赛官方介绍和各地培训专家的报告上所出现的宣传词,不约而同地指向一点:教师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制作视频!听听这些宣传词,真得让你心动。“便于制作,方便应用。”“技术门槛不再是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拦路虎。”“其实,真正好的微课,技术是浮云!”“如果你想参赛,技术不再是问题,关键是微课创意和设计。只需用……首页推荐的微课视频制作工具,一天录制10个微课或微课程都行。”仔细研读各地大赛与培训文件,我们可以发现,技术无门槛其实主要指受可汗视频启发的录屏式制作方式,但从我们收集的录屏式微课来看, 其效果并不理想,简单易行与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方面,微课录制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学科内容所需要的微课录制方式可能会不一样,有专业的,有简单的,不能一概而论。正如《2013深圳首届微课大赛工作方案》所特别说明的:录屏式微课“主要适用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演算过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一个人完成”。其实,回过头来看, 即使对于录屏式微课,也面临着网络论坛中的普遍质疑:微课其实就是PPT。显然,如何走出之前PPT教学中仅是信息简单演示的误区,估计仍是一线教师录屏式微课的重要课题。另外,配音解说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更需要一定的配音环境支持[1], 远非随便找个地方就可录制那么简单易行,这些又该谁提供与支持呢?

另一方面,即便是录屏式微课,也仍然会涉及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相关技术内容,从各地的培训方案与一些专家博客推荐的、 关于帮助教师编辑微课程的热门软件来看,少则十几种,多则上百种,再加上企业推出的各式方便教师的微课制作系统,让人目晕耳眩。显然,这些软件的学习大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琢磨,但由于一线教师工作的特点:没有时间或利用大量休息时间制作微课成为一个现实窘境。针对全国微课大赛的教师调查[2,3]表明:微视频拍摄与编辑成为微课制作中最耗费时间的一项工作,也是目前微课领域教师最关注的热点;各省及地区的教师培训方案文件显示,微视频拍摄与编辑再度成为培训的核心内容, 教师又再一次被卷进学习技术的信息化狂潮之中。

其实,对微课制作是否有技术门槛的讨论,也再次反映出学界对微课制作技术的片面认识,其所带来的误导效应也不可估量,值得深思。实际上,从笔者接触的情况来看,代表学校去参加大赛的微课,仅靠个人之力完成的好像并不多,往往都是一线教师,或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忙,或外请相关熟悉人士帮忙制作微课,而有些实力的学校或教师个人,往往会举全校之力,请专业公司量身定制微课, 这对于大赛评奖来说,显然有失公平。

强调微课技术无门槛,间接反映出基础一线对微课资源共建一贯的认识误区:微课就是教师个体的事情。笔者认为,让教师个体孤军奋战推动微课资源建设,不应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唯一模式。在倡导资源共建共享的今天,在共建上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而在实际的操作上还有待深思,应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推进;一是强调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资源内容的贡献者;二是在具体资源开发制作上的共建问题。以微课资源为例,当前的微课大赛就是在做第一个层面的工作:收集教师提供的作品,评选出优秀作品,供更多的教师学习分享;而在每一件微课作品的开发制作上,是否也应有共建的问题?从发展已久的开放课程到近几年的慕课,以及以企业为主导的在线教育来看,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课程建设需要组建一个合理的团队, 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技术支持、后期维护等团队,微课建设更不应例外。笔者认为,从教育资源开发的特点来看,作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资源,微课的具体制作环节也应有共建的意识,组建团队,在知识点、课件制作、摄制与编辑等方面合理分工,各司其职,才能高效、高质地完成微课制作。

微课制作中社会各方制作力量的加入,也从侧面显现出了一线信息化资源机构与队伍建设的薄弱,再次让“需不需要与如何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机构与队伍”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也是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应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有关部门负责电化教育。”而自21世纪初以来,信息化形势的变幻莫测,电教中心、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部门的定位不清,电教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人员等技术队伍建设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兼职或人数少,工作繁杂,一直是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普遍写照。当微课大潮来临,这样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又怎能担负起微课的建设重任呢?

三、微课完成,应用难现象凸显信息化资源建设方向亟待转向

微课完成,给我点赞吧!“各位亲爱的老师们, 这是……的微课视频,请大家帮忙发到你们的群里,让大家点个赞哦,每天可以点一次,不同载体可以同天点,如手机、电脑等,谢谢大家!”类似的QQ信息,估计大家都遇到过。当信息化大赛变成功利性的角逐时,教师总会成为被谴责的对象,但试想一下,辛苦制作的微课还要自己费尽心思地去拉 “赞”做宣传,在对信息化大赛的评审指标进行反思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对微课资源建设方向进行重新审视。

微课完成,微课常态化应用难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从各微课大赛的官方网站介绍来看,这些微课作品主要是呈现展示,供教师观摩点评与学习,也可以下载二次利用,供教师教学之用。而调查显示: 微课在中小学一线面临着无处播放的难题,而把微课在课堂上播放,教师当放映员的做法,却受到许多专家的质疑。[4]江苏师范大学戴晓华老师等通过对2013年底以前的文献分析认为,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很少。[5]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带领研究生对广州11区的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显示(发布于2015年4月26日):“将微课应用于常规课堂, 且经常使用,成为常态的教师人数占曾将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教师人数的6.1%,占问卷样本总体的0.5%。可以看出,仅个别教师将微课作为常态化教学。”[6]这不由得令人反思:如何避免一线教师仅将微课作为大赛的终点?利用大赛建设微课资源的合理性去向?微课的价值与作用如何才能真正实现?

微课应用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表明仍然是用教学资源建设思维发展微课,把数字化的微课硬加在传统课堂上,有违微课应用规律。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分析认为,微课大赛的微视频使用对象主要是教师,其资源类型还仍是教学资源,而不是学习资源;而结合翻转课堂与慕课理念,借鉴华东师范大学C20慕课联盟的实践情况,我们可以发现, 微课建设的真正意义应是将教师从基础知识的重复教授中解放出来,方便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认为,微课的发展在网络,当与翻转课堂、网络教育结合之后,会发挥更大的作用。[7]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改变将微课建设成为传统课堂使用的教学资源的观念,立足学习资源的视角建设微课;与此同时,不能片面孤立地单纯为参加微课大赛,应将一线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翻转课堂实践、慕课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建设微课资源,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微课应用难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反映出当前中小学网络学习平台环境条件还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基础一线加快构建微课应用的平台环境。没有哪个教师会不想用微课,重要的是学校有支持微课应用实践的条件吗?经过近十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通了网络,建了网站,但无非仍停留在新闻、教学资源的展示层面,是为教服务的,而网速慢、断网却成了一些学校的基本状态,更何谈在支持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上做什么远景规划呢?而基于线上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必将是未来教育变革的趋势。笔者认为,各地区主管部门应彻底改变发文件、上报资源的中转站角色,应借微课大赛的机会,立足长远, 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区域学习化平台,探索微课建设与应用机制,以助推开启中小学数字化学习的新篇章。

上一篇:毕业贺卡祝福语下一篇:JAVA应聘笔试题目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