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管管理制度(精选8篇)
电子监管管理制度 篇1
药品电子监管管理制度
制定目的:强化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药品真实、可追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制定依据:《关于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8]165号);《·关于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10]194号)。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药品电子监管工作。
内容:
1、公司应按要求配备监管码赋码和采集设备,生产管理部对所生产的药品通过药品电子监管网进行监管码申请,印刷,赋码,数据采集和报送;物流部门对药品的流通进行数据实时报送。
2,监管码印刷需符合国家标准GB/T 14258—2003《信息技术 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 条码符号印刷质量的检验》、GB/T 18347—2001《128条码》。监管码应印制/粘贴于产品包装明显可见之处,方便扫描及建立包装关联关系,并应避免与商品条码、自定义的物流码等其它条码印制在一起,以免误扫。
3,质量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要对承印监管码标识的印刷企业进行印刷管理能力考查,对达到监管码印刷要求的印刷企业,方可与其签订印刷加工合同。承印企业必须保证监管码数据在印刷环节中的数据安全,确保数据不外流。
4、质量管理部负责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包括公司特别申请进网监管的药品目录)中所列的药品全面检查,发现生产日期在 2010年04月01日以后的该类药品,未入网及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一律不得入库销售。符合规定的,准予入库,并通知物流部和生产管理部采集入库数据上传。
5、物流部负责药品出入库数据的采集工作,对符合规定的该类药品办理入库手续,物流部在记帐前采集入库数据,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药品,有权拒收。该类药品出库,退货,销毁,毁灭性取样,灭失,必须采集出库数据并上传至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
6、物流部门负责对监管网涉及公司的各类预警信息进行勾兑处理,对不能处理的预警信息及时报送公司质量负责人进行处理。
7、数字证书操作员负责药品的电子监管信息维护与更新,监管码的申请,核销,赋码系统的运行操作,随时接收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和相关信息,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管理部门进行会商处理。
8、数字证书操作员负责妥善保管所申请的数字证书,数字证书持有人的基本信息发生变更应及时更新,不得转借冒用。如有丢失,应立即向证书发放部门办理挂失、注销,并重新申请。
9、对进入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品种,质量管理,成品管理等岗位的人员应加大检查力度,发现有伪造、冒用我公司监管码的,应及时报告公司质量负责人,经公司质量负责人审核确认后,由质量管理部在48小时内以书面形式上报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电子监管管理制度 篇2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将整个贸易活动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将电子商务服务定义为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及信息技术系统外包服务。其中的交易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的采购、销售及相关的认证、支付、征信等服务;业务外包服务包括基于网络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经营管理等外包服务;信息技术系统外包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的设备租用、数据托管、信息处理、应用系统、技术咨询等外包服务。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以电子技术手段所进行的一切与商业有关的活动。而狭义的电子商务,则是指以因特网为运行平台的商事交易活动,目前企业界所说的电子商务,一般是指狭义的电子商务,即因特网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手段和商业运作模式,较传统商务具有以下特点:
(1)交易虚拟化。电子商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2)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商务流通模式,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面对面”交易成为可能,同时以信息流代替了部分实物流,从而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3)电子商务建立了新型的商务通信通道。传统的商务通信主要是单向通道,而互联网的交互性使传统的单向商务通信变成了双向的通信,为商务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电子商务涉及的税务问题
1.纳税主体问题
电子商务的特点是使经济全球化、虚拟化、一体化和流动性强。一方面,电子商务当事人无须在一个国境内有其固定的住所,可以从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对其产品、劳务等进行销售,交易主体的收益来源难以准确地判断,使税收管辖权难以界定,直接导致征税主体模糊不清。另一方面,网络交易有其虚拟性,在虚拟的交易中是通过交易主体的网址进行交易,无法通过网址来判断其纳税主体是谁。纳税主体可以通过虚假名称来进行交易,也可以经常性改变其网址,这样网址并不能成为确定纳税主体的依据,也就是说,纳税主体与其从事交易的网址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难以确定纳税主体。
2.征税客体问题
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对什么征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贸易不再以物流为主,而多以信息流为主,它将一部分原来以有形货物提供的商品转变为数字形式提供(如原来购买书籍、报纸和CD光盘的客户,现在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下载获得,还可以进行复制和传播,原实物载体不再存在,更类似于提供一种服务或特许权使用),使得有形商品、服务和特许权使用的界限变得模糊,难以区分。对这些征税客体是应该按销售货物征收增值税还是按转让无形资产或提供服务征收营业税,因此而获得的所得应视为生产经营(销售货物)所得,还是视为提供劳务所得或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来征收所得税,现行税法很难对其进行确认。
3.纳税地点的问题
纳税地点是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向征税机关申报纳税的具体地点,它说明纳税人应向哪里的征税机关申报纳税以及哪里的征税机关有权实施官辖的问题,也就是关系到征税管辖权和是否便利纳税等问题。现行税法规定的纳税地点一般是纳税人的住所地,也有规定在营业地、财产所在地或特定行为发生地的。电子商务的无纸化、无形化、无界化,使纳税人的营业地、行业地都很难确定,势必会导致漏征或重复征税的发生。
4.税务管理的问题
传统贸易的征税是以审查企业账簿凭证为课税的依据,但电子商务的数字化、无纸化对课税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难度。电子贸易不再有传统的账簿,取而代之的是存储于计算机中的数字信息,而对这些数字信息可以随意地由企业自行修改。一方面,使税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企业的贸易情况,另一方面,即使税务部门掌握了企业的一些贸易信息,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把握。
◎如何加强电子商务的税收监管
1.电子商务应坚持的税收基本原则
