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精选12篇)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 篇1
1 国内外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我国建筑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进程,但是,全国建筑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各个建筑行业虽己普遍实现计算机画图,但仍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项目的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表现形式是表格或单据等,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的,信息之间的交流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递,很多信息的检索主要依赖于对资料的翻阅、查看。建筑的信息资料从它本身的产生、加工、处理、检索和利用,都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本身的工作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相对低下,这将很容易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进度而没有及时发挥其功能,从而造成该建筑工程项目在管理工作中的滞后或失误。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在管理方面,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在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步伐,严重制约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建筑行业本身是具有分工明确和劳动力较集中等特点。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具有工程施工人数比较多、工作过程复杂、施工范围分散、流动人口较多等特点。在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下,负责工程的设计人员每天大约有37%的工作时间花费在查阅图纸资料上;工程施工管理人员时常需要花费多达49%的工作时间用来搜集、调查必要的资料信息,鉴于这种情况下,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程进度。
我们国家的建筑工程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积累了很大数量的建筑资料和工作经验,能快速进行分类、归档、查询、查阅等功能、能快速地建立建筑工程档案,共享必要的信息资源,建筑的信息化管理不但能解决以上功能,而且还能快速、准确地管理施工,使建筑工程管理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2 目前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和滞后的原因
2.1 涉及领域广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涉及多领域、多专业,具有复杂性。它还涉及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生产进度,施工人员、人员安全、材料质量、工程计划、工程合同等管理内容。
2.2 工作信息量大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它需要管理建筑材料、管理施工人员的工程进度、管理施工人员的生活起居和人员安全等,还要对所有这些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可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信息量非常大。
2.3 规模普遍较小
我国建筑行业数量从数量上看比较可观,但它们都正处在资金、技术、人才的积累阶段,从而它们的资金实力不太强,技术优势不大明显,人员素质普遍比较低,管理形式传统。在现今社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大多数建筑行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大,管理层次也就上不去。
2.4 现代信息意识薄弱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建立时间不到30年,人们适应现代网络技术还需有一个过程。所以导致投入力度不够,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差。由于种种认识上的不足,从而造成对现代信息适用意识差。
2.5 自我封闭的思想严重
在建筑行业中,各个地方所形成的资料文档,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共享,这些建筑行业人士或建筑行业的投资者总是认为这些资料、经验是他们自己的,容不得和其他人分享资源。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这种方式严重阻碍了信息化技术的发挥。还有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的投入力度小,或只建不联、只建不转的现象很多,这样,不仅使网站难以在建筑行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同时也降低了网站的影响力。
3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随着我国的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逐步扩大,施工技术的要求不断提升,与之相关的各部门和单位信息需求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从过去的保守变得比较开放,使得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正因为如此,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明显。当然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无论在速度、可靠性都明显地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6]。近几年来,一些建筑施工单位率先应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这说明在建筑施工中应用信息化的实用性。可见,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在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过程中的先进性,它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划时代意义。因为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可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些信息进行有效地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共享,减少了其他部门对相同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把这些共享的信息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资料,为施工项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通过共享资源,使监督检查工作及施工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而有效,使工作计划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合理和准确,这种信息化管理,能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4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点
4.1 一体化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标准化和模块化,这是实现不同生产厂家产品互相兼容、具有互换性和互操作性的重要保证。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使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最大限度保护用户的投资和利益。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把不同功能、不同技术、不同厂商、不同要求、不同操作平台,不同接口的不同设施和系统,用统一的系统平台把它们连接起来,协同动作,实现一体化管理。建筑整合应用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内具备一定实力的服务商,依据自身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和行业经验,为广大客户提供一体化信息化管理方案。
4.2 采用领先技术,搭建开放架构
作为贯通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要求在技术上必须采用符合开放、标准化的主流技术,才能确保系统的先进性。
4.3 功能全面,安全可靠
全面的功能模块,确保满足管理者和用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用户界面可定制,SVG矢量图的采用充分保证了系统界面友好、直观;一站式登录避免了繁琐的资格审查;系统具有丰富的决策支持功能,用户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预案灵活地定制系统联动;具备丰富的选装门户程序模块。
4.4 低投入,高收益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个可供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的二次开发的行业应用平台。它融合了国内厂商多年的建筑行业经验,因此适用性和贴近性更高。它使得其他各种建筑方面的集成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下开发应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建筑产业链。
4.5 提高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人员能够更快、更准确、更具体地了解整个建筑的运行情况和故障信息,监督故障处理,避免传统的逐级上报可能造成的延误。平台提供灵活的B/S模式,整合在一起的各个独立子系统,实行综合分析和实时决策功能。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结构图如图1。
5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的领域
5.1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在投资中
针对建筑工程投资的复杂性,应用主要如下:
1)将在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总造价及工程报价进行信息化管理,并且把这些资料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依据。还可以正确判断和计划施工项目工程量。
2)在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工程中,还可以对材料,资金等进行优化分析。
3)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明显的协助施工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5.2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在进度管理中
应用主要如下:
1)利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对工程的优化,特别是大中型建筑工程,用手工管理和操作是不行的。
2)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可对确认的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以及部分施工项目的工程进度计划进行优化和分析,输出最新计划和进度计划,作为监理工程进度的依据,并发放施工单位按此计划落实月进度计划。
3)项目施工单位将月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上报监理公司,监理公司将此数据反馈,根据反馈的信息,管理人员通过优化分析,输出下个月可行的进度计划。
5.3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在质量方面
1)利用计算机建立原材料、设备台账,系统地加以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对原材料进行把关;
2)应用计算机对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监理公司运用相关软件将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数据输入计算机,其验评结果就会准确无误的自动输出,减少人为误差;3、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质量信息数据库,方便查阅和调用。
5.4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
应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建立工程数据库,通过建立数据库,对施工项目进行评估,系统所需基本数据如下:
1)基础数据。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国家、地方和建筑行业所采用的材料等常用代码以及其它相关数据。
2)未采集的工程数据.未采集的工程数据主要包括根据建筑施工图纸计划工程量、施工过程中实际数据信息等。
3)已建工程数据.主要包括采集的工程数据如工程的建筑面积、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各种材料用量及其它技术经济指标。
6 加强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几点意见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精神,贯彻这些精神和要求,加强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是推进建筑行业产业升级,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6.1 提高思想认识
在现今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大家必须认识高新信息化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我们必须从当代科技发展的世界化、信息化的高度,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紧迫性。从信息化的全球发展及未来应用的角度来提高建筑行业人士的认识,特别是高层决策机构、施工单位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并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对现代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决不能把网站建设仅看成一种虚设,要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6.2 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要结合建筑行业的本身特点,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投入资金与人才。在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提高本建筑行业的实际研发能力。以最经济、最合理的投入,争取开发出符合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
6.3 实现资源共享
在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中,要统筹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和结余,提高信息化管理的经济效益。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共享。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应用能力,保证提供更权威、更广泛、更实用的信息。
6.4 加大合作力度
根据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重点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技术来源。要积极引进和吸收社会资金、技术投入建筑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当中,逐步实现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丰富性。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在更广泛的投资空间中发展和促进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7 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与之相应,信息化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将是建筑业的一次革命。探究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对整个建筑行业来说,不管在管理层面,还是在决策层面,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几年,值得高兴的是我国目前有大量的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这方面的内容对国民经济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加强同相关行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的合作,对提高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很大帮助。相信这必将为实现建筑工程现代化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文忠.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改进[J].消费导刊,2008(15).
[2]余正洪.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学术研究,2008(4).
