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家长交流

2024-10-05

如何和家长交流(共12篇)

如何和家长交流 篇1

家长和孩子如何沟通交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家长和孩子如何沟通交流》的内容,具体内容: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它方式进行相互的了解。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难免有碰撞的时候,(包括父母与子女)需要理解与谅解,只有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相互原谅,形成共识。下面我整理了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方...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它方式进行相互的了解。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难免有碰撞的时候,(包括父母与子女)需要理解与谅解,只有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相互原谅,形成共识。下面我整理了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方法

1、父母与孩子要坦诚交心。

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出现了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譬如遇到孩子有些不良行为时,如上网成瘾、抽烟等,父母首先要冷静处理,不要气昏了头。要以体贴、谅解的语气鼓励孩子说出原因或心中感觉,巧妙地使用沉默与倾听,领略孩子谈话的要点或弦外之音。由于父母的态度诚恳及友善,孩子会毫无保留地宣泄内心的情感,通过聆听、对话的方式,父母逐渐引导孩子重新思考问题的核心,共同摸索一个解决的办法,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愿意接受他,了解他和帮助他,当然孩子也就会听父母的话,改正不良毛病。

2、要达到良好的沟通,父母温和的态度很关键。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的面孔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还会阻断亲子间的沟通。父母只有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使孩子感到爱和温暖,才能使孩子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达到孩子愿意接受教育的目的。相反,父母用粗暴野蛮的方式打孩子,就会造成孩子反敢。打孩子是愚蠢的行为,最终只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打出一个小霸王,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二是打出一个窝囊废,他见了谁都害怕。这是家长愿意看到的结果吗?当然不是,所以还是要与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

3、平等相处,把孩子视为自己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无年龄、无性别、无职位、无地位之分。与孩子交朋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看得起孩子,对他有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完美无缺的标准,高出孩子实际年龄的尺度来要求孩子。否则,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惧怕的心理,甚至是存有戒心,那么他就会敬而远之,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怀的。父母只有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他的意愿,孩子才会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忧愁,也才不会压抑和膨胀。父母才能给孩子真正的朋友感觉,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父母给孩子的爱才能永远不衰竭,成为孩子向上的精神支柱,成为孩子心灵的永久归属。《中学生心理》杂志一篇文章中写到,94,5%的网瘾青少年对父母产生敌意,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陶然主任,在收治 641 例网络成瘾青少年临床心理分析报告中指出:青少年网瘾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其家庭因素的影响为主要的。调查发现:46%网瘾青少年在童年期受过重大生活的创伤。94,5%的孩子对父母有敌意,52%的孩子评价父母缺乏温暖和理解。孩子对父母有敌意怎么会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呢?

4、和孩子交流时要多倾听、少说话。

许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总是自己说让孩子听,特别是当孩子在某一个问题上申诉时,家长就以翅膀长硬了为理由,堵住了孩子说话的机会,而这样的交流,实际上是家长给自己设置了与孩子沟通的障碍。如果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就应当多让孩子说,既算是孩子真的犯了错误,父母也要静下心来,以同情与认同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倾诉,不要打断孩子的说话,加插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发后,烦恼自然就会消失一半。这样做不但可增进亲子沟通的感情,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当遇到任何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父母的体谅和支持。这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当然,孩子也更愿意在这种安全感中多与父母交谈和沟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倾诉给父母。

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出现的障碍

1、家长把学习成绩看成孩子的唯一。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这没有错,但要求孩子的每次考试成绩在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其它的一切都是次要的。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分数成了家长与孩子嘴边提到的最频繁的字眼,甚至孩子考多少分,也成为许多家庭气氛好坏的晴雨表。正如一名初中的学生所说:“我第一次考了第一名,父母很高兴带我去吃肯德鸡,我发现成绩能给父母最大的满足。

一次我考砸了,拿了一张惨不忍睹的试卷回到家,父母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原来,分数才是父母最疼爱的孩子。

2、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我们经常听到父母 问这样的问题”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不听话怎么办?问话的父母大多是想要寻找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经历了对孩子的说教、训斥、打骂丝毫不起作用,感到束手无策而来求助的,然而,却没有想到任何一种具体的方法也不可能适应每一个人,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为什么不听父母的话,答案很简单,是父母拿了沟通的绊脚石当方法,指责、埋怨、负面的评价充斥着孩子的耳朵,如:你学习成绩这么差,肯定不是读书的料“"我肯定你什么是都不能坚持到底,你就从 没有做好过一件事”等。父母在说话时一开口就已经否定了孩子,当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不论父母怎么说,也无论你正确与否,都难以得到孩子的接纳与认可。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孩子也是如此,当他感到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是负面评价时,就会关闭沟通的大门。

3、父母喜欢揭孩子的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并且有时孩子对自己的毛病也有愿意改正的想法,作为家长应当及时的鼓励,给予诚恳的提醒,给孩子改正缺点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因为孩子愈是犯了错误,心里愈是脆弱,愈是需要父母的谅解与安慰。而有的家长则不是这样,当孩子在改的过程中出现反复时就把孩子的承诺当话柄,来刺激孩子,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雪上加霜。孩子对此不仅懒得听,而且逆反心里加重,反正你们把我看死了我就破罐子破摔

4、家长与孩子缺乏平等尊重的意识。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

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面孔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还会阻断亲子间的沟通,也就人为地形成了代沟了。

5、家长过多地唠叨,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有关教育专家在对亲子的研究中发现有些父母与孩子从早到晚只会说三句话。孩子早上起床时“快点起来,到点了,快点快点”孩子出家门时“上课要注意听讲,不要做小动作,放学早点回家”孩子放学回来时一见面就问“"考了多少分,被老师批评了没有”教育专家把父母的这些唠话当作“正确的废话”和无效的命令“,使孩子十分反感,有的孩子说我们的耳朵起茧了,根本就不想听。