(1)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要求税收要素必须明确,但现行税法并未将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商业贸易方式纳入征税的范围,这就使得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处于一种不确定性之中。网络交易行为,其全部或大部分过程是通过无形载体进行的,但当事人交易的目的和效果均已实现,与有形交易的实质并无区别,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网络交易行为属应税行为。因此税法要相应增加有关对电子商务适用的条款,从而达到对现行税法的修订和完善,以使税收法定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得到彻底贯彻和遵守。
(2)税收公平原则
纳税能力相同则税负相同,纳税能力不同则税负不同,这是税收公平原则的基本要求。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商品或服务的贸易,仍然具有商品交易的基本特征,因此应与传统贸易适用相同的税法,担负相同的税收负担。但考虑到电子商务网站的赢利能力差异,从纵向公平的角度可制订差异税率。
(3)税收效率原则
一方面,电子税收政策尽量保持中性,以免阻碍新技术的发展,并尽量降低纳税人的奉行费用。另一方面,在制订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措施时要考虑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税收征管手段现代化,从而提高征收效率、降低征收成本。
2.我国电子商务监管制度的确立
(1)建立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明确纳税主体
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进行登记并据此对纳税人实施税务管理的一种法定制度;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是征纳双方法律关系成立的依据和证明。因此,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应将电子商务企业纳入税务登记范围,电子商务企业在上网经营之前,必须填报《申请电子商务税务登记报告书》,提供有关网上交易事项的相关资料,特别是计算机超级密码钥匙的备份,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相应电子商务的税务登记,取得专门的税务登记号,并在网页的显著位置亮证经营,以便消费者可凭此查定该网店的合法性后再进行交易,同时便于税务机关掌握国际互联网上交易的主体情况。网站在办理电子商务税务登记时,应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开户银行账户,以便税务机关可以了解及监管网站的营业收入。
(2)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征税对象及适用税率
根据电子商务运行的特点,应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电子商务的经营者、不同营业类别及取得的收入所得来确认其应征的税种和纳税额,同时考虑到电子商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可先开征流转税,所得税暂免征收,其流转税税率设置为1.5%较为适度。对于有形货物的销售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征收增值税;对于无形资产、专有技术等的转让,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征收营业税。如:消费者在网店购买了一本磁带,按税法规定,应根据销售额征收增值税;消费者在线购买磁带的网上数据而不是购买该磁带,就属于特许权的转让,应根据特许权的转让收入征收营业税。
(3)建立网络商务中心,规范网上交易行为
成立全国性的网络商务中心,明确规定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必须通过网络商务中心进行网上交易活动,以利于税务部门全面掌握网上交易情况。同时,从事电子商务的纳税人应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建立完整的电子账簿,对网上交易(包括接收的电子定单、银行卡及其发货记录和相关的电子合同等)进行记录,保存并传送一份相关资料给税务机关做备份,作为税款计算缴纳的凭据。
(4)开发自动扣税软件,实施网络商务中心代扣代缴制度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的监管研究 篇3
关键词: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研究
“全程管理”是信息时代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原则,为保证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安全、有效,必须对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进行监管。我国第一部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总则中指出:应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与监控,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多年来,针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实践,已有的研究可以归纳为:(1)基于元数据技术的电子文件全程管理,(2)以前端控制为切入点使电子文件全程得到有序管理的管理方法,(3)以文件和档案全程为一体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思路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中引入监控观,对文件流程各阶段的管理和监控研究得不多。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在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中除了树立全面观、系统观、过程观,还必须树立监控观。在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环节和多个主体,决定了对电子文件的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各个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的监管重点是什么,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的确立,系统应赋予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运转及归档各环节什么样的权限设置,监管流程是否科学规范,各管理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和监管执行力度如何,监管过程是否透明,是否有科学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等问题。为此,根据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多元化监管主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全过程管理思想,设计一套科学规范的多元化监管方法与实现策略,旨在为电子文件的监管提供规范流程、有效方法以及有关借鉴。