[3]王守清.计算机在建筑工程成本测算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 篇2
2014 年 2 月至 2015 年 2 月在本院网站志愿者服务平台报名在职医务人员和临床实习学生志愿者 960 名,年龄 19~60(25.41-+3.05)岁。其中男性 34 名(3.54%);女性 926 名(96.46%)。临床医务人员780 名(81.25%);临床实习生 180 名(18.75%)。学历:本科 168 名(17.50%)、本科在读 180 名(18.75%)、大专 612 名(63.75%)。全共计完成健康日活动 25 次,大型义诊服务 6 次;体系部队巡诊 20次,门诊导诊、随访等 200 余次。实施方法
2.1 依托信息化平台的军队医院护理志愿服务体系
小组构建 2014 年初,立足以往为部队服务巡诊及大型义诊中人员抽组困难现状,学习其他医院志愿者服务活动做法,调研本院护理志愿服务意愿及服务项目等,部署依托信息化平台的护理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由护理部、医务处外联企划办、信息科共同完成。三方明确分工:护理部负责护理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外联企划办负责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及体系宣传;信息科负责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建立。
2.2 依托信息化平台的军队医院护理志愿服务体系构建步骤
2.2.1 健全护理志愿者服务体系相关制度
护理部广泛征集工作人员意见,定义本院护理志愿者团队名称为“天使志愿者服务队”,制作统一标志马夹、制定管理规定,内容包括组织领导、活动形式、招募条件、工作流程及要求等。
2.2.2 护理志愿者服务项目内容构建
外联企划办根据医院“为兵服务”工作部署,及卫生部门大型义诊要求,调研机关部门及临床科室志愿服务项目需求。制定“主题活动”与“日常活动”两大项目,主题活动包括内容有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部队巡诊、健康日、主题日等;日常活动包括急诊导诊、门诊导医服务、院内陪检、出院电话随访等。
2.2.3 信息科提供信息化研究及技术支持基地
为实现数字化办公提高保障,针对护理部及外联企划办要求,工程师在院网开辟志愿者服务平台,平台内容包括志愿活动列表、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志愿服务规范、志愿服务谏言、志愿者知识、报名入口等。主题活动列表包括需求部门、各服务项目名称、工作时间、服务内容、所需志愿者人数、特殊需求、集合地点、着装要求等。报名信息包括志愿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人员类别、部门或院校、拟参加志愿活动(列表选择)、工作时间(下拉框选择)。网站设管理员权限,负责志愿服务项目挂网及岗前培训内容挂网,并动态监测报名数据,方便筛选志愿服务人员。
2.3 护理志愿服务体系工作流程及考评奖励
2.3.1 具体工作流程
各部门规范填写电子版志愿活动需求表,于每月 18 日前向天使志愿小组提交。天使志愿小组于每月 20 日将下月“志愿服务需求及特殊活动计划”挂院网平台,特殊临时性活动需至少提前一周公示。有意参加志愿服务者,于每月 25 日前从院网进行报名,填写下月志愿服
务申请。特殊临时性活动提前一周报名。天使志愿小组按每月志愿者报名情况及各部门志愿服务需求,进行志愿服务安排,并告知申请人及相关部门或科室。志愿者服务者需佩带统一标识(天使志愿者马夹、徽章),服从组织管理、热情工作,为受助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3.2 考评奖励细则
各部门负责志愿服务的日常管理、考评及登记,每月完成部门志愿服务活动月报交天使志愿小组,在院网集中公示。年底综合考评时每参加天使志愿服务人员按参加次数加分,同时评优评先等作为重要考评依据。讨论
3.1 依托信息化平台的军队医院护理志愿服务体系成效明显
3.1.1 完成志愿服务任务
2014 全本院共计完成健康日活动 25 次,大型义诊服务 6 次;体系部队巡诊 20 次,门诊导诊、随访等 200 余次。极大缓解军队医院为兵服务保障及社会公益服务的人员短缺。志愿者服务热情高涨,均按照服务要求提供优质服务,志愿者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结果为99.86%。本院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党委或授权部门牵头、协调开展志愿服务,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资源共享。畅通志愿服务缺乏协调机制,服务时间、地点不再扎堆,同时避免志愿者工作与志愿服务冲突。
3.1.2 建立军队志愿者服务文化氛围
医院和谐发展的宗旨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以人
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志愿者服务体系构建,打造医院的志愿者服务特色文化,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志愿者服务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护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思路和平台,对提升护生医学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
3.2 信息化平台在志愿者服务体系组织中作用明显
信息化网站宣传平台是宣传志愿者服务活动、连接需求部门与志愿服务群体的重要桥梁,同时也使数据提取、分配、登统计工作无纸化、电子化,简化志愿服务组织流程,缩短组织时间。有研究表明,媒体宣传是志愿者期望了解招募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有研究在对全国670 余所三级甲等医院志愿者服务开展情况的调查中,仅 52 所医院使用移动终端招募;可见当前信息化网络平台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使用仍较少,需大力推广。
3.3 依托信息化平台的军队医院护理志愿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本院依托信息化平台护理志愿服务体系已做到常态、规范化,但在拓宽志愿者服务宣传媒介、拓展志愿服务人员至更多医学院校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服务平台丰富内容、志愿服务人员奖励方式、志愿服务效果评价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探究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159-3
信息技术是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也是必修课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不断强化学习动机。下面笔者以《网络技术应用》章节中的“畅游因特网”一课教学设计举例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本3《网络技术应用》中第三单元——“畅游因特网”的第二节。随着网络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怎样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遨游而不失去方向,搜索引擎就是为了满足大众信息检索而产生的网络工具。使用搜索引擎是人们在网上冲浪时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网络浏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对学习有所帮助,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大多都有了小学、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而且多数学生家庭都有电脑,都有过网上冲浪的经历,但对于搜索引擎大都停留在模糊、大概用过的层次,对许多关于它的系统知识和使用技巧并不了解,不能真正使用它來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次课的学习,希望使学生从“冲浪”的浅层应用,深入到探究信息搜索的技术空间,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搜索水平,把它提升为一种技能。再有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学生在筛选搜索到的信息时很容易迷失方向。另外学生电脑水平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要注意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
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搜索引擎的功能和高效灵活的搜索方法与技巧,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②能判断信息的真伪,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置任务、探究解决、提升总结等过程展开教学。
运用任务驱动、实践探究等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和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建立相应的网络道德,更好地为学习、生活服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难点:学会选择准确的搜索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
判断信息的真伪,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教法与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置任务、探究解决、提升总结等过程展开教学。
运用任务驱动、实践探究、归纳讲解等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把演示、讲授、实践、反馈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到新知识,通过由易到难的任务让学生去探究,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想学
由同学们大部分喜欢听歌导入,先让学生欣赏几段歌曲的片段,提出音乐在生活中的魅力与作用,不同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运用现代技术如何方便高效获得?提出问题——搜索引擎。通过一个有代表性信息的查找(百度搜索周杰伦的稻香),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怎么快速查找到需求的信息,从而产生查找东西的浓厚兴趣,设置搜索初体验,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活跃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活跃课堂】
二、讲演结合,传授知识——教学
1、搜索引擎介绍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s)是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然后供你查询的系统,它包括信息搜集、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部分
2、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3、搜索查询方式如下。
①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是由专业人员对广泛搜集到的网络资源进行加工整理,然后按照某种主题分类体系编排的一种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此类适用于制定主题查找信息。它将各种各样的信息按主题分成一些大类,再按其细目一级级分成小类,直到找到相关信息所在的网址。类似于在图书馆按分类目录查找所需要的图书。例如:雅虎(http://cn.yahoo.com)是根据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专门开发设计的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
练习:用http://cn.yahoo.com搜索高一课本的《再别康桥》。在屏幕上演示分类搜索的方法,重点讲解注意点。一层层缩小查找范围。
②全文搜索引擎:也叫关键词检索,适用于按只字片语查找信息。它根据输入的几个字、词或短语,在其索引数据库里查找与其有关的信息所在的网址。此类搜索适用于不知道确切查找的主题时,输入几个关键词进行信息查找。是用的最多的一种搜索引擎。
练习:用http://www.baidu.com搜索小沈阳的精彩视频
元搜索引擎:我们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时,由于搜素的机制、范围和算法等不同,导致同样一个检索请求在不同搜索引擎中的查询结果不尽相同。因此,要想获得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结果,就需要使用多个搜素引擎分别进行查找。元搜素引擎就是针对这以需求而产生的。它是对多个独立搜索引擎的整合、调用、控制和优化利用。特点:检索界面友好、检索选项丰富、支持常用检索语法在不同搜索引擎中的转换、专门检索页面文件标题的特殊检索服务。
【设计意图:实例演示简介搜索引擎的定义和分类等基础知识】
三、指导学法,自主探究——会学
介绍了这么多种搜索引擎,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了。那么,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同学们。不过可不要光动手指啊,要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完成任务呢?
