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设计

2024-08-26

信息化设计(精选12篇)

信息化设计 篇1

0 引言

21世纪,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场深刻的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信息化教学设计, 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 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运用系统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它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不同, 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角色、学习目的、地点、学习媒体、学习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问题展开探讨。

1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般用简单的实物、图片、语言和动作等, 因为缺乏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直观性、有趣性、丰富性, 所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不容易发生。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撑, 使得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变得更加丰盈、直观、生动、高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网络、非线性的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等信息技术, 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 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生动直观的形象能够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 从而同化或顺应所学知识, 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简单地说,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就是依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 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中,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

2.1 设计问题情境

应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学习情境设计是问题情境, 它是在学生求知心理和学习内容之间设置悬念,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问题情境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 真实性;二是, 悬疑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思维碰撞, 为进一步的协作、交流学习提供依据,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一定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问题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2.2 设计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 就是依据学情, 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 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活动中, 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尽可能多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当学生进入新鲜活泼的情境后, 会迅速激起强烈的积极情绪, 唤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联想与兴趣, 起到暗示诱导的作用, 进而对知识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总之, 故事情境的设计一定要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将抽象、枯燥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一般情况下, 创设故事情境比较适合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 (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 。

2.3 设计模拟实验情境

对于理科性质的课程 (数学、化学、物理等) 和专业技能课程来说, 实验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时, 实验的开展往往会受到教学材料以及实验条件等的限制无法进行, 而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则有效解决了实验条件不足带来的困惑, 且实施简便。如化工专业做一些操作过程伴有危险的化学实验时, 用虚拟车间仿真软件则无需担忧;电子专业单片机课程当中设计单片机最小硬件系统时, 用单片机仿真软件Proteus则有效解决设备昂贵、实训成本高的问题;数控专业用虚拟数控加工软件解决生产不可重复的问题等等。在模拟实验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完成学习任务, 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学生也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 不需要考虑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损坏等问题。

2.4 设计协作情境

信息技术为协作情境创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撑, 使得学生可以在线、及时与其他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等进行互动交流, 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 从而直接获得问题答案和实际工作经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协作情境设计就是利用信息化环境中的多种知识共享工具和交流会话工具, 如QQ、微信、网络学习平台等等, 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校企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协商, 共同实现知识的建构。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 颠覆了传统教学, 延伸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 拓展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校企交流的疆域,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情境变得鲜活生动, 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协作情境设计是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与组间的协商、讨论, 以期达到对学习主题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整个协作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 讨论的问题也有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 更重要的是进行学习过程、协作情况的整体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协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教师总结与评价。

3 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面临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 信息化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师技能之一。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 教师要依据教学实情, 选择恰到好处的方法创设有效情境, 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破茧而出, 在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技术和手段都服务于教学本身, 脱离教学就毫无价值。总之, 在信息化环境下, 进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情境设计时, 教师应当在综合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 巧妙而有效地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 才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使教育获得真正的革命。

摘要: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形式, 学习情境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常见的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情境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10) .

[2]王晓玲.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市场, 2015 (2) :159-162.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3) .

[4]吕建.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1) .

信息化设计 篇2

芝角中心小学

苏淑芳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正确读写3个生字。2、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容易破碎”的特点,体会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与唯一性,明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与责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萌发科学探究精神。

5、对地球产生强烈的感激、热爱之情,知道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要爱护地球,明白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容易破碎”的特点,体会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与唯一性,认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与责任,明白如何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难点】

地球美丽壮观而又渺小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不够,因而不易理解;尤其是说地球像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学生更是很难体验;“生态平衡”、“生态灾难”等科学术语,亦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从电视上、书本上,有条件的可到网上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滥伐森林”投影片和“读一读”录音、备有课文朗读、地球美丽、地球渺小、地球易碎、保护地球等内容的课件。

【教学理念】

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借助卫星资源优势,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帮助学生体会地球的特点,明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采取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读助悟、以悟促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课

1、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生灵,并且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她是谁吗?

2、对,她就是地球。让我们一起跟她打声招呼吧!齐读课题。

3、在茫茫的宇宙海洋里,有几个地球?所以,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太珍贵了,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问候她吧!(再读课题)

4、地球母亲非常高兴,正在欢迎我们呢!今天,我们就以一颗感恩的心走进地球。(播放课件封页,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件“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观看相关图片。

2、听完之后,请同学们想想: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三、细读课文,探究地球特点及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读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

(一)感悟地球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课文的哪些内容体会到地球的可爱?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同学们,我国的神舟飞船在太空遨游时,拍摄了我们美丽家园的很多照片,老师有幸从杨利伟叔叔那儿弄到几张,你们想看吗?

2、播放课件:美丽壮观、晶莹透亮、裹着水蓝色“纱衣”的地球图片。

①同学们,这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喜欢吗?请用自己的话,夸夸我们的地球。

②谁能根据课件中所观察到的图片,具体说说地球如何漂亮?着重从“晶莹透亮、裹着水蓝色‘纱衣’”来体会地球的美丽。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自然段,将地球的美丽读出来。

④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地球母亲吧!齐读描写地球美丽的部分。

3、地球的美丽仅仅在于她的外表美吗?你还从文章哪些段落看出她的内在美?

①读3、4自然段中有关的语句,理解“无私”“慷慨”,说说你从中体会到地球母亲的什么品质?

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读3、4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4、导读:理解了课文意思之后,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谁再读这句话: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说说为什么用这种感情去读; 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这句话。)

(二)体会地球的渺小与容易破碎

导语: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她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可她又是渺小的、容易破碎的,地球的渺小与容易破碎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潜心读课文,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写在书上。

1、了解地球的渺小。

①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课件出示有关文字,提醒学生注意红色标记的字最能体现地球渺小,应重读。)

②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后,播放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一叶扁舟”体会到地球的渺小。

③课件出示说明方法及运用说明方法作用的比较题,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其作用。

2、明白地球上的资源有限,地球容易破碎。

①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你从这几个数字:“几百万年、几亿年、二三百年”中感悟到什么?

②谁来说说可再生资源的情况又是怎样呢?(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文字让学生朗读。)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谈。

③过渡语:是呀,人类为了眼前的发展,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乱挖乱采、过度开发,把我们的地球母亲摧残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她向我们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老师收集了有关的资料。想看看人类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吗?