1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的多元化监管主体分析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的监管主体由哪些单位和机构部门构成?《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中7.1归档要求提到了主要的三个部门:电子文件形成部门、信息管理部门、档案保管部门。信息管理部门是由信息技术部门组成,档案保管部门由档案部门承担,关键是对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如何理解?在OA系统内,一份电子文件的形成首先由承办部门提交给各主管领导审核签发,然后由文印室统一编号再分发到各部门,文印室也是文件的形成管理部门。这样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分为两个方面,对于OA系统外的文件由各单位各部门直接归档,那么,这时文件形成部门就是一个,文件承办单位;如果是OA系统内的文件,文件形成部门就要涉及两个部门,即文件承办部门和文件管理部门(即文印室)。戴旸《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研究》一文中说:“电子文件移交是一项档案部门、办公部门、文件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共同参与的活动。”[1]这一段话里出现了文件管理部门,这个部门将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和质量进行管理。至此,电子文件内部监管主体有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办公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档案保管部门。外部监管主体有哪些?刘立《实施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一文中提出: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本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要加大对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的监督指导力度,并在其中加入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力量。[2]我们说,对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的监管,除了内部监管主体以外,还有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监督。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着多元化的监管主体,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产生及其格式的标准化,文件管理部门是电子文件短期保存的部门,承担整理、维护和鉴定电子文件的责任。信息管理部门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档案部门则是管控和维护电子文件的主体,承担着整个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的责任。上述各监管主体可从不同层次和视角对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进行监管,以构成有效的多元化监管体系,各监管主体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在多元化监管体系中,档案部门起着监管监控的主导作用,文件形成部门和文件管理部门做好电子文件形成、积累归档工作,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技术保障和技术监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赋予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运转的各环节中相应的权限,电子文件形成、移交、维护全过程管理都处在监管监督之下,才能有效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安全和长久。
2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监管流程设计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监管流程如何划分,每个阶段的监管重点是什么?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概念(设计)阶段、形成阶段和维护阶段。崔海莉的《高校OA系统形成电子文件归档程式初探》一文中描述: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与传统文件表现不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孕育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活动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将归档提前到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3]这样划分电子文件管理过程,将归档提前到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笔者有不同观点。在实际操作中,OA系统形成的电子文件经办理完毕以后,点击“归档”按钮交给档案部门管理,这时电子文件从“前端”进入“中、后端”,归档管理是连接“前端”和“中后端”的重要环节,档案管理这个时候真正介入电子文件管理。做好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归档,可以既达到控制“前端”的目的,又为“中、后端”管理提供保证,从而真正实现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根据博弈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理论,将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分为前端控制、中端控制和后端控制三个阶段。电子文件设计、形成及流转称为前端控制,电子文件的移交归档为中端控制,包括收集、积累、鉴定、归档,归档后电子文件管理为后端控制,包括对接收的电子文件实行有效维护,长久保存和利用,保障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靠与可读。对电子文件在三个不同阶段管理过程中监管对象、监管主体和监管重点进行分析和罗列,如图2所示。
2.1 电子文件前端控制监管重点。这一阶段主体有文件形成部门、文件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对象有文件承办者、文件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主要任务是搭建电子文件的生成环境,按照工作流程形成电子文件内容、结构及背景信息,保证电子文件顺利形成。首先,在电子文件设计阶段,如,设计流程、模板、标准等,档案人员要参与其中,提出建档需求内容并融入系统之中。其次,各监管主体要对各自的人员进行监督,即对“人”的控制。对承办人要明确建档意识,并承担电子文件质量的责任,熟练掌握系统的使用,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电子文件流和管理流程规定操作,确保电子文件在这一环节的顺利进行。最后,各承办人要对电子文件形成质量进行控制,即对“文”的控制。承办人对系统工作流程中记录电子文件形成全过程监督其完整性,完善元数据相关的所有信息内容,采用身份验证、数字签名、电子水印、加密技术、操作留痕等技术手段确保电子文件内容的真实性。
2.2 电子文件中端控制监管重点。电子文件移交归档是由文件形成、管理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是由文件形成部门、文件管理部门、档案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活动,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归档,实际上是电子文件管理权的转移。作为连接“前端”和“后端”的重要环节,开展得顺利与否关系到全过程管理能否实施,也是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012年,国家档案局出台《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档发[2012]7号),对电子文件移交、电子档案接收及基本要求作了详细规定。这是我国首部电子文件移交的专门性行业规范,更加体现了电子文件移交归档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监管重点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规范电子文件移交流程,电子文件形成、管理部门要规范化整理电子文件,根据移交范围、移交格式、移交介质、载体标准等自检准备移交的电子文件,然后向档案部门移交,完成移交手续。二是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保证电子文件移交制度化。构建良好的组织管理和责任管理机制,明确电子文件由谁移交,向谁移交,确定移交方式。由文件管理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移交之前由文件管理部门鉴定、整理和维护电子文件。档案部门在移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承担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责任。三是完善专门标准,保证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除了按照国家档案局《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实行,还需构建电子文件移交系列标准,比如电子文件移交流程,元数据标准,移交检验标准等。