6、父母不能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父母自己身上存在许多不良的嗜好,打麻将、赌博、酗酒。工作中不敬业爱岗等,使一些不良的毛病感染了孩子。

凡此?a href=”//“ target=”_blank">种植灰欢?伲?焙⒆犹?秸庑┗笆保?硭?比徊唤龉厣狭硕?洌?补厣狭诵拿牛?兆右怀ぃ?坏?恋锰?夷娣葱睦砣帐ⅰ?/p>

如何和家长交流 篇2

学生所受的教育, 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 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身心特点比较了解, 因此要做好学生工作, 与家长沟通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结合笔者实践谈谈教师应如何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一、尊重家长, 做一位耐心的倾听者

家长最熟悉、最了解自己的子女, 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最有发言权, 教师为了教好学生, 应该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有些家长在和老师交谈时免不了要唠唠叨叨说好多, 自己在家里是怎样为孩子操心, 给买什么吃的, 给多少零花钱, 怎样看孩子学习。这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 这样做首先使家长从心理上觉得教师尊重自己, 自然就产生配合的倾向;其次, 在听家长说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了学生在家中的表现, 便于教师对症下药进行管理。我班的董平同学因父母离异一直由奶奶看护, 性格内向,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经常独自坐着流泪, 老师问话他也不说。当我看到这种情形, 便及时去家访, 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老人伤心地诉说着有关孙子的每一件事, 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 我就经常主动和学生交谈, 安排他参与班级管理, 不断地鼓励他, 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渐渐地这位同学性格开朗了, 学习上进了, 对自己也有了信心。

二、尊重学生, 与家长真诚沟通

对于教师与家长交往, 如开家长会、家访等, 学生和家长都比较担心, 他们往往将教师作为一位“告状者”来看待, 学生怕老师家访, 家长怕被老师请到学校。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二是教师不注重与家长的交谈方式。上海著名教师黄静华老师说:“一个有爱心的教师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的教师。”心理学家也曾用两组智力相同的学生做实验, 一组经常给予鼓励、夸奖, 而另一组经常是批评指责,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 爱夸奖的一组的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受批评的一组。既然夸奖有如此好的效果, 我们又何不把它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呢。家长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与其让家长以失望的心态对待孩子, 还不如满怀希望助孩子成长。因此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我总是坚持先说优点, 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信心, 其次才是指出缺点与不足, 引起家长的重视。我总是对家长说:“你想让你的孩子做得更好吗?只要你能坚持发现他的优点, 坚持鼓励他, 相信他会做得更好。”这话说起来容易, 可要坚持做到的确也很难, 但是为了孩子, 为了我们的教育, 我相信每位教师都能做得很好。

三、与家长建立团结协作的合作关系

家长把自己的子女交给学校, 教师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为了这共同的爱, 教师与家长应该团结协作共同教育好学生。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过程中, 应平等地与学生家长共同商讨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有些教师为了省时间、图方便, 不注意交谈方式, 对家长开口就是命令的口气, 让家长感到很不舒服。有些家长文化水平有限, 教育中不注意方式方法, 自己高兴的时候, 孩子干什么都行, 自己不高兴的时候, 对孩子就横挑鼻子竖挑眼, 甚至体罚, 也有些家长平时不管孩子, 出了问题之后再教训。其实父母的爱应该是感性加理性的爱。一味地迁就、忍让只会造成孩子的惰性思想。做为一名教育者不仅有教育学生的责任, 也有引导家长改变不当教育方式的责任。家长素质提高了, 也会对孩子形成榜样作用, 从而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二年级时我班有一名从农村转来的学生, 也许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孩子感到好奇, 放学路上就这儿转转, 那儿望望。有一天中午竟在一个商店看了一中午电视, 下午一到校, 家长就气呼呼地来到办公室, 说要把孩子领回家好好收拾一顿。我劝住了家长, 叫来学生耐心地寻问他不回家的原因, 结果他说家里没人和他玩。我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又和家长进行了交谈。原来这个孩子平时写作业特别慢, 孩子一回到家, 家长就让写作业去, 这使孩子觉得家就像个牢笼, 觉得还是在外面自由。我和家长一起分析之后, 认为他们平时在家里把孩子管教太严。玩是孩子的天性,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 发现孩子的兴趣之所在, 根据他的活动特点, 合理安排, 总会有转变的。在学校我也加强了对该生的管理, 只要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就提出表扬, 路队上专门有人护送。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该生有了明显的进步, 写作业速度快了, 还有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家长也对孩子越来越有信心了。

托班教师如何有效地和家长交流 篇3

入托前的工作:从孩子报名的那一天起,宝宝就是我们幼儿园的准学生了,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关系。

一、半日体验活动

活动目的:

①引导婴幼儿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减弱入园焦虑感;

②协助家长做好宝宝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期工作;

③让家长感受幼儿园科学的保育护理与合理的生活安排,感受幼儿园的优质服务。

活动时间:每年暑期7——8月份,每周一次或每周两次。

参加人数:每班控制在12人左右,2名教师(最好是已经确定带托班的教师,让教师与孩子提前熟悉)。

活动形式:开展形式类似于亲子课程,但是时间要延长至2小时左右,需要家长陪同;在课程的内容上可以添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如:洗手、搬椅子等,另外根据各园自身的情况在课程中间可以穿插进行喝水与加点环节,加点尽量是本园自制的,即安全卫生又可以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饮食情况。