④展示人类毁坏资源、破坏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看。

⑤看完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之后,此刻你心情怎么样?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读第4自然段。

⑥同学们,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在哭泣,你想说点什么吗?此时你又将怎么样读这句话: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课件出示这句话)

(三)领悟地球的唯一性及环保的重要性

1、展开小小辩论会。

同学们,我们的宇宙飞船已经遨游了太空,假如地球上不能居住了,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同学间相互讨论,说出理由。

2、激情呼唤。

是呀!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可敬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的破坏,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①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②看到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的灾难,你会想到什么标语呢?想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课件出示相关标语让学生齐读,展示全国各地保护地球的宣传图像以及保护地球的策略供学生观看参考。)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问题:地球还面临着什么危害? 组织学生根据课件拓展资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开讨论,积极探讨解决地球危害的办法。

2、课件出示配乐朗读《每天,我们的地球有„„》,学生听完之后,引导学生说说感受并将感受送入对诗歌的朗诵中。

3、组织学生畅谈学文后的感想,让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总结升华: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而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五、反馈练习,学以致用

1、课件出示练一练,让学生口头作答。

①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和蔼可亲(ái ǎi)

毁灭(huǐ fěi)

薄薄的(báo bó)

② 在()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地球适合人类生存,()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③说说下列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张桌子长1.6米,宽1.2米,高1米,真够气派的。

●中午的太阳宛如一个装菜的盘子。

2、出示“查一查”,让学生自主选择: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 篇3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总体设计 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指导下,企业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年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总体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差之甚远。本文主要研究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意义,探讨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策略,为我国企业在信息化总体设计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1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意义

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戰略指导。该战略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重视程度。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国家要求相差甚远,绝大多数的企业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缺乏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研究,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其他高科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企业发展已经与这些高科技融为一体,广大的企业也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于本企业信息化设计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不久的未来,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然是发展越来越好,这是时代赋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使命。

2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策略

2.1企业外部规划

2.1.1网络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毕竟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需要一定的网络基础作支撑的。无论是国家信息化建设还是城市信息化建设,都必须要对一定范围内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规划,从而为我国家以及城市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对于企业来讲,应该积极跟随国家信息化规划目标,科学合理的利用国家以及城市信息化基础基本设施,同时,企业还需要向国家信息化以及城市化信息化建设规划进行学习和靠拢,从而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建设同样也是企业信息化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否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关于信息资源建设,关键还在于政府,政府需要以身作则,对于信息资源建设问题积极引导,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库,从而使得企业可以享受到完善的信息资源建设服务。

2.1.2服务行业规划与法制环境建设

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设计与规划,与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信息化咨询与监理方面,都对于企业的信息化总体设计与实施至关重要。政府需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应好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引导,对于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甚至可以帮助信息化行业建设进行出谋划策,使得我国信息化服务行业可以获得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规划与设计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离不开国家有关政策的约束。为此,政府需要加强对于法律法规的环境建设,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学习他们科学的法制环境建设策略。同时,根据我国企业信息化规划设计需求实际,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化法律法规政策,从而为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开展保驾护航。

2.2企业内部规划

2.2.1制定企业信息战略规划

企业信息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持续新内动力,因此,作为现代化企业必须也要把制定企业信息战略规划,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请来办。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以及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对于企业信息化战略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战略性分析,明确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明确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使命与责任,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完善企业信息战略规划,将企业发展推向现代化。

2.2.2信息资源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

企业内部信息资源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方法都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实际,努力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企业内部信息资源规划还需要借鉴一些有效的软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必须要的信息数量进行分析,从而根据这些数据标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从而建立起符合本企业发展实际的信息系统框架。另外,企业还需要做好内部信息系统规划。内部信息系统规划是建立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的,只有做好信息资源整合,才可以进一步开展内部信息系统规划。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企业同样也需要根据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实际以及企业自身信息需求进行选择。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制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城市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发展规划,把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其他信息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我国企业在信息化总体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信息化总体设计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到企业信息化进度。深入研究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问题,创新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策略,是今后我国企业在信息化总体设计方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尹华川,鄢萍,刘飞,等.基于总体模型的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02):5-9.

[2] 李奇明,刘家国.对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再认识[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10):71-72.

信息化设计 篇4

1.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在这里,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做课件,作为教师传递知识的教具,而是成为与课程教学整合在一起的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环境。

1.2 传统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征对照

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知识的施与者,通过对单学科的独立模块进行说教性的讲授,在学习中一般按能力同质分组,布置个体作业,针对事实性知识和离散技能进行评估。教师是主要的教学源,控制着学生对信息的访问。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帮助者,通过对多学科延伸模块的交互性指导促进学生的探索。在学习中进行异质分组,学生共同完成协同作业,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估。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学习作业、自我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交叉学科专题为学习内容,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其主要教学模式有探究/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性学习。设计以单元为单位,依据电子作品集进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及信息化教学设计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2《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2.1《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JAVA是一种功能很强,而又比较简单的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它既适合编写应用程序,又适合编写系统程序,应用领域十分宽广。我们对常州市3所学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 3所学校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认识一致,均认为它在计算机科学的学习中地位非常重要。在教学计划中,《JAVA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共128学时,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为5:1、3:1、1:1不等。

2) 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规则和使用JAVA程序设计的技能,从而掌握JAVA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由于本课程的学分较高,学生比较重视对它的学习,但只有16.8%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有兴趣,39.2%的学生觉得难,不好学。

4) 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只有49.2%的学生在课后能独立完成练习和作业。

5) 80%的教师提到JAVA语言教学时,没有真正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观念中。

2.2《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经过调查,发现《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1) 将JAVA语言课程教学设计分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课教学设计。

2) 以“教”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以“学”为中心进行实践课程教学设计,设计简单易懂的编程模型,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5)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如何学习和爱岗敬业环节。

3《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系统分析

3.1课程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

信息化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组成。

1)教师:在教学活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1)教师是意义构建的促进者

在现代教学系统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将知识集合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更主要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应该了解在整合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学习的特点,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应得的规律性认识,顺利驾驭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2)教师是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

为了创设最接近学生需求的教与学环境,教师应进行教学资源设计。一方面运用多种媒体技术开发实用的教学课件。所谓“实用”,是要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解决“用还是不用”、“何时用”、“在什么地方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向学习提供者提供学习资源的获得方法,并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的建构,更有效地学习。

(3)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重构者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需要基于教材,但是“课本怎么写我就怎么讲”是要不得的。教师从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形成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及实践技能的需要出发,重新组织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策略,不断评价、完善新的课程体系。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因素体现了教学质量的高低。

(1)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教学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完成“听、记、重复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任务,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技术支持进行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2)学生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

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使学生获得预期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收获体现了教学的效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知的主体地位,学生应是主动发展的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信息,而且还应具有了解自我、表达自我、提高自我的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先进的学习环境,建构自己脑海的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式学习环境,帮助促进同化、顺应两个认知过程的发生和完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教学的应有功能。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以及教学传递的内容。

在进行学习环境的设计时,必然包括教学传递的设计,即在学习环境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传递的设计。教学内容依靠处在学习环境中的教师及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传递。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知识信息的载体。

教学媒体提供货呈示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既能够辅助教师的“教”,又能够辅助学生的“学”。

3《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

《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根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标准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每个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以及知识能力结构,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课堂教学设计根据上述目标体系,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制定教学过程结构方案,进行教学实践检测,然后做出评价和修改。

《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保证学生参与和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出进行探究的问题、提供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知识建构。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分析学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和学生的自主性活动。

《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模型如图1 所示:

4《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

前面已经构建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为了对教学设计模型进行检验与评价,我们进行了教学实验,通过教学实验来检验该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发现不足,以求使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实验对象

为了检验研究成果的通用性,我们在我校选择了实验班和对比班。参与实验的教师均为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对职业教育特色非常清楚。另外,实验班的任课老师是本次研究的参与者,能够较好地领会教学设计的思想。

2)实验变量

自变量: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该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一个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另一个是传统的教学设计。

因变量:教学效果及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课后学习的主动性等。

干扰变量:影响教学效果的其他因素,如老师的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课堂协调能力,亲和力,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的认识程度、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的转换速度等因素。

3)实验内容

实验班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课堂上对学生的注意情况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状况进行了结构性观察并组织有关教师进行了听课与评课。

4)实验结果

实验后,实验班、对比班同时进行了专业知识测验和问卷调查。具体测验数据见表1。

实验统计数据以及课后对实验班学生、任课及听课教师的问卷统计充分说明,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构建水平和自主学习意识,更新了对知识的认知,同时,提升了教师的执教水平,提高媒体的使用效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好”的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设计“好”的教学系统是我的责任,这次的研究仅仅是开了个头,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摘要:该文调研了目前《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进行系统分析并形成该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通过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说明了《JAVA程序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程序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晓.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12(1).

[2]陈湘,欧阳广.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王军武.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初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5).

[4]程丽.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对比研究[J].价值工程,2013(1).

[5]罗子林.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12).

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5

因此,我本次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课题是城市轨道交通售检票作业。我将从教学设计依据,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活动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教学设计依据分析之一:课程标准。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熟练掌握岗位技能知识,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我将在教学中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热心,细心,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收货乘客的放心,安心和开心,用心服务,一路心随行。

教学设计依据分析之二:教材分析

我所采用的教材是全国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规划教材 《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第一版,我所授课的章节是7。1节 售检票作业。用时4课时,2节web 教室理论课,2节实训室实操课。本章节是该教材的重点教学项目,是学生应掌握的重要岗位技能。主要由以下学习内容组成: 售检票作业内容,售检票作业标准及程序

教学设计依据分析之三: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班级是13运管1班,通过我的观察了解,这是一群活泼开朗,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孩子们。我将从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媒体操作能力,知识结构进行分析

个性心理特征:学生具有自己的头脑,性格和行为认知规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我会尊重其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媒体操作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媒体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搜索,下载,讨论等功能。但他们在有用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整理加工方面仍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学习了《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等专业课程。这些背景知识结构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依据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及素材: 图片视频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网络探究学习:采用wps 轻办公功能,提前将学习资源传输到网络,供学生下载学习

PPT课件:清晰 直观

仿真软件:由于学生人数及设备耗资等问题,无法保证学生一人一套,硬件实训也会造成设备的损耗,仿真软件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是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情景模拟:模仿售检票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理解与应用。

在相应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自主探究学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自我评价,仿真操作等

教与学是相互的,总的来说:做中教,做中学的职教理念贯穿其中 教学设计依据,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分析与确定之后,我的教学活动过程如下

正式授课之前,我会将相关知识使用Wps轻办公平台传输给学生,供学生下载学习。设计意图:学生以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进行积极主动和协作式的学习,并可在wps设置讨论组,可进行提问并答疑。 教学活动过程第一环节

一 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北京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乘客使

用指南》的视频导入新课

视频采用的是卡通人物的设计为乘客介绍了设备的操作,使用及单程票储值票的购买发售,形象直观,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为本章节重难点的学习奠下一定基础。视频的观摩学习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是学生可以避免直接接触设备因失误造成设备的损耗。复习回顾:

1、请说出车票哪些类型?

2、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的终端设备有哪些?

信息技术的运用: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播放视频,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呈现学习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我将分为以下两个任务

任务一:售检票作业内容

任务二:售检票作业的标准及程序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

设计意图: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主线下,使学生能够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学习策略与技能。

(二)任务完成过程

1、查阅资料,获取相关信息

2、小组讨论

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进行提问,讨论并总结。

教师予以引导。

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师生交互学习,协作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交换想法,意见,

实现协作学习,避免了受单一思维的限制。

3、讲授(PPT课件展示)

(1)售检票作业内容

图片教学

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图片

设计意图:解决了传统理论课上无实物设备的问题。使学生对设备及操作步骤有了相对直观的感受,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基础。

(三)效果检测(实践操作)

地点:AFC系统实训室

方式:教师先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后实际操作

设备: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半自动售票机及仿真软件 形式:两人一组(一人乘客,一人站务员),情景模拟

任务:

1、自动售票机作业:单程票购买,储值票充值

2、半自动售检票机票务作业办理:

单程票发售

储值票发售,充值,退卡

车票分析

车票抵消

测评:测评表(自评和互评)

教学总结及评价

信息化教学运用技术:仿真软件及终端设备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网络传输评价

加快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 篇6

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产业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战略资产,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与全球化相呼应,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同时面临着这一新现实。信息化成为一个围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今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6.32亿,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围产业创新发展的平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增加值稳步提升。大型企业数字化进程明显提速,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013年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政府推动了简政放权制度改革,并逐步向基层政府延伸,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日益加强。王秀军指出,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人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城乡区域问的鸿沟,必须走向均衡发展的状态。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同时,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形势依旧严峻。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要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驱动、战略导向作用,切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此,王秀军提出要加快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她说,去年底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统筹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火问题,研究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宏观政策,推动国家信息化法制建设。今年2月召开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2014年工作要点”,习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指出:“网络信息化是有关围家安全、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并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两翼,必须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要做到协调并进,以安全促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王秀军表示.2014年是我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一年,也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开局之年,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央网信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建设国络强国的目标,组织开展人数据、智慧城市等重点调研工作,密切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

她进一步介绍道,目前,国家网信办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研究制定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健全信息化发展环境和法律制度,对发展目标做好战略布局,研究制定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制定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开展数据分析,通过评价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贯彻落实领导小组部署的要求,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啦各领域的信息化工作。

加快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坚持创新发展,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对关键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加人投入,取得实效。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把握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规律,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促进新技术发展,增强网絡安全保障能力。网信办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意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的产业发展,探讨开展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工作。要繁荣发展网络文化,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立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推动基础设施和手段建设,严格落实企业网络安全责任,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和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快网络安全治理。

推进基础信息设施建设。目前,这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深入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扩大网络覆盖,提高网络性能,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和应用水平,推动互联网普及,促进消费,发展电子商务。

信息化设计 篇7

交互设计这一名称其实就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 20世纪80年代, 主要研究人、机器 (系统) 、界面之间的关系。最初的更多的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互。随着移动终端的日益发展, 人与系统之间的交互日已占据主要地位。我们常说, 苹果手机是工业设计的杰作, 而苹果手机竞争力的核心不是它的造型设计, 而是具有高度人性化交互系统的Mac OSX操作系统。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首先, 物质生产的丰富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拓展了以使产品服务于人为核心内容的工业设计的范畴, 并迅速成为核心内容之一。