2.3 电子文件后端控制监管重点。经过“层层选拔”的电子文件来到档案馆是不是就进了保险箱呢?监管主体是档案部门,监管对象为档案人员,作为档案部门如何自己监管自己?档案部门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责是延续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电子文件在鉴定、整理、保管、检索、利用等各全过程活动中均须按一定方式得到监控,相关信息记录在元数据当中。这一阶段的监管重点:一是从纵向上监控文件到档案的流程管理。OA系统通过档案化标准接口与档案管理系统无缝链接,电子文件办理完毕后在网上自动归档,文件经传送到档案管理系统的缓存库中,电子文件管理权移交给了档案部门。(1)档案人员对通过网络归档节点收集来的电子文件进行验收,查看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元数据是否齐全。按照元数据标准,在线管理每一份电子文件,著录档案信息,将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整理编目导入到正式库。(2)实时监控无缝链接,对照发文登记簿,查漏补缺,对于没有在线归档的电子文件要查找原因,手动录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对于问题文件,及时与文件管理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沟通,退回或重新制作正确的文件。二是从横向上建立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主要内容有:(1)电子文件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工作规章、管理制度、业务规范等。如,建立登记记录制度,对每一份电子文件从形成开始到销毁全过程管理活动进行记录,以使电子文件全程有真实记录可查。(2)电子文件保存与维护制度。电子文件格式符合长期保存的要求,对电子档案载体进行定期拷贝和检测,当软硬件环境、存储载体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迁移、转换。(3)电子文件信息监测系统,检测电子文件是否可以在档案管理系统上正常显示并在需要利用时可查、可读,实施备份制度,信息备份定期进行,实现电子文件长期安全监管。三是通过对人的管理,监管过程透明公开,有相应的奖惩机制。电子文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都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全体人员共同执行标准规范。任何一次误操作都可能使电子文件遭到人为的损害,对不同管理人员应赋予不同的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档案员、兼职档案员相互之间层层监督,全体人员严格自律,从而实现电子文件全程管理。
3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的实现策略
全过程管理的有效监管取决于各监管主体的相互配合,各监管主体应从不同视角发挥其各自监管职能,进一步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监管流程,实现对电子文件全过程、全方位有效监管。因此,结合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文件监管策略。
3.1 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在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前端由电子文件形成、管理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质量,档案部门是在电子文件移交归档后进入电子文件管理,档案部门既要管理好自己的中后端,又要参与到前端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起到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职能,又不能有越界之嫌,需要与各部门构建良好的协调机制。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充分,监管边界不清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为此,要构建以档案部门为主体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与任务,执行和监管机制,建立各部门联络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实现多部门协同监管。
3.2 制定统一、完整的电子文件监管规章制度。在档案部门与文件形成部门、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沟通协调下,出台既符合电子文件流,又遵循档案业务流管理的要求,同时满足全过程管理要求的监管规章制度。对于监管对象与监管主体而言,监管规章制度的统一性体现在操作规范上不会出现两难境地,监管规章制度的完整性体现在全过程管理的每一环节均有操作依据,不存在监管盲点。
3.3 建立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策略。元数据是实施电子文件管理的技术保障,元数据分为动态元数据和静态元数据,可以完整地记录下电子文件的原始状态,并随时捕获电子文件管理的各项信息。根据元数据的特性,在电子文件管理的各阶段相应地应用元数据技术,通过元数据技术监控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甚至可以强制捆绑元数据集以整体归档,以满足电子文件管理在各阶段的目标和需求。
3.4 确立以档案机构为监管主体的监管体制。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体制、流程、系统设计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系统评价标准,明确各方职责,有利于增强监管执行力度。如,制定法律法规、标准,确立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体制,赋予档案机构全程管理的职权,使档案机构名正言顺地全程监控文件管理;明确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由档案机构对整个文件管理流程进行监督,以严格控制电子文件质量。
3.5 建设数字档案馆,对电子文件全程进行实时监控。数字档案馆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对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等管理业务及相关的行政工作,实现业务管理的自动化,是数字档案馆必须具备的功能。基于网络环境的档案业务流程重组和业务管理自动化,可以实现对电子文件全过程实时动态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解决。
4 结论
针对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多元化监管主体,包括文件形成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档案部门、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等,并明确各自的职责。结合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从系统高度设计了科学规范的电子文件监管流程,明确各环节的监管对象、监管主体、监管重点与监管内容等;并提出了建立各相关主体沟通协调机制、制定监管规章制度、确立以档案机构为主体的监管体制,注重采用先进方法与技术手段,基于元数据电子文件全程监管方法,建设数字档案馆,强化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技术手段。本文研究可为各单位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监管,提供一套系统的监管方法和有关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戴旸,李文媛.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1).
[2]刘立.实施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J].档案学研究,2013(2).
[3]崔海莉.高校OA系统形成电子文件归档程式初探[J].档案,2010(1).
药品电子监管码的管理使用步骤 篇4
1.红色按钮开机
2.输入操作员编号及密码(编号0001,密码88888888)
3.选择入库
3.1 选择入库后再选购买入库