二、入托测评及分析

针对报名幼儿我们在开学前2周会统一安排时间,邀约幼儿来园逐一进行生长发育的测评,测评后对每位幼儿的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和家长沟通反馈。此活动的目的不仅使幼儿园了解了每位幼儿的发展情况,家庭的教养方式同时还使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发展近况,便于今后家园同步教育幼儿。

三、家访

这是家园沟通的基本方式,但这里需要提醒一点的是,我们一定要带着目的去家访,家访前要准备好家访问卷、家访内容、家访话术、自备鞋套、自备饮用水,让家长感受到我们专业的服务,千万不能给家长留下耽误时间的坏印象。

目的:了解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重点是幼儿性格的了解及家庭教育方式;了解家长的教育需求;了解幼儿的基本特点及兴趣爱好;了解孩子的饮食特点及身体健康相关情况(包括有无过敏、是否需特殊照顾)等。

家访时间限定: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一定要避开进餐时间。

友情提示:

①电话联系,提前与家长约定好家访时间。我是**幼儿园的老师(自报家门),请问您是***的家长吗?新学期宝宝即将入园,为了更好的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照顾和教育,也为了让孩子在开园前熟悉老师,我们将对宝宝进行家访(提出访问的内容),请问明天下午*点——*点中间您有时间吗(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的时间、地点,注意避开吃饭时间和休息时间)?您家是否住在****小区,**楼**号。好,谢谢您,明天见!

②切忌不能迟到。

③人员分工:专人主要负责与家长的沟通;专人负责在与幼儿的玩耍过程中了解幼儿。

四、婴幼家长讲座

这也是我们最基本的家长沟通方式之一,这里也重点强调一点:托班老师一定要提前确定好,让我们的托班老师进行主讲,针对孩子入园心理、生理的变化与适应,以及家长在孩子入托前应该注意配合的各种事项,让家长与班级老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

开展时间:孩子入托前1个月。

入托后的工作:孩子入托后,有很多的不适应,在初步建立家园信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与家长贴心沟通,做好孩子的培育工作,以下是我们的工作中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1)小型家长座谈会。目的:小型家长座谈会的好处在于,能有针对性的与家长进行交流,同时,事先要对每一个与会的家长充分了解,摸清家长的需求,在安排会议是,尽量让支持工作的家长和有意见的家长安排在一起,达到以家长教育家长的目的。

时间安排:每月一次。

人数限定:每次请5——6名家长参加。

(2)日常沟通。这是我们日常用的最多的沟通方式,也是家园沟通最主要的方式。

沟通形式:①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主要利用接送孩子,或者是有目的的约访)先肯定孩子的优势,在分析孩子的不足,给家长一些好的建议。比如有些孩子入睡较晚,早上起不来,针对这个情况,教师要了解家长的作息时间安排,建议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保持休息场所的安静,温馨。如果家长有熬夜的习惯,也建议家长先让孩子入睡,再进行自己的工作。②电话沟通:如果孩子生病在家,第一时间要进行电话慰问,询问孩子病情。③校信通:及时提醒家长天气变化情况,请家长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

(3)节日慰问。目的:让家长感受到班级老师对家长的感恩之心,激发家长和幼儿的自豪感,带动家长与幼儿园携手,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时间:三八节、感恩节节日当天呈现给家长。

形式:形式多樣,我们推荐的是以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即拉近了家长与班级教师之间的距离,也具有保存价值,直接保留在孩子的成长档案中。

(4)家长义工。目的:让家长走进班级,走进孩子生活,了解班级教师工作状况,从而体验老师的辛苦,缩减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的距离。

时间安排:一月一次。

人数限定:每次1——2位家长。

形式: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比如警察、大夫、教师等职业的家长,让家长现身说教,给孩子知识上的补充。可以是家长自动充当保育老师,为孩子的一日生活做好相关服务,比如帮助开餐、餐前消毒、餐具排放、盛饭的要求、餐前孩子入厕的照顾、洗手的要求、进餐中的要求、餐后整理、怎样配课?怎样进行户外孩子护理等?让家长有充分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是家长出任班主任,安排一次家长的团队建设,比如踏青、春游等。

家长感言:每次活动过后,让家长进行参与幼儿园工作后的感言、感想、感悟,增进家园的关系。

附:家长义工体验上课活动方案

活动准备:为家长提供教案并指导家长如何上课;向家长公布家长做义工的工作流程;家长备课。

活动流程:

8:50 ——9:00 家长签到入班 与幼儿熟悉,做好上课准备

9:00——9:30 一名家长上课 另一名家长配课 教师协助

9:30——10:00 家长上课

10:00——10:10 家长组织孩子喝水吃加餐

10:10——11:00 带孩子户外活动并组织户外游戏

11:00 活动结束 家长离开

做教育的,如何跟家长交流沟通 篇4

本文Tag标签:

家园沟通时,首先要尊重家长。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要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家园才能保持协调一致。

其次,要肯定孩子。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直至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亲亲孩子的小脸蛋说:“你真棒!妈妈真高兴。”而这种奖赏性的行为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继续努力的心理。同时这种肯定也能使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这样,交流的主题就会得到延伸,就能有效促进家园互动。

再次,对家长要一视同仁。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职位、性格均有所不同。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他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家长与教师就开始了共同的历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师应该学会与每一位家长交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教师的关注或重视。

如何和家长交流 篇5

在日常生活中,一方提出要求,另一方不能完全满足的时候,就需要协商达成一致。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不是家长制,即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都要无条件执行;或是孩子制,父母过度地妥协溺爱,在绝大多数家庭中,当遇到需求不统一的时候,都需要协商。

协商的场景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人生抉择。协商不好,往往没结果,一家人还不愉快;协商得好,问题解决,大家都愉快,而且这种形式也会慢慢形成规则,形成默契,也会减少协商的次数。

那么我们该如何说,才能达到协商一致的目的呢?协商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句话总结:协商时,要让孩子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判断题或论述题。

我们分别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爸爸妈妈时常会问孩子,晚上你想吃什么呀?

