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八下提纲

2024-08-31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提纲(共7篇)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提纲 篇1

一、祖国统一

1、港澳问题:(维护国家主权)

(1)政策

一国两制:目的:为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为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好评。

(2)回归

时间:香港:7月1日

澳门:12月20日

意义:港澳的回归洗刷了我国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2、台湾问题:(民主内部矛盾)

(1)对台政策的演变

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③改革开放以后,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的交往

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逐步采取一系列开放措施,是海峡两岸历史性的变化

②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九二共识”

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④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局面初步形成。

⑤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⑥21世纪初,胡锦涛《反分裂国家法》

(3)海峡两岸交往的有利条件

①政治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

②经济: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台湾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③民族:两岸人民具有强烈民族感

④历史:是民族趋势,民心所向

⑤海峡两岸交往密切

(4)海峡两岸交往的不利因素

①内部台独

②外国反华势力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提纲 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漫画,效能

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曾提出“左图右史”“索象于图”“即图而求易, 即书而求难”, 强调图片在史学上的重要性。图片史料是除文字史料外蕴涵丰富历史信息的一种史料。历史漫画作为图片的一种, 以其讽刺性、幽默性、解释性在历史教学中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漫画”历史, 可以将繁杂枯燥和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演绎得具有喜剧色彩, 让学生在“令人发笑、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过程中, 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北师大版九年级《“冷战”与“热战”》一课是关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内容, 涉及“冷战”“铁幕”“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两极格局”等诸多政治概念, 学生不易理解也缺乏兴趣。教师若采用漫画的方式, 可帮助学生较为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 完成学习任务, 使学生在幽默诙谐的氛围中感受历史漫画的巨大艺术魅力, 培养历史情趣。

一、漫画能将抽象的、语言很难准确表达

的概念直观表达出来, 便于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 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战后, 欧洲形势严峻, 经济凋敝, 人民生活困难, 西欧各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 1947年6月,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 提出了马歇尔计划, 强调现在的欧洲是一片废墟, 拯救办法在于美国的援助。欧洲的事务美国为何要管, 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是什么?鉴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看问题具有表面性和肤浅性, 认识能力的深刻性和分析能力的透彻性不足, 所以学生对“冷战”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漫画《援助》巧妙借助“黄鼠狼给鸡拜年”这一老幼皆知的谚语, 将马歇尔计划的实质这一深奥的问题浅显化:原来美国援助西欧是为了防止西欧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援助西欧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通过形象化的表达手段, 学生很容易透过直观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二、漫画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这是一幅由苏联人在冷战时期创作的嘲讽美国打着“和平旗号”散布“和平烟幕弹”、凭借强大的武力威胁世界和平的丑恶行径的漫画。画中一个人正将嘴衔橄榄枝的和平鸽形状的外壳套装到黑色的炸弹前端;另一个戴着船形帽的胖子在炸弹的腹部安装另一条鸽子腿;炸弹的尾部也没闲着, 戴眼镜的正把白色的羽毛插到炸弹的尾巴上;炸弹的腹部写着“US”——原来这三个美国人正在把一枚炸弹“化装”成和平鸽。炸弹与和平鸽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事物, 和平鸽是和平、友谊、团结的象征, 而炸弹意味着战争、暴力和死亡, 两者本无关联。漫画中的美国人却煞费苦心地要把一枚炸弹装扮成和平鸽, 这是为何?这幅漫画必然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愿,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会抱着一探究竟的态度, 去搞清楚问题的缘由。

三、漫画能带给学生深深的思索, 增长他们的历史智慧

“令人发笑、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是漫画的三大基本特征。漫画的幽默性, 带给学生的是“开怀一笑”的轻松, 在发自内心的笑声中, 学生获取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更主要的是启发了思考, 启迪了智慧。