3.2 根据操作情况选择特殊药品或者普通药品
3.3 输入总公司销售清单上的单据编号
3.4 用枪扫描相应药品或者外包装上的电子监管码,并保存
4.在步骤2后或者选择出库
4.1 出库类型为销售出库
4.2 根据操作情况选择特殊药品或者普通药品
4.3 输入销售清单上的单据编号
4.4 用枪扫描相应药品或者外包装上的电子监管码,并保存
5.每日下班前登录药品监管系统(用户名syjfyywfp,密码
88888888,电子密钥密码88888888),6.进入后,选择“导入导出”按钮
7.在“导入终端出入库单文件”中根据情况选择“导入普药
出入库单”或者“导入特药出入库单”
8.在药品电脑管理系统(ccerp)中根据当天出库记录票号选
择好销售单位,(入库纪录中只有邵阳九福药业公司),9.保存好信息后,选择上传数据。
药品电子监管汇报材料范本 篇5
药品电子监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编码技术和第三方技术平台,建立对规定入网药品的监控、追溯系统。通过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时上传电子监管码数据,实 现对入网监管药品的流量、流向、库存等信息的及时获取,并通过药品有关安全信息的预警和处理,实现药品的全面跟踪追溯。
积极推行药品在线电子实时监控系统管理,药品经营状况从以前的手工填报迅速转为电脑管理,药品监管得到有效提升。在此基础上,依托华虹技术开发公司先后增添了“稽查管理系统”、“药品与医疗器械流通监控系统”、“企业诚信管理系统”、“特殊药品监管系统”、“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上报系统”,实行与国家局“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有效的对接,促进电子监管信息化不断完善与丰富。
一、药品经营企业电子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启动了“西部零售药店药品电子监管试点项目”,药品零售药店免费配备了电子监管终端设备,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进展良好,全市药品质量监管水平显著得到提高。一是设施设备安装培训到位。我局组织药企统一配发了国家局发放的电脑、扫码枪等设备,之后进行专题技术培训。每店指派专人负责药品监管码数据上报工作,做到组织机构健全,网络联网到企。我局利用企业例会和华虹公司业务培训之机组织全市药品企业开展电子监管码业务培训。二是按照要求及时扫码上传数据。针对标注“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药品“见码就扫”,采集货品资料,及时将药品出入库信息录入上传,开展药品购销存网上核注核销工作。三是及时处理预警信息。多数企业对系统中出现的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处理,对未勾兑或勾兑不符等预警能够与上游企业沟通解决处理。四是通过海协360系统软件运行,提升新版GSP管理水平。电子监管贵在操作实践,我局先后多次邀请华虹公司技术人员来进行点对点的培训与授课,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全市100家企业全部掌握软件核心操作技能,90家药店能够及时上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信息数据,积极推进药品经营企业安全管理、诚信经营,药品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
二、确立重心,敢于突破,迎难而上,坚定推进药品电子监管的信心与决心
此次,国家局针对企业运行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督察,是对政府、局药品监管工作的无比信任和支持。在加强运行“稽查管理系统”、“药品与医疗器械流通监控系统”、“企业诚信管理系统”、“特殊药品监管系统”等六大管理系统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相继建立了效能监察平台、政府“OA”信息服务平台,先后将食品药品监管责任考核指标分解到每个月份。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综合治理纳入社会管理、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通过信息网络层级汇报,累计工作负荷,突出药械监管、信息化建设实绩。我局去年顺利通过了药品安全示范市创建的考核验收,以此为机,局在继续夯实街道(乡)、社区(村)基层监管的基础,充分发挥药械三级网络的优势,继续延伸监管的触角,扩大监管覆盖面,积极调动协管员、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发挥食品药品科普工作站主阵地先锋作用,不折不扣贯
彻执行国家总局的英明决策,虚心请教、身体力行,着力实施西部药品电子监管战略,重心下移,服务基层,“严执法、全覆盖、强监管、重服务”,积极推进药品信息化建设方面再上新的台阶,坚决不辜负上级部门对的殷切期待与厚望。
三、药品经营企业电子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药品电子监管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市药品批发企业全部纳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个别零售药店尚未加入监管网,入网率还不够。另一方面《药品管理法》中对不履行或运用不熟练敷衍应对的企业没有约束,缺少相应处罚的条款,药品监管部门提出责改要求多而企业履行责任少,对落实不力而无法进行相应处罚或强制措施,使监管工作时常处于被动局面,影响了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成效。
(二)系统软件电脑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实现数据有效上传。我局在对所有企业监管过程中,发现个别药店系统本身存在有缺陷,如电脑运行中经常出现死机或密钥不能用。
(三)药品信息资源整合有限,运行成本较高。目前我局运行“六大”监管系统,每个系统自成一体,不能做到一个药品信息几个网络同时共享,监管部门或企业本身为此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重复劳动量与经营成本相对增加,不同企业纳入的信息平台不同造成电子监管端口不对接,数据传递不顺畅。如千方百计、药一通等技术平台需要企业二次上报数据,造成监管码核注核销上传数据的滞后,而此类情形在实际监管中确实存在,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调整过程。
(四)网络服务与监管实践相脱节,企业解决困难问题 的渠道不畅通。我局相继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管群,纳入药品电子监管网络,并加入华虹公司QQ群网,在解决系统故障、终端客服方面,毋庸置疑还存在一定不足。国家局《药品电子监管技术指导意见》规定有:政策解释、药品注册等问题首问国家局;体统操作、技术难点可咨询中国药品电子电子监管技术部门,实践操作中,企业对监管网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解决,各县市技术力量有限,面对企业出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应接不暇,只能解决个别易处理的问题。技术支持与监管应用脱节,技术部门对企业反映的情况无权受理,监管部门又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使问题累计而无法消除,制约了电子监管工作的顺利展开。
药品电子监管培训试卷及答案 篇6
姓名:分数:
1、《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提出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疫苗、基本药物纳入电子监管后,2015年底以前,要将所有的药品制剂全品种实施电子监管。
2、药品电子监管码(以下简称药监码)是为药品提供身份验证、信息存储与采集、物流流向统计等信息服务所使用的电子标识。
3、药监码是由位数字加密编码,采用Code 128C一维条码和数字字符形式体现,支持自动识别设备及人眼识读。其中前7位(产品资源码)包含企业信息、药品名称、剂型、批准文号、包装规格等信息,方便数据存贮,可应用于物流、零售结算环节的使用。药监码8到16位是单件产品序列号,最后4位是校验位,校验位由特殊加密算法生成。
4装药品、中包装药品和外层包装药品。
5监码的行为,如同发给每一件药品独立的电子身份证号码。
6将采集的数据上传至“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进行记录的行为。
7将采集的数据上传至“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进行记录的行为。
8预警,双方都会收到预警通知。
9、勾兑不符是指双方单据中有码不能匹配。