这就是典型的填空题,而且这个空可填范围非常宽泛,孩子不容易抓住焦点。这个空填米饭面条也行,填土豆鸡肉也行。所以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的本意是问吃米饭的时候炒什么菜,但是孩子可能说的是,我想出去吃肯德基!如果这时候爸爸妈妈说,油炸食品不好,我们在家吃吧!孩子多半会反问,那你还问我干吗?话不投机半句多,也就不好聊下去了。

如果我们将填空题换为选择题,问题就会改善很多。爸爸妈妈可以这么和孩子说,今晚做牛肉,你是想炖汤吃呢?还是红烧呢?在有限的话题范围内,既不会出现话题跑偏的情况,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决定权的。

第二个例子,也是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每当孩子提出想打游戏的要求时,爸爸妈妈们一般会说,都什么时候了,还玩儿游戏,不玩了不行吗?这句话相当于给孩子出了个是非判断题,学习是对的,游戏是错的;要么是1,要么就就是0,没有商量的余地。其实这只是角度的问题,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上学的时候,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对于学习来说都是干扰因素,都是错的,所以要禁止;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和游戏的关系是如何分配好自己的时间,让两件事都能满足的问题。所以事情本身是无关对错的,认知理解不同,重点就有差异,这个时候让孩子进行是非判断,往往会发生意见冲突。

同样,如果我们给孩子留有选择的空间,比如和孩子协商,是写完作业再玩儿还是玩会儿就去写作业呢?是玩儿一个小时还是半个小时呢?选项是父母设置的,所以孩子无论怎么选择,都是在可控范围内,而且在父母让出决定权后,孩子反而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支配权。

第三个例子,父母习惯让孩子论述一件事,然后以一种辩论的形式来证明孩子是错的,是需要改变的.。比如,当父母觉得孩子在体育运动、摄影绘画等兴趣爱好上投入了过多的时间时,通常会说,你看最近学习这么紧张,你觉得还应该参加这些课外活动吗?那么接下来,孩子就会从各个角度来论述参加课外班是不影响学习的,自己是有能力协调开的,然后爸爸妈妈再从反面论证多少孩子因为过度参加课外活动影响了学习。大家都知道,辩论一旦开始,协商一致就不可能了。

那么换成选择题是什么情况呢?

爸爸妈妈可以问孩子,最近功课这么紧张,我们要不要暂时把课外活动停了,等到假期的时候再专心地去做呢?或者我们在保证功课不出问题的情况下,只在周末进行呢?

给出孩子合理的选项,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妈妈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要争辩什么。据心理学家分析,给出更具象可行的条件,孩子更容易接受。

最后总结下,在父母和孩子协商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要把问题解决的想法。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注意,给出合理有效,具体可行的选择题,而不要出填空题、是否判断题或论述题。

如何和客户交流 篇6

对待“商量型”客户如何用言语打动他,“我要先跟我老公/老婆商量一下”,总能遇到这样的客户,今天哪怕是买一个很小的东西都说要回去商量一下,碰到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标准回答模式:“好的,我能理解,要不这样,亲把我们的聊天记录给你老公/老婆看一下。看他是否有疑问,如果有的话,我给您解答”。接近距离式回答:“亲对您老公/老婆如此尊重,说明你们的夫妻关系非常和睦,真是令人羡慕。以后要多跟你交流这方面的经验了”然后也可以发一些调皮的话语,比如说:亲家里是谁掌管财政大权呀?以此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对待“比较型”客户我们要学会走心,很多顾客在决定购买之前,还会对你来一句“我想比较一下或者我想再多看几家”,遇到这样的客户,我们该怎么处理呢?“俗话说“货比三家”,您要比较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您能告诉我,您想比较哪些方面?”以此来引起与对方的继续对话。也可以这样说:“那您目前已经有比较的目标了吗?我可以帮助您一起比较,希望能够在一些问题上给您提供准确的信息。”

对待客户别太生硬,还是调皮一点好。有些人起初过来找你并不一定是奔着你的产品而来的。他们或许是听说有那么一个做微商的逗逼小盆友,说话还蛮有意思的,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加上你,将你调戏一番。客户如果有了这一层主动性,再针对他们做产品营销就轻而易举了。第五、设置一套完善的赠品机制。在坚持产品价格不乱的情况下,尽量多的给予对方一些实用的赠品或者是发放一些商品优惠券等,以这种方式来吸引对方的购买!赠品并不要求多,而要求精,一定要是实用型的。很多时候,顾客购买你的商品,50%的情绪是冲着你的赠品来的。

如何和家长交流 篇7

一、家长要客观看待孩子上网问题

家长自身要客观看待上网问题, 别谈“网”色变, 别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有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上网, 干脆家里不买电脑。他们认为, 家里没电脑, 我也不给孩子钱, 你不就不能玩儿了吗?其实不对。孩子叛逆心强, 家里没得玩, 会更加想方设法到其他地方玩, 譬如网吧。那样, 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和侵蚀就更容易, 对孩子的成长更不利。因此, 在看待孩子上网问题时, 家长不要盲目, 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利弊。对于上网成瘾的孩子, 家长一定要注意疏堵结合, 重在疏导, 千万不要一味地只采用“堵”。对于没有接触过网络的孩子, 家长更要注意引导。俗话说:“一张白纸, 好做文章。”正确引导孩子上网不但可以避免以后出现对网络上瘾的情况, 而且还会对他今后的生活、学习、健康等起到帮助和督促的作用。