这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漫画中的人物有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COMMUNIST的意思是共产主义, PARADISE的意思是天堂。图中的人们在为“苏联”送葬。苏联曾经强大一时, 是唯一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强大的苏联曾给世界局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可是短短69年, 这一“巨人”便轰然倒下了。强大的苏联为什么会垮台呢?这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探究意愿, 驱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 解密历史, 还原历史, 在破解历史谜底的过程中, 吸取教训和经验, 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而增长自己的历史智慧。

四、漫画增强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知识的获取, 没有了兴趣, 都是不牢固, 也是不深刻的。历史漫画夸张的造型和幽默诙谐的联想, 具有吸引学生的天然优势, 一幅好的漫画, 立刻能抓住学生, 让学生在愉悦中的氛围中去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兴趣盎然, 热情高涨, 思维必然敏捷, 课堂的效率就高。

《较量》是一幅反映美苏争霸的漫画, 画中的人物是赫鲁晓夫和肯尼迪, 他们正在掰手腕, 他们的屁股下面各自坐着对方的核弹头, 左手都在准备按下核弹按钮。赫鲁晓夫已大汗淋漓, 而肯尼迪却镇定自若, 说明此时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方。这幅将美苏争霸比作“掰手腕”的漫画, 诙谐而幽默, 一定会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一探究竟的求知欲望去学习, 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历史教学中, 如何设置既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同时又能够促使他们体验历史、理解历史、获取智慧, 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采用漫画教学, 这些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了。美国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教师通过夸张、幽默的漫画形式来教学, 可以让人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高效地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 实现教学的轻负担、高效益。教学实践证明, 恰当使用漫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又可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审美意识和历史思辨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月红.巧用漫画激活历史教学[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8 (3) .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提纲 篇3

历史教科书对于人们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籍。因为,教科书中的内容是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是学生、老师眼中的“金科玉律”而被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一旦出现错误信息、短视见解和刻意歪曲的内容,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延展会造成一定的偏差。只有真正的历史才能使人明智,而歪曲、自我粉饰的历史只会让人们厌倦甚至反感。最新的历史课标已经出来,带来的必然是教科书的更换,在教科书还没有更换的情况下,针对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几个问题不惮词费,略陈鄙见。

第一种问题,材料的人为选择。在教科书中往往为了证明或者说明一个观点而去找、用一个材料,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观点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材料可能存在人为的刻意歪曲,或者是材料带有片面性,容易误导别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没有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笔者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一课中,关于张元隆案的描述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书中这样描述:“康熙时上海有大商人张元隆曾经广买船只,往来于海上进行贸易,他还设想打造远洋帆船一百艘与外国商船竞争。但当时的江苏巡抚张伯行把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竟制造冤案,诬陷他结交海盗,罗织株连,严刑逼供,夹毙船夫十二人,拖延五年不结案。”这样片面的描述会给教师,特别是学生带来很大的误解,学生会简单地认为张元隆是“好人”,而张伯行是“坏人”,但是如果坚持“史由证来”的原则的话,认真研究一下这个案件,会发现这里的描述过于片面。

首先来说下张元隆,此人为上海县人,“声名甚著,家拥厚资,东西两洋,南北各省,倾财结纳……党援甚众”,是江浙沿海有名的大海商。张元隆常贿赂官员,向两江总督噶礼行贿数量特别大,噶礼甚至调用水师战船帮张元隆运大米。张元隆借用战船运米,避开海关盘查,顺利实现了卖米牟利的目的。后来引起了江苏巡抚张伯行的警觉,张伯行呈上奏折,弹劾噶礼受贿和纵容张元隆贩卖稻米出洋,很有资助海贼的可能,并下令逮捕张元隆及其属下船主,进行审查。然而,张元隆资助海贼的这些怀疑始终缺乏证据。张元隆不堪牢狱之苦,竟病死狱中,还有12名船主耐不住严刑拷打亦相继毙命。由此可见,张元隆其实是个奸商。所以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的描述过于片面,没有反映出真实的张元隆。