交互是指用户与所使用的产品之间的动作与信息交流的行为。在各类工业化产品充斥每个角落的今天, 人与产品之间的的交互行为时刻都在发生, 如使用电脑上网机、使用汽车旅行、使用电磁炉做饭、使用机床加工零件、使用自动售票机购买火车票等, 均存在着大量的人机交互。交互性行为的增多, 逐渐扩展了工业设计的范畴, 即使从狭义的工业设计定义来看, 这种交互行为也在逐渐改变着工业设计本身。

产品交互设计改变了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中所强调的人机学、功能性、功能、生产可行性、造型、色彩、细节、使用环境等设计要素以及为实现设计目的而采用的方法、技术、功能等与实现手段等相关, 只是与用户间接的发生联系, 设计师本身与用户之间还较多的隔着市场。而由于用户对产品要求的日益提高, 用户与产品系统的交互行为、支持行为的技术和功能以及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表达方式成为影响产品最终效果的核心内容, 成为现代工业设计中价值观的首要取向。由此, 我们可以认为交互设计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设计, 我们必须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用户能感觉到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 具有信息交流的双向性。由此可见, 即使狭义上的工业设计, 用户体验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设计指标, 特在某种意义上拓展了工业设计的范畴。

其次,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使信息化深入到人们日常接触的大量产品中, 信息的大量交流, 使交互设计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广义的工业设计, 是创造人、机、环境所组成的体系, 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在信息化并不普及的时代, 交互设计更多体现在造型、色彩、物理功能、技术等方面。而在信息化时代, 这些要素实现的门槛大大降低, 与之相对应的是操作系统所带来的用户体验的便捷与人性化程度的要求大大提高。以手机为例, 目前市场上的手机, 外观造型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竞争因素, 很多手机外观看起来都差不多, 但是价格却相差甚远。决定因素就是交互设计的成功与否。用户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 会用大量的体验, 这种体验的好坏才是影响购买的决定性要素。苹果手机大受欢迎, 其根本原因是操作系统的交互设计便捷、稳定, 以及丰富实用的App Atore (应用软件库) , 而不是其外观。在工业化高度发到的今天, 外观模仿起来已经不存在技术门槛, 但是具有良好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操作系统, 其开发难度却很大。从这一点看, 至少在通讯领域交互设计其实比外观更加重要。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 即使是以前常见的看似与信息化没有关系的产品, 也逐渐走向智能化, 给信息交互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比如智能洗衣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 在使用过程中都要与人发生大量的物理操作之外的信息交互。当工业设计不再仅仅限于产品的外观, 其设计范畴就得到了解放。大量的工业设计其实已经于产品的物理外观相去甚远, 专注于很多系统、终端、平台的交互设计。这些产品很多本身是纯虚拟的, 只要有合理的硬件支持, 都可以顺利的运行。比如微博、微信、游戏等的界面与架构设计, 其实都属于广义的工业设计的范畴。

再次, 设计观念的变化, 使产品设计更加贯彻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这也使交互设计的地位被提升到新高度。

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伴随的是对“人”的体验的强调, “为人而设计”这句话从未如此被贯彻和推崇。沙利文曾说“形式追随功能”, 当功能的实现伴随着大量不可避免的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便成为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工业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一直被强调, 然而, 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 这种用户体验对停留于物理的的接触, 更多的是强调物理功能的是实现和造型的赏心悦目。信息化时代改变了这一现实。众多的“产品”, 要实现其“功能”, 必须伴随着大量的使用体验, 人—机交互更加复杂和丰富。如果产品的功能实现不便捷, 交互设计不人性化, 产品就无法顺利实现其功能性。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其目的都是为人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而产品的人性化程度, 越来越取决于是否友好的交互设计, 创造好的用户体验。由此可见, 交互设计的核心地位将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不仅大大扩展了工业设计的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从本质上改变了工业设计, 产品功能越来越多的依靠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来实现。在原有产品设计的基础上, 信息化还创造了更多的与交互设计有关的“产品”, 这些产品与物理操作关系甚微, 致力于用户与产品的信息交互, 这样的产品, 交互设计成功与否, 成为决定性的因素。由此可见,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 成为核心价值取向之一。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不仅大大扩展了工业设计的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从本质上改变了工业设计, 产品功能越来越多的依靠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来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使信息化深入到人们日常接触的大量产品中, 信息的大量交流, 使交互设计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 成为核心价值取向之一。

关键词:交互设计,工业设计,产品,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李世国, 华梅立, 贾锐.《传产品设计的新模式——交互设计》.包装工程, 2007 (04) .

[2]杨若男.《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手机交互设计研究》.硕士论文, 湖南大学, 2007.5.

信息化设计 篇8

一、信息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融入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工业产品三维仿真设计制造:三维软件智能造型—>实体零部件数控机床加工—>产品组装调试, 许多制造企业已实现这一生产流程。西门子NX系统软件融合了三维智能造型、二维工程图生成、虚拟装配、机构运动仿真、运动学分析、装配干涉检验及结构受力分析等智能制造技术, 功能强大。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机械产品设计的效率, 在接下来的零部件CAE分析、CAM加工过程中, 智能化设计的优势更加显著, 与传统机械产品设计相比, 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智能化设计可以使得复杂的产品设计及工程问题简单化, 通过设计人员的规范化管理、设计任务的合理分工, 使得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团队的协同性与个人的独立性并行, 基于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机械产品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选题。目前机械产品设计可以是按照市场导向、没有参照的全新的创新设计, 也可以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模仿和改进的创新设计。我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选题范围比较广, 如结合教师科研课题, 融合学生机械创新项目, 参照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传统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卷扬机传动装置等。但是对课程设计题目的完成要求基本一致:①理解机械产品的工作原理, 对产品的零部件进行三维造型设计, 运动学仿真、结构受力分析, 完成机械产品二维装配工程图1张;②绘制重要承载轴、传动齿轮等部分零部件的二维工程图各1张;③编写机械产品设计说明书1份。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以三维虚拟模型总成及传统实物模型总成作为参照, 学生通过对三维虚拟模型、传统实物模型的零部件测量核算、获取模型结构尺寸参数, 对课程设计任务产品总成及其零部件进行设计。课程设计根据工作量的不同, 以个人或小组团队为单位进行, 各单位课程设计不同题, 或者同题不同数据规格, 以常见的减速器课程设计为例:根据减速器输出轴的输出功率选择合适的传动类型, 经校核计算选择对应的齿轮类型、材料、参数, 计算轴径、选择轴承等, 各单位完成各自课程设计任务[3,4]。