10、上游企业上传出库单据游企业在10~20天内,补传入、出库单据,就会消除预警,如果超过20天之后,就是补传单据,预警也无法自动消除,只有药监局才能消除。
11货商名称、入库单号、入库类型、入库日期;下游药品供应商名称、出库单号、出库类型、出库日期等。
12、对所有赋码药品均须按照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相关规定,进行电子监管码的核注核销,并及时上传数据。
13、企业对未按规定加印或者加贴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或者监管码的印刷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拒收。
14、药品电子监管码信息采集遵循:拆箱商品以中包装或最小销售包装为单位逐一扫描。
15、扫码时扫码枪顶部激光头应距离条码至厘米。
电子监管码推行一波三折 篇7
电子监管码是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出的一种产品质量追溯手段。目前的电子监管码由20位编码组成,企业准确登记其产品的商品编码后,电子监管码可以建立与商品编码的对应关系,完成在零售领域的结算计价功能。
电子监管码跟身份证号同理,根据产品包装上的监管码,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可以追溯到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和包装班组批次、生产配料取料、半成品加工等有关产品信息。电子监管码的基础码与商品条码保持一致,赋码入网企业的信息须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备案。消费者买了食品后打电话、发短信将这串数字发送至电子监管网即可获知厂家、商标、品牌、保质期、生产日期。
生产企业通过监管码将产品的生产、质量等源头信息传输到监管网数据库中,流通企业通过监管码进行进货检查验收并将进货信息传输到监管网数据库中,在销售时将销售信息传输到监管网数据库中,这些数据信息可供消费者进行真假与质量查询,供政府进行执法打假、质量追溯和产品召回管理,供企业了解市场供求情况、渠道销售情况和涉假信息。也就是说,电子监管码通过覆盖全国的无缝网络,支持数百万家企业数千万亿件产品的超大型数据库,为政府从源头实现质量监管建立电子档案,为市场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质量的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
电子监管码的特点:(1)一件一码。突破了传统一类一码的机制,做到对每件产品唯一识别、全程跟踪,实现了政府监管、物流应用、商家结算、消费者查询的功能统一。(2)数据库集中存储动态信息。为突破质量信息和流通动态信息无法事先印刷的局限,监管网对产品动态信息实时集中存储在超大规模监管数据库中,同时满足了生产、流通、消费、监管的实时动态信息共享使用需求。(3)全国覆盖。由于产品一地生产、全国流通销售的特点,只有做到全国统一、无缝覆盖的系统网络平台才能满足全程监管的要求。(4)全程跟踪。监管网对产品的生产源头、流通消费的全程闭环信息采集,具备了质检、工商、商务、药监等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流程联动的技术功能,为实现对产品的质量追溯、责任追究、问题召回和执法打假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撑。
电子监管码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超市商品包装上常见的条形码。常见的条形码是指应用在零售商品的13位商品条码,是国际组织公布的非强制标准,是一类一码,主要用于POS机扫描结算,不能分辨真假和记录产品质量,不能实现产品流通跟踪,也不适用珠宝、农资等复杂价格或不在超市销售的产品。
2 电子监管码推行有困难
2007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通知,要求从2008年7月1日起,食品、家用电器、化妆品等9大类69种产品要加贴电子监管码才能生产和销售。
08年1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首批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可变条码标签印刷企业名单》,47家印刷企业被列入名单。入网生产企业可在印制电子监管码时自愿选择印厂。4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第二批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单》,56家印刷企业被列入。
6月5日,国家质检总局又向各省局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和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发布《关于报送第三批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录的通知》,要求以特快专递报送确有可靠可变条码印刷技术能力、且有良好信誉及保障能力的电子监管码赋码印刷企业名单。
由于受到多方抵制,电子监管码的推广并不顺利。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通知,将原本规定9大类69种产品“要加贴电子监管码才能生产和销售”的时间下限,由08年7月1日调整到今年12月31日。
截至6月30日,全国已有58465多家企业入网。但全国能承担喷码和印制“电子监管码”的印刷企业只有200余家,且以标签载体印刷的企业为主。通过电子监管网举报的涉假信息781起,并及时予以了查处。部分特种药品也实施了电子监管网管理。
电子监管网的经营者——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由中信21世纪电讯有限公司、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中国华信邮电联合成立,其中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持30%的股份。国家质检总局推行电子监管网,使该网成为监管码查询的指定网站,入网企业年费600元。此举受到相关利益方的强烈不满和有关法律专家的质疑,认为此举涉嫌利用行政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
究其本质,中信国检是一家增值服务提供商。要提供信息服务,则需要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的数据库取得资料。其盈利主要有两块,一块是通过运用互联网、短信、电话自动语音系统和人工声讯电话查询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收费的产品真伪等相关信息的收费。另一块是“依据入网企业需求,挖掘、开发、利用电子监管网数据信息”的收费。对此项目的价值空间,中信21世纪集团董事长王军在2008年7月30日公布的2008年年报中表示,基于电子监管网这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创造每年2000亿的价值空间。
在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第一天,几家防伪技术公司状告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由一家公司经营电子监管码业务涉嫌行政垄断的官司,理论上已不用再打下去。眼下经营着电子监管网、监管码业务的这家公司还有30%的股份在质检总局信息中心的手里,该公司一枝独秀、收益良好的同时,其他防伪技术公司的日子却越过越紧。8月初,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邬建平在非工作时间死亡,死因为“不慎坠楼”。食品行业圈疑为跳楼自杀,涉嫌高达一年2000亿的利益输送有关。
截至8月25日零时,质检总局的监管码系统“中国产品电子监管网”显示,备案企业已达69464家。但是加入企业并实际赋码的企业所占数量不足一半。这就说明企业只是迫于压力,交钱入了网,但是多数没有实际启用。
3 电子监管码推行的障碍
对印刷行业来说,电子监管码的赋码印刷任务,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如果印刷业不能很好地协助有关部门来研究解决技术瓶颈的问题,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机会就会丧失。
3.1 设备投入大
全国有印刷变码的印包企业大概仅仅有300多家,这远远满足不了几万家入网企业的印刷需求。在现有的设备情况下,产品生产企业尤其是产品包装企业需要投入巨资进行设备改造,配置人力,购买耗材以及获取大量电子监管码,这会给利润较小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而由不同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包装也使得电子监管码赋码印刷工作遇到技术上的困难,在高速连线印刷包装产品的同时印刷数据可变的电子监管码,在目前情况下,无疑要大幅度降低生产速度,如先进的凹印设备,速度已达300米/分钟以上,而多数电子监管码赋码印刷设备都不能与之匹配。