二、从根本上找出孩子迷恋网络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喜欢上网呢?通过我长期的调查以及与学生的交流, 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 忽略了孩子的特长培养, 使孩子的自我表现欲望得不到展现, 从而想在网络世界中展示自我能力。二是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缺乏对孩子的关心, 孩子感觉孤独与寂寞, 从而想在网络世界中寻找亲情友情。三是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 不能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使得孩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有话不知道向谁倾诉, 从而想在网络世界中寻找知音。四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 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从而想在网络游戏或网络聊天中寻求刺激。孩子迷恋网络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也不外乎以上几种, 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找到孩子迷恋网络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戒掉网瘾。

三、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

首先要注意的是态度问题。即家长要尊重孩子, 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学友。家长要以平等的心态来与孩子一起学习。“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在电脑网络新技术方面, 家长与孩子的学力是平等的。有时, 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比家长还要强。当然, 青少年毕竟自制力弱一些。在原则性问题上, 家长也要有决心, 要让孩子明白“让步是不可能”的,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堵”。家长还要让孩子了解网络、利用网络, 要控制游戏, 而不是让游戏控制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疏”。下面, 我总结了几种有效的方法。

1. 控制法。

孩子的自觉性较差, 容易“网络成瘾”, 如以粗暴方式完全制止他们上网, 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正确的方法是通过交流尽量与孩子达成共识, 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的时间上网。同时, 在内容上做一定的限制, 如我们可以购买安装专业的“护航”软件, 例如“网络爸爸”“绿坝花季护航”等, 从而有效避免孩子独立上网时浏览或玩一些有害身心健康的色情网站或暴力游戏。

2. 注意力转移法。

孩子们都渴望接触新鲜事物, 讨厌重复的生活。电脑及网络在他们面前展示的是丰富多彩又变幻多姿的世界。家长要多花点时间与心思来转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注意力, 多带着孩子出去走走, 多接触大自然, 让孩子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是这个现实的世界, 而不是那个虚拟的网络世界。

3. 主动出击法。

即家长主动与孩子一起上网玩游戏。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可以把这个游戏的一些制作原理、目的、过级招数一一讲明, 揭开它在孩子心中“神秘的面纱”, 避免孩子形成网瘾。当然, 这一计必然要求家长对电脑游戏方面很精通, 所以家长在使用此方法前要先“预习”游戏。

4. 激将法。

当然, 网络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孩子在网络中还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关键是不要过度。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把握这个“度”的问题。孩子们一般好胜心强, 家长可以用激将法跟孩子立一个军令状, 赏罚分明, 从而让孩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玩电脑的时间, 逐步养成一个自律的好习惯。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相信孩子。

5. 不耻下问法。

家长不妨多向孩子请教一些电脑网络知识, 来刺激孩子的求知欲。这样, 他会想比你更快学会, “享受”一下当个小老师的乐趣。

除注意以上五种方法外, 家长首先应当及时学习充电,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常识, 和孩子一起感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必要的时候, 家长甚至可以向孩子学习。当然, 也可以请一些朋友或老师帮忙。其次,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网络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它来获取有益的资源, 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网络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使孩子积极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在家中, 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古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家长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活动, 孩子必然“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一旦有机会便会效仿。同样, 如果家长抵制网络, 不愿意学习网络技术, 利用网络学习新知识, 那孩子也会反感新技术, 不愿意接触新事物, 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影响。

现在网络的普及, 有利也有弊。我觉得, 会使用电脑, 是孩子要学会的一种基本技能。与此同时, 电脑也给咱家长提出了一个新的责任:我们该如何帮助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建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让他们能够自主自律地使用网络, 从而让网络这把“双刃剑”发挥出它的正面作用来。

摘要:目前,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是信息的海洋, 是交流学习的平台, 那么孩子到底要不要接触网络也成了家长们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 孩子接触网络并非坏事, 关键要看如何引导。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孩子科学地利用网络来学习、娱乐, 可以让已经“上网成瘾”的孩子变“玩”为“学”。家长们不妨抛弃拒绝心理, 亲自去体验网络世界, 接受和了解网络, 并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 伸出温暖的双手。

如何和家长交流 篇8

受害者孤独和抑郁

“校园霸凌”的严重受害者通常会感到极度孤独和抑郁,会对自我认知和目前状况感觉十分糟糕,经常受到伤害的孩子会在日后社交和外表方面极度不自信,容易对药物或酒精产生依赖,以及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如果发现孩子遭受这样的伤害,建议家长及时和老师联络,也可以鼓励孩子去寻求帮助和解决途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变得坚强。此时家长要一直在孩子身旁打气,并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尽早采取措施,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但是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愿,适度参与,不要让孩子感觉家长是在侵犯他的隐私,例如直接打电话给同学的父母告状。另外,家长也不要因为孩子的事情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从而背负沉重的感情包袱。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女儿,父亲要了解在女生的世界里是存在社交等级的,女生会比较在意彼此的外表、穿着、人品和对异性的品位等。

但是如果孩子长期出现抑郁、焦虑、拒绝、发怒、拖延和饮食紊乱等症状,家长则要考虑向专业医师和机构求助;在事情过去以后也要不断给孩子安慰和支持,与他讨论以后如何解决此类事情,让他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意见,多发展一些个人爱好,扩大交友圈等。在这个过程中,父亲的帮助、合作和母亲一样重要,可以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做出个人评价。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女儿,父亲可以从男性角度跟孩子分享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校园霸凌”常被忽略

说到“校园霸凌”,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孩子身体上受到伤害,而专家指出,比身体更严重的是心理上受到的伤害和打击,因为心理伤害一般轻易不会被发觉,所以这种伤害常常被老师和家长忽略。