2.课题三维智能设计。作为西门子NX授权教学培训高校, NX系统软件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经NX系统软件教学课程的训练学习,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NX系统软件三维智能设计、虚拟装配及运动学仿真的方法步骤, 能够独立熟练的进行机械产品零部件设计。基于NX系统软件的三维智能设计, 可以将学生的机械产品设计意图用虚拟三维模型形象的表达出来, 当设计过程中发现产品零部件需要修改时, 方便学生对任务产品结构尺寸参数进行修改, 在面对构造较为复杂的大型课程设计任务产品时, 也便于实现学生间的分工设计, 团队合作。二级三轴式减速器箱体、箱盖、各级传动齿轮、轴等的设计, 综合运用了机械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典型零部件设计知识, 零部件三维智能造型如图2所示。在NX系统软件上, 将减速器各零部件的三维智能造型进行虚拟装配, 通过装配爆炸图分析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利用装配干涉检查功能, 查看减速器总成设计是否合理, 如存在干涉现象, 则需优化设计参数, 修改零部件三维模型。减速器装配总成及爆炸图如图3所示。

3.关键零部件的运动学分析。NX系统软件的运动学分析模块, 可以方便快捷的对减速器传动轴、传动齿轮等关键零部件进行运动学分析, 验证减速器总成设计效果是否合理。在确定输入或者输出任一运动参数的情况下, 使用NX系统软件运动学分析即可计算获得整个减速器的运动参数, 进而效验传动齿轮等关键零部件是否符合减速器的设计要求。对任务产品的装配总成进行干涉分析, 可检查减速器各运动零部件在运行过程中是否与其他零部件发生碰撞等干涉现象, 尤其齿轮与齿轮之间、齿轮与箱体之间, 进而检查零部件的设计及装配方案是否合理。

4.主要零部件的受力分析。NX高级仿真和其他有限元分析软件基本操作一致, 分为创建有限元模型、创建仿真模型和后处理。确定减速器输入轴的功率后, 即可根据减速器的设计参数, 计算获得各轴及传动尺寸的受力情况。通过NX系统软件对关键零件进行受力分析, 进一步检验零部件和减速器整体设计装配是否合理。当确定某个零部件其结构关键部位受力情况超出了材料本身的许用应力时, 需要对该零部件的结构参数进行重新效核计算, 优化受力结构, 从而使任务产品符合设计要求。

5.二维工程图的生成。将虚拟装配和模拟分析没有问题的减速器总成三维模型, 及所有定型的零部件, 经NX系统软件的工程图模块, 智能转换生成包含三视图、轴测图等的二维工程图。对自动生成的尺寸标注进行检查修改, 或手动添加尺寸标注, 然后根据实际机械加工需要, 标注相关加工信息、技术要求、工程图编号等, 完成所有零部件及装配总成的二维工程图制作。

NX系统软件作为高端CAD/CAE机械产品信息化设计软件, 将其引入到应用型大学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 符合当前“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大环境下企业、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改善了机械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制定出一套完整, 且行之有效的基于NX系统软件的课程设计指导规范, 仍有很多工作等待完善, 如:如何检验及评判学生机械设计课程学习的质量?如何评价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等等, 都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 开发出一套实用的基于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海, 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设计 篇9

1 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设计的方案

1.1 系统总体设计内容

根据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情况, 系统设计的目标就是提高智能化的控制管理水平, 可以实现统一的信息化监控平台, 这种功能要求的设计内容必须要满足基础数据管理。同时智能安防信息化还具备统一的平台, 实现了各个系统的有机整合, 监控系统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机联动, 最后系统可以通过创新, 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平台应用效果, 智能化安防监控设备, 通过模式的转换, 最终实现全面的控制目标。本文研究的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设计主要包括:监控及信息采集子系统、告警及监控子系统、系统管理和用户管理子系统, 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系统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在应用技术的基础上, 对安防信息化平台进行优化设计。

1.2 视频监控智能设备设计

视频监控智能设备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智能平台的应用效果, 同时智能监控设备通过技术的改良, 具备和优化了传统监控设备的功能, 视频监控智能设备可以实现自动检测功能, 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基于这种设计要求, 技术人员采用运动检测和目标跟踪等技术, 对系统进行了优化, 使得系统可以及时捕获到有效的信息, 并发出警告信号, 视频监控智能设计的功能可以实现全天候的监控。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设计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持, 所以技术人员一定要充分发挥出现代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技术的融合, 实现全面的智能管理, 提高技术应用效果, 使视频监控智能设备可以更加适应应用的环境。

2 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1 数据设计的规范化原则

数据设计原则一定要满足数据库的规范性, 通过范式的运用, 实现数据设计目标, 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 建立对应的数据逻辑模型。数据逻辑模型用数据流图来表示, 要求技术人员要能熟练应用范式, 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去建立数据库系统, 确保系统可以具备相应的功能。数据库结构设计应根据第三范式的指示内容调整内部结构, 所以第三范式的结构变化, 必须要满足系统联机处理的要求。如果在CRUD操作过程中, 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效率会降低, 这是因为关联表数量多引起的, 说明技术人员在设计表时, 没有按照第三范式的指示内容去设计, 大量数据的冗余不能保存在主关键字中, 这种设计的要求也满足工业等企业的管理目标, 可以使技术人员掌握到有用的数据信息。

2.2 数据库系统管理技术的选择

针对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设计的目标, 可以选择SQL Server 2012数据库或者Oracle11G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可以呈现出灵活的扩展性, 可以提供高效的数据整合功能和高可靠性保证, 只有加强了可靠性, 才能展现出数据库的性能, 所以技术人员要通过相关要求的内容, 在性能分析的基础上, 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扩展, 进而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数据库可以实现分布式的数据处理功能, 针对大型的企业来说, 有很多机密的信息, 运用合理的数据库既可以对信息进行高效的处理, 也可以简化企业的工作内容。可见, 数据库系统管理技术的选择, 可以促进企业、单位应用智能控制平台的效果, 技术人员也可以更加便利的操作平台, 实现了合理使用数据库系统目标。

3 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趋势

3.1 视频监控设备的优化

根据社会对信息化平台的使用需求, 视频监控设备已经可以兼容数字化功能, 深入到企业使用的内部, 通过对监控设备的优化, 进而实现更全面的控制水平。未来视频监控设备的使用, 一定可以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结合的控制模式, 还可以根据系统的监控功能, 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异常行为进行分析, 在应用层面上, 监控设备也可以体现出优质的视频效果, 通过安全相关应用和非安全相关应用来对系统的监控内容进行检测。

3.2 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带动了智能化的应用水平, 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 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已经为很多企业的信息保护提供了便利, 所以在未来使用的过程中, 一定可以结合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水平, 减少用户的重复建设, 缩小经济开支。同时技术的优化也可以扩展系统功能, 网络拓扑结构的建设和设计, 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 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对于安防行业来说, 信息保护和处理非常重要, 所以智能安防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和应用, 一定也可以加强控制管理的能力。

4 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带动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发展既带来了机遇, 又带来了挑战, 所以我国要想提高综合实力, 就必须重视技术水平的发展。智能安防信息平台的设计提高了数据处理功能, 也可以提供及时监控技术, 发出警告, 基于社会和企业的使用需求, 技术人员还是需要对系统平台进行不断的优化, 使智能安防信息化系统可以应用在更多不同的领域中。同时在视频监控设备应用时, 技术人员也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 对系统进行维护,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漏洞。

参考文献

[1]周永红.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及应用[J].中国安防, 2011 (3) .