3.2 存在技术障碍
在推行电子监管码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目前有些印刷设备速度快,而喷墨印刷速度慢,不能实现连线印刷;而且脱线(脱机)喷码或印制标签的生产过程中,产品损耗和废品率较高;同时,电子监管码的喷墨和标签生产成本较高,国产墨水喷墨后的产品质量难以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以及附着力强耐磨蹭的问题,都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另外,包装材料的种类多,除了纸质材料外还有:塑料薄膜、复合膜、不干胶和金属材料等。因此对印刷技术能力的要求就更多。
3.3 批量大的矛盾
变码印刷设备的高技术含量与电子监管码的批量大问题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电子监管码要求“一品一码”,它不同于普通的条形码,而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变动码”,要求每一件产品都有唯一性,它附在每种产品的最小包装上,数量之巨大可想而知。目前的包装印刷企业,很少有掌握可变数据印刷技术的。即使是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包装印刷企业,面对可变数据印刷这一问题,也深感棘手,更何况我国目前众多参差不齐的小型包装印刷企业。
3.4 增加企业成本
一位食品业内人士反映,食品行业为此可能将增加成本将达几百亿,整个食品行业的成本非常巨大。很难计算,几百亿仅仅是保守估计。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永表示,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成本加大的幅度几十万,上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也不少。德芙巧克力生产商、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在582号文下发之后,根据目前最可行的贴码赋码方式,对实施监管码的成本作了估算。该公司产品2007年单独包装数量为28.4亿件,按每枚电子监管码贴0.03元计计算,此项将达到8500万元;同时贴码所需人工,按1.2秒贴一码计,需要94万人工时,相当于515个劳动力,按照2007年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计,相当于1800万元。如果将申请码段、分配贴码、废码剔除、上市激活等管理工作的成本及包装材料损耗计入,成本增加总额将在每年1.2亿元。如此巨大的额外成本不可能完全靠企业自己承担,最后还是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将会导致6%~8%的价格上涨。
4 有关监管码推行政策
监管码当前的主管单位为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的通知》,要求对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管理的重点产品实施电子监管。《通知》公布了《首批入网产品目录》,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食品、化妆品9大类69种产品列入其中,要求上述九大类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在申请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时,必须加入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并在产品包装上使用统一标识的电子监管码后方可出厂销售,已获得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证书的企业要尽快赋码入网。对于赋码方式,《通知》规定前期可贴码,后期须印码。
07年底,质检总局下发名为“582号文”的通知表示,9类69种产品需要赋监管码才能上市,过渡期不得超过半年,08年春又表示过渡期不得超过08年12月31日。69种产品中绝大部分为食品。按照历次质检总局推行监管码的表态,监管码是“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的重要措施,是运用电子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2007年12月23日至29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经过数年调研起草的食品安全法草案提交一审,这部法律通过后,将代替1995年实施的《食品卫生法》,成为我国保障食品安全、维护食品生产、流通、消费正常秩序的基本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审草案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监管码制度。”这项制度还在多项条款中出现。对此条款,不仅食品行业,还包括防伪、化妆品等行业都高度重视。有关人士表示,如果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食品行业实现监管码制度,那么不但有关部门在食品行业中推行电子监管网有了尚方宝剑,而且将形成示范效应,其他行业肯定照此办理。
08年8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食品安全法(草案)》接受第二次审议。这一次,草案中与电子监管码有关的规定已全部被删除。
2008年2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实施情况发布《关于2008年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工作部署的通知》,对赋码方式和上市时间进行了调整。《通知》称,考虑到产品包装多样性和赋码印刷的技术难度,在以一件产品赋一个码(简称一品一码)为原则的基础上,将赋码方式分为A、B两类,A类为一品一码,B类码赋在每种产品多大规格的包装上由企业自行决定,并公布了《首批入网产品最小赋码单元参照表》供入网企业参考。对于企业产品包装印码问题,原则上不打乱企业原有的包装供应商体系,可由企业提供名单报当地质监局推进办确认备案。赋码印制方式以印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为原则,也可根据产品包装形式采用贴码或喷码等方式。因特殊原因确有困难不能及时赋码的,经过质检部门审核同意,过渡期可以到2008年12月31日以前。
08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公布了《食品安全法(草案)》,草案规定,“国家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监管码制度。全国数十个食品龙头企业并上书相关部门,提出该监管码制度对保障食品安全作用不大,而且成本高昂,实际操作也不科学。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正在审议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删除了国家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监管码制度的规定。但是当前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通知仍表示,企业的困难可以理解,69种产品需要赋监管码才能上市。
摘要:电子监管码是一种新产品质量追溯手段,利用电子监管码可供消费者进行真假与质量查询,可供政府进行打假,可供企业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尽管电子监管码有如此众多的好处,但在推行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问题,文中对此作了简要分析。
针对电子银行监管的研究 篇8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 风险 安全监管
一、电子银行综述
(一)电子银行的定义
电子银行指的是商业银行通过电子化渠道向客户提供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方式包括商业POS机终端、电话银行、ATM自动柜员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其特点主要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提供个性化的贴身服务,几乎满足了客户的所有金融业务,并且其发展速度和范围都远远超过传统的银行产品。相对于传统银行机构而言,开辟出了更加广阔的业务空间。
(二)电子银行的主要服务范围