心理上的伤害行为通常包括五种:在一个群体中完全忽视某一个孩子的存在;不让某一个孩子参加这个群体中所有的活动(与第一种不同的是,他们一般会让这个孩子知道自己被排斥在圈外);在某个孩子背后散播其谣言,破坏其名声;直接到对方面前羞辱对方;提出有条件的友谊,要求对方必须为自己做什么等。

在以上列举的五种心理类的伤害行为中,霸凌一方多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他在一个群体中的地位。这类霸凌者多从小就被警告不要攻击他人,并拥有超出一般孩子的情感记忆,善于观察别人的肢体语言,比较会用情感的方式去伤害他人。

在诸如此类的“校园霸凌”案例中,为什么这种霸凌方式会在女生中居多呢?因为许多女孩子都是从周围的人群,包括邻居、父母和老师等人身上看到并学会这种行为的。另外,女孩子非常在意自己在一个群体中的影响和地位,较易产生团体感,当感觉归属一个团体时,就会把其他人当作外人。还有,女生常常容易被女生小团体当作外人来对付,包括比同龄人发育快或慢、穿衣风格、或是仅仅跟这个团体都喜欢的一位男生聊天等。

“群体伤害”排斥、欺负小伙伴

孩子在家长眼中是天真无邪的,但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经研究发现,因为外部生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孩子从4~5岁开始就懂得故意从一个团体中排斥和孤立自己的小伙伴,并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这种行为在女生身上尤其明显。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男生和女生一样都会有抱团伤害某个特定人物的行为,但由于女生一般更擅长社交和拥有语言上的天赋,因此这种行为更为普遍。为了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家长可以通过从小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同情心来预防。

该报道还指出,这种行为比起身体上的伤害较不易察觉,和语言上的伤害很像,但主要目的是威胁和伤害对方的友谊关系,例如跟其他孩子商量不和某人玩,或是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威胁单独不邀请某人参加以后的生日派对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Erie分校心理学系主任尼克森指出,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有一半5至12年级的孩子每个月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有7%的孩子是每天或每周遭受这样的欺负。

美国杨百翰大学网站报道,该校研究发现,从4~5岁开始,孩子们就懂得利用社交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来有意支配和破坏他人的关系。具体包括:不让某一个孩子参与到他们的小集体中;要求其他孩子不许跟某一个孩子玩;威胁不跟某一个孩子玩;如果讨厌一个孩子,会捂住耳朵拒绝听其讲话;等等。

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尼尔森指出,女孩子为了确保她们在社交中的等级地位,会在青春期期间使用这些手段,但令人震惊的是,她们在学龄前就已经有了这种行为,比同年龄段的男孩子要复杂得多。

该研究还指出,一般会支配和破坏他人关系的这些孩子是充满争议的,他们在群体中既有很多同龄人喜欢,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擅长社交,也更具有攻击性,身上具备正面和负面两种混合特质。

美国一家非营利机构网站调查显示,一般女生会在她们的朋友小圈子中变得较有攻击性,而男生通常会在朋友圈外具有攻击性。对于女生来说,突然失去某段被认为是最好朋友的友谊极具伤害性,可能会改变她整个的生活安排,包括之后她会和谁一起坐公车、一起吃中午饭、一起做科学实验项目等。同时,女孩子也更喜欢交流彼此的秘密,但不幸的是这些秘密也可能被她们日后用来伤害彼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今科技的发展更是增加了“群体伤害”的手段。比如,通过三方通话,让第三方听到两方对话中的一方是如何羞辱自己,或是向对方传送骚扰性的短信等。这类伤害对于女生来说常是严重的。

家长面对“校园霸凌”的防范措施

家长该如何避免孩子发生“校园霸凌”的种种攻击行为呢?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家长协助网站建议,家长应注意如下五点:

第一,家长要检讨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他人的言行是否有问题,应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第二,家长要向孩子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倾听孩子的看法。如果孩子是伤害他人的那个人,要向孩子传递自己的期望,并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

第三,家长应注意孩子在网络和手机上的行为,一旦发现有不妥的言语交流应该马上制止。

第四,家长要多和学校老师、辅导员、行政人员保持互动,如果发现孩子的学校有了这种行为,可以委婉地跟学校人员沟通,商量如何解决。

第五,家长之间要相互积极沟通,了解其他孩子情况,若是遇到同样的问题,可以一起向学校反映,要求学校为孩子们举办教育培训讲座,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校园霸凌”现象发生。

家长和孩子如何沟通 篇9

选择时机问:有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处于变化状态。比如看到孩子郁闷不乐时,你可以问:“宝贝,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吗?来,和妈妈说一说,看看妈妈能否帮助你。”“哟,谁惹我的宝贝不开心了,来告诉妈妈,我听听什么事。”“孩子,遇到困难了吗?妈妈看你有点不高兴呢,说说好吗?”“嗬,宝贝,看你这个高兴劲,遇到什么开心的事了,和妈妈分享一下好吗?”“孩子,妈妈看你心情不错,肯定有什么令你开心的事发生了,说说吧,让妈妈听听呗?”像类似的时机,需要年轻父母平时细心观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问的时机选择。相信你合理的问会让孩子敞开心扉,把心事告诉你。

巧妙地反问: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长的过程会遇到很多不解的事,总会跑来问妈妈,如果你总沿用以前的方式——有问必答,很容易让孩子养成思维懒惰现象。特别是孩子进入一年级以后,在学习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稍微遇到点困难就会请求妈妈给答案。为了锻炼孩子主动思考的习惯,你可以巧妙地反问孩子:“宝贝,你再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一遍好吗?”(这是让孩子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宝贝,刚才的问题你怎么想?”(把球踢给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宝贝,你刚才回答的不错,妈妈再补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劳让给孩子,有利于增强孩子主动思考的自信。)