任务一:简单运用搜索引擎自主学习更多的内容
1.列出几种全文搜索引擎的名称和网址。
百度http://www.baidu.com
谷歌http://www.google.cn
天网搜索http://www.tianwang.com
2.列出几种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的名称和网址。
雅虎http://cn.yahoo.com
搜狐http://www.sohu.com
新浪http://www.sina.com.cn
网易http://www.163.com
3. 列出几种元搜索引擎的名称和网址。
圣博牛搜http://www.seekle.cn
比比猫http://www.bbmao.com
让学生自己搜索回答并总结
【设计意图:让计算机成为学习的工具,让网络成为学习的手段】
四、深化知识,提升技巧——乐学
全文搜索引擎与目录搜索引擎的对比
全文搜索引擎 目录搜索引擎
需要关键词查询 浏览主题,了解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源。
搜索器在因特网中抓取网页,索引器按关键词不达意建立数据库。 人工采集并存储网络信息。
信息资源多、复杂,不易了解主题内容 网页内容丰富、学术性较强
只需要搜索器定期“抓”网页 维护费用大、更新速度慢
真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是全文搜索引擎也叫关键字搜索引擎,我们要重点学习关键字的提炼和技巧。通过完成任务二,从实际操作中总结技巧。
任务二:查找不同的主题,引出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1、微软公司招聘时,曾有一道著名题目: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试试你能搜索到多少种不同的答案.
【设计意图:关键词的提炼】
2、福尔摩斯探案的智力题(美国联邦调查局有这么一道招考题目:“一个人到朋友家吃饭,觉得味道怪怪的,就问朋友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说是企鹅肉,他沉思了一会儿,接着就号啕大哭自杀了.”为什么?)
【设计意图:多关键词的使用、搜索条件的细化】
3、一天,丁磊同学在电视上看到了对汪国真诗歌的介绍,其中一首他格外喜歡,但他没有注意到诗名,也记不清具体的内容,只是对其中的那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记忆犹新.你能帮他找到整首诗吗?
【设计意图:强制搜索(双引号)的使用】
4、李琳想搜索一些关于韩国电影的网页,但只对故事片或者喜剧片感兴趣, 不希望恐怖片出现,你能替她想一种快捷有效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逻辑命令(+、|、-)的使用】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资料信息,他就像一个超级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以指导我们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关键是要看我们怎么去向“他”咨询。搜索技巧和其他技术一样,需要大家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发现的搜索技巧,再做总结:
技巧1:关键词的选择最重要。缩小搜索范围的简单方法就是添加搜索的关键词,只要在关键词中间留空格就行了。(+、and、|、-等)
技巧2: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当搜索不到理想的结果时,试着换用另外一个搜索引擎,使用多个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会提高搜索效率。
技巧3:强制搜索的方法——加英文双引号,这一方法在查找名言警句或专有名词时显得格外有用。
技巧4、 每个搜索引擎都有自己的帮助系统,遇到困难,首先求助于帮助系统。
要知道更多的搜索技巧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呀!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搜索技巧,老师再做总结,印象深刻】
五、协作探究、共同发展——善学
分组(课前已分好),布置协作学习的任务三和相关要求。
任务三:
1、“神舟七号”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完成了哪四大科学实验?
2、“精彩奥运”组: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留下什么遗产呢?
3、“抗震救灾”组:在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4、“迎战暴雨”组:10月12日至14日,海南省普降暴雨,带来严重损失,这次的暴雨为什么降雨量那么大,持续时间那么长呢?
【设计意图:分组竞赛,协作学习,强化搜索能力。】
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尝试使用不同搜索引擎,提炼不同的关键字进行搜索,并比较搜索的有效性。组长对以上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组长对本组的搜索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通过教师机输入小组认为最合适的关键字进行搜索。其他组的同学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进行交流。
最后给出“参考关键字”。并指导学生如何筛选有用的东西。
参考关键字:
1、神舟七号 科学实验
2、北京奥运 精神遗产
3、抗震救灾精神
4、海南暴雨 原因
六、总结
以课件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指出搜索引擎的分类、搜索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教学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从想学、教学、会学、乐学、善学五个层面展开。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是比较好的。通过情境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再由学生亲自体会搜索引擎的妙用,并将其技巧总结出来。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更多的围绕学生来设计安排,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很好地做到“扶”与“放”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能充分的动脑又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和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生活服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卿基 于任务驱动法的信息技术课探究与实践[N]《科技创新导报》2010. 第23期
【2】陆娟芳 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方式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0. 第36期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 篇4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举办了首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此次大赛覆盖1 466个专业, 有来自全国的36个参赛队共1 146位教师参加, 参赛作品达406件。比赛项目分中职组与高职组, 后者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网络课程比赛3部分。笔者有幸进入决赛, 作品《局部解剖学—结肠下区 (盲肠与阑尾) 》获得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三等奖。2013年, 我院两位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双双获得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二等奖;2014年, 我院一位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高职组网络课程比赛二等奖;2015年, 在全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中, 我院3位教师分别参加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及信息化课程教学比赛并取得佳绩, 其中一位教师取得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结合近几年的参赛经验, 笔者认为目前职业院校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 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 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明确指出, 要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 加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 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 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 建成支撑学生、教师和员工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
1.1 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现状
目前, 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 以我院为例, 现拥有CNKI、万方等数据库, 在线教学视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天使之城自主学习空间等网络学习资源;数码显微实验室, 数码局部解剖实验室等多媒体教室;药学系仿真实训软件、生理学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等数字化教学仪器设备、软件等。但3Dbody、仿真实训软件等高端信息化软件较少, 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自主研发的Flash素材也较少, 而且各种资源相对松散。因此, 需要有效整合各系各专业的信息化资源, 进一步完善天使之城自主学习空间, 使所有信息化资源均可在天使之城便捷获取。
1.2 探索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途径
笔者通过网络将数码实验室与数码局部解剖实验室、图书馆数据库进行三方联动,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 为学生提供信息化学习平台。先在校内尝试应用手机无纸化考试系统, 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参加考试, 网站自动评分, 这也是我院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创新之举。为增强天使之城学习空间的可及性, 笔者建议向学生开放校园网, 方便其在宿舍、校园通过手持设备 (如平板电脑、手机) 等终端随时上网, 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
高职院校应多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营造良好氛围、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如我院成功举办的2013年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重点考核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来自各系 (部) 的18位教师参赛, 现场展示了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并就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预期效果进行讲解。参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艺术性和新颖性突出, 展现了教师的娴熟技能、良好风貌和综合职业素养, 进一步提高了数字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支持能力和水平,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 充分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目前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中常出现以下困难: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重, 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宣传力度不够;对信息化教学平台缺乏足够的认识, 不敢肯定、不愿尝试;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不合理, 不能满足教学和管理需求;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参次不齐, 部分教师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手段;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等[1]。
2 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 促进教学设计改革
教学设计是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要素和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及学习效果评价。
2.1 信息化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需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及要素, 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2]。
信息化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师生间的交流等方面, 都与常规教学明显不同。例如, 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时, 需要考虑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可及性、文献检索能力等;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在网上作答或讨论, 课上进行信息检索;教学评价方面增加课后在线测试, 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设计时要避免信息化手段的简单堆积, 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的放矢, 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优势。
2.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育界提出混合式学习概念, 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理解, 混合式学习就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 (Face to Face) 和数字化学习 (E-learning) 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在我国, 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积极引入E-learning, 使之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既可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也可以弥补网络教学的不足, 让E-learning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优势, 同时也使课堂教学高效、集中的优势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
2.2.1 微课与慕课
近几年兴起的微课教学以及2012年以微课为基础的慕课在美国顶尖大学的迅速发展, 对我国乃至全球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冲击。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程。一堂微课只有10~20分钟, 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学生如有疑问, 可反复观看视频直到理解为止;在线观看视频时, 经常会有插入的随堂测试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随堂考核教学效果良好[4], 而课后的在线测试可以及时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反馈。
以微课为基础的慕课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其既不同于传统的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进行的远程教育, 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 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慕课具有以下3个特点: (1) 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注册, 课程进入门槛低, 只要拥有一部联网电脑, 就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 (2) 前所未有的透明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情况、时间选择课程, 完成注册后, 按要求完成学习环节, 进而获得学分、取得证书。 (3) 优质教育资源前所未有的易获得性。慕课让世界上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选修最顶尖大学的优秀课程。
2.2.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尝试结合混合式学习及微课、慕课教学, 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索。
(1) 在标本识别与考核的教学设计中引入微课元素。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 可尝试在标本识别与考核的教学设计中引进微课元素。由教研室对教学标本或标本盒进行编号 (如运动系统中的骨学标本标识为GX001、GX002等) ;根据各系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确定考核内容, 制作微视频 (5~10min) , 形成各主要器官以及结构的标本讲解微课资源库;上传视频至天使之城自主学习空间, 学生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线观看标本讲解视频, 边看标本、边听视频讲解, 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 体现“教中学”理念。
(2) 开发系列微课, 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针对三年制高职学制短、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 在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 可适当开发系列微课, 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 供学有余力或考虑专升本的学生自学。
对于学生而言, 微课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 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 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也可应用到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标本考核中。
3 结语
总之,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只有注重借助信息化浪潮, 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与手段, 加大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 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竞赛, 以赛促建、以赛促教, 才能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促进教学设计改革,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目前仍面临许多困难, 如信息化教学尚未日常化, 尚未形成信息化课程体系, 信息化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根深蒂固等。因此,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 需努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俞赤卉, 曾慧, 王维民.科学管理优化服务切实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7) :21-22.