1.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新闻资讯、银行内部信息及业务介绍、银行分支机构导航、存贷利率介绍等,一些银行还加入了一些诸如股票指数、基金净值等特别的信息服务。
2.个人银行服务。主要业务包括对账户的查询、管理、挂失以及代为缴费,部分银行还提供了外汇买卖服务以及电子汇款服务以及第三方转账业务。
3.企业银行服务。主要包括企业账户查询、内部资金转账、对账、代为缴费等,部分银行还提供了同城结算和异地汇款服务以及国际结算业务。
4.银行转账。该项业务主要是将银行存款与证券公司保证金之间进行实时的资金转移,客户既可以在银行进行申请也可以到证券公司进行申请。但必须都有书面协议。
综上所述,电子银行业务深度和宽度都有限,还没有一家银行开展网上存款、贷款、账单收付、跨行转账等非金融销售等业务。
二、电子银行的发展带来的风险
电子银行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给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因为他的“开放”和“虚拟”,任何人都可以任何身份进行访问,也给银行和客户带来许多风险。
(一)一般性风险
1.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特点是以负债业务来筹集资金,在资产业务中运用资金,并从中赚取利差,因此其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必须合理,才能解决好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流动性越高、资产的安全性才能越好,资金的使用率也才能越高。资产流动性风险对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是存在的,电子银行出售电子货币进行投资,当客户要求赎回电子货币时,如果银行的资产无法迅速变现,就有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从而使得电子银行遭受流动性风险。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贷款方在到期日不完全履行期还款业务而造成的风险。电子银行的贷款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存在资料篡改和贷款冒领的风险,这都将造成巨大的信用风险。电子银行贷款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是否需要以及怎样才能提供贷款担保,另外由于电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不同贷款业务完全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所以除了客户本人、电子银行外还涉及到网络系统经营主体、计算机制造商等众多相关者,由于关系极为复杂,又缺少相关法律调整,所以一旦发生纠纷,经济责任很难确认。
3.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变动,造成电子银行资产负债因各项头寸不一样而蒙受损失的可能。不仅外汇汇率变化会带来汇率风险、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以及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情况等因素等会造成电子银行的市场风险。
4.利率风险。提供电子货币的电子银行因为利率的不利变动,可能会造成资产相对于负债的贬值,电子银行也因此将承担很高的利率风险。再加上在网络环境下,资本的流动速率更加迅速,大规模的资金流动会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以及一国的国际收支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二)特殊风险
电子银行提供的虚拟金融服务主要有两种生成方式,一种是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延伸到网上,另一种是创造纯粹的网上金融服务品种。与传统银行相比,电子银行的特殊风险主要包括电子银行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风险、管理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信誉风险以及法律风险。
三、电子银行的监管
(一)提高电子银行的自律监管水平
虚拟、快捷的交易方式是电子银行的主要特点,在其提供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凭借网络这个平台会很快蔓延,一家银行的问题可能使得公众对所有电子银行的信誉危机。所以建立系统标准的电子银行运行机制,银行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建立定期磋商机制和信息互通机制以及银行内部加大对电子银行从业人员的管理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增强银行监管部门的技术水平
电子银行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所以相应的监管机构也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目前我国银行业整体的电子信息技术都比较落后,网络设施薄弱,所以我国银行业应加快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网络核心技术,尽快抢占新经济、新技术的制高点。在此基础上还要着眼于未来,扩宽高技术人才培养渠道,为增强我国电子银行的竞争力积蓄力量。
(三)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是监管方面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电子银行的诸多特性加大了监管审核的难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尤为重要。各大商业银行应在其网站上定期向社会发布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等信息,不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四)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
数据库是网络时代非常重要的信息收集器,作为监管当局,为了更好地把我电子银行的开展情况,更加需要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发展、标准统一、方便搜索的金融信息数据库,进而实现对金融机构风险的评估和预警,防患于未然。
(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电子银行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保证,目前我国各银行的电子银行平台都没有互联互通,造成了用户的极大不便。随着电子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银行产品同质化高,所以如果没有合理的监管机制,很容易造成恶性竞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银监会等出台相应的政策,为银行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六)加强与其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
电子银行的资金不仅在一国流动,这种高流动性、非可视性仅靠一国的监管部门很难有效监督,致使监管当局在突发事件面前反应不及。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同国外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开展监管情况交流,借鉴国外的先进监管经验,增加与国际上权威机构的合作,积极地参与到法律法规工作的协调工作中去,为我国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使我国的电子银行建设保持与国际同步。
参考文献
[1]尹龙.网络金融理论初论一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2]伍军,齐亚莉.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6.
【电子监管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电子监管10-24
电子监管08-01
金融电子监管07-19
电子监管网07-20
药品电子监管码08-22
药品电子监管考试试卷08-29
电子监管--质监局方案08-23
个人关于电子监管码实施的一些经验08-26
药品电子监管相关知识培训试卷及答案07-07
盈余管理监管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