请教式提问:这种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轻父母谦虚的一面,用你的谦虚榜样来影响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组装玩具,你可以问:“宝贝,为什么要把这个部件装在这个地方呢?”“宝贝,你把这个部件装在这个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诉妈妈吗?”比如看到孩子在阅读(只是概略式阅读,孩子目前还不能完全独立阅读)可以这样问:“宝贝,能给妈妈讲讲你正看的这个故事是什么大概意思吗?”“宝贝,图中的这个人做什么呢?能给妈妈讲讲吗?”“宝贝,刚才动画片中某某为什么要这样做啊?能给妈妈说说吗?”像类似请教式的问,可以让激发孩子表达的兴趣,或者展开想像,或者主动思考。

引导式发问:在时间意识培养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引导式问,这种引导式问,并不说出孩子即将要做的事,避免每天总是重复性追问,让孩子产生听觉疲劳,比如很多家长在孩子每天写作业时,总会直奔主题:“为啥还不写作业去?”“到了写作业时间,你还没完没地玩儿?快去写。”但如果你用引导方式来提醒孩子,效果会截然不一样,比如你可以问:“宝贝,能告诉妈妈现在几点了吗?”“宝贝,再过五分钟,你应该到做什么事的时间了?”“好样的,你能够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妈妈相信你能认真执行作息时间内容的,加油!”看,这里是不是没有提作业一词?而是让孩子主动思考,然后做事呢?

家长如何和老师良好沟通 篇10

有些父母有一种误解,认为主动联系会打扰老师的工作,担心老师工作繁忙不欢迎父母主动来联系。其实,老师忙的就是教育孩子,父母主动来交流,不仅能让老师感受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积极态度,还可以提供许多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帮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理解孩子,让双方展开有效的配合。

经常联系

父母千万不要忽视针对孩子点滴的进步与老师进行交流,更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和老师联系。平时,孩子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平稳的量变过程,但是质变就孕育其中。要想发现微小的变化,抓住闪光点,在萌芽状态时实施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就必须经常联系。

经常定期的联系,可以使每一次联系逐渐变得简短、有效率。由于是经常联系,就不必每次都介绍前面的情况,能突出主题,只交流新情况、研究新措施。

适时、适度联系

联系的频率要因孩子情况而异,更要尊重老师的意见,一般以一周至两周联系一次为宜:间隔太短没有必要,还会增加老师的负担;间隔太长,则会失掉经常联系的优势。

把话说在当面

不要害怕和老师沟通,老师最不怕的就是有话当面说,最害怕的是瞒他、骗他。千万不可当着孩子一套、背着孩子一套,更不可当着孩子埋怨老师、指责老师,降低了老师的威信也就降低了父母自己的威信。

如何和家长交流 篇11

一、存在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子女成才观和人才观仍存在陈旧的观念。

(一)“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成才观是教育的思想基础。

当前,许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全面教育,片面理解教育的含义,把教育等同于智育,在“减负”呐喊声中忧心忡忡,担心一旦减负,孩子就会丧失上大学的机会,于是请家教、加小炉、学习上大搞满堂灌,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略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诚然,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家庭要求和鼓励青少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更是对的,可是一些家长未能看到孩子的智能特点,不善据才选路,急功近利,不顾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一味重压,势必导致负面影响,出现高分低能的孩子,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理,造成适得其反的悲剧。据报载:厦门大学一女生,上大学前,一切生活都由母亲亲自安排,远离家门后,因恋家而半途辍学,此类例子举不胜举。

(二)忽视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各个环节是阻碍正确成才观的病根。

现阶段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过渡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在身心发展方面处于充满矛盾的不稳定期,在身体发育、成熟等生理变化中,伴随着心理的变化,要求独立、自尊心、好胜心强,既显得懂事又表现得幼稚,易受好的影响,但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易染恶习,而且情感和意志都很外显,常常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如此孩子在成才过程中常会出现消极现象。家长若无正确的辨识观,就很难驾驭这群生机又淘气的青少年。

(三)家长溺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儿女是家长的命根子,是希望,由于现代家庭经济丰厚,使得家长对子女生活要求产生随意性,对子女奉似皇帝、宠如珍宝,孩子衣食无忧,图乐安享,小小年纪,挥金如土,不知钱财来之不易,养成不劳而获的恶习,家长又刻意讲排场、比阔气,有的家庭年年为孩子举行生日庆礼,消费颇丰,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的心态,更严重的是许多家长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私、任性、骄纵、脆弱等不良心态缺乏应有的敏感,致使孩子在认识上把这些生活态度视为理所当然。

(四)家庭与学校沟通不足是孩子劣质成才的软环境。

有些家长对教师家访置之不理,甚至抵触,加上对孩子了解不透,甚至孩子犯错误时也无视公理,姑息迁就,把孩子的胡作非为归咎于学校教育不力,认为学校管教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孩子“不好”是学校的责任。由此目前家庭教育存在两种矛盾:一是要求孩子长大“成龙成凤”与要求孩子学些适合自己的技能,能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的观念的矛盾。二是鼓励孩子动手参加各种实际操作、学习各种实际技能与鼓励孩子考高分、考第一名观念的矛盾,这种相悖论表现了家长在新时期教育中依然存在封建性意识。

二、解决对策

(一)要正确指导家长认识和对待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是相信孩子,不要温室养花。别总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行,事无巨细,一概包揽,应当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他充分的自信,让其经点风、晒点阳、受点苦。二是激励孩子,不要挫其锐气。未成熟的青少年身心是稚弱的,家长倘若对孩子弱小的行为横加指责,势必挫其自尊心和积极性,如果加以鼓励,增强其自信,就会更努力发奋,不断发展进步。三是磨炼孩子,不要断其恒心。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孩子做一些不太难的事,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且根据身心发展特点长期坚持让其在磨炼中增强自信心。