[2]阎迅.ADSL宽带自动测试系统数据库设计[J].科技资讯, 2010 (06) .

[3]陈智华.浅谈数字化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安防, 2009 (10) .

企业信息化接口的设计 篇10

目前, 有部分企业的信息化未能将内部各系统良好的衔接起来, 产生了“信息孤岛”, 导致信息断流、大量重复劳动等情况的发生, 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接口的设计和实现,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兴澄特钢”)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为了确保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并行, 消除“信息孤岛”, 公司对信息化状况进行了研究, 建成了以ERP为四级系统, 众多MES系统 (各分厂制造执行系统) 、专业系统 (集中计量、能源生产集中管控) 为三级系统, 下属二级工序管理以及一级PLC信号为基础的信息化体系, 并将这些系统以接口的方式衔接起来, 做到了各系统自然通信, 信息不落地, 人为干预少, 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兴澄特钢三级、四级信息系统接口为例简要介绍企业信息化接口技术的设计及实现。

1 信息化接口需求

兴澄特钢2001年开始建设第一期信息化, 到2003年建成。随后三年, 兴澄特钢因产线增多、产能扩大及管理体系变革等因素, 使得当时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XC-CIMS) 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需求。2007年, 公司进行了第二期信息化建设, 当时公司已建成或正在建的MES有5个, 各MES集成商都不同, 使用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都不统一, 另外还有铁区管理系统、炼钢快分系统、计量系统、金税系统等外围系统, 这给二期信息化提出了接口设计的要求。在随后几年, 公司又不断地新增加了中厚板MES、集中计量系统、能源生产管控系统等一系列新的信息化系统。为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 这些不断增加的新系统和原有信息化平台之间也需要有规范的接口设计。

在考虑各MES系统和外围系统接口的同时, 由于第二期信息化由多个模块组成, 各模块之间也必须考虑互相之间的信息通讯。这些模块包括:总经理查询系统、内部门户、物料系统、设备系统、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业务关联图见图1所示。

财务成本管理、销售管理、出厂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存货管理、一轧精整管理、花山炼钢管理、花山轧钢管理、杨市线材管理和银亮材管理等模块均是第二期信息化内部模块, 通过2台IBM550小型机, AIX4.3操作系统和oracle 10g数据库提供软硬件支持, 系统采用三层B/S架构;物料系统和设备系统也属于第二期信息化模块, 以2台IBM55A小型机, AIX4.3操作系统和oracle 10g数据库作为软硬件支持, 系统运用了B/S三层架构;而门户系统则使用7台Dell服务器, 微软Windows2003操作系统和oracle 10g (windows版) 作为相应的软硬件支持, 应用了B/S二层架构;此外, 铁区系统、5个炼轧钢MES系统、宽厚板炼轧钢、集中计量系统、能源生产管控系统等三级信息化系统, 各自组织实施, 时间跨度大、软硬件各自为政, 涉及了IBM、Dell、惠普等多种型号的小型机和PC服务器, 操作系统包括微软Windows2000、Windows2003、AIX4.3、AIX5.2等, 数据库涉及到了ms-sql2000、ms-sql2005、oracle 10g、oracle 11g等多个数据库, 各系统有C/S架构也有B/S架构;外贸系统、金税系统、炼钢快分系统等外围辅助系统的软硬件平台更是繁多。这些模块、MES系统、外围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错综复杂, 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接口设计, 将导致信息各自为政、通讯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

2 信息化接口的设计方法和实现

2.1 信息化接口规范

接口所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是保证系统集成过程中数据流畅、业务延续、功能分摊合理。为此, 必须统一规划信息化接口, 在保证信息数据流畅和业务功能完善的前提下, 尽可能简化、消弱接口对各系统的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根据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兴澄特钢首先制定了一个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接口规范。

(1) 在接口设计前必须将所涉及的业务和数据理清楚, 这是接口设计的基础。

(2) 在不影响业务功能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通过接口的数据。

(3) 各专业系统对MES系统 (三级) 服务的数据, 直接由专业系统和MES系统之间进行接口设计, 对ERP系统 (四级) 负责而MES系统也同样需要的数据, 必须经过ERP系统再分发给各MES系统。

(4) 接口的实现采用写入数据表的方式, 由数据提供方主动写, 数据接受方负责接口数据的读取、删除和维护。

(5) 在数据提供过程中, 数据的提供方要负责解决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

(6) 编码规则由双方事先约定, 以ERP平台编码规则为主要原则。

2.2 通讯方式

目前信息化系统之间可产用的通讯方式比较多, 常见的有DBlink方式、专业软件封装[2]、软件程序方法调用[3]、利用excel、txt等进行接口数据转换[4]等。各种通讯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讯方式。

兴澄特钢信息化系统面广量大, 各系统操作系统平台和数据库都不尽相同, 为了使各系统能进行无缝连接, 公司有针对性地对各系统间的接口进行了梳理, 经过论证和反复试验, 确定了各系统间合适的接口方式:

(1) 新建信息化各模块和MES之间的通讯、各数据库间采用DBlink方式通讯中的复杂情况 (如sybase与oracle的DBlink通讯需要购买相关组件) , 采用宝信公司开发的专业通讯软件XCOM。

(2) 商业化软件 (如金税系统) 和产销系统之间无法实现DBlink通讯的, 采用excel、txt等进行接口数据转换。

(3) 其他系统之间采用DBlink通讯方式。

2.3 设计实现

(1) 进行双方的接口约定, 内容可以包括通讯约定概述、相关术语、基本原则、通讯方式、数据项说明约定、对数值数据项说明的约定、对编码数据项说明的约定、数据项类型的推荐表示约定 (见表1) 、数据表的推荐表示格式 (见表2) 等。

注:*Cx/VCx中的x可以直接写成字符串的长度, 如C8表示8位长度的字符串。

(2) 整理接口数据表, 根据整理好的接口数据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开通帐号权限、创建接口表, 进行接口程序的开发。

3 结束语

经过规范的接口设计,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二期信息化自2007年运行以来, 做到了产销财务一体、管控结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 实现了内部资源的高度整合, 减少了业务人员的重复劳动, 提高了工作效率, 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发生, 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的管理, 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介绍了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企业信息系统接口的设计。

关键词:信息化,接口,信息孤岛

参考文献

[1]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朱珊娜, 姚振国.河北钢铁集团信息化XI接口技术攻关[J].中国电子商务, 2010, 9:75-76.

[3]蹇洁, 武建军, 温平川, 等.基于SOA的社区信息化基础数据库通用接口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 16:3612-3616.