再看江苏巡抚张伯行,以“操守清廉”著称,在康熙时他享有“天下清官第一”的美誉。张元隆死后,康熙帝又派吏部尚书张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前往复审,张鹏翮也有清官之名,但“为噶礼所制”,康熙五十四年(1715)七月,张鹏翮奏陈张伯行诬陷良民、枉奏海贼、挟诈欺公,应处以斩监候(即死刑缓期执行)。康熙帝谕谓:“噶礼才有余,治事敏练,而性喜生事,屡疏劾伯行。朕以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手批不准。此议是非颠倒!”最后康熙帝怜惜张伯行廉洁清正,命其留任,噶礼则按议罢官。为了使江南官场不至于陷入混乱,他将张伯行调进京城,命南书房行走,署仓场侍郎。在他被革职的时候,苏州民众竖起黄旗,赴张鹏翮公馆,请求保留其巡抚之职。张伯行对张元隆的追查,体现了其国事至上的责任心。虽然他触犯了江南高官的利益,被江南官场孤立,但他为官清廉,声望很高。

但是这样描述,书中一点都没有涉及。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康熙年间张元隆案的全貌的话,不难看出编者只是片面地选用了与“闭关锁国”相对应的部分材料,而这种片面的描述更容易误导教师、学生对张元隆和张伯行的认识,不利于我们掌握真正的历史。

第二种问题,对部分历史知识描述不准确。比如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西欧所有国家。”这样把文艺复兴的范围说成是在西欧部分国家的观点显然是相当不准确的。文艺复兴发生在14到17世纪,在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同样在东欧也得到了传播和发展,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如,16世纪波兰哥白尼的巨著《天体运动论》的问世,是波兰文艺复兴在科学领域深入发展的体现。捷克的杰出教育家夸美尼斯(1592—1760)提出的教育学的重要原则,是文艺复兴在教育中的反映,被誉为“近代教育科学之父”。这些都说明了文艺复兴不仅仅局限在部分西欧国家,东欧部分国家也在其中。

这种教科书观点严重落后于学术界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中也有出现。笔者认为比较典型的是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中的这一观点“当时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元朝形成回族”这个观点很有商榷的必要。元史专家邱树森等认为“元代回回人……为回族民族共同体形成奠定了基础。”“明代是回族共同体的形成时期。”这个观点早在1996年就已经出现了。现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界一般认同以下说法:“元朝时更有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由此可见,元朝时回族开始形成,而教科书中将“开始形成”变成“形成”,这样的观点是严重滞后,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观点。

第三种问题,观点含糊不清。比较典型的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西藏和平解放”这一目的内容中有这样一句话:“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看完后就有个问题,“西藏和平解放的标志是什么?”是“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还是“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而配套教参上也没有给出明确答复。这样的描述会误导学生,很多同学都会选择后者,但真的是这样吗?在2001年第3期《中共党史研究》中有一篇阴法唐(解放西藏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五十二师副政委,后曾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回顾》,其中这样写道:“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西藏的和平解放。”什么是十七条协议呢?1951年5月23日签订的《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为十七条协议。现在一般认为西藏和平解放的标志是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显然教科书上的说法不够清楚。

第四种问题,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诸多历史描述的局限性。如,十年文革只有一课内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聊聊数段文字,也没有相关的补充材料,完全无法展现其真正的历史面貌。这主要是受限于长久以来形成的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主要线索的历史思维。这给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历史思维造成很大的阻碍,让老师、学生固守书本上面一些陈旧的思维,不能以更为开放的全面的新视野去回顾历史进程、去分析当下社会问题、去展望社会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阶级斗争史观有所淡化,其他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正在逐步进入中学历史教学中。人们对一些时间、人物的评价有很大的突破,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教科书上面确实有部分内容有待商榷,但是我们不能混淆了学术争鸣与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和功能指向。比如,在对李鸿章的评价上,过去我们说他是卖国贼,现在不少老师对他的评价,或者是在引导学生对他评价的时候,一下子就反过来了,成了不是卖国贼,说其有多少的无奈,赞其有多少的功绩。这其实是没有能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进行客观分析和阐释,陷入了矫枉过正这一极端,这是历史教师功力不足和思想浮躁的表现,这样的极端或者说是不客观的转变,长期下去会导致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