[2]段玉斌, 毕辉, 裴建明, 等.基础医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3) :493-494.
[3]詹秀菊, 刘秀峰.信息化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中医教育, 2009, 28 (1) :50-52.
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 篇5
×月×日,以“推动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xx副总理黄菊给大会发来贺信。本次大会由xx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农业部部长杜青林,xx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出席了高峰论坛并发表演讲。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界工商界人士以及著名专家学者3000多人次。
以下为×××发言全文: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xx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召开~年国家信息化推进大会,这既是我国信息化领域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农业领域的一件大事。大会的主题是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刚才曲主任宣读了××副总理给大会发来的贺信,××副总理的贺信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在今天的会议上,王部长有重要的讲话,我们农业部门一定要贯彻落实,我们要通过大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xx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示精神,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国家经济信息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强就业增收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手段。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面向农民的微观信息化服务,可以使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开展面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宏观信息服务,有利于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农民生产,农产品销售和转移就业环境,特别是通过农业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站,可以提高农业行政工作的透明度,让农民更好地掌握各种政策信息和经济信息,既能加强对政府的沟通又能更有效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战略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的速度,缩短城乡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借助通讯技术,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动、和谐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信息化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xx有关指示和部署,启动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大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开创了农业信息工作的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是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涉及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
二是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通过多年的努力,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检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是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大力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已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近40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建立了部内信息共享机制。从2002年开始启动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检测预警工作,适时对国内外市场供求走势进行分析预测。从~年开始,面向社会推出《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制度,定期发布各行各业信息,目前全国4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中介组织,95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大户,240万个农村经纪人都可以得到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
四是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农业部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农业部正在组织开展的农业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试点,就是广大农村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这种模式能够使信息服务的内容一体化,形象化、有效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对于各地出现的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农技110等服务模式,我们也热情关注,积极支持。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为打通农业信息服
务最后一公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目前农业信息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从总体上看,还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不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主义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合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科学谋划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第一,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战略位置。各级农业部门要始终站在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xx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增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气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步伐,不断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缩小城乡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距。
第二,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推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把面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宏观服务和面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微观服务作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全面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优化信息采集监测点,建议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形成标准统一实用数据库群及完善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好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重点建设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增强其信息采集和服务功能,要积极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体系,要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作,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大力培养农业信息人才,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要改进和完善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发布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总之,要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农业信息化实现新的跨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农业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携手努力,扎实工作,开拓前进,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标准体系 构建
一、引言
自从我国提出了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后,各个方面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便随之开展。特别是会计管理工作,快速建立起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能够更好地做好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工作。有相关的专家研究分析之后,得出了一定的成绩。所以这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来说,其发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相关的进展也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完善。也就是说,实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我们从更多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抓好这一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相关内容分析
会计的信息化形成在一系列的会计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之上,在常规的工作当中,它需要对实践管理活动当中所存在的相关规律和相关规则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以便于形成一些相关的理论认知,会计信息化和标准化则是对会计信息化活动当中长期进行事物和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这样就能够确保会计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下来,最终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在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建设的时候,需要结合以往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案例来进行,这样才能够更为全面和客观地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最后选择出最佳的方案,这也能够当作是今后在会计信息化实践过程当中的一点重要的工作依据。而对于会计信息化标准来说,其概念比较泛泛,就是在会计信息化范围当中获得最佳秩序,通过协商以后一致认定并经过工人机构批准,它是一种规范性的文件[1]。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地趋于完善,这促使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的激烈,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信息化的建设当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在这种作用力的促使下,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下实现了一定的价值,而其自身的信息系统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独特优势被运用到了各自的管理决策领域当中。企业对于每一个管理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将每一项本职工作做好,完善每一项职能决策,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当信息技术发展到当前的这种情况的时候,那么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全局意识,要对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做出全面透彻的分析,这有助于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所以说,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加及时有效地对企业的资金收支情况做出透彻准确的了解,从而使得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效率得到充分的提升。
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定位
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定位能够更为有效地将相应的目标构建出来,这也是构建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前提和必要准备。在此过程当中,需要更为客观地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定位,这是确定其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当中具体地位的工作,而且这也进一步地将会计信息化和其他信息化标准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定位对会计信息化的特殊性息息相关,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当中它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我们都知道,会计信息化主要包含了各类信息,所以这也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进行交换的时候,涉及到的方面也比较多[2]。简单来说,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也有供应商和客户等等方面的监管者,由此也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体系是该体系内部其他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因此,对会计信息化的定位问题一定需要予以必要的重视,做好这一点对于建设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要科学的开展,有序地进行。
(二)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需要将会计信息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到共同促进。所以,在对会计信息化进行构建的时候,就需要在明确目标建设的基础上作出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工作,而在此之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根据以往的会计管理案例和会计管理的有效模型作出分析[3]。通过大量的分析和总结,然后在有针对性地对最佳的方案进行选择和优化,也需要将在此过程当中所获取的经验和教训作出总结和吸收。在总结和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并进行规范,最终形成完整的规范性的、科学性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建设和现实当中的实践管理工作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在此基础上最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才能够更好地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加以实现出来。
(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相关要素和原则
在对会计信息化体系进行构建的时候,我们也做出了必要的定位,所以确定出相关的构建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将相关元素和相关的构建原则进行确立,就能够更好地完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4]。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其基本的组成,而作为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元素,也是对会计信息化的标准作出具体的细化。根据信息化的标准来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确认,最终使得会计信息化的标准体系更加的具体化。对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其中也包含一些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是根据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所衍生而来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总结。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元素涵盖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环境,还涉及到了会计信息化在其运行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软件工程方法和信息方法。当然也有会计信息化的综合支持与控制,涉及到了会计信息化的评价等。
四、结语
在本研究当中,笔者主要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方面的主要内容做出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文中笔者也简要地谈到了一些自己的主观看法。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是我国标准化体系构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业内,关于这一问题的构建也一直都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在本研究当中,文章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在目前来说还缺乏必要的实践性,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但是,通过本研究,笔者更为坚定地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在目前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能够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凡.从会计信息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看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J].财会月刊,2012,15(12):658-659.