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实施方案 篇11

中交一航局信息化顶层设计一是围绕公司推进管理变革和创新的要求,着力在运营管理、资源整合、业务协同、科学决策、专业支持、风险防控六大能力上下功夫;二是按照“大统一、大集成”的理念,持续推进公司各项信息化工作;三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优化再造原有的管理体系、管理流程,支撑公司管理创新。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强化基础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中交一航局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实施方案结合中国交建打造“五商中交”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健康发展能力,有效支撑一航局向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建筑企业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组织体系

加强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组织体系由四层组成,第一层为以总经理挂帅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公司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是组织体系的第二个层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设在公司信息中心,公司信息中心是公司总部的一级职能部门,作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同时承担公司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及运维。第三个层面分布在各个部门和子分公司信息专员或成立的相应信息化管理机构。第四个层面是面向具体应用的管理者,促进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由这四个层面构成统一管理、协同工作、分工明确的信息化组织体系。

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更取决于企业各层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以及企业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组的组织与管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主要包括三类:第一,技术支持层,主要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方面,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程序开发等,他们是公司信息系统开发运维的重要支撑。第二,企业管理和专业人员,他们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具体使用者,因此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认识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第三,各级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使用企业信息系统的领导,要求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及应用情况。

根据中国交建信息化管理部的机构设置模式,与其他管理部门有所不同,信息化管理包括信息化综合管理和开发运维两个方面,需要对业务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管理,需培养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信息化的主管和专业技术的主管;公司总部组建研发队伍,主要负责系统建设前期研发工作;公司总部组建运维队伍,主要负责后期运维工作;目前公司所属各单位可暂时维持队伍稳定,既不增员,也不减员。信息化人员的引进须通过考核或具有国家承认的相关软硬件资格证书。

加强资源整合

有效利用公司及子分公司现有硬件、软件、网络、数据、IT人员等内部资源,并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推进IT资源配置规范化和高效化,避免企业内部低水平的IT重复投资,最大程度地降低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推进IT集团化管理。

㈣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机制

参照中国交建的信息化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机制,将信息化绩效考核纳入所有下属子公司和工程建设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结合总公司年度工作任务及信息化总体规划部署,明确各部门、单位年度信息化工作任务,包含应用重点、目标要求、分值权重等,使考核者、被考核者可随时监控工作任务、目标达成情况,利于过程监督、整改、控制,通过信息化考核评价工作,使各被考评部门、单位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实施方案

中国交建信息化顶层设计包含35项内容,其中统建的18项,分建的11项,自建的6项。排除统建的和已经建设的系统或项目,公司实际需要建设的系统或项目共10项。

对于统建项目,要紧跟节奏,按照中国交建的顶层设计计划统一建设。

分建、自建系统的建设

统管分建项目:综合办公系统、内网门户系统和外网门户系统已经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市场经营管理系统、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建设。其中项目管理系统开发应用按照信息化规划及2014年信息化会议要求分模块分年度开发应用,总体进度与中国交建的顶层设计要求一致,但年度执行计划内容有所差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运营云中心、公司网络建设专项、公司信息安全专项需要完善,需要信息中心安排计划部署建设。

需按照中国交建计划执行的其它分建系统.市场经营管理系统由经营部安排计划部署建设;生产指挥调度系统由工程部安排计划部署建设;知识管理系统由办公室安排计划部署建设。

统管自建项目

中国交建顶层设计所列与公司有关的主要是施工业务管理系统,包含四项;工程量计算系统由工程部安排计划部署建设;施工组织设计系统由工程部安排计划部署建设;大型工程机械GPS应用系统由船机装备部安排计划部署建设;船机设备管理系统由船机装备部已于2014年开发完成,正在试运行。

全面深入开展项目精细化管理,项目管理的精细化是管理系统运行可行性的基础和前提,粗放管理是后期成本管理模块系统的开发运行的最大障碍。

加大标准与规范建设力度,修订并完善相应标准,为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和系统对接提供标准规范。编制《运维管理体系标准》,整合公司信息资源,构建适合公司的IT管理体系。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政策,支撑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2015年公司将实施信息化专项建设。一是开展海外信息化专项规划;二是重点建设国外互联互通平台;三是强化海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视频会议、远程设备及现场监控和业务系统的应用。

持续加强各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和保障,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继续推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采取积极主动的防御方式,加强网站、财务等核心业务系统的安全管理。

明晰职责

信息化建设遵循“战略驱动、需求主导”的原则,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职责明晰,密切配合,协同工作,联合攻关;总体信息规划、企业级集成、安全防护、标准规范由信息部门牵头,有关业务部门配合; 依据总体规划和技术体系,具体业务应用开发由业务部门牵头, 信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推行原则

企业信息化是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它应包含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方位的内容。公司信息化建设需采取集中统一、严格管理、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即建立统一架构的信息平台,通过严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和系统应用管理,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作用,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试点先行策略,稳步推进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资金保障

整个顶层设计包含内容众多,分建、自建项目的资金投入基本可以根据各相关业务部门要求列入预算,基本可控;对于统建项目,中国交建只负责统一规划和研发,按照以往经验并不会统一免费部署,将需要一大笔费用,并且不可控。

公司信息化工作将继续贯彻“四统”原则,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公司转型升级,着力通过信息化推动公司“五商中交”战略,实现信息化对公司各主要管理业务的全覆盖,提升公司整体运营和管理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整体达到国资委信息化测评的“A级”水平。

信息化设计 篇12

关键词:信息化,移动应用,顶层设计

近些年, 移动应用因其便捷性和普及性等特征, 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 小到办公应用APP, 大到电子书包的系统化推进, 各地涌现出许多以“移动”为核心特征的应用形态, 甚至有些区域以“移动”为抓手, 希望扭转区域信息化的发展态势;移动应用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里已经成为推进整体工作的新宠。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在现实里面对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逐渐提升, 无论学校是否允许学生带手机, 移动设备离他们就是很近, 但是应用的模式却难以生成。究其根源, 在如何定位“移动应用”这个问题上还需深入思考, 且不能简单看待这个新事物, 仍需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审视学校信息化全局, 才可真正解决应用实效问题。

一、移动应用与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移动应用最大的特征是“移动”, 其支撑是具备独立运算能力和无线网络接入功能的小型设备, 由于其依赖电池就可以保证长时间的运行 ( 往往支持8 小时以上) , 使得与计算机的使用形成强烈对比:使用计算机是人围着设备转, 而移动应用是人带着设备走。这就让“随时随地的应用”成为可能, 无论是收发邮件、浏览文档, 还是处理流程、欣赏音视频等, 网络和信息化应用开始真正“贴身”了!