有些历史人物或者历史问题,在学术上争论是可以的,但是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是要慎重考虑的。因为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不当的教育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严重的还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作为教科书,价值取向应该趋向客观,使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和经历,使学生产生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所以,历史教科书既要在知识上注意恰当的广度和深度,又要意识到论点的相对性和开放性。以说真话而出名的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有这样一条微博:“教育部表示,要修改教材中关于张衡地动仪的描述,举双手赞成!其实,类似这种不严谨、不规范的描述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建议把能改的和敢改的都打包改了吧,为了孩子。”

参考文献:

[1]邱树森.回族史:上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117,329.

[2]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2.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提纲 篇4

2、国歌的原名叫《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创作于1935年

3、祖国大陆的统一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3)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4)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5)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6)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5、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1951年5月。

6、新中国巩固权力与统治的措施:(1)整顿经济秩序。(2)抗美援朝(3)土地改革(4)镇压反革命运动。

7、“抗美援朝”的主要原因: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8、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员是彭德怀。9、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10月,彭德怀司令员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共同抵抗侵略者。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是最可爱的人—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10、1953年7月,美国被迫同朝中方面在板门店签定《朝鲜停战协议》。

11、抗美援朝的意义:(1)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大势力的战略部署。(2)捍卫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保卫了国家的独立。(3)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4)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5)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12、我国地主阶级彻底消灭于1952年底。1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土地改革逐步展开,1953年,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由于旧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基础极端薄弱,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有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1957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以苏联帮助建设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4)继续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稳步增长。通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4年,南昌飞机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56年,中国汽车工业的源头—长春第一制造厂成立,并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汽车)。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通车。

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使中国基础工业实力大力增强,农业、交通运输业、科技、教育、卫生、文艺等事业都得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5、三大改造包括: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7、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好快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次大会成为发动“大跃进”运动的一次主要会议。

8、总路线的意义:这条总路线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雄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善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9、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瞎指挥,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表现在:浮夸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

10、大跃进的危害:“大跃进”运动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后果。各部门经济关系严重失调、人力物力大量浪费,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11、人民公社成立时间为1958年7月,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贫富拉平,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共产风”。其危害是:严重脱离了我国国情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2、1961年中央正式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3、“铁人”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们被誉为“共和国的脊梁”。

14、文化大革命的起因: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②毛泽东对国内外的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③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当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

15、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5年冬,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16、文化大革命的标志:(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1966年5月通过。(2)8月,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红卫兵运动、一月革命(**)、二月逆流 16、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叛逃,到蒙古飞机坠毁。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的失败。1973年周恩来出来主持工作、1975年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最的的冤案—刘少奇。17、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内容包括:⑴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建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⑵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会议还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的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拨乱反正。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新中国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4、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十二大的收获是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5、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胜利召开。主要内容包括:(1)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2)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3)确立中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三步走的内容:①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②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③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6南方谈话的“三个有利于”:(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1992年中共十四大胜利召开,它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领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8、1997年7月召开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9、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它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0、四项基本原则包括:(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1、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2、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指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首先到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

13、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意义: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14、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15、198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岛也成为了经济特区。16、1984年,我国对外开放了14个港口城市:上海、、广州、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和北海。全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17.20世纪90年代(1990年4月)开放上海的浦东。18、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WTO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发挥了人民当家作主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使民主有了保障。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79年以来,国家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21、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并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22、1979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1997年10月1日实施至今。

23、在城市和农村设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措施。198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4月正式颁布实行。核心: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1、民族分布格局特点:大杂居、小聚居西部多,东部少。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2、新中华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具体表现在:⑴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⑵习俗上: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⑶文教上:保护少数民族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既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4)经济上:安排建设项目,扶植民族经济。