[2]杨周南.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13(12):65-66.
[3]付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2(01):321-322.
[4]张玉涛.会计信息化形势下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7(02):164-165.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 篇7
一、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1)坚持全面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对各个教学环节和整个教学系统进行全面性的评价,不能省略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对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更要对每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进行详细的评价。(2)坚持评价主体多元性原则,在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既要包括师生自评,还要有其他教师评价、同行评价、教学主管部门评价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3)坚持发展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教学评价体系不能一直固定不变,而是要根据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改革而不断优化更新。
(二)明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
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评价体系的内容。对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可以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专业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上,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教师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课堂教育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内容,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效率。实践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信息技术将实际生活中的艺术呈现在课堂中,或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艺术设计的学习。
(三)规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方法
规范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方法可以是先收集评价数据,然后对评价数据进行处理,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最后进行综合评判。通过这样的规范评价体系可以为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更好地实施奠定基础。
二、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
(一)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
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树立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信息化教学的需要进行备课,精心设计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培养艺术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信息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刻地把握所学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艺术设计课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学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例如,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经典的艺术作品,或者通过网络分享艺术书籍,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艺术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在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要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掌握新时代的设计思路,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创作。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体系的实施要坚持激励性原则,不论是评价原则、内容、方法和结果都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管理的创新。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艺术设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明确评价内容,规范评价方法,进而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摘要: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更专业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职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以信息化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马超.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150-151.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 篇8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实验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无法满足对人才的特色培养需求
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和保证。目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尚未形成统一、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因此, 许多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和学生实际相匹配的实验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不统一, 大多学校均借鉴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项目的设计也照搬过来。这样使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变成了软件开发实验, 很多学生感到学习起来很困难, 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 学完后很空洞, 没能很好掌握本课程, 从而达不到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 无法满足对人才的特色培养需求。因此,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 结合授课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 构建一套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良好的实验项目, 通过实验教学达到对学生“信息→知识→能力 (技能) ”的转化[2], 才能满足对人才的特色培养需求。
2. 实验教学内容单一, 实验项目的设计忽视管理与技术的有机融合
在实验教学中没有解决好与管理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的关系, 导致只重技术不重管理。实验内容没有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实验课把上机实验作为实践教学的唯一形式, 使实验课变成了软件开发课、程序设计课, 忽视了与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有机整合, 使学生感到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就是计算机实验课, 掌握不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技能, 缺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丧失了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课程本身的特色, 也没有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标, 教学效果不理想。
3. 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性, 验证型、操作型实验项目居多, 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缺乏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都是按教师指定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很详细, 学生按部就班进行, 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创新, 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型、操作型实验。与此同时学生没有机会接触、了解企业的真实环境, 不清楚企业的管理模式、方法和理念, 只能按自身经验和基本知识来进行实验,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的。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1. 实验项目构建的基本原则
实验项目是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是实验教学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实验项目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科学性原则。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并能获取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因此, 实验项目的设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把握好课程实验体系的整体性和单个实验项目的个体性特征, 并处理好整体与个性的关系, 为培养应用能力这一目标服务。第二, 系统性原则。单个实验项目不是孤立存在的, 是为培养某种能力服务的。实验项目是构成课程实验体系的单元, 应将单个实验项目与整个实验体系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产生一个合力, 形成学生一项能力。第三, 实用性原则。实验项目应从实际应用的实例或实际应用中应掌握的方法来进行设计, 充分考虑实验项目的实用性, 让学生通过实验项目能很容易地过渡到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2. 实验项目构建的基本思路