不可忽视的是, 移动终端的触屏操作特征、操作系统局限和硬件运算能力局限等特征, 注定了其功能的指向基本上限定在内容呈现为主的应用环节中。通俗地说, 在移动应用中, 移动设备更像一个微型电视机, 只管播出内容, 而内容的发出则除了可浏览的本地文件以外, 都是依赖网络和服务器了。放大它之后, 基本上就是现在市场上可见的网络电视。

站在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移动应用, 可以这么理解:学校软硬件基础设施是一棵树的主干, 各部门的业务应用软件是树的枝杈, 那么枝杈上带着树叶的细小分支就是终端应用了 ( 如图1 所示) 。分叉越多, 就需要越粗的主干来支撑, 也需要越多的树叶来实现给养。移动应用作为呈现内容的便捷终端, 其普及面越广, 人与信息化系统之间的交互自然就越多, 此信息化系统的生态就越容易出现良性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任何的障碍都可能引起总体发展不畅。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在这个信息化系统中如果能以合适的方式实现必要的交互, 其参与度就是有效的, 这里的参与不局限于课堂内或课堂外, 关键在于应用的目标和价值。一位资深教育专家曾经反问过, 如果愿景是依赖移动设备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的话, 为什么还要把移动学习拖进课堂来呢?让移动学习无处不在, 而在课堂突出人与人交互不是更有价值吗?

的确是令人深思的一句反问, 如果课堂里那40 分钟的人与人的交互被机器替代了的话, 那信息时代里人文发展的土壤就更岌岌可危了。移动应用不是信息化的全部, 更不可以替代或革命什么, 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在必要的时候和适合的场景里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提升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活跃度。

二、厘清技术领域发展与应用领域发展的关系

继续前面用大树的例子来理解学校信息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棵树生长的土壤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学校的发展现状”, 但凡是立足现状的应用是容易得以生存发展的, 而超越现状的往往寸步难行, 这便是为什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为什么那么多矛盾:技术总认为什么都能做到, 可是就是推不动;应用群体则总认为要什么没什么, 投入却一直不低。

许多教育信息化项目忽视了这个问题, 只在意技术是不是先进、设备是不是先进, 而没有问清楚学校教育发展当前需要什么样的支撑?教师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于是, 云计算、云桌面、大数据、翻转课堂等等一系列的新名词几乎被理解成了新技术充斥着整个教育信息化领域, 似乎当前的教育信息化项目不和这些东西沾点边就不够层次了。

其实“云”不是个新技术, 从技术模式上来说几十年前就已经在了, 它只是个市场概念, 因为在信息社会里眼球经济的力量太大了, 商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让你不断翻新观念;至于到底有没有用的实效, 不到实处没有人可以感受到, 一个学校的网络专线区区十兆或百兆, 建设了所谓的云桌面, 面向一两千名学生在晚饭后集中的时间登录进去, 在我国现有的宽带网络环境中几乎是天方夜谭。而使用所谓公有云服务的思想, 更是与网络安全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的主旨大相径庭。

“大数据”也不是个新名词, 数据仓库自20 世纪90 年代初就提出了。从教育领域来说, 我们应该看见的不是现在热炒的“大数据”, 而是要去理解大数据可以为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做什么, 更进一个层次是要理解大数据的形成机制, 大数据不是买来的, 它只能靠时间和应用去积累。有了数据积累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意识并愿意进行长期的实践, 才能拥有真正的“大数据”。

“翻转课堂”就更是显得赶时髦了。美国法律允许中小学生在家读书, 所以课堂的翻转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我们国家义务教育法是规定进学校读书的, 本已成熟的课堂被“翻转”弄得晕头转向, 许多地方简单地效仿翻转, 让学生在课堂里讨论、回家看视频自学, 可是没有在意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多少孩子家里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 更没在意我们现行的教材体系和教育体制是否可以用“翻转”的方法实践。所以, 看到的基本上就演成功的了。新的教育不公平或许就在这样的概念错位中慢慢滋生。

的确, 在新技术新应用刺激下应运而生的许多新事物, 应该值得大家去正视或参与, 但是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 应用是服务现在的, 如果过多地离开现状, 也就是让服务脱离实际, 久而久之就无法落地。应该切实地依赖区域资源思考服务本地化、数据积累机制、以数字化手段优化教与学等问题, 以人文本, 以现状为出发点, 循序渐进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其实, 任何方法和手段, 应该首先立足于现实才能切实地为现实服务, 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方法和手段有了发展的可能, 但是不可以超越方法和手段的本义。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架构思路

上海市七宝中学自1997 年迁入新校区以来, 面临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需要, 很早提出以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促动学校发展的思路。从面向一线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分层培训到学校信息网络的分层架构实施, 再到以统一身份认证、应用动态挂接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设计, 七宝中学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创新的实践道路。在架构学校信息化环境的设计中, 七宝中学经验可以梳理出以下要点:

第一, 在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之前, 设想一个虚拟的校园, 用它来对应现实中的校园, 虚拟的校园拥有唯一的入口, 所有的人从入口进来以后可以获得自己在学校里所有的角色信息, 即清楚地知道了“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虚拟校园和现实校园有固定的道路和楼宇不同, 虚拟校园可以随时增加不同的功能, 每一个功能会和不同的角色相关, 谁属于这类角色, 谁就可以使用对应的功能。

第二, 为虚拟校园构造一个数据仓库, 用来收纳校园里所有的应用数据, 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 就可以自行定义多种数据统计分析的报表, 或可进行教师评价或可进行学生评价, 还可进行部门评价、专项工作评价等等。这个数据仓库能发展成多大, 就看平台里应用功能的多少, 以及应用功能实际发挥功效的程度。

第三, 围绕数据仓库建设一套核心应用, 比如评价系统, 学校的发展会指导评价系统的发展, 让评价系统的需求不断刺激应用功能的变化, 以实现最方便的数据发布与采集。核心应用的选择, 应该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真实需求来定位, 取决于学校发展的阶段和校长办学的整体思路;确定了核心应用之后无外乎是让各项工作围绕着它转, 这和校长办学实践是完全吻合的, 因此应用的发展如果使契合的话, 推进的难度可以降到最低, 应用的实效可以充分显现。从技术层面还表现出核心应用与周边应用之间的数据接口关系, 周边应用既呈现相对的业务独立性、可以实现某一工作岗位或工作流程的具体业务功能, 又可成为核心应用的数据来源和过程表现;既为管理过程服务、又为核心应用的总体目标服务。

第四, 建立以需求引领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机制。学校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关键是要能够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和教育发展实际创设满足教师需要、满足学生需要和满足管理需要的应用。有了开放的虚拟校园平台, 不同的需要就可以随时转化为应用呈现在平台中, 有了角色的管理机制, 就可以让平台中的应用丰富有序、多而不乱, 有了核心应用的牵引, 就会为不断产生新需求、新应用奠定真正的基础。例如核心是为评价, 那么为了使评价充分的科学有效, 就可能产生许多数据录入和处理的需求, 因此可能产生多样化的应用功能和应用形式, 带来丰富的软件和终端表现, 这些应用在角色管理的支持下, 能够有序地在平台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和权限层次, 使学校的核心工作在虚拟的校园里完美呈现;核心应用的数字化要求抓得越紧, 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普及程度就越高, 久而久之, 师生的应用习惯、数据积累的丰富程度都会自然获得, 大数据、科学管理、高效机制等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远景就水到渠成了。

四、结束语

上一篇:市级商业企业下一篇:工作面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