3、新中华民族政策的意义: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律平等。

5、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由当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6、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少数民族享有广泛的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7、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1)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抽调内地干部支援建设。

8、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5个)、自治洲(30)、自治县(旗120)三级。还有1256个民族乡。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解放后又陆续设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9、“一国两制”的提出者: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目的:实现祖国统一

10、一国两制的内容: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11、一国两制的意义:(1)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2)充分考虑了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3)有利于台湾、澳门、香港的长期稳定。(4)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振兴。(5)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长官:董建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何厚铧)

13、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都是历史遗留问题。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成立,是华东军区海军。2、1949年8月,组建了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3、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成立。4、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成立。

5、中国是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6、今天的人民海军拥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岸防部队、海军陆战队。

7、人民空军包括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8、1984年国庆大阅兵,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亮相。9、1953年底,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互相尊重领土主权。(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惠。(5)和平共处。10、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亚非会议,称万隆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1、万隆会议的意义:周恩来在会议上表现出高超的外交艺术,为中国赢得了声誉和朋友,打开了新中国同亚非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12、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将台湾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胜利。重返联合国,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14、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本月底,在上海签定《中美联合公报》。15、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6、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意义:这次会议是至今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17、2001年6月,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宣布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意义:各成员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断增强,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巩固地区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2、1967年,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一颗氢弹。3、1970年4月,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5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一颗返回式卫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我国又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成为继苏联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4、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环绕地球14周后,在蒙古安全落地。我国成为继苏、美第三个完全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5、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东方魔稻”的粘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6、1986年3月,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的建议下,我国提出了“863计划”。7、1986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0年我国基本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策略。

8、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9、1989年10月,我国实施“希望工程”。10、1977年冬,恢复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废除的高考制度。11、1999年,我国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2、1956年,我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提纲 篇5

制作人:张建红

审查人:李秀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本文寓情于叙写法

2、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及效果。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黯淡

塔刹

锈蚀

轩昂

叹为观止

无所顾忌

二、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只要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

B、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不是难以想象的举动。

C、建筑师民族的象征,社会的缩影,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D、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

三、文学常识

《梁思成的故事》选自《

》,作者,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著有《

》,等。其中《

》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梁思成,中国现代著名建筑

学家、建筑

家和建筑师。主要作品有

四、疑难探究

1、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二者有什么异同?

2、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情景,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 了什么手法?

3、作者没有亲眼看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呢?

4、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请你谈谈“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5、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1)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的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症结的所在。

2)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3)有一次,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大谈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一再反对他的意见,认为罗丹实在可以与米开朗基罗媲美。

4)但是,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罗丹那里的时候,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在他们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5)不过,最伟大的人毕竟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过身来 着我说:“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塑,——星期天,你能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吗?”

6)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含有激励之意的 , 宽释了我的不安。

7)在他的工作室里,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来。

8)“这是我的近作。”说罢,他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以粘土塑成的女正身象,十分美好。“这已完工了。”我想。

9)他退后一步,之后,便低声说:“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10)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次。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看了又看。时而,他的眼睛高兴的发光;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象身上,再刮开一些。

11)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

。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正在创世的上帝。

12)最后,他扔下刮刀,()把湿布蒙上女正身象。于是,他便转身向门口走去。

13)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什么,立即回过头来,着我。他显然为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

14)在麦东那天下午, 我学到比在学校所有时间学到的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美好而有价值的。我感受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15)于是,我察觉到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使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1.第1)段“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A“我”“还能写的更好”的症结 B “我”不能突破现有水平的症结