首先, 构建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其指导下来构建实验项目。文献[3]给出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以此为蓝本, 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改进, 构建了演示型实验→案例型实验→技术型实验→验证型实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的实验教学体系。其次, 以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实例来组织、设计各个实验项目, 各实验项目的目标集中在一起就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实验项目的设计过程中, 遵循“先单项, 再综合;先技术, 再应用”的思路。最后, 将课堂实验项目与开放性实验项目相结合, 在设计课堂实验项目同时设计开放实验项目, 让学生有充分自主权进行创新性设计, 形成开放性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自党性和灵活性。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设计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以提高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创新的能力为中心, 以促进学生增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为目标, 采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实验”教学模式 (教师负责项目小组的协调与统筹, 每个项目小组中的成员既相互独立完成各自任务, 又相互配合) , 将课堂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 设计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课程设计是通过体验参与一个完整的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全过程, 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在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中应可能地选择某一规模适中的、学生对业务流程比较熟悉的企业为背景来进行设计。要求设计中要体现信息系统开发所有环节, 每个环节结束, 教师都进行检查, 并给出修改、完善意见。
上述实验项目的设计体现了实验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动手、多层次、循序渐进、多样性、系统性的特点, 解决了实验内容单一, 实验方法、形式陈旧, 学生动手积极性低的问题。通过课堂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 达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黄梯云, 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小川, 陈庄, 张兴兰, 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7 (5) :164-166.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 篇9
1 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现状
建筑废弃物, 俗称建筑垃圾, 是指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 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 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主要包括:渣土、废旧混凝土、碎砖瓦、废沥青、废旧管材、废旧木材等。大致分为可直接利用的材料、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以及利用价值较低的废弃物三类。
建筑废弃物产生单位对于废弃物中少量比较完整的砖、门窗、钢材等加以简单回收利用;对于其余的以混凝土块、碎砖块、砂浆块为主的绝大部分建筑废弃物, 向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提出排放申请并自行联系运输单位, 运输单位再按照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运输路线、时间将建筑废弃物运输至指定的垃圾处置单位。
可以看出目前建筑废弃物管理流程过简, 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整个废弃物处置过程难以监管, 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1) 建筑废弃物产生者为了节省费用, 不依法进行清运和处理, 有的甚至隐瞒建筑废弃物产生状况。
(2) 建筑废弃物产生者在与运输者签订运输合同后, 无法进行有力监管。某些施工单位为尽快施工, 在支付给运输车辆一定的运费后, 对建筑废弃物的去向便不管不问, 而一些运输者为图方便和减少长距离运输成本便将建筑废弃物随意倾倒, 导致乱堆乱弃和偷弃现象严重。
(3) 对于一般家庭装修, 由于业主缺乏对建筑废弃物处理流程的了解, 无法主动进行有效处理, 常常将建筑废弃物与生活废弃物混在一起, 造成资源的浪费。
(4) 再生材料生产企业因缺乏相关信息而无法把握原材料供应情况, 引起经营困难。
2 系统构建分析
为了解决目前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中难以监管、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构建出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 作为基础信息系统平台, 以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IC智能卡技术作为监控手段, 相关数据库信息作为后台支持的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
对于利用价值较低的建筑废弃物, 首先通过建筑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废弃物处理申报, 并将相关材料递交至审批中心, 同时利用信息系统查询、联系合法的运输单位和消纳单位。城市建筑废弃物行政主管部门则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对废弃物产生单位申报信息进行核实并派专人进行现场勘查。同时审核废弃物产生单位自行联系的运输单位、消纳单位是否合法, 若不合法或未进行登记, 可对生产单位进行提醒或不予审批通过。待审批通过, 可利用GPS技术对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的行使路线、途经区域、处置流向等信息进项有效监控, 确保在运输的过程中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同时实施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登记IC智能卡制度, 在装载作业现场将运输车辆载重信息输入IC智能卡。在建筑废弃物消纳单位实行二次数据检测, 通过对核定车辆装货数量和卸货重量之间的比值分析, 确定运输状况。对于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运输的、路途损失过大的应给予运输单位处罚。杜绝运输过程中不采取全密闭方式, 抛撒滴漏, 偷倒乱倒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3 系统结构分析
整个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外部功能模块:包括GPS功能模块、IC智能卡模块和数据交换模块, 是整个系统实施有效监控的关键。
(2) 监控中心:城市建筑废弃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外部功能模块获得信息进行处理, 彻底杜绝建筑废弃物运输中各种问题。
(3) 管理信息系统:对整个建筑废弃物处理流程中的综合信息进行整合、管理、发布。
(4) 相关数据库:主要包括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筑废弃物信息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数据库, 其中用户数据库包括产生单位信息库、运输单位信息库和消纳单位信息库。
(5) 网络信息平台:城市建筑废弃物主管部门发布废弃物管理中各种信息的平台。
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由建筑废弃物申报处理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可再生建材辅助销售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建筑废弃物信息地图子系统及辅助子系统等六个子系统构成。
4.1 废弃物申报处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仅针对建筑废弃物产生者开放。首先建筑废弃物产生者应在系统中建立档案, 当有建筑废弃物需要外运的时候, 需提前按照规定输入本期废弃物预计排放总数量、日运量、排放输送地、废弃物运输单位信息、运输时间、运输路线、消纳单位信息、施工单位与运输单位签订的合同、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的土地用途证明等信息, 以便向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提出排放申请, 获得城市建筑废弃物处置准运证。
4.2 信息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含三个模块, 分别是产生单位信息管理模块、运输单位信息管理模块及消纳单位管理模块[3]。
(1) 单位信息管理模块。
在建工程信息管理。①对所在区域已开工建设项目详细信息管理。包括工地概况、施工单位、施工地点、工程类别、建筑废弃物类型、预计建筑废弃物产生总量、联系方式等信息。②新建工程信息管理。除包括项目各项基本信息外, 还应有开挖工程量 (回填工程量) 等。③家庭用户信息管理。主要信息包括:废弃物类型、废弃物数量、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2) 运输单位信息管理模块。①运输单位资质信息管理。具有清运资质的单位基本信息管理, 包括单位名称、单位简介、单位地址、单位以往记录、历年业绩、联系方式等。②运输车辆信息管理。对清运车辆及其驾驶员实行资质管理, 管理信息包括车牌号码、违章记录、车辆状况以及联系方式等。
(3) 消纳单位信息管理模块。①可再生建材回收单位信息管理。管理可再生建材生产单位信息, 主要包括单位名称、资质、业务简介以及联系方式等。②填埋场、焚烧厂等单位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单位名称、资质、主要业务简介和联系方式等。
4.3 可再生建材辅助销售子系统
该子系统在可再生建材产生单位与回收单位间建立沟通的平台, 当建筑废弃物产生单位产生可回收废弃物时, 可通过该系统发布可再生建材出售信息, 包括材料类型、数量、地址、联系方式等, 方便建筑废弃物再生企业及时联系。
4.4 监控子系统
建筑废弃物的运输监控一直是建筑废弃物管理的难题, 为此设计监控子系统, 分为运输监控模块及计量监控模块。
(1) 运输监控模块。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作为监控手段, 及时反映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行使状况, 保证建筑废弃物运到指定的垃圾处理站, 有效实施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作业状态监控管理。
(2) 计量监控模块。该模块主要采用IC智能卡监控技术, 通过对核定车辆装货数量和卸货重量之间的比值分析, 确定运输状况。
4.5 建筑废弃物信息地图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基于GIS, 对城市所有的建筑工地、拆迁工地、废弃物填埋场、再生材料回收单位情况进行显示, 方便企业、个人查询当地建筑废弃物相关地点信息。
4.6 辅助系统
(1) 废弃物处理统计报表。通过对各类基础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挖掘隐藏于更深层次的各类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指标包括:绿化用土量、回填用土量、城市建筑废弃物总量、区域总量、类比总量等。
(2) 诚信档案。将建筑废弃物处理中的各类违规行为分别计入各自的企业信用档案中, 并予以公示, 有助于施工单位快速挑选信任的运输单位协助完成建筑废弃物的运输工作。
(3) 政策法规宣讲。城市建筑废弃物除了需要市政补贴, 可通过此模块发布、查看政策信息。
(4) 互动交流。对于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可在此咨询, 对于违规现象可进行投诉。
5 结束语
本文的系统主要针对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中难以监控、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等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构建的, 对于建筑废弃物的量化则需进一步分析完善。
城市建筑废弃物的有效管理需要市容环境卫生部门、环保部门、交管部门、施工单位、运输单位及消纳单位等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 将城市建筑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各种信进行整合管理, 实现建筑废弃物进行“产生→运输→处置”全过程生命周期的管理, 对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在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 确定了系统的组成及各模块功能。通过整合、管理、发布建筑废弃物的综合信息, 对建筑废弃物进行“产生-运输-处置”全过程生命周期的管理, 有效解决建筑废弃物管理中难以监控、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实现建筑废弃物治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
关键词: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袁红平, 王家远.建筑废弃物管理的经济有效性动态评估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v.3309:2415-2421.