(二)要正确引导家长与教师的双向配合关注孩子成长。

如果家长不能理解教师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能配合教师教育运作,过高估量学生的成绩和心智,或者歪曲孩子的发展特点,一味追求升学作为成长的唯一标准,势必致使学生奋斗的固化和单纯,那么孩子的前途将是渺茫的,甚至迷失。因此,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把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成长的要求统一起来,充分认识“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要进一步帮助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

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应做到两个“坚持”、三个“加强”。坚持即一是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客服重智育、轻德育、美育的偏见;二是坚持物质满足和思想道德正确引导教育相结合的育儿观和成才观,克服片面重视长身体,忽视长知识、讲公理道德的错误。加强即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加强集体教育培养孩子协作精神和群体意识;二是加强基础道德教育。要对孩子加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热爱劳动”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孩子学会关心、交往、自理、自主,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融洽邻里关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以礼相待,以诚相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要引导家长重视言传身教,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一次与家长交流所带来的思考 篇12

当今通讯工具迅猛发展, 手机大量涌入校园。 我为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本着“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的原则, 在一次班会课上特意对此现象开了主题班会, 强调不允许学生带着通讯工具进课堂, 更不能在课堂上响起“刺耳”的铃声。 结果第二天, 在我的课堂上, 当全班学都全神贯注地听课时, 一位平时很调皮的叫周建雄的男生手机响了, 我一气之下没收了他的手机, 并通知他母亲星期五来学校领取, 趁机了解该生在家里的情况。 没想到这次家校联系, 是一次很失败的联系、很痛心的联系。

接下来, 该生在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几次撒谎, 共从家长手里拿走七百多元钱, 骗家长说:班里每天下午放学后参加课外活动, 很累很渴需要买水, 还给残疾人捐款等。 各种各样的理由, 似乎花钱很正当。 可家长怀疑这现象不正常, 于是到学校问清情况后, 简直肺都气炸了, 晚上把孩子接回家, 什么也没问, 就一顿毒打, 手臂和小腿上到处都是紫色的伤痕。第二天, 孩子照样上学, 没一点异常表现。 可是在放学回家的途中, 一溜烟进了网吧, 主城区的大小网吧就像自己家一样, 自由穿行, 一天一夜不路面, 看见家长找他, 可他躲起来不让家长发现。 第三天下午, 家长来到学校找到他, 当着学生的面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孩子表面认错了, 也写了保证书, 可事情远没有结束。 在这以后的一周多时间里, 这个学生就开始向班里的个别学生诈钱, 五块、十块、二十块, 不论多少都归他。 这之后我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再一次和他母亲电话交流, 可第二周的早上他没来学校, 离家出走了……最后过了三天才返回了课堂。

这件事情结束之后, 我一直在想, 我错了吗?错在哪了? 我始终认为在学生心中, 最亲近的人莫过于我这个班主任;我耕耘三尺讲台, 是用爱心、恒心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尊重他们的。但这位学生的离家出走, 让我觉得, 这次我跟家长配合是很失败的。 也许对这件事情的处理, 从头至尾都错了, 但我又不知错在哪。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 我的心一直很痛, 脑中常闪现着这一幕, 真是挥之不去。

两个月过了, 没想到的事情又发生了。 一天下午, 学生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 教室里安静极了, 人人都在圈点批画, 我仔细审查了一下, 发现上次离家出走的周建雄正在画一张美女的照片, 像三班的某个女生, 我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 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 ”他很不情愿地将那张画给了我, 之后他趴到桌子上, 脸上写满了愧疚的表情,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 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我的。 ”我走到讲桌前, 沉思了片刻, 便将它放到衣兜里, 继续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 可周建雄同学却坐不住了, 他不时抬起头偷偷地看看我, 好像等待老师的批评。 看了几次后, 发现我无动于衷, 他便开始写作业。 下课了, 我请他到办公室, 他耷拉着脑袋, 用余光看着我, 我让他坐下, 他却哭了, 边哭边说:“老师, 我错了, 我不该画画, 不该在自习课上画画, 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 ”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 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 ”他会心地点了点头。 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 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他想了想后, 详细地叙述了他与三班这名女同学友好相处、互写字条情书的经过, 原来这幅画是他思念那位女同学而画的。 我因势利导, 以诚相待, 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我将画拿出来, 对他说:“这幅画, 画得很有功底, 说明你的美术才能极棒, 你应在美术课上和课外时间, 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行吗? ”他爽快地回答“行。 ”我补充说:“同学间正常的友情, 老师不反对, 但必须得有一个度, 如果超出了友情的底线, 那就变了味, 就成了爱情。 ”他点头同意。 我趁热打铁地说:“现在是学习的关键时期, 我们应把注意力放在学知识上, 让自己不断地充电, 谈情说爱以后毕业后有的是时间, 再说, 你长得帅, 又会打篮球, 有这些特长, 以后即使不搞科研, 从参军这个这条路发展自己也很不错。 别辜负了老师和家长对你的一片期望, 努力吧, 老师也祝福你学有所成。 ”他笑了, 笑得那样轻松, 笑得那样自信, 我的心里也满足极了。 然后我又说:“十年之后, 你找不到女朋友, 老师帮你找, 怎么样? ”他连声说:“谢谢。 ”

我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 避免和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 平复了学生内心的波澜, 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 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思想有了转折, 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由此可见, 对待学生, 教育方式只有不断改变, 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上一篇:第三节 证券公司债下一篇:融资担保公司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