C下文“一个伟大的认”给“我”的启示 D “我”至今不知其所在的那个症结

2.第5)、6)、9)、13)段的空白 处,依次填入的词,正确的一项是:()A、凝视 审视 注视 瞠视

B、审视 凝视 瞠视 注视 C、注视 凝视 审视 瞠视

D、凝视 注视 瞠视 审视

北师大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篇6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2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2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2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29.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0.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3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要求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3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为了逼蒋抗日,1936月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3.1937年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事变中,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陷落,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4.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35.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春取得台儿庄大捷.36.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3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38.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洛飞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39.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40.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4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P98)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42.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统绐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43.状元实业家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同时兴办学校和开展慈善事业.一战期间企业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大战结束后被吞并.44.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45.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46.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47.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严复.魏源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48.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49.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50.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提纲 篇7

一、命题的形式“笼统”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例如, (1) 等角的余角相等; (2)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位角相等,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旁内角互补。上面四个句子都是命题, 通常讲的判断句中含有“是”、“叫做”等词时一般认为是命题。但像祈使句、疑问句等都不是命题:如, 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吗?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命题的形式常见有①如果…那么…, 如 (2) ;②…如果…那么…, 如 (3) ;③没有“如果…那么…”字样的三种类型, 如 (1) 。教材中没有对命题进行形式上有一种分类, 这让初学者对所见到的命题没有直观感觉, 感到有点混乱, 对下一步证明的学习缺少条理性。

二、命题的结构“模糊”

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 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例如

如果对命题进行如上表结构分析, 那么不难对命题中的形式①、②的条件和结论把握准确到位, 只是形式③的结构不好找出, 要进行命题结构整改, 这是对平面几何说理的基础分析, 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有效把握, 对下一步的证明命题过程进行自然过渡。本节教学难点就是形式③没有“如果…那么…”字样命题的研究。

三、命题的改写“隐身”

教材中对命题的改写这部分内容没有涉及, 可能编委认为没必要, 我却认为这个知识点恰恰是教学的难点, 如果这一知识点老师一带而过, 那么学生就会模模糊糊的一笑而过, 留下的只是感觉上的所谓轻松, 实质上的空白。怎样才能对这节知识掌握清晰明了呢, 就要对难于理解的简洁命题进行形式结构再改造。如“对顶角相等”这个命题, 条件和结论不明显, 学生可能把这个命题分成“对顶角”和“相等”两部分, 认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是“对顶角”这个命题的结论是“相等”。实际上, “两个角是对顶角”, “这两个角相等”是结论。前一种表述中, 条件和结论都不是完整的句子, 即都不是命题, 而后一种表述清楚准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观点?因为数学课本中很多命题的简洁形式不容易判断出他们的结构。即找不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那么会对下一步证明过程带来障碍。如何在教学时让学生对这类没有如果…那么…形式简化的命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要诀是结合证明的一般步骤。 (1) 根据命题, 画出图形。 (2) 根据命题, 结合图形, 写出已知、求证;已知部分是已知事项 (即命题的条件) , 求证部分是论证的事项 (即命题的结论) 。 (3) 写出证明的过程。

比较上面对同一个命题的两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可见两种改写都正确, 前一种受大多数同学的青睐, 后一种少有人这样写, 最终我们要选择哪一种改写形式作为我们要证明的选择呢?当然是后者, 因为前者已知中只出现两个相等的角, 没有出现这两个相等角的补角, 则求证中无法写出证明的全过程, 而后者的改写, 则完全具备了证明的已知;∠1、∠2, ∠3、∠4之间的关系, 而结论就是要证明∠3=∠4, 完全具备证明的要求。可见要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 (“如果”部分) 结论 (“那么”部分) , 要牢牢结合证明过程中的三个步骤, 做到合情推理, 感受推理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的发现和创造往往发端于合情推理。所以本节的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判断要依赖于命题的证明过程, 而这点恰恰是学生和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 教材理应突出体现这个难点, 这样更能协调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摘要:笔者在近几年对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发现, 苏科版八下数学“图形的证明”这一章安排在这里感觉不太合适, 本文通过对新教材的分析、解读提出一点小小的见解。

上一篇:如何上好幼儿园课下一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贯彻执行总结