[2]赵静茹.绿色生态视角下建筑废弃物管理体系的研究[D].聊城大学, 2015.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 篇10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采用、在技术层面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知识层面的信息流的产生与传递。信息化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活信息化管理的一种生态环境,它给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和潜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网络化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空上受到的限制,具备了网络远程教学、教学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与反馈等功能。而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会计职业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同样对于会计专业教学来讲,信息化生态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教学方式以及会计课程设置等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与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生态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更符合时代特征和追求创新的特点:首先,信息化生态促进了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不仅看重其会计技能,更看重其综合会计素养,因此相应的会计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信息化的影响,构建一个国际化、宽口径及专业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懂技能、素质高且能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其次,信息化生态要求会计教学内容与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充实。传统会计教学以手工做账为主要技术手段,因此会计教学内容以基本会计技能操作为主,注重对学生记账算账能力的培养。但随着信息化生态环境的不断演进,会计工作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各门主干课程设置中需要引入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尤其是实训课程需要实现网络实训或实习。
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特点及变革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特点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设置目标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提高会计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的内涵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制度设计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企业会计制度是以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为目的,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为主要内容,分析企业会计信息的加工流程和会计事项处理的控制程序。由于各企业的业务活动千差万别,因此寻求适合所有类型企业统一的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是不切实际的,选择企业间具备共性特征的内容作为《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现实的选择。
在信息化生态环境下,本课程所包含的设计应涉及到若干具体项目的设计,并需要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运行情况,每个具体制度项目设计要与信息化背景符合,使得设计出的制度体系可以在信息化的运行环境下达到预期目标和实施效果。而制度设计效果的考察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理论上的科学并不能保证实践有效与可行,因此,建立一套理论上科学和操作上可行的会计制度设计评价标准体系非常必要。
(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变革必要性
1.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剖析。
如果说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等课程解决了会计人员记账、算账与报账等问题,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则是解决了会计的建账问题,它根据会计法规体系的规定,用相关的理论和原则作为指引,对会计组织架构、会计流程和方法以及会计反映和监督内容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综合性的规范。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目前的会计制度设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一是教材理论性过强,且以普遍共性的内容为中心阐述基本理论与方法,没有涉及具体的案例。二是教师习惯以教材为本进行授课,缺乏对企业会计实务中的会计制度设计内容讲解,理论和实践明显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三是会计学专业课程往往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使得学生对于除制造业之外的其他行业业务流程知之甚少,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也同样显现弊端,如政府会计作为现阶段改革的热点,其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也需引起重视。
2.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课程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更注重会计人员在企业总体经营管理中所能发挥的决策作用,这也向高校教育提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的问题。而要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平衡与吻合问题,首先要厘清影响就业供求失衡的主要矛盾。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其主要任务是为人才宏观调控制定合适的政策,但实质上不能解决会计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间的现实矛盾。从企业主体视角看,他们不会毫无条件的对会计学生就业履行社会承诺,而是在寻求符合其自身生产经营及管理要求的会计人员。从高校角度看,他们才是矛盾关系的主要相关方。高校会计教学从教学实施、师资配备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需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会计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较为分散、缺乏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教学方式更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开设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尤为重要,特别需要关注信息化生态环境,积极变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三、基于Blog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网络教学模式构建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网络化教育顺势而生,而Blog的发展也正是顺应了网络教学模式演进的潮流。但是,Blog目前广泛应用在个人层面,而在教育领域尤其是网络教学方面的应用尝试方兴未艾。
(一)基于Blog的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
随着人们信息素养的提高,Blog的功能与技术特色充分迎合了网络时代教与学的需求。Blog让教师能方便地组织杂乱无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助学与导学;学生则通过Blog消化理解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培养了自身对知识的汇总管理与自学能力。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是会计主干课程中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需要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内容组织、个人观点表达并能适时更新。教师利用B1og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问题导向的形式协助学生完成会计制度设计。在这个网络平台里,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并展开头脑风暴。学生在教师构筑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深入探究,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展开反思。通过Blog网络教学平台,使会计制度设计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师生互动的加强下完成课程内容的深入教与学。
(二)基于Blog的会计制度设计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1. 网络教学模式的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本文从网络教学的功能定位、具体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系统的维护开拓等几个方面对网络教学模式的整体解决方案设计进行阐述。首先应用Blog开展网上教学,并不是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交流工具,具有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其次,一般的Blog为方便对信息的查询与日常管理,都具有分类管理功效。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可考虑分设教学公告、学习日志、案例讨论、班级留言等类别。同时版面设计应考虑有效性、易读性及实用性等原则,要求界面友好且亲和力强,版面布局到位、结构整齐。最后,保持Blog信息的动态更新非常重要。教师要能够及时提出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并对学生的讨论予以及时的评价与反馈,达到交流融通的目的。
2.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构建智慧课堂 篇11
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在学校,课堂是主阵地。坚持为学校、为课堂服务,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目的。天津市北辰区通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努力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办人民满意教育不懈努力。
一、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智慧课堂的动因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教育是人类进步之根本,特别是现阶段相关教育领域如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中所暴露出的问题,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才得以解决或实现。因此,在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借助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创造智慧个性化学习环境、智能汇集推送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成为主动发展的学习者,是推进教育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多年来,天津市北辰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紧密合作,逐渐形成了智慧课堂建设基本概念与思路,为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保障措施及建设
“十五”以来,北辰区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推动应用的过程。
2003年下半年,北辰区启动了教育信息化第一阶段的建设,23所学校与区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实现了100M光纤连接,网络中心又千兆上连天津教育科研宽带网络,至此城区范围内的中小学已经全部接人天津教育科研宽带网络。
2007年下半年,北辰区启动了教育信息化第二阶段的建设,通过网通路由汇聚到区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至此教育城域网络覆盖全区所有的教育单位。如今,北辰区所有的学校都建成了校园网,“光纤到校,终端到组”的目标得以实现。网络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1年,伴随着天津市义务教育阶段现代化达标工程,北辰区启动了教育信息化第三阶段的建设,着力打造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环境,全区每个班级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初步实现了教师网络空间人人通;为每个学校安装了一个录播教室,实现了空中课堂全覆盖。
为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北辰区成立了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负责全区教育城域网络的建设管理与维护、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等工作。同时,在全区范围内选调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以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北辰教育网(www.bchedu.net)是北辰教育的门户网站。它以日常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为出发点,集中了管理、教科研、信息技术应用等信息资源,既是全区教育系统方便、快捷的共享资源平台,也是与兄弟省市、区县的交流平台。如今,教育局行政办公已经实现了无纸化,教研室各个学科都建成了由教研员自主管理的学科教研网站,指导全区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科室的课题管理及课题研究培训等日常工作也实现了网络化;信息中心的技术培训通过网络发布和博客交流已成为常态。无论是学科教研还是技术交流,北辰教育网已经为跨时空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教育信息化为构建智慧课堂提供了条件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随着中小学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作重点也要适时予以调整,转向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主体角色转换等内涵发展方面上来,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构建智慧课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手段。
智慧课堂不同于一般课堂的概念,它是源于智慧城市(Sman City)概念而提出的。著云台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和能源,改进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和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飞跃。
在智慧城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国内一些从事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者提出了智慧课堂的概念。智慧课堂从教学环境这个角度来讲,是教学中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能够为学习者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能促进学习者自主、高效学习等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为构建目标,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
智慧课堂从技术环境的角度来讲,是利用校园内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课堂内的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和与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它侧重于学生在课堂内,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源;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连接区域教育云平台,构建教师网络空间,随时随地完成备课及进行科研工作。
四、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作用,着力构建区域智慧课堂
1.以课题为引领,探索智慧课堂的规律
为了全面、系统地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用信息化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北辰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合作,建立教育信息化实验区,探索智慧型课堂的构建。
北辰区所属的实验校,以课题研究的模式参与智慧课堂的构建。每位教师都参与一个课题小组,每个课题小组都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利用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提供的丰富学科资源和工具软件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3年来,共有176个课题完成结题工作,探索了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推进了智慧课堂的创建。
一是基于区域教育的智慧课堂解读。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参阅了大量文献,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对智慧课堂有了更明确的解读:智慧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转识为智”,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交互、灵动的理想课堂。
二是探索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智慧课堂目标价值取向。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把追求学生智慧发展作为智慧课堂的目标指向,同时注重营造生成智慧课堂的教学过程。
三是构建教育信息化支撑下的智慧课堂。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探索出了教育信息化支撑下的智慧课堂构建基本途径,即以教育信息化支撑教师蕴含智慧的教学设计,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开启学生心智的学习方式,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师生充满智慧的教学过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互动、激励的课堂评价。在此基础上,区教研室编辑出台了《北辰区课堂教学标准》,对教师实践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在智慧课堂的创建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的各位专家、教授多次在北辰区举办智慧课堂的讲座,钟绍春教授还与教师一起备课,指导教学,使教师受益匪浅。
四是完善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有效促进智慧课堂的创建。在追求构建智慧课堂的研究中,北辰区教育局多方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地满足教学一线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同时,积极完善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有效促进智慧课堂的创建。几年来,北辰区教育局和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共同探索了区域、学校信息化环境、支撑软件模式及建设方法;区域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的方法;城域网、校园局域网络、信息技术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各学科形成的教与学的模式等。
2.统筹规划,建立运行机制,为智慧课堂提供制度保证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北辰区教育局成立总课题组,由相关局领导、教研室、网管中心、进修学校相关负责人,以及教研员、信息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全区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推动、评估等工作。
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东北师大共同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区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组成课题指导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的专业引领。
北辰区教育局还建立了激励与保障机制,在信息化实验区实验进程中,开展实验区先进学校、优秀课题组和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并予以奖励。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培训和选拔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选手,优先考虑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和教师承担课题研究,并在区级双优课评选、课堂教学星级认定中,相应增加权重。
信息化试验区办公室将对各实验学校、各课题组和全体实验教师进行跟踪考核,包括课题研究进程、学校对试验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情况等方面,不符合要求的,中途取消实验学校或实验教师资格。
通过三年的实验活动,北辰区课堂教学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智慧型课堂正在形成,其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3.建立区域教育云平台,为智慧课堂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成功召开,确立了下一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为此,北辰区在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一是大力提升区域内“三通两平台”建设标准,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二是坚持应用为导向,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三是坚持信息化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普及智慧型课堂;四是创新管理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2013年11月,虚拟化技术的北辰教育云平台数据中心机房在新落成的教育信息化大楼内建成并投入使用,我们采用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满足了后期扩展的需要。北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网络互动教研平台、题库管理系统平台和督导平台相继投入使用。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学生、家长网络空间互动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教师、学生将充分享用教育信息化的优质平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家长、社会将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优质平台进行有效地交流互动。
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动,使北辰区教育信息化形成了区域优势,基于智慧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北辰区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通过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构建智慧课堂,推动了北辰教育的均衡发展,引领着北辰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
建筑设计信息化构建 篇12
1信息共享的来龙去脉
信息共享空间始于1992年,一开始是叫“信息走廊”,后来改名为信息空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很多国内外高校都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信息空间,基础的服务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和进步,帮助学校来统计学术数据、进行文献统计和传递等等。现在很多高校甚至都出现了网络课堂,试图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来提高学习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共享空间部分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是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建设落后,严重缺乏相关开发经费还有基础设施设备。
2何为信息共享
在1999年Donald Beagle发表过的一篇关键论文《IC构想 》 中,作者做出了对IC(Information Commons)概念的定义,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定义。 一个定义是在特殊的再现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界面获取相应的数字服务或是通搜索引擎获取馆藏甚至是外部的资源信息。另一个定义是在一个创新的空间里,建造一个新的信息的环境,在这个信息环境里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有更多的服务。同时作者还指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几个客观物理条件:一个信息中心平台,一个空间,一个校园内外各部门合作的关系。
在美国,IC被认为是:图书馆加上软件、资源综合在一起的新型图书馆,一个资源管理中心,将资料和人员广泛地统一在一个区域中。
首先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引入中国的是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他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是一个集合多媒体人、图书管理员、计算机专家还有用户的动态的服务交流空间。这个空间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一站式、能提高信息的质量、促进了师生的学习效率。中科院的毛军关于IC的特征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信息的自由分享、使用和互动”。
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是属于图书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一种新的学习和研究途径,它应该由物理和虚拟的部分共同组成,一站式的专业服务,注重合作和共享, 这是一个沟通交流学术信息资源的平台。
3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意义
各高校图书馆建立起一个先进的信息共享空间在推动高校改革还有水平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
3.1 IC是迎合高校需求的综合设施
动态的、一站式的服务模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极大的资源空间,十分贴合学校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习惯,提高了师生交流学术资源的效率和质量,也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的不断改革和进步。用户可以在这个庞大的资源库里任意自由地获取信息资源,甚至有些很难获取到的信息现在也变得触手可及。
3.2建设信息空间是现代高校师生的要求
高校信息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和老师,图书馆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与学校各部门充分合作,将广博的学术资源汇集到一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和权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可能,用户们也会因此受益良多,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好的体验感,学校的用户会更加重视对图书馆的使用。
3.3信息共享空间辅助学校的教育功能
一个利用率高的共享空间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图书馆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文本资源还有拓展资料,甚至还能有学术技能培训,比如通过开展一些讲座,培训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学术规范的一些相关培训。
4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
4.1物理空间设计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设施是存在的客观基础, 建议将这个物理空间合理划分成几个分区,以迎合用户多元化的需求,也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信息台的建设。用户进入信息共享空间以后,第一个遇到的应该是信息台,主要作用视为用户介绍空间内所有的服务项目和资源信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为师生的使用提供便利。建议这个信息台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员和多媒体人员共同建设。
设置学习讨论专区。建议图书馆专门设置几间独立的、隔音的工作间,主要作用是讨论和开会,可以采用预约制且基础设施完备,比如桌子、插销、网线口、黑板、投影等,并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师生可以通过预约来获得一个专门的、安静的开会培训的工作间。
专门学习区域。这里可以理解为自习室,主要是供学生看书和学习,有图书资源的网络资源,同样需要桌子、足够的插销和网口,甚至可以有几台电脑来帮助学生在这个区域里自由自在地进行学习和资源的搜集整理。
打印复印设备。建议图书馆在固定的、公共的区域放置几台打印复印一体机,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打印复印服务,当在其他区域搜到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其他文字资料时,可以通过这几台打印机进行自主的打印,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及时检查维修和定期维护保养。
4.2共享空间的虚拟部分设计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不仅有物理空间,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是虚拟空间部分的建设,这一部分甚至比物理空间的建设困难许多,因为信息量十分庞大繁杂。主要内容包括整合已有的信息化资源,尽可能地搜罗网络资源, 把它们整理到一起,然后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并且把纸质资料也信息化录入数据库中。
4.3信息共享空间的工作人员设置
信息共享空间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自动化的机器,而是需要庞大的人员支持。这些人员包括参考咨询专家、 软硬件技术专家、能解答具体问题的各学科专家、从事图书馆行业的人员或是普通技术人员。这些人共同为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运营支持。还有一些岗位可以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招募学生来做兼职,学生可能会更了解彼此的真实的需求,为图书馆的建设提一些好的建议。
5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共享平台在国外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众多高校在试运营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的信息共享空间也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研究国外的成功案例来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并且积极在各大高校进行信息共享的实践和平台建设,推动我国图书馆的改革创新,将全国的学术信息资源强有力地集合在一起,为全国的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昌平,胡媛.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16-29.
[2]陈维,阮海红.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杂志,2010(2):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